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金曲课件

2024-05-08

影视金曲课件(共6篇)

篇1:影视金曲课件

第一周

课题:中外电影发展概述 影视术语:景别的划分与作用

教学目的:了解电影现状与电影专业术语作用 课的类型:职业基础理论模块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观摩、写作 教具:投影仪、录像机、DVD机 教学重点:再认识景别 难点:了解的景别作用 教学过程:

一、师生见面(自我介绍、点名)(5分钟)

二、介绍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方法。(15分钟)(教材、作业、考试、要求)

三、简介中外电影发展现状与景别的讲解(30分钟)中外电影发展现状比较均衡,各个国家都把电影当作本国的形象重视起来。在艺术手法与技术设备的运用方面也同样追求高标准,而且几乎没有大小国家之分。以每年各大电影节获奖情况可以看出,小国家同样具有极强的竞争能力与水平。当然美国好莱坞电影从资金、技术手段、导演及人才的储备方面,还是领先与其他国家很多,这主要是历史与财力的原因造成的。相信在未来的十年中,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此种情况会有所改变的。

(一)景别的划分基本标准

常用的“景别”主要有五种: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再细分还有大远景、中近景、大特写等景别。我们了解景别的划分目的是要明白它的作用,如何欣赏、如何有效的运用,以此来实现我们的艺术欣赏与艺术创作。(请看片例)

(二)模仿人的感知——再“理解”景别 影视创作其实就是“模仿人的感知”。比如:我们到一个大型的商厦,首先是看它的全貌与周围建筑的关系,然后进到商厦中看到它的一层全貌,再找你要购物的“化妆品”柜台,再找“护肤霜”专柜,再选定“小护士”品牌的护肤霜。请仔细琢磨一下,到商厦的购物的过程就是一个“景别”变化的过程,其实等于“一个镜头序列”。同样是人们观察事物的过程,所以影视创作其实就是“模仿人的感知”。

(下面我再请一位坐在后面的男同学和我做一个“实验”)

(三)景别的变化与作用

景别的变化是根据影片的创作需要而决定的。但是现在许多影视界的人员还不大明白“景别”的作用,所以就“瞎用”、“滥用”。通过前面的师生课堂做的“实验”,我们又可发现远景、全景主要可以表现空间关系;近景、特写则可以表现局部和细节,中景则可两者兼顾。我们在影视艺术欣赏与影视艺术创作的时候要记住景别的变化与作用。(让学生了解的景别划分与作用)

四、观摩日本影片《砂器》、《追捕》(100分钟)

五、“随堂”撰写一篇500 — 1000字的分析文章(了解学生赏析影片的程度,以利于因材施教。)(50分钟)注:

三、(一)重点、(二、三)是难点]

六、课后作业:“拉片”中国影片《红高粱》 注:“拉片”既要求学生们一段、一段、一个、一个镜头的观看影片。第二周

课题:分析中国影片《红高粱》

教学目的:认知叙事结构、熟悉民族文化融入电影 课的类型:职业基础理论模块 教学方法:讲授、观摩结合讨论 教具:投影仪、DVD机 教学重点:叙事结构 难点:民族文化的融入 教学过程:

一、点评上节课,随堂撰写“短文”(10分钟)(肯定课堂作业的优点、指出不足)

二、简介叙事结构(电影剧作结构)(15分钟)

(一)文学、戏剧、电影、电视的故事表达总要预先有个情节骨架,这个“骨架”就是情节的布局,也就是叙事结构。

(二)叙事结构(剧作构思)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安排结构。

(三)基本叙事(剧作)结构都会有一个开端、展开、高潮、结尾这样一个过程。这四个阶段可以与文学创作相联系,叫做起、转、合。一个剧作的总体结叙事构就是有这四个基本阶段组成的。

(让学生认知叙事结构三个要点)

三、分析影片《红高粱》片头特色(20分钟)

(一)字幕的色彩搭配红黄、红黑,然后黑画面加旁白介绍故事情节,将观众带入影片中。

(二)女主人公“九儿”的八个特写镜头,声音是旁白:介绍新娘子将嫁给什麽样的男人和喜庆的吹打乐与嘈杂的贺喜群众声音。这一段采用(声画对位的手法)用画面与声音向观众介绍了人物关系。

(字幕、色彩、黑场、景别、八个特写与声音)目的:再认知用视听语言的表情达意。

四、分析三个主要段落(155分钟)

(一)“颠轿”一段的叙事结构。

“颠轿”一段的叙事结构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正常的抬轿行走,后一部分是“颠轿”。这一段的叙事结构采用了前松后紧、先淡后浓的创作手法,取得了先抑后扬的艺术效果。

(教学生以小见大,认知叙事结构“既怎样讲故事”)。

(二)“野合”一段,写实与写意的创作手法。

“野合”一段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九儿”随父亲回娘家的路上,父亲边走边对女儿洞房之夜的“不合礼数的行为”不停唠叨、责怪,女儿厌烦骑驴先走入高粱地。第二部分高粱地中遇“轿把式头”拦截“九儿”,相见、默认、完成“野合”。第三部分“野合”后“九儿”骑驴迎着阳光、面带微笑前行,此时,从郁郁葱葱的高粱地里传出“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的歌声。这一段:第一部分是写实,第二、三部分是写意,将高粱地里的“野合”升华为“洞房的圣坛”。

(了解人物出场的实与虚,隐喻的作用。)

(三)“祭酒神”一段分析,祭神、民歌、歌词、五行学说。“祭酒神”一段:“祭神”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种民族、民间的图腾行为。在中国有大家熟悉的祭财神、祭河神、祭山神、祭天神、祭武神(关公)、祭文神(孔子)、祭门神等等。影片《红高粱》中“祭酒神”主要是表现酒作坊的人们一种寄托与向往,同时也是酒作坊的人们一种生活态度的展示,还体现一种敬业精神。片中演唱的歌曲是中国民歌的“劳动号子”的调式,营造了一种热情、豪放、威武、雄壮的气氛。歌词更是包括了医术、数术、易术、五行学说的内容,巧妙自然的将中华民族文化与影片情节融合在一起,无形中感动了中外的广大观众。

目的:再认识民族文化与电影的融合 注:一、二、三段重点,第三段是难点。

五、课后作业:“拉片”中国影片《双旗镇刀客》 第三周

课题:分析中国影片《双旗镇刀客》 教学目的:了解武侠片与艺术片的异同 课的类型:职业基础理论模块 教学方法:观摩、讲授、讨论 教具:投影仪、放像机

教学重点:电影中声音的基本作用、武侠片的特色 难点:武侠情节与电影艺术融合 教学过程:

一、简介电影中声音的三个组成部分(20分钟)

(一)人声:电影中人所发出的声音,如:独白、旁白、对白、群众话语声等。

(二)音乐:电影中的歌曲、乐曲。

(三)音响:电影中除了人声、音乐其他的声音均可称为音响,主要有环境音响、自然音响。电影中声音的基本作用是参与叙事,与画面配合表情达意。(了解电影中声音的基本作用声)

二、分析影片《双旗镇刀客》‘教材53页’(30分钟)

(一)影片导演简介

中国电影导演成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自学,另一种是经过学院的培养。影片《双旗镇刀客》导演何平属于第一种自学成材。主要代表作1988年《川岛芳子》、1993年《炮打双灯》、2003年《天地英雄》。

(二)何平导演的影片特色与艺术追求

影片《双旗镇刀客》在视听语言的运用上非常独到,何平导演不用多余的人物对话叙事与介绍人物性格,而采用诗意与浪漫的视听语言风格表情达意。首先是二十世纪90年代的中国电影越来越向市场化的方向迈进,艺术电影的创作也逐渐成为某种很难奢求的东西。尽管这样,在各方面的支持下,在有志于此的电影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下,仍然拍摄出一部部艺术电影,并取得了相当的艺术成就。《双旗镇刀客》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拍摄完成的影片。这也成为当时电影界的一个亮点。其次是将武侠影片的创作回归为中国传统武侠的境界。中国武侠电影是中国电影的独特处种之一,也是世界电影史中的一颗璀璨之星。中国的武侠影片的创作,主要是受千百年来武侠小说的影响。《双旗镇刀客》这部影片就摆脱了当今流行的武侠片以及武侠小说的套路,在提高武侠片的艺术价值审美情趣方面迈出了新步子。

三、武侠片的分类与特点(10分钟)

(一)朴实与真实

(二)猎奇与神秘

(三)武侠片分类与人物特色

1、儒家之侠

2、英雄(革命)之侠

3、道家之侠

4、佛家之侠

5、平民之侠

6、知识之侠

7、痞子之侠

8、市井之侠

四、该片艺术价值与思想内涵、人性的探索。(140分钟)

(一)《双旗镇刀客》的叙事结构很简单,就像较为松散的一篇散文。该片选取“孩哥”到双旗镇娶媳妇的人生历程的一段,将“孩哥”的所见、所思、所感、所悟作为故事讲述,并用开放式结尾,达到散文化影片的艺术追求。尤其对武侠片而言,可称得上一种创新与探索。

(二)视听语言的诗意与浪漫的艺术追求

(三)在人物造型的艺术创作方面《双旗镇刀客》做出了大胆的艺术追求。多年来武侠影片的人物造型主要分两大类。

正面人物,形象威武高大,武功超人或者年少聪慧英俊潇洒,有的为国家兴亡出生入死、大义凌然;有的为家乡父老除暴安良;有的为报杀父夺妻之恨而奔波。反面人物,有的为贪图富贵卖主求荣,有的争名夺利背叛师门,尽管他们武功高强,但最后不得善终。该片则打破以往武侠片的直观的英雄性造型的手法,采用朴实中见锋芒的造型手法,表现出人物的双重性格。《双旗镇刀客》在人物造型的艺术创作方面作出了大胆的艺术追求。该片则打破以往武侠片的直观的英雄性造型的手法,采用朴实中见锋芒的造型手法,表现出人物的双重性格。造型语言运用先抑后扬,先反后正的艺术手法,使这部影片的戏剧冲突更为合理,也更有力量。

(四)美学的艺术追求:何平的《双旗镇刀客》所表现的武侠世界是一个没有英雄的世界:无论是手刃仇敌的“孩哥”,还是傲视江湖的“一刀仙”,他们都不是传统武侠片中的那种神话般的英雄,在他们身上不仅有普通人的血肉和灵性,而且还有现实中所无法逃避的命运劫数。但是。就在这部影片中却充溢着、激荡着一种英雄的魂魄。他在大漠的狂沙中,在长河的激流里,在闪着寒光的刀光剑影下,在刀客死前的微笑中。他们共同营造出一种重信义、任性情、抛富贵、忘生死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创作者襟怀所在,也是影片人文精神所在,美学追求所在。

注:一、二、三重点;四难点

五、课后作业:“拉片”中国影片《我的父亲母亲》 第四周

课题:分析中国影片《我的父亲母亲》 教学目的:熟悉色彩在影片中的运用 课的类型:职业基础理论模块 教学方法:讲授、观摩、讨论 教具:放像机、投影仪 教学重点:再认知色彩 难点:色彩在影片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讲色彩“两要点”及“八种”常用色彩的含义与象征

(一)《色彩——影片成功的情绪元素之一》(50分钟)

电影诞生是从黑、白、灰的单调来反映世界的,尽管如此,观众在欣赏黑白影片时也能聪明的从黑、白、灰的单调中找到蓝天、白绿树、红花。这就是艺术的假定性,马克思说的好:“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

色彩的运用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从技术角度而言,我们首先要求色彩的准确还原,尤其是接近真实。二是在影片中,追求色彩的再现并非绝对准确还原,而是注重美学上的思考。现实生活中色彩斑斓、绚丽夺目,但是人们对它的选择、喜爱则各有不同。中国人喜欢用黑白来表示悲伤;用红色来表示喜庆;以黄色显示富贵。欧洲人则喜欢用黑、红色装点葬礼;用白色打扮新娘。尽管国度不同、习惯各异,但色彩能够表现人的情感,这一点是共同的。电影艺术家总是把色彩看作有助于深刻表达作品思想内容的一种手段,是从情绪上、心理上感染观众的一种重要造型因素。

请10位同学谈(色彩的作用与象征性)

(二)“八种”常用色彩的含义与象征

色彩可分两大色调体系:暖色调(黄色为主)冷色调(蓝色为主)

暖色调:白色、红色、黄色、紫色(中性色彩)冷色调:黑色、蓝色、绿色、灰色(中性色彩)(结合影片讲授让大家再认识色彩的作用)

二、分析影片《我的父亲母亲》艺术特色(150分钟)

