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走班”: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变革

2024-05-04

“选课走班”: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变革(通用6篇)

篇1:“选课走班”: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变革

“选课走班”: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变革

“选课走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和思维模式,在支持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主动发展,以及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孙先亮

自2004年推行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选修课程的设计以及为真正实施学生的自主选课而配套的“选课走班”制度应运而生。但是,由于这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新生事物,因而理解不同、目的迥异,其实际操作差别很大。我校在推行高中新课程中,始终坚持高起点、高定位、高目标,使得“选课走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和思维模式,在支持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主动发展,以及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这不仅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改变了人才培养模式,也提高了学校素质教育的质量。

选课是走班的内在要求,走班是实现选课的途径和方式

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就是选修课程的设计,即将选修课分为选修Ⅰ课程和选修Ⅱ课程。国家课程由原来的全部必修调整为必修与选修Ⅰ模块,同时加大了选修Ⅱ课程的力度。在这样的课程规范下,如完整地实施新课程,就必须让学生充分自主地选择课程,并且要通过走班的方式才能实现。走班是以课程的选择为前提和基础的,而走班只是选课的有效实现方式和途径。对于习惯于传统课程结构的学校而言,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让学生实现课程的自主选择。在学校课程体系中,选修Ⅰ课程选择能够为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提供最大支持;选修Ⅱ课程则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支持。只有学生发展的学校教育,才能有课程选择的可能和需要。

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的理念必然导向“选课走班”

学生的发展需要既是全面的也是个性的,这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潜能发展。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包括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想象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8种智能,他认为智能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也是多样的和存在差异的。智能是一个潜在的发展的素质,每个人的优势智能决定了其发展方向。教育只有通过课程,才能为学生这些智能的发展提供支持,从而为学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每个学生的潜能需要激发,其优势智

能需要去发现和提升,这为学校课程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是由学生独特的心理品质、行为特质和理想信念所构成的整体精神面貌,个性发展是独特的品质追求和优势体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生命个体有巨大差异,个性品质决定了生命个体发展的兴趣、层次和水平。因而,学校教育应当努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一方面通过丰富的、能满足个性需要的课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创造个性化的校园环境,不断激发学生的个性发展追求。需要是学生发展的动机与内在动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出,人有5个层次的需要,分别是生存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5个层次的需要既有各自的特点,也有相互递进和联系。对于学生发展而言,一方面由于学生生活的环境和条件不同,因而需要的层次也会不同;另一方面,通过创造条件可以激发学生的发展需要,实现自我超越。学校的课程设计,一方面应当根据不同需要而设计,如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创造课程资源让学生可以获得兴趣的激发和发展境界的提高。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课程建设的需要,课程体现了学校发展的特色追求和文化,因而学校必须精心进行课程的整体规划和设计,特别应当注重学校课程的建设,从而实现学校的发展愿景。

“选课走班”的具体情况和实施办法

在现有的新课程改革中,为了更好地加强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学校都保留了行政班,“选课走班”是在此基础上开展的。主要有有三种情况:

一是基于不同模块选择的走班。例如在选修Ⅰ课程中,由于每个学科都有许多模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块。如数学第三学段开始就有4个选修系列的20多个选修模块。学生根据模块选择,开展走班活动。这样的走班主要是能够帮助学生对学科中不同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性学习,能够实现学生对于选修内容的深度学习与掌握。在选修Ⅱ中,根据学校的特色追求和育人理念,以及学校开发和开设校本课程的能力,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和需要选择自己学习的课程。

基于文理倾向的走班。学习过程中,由于涉及到多学科的课程安排和文理学习倾向的不同,也需要通过走班的方式来实现学习。在目前的高考模式下,文理倾向要求学生有不同的兴趣方向和学习内容的选择。我校为了实现学生学习的专业性,从高一到高三一直坚持走班,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基于分层教学的走班。在同一内容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学习程度不同,因而学习的目标设计、进度和节奏就会有较大的差异,为了创造更加符合学生发展要求的教学,提升学生的信心和学习的质量,学校从高一开始,就进行了分层教学,并且实行分层教学的动态管理,让学生始终在适合自己学习的教学水平和方式下,高效益和高质量地学习。

从学校的实际出,学校进行组合式选课走班设计。根据年级人数较多的实际,学校将一个年级分为4个分部,每个分部进行内部组合,然后进行选课走班的设计。

在实施选课走班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围绕着学生发展需要和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的追求,使教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最为有效的支持。

(作者系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校长

篇2:“选课走班”: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变革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浙江省的相关文件精神,全面落实课程目标从而推进新课程的全面实施,真正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结合本校实际特制订《越州中学2014级普高学生选课走班教学实施方案》,不含越州中学国际部2014级中美班学生。

一、指导思想

选课走班教学,以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为指导,以《课程方案》及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指导意见、课程标准及高考考试说明为依据,针对我校学生发展内涵的需求,以每一位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宗旨,努力实现制度创新,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内选课制度和选课指导体系,加强选课的管理,保障选课走班的扎实推进,以促进素质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最终实现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做最好的自己。

二、选课走班的基本原则 1.稳中求进原则。

选课指导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更好地进行三年直至更长时间的学业规划和人生规划,所以选课指导要立足长远,对学生要进行全面和详细的调查与分析,并予以科学合理的指导,第一步学科培优走班,第二步物理、化学、历史、地理选课走班,第三步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政治、技术选课走班,并适时适当地进行修订,摸石子过河,稳中求进。

2.自主性原则。

选课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特长及发展方向。学生要亲自选课并确认,老师、家长可以提供参考,但不得代选。传媒、美术是我校的学科特色,高一新生入学,依据学生意愿组成传媒班和美术班。高一升高二时学生可按意愿意再次提出是否继续读传媒班和美术班,或新加入传媒班和美术班。

3.遵循校情的原则。选课走班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生源的实际,兼顾学校师资团队、教学场地、课程特色,尽量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个人发展的平台,学校尽量让学生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为了合理调控学生的学习负担,学校对每学段的选课数量以及班级人数进行控制,合理安排学生参加“学考”、“选考”学校主导时间,“学考”安排在高二,“选考”安排在高三,“学考”重视首考,“选考”两次均重视。

4.科学发展原则。

学校在设置课程时,要科学合理。学校在重视高考科目的同时,开足开齐体艺课程,严格执行学生学习时间每周不超过26小时,即每周课时不超过39节(每节40分钟),学生每周自主选课程课时不少于8节。根据学校的实际努力做到既满足升学考试的需要,又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

