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需要新意议论文

2024-05-20

教学需要新意议论文(通用9篇)

篇1:教学需要新意议论文

浙江省温州二中(黄龙校区)程永超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掌握随笔写作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在“听-论-练-评-写”的表达交流过程中感悟“平凡中见新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写作精神,理解“平凡孕育伟大” 的哲理,从而在日常生活中体味细节,思考人生,发展潜能。【教学设想】

(粤版)普通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二册第三单元(议论散文)中“表达交流”部分,安排的是以“平凡之中见新意”为主题的小论坛。很明显,编者将这一“小论坛”放置于议论散文钱钟书的《窗》、莫利的《门》、秦牧的《菱角的喜剧》和孙绍振的《说不尽的狗》等文本阅读之后,其意图旨在让学生能从平凡生活及大自然中去发现不平凡的东西。本着“用教材教”原则,笔者以为“论坛”仅是便于师生表达交流的形式,但内容切不可简单地处理为“师生满堂论”,而应该是融“听-论-练-评-写”为一体、以“写”促“论”为终极的综合。其中“写”之形式,用具有“即兴笔墨、求真务实”等特点的随笔写作为佳,这也适合于课堂之上学生勤于动笔、善于思考、畅所欲言。

另外,笔者始终认为,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和创作情感,永远是写作的原动力。作文乃“言志”“缘情”之物,而绝非无病之呻吟,正所谓是“我手写我心”。任何“高招技巧”都必须是创作情感积淀达到“自由写作”的境界,学生才有可能在实践中内化为自己的技能。笔者拟用相连两课时,组织学生在“写中论”,在“论中写”,从而揭示“平凡之中见新意”的主题。课前教师搜集相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学生整理出《班级优秀随笔集》(与主题相关的优秀之作)。【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 上课伊始,教师引导:

“我们发现大师之所以为大师,有一点不可忽视,即他们能于平凡之中见新意,譬如钱钟书的《窗》、莫利的《门》,写出了新意且赋有哲理,可堪称为经典。其实,同学们平时周记随笔中也不乏‘经典之作’,这些‘经典’也都有一共同之处,即源于平凡世界的点点滴滴。” 然后教师当堂展示《班级优秀随笔集》(大部分已发表于校刊杂志),接着要求,优秀者请你谈谈随笔写作的成功之处?(《班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作欲望与兴趣;优秀者的感想一般都会是随笔的主要特点)。随后师生总结出随笔写作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条件及共同特点。(不求答案相同,意思相近即可)。(投影展示:)

“真----不求工、但求实、展个性、抒真情”,正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新” “随----意到笔随、随兴泼墨、随处可写”,正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接下来,教师就通过“听-论-练-评-写”立体式“论坛”,来激发学生“在论中写,在写中论”----“平凡之中见新意”的主题。

二、手、口并用,“平凡见新” 第一环节:听(投影显示:)

古有许慎《说文解字》,今改新版“解字说文” “男”、“妇(婦)”、“家” 教师引导:平常汉字,无处不见。但你能否从这三个汉字中悟出新(深)意吗?(学生能悟出“男”和“妇(婦)”,但“家”字可能需要点拨;若能将三字联系起来则更好,若不能则点拨)。然后教师或学生以“男+妇(婦)= 家”为例,趣解汉字:“在田地里出力气的男人,拿着扫帚的女人,即便是组成家庭也会在家里养着猪,由此可见咱中国人的勤劳品性啊!”师生从中提炼出“中国人勤劳”的话题,并口头作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在听“解字说文”中感悟----原来用三个平常的汉字也能即兴“说”文,且能说出新意来。

