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散文《留在发丝上的记忆》

2024-05-06

抒情散文《留在发丝上的记忆》(通用2篇)

篇1:抒情散文《留在发丝上的记忆》

抒情散文《留在发丝上的记忆》

时光荏苒,一转眼四十多年过去了。自己从孩提时代步入到了中老年行列。满头乌黑的头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变成灰白。“岁月催人老,青丝变白发”,自己的青春年少时光就像滚滚东去的长江江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

——题记

周六休息,妻子提醒我该去理理发了。虽然自己的头发不再黝黑,不再浓密,而且逐渐开始脱落,已经渐渐清晰地可以瞧见白色脑瓜皮了,但是每隔一个多月,自己都还要去理发店修剪一下。我天生长得老成,从面相看比自己实际年龄仿佛老上十岁。剪完头发似乎就能年轻几岁,同时自己作为教师,也要注意仪表,在学生面前还要保持一种教师的风度和矜持。

我们家搬到铁岭凡河新区快要5年了,自从到了新区,我就选中了一家“阿四发廊”,这家发廊的师傅是个二十多岁的青年男子,手艺不错,待人和气,而且他给我理的发型是我一生中记忆里满意度排在第二位的。偶尔阿四回了老家,我也去过其它发廊,理过几次发,感觉效果很不好,和阿四的手艺差多了。于是,我成了“阿四发廊”的常客,我还把他推荐给了爱人和儿子,她们也成了这里的熟客。

我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穿着不讲究什么品牌,但特别在意是否适合我,而且还在乎卖衣服人的服务态度。特别工作之后,我也开始挑剔自己的发型了,不会随便就让一个理发师傅给理发的。我还有一个特性,一旦选中一个理发师,就会情有独钟,不会轻易换的。别人评价我不见异思迁,但我这种人可能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尝试的勇气和魄力。这还真是我为人的秉性,做事认真,小心谨慎,但过于中规中矩,也难有什么大的成就。事实果真如此,虽然我自己已经意识到性格的缺欠,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三十岁的我就当上了教务主任,可是现在还是副校长,在我后面起步的人,都当上了校长。不过我这种人虽有遗憾,但也有好处,就是不会大起大落,人生之路走得踏实。

我坐在阿四发廊里,阿四小心翼翼地给我修剪着头发。我也仔细审视面前镜子里的自己。“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次看到镜子里的我,都感觉自己越来越苍老憔悴,头发也越来越稀疏了。不知不觉中,内心有了悲凉之感,岁月之殇,让自己的风华正茂悄然逝去。看到此景,自己的思绪也随之放开了,记忆的闸门悄悄开启,从逝去的光阴里捡拾起和自己理发相关的回忆,串联起来,在脑海里一一放映。

我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儿时理发是在我们村子里,理发的师傅是从沈阳搬来的“下放户”,他姓刘,村子里的人都称他为“刘剃头。”他家就在我家前面一趟草房,而且他的儿子恰好和我年龄相仿,在小学还一个班,我们便成了熟识的同学。我们村子不大,那时候也就一百多户人家,从沈阳下放来的只有三户人家,还有一户姓温的,姓温的家里也有一个女孩和我们同班,不过她们家在我们村子最西南面,离我家很远。她们家在我们村子里住的时间也很短,大概只有三年光景,记得温丽梅上小学三年时,她家就搬回沈阳了,从此杳无音信。另外一家姓张,是我家西面邻居,他家回城最晚,而且只回去一个孩子,其余的都在我们当地成家了。刘家在我们村子住的时间大概能有七、八年光景,我偶尔和我的同学刘德伟一起去他家。我第一次去他家时,发现城里人家和我们农村家里的摆设确实有很大区别,我听大人们说,从沈阳搬来的三户人家成分不好,都是富农或者是革命对象。当然那时我对这些政治术语还不懂,只知道他们是大队开会时的批判对象。但我感觉他们这几户人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老实巴交的。

