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税源行业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2024-05-11

实施税源行业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共6篇)

篇1:实施税源行业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自2005年以来,随着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实施,为了加强税源管理工作,国税系统县级以下税源管理部门孕育而生。两年来,我局按照“属地管理,划区分类,户事相宜,权责相应,人机结合,动态监控”的原则,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优势,建立税源管理机制,强化税源管理责任的落实,促使税收征管效能的巩固提高。对税源按行业进行分类管理,以促进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加强了税源管理基础工作,规范了税收管理和纳税服务行为,初步解决了“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问题,税收任务也上了新台阶,圆满完成了收入考核目标。

一、实施税源行业分类管理的背景

通过近几年来的努力,我县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税源管理的征管模式已形成,新的征管模式的运行相对减少了税收流失,对增加税收收入起到了明显的保障作用。

但从现实情况看,一方面外部因素,也就是税源所依存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税源流动性和变化性的特点,造成税源管理不精细的问题不可避免。另一方面与之变化不相适宜的以下几方面的内部因素,也是实施税源管理精细化的主要障碍:一是税收政策因素,目前税收政策和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完善之处,使得税源管理实际操作难度加大。比如对福利企业、免税及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管理、废旧物资、农产品收购等其他抵扣凭证的管理、新办商贸企业一般纳税人认定的管理等问题,都是目前一线税源管理实践中的难点和焦点问题。二是税收管理中的弱点问题,如管理缺位而造成的税收管理员管事不管户,忙于事务性工作和上级安排的零时性工作,有些税收管理人员管户多、没有时间和精力真正落实执行相关的税收法规和制度,加之一些政策执行上的困难,使得部分税收管理人员在思想上存在畏难情绪,工作中多以被动的应付、静态的事后管理为主,对纳税人灵活的经营方式和多变的经营行为很少能够做到事前、事中进行主动、动态的分析监控,管理理念和方法仍然十分粗放,造成管理不互位。比如漏征漏管户、长期零、负申报的纳税人大量存在、小规模纳税企业低申报现象严重、违反税收政策的隐蔽性偷税案件的不断发生等。三是管理机制问题,主要是内部各部门职责不明或者相互脱节,外部其他部门配合不积极,同一纳税人税种之间的管理衔接不够,没有形成税收管理的合力,从而造成税源的流失。例如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减免税审批按规定是税源管理部门进行实地调查、政策管理部门负责审批,实际中往往存在税源管理部门认为有审批环节把关,调查流于形式且不真实,而审批环节仅仅就资料审资料的进行审批,与了解和熟悉纳税人情况的管理部门沟通不够,容易形成管理的盲区。四是信息共享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纳税人财务核算、纳税申报真实性相对较差,而我们的管理一定程度上过分依赖于纳税人申报信息,对信息资源的综合分析应用不够,信息不对称,纳税人隐匿收入、少报收入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从而造成税收的流失。

二、实施税源分类管理的实践及成效

税源分类管理就是根据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的不同特点,将其划分成若干类型,找出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管理,在当前已经成为一项由多级、多部门参与的综合性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有多种形式,如按行业、按规模、按税种、按纳税人社会信誉等级、注册类型、类别以及特殊对象等等,这些方法也不是单纯的使用其一,往往是几个标准结合使用来划分。比如税种中分行业、行业中按规模等等。

1、积极探索,做好行业分类管理准备工作。在税源管理中我们基本是围绕着上述分类,主要是根据行业分类来进行的,这样既便于税收管理员针对不同类型纳税人管理侧重点的差异有效地开展工作,也方便对同行业同等类型纳税人相关信息的横向比较。我县目前税源管理是以生产、经营大类行业进行分类管理。根据全县纳税人的具体情况和行业特点,一是选择有代表性的行业,制定方案。明确税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我们结合所管辖的税源,运用相关指标和方法,选择相同或相近行业,分析行业特点,研究薄弱环节和问题所在,针对不同行业确定不同的管理重点。二要开展典型调查,探索行业管理规律。在确定行业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企业开展调查,了解行业生产工艺流程和他的特点,生产经营模式和活动的规律,从中探寻出与税收相关联的关键点和环节,找出税收管理的内在规律。三要梳理剖析信息,寻找主控、辅控指标,开展纳税评估。根据典型调查总结建立同一行业共性的控制指标和预警峰值,结合纳税人个性特点,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开展纳税评估。充分利用行业规律查找实际税源与潜在税源存在的差距,进而探索薄弱环节和形成原因。四是从行业管理向产业链管理推进。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是社会活动,它不是孤立存在的,纳税人与纳税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必定有一个固定的链条。为把税源真正管深管好,就应在实施分类管理过程中,进一步把纳税人放在这个链条中进行全方

位管理。即利用链条中的相关信息,来了解把握该纳税人信息,采取交叉比对措施,构建立体管户机制。通过上述准备,为行业分类管理奠定基础。

2、科学分类,实施按行业税源管理模式。我县行业税收分类管理情况为:将3708户(其中注册登记10户)纳税人进行归并分类,实行按组分行业进行管理,具体划分为:水电行业(包括发电和供电)46户,商贸行业(含批发、零售、购销)64户,加工行业(包括矿产、这产品加工及其他加工修理)49户,化工免税行业(包括制药、化工生产、化肥、林业种植)46户,建材及制造纺织行业(包汽车配件生产、酒类生产加工,棉纺工业、水泥生产)22户,房地产业及所得税(含非增值为主题企业所得税和个人利息所得税)12户,对出口退税实行购进实耗法,规定超过规定数量收购,未经实地验货而自行填开发票的,不得抵扣进项税额;对增值税企业分析各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发现异常,究其原因,并及时督导整改;对企业所得税实行辅导稽查,结合汇算清缴,规范企业建账建制,强化户籍管理;对车购税严格执行最低计税价格表,对应税车辆核实征收。对砖瓦窑实行窑室容量定税法;对煤球加工、预制构件等行业实行耗电量定税法;对粮油加工业实行设备功率定税法,对茶叶行业实行季节性核定法;对修理修配业实行定额发票预征法;对摩托车经营户实行以票控税法。由于人员缺乏和管理员素质以及行业规模小,户数多等原因,我们的行业分类基本按大类或相近归属进行,没有做到更细。各管理组根据自己的管理对象具体再划分行业小类,建立分户台帐。

3、明确行业分类管理的职责和要求。实施行业分类管理,有利于实施精细化管理,从当前形势看也是值得推广和探索的有效税源监控途径,要做好这项工作,对税收管理人员实施税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基于上述行业分类前提下,我们认为搞好行业分类管理要在实践中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依法、规范;二是科学、有备;三是深入、灵活;四是有力、有效。就是要求管理员在对税源实施管理活动中,要做到依法、规范管理行为;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做好相关信息的储备和分析;深入纳税人生产经营各环节、灵活分析和掌握纳税人相关涉税行为,才能达到有力、有效的实施税源监管,努力做到应收尽收。通过行业税收管理,就是要充分发挥管理员担当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涉税工作的调查员、税收信息的采集员、纳税申报的评估员、纳税服务的服务员、征纳双方的联络员等“六员”职能。最终实现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属地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税源管理格局。在税源管理实践中我们积极探索分类管理新方法、新思路,把税源管理逐步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后的税收征管工作,及时掌握税源变化规律,有效地堵塞了税收的跑、冒、滴、漏现象发生。

