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版课标解读 梁荣

2024-04-19

修订版课标解读 梁荣(精选5篇)

篇1:修订版课标解读 梁荣

十年,语文教学的坚守和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陕西咸阳空压学校 梁荣

课改十年,“小语”人艰苦卓绝的努力换来了“小语”百花园的硕果累累。再回首,语文教学的观念到理念,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状态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革新,真可谓“十年磨一剑”。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的困惑与苦恼、质疑和争论。语文教师从课改初期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徒有形式的“绚烂”后的思考,再到“回归本真”的课标修订,依然是步履沉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见证者,也是实践者,但更应该是研究者。十年后的今天,《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修订稿究竟坚持了什么?修改了什么?发展了什么?吸收了哪些宝贵的实践养料,对一些热点问题是否有了新的解答?如何才能把认同的教学理念转化成高效的课堂行为,是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当下最关注的问题。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做部分解读,主要是想在新的起点上能继续推进语文课改,让我们距离语文课程的“标准”近些、再近些。

一、了解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基本内容

与2001年实验稿对比,2011版有200多处修改与调整:(1)“前言”部分的导语完全重写;“课程性质”的表述也有重要补充;“课程基本理念”、“设计思路”上也有较多修改。(2)“课程目标与内容”部分的“总体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与内容”也有较多修改。(3)“实施建议”部分的“教学建议”增加了比较多的具体建议;“评价建议”补充了具体建议,结构上有较大调整。(4)“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增加了16篇,书目有调整,新增两个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二、领悟“坚守中”的基本理念

1.坚持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追求,坚持“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系统。

2.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育中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良好发展。3.坚持在语文课程实施中正确把握本学科的特点—— 人文性、实践性、本国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特点、汉语言文字特点以及课程的综合性,积极探索语文教育的规律。例如:课堂十五烦

一烦:明明有黑板,偏要贴卡片,美其名曰省时间。二烦:精美课件连成片,一屏一屏晃人眼。

三烦:你真棒,你真行,你真聪明挂嘴边,弄得学生空喜欢。四烦:左一问,右一问,问的学生不着边。

五烦:堆积材料乱拓展,正事干不好,闲事忙不完。六烦:课堂上爱作秀,脑袋摸了一遍又一遍。七烦:朗读课文音不正,以读代讲就算完。八烦: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喜欢哪段学哪段。九烦: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航标乱行船。十烦:理解教材很肤浅,蜻蜓点水就算完。十一烦:语文上成思品课,偏离教材扯得远。十二烦:评价方式太随便,随手发些小图片。十三烦:动不动就讨论,滥用显得很随便。十四烦:行不行就表演,挤掉阅读好时间。十五烦:形式花样多变换,热闹半天无发展。我这样教语文:

咬定“读写”不放松,立根原在“感悟”中。“语文实践”不间断,“培养习惯”益终生。《新课标(2011)》增加了8点教学警示:

1.“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2.“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3.“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4.“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5.“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6.“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7.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抵制抄袭行为”;

8.“注意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

三、聚焦“发展”中的新亮点

聚焦一:对话“教科书编者”,了解编者意图。

1、关注课题。

2、关注课前导读。

3、关注文中提示。

4、关注文后习题。最大限度吃透教材,构建课堂对话共同体,师生学习共同体。

聚焦二:识字写字,“每节练字10分钟”,认真写好人生的每一笔。识字写字要求的修改:适当降低第一、第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改为“1600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改为“800左右”。第二学段写字量由“2000个左右”改为“1600个左右”。

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怎么样落实?具有独特美感的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又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工具。手书汉字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汉字不能沦为失落的文明。

聚焦三:朗读,“摒弃矫情做作”。

《新课标(2011)》指出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聚焦四:认识“非连续性文本”。

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阅读文本大体有四种文本类型,即连续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混合文本和多重文本。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

聚焦五:爱上读书,课外阅读的建议。读书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新课标(2011)》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高度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课程理念: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教学建议: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 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

• 童话,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叶圣陶《稻草人》、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等。

• 寓言,如中国古今寓言、《伊索寓言》等。

• 故事,如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各民族民间故事等。• 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艾青诗选》、《革命烈士诗抄》、中外童谣、儿童诗歌等。

• 长篇文学名著,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老舍《骆驼祥子》、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夏洛蒂•勃朗特《简•爱》、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 教师可根据需要,从中外各类优秀文学作品中选择合适的读物,向学生补充推荐。

