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教学反思

2024-05-24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教学反思(共13篇)

篇1:《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教学反思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教后反思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作为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其核心是使学生体会到水是绿色植物生存的必需条件,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通过实验探究、资料分析、技能训练等活动过程使学生得到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为学生接下来的学生奠定基础。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

1、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3、利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能力

☆突出重点的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数据解析、具体情境分析等形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中分析、对比,从而认识到水对植物生活的重要性,同时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多项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分析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本节课成功的地方:

1、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个性的生成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列为内容标准的十大主题的第一主题,本节教学我以学生现有经验和亲身体验为切入点,为学生创设了探究活动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充满个性的思维空间。

探究植物体中的水分这一探究活动利用常见的菊花、西红柿、树叶、绿豆种子等实验材料以学生分组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最后全班交流结果。教师没有规定具体的实验方法,也没有限定探究步骤,留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学生利用经验展示了他们个性化的创造,有的用挤压法取水,有的用盐使细胞中的水分渗出,有的用烘烤法取水。本探究活动看似简单,但非常有效,它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即时创造,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充满童趣,也得到真切的体会“植物体内的确含有水”。这种领悟来自于自己的实践与探索,比单纯老师的说教更生动。

2、关注学生成长,树立安全意识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如何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到学习的乐趣而又防止意外发生是课堂上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之前以“安全小问题”的形式提醒学生树立安全意识,保证了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3、多种评价方式,师生和谐发展

对学习成果的评价多元化有利于促进学习者快速领悟,达到更好。本节课我让学生做课堂主人,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彼此取长补短,即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能使其理性思维充分发展。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很丰富。不是简单的“好”、“你真棒”等机械化词语,而是一个眼神,一次微笑,一个动作(轻轻的摸摸头等)都在给学生默默的鼓励,让学生愉快的认同学习。

4、充分开发课程资源,锻炼学生综合素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锻炼学生多种能力,培养学生素质,我参考课本中的技能训练,对其进行开发利用,针对小麦生长期的需水量,设计了三个任务要求学生完成。“任务一”要求学生用数学统计知识生动、直观、形象的处理实际数据,实现了课程的整合;“任务二”要求学生挖掘信息,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强烈的问题意识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因此,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向好朋友提问的活动形式也极好的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任务三”是提出科学灌溉建议,目的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引领学生树立科学研究是为生产服务的意识。

5、课程中贯穿节水意识

培养学生主人翁责任感

我结合本地区的实际,适时地插入宁夏水资源状况的分析资料,使学生自觉树立节水意识,培养了未来社会人的责任感,使命感。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不再是空话、套话,而真正赋予了血肉和灵魂,使它丰满、鲜活起来。

6、畅谈收获与感悟

提出新问题

以学生汇报来小结本节课内容,使课堂中始终保持轻松、活跃、和谐的学习氛围;接着“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结束本节课内容,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激情的求知态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遗憾和不足

教学中没有及时挖掘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闪光点,而是采取了回避或一带而过的方式 说明教师为了完成自己预设的目标,在教学中更多的考虑了自己,没有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进行教学。

教师的指示性语言过少,比如:在谈到酒精灯的使用时,有些注意事项学生没有回答出来,教师也没有及时指出,容易留下隐患,这是必须要警惕的。

篇2:《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教学反思

有关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知识,在旧教材中没有安排专门章节进行讲解,新教材安这一节书是为了介绍绿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这一重要作用的学习打下伏笔。

新课程标准理念中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就是要对学生“授之以渔”,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的优化组合,将教师和学生在课前准备的资料展示给大家,通过传授与启发教学想结合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达到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目的。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多项演示实验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讨论和验证了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突出了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地位。分析本节课,主要有两个知识点: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水分会影响植物的分布。

篇3:语文教学需要这样的反思

一、表现

1. 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不高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 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 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 没时间就不做或想做就做, 不想做就不做, 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

2. 应付老师, 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考试和老师的压力, 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 但也只是应付,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 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 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 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 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 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 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 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 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 于是, 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 随着考试的临近, 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 知觉范围变窄, 思维刻板, 情绪慌乱, 时刻担心失败, 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 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4. 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 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 而是认为初中语文不考课本, 试题全部来自课外, 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 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好”的心理, 寄希望于考场的“超常发挥”。

二、成因

1. 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 一旦努力没有效果, 马上就打退堂鼓, 破罐子破摔, 自暴自弃, 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 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 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 所谓“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

2. 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

学生偏科, 原因很多。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

三、调整措施

1. 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 目的能推动行动, 行动能优化心态。初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 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以前积累的老底儿就够了。应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漏洞”, 产生“我想学, 我要学”的心理, 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

篇4:《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第一节“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第三章主要是讲述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水的关系,由这一节绿色植物生活中需要水,很顺利成章地进入到第二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在逻辑上有渐进关系,同时本节内容中水分影响绿色植物的分布与第三节中“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在内容上有联系,所以本节内容对于第三章有着串联作用。考虑到初一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但对于新鲜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经过思索分析,设计思路如下:讲述植物的生物为什么需要水的时候,结合大量的生活事例,并演示烧烤晒干的谷粒的实验,让学生观察试管口出现的水滴,增强理解;水分对于植物生长分布的影响,则与地理学科中的陆地自然带结合,通过向学生展示不同自然带下的景观图,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自然气候下的水分差异对绿色植物生长分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2)能说出不同气候条件下水分的差异影响植物生长分布的情况。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我国不同地区水稻种植次数与耗水量数据表,找出水稻生长发育与水量的关系,培养数据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

体验水在绿色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培养珍惜水资源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在地理学上知道了地球上能够出现生命的三个原因,请同学来回答一下这三个原因是什么?

师:(追问)在这三个因素里面,哪一个因素使得太阳系中只有地球才能够存在生命呢?(学生可能会齐口回答:“水!”)

师:对!大家应该还记得“5·12汶川”地震吧,在地震中被活埋的灾民,如果在三至五天内得不到救援就会因缺水而死亡。水是很重要的,没有水就没有生命。而我们地球上的生物圈中到处都有绿色植物,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吗?

