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深化高新区国税税源精细化管理的思考

2024-04-30

对深化高新区国税税源精细化管理的思考(精选7篇)

篇1:对深化高新区国税税源精细化管理的思考

税源精细化管理对于基层税务机关的定位和职能回归、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征管模式的落实、税收职能作用的发挥,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深化税源精细化管理,应该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完善税源精细化管理机制

税收管理员是税源管理部门中负责分类、分片管理税源,负有管户职责的工作人员。建立和完善税收管理员制

度,实行税源管理到户,是实施税源精细化管理的基础环节。为此要突出抓好以下四点:

一是建立健全岗责体系,明确税收管理员职责。要按照属地管理和税源管理到户的原则建立健全税收管理员岗责体系。要求税收管理员要做到管户准确、税源清楚。要全面掌握所辖区域责任区内的纳税户信息,掌握组织收入的主动权和税收管理的主导权。

二是建立电子平台,规范税收管理员工作任务。考虑目前税收管理员日常事务性工作过多、难以集中精力持之以恒地搞好税源监控的实际,要充分利用近几年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以综合征管软件为数据基础,建立专门的税收管理员电子工作平台,按其工作职责分别设立子项目,以工作日志的形式全面反映税收管理员的工作情况,以督促税收管理员投入时间、投入精力研究和实施税源管理工作,并逐步走向规范。

三是优化配置,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的作用。综合考虑当地税源数量、税源结构、税源分布、税收管理员数量和素质高低等因素优化配置税收管理员。要逐步加强重点税源管理力量,将熟悉税收政策法规、企业财务管理、熟练掌握纳税评估的人才充实到重点税源管理岗位;要根据行业管理需要合理调整中小企业管理力量,适度配备个体税收管理力量。

四是进一步强化岗位责任制和执法责任追究制。应充分利用税收软件的功能,严格按照税源精细化管理各类标准设置考核分数,并利用电脑对税收管理员电子平台记录情况进行自动打分考核,促使每一个管理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促使每个精细化管理点都能达到规定的工作标准和质量要求。

二、抓住税源精细化管理重点

税源精细化管理不是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而是要根据经济发展变化情况和管理对象的特点抓住主要矛盾,明确税源精细化管理的重点,实施以点带面,重点突破。

一是加强重点税源管理和城区税源管理相结合。大企业和重点税源是一个地方的支柱税源,对大企业的管理一直是各级税务机关的难点。要从目前的以收入预测分析为主的管理向把握税源规律及控制税基转变,特别是对这些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生产经营管理规律和财务核算模式等,要做深入研究和掌握,并从税源管理的角度提出相应对策和办法,以切实提高税收收入质量和税源管理质量。同时要适应增值税起征点提高、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现实状况,将税源管理的重点向城区税源转移,向产业基地、产业园区和产业链转移。

二是深化分类管理和实行属地管理相结合。实行属地管理是落实税源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手段,管理到户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和落实税务管理员的职责和责任。但要管深、管细,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实行分类管理。应在总结以往分类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以纳税人规模和行业作为分类的主要标准,从宏观分析地区产业链和行业规律、微观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规律和涉税信息变动规律入手,按照不同类别纳税人的特点,提炼把握每一类、每一个行业甚至每个纳税人的税收征管规律,科学确定管理方法,全面深入地分析监控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和申报纳税情况。对大企业税源,要充分应用综合征管软件、“金税”工程、税控装置等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掌握企业基本信息,强化物流信息和资金流信息的监控分析,防范关联企业税收转移,综合评价企业经营能力和纳税能力,科学预测税收收入,堵塞税收征管漏洞。对中小企业税源,要从不同行业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涉税信息及其变动规律的分析把握入手,分行业确定监控方法,建立监控指标体系,采集纳税人相关信息并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模型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综合评定。对个体双定业户税源,实施划片管理,注重管片交流,在管理重点上突出抓好个体大户和临界起征点业户的管理,在管理手段上实行以票控税和微机定税,在管理制度上普遍建立定额调整听证制度,推行“阳光办税”。

