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短文两篇学案

2024-04-21

8短文两篇学案(通用6篇)

篇1:8短文两篇学案

七年级科目:语文《短文两篇》导学案编制: 何刚陈鹏审阅:审批:时间:年月日总第次

短文两篇导学案

姓名班级 【学习目标】

1、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2、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3、领悟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生活、认真对待生命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 1.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2.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相应练习】 一.预习·导学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收敛.()颤.动()聒聒..()宽恕.

()短暂.()脆.弱()卑.微()一丝不苟.

()2.查字典或词典,弄清楚“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请揣摩下列句子的特点,在续写一句,表达你对四季的感受。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

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

秋天的风,凉爽而惬意,为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

冬天的雪。

★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在练习本上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3.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一些知识,写在下面。

第1页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思考: a、《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b、《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二.学习·研讨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⑴学生自读,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抽男女学生各一名),要求用普通

话正确、流利地读,尽量读出自己的理解。

⑵读后讨论:

★a.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一抑一扬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b.作者为什么说贝壳“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宝贝”?

共2页

七年级科目:语文《短文两篇》导学案编制: 何刚陈鹏审阅:审批:时间:年月日总第次

2.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在理解了作者的意图后,你对这首诗的内容、语句还有哪些不理

解的地方?请列出,我们共同解决

示例:⑴文章开头就用”知知不休”“烦”两个词语表明作者对

蝉的厌烦态度,文章开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⑵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⑶《蝉》的最后一句“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有颜色吗?作者这样说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

⑷《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⑸《贝壳》—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情感?

★⑹探究质疑:对比阅读两篇短文,说说它们的异同点。第2页⑺探究质疑:能否也像作者一样,据一个身边的小事物,谈谈你对生命的感悟?(师生交流,讨论归纳)【自学启悟】共2页

篇2:8短文两篇学案

语文导学案

班级

学号

姓名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4、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所蕴含的人生主旨。

学习重难点:

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所蕴含的人生主旨。

【资料链接】

《山海经》——是现存保存古代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堪称中国上古神话的宝库。全书十八卷,分为《山经》《海经》两大类,约三万一千字。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涉及学术领域的各个方面,诸如宗教学、哲学、历史学、名族学、天文学、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医药卫生学等,可以堪称一部当时的生活日用百科全书。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及门客李尚、苏飞、五被等共同编著。《汉书•艺文志》著录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今存内二十一篇。该书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古代神话,主要靠此书得以流传。

神话——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出科学解释,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出的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代先民与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夸父——中国古代神话人物,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一个善于奔跑的人。《山海经•海外北经》还记载着一个“博父国”,经前人考证,“夸父”即“博父”,其国中的人都是巨人。也有学者认为,夸父不仅是人名,也是一个部落的名称。

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与黄帝族的颛顼发生战争,不胜,怒而头触不周山,使天地为之倾斜。后为颛顼年诛灭。此外还有一说,谓共工是尧的大臣,与驩兜、三苗、鲧并称“四凶”,被尧流放于幽州。

一、自主学习

1、注音。

夸父()

渭()

尘埃()

颛顼()

杖()

水潦()

2、解释加粗的字词。

化为邓林_____________

欲得饮_____________

道渴而死____________ 天柱折_______________

河、渭不足__________

水潦

______________ 与日逐走____________

北饮大泽____________

弃其仗______________ 地维绝________________

故日月星辰移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未至,道渴而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工与颛顼争为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怒而触不周之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柱折,地维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七年级下册

语文导学案

班级

学号

姓名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下面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道渴而死 ____________

故水潦尘埃归焉_______ 而

怒而触不周山_________

壮士十年归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共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延伸

1、讨论: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推举代表发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把它写成一篇短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3:七年级语文上3短文两篇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2、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3、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学习重点、难点

1、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2、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学法指导

朗读;对比探究阅读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收敛()

宽恕()

颤动()

聒聒()一丝不....苟()响彻()..

