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短文两篇学案

2024-05-20

高中短文两篇学案(共7篇)

篇1:高中短文两篇学案

七年级科目:语文《短文两篇》导学案编制: 何刚陈鹏审阅:审批:时间:年月日总第次

短文两篇导学案

姓名班级 【学习目标】

1、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2、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3、领悟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生活、认真对待生命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 1.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2.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相应练习】 一.预习·导学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收敛.()颤.动()聒聒..()宽恕.

()短暂.()脆.弱()卑.微()一丝不苟.

()2.查字典或词典,弄清楚“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请揣摩下列句子的特点,在续写一句,表达你对四季的感受。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

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

秋天的风,凉爽而惬意,为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

冬天的雪。

★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在练习本上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3.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一些知识,写在下面。

第1页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思考: a、《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b、《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二.学习·研讨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⑴学生自读,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抽男女学生各一名),要求用普通

话正确、流利地读,尽量读出自己的理解。

⑵读后讨论:

★a.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一抑一扬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b.作者为什么说贝壳“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宝贝”?

共2页

七年级科目:语文《短文两篇》导学案编制: 何刚陈鹏审阅:审批:时间:年月日总第次

2.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在理解了作者的意图后,你对这首诗的内容、语句还有哪些不理

解的地方?请列出,我们共同解决

示例:⑴文章开头就用”知知不休”“烦”两个词语表明作者对

蝉的厌烦态度,文章开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⑵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⑶《蝉》的最后一句“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有颜色吗?作者这样说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

⑷《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⑸《贝壳》—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情感?

★⑹探究质疑:对比阅读两篇短文,说说它们的异同点。第2页⑺探究质疑:能否也像作者一样,据一个身边的小事物,谈谈你对生命的感悟?(师生交流,讨论归纳)【自学启悟】共2页

篇2:高中短文两篇学案

语文导学案

班级

学号

姓名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4、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所蕴含的人生主旨。

学习重难点:

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所蕴含的人生主旨。

【资料链接】

《山海经》——是现存保存古代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堪称中国上古神话的宝库。全书十八卷,分为《山经》《海经》两大类,约三万一千字。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涉及学术领域的各个方面,诸如宗教学、哲学、历史学、名族学、天文学、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医药卫生学等,可以堪称一部当时的生活日用百科全书。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及门客李尚、苏飞、五被等共同编著。《汉书•艺文志》著录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今存内二十一篇。该书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古代神话,主要靠此书得以流传。

神话——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出科学解释,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出的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代先民与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夸父——中国古代神话人物,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一个善于奔跑的人。《山海经•海外北经》还记载着一个“博父国”,经前人考证,“夸父”即“博父”,其国中的人都是巨人。也有学者认为,夸父不仅是人名,也是一个部落的名称。

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与黄帝族的颛顼发生战争,不胜,怒而头触不周山,使天地为之倾斜。后为颛顼年诛灭。此外还有一说,谓共工是尧的大臣,与驩兜、三苗、鲧并称“四凶”,被尧流放于幽州。

一、自主学习

1、注音。

夸父()

渭()

尘埃()

颛顼()

杖()

水潦()

2、解释加粗的字词。

化为邓林_____________

欲得饮_____________

道渴而死____________ 天柱折_______________

河、渭不足__________

水潦

______________ 与日逐走____________

北饮大泽____________

弃其仗______________ 地维绝________________

故日月星辰移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未至,道渴而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工与颛顼争为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怒而触不周之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柱折,地维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七年级下册

语文导学案

班级

学号

姓名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下面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道渴而死 ____________

故水潦尘埃归焉_______ 而

怒而触不周山_________

壮士十年归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共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延伸

1、讨论: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推举代表发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把它写成一篇短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3:七年级语文上3短文两篇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2、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3、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学习重点、难点

1、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2、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学法指导

朗读;对比探究阅读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收敛()

宽恕()

颤动()

聒聒()一丝不....苟()响彻()..

