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规划环评水利水电的论文

2024-05-21

关于规划环评水利水电的论文(精选9篇)

篇1:关于规划环评水利水电的论文

1水利水电开发与规划环评

1.1生态修复

水利水电开发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可通过规划环评制定一系列的修复措施,尽快恢复生态环境的完善性,避免引发更大规模的生态问题。水利水电开发中的生态修复,必须以规划环评技术作为依据,实行建设补偿,与此同时跟踪开发中生态变化的指标,充分利用监测途径补偿生态缺陷,体现规划环评在生态修复中的作用与控制优势。生态修复结合规划环评的状态,制定符合生态保护的方法,补偿水利水电开发中的生态不足。

1.2构建制度

水利水电的开发速度越来越快,根据规划环评的实况,我国相关部门应对水利水电开发提出制度约束,通过构建制度形成环境评价的体系,用于规划环评的实践中,科学保护水利水电中的生态环境,确保水利水电所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优化环境评价。

2规划环评技术在水利水电开发中的应用

根据水利水电开发与规划环评技术的关系,分析规划环评技术的实际应用,体现技术性的环境保护,由此确保环境保护下水利水电的顺利开发。具体分析如下:

2.1环境评价

环境评价技术能够提高规划环评的应用效率,满足水利水电开发的基础应用。环境评价技术可以根据水利水电项目的基本情况,划分评价的范围,在此基础上确定评价对象,深入研究水利水电项目中的多个差别,由此确保环境评价技术更加适用于水利水电项目的开发。水利水电开发中的环境评价技术,主要包括数学模型和情景分析等,利用系统的评价方式,得出水利水电开发的环境依据,避免水利水电开发偏离环境保护的要求。

2.2区域分析

不同区域的水利水电项目,对环境存在不同的影响。水利水电项目属于国家基础建设,呈现区域性建设,增加了规划环评技术的应用压力。为优化水利水电的开发,需在环境评价技术中引进区域分析,根据规划环评的以往经验,完善区域性的环评分析。区域分析决定了水利水电项目中的环境规划,同时明确环境在区域中的表现特征,能够降低水利水电项目中环境规划的难度,有利于提高环境的稳定度。环境评价技术中的区域分析,归属于一类基础性的措施,可以为水利水电开发的规划环评提供技术性的保障。

2.3政策评价

政策评价是规划环评技术的核心,辅助环境评价技术进行决策。政策评价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其可以发现环境评价技术中的差异点,全面反馈水利水电开发中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同时渗透到政策评价。政策评价在水利水电开发规划环评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如:

(1)政策分析,利用价值观念分析水利水电中的环境现状,实行多维度划分,进而实现多个层次的政策解析;

(2)政策预测,利用定性的分析,得出政策中的环评信息,通过判断环境评价技术前后的政策形态,估计环评的价值;

(3)政策评估,利用实践规划出水利水电项目中的环评价值,评估环境评价技术在项目开发中是否具备效益和效率保障。

2.4风险预测

规划环评技术在水利水电开发中,可以经过一系列的动态行为,找出开发过程中引发环境破坏的因素或潜在因素,并预测可能出现的风险。环境评价技术能够根据水利水电开发中的环境风险,估计此类风险引发的损失,包括经济损失和生态损失,而且风险预测具有一定的决策优势,预先评估风险损失,有利于控制开发中的环境破坏,充分控制开发行为,保护生态环境。

3结语

水利水电开发中必须注重规划环评技术的应用,通过规划环评技术的应用,完善水利水电的开发与建设,促使其处于优质的环境中,进而避免造成环保负荷。水利水电项目与生态环境存在直接关系,利用规划环评技术严格控制项目建设,防止其出现影响环境健康的情况,由此,一方面保障水利水电的开发,另一方面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篇2:关于规划环评水利水电的论文

简要介绍了战略环评在国内外的发展过程,论述了战略环评的概念和研究思路.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云南省广泛开展的.水电开发活动,论述了其带来的环境影响.根据云南省内几条流域水电开发的环评实践,提出了流域水电开发环评应关注的重点,包括相关部门的协调和正确掌握环评政策,关注流域水电建设可能对环境产生的累积影响,有效保护以鱼类为主的水生生物,确定流域的最小生态流量,重视公众参与等.

作 者:欧晓昆 杨永宏 作者单位:欧晓昆(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91)

杨永宏(云南省工程项目环境审核受理中心,云南昆明,650032)

篇3:关于规划环评水利水电的论文

关键词:规划环评,工业园区,框架思路,承载力分析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已于2009年10月1日开始实施,其中规定对各部门编制的“一地”“三域”和“十个专项”等规划应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属于区域环评的范畴,需要从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角度对规划方案实施后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和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并针对规划的发展目标、规模、产业结构、规划布局及环保措施等提出调整和补充建议,以使规划方案更加科学、合理、可行。在区域有限的承载能力约束下,如何能以尽量小的环境代价取得经济快速增长的目标,即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规划环评的主要议题。

1 框架思路

当前,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全国已全面展开,已完成大量工作,但评价的思路和方法尚不十分成熟完善。笔者仅根据自己近年的工作积累,将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总结为“一条主线贯穿、三个方面分析、考虑十个重点问题”。评价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下面对其内容分别作简要说明。

1.1 评价主线

一条主线即“规划分析※环境影响分析※承载力分析※规划环评结论”。总体思路贯穿该线路进行规划环评分析,由表及里,后续分析以前述成果为基础,逐步拓展深入。首先应在对规划方案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其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估。对规划实施涉及的各方面信息及分析预测都有了一个清晰的结论后,再对相应的内容从承载力角度对区域支撑规划实施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最终汇总分析成果得出评价结论。

1.2 三个方面的分析

服务于主线的逐步深入,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1)规划方案内容—规划方案分析—规划调整建议。2)企业环保信息统计—环境影响分析—规划调整建议。3)区域环境概况—承载力分析—规划调整建议。这三方面的核心分析内容应遵循如图1所示的相互联系支撑的关系。部分规划调整建议可直接根据规划方案分析提出,如规划地块调整、产业分布等。而规划发展规模、环保目标等的调整,需要综合后续环境概况、环境影响、承载力的分析等内容后作出。规划内容,如产业类型、企业布局、排污口设置等将决定或影响环境影响分析和预测的源强、参数,以致影响预测分析结果。规划的发展规模和目标也影响到资源的需求、环境的负荷以及相对应的配套基础设施、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实施。同时,环境影响分析的结果也是衡量和确定环境能否支撑规划实施的重要依据。规划调整建议需要反馈至规划方案,校核调整后再确定方案的环境可接受性。工作中,应在编写报告之前的分析论证过程中实现调整、反馈、校核的循环过程,以达到环评角度规划方案合理化、优化的目的。

1.3 承载力分析

规划方案从环评角度是否可行,取决于规划区域广义环境能否承受规划活动所带来的压力,分析的最终落脚点均归结在承载力分析上。承载力分析符合短板理论,任何一方面支撑不足都将导致规划方案整体的不合理或不可行。