篇2:教学需要新意议论文

一、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方式进行教学。只注重传授学科中已有的知识, 忽视知识的来源和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因此,要改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探讨并运用先进教学模式,努力采取新的教学方法。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废除旧的教学模式。重视实验教学,恰当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一要加强学生辨证唯物主义教育。通过介绍化学家的事迹,提高学生对化学发展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的认识,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二要引导学生了解环境、资源、能源与化学相联系的有关问题。培养学生关爱大自然、关心全社会的责任感,树立环保意识和人类生存、发展意识。充分应用相关素材对学生进行教育。三要指导学生深刻认识学好化学要重视化学实验, 教师要把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通过实验教学,激励学生主动探索与研究化学学科知识,不断提高学生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指导学生掌握科学实验方法。通过化学实验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在实验中,要求学生对每一个操作步骤都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四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训练和培养。即培养学生从化学微观到化学宏观,从化学的抽象到化学的具体,从具体现象到事物本质的推理判断能力;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对化学概念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利用数学计算方法,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等等。

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具体做法

1.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充足思考时间和空间, 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问题。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强弱。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利用先进教学手段,采用科学教学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例如,讲授《原子的构成》课题时,可以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将原子结构及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运动模拟出来,把看不到、摸不着的微观微粒运动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丰富的画面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在欣赏中由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激情。

2.加强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性。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强调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和重要地位,要求注重实验教学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和实验操作方法,实验时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演示实验时,示范操作与实验讲解紧密结合。演示实验要具有导向性,能启迪学生思维。因此,教师要向学生讲明实验目的,提出实验要求,并使实验装置的安装和操作无误,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对得到的数据进行认真分析、归纳总结,进而得出正确结论。教师对学生分组实验要严格要求,加强对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训练,使学生独立完成规定的实验。

在实验中拓宽实验思路,使化学实验更具有趣味性和探索性,支持学生在实验中萌发创新意识,在实验中发现新知。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可将部分课堂演示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学生自拟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结束师生互助合作讨论评价实验,大大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部分实验可以探索改进, 改进实验要遵循实验操作更简单,实验现象更明显,保证实验安全,实验富有趣味性等原则。改进实验可从改进装置、替换药品、优化条件等方面考虑。实验方案设计科学,装置设计合理,操作符合要求,实验原理准确无误。如教学“燃烧的条件”时,对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进行改进。教材中的实验发现有一些问题:即铜片上的红磷和白磷相对位置较近,白磷燃烧使铜片迅速升温,引发红磷也燃烧,导致学生得出错误结论:即红磷着火点较低;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五氧化二磷)散发在室内,造成人体危害。由此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共同探讨如何改进实验,探讨研究的结果是:可将红磷和白磷分开放在两支试管中,用橡皮塞塞紧,将两支试管同时放入热水中进行水浴加热,实验后发现现象明显,操作简便,既安全又环保,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3.联系生产 、生活实际 ,拓宽创新途径 。

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相连,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从而使学生增加知识,拓宽视野,开发智力,丰富课外生活,激发学生研讨化学问题的浓厚兴趣。可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举办化学与环境保护、化学与食品安全等专题讲座。还可以鼓励学生开展家庭小实验,撰写化学小论文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综合能力。

摘要: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学中要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引导学生了解环境、资源、能源与化学相联系的有关问题;指导学生深刻认识学好化学要重视化学实验,教师要把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性;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创新途径,提高学生创新综合能力。

篇3:浅议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摘 要]:创新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一个重点,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今科技日新月异,各国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数学是科技发展的基础,数学教师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培养

创新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一个重点,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今科技日新月异,各国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数学是科技发展的基础,数学教师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任务。下面就笔者所教《解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一节的具体做法略谈。

刚刚学完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这是一节习题课,同学们都在认真做着课后习题以及基础训练上的题目,偶尔有同学举手提问,也都一一解决。

“老师,这道题不能做!”忽然有一位同学边举手边脱口而出,“这道题条件不够,不能做!”我走过去一看,原来是这样一道题:解关于X的议程,ax=b,我笑了,课本上出现的解关于X的方程ax=b都注明a≠0,而这道题没有条件。“没有条件,我们能不能创造条件呢?”我问了一句。那同学似有所悟。我想:让同学们一起讨论讨论如何?于是,我把那道题抄在黑板上,问同学们该怎么办?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讨论,收到了意外的教学效果。

生1:老师,这道题没说a≠0,没有意义,不能做。

生2:这道题能做,我们可以假设a≠0就可以得到x=b/a

生3:那么我们要假设a=0呢?

