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环评工作方案

2024-05-05

规划环评工作方案(精选8篇)

篇1:规划环评工作方案

一、主要工作内容

1工作内容

a.项目情况系统了解,包括工程项目建设情况,包括工程量和工程布置,工艺设计等。

b.新孟河拓浚工程项目区自然状况,包括地形地貌、水系水文、气象条件、植被状况等。

c.新孟河拓浚工程建设对当地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包括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拆迁情况、对当地植被水系的影响和对周边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d.新孟河拓浚工程目前建成的绿地系统、排水系统,及其效果分析。

a.主要施工内容(施工期间地表面大部分裸露,对此是否会导致水土流失)

b.项目场址附近主要是居住区、商业区和文化区分布,主要污染源调查

c.生物多样性调查,如鸟类、爬虫类、小兽类、两栖类、昆虫类种类及数量

d.本项目运行后排放的污水去向,是否达到对应的排放要求,对周围水体水质有无影响。

e.果岭等植草养护是否施用化肥和喷洒农药、杀虫剂,是否造成面源污染

f.草坪修剪及各类水泵、送排风机采取适当的减振、消声、隔声措施后是否会对周围居民产生不适感(噪音)

g.项目运营后,废气来源

(1)新孟河拓浚工程建设项目基础资料收集(2)通过现场踏勘进行评价区域环境现状调查

(3)进行建设项目对环境介质(空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声环境、社会环境等)的影响分析与评价

(4)提出合理、实用的环境影响减缓措施与对策; (5)给出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

(6)编制环评报告书。

注意:公众参与贯穿全过程:征求公众对于钟山新孟河项目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的认识及重点关心的环境问题,以完善本项目的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措施。

2.工作进度安排

分为4个阶段:

(1)资料收集、分析阶段,10月8。

(2)前期研究阶段,10月9。

(3)环境影响分析、评价阶段,月8日至10月10。

(4)报告书编制阶段,年11月以后。

3.保障措施

(1)为确保新孟河拓浚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我方参与此次工作的环评技术人员会认真研读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文件(包括最新公布、实施的技术导则、环境标准),对涉及评价的行为负起责任,全面履行委托合同要求。

(2)我方环评技术人员会尽快熟悉工程情况(包括建设单位提供的所有施工图纸及各有关工程资料),并就对其中技术细节的疑问(涉及环境影响分析、评价方面)坦诚求教,与贵公司做好适时沟通,提高工作效率。

(3)我方会适时召开环评工作开展的会议,对已完成部分进行阶段性总结,并认真部署下一阶段的任务,同时做好书面交底工作,以便工作程序有据可查。

(4)如在某一阶段发现问题,导致工作无法按照预期开展,我方会应灵活调整工作进程,合理利用时间,按要求完成工作。

4.可达性分析

我方在认真研读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与委托方有效沟通的基础上,认真撰写了此次钟山新孟河拓浚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案。该工作方案内容紧密结合建设项目特点,且与环评报告书要求相契合。工作进度安排合理,可操作性强。

综上所述,该项工作的开展具有可行性。

二. 保障措施

1.成立领导小组

设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对工作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并在小组的组织下开展规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和评估。

2.成立技术小组,聘请专家进行指导

技术小组主要负责规划大纲、文本、图件的编制。及时与各部门沟通、协调,协助各部门做好管理工作。确定工作管理制度、原则等,参考相关规定,注意征求有关人员意见。

建设一支专家团队,将对工作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给出解决办法,并提出意见和建议,确保规划方案具有科学专业的依据。

3.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

对工作人员开展环境法制、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环境管理与政策、环境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环境规划与标准、重大国际环境问题与履约等环境战略和理论方面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水平。

4.及时开展工作会议

在各部门的协助下进行工作分析,交流现阶段工作方案的实施进度,提出讨论并解决工作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交流工作心得,根据各部门的.工作情况对工作计划进行合理的修改,确保工作更有效、更及时的完成。

5.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使工作小组有充足的经济基础,免去后顾之忧,排除经济限制的难题,作出更好的规划。

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积极筹措建设资金。政府要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逐步增加投入,强化监管,发挥环保投入主体的作用。各级政府要把环保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的正常支出科目,并逐年有所增加。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始终坚持利用市场和开放的机制,大力培育和引进多元投资主体,不断拓宽筹融资渠道,扩大投资规模。

6.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对规划区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全名的环保意识,增强公众参与。开展环境普法教育和环境警示教育,增强公众环境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把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作为环境宣传教育的重点,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环境宣传教育要向农村扩展,逐步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

7.合理分配任务

合理安排各个部门的工作,各部门也要按规划的要求和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完成规划中确定的各项任务。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将工作完成情况与领导干部业绩考核和各地经济工作考核相结合,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篇2:规划环评工作方案

(1)与环评单位签订合同;

(2)为环评单位提供环评所需资料,如锅炉原有环评资料、排污监测报告等;

(3)报告报审版报送藁城市环保局,藁城市环保局提出修改意见;

(4)根据藁城市环保局修改意见,可能需要贵单位提供相关补充资料;

(5)报批版报告报送藁城市环保局批复。

(6)项目主体工程完工后,贵单位向藁城市环保局提出试生产申请,藁城市环保局自接到试生产申请之日起30日内,对项目环境保护设施及其他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并做出审查决定。

(7)贵单位自试生产之日起3个月内,向藁城市环保局申请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应提交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表,并附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表。

(8)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表,由建设单位委托经藁城市环保局批准有相应资质的环境监测站编制。

(9)藁城市环保局自收到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之日起30日内,完成验收。验收时对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及其他环境保护措施进行现场检查和审议,提出验收意见。