(一)色彩在影片《我的父亲母亲》的运用

影片《我的父亲母亲》在色彩的运用方面独具特色

1、现实时空采用“黑白”色彩,过去时空采用“彩色”色彩,将色彩与剧情有机结合。(“彩色”表现美好的纯洁爱情的多彩人生,“黑白”色彩表现现实冬天与对先生逝去的哀思。)

2、影片人物造型运用色彩形成强烈的反差,达到绝妙的艺术效果。(“招娣”服装色彩的变化与“先生”服装色彩的对比,人物服装色彩与自然景色色彩的对比。)

(二)影片的叙事结构(两部分,四个点)

1、影片的叙事结构由“现实时空与过去时空”两个部分组成。

2、影片的叙事结构由四个点(等、追、找、看)补充完善。

(三)影片艺术特色与风格

影片采用朴实、自然的视“许多如中国民间版画”听叙事手法,诗意、散文化、抒情、浪漫与纪实性巧妙结合的艺术风格。

(四)影片思想内涵

关于“爱情观”对当代人的一种忠告或者挑战。(强调观摩时注意摄、录等讲过的内容的分析。)注:

一、二为重点,二为难点

三、作业:自愿交一篇分析“一个都不能少”的分析文章。

四、课后作业:“拉片”韩国影片《我的野蛮女友》 第五周

课题:分析韩国影片《我的野蛮女友》

教学目的:熟悉韩国影片的崛起与该片的艺术特色 课的类型:职业基础理论模块 教学方法:讲授、观摩、讨论 教具:放像机、投影仪

教学重点:再认知韩国影片与都市青春题材影片 难点:影片《我的野蛮女友》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有关色彩内容,本节课再强调色彩的作用(10分钟)

二、讲解韩国影片的崛起(50分钟)

韩国电影的起步是近六、七年的事儿。2000年韩国电影第一次以整体的形式到中国,当时在北京电影学院办了一个并不是太多人关注的《韩国电影周》,那时有两部影片令人回味“八月照相馆”与“加油站袭击事件”。而近两年中,韩国电影更是以其逼人的气势出现在世界各地的电影节之上,他们获得了电影界的认同,并且在中国各地掀起了一股韩国电影浪潮。韩国电影表现内容城市化,这是我国现代电影题材最薄弱的环节,在爱情电影中轻松并不是容易表现的。韩国偶像爱情剧的风格,将浪漫冲动的爱情与轻松幽默地对白熔于一炉,充满甜蜜温馨的气氛。短短几个月韩国就连续推出了3部票房大片,征服了包括本国观众在内的众多亚洲观众的同时,还闯入了美国人的视野。颠覆男权主义。归根结底,电影首先是视听艺术,极为精致的好看也是韩国电影魅力。

三、影片《我的野蛮女友》的艺术特色(50分钟)

(一)叙事结构与人物状态颇具特色 本篇在叙事结构与状态颇具特色。初看本片采用的是倒叙这种常用的叙事手法。细细品味会发现该片导演对剧中主人公个人生命状态的描写极其细腻、微观而深入,专家称之“状态化叙事”。这种叙事方法常常取代情节化的处理,使原生态的生活流闪现光彩,突出个人化印记。本片的叙事可分为四个段落,在这个段落中体现着叙事状态化的艺术特色。片头部分大山上的树下(牵牛独白)照相馆牵牛照片叙事 上半部分

餐馆“儿朋友”聚餐地铁车厢初遇旅馆“遇艳” 第一次进监狱餐馆初会醉卧旅馆 教室逃课郊外“论写作”枪战设想 陪葬幻觉地铁助人牵牛装睡

第二次进监狱游乐场过生日遭遇兵哥 下半部分武侠片段车厢内红线高跟鞋 第一次见岳父舞台送花重温中学生 第二次见岳父见她的男友地铁寻找 大山上的孤树列车上分手

尾声牵牛报社送稿大树下的牵挂读信解密团 树下见大叔姑母家重逢

通过四段落我们可以看出,片头与上半部主要谈起因。讲述男主角地铁偶遇醉酒女生,开始认识、接触、了解,萌生爱意的感觉。此部分用比较夸张的手法给出了柔弱男主角与野蛮女主角的感情的外观。下半部分是变故。

(二)匠心独具的人物视觉形象的塑造

1、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的对比

男主人公牵牛是一个相貌平庸、心地善良、品行憨厚的小伙子。

女主人公是一位容貌秀美、性格任性、泼辣、敢爱、敢恨、敢做、敢当、感情细腻的姑娘。

2、服装的色彩对比

牵牛在重要时刻穿黑色西服一般是白色、奶油黄色为主,而女生则以红色、淡粉色、淡绿色、白色为主。这种极具青春亮丽色彩的包装,为完成人物视觉形象的塑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现代化风格的电影语言运用

1、用视听语言展示城市现代化

如餐馆年轻小伙聚会,镜头用中景表现,然后接特写牵牛举杯喝酒,那个杯子造型令人产生一种想喝酒的欲望,接着遥摄窗外一个身材高挑红衣女青年,切中景牵牛站起来看。几个镜头配合声音,让观众感知到这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导演通过局部小餐馆,摇摄至窗外,观众看到一个无限大的都市空间整体。

2、视觉语言与剪辑联手表情达意

所谓视觉语言就是用画面说话。如牵牛在地铁站“勇救”女生后,俩人同时进车厢内,镜头的正打反打表现醉酒的女生要吐的情景;表现牵牛看到此景的感受,表现女生让一位男青年给老人让座位;表现老人坐定之后女生要吐,最终还是吐了老人一头。这一段28个镜头,把男、女主人公的性情、心态基本表现出来,同时也把观众吸引进来。

(四)数字技术、电视节目、电视广告片的创作手法与影片视听语言的完美结合。

1、数字技术近年来发展可谓神速,他首先被电视节目制作大量使用,而后影响了电影被其接受。影片《我的野蛮女友》就利用这些技术,取得了轰动效应。如片头部分10个镜头,大远景——铁路、公路(俯拍),叠化为大远景——运行的火车、汽车(俯拍),叠化至山上的大树,大远景——树与人,五个大远景接中景——人的腿,接近景人头,黑场接中景(推)牵牛在照相,转特写“牵牛儿时照片”(拉成全景)接近景“牵牛儿时与母亲照片”(遥、拉至全景)。这10个镜头前7个配以淡淡的音乐和牵牛的独白,接照相馆时,用一声夸张轰响声与画面配合,给人以强烈刺激感觉,再接牵牛独白“自我介绍”配合两张儿时照片。这个片头部分的叠化、黑场,作旧的儿时照片,将照片拉拍、淡淡的音乐、独白的引子,将观众引入本片剧情中。

2、使用的是数字技术,电视节目创作手法(儿时照片拉、摇、拍),形成了片头部分独特、清新、淡雅的视听语言风格。如:牵牛与女生在小餐馆吃饭一段,两人对话。先用中景摇,介绍餐馆环境及两人坐的位置,然后侧面拍两人对话。下面再接两人面对观众近景,表现两人对话。打破以往正打反打表现人物对话模式,这里又显示出数字技术与电视节目“划像”的创作手法的巧妙。

(五)民族文化精神与影片思想内涵的追求

任何艺术要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保持、展示本民族的文化精神是最为重要的。韩国的民族文化与精神属于东方文化的范畴,他们的社会习俗与民族特性同中国具有许多相似之处:积极向上、团结友善、尊老爱幼、见义勇为、礼貌大方、矜持自重、含蓄儒雅、重信义、讲仁爱等精神与信仰。影片《我的野蛮女友》的导演在弘扬本民族精神方面颇下功夫,而且在叙事的进程之中自然地表现出来。如尊老爱幼,上半部女生醉酒后在地铁车厢内,让男青年给老人让座就是一例。尽管女生态度不好,男青年还是让出座位,因为他懂得“敬老”是约定俗成的道德标准。注:

二、三为重点,三为难点

四、作业:自愿交一篇分析“我的野蛮女友”的分析文章。

五、课后作业:“拉片”中国影片《洗澡》。第六周

课题:分析中国影片《洗澡》

教学目的:学习影视导演的总体把握 课的类型:职业基础理论模块 教学方法:讲授、观摩、讨论 教具:投影仪、放像机

教学重点:导演对影片的总体把握 难点:通过分析影片再认识导演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有关都市题材内容

(本节课再强调都市题材影片叙事与色彩的作用)(10分钟)

二、影片导演的总体把握几个方面(190分钟)

(一)导演的基本职责

1、剧本、创意、构思、完成。

2、指挥、协调、视听、剪辑。

(二)导演的总体把握的主要几个方面(重点)

1、叙事结构的把握(怎样讲故事?)

2、场面与段落的把握

3、视听语言的把握(如何讲故事?)

4、声音语言的把握

5、人物造型的把握

6、商业性与艺术性的把握

7、思想内涵的把握(讲什麽故事?)(包括:时代性、趣味性、综合性)

三、影片《洗澡》导演的总体把握(纪实、再现、写实、写意)

(一)实力强大的演员阵容与完美的人物塑造 《洗澡》这部片子最为本质的主题是表现人的感情,那么什么人来扮演这些富有浓厚情感的人成为非常关键的问题。

北京人艺的朱旭、李丁、封顺、濮存昕和影视新锐姜武、何冰这些表演功力深厚的老、中、青艺术家,参加影片的拍摄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刘师傅的扮演者是朱旭老师,他在许多影视片中扮演了令人难忘的角色。

(二)叙事、情节与细节的巧妙安排

《洗澡》这部影片叙事结构可以这样划分:

快餐式洗澡—北京传统式洗澡—陕北缺水的洗澡—清水池中鸳鸯洗澡—青藏高原的圣湖洗澡。

这种叙事方法是一种自然而层层递进方法,先用快餐式洗澡引起观众惊异,随后转入传统的旧式洗澡堂,再引出陕北缺水以粮换水洗澡,又引出治疗心理障碍的鸳鸯洗澡,最后升华到西藏“圣湖”洗澡。

我们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这个叙事结构与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的需要”由低到高的划分是一致的,正是因为叙事的层层递进的手法,才满足了中、外观众的欣赏心理需求。

(三)朴实自然的视听语言

电影是靠光波和声波来完成创作的。视觉与听觉语言的使用恰当与否决定着影片的成败。这个道理当前已不是什么新观念,但是在运用视听语言要做到朴实自然也绝非易事。因为近几年不少创作人员过分追求所谓拍摄技巧,把画面拍得让人眼花,其实达到的是哗众取宠的效果。

张杨导演的影片《洗澡》在视听语言的运用可称得上朴实无华、自然典雅。关于拍摄技巧的问题,张杨曾经说:“这不是他的强项”,他自己是学戏剧出身的,考虑的更多的是情节的问题,但是摄影师张健可是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的。我们通过观看影片明显感觉到,《洗澡》是戏剧与电影的有机结合,该片视听语言的运用自然流畅。

(四)影片娱乐性、思想性、严肃性及文化内涵

《洗澡》这部影片娱乐性强,首先片头部分的“快餐式洗澡”,观后令人惊异与认同。其次是影片情节有许多喜剧成份,如:二明“儿童化痴傻”;苗壮正常人的心理障碍,只有在沐浴才能唱好《我的太阳》;张金浩夫妇“感情波折”情节等都具娱乐性。这部影片之所以深受观众的喜爱,其思想内涵也渗透在朴实的情节中。

《洗澡》这部影片还有一个成功的要素,就是影片的思想内容的严肃性,首先是画面内容的严肃性,要拍洗澡最先想到的总是脱光衣服以及怎么脱?显然不能穿着身服来洗澡。影片快要结束时,澡堂要拆迁,画面斜挂着一块字迹醒目的匾额,上面有四个字《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于老子“道德经”的第八章的第一句,意思是最善的人,品格如水。水善于滋润万物,普度众生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低洼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这个画面其实向人们提出的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社会进入现代化,中国这种传统的美德“上善若水”还要吗? 影片中《我的太阳》这首歌一共出现了七次,苗壮身着西装演唱《我的太阳》这是影片导演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中,试图“国际接轨”、试图“文化输出”。而《洗澡》正是精心策划下满足西方人的东方主义想象的精巧文本,它将澡堂文化为象征东方传统表现得暖气融融,用“水”的隐喻,提供了一个想象的安全、温暖、平和、纯净的东方家园。张杨传统而严肃的主旋律化策略与面向西方的东方主义策略,在《洗澡》这部影片中天衣无缝的叠加在一起,创作者通过对主旋律化和东方主义的双重满足,争得了自己的主流定位和利益的回报。注:

二、三为重点,三为难点;结合影片《洗澡》让学生再认识导演

四、课后作业:“拉片”澳大利亚影片《鄂鱼邓迪》 第七周

课题:分析澳大利亚影片《鳄鱼邓迪》 教学目的:学习“细节”在影片中的作用 课的类型:职业基础理论模块 教学方法:讲授、观摩、讨论 教具:放像机、投影仪

教学重点:重新认识情节与细节 难点:细节与影片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导演的总体把握”(强化、检查学生记忆)(10分钟)

先放《鄂鱼邓迪》结尾部分,问学生注意到什么?