2、解释下列词语。

宽恕 :

卑微 :

一丝不苟:

固执: 整体感知

1.课文《蝉》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同学们尝试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2、《蝉》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

3、《贝壳》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

课文研讨

1、《蝉》“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2、《贝壳》“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3、《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4、两篇文章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展延伸拓

讨论: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珍惜生命、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获取更大的成就?

作业

1、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人生理想谈谈自己当如何奋斗人生,并写成300字左右的小短文。

2、席慕蓉精美片段积累:

(1)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 一篇虚幻的神话任它

绿草如茵花开似锦

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

在坠落的昏眩里

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摘自《无怨的青春•距离》)

(2)我喜欢回顾,是因为我不喜欢忘记。我总认为,在世间,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刻似乎都有一种特定的安排,在当时也许不觉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来,却都有一种深意。我有过许多美丽的时刻,实在舍不得将它们忘记。(摘自《成长的痕迹•回顾所来径》)

篇4:高中短文两篇学案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学习重点:

1、反复诵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背诵。2|、赏析课文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

赏析课文的意境和精美的语言。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水中藻.()荇.()交横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翻译下列句子。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两篇短文的创作背景,把重要信息整理在下面的空白处。

4、朗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尝试理解课文大意,把不理解的字、词、句,写在下面的空白处,以便课堂上交流解决。

二、学习·研讨

1、导入。

2、交流预习。

3、朗读课文。

4、研读赏析。

(1)《答谢中书书》这篇课文从哪几个角度来描述山川之美的?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怎样的感情?试结合具体的语句作一点赏析。

(2)《记承天寺夜游》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具体的语句作一点赏析。

巩固·延伸

(一)课内语段阅读: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选文中“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水中的藻荇交错,大概是竹子、松柏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吧。B、水中藻荇交错,是竹子、松柏的倒影。

C、水中的藻荇交错,就像竹子、松柏在水中的倒影。D、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2、选文中描绘月色的句子是。这一句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了一个 的美妙境界。

3、选文第二节从表达方式看,侧重于,表现了作者 的心情。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的“闲人”是指。

(二)课外阅读。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而节叶具焉().(2)节节而为之().14.[甲]文中包含了两个成语,请写出一个,并解释它的意思。

15.[乙]文中说“意在笔先”,[甲]文中也有文字说的是这个意思,请将这些文字找出来,写在下边(不超过11个字)。

16.[甲]文中作者明确指出了当时画竹的毛病,这些毛病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不超过12个字)。

17.选出对[甲][乙]两文意思理解分析不正确的项(有几项选几项)

A.[甲]文的主旨在于揭示手不能画出胸中之竹的原因,[乙]文的主旨在于阐明画竹的“定则”。

B.[甲]文强调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方能“振笔直遂”,[乙]文主张画竹应“意在笔先”。两文作者见解一致,观点相同。

篇5:短文三篇学案

一、基础知识过关:

1.作者简介

(1)蒙田(1533—1592)16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1572年开始撰写《随笔集》。

(2)帕斯特尔(1623—1662),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思想家。

(3)罗伯特•富尔格姆,美国当代作家、哲学家。他当过干活的牛仔、民歌手、IBM公司推销员、专业画家、教区牧师、酒吧调酒师、绘画教师和父亲。他和他的妻子住在西雅图的一座船屋里。主要著作《我一躺倒,身下就起火》。

2.文体常识

随笔是散文中特殊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写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的意图,或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或者是一点小感悟,或是一个新观点。

二、整体把握三篇文章思想内容

1.关于《热爱生命》

生命活动表现为日常的生活,热爱生命的最好方式是热爱生活。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表明自己热爱生活的态度:“坏日子”,飞快地“度”过去;风和日丽的时候,则“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接着,作者把“哲人”与自己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和态度作比较。“哲人”消极地看待生活,仿佛生活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而自己认为“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是优越无比的,是值得称颂,富于乐趣的。从比较中可以看出,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如果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不正确,“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所说的“糊涂人”正是如此。

在文章的第三段,作者谈到生命的孪生兄弟:死亡。人们一般都害怕死亡,作者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原因是,“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因此,要不害怕死亡,就要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同时,“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享受生活要讲究