生4:假设a=0也能做,我们可以假设b≠0,则方程无解。

生5:既然可以假设b≠0,就可以设b=0,则a=0,b=0,那么0x=0,则x可以取任意值。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很激烈,动脑筋想出了好几种答案,到底谁的答案正确呢?(生争相回答,同意某一同学的)

师:好,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看应该是怎样的答案。(分组讨论,气氛热烈)

师:好,哪一组来说说你们讨论的结果?

A组:我们认为这道题的答案不确定,因为题目中没有条件,所以,刚才几位同学的答案都有可能,都应该是正确的。

B组:我们组认为,上面几种答案都不对,都不完整,应该分三种情况解答,也就是:(1)当a≠0时,x=b/a;(2)当a=0,b=0时,x的解有无数多个;(3)当a=0,b≠0时,无解。

C组:我们组同意B组的意见,应该分三种情况。(其他组也纷纷表示同意B组)

师:看来,同学们都同意B组同学的意见,老师也同意。既然题目中没有给出确定的条件,我们就应该把所有情况都列出来,完整解答,哪位同学能上黑板来完整地解出来?(两名同学自告奋勇上黑板板演)

师:根据刚才这道题的解法,哪位同学来板演一下这两道题呢?(师出示题目,解方程(1)(a+b)x=a2-b2;(2)b(b2+ax)-a2(x+2b)=b3-2a3。同学们积极举手,两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快速解答,多数同学做得既快又准)

评析:这只是一个数学片断,是这节习题课的拓展与延伸,本节课我借用学生问的一道题,让其自己动脑思考,互动讨论,亲自动手演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同学浓厚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本节课有如下特点。

一、打破思维定势,进行发散思维

在学生们学解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议程时,一般每道题都有括号加注,类似于a≠0、m≠n等条件,所以学生们受这种思维定势的影响,一见到没有条件的题目就感到无从下手,这节课放手学生自己讨论,引发了同学们争论和探索的兴趣。

二、教师要营造一个创新思维的环境,以学生为主角,让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创设情

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以独特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打破常规

同学们根据思考得出了不同方案,激起了好胜心。每位同学都认为自己正确时,又分组讨论。在讨论中,使结论进一步完善。然后又列举类似的题目,进一步加深印象。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活动与学习的核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思考解答多于教师的引导,整个过程教师仅仅是组织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出现,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展现了课堂教学的新理念,同时由于结论是学生自己动脑总结得出,让学生体会到主动学习的乐趣。

三、注重思维含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造源于想象,想象为实际的创造活动指出方向,想象是创新活动的工具,想象是创造活动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必须激发孩子们的想象欲望,培养创新意识,创造和谐氛围启发学生想象。使他们的想象更丰富、更新颖、更符合社会需要的发展。在教学中,老师应该设立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自由。达到“情境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活跃流畅”的最佳意境,以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适当做些开放性题目,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四、精心设计练习,激活创新意识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是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数学练习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除了由浅到深、难易适度、逐步提高、突出重点、做好题型搭配外,还应当设计引起具有创新意识的问题,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要创新,需要足够的感性材料,这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练习,为学生创新搭桥铺路。

五、转换角度辟路径,发展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学生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而在独立思考时,往往想不出所以然。老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超越常规,当思路受阻时及时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当解决问题寻常方法太繁杂而寻求新颖独到的解决方案时,引导学生及时改变思路,转换角度另辟捷径,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4:教学需要新意议论文

一、确立创新意识,建构新教学观

人类史是发展史,是创新史,因为创新才会如此的精彩创新需要深入地探究与思考,努力学习新的理念,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摒弃不良的方法,挣脱应试教育的桎梏.特别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索与思考的热情,引发积极的思维,诱发小学生的创造力,是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应以深思的课题,也是我们努力追求的方向.

