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视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2024-05-16

浅谈影视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共9篇)

篇1:浅谈影视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浅谈影视作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姓名:王巧侠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丰县王沟镇单楼初级中学

内容摘要:在历史教学中,如果适当的将影视作品引进课堂,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作用显而易见。我们可以利用影视作品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影视作品讲授新课——再现历史画面,突破重点难点;利用影视作品进行课堂小结——加深知识理解,进行思想教育。

关键词:影视作品历史教学作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随着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录音大量增加,成为一种非常重要而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在这一思想课程的引领下,我的做法是:充分利用电化教学,将历史题材中的影视作品引进课堂,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并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激起学生的情感,以此对其进行思想教育。

一、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正处于知识和心理的成长时期,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求,要求我们历史教师积极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使他们乐学、爱学。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也有人说,如果教师不能在上课三分钟之内形成高潮,这节课就是不成功的课,由此可见导入新课的重要性。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具有形、声、色、情、意相结合的特点,很容易吸引、感染学生,有助于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我在讲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内容时,开始便播放电视纪录片《南京大屠杀》的片段。该片是为纪念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而拍摄的文献纪录片,通过寻访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见证者、侵华日军老兵和大量历史遗迹,真实记录了1937年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制造的屠杀三十多万人的大屠杀惨案这一历史事实,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野蛮残暴的凶残本质,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恶。一幅幅日本侵略者屠杀我国民众、蹂躏我大好河山的历史画面,此情此景,教师已不必言语,也能激起学生思想的共鸣,达到了“课伊始,意境即生”的艺术境界。

二、讲授新课——再现历史画面,突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起关键作用、主要作用的知识内容和问题,教学难点是指学生难以掌握、难以理解的知识和不易解决的问题,教材重点及难点问题的解决与否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适时、恰当运用电影、电视等教学媒体,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瞬间的重现,可把过去的事情、历史上的事实搬到教室里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内容,理解历史事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教材重点知识的理解和难点知识的突破。

例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有不少同学提出:当时中国的整体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洋务运动后期清政府创立了三支海军,尤其是李鸿章的北洋舰队装备也比较精良,而且北洋舰队将士如邓世昌、丁汝昌等奋勇杀敌,为什么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方面还是以失败告终呢?为此,我播放了《甲午风云》中的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殉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躲进威海卫军港;慈禧太后置民族危亡于不顾,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和皇帝大婚;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建“三海”和颐和园。学生通过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敌、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的镜头,就不难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

三、课堂小结——加深知识理解,进行思想教育

课堂小结是在阶段学习任务或者新课结束后,教师以富有艺术性的手段、方式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转化升华的行为方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应该只是前面教学内容的机械再现、简单重复,更应该是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有助于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运用历史影视作品,配合教师的讲解分析和学生的思考,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历史情景,以情激情,能使学生在心灵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在思想上受到深刻的启迪,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认同,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受到生动的思想教育。

例如我在讲授《“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课时,由于现在的学生都是“文革”以后出生的,生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他们对那个特殊年代所发生的种种事件知之甚少,因此对那场**给整个国家带来的危害性也根本无法想象和难以理解,在教学中综合电视剧《孽债》:知青们响应号召奔赴云南边疆,十年一梦,大返城的汹涌狂潮又把他们卷回城市,抛下了红土地、流沙河、橡胶林……还有他们的孩子,千里寻父、千里寻母的孩子们的到来就像一枚枚炸弹,给父母新的家庭掀起巨大的冲击波。该剧感人肺腑,扣人心弦,引起了众多电视观众的强烈共鸣,它反映的正是那个**年代带来的严重社会后果。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和相互交流,联系现在的实际,学生们深刻意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个伟大的党,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更能体会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对于我国的建设是何等重要,从而树立自觉维护社会安定的责任感。

电化教育作为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以其直观性、形象性等特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要充分发挥其优越性,作为历史教师还要有恰当的使用方法。

第一,在引进影视作品的时候,要认真选择材料。目前,虽然历史题材的影视剧风靡全国,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学士、才子佳人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差不多搬上荧屏,如《三国演义》、《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太平天国》、《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凡是种种,不一而足。应该说,这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是学生学习了解历史知识的较好途径。但其中专门为教学拍摄的影片为数很少,而且大部分影片是纪实性和艺术性的综合表现,即在以基本的史实为客观依据的基础上,带有一定程度的艺术夸张和情节虚构,这就使得教师必须对影片进行认真选择。应当选择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能适合教学需要、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掌握教材重难点的影片。除了以纪实性为主的纪录片、专题片外,如讲《中国古代史》,可选《上下五千年》;讲《中国近代史》,可选《中国近代风云录》;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可选《士兵日记——战纪实录》。还可以节选部分电影片断,但要注意向学生讲清影片中所存在的与事实不相符的内容,如讲《中日甲午战争》时选择的影片《甲午风云》,要对片中把爱国将领刘步蟾描写成一个贪生怕死的人给以纠正,避免学生产生误解。对严重违背历史真实的影片,最好不要作为教学资料播放。

第二,教师在运用影视作品进行教学的时候,还必须把握好课堂时间。将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引进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固然很好,但它只能是历史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完全代替历史教科书和教师的课堂讲授。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历史影视剧的时间不宜太长,要留出部分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结合录像分析、理解、掌握问题。这样,一节课45分钟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利用3-5分钟,向学生提出问题;二是利用15-20分钟左右的时间,教师结合录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三是利用20-25分钟左右的时间,播放录像,让学生思考问题;当然,教师也可以将播放录像与解决问题交叉进行。

总之,随着国家经济和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及教育改革的深入,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在利用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的时候,只有把它与课堂教学和师生之间的共同活动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参考文献:

(1)冯国超主编:《世界上下五千年》,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2)刘明翰等著:《外国历史常识》(近现代部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年版。

(3)朱庭光主编:《外国历史名人传》(近、现代部分),重庆出版社1982年版。

篇2:浅谈影视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摘要

色彩因其鲜明的感性特征而最易为大众所接受,色彩在导演们的手中成为一种总体象征和表意的因素,通过对环境、服饰色彩的变换来表现人物性格的转换,演绎人性的释放。一部电影的技术高低,主要看它能恰当的综合使用几种色彩。

关键词

色彩

影视作品

环境

服饰

色彩是一种重要的电影语言要素。但是,在影视艺术中,色彩发挥本色之外的表意功能却是较晚的事情。长期以来,色彩在电影中仅仅发挥其再现客观事物的写实功能,后来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色彩的造型功能和表意功能才逐渐被挖掘出来,善于利用色彩进行表意和造型的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说过的那样:“在拍摄彩色片时,有必要进行干预,拿走常见的现实,代之以当时的现实。”

鲁道夫曾经指出,“色彩产生的是情感经验。”各种不同的色彩唤起不同的情调,甚至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象征意义,是因为色彩具有一定的心里倾向。影视中的色彩应该比现实生活更高,更完美,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它连同景物同周围环境的色彩搭配和变化来烘托整部影片的色彩,从而塑造人物,表现人物的性情。