• 科普科幻作品,如儒勒•凡尔纳的系列科幻小说,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以及介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新课标(2011)》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具体篇目可由教科书编者和任课教师推荐,其中1~6年级75篇。1 江南(江南可采莲)汉乐府 2 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汉乐府 3 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4 咏鹅(鹅鹅鹅)骆宾王 5 风(解落三秋叶)李 峤 6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 7 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贺知章 8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 9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王之涣 10 春晓(春眠不觉晓)孟浩然 11 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王 翰 12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 13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王昌龄 14 鹿柴(空山不见人)王 维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王 维 16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王 维 17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李 白 18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李 白 19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 白 20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李 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李 白 22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李 白 23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李 白 24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 适 25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杜 甫 26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杜 甫 27 绝句(迟日江山丽)杜 甫 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杜 甫 29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张 继 30 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韦应物 31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孟 郊 3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韩 愈 33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 34 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卢 纶 35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36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 37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白居易 38 池上(小娃撑小艇)白居易 39 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胡令能 41 悯农(锄禾日当午)李 绅 42 悯农(春种一粒粟)李 绅 43 江雪(千山鸟飞绝)柳宗元 44 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贾 岛 45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 牧 46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杜 牧 47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 牧 48 乐游原(向晚意不适)李商隐 49 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 隐 50 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范仲淹 51 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王安石 52 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王安石 53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55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苏 轼 56 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苏 轼 57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苏 轼 58 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李清照 59 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陆 游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苏 轼陆 游

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范成大 62 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范成大 63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杨万里 65 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朱 熹 66 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朱 熹 67 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林 升 68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69 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翁 卷 70 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王 冕 71 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于 谦 72 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郑 燮 73 所见(牧童骑黄牛)袁 枚 74 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高 鼎 75 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龚自珍

“一标多本,殊途同归,文道结合”。我们从熟悉课标,理解课标,最后到达活用课标,这是一个需要多思考、勤实践的过程。别说,学不学课标跟我关系不大,踏踏实实工就能教好,南辕北辙的人,走得越卖力距离目标越远;也别说,我年纪轻,缺乏经验搞不了研究或者我年纪大,缺少精力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教育家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如果你一路走过,没有鲜花,没有掌声,甚至也没人说你优秀,但你依然可以感受幸福,因为你给孩子改过错字,因为你给孩子擦过眼泪,因为你给孩子系过鞋带,因为你给孩子讲过童话故事......更因为是你,让他们爱上语文、爱上读书、爱上古诗文、爱上习作„„知道了爱自己就好好栽培自己。我们的教学生活也就从此有了动力、活力、能力、魅力,会给孩子们的梦想飞翔助一臂之力!

篇2:修订版课标解读 梁荣

在现在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对2012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那现在的小学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通过对2012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我有以下的体会。

一、教学以学生为核心。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往往就是“教”,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点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让他们在反复练习中掌握这些内容。这样的教学使得书本成了课堂中的核心,书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教,这样的学习使得学生行成了被动学习的状态。2012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数学教学的关注重点的不再是以往的课本知识,而是学生的在学习时的一种体验。对于学习过程的注重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多的是从兴趣出发,学习变得主动并且更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注重生活数学。

生活即数学。2012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学生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

三、学习模式的多元化。

数学教学已经摆脱了以往的教师说学生学的课堂模式,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这些成为了上课中教学的主要模式,教师已经不再是充当“灌输”的角色,而是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自主模式“领悟”到数学知识,再通过自己所领悟的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从而使得数学教学成为学

这三点是我作为一名新教师对于2012小学数学新课标解生主动学习的课堂。读,相信在今后的实践和我会对它有更深入细致的理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深入地解读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吃透新课程的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做到这这些,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观念不改变,相当于换汤不换药。

比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说的是这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有价值,二是学习方式有价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听一位老师上的“与11相乘的速算”,这个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中经常碰到的。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找出规律,运用规律进行计算,在获得与11相乘的速算技能的同时感悟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乐趣。

