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主互动教学模式

2024-04-22

双主互动教学模式(通用8篇)

篇1:双主互动教学模式

关于“双主互动”教学模式的几点认识

一、教学中要体现“启”、“放”、“收”的导学策略

此次课改教师应以积极的心态,参加到课改中,教育教学中应贯彻一个思想,“不抛弃每一位学生”,坚持“先学后导、互动生成”的原则,知识、情感在互动中生成,要体现一个“启”、“放”、“收”的导学策略。

启:启发到位是前提。①教师应提供一个以思考问题的自学题纲,为学生开展学习;②教师在合理分组的前提下,在开展学习前,提供合作指导,为开展作学习作铺垫,在合作中学习,“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③教师提出交流见意,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

放:放得真心是关键。学生能动手的,要让他们去操作,学生能发现的,要让他们去探究;学生能体验的,要让他们去经历;学生能实践的,要让他们去践行。

收:收得适时是保障。①收在思维卡壳时;②收在提练、概括时;③收在反思、总结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

二、“巧、妙、善”是如何解决课堂教学中与实际教学中不相符的策略

巧用学生的答,随机应变,相继推进; 妙用学生的错,将错就错,因势推进; 善用学生的问,抓住疑惑,顺势推进。

三、课堂教学要到“五先五后”与“十到位”

五先五后:

(1)先备课后上课;

(2)先学后导(学生先学,教师后导,是判断达标的主要因素)(3)先帮后培(先帮助学困生,后辅导优生)(4)先做后布置(教师先做作业,再来布置作业)(5)先批后评(学生的作业要先批改后,再来评价)十到位:

(1)课堂两到位:①计划安排要到位;②校本研究要到位

(2)课中三到位:①习惯培养到位;②方法指导到位;③课堂管理到位

(3)课后五到位:①督查、反馈到位;②培优帮辅到位;③单元训练到位;④教学反思到位;⑤交心谈心到位

四、“双主互动“教学模式达标的一些要求:

教学中坚持“学为主体,教为辅,疑为主轴”,具体为:先学后教,互动生成。达标的依据(达标是否入格的标准):①教学中要体现“三步到位(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延展学习)”;②教学中坚持“三讲三不讲”的原则;③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困生提出问题、中等生 补充、优等生评价,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均得到发展。④课中教师讲课超过20分钟的,一票否决;下课后拖堂1分钟内的视为正常,1分钟以外视为不合格。⑤不管是否上得如何漂亮、上得多么精彩,不用这个模式(“双主互动“教学模式),也同样视为不合格。

五、关于“双主互动”教学模式各环节的评价要点:(1)“自主学习”评价要点(10-12分钟)

①起立、问好,到创设情景(是否切题,是否自然),是每节课最关键的一步;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指导学习,让学生有目的性的学习(主要解决学什么);③解决学生是否按照教师的要求,开展学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④培养学生是否敢“说”、敢“讲”,大胆的讲,这是自主学习中最关键的一步;⑤考察教师是否学习教材,是否将预先预置的问题与学生的问题进行整合。当学生的表述与教师预先的表述不一致时,最好采用学生的表述方式。(2)“互动学习”评价要点(18-20分钟)

①分步提出学习要求;

②师生、生生、组组(互动学习),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吻合、互动必须要考虑与教学内容是否需要;③学生积极主动、敢发言、敢评评价,学习效果明显,是小组汇报,还是个人。同时教师要多到学困生面前,多察看,要洞察整个过程,“是否坚持学困生提出问题、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的原则。

(3)“延展学习”评价要点(12-13分钟)

①主要完成教材上的习题,再到拓展性的;②基础性的延展、思维性的延展;③编拟习题,学生编、教师编,若学生编的可以就用学生的,否则用教师的。所编的主要是用于展示,并不意味着要完全一一的解决,其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是否具有编拟题目的能力;④主要让学生充分的说话,明确所学生内容,教师主要是指出重点;⑤课结束后,一般不留作业(目的在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4)学习效果

①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无“闲人”,都能真正进入学习状态,都能体验到探究和成功的快乐。②学习目标达成度高,不同层次的学生能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基础性练习题和拓展题。(5)教师素质

①教师仪表端庄,态度和蔼,能正确使用普通话,语言富有感染力。②板书板画简洁明了,合理规范,重点突出,有科学性。③教具选用合理,操作规范,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④教师能有效驾驭课堂教学,能有效安排教学时间,能准时上下课。

翠峰中学 2009年11月

篇2:双主互动教学模式

教师: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师生之间的教学方式也从教师主导变成了学生主导,即课堂不再是教师的舞台,而是学生的舞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辅导指引的作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辅导,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又要注意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此,这个过程是双向的、互动的。

