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山南导游词

2024-05-04

西藏山南导游词(共9篇)

篇1:西藏山南导游词

山南是指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以南地区,横阔420公里,纵长329公里,总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的地域。沿西南方向逶迤的喜玛拉雅山脉将不丹、印度与山南分隔。山南北跨雅鲁藏布江曲水大桥达拉萨,溯江而上往西可至日喀则,相反则抵达西藏平均海拔最低的地区--林芝。

山南海拔3600米,气候温和,属典型的高原河谷平原地区。冈底斯、喜玛拉雅等高大山脉的巍然夹峙,使得此地降水颇丰,气温也不似藏西、藏北那般严寒。横贯于山南中部的雅鲁藏布江正处中游,江面开阔,支流众多,宽十数公里、长几十公里不等的河谷多有分布。河谷两侧山地的高处是牧场,腰部是森林,谷底及河口则是肥沃的农田,最适宜于青稞、荞麦、小麦等高原农作物生长,是历史悠久的人类聚居区和农业发达区,自古享有“西藏粮仓”之美誉。

山南地区以泽当镇为地区中心,山南地区下辖12个县,现有藏、汉、回、门巴、珞巴等民族共29万多人口,其中藏族占98%。

山南是西藏自治区最富庶、历史文化渊源最深厚的地区。由高地农业文明发展壮大而起的吐蕃王朝便是自山南兴起的,因此,山南又被称为西藏文明的发祥地并两度成为西藏史上的统治中心。群峰、湖泊、温泉、河谷组成了山南独特的地理风光,雅砻河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这里有吐蕃王朝时期留下的藏王陵墓群、西藏第一座寺庙--桑耶寺、雍布拉康、昌珠寺等著名的古寺、文化遗迹。悠久历史留下的丰厚的文化遗产以及神秘的宗教文化使山南成为旅游者向往之地。

篇2:西藏山南导游词

山南地区属温带干旱性气候,年均降水量不到450 毫升,雨季多集中在6至9月。全地区全年日照时间为2600-3300小时,年平均气温最低为6℃,最高8.8℃:最高气温31℃,最低气温零下37℃。年均风速在3米/秒左右,最大风速为17米/秒,风期主要集中在12月至次年3月。 山南地区拥有众多种类的动植物。在栽培植物方面,盛产青稞、小麦、蚕豆、豌豆、玉米、荞麦、油菜等作物,是西藏粮油的主要产区之一;蔬菜有萝卜、土豆、白菜、辣椒、豆角、西红柿、南瓜等;水果有苹果、梨、核桃、桃、葡萄等。野生植物资源极为丰富,仅药用植物就有几百种,著名的药材有虫草、贝母、丹参、当归、党参、枸杞、大黄、雪莲等。主要林木有杨、柳、落叶松、铁杉、冷杉、柏树、白桦等。

家养动物有山羊、绵羊、黄牛、牦牛、犏牛、马、驴、骡、猪、鸡、鸭等。野生动物有国家二类保护动物黑颈鹤、盘羊、野牦牛、藏羚羊;此外还有獐子、鹿、黄羊、野牛、熊、豹、猴子、猞猁、水獭、雪猪、雪鸡、马鸡、野鸭、天鹅、蛤蚧和鱼类等。

山南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铬、金、铜、铁、锑、铅、锌、锰、云母、水晶、玉石、大理石等。其中,铬矿储量初步探明有500万吨,占全国总储量的35-45%,平均品位达45%以上,是全国最大的铬矿资源基地。

篇3:西藏山南导游词

2014年10月10日至15日, 西藏自治区节能监察中心组织环保厅、工信厅和节能相关专家, 联合对山南地区2家矿业、1家水泥厂、1家藏药厂、1家公共机构等共5家重点用能单位开展了2014年度山南地区节能监察工作, 调查和了解了山南地区在节能领域的工作开展情况, 包括山南地区重点用能单位执行能源管理岗位责任制、建设能源管理体制机制、落实统计报表体系和能耗在线监测等基本情况, 顺利完成了2014年度山南地区节能监察工作任务。山南地区1家水泥企业已建立了完备的能源管理体系、制度体系和能耗在线监测体系, 主要用能设备 (工艺) 能耗和单耗限额基本达到国内先进水准, 为进一步加强西藏节能工作起到示范和楷模带头作用。通过此次节能监察, 建议山南地区的节能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节能管理、监察和服务工作;用能单位建立健全能源管理、制度、统计等节能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和计量器具配备、淘汰落后限制、能耗限额达标等节能规范体系建立工作;政企全面加强节能宣传和培训工作, 营造节能工作环境, 形成节能降耗自觉行为, 深化节约优先、厉行节约、能耗减法等科学发展氛围。

篇4:山南之南 西藏山南大环线自驾

从拉萨出发,我们没有选择传统的机场沿雅鲁藏布去往泽当的路线,而是走了功德林草原。这是西藏最好的高山牧场之一,达赖喇嘛的御用牧场。夏季的功德林草原美丽至极,大面积的高山草场、成群的牛羊,远处是西藏历史上最早的神山之一沃德贡杰雪山。过了功德林草原,来到了沃卡河谷,这里有著名的沃卡温泉,2012年从拉姆拉错回来的时候,我们一行人曾经泡过。因为是男女混浴,当时同行的女孩子都不好意思,等到半夜才去泡。这次因为后面行程中会有更多温泉,所以我们没有停留,参观了昌珠寺和雍布拉康后就直接上路了。

