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环评绿色经济论文

2022-04-16

摘要:香港《环境影响评估条例》于1998年4月1日开始实施,其目的是评估条例中列明的指定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以避免不良影响或将影响减至可接受水平。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规划环评绿色经济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规划环评绿色经济论文 篇1:

影响环评质效的因素分析和对策

摘要:“十三五”是我国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大力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时期,对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结合云南省环境影响评价行业现状,从观念理念、制度体制、能力建设、基础研究、信息交流等多角度分析制约环境影响评价质量和效率提高的因素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宣传、明责任,强监督、育市场,强能力、夯基础,强交流、创平台等对策措施,旨在有效提升环境影响评价质量和效率,更好地发挥其对经济良性发展的“杀手锏”、“控制阀”和“调节器”作用。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质量;效率;因素;对策

DOI: 10.14068/j.ceia.2017.02.009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quality; efficiency; factor; countermeasure

“十三五”期間,國家将采取更积极有力的措施推进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努力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融合。在此过程中,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云南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旋律,这给环评管理提出了极大挑战。资源型、高耗能、粗加工、低附加值是云南省产业发展的特征之一,而生态资源禀赋良好、环境敏感区众多、沿边区域位置也是云南省情。因此,实施绿色经济强省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环评制度推行过程中,常出现因环评质量和效率不高而影响项目推动的质疑,甚至出现有关环境问题的群体性事件。为此,本文重点分析影响环评质量和效率的问题,提出提升和改进环评质量和效率的措施建议。

1 影响环评质量和效率的因素分析

一是建设单位环境法律意识和责任感亟待加强。尽管我国早在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时就确立了环评制度,但部分建设单位仍存在环保法制观念薄弱,对自身环保责任认识不足,存在对环评一委了之的心态,导致“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等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建设单位往往忽略环评预防为主的核心理念,未能在委托“工可”报告编制阶段对项目选址选线和运行方案开展真正的环境比选,从而在项目环评阶段发现存在重大环境制约因素、项目所在区域环境容量不足、环评技术资料缺失等诸多问题,不得不对选址选线、工程组成、工艺流程、产品方案等变更调整,严重影响了环评的质量和效率。

二是环评机构能力建设和质量管理仍显不足。相比环保设计和其他咨询行业,责任压力较大、委托费用偏低、从业人员流动性高、技术储备不足是环评机构的普遍现状。随着深化改革环评制度,环评编制机关与审批部门脱钩,有利于加强环评审批的公正性[1],但相关单位环评工程师取消注册登记,环评资质人员缺乏的问题愈发凸显。因能力建设不足,环评机构难以构建有效的内部质控体系,对其编制的环评文件缺乏系统的质量管理,不得以将环评技术评估机构甚至环评审批部门作为内审机构,因而经常出现环评文件因质量问题被反复退回修改的情况,严重影响了项目环评审批及前期工作正常推进。

三是环评评估队伍建设和专家考核机制尚待完善。作为环评审批机关的“减压阀”和“保险衣”,目前环评评估机构大多存在业务及信息来源较为单一、缺乏全过程介入环境监管途径等问题,难以通过实践检验环评评估的有效性。同时,技术评估专家的考核约束机制仍待补充完善。以云南省为例,技术评估专家的选拔、培养、管理、监督、考核及淘汰制度尚未真正建立。在环评技术评估过程中,专家发挥的责任和作用多源自于个人素质,并无严格制度约束,主要依靠环境政策而非专业知识技术判断项目的环境可行性,难以有效解决环评疑难杂症。

四是环评机构管理和审批部门能力建设有待加强。目前虽已建立了环评机构的备案和日常考核机制,但考核结果尚未有效与环评机构奖惩挂钩,缺乏行之有效的环评机构退出机制。云南省环评机构备案数量逐步增多,但是能够提供高效高质环评服务的咨询机构却不多。同时,各级环评审批部门普遍面临管理人员少、审批任务重、公众环保服务事项多等矛盾和压力。在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如何行之有效地加强对环评机构的管理,使之更好发挥环保咨询服务的作用,是环评审批部门能力建设面临的挑战。