2 重点分析内容

2.1 规划合理性分析

在规划资料搜集汇总的基础上从五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证,并提出相应调整建议。具体见表1。

承载力分析可从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内容提要见表2。

2.2 重点问题分析

评价工作总体上要由框架思路去把握,同时也应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去分析。评价过程中应注重解决或回答十个问题:1)园区企业是否满足环保、产业政策要求;2)规划实施是否有敏感制约因素,能否克服;3)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存在哪些问题,能否满足规划功能要求;4)环境影响分析预测结果(包括环境风险分析)是否满足环保相应要求,环境能否接受;5)规划内容有哪些调整,为什么调整;6)环保措施、设施是否合理,能否、如何落实保障;7)区域环境容量能否满足规划实施需求;8)区域资源禀赋能否支撑规划实施;9)环境管理软硬件和基础设施是否支撑;10)社会公众是否支持。

3 结语

篇4:关于规划环评水利水电的论文

关键词:区域性;规划;环评;基本内容;要求

中图分类号: X8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6-115-2

0 引言

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态势之下,要从源头上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进行预防和治理,要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开展专项区域性规划,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相关部门的统筹部署之下,区域性规划环评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情况和环境承载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的目标设定,选择适宜发展的行业,保障区域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与安全,从而避免对区域性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1 区域性规划环评的总体目标设定

在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遭遇挑战,由环境污染而引发的危机正在社会大范围内拓展,这使得环境问题成为了社会性的事件和危机。尽管我国对于环境问题的治理也采取了一些措施,然而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超高速的经济增长、低端产品及服务,使我国的环境污染范围不断扩大,为了有效地遏制环境污染状态,需要从源头上加以预防和治理,而开展区域性规划环评则是首要的环节。

区域性规划环评的总体目标要以区域环境安全为前提,对于不同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经济增长态势、产业结构、人口分布等情况,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了解,要根据不同区域内环境污染的程度,进行不同的区域规划发展方向和规模的设计,要对区域的行业和空间整体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从而最终使区域性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和统一,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下,获取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区域性规划环评的概念及其发展

区域性规划环评是在规划的编制阶段,在不同区域的环境、资源等情况进行预测和分析,对于影响环境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采用有效、科学的措施加以预防和控制。其重点在于对不同区域的地域性规划、部门性规划、产业性规划的评价,它体现在规划的全过程,对于促进区域的产业发展、区域资源开发和利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区域性规划环评的发展历经了两个不同的阶段:

2.1 传统环境影响评价阶段

这个阶段重点是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是针对建设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的预测,并对建设项目的建设期和运营期采取不同的环境保护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如建设项目初始的选址、开发活动中的环境保护等。在这个阶段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范化的评价程序,可以实现在计算机控制之下的环境筛选、预测评价和监督,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相融合,形成了评价、规划、管理一体化的内容。然而,这一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也有其缺陷,它仅是选用可以接受的方案,然而对经济行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并未关注,对于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没有实现最大程度的改善和优化。

2.2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阶段

随着社会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张、资源呈现紧缺的问题,显露出生产需求与资源紧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传统的环境影响评价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因而,要以生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社会持续性为核心,从战略的层次和高度,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和分析,它是对政府的战略性决策行为提供可选择方案的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弥补单一项目的环境评价局限性,以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多个项目为对象,进行全方位的环境影响评价分析,在运用边界原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域性环境影响的加和效应、协同效应和拮抗效应,从自然、生态、社会的角度,对区域性规划环境实施评价。

3 区域性规划环评的基本内容

3.1 区域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力

在进行区域性规划环评的过程中,要注重区域不同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空间布局、地形地貌等内容,要关注不同区域的气象特征和水文特征,对区域的水体稀释能力和自净能力进行全面的规划,要使区域规划与区域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实现两者的协调与统一。这就要求不同区域的规划环评目标要根据情况而定,例如:在省级区域内,要评价全省区域内的行业发展方向与规模,要注重评价和分析全省水环境、大气环境和土壤环境,要根据这些资源分析可能会遭受的环境影响,并提出预警措施。而在较小的区域之内,要根据规划的主体内容进行环评目标的设定和实现,要针对不同项目或开发方案,提出明确的结论。

3.2 区域规划的经济发展方向、规模和总投资评价

在区域性规划环评之中,要注重分析和评价项目的规模、工艺特点、污染物处理等内容,这些不同的项目产生的环境危害各不相同,需要在区域规划环评的内容中加以体现。在实施区域规划环评时,要根据区域的空间尺度进行控制和预警,要对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进行准确的计算和评价。

3.3 不同行业的工业基地生产状态

在进行区域性规划环评时,要评价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化工原料的污染特性,还要对不同生产阶段的能源消耗、矿产、水土资源的损耗等情况进行评价。

3.4 工业生产基地的产品评价

在进行区域性规划环评时,还要对企业工业生产基地的产品结构实施评价,例如:钢铁厂的产品结构中就存在焦化厂,其中存在较大的环境污染源,这些生产过程中的有机化工原料,要进行全面的评价。还有一些炼油和石油化工基地,也要对其进行区域性规划环评。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生产阶段中技术经济的可能性,要运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论,对工业生产的特定生产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分析和评价,如:新生产工艺、新的原材料是否会引导环境的污染等。

3.5 经济产业与人口集聚之间的评价关系

在区域性规划环评的过程中,要分析区域内的人口密集情况,还要分析经济产业在地理环境中的位置等内容。

4 区域性规划环评的要求

4.1 要具备区域性规划环评的技术经济知识

在进行区域性规划环评的工作中,要对工业经济生产结构和自然资源特点进行详细的了解,如:水土资源、气候状况、生产力布局等,并对相邻地域的空间布局进行把握,准确地评估环评区域内不同产业的环境污染状况。

4.2 要实施区域性规划环评中的技术经济论证

由于区域性规划环评工作中,要涉及较多的技术经济事项,因而,需要对其进行技术经济论证。例如:在对区域性能源产业进行规划环评时,就要对能源的结构、投资经济等进行全面的比较和论证。在对区域性海水利用的可行性评价中,也要对沿海地域的气候、经济状况等技术经济问题,进行论证。

4.3 全面了解工业生产全过程的环境污染卫生状况

对于人类的生存环境污染较大的工业企业,如:化工、有色冶金、造纸等,这些企业是属于“大污染”的企业,我们要根据不同的企业生产工艺和科技应用水平,进行不同的分级,这些污染源可以分为严重的污染源和轻微的污染源,尤其是烧焦、皮革、氯气、甲苯等,都要严格依照区域性规划环评的要求,进行评价和预警。

4.4 区域性规划环评的科技人员要具有较高的素养

在对区域性规划环评的工作中,科技人员要能够深入分析污染物质对于环境的影响程度,要从区域整体的角度,对不同区域的产业规模、生产方向进行分析和评价,主要是针对区域进行科学和可行的规划,并提出区域规划中的修改意见。

总而言之,区域性规划环评需要明晰经济产业建设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要注重对区域整体的产业结构和方向的定位和调整,还要对区域性规划中的企业生产工艺路线进行评价,从而促进区域性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果婷.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关注要点及问题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03).