2、环评单位工作程序及内容

环评单位进行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工作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现场踏勘收集资料阶段:

(1)评价单位到项目所在地进行现场调查,主要对厂址周围环境敏感性进行调查,确定环境保护目标;

(2)收集当地自然环境概况、社会环境概况、生态环境概况、企业环评等资料。

第二阶段为报告编制阶段:

(1)评价单位根据可研报告进行工程分析,确定项目排污节点,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2)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完成报告初稿,提交贵方审核;

(3)根据贵方意见进行修改,完成报告报审版。

第三阶段:报告修改阶段:

(1)藁城市环保局对报审版提出修改意见,环评单位根据意见补充完善报告;

(2)出环评报告报批版。

3、环评单位提交成果形式

提交《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报批版。

4、报告编写工作进度安排

在环评所需资料齐全后,我公司在7天内完成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的编制工作,工作进度安排见下表。

工作进度安排表

5、报告评审阶段时间安排

(1)报审版报告完成后由贵方报送藁城市环保局,藁城市环保局对报告提出修改意见。

(2)我方根据修改意见修改报告,报告报批版报送藁城市环保局批复。

(3)项目建成后由贵单位向藁城市环保局提出试生产申请。

(4)自试生产之日起3个月内,向藁城市环保局申请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5)贵单位委托经藁城市环保局批准有相应资质的环境监测站编制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表。

篇3:规划环评工作方案

关键词:规划环评,问题,对策

2003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首次明确了规划环评的要求:即土地利用规划、区域、流域、海域开发规划和工农业等10类专项规划应进行规划环评工作;200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进一步规范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审查工作的工作细则要求;2014年修订颁布的《环境保护法》 (2015年1月1日实施) 更加强调了环境规划以及规划环评的重要性, 强化了规划环评作为项目环评的前置审批地位。尽管我国的规划环评工作具有相关法律、条例的保障, 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 规划环评仍然存在执行率不够、流于形式、环评结论难以落实等突出问题。

1 规划环评在实际中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政府部门对规划环评工作重视不够

首先, 我国虽然在环评法中明确了规划环评的审查内容和范围, 但对于审查主体的规定比较模糊。环评法中将规划环评工作根据规划性质的不同划分为环评报告书和篇章说明两大类。在实际工作中, 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一般作为环评报告文件由同级环保部门审批, 但对于需编制篇章和说明类的规划, 审查主体不明确, 审查工作基本没有开展, 存在部分规划已经实施后环保部门仍不知情的情况。

1.2 现有机制难以保证评价结论的客观公正

在我国受多种因素制约, 现有机制难以保证评价结论的客观公正, 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地方政府以GDP为导向的政绩观没有改变, 规划环评难以提出制约规划的结论;第二大部分规划环评报告书是在某建设项目受到环评审批上的制约时, 由投资方 (或急于引进某项目的政府部门) 委托编制的, 评价费用的支付与能否最终通过环保部门的审批直接挂钩, 在这种机制下, 为取得审批文件而进行环评难以保证环评报告的独立性。

1.3 规划环评中提出的结论和要求难以实施

一般来说, 规划环评文本中会对规划提出合理的落实相关环保措施、规划调整的要求和建议, 但在规划具体实施过程中, 规划环评中提出的要求特别是与规划利益相冲突或者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措施难以实施。规划环评审批文件难以对后续项目的建设形成有效制约。造成这种现象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政府部门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GDP的增长, 对于妨碍建设项目落户的环保要求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能拖就拖, 或者采取行政干预给地方环保部门施压;另一方面, 地方政府、规划编制单位、审批单位以及环保部门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关系没有理顺, 规划环评中提出的部分环保要求规划编制单位难以独自承担和实施, 地方政府对规划中存在的要求不知情无法协调, 审批单位及环保部门对存在的问题只能进一步提出要求和建议, 缺乏相关的管理手段, 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管体系。

2 提升规划环评在实际工作中作用的对策

2.1 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规划环评

将环保工作纳入政绩考核体制中, 并在实施中具体量化考核指标, 例如规划环评执行率等指标。同时建议在法律层面上规划环评的审查工作可交由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管理, 人大环资委委托环保部门开展规划环评的日常审查监管工作, 可大大提高规划环评的权威性, 也更容易协调政府部门与环保之间的利益冲突。

2.2 调整现有环评体制, 增强规划环评的独立性与科学性

首先, 目前环评审批工作已经实行了全本公示制度, 审批过程中环评报告全本以及建设单位、评价单位信息基本全部在网上进行信息公开, 这点有利于提高环评的客观性。但从实际工作中来看, 信息公开大部分仅限于当地环保部门的官方网站, 普通民众参与性不强, 建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于大型规划或者与民生联系较紧密的规划其规划环评应在当地主流报刊或者媒体予以公示, 以增强规划审批部门、规划编制部门和规划环评编制单位的责任感。第二为保证规划环评工作中评价机构的独立性, 应使环评单位在利益上与建设单位断绝关系, 政府可以考虑将规划环评的评价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 并且费用的支付与环评审查结果无必然联系;此外, 地方环保部门也应加强对辖区内环评机构的日常管理和审查工作, 并设立奖惩制度, 从而促使环评机构报告质量的提高。

2.3 完善规划保障机制来促进环评结论的实施

规划环评的落脚点在于规划, 规划环评中的要求和建议能否顺利实施在于规划是否能按既定的目标实施, 因此加强各级规划、各行业规划之间的协调关系尤为重要, 如果各类规划彼此独立, 缺乏协调, 最终的执行度都会受到影响, 因此规划的编制及实施过程中要打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隔阂。同时在规划实施过程中, 规划审批机构以及政府管理部门应通过在空间布局以及准入指标方面的硬性要求, 来规范规划区域内具体项目的实施。

3 结语

在我国, 规划环评工作仍处于摸索、起步阶段, 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 特别是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支持来协调解决。只有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规划环评管理机制, 制订相应的实施细则, 才能真正发挥出规划环评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天威, 周卫峰, 谢慧, 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若干问题探析[J].环境保护, 2007 (11) .

