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范文

2024-04-14

8《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3篇)

篇1:8《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范文

《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全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教学重难点

1、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指导思想

以学生朗读为主,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1、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古人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美、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今天我们就跟着巴金一起来看看在抗战的特殊年代里日月会有什么样的特殊含义呢?

2、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

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 1 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

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二、初读感知

学生齐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三、研读赏析

1、学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课文,思考:在《日》一文中,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夸父逐日这是为什么?(光和热)

2、“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月》

1、在《月》一文中,月亮给我们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找出具体的句子来朗读。

2、既然“月的光是死的光”,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姮蛾奔月”的传说?(对照《日》比较)

(“冷光”“死的光”应是对当时现实的影射,“姮娥奔月”应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照两文可看出); 2 但结尾处作者用“难道……吗?或许……”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期望——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姮娥奔月”的传说作者用疑问的语气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比较阅读:两文的共同之处?

五、布置作业

请根据自己的情况,以日、月或其它你喜欢的事物为内容,写一篇充满感情的短文或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短文两篇

巴金

《日》:激情洋溢

飞蛾扑火

追求光和热

夸父逐日

《月》:细腻幽静

改变冰冷

姮娥奔月

寄托人格理想

篇2:8《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诵读全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2.理解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日升月落召唤大海潮起潮落,阴晴圆缺掌握人世悲欢离合。纵横三千里,上下五千年,自古以来,日、月就与华夏儿女结下了不解的情结。无数的文人墨客吟咏过太阳和月亮,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篇章。

1942年,巴金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对着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今天我们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学习巴金的《短文两篇》,了解作者的思想,积累有关太阳和月亮的佳句。

二、作者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

三、背景简介

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四、听读课文,思考一下问题: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作铺垫。

(3)在《月》中,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那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月光常给人一种冷冷的感觉。从追求“光和热”的角度出发,作者才发出文中的感慨。

(4)“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冷光”“死的光”应是对当时现实的影射,“姮娥奔月”应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照两文可看出);但结尾处作者用“难道……吗?或许……”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期望——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姮娥奔月”的传说作者用疑问的语气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5)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请结合两文和历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么人呢?

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五、板书设计

发光、发热

冰冷、死光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姮娥奔月

不如

轰轰烈烈 寒冷、寂寞 对光明的强烈追求

篇3:8《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范文

(一) 导入

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是件多余的装饰品, 那是很难堪的。活着而又没有目标是可怕的。———契诃夫

未经思索的人生是不值一过的。———苏格拉底

每个人都需要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而活着?又该怎样活着?

(二) 思考:你为什么而活着?

联系生活实际, 谈谈你的感想, 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二) 赏析《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

1.介绍作者, 以课件出示给学生。

2.理清结构:给学生5分钟时间略读全文理清结构。明确:本文结构为“总———分———总”。

3.想一想:作者一生的追求中哪一种是令他最执着最痛苦的?

明确:同情苦难, 对整个人 类和平、幸福 生活的追求!

4.深入体会作者这一追求。用多媒体展示以“非洲饥饿儿童, 战争, 地震, 海啸”等为内容的图片。

5.结合作者生平训练学生仿写。

罗素一生积极参 加社会政 治活动, 为维护世 界和平, 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 反对侵略战争。二战期间, 还因反战坐了六个月的牢。

1955年初, 与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

1961年, 89岁高龄的 罗素偕夫 人到英国 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 被判两个月监禁。

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在他逝世的当天, 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

要求学生仿写:

罗素的一生, 是渴望爱情, 热情浪漫、激情澎湃的一生;

是_____的一生;

是______的一生。

具有_____。

小结:记住, 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 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自己的光源, 找到自己活着的目标!

过渡:每个人都需要也都能找到自 己活着的 目标, 想清楚了“为什么而活着”的问题, 是否应该再想想我们究竟该怎样活?