4、实施行业分类管理的成效。从两年的分类管理来看,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一是增加了税收收入,我们划分的十大行业分别由17个管理组48名管理员进行税源管理,除水电行业(自然降水量减少)和制药化工(受市场疲软)影响收入略有下降外,其余行业税收收入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实现了税收与经济的同步增长,特别是分类管理后,商贸行业和汽配、纺织行业税收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税收弹性系数都超过了1%。二是确定了区域行业税负预警值,建立了初步的行业评估指标,并在局域网站互动平台中进行发布,以便于税源管理部门掌握最新税负峰值,为强化纳税评估奠定了基础。三是加速了行业税源管理的精细化进程,建立了企业基础信息台帐,涵盖内容有:企业基本情况,主要产品及购销市场,资金周转及财务核算情况,销售收入及实现税金,发票使用情况,违法违章处理情况,纳税信誉等级,纳税事项记录等指标及相关内容,基本做到税源管理基础数据“一口清”。

三、加强税源分类管理的几点思考

税源管理既是税收征管的基础和重点,也是税收征管的难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税源分布的领域越来越广,纳税人经营活动的方式越来越灵活,税源的流动性和隐蔽性越来越大,加强税源管理工作就显得越来越复杂和重要。笔者认为要加强行业税源基础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更新税源管理理念。经济决定税收,税源管理部门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和质量,就要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切实做好税源管理工作,落实税源管理的各项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以聚财为国执法为民这个宗旨,全力服务经济发展大局,真正做到管理与服务相结合。我们实施行业分类管理,首先要在执法理念上,必须由原来的只重视收入计划完成,逐步向以税源管理为重点的转变。工作中不能单纯的以计划任务完成情况论英雄,更要关注对税源的管理水平如何以及服务水平优劣,以税源管理质效的高低作为评判征管质量的主要标准。

2、加强税源分析和结果运用。要充分利用已建立的行业税源数据监控资源,把分析的结果应用到管理实践中,加强各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交流,使其在纳税评估、日常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实施行业分类管理后,要突出对行业管理中共性和个性问题的分析,对动态数据进行分析,从中找出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不再孤立地把纳税人当作单户看待,而是把单户纳税人看成是同类中的一员,行业中的一员,把个性问题与行业规律进行比较,通过对同类、同行业单户企业的调查分析,总结行业规律,运用数据分析设定不同行业税负率预警值,确定上限和下限,对超出预警值的企业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分析和评估,求真纳税人申报的真实性,对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约谈举证或移交稽查部门处理,在此基础上由个案评估向开展行业评估形成对整个行业的全面管理。同时,加强行业税源收入分析,不仅为税收计划执行和分析提供参考,还能为领导提供组织收入的决策依据,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够反过来指导税收管理人员加强税源管理。例如通过掌握行业纳税人财务、税收、经济指标与本地区同行业或其他地区同行业数据等全面信息,通过信息共享,传递到税源管理一线,减轻一线人员查找相关信息的工作量和困难,从而能够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实施管理。这一点,也是在今后工作中应该逐步得到加强。

3、建立良性互动体制。在现有条件下,实施税收精细化管理,必须要提高税源管理能效,必须全面收集、掌握纳税人的涉税信息,传统的单兵式、单部门管理已不能满足需要。要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及日常管理以及税务稽查良性互动体制,在分类管理中,必须做到管、征、查各部门之间的有机配合,协同作战,充分发挥合力效应,但要突出税源管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做好税源管理的重任。税源管理部门要对重点行业的重点税源企业,推行领导管户责任制,从税收管理员到税源管理部门负责人直至县局领导,要层层把关,各负其责,相互监督和制约,不能把所有责任都甩在税收管理员一人身上。

4、提高科技信息运用手段。当今,信息步伐日新月异,信息是我们税收征管的耳线,在目前纳税人资金流难以有效控管,仅靠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信息又难以确保真实性的情况下,只有把纳税人放到行业和产业链中,全方位采集其货物流和部分资金流信息,结合企业自身提供的信息,如企业基础信息和纳税申报信息、行业信息、产业链信息,以及从行业主管部门、工商、银行、技术监督、海关、统计、审计等职能部门获得的第三方信息,以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将这些外部信息与企业的纳税申报信息、一窗式管理信息相比对,剥茧抽丝寻找疑点和线索,从而加强对企业纳税申报信息的监控力度,最终提高对税源管理的监控手段。

篇2:实施税源行业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普定县国家税务局 徐建东

2010年以来,普定县国家税务局为了实现把县级税务机关打造成为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实体的工作目标,坚持以实施税收专业化战略为推动,积极探索,深化改革,通过重组内设机构职能,强化税源管理职能配置,整合归并机关行政管理职能,突出县级税务局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主要职能定位,针对本辖区税源管理实际,积极实施税收专业化战略,经过近两年来的创新与实践,税源管理专业化能力及纳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初步形了符合辖区税收征管实际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机制。

一、主要实践举措

(一)重新定位内设机构职责实施职责整合。一是本着扁平、精简、效能原则,将原办公室、人事教育科和监察室进行合并,成立行政后勤保障中心,强化了后勤服务和保障支持;二是将政策法规科、征收管理科、信息中心职责全部归并到新的征收管理科,赋予其数据信息支撑、业务指导、技术支持和“二级专业评估”职责,把征管科打造成为业务支持保障中心;三是整合收入核算科和办税大厅职责,强化税款征收核算及税源监控分析;四是把政策法规科、收入核算科的职责转变为税源管理,税源管理部门从2个增至4个,从机构上强化了税源管理机构配置;通过人力资源配置重心的调整,实现人力资源向“双核心”业务转移:一方面通过整合行政后勤和业务保障“两个中心”的岗位设置,减少人员配置,把精减出的人员充实到征管一线;另一方面按照专业化分工要求,通过合理设置征管服务岗位,增加人力配置,使改革后直接从事税收业务的人员增至48人,占总人数的比例从45%增至81.35%,行政管理的人员减至11人,从55%减至18.65%,极大地夯实了专业管理人本基础。

(二)突出专业分工,科学集约分解税源管理责任。通过实施专业化分工,结合辖区税源实际,立足集约专业要求,全面实施分类管理,按照行业兼重点、一般纳税人、个体工商户、区域经济规划等分类要求,科学合理的划分四个税源管理部门工作管理职责,将全县所有税源按电力、煤炭、水泥、砖砂、所得税、高能耗、个体及其他税源共八个方面进行分类,合理划归到管理部门,重新明确夜郎湖税务分局、税源管理科、政策法规科、收入核算科四个税源管理部门职责,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

(三)流程再造,完善优化岗责体系。通过流程再造,坚持以纳税人为中心,结合税务机关发起事项,开展定岗、定责、定能力需求、定作业标准、定工作流程、定绩效指标、定内控机制、定考核措施的“八定”制度体系建设,新岗责体系突出体现了:一是职责前移,将一般纳税人认定、企业自印发票审批、定额核定、所得税核定征收、纳税人注销等12项业务前移管理部门,将原信息中心负责的企业发行等业务前移到大厅,通过前移,简化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办税服务效率;二是流程不断优化,从业务描述、设立依据、资料要求、办理时限等方面重新制定优化了业务流程,使新流程涵盖了204个常涉税事项,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强化内控,把监督贯穿于两权运行全过程。构建内控机制,在204项征管业务和93项行政业中查找风险点,进行风险描述,确定防范重点,把内控措施贯穿到“两权”运行的全过程,强化流程控制和各环节监督制约,构建了职责清、责任实、控制紧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执法风险。