二、讲解情节、细节的关系与作用(190分钟)

(一)情节的概念(重新认知)提问:什么是情节? 情节的基本概念:“事情变化与经过” 影视专业角度:“创作者按照一定的创作意图,进行过再安排以后的具体题材。又称情节构思。

(二)细节的概念(概念确认)提问:什么是细节?

1、细节的基本概念:细节是文艺作品描绘形象的基本单位。从广义讲,组成情节的每个细小部分,都可称为细节。从狭义讲,从具体、严格意义上说,细节又是特有所指。情节与细节的关系:主次、从属、辨证。

2、细节的分类:电影创作中任何表现元素都可称为细节。常用的细节有:语言细节、动作细节、物件细节(道具)等。

3、细节的运用应注意两点

(1)独创性。细节的运用一定要考虑创新。

(2)细节在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欣赏、创作中要区分开。

4、细节的定位与作用

(1)细节的定位一定要准确,有利发挥其作用。

细节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与时间、地点、条件发生联系。(2)细节作用于情节结构(3)细节作用于人物心理(4)寓情于物、借物抒情(5)以物拟人、物以人化(6)细节的时代印记

三、澳大利亚影片《鄂鱼邓迪》的细节分析

《鳄鱼邓迪》这部影片的导演把细节的使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如:该片中“动作细节”的描写:上半部分邓迪出场一段,先是一把短刀插在柜台的栏板上,接着,一条鳄鱼竟然闯入,女记者“休”吓的一跳,不料鳄鱼竟站了起来,掀掉头上鳄鱼皮,原来是邓迪。这一段短刀飞入吸引观众视线,再加上鳄鱼惊人带出邓迪出场。

又如:物件细节的运用。影片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物件是邓迪的那把锋利的短刀。我们看到邓迪出场是“飞刀”先至;在丛林中短刀杀死鳄鱼,表现短刀的坚韧;当从丛林返回途中,邓迪为“休”开启关头时,他用的是那把短刀;邓迪来到美国在街头闲逛,被骑警送回宾馆时也交还他那把刀;夜晚,邓迪与休路遇持弹簧刀抢劫者,是用“刀爷爷”吓走了“刀孙子”;在结尾段落,休来到宾馆找邓迪,知他离去,将邓迪那把落在轿车中的短刀交给看门人,当看门人拔出闪闪发光的刀在欣赏时,周边客人马上避开。这把短刀在影片中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其功能也在变,它既是武器,又是工具,还是凶器。

影片最精彩的段落是结尾,这也是各种细节各显其能的汇集。女记者“休”得知邓迪去了地铁迅速追赶,身穿红色服装的她脱掉高跟鞋狂奔,当她进入地铁站内,在拥挤的人群中看见邓迪,但为人群所隔,无法与他对话,只好朝着远处的邓迪高喊“邓迪!”因离得太远,邓迪根本听不见。有一位离“休”较近的头缠红头饰的大胡子黑人便问:“怎么啦,小姐?”“休”对大胡子说:“我要和那个戴黑帽子的男人说话。”大胡子转过身去,朝着邓迪的方向喊道:“喂,那个戴黑帽子的,这位小姐要和你说话!”这时,一位头戴橙色安全帽的男人又把话传给邓迪:“喂,那个戴黑帽子的,有位小姐要和你说话!”邓迪不明原由,便问道:“她要干嘛?”戴安全帽男子回问:“她要干嘛?”大胡子回问休:“你要干嘛?”休说:“告诉他,别走,我不和瑞查特结婚了!”大胡子转身重复说:“告诉他,别走,我不和瑞查特结婚了!”戴安全帽男子转告邓迪:“别走,我不和瑞查特结婚了!”邓迪听后反问:“为什么?”戴安全帽男子先自己嘟囔了一句:“我哪知道?”随后又尽义务地问道:“为什么不?”大胡子也问休:“为什么?”“休”回答三个字:“我爱你!”大胡子兴奋地传话说:“我爱你!”戴安全帽的男子传给邓迪:“我爱你!”邓迪闻言,不胜欣喜,告诉戴安全帽的男子说:“告诉她,我出来啦!”戴安全帽的男子告诉大胡子:“她出来啦。”大胡子告诉休:“他出来啦。”休在盼望着邓迪快出来。邓迪在向拥挤的人群说道“对不起”,并从人群头顶上走了出来,他终于和休拥抱在一起。人们欢呼,祝贺他们。影片是以男女主人公拥抱的中景配有人群的欢呼声结束。随着音乐的响起,字幕的出现,观众也开始退场。然而,观众的激动的情绪却还未平静下来。究其原因,是细节的妙用。色彩细节:休红色衣裙;黑人大胡子红色的头饰;橙黄色的安全帽,都在黑压压的人群中是闪光的点。语言细节:所传话语的真情流露;所传话语的人称变化,配合动作细节,构成了结尾精彩的情节。这个情节是带有喜剧因素的构建,同时充分展示了喜剧手法与细节的绝妙结合,达到了绕梁三日的美学效果。注:二是重点,三是难点

四、课后作业:“拉片”前苏联影片《战地浪漫曲》 第八周

课题:分析前苏联影片《战地浪漫曲》 教学目的:熟悉战争题材影片概况。课的类型:职业基础理论模块 教学方法:设问、观摩、讲解。教具:放像机、投影仪。教学重点:认知战争题材影片

难点:战争题材片“年代”的不同变化。教学过程:

一、请同学们分别设计一个“二战”期间前沿阵地的情景(要求分别设计情节、细节、画面、声音)(15分钟)

二、观摩《战地浪漫曲》序幕一段

影片“序幕”一段艺术处理的特色。首先“序幕”具有十分浓厚的浪漫色彩。士兵萨沙在战前去向柳芭告别的一场处理的别具一格:萨沙痴情的站在营长帐篷外的战壕里听柳芭的笑声,他时而呆立、随着音乐想象柳芭起舞。这时远处的枪炮声显得那样虚幻。当萨沙向柳芭献上一束花告别后,总攻的声音出现在柳芭的想象中。“序幕”一段好像萨沙的回忆与影片战后真实生活环境完全不相同,这“序幕”是在影片中特殊的含义与特色。(分析该段情节、细节、画面、声音)(25分钟)

三、该片段落、艺术特色分析(160分钟)

(一)影片“色调”符合情节环境

整部影片色调凝重,符合当年严峻的环境。凝重的色调从“序幕”起一直延续到战后甚至当柳芭在萨沙家迎新年时也不例外。画面上始终没有出现过鲜艳的色彩。如:薇拉在表演时装、变戏法用手绢都像是蒙上一层灰蒙蒙的色调。影片把战前、战后统一在一个色调之中,从而使人们对战争的后果感受更深。

(二)剧作的成功之处(三次“笑声”与“献花”)

柳芭的“笑声”从剧作上贯穿整部影片,为影片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笑声”配合“献花”三次出现决定了萨沙命运的三次波折。“笑声”与“献花”在三种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发出,都带有特殊环境特色和深刻的内涵。

(三)视觉形象的独到处理——对比

影片编导在视觉形象的处理上运用了匠心独具的对比手法。主要是柳芭本人的形象在战争期间和战后时期呈现出强烈的对比。(战争期间的“战地皇后”光彩照人;战后时期生活“潦倒落魄的女人”和被真情唤醒精神复苏后的“精神焕发的女人”。)(讲“柳芭”战前、战后、中间、结尾)

(四)人物造型的对比

影片塑造了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两个女性——柳芭和薇拉

柳芭是个容貌美丽、热情奔放、性格开朗,敢爱、敢恨、敢做、敢当的女性。

薇拉是个理智型的女性,她不以貌取人,但善解人意。她注重实际,善于分析,她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比较理智地处理问题。

(五)战争题材影片的追求、深层思考与探索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苏联电影在战争题材领域的创作有了新的开拓:视角起了变化、内容进一步深化,有相当一部分作品不是正面表现苏联军民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与敌人浴血奋战、可歌可泣的事迹,而是以这场战争为背景,反映更为广阔的层面。这类影片着重表现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后果,创作者深刻表现了战争在人们精神上留下的影响。尽管这场战争距今已有60多年了,但它给人们留下的心灵创伤是难以愈合的。这类战争题材影片虽然没有表现硝烟弥漫的战场,也听不到枪炮声,但它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促使人们对战争进行反思。

影片《战地浪漫曲》就是从战后人们生活困难这个角度来向观众讲述一个故事,通过男女主人公两次“三角恋爱关系”把战前与战后的年代连接起来。但是影片并非宣扬“三角恋爱”,它只是想表明一种美好的感情使人变得更善良和崇高。影片中男女主人公谁也不想破坏别人的幸福,只是希望他人生活的更美好。影片包含着强烈的道德成分,以善良的心愿对待他人,对他人的不幸不能默然视之。应当关心他人的命运,甚至为了拯救别人而牺牲自己。影片歌颂了这一崇高的精神思想境界,它是从道德探索的角度来探讨战争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又通过与战争有联系的事件展示了人物之间复杂而细腻的心理变化。注:

二、三是重点,三(1 — 5)是难点

四、课后作业:“拉片”法国影片《女歌星》 第九周

课题:分析法国影片《女歌星》

教学目的:熟悉警匪片和艺术片的结合 课的类型:职业基础理论模块 教学方法:观摩、讲解、讨论 教具:放像机、投影仪

教学重点:认知警匪片的特点 难点:警匪片与艺术结合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该片导演及获奖情况(10分钟)

本片导演让—雅克 ? 贝内克斯生于1946年10月6日,24岁开始进入电影界,连续当了7年的导演助理,期间也写了几个剧本。1977年独立制作了一部短片《米歇尔先生的狗》受到了“法国电影中心”的高度评价,并在同年的特鲁维尔电影节上获得一等奖。1978年,该片被提名参加凯撒奖的评选。

1980年贝内克斯拍摄的第一部长片《女歌星》也震动了法国电影界,从此更受到了影评界的重视。

本片获1982年芝加哥电影节最佳处女奖;葡萄牙菲格拉达福兹电影节大奖;还获1982年凯撒奖的最佳处女作、最佳摄影、最佳音乐、最佳音响效果四项大奖。另外,还代表法国参加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评选。

二、分析《女歌星》创作的几个方面成功之处。(190分钟)

(一)叙事结构的特色 几条交织的叙事线

1、朱尔与辛西娅的爱情

2、台湾唱片商与朱尔

3、警方与黑社会

4、越南女孩与朱尔(阿尔芭、戈洛迪)

(二)摄影与视觉语言

高超的摄影艺术让人感受到《女歌星》这部影片壮美与秀美。

第一是外景的拍摄非常壮观。如:巴黎歌剧院、艾菲尔铁塔、米尔在戈洛迪和阿尔巴为他安排养伤的塔楼、巴黎街道和凯旋门夜景等,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第二是内景的画面表现很有特色。如:朱尔的家在剧情中是用一个废旧车库改造的;再有朱尔好友戈洛迪的住所,是一个废旧厂房改造的,辛西娅的住所,具有艺术家气氛的豪华美感。第三是镜头运动、自然光线、微弱光线以及色彩的有机结合,达到写实与写意诗化的画面效果。

(三)音乐、音响与听觉语言

第一是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威金斯 ? 弗尔南德斯精湛的演唱,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直到影片结束时字幕的出现,人们不知因为歌声还是回味剧情,观众并没意识到影片结束其实是咏叹调的魅力给人以绕梁三日之感。

第二是辛西娅演唱的咏叹调参与了影片剧作。

第三是音响效果的艺术处理。利用声音创造真实环境感。(充分发挥声音的作用,声音空间,声音叙事)

(四)视听语言的巧妙结合

1、影片开始巴黎歌剧院,镜头从剧场外朱尔的摩托车转到剧场内,镜头缓缓地“摇摄”巴黎歌剧院内楼上楼下和座位上的观众包括朱尔,直到辛西娅出场,摄影随着音乐的节奏,女高音演唱的咏叹调,自然地把观众带入到现场,引入到美妙的歌声中。这是几个镜头拍摄、光线、色彩、推、拉、摇、移等摄影手法运用的娴熟而令人拍案。

2、影片结尾一场,辛西娅独自站在舞台上不自觉地哼唱,画面由大远景缓缓推至全景、中景,以表现歌唱家此时的心情。忽然音乐响起,镜头又是辛西娅的远景然后切到放映室朱尔的近景,再接朱尔下楼走近辛西娅,辛西娅说:“还从来没听过自己的演唱”。朱尔回答:“那就好好听听吧”。两人手拉手在舞台上慢慢走,镜头由中景缓缓地拉至远景,然后摇至舞台全景,随着歌声缓慢拉成远景,然后定格,几秒钟之后字幕慢慢升起,这时人们才知道影片已经结束。这一组镜头的运用非常自然,尤其结尾定格画面后与音乐的结合,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之感。

(问学生:我们现在电视台播出的文艺晚会,为什么就不能拍出这样的艺术效果呢?)