在《非常完美》中,导演通过对画面形象进行色彩的冷暖处理,明暗处理,反差处理等表达方式,达到了影片所要求的不同效果,从而使观众获得与影片故事情节发展相一致或是与角色情感发展相一致的视觉感受,影片中的场景最具有设计感也是色彩运用最精彩的当属苏菲家。在苏菲家里,我们不仅仅可以看到绿色的墙壁和红色的躺椅,还可以看到蓝色系的地砖,黄色系的沙发和紫色系的壁画„„多种色彩的大胆运用,浓烈色块的激烈碰撞,不同色块的巧妙组合,使得苏菲家的整体风格色彩绚烂,既有欧洲的复古与奢华,又渗透着当今的时尚感和现代感,既体现课苏菲本身作为一个艺术家、漫画家所具有的如天马行空般的幻想能力,又随着情节的发展,通过室内不同角度和色彩的迭景反映出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例如,在影片的刚开始,表现苏菲失恋后生病卧床,画面最先呈现的是暗红色的墙纸和深色系的卧具,这种暗色调色彩的运用恰如其分地烘托出苏菲失恋时情绪上的低落,同样是苏菲坐在床上的镜头,当苏菲准备反攻的时候,画面中开始有了橘红色的电话和淡色的台灯,卧具也变成了浅蓝色,这种色彩的明显变化反映出主角苏菲状态由一蹶不振到斗志昂扬的转变;而当何润东所饰的常瑞走进苏菲的生活中时,苏菲家更鲜艳的颜色和更跳跃的颜色和更跳跃的色彩组合逐渐出现在影片的画面中,这同时也暗示着苏菲的生活和情感经历都会有不同于从往的变化。

再如,在《我的父亲母亲》这不影片中,对父亲死亡的叙述用黑白画面来表达,而对母亲爱情幸福则彩色的画面来讲述,用鲜明的颜色来对比哀与乐的截然不同。

服饰色彩在影视之中视觉作用虽然只是色彩这个大概念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少了它,影视作品就等于少了灵魂一样,它的运用是完成性格塑造的组成部分。影片《英雄》中的人物,通过色彩的造型,化成一个个英雄的符号,在酸菜颜色的变化中,尽情泼洒英雄的风情韵致。梁朝伟绿衣飘飘中的冷淡,白衣飘摇中张曼玉的绝美,黑衣劲装中李连杰的刚毅,无一不透出古典韵味,《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服饰设计从素雅走向浓烈的色彩渐进,成为女主人公颂莲悲剧命运的直观标识,影片中的一个人都以极度的冷漠对待身边发生的一切,因此,服装造型师佟华慎用暖色,以象牙白,黑,鹅黄,银灰,鲜蓝和暗红构成服装色彩基调,以象征权力和死亡的黑色衬托出东方女性的优雅线条展现人物性格。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服饰色彩造型的象征意义所代表的文化含义,而不同角色形象服装的不同主色调,又可以体现角色本身的性格特殊,同时又反映出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人物内心状态的起伏,例如《非常完美》中,苏菲实行复仇计划第一步的时候,身穿橙色的斗篷去找杰夫,这里的橙色表现的事“竞争心强,不认输„„一旦决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坚持到底。”苏菲帮常瑞搞影展的时候,重新振作,身着一袭令全场惊艳的宝石蓝晚礼服。这里的蓝色所要传达的是苏菲的“”礼貌、谦逊和优秀的协调能力。而“换男朋友比换衣服还快”的陆小西,常着的黑色代表着她作为女权主义者的独立、神秘、性感的特点。再如英国影片《简爱》中,女主角一直穿着黑色,棕色衣服,当罗切斯特爱上她时,第一次换上白衣素花的连衣裙,脊背衬以夕阳、草地和树蔓,显示了她初恋的快乐。当她听说罗切斯特不辞而别,即将与贵妇人成婚时,陷入痛苦之中的她又换上棕褐色的衣服。在色彩心理学的角度上说明了人物内心的波动起伏,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尤其是当代的影视作品中国,服饰色彩搭配和色彩变化,既包含了大量潮流时尚的元素,又在超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队色彩认知的同时实现了对主题的深化和内容的诠释,影视色彩的表现,像是一种我们对于人生的感悟,一种对于人性的释放,隐喻的象征的审美功能是色彩对于影视的一项重要功能。虽然说影视是一种写实的艺术,但创作者或多或少地会利用一些手段来主观地创造以达到某种情感和意境,色彩天生就具备影响人们心理情感的一种属性,因此较多地被影视创作者作为影视造型的手段,为影视创作者所青睐。

电影《汉武大帝》刘彻与阿娇婚礼一情节中,色彩的运用对表现人物命运,渲染感谢氛围起到了重要的象征作用。在这里,色彩造型的象征飞、功能被强化:婚礼的场面感、以红为主。红,包括轿帘吗、,门帘,新娘嫁衣,陈阿娇作为皇后,按礼仪皇帝是不能亲自上门

迎亲的,但是陈阿娇的横蛮跋扈非要他亲自上门迎亲否则不嫁,最后无奈用大红绸一直从家门口铺到司马门,在《史记》、《汉书》中都没有对刘彻和阿娇的婚礼进行记载,《汉武大帝》中特别根据阿娇的性格设置这么场戏,进一步表现阿娇“恃宠而骄”的性格,也昭示了最终阿娇沦为“金窝藏娇”的悲剧结局。婚礼为喜庆事儿,红为正色,用之不为过。至于婚事的悲哀感已不言自明,此时再见红色,其意已转,在平阳公主与卫青的婚礼服饰中也有体现。封建式婚姻多是喜在外边,悲在里面。色彩有时因特定环境而带有某种意识形态的作用。

很多人称赞,《夜宴》不仅仅是一场宫廷式对决的夜宴,更是一场一场观众们视觉视觉上的盛宴,而这赞誉颇高的视觉盛宴,在色彩的运用上可谓是极致。浓重的色彩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婉后总是一袭红色,服装的色彩的浓度很高,镜头前的她红的娇艳,但是这火红的衣袍下,是婉后对权力欲望极具贪婪的最佳表现,红的警示,红色调的危险标记,夸张的红袍子,仿佛就隐喻了人性那无法控制而膨胀的欲望。

美国美学家阿恩海姆所指出的那样“同一组音乐,用某种序列排列起来也许会成为一支易于理解的曲子,而当它们随便搅混在一起时,却只能组成一片嘈杂的声音;正如同是一组颜色,按照一定的配置混合,就可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按照另一种配方去配置,就孩子能成为一堆毫无意义和杂乱无章的颜色。”每一部影视作品在色彩的基调都应与艺术风格相互协调。

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影视画面中的服饰色彩美只有当这种色彩美富意味,具有它特定的内涵,和谐地融入到整个影片的总体造型之中,使影片的风格与主题形成完美的结合,融入到影片的时空运动流程中,才会具有更高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张凤涛