(五)建立一体化征管运行机制。通过建立一体化运行配套机制,一是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税收征管良性互动机制》,形成新的《税收征管一体化运行机制》,赋予机制新的内涵,形成了专业分工—信息采集—数据分析—风险评估—税务稽查—预警管理—责任追究—结果应用为一体的环环相扣的专业管理新机制,强化了对全局税收征管工作的统一部署、指导督促、考核评价,推动和促进税收征管工作深入开展。

(六)强化县局领导班子税源管理责任。制定实施了《领导班子挂管重点行业制度》,明晰了领导班子挂管行业的具体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备,班子成员直接参加税源管理,开展重点纳税评估,强化县局领导班子的税源管理责任,更进一步突出税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七)建设完善纳税服务机制。认真总结纳税服务工作成效,查找不足,在此基础上,明确重点解决好信息不对称、反应不及时、服务质量和效率低下等问题,县局通过建立《纳税服务需求快速响应机制》、搭建了《纳税服务QQ平台》,完善内部、服务对象、第三方考核评价机制,畅通了信息渠道,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促进服务质效不断提升。

(八)认真总结,深化拓展,持续改进。新机制运行一年来,有力强化了税源专业化管理能力,纳税服务水平不断提升。2011年初,县局在对新机制运行情况进行认真总的基础上,查找运行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积极谋划进一步深化拓展的措施,拟定了《普定县国家税务局深化税源专业化改革实施方案》,并于五月一日开始实施,本轮改革的重点及目标:一是强化办税服务能职,通过职能的进一步调整,把征管科(业务支持保障中心)的职能全部前移到办税服务厅,强化办税服务厅功能,基本实现所有涉税事宜均能在办税服务厅一次办结,努力打造办税服务厅超市;二是深化提高税源管理部门专业化管理能力,针对四个税源管理部门的不同特点,探索管事与管户相结合按事项、分环节、按不同工序进行专业化分工的税源管理机制,突出了内务综合管事、日常管户,集中评估的专业化分工,集中优势兵力强化纳税评估能职,不断提高税源管理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了现有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用的;三是强化监督职能,按照全国税务工作会议,肖局长讲话中指出的“监察职能只能强化,不能削弱”的要求,将监察室从办公室(后勤保险障中心)独立出来,并拓展原有监察室职责范围,把所有监督考核职能全部划归到监察窒,强化了对“两权”运行过程监督和结果考核对,深化日常监督和内控管理,强化了对事前、事中的监督和防范,进一步深化了惩防体系建设;四是进一步修定岗责体系,按照调整后的职能,介定各部门工作职责,从17个方面优化办税流程,减少中间层级,突出体现纳税人涉税事宜在办税厅一次办结,缩短办税时间,提高办事效率;五对现行征管基础资料进行全面清理整合,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县级税务机关征管基础资料建设规范》,通过清理归并,规范征管资料收集内容,强化资料实用性、完整性,认真落实好“两个减负”,提高工作效率;六是深化《普定县国税税务局税收征管良性互动机制》建设,将其拓展为《普定县国家税务局税收征管一体化运行机制》,形成以信息化为依托,以行业风险管理为导向,以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为手段,以预警管理、内控机制为监督,以执法责任追究、绩效管理为保障的全局一体化税收征管运行机制;六是实施全员绩效管理。认真总结2009年在办税服务厅窗口,2010年在税收管理员系列推行绩效管理的成功做法,推行全员绩效管理,强化责任意识,通过严格的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推动和保障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二、几点体会思考

一是县级税务机关是税收工作的主战场,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各项税收政策的基础,其主要职能是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从目前县级国税机关机构设置和人力资配置现状来看,机关机构设置过多,占用了大量人力资源,消弱了税源管理力量,核心业务主体地位不突出,打造征管服务实体难以实现。因此,必须在机构设置、人员配置上实施全面的改革。普定县局经过2010年和2011年的深化改革,一是压缩归并了机关职能,突出决策支持和后勤保障,强化监督职能;二是在机构和人员上向税源管理倾斜,按照专业管理需求,扩大税源管理机构,增加税源管理人员配置,从机构和人员上为税源管理专业化管理打下基础,税源管理部门结合人员和税源实际,探索符自身实际的专业化管理措施,全面推行专业化管理;三是把征管、税政、法规、信息中心、收入核的职能全部前移到办税服务大厅,减少中间环节,增强办税服务厅服务功能,努力打造办税服务厅超市,让纳税人所有涉税事宜均能在办税服务厅一次办结,机关基层一体化,税源管理专业化格局基本形成。

二是税源专业化管理,不能照搬他人的模式,必须针对本辖区税源管理实际和人力资源现状来决定,只有符合自身实际的专业化管理措施和办法,才能真正达到强化税源管理的目的,工作中要勤于探索,不断创新,持续改进,最终形成符合本辖区税源管理实际的专业化管理机制,切实增强税源专业化管理能力,实现征管质效的不断提升。

三是实施科学的行业分类管理,在辖区税源集约化基础上,以行业和重点分类为主,兼顾一般纳税人、个体工商户、区域经济等不同情况来分类,普定县局就是在认真分析辖区内税源分布和税源结构情况的基础上,将全县所有税源按电力、煤炭、水泥、砖砂、所得税、高能耗、个体及其他税源共八个方面进行分类,合理划归到专业管理部门,明晰税源管理部门职责,实施专业化管理。分类管理有利于对同行业的主要涉税原材料消耗、收入变动情况、税收收入弹性系数、税负率、利润率、征管措施等风险指标进行分析比对,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有针对性采取风险应对措施,同时也有利于税源管理部门把握行业风险特征,有针对性的采集、排序、识别风险信息,强化税收风险管理,推动税源管理工作从过去的日常经验管理向以风险为导向的专业管理转变。

四是实施管事与管户相结,按事项设岗,分工序、分环节实施专业管理,有利于发挥现有人力资源是最大效用,有利于强化精细化管理,普定县局将涉税管理事项分为综合业务、日常管户、日常评估、专业评估等不同事项和环节,在管事制方面,设立办公室综合管理岗位,有利于管理人员坚守工作岗位,能全面及时为上门办税的纳税人提供管理服务;设立纳税评估岗位,可以集中管理部门主要力量,实施纳税评估工作,加强评估环节工作力度,突出管理的重点;在管户方面,实行管户到人,有利于落实管理员日常管户责任,强化户籍管理。实施管户与管事相结合,还能够有效解决管理人员统管一切,把大量精力耗费在繁杂的事务中,出不了门,下户少,管理不到位,纳税评估面低,评估质量差等问题,专业管理能将管理人员从平时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强化纳税评估工作。

五是税源专业化管理探索和改革,要把握人力资源向征管向服务倾斜的原则,充分考虑现有人力资源现壮,树立人人都是人才的理念,充分了解每一个人的特点和优势,因事设岗,因岗配人,合理配置现有人力资源,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用,集中优势兵力,强化税源管理和纳税服务工作。