第二天上午先去膜拜了西藏历史上最重要的寺庙之一桑耶寺,之后沿雅鲁藏布穿越雅江达沽峡谷到达加查,达古峡谷有很多野生猴子,不少游客在路边喂食。赶到拉姆拉错刚停好车,天空居然飘起了鹅毛大雪,这可是八月啊!我们冒着雪往山上走,上了山正好天上漏出一块蓝天,就那么一小块,金黄的阳光洒下来,我们如同沐浴在佛光之中。短短十几分钟后,这个天眼就被关上,大雪又弥漫了山头。

在林芝接上最后到达的两名队员,我们从泽当出发,马不停蹄地赶往扎日。当天的路程比较远,而且很多是土路,所以我们一早就出发了。远望晨雾中的雍布拉康,沿藏文明发源地雅砻河逆流而上。在快要翻山之前我们遇到了当地的望果节活动。

不期而遇总是给你惊喜。“望果”是藏语译音,意为“绕地头转圈”。“望果”节可译为“在田地边上转圈的日子”。这个节日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是藏族农民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有点像汉族的中秋节。望果节流行于西藏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时间在每年藏历七八月间,具体日期随各地农事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在青稞黄熟以后、开镰收割的前两三天举行,历时一至三天。所以,望果节的日程都以乡为单位,根据当地的农作物成熟情况由乡民集体议定。这个日期完全不定的节日竟然让我们赶上了,真是幸运啊。下车拍照、和着节日盛装的当地人一起歌舞、骑马射箭,真是快哉!

望果节虽然很有意思,但我们没敢多停留,抓紧爬山。在亚堆扎拉垭口可以欣赏到藏区另一座神山雅拉香波。相传在佛教传入西藏之前,西藏有四座神山:东方的沃德贡杰、西方的雅拉香波、南方的库拉岗日、北方的念青唐古拉山。之前我们已经路过了沃德贡杰,之后的行程我们还将深度探访库拉岗日。下山经过一个边防检查站之后我们开始了超级越野,峡谷里的土路又破又窄,鲜有游人到达探访。

从三安曲林去往扎日的路途只有区区80公里,可我们开车居然要五个小时,路有多破你可想而知。在卡拉垭口短暂休息后开始下山。山上有很多西藏特有的高山植物—塔黄,随着海拔的降低,气候和植被发生了明显变化。不一会儿我们就从高山草甸、灌木丛进入了喜马拉雅南坡下云雾缭绕的原始森林,如果你不曾亲自来过,绝对想像不到这里居然是西藏。

终于在天黑前到达扎日。由于天气和时间的原因,我们放弃了前往转湖的朝圣之路,达瓜西热朝圣之路其中一部分是错嘎湖转湖,从扎日出发至少要三天的时间。藏区历来有马年转冈仁波齐,猴年转达瓜西热的说法。

清晨从扎日出发我们开始穿越原始森林,昨天由于天太黑,很多景色没有看清楚。这里的原始森林有着大片树挂,就像外星世界一般神秘。树挂是一种对空气气候条件要求极高的植物,如此大面积的树桂说明了这里的空气之好。森林中有数不清种类的菌类,仅仅在公路边我们就发现了不下10种不同的菌,可惜不认识,不知道有没有毒。在这里你还可以见到成群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藏马鸡,是一大群一大群的。扎日沟的原始森林真是一个值得好好探究的秘境,总有一天我们还要回来做深度了解。

夏季出行的坏处是很难看到周边的雪山,同样的线路朋友11月再来的时候又是另一番景象。翻越卡拉垭口,回到三安曲林午餐后我们开始经隆子县去往错那。路上会经过喜马拉雅斗玉大峡谷,6月份我来的时候峡谷两边全是落差几百米的瀑布群,8月少了许多。错那,藏语意为“湖的前面”,这里的湖就是去往错那县城之前的拿日雍错,香加拉雪山下的拿日雍错是一个极漂亮的高原湖泊。错那县拥有超丰富的温泉资源,晚上不用说当然是温泉泡起。县城海拔4400米,这里是典型的高寒气候,全年无霜期只有42天,最高温度没有超过15℃。由于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这里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下雪。所以即便是8月晚上依旧是很冷的。

随后的一天是错那深度游,我们前往探访了喜马拉雅在错那县的两条沟勒布沟和浪坡沟。勒布藏语意为美妙,相传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故乡,门巴人的聚居区。从垭口沿曲折的盘山公路下到谷底,完全是另一个世界,瀑布成群、森林茂密。下午我们去了另一条沟浪坡沟,浪坡沟最有名的就是东章瀑布了。奔腾的东章河边有一块神奇的石头,酷似女性生殖器,那是每一个人生命开始的地方。来到这里的人都会从这个神奇的洞钻过去,一是可以去除身上的灾难,二是可以感受到母亲生育的痛苦和艰辛,从而心存感激。当然,没有缘或者姿势不对,无论你怎么努力也是穿不过去的。可是现在东章瀑布在印度实际控制区,我们也只能在东漳河边遥望一下。在这里可以和印度大兵隔河相望,他们经常会向游客要求交换物品,从河边把一些饼干或者咖喱粉从河对岸扔过来,期望从我们这里得到香烟。可惜那天我们就一包香烟,和苹果一起扔过去居然没有到岸落到水里了。

nlc202309011300

离开美丽的错那,我们将前往洛扎。穿越茫茫哲古草原,这里水草丰美,经常有大批的藏野驴群,哲古草原也是西藏最重要的藏獒产区。中午到达措美,我们采购了一大批煤气、蔬菜等物资,为之后的白玛琳错徒步做好准备。