“双主模式”就是在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也就是怎样使在教师主导下的课堂中让学生参与进来共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不同于国内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没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老师花了很大的精力讲课,但学生学习效果很差;也不同于西方国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学习与教学重点无关的知识,教师功能极其弱化,学习效率也很低下,教师未能起到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双主模式”正是弥补了以上两种方式的不足,吸取了两种方式的长处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

本课堂教学方式,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及解决为主要线索,突出教师“启导”和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合作与互动,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在运用时,有以下两点操作要求:

1.从教师主导看: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设境、启发、导拨、调控”四个过程之中。要求教师善于把握“启导”环节,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探求欲望,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在尝试与探索之中取得成功。

对教师来说,我认为关键要把好四个度:

(1)“境要设得新”。所谓“新”,就是有新意、有吸引力。即要求教师在深研教材、熟悉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使呈现出的问题情境和矛盾事件,能激起学生对自己原先的态度、目标及知识的挑战,从而引发真正的探究兴趣。

(2)“启要启得巧”。所谓“巧”就是要求教师能运用恰当的言语和态势,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既要“启而有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又要“开而弗达”,不直接提供现成的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3)“导要导得法”。所谓“法”,就是要求教师把握时机。什么时候该导,什么时候不该导?什么学生该用什么导法?等等,都要精心设计。否则,效果就会不好,甚至适得其反。

(4)“控要控得稳”。所谓“稳”,有两个含义,一是调控好学生的探索方向;二是调控好学生的探索进程。因为课堂45分钟,有一个时间和任务的限制,既要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得,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又要求教师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篇3:高中历史“双主互动”探究型教学

一、内涵阐述

“双主互动”中的“双主”, 分别指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两者相互协调, 最终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教师的主导作用, 主要体现在认真备课和科学引导两个环节, 教师成了教学方法的探索者和课程实施的调控者。学生的主体地位, 主要体现在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和课堂的主体。而“双主互动”, 就是承认学习过程中学生是独立和能动的个体, 尊重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 并通过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 为学生能动性的激发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最终为学生顺利和高效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提供充分的保障。“双主互动”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以研究的态度和研究的一般方法对所学的知识从表象到内因、从特殊到一般、从现象到实质进行探索追查, 从而获得新知新体验的一种学习活动或学习方式。

综上所述, “双主互动”探究型教学, 作为一种探究型课堂, 它强调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与经过, 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学习探究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要经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到解决问题这些研究性学习的步骤和阶段。而在这些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问、自主探索, 在主动的探索发现中去解决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或主题;另一方面要将教师的主导作用贯穿于学生的探索与发现过程中, 以保障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活动顺利进行,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影响学生, 最终有效地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二、基本流程

图1是“双主互动”探究型教学的基本结构与框架。从图1中不难看出, 无论是从教的角度, 还是从学的角度, “双主互动”探究型教学都包含三个相连的教学环节, 即“设境—生疑”“导拨—探疑”“调控—评价”。

所谓“设境—生疑”, 就是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选择利用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角度一定要准确, 以有效地对接课堂教学的中心和重点。这就好像是钢琴的定调, 调子定准了, 才能演奏出优美的乐章。在实践中, 寻找基于历史课程内容的细节创设历史情境,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设境生疑方式和途径。

所谓“导拨—探疑”, 是指组织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时, 必须充分依托教材这一学习资源。但学生学习问题的解决, 仅靠教材这一课程资源, 显得力量不足, 很难保证探究活动的深入。因此, 在学生探疑过程中, 教师应及时补充各类相关历史课程资源, 以有效拓宽学生的历史阅读和视野, 更好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在这一环节, 教师的导拨作用, 重点体现在对学习课程资源的搜索与补充;其次, 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分解, 设置一些具有层次性和思维性的小问题, 引导学生的探究不断走向深入。

所谓“调控—评价”, 是指对探究结果的反馈与评价。对这一环节, 很多教师不够重视, 往往蜻蜓点水、轻描淡写了事。然而, 探究型课堂的评价和反馈环节是实现“双主互动”的重头戏, 最为精彩, 不可忽视。如同观看一部悬疑片, 经过警员深入细致的侦察, 真像即将浮出水面, 这时, 观众想知道事件真相的心情是最为迫切的, 个个都会瞪大了眼。同样, 探究型课堂进行到评价和反馈环节, 探究活动就进入了高潮, 每位参与者都在等待结果的出现。具体而言, 一是生生互动, 让学生之间交流分享各自探究的成果, 正如文豪萧伯纳所言, 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我们交换一下, 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 我有一个思想, 我们交换一下, 一人就有两个思想。交流的好处自不待言。二是师生互动, 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思考与灵动的思想, 用智慧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 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还能把学生的探究引向更远, 变课堂有限的学习为课外无限的探究。

“双主互动”探究型教学所追求的是教学中通过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 引导学生走进课堂, 成为课堂的主角, 在师生互动中主动学习与成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二者中, 核心是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服务的。

三、实际运用

现以高中历史 (人民版·必修一)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 谈谈笔者是如何具体运用“双主互动”探究型教学的。

第一环节:设境—生疑

【设境】

情境创设:播放《邓小平不走回头路》的图片故事。

【生疑】

师:同学们, 要探究“以邓小平为领导核心的共产党人在前进路上留下了哪些坚实的足迹?”“‘不走回头路’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这些问题, 先来分析一段学生的话:“改革开放就是资本主义的胜利, 因为改革开放只不过是用资本主义的药治中国落后的病。”此话对吗?改革开放真的是用资本主义的药治中国落后的病?