方法”,所以“我们”要更加讲究生活、专注于生活。作者以自己为例,自信“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即使已经进入老年,但还是“迅速抓住时间”,“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使自己最后“剩下的”生活过得“丰盈饱满”。

2.关于《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这是作者在瞬间进发出的思想火花。

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从生理的层面来讲,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一口气、一滴水就能致人于死命。第二,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因为能思想,区别于顽石或者牲畜;因为能思想,比能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比囊括了人并吞没了人的宇宙高贵得多;因为能思想,人囊括了宇宙。第三,人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是道德的原则。人不能求之于空间,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总之,人的尊严在于能思想,因此人要“努力好好地思想”。

3.关于《信条》

文章开宗明义:“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我都在幼儿园就学过。”接着,文章列出了十七条。作者认为“你需要知道的任何东西都在上边那些条条里”。这些条条是人们过正常合理生活所需要遵守的那些最基本的原则,包括个人的健康习惯,正确处理与他人关系,对生活保持热情和兴趣,承认死亡以及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等。作者进一步阐释,十七条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应用到成年,实践于家庭、社会,生活、工作之中,甚至可以用到政府行为中。最后,作者强调十七条中的一条:“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最好还是手拉手,紧挨一起。”这是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团结,要互相关爱,要有集体精神。

阅读下面三则故事,谈谈你的感想。

(1)生命因信念而顽强、坚忍。

1998年5月20日晚9时,一场山洪将新疆巴音乌素矿矿井冲毁,一股巨大的水流直灌井底,将13个在井底干活的工人冲倒,淹没,只有青年工人杭平抓到一截一米多长的圆木,顺水向巷道深处漂去,一直漂到700米深处的采煤区。杭平上到一块一米见方的干燥地带,拧亮矿灯,光影里看到不远处一头井下拉煤车的骡子被卡在狭窄的道口。最初的两天,除了喝水,还试着啃那圆木上的树皮,还试着嚼皮带,但他都失败了。大约过了四五天之后,他将饥饿的目光投向了与他相依为命的骡子。他移动极度虚弱的身体,拿铁锹绊住骡子的腿,让骡子在挣扎中溺水死亡。接着把铁锹在石头上磨快,来剥

骡子的皮,又把自己的眼镜片打碎,用玻璃一点一点地割肉吃,因为他不能嚼,翻江倒海的恶心几乎将他置于死地。几天后,肉开始变味,他把割下的肉泡在水里,反复搓洗,直到洗净才敢吞食。为了保持体力和热量,他将自己的行动降到了最低限度。他躺在地上,无数次地想,我还活着,我要活下去。就这样他一直到了6月23日早晨8点钟,这时,他抚摸自己的身体,胳膊枯瘦如柴,胸肌已塌陷,摸一摸肚子,已能触到脊梁骨了。在这34天中,两台水泵以每小时近200吨的抽水量日夜不停地旋转着,随着水位的下降。救援人员从井下抬出了12具尸体。当救援人员发现杭平还活着的时候,这使所有闻知此事的人都充满了好奇,都感到这是一个近似神话的“奇迹”。

(2)战胜生命绝望的力量在于生命本身。

有一天傍晚,他心烦意乱地走到悬崖边。他觉得生活无聊而平淡,年轻的心已不愿负担人世的孤独和艰辛。他感到周身的血液如禁锢在坛子里的葡萄酒,有一种要把坛子冲破的冲动。于是,他把脚轻轻凌空一提。忽然,有什么独特的声音传来,他不禁侧耳静听。噢,是婴儿的哭声,在这荒山野岭,生命依然高高在上。顿时,一种前所未有的激动袭来,他一把推开诱他自杀的死神,循着啼声和灯光奔去。那是他命运里最耀眼的一次闪电。数年后,他的伟大作品如春雨般洒落俄罗斯及世界。他就是屠格涅夫。

