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怀抒情散文

2024-04-10

抒怀抒情散文(共11篇)

篇1:抒怀抒情散文

怀念二羊

二羊是我的兄弟,可是半年前,他却死了。

二羊出事的消息传来那天晚上,我正和几个写文章的朋友在滩歌中学喝着酒。

写散文的中民喝高了,兴致极浓地翻出他从傅家门捡来的彩陶片,摆在陈德民老师的床上,然后用他那据说是从国家文物局哪个专家处学来的方式断代。

姨夫杨健全老师是个严谨踏实的人,喝了几杯后又去办公室阅卷了。

罐罐茶喝得人尿憋得慌,我推门出去,在靠山脚的树下解决了内急的问题。

中秋后不久的夜晚依旧清凉,柔和的月光洒在万花寺下的校园,显得那么静谧和谐。

微风习习地从峡口的地方吹来,已带几分醉意的我稍稍清醒了些,然而满眼的树影依然在晃动,很有些鬼魅的感觉,不禁让我联想起上个世纪那桩血流成河的惨案,一想起那千百名断头在马匪刀下的娃娃兵,我内心一阵颤栗,再不想一个人在校园内逗留,决定重新回到酒场子上去。

再次推门进去的时候,中民的几个初中老师,据说都是公斤量的,一个个也带了酒。

高声地喧哗着、划着拳,屋子里喷出呛鼻的烟味,烟雾包裹着的灯泡似乎也小了瓦数,昏暗的宿舍内人头在晃动。

满地是躺着的烟蒂和酒瓶,很像是乡下婚礼后干盘尚未打扫的席棚。

电炉子上的罐罐茶咕嘟咕嘟熬着。

好久没续茶叶,估计早薄了。

被酒水充实了肚皮的大家这会谁也不会想得起去喝,只是在那里滚出一串串泡泡来装饰这热闹的气氛。

我有些困,把中民的彩陶片卷入塑料袋后便在床边上斜躺了下来,闭上眼睛,尽情享受一度喧闹后与床平行的感觉。

陈老师的床铺得很厚,还插着电褥子,美美地躺了会。

随手翻开一叠报纸,里面多有在座几位朋友的作品,翻到一篇中民的佳作《陇中高原的冬天》,正待在醉意朦胧中去畅游冬天的陇中高原,突然手机震动了。

打开一看是维彪发来的短信,只有短短几个字:“成斌,二哥走了”。

我没摸着头绪,醉意中也懒得调动本来很懒的手指,便又将手机塞进口袋继续翻报纸。

没扫上两行,电话又响了,是强娃打来的。

接起来,半天没说话,我有些焦急地吼了声,那边传来强娃慢节奏的声音,他本来说话就不温不火,此刻似乎比平时更慢了半拍,“把二羊,没了!”他说,“什么,二羊怎么没了?”我又焦急地追问。

他又半天没说话,似乎思索了好一会然后很坚定地说:“二羊,死了!”我听得出他那刻是咬了牙的。

然后告诉了我有关二羊死的一切,虽然极伤感但毕竟坚强,我们都没有哭。

挂上电话,刚才的一切恍如梦境一般,我似乎依然不太相信这个事实,或许是喝多了刚才迷糊了吧。

二羊死了,怎么可能?就在我极力想要说服自己这不是真的的时候,永祥的短信又到了:“成斌,二羊出事了你知道吗?”我回信说强娃刚才电话都告诉我了,可这一切难道都是真的吗?他劝我要节哀,然后告诉我说明天,明天送兄弟上路。

我说好,大家送兄弟一程,然后就合上了手机躺在床上,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朋友们都各自道别散去了,姨父也阅完了卷骑车回家去了。

陈老师收拾了下宿舍的狼藉后也躺下来,在加宽的宿舍床上躺着醉了的中民、我、还有陈德明老师。

他们两人依然兴致未尽地谈着,谈创作、谈人生、谈生活中的乱七八糟,而我却离奇地悲痛起来,满脑子想的尽是二羊,还有与二羊有关的那些事。

已经记不起来第一次见二羊是什么时候。

反正我们是一个村庄的,我家在上头,他家在下头。

他是早我两年出生在那个西秦岭深处的村庄的,故而也早两年进了离我们家不远的那所村学。

进村学以前,我似乎是从来都不知道在我们村子的另一头还有那么一个长自己两岁的男孩,或许也是见过的,只是不记得罢了,因为我的父亲和他的父亲交情很不错。

上小学的早期他似乎总比我们几个要爬得快,我们一年级,他二年级,我们二年级,他三年级,我们三年级,他还三年级。

他是三年级那年与我们同班的,因为留级,一同被留级与我们同班的还有老吉。

我们这帮子兄弟就是那时凑在一起的,老吉、二羊、强娃、利民、续廷、世荣还有我。

那时维彪还在他父亲教书的中心小学上,故我们是没有见过面的。

岁月似乎总是侵蚀人的记忆,儿时的二羊喜欢穿什么衣服已经记不太清了,他的长相似乎没有多大变化。

在我的相框中有几张小学时的合影,早的一张是一年级的儿童节表演节目后的合影。

那时我们几个打旗,二羊和永祥他们高我们一级,表演的是一个名为《小和尚》的节目,至今依然能记起那歌词:“小呀么小和尚,头光光,袈裟么披身上***”一群小家伙被剃光了头,又点上戒疤,打了粉底的脸被擦红了脸颊,也有细心的家长会在孩子额头和嘴唇也涂上红的,很是可爱。