(二)领会教材意图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2012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笔者曾听过一节“认识整时”的课,讲课的老师从第91页的主题图引出了课题,接着在师生互动中认识整时,动手操作拨“整时”后教师指导正确写整时,最后以第92页的插图来巩固对整时的认识。整节课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落实得很扎实。可讲课的老师对插图并没有物尽其用,只是看一幅说一幅,缺少了有机的结合起来观察与讨论,难免令人感到浪费了珍贵的教学资源。实际上,教材中的插图都是经过编写教材的老师精挑细选,几乎每一幅图都不止一层意思。笔者建议授课的老师把第92页的插图(一位小朋友一天的生活、学习时间的安排)以“先分后总”方式加以诠释,即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插图讲解图意,巩固对整时的认识,再让学生综合起来看这几幅图谈谈自己的感受。尽量让学生主动的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结合起来,体验到数学学习是有价值的,并有意识的建立学生的时间观念,渗透要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2012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学习《数学新课标解读》的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数学课程力求将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与课程的框架设计、内容确定以及课程实施有机结合起来,为广大数学教师深刻领会数学新课改精神,有效的进行数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多样化与优化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作为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个性化,不搞填平补充一刀切。要创造促进每个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数学教育。《课标》里“数与代数”中贯穿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是针对过去计算教学中往往只有一种算法的弊端提出来的。例如某一种题目,只要求笔算,另一种题目只要求口算,即使口算也往往只有一种思路(当然,学生如有其他思路也不限制),这样很容易忽略个别差异,遏止了学生的创造性,何况有不少题目本来就可以有多种算法的。可以说,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在计算教学中促进每个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应该明确“算法多样化”与“一题多解”是有区别的。“一题多解”是面向个体,尤其是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遇到同一道题可有多种思路多种解法,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多样化”是面向群体的,每人可以用自己最喜欢或最能理解的一种算法,同时在群体多样化时,通过交流、评价可以吸取或改变自己原有的算法。因此,在教学中不应该也不能要求学生对同一题说出几种算法,否则只是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如果在计算课上,讨论一道计算题,出现了10种、20多种的算法,教师还一个劲儿地给予鼓励,临下课时,只简单地说了一句:“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其结果是班上思维迟缓的一些学困生确是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产生了干扰。这种情况是不是我们鼓励的个性化呢,我认为不然。数学是讲“优化”的算法,“优化”的含意是要求寻找最简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诚然,在多种算法中,有的并不见得有优劣之分。但是,一般情况下,总有个最基本、最一般或最佳的算法。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比较、去评价,并使大家掌握那些公认的更好、更一般的算法,以便举一反

三、闻一知百,否则就失去了教育的功能。算法多样化绝非是越“多”越好,切忌一些无价值的重复。总之,一切要从儿童的实际出发。

二、生活化与数学化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程改革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孩子们感到数学有趣、有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是数学课改的最大亮点。数学,对儿童来说,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把数学教学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新教材的编排,有的通过调查商品标价引入小数乘法,调查父母月工资的收入计算多位数加减,测量足球场的面积并以其为参照物,体验1公顷的实际大小;有的结合新课内容介绍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有的复习课也已不只停留在“查缺补漏,知识系统化”上,开始着力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体尝到数学应用的价值。但是,我们该不该有这样的疑惑:“数学问题是不是都必须从儿童的生活实际提出,”“教三角形内角和怎样从生活实际引入,”“循环小数又怎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应该看到,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种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问题来自两个方面,有来自数学外部的(即现实的生活实际),也有来自数学内部的。无论来自外部或内部,只要能造成学生的认知矛盾,都能引起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就会出现发展,都是有价值的。前面提到的“三角形内角和”,如果采用由旧引新的方法(设问:正方形有几个内角,四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长方形呢,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大小是不固定的,有没有规律呢,)三言两语,就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因此,看问题必须全面,不能绝对化。教学是科学,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当前,数学教学注重应用,既讲来源,又谈用处,大大地克服了过去“掐头去尾烧中段”脱离实际的倾向,成效是明显的。但必须认清,我们反对的是只“烧中段”,而不是不要“烧中段”,我们反对的是过度的形式化,而不是不要形式化,数学的形式化是数学固有的特点。我们既要注重应用、返璞归真的一面,又要注重抽象概括、形式推理的一面,引导学生抽象出数学问题,提炼出数学模型,利用其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所以,重要的数学概念、规律应加以概括,常见的数量关系(如速度、时间、路程等)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仍要揭示,在重视直觉思维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形象思维和初步的逻辑思维,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探索与发现

学习方式一般说来,可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两种。发现学习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独立探索和发现其结论。这种学习方式(亦称发现法)是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J(S布鲁纳提倡的,并流传欧美,这种方式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名称,如问题研究法、探索法等,实质均基本相同。布鲁纳认为,在人类全部生活中,人的最大特点是会发现问题。他把学生视为“发现者”,甚至像科学家那样去发现,教师不给任何启发和帮助。创导者认为,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探索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传入中国时,我国教育家将“发现法”引申为“引导发现法”,主张在必要时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一点“引导”,与布鲁纳的“纯发现法”有些区别。教学实践折射出这样一个道理,外国的先进经验或理论的引入,必须本土化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我国目前强调的“自主探索”与“发现学习”亦基本相同。