五是环境监测及基础研究等第三方支撑能力不足。目前事业性质监测单位因承担大量例行监测任务,充分参与环保咨询服务市场的动力不足,而社会化监测机构具有参与市场化运作的主动性,但对其监测规范性进行监控的力度尚需加强。此外,社会性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尚不足,无法为项目环评落地提供有效支撑,尤其在欠发达地区,因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滞后,生活源类污染物难以得到合理有效的处置。环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等第三方支撑能力不足,环评机构与研究机构通常彼此独立,基础研究成果未能及时有效地运用于实际环评中,实际工作所需的技术创新也难以调动研究得到有效解决。

六是上层规划和项目设计未能有效融入环保理念。规划与项目的本末倒置和规划的朝定夕改时有发生,导致规划对项目的指导性作用有限。在规划环评严肃性未能得到充分重视的前提下,规划阶段往往遗漏重大环境制约因素辨识,致使项目环评推动过程十分艰难且被动。项目可行报告内容相对空泛,缺乏较为详细的物料来源及工艺流程,导致环评工作过程中无法进行有效的污染源强识别和核算。部分建设单位从经济角度出发确定工可报告的项目推荐方案,并要求环评机构将其作为唯一方案进行环境可行性分析,若在环评评估或审批过程中被否定,则被迫进入反复修改工可报告的过程,影响环评质效的提高。

七是环评沟通平台和信息交流共享不够。高度智能化、多学科交叉、不断更新的技术要求和手段是环评的行业特质。目前,全面公开、动态更新的环评基础数据库尚未建立,无法实现环评基础信息的充分共享。环评单位、评估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监测单位、设计单位、环境监察及审批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导致共享环评信息及判断环评有效性的渠道受阻。

2 提高环评质量和效率的措施建议

加强环评管理是深化环评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提高环评质量和效率是环评管理的重点任务之一。针对前文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以下措施及建议,以期推动环评工作向新的阶段不断发展完善:

(1)强宣传、明责任,增强企业环评责任意识,共建良好市场竞争氛围。以各类媒体为平台,加强环评宣传力度,让建设单位充分理解并重视其环评第一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从而将环评理念融入项目设计及运营管理中。同时,通过畅通环评办理的信息渠道,严格按流程要求履办环评手续,以更加透明、公开及规范化的程序运作提升环评质量和效率。

(2)强监督、育市场,树立“只有尊重环评,才能发展环评”的理念,督促环评机构强化人才培养,化解人力资源短缺的矛盾,鼓励环评机构做大做强,实现环评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要求环评机构建立环评文件编制质量的内部控制及管理体系,加强环评文件编制的质检抽查力度,从而让监督监管活起来,让市场运作转起来,让环评机构动起来[2]。

(3)强评估、管专家,充分发挥评估机构在环评政策咨询、环评技术研发与创新、评估专家管理方面的优势[3],讓评估人员融入“双创”环保科研队伍。实施评估专家库的动态管理,充分发挥评估专家在技术评审中的实际专家效能,由作风正派、专业水平高、责任意识强的专家作为环评专业的领军者,让专家用专业之所长,避免行走于行业之中,游离于管理之外。

(4)强监管、减压力,加强环评第三方监管,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搭建立体监管体系,减轻环评审批的压力。充分发挥环评文件质量考核的作用,将考核结果与环评市场的准入及退出相挂钩。进一步打通评估与审批之间纵向联系通道,将审批关注点放至对环境影响的判断而非获取其他部门支撑文件,让环保相关的管理部门各司其责。增加环评行政管理职数,建立环评管理研讨平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化解环评审批的压力和矛盾。

(5)强能力,夯基础,强化环评支撑能力建设,完善社会化环保配套措施。加强社会化监测机构的监管,加大环评基础研究投入和环评技术创新力度,让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切实连结,让环保专项资金在深入推进环评发展中发挥作用,从而杜绝伪课题研究,增加硬服务能力,尽量减少因基础研究缺乏导致环境影响无法判断或模糊判断。

(6)强规划,早介入,切实发挥规划环评从源头解决环境问题的作用,避免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本末倒置,让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建立负面清单管理等环评先导理念在“多规合一”的工作中起航,使“提前介入、源头控制”不再成为空谈[4]。只有将环评理念融入工可设计,环境合理性分析和损益分析才可能真正成为判断项目可行性的标准之一,最终在项目生产工艺及产品方案中落实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要求,使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化”要求融进环评。

