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藏著名景点的导游词

2024-05-08

关于西藏著名景点的导游词(共8篇)

篇1:关于西藏著名景点的导游词

西藏布达拉宫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是我国著名的宫堡建筑群,藏传佛教名寺,海拔3000多米。为纪念唐朝文成公主和西藏松赞干布的婚事而兴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宏伟壮丽的布达拉宫建筑依山垒砌,宫殿高13层,达117米,全帱花冈石砌成。大家看,飞檐金顶,雕梁画栋,气宇非凡,是西藏最珍贵的宗教,艺术和文化宝库。我们来看以前文成公主和西藏松赞干布需要的房间。内有宫殿、佛堂、习经室、寝宫、灵塔殿、庭院等。全部建筑楼重迭,殿宇嵯峨,气势雄伟,这些全部都体现了藏式建筑的鲜明特色和汉藏文化的一些风格。

告诉你们,布达拉宫自公元七世纪起就成为了_喇嘛的冬宫,象征着西藏佛教和历代行政统治的中心。优美而又独具匠心的建筑、华美绚丽的装饰与天然美景间的和谐融洽,使布达拉宫在历史的宗教特色之外平添几分丰采。

布达拉宫规模庞大,占地面积36万余平方米。它是著名的藏式宫堡式建筑,也是藏族古代建筑和中国古代艺术的杰出代表,享有“世界屋脊上的明珠“的美誉。

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包括白宫、红宫以及周边与之相搭配的各种建筑。以白宫为主体的建筑群建成于1648年。白宫是历代_喇嘛进行政治、宗教管理的地方,建筑坐北朝南共7层,红宫位于布达拉宫的中部,以红宫为主体的建筑群竣工于1694年,共6层,这里是供奉历代_喇嘛灵塔以及进行各种宗教活动的场所。以外,布达拉宫还包括有山上的僧宫学校、僧舍、东西庭院以及山下的雪老城、西藏地方政府马基康、印经院、监狱、马厩、布达拉宫后园、龙王潭等附属建筑。

我的介绍已结束,带吃了的族客请不要乱扔,应该放到垃圾桶。不要随地吐痰,有疑问的旅客尽管找我,两个小时后再见,拜拜!

篇2:关于西藏著名景点的导游词

关于云南著名景点的导游词1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景点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和“阿诗玛故乡”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石林,它位于昆明东南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

石林风景区距昆明市区89千米,乘车需要近2个小时。

各位朋友,在中国旅游,人们有这样的说法:到了北京登墙头,到了西安看坟头,到了桂林观山头,到了上海数人头,到了苏州看丫头,到了昆明……,大家猜猜看该看什么“头”呢?对了,有朋友说了:石头!前面所提的墙头、坟头所指不用说了,而这石头指的就是我们今天即将游览的石林。不少游客说:不到石林等于没到昆明。由此可见石林在云南旅游中的地位。另外我还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们云南省的旅游标志就与石林有关,那是什么标志呢,这个迷底我们到了石林后自然就能解开。正因如此,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凡来昆明者必到石林一饱眼福。

现在我们的车子已驶离市区,脚下这条路就是通向石林的安石公路,它于1991年元旦正式通车,是云南省的第一条高等级公路,全长120千米,往东到石林,向西到安宁,连安楚、楚大公路,接滇缅公路,属国道320、324线。有朋友会问,云南有高速公路吗?有。云南省己实现以昆明为中心200千米范围内主要干线公路的高等级化,并建成昆明至高明、昆明至玉溪、楚雄至大理等高速公路。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们的公路建设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现在车子正行驶在昆明市官渡区的辖区内。官渡区是昆明市所属的五区之一,是各郊县区中乡镇企业较发达的一个区。各位请看前方,那里是官渡区所辖的一个彝族乡——阿拉乡。彝族的一个支系,头戴鸡冠帽的撒梅人就世居于此。

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有花卉之乡、水果之乡、蔬菜之乡美誉的呈贡县境内了。说到“呈贡”朋友们可能会感到陌生,但提到斗南大家一定不陌生了。也许您家中的花瓶中就曾插过呈贡斗南的鲜切花呢。现在呈贡县斗南镇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和交易中心之一,这里的鲜花行销全国,远销海外。这里传统名花有康乃馨、玫瑰、满天星等。现又引种了百合、鹤望兰(又称天堂鸟)、非洲菊、红掌等等名贵花齐。我还要告诉大家的是在斗南花卉买卖不论支而论斤,各位回家前别忘了买几斤鲜花带回去。除花卉外,呈贡的果蔬也非常有名。而水果中又以宝珠梨最负盛名,传说呈贡之名就是因宝珠梨而得来的。相传在宋代大理国时期,大理宾川鸡足山高僧宝珠和尚到都阐城(今昆明)讲经,随身带来几株大理雪梨树苗,并将苗与呈贡的优质梨种嫁接,不想结出的果实个大、味甘、肉嫩、水多。由于梨树苗是由宝珠和尚带来的,所以当地人称之为宝珠梨。据说在元代此梨是专供梁王食用的,还曾经作为贡品上贡朝廷。皇上吃后赞不绝口,要求年年进贡,并下令把原千户所改名为“呈贡”。元朝皇上是否真吃上宝珠梨史籍中无据可查,但我要建议大家,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品尝一下我们的宝珠梨。俗话不是说吗:“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

呈贡的名字真是因梨而来的吗?其实“呈贡”一词源于彝语“柴谷”,意为:盛产稻谷的海湾坝子。有朋友问“海湾?哪来的海?”别急,各位请往您的正前方极远处眺望,一线水光若隐若现,那就是被称为“高原明珠”的滇池。有人说那应该是“湖”湾,怎么会是“海”湾呢P这个问题等一会我们见到另一个湖的时候我再给大家解答。

各位是否注意到车窗外果树下土壤的颜色。

对,红色。我们的旅游车正行驶在红土高原上。这土为何呈红色?云南地处低纬度地区,优越的气候条件和茂盛的植被及特殊的地貌条件给云南高原上的土壤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由于云南大部分地区地处亚热带、热带,热量丰富、降水丰沛。丰沛的降水不断冲洗着富含铝、铁等金属离子的成土母质,使其中易溶矿物大量分解、流失,湿热的气候加速了土壤中铁的氧化,活动性较差的铁铝氧化物残留了下来,把土壤染成红色。我国南方特别是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的大部分土壤皆为红色。那么我国北、中、西、东的土壤主要呈什么颜色呢?我告诉大家:我国东部呈青色;西北呈白色;东北呈黑色;中部的黄土高原,为黄色。这与中国道教中东青龙、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的颜色相符。中为黄色,黄土高原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五种颜色又与中国五行中金、木、水、火、土相对应,因此就有“五色土”之说。好了,关于土壤我们就说到这。若各位感兴我们还可以再讨论。

各位请看您的左前方,这里是昆明乡村高尔夫球场。昆明优越的气候条件特别适宜全天候体育运动,这个乡村高尔夫球场总面积1000余亩,设施齐全,球场内湖f白环绕、水塘密布、河流湍急,大片的鲜花四季盛开,是高尔夫运动的天堂。

各位朋友,凡到云南都会听人说起“云南十八怪”,它讲述一些云南独特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其中有两怪是这样说的: “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火车没有汽车跑得快”。其实这两怪现在早已成为历史。但引发人们编出这两怪的“实物”却还在。您看前方有两条铁路,一宽一窄,现在我要说到的就是窄的那条铁路。它就是著名的滇越铁路。它是中国的第一条国际铁路。说它“窄”,是因为它的轨距仅1米,而国际标准轨是1.435米,因此我们也称它米轨。这条铁路全长855千米,从昆明至越南的海防。其中云南境内长465.2千米,北端昆明与南端河口两地海拔高程相差25倍,史称“滇越铁路滇段”。这条铁路是法国占领越南后,为了控制云南、掠夺我们的资源,强迫清政府同意他们修筑的。铁路于1920_年动工,1920_年通车。沿途山大堑深,峰峦叠嶂,桥隧相衔,坡陡弯急。据说当年为修筑这条铁路,每年使用民工3至6万人,累计达30万人,是从云南、四川、湖北、两广等地招募来的。由于沿线自然条件恶劣,生活条件极差,筑路华工死亡人数高达六七万人。真是“一根枕木一条人命”。而法帝国主义者每年从这条铁路掠夺暴利1000万法郎以上。

