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环评实施方案

2022-06-30

方案具有明确的格式和内容规范,要求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避免抽象和假大空的内容,那么具体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规划环评实施方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规划环评实施方案

提供规划环评资料

关于提供池州港总体规划(修订)环评 所需资料的通知

局属各单位:

市局已委托中南安全环境技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编制《池州港总体规划(修订)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现根据编制单位需求请你们协调辖区有关企业提供相关资料(详见附件)。请于 8 月 4 日(本周五)前完成资料汇总,并于当天上午下班前将电子版通过局内网发送至市局规划建设科刘能锋办公邮箱。

2017 年 7 月 31 日

附件:

《池州港总体规划(修订)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资料清单

1.提供已建及在建港区、作业区码头环保手续履行情况,是否进行了环评,是否进行了环保验收,如果有的话提供环评批复文件及环保验收批复文件。

2.提供辖区长江段危化码头风险应急预案及备案手续。

第二篇:游艇码头规划环评简本

中国·海南 2011-08-08 16:15:24 来源:海南省交通

运输厅 字体:【大 中 小】

海南省游艇码头以“两核、四区”的布局。“两核”:海口、三亚,游艇码头发展核心地区。“四区”:北部区域以海口为中心,涵盖周边澄迈、文昌等县市;南部区域以三亚为中心,涵盖周边陵水县、乐东县;东部区域以琼海为中心,涵盖万宁,旅游特色是以博鳌论坛为代表的高端休闲服务业;西部区域以儋州为中心,涵盖临高、东方、昌江等县市,打造国际化的环北部湾滨海度假地。

本次规划游艇码头数量39个,其中大、中、小型游艇码头分别为4个、24个和11个,2030年泊位总规模可达7000~10000个。

1.1. 环境现状

1.1.1. 自然环境

海南省地处热带,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是我国最具有热带海洋气候特色的地方,全年暖热,雨量充沛,干湿季节明显,常风较大,热带风暴、台风频繁,气候资源多样。

海南省所属的海南岛为大陆岛,南海诸岛属海洋岛。海南岛是一个穹形山体的海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中部偏南地区高山起伏,最高山脉五指山。山地中散布着丘陵性的盆地。丘陵主要分布在岛内陆和西北、西南部等地区。环岛多为滨海平原。

海南岛基岩由侵入岩、变质岩、沉积岩和火山岩四大类组成。松散土体主要由更新统和全新统的松散土层组成,岩性为粗砂、中砂、粉细砂、粉质粘土、粉砂土、砂砾石等,分布于岛四周沿海滨海平原和河流中下游阶地及三角洲地区。 海南岛区域构造较为发育,主要有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三组构造。火山活动主要表现为新生代以来,琼北地区发生频繁的火山喷发。地震活动较为频繁。主要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等种类,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危害较大。

海南岛土壤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和地域性,分布有砖红壤、山地赤红壤和山地黄壤等湿润亚热带典型地带性土壤类型,以及干热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褐色砖红壤和燥红土;还有一些地带性不明显的土壤类型,例如水稻土、潮砂土、滨海盐土和滨海砂土等,分布在不同的地貌部位上。

海南岛比较大的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山区,组成辐射状水系。各大河流均具有流量丰富、夏涨冬枯等水文特征,年均降雨量约为557亿m。全省独流入海的河流共154条,其中集水面积超过100km的有39条,集水面积500 km以上的河流有18条,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为海南岛三大河流,集水面积均超过3000 km,3条河流域面积占全岛面积的47%。全省河川径流量为388亿m,约为全国总径流量的1.1%。人均占有的河川径流量为4940 m。

3

32

223海南省地下水十分丰富,水质保持良好状态。热矿水、矿泉水资源也十分丰富。

海南省是我国海洋面积最大省份,拥有海域管辖权的海域面积约200万km,海岸线总长约为1811km,环岛海岸线长达1528km。

21.1.2. 资源概况

海南省土地总面积为353.54万hm,其中,农用地面积为282.64万hm,占土地总面积的79.95%;建设用地面积为29.26万hm,占土地总面积的8.27%;未利用地面积为41.64万hm,占土地总面积的11.78%。

2222海南岛共有维管束植物4000多种,其中630多种为海南特有。海南陆生脊椎动物有567种,其中两栖类37种(其中11种为海南特有,8种为国家特产动物),爬行类104种,鸟类344种,哺乳类82种(其中21种为海南特有)。有7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2种属省级保护动物。

海南省共发现矿产88种,已探明列入资源储量统计的矿产有55种,矿产地(床)396处。

1.1.3. 社会经济概况

2009年末,海南省总人口879.56万人。

2009年末,海南省总人口879.56万人。其中,男性458.44万人,女性421.12万人;农业人口539.31万人,非农业人口340.01万人;汉族725.96万人,黎族139.54万人,苗族7.32万人,壮族3.7万人,回族1.15万人,其他少数民族1.89万人。

全省已基本建成以环岛高速公路为主动脉的“三纵四横”公路网络。截至2009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20041km,其中等级公路14458.94km,等外公路5581.83km。全省现有海口(主要港口)、三亚、洋浦、八所等重要港口和清澜等地方性中小港口,遍布全岛沿海岸线。目前岛内有海口美兰机场和三亚的凤凰机场,已开辟了广州、北京、上海、沈阳等几十条国内航线和香港、新加坡、曼谷等不定期国际航班。