六是建立税收征管一体化运行机制,形成以信息为依托、以风险为导向、以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为手段,以预警管理和执法责任为监督,以考核评价和绩效管理为保障的一体化税源管新模式,有利于强化对辖区内税收征管工作的统一部署、指导、督促、检查、考核和责任追究,普定县局现行《税收征管一体化运行机制》,是原《征管良性互动机制》的拓展和深化,按月运行《税收征管一体化运行机制》,有利于深化信息数据的采集和运用,强化信息管税,发挥现有信息数据的最大效用;有利于及时发现异常,识别风险,强化风险导向;有利于集思广益,强化对征管措施的督促和指导,拓展纳税评估思路,提高纳税评估质量;有利于形成稽查与管理之间相互制约机制,管理为稽查提供稽查方向和重点,增强稽查针对性,稽查对管理提出稽查建议,有利于税收管理措施不断强化,同时,为执法责任“双向”认定提供依据;有利于形成全局各工作部门的良性互动,确保全局征管工作分工合作,协调运转。

七是税源专业化管理,要强化征管基础资料建设工作,按照税源专业管理需求,清理归并现有征管资料,从科学、法定和实用出发,兼顾落实“两个减负”,探索建立《征管基础资料建设规范》,形成符合税收征管实际需要的征管基础资料收集管理办法,简化事项,整合内容,规范行为,提高效率,发挥征管基础资料的使用效率。八是税源管理专业化,要把改进纳税服务工作放在以税收征管同等重要的位置去进行探索和深化,重点要解决好信息不对称,反应不及时,服务能力低下问题,具体来说就是搭建信息互通平台,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普定县局在原有服务措施基础上,不断探索纳税服务新举措,通过建立《QQ服务平台》,畅通信息交流通道,及时收集到纳税人需求,主动向纳税人提供服务;通建立《普定县国家税务局纳税服务快速响应机制》,进一步明晰各部门工作职责,规范流程,把首问责任等机制贯穿到响应机制中,提高税务机关快速收集需求信息,快速处置纳税需求的能力;通过建立纳税服务考核评价体系,推动服务措施落到实处,促进服务质效不断提升。

篇3:税源管理精细化的实践与思考

(一) 基层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及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税源监控能力不能适应精细化管理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变迁, 税收政策的时常更新, 企业生产经营流程及工艺趋于复杂多样化, 而部分管理员或是年龄大无法适应新变化, 或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缺乏主动学习提升自我的理念, 或是本身素质不一, 管理能力有限等原因, 无法做到真正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 财务信息等, 也就无法掌握税源变化, 做到有效的精细化管理。

(二) 管事与管户不协调, 税务机关在户籍税源管理上普遍存在基础信息采集不完善、资料更新不及时等情况;在经济税源管理上存在税源总量不清、构成分析不准、涉税数据失真等情况。部分税收管理员片面地认为进户检查是稽查评估科的事, 把管事与管户割裂开来, 将实地入户了解情况和书面资料案头分析对立起来, 缺乏对纳税人户籍资料和经济税源动态变化的深入调查, 征纳关系逐渐疏远, 税源监控信息滞后。同时, 由于税收管理员偏少, 管户多, 区域广, 地域偏, 导致征管监控不力, 导致管户流于形式, 管事不能到位。

(三) 机控与人管不协调, 信息管税手段亟待提高。首先是基础数据采集没有统一的口径, 各个软件系统缺乏有效的对接, 整体来说信息缺乏规范可比性;其次是缺乏数据的分析预警功能, 目前仅注重于管理数据采集和预警监控指标的统计等功能, 对已掌握信息利用率不高, 分析比对不够, 无法为提高税收征管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最后, 随着征管软件的推行与广泛运用, 使少数管理人员片面夸大计算机的作用, 过分依赖计算机监控, 忽视了进户进行纳税辅导、加强财务管理等基础管理工作。

(四) 税源征管现状无法适应政府财政需求, 当前, 基层税收征管工作仍然在实行计划管理, 以政府预算收入作为任务目标, 很难做到“应收尽收”, 导致税收规模和税源规模的背离, 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影响了正常的税收工作秩序。

二、当前开展税源管理精细化管理的具体要求

税源管理现代化, 是指通过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 运用科学的方法、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高素质的队伍进行税源管理, 同时对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和税务部门的执法情况进行有效监督, 使税收各项职能作用发挥最佳水平的一种管理标准。具体要求表现为:

税务管理人员对纳税人进行的纳税辅导、税法宣传、纳税事项提示、发票管理、税款催缴、税收效益预测分析;

税务管理人员对纳税人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指标进行收集、分析、整理, 及时掌握纳税人货币资金动态和现金流量状况, 按照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生成税收征管信息化指标数据录入税务信息系统, 及时反馈征收、检查两环节的各种信息, 为税务机关的税源分析、税收收入计划编制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三、当前实现税务管理精细化的途径

(一) 树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转换传统税收管理的理论视野和研究方法, 强化法制观念、效率和质量观念、服务观念和人本观念, 逐步提高税务干部的政治思想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同时, 在税收管理改革实践中加以丰富和发展, 总结经验, 推动税收管理的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打破以往税收管理理念僵化, 管理方式低效的落后局面, 实现传统税收管理向现代税收管理的根本转变。

(二) 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一是要强调税收管理员的户籍管理首要责任, 规定其必须随时关注纳税人户籍基本信息的动态变化。二是要实施定期巡查。要求税收管理员对所辖管区每月至少巡查一次, 实地调查核实户籍税源增减变化情况。三是要及时更新信息。巡查中发现经营地址、法人代表等户籍信息发生变化的纳税人, 督促其按规定时限办理或变更、注销税务登记证, 并将获得的有关变更信息及时更新管户档案。四是要实施动态管理。对未达起征点的纳税人要求全部办理税务登记, 对情况发生变动其计税营业额实际达到起征点的纳税人要及时调整定额。

(三) 建设现代化的“电子税务局”。

1.遵循一体化原则。确立硬、软件标准规范的体系, 建立统一的社会信息网络, 实现与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2.建立的各个系统应可以相互协查、比对、效验, 自动生成数据, 降低纳税人纳税成本, 提高税务部门征管效率。3.通过各级技术层次的安全保密体系, 加强各环节上的安全保密管理。建好征管业务数据处理系统、建好税务行政管理应用系统。

(四) 建立现代化征管模式。

重点做大纳税服务, 做专风险监控, 做精税源管理, 做强税务稽查, 做实机关职能, 全面构建了以纳税人自主申报纳税为前提, 以促进税法遵从为目标, 以风险管理为导向, 以信息管税为依托, 以分类分级为基础, 纳税服务、风险监控、风险应对、绩效管理协调运转的现代化税收征管模式。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建立专业化执法体制。按照精简效能、信息共享、监督制约原则, 依托计算机网络在征、管、查内部建立起科学的岗责体系。二是征管质量考核体制。征管工作的好坏, 必须通过考核机制来评价, 这就要求确立一套科学的、量化的征管质量指标考核体系。三是规范服务体制。建立专门的法规和工作制度, 规范税务代理业, 形成广泛的社会化服务网络。

四、实现税源管理精细化的建议

积极探索推进以信息化为依托, 以“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和“征、管、查专业化分工制约”为主要内容的征管改革, 初步建立了信息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新型税收征管机制。但改革过程中仍存在的层级过多、条块分割、管理分散、程序繁琐、分工交叉重复等问题, 不仅制约了信息技术优势的发挥和征管效能的提高, 也给纳税人办税带来了新的不方便。为此, 我们应该从以征收电子化、信息集中化、运作网络化、管理集约化、稽查专业化为主要内容整体推进税务管理精细化的工作。