我们大致也是一样的打扮,一样的白球鞋、蓝裤子、白衬衣,红领巾自然是少不了的,只是没有剃着光头,也没有那滑稽的戒疤。

照片中的二羊站在我们身后的台阶上,似乎因为紧张而撇着嘴,给人一种很倔强的感觉。

小学毕业照上的二羊个比我和世荣要高一头,穿一件带黄色的夹克衫站在老师的旁边,已经留了很有造型的风头。

他的头发很厚很黑,眉毛如刀削一般又长又好看,眼睛不是太大但很有神,嘴唇上面已经有了些微微的绒毛,显得很有些小男子汉的气势。

我们几个除了大哥老吉外都还满脸写着稚气。

那时的二羊是多么的捣蛋啊,胆子大的出奇!偷果子抓油坯总是一马当先,每次的战果也自然是我们几个小兄弟所望尘莫及的。

他身手矫健,爬墙上树经常都是身先士卒。

在兄弟中间年纪仅小于老吉,在家里排行老二,小名二羊娃,故兄弟们多称二羊为二哥,很有些古感的味道。

那时的二羊似乎真有些哥的风范,每次打架都能赢,还挺狠,居然有次就拿铁钉扎破了另一比我们大好多的痞子的头。

有次好像和我冲突了,打了一架,自然是我输了,掩了流着血的鼻子哭回了家,后来是我的祖母和他的母亲两个女人为这事争吵过,但他们的争吵声中我们又牵了手去河湾抓鱼了。

上初中时的二羊是被分在一班的,我们教室的隔壁,那时他开始使用大名杨守红。

成绩不太出众,但劳动却是很积极的。

龙台初中那时刚搬到新校址,学校每天都有很多植树平操场的活,几乎每天的下午两节课后我们都在进行着体力锻炼。

我家的架子车拉破了,续廷家的铁锨把掀断了,二羊家的背篓定然是被他给背穿了帮的,就连女同学的手掌上也经常起着泡,茧就更不用说了。

操场上的二羊不论是劳动还是上体育课,都是一只雄健的花豹,干活干散麻利,打球激情飞扬。

后来似乎是代表学校参加过一次南片区在杨河举办的运动会,有否拿到奖已经记不太清了,只记得参赛回来的二羊讲了见到的在另一条山沟里的许多新奇的事,让很少出去的兄弟们美美的羡慕了一顿。