(学生可能会全班回答“需要!”等学生回答完后再进行以下的教学环节。)

2.新课讲授

师:同学们能举例说明绿色植物的体内含有水分吗?(在黑板上列出编号,然后把学生举出的例子按先后顺序板书出来,如果是相同的就合并在一起。)

师:很好,大家举出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这些例子都不陌生,下面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个演示实验,让大家看看晒干的谷粒中有没水分。

师:大家看到了吧,晒干的谷粒里面也是有水分的。其实水在生物体内是以两种形式存在的,一种是自由水,像刚才同学们举的例子中西瓜里含有大量的水;另外一种是以结合水的形式存在,像我们刚才演示的烘烤谷粒。(关于结合水的概念,初中阶段中不必过多解释。)

师:同学们,大家刚才举出的例子,其实就是水在生物体内存在的两种形式。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绿色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那么绿色植物的生物需要水的原因有哪些呢,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

(板书:①水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没有水,生物便不能生存。②水是细胞主要组成部分。③生物在许多方面都需要水,因为水可作为代谢物、溶剂、产生化学反应的场所和物质运输的媒介,水还为绿色植物提供支持作用,令其能够保持正常的外形。)

师:水对于生物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绿色植物上,对于我们人体同样也是很重要的,俗话说每天饮水八杯,健康增进百倍。所以我们要想有健康的身体,科学的饮水习惯是必需的。课后请大家按小组为单位去查阅资料,了解怎么才是科学的饮水习惯,一个星期后提交你们小组的资料总结。

3.内容过渡

师:在上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绿色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但水在我们地球生物圈中分布是不均匀的。大家在地球课上已经对于世界气候的类型及其特点有了一些认识,不同的气候类型下的降水是有差异的,而降水的差异又会影响植物分布的种类和数量。下面我向大学展示不同气候自然带下的景观图。

(在黑板上同时展示热带雨林景观、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景观、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温带草原景观和热带荒漠景观四个挂图,并提示学生观察这四个挂图中植物的种类和数量。)

师:在地理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这四个挂图分别代表着四种不同气候类型下的植被分布,这四种气候类型大家能够说出来吗?

师:这四种气候类型,其降水量是逐渐减少的。那么请大家观察一下,这四个挂图中植物的種类最多的是哪个,数量最多的是哪个,最小的是哪个。请大家按数量的大小关系把这四个挂图中的植物种类和数量排一下队。

(提问学生,并把他们的答案要点列到黑板上,并进行讲解。完成后,再指导学生完成课本108页中的两个讨论题。)

师:水分能够影响植物的分布,热带雨林地区降水最多,植物种类繁多,数量分布也是最多的;热带荒漠地区降水最小,所以能够找到的植物的种类较小,只有在一些沙漠的绿洲上才能找到植物分布。而对于我们人类,日常生活同样离不开水。但水资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有些地区的居民正在忍受着水资源短缺所带来的生活不便,但有些地区的居民却在生活中大量浪费水资源,节约用水应该成为我们的共识和应该养成的良好习惯。节约用水应该是从日常生活做起,比如把洗完衣服的水用来冲厕所,把洗完菜的水用来给花浇水,对有漏水的水龙头进行更换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有限的,珍惜水资源就是珍爱生命。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看课本中的技能训练。由于我们大多数同学对小麦不太熟识,我们转换成一种水稻不同发育时期的需水量比较,请大家看黑板所示。

(在黑板上板书列表,并列出问题向学生提问。给学生时间思考后再讲解。)

4.课堂总结

师: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内容,下面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请学生分别对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这节课中所布置的作业。)

四、反思

本节课以地理和生物学科的结合点进行教学,改变传统分科教学中的不相容的缺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科综合知识的应用,同时也大量结合生活事例,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对情感的培养也应落到实处。但在反思课堂教学时,也有以下问题:

1.个别学生的偏科现象,对于学科综合知识理解有困难

2.由于本节课提问学生的机会较多,时间安排有些紧

今后的教学设计中如何深入浅出地把有关学科综合起来讲授应该是本人继续努力的方向。

篇5:《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说课稿

一、本节课成功的地方:

1、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个性的生成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列为内容标准的十大主题的第一主题,本节教学我以学生现有经验和亲身体验为切入点,为学生创设了探究活动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充满个性的思维空间。

探究植物体中的水分这一探究活动利用常见的菊花、西红柿、树叶、绿豆种子等实验材料以学生分组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最后全班交流结果。教师没有规定具体的实验方法,也没有限定探究步骤,留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学生利用经验展示了他们个性化的创造,有的用挤压法取水,有的用盐使细胞中的水分渗出,有的用烘烤法取水。本探究活动看似简单,但非常有效,它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即时创造,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充满童趣,也得到真切的体会“植物体内的确含有水”。这种领悟来自于自己的实践与探索,比单纯老师的说教更生动。

2、关注学生成长,树立安全意识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如何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到学习的乐趣而又防止意外发生是课堂上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之前以“安全小问题”的形式提醒学生树立安全意识,保证了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3、多种评价方式,师生和谐发展

对学习成果的评价多元化有利于促进学习者快速领悟,达到更好。本节课我让学生做课堂主人,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彼此取长补短,即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能使其理性思维充分发展。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很丰富。不是简单的“好”、“你真棒”等机械化词语,而是一个眼神,一次微笑,一个动作(轻轻的摸摸头等)都在给学生默默的鼓励,让学生愉快的认同学习。

4、充分开发课程资源,锻炼学生综合素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锻炼学生多种能力,培养学生素质,我参考课本中的技能训练,对其进行开发利用,针对小麦生长期的需水量,设计了三个任务要求学生完成。“任务一”要求学生用数学统计知识生动、直观、形象的处理实际数据,实现了课程的整合;“任务二”要求学生挖掘信息,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说课稿及反思、评析》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强烈的问题意识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因此,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向好朋友提问的活动形式也极好的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任务三”是提出科学灌溉建议,目的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引领学生树立科学研究是为生产服务的意识。

5、课程中贯穿节水意识培养学生主人翁责任感

我结合本地区的实际,适时地插入宁夏水资源状况的分析资料,使学生自觉树立节水意识,培养了未来社会人的责任感,使命感。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不再是空话、套话,而真正赋予了血肉和灵魂,使它丰满、鲜活起来。

6、畅谈收获与感悟提出新问题

以学生汇报来小结本节课内容,使课堂中始终保持轻松、活跃、和谐的学习氛围;接着“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结束本节课内容,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激情的求知态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遗憾和不足

教学中没有及时挖掘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闪光点,而是采取了回避或一带而过的方式说明教师为了完成自己预设的目标,在教学中更多的考虑了自己,没有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进行教学。

教师的指示性语言过少,比如:在谈到酒精灯的使用时,有些注意事项学生没有回答出来,教师也没有及时指出,容易留下隐患,这是必须要警惕的。

评析

本节课的亮点:

1、学生的探究活动,设计新颖独特,不拘泥与形式、模式,而是让学生自由选择发挥,如实验材料小组同学自由选择,探究方式自行设计,让学生在尽乎玩耍的过程中,凭经验完成了探究任务。课堂实际授课中,看到学生思维积极、活跃,实验方式多种多样,但却都围绕主题,达到了探究效果。这对生物课中类似本节比较简单的知识,给教师在处理探究性教学时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2、本节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在处理时也充分显示了驾驭教材的能力,仅以知识为载体,注重的是学生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培养,这体现在以科学家得到的一组数据为例,设计了三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任务串,即由知识目标过渡到技能目标最终达成情感目标,这一环节的处理不仅培养了学生图文、图表转换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识图、析图、作图、用表的能力,最终的落角点却是珍惜水资源,关爱我们生存的家园,关爱人类自己。在润物细无声中达成了三维教学目标。