(7)强交流,创平台,加大环评的研讨和培训力度,搭建政策技术交流研讨平台,增加环评机构、研究机构、评估机构及审批部门的交流机会,形成学习及交流长效机制,强化环评培训力度,通过定期交流和主题培训,提升环评队伍素质,丰富环评队伍经验。此外,构建环评基础数据库,进行实时更新和共享,组建流动式培训基地,通过互通有无,实现信息共享,通过互相帮助,达到共同提高。

3 结语

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不断优化、公众环保诉求的不断增强,社会各界对环评的关注度不断增加。环评正在通过信息公开走进更多人的视野,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仍存在诸多有关环评质量和效率理解上的误区和盲区。通过加强环评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的环评责任意识,发挥有效的第三方监督和监管作用,对环评专家库实施动态管理,明确审查专家的责任与效力,让评估人员融入环保科研“双创”大军,实现评估与审批之间有效联动,完善社会化环保配套措施,让“提前介入”在“多规合一”中起航,加大环评研讨和培训力度,搭建联合信息平台等多项举措,会更好发挥环评的“杀手锏”、“控制阀”和“调节器”作用,从而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任景明, 刘磊, 張辉, 等. 系统解决环评委托代理和环评审批中公正性问题的建议[J]. 中国环境管理, 2009(3): 6-12.

[2] 薛寒锋, 孙宇红, 杨美临. 加大云南省环评市场培育力度以促进环评行业良性发展的建议[J]. 环境科学导刊, 2013, 32(5): 117-120.

[3] 杨永宏, 杨美临. 云南:多元发展提升评估有效性[J]. 环境影响评价, 2013(2): 34-36.

[4] 杨永宏, 杨美临, 李增加, 等. 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思考[J]. 环境保护, 2016(8): 35-38.

作者:杨美临 杨茜 韩方虎

规划环评绿色经济论文 篇2:

香港环境影响评估制度概览

摘要:

香港《环境影响评估条例》于1998年4月1日开始实施,其目的是评估条例中列明的指定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以避免不良影响或将影响减至可接受水平。该条例的独特之处包括:条例下订有《环境影响评估程序的技术备忘录》,制定了明确统一的环评技术指引和准则;两个阶段咨询公众及环境咨询委员会,以确保中立及公信性;设立条例网页,以增加透明度;香港环境保护署颁发的环境许可证具有法律效力,确保工程项目倡议人在工程项目的设计、建造和营办期间落实许可证上列明的设计要求、缓解措施和环境监察及审核计划;订立了严厉的违法罚则。后期,香港环境保护署将不时检讨环评制度,并推行优化措施,提高该条例的客观性和成效。

关键词:

香港;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许可证;技术备忘录;环境咨询委员会

DOI: 10.14068/j.ceia.2016.02.004

香港土地总面积只有约1 108平方公里,其中约76%为具保育价值的郊野公园和特别地区等,只有24%的土地(约265平方公里)可供城市发展。同时,香港人口接近720万;世界银行2014年数据显示香港的人口密度高居全球城市排名第四位,每平方公里为6 897人。香港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相关大型基建工程(2014年的工程项目总值接近2 000亿港元)衍生出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作为解决方案,香港环境保护署(以下简称“环保署”)实施一套三层环境管理架构,如图1所示。第一层架构是要求工程项目倡议人采用先进环保科技减少和控制污染物排放,以符合香港现行环保法例对各种环境污染设定的排放标准及相关牌照所规定的排放量限值。第二层架构是通过香港《环境影响评估条例》(以下简称《环评条例》)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以下简称“环评”),使指定工程项目采纳合适的规划和设计方案,以尽量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最后一层架构是要求指定工程项目在建造及营办期间落实执行环评报告书所建议的缓解措施,进一步减少剩余环境影响,以符合《环评条例》的规定和准则。由此可见,香港的环评制度在平衡发展需求及保护环境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1香港环评制度的发展

11初期环评制度

在香港,环评的应用和实践已经有超过20年的历史。1992年,香港政府颁布行政指令,要求政府部门或者私人机构在规划大型基建工程(包括机场、铁路、发电厂等)初期进行环评并提交环评报告书给政府审阅。但是行政指令缺乏法律规管和罚则,未能有效地规管工程项目倡议人在进行工程期间全面执行环评报告书内的建议和实施缓解措施,从而避免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12法定环评制度

1997年2月,香港政府颁布《环评条例》,并在1998年4月1日正式生效。目的是就对指定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作出评估,确保其对环境的影响得以避免或将影响减至可接受的水平,以保护环境。