2、解释下列词语。

宽恕 :

卑微 :

一丝不苟:

固执: 整体感知

1.课文《蝉》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同学们尝试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2、《蝉》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

3、《贝壳》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

课文研讨

1、《蝉》“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2、《贝壳》“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3、《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4、两篇文章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展延伸拓

讨论: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珍惜生命、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获取更大的成就?

作业

1、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人生理想谈谈自己当如何奋斗人生,并写成300字左右的小短文。

2、席慕蓉精美片段积累:

(1)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 一篇虚幻的神话任它

绿草如茵花开似锦

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

在坠落的昏眩里

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摘自《无怨的青春•距离》)

(2)我喜欢回顾,是因为我不喜欢忘记。我总认为,在世间,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刻似乎都有一种特定的安排,在当时也许不觉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来,却都有一种深意。我有过许多美丽的时刻,实在舍不得将它们忘记。(摘自《成长的痕迹•回顾所来径》)

篇4:8短文两篇学案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学习重点:

1、反复诵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背诵。2|、赏析课文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

赏析课文的意境和精美的语言。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水中藻.()荇.()交横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翻译下列句子。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两篇短文的创作背景,把重要信息整理在下面的空白处。

4、朗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尝试理解课文大意,把不理解的字、词、句,写在下面的空白处,以便课堂上交流解决。

二、学习·研讨

1、导入。

2、交流预习。

3、朗读课文。

4、研读赏析。

(1)《答谢中书书》这篇课文从哪几个角度来描述山川之美的?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怎样的感情?试结合具体的语句作一点赏析。

(2)《记承天寺夜游》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具体的语句作一点赏析。

巩固·延伸

(一)课内语段阅读: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选文中“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水中的藻荇交错,大概是竹子、松柏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吧。B、水中藻荇交错,是竹子、松柏的倒影。

C、水中的藻荇交错,就像竹子、松柏在水中的倒影。D、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2、选文中描绘月色的句子是。这一句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了一个 的美妙境界。

3、选文第二节从表达方式看,侧重于,表现了作者 的心情。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的“闲人”是指。

(二)课外阅读。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而节叶具焉().(2)节节而为之().14.[甲]文中包含了两个成语,请写出一个,并解释它的意思。

15.[乙]文中说“意在笔先”,[甲]文中也有文字说的是这个意思,请将这些文字找出来,写在下边(不超过11个字)。

16.[甲]文中作者明确指出了当时画竹的毛病,这些毛病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不超过12个字)。

17.选出对[甲][乙]两文意思理解分析不正确的项(有几项选几项)

A.[甲]文的主旨在于揭示手不能画出胸中之竹的原因,[乙]文的主旨在于阐明画竹的“定则”。

B.[甲]文强调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方能“振笔直遂”,[乙]文主张画竹应“意在笔先”。两文作者见解一致,观点相同。

篇5:9.议论散文两篇学案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1941年回家探亲时,因沦陷而羁居上海,写了长篇小说《围城》和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散文大都收入《写在人生边上》—书。《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所著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作品一览】《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1941年)、《人•兽•鬼》(短篇小说集,1946年)、《围城》(长篇小说,1947年)、《谈艺录》(文论,1948年)、《管锥篇》(1-4册,文论,1979年)、《七缀集》(文论集,1985年)【识记积累】 1.注音

搅动 琐碎 镶嵌 隔膜 飒至 捷径 希冀 斟酌 驯服 笼络 鸟窠 2.词义

凭眺(tiào):在高处向远处看(多指欣赏风景)。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窥见(kuī):看出来或察觉到。眸子(mïu):本指瞳仁,泛指眼睛。3.文学常识

散文的知识:一般来说,广义的散文包括叙事散文、议论(哲理)散文和抒情散文等,狭义的散文只指抒情散文。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课文初探】 1.《窗》一文中第3自然段中说,“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为什么?

