引领学生走近作品去鉴赏——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

2022-09-11

优秀的美术作品能美化人的灵魂, 激发人追求美好的生活, 培养人高尚的情操与审美能力。鉴赏——作为美术教育的窗口, 它能引领学生对艺术形象的感受、理解、评价, 启发学生思维想象, 陶冶学生的情操, 开拓学生的视野。为了提高鉴赏教学效果, 要注意引领学生走近作品去鉴赏, 教者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 多方位地发掘出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 鼓励学生发表作品鉴赏的感受, 对美术作品的见解, 可让学生在鉴赏中享受审美愉悦, 升华审美情感, 以促使学生审美感情的丰富, 审美能力的提升。

1 引入生活的源头活水, 让作品鉴赏灵动起来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同样也是美术课堂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因此就作品鉴赏而言, 无论是学习内容的选择、还是学习方式的确定, 都应贴近学生们的生活。以生活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发掘学生们思维的智慧, 提供给学生们多彩多姿的美的享受, 从而使每个同学都享受到视觉艺术所带来的无穷乐趣。因此在作品鉴赏中我们可把美术课引向生活, 让学生关注自己周围的生活, 到生活中去发现美、欣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 这是对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最好的挑战。

例:上《玉石之分——古代玉石艺术》一课时, 我利用亲戚从事玉器雕刻的便利, 借用了一些不同种类的玉石。加上平时有意收集的一些怪石, 上课时我就带了一大堆石头坐到了学生中间。我先让他们从认识玉石开始, 进而聊到我国使用玉石的历史, 顺势过渡到玉器的图片欣赏, 并在学生惊叹玉器精美绝伦的同时, 插入我国历来就将人的精神、品格注入其中, 使玉石又具备了特殊人文价值的话题。我给他们看了我平时工作之余收集的一些石头, 简单介绍了一些有关“石玩”的小知识。让我惊奇又兴奋的是, 第二节课许多学生就带来自己课后寻找的形状各异的怪石, 我灵机一动, 结合教材解读组织学生对奇石进行欣赏与鉴定, 让学生自己来观察、描述, 我只是适当的穿插一下。整节课, 学生高兴, 我更高兴。美术欣赏课要真正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我们就必须在认真研究教材内容的同时努力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努力挖掘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真正能碰撞兴趣“火花”的东西, 让它成为连接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兴奋点”。

2 拓展作品的背景空间, 让作品鉴赏宽厚起来

无论是自然山水、花草虫鱼还是春华秋实、阴晴雨雪, 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美的元素。它是我们美术学习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因此我们要将美术课堂拓展至课外延伸、至现实生活, 引导和激励学生自主观察生活、自主探寻和发掘生活中美的存在, 以拓展作品的背景空间, 让作品欣赏宽厚起来。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在贴近生活的美术学习活动中, 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探索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得到美的享受。

在进行《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一课的教学时, 我给学生增加了泥塑教学。课堂上, 尽管只是简单的泥条盘筑, 然而大部分学生刚开始做出来的作品看起来实在不怎么样。但我首先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加鼓励, 从“稚拙”、“质朴”、“很具有原始粗犷的美”的角度给予充分评价, 然后对不同的作品分别给予分析评点和指导。这种评价和指导更善于发掘学生的潜力, 使学生总能保持着自信的学习态度。

教学《咫尺千里——中国古代山水画》一课时, 我配上了中国古琴名曲《高山流水》, 低吟悠远的琴声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 当我缓缓打开一幅幅六尺宣纸绘制的古代山水画摹作时, 一时间教室里纸香墨飞, 学生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接下来, 无论是讲“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的山水画意境, 还是讲或细致入微、或大气磅礴的山水画皴法, 你都能感觉到学生的情感已和此时的时间、空间以及墨香和谐的融合在一起。

3 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让作品鉴赏深刻起来

有哲人讲, 作品是人类心灵的拍照。凡是成功的艺术家都是用心血和深情去创造艺术作品的, 古人云“横涂竖抹千千幅, 墨点不多泪点多”,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但是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坎坷的人生道路, 创作的艰辛过程及其时代背景等生动的事实材料, 是鲜为人知的。仅从表面去欣赏作品, 远远不及在了解艺术家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之后的全面深刻。高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不仅仅涉及课程内容、结构、体系等表层问题, 还涉及课程思想、价值观、文化传统、行为习惯、教学生活方式等深层文化问题, 在内容标准中渗透美术的社会功能, 并实现课程人文精神的转变。因此, 作品欣赏中,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画中, 走近作者, 走进作者的心灵去感受作品的深刻内涵, 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 从而让作品欣赏深刻起来。

例如在教学《移情草木——花鸟画》一课, 本课涉及到的作品乍一看就是一些简单的花鸟草虫, 学生单从作品表现形式并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作品, 而本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作品和画家的认识, 来感受花鸟画家热爱生活的情愫, 寄托于草木, “得其情而点出之”, 并从中获得启迪, 激发起爱美、爱生活之心。这堂课我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人物——徐渭, 重点挖掘。从他的生平到他的画作, 以及他在绘画史上的影响印成资料发给学生, 共同探讨大师的人生轨迹。当学生再次看到教材中的《墨葡萄图》时, 就能真切的理解书中所提到的“墨汁淋漓的酣畅感”是一种怎样的表现力。教学内容的灵活, 会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 使学生潜移默化, 明白美术课程的重要性, 转变过去对美术课程的偏见, 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在鉴赏1 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这幅现实主义作品时, 我让学生先看作品然后再说说体会。学生的发言可归纳为三点: (1) 三个农妇在拾麦穗 (描述) ; (2) 金色的暖调子, 很美 (判断) ; (3) 她们好象并不快乐, 似乎这丰收并不属于她们 (情感) 。我特别注意到第三类同学的语言, 这是一种心情的流露, 是作品的表现性造成的情感效应, 是艺术家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我紧紧抓住这样的语言:“你怎么知道她们不快乐?为什么?她们都有哪些表情和动作?画面上还有什么?几个发问之后, 同学们便对画面观察得更仔细, 描述也更详尽了。随后我给学生们听了一首老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以类比:穿着狐皮大衣, 欣赏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的月亮自然是一件快乐的事;可要是衣衫褴褛, 饥肠辘辘, 这冷月映雪那可就倍添寒意了。同样, 《拾穗者》那象征丰收的金色的暖调子和远处那高高的麦垛, 却更使人感到这丰收根本不属于她们——劳动者的悲惨!这样的色彩从这个角度来理解, 也能让人联想到焦灼、沉闷、单调, 和农妇生活的艰辛、贫苦。音乐声中, 教室里静悄悄的, 从学生肃穆的神情里, 我知道他们读懂了这幅画。

综上所述,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鉴赏作品的方式, 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积极走近作品去鉴赏, 学生自然而然就爱上美术鉴赏了。

摘要: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 它不仅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情感, 也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高中美术鉴赏课应充分挖掘美术作品的艺术形式、丰富内容和深刻人文内涵, 引领学生走近美术作品, 在审美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更准确地感受美术作品、理解作品。

关键词:作品鉴赏,灵动,宽厚,深刻

上一篇:浅谈仿真软件对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一篇:浅析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