(三) 赏析《美腿与丑腿》本杰明·富兰克林

1.介绍作者, 强调:作者学识丰厚。

2.学生自读课文明确: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明确:一个人的幸福与否主要取决于他“对物、对人和对事”的不同观点, 是这些导致了他对人生的“苦”与“乐”的不同感受。

3.理清文章结构, 重点学习文中论证方法。

明确: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4.思考:结合文章, 联系实际谈谈 我们该怎 样面对生活? (各抒己见)

5.多媒体出示图片:以“地震救援, 贫困学生, 残疾人运动员”为内容, 渗透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6.小结: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 我们要说, 我很幸福。因为我们还有健康的身体。当我们不再享 有健康的时候, 我们依然可以微笑着说, 我很幸福。因为 我们还有一颗健康的心。甚至当我们连心也不再存在的时候, 我们仍旧可以对宇宙大声说, 我很幸福。因为 我曾经生活过。其实幸福很简单, 在于你是否用积 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一切。

(四) 总结全课:我为什么而活着, 我该怎样活?相信今天的两篇短文已经给了我们不少启发。愿我们每天都能像太阳一样永远鲜亮地从东方升起;灿烂地微笑着, 时时用爱心去温暖大地;从容而执着地, 拨开乌云散发万丈光芒。

【教学反思】本课为高中第三册自读篇目, 因而在设计时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概括为主要内容。本课设计的创新之处其一在于重新组合了两篇短文, 调整了两篇文章的顺序, 这样更符合学生的思维。始终围绕导入时提出的问题“我为什么而活着, 我该怎样活?”来组织教学, 整个教学思路更清晰, 目的更明确。

其二, 在高二就让 学生认识 并训练高 考中的仿 写题, 且较好地结合文章内容来进行, 有效地训练了学生仿写的能力。

篇4:8月11日— 9月10日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和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牵头组织业内大型企业集团人力资源建设及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研讨会

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办、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承办的全国职业教育专家学术报告会在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举行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与黑龙江大三源乳品机械有限公司签约建设实训基地

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提出面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建立健全高校与行业企业、中等职业学校的协同培养机制,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湖北省人社厅与重庆市人社局在武汉市联合举办两地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题研讨交流活动,并签署友好合作协议,组建鄂渝两地跨地区职业教育集团

浙江省支持阿克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工作对接会在新疆阿克苏召开

由中华职业教育社、辽宁省中华职业教育社支持举办,大连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美国社区学院学士学位协会联合主办、保成教育集团·大连华美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承办的“2014中美职业教育论坛”在大连举行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现代服务业产教对接会”在天津举行

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招生工作机制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秩序的通知》(教职成厅[2014]4号)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举办英国现代学徒制交流报告会

在第七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召开之际,中国-东盟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峰会在贵阳举行

香港马会与雅安职业技术学院签署协议共同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和实训基地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要求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

甘肃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的实施意见》

篇5:8《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范文

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有关日月的诗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诗化的语言。

2.难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讨论点拨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预习,备课。

五、教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一)1.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设计:同学们,对于“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在当代著名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板书文题、作者)。

2.明确目标(略)

(二)自主学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1)《日》一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2)《月》一文中的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文中的哪些词句表现了这点。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略)

2.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日》文中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

(2)、《日》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3)、《月》文中的句子“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月》文中“嫦娥奔月”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文意回答。

(5)、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两篇所表现的主题相通吗?为什么?

讨论交流明确:(1)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为了写人,写那些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的人。这是托物言志(借物写人)的写法。

(2)《日》和《月》都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怕牺牲。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为祖国轰轰烈烈的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3)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

(4)目的是想改变这个冰冷的星球,改变那冰冷的月光。

(5)两者是相通的。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四)自主学习

(二)品味诗化的语言

再次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并用下列的句式进行赏析。我认为“

”这句子很美,它美在(五)质疑问难,巩固拓展

1.再读课文,让学生提出还有疑问的地方,并解答或探讨。

篇6:8《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范文

一、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日》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二、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设题意图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月》的略显零散的表述中抽绎出其情感脉络;由《月》联想到一些古诗文,则是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整合已有知识、经验的能力。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这种意境能使人想起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三、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注意这两篇短文在主题表达上的相通性。

篇7:8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和情感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3.进一步理解在散文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过程与方法:

加强诵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体味、感悟、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悟作者追求光明,赞美为追求光明和理想而不惜牺牲的精神。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在散文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1.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美、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请把你收集到的你最喜欢的诗词在全班交流。

二、交流古诗词

分别请3——5名同学诵读他所收集到的诗词,并简述理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点评。

三、初读感知

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

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

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2.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根据历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见解(最好能形成书面文字);找出文中的优美句段并加以简要说明;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作上符号。

3.朗读

(1)找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日》《月》两短文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读后教师可根据情况范读引导,力求贴近作者当时的感情,以便学生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

(2)同学自读

(3)课内朗读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读得最好的短文或段落进行诵读,师生共同点评

(4)分组朗读全文

四、探讨交流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读习惯、方法和能力。教学时主要以学生阐释自己的理解或提问,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为主,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以便打开思路,激活思维。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文章的理解或所提问题有可能较为肤浅,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主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2

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把握: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重点把握: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作铺垫。

(3)在《月》中,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那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4)“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把握:“冷光”“死的光”应是对当时现实的影射,“姮娥奔月”应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照两文可看出);但结尾处作者用“难道„„吗?或许„„”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期望——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姮娥奔月”的传说作者用疑问的语气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5)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请结合两文和历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么人呢?