P(奥苏伯尔针对20世纪60年代许多 美国另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D(人以为讲授必然会导致机械学习,而发现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的片面看法,在创造性地吸取了J(P(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认知观点后,首先对学习进行了两个维度的不同分类。根据学习的深度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根据学习的方式分为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

他不像布鲁纳那样只强调发现学习,认为学习可以分为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而后者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奥苏伯尔的见解对我们研究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有启发的。小学生学习数学,首先要掌握前人积累的数学基础知识(往往以符号形式表示),学生必须积极思考,理解每个符号、式子所代表的实际意义,才能真正内化成自己的认识。如果学习中仅仅记住这些符号的代表组合,例如,只知道读作“三分之二”,却不明其意,这就是机械学习。一般的数学学习都是有意义的学习,当然不排斥个别的机械学习,如背乘法口诀,这种熟记只有助于记忆,并不表明推导其结果的过程,而且机械学习也只是辅助性的学习。

数学学习中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指学习内容已以定论形式展示出来,不需要学生去独立发现,只要学生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检索与新知识具有实质性联系的固定点,使之相互作用,实行新知识意义上的同化,从而扩大或改组认知结构。例如,“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本身就是一种规定,学生在原有已掌握的加、减、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先乘除后加减”直接计算,便可接受这一知识。

目前我国提倡的探索学习则不同。这种学习方式不呈现学习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材料的实验、尝试、推测、思考去探索发现某些数量关系和图形特征。例如,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求法时,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平行四边形纸片,通过剪拼、割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分析割补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从而探索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底×高”。

就以上两种学习方式的功能比较而言:探索学习比较开放,它更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强调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和创新潜能的培养和发挥,但是费时较多,何况数学学习,不必要也不可能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学习课题对原认知结构具有潜在的意义(即有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二是学生具有积极学习的心向。如果两个条件俱全,同样可以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学习也是有效的;如果缺少其中一个条件,就容易造成死记硬背。由此可见,两种主要学习方式都很重要,各有利弊,各司其职,不可偏废。而且有时在同一节课内,两种方式兼而有之、相互补充、相互配合。我认为,新一轮课改中反复强调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改变学习方式”等,主要是针对过去过分沉湎于接受学习而影响学生创新精神的情况而提出的,绝不意味着反对接受学习。教学中,教师应全面而综合地从教学内容、要求、对象等各因素进行考虑,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以确保学习的有效性。那种提倡一种又去否定另一种学习方式“非此即彼”的绝对化做法和说法,不仅不符合教学实践,而且对课改的深入发展是有害无益的。

自主探索是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索,要处理好自主和引导、放和收、过程和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面对挑战性的问题,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探索求得的,就应大胆放开,放要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应该看到,只放不

收只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收效极微,失去了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剩下的主体性往往也是苍白无力的。

四、应用数学的意识

篇3:修订版课标解读 梁荣

一、优化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质量

在外语学习这一社会活动中, 实践就是进行听、说、读、写、译等的活动;而理论则是语法、语音和词汇知识等的掌握。知识的掌握来源于语言活动的实践, 但它继而又发挥其对进一步实践的指导作用, 使实践达到更高一个层次。如此循环往复, 直到学习者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学知识并非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但要学语言就得学语音、语法、词汇这些知识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而又最具‘发酵’功能的知识。这是听说读写技能的基础, 也是交际能力的基础。” (段洁云2007:25) 这些实践性强的语言知识是学好英语的源头活水, 可以增进学生的求知欲望, 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学习能力, 从而能够激发学生深层和持久的学习潜力。但是, 由于对实验稿课标1提出的“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这一理念在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我国的初中英语教学出现了忽视甚至不教语法和词汇的极端做法, 这严重影响着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

尽管实验稿课标强调培养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但并不是否定知识的重要性。与此同时, 修订版课标一以贯之地肯定了语言知识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上的重要作用:“语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实验稿课标把语言知识同时列为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 从这个意义上讲, 它比以前更加重视知识的学习 (程晓堂、龚亚夫2005) 。

但是, 课程标准不再把语言知识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 它反对的不是对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 而是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加以灌输的教学方式。语言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这两个特点决定语言学习应该是一个超越知识取向, 使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运用的过程, 而不应该是一个仅仅对英语语言知识体系的学习, 不应该依靠单纯的讲解和记忆。这样的教学不仅单调乏味, 也收效甚微, 因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仅仅停留在暂时的记忆中, 知识点之间难以建立起有机的联系, 增加了记忆的负担, 由于这种语言知识通常是孤立存在的, 缺乏使用的语境和对意义的理解, 很快就被遗忘了。这样的学习方式只能是事倍功半, 也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信心, 对英语学习望而却步。因此, 除了必要的讲解外, 教师应把课堂更多的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帮助他们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 从而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

