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2024-05-24

古代文学的价值与意义(共8篇)

篇1:古代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文学之一,它经历了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以其辉煌的成就成为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部分,在3000多年不间断的历史发展中,诗、词、歌、赋、散文、戏剧和小说等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从“四书五经”到唐诗、宋词再到明清小说;从孔孟、老庄到李白、杜甫、陆游、辛弃疾再到罗贯中、曹雪芹等,卷帙浩繁的文学作品和这些卓尔不群、精神伟岸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深刻而生动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的自强不息、贵和尚中、天人合一、允执厥中、隆礼重法、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及其博大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及诚挚浓郁的至爱亲情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和不竭动力。

党的十八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24个字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不同层面指明了奋斗的方向。

三个层面的内容或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学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一、自强不息、贵和尚中是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源泉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之一,是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总原则,千百年来是中国人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集中概括和体现。

孔子较早的认识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重要性而且有诸多的论述。

他说:“刚毅木讷近仁”“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的弟子曾子曾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强调知识分子要有担当道义、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这些正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所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文明以健,中正而就,君子正也”。

《易传》把刚健作为一种品质,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强调中正,即不妄行,不走极端,坚持原则。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历时两千多年来对中国人民产生了强烈的激励作用。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这段有名的记载反映了中华民族愈挫愈勇的斗志和刚毅不屈的坚强意志。

这些精神就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竭精神源泉,也是构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不竭动力。

贵和尚中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之一。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对和谐思想进行探讨的思想家是西周末年的史伯。

他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孔子继承了这种重和去同的思想,主张“礼之用,和为贵”。

这种价值取向肯定事物存在的多样性,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容纳不同意见,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有容乃大的宏伟气魄。

这种贵和尚同的观念使中国人民能够正确处理和周边国家及世界各国的关系,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贡献。

二、天人合一、允执厥中、隆礼重法是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和谐社会的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自由在古代多指人通过行善,进而知性、知天,“参天地之化育”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交融互通,达到物我为一、天人合一的境界。

荀子在《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同时他认为人对自然可以“制天命而用之”[3]289,但他又说“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利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自我身心的.和谐统一,进而达到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人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实现人的全面自由。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化解今天由于无限制的征服自然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的矛盾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中,既有为所欲为的权力又有不损害自然、社会、他人的责任义务。

唯其如此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才能达到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允执厥中”出自《尚书•大禹谟》,意指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

子程曰:“不偏之谓中,中者,天下之正道。

”一个人如果能守护善性,言行不偏不倚,就会保持公心,体现公正。

隆礼重法是荀子把孔孟的礼发展到一种规则层面,在重礼的同时提出了法治。

“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礼者,所以正身也”[3]246。

“法者,治之端也”。

荀子主张要把礼乐教化与法制刑相接合。

“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荀子一方面注重道德建设,发挥“礼义”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法制建设,强化“法度”的职能。

这和我们现在提倡的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的思想对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三、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是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健全人格的手段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倡导的努力方向。

爱国是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信念。

从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上》),再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他们心系天下苍生的爱国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而努力奋斗。

特别是宋代,随着民族矛盾空前激烈,爱国主义成为这一时代创作的主旋律。

“精忠报国”的岳飞在《满江红》中吟出了“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喜论恢复”的陆游在《诉衷情》中道出“胡未灭,鬓先秋。

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以英雄自许的辛弃疾在《破阵子》发出。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舍生取义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喊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些诗句成为体现这一时代精神的最强音。

“这些用热血和生命谱写成的诗句,悲怆激奋,大义凛然,洋溢着浓郁深沉的爱国情怀,激励起中华儿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华美德是在性善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强调发挥自主自律的精神,特别重视诚信的品德。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诚”既是天道的根本,也是人道的根本。

以诚为基础,形成了中华儿女世代相传的多种相关的品德。

如以诚待人,忠诚于事业等。

“信”与“诚”含义相通。

《说文解字》云:“信,诚也,从人言。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信的基本要求是言行一致。

所以孔子强调:“言必信,行必果。

只有具备了诚信的品德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即“朋友有信”。

仁爱孝悌是中华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其根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这种道德标准在古代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得到普遍的奉行,如《读经•蓼莪》、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李密的《陈情表》等,其浓烈的家族亲情对维持家族和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孝悌之情的扩展就是忠恕之道,其核心是以诚待人,推已及人。

即“夫仁者,已欲立则立人,已欲达则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忠恕的道德基础上形成了中国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宽广胸怀及和友善的社会风尚。

中国古代文学以最完美的形式保存了中国古人的历史,虽然过去的一切学问都可称为历史,但中国古代文学是宏大、真实而又深刻动人的中国古代人生的历史,只有在古代文学中才能看到古人的生活图景,感受到古人心灵的律动,

从而有可能在根本上续接中华文化的传统。

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和研究的过程是和“古代不朽心灵的对话,是和无数个不朽心灵构成的历史传统对话,对话的过程是还原,更是创新,是‘我注六经’,同时也是‘六经注我’”,完成这个过程的中介是中国古代文学,“经由作品,

从感动过古人的美和古人所获的感动中获得新的感动,从启迪过古人的思想和古人所受的启迪中获得新的思想”①。

他们的这种感动和思想启迪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和动力,获得这种感动和思想启迪的过程即是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

今天,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形势下,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普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研读和学习无疑对人性和个体人格精神的不断完善有重要的意义,这种人性和人格精神放大而形成公正和谐的社会和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

篇2:古代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一、强化大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主体意识的方法