第二环节:导拨—探疑

【导拨】

导拨1:教师补充史料, 丰富学生研读。

导拨2:设置层次性问题, 引导学生思维。

这一环节要特别注意补充的材料要有针对性, 兼顾趣味性;设置的问题要有层次性, 由易到难, 由感性到理性, 由现象到本质, 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去想象、去创造。

【探疑】

■病症———中国社会发展之状况

材料一:

“国家这么大, 这么穷, 不努力发展生产, 日子怎么过?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 怎么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强调提出, 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这个问题……”

———引自1978年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重要性的论述》

回答问题:

(1) 用两个词来概括文革时期中国的经济状况。

(2) 为了改变落后现状, 十一届三中会作出了什么决策?

■用药一———改革

材料二:

人民公社, 高度行政化, 经营管理过于集中, 排斥市场机制, 农民缺少自主权……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材料三:

在中国, 很长时期内, 农民是人口的主体,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 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

———引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材料四:

大包干, 小包干, 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 留足集体的, 剩下都是自己的。

———1978年安徽凤阳县农民传唱的一首歌谣

材料五:

由于国有企业还没有成为相对独立的、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企业产品结构不能适应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国际市场的需要……部分企业没有严格的经济责任制, 职责不清……干好干坏一个样。

———引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回答问题:

(1) 改革为何从农村开始?

(2) 农村改革采用了什么形式?这一形式为什么能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3) 国有企业主要存在着哪些问题?我国城市改革的中心任务是什么?

■用药二———开放

材料六:

一九七九年, 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引自歌曲《春天的故事》

材料七:

经验证明,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 要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还需要对外开放, 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引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回答问题:

(1) 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这个圈后来是怎样扩大的?

(2) 根据材料七指出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并说明对外开放的原因。

第三环节:调控—评价

【调控】

调控一: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梳理本课知识, 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历史知识结构或知识链, 以便学生理解与掌握。

调控二:历史知识系统化以后, 再引导学生把视角转移到课前的历史假设上, 对历史假设的论据与论证进行新的剖析与归纳, 以诠释或验证课前的历史假设。

调控三:教师从本课学习中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假设, 引导学生把历史学习与历史思维延伸到更广阔的课外学习与探究中去。

【评价】

(学生汇报与交流, 略。)

师:说中国改革开放是用资本主义的药救中国落后的病, 既对又不对。对的是我们的确在借鉴和吸收资本主义的某些合理的东西;不对的是这些合理的东西本身不存在阶级性, 资本主义可以利用, 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即使是利用资本主义救中国落后的病, 也不能得出“是资本主义的胜利”的结论, 因为它忽视改革开放的前提: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那么, 正确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回答, 略。)

师:同学的观点各有道理, 归结一点:改革开放是利用人类文明成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课堂的最后, 笔者向学生推荐了几本关于改革开放方面的文献, 如杨继绳的《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纪实》, 柳建辉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史》, 巴金的《随想录》等,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探讨话题:有人说改革开放如同晚清的中体西用, 对此你认为如何?从而有效地把历史学习与探究的空间向课后延伸, 变有限的课堂学习为无限的课外探究。

四、注意抓手

“双主互动”探究型教学从本质意义上讲是一种探究性的课型, 它是通过对历史材料与课程内容的巧妙结合和运用, 为学生设立各种贯通学习全过程的情景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程序, 从而引领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 去实现历史学习的“积极的发现、建构、创造”, 最终实现使“历史学习”真正成为“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为此, 以下抓手不可或缺。

1.历史细节

细节是历史最丰富的表情。历史是由无数个精彩和繁杂的细节构成的, 现行的历史教科书往往都抽去这些细节, 就只剩一个苍白的框架和一些乏味的概念、生硬的说教, 失去了它鲜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灵的魅力。“双主互动”探究型教学要取得高效, 离不开相关的历史细节材料, 从而既丰富了内容, 又突出了中心, 让学生身临其中、感受历史, 进而强化、巩固和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 讲解人民版选修一《戊戌变法》一课前, 笔者先讲述了一个历史细节:1922年的某一天, 有一位老者 (康有为, 笔者注) 在杭州见剧场上演《光绪皇帝痛史》, 急购票入观。当他见舞台上有演员在演自己, 唏嘘良久, 赋诗一首:“老夫入座倚阑观, 化身冠带正登场。喁喁万首咸倾动, 共指鲰生叹息看。电灯楼阁闹梨园, 笳鼓喧天万众繁。谁识当年场上客, 今宵在座痛无言。”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从这首诗中, 我们深切地体会了这位老者当时的痛苦心境。那么, 作诗的这位老者是谁?他又因何故“唏嘘”呢?今天这节课, 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 去触摸这位老者“痛无言”背后惊心动魄的故事。