三、选课走班教学的实施

(一)选课、走班教学的时间、学科

学校将为每个普高学生提供2次选课机会,分别在高一第一学期结束前、高一第二学期结束前的适当时机,组织学生选课。

高一第一学期结束,物理、化学、历史、地理4门学科中作出学业水平考试水平1(简称“学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水平2(简称“选考”)的预层次选择,组成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分层次走班教学,然后在物理、化学、历史、地理4门学科浙江省“学考”报名时作出最后层次选择(允许学生微调),确定该门学科为“学考”还是“选考”。高一第二学期结束,生物、政治、技术3门学科中作出学业水平考试水平1“学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水平2“选考”的预层次选择,组成生物、政治、技术分层次走班教学,然后在生物、政治、技术3门学科浙江省“学考”报名时作出最后层次选择(允许学生微调),确定该门学科为“学考”还是“选考”。也就是说高一第二学期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四门学科组织选课走班教学,高二开始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政治、技术七门学科组织选课走班教学,每个学生只能选择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政治、技术七门学科中3门作为“选考”科目。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不作选择,按行政班教学。学生按需要学校可提供知识拓展类、个性特长类、职业生涯类、传媒艺术素养类等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二)选课程序与指导 1.选课准备

①高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和生涯规划教育,高一第一学期结束时,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和性格测试,取得数据,让学生、家长知道。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生涯规划教师、课程实施领导小组了解本年级学生测试数据、大学招收条件、高考方案、校情等,为指导学生选课、职业规划指导提供依据。

②在校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和教学处统一规划调度下,课程编制小组组织各学科教研组长、年级学部委员,结合本校实际确定学校课程设置、编制《学科课程实施方案》,对高中课程结构各学段所开设的模块内容、课时数及参加考试的时间,作出基本说明,并提出相关建议。选课走班教学设计与管理小组对选课流程、走班形式,教学班学生管理、教师评价等问题提前规划,讨论制订出相关的管理办法。

2.教师选课指导 ①选课指导的意义

a.选课指导有助于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新的考试招生制度,突出了人才的选拔,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更大层面的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作出选择,新的课程结构较传统的课程构成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学生由于其自身的局限,选课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随意性大、杂乱零散的倾向,选课指导有助于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有助于学生选课的计划性和合理性,有助于学生切实选择适合自己发展要求的课程来修习。

b.选课指导有利于学生未来职业的选择和人生规划。普通高中毕业生面临着未来职业的选择和人生规划,而且新课程的改革尤其突出养成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潜力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规划自己人生的能力。有效的选课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在选择课程和怎样选择等方面做出合理定向,指导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为学生将来更好地进行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为学生形成合理的能力结构打好基础。

c.选课指导为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合理的选课指导能帮助学生科学选课,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新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②选课指导的实施

a.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召开教师会,加深对选课和走班教学的认识,明确教师的责任;召开学生大会,宣讲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宣传学生选课的意义和程序、方法,使学生了解新课程及学校对选课的要求,发放《学科课程实施方案》;发放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让学生家长了解选课和走班的意义、步骤、操作方法,指导学生合理、科学选择课程。

b.成立选课指导委员会。学校成立由课程中心、年级学部委员、学科教研组长、班主任、骨干教师、部分优秀学生和学生家长代表组成的选课指导委员会,帮助和指导学生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建立学生导师制,年级学部把各班学生分配到各位导师名下,导师具体负责学生的选课指导

3.选课阶段

①动员。学校开会动员,就选课的意义、原则、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向学生及家长作出明确解释。同时发放《学科课程实施方》及有关政策文件。

②咨询。由行政班班主任、导师及家长为学生进行选课咨询,让学生对自己所选课程做到心中有数,准备好至少两个选课方案,为正式选课做好充分准备。

③填写选课意向表。学生可在导师、家长的帮助下选课,最后由学生本人填写选课意向表。

4.公布结果阶段

在选课结束后一周内,公布选课结果,由课程中心开出各门课程选修学生名单,一式三份,送任课教师及学生所在行政班班主任各一份,课程中心留存一份。下学期开学后按此选课名单上课。

学生对自己选修的课程,必须严肃认真对待。凡经批准选修的课程,一般不能随便退、改选,确需退、改选,学生要写出退、改选申请,由课程管理领导小组批准,由课程中心负责调整,退、改工作应在课程中心指定时间内完成,过期不再单独处理。

(三)选课走班教学的具体实施 1.选课走班教学模式

实行分层分类相结合模式开展走班教学。将所有行政班划分成若干单元,每单元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组成不同的分层教学班和分类教学班。不同教师教不同的层次,不同学科或模块.实行行政班和教学班双轨管理制度.在保持行政班不 变的前提下,实行走班上课,课程结束后返回行政班继续其他课程的学习,参与 行政班的各项活动。

基本设想是将全年级分为2个学部,每个学部分为2个单元,同一楼层每5—6个班为一个单元。走班上课时,各教学班的任课教师由年级学部合理搭配。

2.选课走班的管理 ①班级管理

除实行走班上课的学科外,其他学习、活动及早晚自主学习时间仍在行政班内学习,班主任不仅要抓好行政班的各项管理工作,还要把管理的触角延伸到自己班级学生所在的教学班中,加强和教学班任课教师的联系和沟通,及时解决走班教学时发生的问题。行政班学生的表现,是考核班主任的主要依据。

走班学科教师全面负责教学班的管理工作。教学班学科教师要加强学生的本课堂的考勤、纪律、卫生等的管理,并及时与行政班班主任沟通交流,防止出现学生管理上的空挡,实现无缝隙化管理。选课走班学生的座位实行固定制,教学班座位有所在学部负责编排。

②教师管理

任课教师(学部委员)是教学班的核心,是教学班中教学、纪律、财物、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任课教师担任几个班级的教学,就相应担任几个班级的教学班班主任.对任课教师基本要求是一岗双责:既要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又要承担起对所任的教学班的学生管理的责任。③学生管理 建立导师制,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和有效监管。导师职责应有以下几点: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点;为学生进行选课和生涯指导;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对学生时间规划进行指导;指导学生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会协调人际关系等。

加强学分管理。从学习课时、修习过程、模块考试成绩三方面确定学生是否获得学分。

教学班学生的座次安排遵循“同一行政班的学生座次相邻,合作小组的成员来自同一行政班”原则.固定学生在教学班的听课位置,确定学生座次表,注明学生姓名、行政班号。组建教学班班委会,协助任课教师做好考勤、纪律、日常卫生监督等工作。班委会成员由来自单元内各行政班的学生学习合作小组的组长组成。教学班各学科均设多个课代表(每行政班1名)负责收发原行政班同学的作业、与任课老师交流信息等。