在新形势下,强化大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主体意识不能靠单纯增加课时数或逼迫学生自学等老旧方法来实现,而必须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让他们自觉、自愿去扩大学习的面,并深入吸取知识的精华。笔者提出的一些方法或许对问题的解决有所助益。

(一)角色反串法

角色反串法即为让教师和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站上讲台教,教师旁听。目前高校教师依然习惯以自己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记为辅,而往往忽略大学生不同于中学生,他们不仅具有极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具有极强的自我表现欲。在具体实施上,教师可结合古代文学史的教学大纲,在每次课中布置一到两篇教学内容之外的作品给学生,让他们利用课后时间准备要讲授的内容并制作PPT,在下次课亲自展示,每位学生所需时间以5到10分钟为宜。学生讲授后,教师进行简要点评,指出其优点和不足,同时也可让其他同学来评价。在课程已被压缩的情况下,角色反串法一方面能以学生亲自参与、主动融入的方式扩大教学容量,另方面可激发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的兴趣。角色的互换不仅使学生感到新鲜,而且反串教师也让他们有扮演好这一角色的使命感、责任感,这是提升学生主体意识的一大动力。

(二)团队表演法

这是基于角色反串法的一种延伸。在讲授叙事性较强的文学作品比如叙事诗、古典小说、古典戏曲时可以考虑用此方法。因为无论教师或学生,单纯讲授,其生动性、趣味性依然不够突出,而通过表演方式可解决此问题。因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较多,一人无法完成表演,教师可以安排几位同学在课外一起琢磨作品,体会人物形象,然后通过团队合作编排,反复演练,最后在课堂上演出。团队表演法生动活泼,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对于喜欢表现自我的90后大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对作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作品的艺术魅力有了切身体会,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协调合作能力。此外,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发挥文学想象力加以创新。由此可见,团队合作表演法的益处是多方面的。

(三)课外拓展法

由于目前大学班级学生人数众多,而教学时数有限,教师尽最大努力让每位同学都来反串教师角色或进行团队表演实属不易。鉴于古代文学课程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教师讲授、学生反串讲授和团队合作表演的作品之外,仍有很多优秀篇目需要学生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既定内容之外安排课外拓展学习的篇目。具体而言,课外拓展可细分为研读、改写、诵唱等几个层次。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作品较多,在学习《长恨歌》、新乐府诗等作品后,可安排学生以将诗歌改编为剧本等形式改写《琵琶行》等篇目。此外,还可根据情况适当让学生自主安排一些古典诗词朗诵、古典诗词演绎会或者古典文学知识竞赛等。这些环节可增加他们主动学习的乐趣,也丰富了他们课余的学习生活。

(四)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下,大学生的学习成效最终还是体现为成绩。为了使上述措施能落到实处,还需制定更完善的考核体系。具体而言,要把目前以期末考试成绩和以课堂考勤、课程论文为平时成绩的二元化考核体系,改变为以期末成绩、平时成绩、自主学习成绩等为指标的多元化考核体系。自主学习成绩指标包括学生在反串教师角色讲授、团队合作表演、课外拓展学习等环节中所获得的评价分数。如果说角色反串法、团队表演法可以通过教师的直观感受来评价,那么课外拓展学习的评价则可通过随堂考核的形式来打分。教师可在上课过程中随堂抽查,以便检验课外拓展学习的效果。

(五)教师人格魅力的感召

尽管我们一再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但是仍然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针对目前大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魅力和价值认识不够的现状,教师必须展示出以古代文学知识为涵养的人格魅力,从气质、学识、修养等方面现身说法来打动学生,以此感召学生自主学习古代文学。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所提出的“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是也”观点,在当下更有警醒意义。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教学设备、图文并茂的课件,这些因素集中起来,对增加古代文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吸引力,都不如一位学有造诣、魅力四射的中国古代文学大师来得强烈。教师们唯有不断增加自身的中国古代文学学养,以期有朝一日能达到大师的高度。

二、主体意识强化所取得的初步效果及其意义

篇3:中国古代文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一、中国古代文学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 强化国人的爱国意识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智士为了祖国的繁荣和昌盛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做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的事迹都被人们以不同的文学体裁记录了下来。这些令人振奋的爱国作品不仅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更成为了最生动的爱国教材。古代文学的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爱国思想, 树立新一代的爱国情怀。

(二) 塑造读者不怕挫折、迎难而上的性格

随着社会的发展, 工作、学习、生活上的压力愈来愈大。而目前大学生的抗压、抗挫折能力愈加的弱, 错误的处理态度导致悲剧的不断上演, 严峻形势下学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就十分明显了。而古代中国文学无疑成为挫折教育的最好教材。在中国历史中所有家喻户晓的人物几乎都一生坎坷。但他们从未放弃, 迎难而上, 功成名就。越王勾践,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吞吴如探囊取物。然而大家也都知道在早期的战争中, 越国兵败, 勾践以亡国奴的身份被俘, 但值得敬佩的是他未曾消沉, 而是忍辱负重, 在取得夫差的信任赦返回国后, 最终灭掉吴国成就一世霸业。诸如此类的历史人物不胜枚举, 很好地向读者阐述了人生的坎坷无处不在, 正视生活中的挫折, 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勇敢面对才能成功。