由于引入的历史细节生动、有效, 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为本课内容的讲解作了坚实的铺垫。

2.探究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何在“双主互动”探究型教学中让学生有疑可思、思而可解、解而心悦, 探究活动不可忽缺。

例如, 在人民版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单元教学中, 笔者围绕“从古代建筑观看中外古代的政治制度”这一主题, 设置了四个探究活动。探究活动一:从四合院的结构设计看宗法制的影响;探究活动二:从古都城布局分布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探活动究三:从中西方建筑看古代政治制度的差异;探究活动四:从古今建筑看近现代文明的优越性。以探究活动一为例, 笔者首先告诉学生, 四合院是我国古代北方出现的一种独特的民居形式, 它的结构设计与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后, 要求学生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四合院) 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 所谓“北屋为尊, 两厢次之”, 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 都要给家长和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 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 东侧为尊, 由正室居住, 西侧为卑, 有偏房居住, 而西厢房的高度及宽度, 都比东厢房略矮小……对大门的规定, 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以至于外人只要看一眼大门、门钉等, 就可以知道这家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 寓意“福寿双全”, 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 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 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 更是采古今之名句, 或颂山川之美, 或咏鸿鹄之志。

———引自《中国古代民居文化》

问题: (1) 材料中, 四合院“居住的分配”和“大门的规定”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一制度的思想内涵?简要阐述这一政治制度在古代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 (2) 你认为古代居民文化中有哪些值得传承的思想观念?

最后让学生围绕情境问题进行探究。 (过程略) 由于情境问题材料充实、问题得当, 成功地再现了历史, 有效地达成了学生材料处理、历史阐释、文字表达及创新思维等能力培养的要求。

篇4:高中历史“双主互动”探究型教学

一、内涵阐述

“双主互动”中的“双主”,分别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两者相互协调,最终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认真备课和科学引导两个环节,教师成了教学方法的探索者和课程实施的调控者。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和课堂的主体。而“双主互动”,就是承认学习过程中学生是独立和能动的个体,尊重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并通过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为学生能动性的激发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最终为学生顺利和高效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提供充分的保障。“双主互动”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研究的态度和研究的一般方法对所学的知识从表象到内因、从特殊到一般、从现象到实质进行探索追查,从而获得新知新体验的一种学习活动或学习方式。

综上所述,“双主互动”探究型教学,作为一种探究型课堂,它强调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与经过,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学习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要经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到解决问题这些研究性学习的步骤和阶段。而在这些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问、自主探索,在主动的探索发现中去解决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或主题;另一方面要将教师的主导作用贯穿于学生的探索与发现过程中,以保障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活动顺利进行,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影响学生,最终有效地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二、基本流程

图1是 “双主互动”探究型教学的基本结构与框架。从图1中不难看出,无论是从教的角度,还是从学的角度,“双主互动”探究型教学都包含三个相连的教学环节,即“设境—生疑”“导拨—探疑”“调控—评价”。

所谓“设境—生疑”,就是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选择利用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角度一定要准确,以有效地对接课堂教学的中心和重点。这就好像是钢琴的定调,调子定准了,才能演奏出优美的乐章。在实践中,寻找基于历史课程内容的细节创设历史情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设境生疑方式和途径。

所谓“导拨—探疑”,是指组织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时,必须充分依托教材这一学习资源。但学生学习问题的解决,仅靠教材这一课程资源,显得力量不足,很难保证探究活动的深入。因此,在学生探疑过程中,教师应及时补充各类相关历史课程资源,以有效拓宽学生的历史阅读和视野,更好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在这一环节,教师的导拨作用,重点体现在对学习课程资源的搜索与补充;其次,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分解,设置一些具有层次性和思维性的小问题,引导学生的探究不断走向深入。

所谓“调控—评价”,是指对探究结果的反馈与评价。对这一环节,很多教师不够重视,往往蜻蜓点水、轻描淡写了事。然而,探究型课堂的评价和反馈环节是实现“双主互动”的重头戏,最为精彩,不可忽视。如同观看一部悬疑片,经过警员深入细致的侦察,真像即将浮出水面,这时,观众想知道事件真相的心情是最为迫切的,个个都会瞪大了眼。同样,探究型课堂进行到评价和反馈环节,探究活动就进入了高潮,每位参与者都在等待结果的出现。具体而言,一是生生互动,让学生之间交流分享各自探究的成果,正如文豪萧伯纳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个思想。交流的好处自不待言。二是师生互动,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思考与灵动的思想,用智慧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能把学生的探究引向更远,变课堂有限的学习为课外无限的探究。