1.1.4. 生态环境现状

(1) 海南岛又有着复杂多样的植被类型,按《中国植被》的分类系统划分,可分为植被型组6个:针叶林、阔叶林、灌丛和灌草丛、草原和稀树草原、沼泽和水生植物、人工植被;植被型10个:热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雨林、红树林、竹林、常绿阔叶灌丛、稀树草原、沼泽、人工植被。

(2) 根据海南岛植被及其环境特点,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将海南岛生态系统类型划分为13类,即热带季雨林、沟谷雨林、山地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红树林、热带针叶林、山顶矮林、灌丛、稀树草原、热作园及经济林、用材林、防护林和农田

(3) 海南岛周边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较为多样性,且绝大多数的种类属于热带、亚热带的沿岸性种类。共有种类有200种。

海南岛周边海区浮游植物种类繁多,初步鉴定共有289种(包括变种和变型,下同),分别隶属于5门71属。

海南岛周边海域大型底栖生物568种,隶属于12大类群197科388属。

海南岛周边海域有鱼类345种,隶属于22目88科179属,其中以鲈形目种类占绝对优势,占总数的57.9%。

(4) 海南岛上已发现陆栖脊椎动物561种,其中两栖类37种,爬行类104种,鸟类344种,兽类82种,岛上列入国家

一、二类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90种,其中一类保护动物8种,二类保护动物82种。在两栖类37种动物中,有11种仅见于海南岛,其中8种列为国家的特产动物,在哺乳类的82种动物中,21种为海南所特有。已记载的各类海洋生物超过3000种,隶属于海绵、腔肠、软体、甲壳、棘皮、鱼、爬行、鸟、兽等类动物和藻类,其中鱼类超过1000种,有经济价值的有200多种。海南目前已有昆虫5800多种,约占我国已知昆虫种类的1/10。

(5) 海南省水土流失面积为43777hm,占土地总面积的的1.29%。其中中度侵蚀面积3357 hm、强度侵蚀724 hm、极强度侵蚀678 hm。海南省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减少,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一定成效。

222

21.1.5. 海岸带资源及环境状况

(1) 海岸带生态系统丰富多样,主要有独特的红树林和珊瑚礁,以及海岸带湿地、河口、泻湖等生态类型。有大小港湾84个,其中有20个港湾已辟为港口,以及众多泻湖与泻湖湾。

(2) 海南岛海岸线分布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据已有地质资料统计,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钛铁矿、锆英石、独居石、玻璃用砂等。钛铁矿、锆英石、独居石矿矿产主要分布在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等的环东海岸;玻璃用砂矿矿产主要分布在文昌、儋州、昌江、东方等海岸,以文昌的资源潜力最大。

(3) 海南的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大多属于暖水性,大多数是典型的热带种类,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已记述鱼类1064种;分属于173科、499属;蟹类325种,隶属18科、148属;贝类有681种,隶属于103科289属;头足类有58种。此外,还有水母、海参、海胆和珊瑚等各种海洋动物、海藻资源有162种,分属于47科100属。

(4) 海南省设有各类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21个,其中红树林及生境自然保护区有7个,珊瑚礁及生境自然保护区有5 个,白蝶贝及生境自然保护区有2个,麒麟菜、江漓菜、拟石花菜及生境自然保护区有2个,海龟、玳瑁、虎斑贝等及生境自然保护区有1 个,鲍鱼及生境自然保护区有1 个,白鲣鸟及生境自然保护区有1个,金丝燕及生境自然保护区有1个,内陆湿地和河口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3个。监测结果显示,各类海洋自然保护区海域环境保持优良,海洋生态维持平衡。

1.1.6. 环境功能区划

(1) 海南省有4大生态区,即海南海岸带生态区(Ⅰ);海南环岛台地、平原生态区(Ⅱ);海南中部山地生态区(Ⅲ);南海海域和南海诸岛岛屿生态区(IV)。第Ⅰ、Ⅱ、Ⅲ三个生态区细划为10个生态亚区和38个生态功能区。

(2) 海南岛水环境功能区划共对全省77条主要河流,17个水库进行划分,划出138个水环境功能区。划分的河流长度为3756.3km,占全省河流长度的80%左右,水库库容为58.8×108 m3,占全省湖库库容的81%。

(3) 目前海南省全省环境空气质量均执行一级标准。

(4) 海南省只有部分重要城市中心地区进行了声环境功能区划,其余大部分地区尚未划定声环境功能区。

(5) 海南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共分为四类环境功能区,一类环境功能区21处,二类环境功能区分食盐工业用水区、渔业养殖区、滨海旅游娱乐区等3类区域共27处,三类环境功能区3处,二类环境功能区分港口区、倾废区、排污混合区等3类区域共27处,每处根据其功能执行不同标准。

1.1.7. 重要环境敏感区

(1) 海南省目前共有自然保护区72处,其中国家级9处,省级21处,市县级42处,,初步形成了一个以保护森林、湿地、海洋、野生动植物、海岸带、自然景观等的海南省自然保护区体系,有效地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起到了涵养水源、保护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重要作用。

