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创建高效课堂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2024-05-08

怎样创建高效课堂信息技术教学反思(通用10篇)

篇1:怎样创建高效课堂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上高中时,刚刚学会思考,对各科的任课教师常有不同的评价与褒贬,印象最深刻的教师有两个,一个是教数学的老师,另一个是教物理的老师。

老师的数学课曾最让我迷恋,因为这名教师,从不曾在课堂上丢失过精彩,永远是手舞足蹈,兴高采烈。课堂的最精彩处,是老师漫无边际的“扯淡”,天南海北,从中国到外国。从国际国家大事,到鸡毛蒜皮的小事,涵盖古今。在他的课堂上,最常听见一句话:扯完了,还有分钟,讲完例题我们就下课。

老师书卷气十足,温文儒雅,几乎从不会着急或是发脾气。他的课堂毫无气氛可言,从头至尾完全是他一个人在讲,下面数十人在听。从上课到下课,老师的板书通常是从左上角写到右下角,刚好是满满一黑板。在他的课课堂上,有时候打个盹眯一会,舒缓一下紧张的神经,经常是不会被发现的。

两名教师的课堂风格是截然不同的,但在我看来,却都高效而实用。因为这两个学科,在这两名教师的引领下,全班几乎没有人是因为不会或是不明白而导致考试不过关。现在回头想想,两名教师的课堂到底是有什么样的诀窍,能够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随手捡起一颗颗珠贝,尽是价值连城。

总结,思考,我认为或许不外乎以下几点:教师自身具有令学生信服的魅力,能够把学生的思维吸引到课堂上。我们在上课时,经常批评学生上课开小差,不认真听,但我们却时常缺乏反思。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听讲,为什么你的课学生不愿意上,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不能够创建具有魅力的课堂,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老师的课堂,真正用于讲课的时间可能只有区区10分钟,但这分钟,由于有了学生思维和注意力高度的集中,其效率用“恐怖”一词形容,怕也为过。“恐怖”效率带来的,远不是“事半功倍”可形容。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丰富的教学经验,把握重点,精准,突破难点,犀利。扎实的专业素质来自于不断的学习、提升。原来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现在说要使学生有水喝,教师要有个水源,这个水源,就在于不断的学习、积累,在于不断地提升自己。而丰富的教学经验,把握重点难点的能力,来自于日常教学中不断地反思、重建。子曾经曰过:吾日三省吾身。我们不求三省,每天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每天一点收获,是可以做到的。重视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对学生作业做到有布置,必有批改,有批改,必有纠错,不厌其烦,善始善终。老师和老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作业的严要求,布置了,批改了,学生做错了,直到改正学会为止,一副不死不休的架势,穷追不舍的“狠毒心肠”是成就学生的重要因素。我们的很多学生,作业不做,做错了不改,改了还不会,几乎成了家常便饭。我们教师如果不追究,不管不问,那么作业的效率是及其低下的,依我看来倒不如不布置,学生还会更加喜欢你。

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是多样的,做教师如果不拘泥于某种方法或是手段,能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带到课堂上,再辅以强悍的教学能力以及穷追不舍的精神,高效课堂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实实在在,可以实现的追求目标

篇2:怎样创建高效课堂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李荣有

河南省巩义市第二初级中学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深刻体会到它的重要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加大课堂的教学密度,有利于英语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创设教学环境,直观新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活学生的英语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可以为英语教学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应该注意四个问题。本文就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的重要作用和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作了探讨。关键词:信息技术 多媒体教学 英语课堂教学 高效英语课堂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创建高效英语课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师明确提出: 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形成新的教育教学形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怎样把英语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及学科整合),怎样让英语课堂摆脱枯燥和乏味,教师满堂灌的模式,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位英语教师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

我自2001年开始接触多媒体,我认真学习课件制作,就不断用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切切实实使学生感受到多媒体的趣味性,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我深刻体会到它的重要作用:

第一,利用信息技术,加大课堂的教学密度,有利于英语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

通过精心准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课件等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明显地感受到知识量增加,学习效果的事半功倍。多媒体教学所创设的情境,将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会营造出一种相对轻松、愉快、适度紧张和活跃的课堂气氛,将会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师既可以利用多媒体做好课堂教学的复习、呈现、操练、自由交际等教学过程,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和训练,它能化抽象为具体,能使学生轻松地巩固自己已学知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例如,在练习中设计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汉译英或者英译汉等题型,由课件内容来判断学生学习情况,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加大了练习的密度,提高了课堂的容量。

第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环境,直观新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面对枯燥单调的教学氛围,他们往往会兴趣不浓。而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可以创造出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环境,满足了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英语听说训练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形象地设计了一个《Animals》的课件,首先展示了各种可爱的卡通动物形象,再添加上各种动物的叫声,以及这些动物生活的一些场景。这样一幅活生生的画面展示在学生眼前。经过简单的练习,学生一听到鸭子的声音,便脱口而出“duck”;听到小鸡叫的声音便说“chick”;听到狗叫的声音便说“dog”„„ 可见,利用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成功地导入了新课,优化了教学过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第三,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激活学生的英语思维。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ppt和 flash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空间与时间的局限,信息资料丰富、变换速度快、形象真实、贴近教学内容、反应灵敏、视听效果好等特点使声音和图像、视觉和听觉、语言和情境有效的结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例如:在教学“What can you hear ?”这个句型时,在教学生学会了本节课的词汇之后就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一些学生熟悉并喜欢的地点,如:park、zoo等图片。这样做的效果是句型操练变得灵活、生动、有趣,而且面对他们喜爱的生活场景,学生们就大胆积极地说出适宜的生活用语,他们想而学之,学而用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课堂变得不再机械呆板,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第四,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英语学习的最高境界和最终作用就是学生能用英语思维、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在英语中合理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动起来,唱起来,跳起来,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敢于说,乐于说,学生说得多了,就必然会使他们的交际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例如,教学“Can I help you?”这一语言内容时,我设计了一组对话内容,让学生运用该语言自己去参与表演不同的生活场景,如:商场购物的场景、餐厅接待的场景、书店买书的场景、图书馆借书的场景等等,当学生亲身体会时,顿感真实亲切,激情高涨,连平时不爱举手发言的几个学生都非常踊跃地举手想上来表演,使整个课堂真正成为他们的交际场所。

