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发展

2022-07-10

第一篇:农村义务教育发展

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摘 要:促进小学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能够推动民主平等,保障公民权利,实现教育的全面深入。农村教育发展不均衡会导致教育水平低下,学生无法得到教学保障,影响农村地区的人才发展。造成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因为主要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师资力量有限,教育资源短缺。想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政策扶持力度,增强教师专业素质,实现农村地区小学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小学义务教育 农村 发展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减小城市和农村间的教育差距,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环境、教育水平和教学设备质量,保持农村地区的教育经费充足,教学需要得到充分满足,配备齐全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开设各类课程,使各地区的办学质量达到国家要求水平。

一、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案例

据调查,某县是省级经济欠发达县,人口 123 万,全县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面积广,山区面积占三分之二,贫困人口有 40多万,所辖 36个乡镇有 25 个欠发达镇,落后的乡镇农民年均纯收入仅有1211元,与经济发达的镇的9000多元相距十分悬殊。不平衡经济状况导致了该县教育发展的严重失衡。当前,这些农村山区薄弱学校发展举步维艰,困难重重。第一,经费短缺。欠发达乡镇财政困难,不少地方不但没有教育投入,反而截流、拖欠、挪用教育经费。2000年至 2002 年,全县 25 个乡镇拖欠教育经费达 2100万元。山区薄弱学校公用经费缺口较大,2003 年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小学仅有45.74元,初中仅有 49.84 元,维持日常运转都十分困难。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负债近 1亿,大多在农村山区学校。第二师资薄弱。农村山区教师待遇低,交通不方便,办学条件差,优秀师资外流严重。全县1331名代课教师,大多在农村山区学校。第三,设施落后。所有的农村山区学校办学条件都达不到省I类标准,绝大多数学校没有正式的运动场地,没有实验室、电教用房,缺少基本的图书、仪器、电教设备。此外,农村山区学校尚有 C、D 级危房3.5万平方米。第四,布局失调。全县 60人以下的小学还有31 所,占小学数的 13%,09个班400人以下的初中,还有13所,占初中所数的 20%,最小的一所小学只有 4 人,这些微型学校分布散、规模小、效益低,均处在农村山区。由此可见,该县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已经到了惊人的地步。当前,农村山区初中毕业生因为学业不良、缺乏生活技能,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路”的尴尬。

二、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策略

(一)完善教育硬件设施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指出:“均衡配置学校办学资源,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相关精神。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各级政府加大经费配套投入、相关部门关心教育,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大力发展教育。根据这一意见的提出,各地政府应加大对本地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让各个校园购进新式的学习资料,配备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实验仪器材,在操场上安放多种体育锻炼器材。改善学生的住宿条件。让学校使用教育经费在对原有教室进行翻修的基础上,新建实验室、多媒体专用教室和学生活动中心等。美化教学环境,提高教育设备保障。使农村小学在教学设备上符合国家的办学标准。让各个校园在基础设施相一致的基础上实现公平教育。

(二)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不仅要在硬件设施上缩小和城市校园的差距,更要在教学质量上达到一定水平。农村小学校园应在不断发展的同时深入落实素质教育,突破教育的限制,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素质的优劣,决定国家未来的发展。为此学校坚持育人为本,树立质量意识,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人成才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德育?橄龋?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并重,打牢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省、市、县都拟有“素质教育评估指标”,各级分别对农村中小学进行评估验收。各中小学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如每年学校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组织开展中小学生篮球运动会、田径运动会;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开展文娱汇演、一二?九爱国演讲、读书征文竞赛等丰富的活动。全面推进了农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综合发展。

(2)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以学生为前提,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教育的目的。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我国小学生课业繁重,学习压力过大,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对此问题,各地农村中小学应学习掌握先进教学理念,如在教学中采用“洋思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教会学生学习方法,降低学习难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提高学习效率和堂教学效果。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自愿参加学校开设的音乐、美术、书法、文学等艺术教育兴趣小组。学生没有了学习压力,生活得更愉快了,成长得更健康了。