3、本节课的反馈小结处理也很有特色,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所获,设计问题,自己指定班里的同学来回答,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有问的、有答的、还有提出疑义进行补充的、甚至有对问题该提不该提、提得好不好进行评说的。下课了很多同学还在争论着。这些自评、生评、师评、他评的过程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表现性评价,是发展性评价理念的具体运用。

4、对安全使用酒精灯的提示,显示了教师注重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理念的体现。在学生小组探究、讨论问题时,教师的语言是‘我们小组派代表来回答’,看得出学生对当这个“代表”还是很积极、很自豪的。这些鼓励语言的恰当使用,给听课者的感受是:亲爱的老师又回到了学生们中间。

本节课值得商榷之处:

1、学生的思维火花给激发了出来,回答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在注意倾听学生这方面做得还有欠缺,表现在与自己课堂预设不符合时,就忽略了学生,不感放手,有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急于求在的感觉。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视野,多进行教学反思,才会增加教学的机智,更快提高教学的技艺。

篇6:《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2)了解植物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原理和过程。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参与实验和探究活动的设计与操作,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和观察,说明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教学难点:

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教学过程:

引入:

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惟有蛰龙知。

——苏轼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

植物的根为什么要深深地扎入土壤之中?植物究竟想从土壤中获得什么呢?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一、绿色植物生活离不开水

资料分析:水对植物生活的影响

讨论:

1、两株植物的生长状况有什么差异?

2、保持这样的处理,推测两株植物的生长趋势可能有什么不同?

小结:水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对维持植物体的正常形态和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水还是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必需原料;植物体内溶解、运输各种物质也离不开水。

二、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多种无机盐

学习活动:用蒸馏水与土壤浸出液培养幼苗 目的要求:

观察用蒸馏水与土壤浸出液培养的幼苗在生长状况上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材料器具:

植物幼苗;酒精灯,玻璃瓶,载玻片,胶头滴管,三脚架,镊子,石棉网,火柴,棉花;土壤浸出液,蒸馏水。方法步骤:

1、将载玻片平放在石棉网上。在载玻片的左右两侧各滴一滴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用酒精灯烘烤,直至完全烘干,观察现象。

2、在A瓶中放入蒸馏水,B瓶中放入等量的土壤浸出液。

3、在A、B两瓶中同时放入一株健壮程度相近的同种植物幼苗。

4、认真照看两株幼苗,及时补充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保持A、B两瓶液面高度相同,两周后观察植株生长状况。

讨论:

1、载玻片上的蒸馏水与土壤浸出液被烘干后,出现什么不同现象?

2、两周后,两株幼苗的生长状况是否相同?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3、A瓶与B瓶中的液体量为什么要相等?

三、绿色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是根

1、根的向水性

学习活动:观察根的向水性(阅读课本63页,完成讨论)。小结:根会趋向潮湿的地方生长。

2、根尖与根毛

学习活动:观察根尖外形及根毛(阅读课本64页,完成讨论)。

小结:从根的顶端到生长根毛的部位称为根尖。这是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根毛是根尖特定区域的表皮细胞向外突出形成的,大大增加了根的吸收面积。根尖生长根毛的区域是吸收水和无机盐最活跃的部位。

3、细胞的吸水与失水

学习活动: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阅读课本65-66页,完成讨论)。小结:吸水和失水取决于细胞液与细胞周围溶液之间的浓度差 当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周围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当细胞液浓度小于细胞周围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4、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过程

篇7:《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保护水,节约水”为主题串联本课,从“为什么要保护水?”到“节水金点子”,并布置长期作业,逐步落实到行动,体现了活动课的特点,注重了综合性、活动性和实践性的统一。这节课的设计层次清晰,环环相扣,案例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特别是水费单的巧妙运用,使学生有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能把“撕纸小游戏”贯穿始终,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亲身感受到水资源越来越少,对学生的震撼还是很大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设定准确,教师的角色定位把握得好,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非常高。再加上信息技术的恰当运用,如:大西北缺水视频、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视频等,有效地突破重难点,学生学习的效果很好。

一、《保护水,节约水》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水和我们的生活》中内容。教学中,我抓住活动课的`特点组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本节课具有开放性、活动性、生活性、学生主体性的四个特点。具体的活动过程可分为: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活动二:通过观察地球仪、分析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比例,从而了解淡水资源的稀少。活动三:联系实际,交流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活动四:明理导行,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突出了重点(了解淡水资源的缺少、被污染和浪费的情况。)突破了难点(培养学生树立“保护水,节约水”的环保意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了品德,他们爱学、乐学、愿学,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

二、适时充分地利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比空洞地说教有效地多,这也是本节的亮点。如:播放我国西北地区缺水的视频,真人真事,感染力非常强,突出了淡水资源稀少的重点。播放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的视频,让学生亲眼目睹了污水处理的过程,使学生看到国家和社会是非常重视保护水节约水的,从而指导学生个人保护水节约水的行为。

篇8:《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钠、铁与水反应的条件、现象;学会全面观察实验现象。

(2)了解金属与水反应的一般规律。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金属与水反应的学习,了解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初步掌握设计简单实验装置的一般思路。学会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和经验预测物质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实验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态度。

(2)通过生活中的实际现象以及对实验的观察,帮助学生树立“结论来自实验”的观点。

【教学重点】钠与水反应的探究性学习以及铁粉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探究

【教学难点】铁粉与水蒸气反应装置的设计

【实验仪器、药品】烧杯、镊子、铁架台、酒精灯、蒸发皿、硬质试管、胶塞、导管、金属钠、水、酚酞、肥皂液、火柴等。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对比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引入:今天我们继续讨论金属的化学性质,首先来看一组图片:

能用来烧水的铝制茶壶、铁锅、铜火锅等说明在一般情况下铝、铁、铜不容易与水反应,但在炼钢车间处理铁水时必须保证无水环境,这些现象让我们想问:金属能不能和水反应呢?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能反应?今天我们探讨的问题就是金属与水的反应(板书提出问题)。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在研究金属的性质中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请写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学生:写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假设预测金属与水反应的可能产物(板书提出假设):

我们先看钠与水的反应,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假设判断钠与水反应的产物及检验方法,再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先看钠和水的反应,按要求完成实验探究1,尽可能多的写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学生:动手做实验、记录实验现象。交流实验现象

教师:将学生说的现象关键词写在黑板上,总结观察现象的要求。推断产物并写出方程式:

同时总结钠的物理性质和保存方法。

过渡:钠可以和水剧烈反应,那镁和水的情况呢?我们现在来完成实验探究2。(按实验步骤分两步完成,提醒学生实验安全规范)