篇4:规划环评工作方案

关键词:规划环评;规划方案;优化调整;环境目标

中图分类号:X8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4)20-0075-01

进行规划环评的意义主要在于使环境的规划更加的科学,科学的规划环评可以从根源上避免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现象的出现,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视域下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规划环评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对社会与经济不断发展背景下环境的承载力进行规划,实现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现,从而使社会在发展的同时可以在最弱的环境损坏和影响下获得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而对规划方案提出优化调整的建议是在规划环评工作进行的重要目标。但是,目前我国对规划环评工作的认识还比较浅,这主要是因为规划环评是可持续发展视域下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所以现今我国规划环评实际工作开展时经常会遇到各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极大的制约了我国规划环评工作的发展与进步。

1规划环评的思路

通常情况下,规划环评的步骤都是按照一条固定的流程实现的,根据相关经验可得出这条流程主要是指“规划分析→环境影响分析→承载力分析→规划环评结论”。首先,对规划方案包含的规划区域周围的环境条件进行具体的调查和研究,然后再对这些调查和研究的结果进行具体和全面的分析,得出该区域环境因规划所形成的环境影响,再将社会发展与环境承受力两方面因素综合起来,具体的对该区域规划环评工作进行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其次,将分析出来的结果与环境影响及区域评价的指标三方面因素综合起来考虑之后,提出相应的对规划方案提出优化的建议;最后,在综合考虑规划环境合理性综合论证结论的基础上,综合该区域的规划规模、结构、布局等三方面因素对规划方案提出相应的调整意见。因此,在规划环评中对规划方案提出优化调整建议,必须要结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本文主要通过结合相关案例,从规划环评的规划协调性和周围环境的承载力上对整个规划环评进行简要的分析和研究。

2结合案例来分析规划环评的协调性

2.1从规划环评的规划协调性来进行分析

从规划环评的规划协调性进行分析有助于规划师更快的了解当地规划环评所处的环境背景,避免在进行规划工作时对不同部门与层次进行规划时出现冲突或者断链情况的出现,所以对规划协调性进行分析的过程不仅是规划环评中不能缺少的过程,还是对规划环评中对环境的影响评价中非常重要的技术要点。我们可以将规划环评中的规划协调性理解为“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领域之内,不同规划内容一致和互相促进的程度”,主要包含了规划的相容性和互动性等两个方面,其中规划的相容性主要反映的不同规划之间存在的静态关系,而规划的互动性则体现了在通过一定的协调手段之后,根据需要将规划进行适当的调整,让各个规划之间能够互相适应,并达到相容形成一种和谐的动态关系。对规划环评中的规划协调性进行分析的过程分别包含了对规划所处的政策背景信息进行整合与筛选、对规划协调性进行评价以及对规划中出现的冲突和矛盾进行协调等三方面。在规划环评调查所得的生态环境报告中,需要将当地的法律法规政策对规划环评方案的影响重点考虑进来,故而在设计规划环评的方案并对规划环评的协调性进行分析的时候需要注意对规划与当地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上位规划之间的符合性进行具体的分析,并且还需要规划和同为有关规划的协调性,尤其是对于生态环境功能区域的整体规划、周边环境保护的规划、环境功能区划、周围城市或城镇的整体规划、土地的利用规划以及能源和资源利用的整体规划等各方面规划因素之间的协调性。整理和归纳之后从规划的协调性来进行整体的分析,关键是要突出不同的规划之间产生的各项矛盾与冲突,然后再对规划方案提出相应的优化调整建议。

2.2案例分析

以我国某工业园区作为案例对象进行研究。然后通过对该工业园区所在地与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与规划方案的影响以及规划的协调性进行深入的分析,我们发现该工业园区规划中的有一部分使用的土地与周围的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出现了较大的矛盾与冲突。在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的区域是属于不能用于建设的,更不用说用于修建工业园区等极易破坏生态环境的工程,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的主要功能是用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用地。而因为该工业园区与生态环境功能区域规划产生冲突的区域主要属于围垦区,根据当地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围垦的滩涂作为建设用地应该要划入重点准入区。因此,可以看出通过规划环评的规划方案提出了调整该地生态环境区域的建议,有效的协调了双方的矛盾与冲突。

3环境承载力分析

环境承载力主要是指在一段时间之内,在其它条件不变且周围生态环境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规划环评区域的生态环境能够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规划环评对环境的承载力进行分析,是建立在对规划环评区域生态环境的实际状况进行了具体的调查的基础上的,然后在对规划环评工作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具体的分析,经讨论和研究之后,对环境质量是否达标、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扰动情况等方面因素进行明确的评价,并在测算出周围环境纳污能力的基础上,对规划开发会产生的污染物的排放总量的符合性进行相应的明确。然后,对制约规划环评的各方面因素进行总结性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规划方案调整建议。

4结语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区别,规划环评所设计的环境影响评价在范围上明显更加的宽广且包含的内容也更多,所以就需要综合周围环境各方面因素信息,整体的对规划环评的方案进行具体分析和研究。进行规划环评的目标并不只是为了能够提出一些减少环境危害的建议,而且还需要对规划环评的具体方案提出相应的优化调整建议,这也是一项规划环评工作的重要任务。本文根据自己对规划环评的理解,结合某工业园区的实例,从规划环评的规划协调性来对规划环评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以供相关的规划环评工作人员参考。

参考文献:

[1] 曹晓红,吕巍.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农村建设规划环评工作实践[J].环境保护,2009,(2).