2.阅读《门》一文,归纳各段中心内容,明确全文脉络。

◎堂上演练 【夯实双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蹒跚(mán)滑稽(jī)莞尔(guǎn)朱拓(tà)d.恐吓(hâ)害怕(hài)给予(jí)供给(gěi)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讥诮 吮吸 份量 冠冕堂黄 b.应酬 鬼秘 诡密 故弄玄虚 d.吮吸 打皱 祭祀 联绵不断 【疑难探究】

1.孟子认为“相人莫良于眸子”,为什么?文中列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2.作者笔下的门,有的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有的则赋予象征意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又为什么不直接抒写自己对人生的探讨,而要选择“门”来寄托自己的思想呢?

【文段精析】

(一)阅读课文《窗》,完成1-4题。答:

2.请分别说明以下两句话在文中的意思。①学问的捷径,在乎书背后的引得。

②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答:①

② 答:“关窗”的含义:

这样写的好处: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本文通过对窗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既想开窗让心灵自由,而又害怕外界的纷乱的一种矛盾的心境。b.作者精心选择了“窗”这一独特的审视角度,将众多而零散的材料统摄于“窗”,又借“窗”传达了精深的要义。e.本文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或描景绘物,或写人叙事,或抒发胸臆,或直抒己见,浑然天成,毫不做作。

(二)阅读课文《门》,完成5-6题。5.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

6.第三段中,作者说:“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意,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7.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⑴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⑵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

⑶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8.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通过对各种各样的门的描写,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既表现出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也表现出某些消极的不可知的神秘色彩。b.作者笔下的门,有的实实在在,有的则赋予象征意义:实在的“门”,是读者最熟悉的,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象征意义的“门”,蕴涵深刻的哲理,给读者以极大的启迪。e.第六段中“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最终判决”的畏惧和对“一个结束”的悲伤,是作者深刻人生体验的形象化表达。

◎拓展提升 【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的加点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毗邻 裨益 闭门羹 铜墙铁壁 刚愎自用 b.机械 泄密 卸包袱 浑身解数 沆瀣一气 d.校戡 皎洁 抬轿子 彰明较著 矫枉过正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安详 破天荒 声名鹊起 万变不离其宗 b.观摩 顺口溜 真知卓见 不敢越雷池一步 d.部署 拌脚石 敝帚自珍 大丈夫能曲能伸

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中央、教育部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全面 2004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消息 发布,全国各地大学生反响强烈。

②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本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予适当,但集体出资部分不得向农民摊派。

③第二轮北京六方会谈虽然未能使美朝之间的分歧有明显减少,确定了6月底前举行第三轮会谈,决定成立工作组,六方会谈的解决机制得以确认。a.起动 一经 扶植 但 还 b.启动 一旦 扶持 但 并 d.启动 一经 扶持 但 并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某些用工单位招聘农民工时许诺的工资等待遇根本不能兑现,这种行为不是卖狗皮膏药又是什么呢? b.很多地方都提出“保姆式”服务的理念,建立了一系列制度,老老实实、心甘情愿地为投资者跑龙套、当服务员。

d.国际奥委会对奥运赞助设置了种种清规戒律,禁止奥运赛场上有任何广告行为,使得top赞助商只能通过其他途径,以此实现赞助计划。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b.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成员投票通过了中国提出的再次挫败了美国提出的关于审议中国人权记录的企图“不采取行动”的动议。

d.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发生严重火灾事故后,消防人员对莫斯科市的部分建筑进行检查时发现,多幢宿舍楼和旅馆内部存在火灾警报系统隐患。6.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太阳与月亮都是整个儿的,从上山起直要照到下山为止。最严寒的几天,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

①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地各自带了椅凳逃人室中,急急把门关上。②在太阳好的时侯,只要不刮风,那真和暖得不像冬天。

③一家人都坐在庭间曝日,甚至于吃午饭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晚饭一样,月光晒到那里就把椅凳移到那里。

④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

⑤在平常的日子,风来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时侯,半夜即息。a.③①⑤④② b.②③①⑤④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古体诗回答问题。庭中有奇树(无名氏)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1.《庭中有奇树》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 朝梁代 的《文选》。2.“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两句描写什么景和情?请简要分析。

