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如何推进教育国际化

2024-04-26

海曙如何推进教育国际化(共6篇)

篇1:海曙如何推进教育国际化

【海曙区如何推进教育国际化2012】

教师出国“取经”归来,给海曙教育带来了什么?

不仅看到了一个国度更触摸了一种教育方式

今年暑假,海曙区中小学校长培训团、学前教育园长研修团、英语骨干教师考察团总计58人分赴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学习培训,通过互动研讨、考察实践、参观访问等立体多元的学习方式,深度探访国外教育的灵魂与核心。为打造现代一流、人民满意的教育,海曙区教育局自2011年启动境外培训项目,先后组织了5批校(园)长、骨干教师出国取经。走出国门看教育,这些教师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学前教育园长研修团体验地:日本

理想的教育就是尊重孩童天性

见与闻:玩就是孩子的课程

园长研修团走进东京的向日葵保育园时,正好遇上东京的幼师带着孩子们进行玩水前的热身运动。十来个孩子头戴泳帽、身着泳衣,卖力地进行准备活动。几分钟过去后,孩子们非常有秩序地进入水池嬉戏,有像鸭子般在池中“走水”的,有用双掌使劲击打水面的,有同伴间你来我往打水仗的。每一张稚嫩的脸庞,都洋溢着快乐。

在日期间,考察团发现,每所幼儿园不管规模大小、办园性质如何,都会设置玩沙、玩水池。即便在寸土寸金的东京,幼儿园还是会规划大片的场地供孩子玩耍。在当地的幼教工作者看来———玩,就是孩子的课程。在玩水、玩沙等活动中,孩子们获得体格的健壮、获得材料的质感(来源于水和沙的特质)、获得运动的经验、获得坚毅的品质、获得合作的愉悦。

日本的老师们为孩子们创造了足够的空间、材料,营造“玩的世界”———凹凸不平的野草地有蟋蟀隐身其中;堆起的小山坡呼唤着孩子战斗……让孩子玩得开心、玩得有价值、玩得有意义是学前课程最灵魂、最核心的东西。思与量: 让孩子长成一棵挺拔的树

一周岁多的孩子会穿裤子、上学放学父母不送、幼儿园里吃饭用的是陶瓷碗……日本之行,一个个生动的细节,不断跃入研修团成员的眼中。日本的学前教育,相当注重孩子们在自然环境中的成长,让孩子的身体长成一棵挺拔的树。同时,老师、家长适度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让他们的心灵也长成一颗挺拔的树。

“我们不仅是看到了一个国度,更是触摸并思考了一种教育方式。”宁波市第二幼儿园园长胡剑红说,这种爱而不宠、放而能收的教育理念深深触动了她。海曙幼儿园早在二十年之前就开始了课程改革,已经创生出一批独有特色的适宜性课堂。日本之行,日本幼儿园倡导的“重儿童自我体验”的课程观又让园长们对现行的课程改革有了新的思考与践行。

宁波市第一幼儿园以“思行合一,快乐随行”为核心理念的“新行为课程”中,儿童工作室、蜗牛考察队、职业体验日等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多通道、可选择的学习方式。

拥有三个园区的宁波市第二幼儿园根据每个园区的地理环境、周边资源、幼儿和家长源,创生了涂涂妮妮逛月湖、涂涂妮妮爱说话、涂涂妮妮会玩耍三套园区适宜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都在尊重孩童天性的基础上开展,致力于让课程自然融入儿童的生活。

中小学校长培训团体验地:新加坡

少教一点,让学生多学一点

见与闻: 20新币如何安排一顿晚餐

宁波市实验学校副校长翁德仁从新加坡带回了一道小学数学题。

“给你20新币(购买力相当于20元人民币),你将如何给一个四口之家安排一顿丰盛的晚餐?”翁德仁说,这样的数学题是开放式的,它引导学生思考:一家四口要吃多少菜肴、多少主食?怎样营养搭配?什么菜适合大人、什么菜孩子喜欢?什么东西时鲜?什么东西价廉物美?