学生:做实验,得出结论:镁与水也能反应但远没有钠反应剧烈

教师(总结):从实验中看到冷水与镁不反应,加热沸腾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说明镁和水能在加热条件下反应,而且也生成了碱,与钠类似,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2H2O=Mg (OH) 2+H2↑。

讲解为什么看不到氢氧化镁沉淀:之前我们说到铁锅可以用来烧水说明铁和水就算加热也不容易反应,但在炼钢车间却要求无水环境,那我们看一下铁粉与水蒸汽加热能否反应。如何才能完成这个实验呢?从实验目的、原理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装置:1.只用3支试管完成该实验;2.不设限制条件设计装置。

学生:思考、动手画实验装置

教师:展示学生的设计图,评价,指出不足之处。逐步引导到规范的装置图:

再过渡到不用试管的可能的装置设计:

拓展:对比课本上所给的装置图,指出优缺点。

利用课本所给的装置图演示实验。得出结论:

3Fe+4H2O (g)=△Fe3O4+4H2↑

总结:今天我们以钠、镁、铁为例探究了金属与水的反应,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钠、镁、铁与水反应的情况,还了解到了:

(1)金属与水反应的大概规律: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越靠前的金属与水反应越剧烈。

(2)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3)如何做出预测: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如:物质的分类、金属活动顺序表、氧化还原等知识的应用。

(4)如何设计实验装置:紧扣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主要是通过对钠、镁、铁与水的反应探究认识金属与水反应的规律,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其中重点强调如何根据已有经验作出假设,如何根据实验目的、原理设计出安全、可行的实验装置。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多地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以具体的知识学习为载体,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想这是符合新课程要求和课程改革精神的。

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以下问题:

1.时间偏紧。由于学生的探究实验时间不好控制使得时间偏紧,少了一点总结归纳的时间。经过思考我觉得可以把镁和水的反应作为教师演示实验,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探究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和最后的学习效果反馈。

2.课堂的驾驭和临场应变能力不足。在时间明显不够充裕的情况下,没能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环节,更好地完成教学设计。临场应变不足还表现在对学生新发现的一些问题(我预料之外的)没能及时准确的解释、鼓励和帮助学生理解。如:有学生在观察钠与水的反应时提出表面变白可能是生成氧化钠。

篇9: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一个幼儿园的女孩,为了得到100分,拜托一个字写得最好的小朋友帮她代写作业。老师知道后,对她说:“你在这个田字格上写一个字。”于是,女孩工工整整地写了一个字。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老师拿起笔在那个字旁边,打了一个大大的“100分”。女孩特别感动,从那以后,她再没请人代写过作业,而且字写得越来越好。

这个老师的做法,就是鼓励。她让女孩相信自己有能力得到100分,从而肯定自己的价值。心理学家阿德勒说:“我们所有人的人生目的,都是在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而鼓励,能够帮孩子们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鼓励,有时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因为这要求父母关注孩子的感受,相信哪怕情况再糟糕,孩子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有个孩子偷了妈妈的钱,请一群小朋友们吃零食。被妈妈发现后,她很害怕,心想:“完了,妈妈肯定会打我!”没想到,妈妈只是惊叹地说了一句:“真没想到,你这么小就会招待客人啦!”听了妈妈的话,孩子感觉特别好。后来,她再也没有偷过妈妈的钱,因为她知道,只要自己的要求合理,妈妈就会支持她,所以总是坦诚地把自己的需要告诉妈妈。而且,她长大后,真的成为一个热情好客的人,人缘特别好。

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家长面对类似的情况,首先想到的不是鼓励孩子,而是惩罚孩子;不是给孩子一个好的感觉,而是让孩子感到羞辱、沮丧、愤怒和无助。每个家长对孩子都有自己的判断,但是我希望家长惩罚孩子之前,先问自己一个问题:“你的惩罚对孩子有帮助吗?”假如对孩子本身没有帮助,不能让他得到自信和力量,只会让他感受到愤怒和羞辱,那么不如停止惩罚,试试鼓励。

鼓励孩子,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动作,拍拍肩膀、拥抱、亲吻,给他一个信任的眼神……甚至什么都不做,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孩子都能感受到安全感和价值感。

很多妈妈觉得自己经常鼓励孩子,真的如此吗?我们来看看两组妈妈对孩子说的话,认真地感受一下两者的区别。(见下表)

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A组妈妈说的话,关注的是妈妈的感受和事情的结果,给孩子贴标签,把孩子跟他人做比较,这种行为叫做表扬。B组妈妈说的话,关注的是孩子的感受和事情的过程,不给孩子贴标签,不把孩子与他人比较,就事论事,这种行为叫做鼓励。

篇10:《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教学反思

首先与学生交流:在家、在学校都是哪些人来照顾我们的生活,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父母和老师。然后,话题一转:“其实我们每天除了享受父母和老师的爱,还享受着很多人带给我们的方便。” 在音乐声中,老师讲述自己曾被一位出租车司机帮助的经历,为下一环节的活动做好了铺垫。

第二、学生调查交流,自主体验。

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各行业的人带给我们的方便,并通过三个活动:

1、假如没有清洁工;

2、我当服务员;

3、动画配音。让学生在活动中切身体验服务行业的工作,懂得其必要性,从而从内心深处对他们的工作产生感激,并尊重各行业的劳动者,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第三、学生自主总结,话题延伸。

通过以上几个活动,学生已经充分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相互依赖、相互服务的共存关系,在此通过一组各行业劳动者图片的展示,让学生再次走进他们真实的生活,在背景音乐《感恩的心》的激情衬托下,学生发自内心的大声呼喊:“生活因你们而精彩,感谢你们!”把整堂课推向高潮,同时也使本节课的活动目标得以充分体现。

《我们的生活需要谁》这节课的设计我在努力体现《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重要理念----“走进社会”。学生们从观察生活入手,通过各种真实的活动,由浅入深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体验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共存关系。

教学中,孩子们在情景中去体验劳动者为我们生活提供的服务----服务员的模拟,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服务员的默默无闻是我们生活的需要,也更是他自己在社会中生存的需要,从而揭示劳动者与社会的依存关系;在视觉享受中去感受劳动者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快乐----由配音演员引发开来,幕后的劳动者们可能并不为人们所知;在问题假想中去发现如果没有清洁工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我们的生活环境又会是怎样的呢。在这些与孩子们生活紧密相连的活动中,他们深刻地认识“原来我们的生活一刻都离不开这些劳动者呀!”这就是我执教这一课希望看到的。正像课堂结束时,我问学生:“你们知道今天老师给大家上这节课为什么很高兴吗?”有两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可能是因为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明白了:原来我们每天都在享受别人的服务,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劳动吧!”我非常高兴看到,孩子在用心感受着生活,思考着生活,这些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或教师讲的现成结论,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得到某种知识,感悟出一定的道理。