3.选课走班的教学管理与评价

定期召开教学协调会,及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定期召开有关班主任、学科组长和学科教师会议,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科学的应对策略。加强集体备课,实行统分结合的备课体制,即同一学科有统一的集体备课要求、内容,同时考虑到“学考”、“选考”的层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要进行分类分层次的教学内容备课。

按照行政班进行教学的学科,执行学校原来的常规教学要求和教师评价标准;按照发展方向和选修内容不同组织教学的学科,除继续执行正常的常规教学要求外,重点通过所教学生的动态变化和召开学生座谈会、满意度测评加大对教师的考核检查力度。

四、选课走班组织管理保障

为保障选课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课程规划与实施领导小组、课程编制小组、选课指导小组、选课走班教学设计与管理小组、选课执行小组、后勤保障小组,在课程规划与实施领导小组统筹规划下,其他小组分工协作,具体落实选课过程中的具体工作.

篇3:“选课走班”: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变革

一、问题的提出

“选课走班教学”扩大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使教育不断趋近“好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跑道(课程)”。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化,在走班过程中行政班不断弱化,年级概念也逐渐淡化,这给原先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年级组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实施“选课走班教学”的教学过程中,我校选择了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的管理组织体系。日常行政班配班主任,教学班分层分类走班(除班会课、自修课按行政班进行外,其他所有课程分层分类:语文、数学、英语分层走班,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入相应的教学班进行学习;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七门课分类走班,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进入不同教学班进行学习)。同时,为每一位学生配备成长导师,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生涯规划、学习指导、选课指导和心理疏导等工作。

基于“选课走班教学”下班主任管理工作可能被弱化的情况,如何建立一种班主任和成长导师“双轨制”班级管理模式来推进育人模式的转变、实现人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发展?对此,我们对“选课走班教学”下实施班主任和成长导师“双轨制”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索。

二、“双轨制”管理下班主任和成长导师工作现状的调查

2014年12月,我们对已经走班的两个年级进行了关于班主任和成长导师工作的问卷调查,经统计与分析,主要情况反馈如下:

(一)班主任工作的状况

1.班主任作用被弱化

43.29%的学生认为较传统意义下的班主任,现今班主任的作用被弱化了;42.03%的学生认为基本没有变化;仅有11.65%的学生认为变得更重要了。

2.学生与班主任的心理距离在拉大

只有9.62%的学生认为较传统意义下的班主任,与现今班主任更亲密;55.7%的学生认为两者相较没有变化;31.39%的学生认为与班主任变得相对疏远。

3.团队归属感减弱

认为在人 际交往方 面没有变 化的学生 占34.18%;认为团队荣誉感、集体荣誉感减少的学生占28.35%;认为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减少的学生占17.97%;认为不同学科同学变化大,找不到知心朋友的学生占16.96%。

4.希望班主作工作侧重于班级团队建设

关于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更应侧重哪一方面,认为应侧重班级团队建设的,占36.46%;其次是学业成绩,占28.61%;再次是思想情绪,占20.51%;还有13.67%的学生认为班主任的工作重心不需要变化。

5.班主任对班级的掌控力取决于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

关于走班以后班主任对班级的掌控力,认为没有变化的学生占51.9%,认为降低的占32.66%,认为更高的占12.91%。走班之后,有44.81%的学生认为行政班的班风和凝聚力一般,34.94%的学生认为很好,17.22%的学生认为不太好。走班之后,50.89%的学生认为行政班的班风、班级凝聚力主要在于同学们的自主管理能力,22.28%的学生认为是班主任对班级的掌控力,17.97%的学生认为是班主任的个人能力。

(二)成长导师工作的状况

1.学生对成长导师工作满意度的评价主要基于导师的责任心

学生对成长导师满意的达到81.01%,认为一般的占15.44%,不满意的仅占2.28%;而他们评价的标准,基于导师责任心的占50.38%,基于与导师相处时间的占17.72%,基于导师处理问题的能力的占22.78%。

2.学生与成长导师的交流机会偏少,交流方式以学生主动为多

学生和成长导师每周交流0~2次的占70.13%,3~4次的占14.43%,5次及以上的占11.65%。在交流方式上,有固定时间和地点的占49.11%,学生主动的占23.85,成长导师主动的占13.92%。

3.学生希望能与成长导师增加交流次数

学生认为,成长导师最需要改变的是增加与学生的见面次数,持这一观点的学生达到45.06%;认为成长导师需改变交流方式、谈话内容的学生,分别占16.71%和17.72%;选择“其他”的占18.73%。

4.导师对学生在思想引导上帮助最大,使学生心态更平和、对未来发展更有目标

学生认为成长导师在思想引导方面起的作用最大,持这一观点的达到58.73%;其次为学业辅导,占23.39%;再次是生活指导,占10.13%。同时,认为和导师交流后能让自己心态更平和的学生,占36 . 46 % ;对未来的发展有了相对明确目标的,占31.9%。

5.导师与班主作对学生都很重要,但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以找班主任为主

认为“成长导师和班主任都很重要”的学生,占66.08%;认为“导师更重要”“班主任更重要”和“其他”的学生,人数相差不多,都比较少。遇到困难,学生想到求助的第一对象仍是班主任,选这一项的学生,占38.48;选择“导师”的,占17.47%;选择“因两者分工不明确而犹豫不决”的,占17.72%;选择“其他”的,占20.76%。

综上所述,“选课走班教学”下实行班主任和成长导师“双轨制”管理后,班主任的努力如班级团队建设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总体认同感较强。学生对成长导师总体评价满意度较高,大多数成长导师有较强的责任心,能正常开展成长导师工作和实现成长导师的价值;成长导师角色定位恰当,学生能够较好地认识到处理问题时需要寻找的帮助对象。从中可以认为,班主任与成长导师在育人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两方面,他们的工作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有效地促使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保障了“选课走班教学”的正常开展。“选课走班教学”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人际交往面增大,学习心态变得平和,人生更有目标。因此,班主任和成长导师“双轨制”是目前实施“选课走班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

三、“双轨制”管理下班主任和成长导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班主任和成长导师的“双轨制”较好地推动了“选课走班教学”的有效开展,但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是行政班班主任与学生见面时间减少,对班级的掌控相对减弱,班主任与学生在心理上相对疏远,学生的班级归属感相对弱化。