中国的数学题,随手举一例可见其复杂:“甲乙两人从相距5000米的A、B两地相向而行,一条小狗在两人之间往返跑。20分钟后两人相遇,问此时狗一共跑了多少米?”这样的应用题让多少学生伤透脑筋。

两道数学题,折射出两个国家在教学方式、教育理念上的差异。翁德仁认为,新加坡的数学题更生活化,更有人情味,更注重对生活能力的教育。

这种“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让海曙中小学校长培训团大开眼界。课堂上,学生是主角。比如,文学课中,老师讲完一个小故事后,让学生给主人公编写其它的结尾及故事情节。学生可以天马行空的想象,想怎么设计主人公的人生都可以。老师不过多地评价学生所编写的情节的好与坏,而是充分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思与量:一次成功的实践胜过99次的书本记忆

几位参加考察的校长们认为,国内较普遍地把学生关起来教的做法,除了受到应试教育和评价机制的影响之外,还有就是顾忌学生安全问题,不敢承担责任或是怕没能力承担,相比之下,新加坡人重视孩子的实践能力培养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新加坡小学的课以学生活动为主,一般主要课程安排在上午,中午1点左右就是每个学生自己的时间,可以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报各级各类的学生活动。这类教学辅助活动就像我国的课外活动,不过他们是国家行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至少选择参加一项,一旦确定,四年中不能变动。

课外活动分为制服团体、表演艺术、俱乐部与社团和体育运动四大类。各项活动全国都有比赛,学生们参加这些比赛可以获得奖项或得到参与证书,这些都会被记录到学生档案里面,从而进行加分,加分比重占升学总成绩的20%。“一次成功的实践胜过99次的书本记忆。”段塘学校校长沈芳定评价,新加坡对活动课程的重视让人刮目相看,不过海曙区的素质教育也毫不逊色。如,海曙中心小学开设了躲避球队、合唱队、舞蹈队等20多个社团,采用菜单式自选的方式让学生每周一、二、三下午2:50~3:30尽情享受社团活动的乐趣,这已经成为了海小艺术特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高塘小学通过开展各类环保活动,让每个小学生都有个绿色梦想,全面提升他们的环保意识。

英语骨干教师考察团体验地:澳洲

学生不听课,那是老师的错

见与闻: 课堂上不做聋子与哑巴

在澳洲,来自海曙区的英语教师们就读于Randwick TAFE学院,当了一回学生。听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英语语音、听力、阅读教学、口语等。

“澳洲的听力课是这样上的。第一个听力活动中,我们以4人为一小组参与活动,老师先以正常的语速读了一篇小短文,读了三遍。接着4人小组开展讨论,利用各自的笔记,共同完成听力短文。最后每一小组把短文张贴在墙上,相互交流。”海曙外国语学校陆芙琼说,澳洲的课堂非常有活力,鼓励每个学生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不做聋子和哑巴。小组讨论几乎是每节课的“家常便饭”,它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意见。

让海曙的老师们惊讶的是,澳洲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对学生很少批评,可以说没有批评。不管学生的任务完成如何,老师都会给予肯定和赞扬。在澳方老师的眼里,世上没有标准答案,拥有独特的想法和创意是学生最可贵的东西。

澳洲崇尚生活化的教学。李兴贵中学的方建贞老师注意到,在澳洲,不论是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还是在迷人的海滩、野生动物园里,经常看到老师带着一群

学生,学生们手里拿着纸和笔,他们不时蹲下来看所观察的对象,不时在小本子上写着什么。这就是老师在给孩子们上课呢。

思与量:尊重每个学生,欣赏他们的不同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澳洲的课堂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澳洲教师上课没有教科书,只有教学大纲,老师上课前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精心准备大量的材料。所以,经常能看到老师捧着厚厚一沓打印的材料进教室。“学生不听话,那是老师的错。”这句澳洲老师的话掷地有声。

教师考察团成员明显感受到一种教育差异:在中国的课堂老师惯于“我教你学”,最好考试能考个一百分。而澳洲的课堂里,低年级小学生围着老师席地而坐,边听老师讲解边互相交流;中学生听课往往以长方形围桌而坐,老师拿出很多课堂时间让学生发表意见,从不简单地否定学生的设想。

澳洲教师没有“一言堂”,允许甚至鼓励“持不同意见者”。尊重每一个学生,懂得欣赏他们的与众不同。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被带回了海曙。

在海曙区教育局举行的赴澳教师成果汇报会上,老师们普遍反映,在澳洲他们学到了很多新颖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授课技巧,也学到了许多新知识、新观点,并表示会尝试将这些新鲜的理念融入今后的英语教学,让课堂变得更生动鲜活。

篇2:海曙如何推进教育国际化

3月3日, 在宁波市海曙区2010年度教学工作会议上, 该区贯彻了2010年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思路, 重点提出要加强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的宏观管理力度。该区教育局金莹副局长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教育科等相关科室及区内中、小学全体校长参加了会议。

