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包装设计与品牌的关系

2024-05-07

解析包装设计与品牌的关系(精选10篇)

篇1:解析包装设计与品牌的关系

我国早就对包装下过定义: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几辅助物等的总称,各个国家对包装的定义各有不同,美国认为:包装是为产品的运出和销售所作的准备行为。英国认为:包装是为货物的运输和销售所作的艺术、科学和技术上的准备工作。加拿大认为包装是将产品由供应者送达顾客或消费者手中而能保持产品完好状态的工具。

然而,这些对设计师来说仍然远远不够。设计师对包装内涵的理解远不是文字条款所能诠注的。设计师一旦接受设计委托,常常会以一种超越常人的心境和情感,以其特有的职业敏感去贴近需要包装的产品,倾听产品的诉说,捕捉它与消费者之间的契合点,为它在商品世界的降临和生存做好一切准备――塑造一个能为纷杂的商品世界所接纳的新生命,这就是设计师心目中的包装。

包装最原始的功能就是把商品包裹起来,即起到保护商品的作用,又便于携带。包装设计的使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从单一的实用功能延展到诸多的营销层面的功能。对商家来说,通过包装设计,成为宣传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强化产品特征、树立企业形象的标识。从消费者角度看,同时还期望得到除对物品消费外的一种心理的审美享受。

因此,包装设计肩负着多重的使命,一是产品本身的需要;二是商家通过包装达到促销产品的目的;三是消费大众在包装上的进一步审美要求。这三者之间从理论上说,彼此是统一的。共同点都是为了使产品如何达到最大化的供给消费者。

美国营销协会是这样为品牌定义的:“意在识别一个或一群卖主的商品或服务,并将其与竞争对手的商品或服务区分开来的名称、术语、标识、象征、设计或其总和,

”因此,当一家企业、一种产品或一项服务拥有自己的名称、术语、标识、象征、设计或它们之间的任意组合时,它就拥有了品牌。

那么,对企业来说品牌的价值何在呢?确切地说,一个广为人知、备受尊崇的品牌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对于营销它们的企业来说,品牌可以起到以下几种作用:

1、品牌可以使一个企业通过大批量生产一个品牌的产品来发挥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

2、任何技术都可以模仿,而品牌具有不可模仿性,一个成功的品牌可以对企图推出自己品牌的竞争对手形成进入壁垒。

3、品牌可以使企业与其竞争对手区分开来,提升企业的品牌资本即可以提升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4、在市场中,强有力的品牌形象可以使企业在与零售商和其他市场中介机构的关系中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

5、对消费者来说,备受尊崇的品牌是质量、方便、地位等需求得到有效满足的始终如一的保障,它是消费者对其信任的一种契约。

在未来的竞争中,企业可以没有自己的厂房,没有自己的仓库,甚至在未来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你甚至可以没有自己的办公场所,但你却不能没有自己的品牌。未来的企业竞争将是品牌层次上的竞争。

在商品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的今天,企业总是希望能够借助某种方法,让原本雷同的商品,以差异化形态展现在顾客眼前,所谓“人靠衣装马靠鞍”,这就好比人的着衣那样,无疑,抢眼的包装设计以其出众的视觉识别力所形成的感官高度评判,能够帮助企业商品从众多竞争品牌中脱颖而出,使消费者留意、停顿、观察,赞赏并产生购买行为,这也是每个商家所追求的最理想化的包装设计。那么,包装设计究竟与品牌之间存在何等的关系呢?

篇2:解析包装设计与品牌的关系

国家自然科学资金资助(项目编号:51478320)

关键词:土地使用、交通、公交可达性、步行空间、建筑和城市设计

现代社会中很少再有什么会像交通运输系统一样对我们的社会经济活动影响如此深刻。交通系统的建设和交通工具的使用使个人和集体的活动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在大城市中,不论是创造财富的工作、商务活动,还是休闲、访友等社会活动都日益频繁,城市内部及城市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这种联系必然伴随着人员和货物的移动。正如法国学者弗朗索瓦·朗社(Francois Ascher)所言,“移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最基本的价值,成为实现社会变革,发展进步的前提条件”。[1] 在城市建设中,交通与土地使用的关系是我们必须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城市用地布局和城市开发建设又对交通需求的产生强度和分布等具有很大的锁定作用。由于这种锁定作用的客观存在和人们对这种作用的忽视,尽管近三十年来中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对交通问题一直保持高度的关注,而影响城市交通需求增长的动力要素剧烈变动,城市交通对中国城市建设、环境质量、生活品质的影响也是城市建设者所始料不及的,与我们所追求的美好城市发展目标往往又相距甚远。交通拥堵日益加剧,交通成为城市运行效率提高的瓶颈。[2] 地标性区域和地标性建筑的建设不仅不能带来城市功能的完善和提升,反而带来更多的问题。[3] 城市用地布局是一定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投影的表现,[4] 这些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又必须通过一定的建筑空间来容纳。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张、城市建筑物的空间分布无不体现城市社会经济活动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互动关系。高层建筑和大型城市综合体的建设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需求高度聚集的一种积极响应,而不同类型建筑物的空间分布也就意味着我们对未来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安排。城市之所以是城市而不是一个村落,最主要就在于服务和功能的专门化和规模效应。高度密集的建筑物保证了高度聚集的社会经济活动的聚集空间,便捷的城市交通网络可以保证人们在更广的地域范围内的有效聚集。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一个城市的发展就是要妥善处理建筑与交通的关系。

1建筑选址

在城市交通网络体系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建筑物的选址一般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因为人们能够活动的范围有限,超出人们活动范围的建设往往很难吸引到足够的社会经济活动,或者表现为建设投资活动的失败。今天由于城市道路建设能力的大幅度提高,人们有时会忽略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范围与建筑物选址的关系,忽略城市的交通网络能力与建筑物选址的关系。也有些规划人员从城市疏解的观点出发,以农业经济时代的孤城理论为指导,鼓励建筑物的分散布局。这些远离城市中心地区、缺乏城市公共交通有效支撑的建设,长时间内难以形成气候,如许多城市为了解决城市居民的居住困难在城市的外围边缘地区建设或计划建设的大型居住社区难以吸引居民入住。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许多国家也都采取过分散式发展的策略,如人口密集的荷兰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就积极采取这种策略,但其发展结果表明这种发展模式实际上会鼓励人们使用小汽车,因为缺乏聚集性,人们就要到更远的地方上班。另外这种发展模式也很难抵御城市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的冲击,如在经济不景气时,日本城市外围边缘地区的房价受到的影响最大。城市中建筑物的设计也应考虑到多种功能转化的可能性,如一栋住宅可以转化为办公楼或旅馆,一栋旅馆可以转化成美术馆,一个展览馆可以作为庆典和婚宴的场所。建筑物选址的决策又决定了建筑物功能的灵活度。由于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单一功能的建筑无疑会带来更多的建设浪费和资源消耗。2公交可达性与建设开发强度

城市交通的改善的确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促进了地区的发展,也创造了日益多元化和高度复杂的社会。伴随着交通的演变,城市的空间形态正在发生变化。时间上的易达性正逐步取代地域相邻性的优势。低速交通模式下连续高密度的城市空间中越来越多地嵌入各种高速交通的空间特征—城市快速路的空间隔离、轨道交通走廊更高的开发强度、机场及铁

路交通枢纽地区更多的功能混合。城市可达性的方式和强度已经成为决定城市空间特征差异的一个最重要因素。

城市交通与建筑的函数关系还体现在公共交通的可达性与建设开发强度上。城市开发建设强度应该与城市公共交通的可达性相匹配。在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高的地方,提高容积率,建设城市综合体、总部经济园区、高层住宅有利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聚集,同时避免大量的小汽车交通对这些人流高密度地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如中国北方某特大城市金融城建设中,对每栋建筑都进行了精心设计,但由于交通出行的困难,出现了“逃离C B D”的口号。浙江杭州在城市新C B D—钱江新城建设中,开发强度一再提高,建设规模一再扩大。在缺乏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情况下,大规模CBD 建设所带来的交通拥挤将是不可避免的,从图1 和图2 中可以看到,在钱江新城内部车流交通尚可,而在通向钱江新城各个方向的道路上交通拥挤十分明显。