刘家有好几个皮箱,柜子都古香古色,理发人坐的椅子和前面放的桌子都是黑色雕花的,看上去都很金贵。刘师傅看上去很老,能有五十多岁了,只是估计,确切多大年纪我也不清楚。头上瓦亮,一根头发都没有了,说话声音有点沙哑,不过待人很友善,很和蔼。当我坐在那张椅子上,他给我第一次正规理发时,我才正式熟识了理发工具。那时我的头发真长,大概好几个月才剪一次,以前都是我父亲给剪的,妈妈常常批评父亲剪的不好。我那时也没有什么审美观点,不知道什么是好看。刘师傅剪的很仔细,大约一个钟头才剪完。我感觉很舒服,很惬意,也充满了很多好奇。同时我心里也充满了感激,因为刘师傅给我理发不收钱,我也没钱。据说生产队一年给他记多少公分,他负责免费给村民们理发。但我心里还是很感激他,每次见面都称他为“刘大爷好!”

初三的时候,他们家终于搬走了,后来我的同学回来过几次,因为他姐姐嫁给了我们村子里的一位男子。我常常想起他们家,想起给我剪过头发的刘老师傅。别人背后都称他“刘剃头,”我却从来没喊过。

刘家搬走后,后来我的三婶开始给我理发,她的手艺比我父亲好的多,但比不上刘师傅,毕竟刘师傅是专业的理发师傅。等我上高中后,住校,开始了城里生活,理发也在城里的理发店了。那时理发真便宜,五角钱。以后一点点随着物价上涨,如今理一次发要十五元钱了。那时不知道什么发型好,完全听从理发师傅的意见。何况高中时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往往每次都是班主任提醒,“头发都那么老长了,该剪得了”,我才去剪头。

后来上师专了,学习不那么紧张了,我才开始留心同学的发型。我的同学里有一半是城市的,我发现他们的头型很时尚,并常常发现他们经常往头上喷一些东西,让头发蓬松起来,很气派。他们大都梳“背头”,看上去很潇洒,气质很好。后来我终于也让理发师傅给我剪了“背头”发型,而且喷了发胶,定了型。我终于开始洋气起来,也有点城里人的气场了。开始还不大习惯,后来慢慢就习惯了。发型的变化真让自己不再像以前那么土气和木纳了。

结婚时我也特意加工了自己的发型,虽然是在农村举行的婚礼,但拍的结婚照片确实很新潮,就是今天看上去也很时尚。可惜婚后,没多久,由于工作繁忙,加之家庭负担也重,就没有心思再专注自己发型了,生活的艰辛,农村环境的现实让我返回了本真。我的妻子年轻漂亮,有时候我的头发长时间没剪,看上去我们年龄差距很大,我倒不以为然,有好事的人却总问我:“你和你爱人差多少岁啊!”其实爱人也确实比我小三岁,是我的学妹。

我调到城里实验中学工作,只是不再做教务主任,而是班主任,家也随之搬到了城里,那年我三十三岁,但别人都以为我四十多岁了。为此我很羞赧,在镜子前端详自己,我真的有那么老吗!开学前妻子提示我,“好好剪个头型,显得年轻点,别给同事和学生留下老气横秋的印象,你还没那么老!”

我听从了妻子的.建议,特意在我家小区东面找了个门脸装修精美,人气很旺的发廊:“槟榔时尚发廊。”那家发廊有七八个师傅,年纪都不大,都二十多岁,最大的也不过三十岁。男子理发一次七元,别人家那时都五元,老人、学生一般两元。我想只要剪发手艺好,多花两元也值,何况我的工资也比以前翻了三倍。

我特别留心选了一个活特别多的一位姓周的师傅,其他人都称他斌哥。我洗完头发,坐好后,他问我剪个什么发型,我告诉他你看着剪吧,只要显得比以前年轻就行,我还告诉他,只要我觉得满意,以后我就是这里的常客了。他性格很敦厚,也很健谈,也是从农村出来打工的,我们仿佛很有缘。