电影电视艺术导论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7

2、李杰

王骏

影视画面分析学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

3、陈旭光

戴清

影视鉴赏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4、原因古仁著

郭勇详

每天懂一点色彩心理学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5、钱家渝

视觉心理学

学林出版社

篇3:浅谈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19世纪末,电影的诞生为全人类艺术世界发展史挥上了标志性的一笔浓墨。在现在看来,作为影视类的先驱者——电影,无疑是一个丰富多彩的集艺术之大成的大舞台。在电影发展过程中,人们为了在画面动态的表达效果上有更加真实的体验使得音乐元素加以融入,它作为最易被观众无意识注意但效果却最为显著的重大革新,一直沿用并发展至今。从此以往,镜中画面如同添入神来之笔,变得活色生香、立体起来。

音乐在影视类作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音乐独到的画龙点睛之笔使得现今的影视作品早已离不开音乐,它让人们的视觉与听觉渗透融合,呈现给人们一道视听盛宴。没有音乐的电影如同珍馐缺了调味,品味大打折扣。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与它作为独立艺术门类时和而不同,共性与个性并存,是影视作品综合性艺术中的有机体,在影视表现、效果、价值等多方面起着特殊作用。

二、影视音乐的几大基本形式与其突出作用

影视音乐在一部影视作品中有着诸多的“角色”担当。

作为主题曲的音乐总是让人一提起该部作品便想起了它的旋律,很大程度上,一部好的作品与音乐的关系就如同机器与机器模型,虽然相对而言“小”了许多,但却是整体作品的浓缩概括,旋律是作品的风格色彩,歌词是作品的速写形象。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1986年电视剧版主题歌曲兼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就是一个再贴切不过的例子。这首影视金曲的旋律舒展宽阔,前段深沉坚实、娓娓道来的低声渲染出全剧取经路上的艰辛磨难和师徒四人在西行步伐中的坚毅奋进,呈现出苍劲深邃的情绪基调,融合“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如此浑然天成的歌词,俨然镜头画面浮现眼前;高潮时旋律扬起,歌词虽只为“lalala…”的虚拟衬词,但却将旋律舒展开来,刚健嘹亮,将全剧赞颂的明快乐观的西游精神抒发得淋漓尽致;最后“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词曲升华了精神意境,又高音反复,道出人生哲理令人回味余音,并作为全剧深化总结,和《西游记》作品主题表达的坚持不懈、自强不息、乐观进取的精神渗透交织。《敢问路在何方》作为影视歌曲,不仅高度概括浓缩出了这部形象经典深入人心、名扬海内外、重播率和收视率极高的经典作品,而且本身也极具艺术性,雅俗共赏,广为流传经久不衰,早已作为独立的声乐歌曲在舞台演出,并被大部分声乐曲集收录用于声乐学习。

当音乐用作影视作品片头曲时,它就像是带领观众游览名胜的导游,或是以“先声夺人”之势,配合作品片头画面让观众先窥视几镜在影视作品中最主要的人物形象或事件的特别之处,此时的音乐和片头画面结合后起到了更佳的引领性作用,吸引了观众兴趣,让人情不自禁“误入桃花源”。不得不再次提到1986版《西游记》,它的片头曲《云宫讯音》无疑是“先声夺人”的艺术精华,它与剪辑出的片头画面结合交织得天衣无缝,甚至令人认为片头画面是专为《云宫讯音》而拍摄的。而有时又是以“提纲挈领”的方式,概括营造出作品的整体情感氛围,让观众通过片头音乐对影视作品的主题基调有了大致了解。陪伴我们长大的最熟悉的国产动画片之一——《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欢快活泼的旋律和充满童真的歌声“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一对好朋友快乐父子俩…”看似简单的词曲却有着浑然天成的融合,音乐一响脑海中就浮现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一家人的幸福生活。孩子们的耳朵深深地被吸引,经久不衰地烙印在了脑海中,成为几代人美好纯真的童年记忆。

插曲和配乐总是容易被人们忽视却绝不可缺少,它们常常归为一类,就是作品中的插入音乐。它总是在最适合它出现的情境中出现,却又紧随着剧中情景的变化而改变风格,抑或是在不经意间消失得不留痕迹。如果有心去注意平时所看的影视作品,去发现它出现的时间地点,并与人物事件相关联,你会感到它和画面有着太多的妙不可言:清晨,温暖的第一缕阳光洒向窗台,鸟儿开始了欢快的歌唱,城市街道上汽车渐渐川流不息……这时候的音乐往往是充满活力和生活气息的。在我印象中最典型的当属那部老少咸宜的电视剧《家有儿女》,镜头每当切换到北京街道早上拥堵繁忙的情景时就出现了这种风格的配乐;当古代帝王从城墙上目送几十万兵将正挥帜待发,扬麾出征的时候,总是应用有着声势恢弘,磅礴宏伟的器乐曲或配唱……这些都是我们在画面上并不能看到声音来源却一直在接受到的主观音乐,又称功能性音乐,注重营造场面特定的气氛,进一步渲染情绪,强调画面感。还有一类就是为了剧情发展而成为剧情一部分,在画面中有存在性的音乐,比如作品中的情景是在一个音乐派对上,或是作品中的人物在演唱等等,这类音乐是出现在画面上的客观存在的音乐,又叫现实性音乐。在影视作品这种视听有机结合的艺术中,听觉艺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为作品情节推波助澜,使画面生动表现出更强的艺术效果,更可以说是整个作品的诠释纽带,起着衔接镜头与镜头之间的交替,起到诸多直接现实的作用。

三、例析影视音乐的独特作用

(一)人物形象塑造与影视音乐相关性

在电视剧、电影、动画等作品中,往往有许多专用于塑造人物形象而创作编配的音乐作品。例如我们熟悉的国产动画片《黑猫警长》、《葫芦兄弟》、《小哪吒》往往都是为了直接赞颂或描写主人公而作的主题曲:“眼睛瞪得像铜铃,发射出闪电般的精灵……啊哈哈…黑猫警长……”一个正义的化身黑猫警长的形象跃然纸上;“葫芦娃…葫芦娃……一根藤上七朵花,风吹雨打都不怕……”描绘出了七个葫芦兄弟不惧蛇妖的勇敢形象;“是他是他就是他,我们的朋友,小哪吒……上天他比天要高,下海它比海更大,智斗妖魔小鬼怪,少年英雄就是小哪吒……”也是直接塑造了小哪吒的正面形象。这些经典鲜明的例子充分展现了影视音乐是可以塑造人物形象的,而后,只要是音乐响起,便又勾起了人们对这些经典形象的记忆。