把握: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某某人”可能有多种理解,不要求形成一致答案,但依据要充分。教师引导时要着重分析当时的背景,以便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

五、小结

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六、延伸(课后)

请根据当地的情况,以日或月为内容,写一篇充满感情的短文或一首小诗。

七、板书设计:

日 月

发光、发热 冰冷、死光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姮娥奔月

死 不如 生

轰轰烈烈 寒冷、寂寞(对光明的强烈追求)教学反思:

篇8:关注9月8日:国际新闻工作者日

九月八日是“世界新闻记者日”或“国际新闻工作者团结日”。

新闻记者, 是指专职于新闻工作机构中从事采访报导社会上的新闻的专业从业人员。包括编辑、采访、评论人员等。中国的新闻机构最初是采编合一的。19世纪70年代开始设立专职的采访人员, 最初时不叫“记者”, 而称为“访员”、“访事”、“报事人”等。19世纪90年代后才开始称采访人员为“记者”。

新闻, 是指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物、事实信息, 一般需经过传播者选择, 并借于语言、文字、图像等符号载体及时传播。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与人际交往的频繁出现从事采集与传播新闻的社会职业, 并逐步成为各种政治力量、社会集团的宣传手段和舆论工具;在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里, 新闻也成为一种商品。

国际记者协会的前身是1941年成立的“盟国和自由国家新闻工作者联合会”。1946年6月在哥本哈根会议上通过决议更名为“国际新闻工作者协会。”现有会员国120多个。国际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宗旨是, 帮助各成员国交换新闻, 以自由、真实、维护和平、保护新闻工作者的权利和人身安全, 新闻记者要尊重事实、客观公正报导, 不允许有诽谤性、中伤性、虚假性的报导等义务。

【相关来历】

国际新闻工作者协会, 简称“国际记协”, 英文缩写“IOJ”。1946年6月由前苏联、波兰等国在哥本哈根成立。其创建任务是:帮助自由、真实地交换新闻、维护和平, 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国际谅解, 捍卫人民获得真实准确新闻的权利, 保护记者的权益。1947年记协二大后, 11个主要西方国家退出记协, 并于1952年成立了国际新闻工作者联合会 (“国际记联”) , 分裂后的记协将总部迁到布拉格。

1958年5月, 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国际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代表大会上, 通过了号召全世界的新闻工作者举行“国际团结日”的决议。决议指出:“为了表示对因从事争取和平和人民的相互了解而受迫害的新闻工作者的同情, 国际新闻工作者协会号召全世界新闻工作者定出一个团结日, 把这一天的工资的全部或一部分捐作国际团结基金。“国际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处于1958年6月26日会议, 确定每年9月8日为“国际新闻工作者 (团结) 日”简称为“世界新闻记者日”。

确定九月八日为“国际新闻工作者 (团结) 日”是为纪念捷克斯洛克氏族英雄、共产党员、新闻记者尤利乌斯·伏契克于1943年9月8日被德国法西斯杀害的纪念日。其目的是唤起全世界的新闻工作者加强团结、努力工作、认真采写真实报导、揭露战争贩子的反动面目、及时报导事件发生的真象、打击坏人坏事, 保卫世界和平。

国际记协的活动1990年前主要受前苏联、东欧国家的影响。它在世界120个国家有自己的会员, 并用英、法、德、俄、西5种文字出版机关月刊《民主新闻工作者》, 以及《国际记协新闻通讯》。1990年, 它在津巴布韦召开的代表大会, 通过了新的章程, 发布了新的宣言。