三是加强征管薄弱环节管理和针对性专业管理相结合。按照“过程控制、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管理思想,深化税源精细化管理就必须加强和改进税收分析工作,及时发现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加强管理的措施,通过精细化管理,堵塞漏洞,整顿秩序,使宏观税负、行业税负和纳税人实际税负日趋合理,申报准确性逐步提高。对增值税的管理要针对近年来各地查出的大案要案暴露出管理上的突出问题,重点加强对农副产品收购、废旧物资经营两类特殊企业和民政福利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商贸企业、涉外企业等行业切实搞好对专用发票以及货运发票、海关完税凭证、废旧物资发票和农副产品发票等抵

扣审核和小规模纳税人管理。

篇2:对深化高新区国税税源精细化管理的思考

对深化高新区国税税源精细化管理的思考2010-06-29 18:24:55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对深化高新区国税税源精细化管理的思考对深化高新区国税税源精细化管理的思考(2)税源精细化管理对于基层税务机关的定位和职能回归、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征管模式的落实、税收职能作用的发挥,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深化税源精细化管理,应该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完善税源精细化管理机制

税收管理员是税源管理部门中负责分类、分片管理税源,负有管户职责的工作人员。建立和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实行税源管理到户,是实施税源精

细化管理的基础环节。为此要突出抓好以下四点:

一是建立健全岗责体系,明确税收管理员职责。要按照属地管理和税源管理到户的原则建立健全税收管理员岗责体系。要求税收管理员要做到管户准确、税源清楚。要全面掌握所辖区域责任区内的纳税户信息,掌握组织收入的主动权和税收管理的主导权。

二是建立电子平台,规范税收管理员工作任务。考虑目前税收管理员日常事务性工作过多、难以集中精力持之以恒地搞好税源监控的实际,要充分利用近几年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以综合征管软件为数据基础,建立专门的税收管理员电子工作平台,按其工作职责分别设立子项目,以工作日志的形式全面反映税收管理员的工作情况,以督促税收管理员投入时间、投入精力研究和实施税源管理工作,并逐步走向规范。

三是优化配置,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的作用。综合考虑当地税源数量、税

源结构、税源分布、税收管理员数量和素质高低等因素优化配置税收管理员。要逐步加强重点税源管理力量,将熟悉税收政策法规、企业财务管理、熟练掌握纳税评估的人才充实到重点税源管理岗位;要根据行业管理需要合理调整中小企业管理力量,适度配备个体税收管理力量。

四是进一步强化岗位责任制和执法责任追究制。应充分利用税收软件的功能,严格按照税源精细化管理各类标准设置考核分数,并利用电脑对税收管理员电子平台记录情况进行自动打分考核,促使每一个管理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促使每个精细化管理点都能达到规定的工作标准和质量要求。

二、抓住税源精细化管理重点

税源精细化管理不是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而是要根据经济发展变化情况和管理对象的特点抓住主要矛盾,明确税源精细化管理的重点,实施以点带面,重点突破。

一是加强重点税源管理和城区税源管理相结合。大企业和重点税源是一个地方的支柱税源,对大企业的管理一直是各级税务机关的难点。要从目前的以收入预测分析为主的管理向把握税源规律及控制税基转变,特别是对这些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生产经营管理规律和财务核算模式等,要做深入研究和掌握,并从税源管理的角度提出相应对策和办法,以切实提高税收收入质量和税源管理质量。同时要适应增值税起征点提高、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现实状况,将税源管理的重点向城区税源转移,向产业基地、产业园区和产业链转移。

二是深化分类管理和实行属地管理相结合。实行属地管理是落实税源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手段,管理到户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和落实税务管理员的职责和责任。但要管深、管细,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实行分类管理。应在总结以往分类

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以纳税人规模和行业作为分类的主要标准,从宏观分析地区产业链和行业规律、微观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规律和涉税信息变动规律入手,按照不同类别纳税人的特点,提炼把握每一类、每一个行业甚至每个纳税人的税收征管规律,科学确定管理方法,全面深入地分析监控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和申报纳税情况。对大企业税源,要充分应用综合征管软件、“金税”工程、税控装置等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掌握企业基本信息,强化物流信息和资金流信息的监控分析,防范关联企业税收转移,综合评价企业经营能力和纳税能力,科学预测税收收入,堵塞税收征管漏洞。对中小企业税源,要从不同行业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涉税信息及其变动规律的分析把握入手,分行业确定监控方法,建立监控指标体系,采集纳税人相关信息并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模型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综合评定。对个体双定业户税源,实施划片