[2] 黄川友.规划环评的问题与对策[J].环境保护,2009,(18).

[3] 佘春娇,陈伟亚.工业开发区规划环评水环境总量控制指标分析[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12).

[4] 池金萍,周利萍,马树海,等.规划环评中对规划方案提出优化调整建议的要点和案例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7).

[5] 李慧明,王磊,刘倩,等.环境经济评价在规划环评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4).

[6] 麦方代,周鹏.规划环评助力绿色矿区发展——山西阳泉矿区总体规划环评实践[J].环境保护,2009,(20).

篇5:规划环评工作方案

一、开发区规划应补充完善如下资料:

1、给出明确的分期规划,经济发展目标、人口规模及分期建设应与分期规划建设相一致;

2、明确规划范围内企业是否包括新时代药业,给出其污染物情况;规划用水量预测中明确提出未考虑新时代药业;

3、规划水厂为祊河,应提供相关水厂建设方案及现状情况,说明实际可供水量,应确保满足开发区需水量4.7万立方/天;

4、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应提供相关建设方案及处理工艺;根据目前要求应提出中水深度处理及回用工艺,鉴于开发区分期建设,污水处理规划也应分期实施,明确相关方案;

5、规划热源为费县电厂余热,应说明其现状供热情况、规划增加的锅炉供热能力,应确保满足该开发区735t/h 的用热要求,提出相应烟气处理措施;

6、规划中应补充固体废物处置规划,明确生活垃圾产生量及处理方式,说明现状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说明是否满足开发区需求;

7、规划中应补充环境保护规划相关内容;

8、明确开发区分期建设的时间段规划,以便于分析开发区分期建设污染源;

篇6:战略环评与流域水电规划环评实践

简要介绍了战略环评在国内外的发展过程,论述了战略环评的概念和研究思路.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云南省广泛开展的.水电开发活动,论述了其带来的环境影响.根据云南省内几条流域水电开发的环评实践,提出了流域水电开发环评应关注的重点,包括相关部门的协调和正确掌握环评政策,关注流域水电建设可能对环境产生的累积影响,有效保护以鱼类为主的水生生物,确定流域的最小生态流量,重视公众参与等.

作 者:欧晓昆 杨永宏 作者单位:欧晓昆(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91)

杨永宏(云南省工程项目环境审核受理中心,云南昆明,650032)

篇7:游艇码头规划环评简本

中国·海南 2011-08-08 16:15:24 来源:海南省交通

运输厅 字体:【大 中 小】

海南省游艇码头以“两核、四区”的布局。“两核”:海口、三亚,游艇码头发展核心地区。“四区”:北部区域以海口为中心,涵盖周边澄迈、文昌等县市;南部区域以三亚为中心,涵盖周边陵水县、乐东县;东部区域以琼海为中心,涵盖万宁,旅游特色是以博鳌论坛为代表的高端休闲服务业;西部区域以儋州为中心,涵盖临高、东方、昌江等县市,打造国际化的环北部湾滨海度假地。

本次规划游艇码头数量39个,其中大、中、小型游艇码头分别为4个、24个和11个,2030年泊位总规模可达7000~10000个。

1.1.环境现状

1.1.1.自然环境

海南省地处热带,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是我国最具有热带海洋气候特色的地方,全年暖热,雨量充沛,干湿季节明显,常风较大,热带风暴、台风频繁,气候资源多样。

海南省所属的海南岛为大陆岛,南海诸岛属海洋岛。海南岛是一个穹形山体的海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中部偏南地区高山起伏,最高山脉五指山。山地中散布着丘陵性的盆地。丘陵主要分布在岛内陆和西北、西南部等地区。环岛多为滨海平原。

海南岛基岩由侵入岩、变质岩、沉积岩和火山岩四大类组成。松散土体主要由更新统和全新统的松散土层组成,岩性为粗砂、中砂、粉细砂、粉质粘土、粉砂土、砂砾石等,分布于岛四周沿海滨海平原和河流中下游阶地及三角洲地区。海南岛区域构造较为发育,主要有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三组构造。火山活动主要表现为新生代以来,琼北地区发生频繁的火山喷发。地震活动较为频繁。主要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等种类,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危害较大。

海南岛土壤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和地域性,分布有砖红壤、山地赤红壤和山地黄壤等湿润亚热带典型地带性土壤类型,以及干热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褐色砖红壤和燥红土;还有一些地带性不明显的土壤类型,例如水稻土、潮砂土、滨海盐土和滨海砂土等,分布在不同的地貌部位上。

海南岛比较大的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山区,组成辐射状水系。各大河流均具有流量丰富、夏涨冬枯等水文特征,年均降雨量约为557亿m。全省独流入海的河流共154条,其中集水面积超过100km的有39条,集水面积500 km以上的河流有18条,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为海南岛三大河流,集水面积均超过3000 km,3条河流域面积占全岛面积的47%。全省河川径流量为388亿m,约为全国总径流量的1.1%。人均占有的河川径流量为4940 m。

223海南省地下水十分丰富,水质保持良好状态。热矿水、矿泉水资源也十分丰富。

海南省是我国海洋面积最大省份,拥有海域管辖权的海域面积约200万km,海岸线总长约为1811km,环岛海岸线长达1528km。

21.1.2.资源概况

海南省土地总面积为353.54万hm,其中,农用地面积为282.64万hm,占土地总面积的79.95%;建设用地面积为29.26万hm,占土地总面积的8.27%;未利用地面积为41.64万hm,占土地总面积的11.78%。