《环评条例》所列明的100多项指定工程项目必须先完成一系列法定环评程序才可开始建造。工程项目包括挖泥、填海、铁路、道路、桥梁、电厂,也包括超过10万人口的新市镇建设或重建工程。

《环评条例》还包括一份由环保署发布的《环境影响评估程序的技术备忘录》(以下简称《技术备忘录》)。《技术备忘录》列明了法定环评的程序和步骤、技术要求、规定、标准和准则等。

13环评程序

相比其他地区或国家,香港的法定环评程序并不算复杂,包括5个主要步骤,如图2所示:

(1)首先由工程项目倡议人,向环保署提交工程项目简介,内容包括工程项目的规划和初步设计、周边环境、工程在建造和营办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及相关的缓解措施;

(2)环保署详细考虑有关工程的数据后向工程项目倡议人发出环境影响评估研究概要(以下简称“环评研究概要”),列出环评研究需要处理的环境课题、环评研究的技术要求及程序上和报告书内容的规定;

(3)工程项目倡议人按照环评研究概要及《技术备忘录》完成环评研究,然后把环评报告书提交环保署审批;

(4)如果环保署同意环评研究的结果,以及环评报告书符合法例的要求,环保署方可批准报告书;

(5)由环保署发给工程项目倡议人“环境许可证”,使工程项目可以开展。

如工程项目规模比较小而没有不良的环境影响,项目所采纳的缓解措施符合《技术备忘录》的规定,环保署可在环境局局长的同意下,准许申请人直接申请“环境许可证”。这一安排类似国家《环境影响评价法》中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

2香港环评制度的特色

香港环评制度是一项专业、客观、公开透明、高效及有显著成效的制度,也是一套完整的制度,确保从工程规划、执行到监察,都能有效地规管工程项目倡议人落实环评报告书内建议的缓解及补偿措施,以避免或尽量减低工程项目在建造及营办时对环境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21法定的独立技术备忘录

环保署根据《环评条例》发布的《技术备忘录》是一份公开的法定文件。《技术备忘录》对下列情况的原则、程序、指引、规定及准则予以说明:

(1)工程项目简介的技术内容;

(2)环评研究概要或环评报告书的技术内容;

(3)决定指定工程项目在环境方面是否可接受;

(4)决定环评报告书是否符合环评研究概要的规定;

(5)审批环评报告书的考虑因素和准则;

(6)决定环保署是否准许申请人根据条例直接申请环境许可证;

(7)解决环评研究概要和环评报告书在内容上的冲突;

(8)采纳其他主管当局的意见;

(9)决定哪些属环境影响的实质改变、增加或更改或指定工程项目的实质改变、增建或改建;

(10)签发环境许可证;

(11)为指定工程项目施加环境监察与审核规定,作为环境许可证条件。

据了解,虽然很多国家或地区的环评制度同样是一项法定环评程序,但相关法例并没有附带法定的独立技术备忘录以规管技术要求。

22中立性与公信力

环保署的架构设立了独立且专业的团队负责执行法定环评程序,在发出环评研究概要及审批环评报告书的过程中,除了严格按照《技术备忘录》的规定,同时会根据《环评条例》征询及采纳其他政府技术部门的专业意见,并充分考虑公众及环境咨询委员会(以下简称“环咨会”)提供的意见,以确保专业及不偏不倚地执行法定环评程序。具体程序如图3所示。

23公众参与

香港的环评制度高度重视公众参与,工程项目倡议人需要按《环评条例》的要求提供工程项目简介给公众人士及环咨会参阅,并在报纸上刊登通告,公众人士及环咨会可在14天内向环保署就有关工程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提出意见。

同样,工程项目倡议人需按《环评条例》的要求提供环评报告书给公众人士及环咨会参阅,并在报纸上刊登通告,公众人士及环咨会可以分别在30天及60天内向环保署提出有关报告书的意见。《环评条例》要求环保署充分考虑意见才发出环评研究概要和决定是否批准环评报告书。