(三) 情感教育

1. 亲情。

中国有句古话叫百善孝为先。所以在中国亲情的歌颂是被广泛认同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都有着重视亲情、伦理的传统。爱母崇父的思想在古代诗文作品中有着广泛的呈现。例如小学课本中的《游子吟》, 其中就表达了孟郊对母爱的珍惜, 以缝衣的动作从细节展现了母子间的骨肉情深。在诗句淳朴素淡的字里行间中表答诗人对亲情的珍重和爱惜。再比如手足之情, 王维于重阳节创作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该诗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对家乡兄弟的怀念。这些力显亲情的作品烘托了亲情的珍贵, 让学生更加珍惜眼前的亲情。

2. 友情。

中国有兄弟如手足一说, 兄弟一词在现代代表了不仅仅是血缘上的兄弟, 更多的是形容关系好的朋友。现代网友评出的男人一生要保护的三样东西:家中的父母、爱你的妻子还有便是身边的朋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友情的歌颂也多不胜数。最著名的文章要数《吕氏春秋·本味篇》中记载的俞伯牙的故事。俞伯牙擅琴, 钟子期会赏, 二人互为知音。当钟子期去世后, 俞伯牙感叹世上再无处觅知音, 于是碎琴于子期墓前, 从此不再弹琴。这段友谊也被传为千古佳话。诸如此类的故事在文学史中并非独树一帜。现代教学中通过对这类古代文学内容的讲解并加以引导, 在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同时还能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领悟到友谊的真正意义。

3. 爱情。

中国古代文学同样有赞颂爱情的篇章, 学生在欣赏这些作品的同时还可以认识健康、美好的情感, 从而正确地认识爱情。

二、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在当下的价值体现

(一) 文化内涵

经过千年传承和发展的中国文学, 无数文人墨客为它奉献了毕生的精力。无论政治、文化等诸多都在其中有所体现。无论是千古传颂的《道德经》《资治通鉴》, 还是引发红学热的《红楼梦》, 都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

(二) 阐释价值

通过对古代文学内容的研究和拓展。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古代人的真实想法。直接体现了中国文学理论的价值。由此看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其中的理论, 不仅仅是对古代知识的一次寻求发现, 更具备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 思想文化价值

毋庸置疑的是存在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理论是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它不仅促进人类对历史的了解, 同时也在我们认识自身的过程起到了作用, 很多其中的价值观影响至今, 成为了人们不断进步的动力和正能量。现如今社会上仍有很多方面可以体现出古代哲人思想。

三、结语

中国古代文学不仅是历史、是经历、是情感、是传统、是宗教, 更是时代发展的剪影, 是哲学家的思想、军事家的理论、社会学家的研究成果, 是现代世人不可或缺的生存教材, 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所以古代中国文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不仅体现在让学生掌握了中国历史文学史, 更渗透性地传导了正能量、国家的精髓, 这都是中国古代文学潜移默化未被挖掘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玉宝.古代文学研究中的“冷”与“热”[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

篇4:古代文学教育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古代文学 育人作用 教学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包蕴着丰富的思想内涵,高尚的人格情愫,炽热的爱国思想,雄浑的民族精神。是我国人民的思想、情感、智慧和真、善、美的结晶。

然而,古代文学的现代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面对当代新文化的大融合和大竞争,遭遇商品经济大潮的无形冲击,作为传统学科,古代文学教育正遭受冷落。学生学习兴趣正呈现出下滑的趋势。传统文化陶冶的忽视,学生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的匮乏成了不争的事实。

但是古代文学应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凭借教育,融入当代社会文化之中。古代文学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反映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源远流长而又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和学习古代文学,对于加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因为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旋律和最强音。从《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南北朝民歌,到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等,丰富灿烂、博大精深。在学习过程中,爱国主义思想就不知不觉地就渗入到学生的思想中。以当代人文意识融入古代文学,有效利用古代文学得天独厚的经典资源,重新解释古代文学遗产所蕴含的邦国情愫。其意义在于较好地起到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我们去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树立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通过古代文学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适当减小忧郁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就是“酒文化”的结晶,它至少隐含两重意义:

(一)对精神享受的热情赞美。“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只要稍加玩赏便知这里的饮酒之乐,绝不是表现口腹的满足,绝不是停留在物质上的享受,而是表现开怀畅饮带来的精神愉悦,物质已经升华为精神。

(二)对人生前途充满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还复来。”诗人坚定地相信自己一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所以即使“千金散尽”,还会拥有。表现了李白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奋斗不止的精神。《易经》中最简短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就是这样的九个字,字字都能使细胞昂扬奋进。所以在面对挫折和失败,面对挑战与压力,面对平凡与显赫等的时候,应该保持一颗积极进取,乘风破浪的平常心。通过这样的阐释,不仅发掘出古代文学作品内涵的当代价值,而且调动了学生的个人体验,引起他们强烈的心理共鸣。从而树立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三、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

现在有些学生文明道德素质较差,而在古代文学中讲个人修养的例子很多。在《论语*乡党篇》中,几乎就是孔子个人的一幅注重文明礼节的演示图,孔子说“君子意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即君子做事要把义作为根本,以礼来实行它,用谦逊的话说来,用诚实的态度来完成它。这才是一个真君子啊。要有像屈原为保持高尚纯洁的人格,决不愿与恶势力同流合污,他犹如南国的橘树“独立不迁”,又如清秀的荷花“出污泥而不染”;为追求光明美好的政治理想,他愿上下求索,甚至不惜生命。陶渊明为了保持高尚的徳操,纯洁的人格,不为五斗米折腰,宁愿辞官归隐,躬耕陇亩,过着箪瓢屡空的贫士生活。重读经典,重温古人的高洁傲岸的人格精神,给追求真善美,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追求高调人格素养的当代物质生活日益丰盈的人类提供了一个可参照的平台。可以缩短古代文学与现代生活的距离,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人生体验,使之获得深一层次的精神享受和提高。