“双主互动”探究型教学所追求的是教学中通过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引导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的主角,在师生互动中主动学习与成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二者中,核心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服务的。

三、实际运用

现以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谈谈笔者是如何具体运用“双主互动”探究型教学的。

第一环节:设境—生疑

【设境】

情境创设:播放《邓小平不走回头路》的图片故事。

【生疑】

师:同学们,要探究“以邓小平为领导核心的共产党人在前进路上留下了哪些坚实的足迹?”“‘不走回头路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这些问题,先来分析一段学生的话:“改革开放就是资本主义的胜利,因为改革开放只不过是用资本主义的药治中国落后的病。”此话对吗?改革开放真的是用资本主义的药治中国落后的病?

第二环节:导拨—探疑

【导拨】

导拨1:教师补充史料,丰富学生研读。

导拨2:设置层次性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这一环节要特别注意补充的材料要有针对性,兼顾趣味性;设置的问题要有层次性,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去想象、去创造。

【探疑】

■病症——中国社会发展之状况

材料一:

“国家这么大,这么穷,不努力发展生产,日子怎么过?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怎么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强调提出,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这个问题……”

——引自1978年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重要性的论述》

回答问题:

(1)用两个词来概括文革时期中国的经济状况。

(2)为了改变落后现状,十一届三中会作出了什么决策?

■用药一——改革

材料二:

人民公社,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材料三:

在中国,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

——引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材料四:

大包干,小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978 年安徽凤阳县农民传唱的一首歌谣

材料五:

由于国有企业还没有成为相对独立的、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企业产品结构不能适应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国际市场的需要……部分企业没有严格的经济责任制,职责不清……干好干坏一个样。

——引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回答问题:

(1)改革为何从农村开始?

(2)农村改革采用了什么形式?这一形式为什么能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3)国有企业主要存在着哪些问题?我国城市改革的中心任务是什么?

■用药二——开放

材料六: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引自歌曲《春天的故事》

材料七:

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 要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引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回答问题:

(1)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这个圈后来是怎样扩大的?

(2)根据材料七指出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并说明对外开放的原因。

第三环节:调控—评价

【调控】

调控一: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梳理本课知识,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历史知识结构或知识链,以便学生理解与掌握。

调控二:历史知识系统化以后,再引导学生把视角转移到课前的历史假设上,对历史假设的论据与论证进行新的剖析与归纳,以诠释或验证课前的历史假设。

调控三:教师从本课学习中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假设,引导学生把历史学习与历史思维延伸到更广阔的课外学习与探究中去。

【评价】

(学生汇报与交流,略。)

师:说中国改革开放是用资本主义的药救中国落后的病,既对又不对。对的是我们的确在借鉴和吸收资本主义的某些合理的东西;不对的是这些合理的东西本身不存在阶级性,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即使是利用资本主义救中国落后的病,也不能得出“是资本主义的胜利”的结论,因为它忽视改革开放的前提: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那么,正确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师:同学的观点各有道理,归结一点:改革开放是利用人类文明成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课堂的最后,笔者向学生推荐了几本关于改革开放方面的文献,如杨继绳的《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纪实》,柳建辉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史》,巴金的《随想录》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探讨话题:有人说改革开放如同晚清的中体西用,对此你认为如何?从而有效地把历史学习与探究的空间向课后延伸,变有限的课堂学习为无限的课外探究。

四、注意抓手

“双主互动”探究型教学从本质意义上讲是一种探究性的课型,它是通过对历史材料与课程内容的巧妙结合和运用,为学生设立各种贯通学习全过程的情景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程序,从而引领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去实现历史学习的“积极的发现、建构、创造”,最终实现使“历史学习”真正成为“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为此,以下抓手不可或缺。

1.历史细节

细节是历史最丰富的表情。历史是由无数个精彩和繁杂的细节构成的,现行的历史教科书往往都抽去这些细节,就只剩一个苍白的框架和一些乏味的概念、生硬的说教,失去了它鲜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灵的魅力。“双主互动”探究型教学要取得高效,离不开相关的历史细节材料,从而既丰富了内容,又突出了中心,让学生身临其中、感受历史,进而强化、巩固和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讲解人民版选修一《戊戌变法》一课前,笔者先讲述了一个历史细节:1922年的某一天,有一位老者(康有为,笔者注)在杭州见剧场上演《光绪皇帝痛史》,急购票入观。当他见舞台上有演员在演自己,唏嘘良久,赋诗一首:“老夫入座倚阑观,化身冠带正登场。喁喁万首咸倾动,共指鲰生叹息看。电灯楼阁闹梨园,笳鼓喧天万众繁。谁识当年场上客,今宵在座痛无言。”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从这首诗中,我们深切地体会了这位老者当时的痛苦心境。那么,作诗的这位老者是谁?他又因何故“唏嘘”呢?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去触摸这位老者“痛无言”背后惊心动魄的故事。