措美到卡久寺的路和扎日一样,路途不远但山路险峻,非常耗时。穿越藏南大裂谷经过边巴后峡谷里又出现了很多古碉楼,据说是当年元朝人统治西藏时留下的防御工事。公路在半山腰蜿蜒,远处是达拉日雪山,脚下偶尔会有村庄和青稞田点缀。在这里你能深刻感觉到水的重要性和绿洲的独特魅力。

位于喜马拉雅南麓下拉康镇的卡久寺是一座非常著名的寺庙。寺庙雄踞山头,居高临下,早晚云雾升腾时,卡久寺若隐若现笼罩其中,恍如人间仙境。拉康镇本身地处西藏与不丹边境,在这里可以远眺喜马拉雅山那边的不丹。我们到达的时候寺庙正在建宾馆,不过还没完工,估计以后再来住宿条件会有很大改善。

从卡久寺前往色乡一直在修路,尘土飞扬。到了色乡我们先去这里惟一的川菜馆吃饭,随后去参观赛卡古托寺。相传这是米拉日巴大师为其儿子修建的寺庙,最有名的是九层公子堡。寺里的工作人员为我们安排了非常僧人专门讲解,还特意让我们参观了一个护法神殿,据说这个神殿在“文革”时期被寺庙的一位僧人用石头砌起来才幸免破坏,后来这位僧人去了不丹,“文革”后写信回来,神殿才得以重见天日。在九层公子堡,僧人为我们一层层讲解,同行的还有几个藏族尼姑,这样僧人就用汉语和藏语讲两遍,特别认真。估计也只有在游客罕至的寺庙才会这样吧。

参观完赛卡古托寺,我们直奔拉普温泉。错过了沃卡温泉,就是为了等这一刻。拉普温泉是一个在藏区美名远扬、家喻户晓的神水宝泉,对关节炎、胃病、骨折、高血压等多种疾病都有神奇的治愈效果,每年山南、林芝、那曲甚至阿里的人都会不远千里来到这里泡温泉。沿河两岸有很多泉眼,治疗不同的疾病。河对岸的温泉去的人相对少一点。

因为这里没有饭店,泡完温泉后我们就又返回了色乡。吃饭的时候和老板交流,说过几天就是色乡一年一度的边贸会了,很多不丹人会来采购物资,当然最主要是来吃川菜。说到这里老板难掩得意之色,估计不丹北部山区的农民很难吃到川菜吧,想到这里其实号称最幸福的不丹人也就那样吧。哈哈。

早餐后前往徒步起点措玉村,和我们的牦牛以及牦牛工汇合,开始白玛琳错徒步朝圣之旅。白玛琳错是宗喀巴大师三大魂湖之一,在当地具有极高的宗教地位。和司机约好明天来接我们的时间后就开始进山了。徒步道路沿着河谷前行,不是特别难。约两个半小时以后我们就到达了预定扎营地白玛琳错湖头。时间太早了,和牦牛工商量了一下,我们继续徒步前往白玛琳错湖尾。也是这个决定最后把大家累得够呛,不过在白玛琳错湖的半山腰我们见到了这辈子最美的景色,累一点也值了。晚上在白玛琳错湖尾小寺庙的草地上扎营,小寺庙里有一个僧人,非常友善,特地腾出一间石头房子让我们做饭。

早餐后开始返程,大约下午1点半回到措玉,结束了我们的白玛琳错徒步朝圣之旅。回到色乡,当然还是美味的川菜。饭后前往山顶参观另一座著名的寺庙洛卓沃龙寺。它是噶举派传承的第一座寺庙,在藏区具有极高的地位。我之前曾经来过洛卓沃龙寺很多次,但这次再来感觉和之前完全不一样,一切源于我们到达的时候,遇到了在这里修行的一位汉族弟子。洛卓沃龙在全国甚至全球拥有很多弟子,这里也是藏区汉族人出家最多的寺院。这位师兄特别热情,用自己渊博的知识为我们讲解了洛卓沃龙的点点滴滴,特别是那若桑普朝圣之路,受益匪浅。一直认为,对于寺庙这样的地方,一定要了解它的历史才能更好地读懂它,谢谢这位兄弟。最后,他还带我们领取了洛卓沃龙寺的秘制甘露丸。

从洛扎出发翻越蒙达拉山口,这里有着欣赏库拉岗日的绝佳角度,可惜天气不好,未能一睹真容。不过之后开始的普莫雍错环湖给了我们补偿。有个走遍西藏的朋友曾说,普莫雍错是西藏最美丽的湖泊。至于你是不是这样想,只有亲自到过才能感受到。湛蓝的湖水,远处宁金抗沙山脉巍峨,草地上牛羊成群,我不知该如何形容这份美,还是自己来看看吧。