环咨会是政府在环保政策方面的主要咨询机构,其职权为检视香港环境情况及通过环境局局长向政府建议采取适当的措施以应付各类污染问题,使环境得以保护及持续发展。环咨会成员由香港行政长官委任,他们来自社会的不同界别,包括学术界、专业人士、环保团体、工商界及地区人士等,在社会上及其专业上均具代表性。环咨会其中一项工作是依据《环评条例》就指定工程项目提交的环评报告书向环保署署长提出建议。环咨会一直兼听社会各方意见,为政府提供持平和独立的建议。

环保署在2013年优化环咨会审议环评报告书的运作模式,以使环咨会在审议环评报告书时能充分及完全地考虑公众意见,工程项目倡议人在收集公众对环评报告书意见的30天法定咨询期完结后,才会开始环咨会的60天法定咨询期。环保署会将所有在环评咨询阶段收集的公众意见汇编并提交环咨会,在审议环评报告书的会议上作参考。

环保署也鼓励工程项目倡议人加强公众咨询工作。目前,一些大型或受公众关注的工程项目,工程项目倡议人为了争取市民及有关环保团体的支持,大多会在环评研究早期阶段举行公众听证会和简介会以听取公众及绿色团体所关注的环境问题,及向相关区议会汇报环评进度,例如初步结果和拟议的缓解措施等,以加强沟通及收集公众对环评研究的意见。为进一步加强公众咨询的透明度,环保署近期发出的环评研究概要也要求工程项目倡议人在环评报告书内提供及处理可能受工程项目影响的市民及团体的主要关注事项。

24登记册办事处及网站

环保署根据《环评条例》设立环境影响评估条例登记册办事处(以下简称“登记册办事处”),存放《环评条例》的相关档案,包括从《环评条例》在1998年生效至今所有由工程项目倡议人提交的工程项目简介、环保署发出的环评研究概要、批准的环评报告书、发出的环境许可证等。登记册办事处开放给公众人士免费查阅档案,不少工程项目倡议人、环评顾问公司、大学研究生都会到登记册办事处参考数据。

环保署还特别设立关于《环评条例》的网站(http://www.epd.gov.hk/eia/),把登记册办事处存放的所有数据及档案都上传到网站,免费供所有人士浏览。此外,网站还会刊载须在法定环评程序中征询公众意见的文件,包括由工程项目倡议人提交的工程项目简介和环评报告书,公众人士也可以通过网站向环保署提出意见。在过去十年,每年浏览网站的平均人次约130万。

25环境许可证

当环保署批准环评报告书后便可颁发环境许可证给工程项目倡议人。许可证的条件详细列明在建造及营办期间需要执行的环评报告书内的重要建议及缓解措施,从而避免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许可证具有法律约束力,若指定工程项目的倡议人没有获得环保署发出的许可证或不依从许可证条件而建造及营办工程项目均属违法,环保署会根据法定程序进行检控。环境许可证制度的成效备受国际环评专家的肯定及认同,成为环评制度发展的国际趋势,近年来世界各地不少国家或地区的环评制度都纷纷采纳许可证制度。

26严厉违法罚则

《环评条例》明确规定,任何人在没有获得工程项目环境许可证或违反该许可证的条件的情况下建造或营办指定工程项目即属违法行为。一经按公诉程序首次定罪,可处罚款港币200万元和监禁6个月;第二次或其后定罪,可处罚款港币500万元和监禁两年;如持续性违法,法院可判处每一天罚款港币1万元。

27环境审核及监察

根据《技术备忘录》,工程项目倡议人须在环评报告书内建议环境监察及审核计划,一并提交环监手册给环咨会审阅及环保署审批。在工程建造期间,工程项目倡议人必须严格按照环境许可证的条款,执行适切的缓解措施及环境监察和审核工作,并需定期向环保署提交环境监测及审核报告及上传报告到有关工程项目网页,供公众阅览。此外,环保署会在环境许可证中列明条件,要求工程项目倡议人在工程建造和营办期间,聘请具有环境监察7年或以上相关经验的独立环境查核人及生态专家等,执行环境监测和审核工作,并定期向环保署提交环境监察及审核报告。环保署也可在环境许可证内加入特定条件,要求工程项目倡议人设立小区联络小组,设立热线电话及举行定期会议,加强与当区受影响居民联系,适时回应居民关注。而环境监测及审核报告及相关小区联络小组会议记录都会存放在登记册办事处或环保署网页,若公众有任何意见或查询,可与工程负责人或环保署联络。环境许可证要求大部分工程项目倡议人设立驻工地的环境监察队伍及独立于承建商的环境查核人,直接处理市民的投诉,并适时向环保署汇报跟进结果。