(一) 语境化词汇教学, 提高教学趣味性

交际教学的主要奠基人、力主功能意念大纲的英国语言学家Wilkins (1972:111) 一语道破了词汇的至关重要性:“没有语法就只能传递有限的信息, 然而, 如果没有词汇, 则什么也传达不了。”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 是语言知识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制约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学生词汇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其英语水平, 并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体英语学习。如何进行词汇教学也是英语课程改革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主要包括, 理解词意、分析词性、展示例句、模仿背诵、造句翻译。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和学生课后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联系在一起, 枯燥乏味且效率不高, 而语境化词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词汇进行语境化教学时创设多样化的情景,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了解词汇主要运用在哪些语境中, 感知词汇在真实的语境中应该如何使用, 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词汇的意义。因此, 英语教师应该根据初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特点和学业发展需求, 结合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校条件和学生实际情况, 借助字谜、猜字游戏、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和形式, 提供有利于学生观察、模仿、尝试、体验语言的语境, 尽量使教学形式和过程都更为直观、生动、形象, 以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 使词汇学习生活化, 更好地体现其真实性和交际性特征, 提高词汇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和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 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让学生在乐学、想学的氛围中大大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 扩大他们的词汇量和词汇知识, 为其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动态化语法教学, 赋予教学生命力

美国语言学家Schmidt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语法的不可或缺性:“不注意语言形式就不存在语言学习。” (转引自张献臣2007:19) 语法是语言构成的内在规律, 是学习语言的捷径, 但由于母语负迁移的原因, 却成为外语初学者最困难的问题, 是阻止其进一步学习的障碍。“新一轮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以来, 关于语法教学出现了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 即‘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就是重视听说教学, 需要淡化语法教学, 或者不教语法’” (转引自张献臣2007:18) 。近几年, 在所谓“淡化语法教学”的影响下, 忽视语言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语言基本功教学的冲击是不可否认的。学生口笔头表达的语言错误多、病句多, 而且有过早出现错误“定式化”或“石化”的趋势, 两极分化也更加低龄化, 然而“费时低效”的问题并未解决。

“实际上‘淡化语法教学’的认识是片面的, 不正确的。课程标准并不排斥语法教学, 也不主张‘淡化语法教学’” (张献臣2007:19) 。任何语言活动, 包括听、说、读、写的训练都离不开语法。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和兴趣上, 而不是在学生刚一开始接触英语就对其灌输语法等语言理论, 但是到了一定阶段, 特别是初中阶段, 要掌握好一门语言、提高语言质量, 语法规则、文体理论、词语惯用法等, 语法知识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

然而, 传统的语法翻译法的主要缺陷就是“为语法而语法”, 以语法为纲, 倾向于使用死的语法和无意义的脱离上下文的翻译。长此以往, 会使学生患上“英语聋哑病”。早在200年前德国学者Herder就说过, “语法应当从语言本身中学到, 而不是通过语法来学语言” (转引自陈琳2008:4) 。因此, 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语法教学要以解决知识与能力的转化问题为突破口, 实现从静态到动态转型, 多采用“先感性, 后理性”语法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法学习的过程, 认真观察、自觉思维, 发现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赋予语法教学以生命力, 使语法教学动起来, 将全新的更具交际性的三维语法教学法付诸实践, 从形式、意义和语用三个不同的维度以全新的理念深入浅出地解释语法, 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语法知识, 提高他们的语言分析能力, 并能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有效的交际, 争取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二、整合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

“外语教学中的教材问题, 教师问题, 语言环境问题等都很重要, 但最重要的还是教学方法问题。” (李岚清1996:2) 实验稿课标指出, “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感知、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 实现任务的目标, 感受成功。”一些教师误读了这一提法, 认为实验稿课标只倡导任务型教学, 出现了“任务型教学”一统天下的错误倾向。有鉴于此, 修订版课标对任务型教学法的表述调整为“英语课程提倡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 “建议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 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 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 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这就要求英语教师理性、辩证地看待任务型教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积极尝试和使用其他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外语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 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的教学活动, 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 全面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英语首先是一门交际工具, 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并非只是为了“知”, 更重要的是为了“用”。而任务型教学法符合语用学的原则, 符合学习语言的交际性目的, 符合语言学习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这一原理。它强调语言环境, 学生在这种环境中用语言去做事, 去完成任务, 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任务型教学法的引进, 有力地引导着英语教师把教学目标指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一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 使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根本目标出现了从知识转向运用的转变。但是, 新课改以来我国的初中英语教学有随意扩大任务和赶时髦的趋势。以前的听力训练改名为任务型听力教学, 以前的阅读理解训练也摇身一变成任务型阅读, 甚至认为没有任务活动的课就不是一节成功的课等等。