该区在加强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的宏观管理上, 将采取以下六条新措施:第一, 要加强教师培训力度, 区域层面要通过各种渠道, 鼓励学校利用师训经费选送更多的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 力争在3年内对全体班主任教师 (新教师外) 进行全员培训。第二, 创新省心理资格C证培训方法, 由海曙区师训中心出面, 分单元举办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省级资格证书培训班。第三, 评价导向上, 在评选区级优秀班主任标准方面, 准备出台相关的政策来导向优秀班主任拥有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等级资格证书。第四, 职称考评方面, 在申报中级职称时允许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类的论文作为职称参评论文;允许学校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申报区心理健康教育中级职称。第五, 开展“送心理辅导到学校”活动, 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 切实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准备在五月份的第二、三周举办一个启动仪式, 将《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与疏导》、《中考学生考试焦虑心理辅导》等师生喜欢的专家讲座、心理辅导课送到学校、学生和家长。第六, 酝酿今年如何将区优秀心理辅导的评比纳入到区教坛新秀的评比体系中。

篇3: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

江苏教育国际化方兴未艾

从广义上讲,中国教育自发端至今就是一个逐步国际化的过程,经历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模仿和照搬外国经验、“明辨择善”——力求使外国的经验本土化、“向苏联学习”——探索社会主义的教育模式等阶段,改革开放后“面向世界”的过程开始加速。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教育输入国和教育服务贸易市场,而江苏教育的发展就是这一伟大实践的样本和缩影。

2003年,我省率先提出并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其最紧要和迫切的任务,就是加快推进教育国际化步伐,按照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国际教育发展共通原则和惯例,来提升江苏教育现代化水平。其深刻背景是,江苏作为对外开放度很高、国际资本最为集中的省份,年轻一代必须了解多元文化、具有全球化的国际眼光。这是新一代江苏人应对全球化的基本素质和能力。2005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其目标设定,就是要达到欧洲中等发达国家教育的水平。回顾我们的实践,教育国际化取得的成绩令人鼓舞。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已有近8万人在世界各地留学,近年来出国留学规模以年均25%的速度在增加,出国留学成为江苏公民接受教育的重要选择渠道。学成回国及在外留学人员成为重要的人力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到江苏工作的留学人员近3万人。教育服务的国际吸引力明显提高,近年来来江苏学习的留学生以年均15%的比例在增长。2009年全省高校留学生达1.27万人,中小学外国学生达9000人,分别比2000年增加近一倍和九倍。对外汉语推广取得突破性发展,孔子学院(课堂)实现零的突破,2009年江苏在海外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分别达14所和5所,优势教育资源出现了加快向境外输出的趋势。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进一步丰富,渠道进一步拓展。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事务。中外合作办学特别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快速发展,全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占全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总数的1/5。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已基本形成。

客观地看,江苏教育国际化还不能完全适应我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全面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特别是在引进世界先进的教育制度、教育理念、办学模式、管理经验、尖端学科和特色教材以及培养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等方面,与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还相差甚远。高校中留学生的比重是衡量教育国际化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世界高收入国家该项指标的平均值为10.3%,中上收入国家为4.2%,而2009年我省仅为0.72%。

教育国际化必须研究和借鉴国际经验

一是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显示,其发展有一个从初级向高级阶段演进的过程。发展初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合作等形式,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加强教育系统的能力建设,缩短与国际领先水平在资源能力方面的差距;国际化进入较高级阶段,“走出去”条件逐渐成熟,积极参与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分工,加快优质教育资源的境外输出成为与“引进来”并重的战略选择。“引进来”与“走出去”在双向开放的格局中融为一体、互为补充。

二是从“有量”到“重质”。国际化发展初级阶段,国内的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稀缺,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教育国际化客观上面临量的扩张的压力。该阶段的质量控制成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作为教育服务的输入与消费方,管理机构要特别注重境外留学、中外合作办学、国家教育主权安全和外籍教师教学质量控制等问题;作为教育服务输出和供应方,管理机构要特别注重入境留学、境外办学和境外教育服务的质量控制问题。

三是从“民族化”到“国际化”。民族化与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主题。从历史进程观察,国际化所解决的是教育发展水平与质量问题;民族化所解决的则是现代化水平之上的特色与个性问题。在现代化发展的不同水平、程度和阶段上,国际化与民族化在性质、目标和任务上应该各有侧重。从维护教育主权的国家利益出发,世界各国均没有开放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市场。因此,教育国际化主要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国际化,在教育现代化发展到较高水平、程度和阶段时,民族化和国际化的高度融合将成为重要的目标和任务。

让年轻一代更好地应对变化发展中的世界

推进教育国际化,要从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和创新型省份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江苏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人民群众的国际交往能力和优秀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将江苏建设成为教育对外开放的先进省份。