(3)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师是琢磨基石的工匠,实施素质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教师。贫穷落后的农村中小学师资基本数量的缺少、学科结构不合理、优秀教师短缺、师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这是之前存在的真实问题。但是,二十年来,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给予相关的优惠政府,引进优秀教师;加大对“豆芽科”教师的培养。各级教育部门积极鼓励教师自学考试、函授学习、学历提升,利用暑期时间组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新教师培训、骨干教育培训、学科培训;学校整合等一系列措施。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准、文化水平、业务能力等得到了提高,学科结构不合理等突出矛盾象得到缓解。

三、结语

农村小学义务教育不均衡问题由来已久,主要原因还是来自于城乡间的经济环境差异。对于教育不均衡问题需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改善,政府部门应加大农村地区教育扶持力度,改善由于教育经费不足造成的农村地区教育质量下降问题,促进公平教育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J].人民教育,2001,(7).

[2]林清华.2006年基础教育研究发展报告[J].当代教育科学,2007,(7).

第二篇:农村义务教育公平发展探析

——以陕西省15个抽样县区为例

【摘要】近些年农村义务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但农村义务教育公平发展仍存在校舍资源利用不合理、教学设备设施条件差、师资队伍结构严重失衡、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未能得到有效保障等问题。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缩小校际间教育差距,建立和完善资助保障体系,进而真正实现义务教育的公平发展。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公平发展

教育公平是全社会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不平衡,教育发展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教育公平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近期,课题组对“新投入机制下陕西农村教育发展状况”进行了相关抽样调查研究,调查范围涉及陕西省15个县(区),发现在区域、城乡、学校和学生群体等方面教育不公的现象还较为严重,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教育机制,进而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发展。

农村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主要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教育公平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农村教育得到了大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强调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持农业;强调加强农村教育发展,加快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加大关注弱势群体。我国已经在99.3%的人口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已经实现了100%,男女童的入学率没有任何差异。农村的高中教育也有了比较大的发展,有力促进全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同时,农村职业教育提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合作为主要模式”,采取订单式培养等各种方式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成效非常显著。

其次,办学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2003年启动、2004年大面积铺开的“西部两基攻坚计划”,在西部广袤农村地区大力普及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现在这些农村地区中小学校校舍建设美观,寄宿制学校的食堂得到改善。

再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差别。以中央财政出资为主、地方财政配套,实施“农村现代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通过三种模式,把过去只有城市和发达地区才能享有的优质教育资源送到了农村,送到了中西部,大大缩小了区域之间学生受教育机会的差别。

另外,国家还实施了义务教育工程、西部两基攻坚工程、两免一补工程等重大工程,加快对西部教育发展支持力度,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公平发展。

农村义务教育公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校舍资源利用不合理。农村学校依然“散、小、弱”,学生就学成本高,学校管理成本高,教育资源浪费严重;而城镇学校“大班额”现象和规模过大现象非常突出。统计显示,城区初中、小学最大班额都达到90人以上,平均班额也在80人左右,县城小学大班额占到县小学的51.2%,县城初中大班额占到县初中的72.3%。

教学设备设施条件差。首先,很多农村学生面临着“吃饭难、饮水难、如厕难、取暖难等”问题;其次,农村学校教学条件装备处于“低保型”发展水平,与国家办学标准相差甚远,调查统计显示,全省初中和小学的图书、实验仪器不达标比率分别为25%和50%左右。而城区学校和已建成的寄宿制学校的设施设备无法保障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严重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以渭南市临渭区为例,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基本为泥土操场,小学体育场面积达标为43%,体育器材达标为22%,初中体育场面积达标为59%,体育器材达标为63%。一些规模较小的小学没有实验室,多数实验没法开展。

农村师资队伍结构严重失衡。随着代课教师的清退,学科教师严重不足,不仅多数地区

音乐、体育、美术、英语、计算机教师短缺,个别学校甚至连专职实验教师都没有。调查显示,农村小学教师年龄普遍偏大,农村中学教师年龄普遍偏小;寄宿制学校的保育人员和服务人员不在学校编制之列,寄宿生的管理只能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担任,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同时还容易造成不安全和不稳定事件的发生;农村办学条件差,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严重挫伤了教师教学积极性,中小学教师流失严重。