离开普莫雍错从康马经江孜返回拉萨,江孜古堡、满拉水库、羊湖这一切已经提不起我们拍摄欣赏的兴趣。

山南之南,绝美的喜马拉雅秘境,在这里能经历你想要的所有西藏地貌,原始森林、连绵的喜马拉雅群山、广袤无垠的草原、成片的沙丘、幽深的峡谷、一座座历史悠远的寺庙、宝石一般的高原湖泊等等,山南之南,给你想要的关于西藏的一切。

篇5:西藏山南导游词

忧愁满腹却装喜。

少女离家出嫁时,

心花怒放却装悲。

群言独断。

自己酿的青稞酒,

不香也要喝掉它。

吃食在农区,

下蛋在牧区。

门槛是山,

庭院是原。

在家如虎,

再外如猫。

向人传经那样,

己要言行一致。

活动频繁腿脚断,

走动过分座位失。

马能通行鞍也能,

主能通行仆也能。

尖角刺入自己腿。

羊鞭山羊毛来作,

石头落在羊脖上。

一百个有角的能通行,

一个没有角的何为不能?

掩饰自己的一罐错误,

揭露他人的一瓢错误。

贤父积累的财宝,

恶子毁于酒牌上。

父辈的仇,

儿辈要报。

贤德上师住锡于故乡,

不必向那他人求加持。

陶匠白玛久典,

也属于扎朗十三大七。

交谈是互相交谈,

争论是互相争记。

一个坏人搅乱全村庄,

有毒食品搅乱全身体。

有财,姑娘是亲戚,

无财,姑娘是佣人。

上等男儿被声誉迷惑,

中等男儿被钱财迷惑,

下等男儿被食物迷惑。

死主甩动套索时,

圣人同样也难躲。

不是外面的肉,

而是里面的脂。

儿子必嫌父丑,

犏牛父亲是黄牛。

祥云右绕好人。

集体

人民的手是金子,

人民的口是计策。

只要同心又协力,

山岳也能搬个家。

椽木多了,

比梁结实。

三个普通人的商议,

胜过一个高明人的.主意。

老鼠合作,

给猫戴铃。

锅里若有,

瓢里必有。

跳舞在一起,

叉腰却不同。

众人中的话语,

众鸟中的羽毛。

让人人幸福是行善,

让父母幸福是报恩。

话要说在众人前,

辫要甩在脑后面。

众人中的随便一句话,

爱思索的人要留神听。

常说逆耳话的友,

证明怀有爱友心。

若能齐心又合力,

弱者也能办大事。

莫寄希望于亲戚,

当心有朝成冤家。

汉藏语言虽相异,

智慧含义却相同。

行为相同之人,

篇6:西藏英文导游词 西藏艺术

Lesson Sixteen Tibetan Art 第十六课 西藏艺术

The land of snow is known as the“Ocean of Songs and Dances”and indeed singing and dancing are greatly enjoyed by Tibetans.这块被雪覆盖的土地作为歌舞的海洋被人们所知晓。却是这样,唱歌和跳舞是西藏人民非常喜欢的。During holidays and festivals,everyone joins in dancing,gaily singing hand in hand.在节假日里,每个人都参加到舞蹈中,手牵着手愉快的唱着歌。

Tibetan opera is known as Lhamo in Tibetan and is universally popular in Tibet.藏戏被人们了解是由西藏的拉姆仙女的故事和其在西藏地区的普遍流行。Tibetan opera is a composite performance art in which a story is presented through the medium of song and dance.藏戏是一种情景通过唱歌跳舞的方法呈现出来的复合的表演艺术。Tibetan opera is generally performed in the open while stage performances are rare.藏戏通常是在户外表演的,舞台表演很稀少。Unlike Chinese opera,only simple stage makeup is worn ,but masks are a feature of the Tibetan operatic style.不同于中国戏曲,藏戏只有简单的舞台化妆架,但带着面具是西藏歌剧的一个风格特征。The orchestral accompaniment is simple as only two percussion insturments are needed:a drum and a cymbal.简单的管弦乐伴奏,只需要两种打击乐器:鼓和铙钹。

Religious dance is called Cham in Tibetan.宗教舞蹈在西藏被叫做羌姆(跳神)。It was initiated by Padmasambhave in the Samye Monastery in the eighth century.它是在公元八世纪由Padmasambhave 在Samye 修道院发起的。According to an account in the chapter“Dance of the Four Guardian kings”recorded in Shakyamuni’s teachings on the four tantric mysticisms,Padmasambhave performed a religious dance to drive out evil spirits and thus ensure an auspicious inauguration for the newly-completed Samye Monastery.根据“舞蹈的四守护神”一章的说明,记录了释迦摩尼关于四部密宗的神秘的教义,Padmasambhave 为新建成的Samye修道院表演了一种宗教舞蹈去去除邪恶的灵魂来确保一个吉祥的落成礼。Padmasambhave’s biography reads:At the completion of the translation of scriptures in the Samye Monstery,the Lotsavas led by the senior Lotsava holding the translation,wearing masks and beating drums,formed a line and danced round the Central Palace three times to celebrate the completion of the translation of scripture.”Padmasambhave的传记中写到:在Samye修道院完成圣经的翻译的时候,译师们由资深的译师领导着举起译文,戴上面具打起鼓,排成一行,围绕着中央宫殿跳三次舞来庆祝圣经译文的完成。This was the origin of the religious dance.这就是宗教舞蹈的起源。