二是成长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次数较少,交流的内容涉及生涯指导相对较少,学生希望通过固定时间、地点,以主题的方式来增加交流次数,丰富交流内容。

三是年级组工作落实困难加大。走班不能调课,部分科目遇到大型教研活动时,只能改为自修,并且因为涉及每一个行政班,所以纪律很难落实。课程成绩的反馈亦是如此,以前“一刀切”,“自己的孩子自己抱”,现在,一个班的某门课可能是全年级的教师在负责,课程责任人趋于模糊。

经分析,笔者认为导致上述情况的出现主要有下列三种原因:

一是班主任的地位和工作方式发生改变。由于必修课全科走班,行政班的学生只有一部分仍由班主任授课,在学生心里班主任的角色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地位降低,班主任不再具备学科的高度,而仅仅是一个琐碎事务的管理者,部分学生甚至可能会将班主任和宿管员等其他管理人员等同起来。同时,班主任由于不再授课,工作中缺少了了解学生的一个重要渠道———课堂。行政班班主任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仅限于班会课和自修课,而这是远远不够的。

二是成长导师的业务能力不均衡。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成长导师和班主任的工作敏感度差异很大。同样面对一个问题,班主任能迅速地分解任务并安排落实,而成长导师或由于没有经验,或很多年没有当班主任,以至于在接受任务的时候往往要慢半拍。高中学生学习任务重,时间安排紧,育人过程中的谈话机会稍纵即逝,加上每个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方式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师做成长导师,学生觉得差异很大。

三是多年来“班主任负责制”的惯性使然。事实上,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习惯了“班主任负责制”。教师习惯了管好自己的学生,对别班学生可以“友情相助”,却不便过多管理,以免越俎代庖之嫌;尤其是班主任,由于作为管理重要依据的班规各不相同,班主任在管理别班学生的过程中会有手足无措之感。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则习惯了班主任的事事包办,主动获取信息的习惯没有形成,自我规划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也没有被充分培养起来,一旦计划有变,年级的各项工作和纪律落实工作会显得仓促忙乱。

四、“双轨制”管理下班主任和成长导师工作的进一步思考

班主任是成长导师的一部分,但又是成长导师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责任更重,事务更多。笔者认为,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互为补充。作为成长导师队伍中的中坚力量,班主任更多地起到领头羊的作用。要做好班主任和成长导师的团队建设,厘清职责,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理念行动上,要进一步从育人根本和学生需求出发

学校被赋予的历史使命是立德树人。遵循“有教无类”的思想,每个学生在学校经过培养后都要成才。然而人是有差异的,不但个性、特长、兴趣、爱好有差异,而且职业倾向的差别也较大。这就决定了班主作或者成长导师要增强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花更多精力与时间去了解学生、读懂学生,从学生需求出发,积极引导,“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适性发展。

“选课走班教学”下,学生以前成长过程中熟悉的“班主任负责制”发生了改变,无论是班主任还是成长导师,都要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管理素养,提升自主发展能力。所以,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我需要的帮助是什么?我需要的帮助谁可以提供?同时,还要了解家长希望学校对学生的帮助是什么。对“您觉得孩子除了人格培养外,最欠缺的或最需要学校提供帮助的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的调查显示,认为需要在学法指导方面给予帮助的家长占35%,认为需要在选课指导和职业规划方面给予帮助的占27%,认为需要在抗挫折能力方面给予帮助的占25%。

学生与家长希望学校提供帮助的诉求,需要班主任和成长导师在平时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加以落实。在新高考和选课走班教学的背景下,面对学生前所未有的选择权,班主任和成长导师进一步做好学法指导、选课指导和心理疏导工作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二)从组织建设上,加强团队合作,做到分工不分家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班主作与成长导师对他们的发展都非常重要。但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学生第一个想到寻求帮助的对象是班主任,而平时,他们则更愿意向成长导师倾诉。因此,学校要注意区分班主任和成长导师的功能,让他们在不同层面上引导学生发展。

1.班主任侧重于班级团队建设

班主任要利用团队建设增强班级归属感和凝聚力。班主作除了要增强自身育人自觉性外,还要认真开好主题班会,设计每次活动。一要强化团体目标意识,使班级每一个学生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朝着一个目标努力。二要根据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习惯、动机、兴趣等心理,引导他们产生班级归属感和认同感,反过来逐渐强化团队精神,产生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三要建立班级的榜样作用,引导每个学生自觉地要求进步,力争向班级中最优秀的同学看齐。四是建立一种自我管理机制,通过班级内部所形成的一种观念的力量、氛围的影响,去约束规范每个学生的行为,保障“选课走班教学”的正常开展。此外,学校开展的以行政班为单位的各类比赛如跑操、合唱等,也是弥补走班后学生班级归属感降低和凝聚力减弱的一种良好方式。

班主任要利用团队建设提升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自主发展是促使学生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前提。班主任要着力养成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自我管理素养。平时要不断尝试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管理;把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成长;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我评价。如以“我们的舞台”“我们的声音”“我们的足迹”为载体,创设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尊重学生个性,努力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实现“不让学生的精神去流浪”。同时,建立学生自主发展的管理模式,培育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的理想人格。

2.成长导师侧重于思想引导

如果说班主任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具体以“管事”为主的话,那成长导师则是以“管人”为主,两者共同促进学生的进步。成长导师要树立“立德树人”的意识,除了确保与学生多交流外,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充分了解学生,增强“导”的针对性。成长导师通过相应的课程和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妥善处理自己的兴趣特长、潜质倾向与未来社会需求的关系,提高生涯规划能力和主动发展能力。做好“导”的针对性工作,关键在于充分了解学生,笔者建议可以从下列10个方面入手。(1)请讲述你和你的家庭,包括出生地和目前生活所在地、父母的工作(具体)、兄弟姐妹(如果有)的年龄和他们的工作/学习情况;(2) 你是如何了解到就读的学校的?你认为学校什么方面做得最出色?有那些地方需要改变?(3)最喜欢哪一门课程?为什么?(4)在报考高中时,你选了哪些学校?为什么选择这些学校?在选择时,你在寻找什么样的学习氛围?你希望在高中遇到什么样的人?(5)请描述你参加的各类活动,包括在初中期间参与的各种俱乐部活动、组织活动、体育运动、社区服务、实习等。(6)请描述一次你克服障碍的经历,并描述从这次经历中你学到了什么。(7)你最好的朋友会用哪三个词来描述你?你的老师怎么评价你?(8) 在初中阶段什么对你最有挑战性(教室外发生的事例也可以)?(9)你认为什么使你与众不同?请叙述一件独特的事。(10)还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可以让你的成长导师了解?仔细想想你个人的努力,家庭、学习中的困难,或者任何能更好地说明你初中生涯的事例。