(3)生命因抗争而尊贵。

《死亡日记》的作者陆幼青生于1963年,华东师大毕业。生病前是上海浦东房地产展销中心副总经理。陆幼青1994年发现胃癌已是晚期,胃不得不切除4/5。但3个月后,他拖着轻飘飘的身体顽强地走进公司大门,微笑如旧。他对朋友说:“人有死亡的尊严,应该有自己选择接受死亡的方式。”2000年夏天,陆幼青再度发病入院时,医生预言他“还有100天”。此时,他出奇地平静,思考良久,决定以日记的形式记载这100天的经历、过程和心理变化。“自己的日子会一天比一天难过,很容易地就会逃避。日记像考勤卡似的,勤奋与否一目了然。”他将日记定名为《死亡日记》,并决定“网上直播”。陆幼青在病床上共写了34篇日记,数十万字。“一篇两三千字的日记,要用去我四五个小时。我躺着、坐着、倚着,以各种姿势坚持写完它。”日记一发表,网友们的贴子纷至沓来,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

篇6:高中短文两篇学案

一、整体把握

1.分别划分两篇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各部分内容。《别了,“不列颠尼亚”》

点读 全文共11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是新闻的导语部分。叙述了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多年的英国统治彻底结束。

第二部分(2~11自然段):是新闻的主体部分。作者按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和离开香港。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点读 全文共16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描绘布热金卡美好的和平景象。第二部分(3~15自然段):介绍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可怕的历史。

第三部分(第16自然段):与标题和首段呼应,突出主题,使结构完整严谨。

二、细部探微

2.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点拨 标题有两层意思。一方面,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历史终被洗刷。

3.短新闻力求简短,但《别了,“不列颠尼亚”》在有些地方却用了“闲笔”,如第4自然段,作者竟在百忙之中用了较多笔墨介绍港督府:“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这有何作用呢?

点拨 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实则不“闲”。其作用大致为:第一,在结构上,给读者一个缓冲的时间,因为彭定康告别并离开总督府是4时40分,此时距告别仪式6时15分尚有1时35分,这样可以较自然地由一个场景过渡到另一个场景。第二,在思想内容上,以总督府的沧桑变迁来暗示香港的百年变迁,是中国日益强大的另一体现。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的自豪与喜悦。

4.《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点拨 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5.《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点拨 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 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完全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在文章中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是一种以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它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

一、中心主旨

《别了,“不列颠尼亚”》

本文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显得别出心裁,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本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揭露了德国纳粹分子戕害波兰人民的滔天罪行,表现了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主题。

二、写作特色

《别了,“不列颠尼亚”》

1.将历史事件和现实场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作者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主要用耳闻目睹、观察分析得到的第一手材料,在浓郁的现场气氛中真实地向读者报道新闻事实的发生及其变化的状况,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资料,如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情,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浓厚的历史内涵。

2.结构层层递进。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英方的活动为线索,以港督告别仪式开头,在子夜易帜时高扬,又以“不列颠尼亚”号离去作结,起伏跌宕,制造出层层递进的结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双线展开,情、景、事融为一体。

一方面写奥斯维辛集中营,一方面写参观者的见闻感受和心情。如报道的第4、5自然段直接写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罪恶的历史记录,紧接着后面的内容是以参观者的视觉来突出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感受:气氛恐怖、沉重、压抑。在此两条线索紧密交织在一起,情景交融。作者匠心独运、巧妙安排,更真实深刻地揭示主题。

2.对照手法的运用。例如:“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与“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形成对照。

另外本文还首尾照应,结尾用散文诗一样的语言与开篇相照应。

三、结构图解 别了 “不 列颠

尼亚”-下午4时30分 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晚6时15分 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子夜时分 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零点40分 “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45分钟,9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漂扬

濛濛细雨

撤离

降旗仪式 B.掩映

世人瞩目

汽艇

阳光明媚 C.刍菊

草地碧绿

详细

不由自主 D.追逐

表情茫然

窒息

绿树成茵 答案 B 解析 A项“漂扬”应为“飘扬”;C项“刍菊”应为“雏菊”;D项“绿树成茵”应为“绿树成阴”。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________在南海的夜幕中。