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经验积累、身心特征等鲜活的教学情境,利用原型启发、生活再现、同伴互助、合作探究等方式,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活动、训练、发展等共同协调发展的硬道理.教师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实践、合作、自主等氛围的营造上,鼓励求异,诱发探索,搭建创新的平台.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克服教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沉闷地听、教条地背、机械地练等耗时费力的故旧模式,一是创设童话开篇,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时间老人的故事,激发对学习的关注,唤起学习的兴趣,促进学习的投入;二是利用观察自己和同组的年历,寻找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尝试分析其中蕴含的科学真知;三是开展比较、讨论、辨析等活动,总结年历中的数学知识,发展合作、总结、归纳、概括等方面的能力,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方法与技能;四是利用儿歌的方式,指导有效记忆与有意义记忆,保证学习的效度,如大月、小月的记忆:“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二、发展创新能力,确立新师生观

民主、宽松、平等、开放的教学氛围是实施创新意识培养的前提与保证,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学习氛围,会使师生间的交流更加自然流畅,求异、创新的火花才会有熠熠生辉的时空.

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定位需要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用平等的语气、赞赏的眼光、自己的激情等吸引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积极地进行尝试与合作.教学中经常性地使用亲切、商量的口吻指导学生进行深思与合作,例如,“问问你的同桌,他有什么好点子?”“说说你的想法,好吗?”“你的发现真有独特的地方”等.只言片语,打开了心扉,促进了和谐,生成了快乐.

三、培养创新能力,树立新评价观

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媒介,更是一种助推剂,欣赏性的、鼓励性的、激励性的评价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实效,如学生的自信心增长、探究热情的高涨、合作意识的增强、创新的主动凸显等.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我评价、组织学生互评、教师适宜适时的点评,让学生勇于尝试,敢于表述,乐于评价.例如一个点头赞赏、一个鼓励眼光、一脸的微笑、一颗小红星、一片掌声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态度,唤起努力探索与创新的热情.

四、增强创新能力,建立新探索观

设计富有开放性、挑战性的练习,突破教材的限制,激励学生积极地探索、求异,实现学习的自主与独创.

例如,笔者依据教材练习的设计,改编了这样一道题目:小明家离学校5000米,小华家离学校3000米,两家相距多少米?这道题改变了原来题目的呈现,减少了“小明家、学校、小华家都在一条直的平路上”的图形提示,这就使题目更富有趣味性、开放性,也具有灵活性,给予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中适度地补充一些非常规题、开放型题,不仅能激发兴趣,更能促进创新.非常规题突破学生的认知与技能,简单的模仿难以奏效,需要学生思维激活,寻求独特的思维方法.例如,教学这样一道数学趣味题:一只蜗牛从10米深的水井底一直往井口爬,它白天可以向上爬3米,但是夜里会滑下去2米.问:它几天后能爬到井口?令人惊讶的是,90%左右的学生解答非常迅速,而且答案惊人的相似:3-2=1(米),10÷1=10(天).面对学生的解答,教者深深地感到不安,学生望文生义,对文字间的内涵缺乏细嚼与领悟等表现,凸显了学生思维训练与培养的缺失.就其症结深思,感到“应试”在作祟,数学依然孤立于生活之外,自成了封闭的体系,解答变成了固有的逻辑联结,缺乏新义,创新则成为一种奢望.

创新意识的缺失是创新的源泉枯竭的表现,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呢?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多深究,尝试不同的思路,探寻灵活多样的方法.同时拓宽学生探究学习的时空,激励学生勇于表达不同的见解,指导学生开展富有成效的合作、辨析等活动,发挥学生的创意和想象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真正追求,不仅需要我们进行模式的改革尝试,更需要我们洗脑,深刻地变革思想观念模式,教师形成科学发展、和谐成长的共识,创新意识的培养才会落到实处,长此以往创新人才就会源源不断地脱颖而出.