【尤利乌斯·伏契克生平】

国际新闻工作者团结日的来历, 它与一起悲剧有关。换句话说, 这一天是一位勇敢的新闻记者的牺牲纪念日, 他坚持新闻自由, 决不妥协让步, 反法西斯战斗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这位伟人就是捷克斯洛伐克记者尤利乌斯·伏契克, 1903年2月23日出生于布拉格附近的一个小镇 ([译者注]伏契克出生于布拉格斯米霍夫工业区) 。他17岁时就向捷克斯洛伐克革命左派所办的报纸投稿。在那之前, 他12岁时, 就已为父母和妹妹编写了一份叫做“斯拉夫人”的手抄本来回应一战的恐怖, 这是他生命中的第一份杂志。通过这种方式, 他的革命性文笔逐渐变得尖锐起来。

然后, 他加入红色权利报, 从那开始以笔和纸同纳粹德国斗争。最终, 纳粹在六十年前的1943年9月8日失败, 但他们也在同一天处死了他。后来, 为纪念他逝世, 9月8日被确立为国际新闻工作者团结日。

1929年, 由于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 捷克面对一场巨大的经济危机, 许多工厂停工、人民失业, 此时伏契克访问了前苏联, 回国后, 他作为一位社会主义活动者积极工作。他于1943年4月被捕、拘禁 ([译者注]伏契克于1942年4月24日被捕) , 在狱中写下《绞刑架下的报告》一书。

到目前为止, 该书已被译为90余种文字, 在世界各地出版过300多个版本, 得到各行各业人们的交口称赞。这是一本极富感情的文学性证词, 主要是为了反希特勒法西斯主义而作, 伏契克在书中向全人类说:“人们, 我爱你们, 你们可要警惕啊!”

为纪念尤利乌斯·伏契克, 世界各地不同组织为新闻工作者制定了许多奖励, 大多授予那些为和平、合作和增进国家间了解而出色工作的记者们。

他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史家和评论家, 他的文学工作在1939-1941年期间的捷克文学史上名列前茅。

篇9:8《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范文

●8月7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副部长陈希、部长助理林蕙青在井冈山干部学院专门听取我省教育工作汇报,并与江西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进行座谈。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虞国庆简要汇报了近年来我省教育改革发展情况。副部长陈希、李卫红分别视察了井冈山大学。

◎2009年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者省级培训班圆满结束,南昌等九个设区市共361名学员参加了培训。

◎省教育厅印发《江西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办法》。

●8月10日省教育厅印发《关于认真做好2009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

◎省教育厅公布江西省第一批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立项建设名单,南昌大学等12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申报的13个创新基地予以立项建设。

●8月12日省教育厅下发《关于进一步抓好农村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试点工作的通知》。

●8月14日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暨德育工作会议在南昌召开。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虞国庆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副厅长彭世东主持会议。

◎我省2009年高等院校风险管理工作会议在南昌召开,省教育厅副巡视员万普海出席会议并讲话。

●8月15日我省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结束,顺利完成了提前批本科、第一批本科、第二批本科、第三批本科和高职(专科)五个批次的录取任务,本、专科共录取考生255062人,完成招生计划数的113%。

●8月16~21日以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虞国庆为名誉团长,副厅长郭奕珊为团长,共130人组织的江西省中学生体育代表团参加在长沙市举行的全国第十届中学生运动会,共夺得 3枚铜牌,团体总分70分,名列全国第18位。我省中学生体育代表团荣获大会组委会颁发的“体育道德风尚奖”。

●8月17日省教育厅副厅长彭世东主持召开保密工作会议,通报有关情况,进一步强调保密工作要求,机关各部门、直属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省教育厅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江西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细则》。

●8月18日省教育厅公布2007~2008年度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奖获奖名单。共有由南昌大学闫洪主持的“先进轻合多制备成形的研究与应用”等140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20项,二等奖40项,三等奖80项。

●8月19日江西省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办公室与江西交通广播联合启动《就业直通车》节目。

●8月20日省教育厅印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9年度研究项目招标工作公告。江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09年度将投入82.4万元经费招标63个项目,助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2009年全省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布置会在南昌召开,省教育厅副巡视员宋雷鸣,厅副巡视员、发展规划处处长杨慧文出席会议并讲话。

◎江西教育网中招频道正式开通。

◎全省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及素质拓展培训班开班,来自全省高校70余名辅导员参加了培训。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史蓉蓉到会并讲话。

●8月21日我省2009年高、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集中录取工作全面启动。

●8月21~29日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江西公安专科学校、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新余高等专科学校、萍乡高等专科学校等四所学校进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评估结果均为优秀。