(2)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________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3)还有一些参观者________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A.消失

竟然

注视 B.消逝 竟然 凝视 C.消逝 居然 凝视 D.消失 居然 注视 答案 D 解析 消失: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消逝:同“消失”,侧重时间上慢慢成为过去。居然:表示出于意料。竟然:同“竟”,表示出乎意料。凝视:聚精会神地看。注视:注意地看。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11月8日表示,境外很多媒体有关中国禁止外国运动员携带《圣经》到奥运村的报道纯属谣言。

B.2008年伊始,国家再次出台了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一系列激励政策、调控政策和财 政保障政策,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C.日前,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出台四条措施,要求各地按照有保有压,统筹规划,确保城市住房困难的低收入家庭住房用地。

D.气象专家根据目前的气候资料预测,今年12月至明年2月这个冬季,本市平均气温将比往年同期偏暖至少1°C以上。

答案 A 解析 B项语序不当,“一系列”应放在“促进”前面,数量短语置前;C项成分残缺,在“有保有压”后加上“的制度”;D项意思重复,可删掉“以上”。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B.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C.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D.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

答案 C 解析 A项冒号改为破折号;B项“义勇军进行曲”的引号改为书名号;D项中间的句号改为破折号。

二、文本阅读(18分)阅读下列文段,完成5~8题。

①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②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③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④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

⑤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⑥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5.选文第①段中“改建、扩建、装修”几个词语的顺序可否进行调换?为什么?(3分)答案 不能,因为调换后的词语顺序不符合事物发展的正常顺序。

6.选文第②段中“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这个精彩的镜头借景寓意,请分析:这个镜头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分)答案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是殖民统治的象征,“巨幅紫荆花图案”是特区政府的象征,“背景”一语双关,明指背后的景物,暗指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这样写,既含蓄地对殖民主义进行了无情鞭挞,又抒发了包括香港人民在内的中国人民的自信、自豪、欢乐、振奋的感情。

7.选文第④段中“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一句交代了有关的背景材料,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5分)答案 第④段交代了历史背景。文章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8.“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意?从语言方面看,这句话有什么特点?(5分)答案 含意是:英国曾经强占中国领土,开始殖民统治,港督府是英国殖民统治的象征,现在港督乘船离开香港,人去楼空,意味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这句话借“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一语双关,点明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没有讽刺挖苦,没有痛骂,但在平实的语言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心潮的起伏。

三、课堂延伸(20分)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完成9~12题。

冰雪中的“温暖行动” 杨明方 张春雷

1月中旬以来,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出现历史罕见的持续低温雨雪和冰冻灾害天气,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面对冰雪灾害的袭击,团中央两次发出紧急通知,组织团员青年和青年志愿者投身于抗灾救灾之中。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通过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新浪网、搜狐网向全国2 511万注册志愿者和社会各界发出了“爱心融冰雪,互助战严寒——志愿者抗雪救灾大行动”的倡议。广大青年志愿者积极投身于抗雪救灾第一线,开展了一场有声有色的“温暖行动”。

2月2日,广州火车站广场、候车大厅人头攒动。茫茫人海中,头戴“小红帽”、身穿“红马甲”的青年志愿者身影随处可见。他们在人群中穿行,提供咨询帮助。有的帮旅客搬运行李,有的为大家端送热水,有的帮旅客指道引路。

在贵州省,志愿者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及时为受困旅客、司乘人员提供便利服务,为他们送医送药、提供必需的生活用品。在高速路上,志愿者配合交警部门清扫冰雪,进行车辆、人员疏导;在闹市区凝冻路段,志愿者帮助专业队伍对凝冻路面进行集中清扫,做防滑处理;在火车站,志愿者对旅客进行了为期40多天的引导旅客、送水、安抚乘客、票源调查等志愿服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车站的工作压力。