图1 杭州钱江新城道路流量分析图(图片来源:杭州市规划局)图2 杭州钱江新城规划图(图片来源:杭州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尽管通过交通分析能够认识到在高强度的CBD开发过程中大容量公共交通的决定性作用,但由于每个地块、单个建筑设计在前,轨道交通和城市交通换乘枢纽建设在后,这样无论在落实交通枢纽用地,还是体现TOD发展模式的理念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布局形态上依然体现出非常明显的以汽车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为了避免汽车的高度聚集,在布局上必须采取拉大建筑物之间距离的方式。这样的布局模式将会使人流的联系变得比较困难,人们又必须依赖小汽车实现建筑物之间的联系。而如果在城市建设中采用公共交通先导的发展模式,建筑和城市建设就会围绕城市公共交通走廊和公共交通枢纽展开,公共交通的步行距离就会成为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而形成更有活力的城市街区。在法国里昂旧区更新建设中,轻轨交通先行建设就可以避免人们对小汽车的过度依赖,也可以有更多的空间留给步行、广场,同时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3交通与城市综合体

城市综合体被认为是推动城市化发展,提升城市发展竞争力,克服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和居住拥挤等问题的一剂“良方”,因此其在城市中的开发被寄予厚望。城市综合体作为办公楼聚集之地,大多在城市中心或副中心,这些地区需要有密集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的支撑,以保证该地区有较高的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吸引更多的人到这里来工作,同时由于采用公共交通的方式,又不至于使城市交通拥挤不堪,而且为了保持较高的城市运转效率,这里的地块开发的容积率普遍较高。以经常被介绍为城市综合体开发建设典范的纽约曼哈顿中城为例,其平均容积率高达15 左右。在新加坡,CBD 的容积率也高达8~25。正是这种高度的聚集保证了城市运转的效率。城市高度聚集所带来的拥挤和聚集的“不经济性”是通过城市公共交通的改善和办公楼空间的有效利用来破解。一些城市的综合体的开发或者对吸引对象缺乏必要的分析,或者对未来城市发展模式缺少科学的判断。分散的城市综合体建设,可以改善小汽车交通汇集所带来的局部地区的交通拥挤,但会加剧个体机动化,延缓城市高品质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因而很难发挥出城市聚集所带来的规模效应。

4城市交通空间的设计

城市交通空间的场所和交通出行时间的质量日益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城市交通空间作 为连接人们日常出行起点与终点的过程空间,在规划和建设中常常被人们所忽视。人们每天都会有大量时间生活在这个城市的“第三空间”内,然而却像没有生命、情感、任何私密性要求,可以自我移动的物品一样,被驱赶在或狭窄、局促、昏暗、嘈杂的各种内部空间,或危险、混乱、破碎及充满噪音和污染的外部空间,竭尽智慧寻找缝隙,竭尽体能承受在空气中都存在的压力,快速通过。城市交通设施的设计中单纯狭隘的技术观一统天下,大型城市交通设施割裂了城市的肌理,湮灭了城市的特性,我们的城市正在变成一堆堆构筑物的集合体,滚滚车流在带来商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导致了城市品质活性的沙漠化。

面临全球化的竞争,提高城市环境品质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一条基本的常识。城市中将会有更多的网络,更多的交通节点。城市交通空间环境的品质对人们的影响毋庸质疑。一个舒适、愉悦、方便和安全的交通出行应该让人们不再受到“交通”的困扰,可以自由来往;个体的和各种公共的交通相融互补,不论在何时人们都能方便地到达城市的各处;以城市公共空间和商业休闲空间设计的理念结合各种交通流的运动特征重审城市交通空间的设计,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其归属空间,让每个人都能掌握交通的主动权。如何将机动性的场所创造成为一个新的城市空间,如何才能避免城市交通与建筑设计成为一种互为边界的实际范式?日本横滨港国际客运码头的设计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交通确实能塑造具有场所感的空间。设计者对纯美学的观点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建筑不是一种塑造的艺术,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工程”。[1] 横滨的项目没有像大多数标志性建筑那样,拔地而起形成构造。他们采取的是“把建筑放到地里”,创造一个移动的地球,这样一种与众不同的处理方式。这种“地形”建筑并没有刻意地要成为日本大都市中又一个标志性建筑,相反的,它的目标是和地平线融合在一起(图3)。

图3 日本横滨港国际客运码头(图片来源:潘海啸拍摄)5交通网络与形态设计

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必须协调看似矛盾而又彼此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交通与富有活力的城市空间,特别是在一些具有交通问题复杂、环境要素敏感特点的城市中心地区。以下三个方面在规划中需要加以特别的考虑。

首先是如何保持地区的活力。地区的活力是城市历史发展长期积累的结果,仅从容纳更多交通量的角度出发就会遏制地区的发展活力。这不仅涉及城市规划领域也涉及到城市交通领域,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和协调非常重要。

其次是如何协调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交通向集约化的方式转换,实现节约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目标。城市的交通空间不仅是道路空间或通道空间,还有转换和驻留空间。经过或到达本地的城市交通需求并不是在这一地区产生,而必须从全市的层面来考虑。

另外还要考虑如何提供一个尺度宜人、活动多元的步行空间。现代城市的发展对人们的步行空间造成了困阻。各种道路系统、人造的各层次的平面、建筑物凸入公共空间的阶梯,这一切对人们的步行都造成了影响,人们无法享有连续的地面步行空间,而迷失于分散在城市各处的建筑之间。规划中的一个紧要问题就是为人们提供适宜的、有传统肌理的步行空间。

如在有关上海副中心地区徐家汇的改造规划设计中,同济大学提供的规划方案“情感都市”[5] 凭借智慧和战略的眼光很好地反映了它所要承载的任务,那就是促进一种人文的、休闲的空间组织形态的形成,这种组织形态很好地将步行空间纳入其中并且探讨空间的内外关系。它与传统的以汽车为主要载体的城市机动性模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它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模式,却不乏高效。它从中国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发,提出了正确的问题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在最近由同济大学、上海世博集团和法国动态城市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上海世博地区步行 空间环境整合设计国际竞赛中,一个来自法国的设计团队通过轻轨线路的调整、多层步行空间的设计有效地整合了该地区许多标志性建筑的空间环境,实现了大尺度的规划设计与微观尺度的建筑设计的统一,从而避免孤岛状新区的发展模式,同时又创造了大量富有活力的节点空间,用针灸式干预,激化整个地区的发展。通过这次竞赛,我们也认识到已有的从控制性规划到建筑设计的建设管理模式存在很多漏洞,需要以人的活动和步行尺度来有效地整合建筑设计与交通网络建设。

6结论与建议

篇3:解析包装设计与品牌的关系

关键词:品牌,文化内涵,形象设计,市场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品牌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近来国内房地产业的异军突起,让人们看到了房地产业的前景,但是相继带来的行业竞争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企业不断的提升自我的品牌文化价值也成了房地产产业的必修课,企业的形象设计与品牌文化价值有着莫大的关联。房地产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外在表现,和企业自身文化对企业的竞争力越发重要。

1. 房地产企业形象设计的定义

企业的形象设计就是为了塑造企业的整体形象,而对企业的经营理念、文化素质、经营方针、产品开发等有关企业经营的因素进行整体的形象塑造,在房地产业的企业形象设计中,注重的是对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理念的整合设计,因为房子是关系着老百姓最切身的立意。对于企业的形象设计,主要是为了迎合大众的生活要求。所以房地产企业需要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就需要在企业的形象设计上下功夫。

2. 品牌文化价值在房地产企业中的意义

所谓的品牌文化就是通过赋予品牌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建立企业鲜明的文化定位,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让消费者对企业品牌文化认可,创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稳定市场。品牌文化的价值,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是企业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文化则是品牌的灵魂和重要标志。所以,品牌不能没有文化。房地产是个比较特殊的行业,他不是人们可有可无的消费,他作为一个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被大家所需要,所以房地产企业的品牌文化价值承载的是企业的文化,企业的精神,以及消费者的满足感等一些列的因素,所以树立良好的品牌文化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竞争价值,使企业占有更大的市场。

3. 房地产企业形象设计与品牌文化价值之间的关系

企业形象的内核就是品牌文化,是产品的形象基础。是消费者对品牌的认识理解,所以企业形象的设计与品牌文化价值有着最直接的关系。企业的形象设计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品牌文化价值,房地产企业在企业形象设计上需要做到更好,这样才能不断的替身企业的品牌文化价值。在企业的不断进程中,我们从一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企业的形象设计与品牌文化价值之间的关系。