首先,把握教育国际化战略的目标定位。努力培养具有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年轻一代,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进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积极推进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实施“大学生海外学习计划”。高水平大学本科生中具有境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达5%以上,其他院校大学生中具有境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达3%以上。加强和改进外语教学和师资培训。加大高校双语教学的授课比例,提高师生在教学科研和对外交流中运用外语的实际能力。

其次,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在继承发扬传统、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提升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江苏课程教材和人才培养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创办2-3所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水平大学。鼓励大学与世界200强大学合作建立独立设置的办学和科研机构。探索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共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制度和模式。实施“高层次海外引智计划”,围绕建设江苏人才高地和推进人才国际化,引进100位左右掌握国际前沿技术、拥有创新成果的世界高水平学者和管理专家。优先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实施“国外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引进计划”,职业院校20%的专业课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对应。

第三,加强教师海外专业培训。通过十年左右时间的努力,高水平大学60%的专业教师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其他院校40%的专业教师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中等职业学校20%的专业教师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着力建设英国苏曼中心、澳大利亚苏澳中心和加拿大苏安中心等省级教师海外培训基地,使其成为教师海外培训的平台、教育对外交流合作的载体、江苏教育展示的窗口。

第四,发展外国留学生事业。打造“学在江苏”品牌,将江苏建设成为境外人士在中国(内地)学习的主要目标省份。到2020年,在江苏学习的外国留学生达到5万人,其中70%为学历生。高水平大学研究生中外国留学生比例达5%。设立招收外国留学生的“茉莉花”政府奖学金。建设一批国际化的品牌学科专业和课程,支持重点大学建设一批用外语授课的特色和优势学科专业。

第五,推进教育资源的境外输出。实施“海外分校/校园计划”,形成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与知名度的海外办学品牌和平台。支持高水平大学和若干知名中小学在海外举办分校或校园,或建立海外学习中心。加大政策支持,鼓励多所高校联合举办境外办学集中区,形成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与知名度的海外办学平台。发挥江苏文化和地缘优势,稳步推进海外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积极探索和建立高等学校海外志愿者服务机制。

篇4:海曙如何推进教育国际化

一、对教育国际化初步达成共识

第一,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势在必行,当今世界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使得推进区域基础教育国际化成为时代所趋。

第二,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其基础是要具有民族情怀和高度的民族认同感。

第三,教育国际化绝不是全盘西化,而是在国情、市情、区情、校情的基础上,站在“世界”的高度,以国际视野借鉴和应用世界各国优质学校普遍认同和实施的普世教育理念、价值追求和办学经验,在本土化基础上促进本国教育的发展。

第四,教育国际化的重点是师生国际素养的提升,既要培养学生国际文化理解能力与国际竞争及合作意识,也要促使教师生成宽阔的国际情怀,持续更新知识结构,具备国际化教学能力。

第五,评价教育国际化成效的重要指标包括:能否使学校达到世界水准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否促进全体学生的高质量发展,等等。

二、 基本形成了以项目实验为载体,

分级分类推进区域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格局

形成了行政牵头、教研科研引领、学校主体实践的推进机制。用近两年的时间,完成以国际办为行政牵头,以进修学校成立的国际课程教研室、教科所成立的国际教育研究室等为引领机构,从机制建构上保障教育国际化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区分层次、分类指导的基本策略。

(一)区分层次

基础教育国际化一般可分为四个层次:交流、理解、融合、主导。按照以上标准,我们对全区各校进行了初步评估,总体情况是:一小部分学校处于零起点,没有任何国际化行为;多数学校处于第一个层次;少数学校处于第二个层次;极个别学校处于第三个层次。

(二)分类指导

义务教育阶段以国际理解教育为主,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高中教育阶段适度引进优质国际教育元素,促进高中课程的多元融合,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职业教育阶段加大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力度。

形成了项目引领、典型引路的推进方式:确定了10个重点实验项目、56所国际化研究实验学校,作为海淀区推进教育国际化的“种子军团”,为我区更大范围推进教育国际化积累经验。

三、海淀区基础教育

国际交流与合作实验项目成果

(一)国际交流与合作向深度发展

1.从“交流互访”走向“项目合作”

借助国际组织和第三方教育机构,引进国际上一些先进的教育改革项目,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教育部联合推进的学校改进项目——爱生学校;明天幼稚集团引进了美国耶鲁大学开普兰课程,该课程提供了创造性的游戏活动案例,注重儿童兴趣的激发和情绪情感的发展,并且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个别化教育指导方案。

2.从“单向交流”到“双向交流”