管理,注重管片交流,在管理重点上突出抓好个体大户和临界起征点业户的管理,在管理手段上实行以票控税和微机定税,在管理制度上普遍建立定额调整听证制度,推行“阳光办税”。

篇3:对税源管理精细化的几点思考

一、坚持属地原则, 实施分类管理

按照属地管理、分片负责的原则, 采取税收管理员按区域包片管户和行业到组的办法, 明确规定管理员的管辖范围和主要职能及工作任务, 即管理员要负责对税收征管责任区内纳税人的户籍管理、税基管理、税源管理进行按月调查分析, 定期开展纳税评估, 深入纳税户核实与监控经营状况等日常管理工作。与此同时, 着重抓好税源的监控和分析工作, 对区域内纳税人实施划片分类管理, 制定相应的措施。有针对性地强化对重点税源大户的监控, 税收管理员对重点监控的税源户, 要实时跟踪, 及时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 税收政策执行和税收警戒指标、税源变化等情况。严格加强中小企业纳税户和个体集贸市场税收的分类管理和监控。

二、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 推进税收管理精细化

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的作用, 遵循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属地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强化税源管理, 解决“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问题。建立健全税收管理员管户责任制度, 加强以户为单位的税源管理, 通过税收管理员及时掌握纳税人各种涉税动态信息, 全面掌握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 把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

1.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按照征管重心向税源管理转移的要求, 大力充实税收管理员队伍, 使管理力量与税源管理的任务基本相匹配。

2.要明确税收管理员职责, 不断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坚持税源管理重要事项集体研究、税收管理员下户报告、税源信息归档、定期轮岗制度等, 建立执法有记录、过程可监控、结果可核查、绩效可考核的良性循环和持续改进机制。

三、建立上下联动的税源分析体系, 实施全方位动态跟踪监控

各级税务部门可依据职责不同, 确立不同的目标, 建立数据定期采集制度, 并积极运用数理统计、经济税收指标来开展税收分析, 增强对税源的动态监控。

1.上级税务机关应侧重对税源总量和税负变化的宏观分析与监控。充分利用数据分析的成果, 评估、指导、监督辖区内各单位税收征管工作的质量和分行业、重点纳税人的税负变动情况, 开展数据分析工作, 深入分析管理中的不足, 定期发布税负情况, 提出税负预警指标, 指导基层税务机关开展税源分析。

2.基层税务机关负责本辖区内的税源分析监控和税源管理业务的具体组织与实施, 侧重对影响本辖区行业税负的关键指标及其增减变化进行分析监控, 并制定税源分析的具体标准和方法;组织指导税源管理部门和税收管理员开展以纳税评估为主要内容的税源管理工作。

3.基层税务机关的税源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内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财务核算、申报纳税、代扣代缴、综合经济指标、行业税负以及税务检查处理等各类动态情况的分析监控。及时对照上级税务机关发布同行业税负及其预警标准, 结合各方面的外部相关信息, 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综合分析、税源的动态监控和精细管理。

4.税收管理员要定期到纳税人生产经营场所实地了解情况, 掌握其产品、原料、库存、能耗、物耗等生产经营基本状况及销售、成本、价格和利润等财务情况, 及时取得动态监控数据, 找出影响税负变化的主要因素。通过对纳税人当期涉税指标与历史指标的纵向比对、同行业纳税人涉税指标的横向比对、实物库存及流转情况与账面记录情况的账实比对, 分析税负变化趋势, 实现动态监控。

通过开展税源分析及动态监控, 积极查找征管中的薄弱环节, 寻找隐藏的、潜在的税源, 实现税源管理由“被动型管理”向“主动型管理”的转变。

四、全面开展纳税评估, 实施深度税源管理

开展纳税评估是新时期强化税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 要以全面开展纳税评估为核心, 不断挖掘税源管理的深度, 减少漏征漏管, 增加税收收入, 有效防范征纳双方的税收风险, 降低征纳成本, 提高稽查部门打击偷逃骗抗税行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为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提供基础信息和依据, 推动建设纳税信用体系乃至诚信社会进程。要不断充实完善纳税评估“一户式”纳税信息系统, 利用该系统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对纳税评估发现的问题可由税务机关约谈纳税人, 通过约谈进行必要的提示和辅导, 引导纳税人自行纠正, 在纳税申报期限内的, 根据税法有关规定免予处罚;超过申报纳税期限的, 加收滞纳金。