语言学习需要经历一个“输入先于输出”的过程。因为语言输入是语言输出的前提和来源, 教师要想让学生能够高质量地输出语言, 必须首先保证学生有大量的语言输入。学生只有在听读达到足够量的有效输入以后, 才能进入到说和写的阶段;更何况, 语言教学还要遵循一个“输入大于输出”的原则。在初中学生语言基础还比较差的前提下, 过分的输出容易忽视基础知识, 挤占学生输入、接受和内化语言的时间, 加大课堂教学难度, 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遇到较大的挫折, 最终导致学生输出的越来越少, 质量越来越差。

后教学法时代, 任何教学法都不是万能的。实验稿课标倡导任务型教学法, 但并不提倡滥用。任务型教学法虽从交际教学法发展而来, 但它并不排斥其他教学方法的使用, 真正的课堂教学应根据需要使用各种有效教学方法的组合。因此, 教师切不可把任务型教学法看成是拯救初中英语教学一切顽疾和诟病的灵丹妙药, 而要从教学的实践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统筹兼顾, 博采众长, 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 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 切不可把传统的诸如语法翻译法等新课改以前行之有效的英语教学法视为洪水猛兽, 予以彻底否定和摈弃。

修订版课标旨在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来, 从这一新的教学主旨出发, 结合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 游戏教学法和故事教学法不失为两种非常适合修订版课标理念的有效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手段, 因为它们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培养他们运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 提高人文素养, 增强实践能力, 发展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实践证明, 学生喜欢游戏或者故事, 尤其是竞赛性游戏或者趣味性故事。他们不仅能够兴致勃勃地参与富于娱乐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活动, 而且力争表现自己的创新精神和聪明才智。游戏教学法或者故事教学法能够将枯燥的语言现象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贴近生活的形式,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

三、总结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开发学生能力的关键在于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学习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学习方式要能够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广大初中英语教师要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修订版课标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 在教学中贯彻恰当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引导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 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 使学生爱学、想学、有收获, 不把学习视为负担;引导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以能力为重,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把初中英语教学从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向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让英语学习不再是一个枯燥的背诵和记忆经历, 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 一个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过程, 使其真正成为以培养人为最终目标的素质教育, 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注重学生的能力开发。然而,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开发学生能力的关键在于学习内容要有趣, 要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学习方式要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修订版课标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 在教学中贯彻恰当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努力适应课程标准的新变化, 积极实践“用中学”的新课程理念, 优化教学方式, 整合教学方法, 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培养学生用英语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关键词:修订版课标,初中英语,教学效果,能力

参考文献

陈琳.2008.让“多语种、高质量、一条龙”愿望完满实现[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11) :1-5.

程晓堂, 龚亚夫.2005.英语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J].课程·教材·教法 (3) :66-72.

段洁云.2007.培养可持续发展学能必须重视初中英语教学[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5) :23-27.

李岚清.1996.李岚清副总理在中学外语教学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10) :1-2.

张献臣.2007.新课程理念下中小学英语教学需要处理的几个辩证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 (4) :41-45.

篇4:新课标 新修订 新策略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程内容;修订;策略

2012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2011年版《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这势必对初中地理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在“课程内容”(原“课程标准”)方面的修改将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笔者阅读了新版《课程标准》后与旧版进行了比较,发现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方面的修改有三种情况,基于此,本人也提出了相应的教学调整策略。

第一,新课标对一些要求不够明确的或不够全面的“内容标准”进行修订或补充,并且在文字表述方面进行润饰和精炼

比如,在“地球与地球仪”部分将“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改为“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和“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将“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改为“运用地图归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将“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改为“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行为动词的改动明确了一些地理标准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使“内容标准”更具操作性、指导性。老师们在备课时要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清楚这些行为动词的主语是学生。“演示”、“说明”、“列举实例”、“归纳”……等行为必须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切不可“包办代替”。在新课程的课堂里,老师要善于做导演,引导好学生做好演员。

又如,在“我国的交通运输”部分将“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改为“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这里显然强调了“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是重点学习内容。老师们在“我国的交通运输”这一节教学中要更加重视“我国铁路干线网”的教学。