(二)人物心理活动的细微刻画

在侦查探案类的影视作品中,对人物内心的刻画无疑是剧中的点睛之笔,通过对人物内心的刻画,揭示剧情的发展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比如大型经典古装探案剧《少年包青天》、《大宋提刑官》等类型电视剧,在展现作案者惶恐不安的心理时,往往会用一些不协和音程突出人物心理活动。在最被人熟知的侦查类动画片《名侦探柯南》中,当柯南胜券在握,已经判断出凶手是谁,并且即将通过缜密的推理将自己的正确推断公之于众时,往往响起的是自信正义的音乐片段,更加突出柯南的胸有成竹,并暗示剧情正往令人满意的方向顺势发展。还有诸多台湾苦情剧《春天后母心》、《妈妈为我嫁》、《笑着活下去》,为了突出全剧渲染的悲苦情绪和剧中人物身世境遇的凄惨,几乎整剧运用大量悲情小调音乐,加上低沉忧伤的大提琴,寂静略显悲凉的长笛,凄美婉转的二胡……多种器乐元素的加入,都更加细微地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活动,把难以直接展示于画面上的“心理活动”,用更适合它的方式——配乐表现了出来。

(三)无需“说话”的旁白解释

其实这个所指的就是对气氛的营造和渲染,如特定的历史年代的说明,事件发生的地点等因素的解释。它甚至无需旁白解释,只需音乐响起便能将人引入剧情背景,这种独特的艺术功能是其他艺术类别所无法达到的。如一些以唐玄宗开元盛世为背景的宫廷剧,在开篇处有时无需标以字幕解释公元几年,仅以《霓裳羽衣舞》配乐引入剧情,镜头缓缓转入宫中莺歌燕舞之景,就足以说明故事背景年代,以及宫廷这个特定地点。什么地点对应什么音乐,让观众以主观代入客观,让观众不是像字幕一般客观被动地接受输入,而是通过自己的主观想象加工而进入客观剧情,这是不是更能吸引观众继续观看一探究竟呢?

(四)作品节奏与音乐节奏的巧妙结合

影视作品剧情如同音乐一般也有“节奏”,这个“节奏”功能也和音乐节奏类似,起着多方面重要作用。它有作品本身剧情发展的客观节奏,有带动观众的主观节奏,还有导演通过作品本身表达的内涵的节奏等等。在这方面最具说服力的例子无疑是惊悚恐怖片和3D科幻片中应用的音乐。这类音乐往往有着紧扣人心的作用,使剧情发展的节奏与观众内心的节奏相扣,于是当作品出现激动人心千钧一发的场景时,观众情不自禁地屏息凝神,甚至有“心跳都漏了一拍”的惊心动魄之感。其实在看这些注重音效的作品时,把音乐关掉后内心起伏便小得多了。

(五)为影视作品创造了更具长远性的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

音乐具有独立的欣赏作用,影视音乐作为其中一部分自然也继承了这个共同点。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在院线、电视上播放完毕之后,如果它的影视音乐同样极具欣赏价值,艺术程度高,它就能够大大延续这部作品的价值,甚至超过作品本身的价值成为独立的音乐曲目。“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首《我的祖国》,便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大众就算不知曲名也能哼上两句。这首歌原是老电影《上甘岭》的插曲,而它很久以前就已经作为独立的声乐曲目收录于诸多声乐教材中供师生们学习传授了。这是一个影视音乐价值超过其影视作品本身价值的典型范例,还有上述提到的《敢问路在何方》等音乐作品都是经典的例子。

音乐用“以声表情”的方法来创造“声情并茂”的艺术形象,影视音乐将这种独特的功能更加具体化深入化,它的妙不可言和变幻莫测还将值得我们更加深入品味和感受。

摘要:音乐在影视作品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极大地提高了整个人类音画等综合性艺术的水平,推动了视听世界的发展,并逐渐演变为新型的现代音乐体裁。它既有着其它体裁的音乐共同点,又独树一帜有着自身的特殊作用和性质。它对剧情的高度概括性和渲染力,对整个作品的引导性作用使它越来越成为影视作品中不可分割并日益壮大的有力躯干,使得影视作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并为文化经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关键词:影视作品,音乐作用

参考文献

[1]谢征.音乐教育概论[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3.12.

篇4:浅谈影视作品在语文美育中的作用

另外,在语文教材编排中,也在教材中配套附上相当数量的彩色插图和黑白插图,这说明学生对一些以图片形式出现的材料比较感兴趣,更乐于在课堂学习中观摩、聆听“流动起来”的一幅幅图画,这也为影视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提供了方向与参照标准。

二、影视作品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的类型

语文教材中与影视作品内容有关的文本类型多样,资源十分丰富。通过对人教版、苏教版、鲁教版等几个版本语文教材的分析,影视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类型可以分为四种:电影、电视剧、喜剧类、专题片。电影作品如:《刮痧》、《祝福》、《阿Q正传》、《围城》、《暴风骤雨》,分别对应语文教材中的《刮痧(节选)》、《祝福》、《阿Q正传》、《围城(节选)》和《分马》等课文;电视剧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分别对应语文教材中的《林黛玉进贾府》、《美猴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观沧海》等课文;戏剧类如:《哈姆雷特》、《雷雨》、《茶馆》等;专题片如:《月球探秘》、《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资料片。

三、影视作品在语文美育中的作用

1.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台词,能帮助学生深入领会文本中的语言美、节奏美和音韵美。

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具有动态化、有声化和个性化的显著特征,对刻画剧中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材中,文本中的人物的语言往往是静态的、无声的、平面化的,在进行语文审美教育中,学生往往只能从书面上读到文本人物的行为结果,而无法具体感受、领略人物语言在音高、音长、音调等方面所包含着的丰富内容。因此,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适当地引入、放映相关影视资源,将文本中的人物语言动态化、直观化、立体化,使学生通过影视剧中演员的言语活动能够形象、直观地欣赏人物说话的动作、神态、语速、所蕴含的丰富感情等,深入体会人物语言的丰富韵味,充分发挥文本人物语言的美育作用。

例如,在学习鲁迅小说《孔乙己》一文时,文中有一句“……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的精彩语句。教师如果单从词句含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往往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播放依据文本改编的同名电影《孔乙己》片段,学生通过影片的观看和揣摩,以及对人物言语中的神态、动作等内容的了解,就很容易把握孔乙己这个穷酸相十足、可笑迂腐的读书人,文本人物语言的滑稽性与入木三分的特点就一目了然了。

2.影视作品中的人物造型,能帮助学生准确、全面把握典型人物美。

影视作品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资源,它通过人物的台词、眼神、手势、服饰着装等方式在荧幕上塑造了一个个惟妙惟肖的典型形象。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播放相应的专题片或者纪录片,可以充分发挥影视在塑造和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优势,使学生对文本人物有一个更直观、形象的认识和把握,鉴赏文本人物的形象美,从而有利于加深对文本的解读与建构。如学习《论语八则》时,学生可能会对两千多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比较感兴趣,会问孔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生活着装和社会时代是什么样子的等问题。如果教师可以适当介绍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剧照,并剪贴相关视频在课堂教学中播放,一方面能够使学生了解孔子生活得时代,他的穿着与讲学场景,以及相关的言谈举止等,这就使原本平面、静态的孔子形象生动直观地跃然于纸上,有利于学生在文本学习把握孔子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对孔子人格美、思想美得领悟,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热情,可谓一举多得。