(五)人物形象的塑造 《女歌星》成功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导演大胆选用非职业演员而不用大牌明星。让—雅克 ? 贝内克斯力求寻找符合影片剧情中人物性格和气质的人来担任角色,而不是靠请“大明星”来做招牌,这一点显示出导演的过人之处。扮演女歌星辛西娅的演员威金斯、费乐南德斯,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一位著名的黑人女高音歌唱家;扮演辛西娅歌迷的邮递员朱尔,在现实生活中也正是一位疯狂喜爱音乐的年轻小伙子;而从未上过银幕阿尔巴的小姑娘是一位年仅14岁的中学生,是在一次滑冰时被导演看上的,她甚至不知道拍电影是怎么回事。但是,由于这些人的生活阅历与影片中人物的性格和气质极为相近,因而尽管都是“新手”,但一经导演的开导,他们所创造的角色就活灵活现了。让—雅克 ? 贝内克斯在继承“新浪潮”和“左岸派”表演观念的基础上,又加入自己的大胆创新与追求。力求寻找符合剧情人物性格和气质的舞台演员(真正女高音歌唱家)及非职业演员来担任影片角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注:二

(一)重点;二

(二)-----

(五)是难点

三、课后作业:“拉片”(北京电影学院第三届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展)部分获奖影片和日本影片《情书》。第十周

课题:期中考试(随堂、考试)教学目的:检验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情况 课的类型:职业基础理论模块 教学方法:观摩、写作 教具:放像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向学生讲明考虑目的与要求,并在黑板上写出具体考试内容。

(要求:随堂撰1500字的分析文章,故事梗概200字,可以编、导、摄、录、美、表、剪等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05普制三个班所看片目各是: 一班:贾樟柯的影片《三峡好人》 二班:宁浩导演影片《疯狂的石头》

三班:曹振奎(韩国导演)的影片《我的老婆是大姥》 第十一周

课题:分析日本影片《情书》

教学目的:通过对该片分析,认知电影剪辑 课的类型:职业基础理论模块 教学方法:观摩、提问、讲解 教具:DVD机、投影仪

教学重点:认知影片叙事与剪辑手法

难点:叙事结构、情节设计、剪辑与影片结合 教学过程:

一、点评“期中考试”的情况(15分钟)

1、考试结果与开学比较,大部分同学有进步。

2、不少同学有独到见解,这一点大家要发扬。

3、也有少数同学没尽力,希望加紧努力。

二、分析日本影片《情书》(185分钟)

(一)导演简介

岩井俊二生于1963年1月23日,从小爱好广泛,学生时代已经爱上电影、美术和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1987年毕业于横滨国立大学,进入日本的电视行业。此后的几年中,“岩井俊二”一直从事MTV、广告以等电视节目的导演工作,拍摄了大量的MTV和广告,对他日后电影的影像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1993年岩井俊二为富士电视台的拍摄了儿童题材的电视短片《烟花》,受到了普遍好评。由于岩井俊二出色的编导才能,日本电影导演协会破例把他评为当年的最佳新人电影导演。而1994年岩井俊二的电视短片《爱的捆绑》继续受到好评,被制作成电影发行,还赢取了1995年柏林电影节的NETPAC奖。1995年,“岩井俊二”推出了他的长片电影处女作《情书》。《情书》首先在日本国内引起了空前的轰动,不但成为众多亚洲影迷心中的最爱,更被众多影评人视为日本“新电影运动”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二)关于爱情情节设计 《情书》是岩井俊二指导的第一部在电影院公映的剧情长片,上映后立即在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引起轰动。这部清新感人的《情书》已经成为九十年代最为脍炙人口的日本爱情文艺片。《情书》讲述了一个优美伤感的爱情故事:渡边博子的未婚夫藤井树在一次登山中不幸遇难,渡边博子固守着虚幻的爱情,一次次回忆着美好时光,以致异想天开地给男友中学时曾经呆过的北方学校寄了一封情书,结果无意中认识了和男友同名同姓、和自己面貌酷似的少女藤井树。随着回忆的不断掀开,渡边博子开始怀疑,恋人深爱着的究竟是自己,还是与自己容貌酷似的女藤井树?两个一样美丽的女子,一个爱而未得,一个爱而未知,如果不是因为死亡,便不会共同发现一段关于暗恋的故事的真相。

《情书》由一个同名同姓的误会开始,通过两个女子书信的交流,以含情脉脉的笔触舒缓地展现了两个人的两段爱情。女主角渡边博子对藤井树的眷恋,两个藤井树之间朦胧的情感,都没有由于藤井树的意外死亡而枯萎,而通过细腻感人的影像深深地印在每一个观众的心里。

(三)关于影片《情书》剪辑

1、转场(场面转换)特写(局部镜头)转场、(空镜头)转场

2、“越轴”剪辑

3、快速剪辑

4、平行/交叉剪辑

5、问题剪辑

(四)时空组织与结构

1、“现在时”时空组织与结构

2、“过去时”时空组织与结构

〈情书〉的时态分为现在时与过去时,两种时态是交混在一起的——过去由现在带动,而现在又与过去呼应。尽管现在时态在影片中所占的时间比例大于过去时态(过去时态直到影片放映到52分46秒才进入),但是与现时相比,过去留给人们更深刻的印象,也更加美好和充满青春的活力。这也许是距离产生美的缘故。

(五)、影片关于“爱情”的思想内涵

电影,作为人类情感表达的形式之一,它可以唤起人们多种多样的情感反应。《情书》在内容、风格、剪辑和结构上作为一部个性化的作者电影,它为那些有类似情感体验或经历的观众提供了回味、反思自己心路历程的契机,同时感叹生命的无奈和温馨。《情书》似乎是在告诉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昨天尽管有不少缺失和遗憾,但是在今天的回忆里,一切又是那样的温情和美好。

注:二为重点,二(2 —— 4)为难点

三、课后作业:“拉片”日本影片《人性的证明》、《生死恋》

第十二周

课题:分析日本影片《人性的证明》

教学目的:认知推理片、言情片独白与旁白的作用 课的类型:职业基础理论模块 教学方法:观摩、讲授、讨论 教具:DVD机、投影仪

教学重点:认知悬念、推理、独白、旁白 难点:推理、独白、旁白,如何在影片中应用 教学过程:

一、讲解悬念、推理基本概念,结合影片《人性的证明》讲解分析(开端、展开部、结尾部)(100分钟)

(一)悬念的基本概念:处理情节结构的手法之一。利用观众关注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期待心理[挂念],在剧作中设置悬而未决的矛盾现象。(未知)

(二)推理逻辑学的基本概念:逻辑学中指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信息、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过程,有直接推理、间接推理等。

(三)结合影片《人性的证明》讲解、分析,(悬念、推理)该片是1978年由日本推理小说家森村成一的代表作《人性的证明》改编而成。影片导演“佐藤纯弥”把八杉恭子著名的服装设计家这种人的丑恶灵魂,放到侦破一起谋杀案这样特定的环境中加以鞭打。并通过侦破与反侦破的斗争,更形象典型的加以暴露,其寓意是深刻的。影片巧妙的利用一本诗集、一顶草帽、一块金表等细节,把故事的发展一环扣一环的连接起来,利用悬念、推理引人联想参与影片案情的侦破。(通过片例分析认知悬念与推理)

二、讲解电影独白、旁白基本作用(100分钟)

(一)内心独白:以“画外音”形式出现的人物内心独白。它是电影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基本手段之一。它与旁白不同,它只能是“第一人称式”的。

(二)旁白:以“画外音”形式出现的解说性、评论性语言。通常是以“第三人称式”形式出现的。

结合日本影片分析《生死恋》,“开端、展开部、结尾部分”为重点,“高潮部分”为难点(即夏子到大宫家和分离的一部分)

(通过分析了解“独白”与“旁白”的不同作用)(普制2班第一节做个悬念设计小作业)注:

一、二为重点,与影片结合是难点。

三、课后作业:“拉片”美国影片《群鸟》 第十三周

课题:分析美国影片《群鸟》

教学目的:熟悉悬念的常用几种方法。课的类型:职业基础理论模块 教学方法:讲授、观摩、讨论。教具:录像机、投影仪。

教学重点:掌握几种常用悬念手法 难点:悬念手法在影片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悬念、介绍常用的几种悬念方法(15分钟)(悬念的基本概念:处理情节结构的手法之一。利用观众关注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期待心理“挂念”,在剧作中设置悬而未决的矛盾现象。)(“悬念”是未知,“推理”是已知。这两个概念一定要让学生分清楚,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工作,尤其是电视台法制类节目!)

1、滚雪球式的设悬

2、“蒙住”观众

3、让观众着急

4、挖掘戏剧性

二、分析影片《群鸟》(BIRDS)(185分钟)

(一)该片导演简介:影片《群鸟》导演,阿尔费莱德.希区克柯1899年生与伦敦。在他从影年60 的生涯中,一直以拍惊险片为主。希区克柯曾执导过50多部很有价值的影片,其中他赴美执导的《蝴蝶梦》一举荣获了第1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他拍出了五部颇有影响的力作:《眩晕》《西北偏北》《精神病患者》《群鸟》和《玛尔尼》。希区克柯是享誉影坛的艺术大师,他能够在类型标准模式的戒律之内,独辟蹊径,创作一种新的电影形式,使他的作品与同类型作品有所区别,又能深刻的表达自己想要说明的内涵,电影史上称他为“电影形式的伟大发明者之一”。希区克柯的影片具有强烈的个人艺术的风格,但他坚持认为影片首先是商品,他的影片票房收入一再名列前茅,被广大观众赞誉“悬念大师”。希区克柯的影片常把悬念作为一种基本的结构手法,如:让观众知道主人公有危险将要发生的信息之后,制造挫折延长观众期待得到结果的时间,使悬念一再发生作用,直到观众的期待得到结果或毫无结果不了了之。

(二)该片独到的叙事方法

影片《群鸟》叙事方法是独特的悬念叙事结构,先将观众引入歧途,再设重重悬念。希氏名言:“真正的技巧是不露痕迹的”。

(讲解影片中“九次”鸟对人的袭击,谈独特的悬念叙事结构)

(三)该片思想内涵

1、如何对待爱情的考验与磨难?

2、鸟的认知与环境保护;人与鸟“禽兽不如”本性 注:

一、二是重点,二

(二)、(三)是难点

三、课后作业:观看电视文艺节目、MTV等 第十四周

课题:影视作品中(MTV)的节奏

教学目的:对节奏的重新认识(广义与狭义)课的类型:职业基础理论模块 教学方法:讲授、观摩、讨论 教具:录像机、投影仪 教学重点:重新认知节奏

难点:节奏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节奏概念的讲解(50分钟)

(一)什么是节奏?(定义)

1、美学定义:节奏是时空运动有序的连续,是有组织的序列。

2、本课主讲教师关于节奏的定义:“强、弱、快、慢”有规律的运动。(广义理解)

(二)节奏与生活:现实生活中节奏无处不在。

如:一年四季;一月里的月圆月缺,每个人的呼吸、心跳、走路、说话(语速)都有自己的节奏。

(三)节奏和语言:

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节奏。语系不一样其节奏也不同,汉藏与印欧语言节奏就不同。举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个字一拍,改变节奏就意义不同了。)(英语与汉语对照念:紫罗兰)

(四)节奏的变化:

以音乐为例,同样的音乐(歌曲、乐曲)采用不同的节奏,加快与放慢、加强与减弱可以改变音乐形象。

(五)节奏与影视作品:

在影视作品中:画面的一明一暗、镜头的一长一短、画面内容的一动一静、景别的一远一近等等,产生影片的节奏。

二、结合影视片例,具体分析(1)“电视广告片”的片例《饕餮之夜》(2)“翠赶春晓”“锡鼓”等片例

(3)1994年、1998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等作品

三、音乐电视(MTV)的赏析认知

(一)音乐电视(MTV)的认知

MTV是音乐电视(Music Television)的英文缩写,它包括乐曲和歌曲,这种“视听”文化形式已经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尤其是年轻人。其主要原因是观众在欣赏MTV的时候,即可以听到优美的音乐,又可以看到画面所展现的广阔空间,以及多元化的信息,同时还引导欣赏者对音乐与画面结合起来的“声画同步”和“声画对位”所产生更多的遐想,以达到美的享受。