初中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强娃在初二的时候就辍学回家创业去了。

初中毕业,我和维彪、世荣、利民上了高中,续廷在职校学家电维修,老吉也去了兰州在一个技校学厨师。

二羊则走上了建筑工地,听兄弟们说二羊的钢筋工学得不错,那个工种在建筑工地上还算挣钱,大家心里稍稍安慰了些。

过年回家的时候,又见到二羊,兄弟们团聚在温热炕头,喝酒、打牌,抢着大哥老吉炒来的美味的菜肴。

轮着从老吉家喝到了强娃家,从腊月八玩到正月里谢驾送了神,成天在一起谈理想、谈抱负,每个人都有一个关于未来的甜美的梦。

二羊当时似乎说是想要搞工程的,兄弟们便鼓励他好好干,将来成兄弟中走出去的第一个包工头,以后挣大钱请兄弟们喝茅台。

欢快中的年似乎总是过得出奇的快,谢了驾送完神,兄弟们又各奔前程,上学的上学,打工的打工。

几乎此后每年,兄弟们就只有在腊月与正月里才可以相聚。

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二羊也每年从兰州的工地到包头的工地,似乎银川也去过。

某一年还到了北京,被传销套去了几千块钱。

年年在奔波,却总没能发财,每年过年兄弟们都会催,二哥应该拾掇个嫂子了,他却总是说还早,不急。

当我从大学毕业回来的去年夏天,二羊正好也在家,便经常的发信息喊来坐。

后来开学了,维彪他们都去了学校,强娃一天驾着翻斗车出入在峡里的采石场,经常聚的便只有待业的永祥和我,还有二羊了。

赋闲在家,我准备把家里的破房稍作装扮,这么多年在外奔波,房子也的确太破败了。

粉墙的时候,喊来了干哥、二羊,利民和永祥也来帮忙了。

两天的活计不算紧,兄弟们在一块说笑、打闹,溅了满身的涂料,然后歇下来喝啤酒。

二羊和干哥的粉墙水平很不赖,我们几个只是打下手的小工。

没两天,活就干完了,然后大家又散了。

后来二羊发过两次信息询问墙干后我用砂纸打磨角落的情况,一次说他在黑池殿,另一次说是在陇西,行踪有些变化大,兄弟们也不知道他在搞啥。

最后一次见二羊是在李球结婚那天,我和永祥帮忙回来,相约去永祥家压炕的路上碰到二羊。

刚从他们家的巷子口转悠着出来,穿得很整齐,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二羊恋爱了。

被我和永祥给拉到永祥家的炕头,谝了大半个下午才散,临走各自回家,兄弟小别没有太多的婆婆妈妈,谁曾想到那一走竟是永别。

梳理着兄弟们接触的岁月里有关二羊的点点滴滴,我不觉也睡去在中民如雷的鼾声中。

第二天醒来已是八点多了,洗漱、喝茶,吃过姨夫打好的早餐,便与朋友们匆匆告别,然后去单位报到。

结果校长有事不在,打电话让下午来,中午在主保宿舍做饭吃。

等下午报到完匆匆坐车回家,希望可以赶上为你送葬的脚步,然而当我刚进村口的时候便听到了远处传来的给二羊下葬的鞭炮声。

我知道来晚了,很赶但依然慢了一步。

给强娃打电话的时候,他已经送完你在你家中安慰着你的双亲。

咱们大家兄弟一场,曾经小兄弟们撮土为香,背那些刘关张桃园结义的誓词,可如今你却先大家而去,你去时兄弟们竟没能送你一程。

只有强娃是无愧的,你出事了,他帮你料理后事;你被停放在村外的简易灵棚里,是他在陪你;你上路离开的时候,是他在送你。

而我们,竟然什么都没能为你做。

兄弟,愚弟有愧,只有写下这几行文字,算是在清明来临之前对你的缅怀吧!抛却人世间的一切,包括关于你死的那些风言风语,在另一个世界里幸福地过吧!

篇2:抒怀抒情散文

曾经不止一次有过这样的想法,等有一天疲倦了旅行,便背起行囊回家。

我的行包中不会有金银的沉重,也不会有欲望的烦恼,所有的只是几本老庄的书和一叠发黄的诗稿。

归来,是为了给心灵寻找一处隐居的地。

或许,当我选择归来的那天,我和我的村庄已经陌生,在陌生的村庄里我迷失了回家的路。

陌生的村庄里再没了熟悉的街巷,熟悉的面孔,连村口那棵驼了背的老槐树也没了,是被劈了扔进炕洞温暖了谁家冬夜的梦吧?西河依旧在浅唱,只是河上的石桥老了,额头上早已爬满岁月的青苔;铁桥也老了,在一个黄昏驼下了那笔挺的背脊;水磨依旧矗立在文昌宫下的渠上,叶轮残破的孤独中人们是否还能再记起那个与李闯王有关的传说。

古堡子坍塌了,露出其中倚堡墙而建的几角破房的椽头,三两株荨麻映着斜阳在晚风中的墙头晃动。

篇3:抒怀抒情散文

一、品读文眼, 理清思路

常言道,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题目的内涵往往比较丰富, 显得尤为重要。咏物抒怀类散文的题目也不例外, 往往拟物为题, 如《海燕》《石榴》《紫藤萝瀑布》, 但不就物写物, 而借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说理或抒情。其行文思路一般是由物及人, 由此物写彼情 (理) 。还有的题目就直接体现作者借物寄寓某种情感或哲理。如《白杨礼赞》中的“礼赞”意为“怀着敬意的赞扬”。为何对白杨树怀有敬意, 要极力讴歌?其背后肯定有其要讴歌的原因以及引申到要讴歌的像白杨树那样的人。又如《马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可以记叙、说明, 也可以议论, 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很显然, 韩愈要借马来阐述道理的。“马”是表象, “理”才是实质。

“题好一半文”, 散文的题目有着多种作用, 如是文章的线索, 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 交代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含义, 点明题旨, 表达作者的情感倾向等, 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分析、推敲、理解, 理清全文的结构思路, 并结合文章内容准确理解其含义, 真正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意蕴。

二、揣摩物象, 整体把握

咏物抒怀类散文的写作思路是由物及人, 先要对物有具体描绘。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既有对物外在特征的描摹, 又逐步赋予其内在品质, 然后借助联想, 作者将某种情感或精神寄寓其中, 赋予事物于新的价值和生命。其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借物寓意、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等。

例如郭沫若的散文《石榴》一开始就直抒其情———石榴树是“最可爱”的, 接着作者具体描摹其外形特征:其枝干“奇崛而不枯瘠”, 其叶片“清新而不柔媚”, 外形中有其内含品质的流露;其花“单瓣的陆离”、“双瓣的华贵”是对形态的刻画;“红玛瑙琢成的花瓶儿”、“希腊式的安普剌”、“中国式的金罍”、“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 形象的比喻既生动写出了石榴成长演变的过程, 又赋予石榴一种艺术的神韵, 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而“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则突出了石榴花敢于同骄阳抗争、毫不示弱的精神美。

“夏季的心脏”更是赞美石榴内在品质———具有火一般的热情和旺盛的斗志, “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 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石榴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它象征着我们民族的气节和高尚的情操, 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 寄托了作者的希冀与理想。

当然, 在教学中, 每个学生大脑中形成的“物象”可谓是五花八门, 教师要“呵护”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 允许他们“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多角度、多元化地解读文章, 创造出更为深广的“神”采。

三、抓住要句, 体味主旨

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作家总会将深挚的情感、深邃的哲理隐藏于语句之中。我们只有深刻领悟, 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 才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咏物抒怀类散文中往往就有直抒胸臆、揭示主旨的语句, 这些标志性的“要句”往往是一些抒情、议论的句子, 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和段落, 反复地体会、深入地理解, 才能更深刻、透彻地体会作者抒怀的真正用意。

例如《白杨礼赞》中:“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 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 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 严肃, 坚强不屈, 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 到处有坚强不屈, 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 力求上进的白杨树, 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 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四个“难道”、四个反问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逐层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进一步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军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 正是在他们的身上, 体现了不屈的民族精神, 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再如《紫藤萝瀑布》中前文极力渲染紫藤萝花的繁茂、旺盛的生命力, 第10段写道:“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作者由花和人的际遇产生的联想, 领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生哲理。面对生命长河的流淌, 人们没有理由消极悲观, 无所作为, 而应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投入到生命的长河中去。

由此可见, “一字一句总关情”, 散文教学中只有做到“字会、句会、意会”, 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情会、理会、神会”。