(2) 南省已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7个,总面积近1550 km。

2(3) 海南省现有世界地质公园1处,省级地质公园2处,总面积163km。

2(4) 海南岛红树植物属东方类群,有20个科、25个属、38种,其中真红树12科、15属、27种,半红树9科、10属、11种,海南岛的红树林几乎包括了我国所有的红树植物种类,海南岛仅无厦门老鼠簕。

(5) 海南岛绵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港湾、河口为红树林的生长繁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成为我国红树林资源保护的重要地区。海南省的红树林林地面积为13539.7hm,红树林有林面积为3930.3hm,

22(6) 目前,海南省已划定市县以上级别饮用水水源保护区29处。

(7) 海南省已经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497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17点,还有2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了国家级保护名录;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3处,历史文化名城1处、历史文化名镇4处。另外,海南省文物部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海南省普查工作,已完成实地文物调查阶段,基本摸清全省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和保存的基本状况,其中新发现峨蔓盐田等2412处文物点。

(8) 海南现已建成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23个,其中三亚热带海滨风景名胜区为国家级,22个为省级。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和建设,提高了海南旅游景点的质量和品位,提高了旅游产业的竞争优势,使海南的支柱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2. 规划环境影响分析

1.2.1.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 本次规划岸线中港口岸线所占的比例较小,不会造成大范围陆域生态景观格局的变化。

(2) 各码头周边生态系统以建设用地、防护林(主要是木麻黄海防林)、灌丛、红树林为主。

(3) 本规划中小中大型游艇码头占地分别为5 hm、9 hm、13hm,可以估算出本规划

222中包含的39个游艇码头共占地约323hm。

2(4) 本规划中北港岛游艇码头、新村港游艇码头、亚龙湾游艇码头、鹿回头游艇码头、小东海游艇码头、三亚河口游艇码头将占用或邻近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省南湾自然保护区、三亚亚龙湾青梅港红树林保护区、三亚市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三亚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5个自然保护区。

(5) 海南省游艇码头布局范围内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分布,本规划不涉及海南省省级以上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

(6) 铁炉港游艇码头、马袅港游艇码头位于红树林内,亚龙湾、北港岛、博鳌海滨度假旅游区游艇码头、石梅湾、黎安港、新村港、光村、盈滨半岛内湾游艇码头、三亚河口游艇码头8个游艇码头周边一定范围内分布着红树林。

(7) 海南省游艇码头布局多数属于微度水力侵蚀,土福湾、陵水湾、新村港、香水湾、红塘湾、三亚湾中西部、亚龙湾7处及金沙湾、盈滨半岛内海游艇码头、盈滨半岛外海游艇码头3处南部区域码头分别位于轻度及中度风力侵蚀区域之间。

1.2.2. 水环境影响分析

(1) 海南省各县市饮用水水源均采用内陆河流或水库,而本规划中涉及的游艇码头大多数布设在沿海海域,少量布设在内河入海口处,本规划不涉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2) 本规划有5处码头位于内河入海口处,涉及到南渡江、万泉河、三亚河、北黎河及文澜河,水体功能主要为景观娱乐、工业、渔业和农业,水质现状为Ⅱ~Ⅳ。

(3) 在各码头中执行《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Ⅰ类、Ⅱ类、Ⅲ类的分别有21处、9处、9处。 (4) 本规划实施主要包括的建设项目有码头陆域、泊位水域工程建设等,影响水环境的主要工艺包括:港池挖泥、陆域形成、码头建设等施工作业产生的SS、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以及施工船舶生活污水、含油污水等。

(5) 规划实施后影响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包括:陆域生活污水、径流雨污水、机修含油污水、船舶生活污水、船舶油污水等。

1.2.3. 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1) 本规划中的39个游艇码头周边500m范围内共有敏感点33处。

(2) 规划实施期,港口建设对环境空气产生影响的作业环节主要有灰土拌和,混凝土搅拌,材料运输和装卸,土石方的挖、运、倒,车辆辗压土路带起的扬尘,施工机械、车辆排放的尾气等,其中以扬尘污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为突出。

(3) 营运期空气污染源主要是靠港船舶尾气排放和来港接送游客的车辆尾气排放。

1.2.4. 声环境影响分析

(1) 本规划中的39个游艇码头周边500m范围内共有敏感点33处。

(2) 规划实施期(施工期)可能对规划码头附近声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混凝土搅拌机、震捣器,打桩机以及挖掘机等。

(3) 规划实施后规划港口可能会对周围声环境产生影响的主要环节为接送游客进出港车辆鸣笛噪声。

1.2.5. 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规划实施后,各港区固体废弃物按其产生来源可分为船舶垃圾、港区陆域垃圾;按固废类型分生活垃圾、生产固废和危险固废。

1.2.6. 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1) 从游艇业结构可以看出,游艇业具有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等特点,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度。通过产业的关联效应,游艇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而形成对不同领域的经济影响。

(2) 游艇码头布局规划的实施将对海南省的产业布局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 游艇码头作为综合交通运输的重要补充和支撑旅游发展的载体,其发展是国家战略实现的必然需求。海南省内游艇码头布局规划实施后,旅游出行在原先单一的陆路出行的基础上,增加了水上游览,丰富了旅游出行方式,使得游客在前往景区的过程中,同时能够领略到海洋及海岸的自然风光,符合《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纲要》提出的“充分考虑各类交通的旅游功能,尽可能将旅游交通变成有特殊体验内容的‘交通旅游’项目”的指导思想。