再如,在“中国地理认识区域”部分“本单元至少学习5个区域,具体区域的选择不做统一规定”改为“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这些修改需要老师将教学内容做出一定的调整。

第二,新课标降低了部分内容标准的要求,调整(删除或新增)部分内容标准,新增的量少,删除的量多

比如在“世界地理认识区域”部分的“说明”里,增加了“南、北极地区是必学内容”这一句话。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两极地区与我们人类社会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密切,中国在两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两极地区的重要性越发突出。“两极地区”这一节内容老师们往往会略讲,现在必须要重视起来。

又如,在“地球和地图”部分,增加的内容有:①在地图上判读经纬度;②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坡的陡缓。其实以往的“地图”教学中我们已经基本做到了以上两方面的要求,只不过现在要更加重视这两条标准的实施了。

新标准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出发,删除或调整部分过难、过繁的课程内容标准。如在“世界地理认识区域”部分,删除的内容有:①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②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③某一地区主要河流概况;④说出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⑤指出某国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⑥高新技术产业在某一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⑦用实例说明某一国家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如此多内容的直接删除给老师们一个明确的信号,就是新课程标准提倡“减轻学生负担,降低学习难度”的理念没有变化。老师们应该仔细研读新课标“课程内容”,对于已经删除的内容标准就没有必要再重点教学了,从而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应及时删除有关目标,并且不要忘了新增加的内容标准。

初中地理老师们经常会抱怨初中地理安排的课时少,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课堂探究活动和地理实践活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建议老师们“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在地理教学中引导、指导学生经常开展探究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和课堂探究活动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益于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发展,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现在,新标准增加的少删除的多,老师们可以腾出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来进行更多的探究活动和实践活动了。

第三,新课标对活动建议进行全面的调整、整理归并,对一些要求高,实施起来难度大建议予以删除

在“活动建议”部分,修订前共有58条活动建议,修订后改变了表述方式,只宏观地建议采用如“地理观测”“动手制作”“拼图游戏”“模拟演示”“参观体验”“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学习交流”“知识竞赛”“地理调查”等等,具体的活动建议举例减少到24条。

针对以上调整和修改,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减少一些要求高、实施难度大的活动。如在“地图”部分的教学中,不必要求每一位学生绘制所住小区的地图,只要求学生能基本看懂不同尺度的地图即可。在观测当地太阳高度的活动里,只要求学生观测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即可,没必要要求每个学生都去观测一年四季的太阳高度的变化。

另外,老师们不必拘泥于活动建议里的“建议举例”,可以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创造性的采取更多、更好的活动。

目前,七年级地理已经使用根据修订后的课程标准重新编写的教科书。老师们应研究新课标,结合新教材,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在实践中勇做新一轮课改的弄潮儿。

篇5:给中学体育新课标再修订的建议

一、新课程标准修订要全员参与

新课程标准的制定是全体体育工作者的事情, 而不是个别专家的事情, 还要包括一线体育教师 (特别是中学体育教师学历较高) 地全员参与, 才能使新课标更具权威性、实用性、广泛性。新课标实施以来, 听到很多不同的呼声, 有肯定也有否定, 有批评也有建议, 这是一种好的现象, 因为这些呼声只有在实践后才能得出, 新课程的修订要采纳不同意见, 采取百家之长, 才能使新课标更“新”, 新标在实施过程中遇到许多尖锐的争鸣,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我国的专家太多, 导致意见不统一。其实不然, 笔者认为恰恰相反, 而是因为我们的专家太少, 学校体育改革显得势单力薄。体育新课改, 需要体育工作者群策群力、献计献策, 才能保证新课程标准修订的顺利进行。

二、修订时要介绍几种实用的常态教案书写形式

教案的书写目前还没有固定的形式, 特别是新课改以后, 教案的书写形式非常混乱, 这些教案的书写, 使体育教师也摸不清到底哪一种更实用, 有的老师参考杂志上发表的教案书写, 有的老师却嫌麻烦, 干脆还是沿用以前的表格式教案, 也有的老师干脆自出一家, 跟着感觉走。有些流行的教案形式, 不但没有创新, 反而比传统教案更拙劣得多, 甚至存在明显的常识性错误。其实, 在杂志上发表的教案或者比赛获奖的教案多是经常精细加工而成, 有的老师为了发表教案或者为了获奖, 而花费了很多工夫查阅了大量资料, 经过无数次修改等繁琐的工序加工而成, 教案无论从哪一方面都感觉很圆滑, 可以说无懈可击, 这些教案固然给我们的老师带来许多有益的启发, 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但只能当作一种参考, 不能算作常态的教案形式, 如果每个老师平时都按照这种形式书写, 要浪费更多时间而占用了老师们的训练、教学、教研等, 有可能会得不偿失。中学教学较小学更严肃、严谨, 教案书写也不要过于花哨, 应该本着实用的原则书写, 建议教案的呈现方式应尽量做到明确、简洁、实用。