四、关注背景, 意蕴深长

文章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了解散文家们所处的时代、个人生活经历、社会地位以及创作动机等, 都是理解文章强有力的支撑和“拐点”, 方可参透深微之妙处。

如《海燕》创作于1901年, 当时欧洲的工业蔓延到了俄国, 俄国革命运动不断高涨, 高尔基在彼得堡参加了俄国作家协会为了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举行的会议, 发表了抨击沙皇的尖锐演说, 还参加了学生的示威游行。他根据这次斗争的经历, 结合当时的斗争形势, 写了这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 《海燕》是它的末尾一章。文中用“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暴风雨象征席卷一切反动腐朽势力的革命浪潮;阳光象征光明的未来。通过描写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与狂风乌云战斗的雄姿, 抒发了对革命先驱者的赞美之情。此文一发表在俄国产生巨大反响, 一时间成为最受欢迎、最富有宣传性和号召力的诗传单, 列宁也曾在演说和著作中引述“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这篇文学作品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史上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茅盾曾在给柳尚彭的信中谈到《白杨礼赞》的创作背景:“《白杨礼赞》非取材于一地或一时, 乃在西北高原走了一趟 (即赴新疆, 离新疆赴延安, 又离延安至重庆) 以后在重庆写的。”这期间, 茅盾在延安生活了5个月, 他耳闻目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 从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中华民族远大的前途。回到重庆, 他满腔热情要把这一感受倾吐给国统区的人民, 于是挑选了白杨树为描写中心, 以它“枝叶一律向上的傲然挺立的姿态”赋予其人的性格和气质:伟岸、正直、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争上游, 借此歌颂力挽狂澜、拯救民族于存亡关头的西北抗日军民。

值得注意的是, 我们要善于“知人论世”, 体悟作者创作的生活环境和要表达的感情, 但不可牵强附会。

五、体悟散笔, 形神兼聚

在咏物类散文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 明明题目为此物, 可文中还会写到其他的事物, 个别段落的似慢放实巧纵, 通篇布局严收紧拢, 主线分明, 形散神聚。铺垫、对比、烘托则是常用的表现手法。

例如《白杨礼赞》中第1段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我赞美白杨树!”然而第2段却撇开白杨, 大段的笔墨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再如《紫藤萝瀑布》中先从不同角度描绘了紫藤萝瀑布的盛况, 然而第8段却插入了十年前的紫藤萝, 而且花朵是“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 好像在察言观色, 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这是否是游离了中心呢?

其实不然。《白杨礼赞》的开头直接点出礼赞对象, 却又轻宕一笔, 引领读者在雄壮、伟大的黄土高原上漫游, 而又写稍觉单调的感受, 然后才让白杨树出场。这不是远离主旨, 而是为了展现白杨树不同寻常的生长环境, 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做了铺垫和蓄势, 更衬托出它傲然挺立的形象, 突出“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紫藤萝瀑布》中把眼前活泼可爱、充满活力的紫藤萝瀑布和十年前家门外那“胆颤心惊、察言观色”的紫藤萝对比, 突出了花的命运与时代、与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息息相关, 引起了作者对人生的重新定位和思考。

篇4:抒怀抒情散文

72年前,延安文艺座谈会开启了人民文艺的崭新纪元;今天,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必将引领文艺工作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

文艺不能辜负时代和人民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我们的创作‘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大地、就是人民,就是我们鲜活真实的社会生活,它们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省作协主席、党组书记范小青深有感慨,“作家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身处沸腾的生活之中,而不是做时代的旁观者。必须沉下心,沉下身,摒弃浮躁,零距离观察生活、真切深刻地体验生活。作家只有接地气,作品才有‘生气’、有‘灵气’、有‘人气’,才显得‘大气’。真正做到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所说的‘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文艺家应该呼应时代精神,坚守品格、勇于担当。中国书协副主席、省文联副主席言恭达认为,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作为一位文艺工作者,首要具备的应是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在大数据时代的全球化语境下,作为一个书画家,最重要的追求应该是人文品格与人文关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一点一滴的自觉行动,来净化灵魂、提升境界、引导社会。“无法想象,一个不具备对现实关怀的作家、艺术家能留下传世经典!”言恭达说。

受过三代领导人接见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黄孝慈,谈起当下的文艺现状,有忧虑也有欣慰。她说,习总书记对文艺界看得很深很透,了解到文艺界问题的严重性,他的讲话太及时太有必要了!我们文艺家要努力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要主动承担起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作为一名戏剧演员,我要摆正在名利圈中的位置,演好戏,先做人,在集体团队中起表率作用,要德艺双馨,体现自己在集体中的核心价值。我既是继承者、传承者,更是创新者、守护者。在奉献中体味人生价值,享受人生快乐,感悟社会和谐。”

“煤矿诗人”孙友田已写了60年的诗,他的笔下聚焦的都是煤矿工人,他说,“中国诗歌的传统就是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想象的翅膀飞得再高,也不能离开坚实的大地。”在他看来,“为人民大众写诗的人,才能称其为诗人。好的诗歌,就是天上的日月星、地上的松竹梅、人间的真善美。”

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

“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铜臭气。”座谈会上,文艺家们对习总书记提出的文艺界存在的问题感同身受,认为应该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南京艺术学院原院长、著名画家冯健亲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列举了文艺界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于我们这几年的状况,掌握得很精准,也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我个人感触最深的,是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能沾满铜臭味。画作变成商品、无限度地炒作之后,会产生什么变化?评价标准不一样了,好坏用钱的高低去评价。结果很多弄虚作假,弄得乌烟瘴气,诚信丧失殆尽,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现象。”