The drum Dance comes from the Lhoka region,it is known as the‘dro’.鼓舞来源于山南地区,被称作‘dro’。Danced with swift,abrupt movements,it calls for a highly skilled performance.迅速的起舞,突然地动作,它需要非常高超的表演技能。Dancers,wearing long hair,in striped costumes,stamp backwards and forwards in rhythm,drums at their waists and drumsticks in their hands,twisting their heads as they dance,all of which draws cheers from the audience.舞蹈演员们,留着长长的头发,穿着条纹的衣服,腰间跨着鼓,手里拿着鼓棒,扭着头,随着韵律向前向后跺脚,就像跳舞一样,这些都得到了观众的喝彩。The Repa Dance is from the Chamdo and Kongpo regions and the Tibetan-inhabited areas of Sichuan and Yunnan.热巴舞源于昌都和空波地区和四川云南的藏俗地区。An energetic dance,the performers circle with flying steps,men beating flat bells while the women drum.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舞蹈,表演者围成一个圈步伐灵动,男人敲锣,女人打鼓。At the height of the performance,the men perform pirouettes on one leg while the women beat their drums high above their heads as they twirl.在表演的高潮,男人单脚站立旋转,女人在旋转的同时把鼓举在头顶击打。

The Gor-shae is a round dance popular in the three major regions and the Tibet:Lhasa,Lhoka and Shigatse.Gor-shae是圆舞的一种在三个的三个主要地区流行:拉萨,山南,日喀则。This kind of round dance is performed by both men and women who form two concentric circles around a bonfire,and holding hands,shoulders touching,sing in alternate choruses of men and women.这种圆舞有男的女的围绕着一炉篝火形成两个同心圆,手牵着手,肩并着肩交替合唱。The dance may continue throughout the night until daybreak.舞蹈可能贯穿整个晚上直到黎明。

Ballad is popular in Tibet to transmit the history of nation,myths of Buddhism and folk tales down the generations by describing them with simple and short songs or poems.民谣用于传达西藏民族历史很是流行,佛教传说和民间故事通过描写他们的简短歌曲和诗传递给下一代。

篇7:西藏林芝导游词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林芝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林芝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位于北纬26°52′~30°40′,东经92°09′~98°47′之间,内与昌都、那曲、拉萨、山南等地市相邻,东面及东北部与云南省、昌都地区相连,外与印度、缅甸接壤,边境线长达1006.5公里。林芝总面积约11.7万平方公里。聚居着藏、汉、回、怒、门巴、珞巴、独龙纳西、土家、僳僳等十多个民族及尚未确定民族成份的僜人,总人口19.5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

林芝气候宜人,资源丰富,素有“西藏江南”之美称,全地区宜农面积45万亩,现有耕地面积28万亩;草场面积436.48万亩,其中可利用的草场面积78.8万亩。林地面积26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6.1%。水能蕴藏量8200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达3300万千瓦。

林芝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气候宜人,水资源丰富,素有“西藏江南”之美誉。雅鲁藏布江从这里经过,规划中的拉林铁路也将经过这里。林芝地区所有山脉都呈东西走向,北高南低,海拔高低悬殊,平均海拔3100米。雅鲁藏布江从林芝地区朗县进入,在米林县迎面遇上喜马拉雅山阻挡,被迫折流北上,绕南迦巴瓦峰作奇特的马蹄形回转,在墨脱县境内向南奔泻而下,经印度注入印度洋。热带、亚热带、温带及寒带气候并存的多种气候带,形成了林芝地区奇特的雪山和森林的世界。

【名称来源】

林芝是藏文尼池(nying khri)或‘娘池’(nyang khri)一词音译而来的。解放后,测绘队的同志根据当地的物产特点,把“尼池”写作“林芝”并运用运用至今。藏语“娘”是指娘氏家族,同时也是指吐蕃时期的“娘”氏“东岱”;“池”是指吐蕃时期的“池”氏“东岱”(千户),是这两个东岱的合称。林芝不仅具有享誉中外的自然美景,而且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景观,早在吐蕃时期,这一代就有“工噶布”、“塔布”及“娘布”等氏族、部落活动,至今在林芝县境内有著名的“第穆摩崖石刻”碑文,是林芝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景观的例证。另外,著名的本教神山“比日”也在林芝,吐蕃第一个赞普即聂赤赞普的传说也与林芝有关,第七代直贡赞普及其后代的历史传说也与林芝有关。

林芝有人称她是西藏的瑞士,也有人称她是西藏的江南,林芝却远远胜过瑞士或江南。她就是人间的香巴拉!

【自然资源】

林芝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这里与西藏其他地方不同,温暖湿润,年降雨量650毫米左右,年平均日照为2022.2小时,无霜期为180天,因此,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林芝的森林面积约为26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6.1%,为中国第三大林区,西藏森林的80%都集中在这里;活立木储积量8.82亿立方米,是全国最大的原始森林区。广袤的原始森林蕴藏了丰富的林业资源和林下产品及珍奇动植物资源。整个林芝地区由南向北,几乎集中了从海南岛到北极地区的各种植被,现已发现和证实的就有3500多种。墨脱国家级动植物保护区、察隅慈巴沟珍稀动植物保护区,波密岗乡针叶林保护区,林芝巴结古巨柏保护点等,就集中反映了林芝地区林业资源的基本特征。雪山、深谷、森林,构成了林芝与众不同的自然景观。远山雪峰突立,阳光映照下,无数银光在蓝天下闪烁;接近峡谷处,山峦起伏跌宕,纵横交错,林海茫茫,松柏参天,满目清翠,层林尽染;山脚,一片片金黄色的油菜花飘香百里,引来群蝶飞舞,真是一幅“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美妙山水画。神奇的大自然,在西藏高原的东南部嵌上了一颗“绿色明珠”。林芝的森林原始景观保存完好,高原挺拔的西藏古柏、喜玛拉雅冷杉、植物活化石“树蕨”以及百余种杜鹃等等应有尽有,素有“天然的自然博物馆”、“自然的绿色基因库”之称。其中布裙湖一带还是传说中野人经常出没的地方。