四、提高个人的审美价值

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审美功能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可以满足感官上的许多审美要求。如唐诗宋词,她以秀艳绮丽的姿容而与很早就取得正统地位的诗文争辉媲美。词本配乐歌唱的歌词,可称之为“音乐文学”,是一种融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这就决定了词从产生到消费都是带有音乐性,从形体到内质都具有音乐美的特质。古代词人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填词。正是古典诗词中语句的长短的恰宜、字句的推敲、前后的韵脚、郁扬的平仄,无一不使读者得到音乐美的享受。

审美价值的提高,促进正确品评观的确立。在古代文学中,包含着种种学派和思想,而且自先秦至近代,无不出现一些既是文学家又是思想家的学者,他们的文章既是精美的典范文学作品,又是蕴含着哲理的思想论著。老子庄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孔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宗师,还有法家、墨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等,这些诸子思想对后代文人思想影响很大,形成了种种不同的人生观、处世观。反映在文学作品里面,精华中难免有糟粕,如何使学生接近到正面教育,消除负面影响,在古代文学教育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比较、鉴别,去识别真,善,美,伪,恶,丑。从而确立正确的品评观点。

古代文学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传承,使学生通过古代文学中反映出来的健康思想,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峻洁人格,收到熏陶和洗礼,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一箭双雕”之效。

参考文献:

[1]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南怀瑾.周易今注今译[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

[3]张炯.加强古典文学研究的当代性[J].文学遗产,1996.

[4]赵维江.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审美功能刍议[J].殷都学刊,2006.

篇5:英美文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论略

[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中的交流愈来愈频繁,并全面带动了这些领域的迅速发展。与中国文学相比,大多数人对英美文学的认知还相对薄弱,对英美文学的文化底蕴与内涵理解也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拟从英美文学的基本特征与功能出发,分析英美文学的人文主义价值、理性主义价值以及黑色幽默价值,探讨英美文学的现实意义,旨在为英美文学的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英美文学;价值;现实意?x;文学

[中图分类号] I10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7)07-016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79

[本刊网址] http://munication among the countries in the field of economy,politics,culture,military and others is more and more frequent,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se areas.Compared with Chinese literature,the majority of people are relatively weak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Based on thi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value of humanism,rationalism and value of black humor value and explores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American literature from the literature the basic features and functions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s to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related research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Key words: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valu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literature

篇6:英美文学价值观及现实意义论文

英美文学的价值观及现实意义论文【1】

摘 要:本文介绍了文学的内涵,并论述了英美文学的特征及功能,揭示了英美文学的价值观及现实意义,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关键词:英美文学;价值观;现实意义

引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文化,而文化的载体是文学,处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

文学是利用语言的途径去反映社会现象、表现作者感情的一个艺术形式。

英美文学中充满了理性主义及黑色幽默,与当今社会相比较,使得人们更加了解人类社会,英美文学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文学的内涵

人类的劳动是文学的起源。

比较早的有记录的文学是中国的《诗经》、古希腊的《伊利昂纪》和印度的《罗摩衍那》等作品。

文学是通过不同的途径表现或者呈现一个阶段内的社会生活及感情活动的艺术。

著名学者曾经说过文学和人生的关系:人生有多么的丰富多彩,文学就有多么的丰富多彩。

这是因为文学起源于生活经历,因此文学是随着人生的丰富性而变化的;人生有丰富精彩的可能,那么文学就有丰富精彩的可能,人生的状态呈现多样化,文学能够把人生的多种多样的状态描述出来,有完美的人生、戏剧化的人生等多种形态都能一一描述。

人们可以通过文学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他人的人生经历。

2.英美文学的特征及功能

2.1英美文学的理性主义

著名作家索尔·贝娄是英美文学理性主义的代表,他的作品中描述了对社会的理性认识,阐述了拜金主义的根本原因,在当时社会大环境下,人们所表现的物质追求与精神满足之间的矛盾,及因此埋藏下的精神隐患。

索尔·贝娄揭示了工业时期人们的所面对的困难。

以作品《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为例,该作品为读者展现的是工业后期社会的消费面貌,体现了“把消费作为重心”的工业社会后期人们的生活状态,讽刺了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同时把对消费主义的批判上升到了文化的层次。

例如作品《赫索格》,深刻地揭示了工业社会后期的异化的物质化,体现了人类与自己、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等的异化物质化联系。

在作品中,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人和自然之间的联系变成了一种消费的联系,人和人之间不再有亲情和爱情。

《赫索格》充分体现了对这种不和谐关系的深深悼念。

揭示了人们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以及因此导致的种种悲剧。

在一个由GDP控制所有的时期,以GDP来体现生产力的先进性,体现社会是否进步的时期,把金钱作为衡量标准的时期,索尔·贝娄的作品就成为了一个现实的缩影。

所有人都是以赚钱为目的,为了功名而活着,这样值得吗?电视媒体也在大肆宣扬明星名人,基础劳动人民成为了贫苦和愚昧的代表,这能体现进步吗?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推动GDP的增长,可以对GDP起到影响作用。