三、体育评价标准要统一

中学体育学习评价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具有导向、激励、发展和甄别等功能, 所以成绩应该力求客观、真实, 能区别每个学生对体育的能力差异, 能通过成绩的评价, 确定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成绩差距, 既要发现“差生”, 找出不足, 以因材施教, 还要发现体育优秀人才特殊培养, 所以体育成绩就应该有好坏之分, 这既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也是对学生的客观评价, 使他们对自身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摆正自己的位置。而新课改过程中, 许多体育教师包括许多专家, 对体育成绩的评价方法与手段各持不同的意见, 有的认为, 中学体育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体育成绩的评定, 也应该有不同的标准, 成绩较差的学生应该以鼓励为主, 成绩测定时应该给予一定的照顾;也有的认为, 成绩的评价还应因地域的不同有所差异, 生活条件差的农村与条件好的城市评价标准也不应该不一样。当然, 还有其他种种理由, 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但是, 对学生的学习与评价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 这样才能客观的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利于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学生体育成绩的比较分析, 有利于对学生体育的研究。相反, 如上述“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成绩评价方法, 使差异不再有“差异”却成为成绩“人人都好”的无差异现象, 使除了教这些学生的老师知道这些中学生的的实际成绩外, 其他人, 如体育教师、专家及家长等, 就无法比较学生的成绩优劣。所以, 建议在新课程的修订时, 明确这一要求, 并制定出具体的评价标准, 对“体质与健康标准”坚决贯彻落实下去, 并在全国各地按此标准实施推广, 力求统一。

四、形成统一的教材

新课标没有统一的教材这一点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这照顾了地域差异, 对地方传统体育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也给体育教师灵活地安排教学内容提供了空间。但是, 其中的弊端也不断地暴露出来:中学体育教学内容不能使各年级之间有效地衔接, 教学内容不系统, 学习内容的遗漏现象和没有计划的重复现象, 使一些有锻炼价值的体育项目从体育课中消失, 诸如此类很多很多。所以, 教材的统一就势在必行了, 教材的统一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使一线老师不再“迷惘”, 使教学内容不再随意。现行的教材市面上有, 但比较混乱, 这些教材多是把以前的老教材稍微改了一下, 甚至只把封面换了换, 书名仅仅加了“新课程标准”, 把“体育”改成了“体育与健康”, 其实, 这都是换汤不换药。所以, 在新一轮的新课程标准修订中, 教材的修订与出版应该也是重中之重。要使全国的教材统一, 虽然有一定的难度, 但应该在有一个新课程标准纲要对学校体育的内容作一简要规划的基础上, 再要求各省根据纲要的精神联系当地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的编写适合当地的教材。

五、学校体育的时代性需要学校体育改革

学校体育改革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如果一个事物发展了, 与之有关的事物也应该随之相应的发展, 否则它必然要灭亡。同样, 如果让学校体育适应于社会也要改革。学校体育具有时代性, 在不同的时期有与之相适应的指导思想、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 这一教育思想, 对我国教育的整体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这里的“人”指的是学生, 是所有的学生, 每一位学生都有权利享受教育特权。这种思想体现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根本, 在学习中, 要求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 给他们留出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 在探究中学习, 在学习中创新, 在创新中提高, 从而提高真正学习的主人。

针对本次修订, 笔者仅仅提出以上五点体会, 其实, 在新课改这么浩大的工程中, 需要修改完善的工作还有很多。期望通过本次修订, 使新课标更加符合现实的学校体育, 不但给体育教师带来方便, 更给学生的身体健康带来福音, 让中国的学校体育理论更加成熟。

摘要:2007年是体育新课程标准修订的一年, 根据实践经验, 就在需要修订的内容给合理性的建议, 主要就参与人员、国情、教案、评价、教材、时代性等方面进一步论述。

关键词:学校体育,课程标准,修订建议

参考文献

[1]赵黎繁.浅析体育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文学, 2007, (08) .

[2]夏峰, 等.论中国学校体育的国情[J].中国学校体育, 2002, (04) .

[3]耿培新, 等.全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优秀教案评选综述[J].中国学校体育, 2006, (03) .

[4]赖天德.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要有重点[J].中国学校体育, 2006, (07) .

上一篇:我的季节我做主中考作文下一篇:幼儿园我的中国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