(4) 本规划中有12个游艇码头位于博鳌渔场、大洲渔场、大洲渔场、陵水湾渔场、昌化渔场5个渔场附近,港北小海游艇码头、神州半岛老爷海游艇码头、铁炉港游艇码头3个码头还涉及到内海网箱养殖。

1.2.7. 矿产资源影响分析

本规划中有7处码头周边一定范围内有矿床分布,规划的实施可能会影响到新村港铁矿、锆英石砂矿床,万州坡钛铁矿、锆英石砂矿床,马岭钛铁矿、锆英石砂矿床,八所石英砂矿床,昌化银岭铅锌矿床及新隆石英砂矿床6处矿床。

1.2.8. 环境风险事故影响分析 (1) 本规划实施过程中主要的风险是船舶碰撞产生的溢油事故。

(2) 发生溢油事故时,岸线及水域的大部分资源都会受浮油的影响,敏感区及易受损资源主要包括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及各游艇码头本身。

(3) 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程序主要包括信息报告 、先期处置、应急响应和应急结束 。

1.3. 与相关协调性分析

(1) 本规划的实施不会对几大港口造成影响,与《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不冲突,对周围港口发展有积极影响。

(2) 游艇码头选址基本避开港口生产岸线,不影响到港口的正常运作,因此,本规划的实施和《海南省港口布局规划》不冲突。

(3) “海南省游艇码头布局规划”符合《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纲要》提出的“充分考虑各类交通的旅游功能,尽可能将旅游交通变成有特殊体验内容的‘交通旅游’项目”的保障体系,同时,“海南省艇码头布局规划”也符合《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提出的“重点滨海旅游城市要逐步建设完善游艇基础设施,在主要内河预留旅游航运通道和游艇码头发展空间”、“重点发展滨海度假旅游、海洋观光旅游、海岛旅游、邮轮旅游、游艇旅游、海上运动旅游等”、“加快重点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邮轮母港基础设施和游艇码头建设” 的指导思想。

(4) 海南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中尚未明确拟实施各港口位置,但规划各港口的使用功能均为旅游客运,将布设于海南省的重要城镇旅游节点。本规划游艇码头布局总体格局为 “两核、四区”。核心城市海口、三亚将以大型综合性游艇码头为主,四大重点区域的重要城市,包括琼海、陵水、儋州、文昌、澄迈、万宁等,与内河航运规划中重点发展海口港区、琼海港区、文昌港区、三亚内河港区的重点规划旅游圈的范围基本一致。作为支撑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可以与海南省游艇码头布局规划相衔接,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加水上游览项目,丰富旅游的出行方式,使游客在海南既可以领略到海南内河航道沿岸的自然风光,也可以欣赏到海岸美景和海洋风光,使旅游出行不在是单一的陆路出行。因此,本规划的实施与《海南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相一致。

(5) 本规划与《海南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基本协调,不协调的地方是:三亚的鹿回头码头与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中的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排浦和文澜河口游艇码头与儋州和临高的白蝶贝自然保护区有所矛盾,建议开发建设需要协调相关部门。北港岛游艇码头与海水养殖区、黎安港岸线码头与黎安港养殖区、新村港码头与陵水县新村港养殖区有所重叠,需要加强与海洋渔业部门的沟通,提高规划的协调性。

(6) 本规划与《海南省海洋环境功能区划》基本协调,大部分码头布局规划在工业城镇建设区和港口区,不协调的地方是规划中北港岛游艇码头、黎安港游艇码头与海洋功能区划中养殖用海区重叠,另外从图中可以看出,排浦港码头位于滨海防护林去,建议规划建设单位调整规划,与养殖区重叠的地方需与渔业部门进行协商。

(7) 所有的新建渔港均不处于本规划游艇码头布局规划范围内,与《海南省渔港布局及“十二五”建设规划》协调。

1.4. 规划合理性分析

1.4.1. 规划调整建议

(1) 小东海游艇码头位于三亚珊瑚礁国际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建议取消或者缓建该小东海游艇码头。

三亚市已经启动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的调整工作,如调整之后该游艇码头所在之处已不是自然保护区,可以进行该游艇码头的建设。

(2) 黎安港游艇码头、马袅港游艇码头位于红树林内,必须要对这2个游艇码头位置进行调整。

1.4.2. 其他规划有关建议

(1) 《海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仅对2020年期末的交通运输用地进行了预留,但本规划规划期至2030年,规划中期2020年规划远期2030年期间建设的23个游艇码头用地需在下一个阶段的土地利用规划中明确。

(2) 儋州白蝶贝自然保护区和临高白蝶贝自然保护区已根据保护对象的实际分布情况对其范围作了调整,建议在下次修订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时将该区域功能也做相应调整。