2222海南岛共有维管束植物4000多种,其中630多种为海南特有。海南陆生脊椎动物有567种,其中两栖类37种(其中11种为海南特有,8种为国家特产动物),爬行类104种,鸟类344种,哺乳类82种(其中21种为海南特有)。有7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2种属省级保护动物。

海南省共发现矿产88种,已探明列入资源储量统计的矿产有55种,矿产地(床)396处。

1.1.3.社会经济概况

2009年末,海南省总人口879.56万人。

2009年末,海南省总人口879.56万人。其中,男性458.44万人,女性421.12万人;农业人口539.31万人,非农业人口340.01万人;汉族725.96万人,黎族139.54万人,苗族7.32万人,壮族3.7万人,回族1.15万人,其他少数民族1.89万人。

全省已基本建成以环岛高速公路为主动脉的“三纵四横”公路网络。截至2009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20041km,其中等级公路14458.94km,等外公路5581.83km。全省现有海口(主要港口)、三亚、洋浦、八所等重要港口和清澜等地方性中小港口,遍布全岛沿海岸线。目前岛内有海口美兰机场和三亚的凤凰机场,已开辟了广州、北京、上海、沈阳等几十条国内航线和香港、新加坡、曼谷等不定期国际航班。

1.1.4.生态环境现状

(1)海南岛又有着复杂多样的植被类型,按《中国植被》的分类系统划分,可分为植被型组6个:针叶林、阔叶林、灌丛和灌草丛、草原和稀树草原、沼泽和水生植物、人工植被;植被型10个:热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雨林、红树林、竹林、常绿阔叶灌丛、稀树草原、沼泽、人工植被。

(2)根据海南岛植被及其环境特点,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将海南岛生态系统类型划分为13类,即热带季雨林、沟谷雨林、山地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红树林、热带针叶林、山顶矮林、灌丛、稀树草原、热作园及经济林、用材林、防护林和农田

(3)海南岛周边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较为多样性,且绝大多数的种类属于热带、亚热带的沿岸性种类。共有种类有200种。

海南岛周边海区浮游植物种类繁多,初步鉴定共有289种(包括变种和变型,下同),分别隶属于5门71属。

海南岛周边海域大型底栖生物568种,隶属于12大类群197科388属。

海南岛周边海域有鱼类345种,隶属于22目88科179属,其中以鲈形目种类占绝对优势,占总数的57.9%。

(4)海南岛上已发现陆栖脊椎动物561种,其中两栖类37种,爬行类104种,鸟类344种,兽类82种,岛上列入国家一、二类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90种,其中一类保护动物8种,二类保护动物82种。在两栖类37种动物中,有11种仅见于海南岛,其中8种列为国家的特产动物,在哺乳类的82种动物中,21种为海南所特有。已记载的各类海洋生物超过3000种,隶属于海绵、腔肠、软体、甲壳、棘皮、鱼、爬行、鸟、兽等类动物和藻类,其中鱼类超过1000种,有经济价值的有200多种。海南目前已有昆虫5800多种,约占我国已知昆虫种类的1/10。

(5)海南省水土流失面积为43777hm,占土地总面积的的1.29%。其中中度侵蚀面积3357 hm、强度侵蚀724 hm、极强度侵蚀678 hm。海南省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减少,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一定成效。

222

21.1.5.海岸带资源及环境状况

(1)海岸带生态系统丰富多样,主要有独特的红树林和珊瑚礁,以及海岸带湿地、河口、泻湖等生态类型。有大小港湾84个,其中有20个港湾已辟为港口,以及众多泻湖与泻湖湾。

(2)海南岛海岸线分布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据已有地质资料统计,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钛铁矿、锆英石、独居石、玻璃用砂等。钛铁矿、锆英石、独居石矿矿产主要分布在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等的环东海岸;玻璃用砂矿矿产主要分布在文昌、儋州、昌江、东方等海岸,以文昌的资源潜力最大。

(3)海南的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大多属于暖水性,大多数是典型的热带种类,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已记述鱼类1064种;分属于173科、499属;蟹类325种,隶属18科、148属;贝类有681种,隶属于103科289属;头足类有58种。此外,还有水母、海参、海胆和珊瑚等各种海洋动物、海藻资源有162种,分属于47科100属。

(4)海南省设有各类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21个,其中红树林及生境自然保护区有7个,珊瑚礁及生境自然保护区有5 个,白蝶贝及生境自然保护区有2个,麒麟菜、江漓菜、拟石花菜及生境自然保护区有2个,海龟、玳瑁、虎斑贝等及生境自然保护区有1 个,鲍鱼及生境自然保护区有1 个,白鲣鸟及生境自然保护区有1个,金丝燕及生境自然保护区有1个,内陆湿地和河口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3个。监测结果显示,各类海洋自然保护区海域环境保持优良,海洋生态维持平衡。

1.1.6.环境功能区划

(1)海南省有4大生态区,即海南海岸带生态区(Ⅰ);海南环岛台地、平原生态区(Ⅱ);海南中部山地生态区(Ⅲ);南海海域和南海诸岛岛屿生态区(IV)。第Ⅰ、Ⅱ、Ⅲ三个生态区细划为10个生态亚区和38个生态功能区。

(2)海南岛水环境功能区划共对全省77条主要河流,17个水库进行划分,划出138个水环境功能区。划分的河流长度为3756.3km,占全省河流长度的80%左右,水库库容为58.8×108 m3,占全省湖库库容的81%。