从向发达国家的单向学习转向双向的经验交流与分享,不但强调“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同时注重“开发利用国内优质教育资源”,将海淀区优质教育资源推向世界。比如,中关村三小刘可钦校长牵头成立了中美教育课程教学联盟,就是把我国中小学教师教研制度、课程建设体系、考试评价制度、班级管理制度的优势推向国际,与其他国家的学校进行交流与分享。

(二)国际理解教育得到广泛开展

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理解和宽容,消除隔阂,维护世界和平。

两年来,项目组多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教师培训,引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自觉实践并勇于探索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目标、实施方式和评价体系,形成了一系列可操作的国际理解教育模式,主要有主题活动模式、学科渗透模式、校本课程模式等。

主题活动模式:如 “模拟联合国”活动,已经成为海淀区众多学校的一项常规性活动,它契合国际理解教育目标,是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有效途径。此外,还有像北京市十一学校举办的“多国文化日”活动,学生自己设计主题、策划、组织活动;在人大附中,每年都会举办一次由国际部外籍学生主办的盛大活动——多元文化节,通过主题活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学科渗透模式:如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围绕学校“六会一特长与国际眼光”的育人目标,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各学科每学年至少向全校展示一节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公开课,很好地把国际理解教育渗透到了各个学科中。

校本课程模式:如北京市玉渊潭中学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特考利市高中联合开设中美文化差异比较课程;北京市第十九中学的语言类课程法语及法国文化课;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的以国际交流活动为基础,以语言交流、国际历史地理、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往的基本礼仪、各国教育的比较等内容为主的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还有一部分学校选用了北京市中小学地方教材《国际理解教育》。

(三)国际课程本土化得到深入实践

在课程中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融入国际课程元素,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迈向国际化和现代化方向的一种有益尝试。

海淀区是北京市最早引进国际课程进行实践的区域。目前从全市来看,无论在获批的学校数量,还是招生数量上,海淀区的规模都是最大的。为更好地发挥团队优势,2014年5月7日,“海淀区国际课程教研启动会”成功举办,标志着海淀区国际课程教研正式开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教研引领全区国际课程的深入发展,通过搭建教师交流、研究、提升的平台,全面提升海淀区国际课程教学水平,并为国际课程的任课教师创设专业发展的通道等等。以区域为单位组织国际课程的常规教研,目前全北京市乃至全国,海淀区是第一家。endprint

海淀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均确立了以中方为主的融合方式,采用课程项目学分管理模式,吸收先进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在合作中提升中方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水平,进而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水平,推动普通高中开放多样和特色发展。例如,北京市十一学校的AP课程①、A Level课程②和IB课程③三个项目资源均已辐射到普通班级中。

课程的借鉴与融合还体现在教学方式变革方面,探索怎样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怎样建立学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怎样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等。例如,美国哈佛大学“为理解而教的教学模式”,海淀区与瑞典合作“变异教学”等项目,都注重教学方式的变革。

(四)探索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近年来,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十八大三中全会决议中也再一次提出“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问题。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迫切需要将国外先进的办学思想、合理高效的教育管理机制引入国内,在基础教育的管理、评价和服务机制方面,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我国基础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促进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的深入开展。

应该看到,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学校里出现了选修课、走班制、导师制、学分制等一系列教育管理改革。这些学校管理制度改革充分体现了现代学校管理中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具有民主教育管理的基本理念,引发了学校固有班级、年级、教研组等管理体系变革,进而动摇了多年形成的学校层级管理制度,开始探索建立更为民主的“扁平化”的现代学校管理体制。

(五)借力信息技术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

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探索出了“不出国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友好学校不定期地开展国际视频交流活动,打破时空的局限,让广大师生不出国门也能与国外进行交流。

“海淀英语学习社区”是海淀区人民政府、海淀区教育委员会支持的一项基于现代信息网络平台的语言类教学研究项目,是海淀智慧教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充分利用信息手段,打通英语学习的课内外界限,依靠先进的智能人机交互、大数据分析、智能标签和推送等领先技术,为海淀师生提供更广阔、更便利、更生动活泼的英语虚拟学习社区,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用英语沟通的能力。

四、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化下一阶段的工作

纵观近两年的实践,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化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新一批实验校的加入无疑又为下阶段实验工作推进注入了新的力量。关于下一步的工作,我重点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一)着力提升学生和教师的国际素养

从根本上讲,为进一步提升海淀教育国际化水平和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海淀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核心目标应该聚焦于学生国际化素养的提升。学生的国际素养应该从本土认同、国际视野、全球竞争力、全球责任四个维度进行考量。