企业形象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成为品牌文化的价值,也是企业在市场所体现的价值,也就是说企业的形象设计就是为了不断的提高企业的品牌文化价值。就目前中国的房地产产业来看,宏观调控介入到房地产产业中,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项措施,但是对于房地产开发商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政策,面对国家的政策,很多房地产企业面临了更大的挑战。所以品牌文化被大众所接受,是现在房地产企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企业形象的设计也就需要向提升品牌文化价值的方向靠拢。

第一,良好的企业形象会给企业带来良好的信任效果,也就是说,一个房地产企业对自己企业内部的文化定位,产品定位以及企业的宣传定位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品牌文化价值,良好的企业形象能够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和好感,才能够顺利的推销房地产产业的产品——也就是房子,人民的一种必需品。同时也能使企业的新项目较好的开展,所以能不断的提高企业的形象,提高企业的销售力。

第二,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给企业更多的缓和机会,房地产产业是一个投资周期较长,人力、物力投资较大的产业,一个房地产企业,可能是从最先的房产开发一直到后期的物业管理多重参与的过程,周期较长,容易引起纷争。而一个房地产企业的良好企业形象能够为企业在错误时减少企业被指责的力度,也就是说更容易取得大众的信任,因为一个企业的形象就是一个企业的品牌文化价值,同上面所说,企业形象越好,品牌文化价值越高,也就能够得到更多大众的信任。

第三,正确的企业形象设计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体现,现在房地产的竞争其实就是品牌文化的竞争,品牌文化实际上是一个企业文化特征在品牌中的沉淀,他代表着消费者的利益与情感属性,所以企业在塑造企业形象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就是不断的迎合消费者的情感属性。房地产良好的企业形象设计主要是对企业产品,也就是围绕着客户切身利益的房子进行设计,他的经营理念不能是直白的盈利目的,在消费者眼中,房子是一辈子的依托,所以企业的销售理念应该更倾向于情感的体现,而非企业的盈利目的比如有两家大型企业,设施、规模、商品相同,但一家以“享受服务温情”的形象推向市场,而另一家则没有什么特色,这两家企业的销售结果就大不一样。其次是企业的信誉度,也就是说企业的品牌文化,房子对于大众而言可能是一辈子的积蓄,所以他们更加注重企业的诚信度,企业的形象设计中一定要为企业打造良好的诚信形象,塑造有竞争力品牌,提升企业的品牌文化价值。再次,企业在塑造企业形象的时候需要结合品牌文化价值的内涵进行设计,上面我们已经提到过,品牌文化的价值就是企业无形的竞争力,所以在房地产企业的发展中,房产的质量也是大众关心的问题,因此,房地产企业还必须坚持不懈地抓房子的质量、服务的质量,保证任何时候商品质量都要优异稳定,并保证产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味,从而创造出产品优势,以此来提高企业信誉,增强企业竞争力。

现在房地产企业的市场的竞争,除去质量问题其实说到底就是品牌文化的竞争,与之有着直接关系的就是企业的形象设计,企业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品牌文化价值的体现。房地产企业需要在产品、质量、服务等多种渠道形成有优势的企业竞争力,树立自己的品牌文化,让品牌在房产市场上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白雪岩;付林;品牌核心价值的提升与应用[J];商业研究;2005年24期

篇4:谈设计理念与当代服装品牌的关系

[关键词] 设计理念 服装企业和品牌 品牌理念基石 设计师 服装品牌设计 设计风格 企业性格 创新

作为服装加工、出口型的大国,我国的服装出口量居世界第一。目前,我国的服装行业也正以较快的速度发展,经营者们逐渐意识到,单纯的依靠加工型的服装产业已经使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国际服装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而打破和解决这种问题的必由之路,就是走创立和发展有自己特色的本国服装品牌道路。不同的企业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创立出不同的品牌,然而暴露出的缺少品牌特色、滞后的理念,以及较低的运作能力等问题,却束缚着我国服装品牌的发展。

如果说一个人是因为有了思想而有了灵魂,那么对于一个企业或品牌来说,理念就是它的思想,也正是这个企业或品牌的灵魂。 对于当代服装企业和品牌而言,设计理念则是它众多理念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可以说是灵魂的灵魂。

一、设计理念是服装品牌理念的基石

一个成功的服装企业需要有一套完备的思维理念识别系统,设计理念是众品牌理念系统中最初产生的一种。设计理念的产生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摸索中逐渐形成,是品牌理念的具体实施,是品牌理念和完善品牌内容运作的前提和基础。设计理念的匮乏和滞后,将影响到整个品牌理念,更重要的是将影响品牌的竞争力和生命力,抑制品牌的未來发展。所以说,设计理念对于服装品牌理念的基石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二、设计理念促使设计师对于服装品牌设计进行准确的把握

设计理念的承载体是通过设计师的设计思维进行表现的,依托于设计师的艺术造诣、专业素质和内涵、以及个人的设计经验等因素。设计师的个人设计思维或者说设计师的设计风格,要尽可能的与企业整体的设计理念相协调、一致,这就要求设计师在本身与企业的设计理念符合、对位的前提下,还应该能够对该品牌的产品设计做进一步的准确把握,充分了解品牌的自身情况,在设计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量体裁衣”的品牌产品设计。

三、设计理念最终形成设计风格、定位服装品牌风格和企业的性格

由于品牌不同,便出现了不同的、各具风格的服装产品类型,或表现是高雅成熟的、或体现是前卫休闲的,亦可以是传统保守的。使消费者们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类型、特点的需要,而选择不同风格的产品和品牌。而这种不同服装产品类型的出现,主要就是根源于企业之间设计理念的不同,设计理念形成了品牌的设计风格以及设计产品的形象,同时也定位了企业自身的品牌风格和形象,企业的性格也由此产生和树立。也正是因为同一的设计理念引导下,使得企业所生产出的众多产品,包括从服装产品系列到饰品产品系列,都能够通过设计风格的贯穿而整体统一起来。

四、设计理念并非从始至终一成不变的

设计理念如同任何思维和任何事物一样,是不能一成不变的。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决定了服装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得以生存、做大做强就需要不断的创新,不断提升自身,产生更为新颖的设计理念,生产更贴近市场、符合人们不断追求时尚变化的心理与要求的服装产品。当然对于企业来说,设计理念的变化影响是非常大的,直接会导致上面所说的品牌设计风格的变化,体现在产品上就是产品路线的变化,最终影响了产品的终端市场和消费群体的改变。有很多服装品牌的例子,由于设计理念的更迭,或是承载体设计师的频繁更易,导致产品设计风格的频繁改变,形成了与以往风格不相一致或完全不同类型的产品,甚至无法使品牌的风格固定、统一起来,最终使消费者们因为无法准确的把握该品牌的定位和产品风格,而丧失了原本对品牌的信心和信赖度。因而,使得品牌的发展逐渐走向下坡乃至衰退、消失。所以,企业设计理念的这种变化应该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的适度的调整,经营者和设计师都应对市场的需求和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有充分的调查思考取证后,在设计理念大方向变化不大的基础上,结合流行趋势发展而进行的细节性地改变,通过细节性的创新、局部性的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来巩固品脾的市场地位和份额。

综上所述,相信只有从思想上、理念上发生变化,才能带来品牌发展根本上的、真正意义上的质变和飞跃。创立和发展更多有实力、有特色的本国服装企业和品牌,甩掉服装出口加工型大国的帽子,使我国服装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能够早日与国际接轨,全面和谐健康地走向高附加值的服装品牌发展道路也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刘晓刚著:文献代码:专著[M].品牌服装设计/ 上海/ 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1.12

篇5:解析服装与电影的关系

jie析服装与电影的关系

影视服装的定义

影视服装,顾名思义,就是在影视作品中所需要的服装。在《服饰百科辞典》中,对影视服装有详细的解释,即“特定影视作品里的特定演员所穿用的特定服饰,它将随着电影中大的时代背景,小的特定环境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产生演变。”