为确保指定工程项目倡议人按环境许可证条件实施工程,环保署还会不时派员到施工地点巡查,若发现违规情况,将依法跟进。

3展望未来

截至目前,环保署已推行多项改进环评程序的措施,例如加强公众参与、更新《环评条例》的环评指针与指定工程项目、提升环评计算机仿真技术以及加强技术支撑等,也包括优化环咨会在审议环评报告书过程中的运作模式及开放审议环评报告书会议的介绍及问答部分,令香港环评程序更加公开透明和专业客观。

为持续改进香港环评制度,环保署将继续不时检讨及优化环评制度,以提升环评机制的运作效率和成效。有关检讨会依据实施《环评条例》的累积经验及运作需要,并参考本地法庭就有关司法复核或上诉的裁决、各当事人意见、国际环评专业发展趋势等信息。

Enacted on 1 April 1998, Hong Kong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rdinance(EIAO) is aimed to assess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designated projects listed in the Ordinance with a view to avoid or minimize adverse impact to acceptable levels. Unique features of the EIA Ordinance include a Technical Memorandum to set out clear and standardized guidelines and criteria for EIA; a twostage consultation with general public and the Advisory Council on the Environment to enhance impartiality and credibility; an EIAO Website to maintain transparency; the environmental permits issued by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to enforce implementation of design requirements, mitigation measures 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udit programme by project proponents during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projects; and heavy penalty against offence under the Ordinance.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keeps constant review on the EIA system and introduces measure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objectivity and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Hong Kong SA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nvironmental permit; technical memorandum; advisory council on environment

作者:杜景浩

规划环评绿色经济论文 篇3:

基于新形势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摘要:为进一步深化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体制,从2010年起,我国环境保护部门下放了项目环评审批权限,规划了环评市场,以便充分发挥环评制度在优化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质量中的作用,对传统环评工作造成了极大影响,需要进行全面合理的改革创新,才能促使环评工作更加科学合理。

关键词:新形势;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技术;评价方法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9.06.007

Key words:New situation;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valuation technology;Evaluation method

在新形勢的背景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对环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环保部门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各项政策和体系越来越完善,但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基于此,本文结合理论实践,对基于新形势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做了如下分析。

1 新《环保法》中对环评的修订

1.1 从源头上开展环境保护

在新《环保法》中第19条中明确规定在进行项目规划时,要先进行环评,否则不能开工建设。这条规定的出台,使得环评工作更加规范,更加具有前瞻性,进一步推动了从源头上治理环境污染,要求各大项目在环评时要切实做好源头控制理念。

1.2 注重监测数据共享

在新《环保法》第7条,新增了各级环保部门做好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工作。并在第17条中,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共享机制,使得环评工作时各项数据更加准确、全面。大量实例表明,数据共享机制的建立,大大提升了环评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1.3 提升环评执行效率

在新《环保法》第61条中明确规定,凡是没有提交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的项目严禁开工建设,并规定了违法相关规定,需要承担的行政及刑事责任,促使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部门共同加入到环境保护中来,大大提升了环评的执行效率。

2 新形势下影响环评工作顺利开展的主要因素

2.1 评价技术不够完善,评估尺度有待统一

我国环评工作起步比较晚,和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比如:环评导则的形式比较单一,一些定义模糊不清,存在一定的争议,特别是在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现场监测方法的不明确,严重限制了环评工作的顺利开展[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环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现有环评技术很难满足新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比如:复杂山区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还不够完善,环评技术尚未形成统一体系,严重制约了相关技术和政策的发展。

2.2 环评工作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新形势审批需求

就我国目前环评工作的发展现状而言,仍然存在职责和边界划分不够明确的问题,受到传统环评工作的影响,花费较大精力来描述规划纲要、社会经济、地形地貌等,但在污染防治有效性、污染物排放达标规范等方面则一笔带过,不但未能从环境容量的角度来分析项目选址和建设的合理性,而且也难以满足环评审批的针对性要求。

2.3 不够重视环评规划,缺乏强有力的约束力

合理的环评规划可将环境标准、环境容量等落实到宏观经济发展决策中来,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是推动生态红线落地的主要举措。在新《环保法》中明确规定,凡是没有获得环评审批的项目,严禁开工建设。但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并未充分重视环评规划,不按照相关法律规范办事的情况频繁发生,导致环评规划的约束性不强,并未充分发挥环评工作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3 新形势下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路径