3.这诗运用什么手法来抒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提升】

阅读下面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墨池记(节选)[宋]曾巩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日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窿然而方以长,日王羲之之墨池者,苟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①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译文:

②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译文:

【语言表达】

1.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①在南坡,带状分布的原始云杉林海连绵不断,棵棵巨杉像一把把利剑,直插云天。②在北坡五花甸草原上,你可以看见x疆细毛羊群和奔驰的伊犁马群。③在遮天蔽日的杉林下,马鹿、狍鹿、棕熊雪豹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④吃完早饭后,继续南下,就进入个额什河和巩乃斯河的草原带和森林带。⑤各种森林鸟类,鸣声不断 正确序号:

2.在划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手法相同。

(1)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

(2)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风是。3.如果你获得了某项成功某种赞誉,许多人来向你表示祝贺。说:“你真不简单,真了不起!”请以“谦虚”为语旨,在以下语境中分别作出回答。(1)在与好友散步时,面对好友的祝贺。回答:

(2)在颁奖大会时,面对同事的祝贺。回答:

【写作训练】

西西弗斯因为触犯了诸神,诸神罚他将巨石推到山顶,而巨石由于自身的重量,总还是滚下去,西西弗斯不得不下山再往上推。诸神觉得没有比这种机械重复无休无止的劳动更严厉的惩罚了。而西西弗斯则乐此不疲,用每一个坚实的脚印状写自己不懈的追寻与充实的人生。这个神话故事成了执著的精神象征。

9.议论散文两篇 【识记积累】 注音

搅动(jiǎo)琐碎(suǒ)镶嵌(xiāng qiàn)隔膜(gã mï)飒至(sà)捷径(jiã jìng)希冀(jì)斟酌(zhēnzhuï)驯服(xùn)笼络(lǒngluî)鸟窠(kē)、【课文初探】 1.“门是住屋者的需要”,换句话说,门仅仅是一种生活的需要。而窗可以说是一种奢侈,或者说是生活的享受,它可以收入光明和空气,可以使人生增添意义。2.第1段:提出作者的观点——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第2—3段:指出即使是人们最熟悉的家,也不知门后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第4段:提出门的象征意义——隐秘。第5段:介绍各种各样的开门方式。

第6段:具体阐释门的象征意义——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

第7段:具体阐释开门和关门的含意——开门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关门意味着一个结束。

第8段:阐释人生就是由不断地开门和关门组成的; 第9段:进一步强调关门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夯实双基】 【疑难探究】 1.因为眼睛是灵魂的窗户,透过一个人的眸子,可以看到他的内心。所以,孟子认为“相人莫良于眸子”。文中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它许里面人看出去,同时也许外面人看进来。2.实在的“门”,是读者熟悉的,能拉近作者与读者距离;象征意义的“门”,蕴涵深刻的哲理,能给读者以极大的启迪。如果直接抒写自己对人生的探讨,读者可能难以理解,借助具象可以使深刻的思想变得浅显易懂。其实全文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写的是 “门”,表达的却是作者对社会以及人生终极的思考和感悟。【文段精析】

1.窗子打通了人和大自然的隔膜,让我们安坐了享受;窗代表着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或:窗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之一,是文明的象征);窗意味着坦诚。(每个要点2分)5. “开门”的含意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关门”的含意是:意味着一个结束。6. 因为玻璃门是透明的,毫无隐秘可言,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或:因为门的意义就是能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而玻璃门是透明的,做不到这些。)