地区地处藏东南雅鲁藏布江下游,平均海拔3100米,海拔最低的地方仅仅152米,气候湿润,景色宜人。地区首府八一镇位于尼洋河畔,是该地区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

林芝是门巴族、珞巴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他们的生活习惯及宗教信仰皆保留着浓厚的传统色彩,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古老的传说、淳朴的民俗与氏族、村寨的图腾崇拜、宗教神话联系在一起,给这些古老的民族、遥远的居地笼罩上了一层原始而又神秘的色彩。古老的传统文化以及藏传佛教和本地兴起的本教的盛行,使林芝拥有著名的寺院等人文景点,与南迦巴瓦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巴松措以及察隅、波密等独特的自然风光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旅游景观。

林芝以世界上最深的大峡谷著称于世,并有世界上落差最大的垂直地貌分布,异常丰富的植被及野生动物资源,山高水长,人力难及,原始自然风貌保存完好,是世界仅存的绝少为人类所涉足的净土之一。

【行政区划】林芝市辖巴宜区、工布江达县、米林县、墨脱县、波密县、察隅县、朗县。

【历史沿革】

林芝,藏语意为“娘氏家庭的宝座或太阳的宝座”。

林芝古称工布,历史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西藏的史前时期。20世纪70年代,尼洋河边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骨和墓葬群,考古表明早在4000-50之前,林芝地区已有人类从事刀耕火种的农业,过着相对定居的生活。出土文物中的网坠、箭头,还说明这里的人们不仅在古代的尼洋河、雅鲁藏布江而且在已被这些河流袭夺的古湖泊水滨从事农业,也兼从事渔业。专家研究认为他们应属于一个大的部落以至部落联盟或族体,并将他们称为林芝人。在藏东南地方,林芝人和林芝文化是具有相当代表性的。

关于林芝的历史,最早的文字记录见于工布第穆摩崖石刻上。该石刻位于林芝县门日区广久雍仲增村附近,面向西南,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字迹仍然清楚。上面记载了这样一段历史。

雅隆部落的第一代首领聂赤赞普,从波密来到工布的强妥神山,从这里开始他的雅隆部落首领生涯,前后共经历七世,全驻跸于藏南青瓦达孜宫。公元1世纪前后,因雅隆部落君臣之间发生权力争斗,第七代首领止贡赞普被杀,他的两位王子聂赤和夏赤逃回工布地区。后来弟弟夏赤从工布返回雅隆,成为雅隆部落的第八代首领布德功杰,而哥哥聂赤则留在工布地区成为工布人的首领,开始了工布土王的沿袭。石刻中说:“工布王族系肇一于王兄”,“永不令外姓为工布王,只命工布王之子孙世袭。”这块摩崖石刻是8世纪藏王赤德松赞(?-815)颁赐给工布王的盟誓文书,并勒石为纪。此后许多年工布地区都由工布王统治。

到了萨迦时期和帕竹时期(13-16世纪),林芝地区成了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的势力范围。17世纪甘丹颇章政权成立,林芝地区被分封为阿沛、江中、甲拉等几家地方首领的领地,不久又划分成立了则拉、觉木、雪卡、江达等宗。而波密地方,长期为土酋噶朗德巴统治,处于割据状况。

1931年,西藏地方政府将林芝波密地方划为波堆、波密两宗,墨脱地区改为墨脱宗。

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实行民主改革,1960年1月成立塔工专署,同年2月改设林芝专区,专署驻林芝县。将拉绥溪、古如朗木杰溪、加查宗、朗宗、金东溪划归山南专区。原属昌都地区的嘉黎宗、倾多宗、易贡宗、曲宗划入林芝专区。以德木宗西部与觉木宗东部、则拉岗宗东北部合并设林芝县(驻尼池村);以白玛桂(包括金珠、珞堆卡)设墨脱县;以则拉岗的西南部设米林县;以江达宗设工布达县(驻江达村,即太昭);以雪喀宗和觉木宗西部设雪巴县(驻雪巴村);以嘉黎宗设嘉黎县;将倾多宗、易贡宗、曲宗合并设波密县(驻扎木)。林芝专区辖林芝、墨脱、工布江达、雪巴、波密、米林、嘉黎等7县。

1961年米林县迁驻东多村。1962年工布江达县迁驻介德。

1963年10月撤销林芝专区,将林芝、墨脱、工布江达(驻介德)、米林(驻东多村)4县划归拉萨市领导;嘉黎县划归那曲专区;波密县划归昌都专区。撤销雪巴县,大部分划归工布江达县,一部分划归林芝、嘉黎2县。