云南地处西南边睡,交通十分不便,在贵昆铁路通车前,米轨铁路是云南惟一的而且是不通国内通国外的铁路;加之是窄轨,坡陡弯急,行速很慢,因此才出现了“十八怪”中的两怪。

各位看到的另一条铁路是南昆铁路,是我国“八五”、“_”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是中国在艰险山区修建的又一条铁路。它东起广西南宁、西至云南昆明,北接贵州红果,干线全长899.7千米,为国家一级干线,并一次建成电汽化。南昆铁路途经滇黔桂三省区的29个县,辐射12.4万平方千米,沿线20_多万人民直接受益,对于开发大西南,振兴三省区经济意义重大。铁路所经地区地质情况十分复杂,地形非常险峻,被称为“地质博物馆”、“地下迷宫”。全线共修隧道263座、桥梁461座,许多重点工程创下了中国铁路施工史上的新纪录。南昆铁路的长度约为京九线的三分之一,但隧道长度却是京九线的3倍。

只顾讲铁路了,现在各位请看窗外,又有一个湖,它是著名的滇中五大湖之一的阳宗海。阳宗海位于宜良、呈贡、澄江三县之间,古称明湖。它形如草鞋,两头宽中部略窄,南北长约12千米,东西宽3千米,面积3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22米,最深处30米,是我省第三深水湖,是一个典型的高原断陷湖,湖东北面的汤池河为出水口,湖水汇入南盘江最后归入南海。阳宗海1992年9月列为省级旅游度假区。它碧波粼粼景色秀丽,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也吸引了投资者。各位请看对岸就是由新加坡投资者投资建设的高尔夫球场,现己建成并投入使用,生意红火。

有朋友问了,这仅仅是个湖,你怎么把它称为海?是不是云南地处内陆高原,没见过大海,向往大海的缘故呢?其实这个问题许多人都问过我,有人还把它编入“云南十八怪”:“湖泊叫尾带“黑”音的便是这个意思。如滇池彝语谓之“洛朵黑”,文山的“普者黑”,其它如洱海、通海……按云南方言音直译,“海”字自当写作“黑”字,但因汉字是表意文字,若将彝语直音完全译作“黑”,则音存而义非,实不相宜。所以,古人以“海”代之,不仅音近义似,而且两全齐美,二者可以得而兼之。

过了阳宗海,我们现已进入了昆明市的另一个郊县——宜良。由于海拔相对较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宜良的粮食产量很高,故有“滇中粮仓”之美誉。

现在驶过的是南盘江大桥。南盘江是珠江正源,其源头在云南曲靖的马雄山。云南不仅山·多,而且江河众多。云南境内河网纵横,大小河:流共有600多条,分别属于伊洛瓦底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元江和南盘江六大水系。六大水系在分布上构成“帚形”分布的奇特自然现象。特别是在北纬27。37’附近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形成三江并流的奇观。

过了大桥,各位看到道路两旁都是餐馆。每家餐馆门口都有烤炉,并有一只只白胖的鸭子挂满杆头。这就是著名的宜良烤鸭。宜良烤鸭有70多年历史,烤制工艺独特:首先选用肥壮的鸭仔,去毛去掌,洗净后从右翼下切口取出内脏,再以蜂蜜水均匀地抹遍鸭身,之后用6厘米长的苇杆作堵塞,插入鸭子的肛门内,防止灌汤后汤从肛门漏出。然后用小铁钩钩住鸭颈,挂在通风处晾干,再灌入调好味的上汤。用编成辫的干松针(“云南十八怪”称“松树叶子辫起来卖”)置于特制的炉内点燃,待烟火去尽,把鸭子挂于炉壁,盖上盖子,适时翻转,焖烧三四十分钟,待鸭身色泽深红油亮时取出,拔去堵塞,撤去上汤,斩为小块,理摆于盘中,佐以花椒盐或特制面酱,配上葱白、酸萝卜,即可食用。

现在我们马上就要到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了。“石林县,地图上及资料上明明写的是路南县啊?”这位朋友问得好。路南由来已久,早在元朝就有路南州的设置。路南二字源于彝语,其一,“路南”彝语为“鲁乃”,“鲁”即石,“乃”即黑色,“鲁乃”就是长满黑石头的地方;其二,“路南”彝语也作“路甸”,路为城,甸为平坝或宽敞之地。路南这一称呼一直沿用到199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旅游事业的发展,石林风景区的知度在海内外越来越高,旅游业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划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1998年12月14日将路南彝族自治县更名为石林彝族自治县。由于有些书籍是此前出版的,因此各位看到的仍是路南这一地名。

石林县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并充满生机的地方。如今它是全国50个文化先进地区之一,有“一个彝县五乡美誉”之称,即“岩溶之乡”、“歌舞之乡”、“摔跤之乡”、“绘画之乡”、“烟草之乡”。国家、省、市在这片土地上确立了六大基地:全国41个烤烟生产基地县之一(是优良品种“红花大金元”的故乡,“红河”牌所

用烟叶产地),全国奶山羊基地县之一,国家“八五”万亩苹果商品基地县,省商品猪生产基地,省绿肥种子基地,市煤炭生产基地。

说到石林彝族自治县,我们还要介绍世居于此的撒尼人。撒尼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撒尼人自称“尼”,意为快乐的人。在新中国成立前,彝族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称谓。1950年彝族代表到北京,_在中南海接见他们,大家谈到彝族名称过去不统一,有的还带有侮辱和歧视性,应该改掉。_听后很赞同,提出将“夷”字

改为“彝”字。他认为“鼎彝”之“彝”这个字好,像宫殿里面放东西,有“米”又有“丝”,有吃有穿,日子就富裕了;鼎彝又是古代祭把用的器具,有庄重美好之意。大家听了,都很高兴,一致表示赞成。从此,“彝”就被正式定为彝族各个支系的统一称呼。

彝族历史悠久,彝族祖先祟尚老虎,把黑虎作为图腾。而石林撒尼人不仅把老虎作为图腾,而且还有蜘蛛图腾。

撒尼人自古就有保护蜘蛛的习惯。为什么呢?相传,撒尼人很早以前居住在阿着底,后来迁居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并以族命城,称“果饶”,即彝家之子的意思。撒尼人自称“尼”,尼王憨厚能干,他有一把神刀,带着部族,抵制了多次外族的侵犯,“果饶”城牢不可破。他挥动神刀,念咒语,入侵者的头便纷纷落地。他还有一个神术,被人杀了头,会重新长出新头来。后来,尼王娶了一个外族美丽的姑娘。姑娘对他说:“我嫁了你这样一个永远不会死的丈夫,感到非常荣幸,就是死了,也将在九泉之下爱着你。”尼王信以为真,把自己杀不死的秘密告诉了她:“我也会死的。杀了我的头,只要用尖刀草在脖子上刷三下,我就不能复生了。”尼王的妻子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娘家部族首领,里应外合杀死了尼王,并使他不能再长出头来。入侵者还把撒尼部落撵出了果饶。不知跑了多少路,撒尼人躲进山洞,洞口很快结上了蜘蛛网。追兵赶到洞口,找不到撒尼人。有的说可能躲到洞里了,可一看洞口结着蜘蛛网,他们肯定撒尼人不可能躲在洞中。找不到撒尼人,入侵者就走了。撒尼人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从此,他们就把蜘蛛当作保护神来崇拜。