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未能得到有效保障。由于受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农民工一直处于城市的边缘地带,被称作“城市边缘人”,其子女的受教育权并没有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另据“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的抽样结果显示,流动儿童近半数不能适龄入学,在学流动儿童超龄现象严重。有46.9%的6周岁儿童不能适时入学,13周岁、14周岁还在小学就读的占适龄流动儿童的31%和10%。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失学率为9.4%,其中未上学的占6.9%,辍学的占2.5%。①这就造成,一方面,农民工子女无法受到应有的教育,就无法在走上社会之前获得谋生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因其在学校不能受到与城市子女相同的待遇,容易产生对社会的对立感、仇恨感,甚至出现问题行为。

完善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对策

为了不断推进教育公平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应该选择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管理机制。

在公共资源的配置上应加大向农村倾斜的力度,缩小城乡间教育差距。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数的70%,他们的教育问题是影响整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关键所在。首先要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制定城乡统一的办学标准。其次要统一城市、县镇和农村教师的编制标准。第三要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的力度,继续推进免费师范生试点,继续实行中西部农村教师特色岗位计划,吸引优秀青年从事教育工作。同时,为了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要鼓励东部地区、发达地区派老师、出资金,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加大对农村的扶持。要合理配置义务教育的资源,特别是经费投入的资源。让所有学校都能够平等地接受这种资源。

缩小校际间教育差距,保障学生平等受教育权益。缩小校际间教育差异,就是要缩小义务教育阶段在区域之内、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上的过大差异,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均衡发展。首先,要改造薄弱学校,办好每一所学校,对硬件不合格的学校实行限期改造计划,对软件不合格的学校通过专家的会审,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其次,要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一部分教师合理交流,派一些优秀校长到相对薄弱的学校任职或同时兼任薄弱学校的校长。妥善解决有些地方校际之间的教师收入不一样的问题。第三,促进校际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比如体育馆、图书馆、科学中心、博物馆等设施可以由几个学校共享,并设立一个代管学校。

建立和完善资助保障体系,缩小群体教育差距,保障弱势群体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益。第一,切实保障进城务工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现在从农村到城市里进城务工人员大概有1.5亿左右,其子女随他们来到城市里面,据中央教科所在这方面的研究,这个群体人数将近900万人。在过去的发展中由于户籍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缺陷,进城务工子女在进入学校就学,特别是在进入公办学校就学时遇到一定的困难。要在政府层面统筹、协调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特别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受教育问题。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在真正意义上落实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两为主”的政策。同时鼓励社会多层面、多方位地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

第二,办好寄宿制学校,保证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还有一部分农民工儿童留守在农村家庭中。要进一步完善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包括加强对其课余生活的服务、完善教育管理,按一定比例配备寄宿制学生的生活服务师资等。既要保证留守儿童接受同等优质的教育,也要保证他们的安全和身

心健康发展。

第三,办好特殊教育,保证残疾儿童受到合适的教育。我国的残疾儿童人数较多,有一部分残疾儿童由于条件所限没有进入学校,或者没有接受完全的教育。我国规定每30万人口的县或者市必须设一所特殊学校,但目前全国还有35个县没有达到这样的目标。要加大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和完善,保障和提高师资待遇,创造足够的条件保障残疾儿童接受适合的教育。

第四,完善流浪儿童救助制度,保障流浪儿童接受相对良好的教育。这也是政府关注的重点,政府通过加强城市救助站教育设施的配备和完善来解决流浪儿童的受教育问题。根据流浪儿童的具体特点,确定相对固定的学校,让流浪儿童在流动或者流浪过程中能够不荒芜学业,保证其接受相应的教育。同时从深层次来说,要采取最根本的措施是要完善农村教育的保障,使这些儿童能够不流浪,包括让家庭的责任更加完善,使这些儿童接受更好的教育。(作者单位:陕西教育学院教育系,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教育部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编号:FHB070407;陕西省教育厅2007年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编号:07JK012)

注释

①董立山:“论和谐社会视域下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的立法保障”,《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第93~96页。

第三篇: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论文

抓好学校内部管理 促进义教均衡发展

教师:方孝奎

缩小城乡差距,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享受同等的教育设备、师资水平、教育经费等方面有相对均等的条件,促进教育公平,这就是义教均衡发展的目标。具体的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目标就是使每一所学校符合国家办学标准,办学经费得到保障,教育资源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开齐国家规定课程,教师配置更加合理,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班额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消除“大班额”现象。切实缩小城乡、区域差距。