1.4.3. 目标可达性分析

(1) 通过对岸线资源的可利用性分析,规划区内的岸线资源满足建设游艇码头个条件。

(2) 根据本规划建设时序安排,至规划中期2020年大概可以建设16个游艇码头,占地约130 hm2。根据《海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到2010年和2020年,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分别增加0.77万hm2和1.10万hm2。至本规划中期2020年,游艇码头共需要130hm2建设用地,仅占2020年可供交通建设用地数量1.10万hm2的1.2%,土地利用规划中预留的交通用地数量可以满足游艇码头建设。

(3) 根据预测分析,本规划实施不会造成陆域生态系统的破碎化,而且港口开发区域相对与生态景观格局的尺度而言,范围很小,故对区域的影响不显著。本规划实施过程中施工期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主要是底栖生物损失和鱼卵仔稚鱼损失,对浮游生物、成鱼等资源只有轻微的间接影响。所损失物种属于该海区内比较普遍的底栖生物和鱼类,不涉及保护物种和珍稀物种,对生物多样性不会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规划实施后正常运营期间对海洋生态影响不显著,突发性溢油事故一旦发生可能对海洋生态造成严重影响,但可采取溢油应急反应措施将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本评价提出了施工期和运营期应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将生态损失最小化,对于不可避免的损失,本评价建议按照等量补偿的原则进行弥补以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

(4) 各类污染物在采取了相应的环保措施后,可以满足要求。而从所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来看,都是国内港口采用的常规处理措施,也不存在技术上的问题。因此微观环境目标是可以达到的。

(5) 综上所述,不论从岸线、土地、生态等资源承载力还是从污染物排放来看,本规划实施均具有环境合理性,本评价提出的各项规划环境目标均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且是可以实现的。

1.4.4. 规划方案环境合理性分析

虽然部分码头存在着少量环境制约因素,但经过本报告提出的调整方案、下阶段避让措施,各项因素均可调整或减缓,本规划环境合理。

1.5. 总结论

海南省游艇码头布局规划布局总体合理,与其他相关规划基本协调。该规划的实施是促进海南省旅游业的发展、并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支持与赞同。游艇码头布局规划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涉及包括自然保护区、红树林在内的环境敏感区的部分航道对环境影响较大,但是只要对规划进行适当的调整,使之避让相应环境敏感区,同时有意识的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在具体项目实施时做好环保工作,海南省游艇码头布局规划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都能得到有效的保障。从生态和环境保护角度,在采取本报告书提出的相应规划调整措施和环境减缓措施后,海南省游艇码头布局规划可行。

第三篇: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审查要点

一、重点审查园区产业定位、产业布局和发展规模

园区规划环评中必须明确园区产业的发展方向及主导产业,产业布局符合环保规定,园区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能承受的最大发展规模。从而避免园区盲目发展、交叉污染、产业发展无序化和恶性竞争。

二、重点审查环境容量、污染物排放总量

园区规划环评中必须明确在特定的产业结构和污染源分布条件下,园区所能承受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并确定一定的环境目标值下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从而避免在园区发展中单个建设项目符合环保要求,摆放到一起污染物排放超出总量,逐步形成重污染区域。

三、重点审查园区内的水源、气源、热源、余热利用和中水回用、工业废水排放去向

园区规划环评中必须明确统一规划建设水源、气源、热源,充分考虑余热综合利用、中水回用,并且明确要求园区企业安装中水回用设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企业生产废水内部处理后的去向、园区污水处理厂污水排放去向。从而避免园区过度开采地下水,上一个项目建一个锅炉房,污水无序排放,实现节能和能源的综合利用。

四、重点审查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及园区环境监测能力

园区规划环评中必须明确园区污水处理厂、排渣场等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地点、处理工艺和能力,并保证园区或园区所在地具备相应的环境监测能力。从而避免污水处理厂不能稳定运行,废渣无序堆放,园区企业污染物排放无法监测的问题。

五、重点审查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链延伸

园区规划环评中必须明确园区内产业的关联度、产业链延伸空间和产业发展水平。从而避免园区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产品的附加值低,不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

六、重点审查园区清洁生产和入园产业的工艺水平

园区规划环评中必须明确新上项目符合清洁生产要求,而且属于国家鼓励或支持的项目,生产工艺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或填补区内产业空白,其污染防治工艺成熟。从而避免清洁生产水平低的项目,落后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进入园区。

七、重点审查园区环境风险预案和环境突发事件处置预案

园区规划环评中必须明确园区环境风险预案,确定主要环境风险来源,环境保护的重点目标,有效的应急救援处置体系。避免潜在的环境风险隐患演变成恶性环境污染事故和突发环境事件,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

八、重点审查园区资源环境保障能力

园区规划环评中必须明确土地资源、大气环境、水环境等的承载力水平,找准影响园区发展的关键性环境要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避免因资源环境不足制约园区进一步发展。

九、重点审查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完成时限

园区规划环评中必须明确环保基础设施完成的时限,无法确定的也要预留建设空间,并按照发展的阶段及时建设完成。从而避免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批而不建、久拖不建的问题,造成园区环境污染。

十、重点审查园区规划优化调整意见和建议

园区规划环评中必须针对园区规划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章节提出规划优化调整的意见和建议。从而避免园区规划不按照环评意见和建议进行优化调整的现象。

第四篇:煤炭矿区规划环评技术审核要点-2010-10-19

煤炭矿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审核要点

一、适用范围

本技术审核要点规定了煤炭矿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审核的重点和基本要求,适用于环境保护部委托评估中心进行的煤炭矿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技术审核,其他部门和单位委托中心进行的同类型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技术审核或咨询,可参照执行。