现在各位请往车窗外看,我们的车子正从撒尼人居住的寨边经过。说到寨子,有必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彝族的住房。

在石林县,各地自然条件不尽相同,因此,撒尼人的房屋也有不同的形式。彝族民间有这样4句话:“海邑土库房,糯黑石板房,和合篱笆房,月湖茅草房。”4句话概括了彝族4个地方及其有代表性的住房。土库房,又称土掌房,以土、木为原料,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石板房,多为两层楼房,楼上、楼下各3间,梁、柱、椽、楼均为木质,山墙、背墙用石板垒砌而成,与一般土基房和砖房不同。篱笆房,以石为墙基,以竹条、树条编织成篱笆,再糊上泥土,涂刷平坦,成为墙壁。茅草房,以石块垫基,夯土为墙,用结实的圆木或方木为柱,茅草盖顶,双面斜坡。苫草顶时,先打尽绒草,泼上水让风吹,然后用火燎茅草,浸透水的部分因风吹不干而不会燃烧,形成坚实的草顶。茅草房虽比砖瓦房简陋,但节省费用,冬暖夏凉。

现在,我来谈一谈撒尼人绚丽多彩的服饰。

撒尼妇女的花包头是引人注目的精美艺术g品。包头以红、绿、蓝、紫、黄、青、橙7种颜色的丝绸配制;边沿钉有银泡,两侧缀一对“彩蝶”(彩色绣花图案三角);后垂一对串珠,末端系银铃缨穗,走起路来,银铃撞击作响。传说这种花包头是摹仿天上的彩虹制作的,为的是纪念’一对投火殉情的恋人。因为这对恋人死后化作七,彩长虹,后人摹仿彩虹制作包头,把它视为忠贞爱情的象征。姑娘们的上装袖子用彩色丝绸布镶二道宽花边,左襟边沿用紫红或黑色绒布镶牛鼻子形纹宽边。背部披一块以黑绒布做外壳的小羊羔皮,肩挎绣花包。腰系花围腰,腰带系于身后,好像男士们的领带一样,所以说“撒尼姑娘服饰怪,西装领带当腰带”。下装过去为自制布裤,现多为西裤。鞋子也由原来的绣花布鞋变为白色运动鞋或半高跟皮鞋。平时,青年妇女多与汉族相同穿时装,节日或赶街(集)的日子,姑娘们身着鲜艳的本民族服装,使彝乡增添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结婚以后,妇女的服饰变化明显。包头不再似七彩长虹,而改用桃红或大红布与青布相配缝制;装饰大为简化,无银泡、彩蝶和串珠。一般妇女只穿青布作壳的羊皮袄,下穿绣有红、白两色线的宽档裤。

跳大三弦舞是青年男女社交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每当月夜,小伙子们带着大三弦、月琴、笛子、二胡,约着姑娘们成群结队地来到村旁树林间跳大三弦舞。小伙子们吹着清脆的短笛、弹拨着浑厚的大三弦;姑娘们随着音乐的旋律,轻盈的舞步左旋右转。用她们的话来说是“人不跳乐,白来世上活;听见三弦响,心喜脚板痒”。大三弦舞气氛热烈欢乐,又叫“跳乐”;它舞姿粗犷而又优美舒展,极富传情色彩。男女青年若跳得合心合意,就可以订终身。

竹笛和树叶是撒尼人交流感情的乐器。竹笛用粗细适宜、皮薄节长的竹子制作,长约一尺,七个眼,不贴竹膜。特别是小竹笛发音激昂活泼,似“百灵鸟”在欢唱,如“叫天子”飞入云端。有的撒尼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不跳舞、不唱歌、不讲话,就是借助竹笛和树叶来倾吐彼此的爱慕之情。约会时,小伙子吹竹笛;小姑娘则用

补充回答: 一片树叶,吹出优美的曲调回答对方,竹笛和树叶帮助他们成为恩爱的侣伴。

彝族舞蹈中最富特色的是大三弦舞。舞曲热烈,动作鲜明,加之大三弦节奏有力,音色浑厚的伴奏,形成粗犷、乐观的风格,淋漓尽致地表现彝族昂扬向上、热情奔放阶性格。大三弦舞基本舞步是走三步蹬两下,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变化队形,所以又称“三步乐”或“跳乐”。因速度不同,“三步乐”有快慢之分。“慢三步乐”速度缓慢,适合老年人跳;“快三步乐”速度较快,为年轻人所喜爱。跳时两者均可配上相应的歌声,载歌载舞,使气氛更浓烈。

每逢节日庆典,或宾客到来,热情奔放的彝族儿女要献上大三弦舞。届时,刚健豪迈的舞步震动着大地,厚重朴实的大三弦声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舞者清脆有力的吃喝声响遏行云。那热烈的场面使舞者和观众都热血沸腾,给人欢乐,催人向上。

说到民族风情,各位可能要问到我们撒尼人的婚俗了。

各位朋友,车窗外青灰色的石头已零星出现,石林快到了。在石林县,62%的地表为石灰岩覆盖。其中景观最典型、最突出的350平方千米被列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包括“二林、二洞、二湖和一瀑一山”8个景区。若要把所有景区走马观花式地看一遍,至少花三天三夜的时间。

石林。现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怎么发现石林及石林怎样出名的。清康熙五十一年(1720_年)《路南州志》载:“石林,岩高数十仍,攀援始可人,其中怪石林立,如千队万骑,危桅逐窟,若九陌三条,色俱青,嵌结玲珑,寻之莫尽,后有伏流清冷如雪。相传昔人于隆冬遥见石上有李二株,结实鲜红,临不及取,次日寻之不见,俗呼“李子箐”。

_在石林大屏石上要题上“石林”二字,于是请云南通志馆馆长、白族著名学者_代书。_题写了“天下第一奇观”六字,一批随行人员同时也有题刻。此后,一个纯自然的地貌景观带上了浓浓的文化气息和色彩。

_回到省城之后,开始作石林的开发规划,而后在石峰之上,即今天我们将登上的望峰亭处修建了六角亭一个,取名‘‘望峰”。其它设施也有修建。石林从此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开发和发展。一会进入石林到达石林胜景,我们将一睹当年石刻之风采。

在抗战期间,西南联大组建于昆明。由于地近石林,许多学者纷纷游览,并有感而发写出许多抒情名言诗句: “滇南淹蹇百千载,天荒地老无人记。”“巨剑指天呈利锷,卧中横地有清音。” “我来已历沧桑劫,夕阳西下觅古碑。”……在联大教授与石林的关系上,渗透着一股悲壮的英雄之气。石林的峻拔雄劲,应该是抗战时期国人心境的极佳寄托。诸君子的慷慨悲歌,也正是石林剑矛刺天的最好注解。

石林神奇迷人的自然风光与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情的完美结合,象磁石一样吸引着千千万万的中外宾客,旅游者纷至沓来,或观赏它的壮美、领略它的风情;或吟诗作赋、歌咏它的史迹;或研究考察、探索它的奥秘。石林就像一座巨大优美的艺术迷宫,激发着无数文人墨客的灵感,一个个借景抒怀,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诗篇;石林,确是名副其实的人间奇境,到过这里的国家领袖、世界名人,无不叹为观止,豪情满怀,一个个留连忘返。1999年5月1日,__x兴至勃勃地游览了石林,发出了,b衷的赞叹:真是太神奇了,果然名不虚传!