摘要:创新意识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根本保证,是一个民族之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保障未来社会建设者的高素质.因此,它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程,需要广大教育人上下求索,开拓进取.

篇5:教学需要新意议论文

摘 要:创新是国家和民族崛起的必由之路。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要求教育者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加强化学史教育,积极鼓励以及开展实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高中化学 创新意识培养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现代教育学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从而激发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学习Na的性质以后,要求学生写出Na与CuSO4反应的方程式。学生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Na排在Cu的前面,认为Na能把CuSO4中的Cu置换出来,学生不假思索写出2Na+CuSO4=Na2SO4+Cu,然后让学生分组实验,探究Na与CuSO4反应过程(告知Na不能太大,煤油要揩干),记录实验现象,结果没有看到有红色铜析出。学生讨论1:为什么Na不能置换出Cu2+呢?这是因为在CuSO4溶液中含有大量水,各离子如Cu2+以水合离子形式存在,Na难以与Cu2+直接接触,故不能置换出CuSO4中的Cu。讨论2:怎样设计才能出现Na能置换出CuSO4中的Cu呢?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点拨认识到,只有Na与水反应完,才能与CuSO4反应,这需要水少,CuSO4溶液量少,Na量多。最后再通过实验探究:在表面皿上放一块Na(稍大且压扁),再用胶头滴管滴1~2滴CuSO4溶液,观察到在Na的表面有红色铜出现。这样通过实验和层层递进提出问题,学生自己讨论,设计实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创新意识。

二、加强化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我们要重视化学史的教学,充分挖掘科学家崇高科学的情感和价值观,给学生树立榜样。例如,20世纪70年代日本化学家白川英树的学生在一次合成聚乙炔的实验时,误将催化剂的用量多加了1000倍,结果在反应液的表面形成一层银白色发亮的膜状物。白川英树对此偶然发现的反常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到了具有金属光泽的显示半导体性质的聚乙炔膜。随后的研究发现,以碘掺杂的聚乙炔具有与金属一样的导电性,改变了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念(即塑料是不导电的),从而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表面看起来这项试验的成功起因于偶然因素,但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之中。这告诉我们,只有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端正科学态度,运用科学方法,善于从偶然性中找出事物的内在必然性,才能在科学上有所作为。

三、积极鼓励,让学生敢于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扬民主。教师要鼓励和支持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如:以前在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与制法一节学生分组试验课中,有一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未充满氧气的集气瓶口,木条仍可复燃,实验事实怎么与课本上的说法不一致?”这是上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没有指责学生,而是把它作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好时机,和同学们共同做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只要集气瓶的氧气达到一定的浓度,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木条可以复燃,不一定要盛满氧气。推翻课本上的结论,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不迷信书本与权威的科学精神。当然,我们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机会,努力发现其“闪光点”,及时给予评价、激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让激励成为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同时,善待学生的错误,在保护学生自尊的前提下,指出不足,纠正错误,提出更高要求,这样不让学生忘乎所以,停滞不前。

四、开展实验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中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程。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要加强实验探索。常见的方法有: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变验证实验为探索实验,设计贴近课本与学生基础的研究性课题,其中重要的措施便是变常规注入式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通常除提出问题,做适当的引导外,主要给学生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实验现象、思考、讨论、改进),使学生亲自去感受、探索、查明问题的关键所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例如:人教版教材中说明了碳酸氢钠与碳酸钠都与盐酸反应,但没有指出二者与盐酸反应的现象及原理。而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是高考考察的重要知识点,为此需要探究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特点。探究:1.将盐酸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中;2.将碳酸钠溶液逐滴加入盐酸中。现象有什么不同?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现象:1.开始滴加的一段时间,无明显现象;后一段时间,溶液中有气泡产生。2.开始滴加就有气泡产生。反应原理:①Na2CO3+HCl=NaCl+NaHCO3 NaHCO3+HCl=NaCl+CO2↑+H2O;②Na2CO3+2HCl=2NaCl+CO2↑+H2O。不用任何试剂,根据滴加顺序不同,现象不同,就可鉴别出。上述实验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一般学生不易观察有关现象和得到有关知识的。回忆拓展:通过药品滴加顺序不同而将药品鉴别出,还有没有这样的实验?引起后续课悬念:1.向一定量的硫酸铝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2.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硫酸铝溶液现象有何不同,原理如何?探究实验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篇6:教学需要新意议论文

