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规划的关键点

2024-05-23

关于职业规划的关键点(精选8篇)

篇1:关于职业规划的关键点

做职业生涯规划前,千万不要忽视自身的知识层面、技能与素质等诸多因素,而必须很清醒地反复斟酌、权衡,全面、细致有效地进行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任何盲目追求过高目标或过低求全的消极做法,都是不合适的,也是不可取的。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认清自己、超越自己、战胜自己、摆脱自己,实现自我的飞跃。

★ 职业生涯规划范文

★ 科学生涯规划需要把握以下四个关键点

★ 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

★ 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

★ 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

★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

★ 银行职业生涯规划

★ 职业生涯规划书通用

★ 职业生涯规划怎么写

★ 浅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篇2:关于职业规划的关键点

人首先是社会的人,离不开社会。保持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同社会发展规划一致,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是职业规划不偏离社会总方向的前提,也是职业规划实现的基本保证。

任何离开社会发展方向、离开社会发展大环境的个人职业规划,都是不现实的,都是虚无的。

篇3:关于职业规划的关键点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告诉我能力是怎么培养的

提到德国职业教育, 首先就是“双元制”, 但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德国的“双元制”是一种制度, 学生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的, 特别是学生先被企业“录取”, 再由企业送到相应的“职业学校”, 学生每周5天一般有3天在“企业”学习, 2天在“职业学校”学习, 这点在我们国家是不可能实现的, 那么我们学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还有什么必要吗?回答是肯定的, 我们要透过“双元制”的现象, 体会职业学校培养人的本质是校企合作办学培养, 学习其实质性的内容。

德国职业教育有二个主体, 即“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 有法律依据, 而我国职业教育完全由“学校”承担教育责任, 虽然我们不能执行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制度, 但这种办学思想完全可以借鉴, 可以这样理解, 既然学生不能频繁深入企业, 那么高职教师就要承担起德国企业对学生的培养责任, 就要非常熟悉企业, 包括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工作经验等等, 这就要求高职教师要经常深入企业, 到学生工作的岗位上真正的“工作”, 再把这种“体验”带回到高职学校的“课堂”, 补充学生无法深入“企业”的缺欠。

我的理解一:教师深入企业, 让教师接地气。通过深入企业, 教师可以感悟到企业文化, 训练岗位能力, 体验企业环境, 了解企业所需要, 培养职业思维。而这些正是学生所需要, 同时又是教师所缺乏的东西。

我的理解二:所谓“双师”, 不是即会技能, 又能讲课;而是即有企业工作经验, 同时又懂专业理论且熟悉教育教学的教师, 双重经验于一身之人。

我的理解三:“双元制”告诉我:职业教育要以职业而不是专业为导向, 以能力而不是以知识为导向, 以企业所需而不是以学校课本为导向;

德国企业培养学生包括工作流程、企业思维、安全意识、法律意识、环保意识、企业工作习惯、企业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是单纯的技能。

反思我们的高职教学, 教师岗位技能尚不过关, 又无企业经验, 对企业相关岗位管理和工作流程知之很少, 教学中以课本和自己理解为中心, 这样培养的学生企业当然不欢迎。

这些差距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具体内容。

结论:要提高办质量, 教师就要深入企业实践, 培养岗位工作能力, 增加岗位工作经验;教师就要改变教育理念, 发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够持续地自主学习;教育要接地气, 不培养学生能力就是“空”的教育, 大道理培养不了学生。

启示:学校要发展进步, 就应创建一个以学习为核心的文化环境, 在教师中比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效果, 而不是夜郎自大。教师中积极的学习气氛又能促进学生积极向上, 形成良好的学风。

二、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师制度让我看到了差距

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实行教师准入制度, 教师资格要求非常严格, 既要有相当熟练的职业技能和工作经历, 又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培养过程大致如下:有志于成为职业技术学校专职教师的年轻人, 首先必须经过三年半“双元制”的职业技能培训, 并获得岗位资格证书, 然后经过一定时间的职业实践和学校或自学的文化课补习, 再进入专门培养职教师资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通常设在综合性大学之中, 本科层次, 学制一般规定为四年。由于国家要求未来的职业技术学校专职教师必须胜任两门课程教学, 又有大量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所以大部分学生要上够五年才能完成大纲要求的学分拿到毕业文凭。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毕业生尚不能去直接任教, 还必须过三关:首先须参加国家组织的第一次职业技术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者取得实习教师的身份, 进入州政府开办的教师实习学院, 度过两年的教学实习期。在这两年里, 三分之二的时间在相应的职业学校里由导师带领实习教学, 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实习学院接受更高层次的师范教育, 学习掌握教育理论;顺利完成这两年实习教学和师范理论学习任务的实习教师, 可以参加国家组织的第二次职业技术教师资格考试, 合格者才可获得正式岗位资格证书, 应聘去职业学校独立任教。