他的手真巧,发艺真是高超。大约四十多分钟,我的发型变了,多余的头发统统被他剪去了,那时我的头发还是黝黑、浓密,几乎没有白发和脱发。我惊愕地看着镜子中自己的变化,一个中年男子瞬间变成了青年才俊,自己简直变了一个人,真年轻了五岁。斌哥又给我喷了发胶,定好了发型,然后问我“满意不”?我笑着回答:“相当满意!谢谢你,以后我就是你的永久顾客了。”

我兴奋地回家让妻子看、父母看,他们都说我年轻了许多。开学前我又买了一套新衣服,装扮一下自己。等到步入校园后,就连校长都说我变了,“录取你时,感觉你很老成,现在觉得你还是很年轻的。”

我终于找回了年轻的感觉,也充满了自信。我在新学校工作也很璀璨,我们班成了学校最有名气的班,下一届新生当中有很多市县主要领导的孩子送到了我班。我非常感谢那位“斌哥”,他让我变回了年轻,让我体面,让我充满信心,也拓宽了我人生新的境界。

“斌哥”是我最好的理发技师,他改变了我的形象,他也可以说是真真正正的美发大师,他也是我记忆里印象最好的理发师傅。他给我理了6年多头发,后来由于他们发廊发生了变故,他离开了。之后在银州区我再也没有遇到过让我满意的理发师傅。在我心里他一直都是我最好的美发师,因此我常常想念他。

随着时光流逝,我真的不再年轻了,头发越来越少,黑发也开始逐渐银白。但我一直精心修剪自己的发型,甚至挑剔给自己剪发的人。其实我知道,自己内心深处是想尽可能的把青春多留住一段时光。发型年轻些,也许心态就会年轻些,心态年轻也许自己就不会那么轻易老去。

光阴似箭,稍纵即逝。自己感觉还没有好好享受青春,韶华就悄然溜走了。“盛年不重来,”唯有今天最值得珍惜。日月星辰也许能永恒,但人总有一天会老态龙钟,生命也会终结。但愿能好好把握今朝,保持乐观年轻豁达的心态,提高自己生命的质量,用阳光心态,善良的品行,坚定的信念,勤勉的工作,用一颗敬畏感恩之心去祈求延长自己的生命,或者能拓宽生命的宽度!

拾起发丝上的画卷,结成感情上的情弦,品味生活的悲欢。修剪时尚的发型,拥有年轻的心态,充满旺盛的斗志,迈开轻盈的大步,一路奋勇前行,也许能领略到人生不同时段的旖旎风光。

篇2:留在石头上的记忆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张建林研究员带着六人考古调查队、驾车、徒步、骑马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在芒康县和察雅县对藏东南吐蕃石刻进行修复拓片拍照并进行文字记录。除了按图索骥的寻访,他们更神奇地发现了埋藏在山野里的吐蕃时代线刻玛尼石,这对藏东南地区吐蕃石刻的考古论证提供了又一重要的依据。

隐秘察雅的隐秘角落

察雅县距离昌都地区首府只有96公里。全县只有从昌都到县城一段路是柏油路。其他都是土石路面。而要去考察的仁达拉康在隐秘的深山深处。骑马走了七个多小时才到。是的。这是一种还保持着古远安详韵味的隐秘之地,这里有着所谓相对现代的落后。却也正因为此才得以保全了这片土地的原气。

天人合一番堆镇

我们很幸运,在我们到达察雅县城前。进人香堆镇的路刚好开通。天地之间以两道彩虹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见面礼。镇委会招待所楼是一幢曾经的贵族老宅。已经像个老人家。每个皱纹里都似乎有故事可讲。大院里有四条狗。其中一条狗的脖子上有一条血红的伤疤。那是它前天晚上在街上与众狗血拼之后的光荣记录。