影视服装在影视中的作用及影响

当一幅幅画面在电影、电视机上呈现时,亿万观众为讲述的故事所震撼,被演员的精彩表演而吸引。然而,人们总是会忽略演员在拍摄时的服装是否得当。在拍摄电影、电视剧的过程中,服饰作为一种艺术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精美别致的造型、适时的色彩,为这一视觉艺术添上了重重的一彩。

(一)烘托影视气氛

影视作品是一种视觉和听觉的艺术,服装运用的好,会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服装的颜色也就有了某种特殊的意义,代表的是一种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在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那个在山路上奔跑的红棉袄,刻画出“我”的母亲内心世界既羞怯又热烈的爱,这种强烈的爱意 感染着观众。当影视的故事情节有葬礼时,人们穿的无非就只有黑白两种颜色,来衬托情节的庄重和悲伤感。影视服装可以烘托气氛,将影片的剧情推向高潮;同时影片中服装的色彩赋予了影片镜头感染力及震撼力,使服装烘托气氛的作用在影片中充分发挥。

(二)体现时代背景

影视服装可以体现影片的时代背景。从古至今,服装更是人类文明的见证者。从夏商周,到元明清,再到当代,人们的着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影片在拍摄之前的准备阶段中,要充分了解故事情节发生的时代背景,才不会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影片中的人物穿的是军绿的衣服,能让观众很清晰的判断出这个故事是发生在“文革”特定时期。电视剧《美人心计》中各个美人的衣服都有明显的汉朝特色,每个美人衣服的颜色绝无重复,体现了她们之间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金粉世家》的服装上则运用做工精细华丽的旗袍、西装及洋服,来反映旧年代金融资本家和富商家族的奢华生活以及它们之间矛盾利益冲突。所有这些例子说明服装犹如无声的语言向观众讲解着画面的背景和故事情景。将故事所发生的年代、背景明白无误地传达给了观众。

(三)服装的设计可以揭示人物处境

在影视作品中,人物的处境随着剧情的展开而发生着种种的变化,而他们的服饰装扮自然也会随之发生改变,随着人物处境的改变进行相应的服饰设计,这是一部成功的影视剧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黄色,在古代,被看作是帝王的象征,看作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在电视剧《红楼梦》(87版)中,在影片开始人物出场时,贾母的衣服是深黄色,因为她是整个贾府的主心骨,是权力的象征,是整个封建势力的领导者。王熙凤是贾府的“管家”,是一个有实权而又不择手段的女人,电视开始就要确立这个角色的地位,所以给她的是橘黄色,橘黄是暖色调,在说明她的权力之余,还能体现王熙凤此时充满活力,而且还不会和贾母的深黄色冲突。还有就是红色,一般而言,红色代表着热情,霸气,比如说电视剧《美人心机》里窦皇后衣服的颜色就是红色,上面绣着象征尊贵的凤纹,这个时候,她从一个小小美人一路走到高贵无比的皇后的位置,权倾后宫,而此时,她与皇帝爱的轰轰烈烈。所以,选择红色,要表达的不仅是皇后的霸气和尊贵,还有她与皇帝之间那份热烈的爱意。

(四)服装设计可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在影视作品中,人物的言行,镜头的切换,画面的色彩都可以渲染人物的情绪,而服装的设计,对于人物心理的表现也是十分必要的。服装的款式、面料、色彩、质地,在特定环 1 浅析服装与电影的关系

境中可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以电影《英雄》为例,这部电影的服装,色调纯粹而又浓烈,服装的色彩随着人物的心情而进行相应的设计。张曼玉和梁朝伟在初次相遇时,两人都身着浅绿色长装,布料飘逸轻盈,衬托出了两个人坠入爱河的心情。在中间两人出现分歧时,服装色调,质地都不再相同,表现出两个人不同的心思。电影的最后,两个人终于冰释前嫌,在沙漠之中自杀死去时,都身着白色棉布长衣,代表着两个人感情的至纯,以及生命在终结之前的净化。在电影《花样年华》中,张曼玉所扮演的苏丽珍在电影中共换了几十套旗袍,这些旗袍都有着高高的衣领和古典繁复的花纹。这种服饰上的艳丽华贵,变化不休,实际上却反衬出了苏丽珍寂寞压抑的心情。“旗袍”这一元素,在电影《烟雨红颜》中也起到了同样的效果,当周迅身陷无奈的婚姻中时,每天去看戏,每天都更换着旗袍,旗袍无一不华丽复杂,但是这美丽的旗袍却像枷锁一样将她锁在笼子里。这些旗袍在情绪的渲染过程中,反而比任何的眼泪和诉说都更能打动观众的心。

服装与化妆

服装与化妆应该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在联合创作中我负责的是服装,在具体运行中,才意识到服装和化妆之间的关系。我们组的片子中需要演员有枪伤,这就要求我们服装组在准备演员的衣服时,要考虑到衣服上面的枪伤的化法,这就要和化妆合作好,服装师也要有一定的化妆知识,以应对剧情的需要。比方说,化乞丐装,枪伤装,刀伤装等等,这就要剧组的服装师和化妆师事先沟通协商好,确定演员的衣服和妆容。其实服装师和化妆师可以是一个人兼职,更能达到服装和化妆更好的结合的目的,才能更好的为剧情服务。

结语

现在,服装对于电影而言不仅仅只是一个道具,更多意义上是一种美的不可缺少的艺术品。对于观众而言是一种视觉的享受,所以,服装对于一部影片而言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我们联合创作的过程总,就意识到了我们在服装上面的薄弱,这就要求服装师在设计演员的服装时对服装要有自己独特的理解,眼光要独特,有细节的追求。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影视服装设计师,就必须按照剧本的需要,分析人物形象的身份,境遇以及心理历程,只有按照人物的形象特征进行服装设计,才能使服装的设计符合剧情而又有真实感。要成功的设计出符合人物形象特征的服装。首先要做的就是研究剧本,明确故事发生的历史与时代背景,深入了解人物的身份、地位、兴趣爱好,以及人物形象的发展变化过程。和导演以及演员要及时地沟通,以导演的要求和演员的自身素质为前提条件,确定服装的风格和类型。然后,按照剧本制定详细的设计计划,深入研究人物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服装特色,从年代、地域、民族等宏观角度全方位,多角度的把握服装特性。在历史资料完备的基础上分析每个人物的年龄、职业、身份和性格,对每个角色提出明确的设想。并将每个角色的发展变化过程做详细的分期,根据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形象发展期来进行服装设计。在这个过程在中,一定要注意服装风格的总体把握,分清主、配角之别,明线、暗线之分,以强化主题。但是,这些人物的服装还要有一个总体的风格定位,防止使观众产生视觉上的不协调感。

篇6:论述产品与品牌的关系

多数的企业只重视产品的建设,而忽视品牌建设,更可笑的是很多企业口口声声说重视品牌,其实在实际操作中仍只把重心放在产品上。其实重视产品并没有错,错的是没有通过产品来塑造品牌,这一点很多企业存在严重的失误,其原因就是它们根本不知道产品与品牌的关系。

产品与品牌二者虽然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又是互依存的关系,没有谁轻谁重的问题,就像枪和子弹个关系,你说枪重要还是子弹重要?再好的子弹没有枪也是废品,同样只有枪没有子弹,枪也是如此,所以说二者只有相互结合了才能发出威力,产品与品牌的关系正如枪和子弹的关系。

其实品牌的塑造过程就是消费者通过产品进行情感对接的过程。消费者从了解产品到认同,到习惯消费,再到与品牌产生情感,甚至最后到离不开这个品牌,这是需要一个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产品与品牌建立关系过程,也是与消费者建立关系的过程,同时也是品牌与消费者产生情感的过程,

因此,企业在品牌的运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产品对品牌塑造的价值和意义,尤其是成长型的品牌,必须明白产品与品牌的关系。下面就此笔者就浅谈一下产品与品牌的关系。

1、产品是品牌的生存的基础,品牌是产品认知升华

篇7:企业文化与企业品牌的关系

管理的概念可谓层出不穷,品牌文化是最近业界谈的比较多的一个概念。品牌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有“文化”,但很多人对于两者的关系还不够清晰,有些企业管理人员把两者混为一谈,而有些广告人则打着创意至上的幌子把两者割裂开来,其实,这两种认识都是不够严谨的。要想清晰两者的关系,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