[2] 屈新云.试析当前我国规划环评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科技致富向导,2015(11).

[3] 王亚男,时进钢,李冬,赵芳.规划环评要加强多方联动[J].环境经济,2015(ZC).

[4] 万智勇,李辉.规划环评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01).

[5] 叶冰玲.规划环评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海峡科学,2015(03).

[6] 包存宽.十字路口的规划环评往哪走?[J].环境经济,

篇5:规划与项目环评的区别

谢文玲

随着我国经济活动强度的加大,政策和规划的环境影响越来越突出,因区域开发、产业发展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所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越来越突出。实践表明,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的政策和规划,相对于具体的建设项目来说,实施后对环境的影响更加巨大、持久,范围也更加广泛。如果在提出有关政策和规划时能够慎重考虑相关的环境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不仅可以防止其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可大大减少事后治理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社会矛盾。

在我国,规划环评(SEA)是战略环评的切入点。相比项目环评(EIA),SEA真正实现了从微观到宏现,从尾部到源头,从枝节到主干,从操作到决策的转变和飞跃,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一次根本性改革,也是实现科学决策的重要保障。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SEA是环境影响评价在战略、规划、计划层次的应用,即在规划过程的早期就全面地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充分评价各种替代方案,广泛咨询公众,并在实施前作出相关决策,从而有效预防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是一种在规划层次及早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决策手段与规划手段,是规划决策的辅助工具,属战略环评范畴。

SEA是从基于经济效益的传统决策模式向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新型决策模式转变的一个重要环境管理工具,它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不仅为我国宏观战略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环境保护部门的执法监督提供了立法依据。

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区别

同样作为环境影响评价,SEA和EIA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可以保障有效的资源利用,增加对环境问题的思考,识别主要影响以及提供可行的消减措施,为决策提供依据,避免严重的和不可逆的环境破坏,保护人类健康安全。

SEA是伴随着EIA的深入发展,并且为弥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的不足而产生的。尽管SEA是以EIA为基础,二者具有相同的原则与目标,在整个工作程序和步骤上也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它们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二者的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思路的角度和高度不同

EIA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一种反应性评估。它对拟建项目的选择及优化布局方面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往往只能针对拟建项目的污染状况提出控制和治理污染的措施建议,最多只能是对具体项目表示认可或否决,而没有能力指导拟建计划朝着有利于环境恢复能力或远离敏感区方向发展。而SEA则可以在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和计划等过程中,充分考虑与环境有关的各种问题,在大范围(全国、全流域、全地区)内进行产业结构的布局、调整,并为推广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限制或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路线及其装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为减缓环境不利影响提供多套可替代方案以供选择。

EIA往往比较注重减少某一具体开发行为对环境可能产生的近期和远期不良影响,而SEA则是在制定区域或项目发展规划时进行,对区域的整体发展规划和项目实施计划有着全面的了解,能够在宏观战略层次上对拟建项目与其他项目之间可能造成的累积影响从不同地域空间

范围、近远期等不同时间尺度上对其彼此之间的协同作用、诱导作用、直接间接作用、时空堆积影响、饱和影响与临界影响、可逆影响和不可逆影响等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预测,提出具有全局观念的污染控制方案及其项目实施过程中可采用的多套替代方案。

2、评价对象的区别

EIA 的评价对象比较单一,强调一个具体的项目,即拟开发项目的建设与生产运营行为,以及受其影响的主要环境宿体。而SEA的评价对象则是在一定时期内、某个区域内的所有开发建设行为或活动,以及受其影响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环境系统。

3、评价内容上的区别

EIA的核心内容是项目生产运营过程中环境影响因素的识别、控制措施及其影响分析。SEA 的内容除包含EIA必须的环境质量影响分析以及区域环境容量、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污染源控制与生态保护措施等内容外,重点是与可持续发展中有关的影响,即区域开发活动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可逆的、累积性的影响。其核心内容包括影响预测和规划分析两部分,其中影响预测主要为规划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包括位置选择的可行性、规划时序与规模的可行性以及项目类型、规模、上马时机等信息依据。

4、评价时空范围上的区别

EIA的范围是建设项目自身和项目影响到的周边地区,并针对其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开展评价。SEA的范围在地域上更广泛,为一个国家、一个经济区或一大行业及其发展阶段,针对评价范围内的大环境即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评价。在时间尺度上SEA是早期的、长期的环境影响评价,而EIA是后期的评价。SEA先于EIA进行,以便在政策、计划或规划决策中考虑其可能带来的显著环境影响,而EIA要以相应的SEA为前提进行,是SEA在项目层次的具体化。一旦SEA完成,与被评价的政策、计划或规划相关的具体项目就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5、评价因素的识别与选择中的差别

EIA在评价因素的识别上主要考虑拟开发建设项目的施工建设行为及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对环境有影响的特征污染物质,往往只反映拟开发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压力与环境质量状况的变化。SEA在评价因素的识别上主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①体现环境可持续性;②体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③体现区域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开放性;④体现对环境要求的前瞻性与超前性。据此SEA可能对规划及实施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开发中的不同区域、不同时期内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的所有因素进行识别。

6、评价方法的区别

EIA技术方法经过近三十年的研究与发展,目前已经较为成熟,有比较完善的评价体系、技术规范、理论基础和数学模型等,例如环境影响清单、环境影响矩阵,尤其是空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和噪声等的预测模型已经发展形成了具有一定适用性的商业软件。而SEA的技术方法到目前为止仍然不完善,尚无一套成熟、系统、适用的评价技术体系。目前SEA技术和方法主要有三类:①EIA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矩阵法、网络法、费用效益分析及情景分析法等等。运用EIA的预测方法不是要求必须给出准确的预测结果,而是从宏观决策层次上对规划布局或规模的环境影响作出正确的判断。②规划和政策评价法。主要包括可持续性目标和环境目标的设立、替代方案的优化选择、环境承载力分析等。③信息技术方法。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专家系统、综合决策支持系统等。总的来说,在评价方法应用上,EIA是“定性(少)+定量(多)”型,SEA是“定性(多)+定量(少)”型。

7、所做的评价结论不同

EIA给出的结论一般是具体位置、具体时间段的环境问题及其环境保护措施,而SEA结论更多的是定性地给出在发展中应该考虑的各个方面的环境问题,主要提供一些观点和框架,给出一些定性的、宏观的指导结论,根本目的是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实现以最小的环境损失和影响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8、关于替代方案

替代方案有两层含义。第一层:为实现同一规划目标,除推荐方案以外,其它可供比较和选择的方案,是满足同一规划目标的规划方案之间的“小替代”;第二层:不去实现某一规划目标的方案,即在该规划没有实施的情况下可能的发展状况,即“零”替代方案或“不做方案”。“不做方案”代表了“原始状态”,是比较各个规划方案的本底,是各个规划方案环境效益的基点,规划方案的取舍是参照它排序后决定的。对于SEA,可以从选址、技术选择、资源利用和生活方式等全面考虑替代方案和减缓措施,充分考察、选择和评估替代方案是SEA的工作核心。而在我国的环评技术导则中,EIA一般不要求讨论项目的替代方案。