省国画院原副院长、著名花鸟画家喻继高提醒,当下艺坛一些不良现象值得重视。艺术完全商品化,谁的画作拍得高,谁的艺术价值就高,经常会有人找上门来,说我来给你操作操作、包装包装,画家比的是谁的身价高,多少人想过艺术为人民服务?比如,搞个展览,开幕式邀请专家、同道捧场,热闹半天,一到下午展厅就门可罗雀。这几年办展览我把请专家们吃饭的钱省下来,印制3万张作品,发票给群众,每个来看展览的人就送幅画,这样就有3万个老百姓来看我的展览,“老百姓的艺术素养慢慢地自然提高了,这才叫艺术的繁荣,其实我们最希望人民群众来捧我们的场。”

对此,言恭达非常赞同,“中国书画应有它的社会尊严与精神高度。我们要像保护天空和河流不受污染一样,书画界更需要的是心灵的建设。书法艺术不应为市场经济的现实所解构,不能做市场的奴隶,让无序的热度替代艺术的高度。我们要义无反顾地追寻中国书法文化应有的人文品位、艺术格调与审美高度。”

谈到目前艺术市场的铜臭气,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党组书记章剑华说,习总书记的讲话一再强调,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但我们也看到,当今的一些艺术家只顾迎合市场、迎合低级趣味,甚至有位书画家原本开价10万元的作品,因为买家只带了8万元,结果将画作切割了一部分留下再卖给人家。如此浮躁的闹剧,都因为“一切向钱看”。为此,他发出呼吁,艺术家不能仅仅“为人民币而创作”,更要“为人民而创作”;不能仅仅“为展厅而创作”,更要“为客厅而创作”;不能仅仅“为评奖而创作”,更要“为百姓而创作”。

文艺不仅仅是精英的事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在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人民也是文艺的创作者。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社会中应是主人翁,不能仅仅把文艺创作看做是精英阶层的事儿。”省作协副巡视员、创研室主任汪政说,作为一名文艺评论工作者,感到非常惭愧,因为以前很少关心基层文艺创作者。他说,江苏现在所有的县区都有作协或者文联,都有文学刊物,现在文学创作者的主体,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作家,而是扩展到工人、农民、打工者,他们的文学生活,也应该进入我们的视野。与这些基层写作者密切交流,文艺才能生态健康、蓬勃发展。

作为专业作家,范小青说,文艺创作不应该是作家的顾影自怜、自恋式的创作,不去了解民生疾苦,作家永远不可能反映这个伟大的时代。“这些年,我写了大量农民工的生活,这个庞大群体,他们和你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无法逃避。”眼下,她将目光更多关注到城市新移民群体——80后、90后农民工,她说,她要写出这群离开土地的年轻人,他们对城市的向往与隔膜。

只有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才能创造真正有价值的艺术作品。省演艺集团锡剧团团长周东亮说,省锡剧团下乡演出非常繁忙,像宜兴、江阴、张家港这些锡剧的传统“根据地”,去演出时,老百姓欢喜得像过年一样。约省锡剧团去演戏的邀请,单子排得满满的。省锡剧团为此定制了方便拆卸的活动舞台,“农民朋友走十里地来看戏,这是对我们的最高褒奖,我们也要尽可能把戏送到他们家门口。”在周东亮看来,戏剧能用百姓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传统中华精神,但“正能量”不是“高大全”,文艺应塑造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普通人,比如锡剧团最近排演的现代剧《玫瑰村》,讲述的就是苏南乡村里发生的故事,主角全都是普通村民。

省国画院副院长薛亮说,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文艺作品?现在有不少艺术家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文学作品,有不少老百姓表示看不懂,业内人士却吹嘘为“有内涵”。其实那只是“皇帝的新衣”,我们不能跟在后面一通赞美。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要有判断,对那些不良现象要多加抨击,同时多创作符合人民需要、具有时代审美意义的作品。

篇5:精彩抒情作文欣赏:中秋抒怀

中秋月未明,雨声伴叮咛。

孤灯窗下坐,脸上绽愁容。

月圆之夜桂花香,满心忧郁是惆怅。娘盼儿子泪汪汪,儿子在外工作忙。

在这个花好月圆之时,有人享天伦之乐,有人却是泪水荡漾。

国庆中秋双节来临,十一黄金周的到来,有的出去游山玩水,有的回家看望爹娘,还有的还在工作的工位上,不同的人,不同的职位,处境也不一样。

可是无论是哪种职业,无论你身在何方,都不能忘记爹娘,他们的恩情比山高,比水长,别让他们的期盼成为心伤,别让他们的惦念都泡汤。

我们可以少出去玩一次,陪陪爹娘;我们可以少加一次班,让他们少点孤独的彷徨;我们可以少一次朋友聚会,让父母把天伦安享;我们可以少玩游戏,听他们诉说衷肠。

可是我们都在忙,总是忽略他们的感受;我们总是太任性,把父母气的泪水满眶;我们总是粗心大意,觉得父母那么坚强;我们总是索取,忘了他们也需要关怀和你的柔肠。

时间把父母腰身,变得像弯弓一样;岁月无情,在他们脸上刻满沧桑;时光流逝,夺走了他们的青春;岁月如梭,让他们饱经风霜。

时间在变,岁月匆匆,唯有不变的是父母的爱。他们那份无私的爱,全部的爱,沉甸甸的爱,把我们滋养,把我们前进的路照亮,为我们指引方向,伴着我们每个阶段的成长。

儿时父母是我们的天空,长大后我们做父母的臂膀。用我们的爱,不让他们总是等待;用我们的爱,不让孤独占据他们的心海;用我们的爱,为他们做点饭菜;用我们的爱,让他们欢乐开怀。