●8月24日委厅召开全省教育系统维护稳定暨信访工作会议,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虞国庆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工委副书记史蓉蓉、副厅长郭奕珊出席会议,各设区市教育局主要负责人、高校党委书记参加了会议。

◎省教育厅公布江西省首届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评比结果,共评出赣州三中崔缨子同学的《感应起电机正转与反转起电的实验探究过程记录》等90项获奖征文,其中一等奖15项、二等奖30项、三等奖45项,指导老师同时获得优秀指导奖。

◎省教育厅召开全省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工作汇报会,通报“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专项督查情况,对下阶段工作进行再部署。副厅长王占铭出席会议并讲话。

◎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建立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工作月报和通报制度的通知》和《关于省、市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对部分普通高中办学行为进行专项督查的通知》。

◎省教育厅印发《关于表彰第一批赴四川小金县支教团队的决定》,南昌十七中杨水生等9名教师受到表彰。

●8月25日全省青少年学生“改革开放三十年”读书教育比赛活动在南昌举行。来自全省各地71名中小学生和中专学生参加了讲故事、演讲和命题作文比赛。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史蓉蓉出席颁奖仪式并讲话。

◎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全省中小学2009年秋季开学有关收费问题的通知》,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严格收费政策,规范收费行为。

◎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做好庆祝第二十五个教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

●8月26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举行新闻发布会,副厅长王占铭在会上通报了我省今年庆祝第25个教师节系列活动安排、全省教育系统表彰奖励工作以及推出全省重点宣传的教师先进典型等方面的情况。

◎省教育厅印发《致全省普通高中高一年级学生及家长的一封信》。

●8月28日省教育厅在南昌召开2009年江西省来华留学和外籍教师专管员培训会,表彰2008年度全省58位教育外事、来华留学及外籍教师管理工作先进个人。

●8月28日江西师大债务重组银团贷款签约仪式在滨江宾馆隆重举行,江西师范大学分别与交通银行江西省分行、中国建设银行江西省分行、中国农业银行江西省分行签订债务重组银团贷款协议。省政府副省长孙刚,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虞国庆,省政府副秘书长肖■根等出席仪式,工委副书记、副厅长李小南主持仪式。

◎省教育厅下发《关于立即组织对全省学校(托幼机构)甲型H1N1流感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的通知》。

●8月31日省教育厅下发《2009年全省农村学校清洁工程试点工作指导意见》。

◎省教育厅下发《关于表彰江西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决定》,南昌大学陈义旺等35位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受到表彰。

篇10:8 短文两篇(教案)

1.理解“飞蛾扑火”、“夸父追日”、“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2.积累有关日月的诗词。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追求光和热的战斗情怀,学习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1.学习课文借景喻人的写法。

2.反复朗读课文,培养理解、感受能力。3.体味文章的精妙所在。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课时

一、导入

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备、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同学们收集到了哪些你最喜欢的有关日月的诗词?

下面请几位同学诵读他们所收集到的诗词(3~5名)。同学们可能会答:

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大家都说的很好。当代著名作家巴金老先生却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赋予了它们不一样的深意。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

二、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1 作家作品简介。2 背景简介。

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仅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在这个背景下巴金写了这两篇短文。

三、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 老师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正音。老师板书重点字词: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作点评,并指导。

2 学生自读课文一遍,并将不清楚的地方设问思考。3 全班同学整体朗读一遍。

四、精读课文,体悟文意

(一)认真阅读《日》,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 查阅相关资料或根据你的积累,复述“夸父追日”这个故事。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夸父为了追赶太阳,渴极了,喝了黄河、渭河的水还不够,又往别处去找水,半路上就渴死了。他遗下的木杖,后来变成一片树林,叫做邓林(见于《山海经·海外北经》)。(大意

相同即可)

2 文章的题目是“日”,但为什么第一段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有何蕴意?

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飞蛾已不是单纯的生物,他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他成为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虽写“日”,但主要表达的都是飞蛾努力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3 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本文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饱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生命。飞蛾和夸父追求光和热,象征着志士仁人为祖国轰轰烈烈地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歌颂为抗战献身的精神)

4 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这一句话作为一段,在文中的地位如何?飞蛾与夸父的行为是为了什么?他们追求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他们的行为,一方面是自身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

不被黑暗所笼罩。

(二)仔细阅读《月》,回答下面几个问题。1 简述《娥(嫦娥)奔月》的故事。

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淮南子·外八篇》中说,后羿从西王母处求来不死之药,蓬蒙听说后前去,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不死之药飞到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后羿,嫦娥留在月亮上的广寒宫。她在广寒宫里寂寞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后羿团聚。(其他答案也可)

2(1)本篇散文中月给人的突出感觉是怎样的?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2)“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1)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2)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日》有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3)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3 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嫦娥奔月”的传说?作者

这样写寄托了什么样的理想和感情呢?