石林还是学者、科学家门进行研究考察的理想之地。本世纪40年代以来,到这里进行科学考察的著名学者就达上千人,涉及到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地质学、地理学、植物学、生态学、旅游学等门类,如闻一多、李公朴、吴晗、朱自清、方国瑜、李广田、杨钟健……他们在这里发微探幽,汲取精华,丰富了我国的科学宝库。这里每棵草木都有着它曲折的经历,每一块石头都有着它神奇的传说。现在“石林”已成为云南旅游的一个品牌。石林的英文翻林译5hilin或5toneForest己成为专有名词为世界所公认。

各位朋友,说话间我们己来到我们今天的目的地石林的精华景区之一——大石林景区。各位带好随身携带行李,准备下车随我去一览石林的风采。

各位请看,现在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著名的“石林湖”。它是根据周恩来总理建议而修建的。1955年4月,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陈毅元帅到石林游览,周总理看到这里的洼地里只有很少的水,再看看石林的景观,说“有山要有水,有水就不枯燥了!”听了总理建议,人们就把原溶蚀洼地进行了人工改造,使原来一小小溶蚀水池变成了今天的石林湖。各位请看,这平静的湖水中石簇擎天,恰似天然的大盆景。在这丛丛石峰中有一石酷似传说中的观音,各位请仔细找一找。对,就是她,好一尊“出水观音”,正因有此观音石,有人也把此湖称为“观音湖”。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小池名“狮子池”。您看,池边的大狮子在照看着池中几只嬉闹的小狮子。这整座山也是一个大狮子,守护着神奇的石林。

现在各位随我上山,先去纵览石林全貌。狮子亭是我们今天游览行程中最高的地方,海拔1750米,是远眺石林全景最佳的位置之一。

登上狮子亭,朝南可指点石海惊涛,苍茫浩渤的大石林奔来眼底;向东可俯视湖光山色,烟波浩渺的石林湖“犹抱琵琶半遮面”。有道是“不登狮子亭,不算游石林;一登狮子亭,全身醉石林”。有人称石林是“中国风景之最”,与长江三峡、桂林山水和吉林雾淞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也有人说石林是“中国造园之源”。

“这莽莽石林是怎么‘长’出来的呢?”问得好,即然是“石林”就应该有一个生长过程。

我们眼前这些岩石是怎么形成的呢?这就要追朔到泥盆纪到早二叠世时期了(距今5.7—2.5亿年前)。那时候石林所在的滇东一带是沉在海中的。当时气候温暖潮湿,使海洋中的生物生长快且种类繁多,有珊瑚、孔虫、瓣鳃及各类腕足动物等等。这些生物死亡后其骨骼与砂、泥质一起沉积。至2.7亿年前石林成为热带浅海,海底沉积了巨厚的(1~2千米)浅海台地生物礁相灰岩。后来由于地壳运动,这里被抬升,海退成陆。地面受到浸蚀,形成准平原状态,逐渐陷落成湖盆,进一步产生溶蚀作用。到喜玛拉雅造山运动时期,这里又再次被抬升。在岩层抬升过程中各种外力因素,如水、土、生物等的作用才形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千峰林立、高耸人云、彼此相间、形态多样的奇特地貌。

各位朋友,云南石林的发育与其它同类地貌地区相比具有多种形态并存、高大石林(最高者超过40米)集中发育、保留了高原期和湖盆原始古地形。世界各地的剑状喀斯特地貌,论面积之广大,保存之完好,发育之典型,年代之古老,造型之独特,类型之齐全,云南石林首屈一指。更有胜者,它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它以独一无二的雄姿、神韵、意境和无法抗拒的魅力,当之无愧地赢得了“天下第一奇观”的美称。

各位观赏完大石林概貌,耳闻了石林成因,了解了石林的价值,我想大家早就按耐不住探奇的冲动了。好,要识石林真面目,各位就请随我进林中一探究竟吧。

参观石林,随时间的不同,角度的变化,光线的强弱,会产生不同的景观。还要提醒大家,游览石林您可一定要发挥想象能力。

各位请看,这是个小小的池塘,发现塘里有何“物”?两头小水牛正在戏嬉,脊背时隐时现,一派田园情趣。这是石林中的一景——青牛戏水。

现在各位请直视前方,一堵巍峨雄壮的岩石挡住了我们视线,这不由得使人想起中国古典园林中欲扬先抑的造景手法。此石似天然屏风遮掩住石林奇景,好像不愿让游人一眼就看到石林的奥妙。因此我们把该石称为石屏风。

走过石屏风我们的游程将渐入佳景,相信大家将得到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惊奇感受。

“叠翠”,这位朋友己脱口念出。这是1962年6月,朱德委员长到石林游览时挥毫题写的。短短八字,生动概括了石林的特色和壮美。

各位在观赏石头时,别忘了欣赏题刻。过鲜鱼头,石林胜境到了。各位请看前方,是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里就是在许多影视作品、书刊照片中出现过的石林胜境。“石林”两个鲜红的隶书大字,也就是我路上给大家讲过的1931年龙云视察石林所题“石林”二字。而“龙云题”三字则是龙云的儿子龙绳文于1985年9月22日来石林亲笔书写后刻上去的。现在请大家抓紧时间拍照留念。

现在我们来到石峰之下,各位请看:“天造奇观”、“南天砥柱”、“大气磅礴”、“万笏 朝天”、“顶天立地”、“天下第一奇观”……

这些摩崖石刻与四周奇妙的自然奇观相辉映,摄魂夺魄,给人美与奇的感受和想象,既是石林的写照,又启迪人们要有“石”的风格和气魄。

现在我们往里走。各位请驻足,抬头看:在两峰之间夹有一摇摇欲坠的巨石。这里用“千钧一发”来形容最贴切不过。大家过的时候一定要轻手轻脚,屏住呼吸,不然那巨石就会掉下来。好了,过了千钧一发,各位可以放心了。其实这块巨石在这里“定居”已经三百多万年了,经历了无数次地震的考验,是不会掉下来的。

沿途走来,石峰如剑,直刺青天。这里是剑状喀斯特表现最典型的地方,游人称为刀山火海。

关于云南著名景点的导游词2

各位朋友:

首先,我要谢谢各位的光临,并用藏语向各位贵宾表示欢迎:“香格里拉!”

听了我的藏语欢迎词,您可能会感到莫名其妙,怎么地用这句洋泾浜来欢迎我们呢?且慢,这正是我要告诉各位的,“香格里拉”是我们藏族的语言,意思是“老朋友,您来了”!即高兴地与您打招呼欢迎您,各位懂了这个意思,高兴吧?

让我再说一遍“香格里拉”!“老朋友,您来了!欢迎您”!

然而“香格里拉”在英语里却是另外的意思,“Shangri-la”即世外桃源。真是无巧不成书啊,我们的迪庆就是一个真正的Shangri-la,世外桃源,人间仙境!要弄清这点,还得从英语一词Shangri-la的来源开始。1933年,英国著名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JamesHilton)写了一本小说《失去的地平线》(LOST HORIZON)。开始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名叫威的英国外交官与他的三个朋友乘坐了一架被劫持的飞机往世界屋脊。在飞行过程中,汽油烧尽,最后被迫降落在一个冰天雪地的银装世界之中。他们知道确切的位置,弹尽粮绝,走投无路。在绝望时刻,他们遇上进山挖黄连、贝母的藏族人。这些好心的藏族人见他们身处绝境,便接济他们,领他们来到家中,使他们有了安身之处,他们脱离险境,来到了藏民的居住地,第二天醒来,睁眼四看,惊奇的发现,这是个多么美丽神奇的世外桃源啊!--雪山环抱、土地肥沃、阳光明媚、民风淳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藏民的帮助下,他们踏上归程。当他们再想回来看看时,却再也无法找到确切地点了,只记得他们经常听到藏民说的一句话:“香格里拉”。《失去的地平线》--书中就把这个地方叫做“香格里拉”。并对这个地方的环境作了精彩的描写:中国西南部藏区是一个永恒、和平、宁静之地。那里有四面雪山环绕的草原,阳光灿烂,空气新鲜,有高深莫测的**,神圣静谧的湖水,辉煌神秘的寺庙,淳朴善良的康巴藏族。一切都如人们梦想中的伊甸园,生命在此可以得到永生……