3.影视作品中的音乐及场景渲染,使学生在音乐熏陶中,感受文本的意境美。

随着课改的深入和语文教材类型的多样化,一些流行歌曲也进入了语文教材的选文范畴。如台湾歌手罗大佑的《之乎者也》和周杰伦的《蜗牛》,民歌方面如《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就被选入了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语文教材收录这些歌曲,说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感受音乐美、欣赏音乐美的心理需求,更有体验的渴望。比如,特级教师张靖安在执教鲁迅的回忆性散文《灯下漫笔》一文时,首先以自己动人的歌喉,为大家演唱了一首张明敏的爱国歌曲《我的中国心》,歌曲中铿锵有力的音乐,言简意赅的歌词,一下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再加上教师言语的导入,使学生很快进入到了文本内容的学习情境中去。一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使用或者引入一些影视歌曲,在培养学生领悟、体验音乐美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思索,陶冶自己的性情,净化自己的心灵,获得精神上的启迪。

总之,影视作品在语文美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既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6、26。

[2]童志斌,由语言走进文本,由语言深入内心 [J].中学语文教学,2005,(3):15-18。

篇5:影视作品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再现历史画面,突破重点难点;加深知识理解,进行思想教育: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激发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字:广播电影电视 影视作品 文献纪录片

随着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录音大量增加,成为一种非常重要而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文献纪录片一般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些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学生理解和体会历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应重点利用的音视频资源。其次,比较接近历史实际的影视作品和娱乐性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除严重违背史实的以外,也是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利用的资源,因为它们或多或少能够提供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有益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感受历史,增强他们的历史感和历史理解能力。在教学中适当利用可以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激发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正处于知识和心理的成长时期,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求,要求我们历史教师积极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使他们乐学、爱学。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也有人说:“如果教师不能在上课三分钟之内形成高潮,这节课就是不成功的课”。由此可见导入新课的重要性,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具有形、声、色、情、意相结合的特点,很容易吸引、感染学生,有助于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我在讲解《全民族抗战的兴起》时,开始便播放电视纪录片《南京大屠杀》的片断。该片是为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而拍摄的文献纪录片,通过寻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见证者、侵华日军老兵和大量历史遗迹,真实地纪录了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制造的屠杀三十多万人的大屠杀惨案这一历史事实,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野蛮残暴的凶残本质,控诉了日本侵略者滔天罪恶。一副副日本侵略者屠杀我中国民众、蹂躏我大好河山的历史画面,此情此景,教师已不必言语,也能激起学生思想的共鸣,达到了“课伊始,意境即生”的艺术境界。

二、讲授新课——再现历史画面,突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起关键作用、主要作用的知识内容和问题教学难点是指学生难以掌握、难以理解的知识和不易解决的问题,教材重点及难点问题的解决与否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电影、电视作为教学媒体,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瞬间的重现,把过去的事情、历史上的事实搬到教室里来,栩栩如生的生动画卷把学生带入历史人物活动的舞台,如同身临其境,既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理解历史事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教材重点知识的理解和难点知识的突破。

例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有不少同学提出:当时中国的整体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洋务运动后期清政府建立了三支海军,尤其是李鸿章的北洋舰队装备也比较精良,而且北洋舰队将士如邓世昌、丁汝昌等奋勇杀敌,为什么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方面还是以失败而告终呢?为此,我播放了电影《甲午风云》中的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殉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躲进威海卫军港;慈禧太后置民族危亡于不顾,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和皇帝大婚;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建“三海”和清漪园。学生通过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的镜头,就不难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

三、课堂小结——加深知识理解,进行思想教育

课堂小结是在阶段学习任务或者新课结束后,教师以富有艺术性的手段、方式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转化升华的行为方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应该只是前面教学内容的机械再现、简单重复,更应该是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有助于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运用历史影视作品,配合教师的讲解分析和学生的思考,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历史情境,以情激情,能使学生在心灵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在思想上受到深刻的启迪,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认同,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受到生动的思想教育。

例如在讲授《“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课时,由于现在的学生都是“文革”以后出生的,生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他们对那个特殊年代的所发生的种种事情知之甚少,因此对那场**给整个国家带来的危害性也根本无法想象和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我结合不少学生正在收看电视剧《孽债》:知青们响应号召奔赴云南边疆,十年一梦,大返城的汹涌狂潮又把他们卷回城市,抛下了红土地、流沙河、橡胶林„„还有他们的孩子,千里寻父、千里寻母的孩子们的到来就像一枚枚炸弹,给父母新的家庭掀起了巨大的冲击波澜。该剧感人肺腑,扣人心弦,引起了众多电视观众的强烈共鸣,它反映的正是那个**年代带来的严重社会后果。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和相互交流,联系现在的实际,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个伟大的党,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更能体会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对于我国的建设是何等重要,从而树立自觉维护社会安定的责任感。

篇6:浅谈影视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作者姓名:李卫全 性别:男 职称:中学一级教师

学历:大学本科 单位:安徽省阜阳市城郊中学 通讯地址:安徽省阜阳市城郊中学 电话:*** 电子邮箱:liweiquan72@163.com 邮编:236052

[摘 要]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影视业的迅猛发展,优秀影视作品对中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不少名著被搬上荧屏,势必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产生许多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谈影视作品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优秀影视作品为中学语文教学服务等方面谈个人的看法。如果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针对优秀影视作品的特点,力避影视作品的消极影响、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就一定能够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这样,优秀影视作品就成了语文教学的有益的辅助手段,更好地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为语文教学增添异彩。

[关键词]影视作品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语文教学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影视业的迅猛发展,影视作品对中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不少名著被搬上荧屏,势必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产生许多的影响。如何发挥影视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运用优秀影视作品形象化的特点,更好的为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服务,进一步提升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就成为新时代中学语文教育者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发挥优秀影视作品的优势,提升学生理解作品的能力

影视作品的优点在于能够用其生动具体的形象表现社会生活的面貌、本质,并且能够集中多种媒介的优点,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声图兼具、视听具备,从而产生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因而深受学生喜爱。