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因为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渴望像娥奔月一样去追求,去改变。

五、通读全文,整体归纳

学生通读后,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 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2 这两篇文章主题是什么? 3 这两篇文章有什么写作特色? 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1)推陈出新

描写“日”“月”的文章很多,可是作者却能从旧中出新,不直

接描写太阳和月亮,而是从另一角度下笔,揭示更深刻的道理。

(2)借景喻人

《日》《月》两文描绘了这样几幅画面:飞蛾扑火、夸父追日、娥奔月。作者描绘他们,是为了借景喻人,他们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是作者理想的化身。

(3)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两篇文章,都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文章笼罩在一种象征的意境中。

六、思维延伸

《月》中结尾处写道:“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张开你想象的翅膀,想一想:“她”看见了什么人的影子?

学生思考后教师示例:

她是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追求光明,追求美好事物的她,是以月亮为明镜,要用明镜照出自己的倩影。

七、课堂小结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希望同学们也有这样的一种“力”去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篇11:8、巴金短文两篇月日——生

8、《短文两篇》学教案

作者:巴 金

主备人:野老课型:新授课备课时间:2014年 3月10日

班级:第学习小组姓名:得分: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亘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二、学习重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难点: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新课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亘娥奔月”等故事是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是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请你用故事的口吻为全班同学讲述这几个故事。

二、预习检测

1、走进作者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长篇小说,“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

2、文题背景

这两篇文章都写于抗日战争期间,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写作《日》和《月》,就是为此而发,以飞蛾,夸父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们为祖国轰轰烈烈的献身。作者赞美飞蛾,也就是赞美抗日将士。

3、尝试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皓月()姮娥()侵入()一撮灰()

瞬间()旸谷()凭栏()浸()学习过程

4、解释下列词语。

旸谷:。皓月:

凭栏:。瞬间:

轰轰烈烈:。倘使:

《日》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第一次先学后教,小组合作。

1、本文可分为三部分,请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

2、课文由飞蛾扑火联想到了古代的夸父逐日,飞蛾、夸父有什么共同特点?

3、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第二次先学后教、小组合作。

二、品读研讨

1、“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2、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3、《日》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月》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第一次先学后教、小组合作。

1、本文可分为三部分,请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

2、月亮在文中带给人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第二次先学后教、小组合作。

二、品读研讨

1、“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一再地写月的“冷”“死”有什么含义?

2、《月》文中“嫦娥奔月”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文意回答。

三、课堂小结:

《短文两篇》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亘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亘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四、课后作业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撒谎(sā)皓月(hào)飞窜(chuàn)污秽(suì)

B、磬口(qìng)睥睨(pì nì)倘使(tǎng)发泄(xiâ)

C、浸入(jìn)真谛(dì)朔方(shuò)万壑(hâ)

D、天穹(qióng)迸射(bâng)旸谷(yáng)奔跑(bēn)

2、填空

A、《日》《月》两篇短文原载于散文随笔(),写于1940年至1941年。作者(),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分别为()()、、();爱情三部曲,分别为()、()、()。

3、下列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平时,大家抓紧时间学习,陈冬却玩得痛快。要大考了,他天天开夜车,结果得了大病,连大考都不能参加。真是自作自受。

B、这个人,狼狈为奸,干尽坏事,终于得到了法律的制裁。

C、小明的妈妈一进来,我们寝室的人就不谋而合地站了起来。

D、你的主张和我的主张完全一致,这真是不约而同。

4、阅读理解。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里,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倘使有一又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做一阵烟,一撮灰。

1、文中的“日”“飞蛾”“夸父”都寄托了。

2、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作者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3、文中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

篇12:8《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范文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一、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1~3题。(10分)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陆游筑书巢》)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1)有仙则名()(2)妻子不觌()...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3.用原文句子填空。(4分)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评 “,”,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来表达。

文言文小测之《爱莲说》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一、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10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本文的作者(1分)

2、用“∕”给第二段画线文字断句。(1分)

3、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亭亭净植()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③可爱者甚蕃()④陶后鲜有闻()..