7.(1)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或:人是有隐秘需求的。)(2)人生包含着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3)当一个过程终结之后,再想让它重现是不可能的。[分析] “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这句话所在的段落,谈了“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人在关闭的门后“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这一切无非是说明人与动物是有区别的,人有思想感情,有隐秘需求,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而成群牧放的马既无隐秘可言,也无独立的天地,所以“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联系上下文看,前面是孤立地谈“开门”和“关门”的含意,这段却是阐释人生正是由一次次开门和关门构成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是由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构成的。“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对这句话的理解,也要联系上下文。前边谈到人生是由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构成的,但就每一个重要阶段的结束——一扇门的关闭而言,要想让它在时间的长河中重现是不可能的,联系本段最后一句话“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往消逝了的时间脉搏的另一个入口是不存在的”,也能帮助我们对这段开头句子的理解。【基础知识】 3.d(起动,侧重在实施;启动,侧重开始实施。一经,表示只要采取某种措施,就会得到相应的结果,多表已然;一旦,表示忽然有一天或假如有一天,侧重在将然。扶持,侧重于帮助、支持;扶植,侧重于培植。)6.b(注意上文提示“太阳与月亮都是整个儿的,,从上山起直要照到下山为止”,可以断定其顺序。)【诗歌鉴赏】 1.南朝 萧统 2.“馨香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描绘出花的珍贵和人物的神情。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这花是“奇树”的花,它的香气特别浓郁芬芳,不同于一般的杂花野卉,可见用它来表达纯洁的爱情,寄托深切的思念,是再合适不过了。“路远莫致之”,主人公“攀条折其荣”,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此时的她,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她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对着花深深地沉入冥想之中。

3.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方面,花事的兴盛,显示了人物的孤独和痛苦;另一方面,还隐藏着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花事虽盛,可是风吹雨打,很快就会败落,那不正是主人公一生遭遇的象征吗?

(或先抑后扬的手法,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写到结尾,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贡”,未免使人有点惊疑。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然而题外之意,仍然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或其它手法,答对一点并能进行分析即可。)【阅读提升】

①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子山光水色之中。(关键词“仕”、“极”、“娱”每词1分。)②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关键词“善”、“精力”、“天成”每词1分。)附全文翻译: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戈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苟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然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花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语言表达】 1.④②①③⑤ 2.(1)、希望是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诉人们曙光就在前头。(2)、风是浪的帮凶,能把你埋葬在大海深处。3.(参考答案)别说那么玄乎,还差得远呢/ 谢谢大家的鼓励,我还有许多不足。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将开始新的拼搏。【写作导引】

现代社会为现代人解脱了种种陈规陋习的束缚和禁锢,同时也为现代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生活机会,在纷繁的世界面前,许多人多了无所执著的空虚与无所依托的孤独。也正因为如此,有所执著才成了现代人渴求的精神品质。

本题写作思路:

一、谈执著是一种勤勉的跋涉,淡泊的心境,一种刚硬的精神气质,一种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节操。

二、谈执著是坚守,在纷至沓来的诱惑面前,如锚碇般坚强稳定,守住左顾右盼、游离不定的心思;执著是忘情是专注,是一心一意全神贯注的追寻、探索,是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探求;执著是热情的投入,是一份深深的眷恋;执著也是给予,是付出,是全副身心的追求。

三、谈执著不仅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心灵的需要。为了有所追求而执著,虽是艰辛的,却必然也是一种幸福。

篇6:8短文两篇学案

一、整体把握

1.分别划分两篇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各部分内容。《别了,“不列颠尼亚”》

点读 全文共11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是新闻的导语部分。叙述了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多年的英国统治彻底结束。

第二部分(2~11自然段):是新闻的主体部分。作者按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和离开香港。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点读 全文共16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描绘布热金卡美好的和平景象。第二部分(3~15自然段):介绍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可怕的历史。

第三部分(第16自然段):与标题和首段呼应,突出主题,使结构完整严谨。

二、细部探微

2.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点拨 标题有两层意思。一方面,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历史终被洗刷。

3.短新闻力求简短,但《别了,“不列颠尼亚”》在有些地方却用了“闲笔”,如第4自然段,作者竟在百忙之中用了较多笔墨介绍港督府:“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这有何作用呢?