(一)优秀影视作品的运用,激起了学生探究文本的阅读兴趣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不少文章来自中外著名文学作品,尤其小说和戏剧,都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但由于距离现代社会久远,很难让今天的中学生产生阅读兴趣。而由中外著名文学作品拍摄的影视作品,则形象生动,学生可以通过生动的形象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够清晰地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而且这种形象直观的表现形式也正好迎合了整天忙于紧张学习的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他们可以比较轻松地获取知识。同时,影视作品的热播也加快了知识的传播,能更集中地展示原著文本的魅力。这些影视作品往往能给学生不少启发,激发他们去 探寻原著的兴趣,使他们获得阅读的动力。如影视剧《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的热播,就能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学生往往会从影视作品中某个角度入手,去深究作品的内涵意蕴,会为影视剧中某个细节去原著上查找印证。如果没有影视作品的激发,面对一个大部头的作品,学生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而一旦真正进入了阅读,学生终会深深感受到原著的无穷魅力,从而也有助于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影视作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欣赏影视作品有利于形成现代中学生的许多能力,如: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述能力、想象联想能力、鉴赏评价能力等。现在许多翻新的影视作品,大都跳出了传统价值观念束缚,用现代的观念诠释传统故事,这样的作品对于现代中学生更具有吸引力,更能够吸引他们积极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照原著,探究这些新的解释究竟有没有立足于原著,改编者的解释是不是合理。这样既可以促使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又能够让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和交流后努力得出自己的判断。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既有利于我们的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又能有效拓展学生判断思维的能力。同时,在交流过程中,同学们对于优秀的影视作品分析与交流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特别其中的经典场面的刻画与经典台词表达,必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能产生更加有益的作用。在欣赏影视作品的过程中,学生的感知形象的能力、鉴赏的能力以及价值观的形成等都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三)优秀的影视作品对于学生形成积极情感、良好品质与审美情趣都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欣赏富有思想性的的影视作品,对于培养现代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道主义等感情作用不可小视,同时又能够让中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念,还可以提高其文化品位、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

比如《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成功地塑造了建国前后一系列老一辈科学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自强独立而艰苦奋斗的群体形象。学生看了这部作品后,既深切认识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朴素的顽强作风,也能够明白今天生活的幸福来之不易,更能够激发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帮助他们树立热爱人民,奉献祖国的博大情怀。再如《亮剑》中宣扬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精神,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了那种不怕一切的勇气和魄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壮志与豪气,从而敢于向学习、向生活挑战,不断追求自我的进步。又如中央电视台新近推出的《丹韵词音》等富含知识性的影视作品更是以其画面充满诗情 画意、色彩明亮绚烂、台词富含诗化情韵等显著特色,深深吸引着广大中学生的关注。这些作品,不但充满知识性,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当代中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让广大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流连忘返的同时,更能让他们的身心获得了彻底的放松,受到美的熏陶,提升美的追求。

二、运用影视作品时不能忽视其产生的负面影响 好的优秀的影视作品给中学生带来美好道德形成,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庸俗低级的烂制的的影视作品,由于其对作品解读的荒谬性以及对于收视率、票房的片面追求,都对辨别能力不高的中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甚至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

(一)低俗粗劣的影视作品则毒害了中学生的心灵

一些影视作品制作手法简单,思想解读粗俗,因而作品充斥着大量的暴力、色情等不利于中学生了解的内容。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经常报道:青少年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淫秽、色情、凶杀、恐怖电影、电视等对青少年犯罪正起着越来越不如忽视的诱发作用,它如同毒品一样毒害着青少年的灵魂,使一些学生不能专心于对知识的学习,甚至使他们的思想偏离学习,进而歪曲了世界观与人生观。

(二)解读的荒谬性影响了学生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正确理解 影视作品更注重戏剧冲突的刻画,而文学作品的优势在于其形象的内涵与神韵。由于编者将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作品时,由于编者的个人素质、影视追求的目的各种原因的影响,导致其对文学原著的改编往往带有片面性甚至荒谬性,因此,我们在选择影视作品时,不得不加以选择。

首先,影视作品在编写时更注重抽取原著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编者抽取的这些部分内容仅仅是文学作品大量文字中的一部分。所以,当我们引导学生欣赏影视作品时,一定要注重推广普及文学经典作品的赏读,要让学生知道,影视作品的欣赏不能完全代替学生对于文字作品的阅读,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就必须注重文学作品的阅读,否则就会使学生曲解文学作品的意蕴,其结果必然极大降低学生对于文学作品阅读的兴趣。

其次,那些搬上荧屏的各类作品,不少只代表着编剧个人、导演自身以及演员个人的理解,个人的文化素养不同、认识不同以及创作的动机各不相同,对于作品的阐述也必然会有许多个人因素,所以每一部作品必然会有其自身的种种的局限性。这些不同层次的局限性,或多或少影响着中学生对文学原著的正确理解。如《新版红楼梦》与87版《红楼梦》相比,就加入了许多编者以及导演的个人再创作成 分,因而就在很大程度偏离原著的内容与追求,因而降低了原著的魅力。

再次,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思想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判断人和事物的价值取向也在改变。因此我们经常看到,文学名著的每一次改编都会有不同的视角,带给观众的感受也会有很大区别。重拍的《三国》也曾经引起过人们热烈的讨论,新《三国》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就改变了原著中将人物分别定格为忠、善、义的形象模式的创作特点。如新《三国》就改变了历史上总被定格为“白脸”形象的曹操的特点,这部作品就把他设定为主角,充分表现其“大奸背后的大雄”的特点。其他如,诸葛亮、周瑜、司马懿这些的重臣,剧中在加强描写他们的卓越智慧外,更注重运用细微深入的笔法表现他们与各自的君主之间微妙的政治利害与情感关系。正因为这样的解读,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另一方面却也产生先入为主的影响作用,影响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与理解。

(三)影视作品受商业化影响,片面追求收视率、票房也对中学生不好影响

由于片面追求收视率和票房,影视作品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贺岁片、肥皂剧、搞笑剧等以“娱乐至死”作为追求的目标,在当代中学生中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情感越来越虚假、语言越来越搞笑、情节越来越累赘荒唐、形象越来越个性十足等都给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甚至个人的思想品德产生了非常不好的影响,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上经常看到:学生在阅读时,会不顾及作品的严肃性而出现搞笑的理解;写作时,情感的空洞、语言的苍白、叙事的简单、结构的无序等各种不规范的现象往往会层出不穷表现出来。

三、发挥优点力避缺点,运用影视作品优化中学语文教学 影视作品对语文教学必定会带来各种不同的影响,这就要求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影视作品的特点,力避其消极影响、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这样我们就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能优化课堂教学,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这也正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影视作品的真正目的,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优化语文教学。

首先、导入新课时,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熟知的影视作品来诱发学生产生的共鸣,进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正处于知识积累与心理成长期的中学生,对新的事物的充满好奇心和对新知识充满渴求,学生的这些渴求,就要求语文教师要能够创造条件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让我们的学生乐学、爱学。在教学中有效运用影视作品,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感染 学生的情趣,进而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在教学《林冲雪夜上梁山》时,我们可以播放《水浒传》中有关林冲的几个特色鲜明的故事画面,突出林冲委曲求全与充满英雄豪气的两种性格特点。这样,我们在文本内容学习时,不需对人物详细说明,学生也能准确把握林冲的性格特点,准确判断出事件发展的趋向。这样就能达到“上课伊始,意境即生”的良好效果。

其次、文本赏析过程中,应该结合相关影视情节重现课文画面,能够轻易突破重点难点。

在文本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利用电影、电视资源充实教学内容,通过直观影视形象给予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既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教材内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对突破教材重、难点知识点提供有效而且有益的帮助。

再次、总结课堂知识时,若能结合影视作品,就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实现对于学生思想引导的效果。