海拔3694米的香堆镇应该说是以香康寺为中心而建造的,这里绝对堪称是寺院的神圣与商业的世俗相得益彰的小镇。寺院的围墙对街开店一家连着一家,商店没有门只有临街的大窗。乡下骑马来的人把马拴在店的木栏上。几个人坐在窗台上聊天。一片村民的住所沿着西侧的山坡慢慢上升。最高处是一座新建的寺院。进镇南部入口处一面墙上的教育宣传标语很让人记忆深刻——穷不办教育穷根难除。富不办教育富不长久——在宗教的神圣与商业的世俗之外。这条宣传标语又为小镇增添了一份文化的雅致。

次曲康造像在香堆镇香康的次曲康殿内。调查中未发现与造像有关的藏。汉文题记。香康主要由围墙香康次曲康三部分组成。

此次调查正值香康大殿维修,因此。寺院的主要活动集中在次曲康内举行。围墙平面近长方形。大门开在北墙和南墙中段。墙内侧一周为转经道。

香康大殿位于整个建筑群的西部。门廊外右侧有一残损的清功德碑碑座和碑身。浮雕动物纹的碑额残块在次曲康库房内被发现。集会大殿面积较大。壁面绘有千佛和尊胜佛母等壁画。佛堂位于大殿后部。外围一周为回廊。堂内主供强巴佛。八大立姿菩萨分列两侧供台上。均为泥塑。次曲康位于香康大殿以东约二十米处。与坐北面南的厨房和宿舍之间形成一个西端开门的小巷,由佛堂库房和廊房三部分组成。堂内主供大目如来。周边供台上主供祖师像等。

隐秘之境仁达

骑马从镇上出发。马背左右各驮着一个大包。马蹄声在山谷间回荡,山势扭曲得像个贝壳的表面或是一块提拉米苏……迎面有人骑马过来。他远远地停在路边。摘下圆边的呢帽拿在手里。他等在马上待我们临近时轻轻伏身致意……

骑行很久才看到隔着大河有一个村庄。遥遥可见孩子们穿过绿树奔跑相随,摇着手臂高声呼叫:呀哞。呀哞……又是眼睛快被空旷充满的时候。穿过一个村庄。村庄四周盛夏的田野突然间就绿到了铺张浪费的地步。彩色的人影站在这一片绿中。直起身远远地招手呼唤呀哞,呀哞……画家高更著名的画作都是关于塔西提岛的。他把自己在塔西提岛的经历写过一本名叫《诺阿。诺阿》的书。正是岛上土著人在说:香啊。香啊。察雅人的“呀哞”也同样是源自古老的土著语言。是“你好”也是“慢走”。其实就是发自内心的祝福。

临近仁达。开始有茂密的树,有遍地的野花山则是奇妙的直壁。没有一点常规山势应该有的曲折突兀,除了几道横向裂缝从山顶到地面笔直的垂下。终于到达的仁达是一个美丽的三角形河谷地带。当地一年一度法会刚刚结束。不愿立刻离去的人们围坐在奥姆曲河东面的草地上喝酒纵聊。我欣喜若狂。认定自己是幸运的赶上了当地的热闹。张老师对此嗤之以鼻。你们旅游的人都喜欢这个。我们工作的人只是巴不得清静地工作。

当狂欢的人们散去。仁达果然是一处清静无比之地。在这个三角形山间河谷地带。东面为三怙主山,北面为金刚亥母山。西面为德却颇章山。几处真言咒语铭刻,许多天然形成的藏文字母,两座代表汉印商人的小山石。成堆的八塔擦擦。绵延一公里有余的玛尼石堆。直立的山崖壁上最高一层横向的裂缝被仁达寺的喇嘛讲解为文成公主转经道。

11世纪以来。就有藏族史家注意到了仁达拉康的丹玛札造像及题记。1983年。藏族史学家。察雅地方人尼玛多吉和他的妻子伊莉莎贝斯·贝尔那德拜谒造像并清理了铭文。认识到了造像的重要性。2006年10月。张建林老师也对造像进行了现场考察。而这一次是对丹玛札造像进行的首次全面的考古调查和记录。