由于引入的历史细节生动、有效,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本课内容的讲解作了坚实的铺垫。

2.探究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何在“双主互动”探究型教学中让学生有疑可思、思而可解、解而心悦,探究活动不可忽缺。

例如,在人民版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单元教学中,笔者围绕“从古代建筑观看中外古代的政治制度”这一主题,设置了四个探究活动。探究活动一:从四合院的结构设计看宗法制的影响;探究活动二:从古都城布局分布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探活动究三:从中西方建筑看古代政治制度的差异;探究活动四:从古今建筑看近现代文明的优越性。以探究活动一为例,笔者首先告诉学生,四合院是我国古代北方出现的一种独特的民居形式,它的结构设计与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后,要求学生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四合院)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所谓“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家长和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有偏房居住,而西厢房的高度及宽度,都比东厢房略矮小……对大门的规定,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以至于外人只要看一眼大门、门钉等,就可以知道这家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更是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咏鸿鹄之志。

——引自《中国古代民居文化》

问题:(1)材料中,四合院“居住的分配”和“大门的规定”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一制度的思想内涵?简要阐述这一政治制度在古代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2)你认为古代居民文化中有哪些值得传承的思想观念?

最后让学生围绕情境问题进行探究。(过程略)由于情境问题材料充实、问题得当,成功地再现了历史,有效地达成了学生材料处理、历史阐释、文字表达及创新思维等能力培养的要求。

篇5:双主互动教学模式

动”教学的结合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先后达到目标要求。

分层教学理论的指导思想在于:

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素质教育的三种特性:基础性、全体性、发展性。(即基础性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全体性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素质都有所提高;发展性是开发潜能,发展个性特长。)

“双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主体教育理论指导下,创设一种“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情境或途径,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导学型教学活动的基本模式。教学观念上,视学生为主动认知和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学目的上,强调通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智力与能力发展的统一;教学活动形式上,重视采取个人自学、小组合作、集体讨论等方法,提供给学生更多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师生关系上,平等、和谐、共同参与,教学相长。其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与教学双边活动,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民主氛围,从而完善主体人格,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它集中体现了“独立、自主、互动、创造、合作”这些基本要素。

三、分层教学与“双主互动”课堂教学的结合

(一)学生情况的了解和分析与学习小组的建立

分层教学的实施要建立在教师对学生情况了解的基础上,笔者让刚入学的七年级新生填写一个调查表,了解学生有没有学过电脑或者有无参加过兴趣班、学过哪些知识点、家里有没有电脑、对学习哪些内容感兴趣,自己在电脑方面有没有什么专长等等,通过这些方面的调查可以初步了解各个学生的一些情况,从而为分层做好铺垫。

在对学生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接下来要做好学习小组的建立。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功能,分好小组是前提。合理的构建学习小组,既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同组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个小组4—6人为宜。如果是4人一小组,应该有一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学困生。这样做既能保证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也便于各个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教师应把学生的个别差异看成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实施动态分组教学。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进行人员调整,以保证小组间学生竞争的活力,增强小组内

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的设置,应当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和认知规律,学科信息要准确,问题的针对性要强。

3、方法化原则,在学生读书、思考、解答问题等环节的学习中,教师都要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以便能够及时适时的点拨学生应该如何去做。

4、层次化、递进行原则,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设疑应首先考虑其知识的层次性和个性的差异性,导学导练要有适当的梯度。

(三)、课堂教学的分层与导学案的使用

课堂教学的分层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有差异的教学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有所收获。

教师依据导学案可以采取学生自学,讨论,展示,再由教师精讲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转化为主动。本环节要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主探究情况”和共同解决自主探究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既包括设疑自主探究中所设立的问题或任务,也包括自主探究中派生出的新疑问。“互动学习”一般包括三种形式:

(1)提问与评价。操作办法是对前一环节提出的问题或任务,待优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中等生或优等生评价。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思辨、学会评价。在这一环节主要体现培养。在上机课上,这一环节教师可安排学生示范巡视中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评价解决。

(2)讨论。通过提问检查,如果待优生答对了,说明这个问题全班都解决了,立即转入下一个问题。如果中等生也难以解决,则需要讨论,难度小的问题让同桌讨论,难度大的问题小组讨论,小组讨论要有明确的分工要,要确定发言顺序。这一环节,主要针对学生易混易错或细微处导致不通结果的问题,比如flash 8.0画图中的多颜色填充,学生在使用颜料桶工具和填充面板进行多颜色填充时,会因为鼠标拉动的方向不同导致不同的填充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操作,讨论并小结。