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衷心认同和共有的核心价值观念,它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或者说是习以为常的东西,是一种不需要思考就能够表现出来的东西,是一旦违背了它就感到不舒服的东西,而且这些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还应该在新老员工的交替过程中具有延缓性和保持性。一个优秀的企业,就是要创造一种能够使企业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使命感、一个能够促进员工奋发向上的心理环境、一个能够确保企业经营业绩的不断提高、一个能够积极地推动组织变革和发展的企业文化。打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企业当作一个人,当你第一次见到这个人,那么他的衣着打扮会给你第一印象,这就是公司的VI(视觉识别),包括公司的建筑、办公环境、办公器具、LOGO等表面的直观的有形实体;通过他的言行举止你又能了解到他的做事风格,这是企业文化的具体表现,但是究竟是什么决定了这个人的言行举止?这就取决于他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和信念了,同样的,对于企业来说,是文化决定了这个企业的制度和行为,这个文化的核心,就是常说的企业理念和企业核心价值观。

那么什么是品牌文化?对于企业来说,这个企业给消费者的心理感受和心理认同,就是品牌文化,他是联系消费者心理需求与企业的平台,是品牌建设的最高阶段,目的是使消费者在消费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时,能够产生一种心理和情感上的归属感,并形成品牌忠诚度。

与企业文化的内部凝聚作用不同,品牌文化突出了企业外在的宣传、整合优势,将企业品牌理念有效地传递给消费者,进而占领消费者的心智。品牌文化的创建,是通过赋予品牌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建立鲜明的品牌定位,并充分利用各种强有效的内外部传播途径形成消费者对品牌在精神上的高度认同,创造品牌信仰,最终形成强烈的品牌忠诚。拥有品牌忠诚就可以赢得顾客忠诚,赢得稳定的市场,大大増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品牌战略的成功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品牌文化是广义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企业文化,品牌文化就难以为继;而品牌文化又是企业文化中最具社会延展性的部分,如果没有品牌文化,企业文化的外部延展就会逐渐与市场变革、社会发展脱节。

一、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的内涵是一致的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都服务于企业的产品和经营,进而作用于企业的发展,因此,其核心含义应该具有一致性、共通性。海尔品牌给人的感觉是优质、真诚和负责,其企业文化也是以真诚、创新为核心;而惠普公司的“惠普科技,成就未来”的品牌内涵也是其企业文化的体现。

只有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内涵协同一致时,企业才会取得长足的发展。青岛啤酒百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发展融合的史诗。青岛啤酒秉承

日耳曼民族文化的严谨与认真,并受所在地的地域文化——齐鲁文化中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围绕着啤酒的文化特色,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形成了诚信、和谐、开放、创新的核心价值观;通过提炼其中激情与快乐的成分,贯穿于企业使命之中,这不仅与啤酒天生的文化基因成分不谋而合,而且给青岛啤酒“激情成就梦想”的品牌主张有力的文化支撑。青岛啤酒正是通过激情快乐的品牌文化特色,把消费者融入了青啤文化大家庭中,不断地推动青啤文化发展、创新,让青岛啤酒能够跨越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走向繁荣。

同时,我们也很难想象品牌文化和企业文化相背离,对企业会造成怎样的伤害。如果一种动感激情、富有个性的品牌文化嫁接到一个守旧沉稳的企业上,虽然会有短暂的成效,但是必然不能持续,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企业,有了知名广告公司创意的精彩广告,并在媒体投入大笔的广告费用后品牌依然难以取得成效的症结所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品牌文化是企业文化联系消费者的桥梁,消费者通过品牌文化感受企业文化,在心理和情感上产生一种归属感,这种情感最终表现为品牌忠诚度。

二、企业文化不能完全等同于品牌文化,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的建立和形成的基础不同。

企业文化主要建立在企业管理基础上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主要面向企业内部,企业文化建立的主体是企业员工。在企业经营发展的历程中,企业文化随着企业的发展会慢慢积累、逐渐成型,要经历由不自觉到自觉,无系统到系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总结、提炼和提升。

品牌文化主要是在对外传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主体是物或可物化的存在。它是在总结市场竞争状况、自身产品状况、消费者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策划形成的,需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给产品一个明晰而独特的定位,塑造鲜明独特的形象,与消费群体的文化特性相吻合。

其次,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作用、传播对象不同。

企业文化用于凝聚人心,团结力量,以制造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品牌文化用于吸引受众,建立影响。企业文化告诉别人,我们是什么样的公司,品牌文化告诉别人,你为何需要的理由。

企业文化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内部的员工,主要作用是明确企业发展的目的和方向,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约束作用,统一企业企业愿景、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统一内部员工的意志,把员工的个人目标引导到企业目标上,应用企业文化取得良好的社会形象以形成员工和组织的良性互动,有效增强组织的整体竞争力。品牌文化主要是向企业外部传播,传播的的对象是消费者,主要作用是和消费者进行有效沟通,建立产品与消费者的关系,同时,丰富品牌形象,塑造品牌个性,应用良好的品牌文化来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客户忠诚度,保持产品在市场中长盛不衰。

再次,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的构成体系不同。

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企业核心理念、行为规范和形象识别等层面,是在空间层面上的构成。其中,核心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行为规范是指企业的经营风格、员工行为等,形象识别是企业的外在形象,包括名称、标识等,同时企业文化的落实又离不开经营管理的支撑。与企业文化不同的是,品牌文化体系构成更多是从时间层面来考虑,主要由品牌建立、品牌传播、品牌维护和品牌提升等几大环节构成,品牌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加强品牌维护和管理,充分运用整合传

播手段,将品牌充分展示、不断更新的过程。

篇8:解析电视传媒品牌的打造与提升

品牌打造要注意的问题

对于品牌打造和提升, 电视传媒已经不陌生。因为电视传媒可以将各种形象经营战略的实施在企业中体现出来, 也就是说, 电视传媒实际上是企业品牌打造和提升的参与者和传播者之一。这样, 电视传媒选择形象经营作为主要经营模式进行品牌打造和提升有很好的基础。电视传媒善于进行品牌的打造和提升, 不缺乏可塑性人才, 这样打造、提升和传播品牌的成本相对较低。要注意一下几点:

1. 不求大求全, 集中优势兵力才能做好品牌节目。

在财力和物力相对有限的条件下, 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和特色, 集中优势兵力进行研究和开发, 并把它做足做浓, 宁缺勿滥, 从而形成他人无法替代的出众品质。这是品牌意识的关节点。

2. 体制和用人的问题。

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品牌培育机制并严格执行。按照这样的机制和标准来选拔和使用制片人、策划、编导和主持人。这是品牌战略的重要保证。

3. 频繁改版不利于品牌的培养。

因为一个电视节目需要时间进行培育和开发市场, 从而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国外一些知名的品牌节目都有很长的历史, 比如CBS的《60分钟》创办于1968年, 儿童节目《芝麻街》1969年首次播出。这些节目至今风采依旧, 经久不衰。目前, 《芝麻街》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放。

4. 品牌与收视率不对等的特例。

通常来讲, 高收视率的都是品牌节目, 而知名的品牌收视率也是很高的。但是某些时候, 这两者之间也会存在不同之处。例如, 中央电视台的《对话》栏目只有不到1%的收视率, 但是在期间的广告时间卖出的价钱却是不可估量的。这里, 它的定位是重点。这个栏目的观众群体是固定的, 在一定程度上, 他们对于这个节目会有很大的认同, 能够使他们有自豪、向往和憧憬等方面的共鸣产生, 而这类人群在社会上的影响和消费能力相对来说都是很高的。特别是他们在消费高档商品的能力, 对于这方面的广告客户来讲, 这无疑就是一个很有前景的发展空间。尽管现在这类人群还没有很多, 但是他们的消费能力已经要比普通消费者高出很多。

5. 充分利用资源和品牌增效作用。

电视是一个高投入的产业, 摄录、演播室、后期编辑制作设备的消耗非常大, 要拍出精品节目投入就更多。一些大投入的电视精品, 如国家地理频道和Discovery (探索频道) , 每集耗资达百万美元。当然它们的影响也非常大, 回报也相当高。这就是大投入、大产出。有时我们花了许多钱制作了一期好节目, 只播放几次就进入库房, 这是极大的浪费。其实, 可以多次重放或者重新编排制作, 充分有效地利用素材和资源, 还可以投入市场销售, 让好的品牌和节目被充分地利用。这方面应当借鉴Discovery (探索频道) 及国家地理频道的经验, 它们的节目以电视节目和光盘等多种形式进入世界各地市场。跨媒体经营是产品增值的一个好办法, 而对于电视媒体来说尤其适合。因为电视台的初始投资和维护运营的成本较大, 剩余价值比较多, 相对来看把立体媒体产品的资源变成平面媒体产品再利用一遍, 其资金投入也要少得多。比如在美国, 发行量最大的周刊是《电