一、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1、教育硬件设施完善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指出:“均衡配置学校办学资源,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相关精神。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各级政府加大经费配套投入、相关部门关心教育,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依据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要求,农村各中小学配齐了图书、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等器材;校舍面积增大,教学楼得到改建或重建;按要求修齐教室、专用计算机教室、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实验仪器室、实验室、团队活动室、图书阅览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食堂生活设施得到改善;网络资源到到共享、班班通工程得到解决。美丽的教室,红色的塑胶跑道,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硬件设施按照要求得到了改善,基本达到国家提出的标准,缩小了农村区域之间的明显差距。平衡了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公平。

2、教师素质提高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师是琢磨基石的工匠,实施素质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教师。贫穷落后的农村中小学师资基本数量的缺少、学科结构不合理、优秀教师短缺、师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这是之前存在的真实问题。但是,二十年来,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给予相关的优惠政府,引进优秀教师;加大对“豆芽科”教师的培养。各级教育部门积极鼓励教师自学考试、函授学习、学历提升,利用暑期时间组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新教师培训、骨干教育培训、学科培训;学校整合等一系列措施。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准、文化水平、业务能力等得到了提高,学科结构不合理等突出矛盾象得到缓解。

3、教育质量提高

学校树立了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素质的优劣,决定国家未来的发展。为此学校坚持育人为本,树立质量意识,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人成才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德育为先,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并重,打牢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省、市、县都拟有“素质教育评估指标”,各级分别对农村中小学进行评估验收。各中小学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如每年学校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组织开展中小学生篮球运动会、田径运动会;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采茶、帮助

孤寡老人等);组织开展文娱汇演、一二·九爱国演讲、读书征文竞赛等丰富的活动。全面推进了农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综合发展。

(2)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过重的课业负担会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使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脱出来,生动活泼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各地农村中小学享用先进资源,学习掌握先进教学理念,如在教学中采用“洋思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教会学生学习方法,降低学习难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提高学习效率和堂教学效果。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自愿参加学校开设的音乐、美术、书法、文学等艺术教育兴趣小组。学生没有了学习压力,生活得更愉快了,成长得更健康了。

(3)重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身体是学习、工作、生活的基础,根据国家“阳光体育工程计划”,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使学生心理健康、体魄强健。学校科学安排学生的学习、生活和锻炼时间,保证充足睡眠,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提高学生营养和健康水平,农村中小学基本解决了学生每天的“营养餐”生活问题。

(4)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学生接受公平教育,学校就必须坚持按教育规律办学,学校和老师要把全部精力用到促进孩子的成长进步上来,农村中小学基本实行了划区域招生,就近入学原则;学校不办实验班、重点班、实习班;教师不搞偿家教等规范了学校办学行为,以“师德六条”、“教学十不准”等规范了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学校美了,教室亮了,设备齐全了,跑道红了,教师勤了,教育质量提高了,学生巩固了,家长满意了,但是,要让城市与农村中小学教育差距缩得更小,就必须切实抓好农村中小学校的内部管理。

二、切实抓好学校内部管理

教育要均衡,学校管理要跟上。

人性化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作为学校,教师是首要的管理对象,要充分发挥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除了对教职工的学习、教育、关心、尊重、信任等之外,更重要的是拟有一套完整完善的管理制度。

1、学校教师的评优评先、竞聘等必须公平、公正、公开,具有鼓励性。

2、学校教师工作考核要完善,特别是音乐、体育、美术学科教师,理、化、生实验教师,信息课教师,后勤等工作人员的工作完成情况的肯定与评价、考核与奖励等措施。

3、完善实验仪器、乐器、电脑、班班通教学设备的开出使用及保管,图书借还阅览及保管等情况、达到的效果情况的评价等制度。不能完全以纸质资料印证工作完成情况。

4、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培训,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一个平台,结合实际扎实抓好,必须学有所得,得有所用。绝不能为了检查让教师花时间、费精力、做应付式的学习培训。

可见,学校内部管理是实现均衡教育的得力助手,只有学校内部管理好了,均衡教育才能得到快速、有序、良性的发展。

第四篇:如何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稳步发展

——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专题培训心得体会

按照上级要求,我参加学习了“贯彻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专题”培训,听取了袁贵仁、陈小娅、张力、孙霄兵、郭振有等诸多教育专家不同类型的精辟讲解,他们高尚的师德修养、先进的理论水平、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管理经验,一堂堂精彩的报告,给了我思想的洗礼、灵魂的撞击,以至给予我很大的促进和提高。同时,又给予我更深层的思考:

一、优先发展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作为一名校长,他是一个区域教育的领导者、决策者和管理者,是区域教育优质发展、特色发展的引领者,应把教育的眼光放得更长远。从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方面,应明确我们的教育观,必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以人为本,推出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从教育管理、学校管理的角度方面,应有新的理念、新的思想,应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强化角色意识,进一步认清当前发展的形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强作风建设,不断增强做好各项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巩固好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紧紧围绕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促进教育事业科学稳步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就是把满足教师、学生现实的将来的需求作为前提,营造出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相互依靠、共同发展的教育环境,让师生在自主自由精神的驱动下生活着、工作着、学习着、快乐着,最终达到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全面、协调发展的目的。如何做到这一步呢?

1、以民主管理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靠教师对学校决策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只有让全体教师认可和理解学校决策和规章制度的内涵和意义,并内化为他们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要做到这一点,

学校可从实行民主管理做起,让教师共同参与一些学校的发展规划、规章制度、奖惩办法等问题的决策和管理,这样使得学校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2、以人文关怀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学校独特的人文关怀就是山之仙,就是水之龙。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建设一支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终身发展、甚至课程改革的成败等均不同程度地取决于教师。因此,我们应该在工作中关心爱护每一位同事,多站在对方的立场想问题,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以此激发和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坚持改革创新

教育发展在于改革,教育改革在于创新。只有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深化教育改革,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促使教育得到可持续发展。为此,校长必须率先垂范,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快速适应和接纳新事物。

1、勇于创新

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是学校办学的思想之魂、方向之魂。校长应身先士卒,立足实际,积极发展学校教育工作的创新思维,开发学校教育工作的创新潜能。乐于实践,知难而进,拼搏奋斗,确立强烈的责任心和创新精神。

2、善于创新

校长要思维灵活,具有前瞻性,注重教研教改,善于创新,在学校中制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利用教研教改兴校。在实践中不断提出新的课题,集思广益,与全体师生集体创新,采用新观念、新方法、新机制、新模式,寻找新的答案,追求新的成果,使学校在创新中发展。

3、精与创新

校长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自己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汲取名校长的理论指导,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品牌,才能带动学校整体水平有较大的提高,真正把学校办成“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学校。

四、促进教育公平

温总理说过,教育公平是全民族教育的灵魂,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所以,义务教育就不能丧失灵魂,扭转教育不均是良心道德工程。那么,如何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

发展为突破口,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为建设祖国培养更多人才?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实现教育公平,需要抓住机会公平这个关键。古今中外,教育一直是人们改变自身命运、实现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发展活力的重要来源。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国情下,保障教育公平,最根本的措施就是要合理配置资源,重点照顾薄弱环节、困难学生、弱势学生等,使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公平分配分布,尽量使人人都有相似的教育机会、成长环境。

五、重视教育质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质量效益的推进乃当今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失为新时期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整体效益的有力“助推器”。那么,在教育质量效益推进活动中,作为新时期学校的引领者,应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应及时梳理自己的教育行为,敢于深度自我剖析,甄别是非对错,始终保证教育思维的正确性;

其次,向科研型校长发展,时时审视教育现状,身怀责任意识,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掌握在科研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本领。认真开展好质量效益推进活动,做到追求有效,推进有力,提质有根;

第三,要抓好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做到为人师表,彰显人格魅力,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作出最大的努力。

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我们应该始终贯彻胡锦涛同志“以人为本是核心,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是两大战略重点,优先发展和改革创新是两大根本保障” 的讲话精神,以科研为先导,立足实际,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快速稳步发展!