规划环评技术路线设计的指导思想

SEA着眼于环境问题的全局性和根本性,解决在规划层次上应处理和能处理的与环境有关的问题,但并不是要取代EIA。对于SEA功能的恰当定位应该是:将其作为规划编制过程的一个环节,其有效性的最终体现是评价结论能否促进规划更符合可持续发展。因而在SEA的技术路线设计的指导思想上要作一定的调整:

1、解决EIA不能解决的问题

强调的是预防性措施,是规划实施的环境控制要求,这一点将从根本上优于EIA的缓解性措施和反应性措施。

2、解决政府行政决策中可能存在的矛盾

SEA应该成为一个各类相关规划交流的平台,以环境为砝码,强调政府各部门发展规划或各部门意见的环境协调性、利益公平性和发展均衡性。

3、把政府的决策需求作为SEA的工作重点

这是发挥SEA功能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国家实行SEA制度的根本目标。

4、解决规划的发展规模、结构和布局问题

从合理使用环境资源的角度,论证规划的需求,提出规模、结构和布局的环境合理性和可行性。

5、环评进入政府的决策程序,提出决策依据

通过SEA促进政务公开和公众参与,协调政府、企业以及公众的环境权益,协调政府各部门意见,有效推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

6、提交可行方案

在所提交的SEA文件中,只对环境可行方案提出环境影响减缓措施,而对建议放弃的规划所提供的评价文件,不提供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由此引起规划审批部门的重视而达到改善决策取向的平衡性。

篇6:从无锡蓝藻危机看规划环评的发展

今年五月,素以“太湖美”而著称的江苏无锡,因蓝藻在太湖大规模暴发而引发水危机.这次事件可以说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部分企业对环境污染与破坏后果的一次集中爆发,并且这种现象在我国其它地区也普遍存在.国家环保总局坦陈,我国已进入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

作 者:谭旋  作者单位: 刊 名:上海企业  PKU英文刊名:SHANGHAI BUSINESS 年,卷(期):2007 “”(10) 分类号:X3 关键词: 

篇7:游艇码头规划环评简本

中国·海南 2011-08-08 16:15:24 来源:海南省交通

运输厅 字体:【大 中 小】

海南省游艇码头以“两核、四区”的布局。“两核”:海口、三亚,游艇码头发展核心地区。“四区”:北部区域以海口为中心,涵盖周边澄迈、文昌等县市;南部区域以三亚为中心,涵盖周边陵水县、乐东县;东部区域以琼海为中心,涵盖万宁,旅游特色是以博鳌论坛为代表的高端休闲服务业;西部区域以儋州为中心,涵盖临高、东方、昌江等县市,打造国际化的环北部湾滨海度假地。

本次规划游艇码头数量39个,其中大、中、小型游艇码头分别为4个、24个和11个,2030年泊位总规模可达7000~10000个。

1.1.环境现状

1.1.1.自然环境

海南省地处热带,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是我国最具有热带海洋气候特色的地方,全年暖热,雨量充沛,干湿季节明显,常风较大,热带风暴、台风频繁,气候资源多样。

海南省所属的海南岛为大陆岛,南海诸岛属海洋岛。海南岛是一个穹形山体的海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中部偏南地区高山起伏,最高山脉五指山。山地中散布着丘陵性的盆地。丘陵主要分布在岛内陆和西北、西南部等地区。环岛多为滨海平原。

海南岛基岩由侵入岩、变质岩、沉积岩和火山岩四大类组成。松散土体主要由更新统和全新统的松散土层组成,岩性为粗砂、中砂、粉细砂、粉质粘土、粉砂土、砂砾石等,分布于岛四周沿海滨海平原和河流中下游阶地及三角洲地区。海南岛区域构造较为发育,主要有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三组构造。火山活动主要表现为新生代以来,琼北地区发生频繁的火山喷发。地震活动较为频繁。主要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等种类,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危害较大。

海南岛土壤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和地域性,分布有砖红壤、山地赤红壤和山地黄壤等湿润亚热带典型地带性土壤类型,以及干热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褐色砖红壤和燥红土;还有一些地带性不明显的土壤类型,例如水稻土、潮砂土、滨海盐土和滨海砂土等,分布在不同的地貌部位上。

海南岛比较大的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山区,组成辐射状水系。各大河流均具有流量丰富、夏涨冬枯等水文特征,年均降雨量约为557亿m。全省独流入海的河流共154条,其中集水面积超过100km的有39条,集水面积500 km以上的河流有18条,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为海南岛三大河流,集水面积均超过3000 km,3条河流域面积占全岛面积的47%。全省河川径流量为388亿m,约为全国总径流量的1.1%。人均占有的河川径流量为4940 m。

223海南省地下水十分丰富,水质保持良好状态。热矿水、矿泉水资源也十分丰富。

海南省是我国海洋面积最大省份,拥有海域管辖权的海域面积约200万km,海岸线总长约为1811km,环岛海岸线长达1528km。

21.1.2.资源概况

海南省土地总面积为353.54万hm,其中,农用地面积为282.64万hm,占土地总面积的79.95%;建设用地面积为29.26万hm,占土地总面积的8.27%;未利用地面积为41.64万hm,占土地总面积的11.78%。

2222海南岛共有维管束植物4000多种,其中630多种为海南特有。海南陆生脊椎动物有567种,其中两栖类37种(其中11种为海南特有,8种为国家特产动物),爬行类104种,鸟类344种,哺乳类82种(其中21种为海南特有)。有7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2种属省级保护动物。

海南省共发现矿产88种,已探明列入资源储量统计的矿产有55种,矿产地(床)396处。

1.1.3.社会经济概况

2009年末,海南省总人口879.56万人。

2009年末,海南省总人口879.56万人。其中,男性458.44万人,女性421.12万人;农业人口539.31万人,非农业人口340.01万人;汉族725.96万人,黎族139.54万人,苗族7.32万人,壮族3.7万人,回族1.15万人,其他少数民族1.89万人。

全省已基本建成以环岛高速公路为主动脉的“三纵四横”公路网络。截至2009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20041km,其中等级公路14458.94km,等外公路5581.83km。全省现有海口(主要港口)、三亚、洋浦、八所等重要港口和清澜等地方性中小港口,遍布全岛沿海岸线。目前岛内有海口美兰机场和三亚的凤凰机场,已开辟了广州、北京、上海、沈阳等几十条国内航线和香港、新加坡、曼谷等不定期国际航班。

1.1.4.生态环境现状

(1)海南岛又有着复杂多样的植被类型,按《中国植被》的分类系统划分,可分为植被型组6个:针叶林、阔叶林、灌丛和灌草丛、草原和稀树草原、沼泽和水生植物、人工植被;植被型10个:热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雨林、红树林、竹林、常绿阔叶灌丛、稀树草原、沼泽、人工植被。