视指南》杂志, 几乎是每个家庭每周必备的东西。几十个主要频道的上百个节目, 如果没有它指点迷津, 好节目就可能被错过。现在, 拥有该杂志的新闻集团已把它变成了一个多平

台的新载体, 新开办了具有搜索功能的“电视门户”——电视指南专业频道, 将200多个卫星电视的节目介绍统统放上去, 为几千万个家庭用户提供随时搜索和点播节目的互动服务。《电视指南》的品牌促进了其大规模的产业发展。

关于品牌打造的几点建议

1.舆论引导能力要与品牌打造形成良性互动

目前, 我们现在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中, 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关系已经越来越多样化, 这个时期, 对于一些思想、观念、文化也是一个发展较大的时期。在这样一个从未有过的时期中, 传媒的发展有面临着新的问题和要求。因此, 打造竞争力较强的品牌传媒, 是追随时代发展的必经之路。

作为一种无形资产, 在传媒中品牌的作用是很大的;而品牌有很好的形象, 一定要通过较强的舆论引导能力进行实现。在现在这样多变的社会中, 传播技术在今天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品牌传媒的打造和舆论引导能力的提高之间的关系是尤为密切的。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是舆论引导能力所体现的几个方面, 它在品牌传媒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品牌传媒也为舆论引导能力的张扬和不断提高提供平台和载体。在对舆论引导能力进行提高的时候, 将品牌传媒打造出来, 在对品牌传媒进行打造的时候, 将舆论引导能力进行提高, 这两者之间有着相互作用, 不仅是一些主流媒体做大做强自身的现实需要和战略选择, 而且也是对加快我国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站在党报集团的角度上进行分析, 打造传媒品牌, 就是可以在舆论引导中能够起到带头的作用, 进一步将社会影响力、行业带动力和品牌辐射力进行培育和形成。

2.综合传播能力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提高

主流舆论的壮大, 舆论引导能力的提高, 在新闻宣传战线中是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传播内容的公信力和吸引力不仅对舆论引导能力有着决定性作用, 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同样也会存在一定的决定性。只有将公信力、美誉度、传播力的品牌传媒作为重点打造出来, 才能在当前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这就要求我们要对传播形态进行创新。要将跨媒体的理念树立起来, 对报纸、电视、网络、广播、通信、移动传媒等媒体平台进行充分地运用, 是媒介内容能够全面的覆盖;将交互式的理念树立起来, 人与机器的信息能够进行交流等, 将之前的单向传输转变为双向或者是多向传播, 实现多角度多渠道互动。

对传播的形态进行创新, 一定要将科技值支撑强化起来。在媒体发展中, 三网融合将其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 同时, 也在逐渐形成新的媒介信息阅读方式。对于新特点和新趋势要积极地进行把握, 综合运用高新科技改造传统媒体, 用创新占领市场、赢得读者。最近, 华西都市报在国内媒体中率先推出二维码应用就是一例:二维码应用将纸质的媒体带入声、光、影时代, 实现了传播方式的新突破。

结语

篇9:解析包装设计与品牌的关系

现代平面设计创意核心与表现手法的关系

平面设计创意的形成始终有一个核心点来支持,由这个核心切入点出发,引出所谓创意的表现手法,但这一切都要受到消费者、市场局势、产品定位三个层面的制约。创意中的“核心点”(创意概念)非常难以寻找,因为创意核心点是由目标消费群的所需和产品定位、市场局势三者最佳结合所产生出来。一个产品有可能对消费者产生吸引力的核心点有很多,但你所要找的却只有一个核心点。不同的设计师有不同的核心切入点。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市场上同类型产品越是多,由此产生的精彩广告也越多。这样就逼迫创意人去找寻更新颖更出众的创意点来完善广告,这种现象在广告中经常可以见到。有人将创意的产生或孕育比喻为“灵感乍现”,因为创意灵感令人琢磨不定。其实它并非一刹那间的灵感乍现,而是如同“珊瑚岛”的形成,靠广告人脑中的各种知识和阅历累积而成,是透过眼睛看不见的联系自我心理消化所制造出来的。“灵感乍现”不是创意的完全成型过程,而所说的灵感实际上只是“创意核心点”的提出。创意似乎偶然跳出,却决非从天而降,一日之功。一个创意概念虽然提出来了,但是它的表现手法却是有很多种,令人眼花缭乱。

文字、色彩、图形等构成要素是找到平面设计创意核心入口的重要载体

“平面设计作品中的文字已不仅仅是从字意上传递信息、表述内容,而是更多的可以从形态上追求个性化、风格化的形式语言,从而达到作品整体性状态的具体指向”。当文字作为平面设计中的一个元素时,文字的形状、“大小、位置、排列疏密,本身的节奏、韵律都能传递特定的信息”。与传统文字“叙述性”的表达方式相比,现代文字设计带有强烈的“表现性”,文字作为与点、线、面、色彩一样的视觉符号,在形式的安排下,使之在结构上成为不可分割的设计元素,从而赋予了文字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当文字在设计中出现,不管它是单个的字还是词、句子或一段文章,在意象中,这便是平面设计中的点、线、面。我们对点、线、面纯粹构成关系的理解是较为理性的,而文字在设计运用中还有它自身的特性,那就是它带有明确的内容表述和丰富的感情色彩,这才使文字具备了表述与传播的意义。尽管有些文字在形式上有一定的内容特征(由物象的形状演化而来的文字),但经过时间与时代的延续与更替,文字的形式上的意义变得越来越模糊,其作为一个独立的语言符号的“本意”成为主导,我们在这种意义的指导下,在字、词或句子中感受到一种情绪。

设计品牌的准确定位是找到创意核心的黄金钥匙

设计改变都市,创意铸就品牌。创意设计是提高产品品牌价值,创造产业高附加值的重要手段;是改进人们的生活方式,提升人们生存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塑造都市的文化形象,开发与推广城市品牌必不可少的方法。“我们做平面设计,尤其是商业方面的平面设计,创意的形成始终有一个核心点来支持,这一核心点指的是消费者、市场动态、生产定位三个层面,它是设计的核心目标,是创意切入点的主要渠道”。这种创意之“点”非常难以寻找,因为创意点是由目标消费群的所需和产品结构定位、市场局势三者最佳结合所产生出来的。“消费群的需求方向是一个不定式,而产品对其的产生吸引力的点也颇多,但你所要确定的却只有一点。竞争的潮流中,同类产品越多,创意设计的水准就越高,切入新点就越不容易找到”。我们因此要对消费群、市场动态、生产定位有一个全方位的掌握,通过设计者的脑,收集信息、发散联想、归纳精简、提炼,然后确定创意最终切入点,直到设计作品出炉。不同的设计师有不同思维,他们创意切入点也就有所不同。但总体有三个大的切入点:消费群、生产定位、市场需求。消费群是商品主要需求对象。

现代平面设计中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找到创意核心的主要途径

本土化设计也是现代平面设计体现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现在采用传统图案作为设计元素的作品很多,但这种本土化的设计不是一种潮流。设计,立足本土是设计师对世界、对民族文化的反思,以及重新认识自我、思考个人的价值。在这方面的探索也将会一直持续下去。本土化的设计渗透出设计师作为民族性的个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审美取向。靳先生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借用水墨文化来表现,充分体现了靳先生对水墨文化语言深度理解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他从整体的表现形式、构图结构中体现出东方文化的审美理念”。大师采用的天圆地方、平衡稳重、大面积留白等这些构图形式也源于中国传统的古代哲学和审美意识。特别他的“水墨”、“飞白”等传统符号与现代图形元素巧妙结合,使得作品中流露出儒雅、清新而又不失现代感的文人气质。

篇10:解析包装设计与品牌的关系

2014年3月9日总书记在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三严三实‛要求,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总结提出了‚四个全面‛,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严三实‛是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提出的建设要求,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努力遵守的行为准则。‚四个全面‛是当前党和国家建设需要完成的四个方面的重大课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证。