篇6:双主互动

教学模式

一、基本内涵

“双主”就是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凡是学生自己能完成的教师要相信学生、引导学生,就是不能代替学生去完成;同时要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展示教师的知识水平,所教知识总体的掌握和每一节课的重难点的掌握,以及教师的问题设置与牵引能力,充分体现教师的业务能力,课堂的组织能力,情境的创设能力,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掌控能力,问题牵引,调动学生,点拨提升,有效评价是其主要内容。“互动”是这种双主式课堂的组织形式的基本特点,即每一节课都充满着情感互动,思维互动,生命(思想灵魂)互动(未来社会的价值需求),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着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教与学各个要素之间的和谐律动。

“情智”就是情感与智慧,是教学的成效,师生情感相融是教学成功的基础,相互信任是成功的关键,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智慧。智慧包括:情感、知识、能力、思想与方法,智慧发于情,凝于知,至于志。“内化”就是把“情智”融化在学生的灵魂深处,沉淀成一种基本素质,形成促使一个人健康发展的情感、智慧与思想。二、五个基本原则

1、以学定教,不落一生的原则。

2、双主互动,尊重信任的原则。

3、问题牵引,情感激励的原则。

4、有效评价,规范行为的原则。

5、一型一模,一模多式的原则。三、五部九环一评价

把教学过程化成五个基本部分,再具化成九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有效的创新的评价。

1、五部:导、点、学、启、清。导: 组织教学,检查自学。点:.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学:讲授新课,互动点拨。启:巩固新课,总结检测。清:讲解作业,明确预习。

2、九个环节

(导)环节一:组织课堂,规范行为

注意:

1、课前一分钟检查学生候课(如书本准备)情况,了解一下简单情况。

2、上课铃响后,起立,教师环视学生五秒钟,待师生站姿端正后,师生问好,学生整齐坐下,开始讲课。(教师给与评价)

环节二:复习巩固,导入新课,书写课题

注意:

1、形式简单。

2、内容承上启下。

3、作用激发兴趣。

4、字迹工整清晰。

5、板书内容居中心或突出位置。

(点)环节三:出示目标,略作强调

注意:

1、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准确。

2、重点、难点、盲点清晰。

3、朗读目标,教师略作强调。

环节四:出示提纲,提出问题

注意:

1、预习提纲用提问式出示,问题不超过四个。

2、问题体现重要知识点,及其中关系与关键环节,同时考虑到每个问题所需的智能领域,班级内哪一个类型,哪一个层次,哪一个同学回答。

3、预习提纲所设置问题的顺序应该是引导学生探究与掌握知识的过程。问题探究完毕本节课的内容也基本结束,然后引出新的思考问题或更大的思考空间。

(学)环节五:小组汇报、讨论补充 注意:

1、点到小组学生起立按问题顺序汇报预习提纲的完成情况。

2、要求其它小组注意听讲,随时回答问题。

3、汇报者接受同伴质疑。

4、教师在听汇报中点击提问其它小组和个人,单兵较量,不拖泥带水,注意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情况,引导学生用其强项智能与所提问题的联系进行类比,分析,解题。教师并对学生的阐述加以精典(关键、准确、适当、形象、生动、精彩)的引导与点评,但每次不超过三句。

5、教师接受学生质疑,直到在教师的掌控下师生共同扫清学生的所有“尖端”问题为止。

6、根据需要随时记录学生阐述的要点。(师生评价)环节六:教师质疑,小组讨论

注意:

1、教师如何预设问题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教师所预设的问题不能超过三个。

2、问题要有四度:1)要关键(必须讨论的问题即力度)。2)有价值(值得讨论的问题即有信度)。3)有层次(适合讨论的问题即梯度)。4)有兴趣(愿意讨论的问题即美意度)。

3、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巡视、检查、指导、倾听,掌握第一手资料,监控全局。(师生评价)

(启)环节七:小组汇报,教师点评

注意:

1、教师根据巡视时所掌握的情况,进行点击式提问。

2、教师点拨要“浅、简、精、近、普”。(教师评价)

(清)环节八: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注意:

1、看板书小组回顾、总结。教师多媒体跟进。

2、回顾框架、环节、知识点。

3、总结学习方法。

4、检测当堂知识点。(师生评价)

(导)环节九:布置作业,出示箴言

注意:

1、作业要有针对性,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作业。

2、要有“四度”。

3、要有复习作业、探索作业、预习作业。

4、箴言要有针对性和教育意义,解说语言精当,赋予感情。

5、师生全体起立,齐声朗读,余味无穷。“五部九环一评价”也是一个教师授课时的参考框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条件,不同学科,不同内容,不同课型,不同师生,不同时空,进行增减整合,灵活运用。教无定法,但有章可循,可循之章,切记不能死板,不能生搬硬套。

四、两条主线

1、“双主互动”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基本特点。

2、“情智内化”是课堂教学的内容与结果。

五、基本要求

讲好一节好课还应特别注意:

1、课堂容量与节奏掌控

2、信息技术与资源整合

3、语言评价与仪表服饰

4、板书设计与基本功夫

5、四个学会与四个养成

篇7:如何体现“双主”教学设计

如何体现“双主”教学设计

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简称为“双主模式”。双主模式介于上述两种总模式之间,它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完全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像“教师中心模式”中那样发挥“主宰’作用——自始至终主宰课堂,完全由教师唱主角)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即要把“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两者的长处吸收过来,而把两者的消极因素加以避免。这就要求在基本保留“传递—接受”教学活动进程(在大班授课情况下,这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的组织和主导作用的发挥)的条件下,要对这种“进程”加以认真的改造,即在此进程中要利用计算机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并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人机交互让学生更多地去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在整个进程中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以便起主导作用),但并非自始至终,学生有时处于传递——接受学习状态,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师帮助下进行主动思考与探索:教学媒体有时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有时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教材要素也各自有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不同的联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双主模式”。这种模式的理论基础既有“传递—接受”教学理论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也有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

篇8:双主互动教学模式

“双主互动,五步生成”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处理教学生成、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

一、示标导学

课堂学习目标是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的目的或结果,通常情况下,学习目标是教师依据课标、教材、教参和学生学情、区域环境给学生制订的,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内容。对目标的表述要以学生发展为主体,要适应新课程内涵,多使用“经历、感悟、体验、探索、启发”等体现教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所制订的目标要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要具体、明确,让学生好理解、好操作、有方向。目标的呈现方式可多样化,时间也可灵活。但根据学校各班级有多媒体的实际,我们要求在开课时必须示标。教师根据学习目标设计学生的预习任务, 即由目标演化的预习题;规定预习要求;提示预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互动交流预习,对疑难问题记录下来。时间约10分钟。

二、指导自学

1.明确目标,理明文本。学生根据预习案的要求实现完全自主地学习,围绕“学习目标”要求,以本为本,整体感知所学知识结构, 领会大意,为自我展示作准备。

2.查阅资料,拓展文本。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服务,要求学生利用身边学习资源(主要是配套用书),查阅相关辅助学习资料, 从而对某知识点或知识领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为课堂自我展示服务。

3.合作交流,把握文本。学生在自主学习后,开展学习小组(6~ 8人)内的合作交流,对预习的内容进行讨论、争辩,形成比较完整准备的共识,为小组集体对某一个问题的展示打下坚实基础。

4.质疑批注,反思文本。预习过程中,学生本身固有的差异,必然会遇到疑惑的甚至全然不知的东西,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记录下来。解决的办法:一是在小组合作交流中组内处理;二是在小组展示过程中把问题摆到全班学生面前,寻求解决;三是对全班都解释不全或只有少数学生能解释的情况下,教师评点、讲解或发表评论。对学生学好文本、全面把握文本提供良好的平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5.自我测试,对接文本。要求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完成自测工作,自我评价预习的效果,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合作交流中以期共同解决。

三、学情展示

展示这一环节是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对预习的成就或存在的困惑按规定的预习内容和范围,学生在各自的黑板区域内展示自我学习成果,并由学习小组代表讲解自己解题思路和理论依据,对在学生板书中出现的错误由同组或其他组学生当即纠正并按次序作纠错讲解。展示自我风采,弘扬独特个性,学生间、师生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实现有效学习。

我们要承认学生在自学和探究过程中的差异性,同时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即便在课堂检测中,学生也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针对这种的现状,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好主导作用。

1.要对每个学习小组中的边缘生实行激励性的、赏识性的有效点拨,使他们在原有知识水平上得到提高。让他们在同学习小组的其他同学帮教下有所发展。

2.对学生在自主、合作前提下,尚未搞清楚的问题实行有效点拨,对课堂测评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错误的题目必须精评。

3.对发散性广、演绎性强的题目所涉及的章节知识要点拨迁移到位。启发学生去探究,使悟性高的学生能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些就是成功的有效教学。

四、迁移发散

经过预习案导学、自我检测反思、合作交流、展示之后,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已经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并在上述各环节中锤炼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展示自我能力, 学生的主体意识显著增强,在此基础上,必须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对学生自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问题和学生质疑的问题再次组织学生自学交流,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这一环节的全过程。培养和调动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激活创新思维,让课堂再燃生命意义。

五、成果评价

经过每节课的自学、展示、互动等活动后,要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程度以及是否完成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必须要对学生进行测试。教师预设的“测试案”,测试内容以“学习目标”为要求,以教材为本,重基础重能力,鼓励创新。测试方法,时间约在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学习小组互调批阅,再由批阅小组对批阅的试卷进行小结,组内派人作出评析,教师在黑板上作记录,自然得出优胜学习小组。对学生在测试中暴露出来的知识盲点或困惑点,教师要发挥精讲、精评作用。坚决做到课堂不留“隐患”。其中要注意的是对不同层面的学生要区别对待,特别是对边缘生要多发现其闪光点,培养其学习兴趣。

上一篇: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下一篇:失约的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