在湖南省,志愿者组成“青年抗冰救灾突击队”“青年志愿者爱心服务车队”等,协助当地有关部门做好抗冰救灾工作。志愿者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升汽油,共同努力渡过难关。他们还通过缴纳特殊团费的形式,为一些孤寡老人、残疾人、低保户和零收入家庭送去了油、米、煤。

面对严重的冰雪灾害,各地志愿者活跃在车站、机场、码头、港口、高速公路、街道社区等第一线,成为一支抗击冰雪灾害重要的生力军。一句句耐心的劝导、一声声温情的话语,让一位位急切的人心情平静下来。

在贵阳,由贵阳人民广播电台发起的“绿丝带市民互助活动”,成为寒流中的一道暖流。很多私家车都挂上了绿丝带免费载人送人,很多居民也绑上绿丝带上街助人,更有一位市民动用自己公司的两辆奔驰、一辆现代商务车及一辆越野车24小时免费接送市民,每天免费接送百人,每天都用掉1 000多元油费。

在湖南湘潭,“青春绿丝带”行动号召发出后,短短两个小时就发放绿丝带400余条,招募志愿车300余辆、志愿者100多名。招募的人、车以绿丝带为统一标识,深入全市的大街小巷、街道社区开展免费搭载老弱病残、慰问贫困家庭、参加义务除冰扫雪等志愿服务活动。

在浙江杭州,破冰扫雪志愿者铁铲上都系着绿丝带,在冰雪中格外鲜亮。“当看到别人在自己清扫过的街道上平稳地行走时,我感觉格外开心。”志愿者小张言语中透着满足。

今年,罗莎送给男友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陪男友一道参与车站广场的义务扫雪服务,并坚持为车站旅客服务了近8个小时。

和罗莎一样,许许多多的志愿者在今年抗击冰雪的各个角落奔波着。他们中,有普通市民,也有春节不回乡的外乡人;有机关工作人员,也有企业员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他们积极参与着志愿服务:配合交通、供电、通讯等部门,协助其做好道路疏通以及电力抢修工作;向坚守一线岗位的交警、环卫工人以及在抗灾救灾一线的武警官兵、解放军战士和志愿者们,送去各种保暖用品、鲜花和食品。在品味奉献带来的快乐的同时,志愿者也能感受到被关爱的温暖。广东团省委在了解到多数坚持在服务岗位上的志愿者衣服单薄,有不少人感冒的情况后,马上动员省青联委员和青年企业家为志愿者准备各种急需的物资,在24小时内筹集到热心企业捐赠的3 000件羽绒衣、1 500顶帽子、2 000条围巾、1 000副手套、3万元药品、50箱矿泉水、40箱饼干等总价值近200万元的物资,及时送到在风雨雪中坚守的志愿者手中。除此之外,广东团省委积极联系保险公司,为每位志愿者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险,让志愿者在奉献的同时深感温暖。

“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已经成为青年志愿者共同的心声。

(节选自《人民日报》2008年2月14日)9.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的哪两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5分)答案 属于背景和导语。主要作用:介绍背景是为写主要新闻事实作铺垫;导语部分概括本篇新闻要点,感染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0.请你从本则新闻的主体部分概括出主要的新闻事实,不少于4项。(4分)答案 ①抗击冰雪,志愿者奔走在第一线。

②“绿丝带市民互助活动”成为寒流中的一道暖流。③特殊的“生日礼物”——参与和奉献。④对志愿者的关爱。(基本意思对即可)11.本篇新闻为什么以“冰雪中的‘温暖行动’”为题?(5分)答案 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出现历史罕见的持续低温雨雪和冰冻灾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在团中央的号召和倡议下,广大青年志愿者积极投身抗雪救灾第一线,他们在车站、机场、码头、港口、公路街道社区破冰扫雪,给受灾群众和需要帮助的人送衣、送物、送温暖。他们的行动温暖着受灾群众的心,温暖着需要帮助的人。人们也没有忘记志愿者的奉献,想志愿者之所想,急志愿者之所急,给他们捐赠物资,提供保险,让志愿者在奉献的同时深感温暖。