(2)根据海南岛植被及其环境特点,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将海南岛生态系统类型划分为13类,即热带季雨林、沟谷雨林、山地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红树林、热带针叶林、山顶矮林、灌丛、稀树草原、热作园及经济林、用材林、防护林和农田

(3)海南岛周边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较为多样性,且绝大多数的种类属于热带、亚热带的沿岸性种类。共有种类有200种。

海南岛周边海区浮游植物种类繁多,初步鉴定共有289种(包括变种和变型,下同),分别隶属于5门71属。

海南岛周边海域大型底栖生物568种,隶属于12大类群197科388属。

海南岛周边海域有鱼类345种,隶属于22目88科179属,其中以鲈形目种类占绝对优势,占总数的57.9%。

(4)海南岛上已发现陆栖脊椎动物561种,其中两栖类37种,爬行类104种,鸟类344种,兽类82种,岛上列入国家一、二类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90种,其中一类保护动物8种,二类保护动物82种。在两栖类37种动物中,有11种仅见于海南岛,其中8种列为国家的特产动物,在哺乳类的82种动物中,21种为海南所特有。已记载的各类海洋生物超过3000种,隶属于海绵、腔肠、软体、甲壳、棘皮、鱼、爬行、鸟、兽等类动物和藻类,其中鱼类超过1000种,有经济价值的有200多种。海南目前已有昆虫5800多种,约占我国已知昆虫种类的1/10。

(5)海南省水土流失面积为43777hm,占土地总面积的的1.29%。其中中度侵蚀面积3357 hm、强度侵蚀724 hm、极强度侵蚀678 hm。海南省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减少,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一定成效。

222

21.1.5.海岸带资源及环境状况

(1)海岸带生态系统丰富多样,主要有独特的红树林和珊瑚礁,以及海岸带湿地、河口、泻湖等生态类型。有大小港湾84个,其中有20个港湾已辟为港口,以及众多泻湖与泻湖湾。

(2)海南岛海岸线分布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据已有地质资料统计,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钛铁矿、锆英石、独居石、玻璃用砂等。钛铁矿、锆英石、独居石矿矿产主要分布在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等的环东海岸;玻璃用砂矿矿产主要分布在文昌、儋州、昌江、东方等海岸,以文昌的资源潜力最大。

(3)海南的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大多属于暖水性,大多数是典型的热带种类,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已记述鱼类1064种;分属于173科、499属;蟹类325种,隶属18科、148属;贝类有681种,隶属于103科289属;头足类有58种。此外,还有水母、海参、海胆和珊瑚等各种海洋动物、海藻资源有162种,分属于47科100属。

(4)海南省设有各类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21个,其中红树林及生境自然保护区有7个,珊瑚礁及生境自然保护区有5 个,白蝶贝及生境自然保护区有2个,麒麟菜、江漓菜、拟石花菜及生境自然保护区有2个,海龟、玳瑁、虎斑贝等及生境自然保护区有1 个,鲍鱼及生境自然保护区有1 个,白鲣鸟及生境自然保护区有1个,金丝燕及生境自然保护区有1个,内陆湿地和河口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3个。监测结果显示,各类海洋自然保护区海域环境保持优良,海洋生态维持平衡。

1.1.6.环境功能区划

(1)海南省有4大生态区,即海南海岸带生态区(Ⅰ);海南环岛台地、平原生态区(Ⅱ);海南中部山地生态区(Ⅲ);南海海域和南海诸岛岛屿生态区(IV)。第Ⅰ、Ⅱ、Ⅲ三个生态区细划为10个生态亚区和38个生态功能区。

(2)海南岛水环境功能区划共对全省77条主要河流,17个水库进行划分,划出138个水环境功能区。划分的河流长度为3756.3km,占全省河流长度的80%左右,水库库容为58.8×108 m3,占全省湖库库容的81%。

(3)目前海南省全省环境空气质量均执行一级标准。

(4)海南省只有部分重要城市中心地区进行了声环境功能区划,其余大部分地区尚未划定声环境功能区。

(5)海南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共分为四类环境功能区,一类环境功能区21处,二类环境功能区分食盐工业用水区、渔业养殖区、滨海旅游娱乐区等3类区域共27处,三类环境功能区3处,二类环境功能区分港口区、倾废区、排污混合区等3类区域共27处,每处根据其功能执行不同标准。

1.1.7.重要环境敏感区

(1)海南省目前共有自然保护区72处,其中国家级9处,省级21处,市县级42处,初步形成了一个以保护森林、湿地、海洋、野生动植物、海岸带、自然景观等的海南省自然保护区体系,有效地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起到了涵养水源、保护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重要作用。

(2)南省已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7个,总面积近1550 km。

2(3)海南省现有世界地质公园1处,省级地质公园2处,总面积163km。

2(4)海南岛红树植物属东方类群,有20个科、25个属、38种,其中真红树12科、15属、27种,半红树9科、10属、11种,海南岛的红树林几乎包括了我国所有的红树植物种类,海南岛仅无厦门老鼠簕。

(5)海南岛绵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港湾、河口为红树林的生长繁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成为我国红树林资源保护的重要地区。海南省的红树林林地面积为13539.7hm,红树林有林面积为3930.3hm,22(6)目前,海南省已划定市县以上级别饮用水水源保护区29处。

(7)海南省已经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497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17点,还有2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了国家级保护名录;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3处,历史文化名城1处、历史文化名镇4处。另外,海南省文物部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海南省普查工作,已完成实地文物调查阶段,基本摸清全省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和保存的基本状况,其中新发现峨蔓盐田等2412处文物点。

(8)海南现已建成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23个,其中三亚热带海滨风景名胜区为国家级,22个为省级。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和建设,提高了海南旅游景点的质量和品位,提高了旅游产业的竞争优势,使海南的支柱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2.规划环境影响分析

1.2.1.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本次规划岸线中港口岸线所占的比例较小,不会造成大范围陆域生态景观格局的变化。

(2)各码头周边生态系统以建设用地、防护林(主要是木麻黄海防林)、灌丛、红树林为主。

(3)本规划中小中大型游艇码头占地分别为5 hm、9 hm、13hm,可以估算出本规划

222中包含的39个游艇码头共占地约323hm。

2(4)本规划中北港岛游艇码头、新村港游艇码头、亚龙湾游艇码头、鹿回头游艇码头、小东海游艇码头、三亚河口游艇码头将占用或邻近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省南湾自然保护区、三亚亚龙湾青梅港红树林保护区、三亚市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三亚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5个自然保护区。

(5)海南省游艇码头布局范围内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分布,本规划不涉及海南省省级以上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

(6)铁炉港游艇码头、马袅港游艇码头位于红树林内,亚龙湾、北港岛、博鳌海滨度假旅游区游艇码头、石梅湾、黎安港、新村港、光村、盈滨半岛内湾游艇码头、三亚河口游艇码头8个游艇码头周边一定范围内分布着红树林。