对照德国教师, 我们的差距是明显的:

首先德国教师对工作岗位非常熟悉, 都经过“双元制”的培养, 不像我们教师都是“空降”而来, 善于讲而不长于做, 即使能做, 也是肤浅和表面的, 不够深入和细致, 这是由于没有工作经历造成的;其次专业教师都没有经过职业教育理论深入学习的经历, 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基本跟着自己的感觉走, 没有严格地职业教育训练便走上课堂;最后, 德国教师上岗基本是30岁, 历经多年的磨练和追求才能成为教师, 而我们教师还没有什么准备, 就进入了课堂。

我的理解一:职业教师专业能力必须过硬, 做事能力甚至领先于讲课能力。而实际中我们评价教师过分强调“讲课能力”和“教学资料整理能力”。

我的理解二:教师对于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非常重要, 而我们大多数专业教师根本不把职业教育理论学习当会事, 在学校出现一种怪现象懂职业教育理论的不能讲专业课程, 一线专业教师又不学习职业教育理论。

我的理解三:教师要在专业中有专长, 一些学校实行“课程长”制度也是这个道理。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经过这么长时间培养, 才能胜任二门课教学任务, 而我们教师往往随便就能讲5门以上专业课程。

结论:与德国教师培养流程和实际工作能力对比, 我们教师距离真正的“双师”还有很大差距, 不仅在技能和工作经验方面, 而且在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教学能力方面都很欠缺;一名合格高职教师在专业中必须要有特长, 才能更好地教好学, 才能为企业服务;专业技能、专业理论、职业教育理论是教师基本功, 缺一不可。

启示:学校的一切办学理念都要经过教师才能得到贯彻, 既然我们没有教师准入制度, 那么学校就应建立一种机制, 让教师在岗位上成长, 考核教师的标准应该能够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 使教师成为“真正的双师”, 一所优秀的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地方, 更应该是优秀教师成长的摇篮。

三、德国职业教育的“行动导向教学”让我理解了做中学

德国职业教育一大特色是“行动导向教学”, 所谓行动导向, 就是通过行动进行实践, 即在一个专门以学习为目标的背景环境中, 以组织面临的具体任务作载体, 学习者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及和他人的合作, 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解决问题, 进而完成任务、获得知识和技能。

德国职业教育界于上世纪80年代起, 开展了行动导向教学的讨论, 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1996年, 德国的一次州文化部长联席会议首次提出“要以学习领域为基本原则组织与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这个决议在1999年正式颁布, 它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要按企业生产任务的要求组织教学, 要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专业学科体系, 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要全面包含“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 因此, 确定了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从根本上讲, 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就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 它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 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德国职业教育中一切教学方法选择、使用和评价的基本点。

我理解一: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是“做中学”最好的体现, 是朝着“完整行动”的方向发展, “完整行动”是指对任务独立的计划、实施以及调控评估的过程。而我们日常教学以课程为基础划分, 往往一个具体工作任务需要几门课程才能,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具有综合专业能力, 能够完成一个独立工作任务。

我理解二:学校课堂中的行动导向教学教程是与学习者所要从事的职业领域息息相关的其目的是获得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所需的职业经验。我们的问题是学生实践环境仍然与实际工作相差很大, 教师不了解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 更没有职业经验, 无法培养学生未来岗位工作能力和经验。

我理解三:行动导向教学由信息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控制检测、评估组成, 教师是引导者, 整个任务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 学生以小组形式, 分式合作, 遇到问题时小组成员讨论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等, 而我们教学仍然是以教师讲课为主, 学生训练为辅, 很多时候教师完整的操作一遍, 学生机械进行模仿, 无法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结论:学习行动导向教学的实质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法能力、协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关键能力, 不能只学其形, 理念要转变, 方法要转变, 教学过程要转变;行动导向教学对教师要求很高, 不仅要对实际项目非常熟悉, 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技术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等都有很高要求;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 扩大自己行动领域, 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职业素质。

启示:教师的教学理念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 如果教学方式不改变教育理念也只是一个空想法而已, 学校应引导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真正地以学生为中心, 做中学, 学中做,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企业满意的学生。

四、德国职业教育学习成果

德国职业教育确实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理念新思路, 结合学习和多年教育实践积累, 我开发出教师教学行动流程和学生学习活动流程。

根据德国职业教育理念, 按照全面质量管理 (TQM) 要求, 教学活动不单纯是“上课”, 而是包括课前、课堂、课后三部分, 每一部分按照流程管理, 我们设计出教师教学活动全过程流程, 各个模块都有明确要求。

教师教学活动流程:

(一) 课前—备课

1.基础部分

(1) 反思上次课教学发现的问题;

(2) 整理授课计划;

(3) 仔细阅读教材。

(1) 根据上次课情况和授课计划组织PPT结构;

(2) 提前实验 (课堂演示实验和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一遍) ;

(3) 梳理思路, 分析教学可能出现的问题;

(4) 整理备课教案;

(5) 编写实验任务书或指导书。

2.扩展部分

(1) 学习其它院校本门课程, 最好是精品课程或资源共享课;

(2) 上网搜索相关技术并学习、实践与思考;

(3) 查看其它院校本门课程实验资源;

(4) 反思并再次审查自己修订自己备课教案;

(5) 考查了解实验设备运行情况。

(二) 课中—授课

1.课程引入

(1) 考勤;

(2) 提问、复习;

(3) 互动话题:教学感言或总结;

(4) 本次课主要问题描述;

(5) 学习成果介绍。

2.主体教学

(1) 主要知识点;

(2) 技术应用;

(3) 实践演示;

(4) 互动探索;

(5) 学生实践任务布置。

3.学生实践

(1) 检查学生任务书使用情况;

(2) 个别辅导学生实践;

(3) 共性问题集中讲解;

(4) 学生之间互帮互学;

(5) 给优秀学生布置另外任务;

(6) 检查并且记录实验结果;

(7) 实践总结, 集中互动。

4.教学总结

(1) 归纳教学重点;

(2) 抽取或展示学生实践成果;

(3) 说明注意事项;

(4) 布置课后作业或课后任务。

(三) 课后—复习

1.资料部分

(1) 反思教学过程, 写教学后记;

(2) 记上报出勤情况;

(3) 录教学中没有完成部分;

(4) 填写教学日志;

(5) 批改作业。

2.扩展部分

(1) 分析教学效果, 总结记录成功之处;

(2) 总结教学中发现的新问题, 记录教学效果不好部分;

(3) 找学生谈话, 了解学生情况;

(4) 联系旷课学生。

学生学习活动流程:

摘要: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双师”培养和行动导向教学三个方面, 介绍了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的感悟和思考。采用对比的方式, 介绍德国职业教育关键问题, 并且查找出我们教育教学中的差距, 并给出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的研究成果——教师教学活动流程和学生学习活动流程。

篇4:关于职业规划的关键点

双元制双师行动导向高职教师几乎都看过德国职业教育文章或听过关于德国职业教育如何先进之类讲座,大概了解一些德国职业教育,也模糊地知道了一些个概念如双元制、行动导向、关键能力,等等,但绝大多数高职教师觉得德国职业教育高不可攀,例如.教育制度不同、国情不同、学生更不同、教育目标也不同等等,似乎德国职业教育只是一个理想模型,与我们日常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无法建立起联系,不知道应该从德国职业教育中吸取什么来补充自己的教育教学,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谈一下自己对德国职业教育的理解和学习体会。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告诉我能力是怎么培养的

提到德国职业教育,首先就是“双元制”,但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德国的“双元制”是一种制度,学生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的,特别是学生先被企业“录取”,再由企业送到相应的“职业学校”,学生每周5天一般有3天在“企业”学习,2天在“职业学校”学习,这点在我们国家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么我们学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还有什么必要吗?回答是肯定的,我们要透过“双元制”的现象,体会职业学校培养人的本质是校企合作办学培养,学习其实质性的内容。

德國职业教育有二个主体,即“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有法律依据,而我国职业教育完全由“学校”承担教育责任,虽然我们不能执行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制度,但这种办学思想完全可以借鉴,可以这样理解,既然学生不能频繁深入企业,那么高职教师就要承担起德国企业对学生的培养责任,就要非常熟悉企业,包括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工作经验等等,这就要求高职教师要经常深入企业,到学生工作的岗位上真正的“工作”,再把这种“体验”带回到高职学校的“课堂”,补充学生无法深入“企业”的缺欠。

我的理解一:教师深入企业,让教师接地气。通过深入企业,教师可以感悟到企业文化,训练岗位能力,体验企业环境,了解企业所需要,培养职业思维。而这些正是学生所需要,同时又是教师所缺乏的东西。

我的理解二:所谓“双师”,不是即会技能,又能讲课;而是即有企业工作经验,同时又懂专业理论且熟悉教育教学的教师,双重经验于一身之人。

我的理解三:“双元制”告诉我:职业教育要以职业而不是专业为导向,以能力而不是以知识为导向,以企业所需而不是以学校课本为导向;

德国企业培养学生包括工作流程、企业思维、安全意识、法律意识、环保意识、企业工作习惯、企业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纯的技能。