(3)目前海南省全省环境空气质量均执行一级标准。

(4)海南省只有部分重要城市中心地区进行了声环境功能区划,其余大部分地区尚未划定声环境功能区。

(5)海南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共分为四类环境功能区,一类环境功能区21处,二类环境功能区分食盐工业用水区、渔业养殖区、滨海旅游娱乐区等3类区域共27处,三类环境功能区3处,二类环境功能区分港口区、倾废区、排污混合区等3类区域共27处,每处根据其功能执行不同标准。

1.1.7.重要环境敏感区

(1)海南省目前共有自然保护区72处,其中国家级9处,省级21处,市县级42处,初步形成了一个以保护森林、湿地、海洋、野生动植物、海岸带、自然景观等的海南省自然保护区体系,有效地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起到了涵养水源、保护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重要作用。

(2)南省已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7个,总面积近1550 km。

2(3)海南省现有世界地质公园1处,省级地质公园2处,总面积163km。

2(4)海南岛红树植物属东方类群,有20个科、25个属、38种,其中真红树12科、15属、27种,半红树9科、10属、11种,海南岛的红树林几乎包括了我国所有的红树植物种类,海南岛仅无厦门老鼠簕。

(5)海南岛绵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港湾、河口为红树林的生长繁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成为我国红树林资源保护的重要地区。海南省的红树林林地面积为13539.7hm,红树林有林面积为3930.3hm,22(6)目前,海南省已划定市县以上级别饮用水水源保护区29处。

(7)海南省已经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497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17点,还有2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了国家级保护名录;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3处,历史文化名城1处、历史文化名镇4处。另外,海南省文物部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海南省普查工作,已完成实地文物调查阶段,基本摸清全省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和保存的基本状况,其中新发现峨蔓盐田等2412处文物点。

(8)海南现已建成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23个,其中三亚热带海滨风景名胜区为国家级,22个为省级。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和建设,提高了海南旅游景点的质量和品位,提高了旅游产业的竞争优势,使海南的支柱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2.规划环境影响分析

1.2.1.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本次规划岸线中港口岸线所占的比例较小,不会造成大范围陆域生态景观格局的变化。

(2)各码头周边生态系统以建设用地、防护林(主要是木麻黄海防林)、灌丛、红树林为主。

(3)本规划中小中大型游艇码头占地分别为5 hm、9 hm、13hm,可以估算出本规划

222中包含的39个游艇码头共占地约323hm。

2(4)本规划中北港岛游艇码头、新村港游艇码头、亚龙湾游艇码头、鹿回头游艇码头、小东海游艇码头、三亚河口游艇码头将占用或邻近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省南湾自然保护区、三亚亚龙湾青梅港红树林保护区、三亚市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三亚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5个自然保护区。

(5)海南省游艇码头布局范围内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分布,本规划不涉及海南省省级以上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

(6)铁炉港游艇码头、马袅港游艇码头位于红树林内,亚龙湾、北港岛、博鳌海滨度假旅游区游艇码头、石梅湾、黎安港、新村港、光村、盈滨半岛内湾游艇码头、三亚河口游艇码头8个游艇码头周边一定范围内分布着红树林。

(7)海南省游艇码头布局多数属于微度水力侵蚀,土福湾、陵水湾、新村港、香水湾、红塘湾、三亚湾中西部、亚龙湾7处及金沙湾、盈滨半岛内海游艇码头、盈滨半岛外海游艇码头3处南部区域码头分别位于轻度及中度风力侵蚀区域之间。

1.2.2.水环境影响分析

(1)海南省各县市饮用水水源均采用内陆河流或水库,而本规划中涉及的游艇码头大多数布设在沿海海域,少量布设在内河入海口处,本规划不涉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2)本规划有5处码头位于内河入海口处,涉及到南渡江、万泉河、三亚河、北黎河及文澜河,水体功能主要为景观娱乐、工业、渔业和农业,水质现状为Ⅱ~Ⅳ。

(3)在各码头中执行《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Ⅰ类、Ⅱ类、Ⅲ类的分别有21处、9处、9处。(4)本规划实施主要包括的建设项目有码头陆域、泊位水域工程建设等,影响水环境的主要工艺包括:港池挖泥、陆域形成、码头建设等施工作业产生的SS、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以及施工船舶生活污水、含油污水等。

(5)规划实施后影响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包括:陆域生活污水、径流雨污水、机修含油污水、船舶生活污水、船舶油污水等。

1.2.3.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1)本规划中的39个游艇码头周边500m范围内共有敏感点33处。

(2)规划实施期,港口建设对环境空气产生影响的作业环节主要有灰土拌和,混凝土搅拌,材料运输和装卸,土石方的挖、运、倒,车辆辗压土路带起的扬尘,施工机械、车辆排放的尾气等,其中以扬尘污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为突出。

(3)营运期空气污染源主要是靠港船舶尾气排放和来港接送游客的车辆尾气排放。

1.2.4.声环境影响分析

(1)本规划中的39个游艇码头周边500m范围内共有敏感点33处。

(2)规划实施期(施工期)可能对规划码头附近声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混凝土搅拌机、震捣器,打桩机以及挖掘机等。

(3)规划实施后规划港口可能会对周围声环境产生影响的主要环节为接送游客进出港车辆鸣笛噪声。

1.2.5.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规划实施后,各港区固体废弃物按其产生来源可分为船舶垃圾、港区陆域垃圾;按固废类型分生活垃圾、生产固废和危险固废。

1.2.6.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1)从游艇业结构可以看出,游艇业具有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等特点,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度。通过产业的关联效应,游艇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而形成对不同领域的经济影响。