篇4:对深化高新区国税税源精细化管理的思考

关键词: 税源管理 重要性 缺陷 解决途径

一、为什么要进行税源管理

国家税务总局于1996年提出我国税收征管改革的目标模式为: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时隔几年,在2004年全国税收征管工作会议上,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谢旭人在30字的基础上补充了“强化管理”四字。强化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税源管理,因为正是税源管理作为桥梁和纽带连接了“集中征收”和“重点稽查”。

税源,顾名思义,乃税收的源泉,它不仅是税收的基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的国民收入水平。由于税源只有通过税收征管才能转化为税款,税收征管水平对税源与实际税收的差距就有决定性的作用。既然税收征管是税务工作的中心环节,那么税源管理就是税收征管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税源管理的现状及相关分析

我国目前的税源管理水平不容乐观,最大的问题是纳税人和税务机关之间的信息存在严重的不对称现象。前者占有的信息较多,而且具体实际;后者占有的信息不仅较少,而且有部分内容虚假不可靠。对于税源管理水平无法提高的原因,许多学者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税源监控方式单一,监控范围过窄,监控内容不全等。然而在这些表面因素之外,是否还隐藏着关键因素导致税源管理薄弱呢?拨开表层去探寻事件本质时,往往同时找到了解决的途径。

(一)原则与实务的矛盾

这里所谓的“原则”,即税收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依法治税。原则重于泰山,全国各地各级税务机关理应严格按照税法规定征税,既不多收税,也不少收税,做到应收尽收。然而在实务中,相比征税的基础税法,税收计划对税款数额起到更具决定意义的作用,因为在强任务观念下,税务部门都将主要精力放在完成税收任务上。此举可能会督促税务机关积极加强税源管理,保证税收数额,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也有可能弱化税源管理。其一,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税源情况千差万别。在一个税源充裕的地区,如果税务机关年年可顺利完成税收任务,那么该税务机关相比其他地区更有可能懈于管理税源;相反,在税源贫瘠的地区,倘若税务机关年年都为税收任务发愁,那它就不得不采取措施严格监控本地并不充裕的税源。这种反差在全国范围内扩散便形成了各地参差不齐的税源管理水平。其二,出于对“鞭打快牛”的担忧,许多地方税务机关在提前完成年度税收任务之后便不再征税,因为本年度完成的税收收入越多,往往意味着下一年度的税收任务越重。税源充裕地区的税务机关宁愿选择“藏富于民”,以减轻以后年度的任务压力,如此一来,所谓“应收尽收”的“应该”,名义上是以税法为标准,实际上却是以税收任务为标准。从该两点可以看出,税收计划和税收任务间接影响着各地的税源管理工作。如果税收计划的编制严格遵循了依法治税的原则,能够保证应收尽收,那也无可厚非,但事实上我国税收计划的编制并不科学。编制的基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所需财政支出,主要方法是“基数增长法”,编制的过程往往不会将税法予以首要考虑,不科学的税收计划形成了脱离事实的税收任务,导致了不规范的税收工作,也影响了税源管理。

(二)制度改革的“后遗症”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国地两税正式“分家”,在之后的10余年中,国税与地税总是调整不同的税收管理权限,税源管理却无法及时跟进。例如,国税局2002年接管了各地的企业所得税,接管之前企业的经营信息都由地税保管,这些信息能否及时移交给国税?因为国税与地税一直都缺少沟通与合作,对于诸多共享税的税源信息也未实现共享,往往是各自征收,各自稽查。另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是,诸多小型企业极有可能在调整后由地税的“宠儿”沦为国税的“弃卒”。调整前出于保证税收任务的考虑,地税对小型企业也非常重视;在调整后,财大气粗的国税却容易忽视小型企业,任小税源“逍遥”于税法之外,导致税源流失,管理出现漏洞。

(三)高估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和纳税能力

目前的税收征管模式要求纳税人自行上门申报纳税,这对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以及纳税能力是一个挑战。相比西方国家,我国居民的纳税观念仍然十分落后。“税收和死亡是人生无法避免的两件大事”这类观点无法被普遍接受,甚至有居民认为匪夷所思。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纳税主体往往存在不诚信行为,该申报的未申报,应申报的不及时。另一些会计核算不健全的纳税主体,不具备正确计算税收的能力,其已申报的税款也有可能不准确。由于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税务人员深入基层少, 难以了解纳税人的真实信息, 导致零散税源、隐蔽税源、非正常纳税户出现真空地带, 在一定程度上令税源底数不清。