索尔·贝娄的作品阐述的人价值观被物质化正是当今社会的悲剧。

索尔·贝娄的观念是科技的大幅度提高也不一定能够为人们带来欢乐和幸福。

他对科技的批判与现代社会的人文精神的弱化、人们的幸福程度低这一状况相符合。

同时,他还反思了工业时代后期的进步和人文精神的演变和文化的弱化之间的关系。

这两部作品都深深体现了值得人类思考的哲学问题,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命运、精神面貌等重要问题的重视,例如自我认识、道德和真理、个人与团队等问题。

索尔·贝娄对这些问题的深刻反思是他对工业社会后期消费主义和物质观念做出的反应和回答,同时也是对工业社会后期的没有深度、情感流失现象的一种拯救方式。

向读者反映了工业社会后期的荒凉社会现状,即使是这样,他仍然对工业社会后期抱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他拥有一种情感支撑,整个作品都散发着乌托邦情感,展现了一种理想主义文学。

在这样一个物质至上、玩乐至上、道德沦丧的时期,索尔·贝娄对精神的重视、对精神乐园的追逐和勇于面对人类灵魂深处的精神,以及他提到的拯救计划,都体现了著名文学大师的人道主义情怀。

2.2英美文学之黑色幽默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一部现代版小说流行起一种情感模式,并且称之为黑色幽默。

这在西方文学领域内的地位很高,尤其是在二战之后。

黑色幽默有两个别名,一是大难临头的幽默,二是绞刑架下的幽默,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情感。

黑色幽默能够以一种痛苦、无奈的苦笑取代了传统戏剧的嬉笑,并且用荒诞的方式消除戏剧的话记性;而这种荒诞也将传统悲剧中的严肃情感有利缓解;悲愤的情感使用大学来表达,替代传统悲剧的触痛感;而传统悲剧中过于悲痛的情感用一种无奈但是又认命的精神来代替;黑色幽默中比较凄惨的感情都用大笑来替代,而这种悲剧情感也被用荒诞的方式宣泄出来;因此形成了一种新型艺术,与传统的喜剧和悲剧情感都不同。

这种情感有笑,但是笑声却透漏着悲伤和凄惨;也有悲伤,但是却用笑声来表达。

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美国具有丰富雄厚的物质和资金财富,但是情感和精神相对比较缺失。

社会意识如同大海般狂风不止,惊涛拍岸,沸腾不止。

当时有著名的文学学术的学者评论,那个时代的美国是历史上最为荒诞的阶段。

那个阶段的美国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与未来的发展感到不安,情绪较为焦躁,并且这种现象愈来愈严重。

在当时那种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下,很多作家选择一种较为幽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使用一种自嘲、可笑甚至病态的幽默来表达内心的绝望。

如今的世界环境仍然不是很平静,对于黑色幽默小说要做出新的评价,对人民的社会意识和对战争的不利面都有很大作用。

约瑟夫·海勒是美国的著名作家,曾经发布了名为《第22条军规》的黑色幽默学派的著作。

而实际上“第22条军规”可以看做成圈套:军人如果认为自己精神有问题,就必须本人向上级提出停飞的书面申请;而这样的军人能够判断自己精神有问题而无法正常飞行,又一方面说明军人本人头脑清晰,不允许停飞。

无论自己多么努力地想摆脱,但是都无法成功。

虽然“军规”没有形成书面的文字,如具体的规章制度等,但是却无形的存在于军人之间。

没有人可以忽视它的存在,但是又都无法清晰的了解它。

而军规如果转型为实际的具体内容变化性就很强,但是又没有人能够掌控它。

它描述的情景实际上就是当代的伊拉克或者阿富汗战争等,其迫害力和杀伤力很强,甚至翻天覆地,将个人生死荣誉、官僚的政治性、虚伪的道德和所谓的郑毅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这也就是美国打着反恐的旗号对伊拉克发动的战争,彻底毁坏了伊拉克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

已经被打碎的玻璃想要恢复原样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对于目前情况来说,即使是布什或者布什政府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无法脱离第22条军规的约束。

而第22条军规能够原封不动地体现出美国的腐坏性质。

在美国的真实生活中,能够看到社会、官僚、政府和战争的多么疯狂、腐坏和荒诞。

而我们实际所生活的环境中,也未必不是黑色幽默啊。

斯金纳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曾加说过人类社会共有两种现象比较荒诞:第一就是生命体看起来愈来愈和机器相似,第二就是机器又更像具有生命的物体。

人类对异化也就是对机械化会提前表现出忧虑的心情。

而黑色幽默利用一种夸张的笑让人们做出警觉,以此激发人类对生活的看法;更加希望人类能够挽救社会,或者在出现震惊的时候能让人类对美国的现状有个更理性和清晰的认识。

甚至是全国每个国家的现状。

3.英美文学的价值观及现实意义

西方国家的作家利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对生命或者生活进行描述和体验方式就是英美文学,而文学作用几乎都是作家经历过丰富的生活,然后所自己所经历、听过、体验过和西靠的.观点进行整理,并且进一步加工和创新,对社会、家庭、人生的一种记录。

而英美文学是利用一种有特色的方法对西方的现实进行描述,曾经有人说文学源于生活,但又远远高于生活,不能仅仅在历史中保存,可能真实性不高,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历史的真实性,它所描述的事物和生活,是让没有经历过的读者能看到一些无形的内容。

英美文学能够让学习英语的人对英语更有热情,学习者在阅读那26个字母的各种组合中,在文中描述的各种经历和痛苦中,在对人物或生活的命运坎坷体会中,英美文学完全能够激发出学者的真实的没有丝毫虚假的渴求。