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现代教育学认为, 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问题呈现出来, 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 从而激发兴趣,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学习Na的性质以后, 要求学生写出Na与CuSO4反应的方程式。学生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 Na排在Cu的前面, 认为Na能把CuSO4中的Cu置换出来, 学生不假思索写出2Na+CuSO4=Na2SO4+Cu, 然后让学生分组实验, 探究Na与CuSO4反应过程 (告知Na不能太大, 煤油要揩干) , 记录实验现象, 结果没有看到有红色铜析出。学生讨论1:为什么Na不能置换出Cu2+呢?这是因为在CuSO4溶液中含有大量水, 各离子如Cu2+以水合离子形式存在, Na难以与Cu2+直接接触, 故不能置换出CuSO4中的Cu。讨论2:怎样设计才能出现Na能置换出CuSO4中的Cu呢?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点拨认识到, 只有Na与水反应完, 才能与CuSO4反应, 这需要水少, CuSO4溶液量少, Na量多。最后再通过实验探究:在表面皿上放一块Na (稍大且压扁) , 再用胶头滴管滴1~2滴CuSO4溶液, 观察到在Na的表面有红色铜出现。这样通过实验和层层递进提出问题, 学生自己讨论, 设计实验, 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创新意识。

二、加强化学史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我们要重视化学史的教学, 充分挖掘科学家崇高科学的情感和价值观, 给学生树立榜样。例如, 20世纪70年代日本化学家白川英树的学生在一次合成聚乙炔的实验时, 误将催化剂的用量多加了1000倍, 结果在反应液的表面形成一层银白色发亮的膜状物。白川英树对此偶然发现的反常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得到了具有金属光泽的显示半导体性质的聚乙炔膜。随后的研究发现, 以碘掺杂的聚乙炔具有与金属一样的导电性, 改变了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念 (即塑料是不导电的) , 从而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表面看起来这项试验的成功起因于偶然因素, 但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之中。这告诉我们, 只有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 端正科学态度, 运用科学方法, 善于从偶然性中找出事物的内在必然性, 才能在科学上有所作为。

三、积极鼓励, 让学生敢于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扬民主。教师要鼓励和支持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阐述自己的观点, 不盲从教师, 不盲从书本, 不迷信权威。如:以前在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与制法一节学生分组试验课中, 有一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未充满氧气的集气瓶口, 木条仍可复燃, 实验事实怎么与课本上的说法不一致?”这是上课前没有想到的, 我没有指责学生, 而是把它作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好时机, 和同学们共同做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只要集气瓶的氧气达到一定的浓度, 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 木条可以复燃, 不一定要盛满氧气。推翻课本上的结论, 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不迷信书本与权威的科学精神。当然, 我们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机会, 努力发现其“闪光点”, 及时给予评价、激励,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让激励成为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同时, 善待学生的错误, 在保护学生自尊的前提下, 指出不足, 纠正错误, 提出更高要求, 这样不让学生忘乎所以, 停滞不前。