1986年2月1日,林芝地区行署正式恢复,下辖林芝、米林、工布江达、墨脱、波密、察隅、朗县7个县,共有55个乡镇,614个行政村。

,面积117000平方千米(实际控制面积76000平方千米),人口14万。地区行政公署驻林芝县八一镇。辖林芝、工布江达、米林、察隅、墨脱、波密、朗县7个县。(数据根据《政区大典》)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林芝地区总人口158647人。其中:林芝县38960、工布江达县24971、米林县18047、墨脱县9699、波密县26748、察隅县25939、朗县14283。

10月9日,民政部批准(民函[]268号)林芝县人民政府驻地由林芝镇迁至八一镇。

篇8:西藏山南导游词

水库位于西藏中南部地区,山南地区乃东县境内的雅鲁藏布江右岸一级支流雅砻河上游格曲上。工程距乃东县亚堆乡曲德贡村3 km,距山南地区行署所在地泽当镇47 km,距西藏自治区首府驻地拉萨195 km。该水库属Ⅲ等中型工程,总库容为2 206万m3,正常蓄水位4 130.00 m。拦河大坝为碾压式沥青混凝土心墙砂砾石坝,坝顶高程4 134.40 m,最大坝高73.5 m,坝顶长383.7 m。对于粗粒土的渗透试验,大量专家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1,2,3,4]。朱国胜等人通过二维渗流有限元程序对寺坪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坝体渗流场进行分析得到过渡料在最不利工况下所承受的渗透坡降,利用大型渗透变形试验仪,对过渡料和排水体进行反滤试验[5]。水布垭水电站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高达233 m,垫层料的良好性能对于大坝的变形和渗流控制极为重要,张家发等人对其开展了一系列的渗透变形试验[6]。朱国胜等人对宽级配粗粒土渗透试验尺寸效应及边壁效应进行了详尽的研究[7]。

利用大型试验装置对西藏山南地区某水库工程土石坝渗透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了坝壳料、过渡层及覆盖层渗透系数和水力破坏比降。研究结果对于后续土石坝渗控措施设计及渗流稳定性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对其他类似工程的坝料渗透特性试验可提供一定的参考。

1 试验土料及级配

坝壳料取自两个料场,分别为库区料场和亚桑料场;过渡层料取自亚桑料场;覆盖层为漂卵砾石层夹泥(Q3fgl)。坝壳料采用现场平均级配曲线,过渡层料与覆盖层级配曲线根据颗粒大小分布曲线图设计,均采用平均级配,其中,坝壳料最大粒径在200 mm以上,过渡层料为80 mm,覆盖层的最大粒径达500 mm。渗透试验试样直径为300 mm,根据SL 237—1999土工试验规程,试验允许最大粒径为60 mm,对原级配采用等量替代法进行缩尺,缩尺后得到的试验级配见表1。

坝壳料(库区料场和亚桑料场)的制样干密度按照相对密度为0.8和0.83控制,过渡层料与覆盖层采用相对密度为0.8对应的干密度作为制样控制干密度。室内控制干密度如表2所示。

2 试验仪器及方法

试验均依据SL 237—1999土工试验规程和DL/T 5356—2006水电水利工程粗粒土试验规程进行。渗透及渗透稳定性试验在大型垂直渗透变形仪()中进行,筒身透明,可直接观察试验过程现象,进出口和中间均设有测压管,用来量测试样实际承受的水头。渗流方向由下向上。

为保证试样的均匀性,制样时分两层均匀地将土料装入仪器内击实,试样采用滴水饱和。试验过程中,分级施加水头,由小逐渐加大,每级水头维持时间一般在30 min~60 min左右。

试验过程中,每施加一级水头,在读取上、下游水头的同时,测量渗流量,并透过有机玻璃筒身观察试样沿壁及试样下游出口的渗流情况。

渗透及渗透稳定试验的终止(试验结束)比降,主要根据观察到如下现象之一为标准:

1)渗流出口水色连续浑浊;

2)下游出口,连续不断地带出细颗粒,并呈束状流出;

3)沿仪器壁观察到细颗粒在大空隙中不断跳动并带出;

4)J—V曲线斜率明显偏离45°。

3 试验结果

采用直管涌仪对坝料共进行6组垂直渗透及渗透稳定试验。表3为雅砻水库工程坝料渗透及渗透稳定试验结果,图1,图2为渗透及渗透稳定试验J—V曲线。

由表3及图1,图2可知,当相对密度Dr=0.8时,坝壳料(库区料场)的渗透系数为3.52×10-1cm/s,破坏水力比降为0.21,坝壳料(亚桑料场)的渗透系数为5.50×10-1cm/s,破坏水力比降为0.20。当相对密度Dr=0.83时,坝壳料(库区料场)的渗透系数为3.00×10-1cm/s,破坏水力比降为0.23,坝壳料(亚桑料场)的渗透系数为4.10×10-1cm/s,破坏水力比降为0.24。过渡料的渗透系数为2.81×10-2cm/s,覆盖层的渗透系数为1.90×10-1cm/s。

4 结语

利用大型试验装置对西藏山南地区某水库工程土石坝渗透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了坝壳料、过渡层及覆盖层渗透系数和水力破坏比降。研究结果对于后续土石坝渗控措施设计及渗流稳定性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对其他类似工程的坝料渗透特性试验可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郭庆国.粗粒土的工程特性及应用[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9.