第五篇: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省政协副主席、民进四川省委主委 苟建丽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满足农村教育需求的一件大事,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根据省政协的工作安排和我们接受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课题,今年3月,教育委员会与民盟四川省委、民进四川省委、省教育厅一起,就加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解决农民子女读书难问题赴广安、达州、南充市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的主要情况作一简单汇报。

一、我省农村义务教育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省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狠抓了教师工资发放、学校正常运转、危房改造三个关键环节,积极实施民族教育十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省农村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初步实现了“两基”目标。到2005年,我省181个县(市、区),经省政府“普九”评估验收的159个县,人口覆盖率达到97.7%,有22个县未“普九”(全在三州)。

今春以来,国家实施了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免除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据统计,四川免收学杂费人数974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人数的90%以上;免费提供教科书的学生250万人,补助住校生活费的学生85万人。农民群众普遍称赞实施新机制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阳光工程,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民子

女的关怀,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从源头上治理了中小学乱收费,非常拥护和欢迎。

二、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农村教育一直是我省教育的薄弱环节。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城乡义务教育在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农村学校“普九”负债量大面广,几乎校校欠债;学校收入减少,运转困难,教师待遇普遍下降;教学及校舍建设、危房改造资金不足;教育资源不均衡,县城学校教育资源紧缺,“大班额”现象突出,而部分农村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教师编制不足,师资力量薄弱,代课教师普遍,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留守学生”占农村学生的40%—70%,隔代管理,孩子身心健康令人忧虑。

三、加快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9月1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开始实施,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的责任主要在政府。政府应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现在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教育发展的重点,按照国家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的规定,加强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建设,重点是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加大政策和投入倾斜,努力办好义务教育阶段每一所学校,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体现教育公平。

(二)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要按照国务院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全面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鉴于我省实际,建议地方部分财政投入应以省、市为主。在实施“两免一补”的同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和经费管理水平,逐步建立起农村中小学经费预算机制,增加透明度,强化监督机制,确保资金及时落实到位。

(三)继续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十年行动计划》,打好民族地区“两基”攻坚战

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领导,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快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和项目建设,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推进现代远程教育,规范管理,提高师资水平,加强教育对口支援,提高民族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使民族教育健康、持续的向前发展。

(四)尽快解决校舍危劣房问题,保障农村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安全要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推动形成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一是按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规定,根据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和校舍生均面积、使用年限、单位造价等因素,严格测算每年所需校舍维修资金,并按照中央和省规定的比例,由各级财政负责全额落实到位;二是严格按规定

程序进行项目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益;三是由省统筹资金,加大对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的投入力度和转移支付力度,力争一年内在我省全面消除D级危房,逐步进行危劣房改造,使农村学校师生有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

(五)尽快建立化解学校债务新机制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大面积负债,直接关系到学校的运转、农村教育未来的发展乃至农村的稳定。我省市县财力普遍较弱,靠有限的财政积累分期偿付,无力在短期内化解学校负债问题。建议加大省级以上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化解债务,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全面解决这一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为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六)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切实依照相关法规,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进入城镇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严格执行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的政策,保障农民子女受教育的权利。

对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政府、学校和社会都应承担起责任。一是在镇(乡)政府建立齐抓共管的协调机制,加强教育、民政、团委、妇联的合作,协调本地区的相关工作;二是建立本地农民外出务工的登记、指导、分析和培训制度;三是各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农村“留守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纳入素质教育,作为安排、指导、检查、考评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四是政府要从政策、制度、资金和师资等方面给予本地农村中小学校积极地支持和保障。在学校教

育经费划拨中将“留守学生”管理教育纳入预算项目,为学校开展有关工作提供条件和支持;五是要组织开展“留守学生”教研活动,帮助老师探讨并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艺术水平。同时要及时总结和推广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六是在社会各界中广泛提倡为“留守学生”做实事,倾力帮扶,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农村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

农村教师编制少,工作辛苦,收入、待遇、福利与城市相比差距明显,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直接导致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向城镇学校或民办学校流动,农村学校教育质量难以提高。由于财政困难,许多农村教师没有享受住房、医疗、保险等福利政策,工作没有奔头,挫伤了工作积极性。建议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建立城乡教师双向流动制度,包括城市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和农村教师定期到城市学校进修制度;努力提高教师待遇,按照国家规定把教职工津补贴和社会保障费用纳入财政预算,由财政负担教师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社会保障缴费,消除农村教师的后顾之忧;完善教师编制制度,按农村学校实际合理确定实事求是的师生比;放宽农村教师职务评聘制度,实行评聘分开。

上一篇:农村教师现状分析下一篇:农村党建宣传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