3.1 合理完善环评技术,建立规范的环评机构

在环评技术选择上,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环评技术和经验,然后结合我国环评体制和新《环保法》中的规定,对环评工作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及时修订环评技术导则,规范环评内容,将环评工作的重点移到环境影响和环境保护对策上。除此之外,制定完善合理的环评审批原则,做好分类规划,对地方环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和教育,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2]。并建立专业的环评机构对环评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在不断深化环评体制的背景下,建立行之有效的环评机构和监督管理体制,比如:对环评工作弄虚作假、工作态度不端正的单位进行淘汰,对分析指标不完善或者环评方法不正确的单位进行降级处理。如果发生重大污染问题或者导致生态环境损害严重的情况,按照新《环保法》中的要求,依法追究环评单位的责任,提升环评机构工作的积极性和上进心,为我国环保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3.2 厘清责任,建立科学的环评监督体系

环评工作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和系统性,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环境学、污染治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任何一个环节控制不当,都会影响环评的精确性。因此,在环评工作中要重政策法规、管理理念、技术等层面入手,推动环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厘清责任,按照新《环保法》中的内容和规定,尽快修订环评报告书编制导则,简化环评文件内容,对法律没有规定的内容,严禁作为环评的资料。将对环境影响比较小的登记表项目改为备案制度管理。环评对一个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规划有重要影响,因此,在环评时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项目选址的合理性分析、环保措施的可行性分析、环境风险的可控性上,以增加环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根本上发挥出环评的作用和价值[3]。

提升环评监督管理能力,针对未批先建的项目,根据新《环保法》的规定进行合理惩罚,并严格按照环评文件、技术指标等环评工作,坚决杜绝事后监管、以批代管现象。针对产生长期性、累积性和不确定性的建设项目,需要开展环境影响后的评价工作,以最大限度上降低建设项目对周围生态环境影响,在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缓减环境污染,为人们提供一个绿色、生态、健康的生活环境。

3.3 规划环评的引领作用,利用大数据提升环评工作水平

在规划环评引领作用时要以环境要素质量预测和评价为主,并注重自然生态的承载力、环境容量以及发展条件评估,并将其合理应用到在环评工作过程中来。比如:城市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生态功能区规划、土地资源的应用等对一个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在环评工作时需要制定不同层级环评的联动机制,并加强环评工作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低碳发展中作用。让相关人员能清楚认识到环评工作的重要性,并积极配合相关工作人员顺利完成环评任务。在此外,在环评工作时还要充分考虑法律法规、环境敏感区、产业结构、区域发展强度現状和污染物控制水平[4]。借助大数据技术、云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等先进技术建立环评大数据应用体系,进一步提升我国环评数据和信息的共享效率。合理整合环评、污染物排放标准、总量控制等构建切实可行的环境管理制度。在新形势背景下,开展“互联网+”在环评工作中应用研究,可促使环评工作向着更加科学、高效、合理的方向发展。

3.4 提升环评内容的灵活性,更好的满足审核部门要求

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生态环境污染程度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环评工作落实情况也各不相同,需要确保环评内容的灵活性,才能提升环评制定的实用性。环评机构和企业要严格按照环评工作开展各项工作,进一步提升环评工作质量。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规划标准开展环评工作,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动进行合理调整,确保环评工作能更好的满足审核部门的要求。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理论实践,分析了基于新形势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析结果表明,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施以来,在预见环境问题、防治自然生态环境污染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新形势的背景下,环评制度不断改革深化,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环评需要根据新形势的要求,不断规范和完善,才能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价值,为我国社会经济实现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蕾.环保新形势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存在的挑战及建议[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26(01):7-10.

[2]吴晓英.环保新形势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存在的挑战及建议[J].环境与发展,2018,30(03):17-18.

[3]邵永康,袁莉萍,王春根.试述环保新形势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存在的挑战及建议[J].低碳世界,2017(35):14-15.

[4]刘志云.环保新形势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浅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7(07):105-109.

收稿日期:2019-01-22

作者简介:陈丽芬(1980-),女,汉族,硕士,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环境影响评价。

作者:陈丽芬

上一篇:我国企业行政管理论文下一篇:电力工业前景分析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