4、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为“代词,相当于它 ”的一项是()(2分)

A、莲,花之君子者也。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水陆草木之花

D、何陋之有E、渔人甚异之F、无丝竹之乱耳

5、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名文,借莲的形象表达对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的追求。

B、第一段中两个“独”字,都表现出作者绝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两个“独”字又表明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C、作者描写莲的形象,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风度、个性爱好等各个方面,赋予莲以美好的品格。

D、文章用“菊”和“牡丹”作正衬和反衬,突出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二、附加:课外文言文阅读

爱菊论

濂溪曰:“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今自以为爱菊者比比而然。然夫菊一也,而爱之者,今昔迥异,若是何哉?吾尝观菊之所以为菊,而得今昔之爱矣。呜呼!菊其可以易言乎哉?盖天之生物,本于至公。然五行杂揉,各一其性,物之生于天地间,夫固有不齐。

是知有可爱之德,而后有可爱之容;人之爱菊,非以其可爱之容,实以其可爱之德。不爱之以目,而爱之以心;不观之以物,而观之以理。此菊之所以为菊也,此吾之所为爱菊也。

1、翻译:物之生于天地间,夫固有不齐

答:

2、人们爱菊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参考答案:

《陋室铭》

1.(2分。每题1分)(1)出名(著名)(2)妻子和儿女(子女)

2.翻译下面句子。.(4分。每题2分)

(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陆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3(4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1分)信乎其似巢也(1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分)《爱莲说》

1、周敦颐北宋

2、略

3、略

4、E5、只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可以玩弄它。

6、C

参考答案:

《陋室铭》

1.(2分。每题1分)(1)出名(著名)(2)妻子和儿女(子女)

2.翻译下面句子。.(4分。每题2分)

(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陆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3(4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1分)信乎其似巢也(1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分)《爱莲说》

1、周敦颐北宋

2、略

3、略

4、E5、只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可以玩弄它。

6、C

参考答案:

《陋室铭》

1.(2分。每题1分)(1)出名(著名)(2)妻子和儿女(子女)

2.翻译下面句子。.(4分。每题2分)

(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陆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3(4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1分)信乎其似巢也(1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分)《爱莲说》

1、周敦颐北宋

2、略

3、略

4、E5、只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可以玩弄它。

6、C

参考答案:

《陋室铭》

1.(2分。每题1分)(1)出名(著名)(2)妻子和儿女(子女)

2.翻译下面句子。.(4分。每题2分)

(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陆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3(4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1分)信乎其似巢也(1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分)《爱莲说》

1、周敦颐北宋

2、略

3、略

4、E5、只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可以玩弄它。

篇13:8《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2、积累有关日月的诗词。

3、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的哲理。▼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2、扩写、续写、创写一个句子,来欣赏、感悟《日》。

3、对比阅读、分析《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感情的诵读全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显示巴金像)

同学们,对于世纪老人巴金,人们敬重他高尚的理想、无私的奉献精神和无情自剖的勇气,他曾经说过:“我有一个信仰,我愿意人知道它 ;我有一颗心,我愿意人了解它。我写文章,就为着想把自己的一切放在那里面给人看个仔细。”他是用文字为自己塑像,那是一株繁花满枝的生命之树。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颇能显示他艺术风格的优美散文诗《日》和《月》,去感受浸润其中的言志、言情的动人风采。(板书文题、作者)

二、介绍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巴金1904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1927年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

写作年代:

这两篇作品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0-1941年间,其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为了中 华民族的独立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三、看提示导语,听读、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1、教师按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听,标出你认为难以认读的字词。

2、检查预习情况。查字典,认识生字,理解新词。

(1)字词积累 一撮灰(cuō)皓月(hào)姮娥(héng)旸(yáng)谷 ....(2)解释下列词语。皓月:明亮的月亮。露台:晒台。

3、播放配乐朗诵材料,充分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胸有诗境。

4、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适当点评后,学生齐声朗读。

5、交流朗读时的感情、语调、语速,掌握一定的自读方法。

6、无数人咏叹过太阳和月亮,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篇,请你各写出两句。交流古诗词

分别请3——5名同学诵读他所收集到的诗词,并简述理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点评。

7、续写句子。

绿色推开了春天的门,雷雨推开了夏天的门,(______

_ ___),(_ _ _____________)。

四、创写教学

1、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

活动内容:请同学们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扩写“这是一篇写日的文章”这个句子。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整体上多角度的理解课文内容。