(二)音乐电视(MTV)的欣赏与创作注意几点:

1、创意、2、旋律、3、歌词、4、演唱

5、画面

6、人物造型、7、剪辑

8、思想内涵。

通过理论讲解,影视作品片例的分析,使学生真正了解到节奏的作用。注:

一、三是重点,二、三是难点

四、课后作业:观看中国影片《老井》 第十六周

课题:动画片的重新认知

教学目的:了解动画片的特点及分类 课的类型:职业基础理论模块 教学方法:讲授、观摩、讨论 教具:DVD、投影仪 教学重点:重新认知动画片 难点:当代动画片特点的掌握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节奏”、“音乐电视”的内容。(10分钟)

二、重新认知动画片(美术片片种之一)(30分钟)

(一)电影四大片种:(纪录片、故事片、科幻片、美术片)

1、美术片:动画、剪纸、木偶、水墨画等。

2、美术片的特点:让静止造型运动起来 ⑴、夸张、神似、变形、借助。⑵、幻想、想象、象征、隐喻。

⑶、二维、三维、四维(创作技术手法)

三、分析美国动画片《狮子王》(160分钟)

(一)分别放三个动画影片片段,进行分析、比较。

1、《花木兰》

2、《宝莲灯》

3、《狮子王》(让学生辨别动画片的异同,创作艺术的精良。)

(二)分析电影化动画片《狮子王》

1、获奖情况:

本片获第67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作曲和最佳原创歌曲两项大奖。

2、打破童话的动画片模式 1994年,是美国动画史上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年。迪斯尼公司推出它的第32部动画《狮子王》。这部动画片一经上映便引起轰动,被誉为“动物化的(哈姆雷特)”。这一次,迪斯尼摒弃了改编童话形式表现为习惯做法,第一次展现成人世界中爱、恨、情、仇的主题以童话形式表现出来,使之成为一部拍给成年人的动画片,满足了观众求新、求奇的愿望。影片被誉为迪斯尼公司不朽的巅峰之作。

3、拟人化的人物造型

在人物造型方面。每一个人物都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片中的三个雄狮(狮王):木法沙、刀疤以及辛巴。不论是从视觉造型上,还是性格特征上,都符合各自身份,被拟人化并且塑造得生动而丰满。首先来看“狮王木法沙”。作为万兽之王的他健壮威猛,成熟稳重,金色的鬃毛,配上浑厚的声音,颇有帝王之风范。他深受臣民的爱戴,对儿子辛巴更是能适时机地教导。而其弟刀疤却与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各种民族文化的大融合

(1)莎士比亚的小说(哈姆雷特)“英国”;(2)为辛巴祝福撒糖与盐,美洲印地安人习俗、欧洲吉普塞人习俗;(3)草裙舞“非洲”(4)少林棍“中国”等。

5、电影化的动画片

《狮子王》的成功因素之多是有目共睹的,动画片的电影化是其中之一。如影片第一段:祝福。天亮了,所有动物要赶到圣岩,向新生的王子辛巴祝福。随着三声呼唤,天,开始渐亮,红日东升,百兽苏醒。每一声呼唤配合一个镜头的变化,画面内容也作调整,然后各种飞禽走兽向一个方向运动,有长颈鹿、大象等。镜头切换到一个瀑布大远景,一群鸟入画,在鸟入画的同时,镜头也转为俯拍大远景,观众看到河流上空鸟的飞行,而且是不同高度的群鸟飞行,画面以暖色调构成一个俯视的透视图。即而又接大象等走兽经过画面。有五颜六色的小鸟落在白色象牙之上。又是一个俯拍结合高速摄影手法,加上情绪由低到高的音乐,镜头和音乐把观众的视线吸引到由远而近的“圣普岩”上(推镜头)。一头威风凛凛的金黄鬃毛的雄狮屹立在“圣普岩上”,沙祖也随之飞到“圣普岩”,接狮王木法沙微笑的近景,转逆光拍摄全景斑马群,马群由中间分开,阳光显现之处走来大法师拉菲奇。“圣普岩”上的木法沙面带笑容,迎接老前辈、老朋友的到来,镜头全景推至中景拉菲奇与狮王的拥抱。转至王后沙拉碧与王子小辛巴。木法沙入画,暖色调画面,给人温馨和美的家庭之感。注:二是重点,三是难点

四、课后作业:观看电视广告片与纪录片。第十七周

课题:分析纪录片《平衡》

教学目的:学习人物类纪录片的创作方法 课的类型:职业基础理论模块 教学方法:讲授、观摩、讨论。教具:投影仪、放像机

教学重点:本片结构及人物形象的塑造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影片,学习题材的选择及人物形象对纪录片主题的影响。教学过程:

一、纪录片的认知(10分钟)

纪录片的定义:纪录片也称新闻纪录片。主要是如实纪录,真人、真事,不经过虚构。从现实生活本身的形象中选取典型、提炼主题、直接反映生活事件。

二、纪录片与专题片的界定(10分钟)电视专题片应该纪录片的一个分支,现在评论界对此争论不休。电视纪录片是源于电影纪录片,它的本性是纪录真实,纪录片的英文是DOCUMENTARY。专题片的英文是SPECIAL,从英文直译应该是特别的、特殊的,最后的解释才是专门的。如果进行国际纪录片交流,你用英文字幕如果按专题片“SPECIAL”上交很容易被人家当作“特别的、特殊的、另类的”片目对待,如果英文是DOCUMENTARY那一定是按纪录片对待。

所以对于“纪录片”与“专题片”界定的争论,对于电视界是毫无意义的。(英文交流的误解)

这一点请同学务必注意!

三、分析纪录片《平衡》(180分钟)

(一)简介:1998年初至2001年,彭辉冒着生命危险,多次来到中国著名的“生命禁区”------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创作一部反映中国政府打击武装盗猎分子的大型纪录片《平衡》。参加加拿大多伦多国家纪录片电影节;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匈亚利国际艺术电影节;获金鹰奖纪录片最高奖:最佳长片纪录片奖

(二)具体分析如下:

1、运用“真实电影”的创作手法来表现真实

2、用主人公的讲述代替解说词,通过讲述串联画面

3、影片的“平衡”在一开始就凸现出不平衡:野生动物与人类欲望,民间反偷猎与偷猎,生命的尊严与金钱的欲望,游牧民的生活生存与大自然保护等,随后展开还有志愿者力量与政府力量措施的对比。

这些失衡是反偷猎队恶劣生存状况的原因,也是可可西里地区生态严峻的原因。本片并不是一部单纯的反映环保题材的纪录片,其实反映的是中国的体制问题。

4、志愿者的出现——起到背景介绍的作用

5、本片成功的关键——对扎巴多杰这个人物的塑造。并没有陷入英雄的模式,他也有缺点,他对着镜头也会不理智,这些恰恰表现出他真实的一面。

(三)有关话题

环境保护是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的国际性主题。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跨越世纪的步伐中更是把环境保护放在了“基本国策”的重要位置上。电视纪录片《平衡》,以精湛、流畅的现实主义手法,真实地讲述了一支活跃在中国著名的“生命禁区”——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的武装反盗猎队伍的命运。

(四)思考:

题材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塑造对纪录片成功所起的作用

四、课后作业:观看日本影片《远山的呼唤》 第十八周

课题:日本影片《远山的呼唤》摄影角度与构图的分析 教学目的:了解摄影师是如何把握摄影角度、构图 课的类型:职业基础理论模块 教学方法:观摩、讲授、讨论。教具:录像机、投影仪。教学重点:摄影角度与构图

难点:影片摄影角度和构图的暗示作用 教学过程:

一、日本影片《远山的呼唤》分析(50分钟)

(一)影片基本情况介绍:

1、获奖情况:本片获1980年日本《电影旬报》最佳影片第五位,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2、导演情况介绍:导演山田洋次是一位深受日本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一位著名电影导演。有人称他为“现实主义的悲喜剧”大师。山田洋次出生于1930年,60年代末他开始以每年拍两部电影的速度,导演了喜剧系列电影《寅次郎的故事》,70年代初以来,他几乎每年都有两部“寅次郎系列”影片是当年上座率最高的十部影片之列,而平均每部影片的票房收入要超过十亿日元(约值一千万人民币)。期间,山田还挤出时间拍了一些正剧,其中包括《家族》(1970年),《幸福的黄手帕》(1977年),《远山的呼唤》(1980年)等名作。在山田的大多数作品中,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充分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友爱,让人们时刻沉浸在平民百姓、街坊邻里之间那种友善和睦的气氛中。在他的作品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居高临下的上层人物,也看不到一个居心不良的“反面人物”。“山田洋次”始终把镜头焦点聚集在人们温情、善良的一面,而回避了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反面、丑恶的东西。第二个特点是在他的作品中,无时不刻流露出一种怀旧情绪。

3、摄影师介绍:摄影师高哲羽夫是山田洋次多年合作的老搭档。《寅次郎的故事》系列电影全由高哲羽夫担任摄影。本片的摄影更是令人称道。首先是远景的妙用,高哲运用大量的远景表现了日本北海道的春夏秋冬的四季美景。春天,一片枯黄的原野已呈现出淡淡的绿色,远处依稀可见的群山显得雄伟壮丽,在那春风吹拂的辽阔草原中,民子与耕作相遇了;夏天,牧场的生机再现了,一群群健壮的奶牛随着升起的太阳而出行,又随着日落而行走在回归的旷野间,高大伟岸的耕作在劳动中与民子由相识而相助;在金色的秋天,丰收后人们的喜悦体现在赛马节上。马背上耕作英姿勃勃,就像一名威武的骑士,民子和武志为他助威,镜头的慢速摄影,表现出耕作的矫健的阳刚之美;冬天的北海门道被白雪覆盖,远去的列车代表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影片的景色清新淡雅,使人心旷神怡,它像一幅幅美丽的油画展现在观众面前,恬静、平和的景色之美,与影片中人物的坚忍、朴实、真挚、善良之美达到了诗一样的和谐统一。

二、摄影角度与构图段落分析(150分钟)

(一)全片摄影角度

外景——景物风光以俯角为主。人物以平角,仰角为主。内景——平角度(底机位)为主

人物交流的重场戏——田岛耕作背角度,侧角度(中景,远景)为主

风见民子正面角度(中景,近景)为主

(二)构图的特点分析

构图中借助门,窗作前景是影片摄影造型的一大特点,环境中物的前景——表现环境空间,营造氛围。人物的前景——人物心里活动。

三、影片思想内涵

人们在思考与想象中加强对美的追求,加深了对美的想往。山田洋次通过影片《远山的呼唤》的画面与声音,在向世人呼唤,呼唤人世间积极向上、奋进求新;呼唤着那些未被污染的、最美好的情感!