12.文中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文章结尾处又说:“‘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已经成为青年志愿者共同的心声。”请结合志愿者的行动和精神谈谈你的认识。(6分)答案 志愿者是奉献者,他们的思想是高尚的,行动是感人的。志愿者勇于参与公益事业,为人民服务,不求回报。志愿者以奉献为快乐。

应积极倡导和发扬志愿者的奉献精神,为他人、为社会服务。我们应当学习志愿者,并以此为榜样,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

四、语言运用(10分)13.阅读下面一段话,以一名驻外记者的身份向国内大众媒体发一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5分)11月19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网络版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家关于β淀粉样蛋白产生过程新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裴钢院士研究组经多年研究后发现,β2­肾上腺素受体被激活后,会增强γ­分泌酶的活性,进而能够增加导致阿尔茨海默氏症,即通常所说的老年痴呆症的β淀粉样蛋白的产生。

答案 我国科学家发现老年痴呆症致病新机制。

解析 摘取信息的关键语句:“中国科学家关于β淀粉样蛋白产生过程新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而能够增加导致阿尔茨海默氏症,即通常所说的老年痴呆症的β淀粉样蛋白的产生。”

14.阅读下面这则新闻,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新闻所体现的中心。(20个字以内)(5分)新华网北京3月4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4日在这里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石。他表示,对于台湾任何人、任何政党朝着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方向所作的努力,我们都欢迎。只要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九二共识”,不管是什么人、什么政党,也不管他们过去说过什么、做过什么,我们都愿意同他们谈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问题。答案 胡锦涛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解析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4日在这里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是新闻的导语,而导语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浓缩这个导语即是答案。

五、随堂练笔(30分)15.按小组,从下面提供的内容中任选一项,在课外进行采访练习,并任选一项内容,写一篇新闻报道。

①采访校长,了解学校发展规划。

篇7:短文两篇导学案

【题目解说】

《谈读书》是一个范围型题目,相当于一个话题。谈,是谈论,有时带有漫谈,随笔的性质,因此观点可能会很多,与一般的议论文差别较大。本文就“读书”这一话题谈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方法,读书的重要作用三大方面,每一方面都有鲜明的观点、精彩的论述和语句,是启迪思想、学习语言的好教材。

“不求甚解”语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说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作者以此为题,意在揭示陶渊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虽然他坚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

【难点解析】

1、培根在《谈读书》中认为读书有哪些好处?作者还介绍了哪些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好处是怡情、傅彩和长才。读书的方法有:(1)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局限于文字推求;(2)对不同的书,要不同的读;(3)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2、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这几句话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从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主旨归纳】

《谈读书》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看法,阐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以及读书的作用,鼓励人们读书求知。

《不求甚解》批驳了“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的错误观点,全面解释了“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读书的正确目的对比论证

读书的作用归纳论证

树靶子

引出处事实论证

释新义

不求甚解援例子驳论引用论证

引语录

结上文对比论证

【文本链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基础知识训练】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狡黠(xiá)藻饰(zǎo)诘难(jié)滞碍(zhì)味同嚼蜡(jiáo)

吹毛求疵(cī)矫(jiǎo)睾(gāo)肾阐证(chǎn)要诀(jué)

2.找出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开卷有义()提练()高谈扩论()烂加非议()逻缉()

不求圣解()能言善辨()

3.填空。

《论读书》的作者是________国哲学家、作家________,马克思称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

4.选出没有语病的一个句子。(A)

A、据老人后来回忆,包里除了刚从银行取的3000元钱外,还有银联卡、身份证等其他证件。

B、我校这次为四川灾区募捐的活动,得到了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响应,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就募集善款三万余元。

C、写文章语言要精练,一定要把不必要的啰嗦话统统删去。

D、在学习中,我们要及时解决并发现存在的问题上。

5.请将下列有关读书的名言补充完整。

(1)读书足以怡情,_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读书破万卷,_下笔如有神

(3)读书费时过多易惰,___文采藻饰太盛则矫。

(4)书犹药也,_善读之可以医愚

6.古人刻苦读书的典故有:__(至少写出两个)