(2)游艇码头布局规划的实施将对海南省的产业布局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游艇码头作为综合交通运输的重要补充和支撑旅游发展的载体,其发展是国家战略实现的必然需求。海南省内游艇码头布局规划实施后,旅游出行在原先单一的陆路出行的基础上,增加了水上游览,丰富了旅游出行方式,使得游客在前往景区的过程中,同时能够领略到海洋及海岸的自然风光,符合《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纲要》提出的“充分考虑各类交通的旅游功能,尽可能将旅游交通变成有特殊体验内容的‘交通旅游’项目”的指导思想。

(4)本规划中有12个游艇码头位于博鳌渔场、大洲渔场、大洲渔场、陵水湾渔场、昌化渔场5个渔场附近,港北小海游艇码头、神州半岛老爷海游艇码头、铁炉港游艇码头3个码头还涉及到内海网箱养殖。

1.2.7.矿产资源影响分析

本规划中有7处码头周边一定范围内有矿床分布,规划的实施可能会影响到新村港铁矿、锆英石砂矿床,万州坡钛铁矿、锆英石砂矿床,马岭钛铁矿、锆英石砂矿床,八所石英砂矿床,昌化银岭铅锌矿床及新隆石英砂矿床6处矿床。

1.2.8.环境风险事故影响分析(1)本规划实施过程中主要的风险是船舶碰撞产生的溢油事故。

(2)发生溢油事故时,岸线及水域的大部分资源都会受浮油的影响,敏感区及易受损资源主要包括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及各游艇码头本身。

(3)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程序主要包括信息报告、先期处置、应急响应和应急结束。

1.3.与相关协调性分析

(1)本规划的实施不会对几大港口造成影响,与《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不冲突,对周围港口发展有积极影响。

(2)游艇码头选址基本避开港口生产岸线,不影响到港口的正常运作,因此,本规划的实施和《海南省港口布局规划》不冲突。

(3)“海南省游艇码头布局规划”符合《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纲要》提出的“充分考虑各类交通的旅游功能,尽可能将旅游交通变成有特殊体验内容的‘交通旅游’项目”的保障体系,同时,“海南省艇码头布局规划”也符合《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提出的“重点滨海旅游城市要逐步建设完善游艇基础设施,在主要内河预留旅游航运通道和游艇码头发展空间”、“重点发展滨海度假旅游、海洋观光旅游、海岛旅游、邮轮旅游、游艇旅游、海上运动旅游等”、“加快重点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邮轮母港基础设施和游艇码头建设” 的指导思想。

(4)海南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中尚未明确拟实施各港口位置,但规划各港口的使用功能均为旅游客运,将布设于海南省的重要城镇旅游节点。本规划游艇码头布局总体格局为 “两核、四区”。核心城市海口、三亚将以大型综合性游艇码头为主,四大重点区域的重要城市,包括琼海、陵水、儋州、文昌、澄迈、万宁等,与内河航运规划中重点发展海口港区、琼海港区、文昌港区、三亚内河港区的重点规划旅游圈的范围基本一致。作为支撑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可以与海南省游艇码头布局规划相衔接,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加水上游览项目,丰富旅游的出行方式,使游客在海南既可以领略到海南内河航道沿岸的自然风光,也可以欣赏到海岸美景和海洋风光,使旅游出行不在是单一的陆路出行。因此,本规划的实施与《海南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相一致。

(5)本规划与《海南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基本协调,不协调的地方是:三亚的鹿回头码头与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中的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排浦和文澜河口游艇码头与儋州和临高的白蝶贝自然保护区有所矛盾,建议开发建设需要协调相关部门。北港岛游艇码头与海水养殖区、黎安港岸线码头与黎安港养殖区、新村港码头与陵水县新村港养殖区有所重叠,需要加强与海洋渔业部门的沟通,提高规划的协调性。

(6)本规划与《海南省海洋环境功能区划》基本协调,大部分码头布局规划在工业城镇建设区和港口区,不协调的地方是规划中北港岛游艇码头、黎安港游艇码头与海洋功能区划中养殖用海区重叠,另外从图中可以看出,排浦港码头位于滨海防护林去,建议规划建设单位调整规划,与养殖区重叠的地方需与渔业部门进行协商。

(7)所有的新建渔港均不处于本规划游艇码头布局规划范围内,与《海南省渔港布局及“十二五”建设规划》协调。

1.4.规划合理性分析

1.4.1.规划调整建议

(1)小东海游艇码头位于三亚珊瑚礁国际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建议取消或者缓建该小东海游艇码头。

三亚市已经启动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的调整工作,如调整之后该游艇码头所在之处已不是自然保护区,可以进行该游艇码头的建设。

(2)黎安港游艇码头、马袅港游艇码头位于红树林内,必须要对这2个游艇码头位置进行调整。

1.4.2.其他规划有关建议

(1)《海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仅对2020年期末的交通运输用地进行了预留,但本规划规划期至2030年,规划中期2020年规划远期2030年期间建设的23个游艇码头用地需在下一个阶段的土地利用规划中明确。

(2)儋州白蝶贝自然保护区和临高白蝶贝自然保护区已根据保护对象的实际分布情况对其范围作了调整,建议在下次修订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时将该区域功能也做相应调整。

1.4.3.目标可达性分析

(1)通过对岸线资源的可利用性分析,规划区内的岸线资源满足建设游艇码头个条件。

(2)根据本规划建设时序安排,至规划中期2020年大概可以建设16个游艇码头,占地约130 hm2。根据《海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到2010年和2020年,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分别增加0.77万hm2和1.10万hm2。至本规划中期2020年,游艇码头共需要130hm2建设用地,仅占2020年可供交通建设用地数量1.10万hm2的1.2%,土地利用规划中预留的交通用地数量可以满足游艇码头建设。