注:

一、二是重点,二、三是难点

(期末复习:本课程十八周所讲内容讲解)

篇2:影视金曲课件

一、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1.背景 欧洲各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各国面临的社会问题有所不同。2.特点 多样性、民族性 3.兴起和发展 兴起:19世纪,中心:奥地利和德意志 鼎盛:19世纪中叶,交响乐和歌剧 19世纪欧洲一些国家不同程度的进行工业革命 音乐作为社会意识必然有特定的社会背景 德意志:贝多芬(“乐圣”)4.音乐流派与杰作(1)浪漫主义音乐 贝多芬(1770―1827),是西方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集古典主义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音乐之先声。贝多芬出生于德意志波恩市一个音乐世家。1802年以后,他的耳疾日益严重,以致1809年以后最终失聪。从此,他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来作曲。失聪之初,他非常痛苦,一度想自杀,但他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耳聋带来的巨大困难,创作了大量不朽的音乐作品,如《第3(英雄)交响曲》、《第5(命运)交响曲》、《第9(合唱)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贝多芬崇尚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民主和自由思想,热情关注个人的自由和尊严,这在他的音乐中有充分的体现。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

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我要扼住 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贝多芬一生最辉煌的作品是9部交响曲。早年的贝多芬受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向往民主,追求自由、平等,因此作品中充满时代的精神,蕴涵革命力量。代表作品为《第3(英雄)交响曲》《第5(命运)交响曲》。随着社会的变革,在现实的感染下,贝多芬的后期作品开始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更多的描绘自然美景和人类心灵。代表作品为《第6(田园)交响曲》《第9(合唱)交响曲》。贝多芬自称是“强硬的民主主义者”。他把拿破仑当成建立共和国的英雄,将这首《英雄交响曲》交响曲题献给他。但他听到拿破仑称帝后勃然大怒,立即把乐谱封面撕个粉碎。在出版时,标题被改为“为纪念一个伟人而作”。这部作品于1805年在维也纳初演一举成功,从此贝多芬蜚声于欧洲乐坛。

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第一部打破维也纳交响乐模式,完全体现英雄性格的作品。作品贯穿着严肃和欢乐的情绪,始终保持着深沉、真挚的感情,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氛。贝多芬本人曾声称他最喜欢的交响乐就是这部第三交响曲。奥地利:约翰??施特劳斯 “圆舞曲之王”)《蓝色多瑙河》 小约翰??施特劳斯(1925―1899):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施特劳斯家族的杰出代表;出生在风行跳舞的维也纳一个音乐世家家庭,与父亲同名。1855-1865年应邀在圣彼得堡指挥夏季音乐会达十年,1863-1870年任皇室宫廷舞会指挥。后又从事轻歌剧的创作。其创作以《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活》《春之声》和《安娜波尔卡》等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冠以“圆舞曲之王”的头衔。《蓝色多瑙河》在奥地利被称为奥地利第二国歌。1866年奥地利在普奥战争(七星期战争)中惨败,使维也纳人感到哀伤、压抑,空气沉闷,情绪低落。为振奋人心,约翰?施特劳斯受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领导人赫贝克之约,写作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圆舞曲。序奏开始时,小提琴在A大调上用碎弓轻轻奏出徐缓的震音,好似黎明的曙光拨开河面上的薄雾,唤醒了沉睡大地,多瑙河的水波在轻柔地翻动。在这背景的衬托下,圆号吹奏出这首乐曲最重要的一个动机,连贯优美,高音活泼轻盈,它象征着黎明的到来。意大利:威尔第《茶花女》 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推动民族意识觉醒 威尔第的音乐作品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富有民族特色,对当时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觉醒起了巨大作用。《茶花女》(1853年创作),威尔第把音乐注意力集中在表现主人公玛格丽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真正的高尚的形象,揭示女主人的精神品格,揭示她的愿望跟她周围的环境之间深刻的矛盾冲突。歌剧音乐细腻的心理描写、诚挚优美的歌调和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三幕歌剧《茶花女》于1853年在威尼斯进行首演,被认为是一部具有出色艺术效果的巨著,并由此成为各国歌剧院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茶花女》的意大利名称为Traviata,原意为“一个堕落的女人”(或“失足者”),一般均译作“茶花女”。歌剧描写了十九世纪上半叶巴黎社交场上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薇奥列塔。她名噪一时,才华出众,过着骄奢淫逸的妓女生活,却并没有追求名利的世俗作风,是一个受迫害的妇女形象。虽然她赢得了阿尔弗雷德??阿芒的爱情,但她为了挽回一个所谓“体面家庭”的“荣誉”,决然放弃了自己的爱情,使自己成为上流社会的牺牲品。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卡门》的作者。在音乐中他把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歌剧《卡门》 完成于1874年秋,是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四幕歌剧 《卡门》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卡门使军人班长唐??豪塞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时的情人 ―― 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后来唐??豪塞因为放走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卡门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又加入了卡门所在的走私贩的行列。卡门后来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在卡门为埃斯卡米里奥斗牛胜利而欢呼时,她却死在了唐??豪塞的剑下。本剧以女工、农民出身的士兵和群众为主人公,这一点,在那个时代的歌剧作品中是罕见的、可贵的。也许正因为作者的刻意创新,本剧在初演时并不为观众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此后变得长盛不衰。法国:比才《卡门》(2)民族乐派 俄国:柴可夫斯基 19世纪中叶,欧洲各国民族独立斗争蓬勃发展,民族意识日益高涨,造就了一批杰出的民族革命英雄,同时也影响了一大批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爱国主义艺术家,他们的民族觉悟达到了前所末有的高度,产生了摆脱外国文化统治,建立本国近代民族文化的强烈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崭新的音乐流派----民族乐派诞生了。民族乐派的产生,极大地丰富了音乐艺术宝库。对世界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民族独立运动兴起的欧洲,以东、北欧等国家为中心的音乐,摆脱了以德奥为主的中欧传统音乐的影响。采用自己国家的历史、传说和民间素材,颂扬美丽的祖国、英雄的人民,创作了富有民族性的音乐,开拓了新的领域。民族乐派最先在俄国出现,后发展到东、北欧等国,其代表人物有格林卡、穆索尔斯基、鲍罗丁、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斯美塔那、德沃扎克、格里格、西贝柳斯等。民族乐派实际上是浪漫主义音乐发展的继续或派生的分支,他们把浪漫乐派所强调的个性扩大为民族性,促使世界各民族音乐空前繁荣。柴可夫斯基(1840―1893),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他的音乐是俄罗斯文化在艺术领域内的最高成就之一;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者。19世纪中后期,俄国的民族乐派音乐兴起。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如歌的行板》着重内心刻画,他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表达了爱与善能战胜一切的主题。他提高了音乐在舞剧中的作用,为俄国音乐争得了世界荣誉。四幕芭蕾舞剧《天鹅湖》,作品作于1876年。故事取材于俄罗斯古老的童话,由别吉切夫和盖里采尔编剧,是柴可夫斯基最著名的舞蹈代表作之一。主题是恶魔把姑娘变成飞禽(或走兽),然后是忠实的爱情力量,英勇的行为或法术战胜妖法。舞剧《天鹅湖》一百多年来长演不衰。5.浪漫主义音乐特点 注重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的形式,突出个人感受。浪漫主义音乐作品中还有大量弘扬民族特性,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乐派。2.发展历程: 爵士乐 摇滚乐、蓝调及新的爵士乐“比博普” 风格更多 二战后 起源于19世纪末,一战后空前发展 20世纪70年代后

二、20世纪世界的音乐发展变化 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拥有广大听众的通俗音乐。

1、背景 20世纪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3.成就: 20世纪50年代,美国《围着时钟摇吧》 20世纪60年代,美国《时代在改变》 摇滚乐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猫王”普莱斯利 英国的披头士乐队(“甲壳虫”摇滚乐队)在西方也有很大影响 爵士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源于美国南部新奥尔良的黑人音乐,是美国黑人从非洲带来的传统音乐与欧洲音乐长期融合的产物。爵士乐风格多样、节奏性强,主要乐器是小号。一战后至二战前流行音乐的主流――爵士乐(Jazz)二战后的流行音乐中有摇滚乐、蓝调和新的爵士乐“比博普”。其中摇滚乐成为主流。摇滚乐源于美国,是黑人音乐的节奏与白人乡村音乐和西部音乐的有机结合。摇滚乐强烈的节奏、以爱情为主题且简单直白的歌词以及演奏者身背吉他边歌边舞的演唱形式、奇特的装扮强烈地吸引着战后的新一代青年。普莱斯利(1935―1977)出生在美国一个贫穷的农场工人家庭里。他从小就沉迷于福音音乐。同时,贫民窟里流行的节奏强烈的黑人音乐,以及蓝调、民谣亦深深打动了年幼的猫王。教堂的唱诗班演唱给予了猫王音乐启蒙,教堂里教徒们充满激情的歌舞对猫王影响至深,他那著名的富有争议的扭胯动作就脱胎于此。普莱斯利真正是使摇滚乐让年轻人疯狂的第一人。在他的音乐中,强有力的电声乐器刺激了年轻人好奇和敏感的神经,他的演唱渲泄了年轻人心底的呼喊,使他们的情绪获得疏导和发泄。截止他去世时为止,他的唱片至少被发行了5亿张以上。他的歌声中有呼喊、甜美温柔、叙事、爱国、宗教、逃避现实、抨击社会、乡土气息、浪漫情调,等等内容。“ 甲 壳 虫 ” 演 唱 组 1957年英国人约翰??列农 吉他手、歌手、保罗??麦卡特尼 键盘乐手、乔治??哈里森 吉他兼键盘乐手 和理查德??斯达克 鼓手 四个青年,成立了一个流行歌曲演唱组合,取名为“甲壳虫”。“甲壳虫”演唱组正式名子,英文叫Beatles Band,中文音译名叫“披头士乐队”。有趣的是“披头士”这个词倒用得恰到好处,因为它形象地概括了他们留着长发、穿着牛仔裤、休闲衣的颓废形象。而Beat这个词,原义的意思是拍、打,正说明了他们的摇滚演唱风格。“披头士”后来也成了这类形象的时尚青年的专用词。披头士乐队(象征着乐观主义)对于摇滚乐,有人说它具有时代气息,有人说它对青年人带来了不良影响,你怎么看? 甲壳虫乐队 一方面摇滚乐直白的内容、强烈的节奏中蕴涵着永恒的力量、激情和信念,反应了二战后美国青年的情绪追求,带有时代进步性。另一方面摇滚乐的演奏者着装奇特、行为怪异,吸毒等生活方式使摇滚乐有着享受、自我膨胀和堕落的一面,给青年人带来不良的影响。“流行音乐反映了怎样的时代变化?你怎样评价流行音乐?” 20世纪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使音乐发展。对20世纪流行音乐的评价:流行音乐反映了现代社会青少年一代的情绪追求,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流行音乐是突破传统、缓解竞争压力、宣泄喜怒哀乐的一种最直接方式。日益繁荣的流行音乐活动也改变着人类的娱乐和生活方式。

1、条件 1 19世纪晚期,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提供技术和物质基础)2 社会大变化,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和商业利润的驱动(动力)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2、电影起源和发展的过程(1)发明诞生(19世纪末)19世纪末,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制成兼有拍摄和放映功能的活动电影机,1895年在巴黎首次向公众放映自己拍摄的短片,标志着电影诞生。卢米埃尔兄弟在他们的父亲经营的照相馆中,学会了照相技术,并在后来帮助他们的父亲掌管照相器材厂的同时,研制出了“活动电影机”。卢米埃尔兄弟在1895年12月28日这天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沙龙”内用“活动电影机”将自己拍摄的胶片放映至银幕上,世界一致公认将1895年12月28日作为世界电影的发明日。(2)无声片(又称“默片”)20世纪初~1927年 20世纪初,美国人格里菲斯对电影制作和摄影技术进行了许多重大的改革和完善,发展了电影构图与剪辑技术―蒙太奇。拍摄和导演了集故事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的电影作品,《一个国家的诞生》。被称为“电影艺术之父”、”“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1927年以前的电影都是无声片,又称“默片”。影片的主题靠演员的表演、动作和字幕来表达。格里菲斯(1875―1948),美国著名导演、著名电影理论家,公认的电影艺术的奠基人。在格里菲斯之前的电影基本上离不开戏剧美学的范畴,但从1908年以后,格里菲斯开始进行探索、吸收别人的发明并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他逐渐形成了自己一整套比较完备的电影叙事语言。《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就是格里菲斯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因此,他被称为“电影艺术之父”。《一个国家的诞生》是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反映了美国总统林肯解放黑奴这一重大历史题材,影片中白人组织三K党对付黑人的残暴行为的情节充满了种族主义色彩,虽然备受争议,但相当程度上开创了好莱坞的基调:壮观的场面,勇敢多情的男主人公,百老汇式的戏剧程序加拳击比赛式的故事节奏。它是第一部以镜头为基本组织单位的电影故事片,在电影技巧上开创性地使用了许多表现手法,发展了电影构图与剪辑效果,成为电影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力作。最负盛名的是美国的卓别林。最杰出的喜剧大师 , 20世纪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家,世界上最著名的喜剧电影明星。《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 卓别林(1889―1977),20世纪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家,世界上最著名的喜剧电影明星。无声影片时代,影片不是靠语言,而是靠情节动作,他的动作简练幽默深刻,全世界不论男女老幼,懂不懂英语,都能被他的表演所打动。他作为伟大的喜剧电影艺术家,最大的贡献是把为笑而笑的庸俗“闹剧”,提到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度。他以独特的喜剧艺术表演风格和辛辣的讽刺,尖锐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卓别林一生主演过80多部影片。1972年,美国影艺学院特别颁了奥斯卡奖表扬卓别林对影坛的特殊贡献。被授予1953国际和平奖。由于他的影片触动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美国司法部长乘卓别林出国之际,下令移民局不准卓别林回国,后来他移居瑞士洛桑,1977年12月25日,卓别林逝世。《摩登时代》拍摄于1936年,是卓别林主演的最后一部无声影片。有感于世界经济危机给失业工人带来的痛苦,他决定用电影的形象语言来呐喊。1935年,电影已进入“有声时代”,可卓别林认为,用滑稽夸张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要远胜于对白,于是他只在片中加入配乐和少许音响就上映了。《摩登时代》是“默片大师”卓别林有感于经济危机给失业工人带来痛苦而作。剧中卓别林饰演工业社会中一名不幸的工人,曾在街头搭救一名偷面包的流浪女,他身无分文,被迫故意犯罪入狱,并从此几进几出。流浪女因歌舞天赋而成了红星,引荐他出狱后去工作,没想到他一鸣惊人,但好景不长,两人再度出逃亡命天涯。苏联电影事业迅速发展 《波将金号战舰》 1925年出品。S.爱森斯坦编剧、导演。是向俄国1905年革命20周年的献礼影片,表现敖德萨海军波将金号战舰起义的历史事件。影片具有史诗般的规模,主题重大,冲突鲜明,既有宏伟的群像,又有细节的描写。丰富的蒙太奇手法和准确恰当的节奏使这部史诗片充满激情。敖德萨阶梯大屠杀一段不仅气势磅礴,而且蒙太奇切换充分体现了惊心动魄的场面和感情的起伏。有人说如果这部影片是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那么敖德萨阶梯则是经典中的经典。随着这部影片的诞生,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对世界电影的影响也更明显了。1958年,在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上,该片被评为电影史上12部最佳影片之首。(3)电影艺术的成熟期——20世纪20~40年代 1927年,美国华纳电影公司首次拍摄成功有声电影《爵士歌王》,融对白、音乐、歌唱为一体,电影进入有声片时期。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标志着彩色电影的问世。自此,电影具备了画面、声音和色彩三大要素。(4)二战后,电影艺术发展更为迅速 1945年后 ①二十世纪50年代以后的电影技术宽银幕电影和立体声电影相继出现(全息、环幕、三维立体)②电影艺术的发展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③美国好莱坞 洛杉矶附近电影生产基地 电影《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外星人》都属于高科技的科幻片。《泰坦尼克号》中悲壮的爱情成为全球传颂的经典,本片获得1998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效、最佳摄影等11项大奖。好莱坞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郊区,是美国乃至全世界最著名的电影生产基地。1886年,房地产商哈维??维尔克特斯在洛杉矶郊区买下了一块地,他的夫人将苏格兰运来的大批冬青树栽在这里,就有了好莱坞这个名字(在英语中,Hollywood是冬青树林的意思)。后来,许多电影公司在好莱坞落户。