另外,英美文学对人的自我提高也有很大帮助,这也是其存在的有利基础。

篇7:古代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从长期发展看,虽然古代文学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但不能否认的是,由于古代文学课程本身的非功利性,不与学生就业发生直接关联,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有所下降。

不少学校以此为依据,大量缩减古代文学学时。

以湖南科技学院新闻传播系为例,上学期前,《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开设了两个学期,每学期48学时,但20下学期后,古代文学课程缩减至一个学期,每学期32学时。

不仅湖南科技学院如此,其他一些本科院校,甚至以文科为主的本科院校,古代文学课时也大量减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的合并,大多数院校将原来分开的《古代文学史》和《古代文学作品选》合并为一门课程,而在学时的分配上,却没有做相应增加,这实际上导致了古代文学课程的减少;二是授课学时的直接减少,在上个世纪前十年,不少院系古代文学开设在四个学期以上,进入本世纪,大多数本科院校缩减至三个学期。

但即使如此,许多学生仍然认为古代文学课程太多,希望进一步缩减。

一味地迎合学生的要求,不一定会带来好的教学效果,不少人发现中文系学生不像中文系学生,没有应具有的文气。

他们进入工作单位后,也开始面临一系列问题,师范类学生教不好古代文学,文秘类学生写出来的文章缺乏文采。

忽略了中文系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导致了学生参加工作后后劲不足。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矛盾,一方面学生对古代文学学习兴趣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又要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古代文学课程改革,其实也就是要解决这一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不少学校开始对古代文学课程进行了改革,改革的结果有成功,也有失败。

其中,复旦大学古代文学课程改革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果,现简单介绍如下:复旦大学目前从事古代文献或文献学研究的教师有22人,《中国古代文学》作为基础课开课三个学期,合计118学时,6学分。

复旦大学古代文学学科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声誉,但在基础课程的开设上,似乎名不副实。

实际上并非如此,它除了基础课外,还开设了大量与古代文学或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程,主要有:《唐代政治与文学》《中国文学史料学》《文化新诗学》《屈原与世界文化》《中国古代游侠文化与文学》《商人与文学》《中国古典传记文学研究》《古代文学批评方法论》《中国古典美学》等,另有《东亚古代文学关系史》《东亚汉文学史》《女性文学研究》《中外文学比较研究》等选修课程与古代文学紧密相关。

这样的改革,无疑极大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学有所专、学有所长、学有所好。

南京大学也是如此,在开设四学期《中国古代文学》之上,又开设了《古代文化史专题研究》《校雠学》《近代学者治学方法》《唐宋笔记研究》《石刻文献学》《佛道二藏文献研究》《辞赋研究》《诗经研究》《楚辞研究》《史记研究》《文选研究》《文心雕龙研究》《杜诗研究》等。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也开设了四个学期,另外还开设了《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先秦韵文研究》《汉赋研究》《<史记>研究》《六朝诗歌研究》《陶渊明研究》《宫体诗研究》《唐诗传播研究》《明清小说研究》《古典文学学术史》等。

这两个学校在开设《古代文学》时,同时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做到基础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极大加深了学生对所授课程的理解。

湖南师范大学则把《文献学》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结合起来,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这些高校古代文学课程设置的成功经验对于我校中文专业古代文学课程的设置具有一定借鉴和启发作用。

湖南科技学院古代文学学科有教师16人,学科建设分四个方向,即先秦汉魏与舜文化研究、唐代文学与柳宗元研究、宋元文学与周敦颐研究及明清文学与潇湘文学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基础课程,开设了五个学期,除此之外,还开设了专业任选课《中国古代诗词专题》《柳宗元研究》《<诗经>研究》《民间文学研究》《红楼梦研究》《中国古代散文专题》等课程。

古代文学教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与一些重点院校的中文专业相比,本校古代文学课程设置还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课程的设置与地域文化结合不紧密。

湖南科技学院是一所地方本科院校,所处地永州地方文化丰富多彩。

古代文学学科建设的四个方向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

从研究层面看,舜文化研究、柳宗元研究、周敦颐研究、潇湘文学研究在省内乃至国内都产生了一定影响,然而课程的设置却处于滞后状态。

除开设了《柳宗元研究》外,其他与地方文化结合紧密、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且能与《中国古代文学》相互补充的课程却没有开设,古代文学的地域特征得不到彰显。

其次,课程重复开设现象严重。

《中国古代文学》在本校开设了五个学期,每个学期48学时,合计240学时。

这一学时量,是复旦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的2倍多、南京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1.7倍,《中国古代诗词专题》《<诗经>研究》《红楼梦研究》《中国古代散文专题》等课程虽在这些学校有所开设,但由于他们基础课学时较少,开设这些,是对基础课程的一个有益补充。

但我校基础课学时充足,所授内容与选修课程重复严重,如《诗经》《红楼梦》等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都作了重点讲授,再开选修课程,学生受益不大,故学生在选修课程时,开设的课程学生选课率不高。

再次,应开设的一些课程没有开设。

由于师资的缺乏或其他原因,一些基础课程讲授较少,而目前国内研究已经成熟的一些课程得不到开设。

如文献学在许多重点本科院校中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立学科,有专门的.教师队伍,但在本校,文献学不仅没有成为独立的学科,甚至连课程也没开设,结果导致了许多学生在写作论文时所引文献错误百出,对于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思维条理是否缜密也有重大影响。

针对本校古代文学课程设置存在的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加强与本土文化紧密相关的课程建设,对于已具备开设条件而未开设的的课程,应及早开设。