(7)海南省游艇码头布局多数属于微度水力侵蚀,土福湾、陵水湾、新村港、香水湾、红塘湾、三亚湾中西部、亚龙湾7处及金沙湾、盈滨半岛内海游艇码头、盈滨半岛外海游艇码头3处南部区域码头分别位于轻度及中度风力侵蚀区域之间。

1.2.2.水环境影响分析

(1)海南省各县市饮用水水源均采用内陆河流或水库,而本规划中涉及的游艇码头大多数布设在沿海海域,少量布设在内河入海口处,本规划不涉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2)本规划有5处码头位于内河入海口处,涉及到南渡江、万泉河、三亚河、北黎河及文澜河,水体功能主要为景观娱乐、工业、渔业和农业,水质现状为Ⅱ~Ⅳ。

(3)在各码头中执行《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Ⅰ类、Ⅱ类、Ⅲ类的分别有21处、9处、9处。(4)本规划实施主要包括的建设项目有码头陆域、泊位水域工程建设等,影响水环境的主要工艺包括:港池挖泥、陆域形成、码头建设等施工作业产生的SS、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以及施工船舶生活污水、含油污水等。

(5)规划实施后影响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包括:陆域生活污水、径流雨污水、机修含油污水、船舶生活污水、船舶油污水等。

1.2.3.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1)本规划中的39个游艇码头周边500m范围内共有敏感点33处。

(2)规划实施期,港口建设对环境空气产生影响的作业环节主要有灰土拌和,混凝土搅拌,材料运输和装卸,土石方的挖、运、倒,车辆辗压土路带起的扬尘,施工机械、车辆排放的尾气等,其中以扬尘污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为突出。

(3)营运期空气污染源主要是靠港船舶尾气排放和来港接送游客的车辆尾气排放。

1.2.4.声环境影响分析

(1)本规划中的39个游艇码头周边500m范围内共有敏感点33处。

(2)规划实施期(施工期)可能对规划码头附近声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混凝土搅拌机、震捣器,打桩机以及挖掘机等。

(3)规划实施后规划港口可能会对周围声环境产生影响的主要环节为接送游客进出港车辆鸣笛噪声。

1.2.5.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规划实施后,各港区固体废弃物按其产生来源可分为船舶垃圾、港区陆域垃圾;按固废类型分生活垃圾、生产固废和危险固废。

1.2.6.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1)从游艇业结构可以看出,游艇业具有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等特点,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度。通过产业的关联效应,游艇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而形成对不同领域的经济影响。

(2)游艇码头布局规划的实施将对海南省的产业布局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游艇码头作为综合交通运输的重要补充和支撑旅游发展的载体,其发展是国家战略实现的必然需求。海南省内游艇码头布局规划实施后,旅游出行在原先单一的陆路出行的基础上,增加了水上游览,丰富了旅游出行方式,使得游客在前往景区的过程中,同时能够领略到海洋及海岸的自然风光,符合《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纲要》提出的“充分考虑各类交通的旅游功能,尽可能将旅游交通变成有特殊体验内容的‘交通旅游’项目”的指导思想。

(4)本规划中有12个游艇码头位于博鳌渔场、大洲渔场、大洲渔场、陵水湾渔场、昌化渔场5个渔场附近,港北小海游艇码头、神州半岛老爷海游艇码头、铁炉港游艇码头3个码头还涉及到内海网箱养殖。

1.2.7.矿产资源影响分析

本规划中有7处码头周边一定范围内有矿床分布,规划的实施可能会影响到新村港铁矿、锆英石砂矿床,万州坡钛铁矿、锆英石砂矿床,马岭钛铁矿、锆英石砂矿床,八所石英砂矿床,昌化银岭铅锌矿床及新隆石英砂矿床6处矿床。

1.2.8.环境风险事故影响分析(1)本规划实施过程中主要的风险是船舶碰撞产生的溢油事故。

(2)发生溢油事故时,岸线及水域的大部分资源都会受浮油的影响,敏感区及易受损资源主要包括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及各游艇码头本身。

(3)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程序主要包括信息报告、先期处置、应急响应和应急结束。

1.3.与相关协调性分析

(1)本规划的实施不会对几大港口造成影响,与《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不冲突,对周围港口发展有积极影响。

(2)游艇码头选址基本避开港口生产岸线,不影响到港口的正常运作,因此,本规划的实施和《海南省港口布局规划》不冲突。

(3)“海南省游艇码头布局规划”符合《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纲要》提出的“充分考虑各类交通的旅游功能,尽可能将旅游交通变成有特殊体验内容的‘交通旅游’项目”的保障体系,同时,“海南省艇码头布局规划”也符合《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提出的“重点滨海旅游城市要逐步建设完善游艇基础设施,在主要内河预留旅游航运通道和游艇码头发展空间”、“重点发展滨海度假旅游、海洋观光旅游、海岛旅游、邮轮旅游、游艇旅游、海上运动旅游等”、“加快重点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邮轮母港基础设施和游艇码头建设” 的指导思想。

(4)海南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中尚未明确拟实施各港口位置,但规划各港口的使用功能均为旅游客运,将布设于海南省的重要城镇旅游节点。本规划游艇码头布局总体格局为 “两核、四区”。核心城市海口、三亚将以大型综合性游艇码头为主,四大重点区域的重要城市,包括琼海、陵水、儋州、文昌、澄迈、万宁等,与内河航运规划中重点发展海口港区、琼海港区、文昌港区、三亚内河港区的重点规划旅游圈的范围基本一致。作为支撑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可以与海南省游艇码头布局规划相衔接,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加水上游览项目,丰富旅游的出行方式,使游客在海南既可以领略到海南内河航道沿岸的自然风光,也可以欣赏到海岸美景和海洋风光,使旅游出行不在是单一的陆路出行。因此,本规划的实施与《海南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相一致。

(5)本规划与《海南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基本协调,不协调的地方是:三亚的鹿回头码头与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中的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排浦和文澜河口游艇码头与儋州和临高的白蝶贝自然保护区有所矛盾,建议开发建设需要协调相关部门。北港岛游艇码头与海水养殖区、黎安港岸线码头与黎安港养殖区、新村港码头与陵水县新村港养殖区有所重叠,需要加强与海洋渔业部门的沟通,提高规划的协调性。

(6)本规划与《海南省海洋环境功能区划》基本协调,大部分码头布局规划在工业城镇建设区和港口区,不协调的地方是规划中北港岛游艇码头、黎安港游艇码头与海洋功能区划中养殖用海区重叠,另外从图中可以看出,排浦港码头位于滨海防护林去,建议规划建设单位调整规划,与养殖区重叠的地方需与渔业部门进行协商。

(7)所有的新建渔港均不处于本规划游艇码头布局规划范围内,与《海南省渔港布局及“十二五”建设规划》协调。

1.4.规划合理性分析

1.4.1.规划调整建议

(1)小东海游艇码头位于三亚珊瑚礁国际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建议取消或者缓建该小东海游艇码头。

三亚市已经启动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的调整工作,如调整之后该游艇码头所在之处已不是自然保护区,可以进行该游艇码头的建设。