反思我们的高职教学,教师岗位技能尚不过关,又无企业经验,对企业相关岗位管理和工作流程知之很少,教学中以课本和自己理解为中心,这样培养的学生企业当然不欢迎。

这些差距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具体内容。

结论:要提高办质量,教师就要深入企业实践,培养岗位工作能力,增加岗位工作经验;教师就要改变教育理念,发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够持续地自主学习;教育要接地气,不培养学生能力就是“空”的教育,大道理培养不了学生。

启示:学校要发展进步,就应创建一个以学习为核心的文化环境,在教师中比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效果,而不是夜郎自大。教师中积极的学习气氛又能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形成良好的学风。

二、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师制度让我看到了差距

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实行教师准入制度,教师资格要求非常严格,既要有相当熟练的职业技能和工作经历,又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培养过程大致如下:有志于成为职业技术学校专职教师的年轻人,首先必须经过三年半“双元制”的职业技能培训,并获得岗位资格证书,然后经过一定时间的职业实践和学校或自学的文化课补习,再进入专门培养职教师资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通常设在综合性大学之中,本科层次,学制一般规定为四年。由于国家要求未来的职业技术学校专职教师必须胜任两门课程教学,又有大量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所以大部分学生要上够五年才能完成大纲要求的学分拿到毕业文凭。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毕业生尚不能去直接任教,还必须过三关:首先须参加国家组织的第一次职业技术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者取得实习教师的身份,进入州政府开办的教师实习学院,度过两年的教学实习期。在这两年里,三分之二的时间在相应的职业学校里由导师带领实习教学,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实习学院接受更高层次的师范教育,学习掌握教育理论;顺利完成这两年实习教学和师范理论学习任务的实习教师,可以参加国家组织的第二次职业技术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者才可获得正式岗位资格证书,应聘去职业学校独立任教。

对照德国教师,我们的差距是明显的:

首先德国教师对工作岗位非常熟悉,都经过“双元制”的培养,不像我们教师都是“空降”而来,善于讲而不长于做,即使能做,也是肤浅和表面的,不够深入和细致,这是由于没有工作经历造成的;其次专业教师都没有经过职业教育理论深入学习的经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基本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没有严格地职业教育训练便走上课堂;最后,德国教师上岗基本是30岁,历经多年的磨练和追求才能成为教师,而我们教师还没有什么准备,就进入了课堂。

我的理解一:职业教师专业能力必须过硬,做事能力甚至领先于讲课能力。而实际中我们评价教师过分强调“讲课能力”和“教学资料整理能力”。

我的理解二:教师对于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非常重要,而我们大多数专业教师根本不把职业教育理论学习当会事,在学校出现一种怪现象懂职业教育理论的不能讲专业课程,一线专业教师又不学习职业教育理论。

我的理解三:教师要在专业中有专长,一些学校实行“课程长”制度也是这个道理。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经过这么长时间培养,才能胜任二门课教学任务,而我们教师往往随便就能讲5门以上专业课程。

结论:与德国教师培养流程和实际工作能力对比,我们教师距离真正的“双师”还有很大差距,不仅在技能和工作经验方面,而且在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教学能力方面都很欠缺;一名合格高职教师在专业中必须要有特长,才能更好地教好学,才能为企业服务;专业技能、专业理论、职业教育理论是教师基本功,缺一不可。

启示:学校的一切办学理念都要经过教师才能得到贯彻,既然我们没有教师准入制度,那么学校就应建立一种机制,让教师在岗位上成长,考核教师的标准应该能够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使教师成为“真正的双师”,一所优秀的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地方,更应该是优秀教师成长的摇篮。

三、德国职业教育的“行动导向教学”让我理解了做中学

德国职业教育一大特色是“行动导向教学”,所谓行动导向,就是通过行动进行实践,即在一个专门以学习为目标的背景环境中,以组织面临的具体任务作载体,学习者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及和他人的合作,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解决问题,进而完成任务、获得知识和技能。

德国职业教育界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展了行动导向教学的讨论,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1996年,德国的一次州文化部长联席会议首次提出“要以学习领域为基本原则组织与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这个决议在1999年正式颁布,它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要按企业生产任务的要求组织教学,要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专业学科体系,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要全面包含“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因此,确定了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从根本上讲,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就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它注重实践性教学環节,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德国职业教育中一切教学方法选择、使用和评价的基本点。

我理解一: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是“做中学”最好的体现,是朝着“完整行动”的方向发展,“完整行动”是指对任务独立的计划、实施以及调控评估的过程。而我们日常教学以课程为基础划分,往往一个具体工作任务需要几门课程才能,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具有综合专业能力,能够完成一个独立工作任务。