二是改变交流方式,提高“导”的影响力。学生具有选择成长导师的权力,这一点深受学生欢迎。有的学生选择自己的主要任课教师,因为他们认为可以更好地交流学习方法;有的学生选择音乐、美术、体育、信息等学科的老师,因为他们认为这与自己的某个特长相一致;有的学生选择心理老师,因为他们觉得心理老师专业性强,和他们聊天没有任何心理负担;还有的学生选择不任教自己的老师,这样和成长导师聊天不会过多涉及学习,可以更轻松自在。因此,成长导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如何把这份信任加以巩固是提升交流质量的关键。杭师大附中滕朱伟老师在接受浙江电视台采访时说:“导师与学生交流,用一种轻松自如的方式做朋友,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生活化的,而不仅仅是严肃和严谨的。实际上,导师的工作是德育细化的过程。”

三是利用交流内容,提高“导”的有效性。很多学生愿意把内心的小秘密向成长导师倾诉,比如与父母的代沟、自己与他人相处时的困惑、男生女生之间相互有好感,等等。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大小事情,都可以是和成长导师交流的内容。这些内容是很好的教育素材,通过适时引导,学生会变得心态平和,人生更有目标。“导”的有效性需要导师的经验、智慧与交流技巧。

(三)从机制保障上,加强对成长导师工作的指导

成长导师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生涯规划、学法指导、选课指导和心理疏导等工作,但成长导师的生涯规划指导职能,在缺乏培训和有效训练的前提下,还存在极大的成长空间。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没有选择权,多年来学生都处于被选择的地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能力都有待提高。学生习惯了由家长和老师包办,面临选择的时候,缺乏了解每一个选项背后的内容的意识,对衡量标准拿捏不定,更多选择“贵的”,而不是“对的”。成长导师长期浸淫在专业知识领域的探索中,对职业、职业和专业的匹配等都不了解,同样缺乏指导能力。因此,学校要从机制上保障对成长导师技能的培训,要及时安排导师总结交流工作经验,进行榜样推广,并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奖励。

五、结束语

篇4:选课走班“四问”教学法

一、问题式备课

问题式备课打破了传统备课按节、按章一成不变的程序, 打破了传统教学由教材到备课簿的方法, 打破了传统备课簿格式化的模式。其做法是:由备教材变备问题。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 在教学中, 教师根据学情对教材采取二次加工处理, 不断拓展、延伸、整合各种教学资源, 才能使教材生动鲜活, 派生多样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选择的备课, 即备问题, 主要是备学生的学习问题。学生通过预习去感知教材、认识教材, 从中发现问题, 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将其放在本班学科的“问题袋”中。学科任课教师在备课前把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归类, 找出基本问题、主要问题, 进行问题式备课。

问题式备课, 是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是以学生问题为主, 而不是以往教师认定的问题。其表现方式是以单元为基本单位, 打破以每节课为单位的基本形式, 改变了以往部分教师“备而无用、备而不用”的现状, 提高教师备课的针对性和备课簿使用的实效性。

二、问题式教学

问题式教学, 就是以“发现问题, 然后提出问题, 再分析问题, 最后解决问题”为教学的基本形式。教学中,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 首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通过对学、互学, 解决一般性问题。其次是组际之间交流学习。对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 组际之间相互交流, 解决较难的问题。再次是师生共同学习, 教师把学生组际交流中没能解决的问题, 运用搭桥式方法, 把甲乙间的问题串联、并联, 使同类问题进行迁移;可运用递进式方法, 使复杂的问题形成梯度, 由表及里, 循序渐进;可运用因果式方法, 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主要矛盾、主次关系、问题定向;可运用逆向式方法, 从现象看本质, 由果寻因, 研究问题的发展过程;可运用设疑式方法, 使“呈现型”问题变成“发现型”问题, 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启发思维的碰撞, 设疑的问题既不能过于暴露, 又不能过于隐蔽;可运用归纳式方法, 针对众多繁杂抽象的问题, 给出概念, 给出方法, 给出规律, 学会举一反三。

问题式教学中的“问题”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预设的问题, 学生根据这些问题, 可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二是学生通过预习发现并找出的问题。第二方面较第一方面更直接, 离学生认知发展区更近, 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是自己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更有针对性, 更有价值。不过, 进行问题式教学的前提条件是, 学生必须学会发现问题, 学会发现有意义的问题。因此, 要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做好知识的建构与积累;学会归纳整理, 去粗取精, 提升问题的质量, 挖掘“问题源”。

三、问题式诊断

问题式诊断是以问题为教学的主要元素, 以问题为载体呈现教学内容, 以问题为线索建构教学过程, 以问题为节点拓展生成知识细节, 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

教学中, 教师对各种复杂的问题如何厘清诊断, 抓住主要问题, 排除干扰, 是诊断的关键。这其中, 提问诊断是基本方式, 通常是教师主问, 学生被问, 选课走班教学实验提倡的是学生问学生, 学生问教师, 以了解学生对问题的认知程度;讨论诊断是另一种教学方式, 针对一些较复杂的问题, 在组间进行合作攻关, 教师通过学生互动交流研讨, 诊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展示诊断法是通过个体汇报展示、组内互动研究展示、组际之间共同展示、教师从不同层面展示等方式, 诊断学生对问题的把握程度;发现诊断法基于教学过程是动态过程, 也是知识再生成过程, 更是问题演变过程, 原问题的解决就是新问题的开始这一规律, 诊断学生对问题的应用程度。

四、问题式反思

问题式反思, 是教学的专题性反思, 在选课走班实验的过程中, 主要侧重两个层面。

一是教师对问题教学的反思。既然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为背景、为切点展开, 那么, 教学反思要对问题的设置和问题的选取进行反思。从数量看, 问题既不能太多, 又不能太少;从质量看, 所选问题既要有现象的, 又要有本质的;从呈现方式看, 既要关注显性的问题, 又要关注隐性问题, 同时还要关注问题的拓展性和生成性;从过程看, 要掌握课堂呈现的问题学生理解、掌握、应用程度如何, 下次课应注意什么, 如何改进。