二、审核原则

(一)煤炭矿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技术审核应按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T 130)、《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煤炭工业矿区总体规划》(HJ/T 463-2009)、《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T192-2006)、《水资源评价导则》(SL/T238-1999)、《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0426—2006)、《清洁生产标准 煤炭采选业》(HJ446-2008)等相关技术导则和标准的要求,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内容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给出报告书能否提交审查会议审议的明确结论。

(二)技术审核应重点从报告书所用资料、数据的有效性,环境影响因素识别的全面性,评价方法选择的适当性,环境影响分析、预测和评价的科学性、针对性,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对策和措施的针对性、可行性、有效性,优化调整建议的合理性,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可信性等方面给出明确的审核结论,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改进与完善的技术咨询意见。

(三)规划本身有下列情形之一时,技术审核应明确要求报告书提出否定或调整规划方案:

1、规划建设项目与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规划(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环境功能区划)、节能减排要求等不符;

2、规划布局和依法设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基本农田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文物古迹所在地、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灾害危险区以及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存在空间冲突或与其保护要求相抵触;

3、矿井(坑)水、煤矸石、煤泥、粉煤灰、废气等向外环境排放的污染物中含有某些特殊污染因子,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难以控制或尚无法预料其环境影响;

4、规划实施可能造成重大不良生态影响或地下水(包括水量、水质)影响,且无法提出成熟、可行的生态恢复技术和地下水保护措施;

5、煤炭开发导致区域逐步向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由此带来的间接影响、累积影响可能超出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四)当报告书有下列情形之一时,技术审核应明确提出报告书修改后再提交审查会议审议的建议:

1、采用的资料、数据缺乏时效性,失实,或者相互之间存在矛盾;

2、环境影响分析、预测方法选择不当;

3、对不良环境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不准确、不深入,需

2 要进一步论证;

4、预防或者减轻重大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存在严重缺陷;

5、优化调整建议和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不明确、不合理或者错误;

6、未附对公众意见采纳与不采纳情况及其理由的说明,或者不采纳公众意见的理由明显不合理;

7、评价内容有重大缺陷或者遗漏。

三、审核内容和要求

以下为报告书需要重点阐明或分析的内容,在审核时应重点关注。如果存在缺项、漏项、资料不足、分析不充分、结论不明确等问题时,应在审核意见中明确指出。

(一)规划概述 【基本内容】

(1)矿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历史,其间规划定位和内容的主要变化,上一轮规划的实施情况;本次规划的编制背景和进展,本次矿区规划的发展定位、总体目标、规划时段;矿区开发现状。

(2)矿区煤炭资源赋存条件、勘探程度、资源量、煤质特征。 (3)矿区规划生产规模;井(矿)田划分(面积、范围等)及开拓方式;煤炭洗选、加工与利用;矿区开发时序及下游产业发展规划(特别应明确规划草案中是否包括此内容)。

(4)给排水、运输、供电、供热、行政等配套设施的建设规

3 划。

(5)伴生资源(如瓦斯、铝土矿等)、矿井(坑)水、煤矸石等的利用规划;规划草案中提出的环境保护规划、移民安臵地规划等。

【基本图件】

矿区地理位臵图,矿区井(矿)田划分图,典型矿井开拓方式剖面图,矿区地面总平面布臵图(包括各矿工业场地、井口、公路、铁路、输电线路、输水管线等)等。

【基本表格】

矿区主要规划项目表,本次规划与上一轮规划项目的对比表,可采煤层特征表,煤质分析表(必须有各煤层的含硫量、灰份、热值等数据),主要经济技术、环境指标一览表,煤炭储量汇总表,矿区煤炭平衡表。

(二)规划分析 【基本内容】

(1)分析矿区总体规划与相关政策、法规、规划的符合性和协调性,初步确定备选的评价方案。其中:政策符合性分析中至少应包括:《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8号)、《煤炭产业政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告(2007年第80号)、《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5]109号)、《煤炭工业节能减排工作意见》(发改能源[2007]1456号)、《燃煤二氧化硫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2]26号)《关于进一步做好煤矿整顿关闭工作意见的通知》、(国

4 办发〔2006〕82号)。规划协调性分析至少要包括:《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全国和地方生态功能区划、环境保护规划(包含环境功能区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若矿区总体规划存在不止一个规划方案,应逐一对各规划方案进行政策符合性和规划协调性分析。

(2)分析影响规划实施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如运输条件,下游产业发展,水资源保障、与敏感区域的冲突等,提出不同情景下的环保对策建议。

(3)估算备选规划方案实施的主要污染物源强,明确污染物产生量、去除量(利用量)、排放量;明确生态影响的途径、强度。

(4)分析规划草案中环境保护规划的不足,并提出总体改进目标。

【基本图件】

根据备选规划方案绘制的水平衡图、煤矸石平衡图、COD平衡图、SO2平衡图,产污及生态影响途径示意图。

【基本表格】

规划实施的污染物源强及生态影响强度一览表,规划项目用水量估算表,政策、法规、规划协调性分析一览表。

(三)区域环境现状评价 【基本内容】

(1)评价所使用的监测资料应能全面反映矿区地表水、地下水、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及生态环境状况。在现有数据无法体现现状环境状况的情况下,一般应开展矿区环境现状监测。地表水环