为达成此目标,我们要培养一批国际化素养较高的教师队伍,为此我们提出教师的培养目标是:组建一支国际教育专家队伍,培养一批国际化干部教师骨干队伍,引进一批具有外国专家资质的外籍教师,形成机构合理、专业过硬、能力较强的区域教育国际化干部教师队伍。换句话说,师生的国际素养提升应该是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核心。

(二)着力加强特色课程借鉴与融合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不同国家之间的课程总会有些差异,我们需要尊重这些差异,我们的课程应该有更大的包容性和选择性。外国孩子可以选择与中国孩子完全相同的教育内容,我们的孩子也应该有机会选学部分外国的课程,最终的目的是改进我们的课程,让我们的课程在培养孩子的国际化素养上更有活力,因此,需要对课程的选择和实施更谨慎、更有智慧。

我们引入国际课程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学生出国留学、所谓“洋高考”的应试做准备,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实践和研究优秀的国际课程,服务海淀区教育综合改革。

在中国特色的课程改革中,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干部教师的国际化经历和技能,重点开发面向在国内学习的学生的国际课程,使其在本土也可获得国际化视野及技能;二是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的语言学习机会,使其能够在多语言环境中最大程度地获益;三是通过在线教学、屏幕课程等数字化方式开展国际合作,联合开发国际课程,探索新型合作伙伴关系。

(三)着力拓展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项目

中外合作国际项目的引进与实施,使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积极作用得到普遍的认可。海淀区的实践经验表明,合作是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着力点。去年,海淀区与中国教育科学院合作引进了“中美创造力人才培养研究”项目。近期,海淀区将引入“中芬未来学校创新计划”,以促进学校创新为目标,探索未来学校的组织管理方式,通过学习环境创新、学习方式创新、特色课程创新和支持系统创新,提高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和质量等,这些都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四)着力整合多方国际教育资源和力量

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策略与状况表明,理论、政策与实践的发展需要多方力量的相互整合,以及个人、学校和政府的相互协调。因此,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化需要政府、学者、专家、中小学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团体、家长团体、民间团体、企业单位等多种力量的共同努力与配合。尤其是我们地处北京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相对集中的海淀,区位优势明显,一定要集中整合与协调多方力量,推动基础教育国际化,举办各类教育国际博览会和研讨会,开设相关课程或活动,为中小学教师提供相关进修或研习机会。

例如,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在2013年与清华大学联合举办了“全球化时代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研究会议。今年10月中旬,海淀教科所还将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承办第二届全球教师教育峰会、从国际学生学业评价看教师教育质量论坛,重点关注国际学生学业评价计划的结果对教育质量和教师质量的反思,为海淀的教师搭建良好的国际交流平台。endprint

(五)不断拓展借助信息技术的国际交流

信息技术对教育国际化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海淀区的中小学教育必须树立国际交流形式多元化的主导思想,整合现有国际交流方案及网络平台,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信息技术打造跨国课堂,真正地推动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有效进行。

(六)建立健全管理监督体系

为了确保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健康迅速发展,海淀区教育学委员会国际合作与交流办公室在两委一室的领导下,将确立系统的管理监督体系:一是要建立国际教育数据库,就课程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管理国际化4个方面的成效指标完成状况进行普查,作为推动工作的起始点;二是建立成效指标,成效指标是各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及学校努力的依据;三是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进一步统筹整合资源,避免浪费人力、物力及财力。

(七)加强针对外籍学生的课程研发与管理

随着北京市基础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和建立世界城市步伐的加快,海淀区基础教育可能会面临外籍人员子女求学人数不断增加的问题。我们针对区内具有招收境外学生资质的24所中小学校开展了调查研究,调查内容涉及招生、教学、课程设置、班级融入、民主管理、家校合作等方面,全面掌握海淀区基础教育阶段外国学生的教育教学现状。现提出三方面的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强对外国学生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和指导;二是建立和完善外国学生教育的信息分享和交流机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三是组建课题组开展专题研究,为学校实践探索提供专业支撑。

总之,海淀区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必须立足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通过开展基础教育国际化实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是海淀区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根本思想。希望各学校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提高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水平。

注释:

①AP课程:美国大学先修课程(Advanced Placement),指由美国大学理事会(The College Board)提供的在高中开设的大学课程。美国高中生可以选修这些课程,在完成课业后参加AP考试,得到一定的成绩后可以获得大学学分。AP课程是指针对AP众多的考试科目进行的授课辅导,目前以Calculus AB(微积分AB)、Calculus BC(微积分BC)、Statistics(统计学)、Physics B(物理B)、Macroeconomics(宏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微观经济)几门课程为主。