二是学生对问题的反思。在教学中, 首先让学生关注自己提出的问题, 看看同伴和教师是怎样解决的, 了解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 从中学会解析、归纳、梳理和再现。另外, 让学生关注同伴提出的问题, 并进行反思, 思考自己对同伴提出的问题是否理解和掌握了, 还需从哪方面深入, 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否优化。更要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 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是结论性、重点性的, 要备加关注, 领会教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视角、不一样的思维, 从中学习“授之以渔”。

篇5:例谈选课走班制下的历史教学

一、必修与选修要相辅相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明确提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 并开设选修课程, 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 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就历史课程而言, 就是要在保证学生历史学习共同基础的同时, 给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 以拓宽学生视野, 发展学生潜能, 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形成和发展。 然而, 在历史课程的具体设置过程中,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常被割裂成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张皮, 从而形成必修难以深入、选修难以拓展的尴尬局面。 笔者认为, 要认真处理好选修和必修的关系, 必须得从选修课程的开发上下工夫, 以期真正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如笔者所在学校的历史精品课程《建筑的魅力》宫殿篇中的凡尔赛宫, 笔者在设计此课时分历史之美、设计之美、权力之美三部分加以分析。 其中历史之美可以介绍:1789年法国大革命期间, 凡尔赛宫作为王宫的历史至此终结。 1871年普法战争期间, 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的镜厅加冕为德国皇帝, 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 1919年战胜国在巴黎凡尔赛宫的镜厅召开了分赃会议。 这些凡尔赛宫的历史生动有趣, 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感悟凡尔赛宫的历史之美, 同时这些知识通过多类型、多视角、多层次的历史教学, 和历史必修一及《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相呼应, 能有效地将历史选修与必修的知识点相交融, 进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因此, 选修课程并不是作为必修课程的对立面, 也不是必修课的附庸, 而应该是历史课程双翼中的一翼, 与必修课程相辅相成, 共同构筑历史新课程体系。

二、实现真正的必修分层教学

传统的行政班级授课模式下, 水平不同的学生处于一个班级之中, 教师教学准备时往往采取“以中间带两头”的模式, 教学中容易出现部分学生“吃不饱”, 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现象。 正因为此, 在历史必修分层走班的过程中, 我们要关注的不仅是对学生的分层, 更是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分层。 笔者所在学校将学生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的班级, 教学内容相同, 但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表现却有很大不同。 在只需参加学考的B班, 我们可以按学考要求适当减少授课内容, 将节约下来的课堂容量用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选考历史, 但水平相对较低的A班, 史趣和史能并重, 课堂节奏可以稍慢一些, 课堂提问时, 教师的提示和引导可以更多一些。 在选考历史, 水平相对较高的C班, 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 老师可以适当少讲, 以启发学生自己思考, 学生的思维与课堂节奏明显快一些。 同时, 教师可以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分析解读历史, 深化学生对历史的深度感悟。 不论哪个层次的学生,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历史教学肩负重任, 史识的培养不容忽视。

比如对于必修一专题五《外交关系的突破》这一节中中国重返联合国这个知识点的设计。 三个班都可以给出下面两段材料:

材料一:基辛格第二次访华期间, 曾踌躇满志地表示:“今年中国仍无望取得联合国的席位, 至少要等到明年才能见分晓。 ”

材料二:从联合国传来消息, 联大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立即驱逐台湾代表的决议案。

B班教学设计: 这一年是指哪一年? (关注基础知识落实) 可以给出三副对比鲜明的照片, 或者让学生上台表演, 猜测分别代表哪三个国家对联合国决议的态度。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A班教学设计:材料一、二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找出材料中最能说明联合国承认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的句子?

教师PPT可给出提示, 如美国预期: ___, 实际结果:______, 说明美国的态度能否左右联合国?

C班教学设计:可在A班设问基础上再新增一段材料:

材料三:针对美国在26届联合国大会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方案, 毛泽东曾说:“我们绝不上‘两个中国’的‘贼船’, 不进联合国, 中国照样生存, 照样发展。 我们下定决心, 不管是喜鹊叫还是乌鸦叫, 今年不进联合国。 ”

突出新中国外交的原则性: 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承认新中国政府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紧接着趁热打铁, 出示材料提问为什么美国指挥棒会失灵, 中国在1971年能重返联合国? (回归背景, 感悟影响外交的因素)

材料一:“外交是智者的游戏, 外交是妥协的艺术, 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

材料二:毛泽东明确表示, 要去, 为什么不去? 这是非洲黑人兄弟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用轿子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 不去就脱离群众了。

材料三: (乔冠华) “美国操纵联合国搞强权政治, 围堵中国围了20年, 到这个时候彻底失败了。 中国的地位获得极大的提高, 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影响也更大, 分量更重了, 国际形势从这个时候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B班教学设计:可引导学生划关键词, 培养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A班教学设计:可在B班基础上, 归纳出部分影响外交的因素。

C班教学设计:可在提取材料一、二、三有效信息的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此时国家实力增强的表现在哪里? 为什么中国能得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一步步突破美国的外交围堵? 三个设问, 帮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充分挖掘和拓展材料信息。

蔡元培先生曾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 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体制下贯彻真正的分层教学, 适合学生不同发展的需求, 可以充分激发各个层次学生的自信心, 让每位学生不仅能有所学, 而且能学有所成。

三、选修要真正做到知识拓展、能力提升

历史选修课程体系搭建中同样注重史趣、史能、史识的培养, 根据不同年级的学情, 教学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高一侧重史趣, 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 让学生爱上历史。 如开设选修课《建筑的魅力》, 以建筑作为历史学习的载体, 直观性较强, 在土木砖石之间自有自由呼吸的灵魂, 赏析建筑之“美”, 感受历史文化之“真”, 探究伟大建筑的存亡兴衰,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历史, 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对前文提到的《凡尔赛宫》的设计, 可以用Dior品牌在凡尔赛宫拍的广告片导入, 既可以营造氛围使学生自然融入课堂, 又可以在观片中对凡尔赛宫的建筑有个大体认识, 以便在之后的授课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进行知识拓展。