(3)根据预测分析,本规划实施不会造成陆域生态系统的破碎化,而且港口开发区域相对与生态景观格局的尺度而言,范围很小,故对区域的影响不显著。本规划实施过程中施工期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主要是底栖生物损失和鱼卵仔稚鱼损失,对浮游生物、成鱼等资源只有轻微的间接影响。所损失物种属于该海区内比较普遍的底栖生物和鱼类,不涉及保护物种和珍稀物种,对生物多样性不会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规划实施后正常运营期间对海洋生态影响不显著,突发性溢油事故一旦发生可能对海洋生态造成严重影响,但可采取溢油应急反应措施将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本评价提出了施工期和运营期应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将生态损失最小化,对于不可避免的损失,本评价建议按照等量补偿的原则进行弥补以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

(4)各类污染物在采取了相应的环保措施后,可以满足要求。而从所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来看,都是国内港口采用的常规处理措施,也不存在技术上的问题。因此微观环境目标是可以达到的。

(5)综上所述,不论从岸线、土地、生态等资源承载力还是从污染物排放来看,本规划实施均具有环境合理性,本评价提出的各项规划环境目标均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且是可以实现的。

1.4.4.规划方案环境合理性分析

虽然部分码头存在着少量环境制约因素,但经过本报告提出的调整方案、下阶段避让措施,各项因素均可调整或减缓,本规划环境合理。

1.5.总结论

篇8:工业园区规划环评研究

1 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内容

规划环评的根本目的是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 实现以最小的环境损失和影响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1]。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应坚持重点分析评价与全面分析评价相结合, 对其中的重点问题要作重点分析评价。具体来说, 主要包括: (1) 规划分析 (是否符合相关产业、环保政策及规划要求) ; (2) 环境现状及区域污染源分析; (3)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4) 环境影响分析预测与评价; (5) 规划替代方案与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2 工业园区规划环评思路

工业园区规划环评虽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起来, 但评价的思路尚有待进一步完善, 结合工业园区建设实际, 以及规划环评的具体要求。工业园区规划环评的主要思路为: (1) 规划分析。对工业园区规划方案的定位、目标、功能以及产业布局进行全面分析, 并对照国家、地方的产业政策相关内容, 全面分析规划园区的选址是否符合上层规划, 对规划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估, 提出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 (2)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是在调查规划区环境现状和分析已入驻企业排污状况 (参考污染源普查/统计数据、具体的项目环评及验收监测报告等) 的基础上, 计算或对比分析出该工业园区的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固体废弃物填埋场承载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污水处理厂承载能力、生态环境适宜性等内容, 并与区域总量控制规划相对比, 以明确区域的资源环境是否尚有能力足以支撑该工业园区的建设[2], 从资源承载力的角度来对工业园区的区域支撑规划实施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3) 环境影响分析预测和评价。在对园区污染源规划分析的基础上, 对园区的各种污染物进行分析和预测, 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4) 提出规划调整提出建议。就是在完成前面相关工作基础上, 针对规划方案中可能产生的污染源, 结合工业园区的区位优势、环境特点、环境承载力的状况等, 就园区规划提出相应的调整、优化建议。例如, 在技术和经济允许的基础上, 考虑实施园区的中水回用技术, 遵循节能环保理念, 建议工业园区建立相应的废物流动信息库,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提升园区内的废物重复利用效率。

3 案例分析———以某工业园区为例

某工业园区属县级工业区, 评价范围为27km2, 规划目标和定位是以现有产业为基础, 大力发展低污染、低能耗、高技术含量, 具有较强上下游产业关联度和循环经济特征的高新产业集聚区, 集仓储、制造、保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功能区为一体。 (1) 确定规划内容:道路交通规划、绿地及景观系统规划、公共设施规划、给水工程规划、污水及中水工程规划、环境卫生工程规划; (2) 规划方案分析及污染源分析。与相关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与本市总体发展规划进行对比, 与区域内土地资源、水资源、道路交通规划总体布局相协调一致。对区域内的大气、水、固体废物、噪声等污染源现状进行分析, 得出该区域内的环境质量状况,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3)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经分析, 该工业园规划区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区域集中供热锅炉废气、生产废气以及居民的生活燃气, 主要污染因子为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固体废弃物主要来自供热锅炉产生的灰渣以及企业生产废弃物, 规划实施后, 工业园区近期将产生锅炉灰渣量8×104t/a, 远期为12×104t/a, 灰渣可以送建材厂实现综合利用。 (4) 环境影响减缓措施。针对空气的影响减缓措施, 则主要是通过加强区域供热的防治, 严格落实区域节能减排;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主要是加强水资源保护, 鼓励引进节水型企业和技术;声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主要是对园区内的企业高噪声设备采取必要的消音减噪措施, 设备布局要远离厂界;固体废物的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置, 加快园区内工业固体废物及危险物的单独处置。 (5) 总体评价。该工业园区的实施将会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加快区域工业化进程, 形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拉动力, 规划目标、定位、内容与全市总体规划发展一致, 规划园区在实施过程中, 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 保证各项环境影响控制措施的落实, 可以将负面环境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综上, 某工业园区规划总体合理。

参考文献

[1]鞠美庭, 朱坦.国际战略环评实践追踪及中国对规划实施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和技术路线探讨[J].重庆环境科学, 2003, 25 (11) :124-127.

上一篇:奔驰吧心情随笔下一篇: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