(一) 建立健全岗责体系, 明确税务管理员职责。

一方面通过细化、量化的工作绩效考核指标, 考核评价税源监管人员的工作实绩并做出奖惩, 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要按照专业化管理和税源管理到户的原则建立健全税务管理员岗责体系, 要求税务管理员要做到管户准确、税源清楚, 全面掌握所管辖区域的纳税户信息。以当地税源结构、税源分布、企业行业分布等为考虑因素, 合理配备税收管理员, 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对重点税源实行集中专业化管理, 将业务骨干充实到重点税源管理岗位, 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二) 推进信息集中化, 强化信息管税。

一是加强信息采集, 提高数据质量。积极拓展纳税人涉税信息采集渠道, 加强与国税、工商、财政、金融等部门的联系, 掌握各类宏观经济指标和重点项目的投资情况, 大力开展征管信息数据清理, 不断夯实征管基础数据, 实现信息采集、利用和税源监控的纵向互动和横向联动。二是加强信息比对, 提高处理效率。依据征管软件数据监控功能对日常征管数据进行比对和检测, 管理员要及时对异常数据进行处理, 做到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采取措施, 不断提高异常数据处理效率。三是加强评估分析, 提高监管水平。充分利用征管软件系统和税收监控分析系统功能, 以采集的涉税信息为基础, 以评估分析为核心, 以人机结合为手段, 对纳税人申报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定性分析, 找出税收征管漏洞和薄弱环节, 及时优化征管模式和手段, 实现对税源的全方位实时监控。

(三) 堵塞征管漏洞, 深化税源精细化管理。

篇4:实施税源行业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诚信 安全 持续发展

1 推行安全诚信管理的重要意义

1.1 推行安全诚信管理,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安全生产方针的“铸魂工程”。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诚信建设。推行安全诚信管理,是立足于源头防范,从根源上解决安全意识淡薄,安全职责模糊,安全工作懈怠的有效方法,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全矿上下形成求真务实、实干兴企的社会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1.2 推行安全诚信管理,是促进煤矿企业党建工作科学化、提升矿区道德文化水平的“塑形工程”。当前,煤矿企业受到政策因素、市场大环境,以及煤矿本身存在五大灾害、技术革新等因素影响,变化环节增多,管理难度加大,安全形势更趋严峻。对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部分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和专业水平有待提高,个别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待增强,党建工作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通过推行安全诚信管理,从道德教育抓起,从学习培训抓起,强化忧患意识,转变工作作风,对于进一步提升党建工作、维护矿区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推行安全诚信管理,是保障安全生产、助推数字化矿井、感知化矿山、智慧型企业建设的“聚力工程”。要从根本上保障安全生产,一切以诚信为基本准则,依法诚信开采、按章诚信作业、严格诚信监管。唯有如此,才能铸牢煤矿的安全防线,更好地实现企业转型跨越发展。

2 推行安全诚信管理的主要做法

2.1 正确导向,营造氛围。结合实际情况,通过采取喜闻乐见、具有感染力、渗透力的方式,广泛宣灌,让这些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入脑入心,逐渐融入全员工作实践。

一是坚持舆论先导,壮大宣传声势。形成以一条文化街、两个长廊、三支队伍、五个阵地、六项活动为内容的“12356”载体平台。从矿区和谐文化广场到矿办公大楼,建立安全文化一条街,形成井口和井底两个文化长廊,形势宣讲团定期深入一线宣讲安全,亲情演讲队走进班组宿舍送去慰问嘱咐,一线宣讲队一岗双责发挥安全监督教育作用。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站、矿区电视台、内部OA网络等阵地,围绕安全生产,充分发挥优势,营造诚信氛围。坚持学用《弟子规》、周三学习、开展“道德大讲堂”、“安全技术大讲堂”、“明星党员”竞赛、“十好支部”竞赛等活动。

二是坚持典型引导,放大示范效应。通过开展安全诚信管理,深度挖掘安全诚信教育活动中涌现出的典型做法和先进事迹,形成一套富有实效的典型推荐机制。通过“义务奉献”、“承诺践诺”等活动,培育道德新标杆,建立诚信新亮点,大力推广“安全警示卡”、“亲情DV”等典型做法,同时,开展“身边的诚信故事”讲述征集活动,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展示道德风采,传递正面能量。

三是开展主题活动,彰显党建优势。全矿上下围绕“保安全生产、保职工收入、保发展后劲”工作目标,组织开展“思进思变思发展、创新创业创一流”、“节支降耗”竞赛、难题攻关、“我为矿山献一计”等活动,同时,认真落实“德、新、和”实施方案,加强道德培育、加大创新驱动,加快和谐创建,营造浓厚氛围。

2.2 分级负责,整体联动。根据各个系统、层级、岗位的不同,形成以两办、纪委、企管、组宣、教育、文化、安监、后勤等科室为督导部门,建立责任主体、教育引导、技术支撑、监督监察、温情防线、自主保安、后勤保障等为一体的诚信管理系统。各级党组织要深入宣传贯彻党的安全生产方针,坚持融入安全抓党建,把安全生产的重点、难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把道德素养的提升和安全技能的提高,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技术部门担负着矿井安全生产重任,要坚持科学合理设计,狠抓现场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加大科研投入,实施科技兴安。安监部门要发挥抓、管、督的职能作用,建立一支业务、作风双过硬的专职安监队伍,做到制定制度科学严谨,排查隐患和责任追究坚持原则、敢于碰硬,安全处罚狠心,安全教育入心。工团组织、纪委部门、女工部门、社区后勤等都要围绕安全诚信,立足本职实际,强化职能作用。

2.3 分步运行,逐级实施。在生产实际中,要做到人人、事事践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实现安全诚信,需要先进思想理念作引领,丰富活动载体为依托,也需要探索实践有效的运行机制,形成科学、有序的管理体系,加以规范、约束、督促和保证,让安全诚信成为广大干部职工自觉、自发遵循和执行的道德标准、行为习惯。

第一,实施安全诚信承诺。职工、队组、科室层层签订安全承诺状、安全保证书,逐级承诺。职工向队组承诺,队组向科室承诺,科室向矿承诺。

第二,建立安全诚信档案。从科室、队组、班组以及职工四个层级建立安全诚信档案。安全诚信档案包括个人情况、安全培训、“三违”和工伤记录、安全诚信度测评、安全奖罚、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改造等方面的情况和表现等为安全诚信度测评考核提供原始资料。

第三,实行安全诚信公示。通过广播、电视、OA、橱窗、电子屏等宣传工具,对四个层级诚信测评结果进行公布。对不放心人员、不放心班组、不放心队组进行警告,对存在严重诚信缺失问题的单位和个人,下发限期整改通知单,通知其在规定时间内整改完毕。

第四,实行安全诚信监督。坚持人人争当安全诚信员工、安全诚信人人管理的原则,在全矿形成安全诚信考核小组主抓、全员共同参与的监督格局。其监督内容为安全诚信档案内容、被评为非安全诚信的单位和个人、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被上级部门勒令停产整顿、质量标准化未达到规划要求、其他失信行为等几个方面。

第五,严格安全诚信考核。完美的制度不执行等于一张废纸,再好的制度不落实形同虚设。对于安全诚信管理,要严格考核,奖惩兑现。除矿上成立考核小组外,各科室、队组都有相应的安全诚信考评领导小组,负责所属单位的安全诚信度考评,矿安全诚信考评领导小组定期对科室考评和队组考评情况进行检查。将安全诚信度作为科室、队组和个人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作为先进评选、干部选拔的重要依据。