“三严三实”为“四个全面”提供人才保障。‚三严三实‛的本质就是通过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自身建设、工作要求和个人修养来进行提高自己,就是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在深化‚四个全面‛建设中,要严格自律,要不怕事、敢担事、能成事。各级党员干部能够以‚三严三实‛为基本要求,严格各项纪律要求和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为实现‚四个全面‛的伟大建设中来,才能为‚四个全面‛提供坚强的人力保证。这既是‚三严三实‛要求的最终体现,更是当前党和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各级党员干部也只有严格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和能力去承担更重要的责任,为‚四个全面‛贡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三严三实”为“四个全面”提供坚强动力。不管是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还是依法治国、从严治党,都离不开人的努力,也只有广大的党员干部都严格按照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才能培养和壮大我们的人才队伍建设,才能使更多的党员干部从着力提升自身能力、着力提高思想觉悟上去严格要求自己,从而形成为实现‚四个全面‛汇聚起来的强大动力,只要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一道,同心同德,把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到‚四个全面‛上来,就会形成强大的推动力,使‚四个全面‛得以快速向前推进,能够更快地实现‚四个全面‛的要求,使党和国家早日建成小康社会、早日实现依法治国、依法治党。

“三严三实”为“四个全面”提供坚实基础。全面实现‚四个全面‛要求是当前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也是这一届党和政府的目标任务。‚三严三实‛的要求不但可以使党员干部和党内建设得到较大提高,更可以通过‚三严三实‛建设来带领和团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使他们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来为实现‚四个全面‛提供坚实的基础。并通过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来不断发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来群策群力共同推动‚四个全面‛的贯彻落实,使‚四个全面‛建设大厦的根基更加牢固。

‚三严三实‛是立身之本、是行动指南,更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行为准则。各级党员干部都应该将之视为自己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四个全面‛是对当前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高度概括,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都努力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各

级党组织只有以‚三严三实‛为标准去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才能为实现‚四个全面‛凝聚出更大的力量。

深入践行“三严三实” 奋力推进“四个全面”

去年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三严三实‛的重要论述。安徽省委及时出台学习贯彻‚三严三实‛要求、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的意见,把学习贯彻‚三严三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与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领导干部中进行‚三严三实‛集中学习教育。通过一年来的学习实践,我们深感‚三严三实‛是党优良作风的高度凝练和集中体现。当前,我们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贯彻落实,必须大力践行‚三严三实‛精神,坚持从严上要求,向实处着力,一心一意谋发展、锐意进取促改革、坚定不移厉法治、聚精会神抓党建,奋力把安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一、“三严三实”是行动遵循,要以严和实的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要实现有质量、有效

益、可持续发展,关键要在严和实上下功夫。严就是要全面贯彻中央方针政策,科学把握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特点,把发展着力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

要在稳定经济增长上谋实招。谋事要实、创业要实是‚三严三实‛的重要内容,也是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这些年安徽一直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去年生产总值跨上2万亿元台阶,靠的就是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当前,宏观环境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们必须以更加有力的举措发展实体经济,深入实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营改增‛扩围、减税清费等政策措施,缓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要持续扩大有效投入,围绕基础设施、主导产业、民生和社会事业等实施一批战略性、全局性、基础性项目,为经济发展积蓄强大后劲。

要在转变发展方式上求实效。转变发展方式既是战略任务,也是紧迫课题,能不能真转、快转,关键要从严要求、实处用劲。近年来,我们着眼安徽发展阶段性特征,扎实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自主创新和民营经济作为两大战略支撑,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着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实践证明,早转早主动,早转早得益。我们必须继续把转方式调结构摆在突出位臵,全面推进创新型试点省建设,全面落实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

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发展,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改造,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要在保障改善民生上办实事。‚三严三实‛体现了群众立场、群众观点,保障改善民生必须为群众着想、为群众而干,做到严而又严、实而又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信于民。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办了一大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民生投入占财政投入的80%以上。特别是去年,我们启动实施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全省1.8万户、6.7万以船为家的渔民上岸安居乐业。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我们要进一步聚焦重点、精准发力,找准民生工程与群众需求的结合点,更加注重雪中送炭、济人之困,加大对特困群体的扶持力度,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二、“三严三实”是精神引领,要以严和实的精神全面深化改革

现在,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面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既要有勇于攻坚的精气神,又要有善谋善成的方法论。‚三严三实‛从思想和实践层面,对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谋事理念、工作方法等作出了系统精辟概括,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我们要以‚三严三实‛推动改革实践,坚定改革勇气,激发改革动力,释放改革红利。

要砥砺担当精神,勇挑改革重担。新一轮改革是我们接过的历史接力棒,是责无旁贷的使命担当,‚三严三实‛就是激发改革担当的力量源泉。近年来,我们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探索,主动作为,16项重大改革列入国家或相关部委试点,一些重点领域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改革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安徽作为发展中省份,在发展方式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增长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治理面临诸多挑战。我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必须紧紧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性机遇,不断攻克改革中的堡垒、突破发展中的瓶颈,以改革谋求新的动力源,开创新的发展红利期。

要坚持谋定后动,做到蹄疾步稳。全面深化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前所未有,步子一旦迈出去,就要踩得准、站得稳,否则一个小差池都可能付出大代价。这就要求我们严把关口、谋实举措,改一个成一个,积小胜为大胜。安徽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省,这是一项牵涉面广、关注度高的重要改革事项。我们以现有土地承包合同和承包经营权证书为基础,确立17步工作流程,严把摸底关、测绘关、颁证关、建档关,赢得了群众普遍认可,确保了改革有力有序有效推进。要总结运用好这些经验做法,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严格改革方案制定和论证程序,谋实谋细改革举措,提高改革方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强化问题导向,推进重点改革。问题倒逼改革,改革破解难题,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就是‚三严三实‛的内在要求。我们要立足于严、着眼于实,从问题的研判和剖析中选准改革路径,从问题发生的规律上把握改革措施,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矛盾入手,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领域改起,放大改革的乘数效应。要突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着力推动国资国企、医药卫生、新型城镇化、创新型省份建设、农村产权制度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努力取得实质性进展,让更多的成功案例落地。

三、“三严三实”是行为规范,要以严和实的准则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能不能顺利推进,着力点就在‚严‛、‚实‛二字。‚严‛字蕴涵的是捍卫法治权威、坚定厉行法治的纲纪要求,‚实‛字蕴涵的是养成法治习惯、做到遵法守法的行为自觉。我们必须坚持严字当头、实字托底,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断开创法治安徽建设新局面。

要发挥领导干部关键作用。‚三严三实‛是干事创业的重要遵循,领导干部要在全面依法治省中发挥关键作用,必须以严和实的更高标准,讲责任、担责任。当前,一些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比较淡薄,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知法犯法等现象还比较普遍。究其根源,很大程度上是领导责任执行不严、抓而不实,导致责

任空转、形同虚设。法治建设不是软任务,而是硬要求,是必须履行的重大职责、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必须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职责,臵身其中、亲力亲为、靠前指挥,加强对法治建设的统筹谋划、综合协调、跟踪问责,当好本地本部门法治建设的‚火车头‛。

要坚持依法用权秉公用权。这既是领导干部遵法守法的关键要求,也是‚三严三实‛的应有之义。对领导干部来说,遵纪守法最重要的就是处理好权与法的关系,以‚三严三实‛的要求履职用权,确保权力行使不偏向、不变质、不越轨、不出格。去年以来,我们大力推行权力、责任和涉企收费‚三个清单‛制度,做到权力与责任一一对应,将隐性责任显性化、宽泛责任具体化、粗放责任精细化,不仅厘清了权责边界,也对权力运行形成硬约束。现在关键就是要抓好清单实施和上下衔接,我们要把‚三个清单‛制度作为深化职能转变的重要突破口,作为推进依法行政的基础性制度,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加强清单动态管理,强化基层承接能力建设,确保落地生根。

要坚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生命线,‚三严三实‛为我们捍卫公正、维护正义提供了评判标尺、工作原则和处事方法。要坚持以严立公、以实卫正,把保护人民权益作为法治的根本目的,把公平正义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各方面,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司法