此书出世,轰动世界,吸引了千千万万的读者,英语词典里于是有了香格里拉(Shangri-la)一词。

多少年来,香格里拉一直是许多欠,尤其是西方世界的人们所神往的“世外桃源”,无数探险家在中国藏区、印度、尼泊尔等地苦苦寻觅这神秘之地,经历了半个多世纪,这上谜终于解开了,经过多方调查,充分证实,《失去的地平线》--书中所创的“香格里拉""一词系迪庆藏语“老朋友,您来了”的意思。也引申“通往圣洁之地”,“心中的菩萨”之意。

现在我就把真正的香格里拉--迪庆介绍给各位。

迪庆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西北边与西藏自治区为邻,全州面积23870平方公里,包括中甸、维西、德钦三个县,居住有藏、傈僳、汉、白、彝、回、普米、功、怒等民族。

迪庆藏族自治州处于国家级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的腹心地带,三江占两江,雪山占七成,形成三江并流风景区的主体。

迪庆州府中甸县距昆明640多公里。迪庆州是云南省的制高点,境内有许多高耸入云的大山,著名的有云南第一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为藏传佛教的朝觐圣地,位居藏区八大神山之首。其余高峰有环立于卡格博峰周围的太子十三峰,太子雪山海拔5396米,白茫雪山海拔5137米,其余海拔在4500米以上的高峰还有10多座。

在雪山环绕之间,颁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草甸和坝了,这是迪庆各族人民生息繁衍的地方。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美,牛羊骏马成群,特别是中甸县的小大中甸,真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风光。五月的中甸草原,碧绿的草地和山坡上的杜鹃花、格桑花和数不尽的各种小花争相怒放,姹紫嫣红,争奇斗妍,宛如一块块色彩斑斓的大地毯,骏马奔驰,牛羊滚滚,雄鹰翱翔,牧人在白云在蓝天下唱起牧歌,挥动长鞭,这就是人间仙境的生活,一幅活生生的美丽图画。

在雪山环抱之间,在草甸中间或边缘,镶嵌着一面大镜子--星罗棋布的天然湖泊。迪庆著名的风景湖泊有碧塔海、纳帕海、属都海等。这些神圣静谧的湖泊,照映雪山森林、蓝天白云,引来牧人畜群,挽留各种飞禽走兽,成为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乐园。

在群山环抱间,在草甸或山坡上,这里的各族人民建立起一个个村寨:藏族的厚墙、大盖顶、宽走廊的土掌房,彝族、傈僳、怒族、纳西族的木楞房,以及汉族的四合院,白族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都显得特色鲜明,引人注目。

我们迪庆,正如《失去的地平线》所述,江河为池,峡谷狭窄而深长。迪庆州,三江并流据其二,金沙江、澜沧江从青藏高原滚滚而来;在横断山区横冲直撞,裂岸穿石,造成了众多峡谷;许多地方,两岸同仁谷紧贴,急流险滩相连,无石不怪,无水不怒,险象球生,真是“有峡无路鸟难飞,猴子爬岩掉眼泪”。

在迪庆德钦县的澜沧江沿岸,您可以看到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的地质景观,您可以看到“十里不同天,万物在一山”,由立体气候产生的立体植物、珍稀动物、名贵花卉、名贵药材等。

香格里拉意人人间仙境,世个桃源,人人向往,于是世界上旅游界的有识之士便把世界上建得最好的酒店--五星级酒店称为香格里拉大酒店。

关于云南著名景点的导游词3

丽江古城是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中心城镇,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0°14′,北纬26°52′。

古城位于县境的中部,海拔2400余米。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中国罕见的保存相当完好的少数民族古城。

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通过,将丽江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是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

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可知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元,盛于明清,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的《滇游日记》曾写丽江古城中木氏土司宫邸“宫室之丽,拟于王者”。城区则“居庐骈集,萦城带谷”、“民房群落,瓦屋栉比”,可见当时丽江古城已有名。丽江古城曾是明朝丽江军民府和清朝丽江府的府衙署所在地,明朝称大研厢,清朝称大研里,民国以后改称大研镇。

丽江古城,因为集中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并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丽江古城观赏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登高凭胜,你可看古城形势。古城巧妙地利用了地形,西有狮子山,北有象山、金虹山,背西北而向东南,避开了雪山寒气,接引东南暖风,藏风聚气,占尽地利之便。

二、临河就水,你可观古城水情。古城充分利用泉水之便,使玉河水在城中一分为三,三分成九,再分成无数条水渠。使之主街傍河、小巷临渠,使古城清净而充满生机。

三、走街入院,你可欣赏古城建筑。古城建筑全为古朴的院落民居,房屋构造简造、粗犷,而庭院布置和房屋细部装饰丰富而细腻,居民喜植四时花木,形成人与自然的美好和谐。

四、入市过桥,你可一览古城布局。古城布局自由灵活,不拘一格,民居、集市、道路、水系组织聚散合理,配置得当,再加上石、石桥、木桥、花鸟虫鱼、琴棋书画、民风民俗,生发出无穷意趣,使古城独具魅力。

关于云南著名景点的导游词4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到云南玉龙雪山游玩。我叫杨哲,大家叫我小杨导游好了!希望大家对我的服务满意!

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玉龙雪山。玉龙雪山位于丽江西北,呈南北走向,东西宽约13公里,南北长约35公里,与哈巴雪山对峙,汹涌澎湃的金沙江奔腾相间。全山13峰,峰峰终年积雪不化,如一条矫健的玉龙横卧山巅,有一跃而入金沙江之势,故名“玉龙雪山”

玉龙雪山不仅巍峨壮丽,而且随四时的更换,阴晴的变化,显示奇丽多姿,时而云雾缠裹,雪山乍隐乍现,似“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女神态;时而山顶云封,似乎深奥莫测;时而上下俱开,白云横腰一围,另具一番风姿;时而碧空万云,群峰如洗,闪烁着晶莹的银光。即使在一天之中,玉龙雪山也是变化无穷。凌晨,山村尚在酣睡,而雪山却已早迎曙光,峰顶染上晨曦,朝霞映着雪峰,霞光雪光相互辉印;傍晚,夕阳西下,余辉山顶,雪山像一位披着红纱巾的少女,亭亭玉立;月出,星光闪烁,月光柔溶,使雪山似躲进白纱帐中,渐入甜蜜的梦乡……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下面,我们将要去的地方是云杉坪。来,跟我走。现在我们要坐登山缆车上云杉坪。大家坐在缆车上向下看一看,是不是有好多大树。噢!大家准备好,我们已经到站了。慢一点,小朋友!这里是沿着林间铺设的木板栈道,大家走过栈道,就会到玉龙雪山的又一佳境——云杉坪。各位向栈道两旁看看,会看到树大参天,枯枝倒挂,树上的树胡子,林间随处横呈的腐木,枯枝败叶,长满青苔,好像千百年都没人来打扰过,就像一个天然的乐园。大家可以在这里拍拍照。

现在我们继续往前走。看,云杉已经在我们脚下了。在些游客可能会想,云杉只是一块草地?其实啊,云杉坪只是玉龙雪山东面的一块林间草地,约0.5平方公里,海拔3000米左右。雪山如玉屏,高耸入云;云杉坪环绕如黛城,郁郁葱葱。大家可以坐在草坪上休息一会儿,给半个小时时间,自由活动。

时间到!大家应该都转了转。我们现在要原路返回,大家可以边走边拍照。

我们已经到出口了,我在此祝各位游客身体健康,祝小朋友学习进步,再见!