其实父母需要的并不多,他们不要你金钱满袋,他们不要你全部的爱,他们不要你时刻相伴左右,他们只想在他们需要你的时候你出现在身旁,想念的时候能见到儿郎。

可是我们做的太少,总是上班忙,孩子忙,交友忙,聊天忙,游戏忙。

如果我们把用在别处的十分之一的时间用在父母身上,他们就会有很多的美好时光,他们也就会觉得孩子没白养,他们也会觉得晚年生活像就像天堂。

篇6:草原抒怀经典散文

初到草原,感觉一切都是那么新鲜。

草原上的路似天路。那扬起阵阵黄尘、起伏不平的土路,恰似舞动在莽莽绿色中的黄色锦带,在草原上蜿蜒伸展,连连绵绵,不绝不断,通向蓝天,直抵白云间。极目所望,除了平缓的草地还是草地,没有城市里令人窒息的高楼大厦,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广告牌、霓虹灯,没有遮挡视线的树木、电线杆,没有画得规规矩矩的行车线、斑马线……有的,只是一望无垠,无边无际,驰骋在天路上,草原景色尽收眼底。

草原的落日余晖美得令人惊叹。原以为没有山的映衬、树的装点或海的衬托,日落会因过于平缓单调而平淡乏味,没想到,草原上的落日余晖竟是如此浓烈而丰富多姿。那是一把绚烂的火焰,熊熊燃烧在天际。那是一丛娇艳的玫瑰,缤纷地盛开在天际。那是一种热烈的情怀,火热地袒露在天际。广袤的草原之上,云霞已被落日渲染成深红、大红、鲜红、浅红、金红、粉红、艳粉、浅粉,以及金黄、鹅黄、浅黄、还有一点淡淡的墨黑,丝丝缕缕、片片朵朵、缠缠绕绕、渐入渐出,有层次地糅合在一起,似点燃的烟火,似盛开的玫瑰,但更似一幅鸿篇巨制、色彩斑斓的油画,美得惊天动地,震撼人心。那归巢的鸟儿,归圏的.牛羊,此时都是这副巨作的小小点缀。

草原之夜令人沉醉。闻着青青草香,踏着绵绵碧草,听着悠扬的草原之歌,迎着轻柔的草原之风,漫步在辽阔的草原上。仰望夜空,那久违的点点繁星,就在头顶漆黑的苍穹上摇曳生姿。夜是沉静的夜,云是轻淡的云,心情像清香的草,渐渐弥漫起一丝淡淡的香甜。俯身躺在草甸子上,遥望着满天星斗,久久不想说话,不想出声,只想细细地体会草的柔软,夜的沉静。从沉静到沉醉,只须闻着草的清香,望一眼草原上空闪烁的星星。

记得曾和朋友争论,究竟是更喜欢山还是更喜欢海。山有山的伟岸与神秘,海有海的辽阔与深沉;山有险峻,有奇峰,海有汹涌,有狂潮;山可攀登,可成就人的高度,海可横渡,可扩展人的心胸……但是,所有那些争论都缘于自己没有见到广袤的草原,未曾感受到草原的宽广与深厚。真的走近草原,走入草原,才发现她如山一般神秘,如海一般深沉,如母亲一般朴实厚重,宽广而慈爱。她没有险峻的山路、陡峭的绝壁恫吓你;她没有海的狂风巨浪、汹涌波涛吞没你,她只是默默承载,轻轻托起,用温柔的草儿、娇艳的花儿簇拥你。你可以永远只做一个撒娇的孩子,奔跑、跳跃、躺下或坐起,无论怎样,她都把你搂入怀中,捧在手里。

篇7:小聚抒怀的散文

昨,几个同学小聚,气氛很融洽。席间,推杯换盏,觥筹交错,甚是愉悦。各自讲着自己身边的故事,共同忆忆在校时的点点滴滴,不时的会让欢笑声充盈着整个小屋。

饭局设在漳泽水库一家临水库的餐厅,说是临水库,其实就是钢架结构架设在水面上的房子,四面都是大玻璃窗。隔窗看着夜色掩映下的水库,波光,微风吹拂着荡起阵阵涟漪,偶有几只水鸟用翅膀拍打着水面,象在觅食,又象在嬉戏。不知什么原因,据说平日里很热闹的一个餐厅,今天象是特意留给我们几个,有一种超脱世俗的安静。

处于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有点肆无忌惮,由于是老同学相聚,所以说话也就无所顾忌,个个畅所欲言,谈笑声几乎惊起岸边歇息的.鸭子,嘎嘎嘎的叫个不停。有这群邻居在,我们只好稍作收敛,继续我们的谈天说地。酒菜上齐,举杯为我们的再一次小聚一饮而尽,其间的我们再也没有了年少时的羞涩感,也不再是那么的单纯和天真,而是多了几分成熟和稳重,更多的是自信和从容。是啊,如今的我们都已成了家立了业,也都步入不惑之年,家庭和睦,生活安逸,事业也处于蒸蒸日上之际,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不知不觉中,三个多小时过去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又到了分别的时候。于是恋恋不舍,各自道别后开车往家走。走在回家的路上,天空中下起沥沥的小雨,看着打在车窗上的雨丝,不免触动了记忆的筋脉,隐隐的,隐隐的……