高二侧重史能, 以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能力为主。如开设选修课《影视虚构与历史真实———以清史为例》,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常识, 在此基础上, 可对学生进行更好的能力培养, 提高学生探究历史的能力, 以正本清源, 还原真实的历史。 我们将影视剧中的错误分为基本史实错误、称谓错误、场景道具错误、饮食错误、礼节礼仪错误和服饰配饰错误六大类, 考虑到学生的爱好, 由学生公选出一定量的清代影视剧, 进行集中解读。 我们还挑选了学校图书馆馆藏的《清史稿》作为研究的基本史料, 并提供给学生电子版, 保证人人都有古籍在手。 在教学中, 我们特别鼓励和引导学生尝试翻阅古籍, 品味经典, 提高其探究辨伪的能力, 形成其求真务实的态度, 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敬畏之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 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 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 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 ”“授人以渔”,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远比“授人以鱼”的知识教化重要得多。

高三侧重史识, 知识整合与情感价值观培养并重。如开设选修课《大国之路》, 不同历史阶段有影响力的大国崛起和发展的历史交织与融合, 构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精彩无比的世界文明史。 高三由于要应对高考压力, 选修课的开设特别艰难, 很多课程形同虚设。 我们在授课中除了按传统的国别史模式将课程分为美国、俄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几部分外, 还加入思想层次的内容, 突出我们这一课程的理性启迪。例如我们用德国国歌的三次演变串联起整个德国史, 分“以歌诉求:德国的崛起之道” (理性追寻) 、“歌词取舍: 德国的冒险之失” (理性迷失) 、“重定国歌:德国的复兴之路” (理性回归) 三部分, 将德国的统一、两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的复兴有机整合在“理性”这一课堂灵魂之下,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历史的教化功能。

教育, 就是要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 给学生适合的教育就是给了他们最好的教育。 愿每一位教师都能在这场教育变革运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最后, 以玛吉·皮尔斯的《待垦之路》与诸君共勉:

它循序渐进, 一步一个脚印:

它始于你真心去做,

它始于别人说了“不成”而你继续坚持,

它始于你说“我们”……

摘要:新课程选课走班制扩大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 也对教师的授课提出了更多挑战。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史趣、史能和史识, 注意把握三个方面:一是必修与选修必须相辅相成, 二是实现真正的必修分层教学, 三是选修要真正做到知识拓展、能力提升。

关键词:选课走班,分层教学,史趣,史能,史识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J].人民德育, 2001 (9) .

[2][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

[3][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篇6:“选课走班”: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变革

本文通过对高三的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了解“选课走班”在具体教学中的情况。在研究问卷所得的数据和访谈素材的基础上,分析该模式还存在哪些问题以及提出相应对策。

一、“分点式选课走班”的模式介绍

(一)“分点式选课走班”的主要模式

1.“分点式”全新教学模式的设置

传统的“选课走班”,是分层教学,按照学生的能力,分为几个等级,让学生根据自己能力前往等级教室学习。然而本校这次走课不仅采用分层,还进行了分点。

分点就是将高考的考点分为几个模块,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层级中,找寻模块学习。

以语文教学为例子,依照高考考点,分为语言表达、古文、诗歌阅读、小说、散文和作文几个模块,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模块教学,备课组长利用教师行政班级的课余时间安排课表,一周一次。

教学回顾:笔者在行政班级复习课上,讲解诗歌鉴赏中的人物形象,班级T同学对该部分知识已经熟练掌握,不需要按照传统进度复习这部分内容,然而T同学作文比较薄弱,特别是议论文的写作。此时语文的固定教室(中级教室)正好是本学科讲授议论文水平比较高的教师轮值,T同学即可离开本班教室,前往固定教室,进行作文写作的提高学习。

2. 设置三种类型的教室,实施分层教学

按照学科设置固定的走班教室,相应学科教师,按照课表上课,即教师除了完成行政班的教学外,还要负责走课学生的学习。同时开放提优和补弱的专项教室,补弱教师是各班教师,针对自己班的边缘生开展的活动,提优教室的教师固定,提优的学生可以随意流动,可以选择任何层次(甚至是补弱)的教室进行学习。

3. 保持原有行政班级,便于教学管理

“选课走班制”必然会出现行政班与教学班共存的局面,教学班极大地削弱了行政班的教学功能,而班集体的建设往往依附于班级教学,从而导致行政班教育功能的弱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行政班班级管理的难度。

然而本校的这次分点走班,保留原有行政班级,班主任依然负责班级管理,教师仍按照课表在课堂上课。在行政班上课的学生,如果有模块方面学习需求的学生可以离开班级走课,其他无需求的学生仍在教室听本班教师讲授知识。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离开本班,教师要登记,到了分点教室后需要签名,每天晚自习年级有专人负责检查学生的出勤,防止出现逃课现象。

(二)“分点式选课走班”的成果

本年级在今年高考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本科上线率达90%以上,理科一人排名全省第8,文科一个排名全省第5,理科全市前十中,理科占六席,文科前十二名,占九席,很多中考不理想的学生,甚至进到学校前50,笔者所在的学校探索出“选课走班”的新模式,为今后“选课走班”模式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二、分析“分点式选课走班”教学存在的问题

走班制教学中,学生能相对自由地课堂选择,所在的学校,从对他们的问卷调查中,发现了“分点式选课走班”的教学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1.选班走课,盲目跟从

年级进行分点、分层教学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成绩有所发展。学生对层级的了解,往往是根据自己前期考试成绩,可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很多学生继续跟风留在人数最多的中等层级学习,即使成绩提高,也不敢前往高层级学习。有些学生甚至会不顾自身特点,为了面子盲目追随高层级。

造成这部分原因主要是“分点式走班”教学方式起步太晚,部分学生无法清醒地定位自己,使得自己的选班仅是盲目跟从。

2.学生缺少系统化复习

因为选课走班的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师,教授过程容易缺少教学的延续性,学生的发展提高缓慢。

以高考现代文阅读为例,高考主要考查小说和散文两个题材,这两类题材是有交叉,然而在复习中,是有区分的。学生进行选班后,复习缺少针对性,而且容易混乱。

教学回顾:以2014年江苏现代文阅读《安娜之死》为例,其中第二题问: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参考答案: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感受。作用:从侧面写出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然而学生给出的答案与参考答案相差甚远,对环境描写的作用没有灵活使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中有一项是环境描写对主要人物的刻画。

学生学习过程的不灵活,迁移性较弱,这是与选课走班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对自身的系统化复习预计不足。

3.教师师资不足,工作量过大,影响效率

目前学校教师基本都是两个行政班的工作量,开展分层、分点教学后,教师除了完成行政班的教学,还要完成专业教室的教学,教学任务变大。走班教师只能完成基本教学,对学生的课后基本无法延展,无暇顾及。这使得教学效率变低,那些得不到及时辅导的学生有了负面情绪。