我理解二:学校课堂中的行动导向教学教程是与学习者所要从事的职业领域息息相关的其目的是获得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所需的职业经验。我们的问题是学生实践环境仍然与实际工作相差很大,教师不了解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更没有职业经验,无法培养学生未来岗位工作能力和经验。

我理解三:行动导向教学由信息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控制检测、评估组成,教师是引导者,整个任务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以小组形式,分式合作,遇到问题时小组成员讨论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等,而我们教学仍然是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训练为辅,很多时候教师完整的操作一遍,学生机械进行模仿,无法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结论:学习行动导向教学的实质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法能力、协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关键能力,不能只学其形,理念要转变,方法要转变,教学过程要转变;行动导向教学对教师要求很高,不仅要对实际项目非常熟悉,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技术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等都有很高要求;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扩大自己行动领域,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职业素质。

启示:教师的教学理念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如果教学方式不改变教育理念也只是一个空想法而已,学校应引导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真正地以学生为中心,做中学,学中做,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企业满意的学生。

四、德国职业教育学习成果

德国职业教育确实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理念新思路,结合学习和多年教育实践积累,我开发出教师教学行动流程和学生学习活动流程。

根据德国职业教育理念,按照全面质量管理(TQM)要求,教学活动不单纯是“上课”,而是包括课前、课堂、课后三部分,每一部分按照流程管理,我们设计出教师教学活动全过程流程,各个模块都有明确要求。

教师教学活动流程:

(一)课前—备课

1.基础部分

(1)反思上次课教学发现的问题;

(2)整理授课计划;

(3)仔细阅读教材。

①根据上次课情况和授课计划组织PPT结构;

②提前实验(课堂演示实验和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一遍);

③梳理思路,分析教学可能出现的问题;

④整理备课教案;

⑤编写实验任务书或指导书。

2.扩展部分

(1)学习其它院校本门课程,最好是精品课程或资源共享课;

(2)上网搜索相关技术并学习、实践与思考;

(3)查看其它院校本门课程实验资源;

(4)反思并再次审查自己修订自己备课教案;

(5)考查了解实验设备运行情况。

(二)课中—授课

1.课程引入

(1)考勤;

(2)提问、复习;

(3)互动话题:教学感言或总结;

(4)本次课主要问题描述;

(5)学习成果介绍。

2.主体教学

(1)主要知识点;

(2)技术应用;

(3)实践演示;

(4)互动探索;

(5)学生实践任务布置。

3.学生实践

(1)检查学生任务书使用情况;

(2)个别辅导学生实践;

(3)共性问题集中讲解;

(4)学生之间互帮互学;

(5)给优秀学生布置另外任务;

(6)检查并且记录实验结果;(7)实践总结,集中互动。

4.教学总结

(1)归纳教学重点;

(2)抽取或展示学生实践成果;

(3)说明注意事项;

(4)布置课后作业或课后任务。

(三)课后—复习

1.资料部分

(1)反思教学过程,写教学后记;

(2)记上报出勤情况;

(3)录教学中没有完成部分;

(4)填写教学日志;

(5)批改作业。

2.扩展部分

(1)分析教学效果,总结记录成功之处;

(2)总结教学中发现的新问题,记录教学效果不好部分;

(3)找学生谈话,了解学生情况;

(4)联系旷课学生。

篇5:新职业规划的八个关键点(待续)

三百六十行,该做哪一行呢,是顺其自然?还是收入驱动?还是听人劝吃饱饭?还是等等其他原因?美国职业发展协会定义了影响职业选择的八个因素:教育、性格、价值观、技能、兴趣、职场、人脉、经历。就是这个样子:

而这八个里面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兴趣,兴趣像一台发动机,不断的产生力量,改变和调整其他不利因素。

一、兴趣是关键

不管是选哪一行,兴趣都是基础,任何一行要做到极致,莫不需要漫长的积累和等待,这个冗长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各种困难、意外、打击等诸多内外可变因素,没有兴趣的支持或者说本能的热爱,是根本坚持不下来的,最终的结果必然是随波逐流混到退休拉到。

这样就面临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何判断兴趣所在。兴趣不是享受,不是吃喝玩乐声色犬马,兴趣是人本能所热爱的东西,是自己甘愿为之付出时间和热情,愿意为之吃苦的那个东西。很多“驴友”都爱好探险,但是面对职业探险家所要经历的考验,危险,和高强度的专业训练,多数爱好者都会退缩。在一次次死神的考验面前,如果不是骨子里的热爱,是不可能也不敢以此为事业的。

兴趣的发现有人早有人晚,有人可能在工作很久之后才发现自己所做的并非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此时就面临在生活和自我之间两难的抉择。但是与其在一种痛苦中沉沦,不如在另一种痛苦中重生,努力永远不会太迟。