(2)黎安港游艇码头、马袅港游艇码头位于红树林内,必须要对这2个游艇码头位置进行调整。

1.4.2.其他规划有关建议

(1)《海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仅对2020年期末的交通运输用地进行了预留,但本规划规划期至2030年,规划中期2020年规划远期2030年期间建设的23个游艇码头用地需在下一个阶段的土地利用规划中明确。

(2)儋州白蝶贝自然保护区和临高白蝶贝自然保护区已根据保护对象的实际分布情况对其范围作了调整,建议在下次修订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时将该区域功能也做相应调整。

1.4.3.目标可达性分析

(1)通过对岸线资源的可利用性分析,规划区内的岸线资源满足建设游艇码头个条件。

(2)根据本规划建设时序安排,至规划中期2020年大概可以建设16个游艇码头,占地约130 hm2。根据《海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到2010年和2020年,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分别增加0.77万hm2和1.10万hm2。至本规划中期2020年,游艇码头共需要130hm2建设用地,仅占2020年可供交通建设用地数量1.10万hm2的1.2%,土地利用规划中预留的交通用地数量可以满足游艇码头建设。

(3)根据预测分析,本规划实施不会造成陆域生态系统的破碎化,而且港口开发区域相对与生态景观格局的尺度而言,范围很小,故对区域的影响不显著。本规划实施过程中施工期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主要是底栖生物损失和鱼卵仔稚鱼损失,对浮游生物、成鱼等资源只有轻微的间接影响。所损失物种属于该海区内比较普遍的底栖生物和鱼类,不涉及保护物种和珍稀物种,对生物多样性不会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规划实施后正常运营期间对海洋生态影响不显著,突发性溢油事故一旦发生可能对海洋生态造成严重影响,但可采取溢油应急反应措施将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本评价提出了施工期和运营期应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将生态损失最小化,对于不可避免的损失,本评价建议按照等量补偿的原则进行弥补以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

(4)各类污染物在采取了相应的环保措施后,可以满足要求。而从所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来看,都是国内港口采用的常规处理措施,也不存在技术上的问题。因此微观环境目标是可以达到的。

(5)综上所述,不论从岸线、土地、生态等资源承载力还是从污染物排放来看,本规划实施均具有环境合理性,本评价提出的各项规划环境目标均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且是可以实现的。

1.4.4.规划方案环境合理性分析

虽然部分码头存在着少量环境制约因素,但经过本报告提出的调整方案、下阶段避让措施,各项因素均可调整或减缓,本规划环境合理。

1.5.总结论

篇8:关于规划环评水利水电的论文

1 水利工程环评工作的原则

1.1 客观独立原则

水利工程环评工作人员要遵循客观事实, 不可主观臆断, 尊重真实的历史和现状资料, 客观独立的完成评价任务。对于水利工程前期评价人员以及项目决策者、执行者、管理者的意见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以保证后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独立性原则要落实到评价工作的全过程。从环评的授权委托、人员的组成、评价工作大纲的编制到资料的收集、整理、报告的编写以及综合信息的反馈, 要根据客观数据, 确保评价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1.2 科学性原则

环评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评价方法的选取要经过科学合理的筛选, 用真实客观的数据说话, 分析过程不得有半点虚假, 评价结果要经得起科学论证。总之, 要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客观的调查分析, 在水利工程环境评价过程中, 始终坚持实事求的科学性原则。

1.3 可行性原则

水利工程环评指标体系所需的数据资料要便于收集、计算。评价工作的整个过程要突出重点, 避免程序繁琐复杂。遵循可行性原则, 才能保证评价结果易于被相关部门接受, 便于其他类似项目对评价方法和成果的借鉴。

2 当前水利工程环评工作面临的问题

2.1 环评风险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环境风险评价方面的工作开展比较迟, 缺乏理论研究, 和国外水利工程环境风险评价水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此外, 当前的环境管理对污染物的环境风险控制评价研究还停留在对国外相关评价理论和方法的综述、分析上。针对如何实施水利工程环境风险评价, 完成水利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风险评价等问题和工作, 仅仅由国内外上水利工程环境风险来对我国本土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进行风险评估。环评标准是开展水利工程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 起着导向性、基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 是水利工程水环境风险评价的科学有机整体。一个完整统一的环评标准系统能有效避免各部门、各环节之间标准的冲突或缺漏。当前标准体系建设水利工程环境风险标准还很不完善, 这大大降低了环境保护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 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综合评价风险的体系, 确立有效的水利工程环境风险评价法律法规迫在眉睫。

2.2 现行环评缺乏水工程规划、设计、运行的生态保护等相关标准

现行环评标准主要是对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缺乏水工程规划、设计、运行的生态保护。现有的标准体系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针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业标准鱼目混杂, 对河流生态需水量、水生生物保护等方面的技术规定没有充分考虑, 对水资源属性和适度开发分类不清, 偏离流域经济发展、水资源利用和工程规划建设的实际, 造成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与流域生态保护脱节。另外, 针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指标很少, 很少涉及到对河流、流域尺度的影响指标, 这样就导致水利工程在进行规划施工中难以科学地确定保护和修复的目标。最后, 水生态环境保护技术规范不到位, 缺乏有关流域规划环境保护、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流域生态修复与重建等方面的技术依据

2.3 缺乏对水利工程建设对库区局部至整体生态环境影响的考虑

当前我国水利工程的环境评价工作对水利工程实施后运行期内流域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 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退化, 以及相应的恢复措施等考虑比较少, 主要是针对影响的预测评价。水利工程对库区影响的主要表现为二次污染物。水库的二次污染源主要来源于水库内部泥沙的富集作用, 造成有毒、有害物质的过量堆积。由于要进行二次污染发生区域、时段、条件的研究, 分析其对水生生物及人体的危害, 和相关影响、叠加作用、链锁反应都是十分复杂的, 所以, 增加了水利工程环评的难度, 不管是从局部或者整体来看, 都会欠缺对生态环境影响考虑。一条河流相当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这个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的历史过程才形成的。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只在朝夕, 这种影响是急剧的, 甚至是灾难性的。重新形成的河流生态系统会引发物种数量的减少和物种的灭绝。而新的生态系统的平衡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但是对水库入库、出库污染物计算只是静态的, 忽略了水库调度方式和流域内营养物来源的时间变化, 从而导致调节型水库内积存的营养物的量计算结果和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偏差, 对生物及其生境的影响评价缺乏可靠的数据支撑。