总结课堂学习内容阶段,如果能恰如其分地运用相关影视作品,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情境,配合教师讲解的内容,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够再次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对认知内容的印象,进而在思想上给予其深刻的启迪。

总之,在语文教学的某个环节恰当的运用影视作品,必能给中学语文教学增加新的教学内容,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勃勃生机生机和活力,必能对中学语文教学产生良好的影响,提高学生语文课堂的学习的效率。当然,如果在教学环节中脱离教学内容而盲目滥引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影视作品或者完全排斥一切有价值的影视作品,都是不不应该的,这些错误的做法不利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不利于中学语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以影片替代课本,也不能播放那些严重严重脱离基本史实或者曲解原著的影视作品。面对新的教育技术的影响,我们应结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立足课堂教学的需要,结合学生认知的特点,本着有利于文本解读、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让优秀的影视作品真正成为语文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更好地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篇7:浅谈影视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论影视文化在构建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在视觉文化传播时代,影视文化凭借其大众性、综合性、导向性等特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青年学生通过观摩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启迪思想,陶冶情操,进而为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积极的和谐的.因素.

作 者:傅学可 沈健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浙江,湖州,313000刊 名:华章英文刊名:HUAZHANG年,卷(期):“”(12)分类号:G647关键词:影视文化 校园文化 传播 人文

篇8:浅谈音响艺术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音响在影视作品中的艺术感染力,以及它所展示出来的审美价值是语言和音乐所无法代替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可以说音响是除音乐 (声乐和器乐) 以外,自然界的一切声响。本文以狭义音响概念为主,辅以广义音响概念,对音响在影视作品中应用所诱发的作用进行了详细深入的分析,以了解音响在影视作品中应用的作用及对影视作品艺术价值升华的意义。

1. 加强影视画面的真实感

英国影片《伦敦上空的鹰》中空战一场,场面壮观、音响逼真,多种音乐元素交织在一起:战斗机群飞翔时的轰鸣声、英国战机与德国战机交火时激烈的枪炮声、飞机上无线电对讲机的命令声、中弹飞机坠入英吉利海峡的爆炸声等,这些声音加强了画面的真实感,使观众如临现场观战一般。

音响能创造出环境的真实感,增强观众对画面的兴趣,使画面上的视觉效果形象更贴近生活,缩短了屏幕与观众的距离,使观众感到真实可信。现场效果声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甚至有的音响能揭示和反应客观事物的本质,增加画面的表现力。

音响的加入,更能真实地反映出特定空间环境和背景,加强画面的真实感,提升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

2. 打破影视画框约束

影视屏幕是有边框的,画面受到边框的限制和约束。音响不仅可表现剧情,还能不受画框的约束,且能制造出画外空间。“画外空间”即指摄影、摄像机记录不到的银幕的虚拟空间,通过声音可以使这个画外空间作用于接受者的感官系统,暗示出另一个空间,借助观众的联想,打破画框的限制,延伸出无限的空间感。这种画框外的世界不仅延伸了人们视线以外的内容,更好的传达信息。

影片《魂断蓝桥》,因报纸上误传罗伊已经阵亡,玛拉痛苦万分,大病一场,此后为了生存,不得沦为妓女。其中一出戏是,玛拉来到滑铁卢桥上,神情忧伤的望着匆匆流淌的河水,一个男人的画外音:“今天天气不怎么样,现在雾散了,天晴了,小姐,散散步好吗?”玛拉慢慢转过身来,望着眼前的嫖客,面部表情由惊恐慢慢转为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此处画面很集中,仅玛拉的正面、背面两个镜头,嫖客未出现,但通过声音,在人们的想象中,已经非常具体地感到玛拉面前站着的这个人。这里的画面由人声音响扩大了。影片《花样年华》在运用音响打破画框方面也非常成功。影片中观众看到的人物主要是苏丽珍和隔壁的周先生,人物表演非常集中,其他人物场景都是利用音响来传达。苏丽珍要丈夫出差日本时帮她的同时带东西的一段对话,画面上苏丽珍站在门口,对着房间里未露面的丈夫说话,这里充分调动观众的联想,此时,观众完全可以感受到她丈夫是在整理东西或是在穿戴、洗漱等准备出行。这种手法,不仅扩大了画面,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通过音响或对白来表达人物内心活动和行为,打破了影视屏幕边框的约束,并将影视画面很好得到扩展,给观众呈现了一种“景愈藏,境界愈大”的含蓄艺术。

3. 烘托气氛环境

在影视艺术中,根据不同的场景采用不同的音响渲染,音响艺术通过其表意、表情特性可制造出惊人的影视气氛。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诺曼底战役中海滩登陆一段,音响效果声与画面的配合,组成了战争片中最精彩的一幕:密集的枪炮声,震耳的爆炸声,登陆艇的轰鸣声,士兵的喊叫声,海浪的拍岸声等,配合画面上尸横遍地,断臂残腿……声音烘托着气氛,造成了极富冲击力的视听效果;影片《卧虎藏龙》,女侠俞秀莲与玉娇龙结为姐妹,但当她发现玉娇龙就是偷取宝剑者时,即与她展开了一场情义两难的生死决斗,寒光闪闪的刀剑碰撞出铿锵声,更增加了这里的戏剧性情绪气氛。这些音响运用都真实而自然地反应了影片所应有的影像的再现和表现生活的能力,有力地渲染烘托了场景中的环境气氛。如果说影视场景是视觉的艺术,那么音响效果就是听觉的艺术,音响通过旋律、节奏、音色等来表现烘托气氛,凸显出音响在影视作品中的艺术价值。

4. 增强影视画面的动态效果

音响艺术的表现形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影视作品思想灵魂的传递,而影视作品的画面又能补充和完善音响的表现方式,将音响的听觉艺术转化为视觉印象,当听到声音就会使人联想到声源。用听觉的视觉化,可以使静止的画面产生动感,从而达到音响艺术和影视画面的水乳交融。

美国影片《美国艺术史》是运用大量的图片资料编辑起来的专题片,编导者用典型的音响配合画面,使那些静止的画面似乎都动了起来。如在讲到摄影时,用照相机快门声衬托着一幅幅人物或景色的历史照片;在讲到当年开发西部描写那里的自然景象时,出现清脆的鸟叫声;表现当地土著人的落后时,用他们原始的叫声。纪录片《老北京的叙说》中,有一段画家王大观5 0米长的《残冬京华图》片段。画面展现旧中国民间的年关景象,卖小金鱼儿的、卖各种小吃的、乞讨的、过年关的穷人在拼命挣扎。画面配了北京的单弦,各种叫卖声,街头的嘈杂声,当画面转到王府井过年的场面时,配上鞭炮声和唢呐锣鼓的吹打声。整个画面活了,观众犹如身临其境。这些各种声音的听觉表现形式都能够有效地烘托出作品的思想,以静态画面入手传递给观众的是动态的视觉感受。

在影视作品中音响艺术还有反应人物内心情绪、表现自由、提高观众记忆力、连接时空串联画面等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自然界的各种声音按照影视画面所提供的特定环境都可以选择使用,音响艺术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也会更加广泛,会更多地丰富作品画面内容、为加强影视的感染力推波助澜。

6. 结论

通过对一些影视作品中音响应用的分析得出,相对单纯的语言或者音乐来说,音响更加自由,约束更少,在影视艺术中,画面赋予声音以形态,声音则给画面带来生命、真实感和生活气息。可以说,音响不是对白,有时却起到对白的作用;音响不是音乐,有时却起到音乐无法达到效果。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在音响艺术运用方面一定是与影视画面结合的十分完美和谐的,且是成功体现音响和影视作品艺术价值交织的产物。

参考文献

[1]姚军.影视艺术欣赏[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2]曾田力.影视剧音乐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

[3]陈义成.电视音乐音响[M].北京:中国广播出版社, 1997.