其次,教师备课量提高,除了完成教学的基本教学内容,还需要针对走课班级的教学,重新进行分层、分点备课,备课任务加重,加上高三繁重的课业负担,老师处于十分疲倦的状态,教学质量明显下降。

教学镜头:有次在走班教室,有个学生询问一篇比较生僻的诗歌,史达祖的《双双燕》,全词没有一字提及“燕”,所以给学生讲解是需要提前准备时间的。面对学生的提问,老师一时没能给出满意的答案。后来经过备课和资料查询,了解是一首倍受后人推崇的咏物杰作,全词虽然没有一字提及“燕”,但又没有一句不是在写“燕”。同时其词作中也反映出了南宋腐朽的一面,如“柳昏花暝”,暗指达官贵人苟安奢侈的生活。

教师对已经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比较了解,然而面对学生的时候,有些具体问题会让教师措手不及。

三、探寻“分点式走班选课”教学效率的对策

(一)引导学生合理、有序走班

1. 培养学生自主选择意识

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如何提升学生在选课过程中的判断力和自主性,这是我们必须面临的问题。如学生的成绩判断,学生的成绩每次的弱项模块未必是统一的,他想选择这一模块,后来可能会发现自己的水平还可以。学生自主发展的情况,既是学生要探索的,也是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去探索的。

2. 为学生提供个人学习规划表

出发点说起来很简单,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专属课堂,这是从课堂的角度来讲;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这是从成长的角度来讲。

目前,学校、教师、家长就是要探索如何让高端学生得以解放,低端的学生得以解决,中端的学生又不放松的教学模式。

在不打乱原来教学行政班的前提下,我们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进行统计,为每一个学生有区别地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度,创立评估体系,促使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层级和模块中获得发展,因材施教,为他们制定一份学习规划表。

3. 分点、分层考试

分点、分层教学使得千差万别的学生在新的教学环境中摆脱了过去听不懂、学不会的状态,身心受到极大的鼓舞。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必然信心百倍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形成良性循环。可是,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良性循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学生遭遇不分层考试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打击,这种打击甚至是致命的。

大量的事例证明,在学习中多次经历挫折的学生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分点、分层教学就是让他们重新培养自信。然而分层考试也有弊端,会导致学生成绩普遍偏高,容易给人全是优秀生的错觉。所以在试卷难易度把握上,要有一定的分寸,既不破坏学生的积极性,又要顾及高考知识点难易度的分配。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实施有效的分点、分层考试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将学生的学习转向积极向上的方向。

(二)人文关怀,改善教师的教学环境

1. 创设良好环境,减少教师压力

教师作为知识分子,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丰富,他们更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然而在“走课”中,由于备课量大,教学任务繁重,高三考试频繁,教师工作压力大,有时会感到无所适从,对工作的激情有时候会丧失殆尽。因此,学校要改善教师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愉快轻松的工作环境,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

笔者的学校为教师准备了乒乓球室、健身房,室内羽毛球馆、篮球馆。现在教师见面不仅聊课堂、课本那点事,球艺技法、运动经验也成了茶余饭后的主要谈资。同时学校也为教师们准备书吧,为教师们提供更为独立的活动空间,可以安静备课,调节情绪。与此同时,书吧还准备了各种饮品、甜品,在原有植被的基础上购买观赏鱼,为清新的环境再增添一丝悦动。

2. 建立教师奖励补偿机制,提高教学积极性

补偿机制指的是在补偿这一经济活动中,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和彼此影响的过程和方式。对参与走班的教师给予奖励和补偿,激励教师更好地投入到教学中。一是学校或者年级应增设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用于补偿教师在走课过程中增加的工作量;二是在职称评定、评优、晋升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应该给予参与“走班”教师享有更多优先权;三是根据走班教师的实际需要,为教师充分考虑到教师是否有家庭负担、子女上学等问题,协助解决;四是增加教师的福利,如在生日时收到学校的祝福等。

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关于教书育人的事业,也关乎学校的和谐发展。学校应为老师们尽可能多地提供生活保障,让大家感受到来自学校大家庭的温暖,提高教学的积极性,为工作的持续推进提供温暖的精神动力。

3. 改变教学方法,重视教师培训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他之所以撰写《大教学论》,其“主要目的在于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在走班教学中,教师应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学生在他们感兴趣的领域积极地探索、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不能只是做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运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这样只会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校要充分重视对教师的培训。特别是在新模式下,教师应改变过去形式、方法比较单一的高三教学方式,在新的模式下有效开展教学。学校要充分利用模块教学的高效优势,对教师集中培训,不仅做学科培训,更是转向模块的培训。培训要拉开档次,象分层教学一样,对教师也要进行分点、分层培训,切实调高教师的素质,保障教育教学的高效运行。

(三)完善政策让“分点走班”有效开展

1. 建立长效的管理制度

在“分点走班”教学的过程中,建立长效的管理制度是必要的。学校在规定时间内公布选课教学班、学生名单、任课教师名单、上课地点、课程安排表。要求行政班班主任加强走班的纪律教育,强调注意事项。

制定有效的分点、分层的标准。在指导选课阶段,开学前在班主任和导师共同指导下,学生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和自己的兴趣,合理选择课程,填报《分点、分层模块课程选课表》。三年的学习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在每个学段,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选课教室或学习模块,为学生制定更有效的学习计划。

2. 增加教学资源,教师明确分工

由于“走班制”属流动式上课,教师授课结束后,学生又返回行政班,再加上不同层次班任课教师也不同,因此,很难安排某位教师到行政班辅导。所以增加教师资源,将有些教师的课安排在课外,增加课外辅导教师的数量,让学生更多更好地占有教学资源。

学校如果要提升“分点走班”的效率,除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外,还需要为教师的提供更制定专业的教室、实验室。在编排教师课表时,要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根据学生的选课结果,学校合理安排教学班,并确定导师制,以便于走班的教学和管理。导师制原则上只管理参与分点走课的出勤情况和分班时的指导,一般不参与正常的教学,但是可以参与课外辅导,这样既加强了管理上的力度又节省了教学资源。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选课走班”: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变革】相关文章:

选课走班教学范文06-02

选课走班生涯范文06-02

选课走班经验范文06-02

应对选课走班范文06-03

选课走班工作方案07-20

选课走班培训总结07-20

选课走班总结反思07-20

选课走班阶段总结07-20

选课走班教学总结07-20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07-20

上一篇:识图用途教案下一篇:泰克网络实验室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