四、开展实验探索,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中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程。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要加强实验探索。常见的方法有: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变验证实验为探索实验, 设计贴近课本与学生基础的研究性课题, 其中重要的措施便是变常规注入式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探究。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通常除提出问题, 做适当的引导外, 主要给学生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 (实验现象、思考、讨论、改进) , 使学生亲自去感受、探索、查明问题的关键所在, 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例如:人教版教材中说明了碳酸氢钠与碳酸钠都与盐酸反应, 但没有指出二者与盐酸反应的现象及原理。而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 是高考考察的重要知识点, 为此需要探究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特点。探究:1.将盐酸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中;2.将碳酸钠溶液逐滴加入盐酸中。现象有什么不同?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现象:1.开始滴加的一段时间, 无明显现象;后一段时间, 溶液中有气泡产生。2.开始滴加就有气泡产生。反应原理: (1) Na2CO3+HCl=NaCl+NaHCO3NaHCO3+HCl=NaCl+CO2↑+H2O; (2) Na2CO3+2HCl=2NaCl+CO2↑+H2O。不用任何试剂, 根据滴加顺序不同, 现象不同, 就可鉴别出。上述实验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 一般学生不易观察有关现象和得到有关知识的。回忆拓展:通过药品滴加顺序不同而将药品鉴别出, 还有没有这样的实验?引起后续课悬念:1.向一定量的硫酸铝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2.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硫酸铝溶液现象有何不同, 原理如何?探究实验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摘要:创新是国家和民族崛起的必由之路。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 要求教育者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加强化学史教育, 积极鼓励以及开展实验探索,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篇7: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化学教学 创新 意识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作为中学教师,我认为,每门学科都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化学学科当然也不例外。本文拟就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谈几点拙见。

一、 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班级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对班级采取开放式的管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班级任命干部引进竞争机制,竞选担任;让学生写出竞选纲领,提出搞好工作的计划和设想,鼓励有创新意识的计划。进行竟聘演讲,让能者居之。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领略创新的意义。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学习者有了学习兴趣时,就会表现出情绪高涨、主动积极、思想集中、心情愉快、热烈追求、激动向往和兴奋高昂的状态,在这种心情下学习,就会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全神贯注,不仅接受的知识既快又多,而且巩固持久并富有创造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因此,新课程改革目标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的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来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方面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二、 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乙烯性质时,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为此,可以向学生提问:既然实验是乙烯与溴水的反应,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烯与溴水的反应和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产物?我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补充了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的反应实验,又引导他们从加成反应的过程去讨论,自己得出答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教材结论的局限性。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设计、探索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又如学习乙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乙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自己设计一套制取乙炔的实验装置,这套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创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爱因斯坦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而培养想象能力,要学会联想。比如讲到CH4气体燃烧的颜色时,要联想到H2、CO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CH4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时,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O2,NH3气体;讲到硬水的软化时,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应该怎么处理。

四、 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計、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条件许可的可以进行研究方案,并帮助实施。

总之,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篇8:教学需要新意议论文

从目前来看, 我国很多的中职学校对于美术教育并不是很重视, 这样就导致我国中职美术教学的创新意识缺乏, 难以很好地推动我国中职美术教育的稳步进行。笔者通过调研和分析发现, 我国中职美术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 无论是学生, 还是教师对于美术教育丝毫不关心, 教学评价机制缺失, 其中, 主要原因就是很多的中职生都是中考没有取得良好的成绩, 所以其专业素质一直受到教师的诟病, 这样就对今后的美术教学创新活动带来很多的不便。第二, 限制中职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 还是由于受到高考应试教育的弊端限制, 使得很多的中职学生在美术作品创作中难以发挥创新思维。尤其是体现在美术课程上不能有效发挥中职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第三, 中职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陈旧, 还是遵循高考美术教学的方法, 这就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中职学生。从某种程度上看, 很多的中职美术教师很少钻研教法, 不去研究教学对象, 一味注重中职学生的写实能力, 没有勇气尝试全新的教学方法, 这样就难以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关于提升中职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水平的策略