关于云南著名景点的导游词5

保山是云南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公元69年设置永昌郡,即“永世良久,昌盛繁荣”之意。历史上是古代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滇西抗日的主战场、也是中国通向东南亚和南亚的重要驿站和中缅贸易的重要集散地。

从秦汉起,这里就居住着哀牢夷诸部族。在这儿你可以领略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的14个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日暮西山之时,有深山村寨的袅袅炊烟引路,你徐徐迈入哀牢山寨,又能感受到另一番韵致。

保山市地处云南省西部,东与大理州、临沧地区接壤,北与怒江州,西与德宏州毗邻,西北、正南同缅甸交界,国境线长167.78千米,国土面积1.96万平方千米,其中:坝区占8.21%,山区占91.79%。市政府所在地隆阳区,距省会昆明市593千米。是滇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历代郡、府、司、署所在地。保山市辖隆阳区和施甸、腾冲、龙陵、昌宁4县,82个乡(镇)。20_年末总人口235.9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 9.96%;3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9.42%。全市主要少数民族人口:彝族7.25 万人,傣族4.07万人,白族3.7人傈僳族2.73万人,回族1.27 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 6.86‰。

保山属低纬山地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地处低纬高原,地形地貌复杂。区内最高海拔3780米,最低535米,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气候类型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共7个气候类型。其特点是: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年均气温为14—17℃;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年降雨量700—2100毫米。

篇3:关于西藏著名景点的导游词

西安市临潼区历史渊源深厚,拥有秦陵、兵马俑、华清池、骊山4个国家级景点,其中秦陵和兵马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区内历史遗迹十分丰富,各类历史遗迹内都有中国历史以及遗迹的详细中英文介绍,还有与此相关的大量的介绍性的书籍、画册、手册。英文介绍是中文介绍的翻译文本。自2006年以来,本研究组对秦陵、兵马俑博物馆、华清池等景点英文资料翻译的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旨在为翻译、教学研究机构提供旅游文本翻译方面的建议,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1 景点资料翻译现状

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和研究工作,研究组认为这些景点的英文翻译基本体现了翻译的原则和功能,而且传播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语言简单易懂。同时,在研究中也发现了翻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可分为以下几类:1)单词拼写错误,2)粗心大意错,3)语法错误,4)漏译,5)误译,6)翻译中信息传达不全面,7)译文中随意增加信息,8)中式英语,9)拼音译法无注解,10)重复、累赘,11)短语堆砌,12)未能及时修改完善信息。如图1所示。

2 景点资料翻译存在问题的分析与建议

2.1 单词拼写错误

单词拼写错误包括了拼写错误、字母遗漏、大小写误用、该空格而没空格的错误,说明翻译人员水平和敬业程度参差不齐,质量管理未成体系,监督不够有效。

例1:条砖:Rectangular slad of brick

字典中并没slad这个词,应改为slab,表示厚板,厚片,所以应译为“Rectangular slab of brick”。

例2:在“秦始皇陵内的文官墓”的简介中有这样一句翻译:gong and qing referto the bighest ranking officials

bighest应改为highest,referto应改为refer to,而gong和qing属专有名词,首字母应大写。

例3:华清池售票口处有此翻译:The Ticket Costs 70 Yuan For Each Persen

Person误写为“Persen”。

还有数字方面的错误,如“2.13万平方公里”译为“2.13square kilometers”,英汉语所表达的面积相差太大,令游客感到诧异和疑惑。应改为21 thousand 3 hundred square kilometers或21.3 thousand square kilometers。

在兵马俑停车场商业街上也有几处拼写错误,例如:restaurant误写为rsetaurant,agency误写为anency,jade误写为gade,commercial误写为coammercial等等。这条商业街紧临秦兵马俑博物馆的停车场,是游客的必经之地,拼写错误会影响整个景点的声誉。

2.2 语法错误

语法错误较多,分别有缺少冠词或冠词误用、名词单复数误用、介词缺失或误用、修饰词误用、关系代词误用、时态错误或不一致、语态错误、语序错误、误译、漏译,还有中式英语等等问题。

2.2.1 单复数问题

例1:There was many bricks of different size discovered in the mausoleum.

此句翻译中,首先有主谓的数不一致的问题,其次还有单复数的问题。译文应为There were many bricks of differentsizes discovered in the mausoleum.

例2:Sewer looking like Chinese characters.

又是一个因粗心大意而造成的单复数问题,Chinese characters应改为the Chinese character。

2.2.2 缺少介词

例3:谢谢合作:Thanks the cooperation.

介词缺失问题,应改为Thanks for the cooperation.

例4:“唐御汤遗址”的译文是The Ruins the Imperial Hot spring of the Tang Dynasty

仍为介词缺失问题,在The ruins后应加上介词of表所属关系。

2.2.3 词性错误

例5:博物馆外“青铜凫雁”的一段文字中有一句原文是“姿态形象写实”,译为:realistic created。

这属于修饰语词性错误,created应用副词realistically来修饰。

例6:浓缩千年华夏文明,续写现代财富奇迹:The gorydays and richness of ancient civilization recreate the wonders of modern prosperities.

其中,gory不仅有拼写错误,而且因为是修饰days的,应改为形容词glorious。

2.2.4 关系代词误用

例7:“秦代之前,祭祖在都邑的宗庙里进行,而不去陵园祭墓。宗庙的格局与君主生前居住的宫殿‘前朝后寝’相同”的译文为:Before the Qin dynasty,the ancestral worship was held in the ancestral temple which was designed exactly the same as the place where the emperor lived in before his death.

由于先行词place在从句中充当介词的宾语成分所以应将关系副词where改为which。

2.2.5 时态不一致

例8:This move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tructure of emperor's mausoleum in the following dynasties.

这一影响是过去时,所以has应改为had。

2.2.6 语态错误

例9:“估计一号坑埋藏有陶俑,陶马6000余件,战车约50辆”的译文:It assumed that more than 6000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50 chariots were buried in pit 1.

It assumed that应改为:It is assumed that…

2.2.7 语序错误

例10:“圆形陶水管道”原译文为“round water pottery pipes”

译文不符合英语修饰语的顺序,应改为“round pottery water pipes”。

2.3 漏译

例1:何以未见皇后墓

秦始皇终生未立皇后,……,他深知后权之可畏,导致其终生不立后,爱而不宠,即不立后,故陵园中也就未见皇后墓,惟帝陵独耸以示其独一无二的至尊地位。

在译文中,最后一句话漏译,建议译为:Only the tomb oQin Shihuang lies here,showing his second-to-none position.

2.4 误译

例1:“盗洞”的译文:The hole digged for Stealing Relics

“盗洞”的本意为“盗墓者为盗墓中文物而挖的洞”,但译文会让人误解为“专门挖好洞以备盗墓者盗取文物”。所以改为:The hole dug by grave-robbers with the aim of stealing relics.

例2:在“秦始皇陵园总面积图”里,将“南北长度大于东西长度”译为:with its length larger than its width

这里,长和宽的概念不明确,建议改为:with its length from north to south larger than its width from east to west。

例3:博物馆入口处的“青铜之冠”译为:The Crown of the Bronze Works

“冠”在这里为“最佳、最好”的意思,而非“皇冠”,应改为:The Best of the Bronze Works

2.5 翻译中信息传达不全面

例1:在铜马馆中,可以看到一些很漂亮的饰品照片,例如:“金银项”,其译文为:The gold and silver necklaces.