记得当年毕业离校时也是这样的沥沥小雨,也是丝丝雨滴打在车窗上,唯有不同的是,当时个个泪眼朦朦,甚至泣不成声,为即将过去的同窗三年而情不自禁。而今的我们只有相聚时的兴奋和离别后的相互牵挂。这也缘于现在通讯设备齐全,不是电话就XX,偶尔还能煲电话粥或视屏,不象当时只是互相留下简单的通讯地址,收信人还得是父母或哥哥姐姐转XXX,加上以后的上学、工作,或远嫁,或背井离乡,到现在还有几个同学没联系上,想想这些,不免又多了几分牵挂,又徒增许多的遗憾。

篇8:抒情散文阅读教学谈

先者有言, 美的音乐要有音乐的耳朵。欣赏美的作品难道不要美的眼睛、美的心灵?眼睛用来对欣赏物的第一步照射, 深入的将是心领神会, 达到这个要求,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的广阔。

《石榴》在其他树木都不想争妍斗艳的五月却开起了花。

《牵牛花》的藤蔓无时不回旋向上, 有着惊人的“生之力”。

浙江名山“雁荡”接受建国后几十年的风’风雨雨, 奉献于人的“风姿”, 给人们带来长久的思索。人们熟悉的物, 熟悉的景, 经过作家深邃的思考, 发掘出一个个耐人咀嚼的意念。抒情散文往往借助景和物, 或含蓄、或清晰地表现文章的主旨, 而作者传递闪光的信息又恰是透过一个个由文字组成的画面。因此学习这类文章, 应努力把握作者的情感脉胳, 捕捉蕴含于画面的真正含义, 达到与作者共鸣的良好效果。

当然, 文学欣赏存有差异。同一作品, 不同经历、阅历会有令人惊奇的争辩。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但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 最终为众多读者喜爱。教师的任务, 是使学生经有音乐的耳朵, 对事物的美, 力求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

所谓想象, 稍作抽绎, 应要求学生有相对的心灵感应, 以合拍于作品。抒情散文教学可以此为立足点之一, 把作品提供的内容化成一个画面, 使之映显在脑屏幕上, 然后从不同角度揣摩, 获得初步感知, 继而鸟瞰画面全景, 从整体构成的声色并俱的画景中扩大自己的思维, 联系已有的知识展开丰富的想象。

《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 让学生体味文中的艺术魅力是教学的主旨。教师循循善诱, 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然后产生画面。思维闸门打开后, 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文中, 画中之景, 有静有动, 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这样教学, 收效良好。

自古以来, 人们对竹的吟诵不乏佳作。正如用“出污泥而不染”来咏莲那样, 颂竹常常离不开对它高风亮节的赞叹。如今, 我们看到的是莫干山的竹海, 摇撼于风雨中, 沐浴在金色里。这里我们先让学生以文字的表达为特写镜头, 看到那老竹, 那新竹, 那砍剩下的粗壮的竹桩, 那伸向蓝天的细柔的竹梢。

农家竹园伴随学生度过十几个春秋。挖笋、松土、砍竹、编竹、儿时的乐趣唤起了他们的想象。追思处在不同背景下的竹子, 品尝深藏画面的意味。教师摒弃按部就班的分析, 加以适当点拨, 学生便领会文章所揭示的自然界新陈代谢这一不可抗拒的规律。借景抒情, 晴雨竹图, 联系一定的社会内容, 对作者表现的新老两代交替的独特感受也完全领悟。可以说《竹》反映的思想前无古入, 因为历史赋予它崭新的内容, 作者又以严谨的思索产生出使人耳目一新的主题。普通的竹, 通过想象, 经过思考, 其竹情竹趣表现得别有风味。学习《竹》, 学生如呼吸了清新的空气, 对文章新颖的立意恍然大悟。‘赏析作品时, 大家深感作者想象的丰富。

打开思维的匣盖, 追索画面的立意, 学生一旦领悟到独辟蹊径的主题时, 不能不佩服作者的手法。学好这样的作品, 不仅增加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 更可贵的是导到思想上的启迪。长此以往, 人的精神世界必然更丰富, 情感也更趋高雅。学生通过学习, 提高了鉴赏与习作能力。一位学生在课外习作中, 以家乡的石板桥为对象, 提炼它的内在品格。普通的石桥, 每天迎送人们往返, 忍受一定负荷而默无声息。学生展开了想象。人们都把教师比作蜡烛、春蚕、园丁, 把教师比作沟通学生与知识的桥梁不是更有新意?这一比喻, 除想象细腻, 再一次说明想象的重要。成功的想象能孕育出清新的主题, 在抒情散文的阅读和写作中已十分明了。

篇9:咏物抒怀类散文写作指导

一、 由虚到实,聚焦特定景物

咏物抒怀类散文少不了写景状物,因为任何感情都是来自对个体景致细节的感受,否则便是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它们往往都有一个特定的情景、画面或事物,事实上题目本身就在强调一个特定的意象。比如,雪、桥、叶、明月、春雨、路灯等。它们看上去很抽象,是虚幻的,或者不够明确,不够集中,到底是哪里的雪,哪里的桥,哪里的叶;另外,变换一个视角,这里的明月悬挂在哪些人的星空,这里的春雨滋润哪些人的心田,我们必须清楚,一旦确定一个写作对象,紧接着要做的就是聚焦该景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景物的特征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使人能见其形,闻其声。