就本校中文专业而言,《舜文化研究》《周敦颐研究》都已具备了开设的条件。

《潇湘文学研究》《永州摩崖石刻研究》稍显薄弱,但也可以以教促研,只要有老师愿意开设,就应及早开设。

这些课程的内容,基础课程涉及较少,又与永州本土文化紧密结合,可以把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培养学生较好适应永州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是对基础课程的一个有益补充。

二、调整已有课程机构,优化课程设置。

对于选修课与基础课重复严重的现象,可以采取两种办法进行调整。

或者缩减基础课学时或学年,或者减去与基础课重复严重的必修课。

这样,既能为学生节约大量的时间以选修其他课程,又能有效避免因授课内容重复而导致学生选课率不高的现象,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同时,在优化课程设置时,要注意师范方向和文秘方向的差别,这不仅要体现在专业限选课上,同时也要体现在基础课的授课上,要适当把握好不同方向的学生在史集作品的讲授上时间分配的不同,从而有效培养出具有不同技能的不同方向的学生。

三、增开专业选修或必修的课程,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一些与古代文学学科关系紧密,与《古代文学》相互补充的课程,如果在师资力量具备或可以具备的条件下应及早开设。

如《文献学》《校雠学》等在条件成熟时应及早增设。

另外,基础课程较少涉及,但在国内已经成熟的课程可以增设。

如《老庄哲学研究》《文选研究》《文心雕龙研究》《敦煌文献研究》《历代笔记小说研究》《禁毁小说研究》《域外汉文学研究》等都是可以增设的课程。

这些课程的设置,将极大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语:总的看来,古代文学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又必需的任务。

篇8:古代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铁凝的小说创作始终充溢着一种普遍的人文关怀, 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生命律动。她始终都在坚持一种普遍的人文主义关怀, 在人性探索过程中体现着她建构现代理想人性的文学追求。铁凝的小说虽然缺少一种令人心灵飞翔的冲动和让人醍醐灌顶的理性升华力, 却因为有着人性探索这个终极而厚实的底本, 而使她成为中国当代文坛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总体而言, 铁凝小说的人性探索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探寻和建构整个民族在走向现代文明过程中的理想人性, 重塑现代民族性格的人文追求。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中国社会进入经济转型时期, 现代化在取得巨大历史进步的同时, 也日益暴露出其自身的矛盾性。与物质的极大丰富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相伴而生的是精神的迷惘、理想的缺失。当代作家越来越多地把目光转向人的生存状态和在此状态下人自身发生的观念动摇和精神迷惘, 以及现代化、工业化过程中人性的畸变与异化。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 积极寻求理想人性的建构, 在精神出现危机的时代重塑现代民族性格, 成为铁凝小说创作所追求的人文理想。

从乡村来到城市的嫦娥 (《寂寞嫦娥》) 最终靠自己的智慧和劳动, 确立了自己在城市中的价值, 赢得了城市对她的尊重。在嫦娥的身上, 我们看到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自强、坚韧品格在现代社会的变通。白大省 (《永远有多远》) 是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的化身, 在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仁义”这一典型的儒家道德特征。或许, 在这个物欲横流、躲避高尚的时代里白大省的做法多少显示出来一点“傻气”和不合时宜, 但她身上承载的是铁凝对人性的冷静思考和对人性出路孜孜不倦的探索。同时, 铁凝在《笨花》中通过对向喜父子、同艾等人物形象的塑造, 谱写了一曲人类向善向美之歌, 体现了儒家文化对塑造健康的现代人格的重要作用, 以及为民族文化的再造与民族灵魂的重铸提供重要思想资源的可能。铁凝是个有责任心的作家, 她对人性的探索体现了她执著地寻找人性回归的出路、寻找人类的精神家园的努力, 也体现了“五四”以来知识分子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二、承继“五四”文学所开启的人性传统, 具有人性启蒙的价值。

“文革”后兴起的新时期文学由于突出和张扬“人性”而成为“人的文学”, 而这种“人的文学”其实是承接了“五四”文学的传统。“五四”文学的主题是启蒙, 铁凝小说对人性的追寻与叩问, 以及建构现代和谐人性的审美追求, 是对“五四”时期所倡导的“人的文学”的继承和呼应, 具有思想启蒙的意义和价值。在她一系列批判人性丑恶和对复杂人性进行冷静审视的作品中, 通过对特定环境下变异人性的勘测, 以及对人性复杂的呈现, 引发人们对人性、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在展示畸变心理与荒诞生存的同时, 进一步揭示出造成人性异化、灵魂扭曲的时代根源———“极左”思潮盛行的“文革”时期与欲望泛滥的物化时代。另外, 铁凝小说中除却对他人畸变心理与荒诞生存的剖析与拷问, 还充满浓厚的自我审判意识, 这种自省显然融合了中国传统的自省意识。无论审视他人, 还是对自我的反省, 在很大程度上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启蒙意义。

三、为当今浮躁、功利、世俗的现实人生营造了一方诗意的精神家园。

铁凝站在现代启蒙立场上, 把对“立人”的呼唤与建构和谐的人性理想并重, 呼唤理性的同时呼唤人道主义和美好的心灵的培养, 为人类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坚守精神健康、在浮躁的消费时代中诗意的栖居提供了形而上的指向, 在这个意义上, 铁凝“以对同时期作品的可贵的超越性和对其后作品的标引性脱颖而出, 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现代性价值的选择可能, 以对启蒙理性成功的审美置换而在新时期文坛散发出独特的光芒”。[1]当今社会, 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带给人们物质的丰富和生活的便利的同时, 也使人们付出了相当的精神代价。美好人性悄然委顿, 诗意生活无从寻觅, 人间真情湮没在世俗中。正如同沈从文营造出精致的湘西边成, 汪曾祺建构淳美的高邮故乡一样, 铁凝在对乡村生活的温情叙述中为我们寻觅到一方诗意的精神家园。“香雪”的纯洁, 安然的率真, “孕妇”的纯净, 山村的淳朴, 笨花的纯真, 以及充盈其中的理想的生命形式, 这些“纯净的瞬间”定格为永恒, 感动着我们, 让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这个物化的世俗社会里, 善良与美好乃是生命的底色。