点拨 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实则不“闲”。其作用大致为:第一,在结构上,给读者一个缓冲的时间,因为彭定康告别并离开总督府是4时40分,此时距告别仪式6时15分尚有1时35分,这样可以较自然地由一个场景过渡到另一个场景。第二,在思想内容上,以总督府的沧桑变迁来暗示香港的百年变迁,是中国日益强大的另一体现。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的自豪与喜悦。

4.《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点拨 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5.《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点拨 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 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完全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在文章中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是一种以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它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

一、中心主旨

《别了,“不列颠尼亚”》

本文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显得别出心裁,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本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揭露了德国纳粹分子戕害波兰人民的滔天罪行,表现了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主题。

二、写作特色

《别了,“不列颠尼亚”》

1.将历史事件和现实场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作者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主要用耳闻目睹、观察分析得到的第一手材料,在浓郁的现场气氛中真实地向读者报道新闻事实的发生及其变化的状况,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资料,如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情,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浓厚的历史内涵。

2.结构层层递进。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英方的活动为线索,以港督告别仪式开头,在子夜易帜时高扬,又以“不列颠尼亚”号离去作结,起伏跌宕,制造出层层递进的结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双线展开,情、景、事融为一体。

一方面写奥斯维辛集中营,一方面写参观者的见闻感受和心情。如报道的第4、5自然段直接写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罪恶的历史记录,紧接着后面的内容是以参观者的视觉来突出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感受:气氛恐怖、沉重、压抑。在此两条线索紧密交织在一起,情景交融。作者匠心独运、巧妙安排,更真实深刻地揭示主题。

2.对照手法的运用。例如:“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与“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形成对照。

另外本文还首尾照应,结尾用散文诗一样的语言与开篇相照应。

三、结构图解 别了 “不 列颠

尼亚”-下午4时30分 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晚6时15分 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子夜时分 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零点40分 “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45分钟,9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漂扬

濛濛细雨

撤离

降旗仪式 B.掩映

世人瞩目

汽艇

阳光明媚 C.刍菊

草地碧绿

详细

不由自主 D.追逐

表情茫然

窒息

绿树成茵 答案 B 解析 A项“漂扬”应为“飘扬”;C项“刍菊”应为“雏菊”;D项“绿树成茵”应为“绿树成阴”。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________在南海的夜幕中。

(2)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________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3)还有一些参观者________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A.消失

竟然

注视 B.消逝 竟然 凝视 C.消逝 居然 凝视 D.消失 居然 注视 答案 D 解析 消失: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消逝:同“消失”,侧重时间上慢慢成为过去。居然:表示出于意料。竟然:同“竟”,表示出乎意料。凝视:聚精会神地看。注视:注意地看。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11月8日表示,境外很多媒体有关中国禁止外国运动员携带《圣经》到奥运村的报道纯属谣言。

B.2008年伊始,国家再次出台了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一系列激励政策、调控政策和财 政保障政策,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C.日前,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出台四条措施,要求各地按照有保有压,统筹规划,确保城市住房困难的低收入家庭住房用地。

D.气象专家根据目前的气候资料预测,今年12月至明年2月这个冬季,本市平均气温将比往年同期偏暖至少1°C以上。

答案 A 解析 B项语序不当,“一系列”应放在“促进”前面,数量短语置前;C项成分残缺,在“有保有压”后加上“的制度”;D项意思重复,可删掉“以上”。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B.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C.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D.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

答案 C 解析 A项冒号改为破折号;B项“义勇军进行曲”的引号改为书名号;D项中间的句号改为破折号。

二、文本阅读(18分)阅读下列文段,完成5~8题。

①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②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③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④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

⑤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⑥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5.选文第①段中“改建、扩建、装修”几个词语的顺序可否进行调换?为什么?(3分)答案 不能,因为调换后的词语顺序不符合事物发展的正常顺序。

6.选文第②段中“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这个精彩的镜头借景寓意,请分析:这个镜头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分)答案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是殖民统治的象征,“巨幅紫荆花图案”是特区政府的象征,“背景”一语双关,明指背后的景物,暗指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这样写,既含蓄地对殖民主义进行了无情鞭挞,又抒发了包括香港人民在内的中国人民的自信、自豪、欢乐、振奋的感情。