(四)管理手段与形式跟不上快速发展的经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各种经济成分并存,例如国有、集体企业的改组、改制、收购、合并、解散、破产、撤销,股份制企业的分合经营、连锁经营,私营个体经济的大力发展, 这些都使纳税人、纳税地点和生产经营、税源基础处于不断变化中。然而税务机关对这些变化的应对措施相对滞后,税源管理的基础工作相对薄弱, 征、管、查之间的相互配合也不够。除日新月异的经济形式外,企业的经营方式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账目的设立以及网上交易的盛行都增加了确定应税业务性质和数量的难度。一方面全国尚未形成统一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 各地以自行開发的信息系统归类数据、比较数据的能力不强, 对数据的分析、监控、决策功能还有待拓展;另一方面,税务工作者操作信息系统管理税源的能力十分有限。

三、加强税源管理若干可行途径

加强税源管理,不仅仅是管理税源的问题,这其中还涉及税务机关及纳税人双方主体。怎样规范管理主体的行为,怎样调动纳税人参与管理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还必须更新管理工具及手段以提高效率。

(一)促进社会风气形成良好的税收观念

税务机关务必要坚定税源管理理念,在依法治税前提下,将编制税收计划与管理税源相结合,以缩小税源与实际税收的差距。税收计划的编制可在充分取得调查信息的基础上采用线形回归法建立科学的税收收入预测模型,使计划数额贴近各地税源。另一方面,税务机关可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税源管理,例如积极推行有奖发票,鼓励消费者主动索取发票,通过增强发票管理加强税源管理。与其每年斥巨资进行税法宣传,还不如将资金用于提高发票中奖金额以提高群众积极性。在具体操作中,可先鼓励学生及知识分子家庭消费者向销售者索取发票,并渐渐提高整个社会消费者的自觉性。

(二)构建各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网络

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信用制度不完善,监控机制不健全,社会信息化程度不高,存在大量隐性经济、现金交易等不公开、不规范的经济行为,客观上更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为税务机关及时获取纳税信息提供帮助。这就要求税务机关积极与工商﹑海关、外经贸等部门合作,充分发挥广域网络的作用,构建连通各管理部门的信息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实施社会综合税源管理。

(三)规范精准纳税评估系统

税务机关应根据税收经济关系的宏观分析、行业税负规律和特征分析的结果,建立预警体系,确立重点评估对象,进而实施具体的纳税评估。评估的核心是纳税申报的计税依据的真实性和申报的应纳税额与真实税源之间的合理性。为了提高评估的效率必须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起规范的纳税评估系统,力求覆盖国税系统的增值税、消费税、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覆盖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查账征收的小规模纳税人及所得税纳税人,覆盖评估的所有工作环节。

(四)完善考核奖励制度

首先,在税务机关内部建立评价制度,通过定期召开税源管理分析通报交流会,通报交流税源管理情况,开展工作讲评和考核,并定期对税源管理质量组织测试。其次,在外部建立监督评议制度,设立群众举报和评价热线、开展纳税人座谈,通过媒体、网站和信件等方式向纳税人发布税源管理和服务情况的调查问卷,及时了解纳税人对税收管理员的日常管理行为的意见和评价。此外,还可在前两点的基础上建立长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将绩效考评结果与公务员年度考核、岗位能级管理挂钩,奖优惩劣。同时,做好问题整改情况的跟踪监控,对工作效率低者加大处罚力度,在考核、提高、再考核、再提高的往复循环中提升税源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新联,焦瑞进.掌握纳税评估方法加强税源管理[J].中国税务,2006,(11).

[2]林秀香.我国税源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6).

[3]叶继选,洪文斌.完善税源监控体系构建计划管理平台[J].经济师,2006,(10).

[4]侯晓枫.完善现代税源监控体系的新思考[J].地方财政研究,2007,(1).