1. 切实注重中职学生对美术教育的实践能力

整体上看, 中职美术教学的创新活动必须要建立在实践基础上。而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就不仅仅局限在美术理论知识的讲解上, 还应该要能够切实注重美术课外活动的实践。充分利用多元化的实践活动来培养中职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习惯, 从而更好地激发中职学生美术教学中的想象力。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必须要能够为中职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活动, 进而能够更好吸引中职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这种创造美术作品的形式来将生活中所看到的内容描绘出来。这就在某种程度上要求中职美术教师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但是, 在对中职学生进行美术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中, 可以进一步让中职学生懂得美术基本表现手法和技能, 才能逐步提升中职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艺术鉴赏力。同时, 在教学条件的允许情况下, 可以开展多元化特点的教学实践活动, 积极地为中职学生创造出去写生的机会, 或者是可以举办相应的美术作品展览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注重对美术作品创作技巧和风格上进行分析, 一方面, 可以通过这种方式, 全面提升中职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在另外一方面, 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 切实注重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某种程度上看, 中职教师, 这是中职美术教学的具体实施者, 对中职学生美术教学活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 由于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为此, 中职教师一方面, 要能够进一步充实自身内在的专业知识, 在原有的基础上, 切实利用中职美术论坛和校园网等方面的平台, 进一步挖掘好美术资源, 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另一方面, 中职教师还应该要及时关注创新教育的理念, 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尝试全新的教学方法, 才能有效突破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在这一过程中, 在讲授相应的美术专业知识时, 必须要能够逐步体现出人文性和科学性, 进而能够全面激发中职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激发中职学生在美术创作过程中的创新思维。

3. 切实完善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

现阶段, 除了教学手段、教学理念必须要进行创新外, 还应构建科学高效的评价体系, 才能有效地调动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进而能够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第一, 教师在面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时, 必须要分层次对每位学生进行评价, 切实根据每位学生的先天素质、个性特征和智力水平等多个方面做出具有针对性的评价, 切实保障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喜悦, 进而树立自己的自信心。第二, 在教学评价活动中, 一定要积极鼓励更多的学生进行探索活动, 注重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个性的保护和培育。第三, 在作业评价中, 为了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可以让学生进行自评和学生互评, 才能更好地让美术作品与同学共享, 从而推动中职美术教学创新思维的形成。

三、结语

总的来说, 为了能更好地培养中职美术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文笔者便从创新意识活动中所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行深入剖析,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以期能稳步加强中职美术教学创新活动的进行。

摘要: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这是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任务。而美术教育是培养艺术创新能力最为重要的学科途径之一。那么, 如何在中职美术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 这就成为中职教师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为此, 笔者便以中职美术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存在的制约性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以期能更好地推动中职美术教学的稳步进行。

关键词:中职美术教学,创新意识,策略

参考文献

[1]王宁.新课改背景下中职美术教学的思考[J].文理导航 (下旬) , 2012, (07) :20-27.

[2]陈允龙.基于课堂情境的教案设计[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 (06) :3-18.

篇9: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和班主任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班级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对班级采取开放式的管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班级任命干部引进竞争机制,竞选担任;让学生写出竞选纲领,提出搞好工作的计划和设想,鼓励有创新意识的计划。进行竟聘演讲,让能者居之。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领略创新的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二、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乙烯性质时,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为此,可以向学生提问:既然实验是乙烯与溴水的反应,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烯与溴水的反应和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产物?我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补充了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的反应實验,又引导他们从加成反应的过程去讨论,自己得出答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教材结论的局限性。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设计、探索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

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又如学习乙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乙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自己设计一套制取乙炔的实验装置,这套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创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爱因斯坦讲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像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培养想像能力,要学会联想。讲到CH4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要联想到H2、CO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CH4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时,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O2,NH3气体;讲到硬水的软化时,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应该怎么处理。

四、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条件许可的可以进行研究方案,并帮助实施。

总之,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上一篇:西游记的手抄报漂亮又美观资料下一篇:财税收入动员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