7.选文第④段中“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一句交代了有关的背景材料,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5分)答案 第④段交代了历史背景。文章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8.“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意?从语言方面看,这句话有什么特点?(5分)答案 含意是:英国曾经强占中国领土,开始殖民统治,港督府是英国殖民统治的象征,现在港督乘船离开香港,人去楼空,意味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这句话借“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一语双关,点明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没有讽刺挖苦,没有痛骂,但在平实的语言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心潮的起伏。

三、课堂延伸(20分)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完成9~12题。

冰雪中的“温暖行动” 杨明方 张春雷

1月中旬以来,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出现历史罕见的持续低温雨雪和冰冻灾害天气,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面对冰雪灾害的袭击,团中央两次发出紧急通知,组织团员青年和青年志愿者投身于抗灾救灾之中。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通过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新浪网、搜狐网向全国2 511万注册志愿者和社会各界发出了“爱心融冰雪,互助战严寒——志愿者抗雪救灾大行动”的倡议。广大青年志愿者积极投身于抗雪救灾第一线,开展了一场有声有色的“温暖行动”。

2月2日,广州火车站广场、候车大厅人头攒动。茫茫人海中,头戴“小红帽”、身穿“红马甲”的青年志愿者身影随处可见。他们在人群中穿行,提供咨询帮助。有的帮旅客搬运行李,有的为大家端送热水,有的帮旅客指道引路。

在贵州省,志愿者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及时为受困旅客、司乘人员提供便利服务,为他们送医送药、提供必需的生活用品。在高速路上,志愿者配合交警部门清扫冰雪,进行车辆、人员疏导;在闹市区凝冻路段,志愿者帮助专业队伍对凝冻路面进行集中清扫,做防滑处理;在火车站,志愿者对旅客进行了为期40多天的引导旅客、送水、安抚乘客、票源调查等志愿服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车站的工作压力。

在湖南省,志愿者组成“青年抗冰救灾突击队”“青年志愿者爱心服务车队”等,协助当地有关部门做好抗冰救灾工作。志愿者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升汽油,共同努力渡过难关。他们还通过缴纳特殊团费的形式,为一些孤寡老人、残疾人、低保户和零收入家庭送去了油、米、煤。

面对严重的冰雪灾害,各地志愿者活跃在车站、机场、码头、港口、高速公路、街道社区等第一线,成为一支抗击冰雪灾害重要的生力军。一句句耐心的劝导、一声声温情的话语,让一位位急切的人心情平静下来。

在贵阳,由贵阳人民广播电台发起的“绿丝带市民互助活动”,成为寒流中的一道暖流。很多私家车都挂上了绿丝带免费载人送人,很多居民也绑上绿丝带上街助人,更有一位市民动用自己公司的两辆奔驰、一辆现代商务车及一辆越野车24小时免费接送市民,每天免费接送百人,每天都用掉1 000多元油费。

在湖南湘潭,“青春绿丝带”行动号召发出后,短短两个小时就发放绿丝带400余条,招募志愿车300余辆、志愿者100多名。招募的人、车以绿丝带为统一标识,深入全市的大街小巷、街道社区开展免费搭载老弱病残、慰问贫困家庭、参加义务除冰扫雪等志愿服务活动。

在浙江杭州,破冰扫雪志愿者铁铲上都系着绿丝带,在冰雪中格外鲜亮。“当看到别人在自己清扫过的街道上平稳地行走时,我感觉格外开心。”志愿者小张言语中透着满足。

今年,罗莎送给男友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陪男友一道参与车站广场的义务扫雪服务,并坚持为车站旅客服务了近8个小时。