篇11:《创造绿色的生活》教学反思

为了更好地实现美术课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课前我除了备教材还注意备学生,我不想仅教会学生运用造型表现的方法大胆创作,而是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引发学生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思考和讨论,最终掌握绿色生活的核心理念,了解低碳、环保、绿色生活的科学知识。认识低碳环保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绿色生活的意识,培养学生爱科学、热爱生活的积极理念和情感。在创作中,结合作业进行“互助互动”学习。作业的完成应从封闭走向开放,由个体走向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作品的质量。

二、教学不足:

俗话说“人算不如天算”,尽管课前我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做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在教学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我巡视过程中我发现小组同学团队协作能力太差,尤其是“手抄报创作小组”的合作不尽如人意,小组同学没有协作各顾各的忙,磨磨蹭蹭地最后导致本组任务没有完成;我还发现学生的时间意识不强,真是学生不急,急死老师。

三、改进措施:

团队协作没有配合好,学生习惯以自己为中心。这与平时练得少有直接关系,所以经过本课的教训,我更要注意在平时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懂得合作学习和创作的优势,遵守和作学习和创作的要求,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堂好课取决于教师的精心组织,更取决于学生的积极配合,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够使学习从封闭走向开放,由个体走向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作品的质量。

篇12:创造绿色的生活教学反思

创造绿色的生活教学反思1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本着高效课堂“三环六步”,即:三步:预习、展示、反馈;六环:预习检测、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达标检测、整理归纳的理念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能够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及其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本课的知识点掌握较好学生也开始感受和体验到如何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规范,并从中找到了乐趣。但是,在本课的教学过程当中,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与完美课堂的要求还差很远。本课存在的不足:1、课堂纪律掌控不好,学生兴趣高,同时课堂展示秩序也比较混乱。2、多媒体设计不足,收集的资料太多而不能细细展示。3、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以及学生人数多,不能很好的照顾到每位同学等。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更好的服务课堂、服务学生。

创造绿色的生活教学反思2

教学完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我觉得自己也受到了一次教育。

丘吉尔进入公立学校的入学考试什么也不会,但校长却从他试卷的蛛丝马迹中看到他有资格成为公立学校的一员,从而录取了他。其实,他只不过是写了自己的名字,并将第一题的题号加粗加括号而已。我想,如果我们看到这样的试卷该是什么心态呢?嘲笑?咒骂?不屑?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有可能,我们一定会拒绝录取。文中的校长之所以录取他,是因为他不以一次考试成绩评价学生,他从试卷上看到了孩子诚实的品质,还有他尊重每个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实现教育公平也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可是我们做得到吗?

苏格兰北部边远地区一个教育相对不发达的郡,有一位女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达到了全A,符合牛津大学的录取标准。这是近百年来当地第一个达到牛津录取线的毕业生,当地政府对此极为重视。但牛津大学录取学生必须经过面试,教授在面试后认为该学生不具备牛津大学要求的创造潜质,拒绝了她的入学申请。当地议会将此事反映给英国中央议会,议员们就找到教育大臣,请他出面说情,希望给予破格录取。在被牛津大学婉言拒绝之后,教育大臣又找到副首相前去求情,还是遭到拒绝。无奈之下,副首相只得请布莱尔首相出面疏通。虽然首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牛津大学仍然表示不能接收,理由就是一个:在招生问题上,任何人无权更改学院教授的面试结论,这是牛津大学几百年来的传统。布莱尔当然觉得很没有面子,在此后的一个私人场合,当提到牛津大学的时候,他不自觉地说了一句牢骚话:牛津大学真是太古板了,要与时俱进,必须进行改革。牛津大学的师生得知后,极为愤慨,学校立即取消了授予布莱尔荣誉博士学位的原定计划,并对政府行政干预学校事务的这一严重事件提出抗议。

创造绿色的生活教学反思3

一、教学优点:

为了更好地实现美术课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课前我除了备教材还注意备学生,我不想仅教会学生运用造型表现的方法大胆创作,而是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引发学生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思考和讨论,最终掌握绿色生活的核心理念,了解低碳、环保、绿色生活的科学知识。认识低碳环保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绿色生活的意识,培养学生爱科学、热爱生活的积极理念和情感。在创作中,结合作业进行“互助互动”学习。作业的完成应从封闭走向开放,由个体走向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作品的质量。

二、教学不足:

俗话说“人算不如天算”,尽管课前我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做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在教学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我巡视过程中我发现小组同学团队协作能力太差,尤其是“手抄报创作小组”的合作不尽如人意,小组同学没有协作各顾各的忙,磨磨蹭蹭地最后导致本组任务没有完成;我还发现学生的时间意识不强,真是学生不急,急死老师。

三、改进措施:

团队协作没有配合好,学生习惯以自己为中心。这与平时练得少有直接关系,所以经过本课的教训,我更要注意在平时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懂得合作学习和创作的优势,遵守和作学习和创作的要求,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堂好课取决于教师的精心组织,更取决于学生的积极配合,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够使学习从封闭走向开放,由个体走向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作品的质量。

创造绿色的生活教学反思4

新的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合作。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新的历史课程理念,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较为准确的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有机结合;在教学重、难点的设计和突破上,既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又考虑了初中学生的实际;在教学手段采用上注重了适当和便于操作的原则;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注重了灵活性。

在本节课中,教师能正确地评估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学习水平,使历史课堂教学信息难易程度适当,多数学生经努力都可以接受。这样,既不会导致学生负担过重,产生逆反厌学心理,又能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和智能的发展。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作为主导的教师,其任务并不在于把教材中涉及到的历史知识,平铺直叙、完整无损地讲给学生,而在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师生共同活动,深入发掘教材内涵,提炼重点和难点,将其外化成一个又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这样,通过一定的逻辑程序,由表及里,深入浅出地加以解决。这些启发性问题,可使学生积极思索,对开拓其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大有裨益。此外,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发现问题,让这些问题有机地契入我们的课堂,迅速地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对反馈信息的评价,及时调整教学思路,矫正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本节课堂观察、课堂提问和课堂练习和学习气氛等来看,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一、设置大量的情景。历史是有趣的,但是历史教材本身作为教育的载体是枯燥的。要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应该创设生动有趣的历史情境,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从感知历史发展到感悟历史,实现情感的升华和价值观的提炼。我设计的几个历史情境,使课堂增色不少,它大大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把学生一下子带到了近代,让他们穿越时空,身临其境,体验历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情境激发兴趣,这是本课成功的保障。此外,本节课的成功之处还表现为促进学生基于问题的学习,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进一步发掘与本课相关的更深层次的隐性知识,也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

本节教学仍然有它不足之处。如:学生搜集资料较多,由于课堂时间关系,未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后面设计的内容较杂,教学流程不够流畅,让学生认识还不深刻,这将促使我在以后教学中去探索、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