7.怎样看待课外阅读,语文老师要求大家发表意见:

A的知识。

B.乙同学却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凡是课外书籍都不应该看。他说:_我们的学习。

C地进行课外阅读,这样做并不会影响学习,相反还能够扩大我们的知识面。(言之成理即可)

8.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D)

A.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B.公司常年坚持节能管理的月考核、季评比、年结算制度、能耗预测制度和能源跟踪分析制度,做到节能工作常抓不懈。

C.中国足球的球迷们现在真的感到很迷惘,面对这片绿茵场,不知道是继续呐喊助威呢,还是干脆掉头而去?

D.“守株待兔”的“株”是什么呢?《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木根也”,段玉裁在注释时则说得更明确:“今俗语云桩。”

【解析】A“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是对前面的总结,它前面的逗号应改为句号或冒号.B

把“月考核,季评比,年结算制度”后面的顿号改为“和”,把后一个“和”改为“以及”,使层次清晰.C全句为陈述语气,将句末的问号改为句号.【创新能力训练】

读书三境界

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肿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累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晕脑胀、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是成熟聪颖的心灵和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蓦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yōnglù者可进入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至灵性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用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字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无用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9.请简要概括这篇短文的内容。

通过对读书三境界的阐述,说明达到“三境界”,或者把“吞”“啃”“品”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阅读方法,那么人生都会受益无穷。

10.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论证方法是什么?

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道理论证

11.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达到每一境界的结果。

(1)“吞“:知识积累

(2)“啃”知性提高(或:死知识化为活的血肉

(3)“品”悟性升华

12.对于文中“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示例:下功夫咬文嚼字,读懂文章,领悟精神,吸取养分。

13.读了这篇短文之后,结合《谈读书》《不求甚解》,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对读书方法的认识。答题思路:(1)这篇短文告诉了你怎样读书?(2)《谈读书》你了解了哪些读书方法?

(3)不求甚解真正的含义是指什么?(4)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哪些读书方法对你特别有用处,你以后应该怎样读书。【三新精英园】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4周年,班级开展一次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准备工作,完成下列试题。

13、如果你作为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组长,要带领全组同学进行这次活动,你计划怎样完成这个任务?请你写出你们小组的主要活动过程,并自拟一个新颖、恰当的主题。

示例:主题:珍惜和平生活,加倍勤奋学习。

活动过程:⑴战争故事征集;⑵战争诗歌征集;⑶畅谈和平观。

14、有人说,战争有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方面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示例:战争推动文明的进步!没欧洲人入侵美洲,美洲将只存在原始文明不可能有现在美洲的发达文明国家!没有美国独立战争,现在世界上将没有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没有辛亥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将长久是腐败封闭的大清国或者已经亡国!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计算机科技、核科技、航天科技

1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战争的硝烟也并没有从地球上销散。全国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已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请你以“战争、和平、统一”为主题就“台湾与祖国大陆”这一问题设计一句宣传标语。

参考答案:①血浓于水,两岸和平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②两岸同胞一家亲,和平统一心连心。

16、写出描写战争的诗词三句。

答案:①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②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里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③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17、.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材料一:当年在日寇侵华的民族危亡之时,章太炎先生号召国民读史,以激发爱国主义热忱。他说:“夫读史之效,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不读史则不知前人创业之艰难,后人守成之不易,爱国之心,何由而起?”

材料二:二战结束后,德国领导人表现了忏悔的勇气。1970年,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跪倒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表示自己要“替所有必须这样做而没有这样做的人下跪。”2005年4月10日,瓦尔德集中营旧址,德国总理施罗德为遇难者纪念碑献花。

材料三:日本90年代以后,小泉连续4次参拜靖国神社,到现在也没有任何反悔的迹象;日本在篡改历史教科书上无所顾忌,纵容扶桑社的右翼教科书出台;此外,一些阁僚不断发表否认侵略历史的言论;日本不断单方面挑战中日关系底线。

上一篇:铁路个人先进事迹范文下一篇:安监局整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