和罗莎一样,许许多多的志愿者在今年抗击冰雪的各个角落奔波着。他们中,有普通市民,也有春节不回乡的外乡人;有机关工作人员,也有企业员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他们积极参与着志愿服务:配合交通、供电、通讯等部门,协助其做好道路疏通以及电力抢修工作;向坚守一线岗位的交警、环卫工人以及在抗灾救灾一线的武警官兵、解放军战士和志愿者们,送去各种保暖用品、鲜花和食品。在品味奉献带来的快乐的同时,志愿者也能感受到被关爱的温暖。广东团省委在了解到多数坚持在服务岗位上的志愿者衣服单薄,有不少人感冒的情况后,马上动员省青联委员和青年企业家为志愿者准备各种急需的物资,在24小时内筹集到热心企业捐赠的3 000件羽绒衣、1 500顶帽子、2 000条围巾、1 000副手套、3万元药品、50箱矿泉水、40箱饼干等总价值近200万元的物资,及时送到在风雨雪中坚守的志愿者手中。除此之外,广东团省委积极联系保险公司,为每位志愿者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险,让志愿者在奉献的同时深感温暖。

“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已经成为青年志愿者共同的心声。

(节选自《人民日报》2008年2月14日)9.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的哪两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5分)答案 属于背景和导语。主要作用:介绍背景是为写主要新闻事实作铺垫;导语部分概括本篇新闻要点,感染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0.请你从本则新闻的主体部分概括出主要的新闻事实,不少于4项。(4分)答案 ①抗击冰雪,志愿者奔走在第一线。

②“绿丝带市民互助活动”成为寒流中的一道暖流。③特殊的“生日礼物”——参与和奉献。④对志愿者的关爱。(基本意思对即可)11.本篇新闻为什么以“冰雪中的‘温暖行动’”为题?(5分)答案 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出现历史罕见的持续低温雨雪和冰冻灾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在团中央的号召和倡议下,广大青年志愿者积极投身抗雪救灾第一线,他们在车站、机场、码头、港口、公路街道社区破冰扫雪,给受灾群众和需要帮助的人送衣、送物、送温暖。他们的行动温暖着受灾群众的心,温暖着需要帮助的人。人们也没有忘记志愿者的奉献,想志愿者之所想,急志愿者之所急,给他们捐赠物资,提供保险,让志愿者在奉献的同时深感温暖。

12.文中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文章结尾处又说:“‘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已经成为青年志愿者共同的心声。”请结合志愿者的行动和精神谈谈你的认识。(6分)答案 志愿者是奉献者,他们的思想是高尚的,行动是感人的。志愿者勇于参与公益事业,为人民服务,不求回报。志愿者以奉献为快乐。

应积极倡导和发扬志愿者的奉献精神,为他人、为社会服务。我们应当学习志愿者,并以此为榜样,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

四、语言运用(10分)13.阅读下面一段话,以一名驻外记者的身份向国内大众媒体发一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5分)11月19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网络版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家关于β淀粉样蛋白产生过程新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裴钢院士研究组经多年研究后发现,β2­肾上腺素受体被激活后,会增强γ­分泌酶的活性,进而能够增加导致阿尔茨海默氏症,即通常所说的老年痴呆症的β淀粉样蛋白的产生。

答案 我国科学家发现老年痴呆症致病新机制。

解析 摘取信息的关键语句:“中国科学家关于β淀粉样蛋白产生过程新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而能够增加导致阿尔茨海默氏症,即通常所说的老年痴呆症的β淀粉样蛋白的产生。”

14.阅读下面这则新闻,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新闻所体现的中心。(20个字以内)(5分)新华网北京3月4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4日在这里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石。他表示,对于台湾任何人、任何政党朝着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方向所作的努力,我们都欢迎。只要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九二共识”,不管是什么人、什么政党,也不管他们过去说过什么、做过什么,我们都愿意同他们谈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问题。答案 胡锦涛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解析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4日在这里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是新闻的导语,而导语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浓缩这个导语即是答案。

五、随堂练笔(30分)15.按小组,从下面提供的内容中任选一项,在课外进行采访练习,并任选一项内容,写一篇新闻报道。

①采访校长,了解学校发展规划。

上一篇:5对韵歌(教案)下一篇:路桥工程施工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