创造绿色的生活教学反思5

今天,在七年级十班上了《我的早年生活》一课。本课,我在设计时,旨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很多环节都留给学生自己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做的第一件事是相互交流自己收集到的丘吉尔资料。至少有五位同学发言,不断补充内容,资料翔实而准确。

学生做的第二个环节是朗读课文,大家踊跃举手,结合同学与老师的点评,大家认真地读了一遍课文,纠正了问题,也将文章内容梳理了一遍,同时,学生也为下面的发言作了准备。

第三个学生活动的环节是回答问题。在充分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回答很精彩。在文本阅读中,学生归纳的丘吉尔的成功因素全面而细致,语言组织清晰流畅,答案异彩纷呈,超出了我的预料。如:丘吉尔面对窘迫的处境,有学生说他表现出自信而坦然,也有孩子小声说“脸皮厚”,大家哈哈而笑,在解读“脸皮厚”和“拥有巨大的勇气”的区别中,学生们加深了对丘吉尔性格的了解。诸如此类的思维火花在课堂中频频闪现,不断启发着学生思维,同时也给执教的我很大的启示。 我深深地感受到,只有让学生的头脑变成熊熊燃烧的火把,而不仅仅是一个容器,才能进一步激发师生共同对真理与智慧的追求。

回顾这节课,我感到还有学生没有发言,这应是很大的遗憾,不管什么原因,学生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应是教师努力追求的 。我将继续努力。

创造绿色的生活教学反思6

在课堂中由学生汇报资料、老师补充来共同探讨课题,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将自己的资料进行了展示,又从别人那里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学生参与了课堂的活动,在学习中不断锻炼了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自己完善了自己。同时,通过集体交流,同学们更加感受到同一个世界下大家共同的梦想,拥有一个团结的世界,和谐的世界,彼此间充满人文关怀的世界,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课堂交流中,学生不但介绍了自己的资料,有的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深化了对世界的认识。通过合作小组的集体研究及活动,学生对自己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感受到了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

创造绿色的生活教学反思7

1、导入新课:以交通工具和电影等话题,直接导入新课。

2、上课方式:比一比,说一说,在交通工具、通讯手段方面、大众传媒方面、社会生活方面和社会习俗方面,从近代以来出现了那些可喜的变化?看看你按类别能说出多少。并说说各个方面的作用。

依据: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来学习历史。

教师首先在学生看书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讲述,培养其阅读,表述和归纳的能力。

在学生说不到的一些方面,教师可补充一些资料,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得到一个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单纯教师讲更能让学生去认真看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更高。今后要多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自己能够有自学能力等,教师要善于引导。

创造绿色的生活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一些有关家庭生活中的环保知识,即“绿色生活”的基本知识,重点了解“绿色消费,环保选购”这一绿色理念。

2能力目标:发展自主探究,参与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家乡美好生态环境的热爱和向往之情,从生活的细微处入手,为着心中的绿色家园不断努力。

教学重点:发展自主探究,参与实践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乘坐时空穿梭机回到古代,去看一看那时候人们的生活状态,如建筑、交通、通讯等。

(2) 想一想现在人们的生活有了哪些变化?

(3) 是什么力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二、讲授新课:

(1) 学生分组,从建筑、交通、通讯、医学、日常用品等方面,将自己收集到的材料进行交流,探究科学的发展带给我们的变化。

(2) 学生可对现在的科学发明或生活进行幻想。

三、启发创作:

(1) 引导学生看书中的学生作品,了解体现学科功能的表现方法。

(2) 欣赏一些运用科学技术设计的生活用品。

作业要求:用绘画或制作的方法,表现一副体现科学性并具有一定功能的`主题作品。

四、展示作品:

科技产品发布会,设计师展示自己小组的设计作品,并进行讲解。

五、小结。

六、反思

在创作中,结合作业进行“互助互动”学习。作业的完成应从封闭走向开放,由个体走向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作品的质量。

尽管课前我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做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在教学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我巡视过程中我发现小组同学团队协作能力太差,尤其是小组同学没有协作各顾各的忙,磨磨蹭蹭地最后导致本组任务没有完成;我还发现学生的时间意识不强。

创造绿色的生活教学反思9

《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第十一册的最后一课,分三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认识三大人种的不同之处,第二课时了解人种有不同的原因和各个人种无本质差异、是相互平等的,第三课时了解和正确认识种族歧视,形成正确的种族观。我对课程资源进行了相应的整合,将第一、二课时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体梳理,融为一个课时完成,并相应制定了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社会知识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质形态特征、主要分布地区和人口数量,了解不同人种的杰出人物。品德情感目标是通过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三大人种的特点,明白人种没有优劣之分,树立科学友善的人种观,能平等友好地对待不同人种。技能目标是学会看地图、比例图,练习收集、整理和运用资料信息,学习在合作中解决问题。

本课的教学是以社会知识为重点的,如何将树立正确的人种观这一思想教育目标巧妙融入社会知识教学之中,润物细无声呢?我的设计思路是把社会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下面引导,让孩子们自己在对三大人种的深入认识中,逐渐修正自己的人种观。学生大多都对这点有比较好的认识,我放手让学生思考三大人种的杰出代表,明白了种族无优劣之分的道理。

创造绿色的生活教学反思10

1.和孩子一起体会一颗种子变成大树的过程。让孩子闭上眼睛,听着音乐,把自己比喻成一个种子;种子从土壤中发芽生长,然后长出树杆、树枝和树叶;最后变成一棵参天大树。整个过程由老师来引导,身体为树杆,胳膊为树枝,手指为小树枝,然后想象从手指上长出了很多树叶,手指抖动会听见树叶沙沙作响,让孩子想象自己就是一个茁壮成长的小树,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喝着甘甜的雨水,快克的成长。

2.画树,长方形的主树杆,在主树干上端分出三四条分枝、然后再从分枝上画若干条小树枝,最后在小树枝上画上树叶。树叶的画法老师要耐心的教,尤其是叶脉对称的画法,很多小朋友是不容易掌握的。

3.小朋友讲讲面包树,在南太平洋的一些岛屿上有一种树叫面包树,树上结的果实叫面包果,当地居民缺少粮食。他们就靠吃面包果来生存。一颗面包树的果实能养活两个人,所以当地居民家家都种面包树。引导孩子想象,树上除了可以结出面包还可以结出什么,比如巧克力、模型飞机、魔法书等等,让孩子自由想象。最后要求孩子们画一颗神奇的树,可以结出任何自己想要的东西。并把这些神奇的果实画在树上。

4.条波浪线画出树冠,因为树叶太多不能一一画出,所以就用波浪线的树冠来表示。

5.涂色,先涂树干树枝和神奇的果实,最后涂树叶用不同的绿色吧树冠内的空白都填满,自己摸索搭配绿色规律。

补充: 森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他不仅可以改善地球的气候,保持水土、减少洪涝灾害,而且为我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园,我们千万不要破坏森林。

创造绿色的生活教学反思11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国家的文化不同和培养他们的怎样对待不同的文化,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人,会有不同的的生活方式。学生对“地球村”的概念是不够关注的,他们更多能感受的是家庭、班级、学校所形成的环境产生的影响力,而没有让自己以一个地球人的角色参与。学生对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了解是浅显的,多是通过电视中的综艺节目有一些零碎的记忆,而没有分门别类地有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以小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选一小课题,通过合作调查、采访、访问、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展示与评价等探索活动,提高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形成我是地球村村民的意识,了解世界各国各方面的基本文化,学习与国际友人接触的基本社交礼节。

篇13:《水》教学实录及教后反思

师: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水》这篇课文, (板书:水) 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场景?你对哪个场景印象特别深刻?