篇3:影视金曲课件

“网络影视课件”是教育技术、交互影视(由学习者参与的,可以自主选择观看路径的影视形式)和第九艺术(电子游戏)的有机组合,依据“认知心理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展开了对学习者群体分析和教学情景设计的深入研究,将认知视点、悬念设计、冲突理论等问题融入影视课件教学设计中,最终形成了“影、视、教、学、实践”一体化的影视网络媒体教学新模式[1]。

“网络影视课件”运用以视觉为中心的文化氛围改变学习者的感观和体验,提出了“工科问题文科化,文科问题戏剧化”的设计理念,通过精美的场景、震撼的视觉效果、巧妙的故事情节等细节描述,让学习者在心情愉悦的情境下学习课程,树立起区别于传统教学资源的新的观察点和兴奋点。体现了让学习者主动参与的教学设计思想,通过故事互动以及角色和任务选择等交互形式,开展多层次、多视角、多角色、多功能的情景式学习,真正达到了“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目的。下面就以下几个方面对网络影视课件理论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情境理论

情境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内容,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2]。

教学的艺术是能够创设恰当的情境。在教学理念上,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需要学生学会多级索引,把逻辑思维转化为影视化的印象索引中,在情境启发环境下,找到与之相关知识的特性,达到掌握知识的教学设计目标。网络影视课件的教学设计活动强调应注重情境创设,强调“情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情境教学中角色的扮演是通过教师的有意指导,学生在课下的精心准备台词或道具,根据教材内容中人物性格特点,扮演相应角色,通过学生扮演角色,掌握人物性格并理解文本内容的教学形式。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通过表演走进人物内心,把握人物性格,最终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表演情境的创设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在中职语文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在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进行知识的探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例如《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这篇课文的教学建议利用影视资源来创设情境,在教学时播放有关视频资料,设定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又如《孔雀东南飞》导入课文是播放《梁祝》,创设情境,学生沉浸在音乐的思绪中,不自觉的产生联想。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尽可能的展开想象与联想。教学活动是师生探索知识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师通过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有时日常生活中描绘的情境和课文中有较大差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符合课文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尽快进入课文中。例如:在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诗词欣赏单元中,有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教师设置如下情境:视频片段(播放安雯MTV《月满西楼》,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本词的情感,通过音乐完成教学的多级索引。

二、悬念理论

教学中通过悬念完成教师设计思路,不断给学生制造陷阱,在学生完成后及时鼓励,在学生的期待中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的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悬念能增强作品情节的生动性,引导观众出没于作品情节的峰回路转之中并始终兴趣盎然[3]。有意识的设置悬念,直接提出问题和挑战,可以让学生立刻把注意力集中在影视课件中最想表达的信息上,符合学生心理需求,可牵引学生以主动、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整个教学悬念的建构之中,从而完成自身在整个教学悬念活动中的心理旅程或心理履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判断,同时保持浓厚、稳定的学习兴趣,轻松顺利地完成自主探究的教学环节。网络影视课件在教学设计上采用叙事性悬念的设计方法让学习者对事情或人物先有相应的了解,有时还可以产生相应的情感基础,比如移情于人物,学习者才有可能对事情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兴趣,并投入关注。网络影视课件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还可以利用剧中人物与学习者不同的视角关系,设计不同的悬念场景。在学习者与主人公不知情的前提下,事情发生巨大的转变,是学习者获得震惊的感受与心理冲击,加深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记忆。教师在讲授新课前,要有的放矢地精心设计悬念,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以多种形式寓于学生掌握的知识体系中,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已达到学习活动的最佳状态,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项链》

一课的悬念设置:课前导入悬念,导入时播放影视课件,学生观看十年前后玛蒂尔德生活的变化。(学生自导自演)教师引导:同学们观看了视频,玛蒂尔德为什么在十年的时间里由一个少夫人变成一个做苦活的中年妇女呢?她十年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通过影视课件,使学生直观的感受人物内心和生活变化,导入环节设置悬念,使学生急待找到故事缘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蒙太奇理论

蒙太奇常用来表现创作构思,把各种不同的画面有机地剪接在一起,使之产生连贯、对比、悬念、暗示、联想等艺术效果。用蒙太奇媒体1+1>2的形式,孤立描述知识点的原体,将构造性知识点分解为一个个原体,并对综合体进行落地性解惑。中职学生缺乏对三维空间的想象,教学中可以通过画面和媒体来强化知识,产生蒙太奇的联想,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掌握知识点,用重复的蒙太奇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知识烙印,让学生有较强的超越感。蒙太奇中的多视角镜头,可以让学生乐此不疲地进行学习,符合学生的联想思维,有助于学生想象与联想能力的培养,起到形象化的作用。语言文学的电影手段不一而足,不故事悬念、场景转换、内心独白等,俯首即是,而蒙太奇技法更是目不暇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挖掘内涵、设计出画面感、映像感,让学生浮想联翩。

总之,让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能够极大限度的集中,让学生全身心的融入语文课堂学习之中,就要运用更新的理念和技术。网络影视课件知识信息来源丰富,内容形象生动具有吸引力,在全新的教学理念和现代化的技术支持下,网络影视课件教学建立了一种能动性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充满了生动灵活的教学元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给信息化背景下的语文课程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构建了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小平.网络影视课件学教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10).

[2]张冬梅.提升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策略探索[J].广西教育,2012(5).

篇4:浅谈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

关键词:影视文学;影视艺术;艺术共性;相成关系

影视是一种综合艺术,它是把静态的文学言语通过有声且直观的视觉形象呈现给大家,在丰富人们工作学习后的文化生活同时,又向人们展示了视觉盛宴的另一种世界,使观赏者们产生不同于平常的感觉。一部非常具有成功价值的影视作品是一定会在影视艺术和影视文学这两个方面下足功夫并都达到高水平,并能完全将两者完美融合,吸引观众产生价值。影视文学具有听和看两种手段,它是电影电视剧等形式的文学剧本,也是电视剧、电影等形式的内容存在基础。影视艺术让影视作品和文学更具有渲染力、生命力、表现力、感染力,能吸引更多的观众主动鉴赏观看,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会进一步提升影视作品的价值。

一、影视文学

影视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字,它是另一种表达形式的文学类型,它将文学剧本进行深加工,通过广播、电视、电影、微视频等声话设备播出,用直观的听视觉感官表现形式把作品呈现在人们面前,以达到文学思想内容的表达诉求。它已成为现代文学中的重要分支,与传统的诗歌、小说、散文等相比具有更高的魅力,更容易获得人们关注。影视文学具有的特点:

首先,它是文学一种表现手法,在本质上与其他文学作品并没有较大的不同,所以它在编辑故事情节、凸显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方面等方面具有传统文学所具有的规律。

第二,它在表现上兼具了影视媒介的一些特点,这是传统文学所不具有的。融合了影视媒介的“读”、“看”、“听”等特点,所以影视文学的表达方式更为丰富。

第三,其影视特征鲜明。视觉效果比较突出,它将死板的文学描述形象通过具体直观且视觉非常鲜明的手段表达出来。它也具有一定动作性,主要是把死板文字用具体影像描述出来;还有就是运动了蒙太奇手法,使得剧本中的各内容、场景、人物及其他都能根据需要效果进行组合,以达到最好表现效果。

二、影视艺术

影视艺术是指在影视作品中,使用空间、时间等多种手段来彰显银屏形象的表现力、感染力,通过这种时空融合的艺术效果,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情感需求等。影视艺术讲究的是意境、意象、和神韵相融合的美学效果,能让人产生视觉、听觉、感觉和心灵上的美感,并起到净化心灵。影视艺术的最早应用是在电影中,随着经济的发展,电视的普遍和升级,在电视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影视艺术主要通过空间的营造、叙事要求及发展方位、场景再现、人物表现等方式来展现。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第一,只为提高作品的收视率,去拍摄具有迎合性质的商业片,这是不课能会代表影视艺术价值的最高标准和最高境。降低艺术标准,具有通俗化、暴力化、低俗化的影片,虽然迎合了观众的趣味,但与影视艺术相比是一定不能同日而语的。

第二,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大发展造就了特技效果,为特技效果提供的平台,但这并不是等同于影视艺术,特技效果的运用虽然为观众带来新鲜感,提升视觉效果,但也只能给观众们带来一时的视觉刺激和冲击,并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影视艺术的真正意义上是能够满足大众的精神生活并为他们带来眼心相融合的艺术。在使用中要把握好度。

三、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的关系

影视文学和影视艺术可以说是具有相互交融、荣辱与共的关系,两者中谁有欠缺,向观众们展示的作品都不会光彩而变的不完美。

(一) 影视艺术和影视文学具有一定的艺术共性

从他们内容的手法展现来看,影视文学的侧重重点大部分主体是人物的本身,主要表现线路是以人物本身的思想行动,在纷杂的关系网中,各种互动融合,一个剧本故事的连贯表达,以达到熏陶塑造启迪并感染大众。在设置相关场景中、故事的铺陈等方面,作品都会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表达的艺术性。影视艺术是阐述方式,并且怎样运用都是为了烘托表达出影视人物的主题。

从美学形态上来看,他们都运用时空等形式来彰显角色和场景环境。它本来就具有展现美的基本目的,进而以启迪智慧为最终愿景,而另一种中所运动的方式也是同样是达到这一要求。出发点上他们是一致的。

从展示方式上来看,一种是能把所有故事情节精彩的融合展现,行使了蒙太奇方式,使任务、环境以及其它等表达整理展现的更为和谐。

(二)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的相辅相成关系

影视艺术如果没有影视文学的内涵,再有魅力也不会得到人们的持续关注,所以说影视艺术是需要影视文学的存在。影视文学也需要影视艺术的衬托。文学剧本如果具有了吸引力,就像一座房子有了坚实的地基,但是只靠牢固的地基是不能吸引眼球的,还需要为其不断的添砖加瓦,描龙画风,让其穿上漂亮的外衣,充满光彩,让人处处感受美的存在。无论怎样,有意义的文学内容需要影视艺术的烘托,这样才不会显得粗糙干瘪。影视艺术通过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使影视文学彰显了更强的表现力,让人们进一步加深对作品内容的领悟。

只有将两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才会使作品丰满,既有深刻的内涵,又有艺术欣赏价值和艺术感染力,并具有历久弥香的力量成为一部优秀作品。许多奥斯卡金奖获得影片,就在这运用的非常精彩。只有具备令大众震撼的文本,再配备饱含深情的角色演绎、非一般的情节设计、不同寻常的手法创作,达到大众在鉴赏时产生自主地被感动效果。

( 三) 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的前提都是以文学为蓝本

所有的运用手法都需要围绕文学的内容来进行再创作更具有彰显力,不能凌驾于文学内容之上而自成一体。只能在尊重文学内容的前提基础上,通过合理地运用艺术手法,才会使作品呈现和谐之美。当所有的作品都只具有娱乐功能时,影视作品就失去它的光彩价值和积极意义。

影视作品使得文学作品更为形象丰富。其内容更为直观、具体、形象,也使复杂的社会万象通过一个镜头,就能表现出五味陈杂的韵味。

(四)在观众的接纳程度和方式上,影视艺术和影视文学更加的切合

影视文学在思想的表达上、感情的传递上、审美观点的塑造上,都给大众带来更为深刻的影响。说到底影视作品是为了愉悦大众,没有了观众认可,再具有深意、再精美的制作、再有艺术价值的影片也不会有大众欣赏。两者既需要在内容上贴近大众,也要通过艺术来表达美为社会带来积极意义。这就需要影视作品要在文学的内容上和艺术表达上找到融合点,既要广大观众所欣然接受,又要提高影视作品的文学艺术水平。

四、结语

一部较为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带给人们视觉上的盛宴,也会带给人们精神上的享受。影视艺术和影视文学是影视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对于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生命力等都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通过努力将两者更好的融合,使得影视作品在升华艺术的同时,尽可能地提高大家的观看兴趣,以达到净化心灵的作用,这是现代影视作品努力的方向。只有将影视作品的文学效果、艺术效果、社会价值、观众满意度联系起来创作,影视作品才会朝着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亚斌.影视艺术鉴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孙宜君.影视艺术鉴赏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3]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4]李幼蒸.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5][德]克拉考尔.电影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M].邵枚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

[6][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M].胡尧之,等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7]崔剑剑.试论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之间的关系[J].电影文学,2013(18):19-20.