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司法工作中出现不严、不实的问题,让老百姓遭遇法律白条,损害的不仅是群众合法权益,更会使群众丧失法治信心。近年来,我们本着从严从实的原则,坚决支持司法机关纠正错案,按照证据裁判、疑罪从无的原则,还当事人清白。

四、“三严三实”是政治规矩,要以严和实的作风全面从严治党

总书记强调,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三严三实‛为新形势下党员干部修身做人、为官用权、干事创业立下了规矩。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把‚三严三实‛这个规矩贯彻始终,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水平。

要守纪律讲规矩。‚三严三实‛不仅是党员干部为人处事的准则,更是严守规矩的指南,要求我们对党中央必须表里如

一、言行一致、全心全意、忠贞不渝。要把守纪律讲规矩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政治上的坚定源自理论上的清醒,要突出思想建党,认真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在勤学中修身立志,在‚补钙‛中强筋壮骨,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要改作风树新风。‚三严三实‛为我们改进作风树立了新的更高标杆。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大力整治‚四风‛积弊,注重解决吃喝风、红包风、赌博风、走读风‚小四风‛等问题,改进作风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要看到,不良作风积习甚深,树倒根在,稍有松懈,刚刚压下去的问题可能死灰复燃。我们要按照总书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要求,牢固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横下一条心,铆足一股劲,始终保持常抓的韧劲和长抓的耐心,努力形成作风建设新常态。中央决定今年开展‚三严三实‛专项教育,为持续改进作风提供了重要契机。我们要按照中央部署,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努力在践行‚三严三实‛中当示范、走在前。

要强责任反腐败。‚三严三实‛为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设定了底线、划定了红线。十八大以来,我们牢牢抓住落实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及时出台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的意见,先后对省辖市市委书记、市长和省直单位党组(党委)书记进行警示谈话,层层传导压力,压紧压实责任。当前,反腐与腐败呈胶着状态,两军对垒勇者胜。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把主体责任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坚决打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场输不起的硬仗。要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坚持有贪必肃、有腐必反,‚老虎‛‚苍蝇‛一起打,让那些想搞腐败的人断了念

头,搞了腐败的人付出代价,以更加优良的作风促发展、聚民心、树形象。

以“三严三实”为路 铺就“四个全面”蓝图

2014年3月9日,总书记在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三严三实‛要求,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四个全面‛是习总书记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对中国发展未来之路的新思考,是对国家蓝图的宏观设计,然实现‚四个全面‛的蓝图,还需要以‚三严三实‛为基石,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迈进。

如果说‚四个全面‛是崖顶的美景,那‚三严三实‛便是我们一步一步向上攀附的那个着力点,倘若哪一个点不严不实,便会使我党坠入万丈深渊;如果说‚四个全面‛是中国这艘大船驶向此处的港湾,那‚三严三实‛便是使其稳固的锚,稍一松弛,便会让这艘大船风雨飘摇;‚四个全面‛是中国发展的蓝图,走向此蓝图,必须以‚三严三实‛铺就道路。

做‚三严三实‛式的好干部,必须从思想上拔除‚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懒政、惰政的为官不为歪念;祛除‚多做多错,不做不错‛‚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邪气。领导一身作则,以自身的正气,树立整个单位的为政的清新风气和正能量,干部

也应加强自我修养,树牢宗旨意识,将责任担上肩,将为民情怀装进心,将严、实精神从内而外散发。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准则、要求再丰满,也抵不过现实中一些落实中的骨感。让三严三实成为干部的行为准则,还需严到实处,实到点上。因此,落实三严三实,实现四个全面,就要建章立制,用制度来管人、管事、管权,用制度来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并在实践中搞好制度的配套和衔接,将权力和责任捆绑在一起,让严、实精神成为干部作风的新常态。

加强‚三省吾身‛的内在约束,在工作中磨砺锻炼‚忠诚干净担当‛的品质,确保‘三严三实’成为领导干部的行为准则,还需发挥人民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强群众监督,尤其是要用好网络信访、曝光平台,开辟出更加畅通的渠道;政务公开,不让这些政务微博再在网络中‚躺尸‛,让它发挥出应有的功效;建立起干部干事档案和干事推进表,谁没有老老实实做人做事,百姓一看便知,组织部门了然于胸,不做事想提拔,那便是要公然与群众作对。

以‚三严三实‛为准则,一步一个脚印,老老实实做事,干干净净的为官,一步一个脚印,走出‚四个全面‛宏伟蓝图。

在践行“三严三实”中推进“四个全面”

一年前,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总书记提出‚三严三实‛要求,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三严三实‛作为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下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为加强作风建设、从严管理干部提供了一把标尺。

在今年的两会上,‚四个全面‛是最热的一个政治词汇,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中央高层密集发声,习近平等7位常委在两会活动中无一例外地谈到‚四个全面‛。自从去年12月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提出至今,‚四个全面‛的重要论述不断丰富和完善,标志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方略更加完整、全新布局基本形成。

从‚三严三实‛到‚四个全面‛,侧重点各不相同。‚三严三实‛是新时期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重要途径,是新常态下党员干部修身立德、干事创业的基本遵循,主要解决‚人‛的问题。‚四个全面‛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主要是解决‚事‛的问题,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成果。

事业成败,事在人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切实发挥好推进‚四个全面‛组织者、推动者、引领者和实践者的作用,就要从抓好自身建设入手,忠实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带头从严修身、从严自律、从严扎牢作风之根,带头求真务实、勇于担当、干事创业。只有以‚三严三实‛的要求来加强干部管理,才能抓住‚牛鼻子‛,构筑‚四个全面‛的保障线,激发党员干部在践行‚三严三实‛中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离开伟大事业的发展谈干部作风建设,只能是本末倒臵。‚四个全面‛作为我们党在新时期治国理政的总纲领,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而且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匡正了方向,为干事创业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四个全面‛既是战略布局、战略目标,也是判断作风建设的‚晴雨表‛,是检验领导干部工作成效的‚试金石‛。如果离开‚四个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只会成为空谈,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就失去了依托。从这个层面来看,‚四个全面‛是践行‚三严三实‛的价值所系、目标所在。

治国先治党,治党要治吏,治吏必从严,从严在务实。从‚三严三实‛到‚四个全面‛,体现出一种系统思维和战略考量,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三严三实‛是一种路径,更是一种保障,为推进‚四个全面‛提供坚强保证和强大支撑。‚四个全面‛是一项工程,更是一个目标,为践行‚三严三

实‛提供战略指引和检验标准。只有努力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戮力推进‚四个全面‛部署,才能完成‚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践行“三严三实”中推进“四个全面”

一年前,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总书记提出‚三严三实‛要求,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三严三实‛作为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下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为加强作风建设、从严管理干部提供了一把标尺。

在今年的两会上,‚四个全面‛是最热的一个政治词汇,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中央高层密集发声,习近平等7位常委在两会活动中无一例外地谈到‚四个全面‛。自从去年12月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提出至今,‚四个全面‛的重要论述不断丰富和完善,标志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方略更加完整、全新布局基本形成。

从‚三严三实‛到‚四个全面‛,侧重点各不相同。‚三严三实‛是新时期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重要途径,是新常态下党员干部修身立德、干事创业的基本遵循,主要解决‚人‛的问题。‚四个全面‛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

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主要是解决‚事‛的问题,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成果。

事业成败,事在人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切实发挥好推进‚四个全面‛组织者、推动者、引领者和实践者的作用,就要从抓好自身建设入手,忠实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带头从严修身、从严自律、从严扎牢作风之根,带头求真务实、勇于担当、干事创业。只有以‚三严三实‛的要求来加强干部管理,才能抓住‚牛鼻子‛,构筑‚四个全面‛的保障线,激发党员干部在践行‚三严三实‛中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离开伟大事业的发展谈干部作风建设,只能是本末倒臵。‚四个全面‛作为我们党在新时期治国理政的总纲领,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而且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匡正了方向,为干事创业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四个全面‛既是战略布局、战略目标,也是判断作风建设的‚晴雨表‛,是检验领导干部工作成效的‚试金石‛。如果离开‚四个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只会成为空谈,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就失去了依托。从这个层面来看,‚四个全面‛是践行‚三严三实‛的价值所系、目标所在。

上一篇:公共自行车上报描述标准下一篇:义务教育财政学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