兴趣源于天赋,天赋决定兴趣。天赋是什么?天赋是与生俱来的潜在特质,也包括部分后天培养的,但所有的这些,必定是在少年时期就基本定性的。古人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意谓如此。人的兴趣有很多方面,我们可以从自己的诸多兴趣中发掘天赋;有人善思、有人健谈、有人精算、有人勤力,天赋结合兴趣准确运用到职业上,才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扬长避短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与现代的胜任力理论如出一辙。一种天赋能适用到多种不同职业上,例如;有人擅长与人打交道,在补充专业知识后,既可以做管理工作,也可以从事市场营销类工作;专业知识仅是从业者的硬性指标,而天赋才决定谁是业内的佼佼者。

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人在社会文明中生存,个人的行为必须要与外部环境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力量和价值,一个充满活力的环境能加快育人速度,让人成长的更茁壮。但同样,法久生弊,任何一个大环境时间久了,其弊端、不足的一面就会渐渐显露出来,充斥到各个角落,如果因此而整天在抱怨苍天无眼、生不逢时、世风日下等等,那么不论有多聪明,那么最终必然是一个失败者,因为他把时间都用在抱怨和投机取巧上了。

真正有目标的人生时间非常宝贵,没有时间去抱怨,没有一丝时间和精力可以浪费在与自己目标不相干的事情上,坚定不移,只专注自己的目标,其他事情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在需要豁出去时,就勇敢的豁出去,没有任何犹豫;决定去做一件事情,都可轻易不半途而废,应该坚持不懈,直至达成最初的目标。

必须有如此积极的态度,在人生的一次次考验面前,才能勇往直前。满腹牢骚的,优柔寡断的,三心二意的,每当面对人生考验时,或者畏首畏尾原地踏步、或者犹豫不定行动迟、或者干脆投机取巧蒙混过关,那么社会变化越快,人生考验越多,二者差距越大,直至连人家项背都望不到,最终在职业旅途中,变得碌碌无为。

三、目标是核心

三年内要做A,五年内要做B,十年后要成为C等等这种狭隘的职业规划是不存在的。社会和历史变迁的力量不是个人可以预测和对抗的,不论规划多么详细考虑的多么周全,一旦基本环境改变,依赖的假设不复存在,那么精密构思的规划就是一张废纸。这里,有必要认清两个概念;一个是战略规划,一个是战术规划,前者是长期规划,后者是短期规划,没有准确远大的战略规划,就如人生没有目标;而没有具体务实的短期规划,战略规划就变得空洞并且难以落地,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预则立不预则废,再伟大的目标如果没有可行的路线,本质就显得没有意义。那么如何既使得计划在客观的环境中可行,又经得起环境和形式的变化?直观来看,需要对趋势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有准确的预测和把握,但这点很难做到,对于还处于在成长期的人而言,则是几乎不可能。那么,能够为计划起到核心支撑作用的,就是坚定的目标和价值观,让计划路线随着环境变化而围绕着目标变化,坚定的目标和灵活的方法,才能使路线可行而又不会迷失。

故严羽说: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其实岂止是诗,任何事情皆是如此。

当我们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事业,竖立了坚定的目标和积极的态度,剩下的事,就是脚踏实地,从一件件小事开始积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四、有所不为

对于任何一行,当我们投入的时间超过一个程度之后,就会明白,入门或许简单,然而想要精进,则必然只能在两个方面同时努力,即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要缩小研究的对象。举例来说,很多牛人,在年轻的时候,都胸怀大志,比如著名的史学家顾颉刚师傅,还在初中的时候就企图写一本宋史,这种志向其实很深刻地反映了年轻时候的顾师傅对历史科学认识的浅薄。

而投入的规模很快会遇到物理条件的约束边界:吃饭睡觉是省不得的,接送孩子陪看动画也是省不得的,照顾老人孩子更是省不得的,所以只能在缩小研究对象上下功夫,即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精力在个人擅长的领域。

五、意义何在?

人无法脱离社会生存,人的所有理想和目标只有放在社会的大框架内才有意义,那种自诩高远而又不能落地实现的理想除了满足大脑的快感,没什么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能够给予人们现实的精神和物质的养料,使得整个社会的精神和物质活动可以持续下去。

所以,职业规划是以现实的手段在实践中实现着自己的理想或者理念,通过现实的准则、方法、价值,在世俗的社会环境中展示自己的精神世界,考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化自己的精神世界。

待续~~~

篇6:关于职业规划的关键点

职业生涯规划,是人生开始工作的第一步,是任何人不能缺少的。其实,每个人都在有意或无意地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有些人是埋在心里,嘴上不说,其实内心很清楚明晰,这种人很容易成功,而且往往是一鸣惊人。