2、寻读课文,续写一个句子。

请同学们读课文,续写“我从文中发现了……”这个句子。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地探究课文的内涵。

3、细读课文,创造一个句子。

请同学们从品析、欣赏、感受等方面入手,就课文内容说一句欣赏的话。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赏析。

五、内容探究

(一)精读《日》

学生朗读《日》一文。思考:文章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篇散文诗仅仅250余字,却浓缩着丰富的感情,它像一团火,炙烤着读者的心灵。

开头两段,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形象化,先是赞美飞蛾,因为它是为追求光和热而被灯火烧死的,接着又怀念夸父,因为它是为追赶日影而渴死旸谷的。这是作者思想感情形象化的表白,他所歌颂的是追求光和热的执着态度,是为了得到光和热不怕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飞蛾和夸父的形象,是作者思想性格的真实写照。三、四两段,对追求光和热的献身精神正面展开议论,指出了生命是可贵的,但为了追求光和热应该不怕牺牲,并且还指出追求光和热的目的是为了给人间争得光明与温暖。这里渗透着进步的价值观、生死观的理论原则,言简意赅,发人深思。

第五段,作者又进一步明确地表示自己的决心。自己愿作人间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飞向日球,失去知觉,化为灰烬,在所不惜。这是作者庄严的宣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热情洋溢、感情奔放是巴金作品的突出特色,《日》一文便是凝聚着炽烈的热情的佳作。作者歌颂了不顾一切追求光明的精神,表露出不可遏制的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思 2

想,表达了为国家、为人民发光、发热,直到烧成灰烬的决心和意志。它蕴含着哲理,奔涌着热情,堪称“字挟风霜”、“声成金石”的艺 术精品。

(二)指导学习《月》

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月>。

学生自由朗读《月》,提出问题,共同解决。

提问: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月亮在文章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

相关的描写句子有: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作者笔下的月给人的是寒冷、阴冷,让人冷静,不同于日带来的热情洋溢。

学生交流写月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归类。1)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2)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3)月,包含着瑰丽的想象。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三)课后讨论(为下节课做准备):

1、作者为什么不写日,不写月,却写这些与日月无关的东西?

2、作者为什么在《日》中,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而在《月》中,又提到了冷?

3、理解光明和寒冷特殊的含义。

4、在《月》中,第四段大段的月下感受与本文有什么联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联系两篇课文,找出贯穿两者之间的中心思想。

六、组织学生讲神话故事

如“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小组之间进行比赛。

第二课时

一、自由诵读,进行美点寻踪。

1、找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日》《月》两短文.2、同学们自读

3、课内朗读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读两文中最好的文段,师生共同点评。

4、分组朗读全文。

二、文本探究: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读习惯、方法和能力。教学时主要以学生阐释自己的理解或提问,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为主,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以便打开思路,激活思维。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文章的理解或所提问题有可能较为肤浅,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主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把握: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重点把握: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作铺垫。

3、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笔锋忽然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4、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另一方面 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5、“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文的《日》有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冷光”“死的光”应是对当时现实的影射,“姮娥奔月”应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照两文可看出);但结尾处作者用“难道……吗?或许……”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期望——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

6、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7、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的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写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4

追求光和热的行为。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人。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一种一往无前的精神。

8、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

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神话传说)。

9、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体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冷和热是一种及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10、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请结合两文和历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么人呢?

把握: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某某人”可能有多种理解,不要求形成一致答案,但依据要充分。教师引导时要着重分析当时的背景,以便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

三、小结

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短文两篇》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四、延伸(课后)

1、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出以下词语可以寄寓的象征义。例: 灯光 象征光明、希望和胜利。

绿色 ;白色 ;红色

; 白鸽 ; 玫瑰 ;大地 ;风帆。

2、请根据当地的情况,以日或月为内容,写一篇充满感情的短文或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短文两篇

巴金

发光、发热

冰冷、死光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姮娥奔月

死不如生

轰轰烈烈

寒冷、寂寞(对光明的强烈追求)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8《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范文】相关文章:

8短文两篇学案04-21

6月8日作业范文05-23

7短文两篇(教学案)04-22

12月8日宴会策划04-23

8月20日施工进度计划04-15

演讲稿8月1日04-23

防排烟规范8月1日实施04-23

广铁8月2日列车停运通知04-24

上一篇:写和谐的话题作文下一篇:作文 一次有意义的劳动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