生:这篇文章先写人们到远处去挑水, 接着写孩子和大人在雨天洗澡, 最后写母亲舀一勺水给四兄弟冲凉。

师:老师把这三个场景写下来 (放慢速度, 与学生一起说) , 第一个场景是远处挑水, 第二个场景是雨天洗澡, 第三个场景是舀水冲凉, 这样说就更整齐了 (边说边板书:远处挑水、雨中洗澡、舀水冲凉) 。

二、学习“挑水”, 体会“珍贵”

师:作者描写“远处挑水”这一场景花的笔墨并不多, 我数了一下一共才99个字。这99个字中, 出现得最多的是哪类文字?

生:是表示数量的词语。

师:我请一位同学朗读第1自然段, 其他同学边听边找表示数量的词语, 想想你从每一个数量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从“一村子人”体会到需要喝水的人很多。

生:我从“十公里之外”体会到取水的路程很远。

生:我从“一处很小泉眼”体会到水源很少。

生:我从“一个小时”体会到排队的时间很长。

生:我从“才可以挑上一担”体会到取水很难。

师:谁知道作者通过这一连串表示数量的词语, 想要集中表达一个什么意思?

生:作者要告诉我们, 他生长在一个缺水的地方。

生:作者要告诉我们, 水是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师:除了这些表示数量的词语, 你还从什么地方体会到水是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生:“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句话说明水是很稀缺的、珍贵的。一瓶酒的价钱远远高于一瓶水, 而人们宁愿选择喝水也不要喝酒, 可以看出人们对水的渴望。

师:作者在文中用了两个“最”字:“最珍贵的”“说得最多的”。大家想想, 对人的生活来说, 重要的东西还有哪些?从两个“最”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衣食住行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样样都很重要。可是人们谈论得最多的是水, 说明这里的人们最缺水, 在他们看来水最重要。

生:衣食住行都是人们在物质方面的需求, 除此之外, 人们还有文化娱乐方面的需求。可是村里的人们已经无法顾及这些方面, 说明缺水之严重, 对他们来说水太珍贵了! (师板书:珍贵)

师:同学们体会得非常深刻。在第1自然段中, 作者通过具体的数字和村民说得最多的话, 简洁而又具体地表达了水的珍贵。哪位同学愿意朗读第1自然段, 大家听听他有没有将村里人“请喝酒不如请喝水”的感受表达出来。

(一生朗读第1自然段)

师:其实朗读是代作者说话, 代文中的人物说话。如果现在由作者马朝虎向大家讲述远处挑水这个故事, 他会用怎样的语气呢?自己试着练读。

(生练读第1自然段)

师:文中的我已经长大了, 他在回忆以前的事情, 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讲述?

生:应该用回忆的口吻来讲。

生:应该用深情的语气来讲。

师:说得好!假如你现在就是作者, 谁愿意再来试着讲述这段故事?

(一生用深情回忆的口吻朗读)

师:我觉得这位同学就是作者。现在大家知道朗读是怎么回事了吧。

三、学习“洗澡”, 体会“痛快”

师:刚才有同学对“雨天洗澡”这一场景印象特别深刻,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雨天洗澡的情景的。哪位同学先来朗读描写雨天洗澡的句子?其他同学将描写孩子们洗澡时表现的词语画出来。

(一生读第2自然段的第4、第5句)

师:大家找到了哪些词语?

生:我找的是“光溜溜”“奔跑跳跃”“大呼小叫”。

生:我找的是“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师:请你抓住其中的一个词语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生:我从“光溜溜”这个词语体会到:难得下雨, 孩子们顾不上害羞, 希望全身浸泡在雨水之中, 尽情享受雨水的抚摸和清凉。

生:我从“奔跑跳跃”“大呼小叫”两个词语体会到:难得下雨, 孩子们像得到了最心爱的宝贝似的, 沉浸在兴奋快乐之中。

生:我从“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体会到:长期缺水使得孩子们像享用山珍海味那样情不自禁地去接受水的滋润, 品尝水的滋味。这些词语同时也表达了孩子们无比兴奋、喜悦的心情。

师:孩子们在雨中是这样的表现, 大人们在雨中又有怎样的表现呢?

生:从课文中的“只是”看出, 大人们除了没有像孩子们那样无遮无挡, 其他的表现与孩子们一模一样。

师:谁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孩子们和大人们在雨中的感受?

生:非常痛快。 (师板书:痛快遇水之乐)

生:非常惬意。

生:非常美好。

生:我觉得应该用“痛痛快快”才能表达人们的感受。

师:是啊!对于长期缺水的孩子们来说, 淋雨的感觉是那样的痛快, 那样的美好, 他们已经顾不上遮羞, 顾不上文雅, 顾不上累和脏。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样的 痛快 , 这样的美好———

师: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 孩子们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生: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 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师: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 大人们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生:大人们也加入到了洗澡的行列里来, 只是他们远没有我们这样的无遮无挡……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师: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 人们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生: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 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去吃来自天空的水。然后大人们也加入到了洗澡的行列里来, 只是他们远没有我们这样的无遮无挡……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师:这一自然段的第3句话中有一个关联词语“只有……才……”, 大家想想, 能不能将它改 成“只要 ……就……”?

生:不能。因为用“只有……才……”表达的是那里的人们难得遇上下雨的时候, 表达了人们缺水之苦。如果用“只要……就……”, 就不能表达这样的意思。再说, 只要是下雨天就会有雨水, 就能够在雨中洗澡, 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讲这样的话就没有意思了。

师:说得好!作者淋漓尽致地描写人们在洗澡时的痛快与美好, 目的就是要衬托人们在无水时的痛苦。 (板书:缺水之苦)

四、学习“冲凉”, 体会“舒服”

师:课文第5自然段讲了一勺水从头顶流到脚板的过程。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一自然段, 大家数一下共有几句话, 想想这几句话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生:这一自然段共有3句话, 写出了四兄弟冲凉时周身舒服的感觉。 (板书:舒服)

师:请大家默读每一句话, 用笔画出你认为特别生动、特别精彩的句子或词语, 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生:作者一连用了三个“滑过”, 非常特别。

师:你不觉得这样写显得重复和啰嗦了吗?