[4]李飞雪.影视声音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0.

[5]魏江南.影视声音造型艺术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8.

[6]朱天纬.电影电视音乐欣赏[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1.

篇9:浅谈影视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关键词】舞蹈音乐 创作 视听作用

音乐创作是以人类听觉感官为基础的,获取艺术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为目的的创作。舞蹈音乐的创作是依托舞蹈作品创作的一种音乐形式。人类的听觉感官既是作曲家创作作品的基础,也是舞蹈编排者音乐形象的来源;视听艺术的结合使音乐创作附有了更广泛的创作空间,丰富了创作者的想象思维范畴。舞蹈音乐就是作为舞蹈作品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存在的艺术形式。它既伴随舞蹈出现,又作为独立的音乐作品存在。舞蹈音乐的存在视听觉感官上的形象的推动了人们对舞蹈作品的理解。

为舞蹈作品创作音乐,不能单纯从音乐创作的角度考虑,还要了解舞蹈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民族民俗等因素。舞蹈音乐不仅要使音乐有视觉画面的动感,还要赋予舞蹈以音乐形象,像诉说故事般娓娓道来。

“确哦确比”是流行于珠江源头、滇东北地区的一种彝族名俗舞蹈,意为大家一起来唱、来吼、来跳的意思。彝族同胞一直传承者“确哦确比”的习俗。他们聚集起来用唱来传承业绩,用吼来抒发情感、用跳来驱赶灾祸。其用意是为生活指路、为生命寻根,共享幸福生活。彝族先民认为人的“爱”是永恒的,“情”是亘古的。舞蹈作品“确哦确比”就是要演绎这种热烈幸福的场面,展示出彝族民俗文化积极向上的绚丽色彩。

一个舞蹈音乐作品的情感体现,一般是从舞蹈作品的局部片段加以理解、加以分析,再到整体作品概括掌握,既要有感性的立体形象认识,还要有理性的线性逻辑综合,并在反反复复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加深认识进而不断完善的。先有理解后才能有感受,有了感受进而才能有感而发,最后以情动人,最终把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情感表现都生动而准确的表达出来。

“确哦确比”的音乐创作根据流传于云南曲靖地区的彝族语言歌曲串联而成,三段歌词决定了本部作品的结构。

首先由悠扬的男声唱出:

天上一颗星,地下一棵树;

像马缨花一样怒放,

像珠江源水一样流长。

再由欢快的女生合唱:

三十三张桌、三十三只羊、

三十三头猪、三十三只鸡、

大家一起来,又唱又跳。

第三段群唱:

脖子唱哑了,碗也不端来,

脚也跳酸了,酒还不上来,

歇一歇、坐一坐,围在一起唱起来;

歇一歇、坐一坐,围在一起跳起来;

歇一歇、坐一坐,围在一起吼起来。

由歌词的内容不难看出舞蹈表现的是彝族男女聚在一起欢度节日、庆典,载歌载舞喝酒、唱歌、谈情说爱。作品的第一部分男声慢板部分表现各青年男女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的过程,大家欢天喜地,身着盛装向一个目的地聚集,为庆典做着准备。第二部分直接进入欢快的快板,大家在一起七手八脚的准备丰盛的晚宴,仿佛都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酒香。第三段表现晚宴前的舞蹈,祭祀的场面在民族庆典里是少不了的重要内容,还包含了娱乐、竞技,欢快的跳舞。大家有说有笑,热热闹闹,所有的情感表达都容纳在这一的段落当中。

舞蹈音乐作品中的视觉因素对舞蹈起着引导作用。舞蹈本身就是将音乐视觉化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的视觉表现离不开音乐的指引。舞蹈音乐作曲过程中作品既要考虑动态声效的内容,也要考虑舞蹈元素形态的构成方法与表现形式,还要考虑在实际表演中带给观众的视觉审美观念。

舞蹈音乐作品中的听觉因素对舞蹈的起着主导作用。音乐作品的听觉是指在无声的状态下,人们的内心对音乐作品的想象、理解、感知和形成曲调的思维,并将此为作为目的来指导作者进行创作。在舞蹈中表现的曲调是不是流畅,节奏是不是合理,表现手法是不是得当,都要通过深入分析,走进和感受作词者、舞蹈创作者的生活,用心与作品交流,理解感悟作品的意义,然后用心来演绎作品的过程。“确哦确比”的音乐创作中就有选择的对流传于曲靖珠江源头地区的彝族音乐进行筛选与组合,形成作品中具有独特彝族表现力的乐章,让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感受到音乐赋予作品的内涵意义。

舞蹈音乐创作的过程是将音乐听觉作用在舞蹈语汇中的过程。利用音乐外部听觉来指引舞蹈创作者的创作方向,沿着曲作者的思路进行再创作;音乐的创作也应该依据舞蹈编导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不能游离在外。前者是舞蹈创作的基础,后者是舞蹈对音乐的形象外化。

舞蹈“确哦确比”利用民族鼓点、彝语歌曲,将聚会、庆典的场面一一做出了表现:群众的聚集、庆典的准备、舞蹈竞技的进行;利用快慢板的变化组织舞蹈的片段节奏前行,张弛有度,呈现一个完整的场面。

音乐创作中听觉与视觉的有效融合对舞蹈作品起到关键作用。音乐不仅是伴奏,同时还伴随着动作、表情、身体体态姿势的变换等等,记录着舞蹈表演的全过程。音乐创作的开始就要考虑到后期舞蹈编排上的处理。才能使舞蹈产生能够诠释音乐的视觉画面,使作品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舞蹈“确哦确比”中就有一段音乐以全鼓点的形式出现,次片段表现彝族青年男女在广场上集体整齐的起舞,舞蹈已经不单纯的是跳舞,而是将舞蹈延伸到广场竞技的范畴。任何旋律在此片段中都显得多余,唯独强劲有力的鼓点在这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既给演员提供者动作节奏的依托,又烘托现场热烈的气氛,观众也被激烈的鼓点震撼,感受到现场的氛围。

舞蹈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舞蹈作品的重要依托,在舞蹈作品的视听表现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农村发财致富创业点子下一篇:邀请函回函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