第六,建立安全诚信评价机制。这是安全诚信体系的核心,建立安全诚信评价机制,确定安全诚信的评价原则、评定办法、评价标准、计算方法和实施程序。评价标准按层级分为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和操作层,按等级又分为矿井、科室、队组和员工个体。评定办法和标准主要包括安全教育、隐患排查、工程质量、下井个数、三违指标、应急预案、安全奖惩、规程落实、安全文化、主题活动等方面。根据评定得分情况,将安全诚信度分为A、B、C三个等级,A级为安全诚信,B级为基本安全诚信,C级为非安全诚信。一月一小结,一季一排名,一年一评定,同时,按照奖优罚劣原则,对阶段性评为A级和C级的员工,按照一定比重进行奖励和处罚,阶段性的评定结果累计到全年评定中。通过建立安全诚信评价机制,对各层级、各单位实施安全诚信测评计算,使单位或个人的安全诚信度统一标准,量化考核。

3 推行安全诚信管理取得的成效与启示

通过推行安全诚信管理,职工的安全诚信意识和能力在润物无声中不断增强,安全诚信文化对矿井安全发展的助推作用逐步彰显。

一是有助于筑牢安全思想意识,破解传统教育缺陷。通过推行安全诚信管理,利用签字承诺、宣誓动员、诚信讲评、故事汇编等典型做法,有效地加深了干部职工对安全诚信的认知,加大了安全意识的渗透性,扩大了安全效应的辐射性,加强了安全理念的内化性。同时,安全诚信概念的引入和践行,突破了说教式传统教育,从文化层面推动人的诚信素养发展,体现了“人管人管一时,制度管人管一阵,文化管人才管一生”深刻理念。利用诚信评价机制,成功地将“务实”的安全行为及结果与“务虚”的诚信文化牢牢结合起来,将激励和约束结合起来,实现了在诚信面前人人等价的人本思想,使干部职工逐步产生对安全、对诚信的敬畏和重视,内在地促进自我约束,不断调整和完善自我,并在诚信等级评价、诚信奖惩兑现及失信教育的环境下,持续影响企业人员安全行为,直至诚信文化转化为习惯性、规范性动力。

二是有助于安全行为的自觉规范。安全诚信文化的打造,使全员的安全认知、安全态度、安全能力、安全素养都有了明显转变。广大职工已由被动“教条式”变为主动“渴求式”,学知识、长技能已成为广大职工的理性共识。通过一系列技能攀升工程,一些原先只有小学、初中文化的农民工,如今有了中专、大专文凭;有的成了矿、集团公司、乃至省市级的首席技师、技术能手。安全意识不断增强,现在,皮带掉道、支护不达标、瓦斯超限就要当大事故分析、处理,职工磕手碰脚、小伤小痛,都要立即分析、追究责任、采取防范措施。如今,违章现象越来越少,上标准岗、干标准活、不安全不生产,逐渐成为广大职工的一种自我约束和行为习惯,进一步增强了“我要安全”的积极性,提高了“我会安全”的自觉性,激发了“我能安全”的能动性。“为人至诚、为业至精”的核心理念和“遵章光荣、违章可耻”的价值取向已经成为了矿区主流思想。

三是有助于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推行安全诚信管理,需要制度的策划者、制定者、审核者比基层职工更加了解安全诚信的内涵,更加从严要求自己,更加履行诚信标准,从深从广从严规范诚信行为,旨在保障诚信理念不折不扣地推行下去,并依照安全诚信评价机制严以监察和严格考核,积极兑现考核成果。在从严落实安全管理制度的同时,注入了规范的诚信意识,从意识形态到实践落实,从宏观管理到微观控制,无形地带动管理理念不断发展,拉动管理方式不断修正,推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总之,大力开展安全诚信建设,不仅是解决当前安全工作突出问题的治标之举,更是推进企业安全发展的治本之策。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加强安全诚信文化建设,将安全诚信管理制度落到实处,不断提升安全工作科学化水平,就一定能够解决好当前存在的各类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汝传福.论企业诚信管理[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02).

[2]陆立新,陆洲.推进企业诚信经营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0(20).

[3]季佩佩,李新春.煤矿企业员工安全诚信体系建设的研究[J]. 煤矿安全,2010(10)

篇5: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应对新的经济税源态势、提高征管质效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近年来,临沂市国税局按照省局有关部署,以搭建专业化的征管框架为依托,着眼本地税源结构和征管现状,以“完善税收岗责体系,优化征管资源配置,构建专业管理团队”为重点,积极探索和推进具有本地特色的税源专业化管理。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建立税源分级管理机制。在税源基础事务属地管理的前提下,探索明确层级管理定位,强化专业团队评估,取得一定成效。

1、确立分级监控对象。将全市税源划分为“市局、区县局、基层分局”三级税源监控对象。市局层面成立预警评估工作办公室,对全市纳税评估工作统筹管理,具体负责预警评估工作的专项考核和复审复核,全市行业税源、重点税源管理情况的集中分析。其他业务科室立足自身职能,开展征管数据分析,确定疑点企业清单,经评估办统筹后下发。区县局层面由税源管理二科统筹承接上级局下发的各类纳税评估任务,对下部署分配任务并负责指导和管理,同时直接实施对重点税源企业和高风险纳税人的评估。基层分局层面具体承担上级发布疑点企业的评估,并根据自身需要开展日常评估工作。

2、组建专业评估团队。成立市、县两级税源监控评估团队,推动市、县两级税源管理职能实体化。制订完善税源监控管理的相关制度办法,明确税源评估监控横向联动制度、工作例会制度、信息发布制度、风险应对反馈制度。市级机关负责全市税源监控、税收分析、遵从风险管理,市局整合各业务部门相关预警指标,完善税源监控指标体系,开发税源监控平台,由税源评估监控团队在充分采集数据的基础上,定期开展税源评估监控,对异常情况统一下达税源风险应对任务,监督考核任务完成情况。

3、健全完善岗责体系。一是优化税源管理岗位设置,重新设立企业基础管理岗、个体基础管理岗、调查核实岗、评估管理岗和评估实施岗。其中,企业(个体)基础管理岗为基础性工作岗位,调查核实岗、评估实施岗为专业工作岗位,评估管理岗为管理性岗位,同时规定企业(个体)基础管理岗与调查核实岗不得兼岗,评估管理岗与评估实施岗不得兼岗。二是细化明确岗位职责,其中企业(个体)基础管理岗全面承担管户责任,主要负责户籍管理、日常巡查和信息采集;调查核实岗主要承担重点执法事项和评估取证查证工作,负责资格认定、优惠政策兑现核实、出口退税核实、增值税专用发票增量增额等专项调查;评估管理岗主要负责评估事项的管理工作;评估实施岗负责具体评估工作的实施。三是健全岗责体系。重新梳理和归集具体业务事项436个(其中基层286个),并对市局、区县局和基层分局三级岗责进行统筹规划,明确征、管、查、评和法律救济五大类业务序列之间的衔接关系,细化岗位操作标准、时限要求、应用模块、流转方向及相关手续,搭建新的岗责体系,并配有业务流程图129个、涉税文书339个,形成职能岗责的全覆盖。