②A-Level课程:英国高中课程(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 ),是英国的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高级水平课程,也是英国学生的大学入学考试课程。

③IB课程:全称为国际预科证书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是由国际文凭组织为高中生设计的为期两年的课程。

篇5: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研究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展望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跨国际、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即一个国家面向世界发展本国高等教育的思想理论、国际化活动以及与他国开展的相互交流活动与合作。

(一)高教国际化的发展

高等教育国际化即是现代社会的一种人为推动,又有着其自身的历史渊源。在高等教育史上,古人已经开始注重国际间的交流学习。而真正现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始于19世纪。19世纪60年代美国颁布了《国际教育法》,其中指出:在促进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中,其他国家的知识是至关重要的,有充分的机会并最大可能发展其智力。196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广泛开展国际教育合作。

自全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逐步的恢复了与发达国家间的教育合作与交流。1983年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的指示。

90年代以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发生了突飞猛进的进展。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征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征首先表现在教育目标的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即培养能面向世界的通用人才。如,美国政府出台的高等教育全球化战略,指出要使学生成为国际问题专家;在1978年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再次放眼世界,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外向型人才,并因此取得了良好效果。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征还表现在教育内容的国际化,主要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的国际化。通过在原有课程基础上设置新加入的国际性内容以及增设新的国际性课程来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國际化的另一个表现是科学研究的国际化。高等教育区别于其他普通教育的是还肩负着科学研究、探索真理的特殊使命。而这是一项没有国界的事业,往往是几个国家很多学者通力合作的结果。

最后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当今社会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特征是教育合作的国际化,主要有师生互换、学者访问、联合办学等。

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现状

邓小平同志指出,对外开放意义重大,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得到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的部分就是教育的对外开放。我国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步上涨,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信息化时代交通和通讯的更加便捷,国家间的资源和信息共享也更加便捷。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积极应对,在培养人才、科技研发和为社会服务方面增强全球意识,从全球角度出发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在国际化进程中保持其自身的优势。

1993年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211工程计划,力争在21世纪初重点建设一批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使之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水平。

(二)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代以来我国很多方面都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息息相关,经济等方面的落后导致我国教育的相对落后。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在教育方面必然和老牌发达国家有差距,给我国带来了巨大压力,不借鉴发达国家的有效经验是不可能的。但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往往没有太多余地沿着自己的传统发展适合自己的高等教育,而只能按照西方已有经验生搬硬抄他国经验,造成与自己发展水平的不均衡。

同时,这种愈来愈深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造成了某些意义上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还体现在经济方面。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其接受留学生所得到的经济利益远远超越了他们在他国留学生身上的花费。有关数据表明,留学生群体为发达国家带来了多方面巨大利益。同时留学不归还造成我国人才的流失,因此如何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中坚守民族阵地,是我们值得警觉的问题。

三、如何推荐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不遗失自身优质传统的同时还要从思想行动等各方面与国际化接轨,在国际化大趋势下坚持自身特点,根据国情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之路。

(一) 增强国际化意识

高等教育要做到国际化首先要在思想和观念上有所突破和前进,应不失时机的提出我国自身的高等教育战略思想。我国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都应在思想上明确树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意识,正确借鉴发展高等教育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知识、人才、技术和信息方面认真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 课程设置的国际化

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也应与国际交流合作分不开。通过国际交流合作,我们可以为高校的教学改革提出新的意见,否则我们的教学将十分落后和成就。

(三) 扩大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之一便是人才的国际流动,在派遣留学生和访问学者的基础上,要允许并鼓励外国先进大学来我国联合或独立办学或设立分校。将中国的办学走向国外,在国外设立分校也是教育国际化的一类表现和趋势。尤其是在全球“汉语热”狂潮影响下,以孔子学院形式的国外办学更有特殊的国际影响力。

的确,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下,我国的高等教育确实应吸收借鉴他国优秀经验。但我国的国际化,不仅需要借鉴国外优秀教育经验,也需要借鉴我国传统教育的可取之处。无论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我们还应明确,获得相应的平等地位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文山.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历程.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1).

[2]吴炎.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性.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11).