5 境质量数据必须有pH值、悬浮物、COD、BOD

5、溶解氧、石油类、硫化物数据;根据矿(坑)井水水质及区域地表水水质特点可适当增加总铁、总锰、总汞、总镉、总铬、六价铬、总铅、总砷、总锌、氟化物、挥发酚、细菌总数、粪大肠菌群等指标;地下水现状评价除说明取样点井深、对应的含水层及其水质状况外,应重点阐明地下水(重点是第四系潜水)的补、径、排关系。大气环境质量数据必须有SO

2、NOx、TSP、PM10日均浓度数据。

(2)生态现状评价要结合相应图件,给出评价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等)、植被类型(阔叶林、灌丛、草丛等)、不同侵蚀强度土地及不同土壤类型的面积、主要分布区域及其比例。使用多个指标综合评价矿区的生态敏感性,具体方法应符合《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的要求。

(3)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基本农田等敏感保护目标进行重点描述,明确其性质、保护级别、保护要求,说明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4)回顾性评价要分析矿区开发对生态环境、地下水、地表水、大气环境的总体影响及其发展演变规律。对于老矿区,要提供两期以上遥感影像图对比矿区的总体生态变化;分析矿区土地利用变化,煤炭开发对地下水的影响,矿区环境质量变化,主要污染源及其治理情况;系统总结矿区目前存在的主要资源环境问题。

【基本图件】

6 矿区遥感影像图,区域地貌图,矿区土地利用类型图,矿区植被类型分布图,矿区土壤侵蚀图,矿区土壤类型分布图,矿区珍稀物种分布图,生态功能区划图,地质构造图,地层综合柱状图,区域水文地质图,地表水水系图,水环境功能区划图,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图,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布点图,项目区有关照片。

【基本表格】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统计表,各类型土地面积统计表,各类型植被面积统计表,各类型土壤侵蚀面积统计表,各类型土壤面积统计表,主要社会、经济数据统计表。

(四)环境影响识别及评价指标体系 【基本内容】

识别矿区开发主要的资源、环境制约因素和矿区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资源、环境问题;识别规划实施可能影响的环境敏感目标,明确其保护要求;确定区域环境目标,明确评价的指标体系,给出指标值;确定评价范围和评价重点;简要分析规划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

【基本图件】

环境保护目标分布图,环境敏感区规划图件。 【基本表格】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规划环境影响识别表,评价指标体系表。

(五)规划环境影响分析

1、生态影响

7 【基本内容】

(1)分析矿区开发对环境敏感目标、土地利用方式、植被类型、景观格局、生物多样性及区域生态完整性的影响。井工矿应给出矿区煤层开采后的地表最大下沉值、最大倾斜值、最大曲率值、最大水平移动值、最大水平变形值、最大影响半径、地表最大下沉速度等参数;说明沉陷、变形的时空分布特点。露天矿应重点分析土地挖损造成的生物量损失、景观变化、土壤侵蚀等。

(2)根据评价区域受影响房屋、文物古迹、道路、水利设施等的类型、等级等特点,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沉陷防护措施。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沉陷破坏程度等特点,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生态恢复或重建方案。针对重点保护目标,应单独提出明确的防护措施。根据当地实际,提出生态补偿机制建议。

【基本图件】

不同阶段的矿区地表沉陷等值线图,或能够反映土地利用变化及地形、地貌变化趋势的其它图件,保护煤柱留设图,生态综合整治分区规划图。

【基本表格】

重点保护目标基本情况及防护措施一览表,各类型土地(林地、草地、耕地等)受影响的面积表,每种类型土地中按破坏程度(如划分为轻度破坏、中度破坏和重度破坏)统计的面积表。

2、地下水影响 【基本内容】

(1)明确冒落带、导水裂隙带计算公式及参数选取;通过防

8 水煤岩柱与导水裂隙带高度的对比,分析煤炭开采对各含水层的影响情况。露天矿应分析疏干影响半径、对地表水系的影响及对区域水循环系统的影响。

(2)通过本区域或相邻区域已生产煤矿的类比调查,说明矿区煤炭开采是否会对饮用水源、农灌水源等产生影响。对于可能受到影响的水源,结合当地实际,提出可行的补偿措施。

(3)从保护地下水资源的角度出发,提出矿井(田)开发顺序调整建议,说明应该禁止或限制开采的区域以及需要留设防水煤岩柱的大体范围。

【基本图件】

区域水文地质图,典型水文地质剖面图,含水层、隔水层及导水裂隙带分布示意图;若对浅层地下水产生影响,应在平面图上标明影响的区域。

3、地表水影响 【基本内容】

(1)鉴于同一矿区的矿(坑)井水水质一般相差不大,在规划环评中应提出针对本矿区的矿井(坑)水处理工艺和设施建议。在处理工艺和设施的选择上,要特别注意矿化度和特殊污染物。提出矿井(坑)水处理设施的规模及项目的选址建议。

(2)预测污水排放对地表水体水质的影响。如果涉及到湖泊、水库、水源地等重要地表水保护目标,要分析采煤沉陷及矿区取水对上述水体及其汇水区域的影响,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