有些人是说出来,是因为个性使然,内心藏不住东西和想法,但这种人往往是7分热情,3分毅力,容易受到一时挫折的打击而却步。

当然,凡事都没有绝对。

一个人,正确确立自己职业发展规划是实现职业计划――目标、理想的前提。那么一个人在进行职业设计、确立职业发展规划前,必须注意以下7个关键点:

关键1.紧跟社会步伐

人首先是社会的人,离不开社会。保持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同社会发展规划一致,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是职业规划不偏离社会总方向的前提,也是职业规划实现的基本保证。

任何离开社会发展方向、离开社会发展大环境的个人职业规划,都是不现实的,都是虚无的。

关键2.瞄准企业实际

人不但是社会人,还首先是企业人、组织人。从这个属性出发,一个人在规划自己职业生涯时必须保持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同企业(组织)发展目标一致,才能找到很好的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华,才会有丰厚的土壤,不断培植你的职业之树常青,

关键3.结合自身特点

做职业生涯规划前,千万不要忽视自身的知识层面、技能与素质等诸多因素,而必须很清醒地反复斟酌、权衡,全面、细致有效地进行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任何盲目追求过高目标或过低求全的消极做法,都是不合适的,也是不可取的。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认清自己、超越自己、战胜自己、摆脱自己,实现自我的飞跃。

关键4.学会不断学习

一个人只有树立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思想意识,并且付诸试行,学会充分利用别人没有抓住的间隙,学会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技能,不断完善充实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内容。

关键5.树立自强不息

一个人必须树立自强不息的思想,才能保持不被挫折摧毁的坚强毅力,才能不断进取不断进步,要始终坚持永不放弃的信念,只有这样的人,才会走到成功的彼岸。

关键6.保持充沛精力

人的潜能是无穷的。人的精力必须不断培养,才能得到旺盛,一个萎靡不振的人,他的思维里边都是一些不可及的事情,未做先说难。

一个人要学会自己走出思想阴影,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才能时刻面对挫折和失败,也才能果断跳出自身职业挫折甚至失败的阴影。

关键7.及时有效调整

学会调整自己很难。但是,社会就是社会,企业就是企业,不能让社会来适应自己,更不能让企业迁就自己,如果怀着这样的就业心态,你这辈子不用人家说你就先自己完蛋,自我毁灭自己。

人要不断的学会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结合社会的发展现状,企业的战略规划,才能不断保证自身原有职业规划的不断有效调整,实现新的跨越。

篇7:关于职业规划的关键点

了解职业目标的特性是做职业规划的前提,要想制定正确的目标,你首先要了解目标的特性,才能让自己指定的目标的可实现性升高,才会更具有可行性。目标就犹如灯塔,目标正确方向才能无误,要是目标就有问题,那么你脚下的路根本也就是错误的。

职业规划目标的特性:

一、目标具有阶段性

正如成长分不同阶段一样,目标也具有阶段性,所以个人与其目标是同一轨迹运行的。

每个人的目标可以分成多种,包括工作的、家庭的、人际关系的、健康的、经济收入的等多个方面的目标。在每一个不同方面的不同阶段都应有不同的目标。所以说目标是有阶段性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目标。目标同时又是兼容的,每个人虽然只有一个大目标,但同时可能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而每个目标又是有先后顺序的,顺序的不同意味着阶段的不同。所以目标的可行性体现在各阶段的可操作性上。在此,建议大家应为自己的远景目标制订一个详尽可行的发展规划书。我们要知道,无论哪一种成功,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许多人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一个精细的计划,只是一味地空想,而制订发展规划书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我身边的许多朋友整日看似忙忙碌碌,却总是不见有什么成绩,因为大多数人并没有将目标的阶段性明确化,从而不懂得去合理地分配时间。而我的一位企业界的好友,深知“80/20法则”的运用,每天用20%的时间去处理眼前那些急迫的事情,而用80%的时间去做更重要的事情,这样才使他拥有可增长的财富。

二、目标具有动态性

世界在变,事物在变,你也在变,所以目标的各个阶段也具有动态性,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

完成一个短程目标之后,就要自然而然地移向下一个目标。没有明确首要目标的人,就和没有罗盘的船一样无靠可依。如果仔细地分析航行者的图表,你会发现在航程中,从出发点到终点站,其路径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弯弯曲曲的连线。船长必须时时修正方向,以免船只因为外力影响而偏离航道。在航行过程中,惟一不会改变的就是航行的目的地。

如果我与大家一同竞技篮球,由于我们跑位不断变化,我们若想命中篮筐,便只有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投篮角度,以适应自己所处位置的变化。社会是动态的,未来是动态的,知识的变化也是动态的,所以,为了适应动态的发展,你必须适时调整自己的目标,使其变成动态目标。