3 做好水利工程环评工作的建议

3.1 做好风险评价和管理

首先做好环境风险识别。水利工程环境风险评价的前提是建设过程和运行管理过程中可能发生对环境产生危险的环节进行有效全面的识别, 对可能风险的影响范围进行量化研究, 对于可能产生的“多米诺”效应及其后果要有前瞻性研究分析。其次要做好包括安全风险, 水环境风险, 公众健康风险, 生态风险等几个方面的风险评价。安全评价 (即危险评价) , 利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 对水利工程中潜在的危险、隐患进行识别, 对水利工程可能发生的意外进行预测和严重程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预测, 同时制定防范管理措施和应对方案, 从而实现水利工程的安全建设和正常运行。水环境风险评价是对水利工程建设活动所引发的水污染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等各个方面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程度。公众健康风险评价是采用相同的危害指标定量地描述各种污染物对人体可能造成的危害和危害程度, 并把污染物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加以定量描述和相关化, 从而明确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影响。生态风险评价是指水利工程所在的区域内, 在生物学, 环境学, 毒理学, 生态学, 地理学等理论基础之上, 采用概率论等风险分析手段来预测对生态系统及其组分可能产生的影响。

3.2 库区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评估

水利工程所在的流域是一个生态系统, 开发前必须综合考虑, 统筹兼顾生态保护与建设发展的关系。水电梯级规划中要对流域水质、水量、水能进行统一管理, 从规划设计到工程建设各个环节做好流域水电站梯级开发规划、水库 (电站) 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正负面影响的评估。首先是河流湖库化对水质的影响评估。大坝建设导致河流湖库化, 水体能量变小, 低能的湖库环境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在此要分析水文变化规律、污染源对水体富营养化的作用机理。其次要做好水文情势变化对生境的影响回顾评价。对单一电站, 通过对水利工程建设前后水文生态资料的对比, 突出变化明显的生态水文学指标, 为分析生境变化对于生物生长史、种群与数量变化的影响提供依据。此外, 水电梯级开发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要对典型水利工程运行与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调查, 系统研究典型流域大坝建设开发对流域生态环境的累积影响, 探索流域开发对环境影响的关键因素。

4 结语

对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估要在科学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 全面预测和描述工程对生态环境会产生的主要影响, 并对此作出准确评估, 为防止和减少环境损失的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水利工程环评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主要有环评风险体系和标准的不完善, 缺乏对整体至局部的生态环境的考虑, 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水利工程,环评,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吴泽斌.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 2005.

[2]雷声.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 2009.

篇9:关于规划环评水利水电的论文

关键词:规划环评;项目环评;区别;困难及对策

引言:规划环评是一种分析预测和科学评价手段,主要是针对政策、法规、规划环境资源承受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补救措施,志在从源头上解决生态污染破环的问题。规划环评也是一种战略环评,能联合相关部门和地区共同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来解决部门分割问题主要目标即为井然有序可持续的开发实现全面的协调科学发展,自环境危机愈发严重以来,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转变思想的重要性,要改末端治理控制生产过程为提前预防,源头控制。规划环评的产生就是这一思想转变的产物,虽然在日新月异的发展潮流中我国的规划环评工作也有所进步,但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环评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才能有更好的收效。

一、浅谈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区别

(一)评价对象与内容上的区别

项目环评相对于规划环评来讲其评价对象相对单一,主要是针对一个具体的项目的建设与生产行为进行方案拟定。而规划环评的主题对象则是一定时间和空间的区域内所有建设开发活动和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评定。规划环评的内容包括环境质量的相关分析和区域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排放量的生态保护措施,还非常重视污染源的控制。将可持续、科学发展的思想贯彻始终。其核心内容主要有规划的立体化分析和对环境影响的预测,以此来作为依据为规划决策提供参考,涉及到位置选择的优化,规划时序和规划项目的规模等各方面的信息提供。而项目环评的内容则相对狭隘,其主要围绕环境要素的判断,应对措施的提出和对影响的预测。

(二)评价方法和时空范围以及最终评价结果的不同

规划环评的评价主要有三种途径,第一种是通过矩阵和网络进行的效益情景分析,这种预测方法不要求给出准确结果而注重宏观上的规划布局和规模等因素对环境影响的判断。第二种途径是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帮助分析环境影响的情况得出最终结论,如遥感技术、专家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对于项目环评的技术方法,目前发展较为成熟,评价体系也比较完善,技术的规范性和基础理论的模型也在分析中发挥着良好的作用。二者的评价时空范围上也存在明显差异,规划环评的评价时空范围比较具有地域上的广泛性,其可以对一个国家或者大的经济区的生态系统影响进行评价在时间尺度上比较早也比较长久。项目环评的地域性就相对狭小,他只涉及到与其项目相关的周边地区的影响评价,并且项目环评的进行在规划环评之后,是规划环评的具体化层次。在二者的评价结论上,规划环评的结论常更多的考虑到发展中各个方面的环境问题,发表观点并构建出相应的框架来起到宏观的指导作用,其最终目标是使得环境承载力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在最小的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项目环评的结论则更加具体,可以具体到位置时间的环境问题和应该采取的保护措施,使得评价更有针对性,容易在短时间内收到成效。

二、应对规划环评的问题的措施的探讨

(一)正视规划环评所面临的困难

随着城市人口增长、产业布局调整和规模扩大,环境容量受限,环境敏感程度增强。随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根据调查显示,居民既希望政府加快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也期待着改善居住条件和享受方便的餐饮、娱乐、医疗等服务,但由于项目的环境影响,多数居民不希望这些项目建在自己家附近,造成矛盾心理。如此久违规划环评工作的推行带来阻力,加之规划环评的工作本就面对不同复杂程度的情况,也会因实际情况与理论的差距而没能给出实用的方法,只是个总纲性的导则,就成了规划环评的一个主要困难。再者就是强有力的规划团队的建设,也是工作进行上的一大困难。

(二)完善规划环评管理体系,加强管理力度

明确环境管理部门在规划环评中的管理工作,保证工作的严格执行以发挥其监管作用,从经费、内容方法等方面入手,完善规划环评的管理体系,不断纳入新的监管力量,培养团队的管理人才,为最终合理优质的决策提供强力的推动力。与此同时,设立明确的处理原则也非常重要,对于不在规划之内的不经环评的项目坚决不受理其环评报告,对于已经开展环评的项目要严于审核复核,确保规划环评的客观、有效、实用性。

(三)保证规划环评中的费用和时间问题提高整体水平

开展一切工作都需要投入时间和金钱,为我们投入到规划环评工作中的时间和金钱的合理性有为重要,这决定这项工作的质量以及最终的环评效果。由此,相关部门必须确定合理的计费程式,使得工作既能顺畅进行,又能保证工作的高效高质。规划环评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在合同签订时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从而尽可能的确定一个合理的工作周期。再者,还要加强规划环评的公众参与,以此来帮助提升规划环评的整体水平,要使得经济单位与管理单位还有技术单位相互配合,最终才能顺利的完成整个规划环评工作。

结语:

我国的经济在不断发展,各行业的活动强度也在不断加大,区域开发和各产业为加速自身的发展而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日渐加剧,因此而造成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那么规划环评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通过规划环评来分析环境问题,并探究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防止环境污染加剧产生良好的作用,减少事后环境治理的不必要性和给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综合来看,了解规划环评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加以积极优化,使之将来为我国实现绿色产业的发展和绿色社会的形成做出贡献指日可待。

上一篇:小学生期末后进生评语下一篇:有效使用幼儿园语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