(二)建立税源分类管理机制

以“规模+行业”为基础,对税源进行科学分类,建立“重点税源精细化,中小税源标准化、个体税源简约化”的税源分类管理机制。

1、科学划分税源。根据纳税人规模,将纳税人分为大企业、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特殊类企业等类别。根据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行业分布、可以将纳税人细分为若干行业,进行专业化管理。遵循“管大、控中、规范小”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探索和把握管理规律,增强管理的实效性。一是大企业管理,侧重事前风险防范,促进自愿遵从。实施税务风险管理引导,帮助其在战略管理层建立健全税收风险内控机制。二是中小企业管理,实行按户管理与按行业类别管理相结合的办法,积极探索行业管理办法,加大小规模企业核定征收和督导力度,降低小规模企业零负低税额申报率。三是个体工商户管理,做好信息采集、典型调查、定额测算工作,实现税负核定公平、公开、公正,对零散税收,推行委托代征,实现社会化管理。四是特殊类型企业的监管,研究总分机构、网上交易、关联交易、恶意税收筹划等特定纳税人群体的风险发生规律,推出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五是加强所得税管理,按照企业所得税分类分层管理办法,以分类管理突出重点、分行业管理突出规律、分项管理化解风险、分层次管理提高效能为目的,根据纳税人不同类别实施相应管理,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

2、合理调整征管查职责。一是做实纳税服务。在税源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按基础性管理和专业化管理要求进行职能调整,合理界定好征收服务、税源管理、税务稽查职责。将申报征收、发票管理、税种日常管理、定额管理、欠税管理、档案管理以及其他日常管理,划为依申请的日常管理和依职权的日常管理,两类管理事项前移到办税服务厅。二是做专税源管理,以市局纳税评估办公室和县区局的税源管理二科为主体,深化以纳税评估为主的税源监控和风险应对工作。三是做强税务稽查。科学界定税务稽查与纳税评估的职责,规范评估案源移送和稽查结果反馈制度,建立评估与稽查的良性互动机制。

(三)建立以税源管理为核心的征管资源配置机制

目前,基层管理力量偏弱,事务性工作繁杂,是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瓶颈之一。为此,临沂市局提出围绕税源抓管理、以税源管理为核心配置征管资源的解决思路,采取 “职能下移或征管力量下沉”的方式,解决机关与基层的力量配置上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一是对征管力量进行重新布局,通过将机关人员下沉到基层分局,充实一线税源管理力量,实现机关“瘦身”。二是通过建立工作机制的办法,将机关职能转向税源管理,实行区县局与基层分局在税源管理上的一体化分工,做到工作重心下移。如,区县局业务科室直接参与税收分析,并将部分评估职能上收到机关科室,基层分局只负责常规性的调查核实、催报催缴等工作,使区县局与基层分局在同一层面上开展税源管理。三是着力减轻基层额外负担,使基层能够将主要精力集中到税源管理上。要求除确需基层实地调查采集的数据外,不得向基层索

要系统内已有数据信息,并尽可能地简并基层报送的各类资料,减轻基层负担,减少对基层工作的干扰。

二、对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构建专业化组织,应以县区局下设的一线管理机构为重点。应逐步考虑将按区域设置的派出机构调整为主要按纳税人规模和行业设置、少量按税源管理功能设置的“专业化”直属机构。但从操作层面看,仍将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工作面广量大。既涉及观念更新、职能重置、流程再造、人力物力资源整合等诸多内部事项,又要争取所在区域各级财政主体、各类纳税主体的理解和支持,还要做好纳税服务网点和委托代征等配套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敏感性。二是实施要求较高。必须兼顾税源管理与纳税服务的不同要求,兼顾同向、同步提升征纳双方办税效能,兼顾发挥管事、管户制的优势,同时还不能因机构整合使纳税人办税不便、增加办税费用,或是形成管理漏洞和服务盲区。

(二)推行专业化应以税源科学分类为基础,并注重税源分类的科学性和适应性。从目前的税源管理实践看,按规模和行业对税源分类,适合于将基层现有的、区域化的派出机构转型为专业化的直属机构。因为按规模或行业对纳税人进行分类和归集,并以此为基础分别构建专业化的一线税源管理机构,不仅能够体现专业化理念和实践要求,而且能够保持机构功能和职责体系的相对完整,可以支持“一个头对外”执行任务。以税源管理主流程节点,或税收风险管理流程主环节等为依据对税源进行分类,并据以改造既有的、区域化的派出机构,似有一定局限性,主要是有可能造成机构功能零碎和职责界定不清。即使构成了专业化作业模式,也可能难以保证理想的效能,更重要的是可能难以避免“多头”直接面对同一纳税人处理涉税业务的问题。

(三)注重加快税收管理职能调整。应结合实际工作,认真梳理各类基础管理事项,尽量减少前置的无差别的形式要件审核要求,把确有必要的事前调查、核查、审批等控管措施转化为事后的风险控管事项,有选择地开展风险防控,把一些基础管理事项从管理员的基础管理职能中剥离出来。

(四)注意强化部门及各环节间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实施专业化管理,前提是分工、分责,核心是合作、协作。因此,税源专业化管理,对科室部门间、管理层级间及工作流程各环节的协作配合要求非常高,这就要求无论是“纵”还是“横”,都必须围绕核心目标,牢固树立并强化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找准、摆正部门和个人的工作定位,互相配合、互相协作,有效整合各环节、各层级的力量,形成专业化分工下的工作合力。

(五)稳步扎实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会对现有机构人事造成冲击,而且工作的统筹度高、对体系化的要求高,不仅需要转变思维方式,突破管理思维定势,而且各层级、各环节之间需要更长的时间,相互磨合,相互适应,因此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做好长期坚持的思想和准备,并本着“先难后易”的原则,结合实际,稳步推进,不能犯急躁情绪,更不能期望“毕其功于一役”。鉴于此,临沂市局目前采用了相

篇6:实施税源行业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税源分类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税源分类管理,提高税收征管质量,提升纳税服务水平,按照市局税源管理专业化、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的工作要求,在坚持以分类管理为基础,以信息管税为依托,以规范征管程序、创新管理方法、完善运行机制为重点的管理理念上,结合我县税源实际状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实行分类管理为基础,以强化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在全面准确掌握税源信息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划分纳税人类型,把握税收关键因素,突出管理重点,明确管理目标,强化管理措施,建立起适合我县实际的税源管理新模式,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二、组织领导

为组织协调好各项工作,县局成立税源分类管理工作实施领导小组。

组 长:杨春庆(局长)副组长:梁永林(副局长)

张少华(纪检组长)

李海君(总经济师)成 员:高国庆(税政科科长)

徐德全(征收管理科副科长)刘玉生(纳税评估科科长)马树瑜(收入核算科科长)刘建新(进出口税收管理科科长)邱卫国(信息中心主任)各税源管理所主要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办和落实推进税源分类管理各项具体工作,办公室设在征收管理科。

三、主要工作内容

(一)实施税源分类管理,构建税源立体管理模式 在管理对象上,根据我局税源比较分散,行业种类较多,重点税源规模相对较小的实际特点,按照“重点+行业”的总体思路,将全局税源划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小型税源”三类,推行重点税源按户管理、一般税源按行业管理、小型税源规范化管理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税源分类管理模式,实现“点”上管细大户,“线”上管好中户,“面”上管住小户的管理目标。

1、重点税源按户管理,管深管细,跟踪问效。重点税源为年应税销售额1亿元以上或应纳税额50万元以上的一般纳税人,其应纳税额占全县税收总量的75%左右。对重点税源的管理,在突出按户管理的基础上,实施以管户为主、管事为辅、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1)将“投入产出分析法”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引入税源管理工作,设计出投入产出分析模型,测算出各产品投入产 出预警值,将重点税源按户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税源分析监控管理办法。重点要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规模、产销量、工艺流程、成本、费用、能耗、物耗等实际信息,在年底前完成不低于20%的重点税源户,三年内完成全部重点税源户的基础数据采集及模型建立。