这样翻译虽然已经很准确的表达出了汉语本身的意义,但外国朋友并不一定得到了有效的信息,他们可能不明白项圈的用途,可能会误以为是人带的,所以建议加上for thoseimperial horses。

2.6 中式英语

例1:在对秦文化进行广告宣传时有这样的翻译:秦风·秦韵·秦文化Qin Wind,Qin Smelody,Qin Culture

此处,“秦风”是指秦朝人民的风俗习惯,而不是秦朝刮的风,可以改为“Qin custom”;“Smelody”这个词根本不存在,可以改为“Qin Charm”。

例2:附近一个饭店的牛肉拉面居然被翻译为:The bee pulls noodles.这对于中国游客来说能大概看出其意,但对于外国游客来说实在是很难理解,因为那是地方风味小吃,根据《汉英词典》,可用hand-pulled noodles来表达(危东亚等,1995:119)。

例3:“电脑售票恕不退票”翻译为:Ticket that was sold by computer no return.

这是纯粹的中式英语,建议改为:Tickets sold by computer can not be refunded.

例4:“请您自觉按景区进出线路行走”的翻译:Ask you onown initiative to walk according to the scenic areaturnover line.

此处,除了生硬地罗列词语外,单词“areaturnover”之间还缺少空格。建议改为:Please follow the suggested paths in the scenic area.

2.7 拼音译法,无注解

例1:景区“华清池”的翻译,很多地方把它翻译为“HuaQingChi”,这对于不是很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游客来说,他们会很难理解“Chi”的意思,可以改译为“Huaqing Palace”或是“Huaqing Hot Spring”。

2.8 未能及时修改完善信息

例:临潼:Lintong County(临潼县)

临潼现已成为西安市的一个区,应改为:Lintong District oXi'an City

3 改进临潼区旅游景点资料英文翻译质量的建议

为了更好的宣传西安,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树立起优秀的城市形象,我们有必要规范旅游宣传资料翻译标准,提高旅游宣传资料翻译质量,通过语言文明反映城市文明,向国际社会充分展示西安城市的文明程度。笔者认为西安旅游景点资料英语翻译亟需整顿和提高。改进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高翻译人员的文化修养。旅游景点宣传资料的翻译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人员的素质;

2)组织一批既熟悉旅游资源又擅长英语翻译的学者专门负责对西安所有景点宣传资料的英语翻译工作。这一工作并不困难。陕西是教育大省,西安市内高校林立,许多高校中都有专门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教师和专家;

3)西安市政府应该成立一个专门部门负责西安旅游翻译工作,全面整顿旅游景点、酒店菜单、道路名以及商店招牌名的翻译,形成旅游翻译的一套规范性标准。

4 结束语

旅游资料的翻译是对外宣传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翻译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城市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的形象。西安市要建设国际化都市,就必须规范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而旅游景点,尤其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旅游景点,作为外国友人了解西安、熟悉西安的一个重要窗口,优秀的资料译文可以帮助提升城市的档次,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因此,规范、恰当且信息传递准确的旅游资料的翻译就成为景区、景点及旅游地传播信息,树立形象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由于旅游翻译中的上述问题,造成信息传递不准确、不完整、甚至错误,游客便无法准确了解景区、景点及旅游地的内容、特色、历史和现状,这就可能会导致游客的认知错误,从而损害景区形象,降低其对游客的吸引力(王宁,2005:138-140),这对于西安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评析,以期能引起旅游及景区主管部门的重视,从而规范旅游翻译,避免由此对旅游业造成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宁.旅游翻译质量与旅游地形象[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1).

篇4:清华大学的著名景点

是清华园内最引人入胜的一处胜景,地处工字厅后门外。四时变幻的山林,环拢着一泓秀水,山林之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正额“水木清华”四字,庄美挺秀。“水木清华”四字,出自晋人谢混诗:“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正中朱柱上悬有清道光进士,咸、同、光三代礼部侍郎殷兆镛撰书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近春园

原是清咸丰皇帝的旧居,又是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原址。近春园的前身是康熙时“熙春园”的中心地带。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近春园内所有房屋化为灰烬,沦为“荒岛”,前后达一百二十余年。到1979年,荒岛才被修复。

近春园景点的核心景观是被一偌大荷塘包围的一座岛,岛上有高低的山丘和树林掩映,岛西南侧有一古式长廊,此岛通过一座汉白玉拱桥与岸边相连。

大礼堂

坐落于校园西区的中心地带,庄严雄伟,一直被清华师生视为自己坚定、朴实、不屈不挠性格的象征。大礼堂平面呈正十字形,南端为门厅,北端为舞台。大礼堂建筑面积约1840平方米,内有1200个座位。

校训石

1914年冬,梁启超先生应邀来清华演讲,讲题就叫《君子》,用《周易》这两句关于“君子” 的卦辞作发挥,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君子责己甚厚,责人甚轻……”

这次演讲后学校即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字作为校训,并刻制在当时的校徽上。

跳水馆

篇5:西藏著名景点导游词

纳木错(Namucuo) 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湖,中国第二大咸水湖。又称腾格里海,腾格里湖。藏语“纳木”,是“天”的意思,“错”是湖,纳木错意即“天湖”。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以北当雄、班戈县间。湖面近似长方形,东西长70公里,南北宽30公里,面积1940平方公里,是西藏第一大湖。海拔4718米。湖水矿化度1.7克/升,属微咸水湖。湖水湛蓝清澈,水深30余米。湖中有石质岩岛3个,岸壁陡峭,石骨峥嵘。东南部有半岛伸入水中,岩性属石灰岩,久经溶蚀,形成高原岩溶地貌。主要类型有石林、溶洞、天生桥等。纳木错的水源补给主要靠念青唐古拉山和低山丘陵的冰雪融水,沿湖有众多大小河溪注入,其中较大的有则曲、昂曲、打尔古藏布、罗萨河等。冬季补给来源中断,湖面大为缩小。每年10月下旬湖水开始结冰,至次年5月始消融殆尽,冰期为半年左右。湖水在封冻期间,人畜可履冰行走。纳木错属于断层凹陷湖。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时,这里发生强烈断裂凹陷,周围山地河川泄入,形成了开阔而较深的湖泊。进入第四纪后,随着整个青藏高原的隆升,气候变干,湖面大为缩小。现在,该湖的外围,还保留着三条清晰的古湖岸线,其中最高一层已超过今湖面约80米。纳木错鱼类资源甚丰,每当风和日丽之际,湖平似镜,可见到成群的鱼类在水中嬉游,主要鱼类为细鳞鱼和无鳞鱼。夏季,湖岛和滨岸浅滩上,还有大量赤麻鸭、鱼鸥、鸬鹚等候鸟在此栖息和越夏。湖泊四周有丰美的水草,是藏北优良的牧场之一。湖内蕴藏着丰富的食盐、碱、芒硝等资源,可供开发和利用。

篇6:关于甘南著名景点导游词

国道213线和省道306线贯城而过,是内地通往青海、西藏的交通要道,距省会兰州226公里,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也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金融中心。合作藏语音译为“黑错”,意为羚羊出没的地方,民国时期成立黑措乡,1956年成立合作镇,属夏河县管辖。

合作市地理位置独特,优势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和西蜀与安多藏区连接的重要枢纽,历史上是藏汉交流、东进西出、南来北往的著名商贸集散地,素有“中国的小西藏,甘肃的后花园”之称。

篇7:关于西藏著名景点的导游词

公元七世纪初,在祖国中原地区,李世民父子

创立李唐王朝。几乎与此同时,吐蕃王国在赞普松赞干布的率领下也迅速崛起,统一了西藏地区的许多部落,建立了强大的奴隶主专制政权,进而向北扩张,最后于公元663年攻灭吐谷浑,从而与唐王朝接界,互为邻壤。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松赞干布派使臣前往唐朝首都长安,拜见唐太宗,并请求联姻和好。唐太宗也派出使臣前往吐蕃回访,但未答应联姻。公元640年,松赞干布再次派大相(宰相)禄东赞携带金、白银及其他珠宝数百件,前往长安求婚,唐太宗审时度势,答应将自己的宗室女儿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公元641年,唐太宗派江夏王李道宗作为国舅,专程护送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双方结为甥舅之邦,揭开了唐蕃友好历史的新篇章。在此以后的2中,双方虽然也曾发生过误会、摩擦甚至一时失和的情况,但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却一直是唐蕃双方关系的主流。从吐蕃首次遣使来唐到两个王朝覆灭前夕,有据可查的使者往来就达19多次,可见双方关系的密切和频繁往来的情况。因此可以说这条古道的重大意义绝不仅仅限于道路本身,而在于当时乃至以后的漫长历史岁月里,它起着维系唐蕃甥舅情谊、加深和强化藏汉两大兄弟民族友好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篇8:关于西藏著名景点的导游词