生:这不是啰嗦, 而是写得特别细腻。

生:作者写水滑过我们的脸, 滑过我们的胸和背, 滑过我们的大腿和膝盖, 这是只有那些缺水的孩子才会有的真切感受, 充分表达了水的珍贵和有水的快乐。

生:母亲用一勺水给四兄弟冲凉, 她能给每个孩子的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水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停留的时间实在是太短太短了。对晒得像狗尾巴草似的孩子们来说, 他们多么希望水在自己的身上停留得长些, 再长些, 能让自己美美地享受这水的清凉。一连三个“滑过”, 正充分表达这一丁点儿水的滑动给他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舒服感、满足感。

(生鼓掌)

师:请你代四兄弟表达这样的舒适感、满足感。

(一生用缓慢的语调朗读, 读后全场鼓掌。)

生:我觉得第2句的“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和“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写得特别细腻生动。

师:日常生活中, 我们在什么时候会用到“吸吮”这个词语?

生:婴儿需要吸吮母亲的奶水。

生:禾苗需要吸吮大自然的甘霖。

师:婴儿什么时候需要吸吮母亲的奶水, 禾苗什么时候需要吸吮大自然的甘霖?

生:婴儿饿的时候、渴的时候需要吸吮母亲的奶水, 禾苗遇上干旱的时候需要吸吮大自然的甘霖。

师:吸吮母亲的奶汁时会有什么感受?

生:很甜蜜, 很舒适, 很美好。四兄弟冲凉时, 他们身上的每个毛孔就像饿极了的、渴极了的婴儿吸吮乳汁一样吸吮着水。

生:这样写, 生动地表达了四兄弟沉浸在母爱般的温暖和冲凉的舒适之中。

师:那谁来说说, 血管里的血的流动什么时候会加快起来?

生:运动的时候。

生:兴奋的时候。

生:激动的时候。

生:紧张的时候。

师:你从“血的流动在加快”这一句中读到了什么?

生:我读到了四兄弟因为对水的渴望得到满足而兴奋激动。

生:我读到了四兄弟因为担心水流得太快而感到紧张害怕。

生:我读到了水仿佛流进了我的血管, 流进了我的心田。

师:这一句话, 作者通过形象的语言, 把四兄弟兴奋激动的心情和舒服的感受表达得丰富而奇妙, 令人拍案叫绝。请你代四兄弟表达这兴奋激动的心情和舒服的感受!

(一生朗读)

师:还有谁要继续交流?

生:我觉得第3句中的“抚摸”一词用得特别细腻传神。

师:有谁抚摸过你?

生:妈妈抚摸过我的脸。

生:老师抚摸过我的头。

师:说说他们抚摸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生:感到特别温暖。

生:感到特别舒服。

生:感到格外亲切。

生:感到特别温馨。

师:那作者写水的滑动好像在抚摸我的皮肤,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四兄弟难得有水的滋润, 内心充满了喜悦和舒服。

生:这样写表达了他们对水的渴望, 以及冲凉时舒服的感受。

师:刚才我们体会到了第1句话中的三个“滑过”用得好, 这里的“抚摸”是否也能换成“滑过”?

生:我觉得不能换。前面的“滑过”突出了水的稀缺和洗澡机会的难得, 同时也表达了舒适的感受。这里的“抚摸”是把水当作人来写, 与“滑过”相比, 更能表达四兄弟舒适的感受, 这种感受更加真切, 更加强烈, 更加富有感情色彩。

师:大家体会得真好!这一段文字, 像一组特写的慢镜头:三个“滑过”将水流动的过程拉长了, 舒服的感觉表达得真切了;一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 一个“血的流动在加快”, 一个“水的抚摸”, 又让周身舒服的感觉细腻丰富了起来。整段文字生动形象, 将浑身舒服的奇妙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谁再来表达兴奋激动的心情和周身舒服的感受?

(一生朗读第5自然段, 读得很平淡。)

师:他是在享受水给人们带来的舒适感吗? (生直摇头) 谁来享受一下?

(一生娓娓读来, 其他学生不禁鼓掌。)

师:谢谢大家的掌声, 相信大家懂得了怎样才能表达内心的享受。我们一起来体验这种美妙的感觉。

(生齐读第5自然段)

五、回归整体, 提升境界

师:同学们, 文中的“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 在这样一个连生活用水都十分困难的地方, 人们的生活一定极其艰难。但是, 作者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描述了村里的人们在雨天洗澡和舀水冲凉时的痛快和舒服、快乐与幸福。请你再次默读全文, 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作者以有水之乐衬托缺水之苦。 (师板书:反衬)

生: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师:是啊, 在全村人看来, 雨天洗澡就是他们痛快而美好的日子;在孩子们看来, 舀水冲凉的那一刻, 就是他们舒服而幸福的时刻。但是这样美好的日子毕竟太少, 这样幸福的时刻实在太短。对他们来说———

生: (读) 水, 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师:同学们, 作者马朝虎自幼爱好文学, 中学毕业后到一家工厂当了机修工。业余时间他把所有精力和兴趣集中在刻苦攻读和挑灯创作上, 在文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其中一篇就是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 《美丽的裙子》被选为高中教材, 小说《丑娘》不知道打动了多少人的心。请大家回去读一读, 你的心灵一定会受到震撼。

下课。

(整理:江苏常熟市实验小学冯洁)

【教后反思】

2011年版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致力”就是集中力量从事某项工作。语文课程要把力量集中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上。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这里的“理解”除了指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 最主要、最关键的是理解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依据这样的认识, 我在执教《水》一课时, 紧紧围绕“作者如何遣词造句”展开教学, 努力将理解语言内容和理解语言形式统一起来, 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第1自然段, 我除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一连串数量词和村民说得最多的话, 简洁而又具体生动地写出了水的珍贵, 还特别引导学生对两个“最”字作了一番探究, 理解“最”字所表达的丰富的意义和这一副词运用的贴切。在学习第2自然段时, 我不仅引导学生关注孩子们和大人近乎放肆的行为, 体会他们顾不上遮羞、顾不上文雅、顾不上累和脏, 尽情享受雨水带来的痛快, 而且抓住“只是”“只有……才……”等词语, 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尤其是在第5自然段的教学中, 我着力引导学生通过对“滑过”“吸吮声”“血的流动在加快”“抚摸”等词句的揣摩, 让他们感受到每一个词语和句子的细腻、生动和无可增减更动, 感受文本语言的独特魅力。

上一篇:怎样教育不讲理的孩子下一篇:有关快乐的端午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