【基本图件】

9 环评建议的矿井(坑)水和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图。 【基本表格】

处理前后的矿井(坑)水及生活污水水质对照表,应特别注意特殊污染因子。

4、声环境影响

应重点分析规划实施对铁路、公路等线性工程两侧声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提出防护措施或线路调整建议。

5、大气影响

结合矿区自然、气候条件,给出煤炭储、装、运等各个主要产污环节的扬尘污染治理措施建议;结合当地煤质特点,给出燃煤锅炉的烟气治理措施建议;给出煤矸石堆场抑制扬尘污染的措施建议;预测锅炉房、煤矸石电厂、矸石砖厂及其他规划工业项目大气污染物排放对评价区域的总体影响。

6、社会影响 【基本内容】

结合当地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规划,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居民搬迁安臵点的选址建议和保障搬迁安臵工作顺利实施的政策、机制、组织等方面的建议,供政府决策参考。分析因矿区开发活动诱发人口集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市化速度加快等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基本图件】

受沉陷或露天挖损影响的村庄分布图,移民搬迁安臵点分布图,大规模搬迁安臵点的规划图。

10 【基本表格】

受沉陷或挖损影响的村庄一览表(包括村庄名称、人口规模、沉陷破坏等级、保护措施等)。

(六)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基本内容】

(1)采用供需平衡法,分析在满足生态用水的前提下,区域剩余可利用水资源量与矿区需水量之间的平衡关系。

(2)对比矿区大气环境容量及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对比水环境容量及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分析污染物排放是否能够满足当地总量控制指标要求。

(3)采用综合评价法、生态足迹法、自然植被净生产力估测法等方法综合评价矿区的生态承载能力。

(4)采用适当的方法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 【基本图件】 矿区水平衡图。

(七)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评价 【基本内容】

参照《清洁生产标准 煤炭采选业》(HJ446-2008)和《煤炭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评价矿区总体清洁生产水平。循环经济分析应结合矿区煤矸石、矿井(坑)水、瓦斯的成分、分布、可利用量等指标,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综合利用方案,包括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布局、规模、工艺等。

【基本图件】

11 矿区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示意图,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分布图,经环评调整后的煤矸石平衡图和污(废)水平衡图。

(八)公众参与 【基本内容】

对公众参与方式、参与过程进行说明,对比较集中的意见进行分析、归纳,提出采纳与否的说明。公众参与提倡早期介入,采用听证会、论证会等方式,尽量邀请专家和政府人员。

【基本表格】 公众意见统计表。

(九)对规划草案的调整和优化建议 【基本内容】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规划草案提出的矿区井(矿)田划分、井(矿)田范围、开发时序以及电力、化工、建材等下游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规模、结构、布局、工艺、环境治理措施等提出具有指导性的调整和优化建议。提出线性工程如铁路专用线、矿区公路、输水管线、输电线路等的线路调整建议。

【基本图件】

矿区规划布局调整图。 【基本表格】

矿区总体规划调整建议一览表。

(十)监测与跟踪评价

结合矿区主要工程设施的布局及其环境影响,提出环境监测计划,包括监测机构、监测内容、监测布点等内容;提出矿区环

12 境影响跟踪评价计划。

【基本图件】 矿区跟踪监测布点图。

四、技术审核报告的编写要求

编写的技术审核报告应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层次清晰,语句通顺,文字简练、用词准确,结论明确,提出的改进与完善意见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对报告书的总体审核意见应与对报告书各部分具体内容的审核意见在逻辑关系上保持一致,避免措辞前后矛盾。

五、对报告书编制质量的总体审核意见

按照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评价报告书编制质量。包括基础资料是否有效,图表是否规范,评价范围、评价重点、评价方法等是否正确,评价内容是否全面、评价深度是否适当,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以及规划的优化调整建议是否明确、合理并具有针对性和技术经济可行性,评价结论是否可信等,最后给出报告书能否提交审查会议审议的总体技术审核结论。

第五篇:费县开发区环评实施方案编制完善所需资料

一、开发区规划应补充完善如下资料:

1、给出明确的分期规划,经济发展目标、人口规模及分期建设应与分期规划建设相一致;

2、明确规划范围内企业是否包括新时代药业,给出其污染物情况;规划用水量预测中明确提出未考虑新时代药业;

3、规划水厂为祊河,应提供相关水厂建设方案及现状情况,说明实际可供水量,应确保满足开发区需水量4.7万立方/天;

4、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应提供相关建设方案及处理工艺;根据目前要求应提出中水深度处理及回用工艺,鉴于开发区分期建设,污水处理规划也应分期实施,明确相关方案;

5、规划热源为费县电厂余热,应说明其现状供热情况、规划增加的锅炉供热能力,应确保满足该开发区735t/h 的用热要求,提出相应烟气处理措施;

6、规划中应补充固体废物处置规划,明确生活垃圾产生量及处理方式,说明现状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说明是否满足开发区需求;

7、规划中应补充环境保护规划相关内容;

8、明确开发区分期建设的时间段规划,以便于分析开发区分期建设污染源;

9、明确的村庄改造计划。

上一篇:骨干教师先进事迹下一篇:工会工作总结安排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