我国拥有丰富渊博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物,吸引了很多外国游客。近年来,旅游业蓬勃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了越来越重要的份额。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旅游翻译,特别是导游词翻译是加快旅游发展以及旅游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活动。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旅客参观游览时的解说词,可以帮助游客更好地领会风土人情、自然风光以及传播文化知识。然而,有些导游词的译文忽略了游客的文化背景和接受信息的能力,比如对词汇空缺视而不见,或者直接采取音译法,影响了外国游客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理解,难以吸引外国游客。鉴于导游词翻译的重要作用,我们有必要探讨怎样才能提高英文导游词的质量。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出发,结合其在景点导游词翻译中的应用,探究如何通过有效的策略增强英文导游词的吸引力,满足外国游客在旅游中获取景点信息并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

一、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学者提出的翻译理论。重要理论有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威密尔的目的论,曼塔莉的翻译行为理论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1971年,赖斯首次提出翻译功能论(functional approach),引入“功能类型”这一概念,她的理论仍是建立在以原文作为中心的“等值”基础之上,其实质指的是寻求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赖斯认为,翻译时应先确定文本类型,再确定翻译方法,并且二者应当一致。赖斯概括了三种基本文本类型:信息文本、表达文本和操作文本,其功能分别是为读者提供信息、表达原文作者的情感和召唤读者做出行动。威密尔是赖斯的学生,但是他的目的论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不提倡一成不变和源语言中心。目的论提倡译文的预期目的决定着翻译方法或策略,即结果决定过程。它有三个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之后,曼塔利提出翻译行为理论,该理论区分了“翻译行为”和“翻译”。作为对目的论的补充,诺德的“功能加忠诚”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行为中对翻译过程中的各方参与者负责,竭力协调好各方关系”。其中,对“各参与方负责”具体指对翻译发起者、目的语读者和原文作者负责,导游词不能根据译者想法胡乱编写。

二、功能翻译理论在导游词翻译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旅游业也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这三大市场发展迅速,而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的导游服务都具有涉外性。因此导游员不仅要宣传中国文化,还要当好“民间外交家”,促进民间交往。在入境旅游中,导游词应起到帮助导游员达到宣传中国文化的作用。下面就是以一些旅游景点为例,针对导游词的主体部分的翻译,具体说明功能翻译理论在导游词翻译中的应用。

例1:德天瀑布随四季变化,姿色各异,春,木棉如火,点缀在一片银河倾盆之间,顿觉春风得意,夏,河水涨溢,激流排山倒海冲泻而下,倍感两袖清风,心旷神怡,秋,素娟高挂,碧水清流渲染在丰收景致之中,注满了丰收的喜悦,冬,流水织秀,多束水流悠悠而下,感受神清气和,心境清高。

Detian Waterfall offers different beauty with the change of every season.In spring,the waterfall is interspersed with red kapok,which makes us elated.In summer,the overflowing river rushes rapidly and overwhelmingly form upstream,which makes us cool and relaxed.In autumn,the moon hanging on the sky and clear water render the landscape of harvest,which makes us feel the joy of harvest.In winter,several streams flow down slowly,which make us clear and calm.

中英文导游词有不同的书写习惯。中文导游词讲究形式对称、多用排比,以求行文工整,语言精美华丽、诗意盎然,用词凝练含蓄。而英文导游词结构严谨,语言表达通俗直观,措辞简单明了,句式大多采用简单句和简单的复合句。在导游词英译过程中,如果一味要求与原文一致,那么在我们看来很美的句子在外国游客眼中则是晦涩难懂。所以,在翻译时要注意实用性,也就是目的性,要让外国游客了解景点并且产生共鸣。“目的论的连贯性法则(coherence rule)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因此,导游词翻译不仅要让游客了解景点和相关情况,还要在游客的文化背景及导游过程中有意义。在翻译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具有重复意义的词语,不要求逐字逐句翻译,将原文信息全部表达,否则会使译文冗长,增加游客负担,降低游览兴趣。译者可以使用省译法来删减重复意义的词汇,力求译文直观通俗。中文导游词中的排比句式在翻译中也可以有所体现,因为排比可以增强节奏感和条理性,有利于抒发强烈的感情并且产生共鸣,同时译者也要注意连贯性。

例2:佛子山景区内峰峦叠嶂,群山环抱;林木繁茂,溪洞纵横,山清水秀。生态资源丰富,生物种类繁多。

With overlapping peaks,luxuriant forest,countless streams and caves and picturesque scenery,Fozi Mountain enjoys a wide variety of ecological resources and biological species.

例3:黄姚古镇是一个古朴别致的山水园林古镇。镇中的古榕,奇石和小桥流水交相辉映,营造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自然田园风景。

The ancient town of Huangyao is a quaint town with landscape garden.In this town,banyan,wonderful stones,small bridges and running brooks contrast finely with each other and create a picture of pastoral life.

信息文本、表达文本和操作文本是赖斯概括出来的三种基本文本类型。在翻译之前,应先判断文本类型,再确定翻译方法。虽然导游词是集信息、表达、传唤为一体的复合文本,但是我们可以发现例2和例3主要是介绍佛子山景区,所以可以视为信息文本,其功能是为游客提供景区信息,文本重心在文本内容上,译文应该以传达文本内容为主,因此翻译时用词应简单易懂,内容上要表达清楚明了。但是,重内容文本并不是不讲究形式,重形式文本也不是忽略文本内容,二者相辅相成,不能截然分开。此外,表达文本类型的功能是表达情感,强调文本形式和美学效果,可以采取对照式翻译,采用文本作者的视点,而操作文本类型的功能是召唤行动,强调文本效果,可以采取调整式翻译。

例4:桂林风景秀丽,以漓江风光和喀斯特地貌为代表的山水景观,有“四绝”之誉,是中国自然风光的典型代表和经典品牌。“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这是对桂林山水的真是写照。

Characterized by the picturesque scenery of Li River and karst formation,Guilin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China's natural scenery and enjoys the honor of“four unique scenic features”,namely green mountains,clean rivers,wonderful caves and grotesque rocks."Thousands of pinnacles stand towering around;a river winds its way about the city."This is a vivid description of Guilin scenery.

但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外国旅客往往会对中国文化特别是一些文化词缺乏了解,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因此,导游词的英译应该考虑到文化差异,根据诺德的忠诚原则,对翻译发起者、原文作者以及旅客负责。例4中,虽然原文作者没有说清“四绝”是哪四绝,但是译者可采取补充说明的方法,向外国游客更好地宣传。桂林的“四绝”指的是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所以在英文导游词中应补充这些信息。此外,中文导游词中不乏具有本国特色的文化词,在翻译时应该做出补充说明。如西施,可以译为“Xishi,a famous beauty in ancient China”,文房四宝可以译为“the Four Treasure of the Study,namely brush,ink stick,paper,and ink stone”五行可译为“Five Elements(metal,wood,water,fire and earth)”,如果在翻译过程中能对这些文化词进行补充说明,主动为游客解惑,就能避免游客产生误解,加深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三、结语

上一篇:数学组教学常规检查反馈小结下一篇:部编本纸船和风筝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