篇6:推进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实践与反思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化合作办学师资建设

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高职教育国际化问题于是受到了重视。2014年6月,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也把职业教育国际化作为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举措。

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特点

新时期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与改革开放同步,近年来,高职教育国际化办学步伐加快,取得了一些成绩进步,总结起来,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 总体水平不高。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总体水平不高,表现在对外合作办学项目、交流生数量、留学生数量、外籍教师数量等等指标远远落后于本科院校,以浙江为例,《2013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报告》显示,浙江高职院校的各项国际化指标几乎都远远落后于本科院校。

(二) 区域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职业院校的国际化水平要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

(三) 引起国家层面重视。高职教育国际化已经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重视,在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高职教育国际化也是一块十分重要的内容。

(四) 国际化的措施、路径比较清晰,但是实施操作需要结合各院校实际情况。在浙江省制定的关于国际化的规划中,就列出了国际化水平的指标,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外国留学生百分比、交流生百分比、国际合作科研平台等等,这其实也是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的路径。

二、 提高高职教育办学国际化水平的举措及特点分析: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从2009年开始,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就开始与印度、台湾、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开展合作交流活动,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交流生、师资引进和培训、举办国际论坛等方式提高办学的国际化水平。

(一)与台湾地区高校开展合作办学项目

在2014年,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华大学合作举办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高等专科教育项目,与大华科技大学合作举办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高等专科教育项目。在3年的学习中,学生可以选择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也可以选择在大陆学习2年、台湾学习1年。学生可以参加台湾相关资格证书的考试,并发放相关课程的修课证明书。

之所以在现阶段选择台湾作为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的突破口和重点,这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台湾高校本身的整体办学水平比较高,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水平都比较高。二是与台湾交通便利。温州直飞台湾全程一个小时不到。三是语言便利。四是台湾高等教育资源在近几年出现过剩的趋势,台湾高校寻求与大陆高校合作的愿望同样迫切。五是从经济角度来看,引进台湾教师的性价比高。目前温州引进一个优秀博士或者副高职称的老师,往往要高额的人才引进费、住房补贴、科研启动费,以服务器8年或10年计算,其成本要比引进同样水平的台湾教师要高得多。

(二)引进和培训国际化师资团队

提高办学国际化水平,核心与关键是打造一支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主要通过几个途径和方法引进师资:一是赴台湾招聘师资,利用台湾近几年高等教育饱和、人才过剩的契机,提供相对台湾而言较高的待遇,连续几年引进数十名台湾优秀博士教授,并且使得台湾教师常年保持在13多名左右的规模。二是充分利用温州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温州同乡会,据统计,约有60多万人温州人在世界各地创业,建立了130多个商会组织。学院充分利用这些平台,邀请海外优秀人才讲学或交流。如学院与美国加州温州同乡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且有直接项目的合作。三是网络直接招聘外教。除了引进人才外,学院还积极把自己的已有师资送出去,特别是那些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学习、培训、考察。如赴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台湾等地区进行短期培训、学习交流、考察等。

在提高办学国际化水平的过程中,打造一支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关键,“加快组件国际化师资团队是实现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核心途径”[1]注重人的因素,触及到了国际化水平的核心内容。无论是国际前沿、国际标准,国际理念,都是通过人来实现的。高职教育国际化并非是将学生送出去,而是另一种中国制造,而非外国制造。将学生送出去,只是服务,并不代表学校国际化了;也并非引进来就是国际化,一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给人感觉只是把外国的学校搬到中国来了,提供了一种便利。整个是外国团队的工作,中国方面只是辅助,不是主体。因此,国际化的关键是学校自身师资、专业建设的国际化。

(三)举办国际论坛和国际体育赛事提高学校国际知名度,营造国际化良好氛围

承办2006年世界金属地掷球锦标赛,承办中英创业型高校论坛,举办首届两岸大学生基于温州文化元素的低碳设计工作坊活动。来以上几项活动大大增强了与海内外高校、学生、文化方面的交流,碰撞,也是对学院教学科研的促进,比如说承办中英创业型高校论坛这样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利用主办方优势,学院全体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全程参与,无异于异常头脑风暴;在筹备过程中,对学院科研力量的整合,对学院语言人才的充分利用,对学院行政水平、办事效率的提高,无异于一次大检验大练兵。又如举办首届两岸大学生基于温州文化元素的低碳设计工作坊活动,也是利用主办方优势,让设计类师生全程参与,与海峡两岸优秀学生面对面交流,对专业发展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三、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总结

在学院努力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四个问题:(一)行政部门指导不够与审批周期长。(二)国际化的意识不强。(三)缺少国际化发展的专题规划。(四)缺少国际交流专职部门。高职教育国际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其实,提高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水平的路径方向是清晰的。只要高职院校引起对国际化办学的充分重视,设置专职部门,制定国际化发展规划,结合学校自身实际,采用适合学院实际的国际化发展的路径方法,充分利用、争取各种资源,一定能提升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的。

参考文献:

[1]胡忠喜.高职教育国际化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3(9),22.

上一篇:有小鸟的树教案下一篇:曾国藩家书作品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