吐蕃时代的丹玛札石刻大日如来造像为高浮雕。菩萨。飞天。龙王为浅浮雕。造像衣纹。装饰等细节用阴线或浅浮雕刻划。题记阴线刻划。造像全部经过重装绘彩。题记也经过重描。现在的仁达拉康依造像所在的丹玛札崖面而建。1954年。当地藏族群众新建拉康保护造像。后被毁。20世纪80年代,当地政府和群众又重建了拉康。沿用至今。受地基下陷等因素影响已存在安全隐患。我们在仁达的帐篷里住了四天。在我们差不多叫得出每一个喇嘛的名字的时候就要离开了。几个年轻的喇嘛最想学的汉语是你想打架吗7其实他们都是单纯的孩子——他们伏在马背上过河。他们在山路上漫步。他们听手机里的音乐——他们自由自在生活在地球的这个极微小的点上。其实。谁不是生活在地球表面最微小的某个或某几上点上呢,最终是人的内心决定了在每个点上的幸福指数。

然堆村的惊喜

朗巴朗增是藏语中对大日如来的称谓。这个词的藏语发音总会让我想起恩雅的一首歌——《Amarantine》(永恒之花)。尤其是那段合声诵颂的“Amarantrne”所烘托出的意境也很适合供奉给朗巴朗增。然堆村村委会紧邻朗巴朗增大殿的西南角,我们在村委会会议室和办公室兼厨房里住下。村里的电影放映员扎多给我们送柴送吃送喝。在调查朗巴朗增拉康佛教造像和藏文石刻期间。按照他提供的线索。又新发现和确认了两处吐蕃佛教造像点——然堆玛尼石刻造像和达琼摩崖造像。扎多的造化实在是大。

朗巴朗增演变

朗巴朗增殿早期建筑在六七十年代中被毁。造像面部也多被砸烂。据扎多江东寺僧人和当地完小教师等人提供的情况。该建筑最初为汉式坡顶。与大昭寺早期建筑形制相近。后来损毁后用树皮和木板替换。调查时僧人和教师在殿周围找出早期建筑的筒瓦。板瓦和瓦当的残块。都具有明显的唐风。但

又不完全相同。可能为当地生产的一种地方类型。

1977年到1978年,当地群众在原址重建了佛殿。周围夯土墙下均有原来的石砌墙基,基本保持早期建筑的平面结构,佛殿内主供大日如来和八大菩萨造像。近年对雕像面部及残损处进行了敷泥。水泥修复和涂彩。最近一次维修是在2008年。主要对大日如来和八大菩萨等九尊造像加盖了木板廊房。朗巴朗增佛殿造像也是在1987年西藏自治区第一次文物普查时发现的。而这次考古队对朗巴朗增造像及造像残块进行了首次完整的考古调查和记录。造像系用砂岩雕凿而成。均为圆雕,辅以浅浮雕和阴线刻划细部。身体曲线柔和。细部衣纹流畅。雕凿技术较熟练。题材为大日如来与八大菩萨。

山野的狂喜发现

电影放映员扎多每天披着一件外套无声无息地到处帮忙。他用藏语告诉西藏文物局的夏格旺堆。他在村边的山坡上发现过刻着佛像的大石头。旺堆是相对枯燥的考古现场难得活跃的一部分。他风趣健谈专业知识深厚。属于在专业团队中会不自觉就讨每个人喜欢的那类人。他鼓励扎多再去山上找一找。终于。旺堆等来了扎多充满兴奋的电话。扎多说他在山上发现了很多块有佛像的石头。这一下包括为了进程而带病工作的张建林老师也放下了手头的工作。带着学生小田沿着村边的田梗快步奔向山上。山坡上旺堆正在上下狂奔——张老师,在这一片发现了有十几块,你看你看。这块的一半还在土里呢——旺堆实在是太开心了。张老师也把高兴写在了脸上,这里海拔四千多米,张老师攀爬上来已经是气喘吁吁。他扑身坐在一半还埋在土里的石头前面。扎多把另外几块也搬了过来。张老师拂去石头上的泥土。用随身携带的小刀细心除去石头上的硬青苔。他一遍又一遍地抚着石头和石头上的线刻佛像。“吐蕃时代的造像。这应该是吐蕃时代的玛尼石刻造像”——张老师已经是在幸福地喃喃自语了。扎多摘下帽子。扑倒在地用头轻触玛尼石以一个藏族人传统的方式表达敬意。