四、突破了长期以来文坛上城、乡二元对立的创作格局, 以城市、乡村两个视野展现生活的丰富性。

城市与乡村作为两个对立的空间领域和两种相抗衡的文化形态, 一直是现代中国文学关注的重要主题。一般来说, 更多的作家在创作时习惯于采取城/乡对立的模式。包括鲁迅在内的诸多乡土作家, 如台静农、蹇先艾、废名、沈从文, 以至上世纪40年代的赵树理等。在他们的乡土小说中, 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启蒙”的立场、国民的愚昧与麻木、农村农民“问题”, 即以启蒙为核心理念, 于城乡差别中探寻启蒙的道路, 这一点即使是在被认为田园风光写作的沈从文那里我们依然能看得到。而铁凝则更多地看到了城、乡的和谐统一, 她落户农村四年的知青经历, 以及返乡后先后在保定、石家庄、北京的城市生活就是连接她笔下都市与乡村生活的自然契机。表现在她的创作中, 铁凝就具备了两个视角, 一个是城里的, 一个是乡下的;她以城里人的眼光看乡下, 又以乡下人的眼光看城里。在铁凝的小说世界里,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个不同的世界, 那就是乡村小说所营构的乡村世界和城市小说所营构的城市世界。一方面, 她在不断地回望乡村, 书写着她心灵中的“乡村情结”。一方面, 她又不断地眷顾都市, 书写着她难以忘怀的都市人生。“我试验过, 在农村, 写城市题材作品;在城市, 反而构思农村题材的作品。这种互相交叉、互相关照的方法, 产生了一种距离感, 反而能够更准确地把握笔下的故事”。[2]怀恋乡村, 回归土地, 渴望城市, 向往文明, 这是典型的文化两栖状态。铁凝没有使自己陷入“亦此亦彼”或“两难”的选择困境, 作品中的人物也没有内心张力的撕扯。她是以明朗的创作心态, 以“对人类和生活永远的爱和体贴”, 呈现人们内心深处最真诚最自然最本真的情感状态, 以消解这种两栖状态的痛苦抉择, 从而, 也以自己对城市、乡村两个世界的不同展现, 形成了当代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

五、拓宽了女性写作的视野, 使其由私人空间向公共空间延伸。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女性文学从“人的自觉”转向“女人的自觉”的过程中, 铁凝的创作体现出重要的桥梁作用, 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学史意义。“她以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 扩展了80年代张洁、张辛欣的女性书写领域, 开拓了90年代林白、陈染等的女性个人化写作的潮流, 实现了由传统的女性观到现代的女性观的超越, 对女性性别主体的探索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3]

自90年代以来, 女性创作过分热衷在“自己的房间”里展示女性的欲望、压抑与扭曲。当然, 我们不否认寻找“一间自己的房间”是女性独立自主的第一步, 但女性创作如果固守一己的房间而无视“房间”之外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 则无疑会使女性文学创作道路走向狭窄。铁凝小说对人性的探索, 在关注女性心理、情感, 展示女性命运的同时, 又能跳出女性写作的视野, 观照到无限广阔深厚的社会历史人生。在她的创作中, 我们既可以看到人性的美恶对立, 又可以看到善恶交织并存的复杂呈现;我们既可以看到如“浸润着毒汁的罂粟花”般开放的司猗纹, 又可以看到在她身上承载的作家对于历史深刻而富有理性的反思;我们既可以看到尹小跳通过忏悔所营造出来的自己的心灵花园, 又可以看到围绕着尹小跳所构织起来的那张“关系”网。追寻、质询、叩问、反思, 铁凝以她的人性书写, 让我们看到了个体的纯净, 同时又给我们呈现了世界的复杂。

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铁凝对人性探索的书写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对中国当代小说创作有着相当重要的启示作用。“无论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 无论我们的笔下是如何严酷的故事, 文学最终还是应该有力量去呼唤人类积极的美德。正像大江健三郎先生的有些作品, 在极度绝望中洋溢出希望:文学应该是有光亮的, 如灯, 照亮人性之美”。[4]铁凝还在创作着, 并没有显示出衰颓的迹象, 她似乎正在进入一个更为成熟的境界, 因此关于铁凝的评述是一个远远没有休止的未知数。在当代文坛, 铁凝创作无疑已经成为一种文学现象, 当我们把“铁凝现象”放在21世纪这样一个更为阔大的背景上来考察的时候, 我们好像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闫红.“启蒙理性的审美置换”———论《哦, 香雪》、《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的现代性及其文学史地位[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2) :19.

[2]闫红.“疯狂玛格”:神话窥破之后的镜城突围———论铁凝作品中女性主体身份的现代性诉求[J].理论与创作, 2006, (4) :59.

[3]方土人译.小说美学经典三种[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0:180.

上一篇:成功的鼓励个性签名经典下一篇:2022年安全宣传教育月活动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