篇5:论高校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融合

论高校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融合

[摘要] 影视教育的具有的实践性,使影视教育不能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且要兼顾技能的掌握,因此影视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影视产业的支持,而人才是事关影视事业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这使得两者的交叉与融合成为必然。目前,我国高校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相互合作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但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篇6:影视金曲课件

西方电影赏析结业论文

电影就是电影

从几部影视中看中外影视文化的差异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姓名:

学号:

2011年11月10日

西 方 电 影 赏 析

---------从几部影片中看中外影视文化的差异

摘要:人处在人的世界里,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陌生、冷漠、喧嚣又没有意思,再善良的人眼里也会透着冷漠。其实,行走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生活。所以,电影是个好东西,它经常把镜头锁定其中一个人,讲述关于他的故事,于是你的眼睛变得温柔起来,顺着他的感觉,一起喜怒哀乐,许多缺点、错误都被容忍,让你觉得顺理成章,情有可原,因为那是一个人,仿佛就是你自己。电影就是这样,让人喜,亦让人悲。而在今天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更多的是追求精神生活的充足。电影迎合了人们的心理,所以今天电影的发展也倍受人们的关注。带着对电影的热爱与关心,写下了你这篇心得。回眸过去的电影发展史,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后,电影已发展到数字化时代。奥斯卡金像奖、金棕榈奖等已成为中外电影人一生追求的目标。然而,这些奖项却大部分被外国影人拿走,为什么中国的影视作品很难在国际上获奖?为什么中国影视不被世界所接受

不禁提出疑问:-----大片仅仅是娱乐吗?

关键词:中西电影 比较 中西文化 差异

一、《黄河绝恋》和《泰坦尼克号》

这两部影片均以一段历史题材为背景,以爱情为主线。可是《泰坦尼克号》成为响誉全球的大片,获得多项奥斯卡大奖,而《黄河绝恋》却在奥斯卡评选中早早出局。

为什么会这样呢?《泰坦尼克号》成功之核心----征服世界人民的“思想性”!“人性的考验!”----江泽民总书记评价《泰坦尼克号》“人性的考验”确实是这部影片的最能牵动人心的地方。在今天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在被超快感的忙碌渐渐冷淡下来的情绪中,人们可以从这部影片中找到些许人心的温暖。在欣赏完这部电影之后,令我们感动的,难道仅仅是它美丽的爱情故事吗?不!在我们脑海里久久盘旋的镜头,是在生死关头还倾心的演奏交响乐的勇敢的乐手们,是在纷乱逃亡的脚步中还努力维持序的船员们,是在危急时刻仍然没考虑自身安危,主张先送走老人,小孩和妇女的举动,而老人们却安详的躺在床上,等待着与自己忠爱的伴侣化做永恒,把逃生的机会留给更多年轻的生命……,西方中产阶级价值观今天风靡世界,它的核心便是财富观念.这种观念的特点是一切判断均从财富出发。

《泰坦尼克号》的主要篇幅是鄙视以财富取人的,Jack和Rose身上,影片似乎寄寓着对以财富划分等级秩序的叛逆。一般认为,这种叛逆正是美国自由平等精神的标志。问题是叛逆不是针对财富,只是针对等级差别,而叛逆者自身最终也是为着追逐财富。譬如Jack因赌博赢取了一张船票,要到美国发财的狂喜心态顿时溢于言表。毫无疑问,jack身上的自由平等精神,是自由平等地获取财富的精神。

《泰坦尼克号》影片的大部分构思都是在炫耀财富的魅力。豪华的游船本身已是一种象征:它把财富的魅力表现得很有生气,并尽量显示西方在二十世纪初

叶所具有的因敛财有成而无法掩饰的傲慢。Jack站在船头狂叫“我是世界之王!”后来导演卡梅隆在奥斯卡颁奖会上也如此狂嚣,充分说明了西方中产阶级在赢取财富方面倾尽心智的精神境界。

所谓浪漫爱情史诗尽管动人,但它可以视为这种西方财富观念的点缀。无非是说,追逐财富本身不妨碍爱情生活的纯洁,因此,也就不妨碍把财富当成爱情生活的点缀。价值连城的“海洋之心”贯串影片始终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Rose既珍视爱情,同样珍视“海洋之心”的财富象征。所以许多观众直观地认为,这一点已起码说明露丝的爱情不够纯洁。

为什么要用“海洋之心”作为贯串全片的重要道具呢?它难道对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有任何衬托的意义吗?其实没有“海洋之心”,Jack和Rose的浪漫爱情丝毫无损。“海洋之心”的介入,只是给这段爱情添入一种中产阶级财富魅力的氛围,让人感觉到财富的魅力真是无处不在。它使Jack和Rose的爱情不可能完全只在三等舱里完成。华贵生活的实现,似乎才是浪漫爱情的终点。这样的浪漫史诗,说到底是西方中产阶级价值观照耀下的青蛙王子的故事。

以财富为中心的西方中产阶级价值观,和以自然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迥然不同的。中国精神认为生命的价值是天地赐予的,只要人把自己看作天地之子,合乎自然与人性地生活,就已经在“享受每一天”了。所以,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几乎百分之百的著名中国电影,都不会去涉及财富、等级、灰姑娘或者青蛙王子那样的课题。大概这就是中国文化精神和西方价值精神的巨大差异。

但尽管有差异,《泰坦尼克号》在中国还是取得了很酷的票房收入。不只是中国,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是一样。为什么呢?因为它有着比爱情更能打动人心的东西,“人性的考验!”,它有世界上最崇高的思想,以至于使世界都接受了它的思想。

二、《卧虎藏龙》和《黑暗中的舞者》

这两部影片都有很强的艺术性,且都在国际上抱奖一堆,而《卧虎藏龙》则是中国第一部获得4项奥斯卡奖项的影片。虽然它在国际上很辉煌,但是在中国的影响却不是很大。而《黑暗中的舞者》却可以处处生辉,这又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

看《黑暗中的舞者》,却莫名地想到村上春树的小说的标题,《挪威森林》、《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舞!舞!舞!》、从比约克那张四分五裂渗透北欧气质的小脸上,森林,雨水,天籁,这些带着自然的气息弥漫过来,舞在塞尔玛,其实只是一种白日化的想象,现实里的她,却逐渐湮没在黑暗中,尽管内心的明亮和希望在黑暗中闪亮,却无法逃避悲剧命运的追随。

《卧》在美国被宣传为妇女解放 而不是武侠片,成为西方人了解东方文化的一个窗口,美国人被剧中的东方的文化所吸引,令人所向往的神秘的东方国度,不被美国人所理解的“江湖”(却是吸引人处),其中的绚丽的武打场面,异域风情的强烈的色彩冲击,可能还有它所宣传的妇女解放吧,以上的种种理由使它击败了其他的竞争对手而勇夺4项奥斯卡大奖,成为当届最成功的外语片。

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卧》在国外风光之后,回到国内却反应平淡,与获得4项奥斯卡大奖的殊荣不相对称,这引起了我们的深思。《卧》在国内反应如此平淡是什么原因呢?是国人不认可呢?是拍的不好呢?还是情节不吸引人呢?据

我们的调查所得,《卧》给国人的印象是“太烂,不行”。也许是这类影片在国内太多了吧。西方人不了解东方的文化,《卧》即是给西方以神秘,来吸引西方人,这是《卧》在美的成功之处。

《卧》的成功是它把东方的美丽文化带给了对东方一无所知的西方人,使他们开始了解神秘的东方,对东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致于对《卧》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喜爱。

大片真的仅仅只是娱乐吗?

不是!这是我们在欣赏和对比完五部大片后的共同感受。

自从1895年巴黎以卖门票的方式宣告了它的诞生之日起,电影就被打上鲜明的商业烙印,以好莱坞为领军的进口大片更是如此。屡试不爽的英雄美人题材,不惜动用核弹、舰艇、战斗机的宏大场面,至死不渝、缠绵动人的爱情童话,以及永远吸引观众的层层悬念等娱乐要素被近乎完美地组合在一起,强烈地冲击着观众的视听。但是,好莱坞赢得观众的深层次的杀手锏却是其寓意深刻的思想性。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大片的“思想性”并不是直白的说教方式来体现,而是深深埋藏在故事情节和人物言行举止当中,即以艺术性的方式来体现思想性。进口大片永远是以娱乐为目的的,但是娱乐也永远不会是唯一的目的。一位影评人说,“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是以娱乐性为主的进口大片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三、影评《美国丽人》

在电影进行到一半左右的地方,极度沉迷于V8摄影的男孩瑞奇给他新交的女朋友珍妮看他所拍过“最美丽的影片”。片子里是一个迎风飞舞的透明塑胶袋,贴着红砖墙角不断飘动,飞上、飞下,左移、右飘,伴随着满地枯黄的落叶,恣意飞扬。而那镜头就只是跟随着塑胶袋,锁定它曼妙的舞姿,幽雅而缓慢地飘动,一会儿好像即将要贴到地面,忽然一阵风又使它拔高飞起;萤幕画面停留在影片上,镜头越来越近,配合着平淡单调的乐音,刹时之间时间彷佛也暂停了,只剩下那单纯的节奏紧扣每位观众的内心,竟是好美好美…就这样,才几分钟的光景,导演却利用这平凡无奇的塑胶袋,交代了本片一个重要的主题:停下来,靠近点,看清楚。

这部电影首次执电影导演筒的舞台剧名导山姆曼得斯选择用轻松诙谐的方式呈现,别具巧思、喜感十足的音乐寓于沉重的主题之中,用略带嘲讽的口吻告诉你这样一个平凡的故事,平凡的悲剧,像是一首荒谬的中年协奏曲,让观众在开怀大笑之余,也能回过头来思考电影里隐隐传达出的悲哀讯息。

四、威尼斯电影节——中国电影走进后张艺谋时代

当年张艺谋在威尼斯电影节上的表现到今天来看才知道是一个奇迹——他那时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凭借《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就抱走一头头金狮。当然,天才毕竟是不多的。——一个好的导演是成功的关键。外国影院最有杀伤力的硬件动感电影起源。

被誉为本世纪文化娱乐领域新一轮朝阳的动感电影,伴随着经济的腾飞,忽如一夜春风,被众多有识之士引入国内娱乐业。人们也越来越多地被动感电影所

带来的不可言表的惊险、刺激所征服。动感电影自产生以来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历程,从最初的平台式和十人座发展到如今的870放映机,涡轮式100座300平米大视域的最大规模至尊设备“turbo tour ”系统。该系统集成诸多当今最新技术:计算机远程控制技术、程控液压运动模拟技术、高清晰度超大画面放映技术、DTS数字音响技术、数码3D图像制作技术等。但这种先进的硬件设施还没有真正的走进中国。

五、中国影视路在何方

广泛吸外国成功之经验;兼容世界优秀文化,走自己的路!

参考文献:

赖大仁;中西文化精神论略[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上一篇:全球十大最毒的动物下一篇:祝贺国庆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