篇5:对深化高新区国税税源精细化管理的思考

【发布日期】: 2010年12【来源】:山西省国家月15日 税务局

字体:【大】【中】【小】

山西省阳泉市国税局进一步明确“信息管税”工作思路,积极拓宽涉税信息来源渠道,大力整合内外部信息资源,深化信息分析利用,引入风险管理理念,建立和完善信息管税工作机制和信息交换共享长效机制,以信息管税推进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专业化发展。

一是信息采集与输送双管齐下,夯实税源管理基础。信息采集方面,通过规范信息采集标准,统一数据录入口径,严格纳税人申报数据勾稽关系审核等做好内部信息采集;积极拓展外部信息采集渠道,尽可能全面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信息输出方面,采取下户辅导、发放宣传资料、外网政策发布、办税服务厅政策查询、电子邮箱等多种形式的税收政策宣传辅导,使企业及时掌握、准确执行税收政策。同时,通过召开政府部门和企业联席会议,充分交换信息,较好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难题,夯实税源管理基础。

二是深化信息分析利用,提高税源管理针对性。建立上下级税务机关协同配合,有梯次的涉税信息分析机制,注意发挥不同层级税务机关在涉税信息分析中的作用,做到既有宏观分析、区域分析,又有行业分析、具体纳税人的分析,充分整合多方面、多渠道采集的信息,实现对纳税人的全面监管。通过对纳税人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的比对,查找异常信息,及时发现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风险点和风险源。对发现的问题按地区和行业等类型逐级逐层分析到具体纳税人和管理环节,查找深层次原因,针对性地制定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有效提升税收征管质量。同时,按季召开涉税分析例会,以信息管税系统预警信息的分析、发布、落实为主线,重点抓住能增加税收收入的关键点深入分析,以分析引导评估、以评促查、以查促管,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形成工作合力,提高整体效能。

篇6:税源管理精细化的实践与思考

(一) 基层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及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税源监控能力不能适应精细化管理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变迁, 税收政策的时常更新, 企业生产经营流程及工艺趋于复杂多样化, 而部分管理员或是年龄大无法适应新变化, 或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缺乏主动学习提升自我的理念, 或是本身素质不一, 管理能力有限等原因, 无法做到真正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 财务信息等, 也就无法掌握税源变化, 做到有效的精细化管理。

(二) 管事与管户不协调, 税务机关在户籍税源管理上普遍存在基础信息采集不完善、资料更新不及时等情况;在经济税源管理上存在税源总量不清、构成分析不准、涉税数据失真等情况。部分税收管理员片面地认为进户检查是稽查评估科的事, 把管事与管户割裂开来, 将实地入户了解情况和书面资料案头分析对立起来, 缺乏对纳税人户籍资料和经济税源动态变化的深入调查, 征纳关系逐渐疏远, 税源监控信息滞后。同时, 由于税收管理员偏少, 管户多, 区域广, 地域偏, 导致征管监控不力, 导致管户流于形式, 管事不能到位。

(三) 机控与人管不协调, 信息管税手段亟待提高。首先是基础数据采集没有统一的口径, 各个软件系统缺乏有效的对接, 整体来说信息缺乏规范可比性;其次是缺乏数据的分析预警功能, 目前仅注重于管理数据采集和预警监控指标的统计等功能, 对已掌握信息利用率不高, 分析比对不够, 无法为提高税收征管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最后, 随着征管软件的推行与广泛运用, 使少数管理人员片面夸大计算机的作用, 过分依赖计算机监控, 忽视了进户进行纳税辅导、加强财务管理等基础管理工作。

(四) 税源征管现状无法适应政府财政需求, 当前, 基层税收征管工作仍然在实行计划管理, 以政府预算收入作为任务目标, 很难做到“应收尽收”, 导致税收规模和税源规模的背离, 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影响了正常的税收工作秩序。

二、当前开展税源管理精细化管理的具体要求

税源管理现代化, 是指通过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 运用科学的方法、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高素质的队伍进行税源管理, 同时对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和税务部门的执法情况进行有效监督, 使税收各项职能作用发挥最佳水平的一种管理标准。具体要求表现为:

税务管理人员对纳税人进行的纳税辅导、税法宣传、纳税事项提示、发票管理、税款催缴、税收效益预测分析;

税务管理人员对纳税人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指标进行收集、分析、整理, 及时掌握纳税人货币资金动态和现金流量状况, 按照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生成税收征管信息化指标数据录入税务信息系统, 及时反馈征收、检查两环节的各种信息, 为税务机关的税源分析、税收收入计划编制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三、当前实现税务管理精细化的途径