(2)强化对重点税源的后续管理,确定重点税源管户人员,明确责任,完善后续信息的采集,定期深入企业,逐户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经济效益、资金流动等信息,建立起定期巡查制度,对重点税源户每月至少巡查一次。

(3)调整第二税务所所辖部分企业税务机关管辖权,将不符合重点税源管理要求的部分企业按照属地管辖的原则下放臵至基层税务所。明确新开业户归二所管辖的标准,暂定注册资金为工业1000万(不含)以上,其他行业2000万(不含)以上。

(4)完善重点税源分析评估工作,充分利用CTAIS系统数据及纳税人报送的各类涉税资料,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纳税人各项指标数据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其税源状况、税负水平等,及时掌握税源和税收变化的总体趋势。在重点评估的基础上完善评估表证单书,明确评估的税种,完成的时限,抓准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寻求企业规律性的东西,建立重点企业纳税评估模型。

(5)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带来的业务变化和职责调整,完善纳税辅导制度,合理安排事前、事中、事后的纳税辅导业 务。根据纳税人的不同需求、不同纳税群体和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区别不同的辅导内容,采取不同的辅导方式,提高纳税辅导的针对性、实效性。

2、一般税源按行业管理,管住管好,盯住不放。一般税源为除大型税源外的一般纳税人和仅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其应纳税额占全县税收总量的20%左右。对一般税源的管理,在突出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强化行业分类管理,实施重点行业分类管理,一般行业强化管理的管理模式。

(1)选择重点行业,制定分类管理方案。各税源管理所结合本所税源状况,选择出本所重点管理的行业,分析研究各行业税收的薄弱环节和问题所在,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有效的方案。原则上三所所有企业按行业分类管理,各基层税务所根据实际情况至少选取两个行业进行分类管理。

(2)开展典型调查,推进行业分类管理。按照确定性和真实性的原则,确定各行业的主要经济指标。同时,在确定的行业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企业开展调查,了解行业生产工艺流程和特点,生产经营模式和活动规律,并从中探寻出与税收相关的关键点和关键环节,找出税收管理的内在规律,推进一般税源分类管理。

(3)拓宽管理思路,向产业链管理迈进。利用企业与企业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的联系,在实施分类管理过程中,探索把企业放入整个产业链条中进行全方位管理,利用链条中的相关数据,了解和把握更全面的企业信息,以广阔的思路创新 税源管理的方式方法。

(4)深化税负分析,加大企业核查力度。在进行行业分类管理的同时,要密切关注经济形势、税收政策、征管变化给税负带来的影响,超前谋划,定期进行税负分析。对于税负偏低的企业和行业,要采取市县两级分别确定核查、评估名单的方法,深入细致地做好核查工作。针对税负的变化情况,要抓住重点,实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使税负分析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充分运用。

(5)做好纳税评估,规范行业分类管理。对于一般税源要重点抓好评估工作,遵从“评估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巩固一个行业”的原则,通过深入企业生产车间实地调查、全程记录企业工艺流程、测算企业投入产出率、能耗等指标,建立各个行业的规范模型。将已完成的评估模型下发各税源管理所,指导督促各所根据该行业模型的具体数据、方法及相关公式,进行本行业企业纳税评估工作。

(6)落实分类管理制度,推进企业所得税管理。依据行业生产经营、财务核算规律和特点,确定行业重点管理事项。以《企业所得税行业管理操作指南》为指导,以税收征管系统为依托,参考《汇算清缴汇总分析数据资料》,深化数据分析利用,查找薄弱环节,制定管理措施,以行业分类管理为基础,推进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

3、小型税源规范化管理,管宽管全,夯实基础。小型税源为个体工商户、小规模企业及临时户等,其应纳税额占全县 税收总量的5%左右。结合小型税源户数多、分布广的特点,其管理方式以规范管理为主,清理漏征漏管为辅,在实施属地管理的基础上,规范现有的税源管理。

(1)推行建账建制,严格建帐标准。在做好核实征收户的征管情况检查的同时,逐步扩大个体建账范围,不断提升个体纳税人自觉纳税遵从度,使其逐步成为小型税源征管中税收收入的增长点。

(2)加强日常监控,开展常规检查。完善税源监控指标体系,监控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情况、税款入库情况、发票使用情况等,筛选疑点纳税人,根据需要安排日常检查,对查出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强化户籍管理,清理漏征漏管。及时与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联系,核对工商开业登记户数,开展经常性的日常巡视和户籍清理检查等,从源头上控管户籍,确保税收收入。

(4)展开调查核实,推进延伸核查。对于长期零申报的企业要开展调查核实工作,确认零申报原因的真实性,对虚假申报的纳税人要延伸核查,补征税款并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切实降低小型税源的零申报率。

(二)完善数据信息采集,实现数据深度分析利用 强化信息技术对税源分类管理的支撑,按照信息管税的思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税源管理的支撑作用。多渠道、及时、完整、准确地采集税源信息,确保信息质量。逐步建立和应用纳税评估模型,深化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在继续完善市局 “税源分析、监控、管理一体化”工作的基础上,统筹做好系统数据的分析工作,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发出预警,提出管理建议。

1、由征管科按月抽取数据,整理发布《征管数据报告》,按季发布《税收征管质量状况分析报告》。

2、建立定期数据分析会议制度,召集相关科所,开展专题税源管理质量讲评分析会议,集体讨论研究征管数据,对各项指标异常情况进行通报,及时制定应对措施,完善税源管理薄弱环节,堵塞税收漏洞。

3、完善工作落实机制,将分析出的纳税疑点分行业、分税种、分企业列出清单,实地逐户进行调查分析。

4、探索建立数据指标体系,完善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的互动机制,运用数据分析成果,完善户籍管理、发票管理、申报征收、税款缴纳、纳税评估等各方面的管理措施,实现以评促管,以管促收。

5、各单位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尽快提出税源管理平台中的数据查询需求,由相关科室共同会商后向市局提交报表需求模板。

四、工作要求

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密切部门配合,并深入宣传推进税源分类管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在对税源实施分类管理的过程中,要统筹安排,重点突破,又要立足实际、敢于创新,特别是在推进信息管税、实施税源 监控分析、开展纳税评估等方面要争取有所突破。

1、县局各业务综合管理部门应从本部门税源管理工作实际出发,完善部门间的内部信息共享机制,分工合作,密切配合,积极推动税源分类管理工作。

2、各税源管理所应根据分类管理特点,结合本所实际情况,有重点地对所辖纳税人开展案头分析、纳税评估、实地核查等税源管理工作。

3、在实施分类管理过程中,纳税人发生变化,涉及调整税源管理主管部门的,迁出税源管理部门应及时将掌握的纳税人各种资料信息进行整理,移交迁入税源管理部门。

4、税源管理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将本部门的分类管理情况进行分析整理,随税源的增减变化情况,按照本方案确定的原则调整管理方式,并向业务综合管理部门反馈。

5、县局各业务综合管理部门应根据各税源管理所反馈的情况,不断拓宽税源分类管理工作的思路,及时完善税源分类管理的各项制度及措施。

上一篇:十佳服务明星推荐表下一篇:过来人造价工程师考试备考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