[2]李翀,何昌荣,王琛,等.粗粒料大型三轴试验的尺寸效应研究[J].岩土力学,2008,29(sup):563-566.

[3]张家发,定培中,张伟,等.水布垭面板堆石坝过渡料设计及其渗透变形特性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9,26(10):1-6.

[4]刘杰.土石坝渗流控制理论基础及工程经验教训[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5]朱国胜,张伟.寺坪混凝土面板坝过渡料反滤试验研究[J].湖北水力发电,2007(3):14-16.

[6]张家发,定培中,张伟,等.水布垭面板堆石坝垫层料渗透与渗透变形特性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9,30(10):3145-3150.

篇9:西藏山南导游词

[关健词] 早实核桃;引种;适应性

一、简况

桑日县位于西藏高原南部,雅鲁臧布江中游宽谷地带,地理位置E91°51′~92°36′,N29°00′~29°49′,行政隶属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种植基地两块,海拔分别为3527m、3618m,地貌为山地沟谷,成土母质为坡积物,土壤石砾含量20%,pH7.6,气候属温带半干旱性高原季风气候。境内零星分布有上百年的核桃大树,稀有中、幼树,品种多属南方核桃和新疆老品种。2011年开春由桑日县抚贫挂钩单位西藏自治区统战部牵头,在绒乡扎巴村发展2000亩核桃经济林,其引进的品种为新疆早实核桃温185、新新2号嫁接苗76000株(砧木为云南迪庆铁核桃,接穗为温185、新新2号),于3月12日至4月5日种植。为使核桃基地能够健康发展,笔者仅对两地主要气候因子作个对比,以期对核桃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早实核桃对生态环境的要求

适宜的年均温8~15℃,极端最低温度不低于-30℃,极端最高温度38℃,无霜期150d,全年日照时数不应少于2000h,年降水量800~1200mm,含钙的微碱性土壤、pH6.4~7.2,核桃树生长良好。

三、两地气候及各因子比较

1.两地气候

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属极端干燥的大陆性气候,表现为降水稀少,日照充足,夏季炎热,冬季严寒,年较差大。

西藏山南地区桑日县属温带半干旱高原季风气候,表现为降水较多,干湿季分明,夏秋多雨,冬春季干燥多大风,太了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气温低,日月温差大。

2.各因子比较(表1~表4)

四、引种的适应性分析

1.温度

由表1、表4及早实核桃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可看出桑日县年平均温度对早实核桃树体及其不同部位器官生长影响不大,受极端温度伤害的可能性大大低于引种原产地新疆阿克苏。但温度对核桃果实成熟期的含油量和油分性质的影响很大,越成熟,温度要求越高,含油量也越高,由表1可知,桑日县核桃种植基地果实生长、成熟期5~8月,月平均气温都低于原产地阿克苏,预计引进品种果实仁色、风味及品质稍差于引种原产地。

2.日照时数

由表2可知,全年日照时数桑日县明显高于引种原产地阿克苏,由于生长期内日照加长常造成生长期延长,影响枝条封顶或促使副梢萌发,从而减少树体养分积累,妨碍组织木质化和越冬前保护物质的形成。降低了树体的抗寒性,引种地幼树及一年生枝部分抽梢、干枯是其原因之一。但其益处是日照时数的加长,有利于弥补引种地树木生长、果实成熟时期积温的不足。

3.降水

降水在一年中的分布对核桃生长结果有很大影响,由表三可知,桑日县降水分布与原产地阿克苏比较,分布不够理想。4、5、6月份树木速生期间需水多却雨量较少,而果实成熟期7、8月份,对雨量要求少而雨量大,影响果实品质。

4.风速及土壤

风也是影响核桃生长发育的因素之一,适宜的风速、风量有利于授粉,增加产量。然风速过大,核桃抗风力弱,越冬力不强,尤其是一年生嫁接苗及一年生枝髓心较大,木质化程度不够,在冬春季干旱、多风地区易抽条、干梢。其土壤在生产中可以用人为措施,合理地加以改造。

五、小结

新疆早实核桃温185及新新2号引入西藏山南地区桑日县绒乡扎巴村,对当地风土条件适应的可能性,在引种以前无法做出完全肯定或否定的结论,但是根据两地各生态因子比较及当地现有上百年零星核桃大树,稀有新疆核桃中、幼树(苗圃)的生长状况等,发展核桃产业应注意及采取以下措施:

1.影响适应性最大的主导生态因子为果实成熟期5~8月积温不足,预计会影响核桃产量及品质。

2.核桃基地建设周边应设防风林,减少风害。

3.种植的核桃幼树1~3年内,冬季越冬应采取冬季灌水,以保持土壤湿度;有条件的地方幼树树干培土覆盖、或杂草捆枝、或报纸缠绕后再用塑料薄膜包裹,进行幼树防寒越冬。

4.由于磷肥对脂肪的形成有良好的作用,钾肥对脂肪的累积、运输和转化有良好的作用,所以在保证合理施肥的前提下,在核桃果实生长、成熟期多施磷钾肥,以提高核桃坚果品质及树体的木质化程度。

5.5~9月份,随着降水的增多,湿度也增大,给病虫害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应注意病虫害的防治。

上一篇:教师节十佳老师代表发言稿下一篇:高考诗歌鉴赏形象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