三、目标具有专注性

问问失败者,为什么会失败,因为他有十个目标;再问问成功者,为什么会成功,因为他只有一个目标。所以为了适应目标的专注性,你还是专注些好。

篇8:关于职业规划的关键点

一、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必须树立“整体性”教育观

为迎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确立职业教育的战略重点地位, 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 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就必须大力推动全社会的积极参与。目前, 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 发展不平衡, 投入不足, 办学条件比较差, 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 所有社会大系统中可以为发展职业教育所利用的资源包括人才、资金、设备等, 都应成为职业院校的开展正常教学的条件和手段。只有通过整个社会各种教育资源的共享, 才能不断促进职业教育的完善和发展。因此, 我们应该做到:

1.彻底更新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意识

从客观上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时间短, 教学条件和经验欠缺;从主观上讲, 很多人存在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 特别是在高校连年扩招的情况下, 人们更是对职业教育的质量而忧虑。因此, 必须彻底更新职业教育质量意识, 确立新的质量标准。

首先, 要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衡量职业教育的质量。对职业教育学生的评价, 不仅要看其知识结构是否完善, 学科理论是否必需、够用, 而且要看其技能操作、技术水平的实际转化能力的强弱。从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来看,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 尤其是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大力发展和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势在必行。

其次, 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职业教育的质量。职业教育要发展, 必然要扩大规模, 在扩大规模的同时, 可能会因设备、师资的暂时不足而影响质量。但从长期看, 如果规模上去了, 加上科学化管理, 就一定会产生巨大的效益, 进而加大教学投入,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从整体角度审度, 以就业为导向, 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就能确保整体水平。这样做不仅能够保证质量水平, 而且还能培养更多的人才, 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这也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际潮流。因此, 要从整个社会对不断提高国民素质的需求来评价和衡量职业教育的质量。

2.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根本转变

实践证明, 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职业学校必须保持勇于变革和善于转型的姿态。市场经济条件下, 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说均不失为一种合理且切实可行的办学模式。它可以有效克服传统办学的封闭办学、条块分割等诸多弊端,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开门办学、优化组合、资源共享等多种功能。职业教育要扩大办学规模, 必须具备最基本的办学条件,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 应采取“集资入股”、“借船下海”、“引凤筑巢”等方式,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渠道筹资, 把规模搞上去, 尤其是后勤设施建设, 可以吸收社会资金投入, 提倡和坚决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 彻底解决职业教育的“瓶颈”问题。再把因此而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教学设备、实训实习基地的改善和建设以及图书资料的购置。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职业教育的规模、效益、质量, 形成良性循环。

发展职业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职业教育系统自身的教学条件, 而应将其置身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中, 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 充分利用整个社会的教育资源, 来积极发展职业教育。这样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 有利于突破传统的办学模式,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

二、全面认识和落实“双证书”或“一书多证”制

实行“双证书”制或“一书多证”制给职业学校教育和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这已被实行这种制度的职业学校实践所充分证明。“双证书”制或“一书多证”制是指对毕业生既颁发学历文凭证书, 又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它是职业教育效果的标志, 也是国家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的重要手段, 是国家证书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现实表明, 职业院校对学生实行“双证书”或“一书多证”制, 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我国职业教育是在中等文化程度基础上, 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职业院校毕业生不仅获得的毕业证书应达到国家职业教育的相关标准, 而且获得的“双证书”或“多证书”也应达到与此相应的技术标准。目前, 职业院校学生应获得具备中等文化程度方可获得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才是名副其实的“双证书”或“多证书”。因此, 职业院校应制定出相应的考试等级制度, 同时, 我国教育、劳动、人事部门也应制定出职业资格标准或明确原标准等级, 从而激励职业院校学生积极考取“双证书”或“多证书”。

三、结合实际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面对当前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新的机遇, 如何建立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是全面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关键。所谓“双师型”教师, 是指既有较高的理论教学水平, 又有专业技能培养指导能力, 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相应的中级以上技术等级证书的教师。

笔者认为, 对现有教师加强职业培训, 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具体途径: (1) 学校利用社会力量进行师资培训。建立校外教师培训基地, 有计划与相关企业建立协作关系, 选派教师到企业见习、实习或参与技术和管理工作及科技开发等。 (2) 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3) 安排教师业余进修和在职培训。职业教育发展的成败取决于从业教师的专业素质, 面对职业教育的现状, 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要求我们尽快建立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 是职业教育长足发展的保证。

总之, 在研究、探讨有关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今天, 必须充分结合新形势、新要求, 准确把握这些关键问题的内涵、实质及其演变进程, 从而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国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问题综述.职教论坛, 2002.

[2]游章熙.关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 (4) .

上一篇:高中学校纪检工作计划下一篇:报关员资格考试资格证书的发放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