考古队在然堆村朗巴朗增北边的扎金山西北麓且马龙沟发现了散落的玛尼石刻造像,后来又在附近查找发现了数块。一共17件完整的和件残块的吐蕃时期的玛尼石刻造像,系用凿点连接成的阴线刻划而成。寺里的僧人和当地村民听到了消息。跑来了十来个人协助把每块有十余斤重的玛尼石搬回考古队的工作地点——然堆村村委会。当天又在朗巴朗增拉康北回廊石刻残块中技到一件风格相同的。共计发现19件吐蕃玛尼石刻造像。题材包括三角翻领袍服的大日如来和立姿菩萨。披帛带的菩萨。着通肩大衣的坐佛。大日如来三角翻领袍服外又披帛的形式与查果西的大日如来造像相近。冠饰则以三叶冠最为典型。这些特征均表明这批造像属于吐蕃时期。此类吐蕃时期的玛尼石刻佛教造像在西藏地区尚属首次发现。数量较大。题材和特征均十分典型。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在然堆村的工作结束之前考古队把玛尼石移交于寺院保管。置于朗巴朗增拉康主尊前的简易木板架上。

还是根据电影放映员扎多提供的线索。调查队从朗巴朗增回芒康县的途中,在朗巴朗增西北直线距离800米的然堆村达琼组路边找到造像并进行了现场确认和调查记录。该处造像是吐蕃时期该类造像在西藏地区的首次和惟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意义。

查果西沟巨石上的印记

芒康县的盐并是滇藏线进藏的第一站。澜沧江两岸的盐田是盐井的代码。现在在这条曾经的茶马古道上依然可以看到运盐的驴队或是马帮。只是它们已经不再是远行的队伍。在这个主要以藏族和纳西族混居的山谷里的村庄。居然还有西藏境内惟一的一座天主教堂。在盐田沿河向北十几公里外的曲孜卡。居然还有温泉。每年有无数的游人从盐井路过。他们知道盐田。进过教堂。甚至泡过温泉。但却很少有人会知道。就在路边不远处就有远在吐蕃时代就存在的石刻造像。查果西沟为一条东西走向的狭长山沟,南北两岸峭壁对峙。沟内有小溪和乡村道路。小溪自东向西流过。沟南侧的崖壁上有单阴线。双阴线或减地浅浮雕的六字真言,藏文经咒。佛塔等。但与造像无关。调查中也没有发现与造像有关的藏或汉文题记。保护造像的小拉康位于小溪北、乡村道路南,归觉龙村(Icang lung tshun)噶达寺(skar mdav dgon)管辖。造像雕凿在一块面南的大岩石和一块面西的小岩石上。岩石位于拉康内中部偏后处。其中。面南大石上部略向前倾,从正面看呈圆拱形。底面呈不规则四边形。历经常年烟熏和触摸。现在已沾满酥油和钱币。油黑光亮。前面建有小供台。上以酥油灯和布施钱币供奉。上部悬挂经幡哈达。该处造像在80年代末西藏自治区第一次文物普查中首次发现。张建林研究员2006年曾对造像进行了考察。将四尊浮雕造像认定为吐蕃时代雕刻的大日如来。二菩萨。一供养人。这一次的调查对造像题材的认定与2006年一样。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抒情散文《留在发丝上的记忆》】相关文章:

摇起记忆里的拨浪鼓抒情散文04-13

来世,我还做一棵有记忆的树抒情散文04-25

留在记忆里的芬芳散文01-18

嫂子抒情散文04-07

抒情散文范文05-17

写景抒情散文07-20

风抒情散文04-08

春抒情散文04-10

抒怀抒情散文04-10

情殇抒情散文04-10

上一篇:创新带动转型升级下一篇: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教学基本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