(一) 树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转换传统税收管理的理论视野和研究方法, 强化法制观念、效率和质量观念、服务观念和人本观念, 逐步提高税务干部的政治思想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同时, 在税收管理改革实践中加以丰富和发展, 总结经验, 推动税收管理的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打破以往税收管理理念僵化, 管理方式低效的落后局面, 实现传统税收管理向现代税收管理的根本转变。

(二) 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一是要强调税收管理员的户籍管理首要责任, 规定其必须随时关注纳税人户籍基本信息的动态变化。二是要实施定期巡查。要求税收管理员对所辖管区每月至少巡查一次, 实地调查核实户籍税源增减变化情况。三是要及时更新信息。巡查中发现经营地址、法人代表等户籍信息发生变化的纳税人, 督促其按规定时限办理或变更、注销税务登记证, 并将获得的有关变更信息及时更新管户档案。四是要实施动态管理。对未达起征点的纳税人要求全部办理税务登记, 对情况发生变动其计税营业额实际达到起征点的纳税人要及时调整定额。

(三) 建设现代化的“电子税务局”。

1.遵循一体化原则。确立硬、软件标准规范的体系, 建立统一的社会信息网络, 实现与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2.建立的各个系统应可以相互协查、比对、效验, 自动生成数据, 降低纳税人纳税成本, 提高税务部门征管效率。3.通过各级技术层次的安全保密体系, 加强各环节上的安全保密管理。建好征管业务数据处理系统、建好税务行政管理应用系统。

(四) 建立现代化征管模式。

重点做大纳税服务, 做专风险监控, 做精税源管理, 做强税务稽查, 做实机关职能, 全面构建了以纳税人自主申报纳税为前提, 以促进税法遵从为目标, 以风险管理为导向, 以信息管税为依托, 以分类分级为基础, 纳税服务、风险监控、风险应对、绩效管理协调运转的现代化税收征管模式。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建立专业化执法体制。按照精简效能、信息共享、监督制约原则, 依托计算机网络在征、管、查内部建立起科学的岗责体系。二是征管质量考核体制。征管工作的好坏, 必须通过考核机制来评价, 这就要求确立一套科学的、量化的征管质量指标考核体系。三是规范服务体制。建立专门的法规和工作制度, 规范税务代理业, 形成广泛的社会化服务网络。

四、实现税源管理精细化的建议

积极探索推进以信息化为依托, 以“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和“征、管、查专业化分工制约”为主要内容的征管改革, 初步建立了信息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新型税收征管机制。但改革过程中仍存在的层级过多、条块分割、管理分散、程序繁琐、分工交叉重复等问题, 不仅制约了信息技术优势的发挥和征管效能的提高, 也给纳税人办税带来了新的不方便。为此, 我们应该从以征收电子化、信息集中化、运作网络化、管理集约化、稽查专业化为主要内容整体推进税务管理精细化的工作。

(一) 建立健全岗责体系, 明确税务管理员职责。

一方面通过细化、量化的工作绩效考核指标, 考核评价税源监管人员的工作实绩并做出奖惩, 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要按照专业化管理和税源管理到户的原则建立健全税务管理员岗责体系, 要求税务管理员要做到管户准确、税源清楚, 全面掌握所管辖区域的纳税户信息。以当地税源结构、税源分布、企业行业分布等为考虑因素, 合理配备税收管理员, 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对重点税源实行集中专业化管理, 将业务骨干充实到重点税源管理岗位, 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二) 推进信息集中化, 强化信息管税。

一是加强信息采集, 提高数据质量。积极拓展纳税人涉税信息采集渠道, 加强与国税、工商、财政、金融等部门的联系, 掌握各类宏观经济指标和重点项目的投资情况, 大力开展征管信息数据清理, 不断夯实征管基础数据, 实现信息采集、利用和税源监控的纵向互动和横向联动。二是加强信息比对, 提高处理效率。依据征管软件数据监控功能对日常征管数据进行比对和检测, 管理员要及时对异常数据进行处理, 做到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采取措施, 不断提高异常数据处理效率。三是加强评估分析, 提高监管水平。充分利用征管软件系统和税收监控分析系统功能, 以采集的涉税信息为基础, 以评估分析为核心, 以人机结合为手段, 对纳税人申报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定性分析, 找出税收征管漏洞和薄弱环节, 及时优化征管模式和手段, 实现对税源的全方位实时监控。