比如鲁迅的名篇《雪》,就写到“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指向非常明确。看,“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最快乐,最美好的事情有两个,其一,“赏雪景”,可以看到“血红的宝珠山茶”“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冷绿的杂草”;其二,塑雪罗汉,“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把母亲脂粉奁中的胭脂涂在嘴唇上,一个奇异无比的白雪大罗汉顿时呈现在孩子们面前,熠熠生辉。而后是“朔方的雪”,这里的雪“永远如粉,如沙,它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偶尔,晴空万里,北风呼啸,它们顿时“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着,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奇异壮观的景象令人惊叹,这无疑就是作者要高声赞美的雪,心中的雪。

二、 由面到点,扣住景物特征

一旦明确要写的景物,具体到某个地区、某个时期,或某个特点场景,我们就要细致入微地刻画,由面过渡到点,紧扣其特征。原因很简单,这类景物比较普遍,不少地方都有,同时,这类文章的中心思想,往往是靠景物特征来展现的。就拿茅盾写的《白杨礼赞》来说,着重写北方白杨树的不平凡,侧重三个方面:生长环境不平凡,外部形态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尽管土壤不肥沃,但它依旧有“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尽管环境恶劣,有北方风雪的侵袭,它却始终“保持着倔强挺立”。

这就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不被人重视”,但“力争上游”“努力向上”“不折不挠”的外部特征、内在气质无疑震撼了作者,也震撼了每一位读者。试想一下,还有谁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义无反顾、坚守阵地?还有谁不高声赞美白杨树,乃至具有白杨树精神的西北农民和守卫他们家乡的英勇哨兵?还有谁不深受感染,顽强拼搏、奋发向上?

三、 由看到想,融入自身情感

咏物抒怀散文是一种主观色彩非常浓的文学样式,它主要以抒写人的生活和生命的感受与感悟为主旨,写景抒情,咏物言志,从而与叙事或其他文体区分开来。放眼世界,令我们浮想联翩、触目伤怀的景物的确不少。“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随处可见,但我们不仅仅是“传声筒”“复印机”,我们应当展开联想,在此基础上由物及人,引出赞美、讴歌的对象。常见的是在记叙、描写中插入作者的看法,或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性议论。这些看法和议论,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的思想意义更有深度。

举个例子,郭沫若写的《石榴》,一方面写石榴形态美,包括枝干和叶片、花朵、果实;另一方面写石榴的精神美,面对“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在于突现石榴花敢于同骄阳做斗争、毫不示弱的崇高追求,而这恰恰是作者喜爱它的深层次原因,难怪作者惊呼“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联系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1942年,中国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年代,在严冬即将到来的日子,郭沫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火红的石榴画面,其实就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火一样的热情,乐观豪迈的气质,不甘示弱的抗争精神。有了这种精神,经过“夏天艰苦卓绝”的斗争,我们定会品尝到鲜美可口的果实,表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坚定执著的人生追求。

总之,写好咏物抒怀类散文,首先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其次要细心观察,透过景物特征看内在本质,最后在描写过程中,适当赋予景物以人性化的情感色彩。

篇10:初中散文:忆故抒怀

倚窗而望,雨淅淅沥沥的下着,街上显得格外寂静,树上几只鸟儿在不停的啼叫着,不禁让我思绪万千。

为了六月份的中考,在过去的一年中奋斗的画面一幕幕重放在我眼前。为了解一道数学难题而冥思苦想;为了跑步及格而练到脚痛;为了考好每一次试而夜夜挑灯而战.......一切都还历历在目。那样的日子虽然很苦,却让我觉得很充实,很快乐,很幸福,只因为我是在为我的梦想而奋斗。

篇11:小窗抒怀散文诗

春回大地,柔风拂面。细雨迷蒙,撑一纸雨伞,徜徉于幽深小巷。

听风,听雨,听心魂的律动,那是一种心旌摇荡的奇妙境界。

盛夏暑热,坐与庭院,立于窗前,听滚滚雷声从遥远天际如万马奔腾而来,

大地在狂风中摇颤。

冰冷的秋雨,淅淅沥沥,落在失意者的心扉上,窗前听雨,一任点点滴滴。

平平仄仄的雨声搅乱了怡安的`心境,披一件长衣,对坐秋风,别有一帆幽怨在心头。

冬日是一片枯黄消瘦的世界,寒风一过,纷纷扬扬的大雪随之而来。

拥被而坐,香茗在手,捧读古书,听风雪怡然行走的声音。

一年四季是一首动衬静的唐诗和宋词。春蚕蠕动,吞食桑叶。惊醒了一冬酣睡的万物,

大自然演奏着精美的乐章,惊醒了熟睡中的世界,欢腾的天地,让人如醉如梦。

迷茫的我也经历了美梦一场。

一捧烟雾

笼罩窗前

一抹霞光

色彩斑斓

彩云舞袖

挥洒着春的浪漫

浮想联翩

静怡的夏夜

初秋的一片新凉

思绪中,永恒着牵绊

飘飘然,勾起夏的浪漫

青天白云

曳着水袖

人空瘦

中秋至,

月圆更耀伤情事。

伤情事,黯然萧瑟,

却无谋计。

影酌残酒秋风起,

更添无限相思意。

相思意,月寒残照,

苦忧难止。

上一篇:5#质量目标和保证措施下一篇:深圳经济特区建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