(三) 堵塞征管漏洞, 深化税源精细化管理。

篇7:税源精细化管理指标分析

关键词:税源管理;精细化;指标

一、税源精细化管理的科学内涵

精细化对企业来讲是—个比较成熟的管理理念,但对于税收征管工作来说却是一个新课题。与粗放式管理不同,精细化管理要求每—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众所周知,税源管理是税收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因此税源精细化管理是实现税收管理精细化的前提和切入点。

税源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细化税源管理目标、规范税源管理内容、采取有效管理措施;建立起内部岗责设置科学、工作任务明确、管理责任落实、监督制约有力、运转协调高效的税源管理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的税收信息化网络优势,严密监控税源基础,加强税源信息静态与动态的分析、研究和应用。

简吉之,税源精细化管理就是指税务部门在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基础上,对其业务流程进行科学细化和合理优化,进一步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避免大而化之的粗放式管理,抓住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抓紧、抓细、抓实,不断提高管理效能。

二、税源精细化管理的指标

1精细化指标。(1)管理对象要细化,实行分类管理。按照纳税人规模和行业以及不同纳税信用等级,进行层进式细化分类,贯彻“抓大、控中、定小”的征管思路,加强对重点税源企业的管理,强化对中型税源企业的控管力度,规范中小企业的核定征收管理。(2)管理内容要细化,实施全程税源监控。构建户籍动态管理和漏征、漏管防范清理机制。结合换发税务登记证加强漏征、漏管户的清管工作,全面推行国税地税一个税务登记证。加强日常检查,使管查并举,以查促管。(3)管理信息要细化,发挥信息技术效能。将信息采集分为内部资料信息采集和外部信息资料采集两类。各级地税机关在规范和提高内部信息质量的同时,重视外部信息(不为纳税人所控制的第三方信息)的采集,丰富一户式电子档案信息。(4)管理办法要细化,提高税源管理实效。在细化税源分类的基础上,从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规律和涉税信息变动规律人手,探索适合每一类、每一个行业甚至每个纳税人管理的税收征管规律,制定管理办法。

2规范化指标。规范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基础,精细化需要规范的制度、规范的程序、规范的标准。否则,精细化就难以深入,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同样,规范不是为规范而规范,其目的是为了促进精细化管理。因此,在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过程中,要把规范管理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各地税机关要强化税收执法责任制的推行。把工作重点放在执法责任制考核与目标管理考核、征管质量考核、公务员绩效考核的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以严密科学的岗位责任体系为基础,以严格有效的评议考核为手段,以过错责任追究为保障,形成对税收执法的全过程监控考核机制。

3动态化指标。要强化对税源的全方位、精确化监控,要求实施全程动态监控。具体执行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类型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建立由专人或驻厂员重点税源企业“驻企管理”、专业市场“驻场管理”、中小税源“划片管理”的分类管理格局。特别突出对所管户活信息的采集,如企业工艺流程、工资计算方法、主要耗材、投入产出比、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时变化情况等活信息。

4效率化指标。注重税源精细化管理要按照税收征管的内在要求,全面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工作效率。各地税收机关在加强税收征管基础工作中,把登记率、申报率、入库率、亏欠增减率、滞纳金加收率和处罚率等“六率”作为衡量征管工作基础工作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

税收征管效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各地税机关将税收征管工作细化,按税源有计划地开展日常管理性检查、宣传辅导等工作,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使其变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配合税收管理;另一方面由于税收管理员定期深入企业了解情况,及时宣传相关的税收政策,有效解决了企业存在的征管问题,增强了企业对相关税收政策的正确理解。

5数字化指标。建立统一规范的纳税评估数据采集指标,确定科学有效的纳税评估分析方法,在纳税评估分析中要做到“三比”,即将纳税人的当期涉税指标与历史指标作纵向对比,与同行业纳税人的涉税指标作横向对比,将实物库存及流转情况与账面记录情况作账实对比。

建立统一的纳税人登记代码及管理制度,使代码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查阅纳税人编码就知道该纳税人基本情况。如4113250102030001共16位代码,前6位411325代表内乡县纳税人,第7、8位01代表所隶属乡镇,第9、10两位02代表经济性质集体,第11、12位代表所属行业,后四位为纳税人编号。

上一篇:萌芽的诗歌下一篇:成功由挫折铸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