第五,信息技术可以为英语教学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优秀的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在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三维目标上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在信息技术手段的帮助下,利用文字的闪现、图形的变化、颜色的变换等手段进行的高密度强化训练,对所学知识进行的消化吸收,不仅容量大,速度快,效果也好,而且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延伸了教学内容。如:在教学《looking and seeing》这一单元的颜色时,我通过信息技术将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嫩绿的小草、蔚蓝的大海、金色的果实、红色的夕阳、雪白的冰川、七色的彩虹传递给学生,色彩斑斓的图片,加上动听的音乐,一下子便将学生吸引。一番欣赏之后,学生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被引进教师精心设计的颜色“陷阱”中,关注着有关颜色的信息。这一环节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学习了颜色的单词,还进一步认识了生活中的颜色,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育效果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体现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方式。总之,单调的文字说明比起鲜活的影音资料和图片来说,是显得苍白的。这样的实例在英语课堂上简直举不胜举。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使得用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讲解清楚的事物,或难以进行教学操作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和生动,达到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教学目的,并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渲染了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要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制作多媒体课件,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要注意抓主流,弃旁支,简单明了。不能为吸引学生注意力,寻求感官刺激,而讲究多多益善,或制作得华丽虚空。要利用多媒体的长处,多为学生留出实践的机会,营造英语的语言环境,不要做成铺天盖地的“知识海洋”。

第二,利用多媒体教学,要在“辅助”二字上下功夫。英语教师不仅要掌握多媒体运用技术,更重要的是要理解现代教育术的本质。利用多媒体教学,要在“辅助”二字上下功夫,要明白多媒体教学只能发挥其辅助作用,而不是用它来代替教师来充当课堂的主导。甚至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一只粉笔一张嘴”在英语教学中也有它的用武之地而不能被全盘否定。教师既要了解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又要看清楚多媒体教学的局限。要在教学手段方面既发扬传统教学的优点,又要适当采用,合理利用多媒体,以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实际上,并非每堂英语课都要自始至终使用多媒体。英语是语言实践的学习,重要的是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英语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中张开嘴巴练习使用语言,而不是睁大眼睛、张开耳朵欣赏别人的表演。所以,英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弥补外部环境的不足,让多媒体为学生服务,而不能让多媒体课件占据英语课堂,不能让让教师和学生都成为旁观者。例如,教师与其把英文单词和中文释义作成幻灯片词汇表,不如利用多媒体图片,在引入新单词时减少母语的使用,通过为学生直接创造英语词汇和所指含义的联系,避免母语的干扰,尽快培养和锻炼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教师与其让学生花很多时间一遍遍观看课文录像,不如利用多媒体视频设置无声的场景,让学生练习情景对话。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将学生的ROLE PLAY 录制下来,让学生自我检测,自我欣赏,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程度。总之,课堂教学不能为多媒体而多媒体,当用则用,否则,宁可不用。

第三,利用多媒体教学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学生学习的性质应当由传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造性。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了整个教育改革的灵魂。在灵活多变的英语教学课堂上,程序化的电脑语言并不能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更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们变被动地观看电脑为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在这一点上,我尝试还电脑以本来面目—学习的辅助工具,而非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与其让学生们枯坐电脑前机械地听读英语,不如让他们就某一感兴趣的话题(TOPIC)组成小组,上网搜集有关资料,利用POWERPOINT 等软件做出自己的幻灯,几个人一起进行一次精彩的“PRESENTATION”,既还英语以使用的本来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第四,利用多媒体时,注意师生的情感交流。

多媒体的使用不要妨害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多为学生留出与教师互动的时间。再好的电脑也无法替代教师,因为教师有人格魅力的存在。教师优美的板书、地道的语音、语调和优雅的教态,都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老师鼓励的眼神,微笑的脸庞,由衷的赞扬,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我希望我们教师注意师生的情感交流,在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同时,不要成为蜷缩在计算机之后,操作机器的“另一台机器”。

总之,通过近十年的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我深深体会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并努力整合于英语教学中,一定会创高效英语课堂。

主要参考文献

[1]胡春洞[M]《英语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2]刘道义[M]《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参考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3][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篇3:怎样创建高效课堂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 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适宜的情境, 在班级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 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 对班级进行开放式管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 形成创新意识, 养成创新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 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 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 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用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钠与水反应、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 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 才能起到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情趣;理论联系实际, 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 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上的成就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 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 生动、准确的讲授, 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 幽默的语言, 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对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二、指导学生讲课法的操作与循序渐进过程

自主高效的课堂关键在于解决学生学的问题, 重在倡导

1. 基本操作过程。

(1) 提出要求:即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大纲》精神向学生提出本节课的目的要求。 (2) 分组讨论:即将学生按座位分成四人一组进行阅读、讨论, 老师有重点地指导, 讨论后抽一组, 推选一人上讲台讲课。 (3) 学生讲述:在讲课中, 教师除对某些实验和难点进行辅导外, 还要注意全班同学听课情况、讲课同学的思路和存在问题。 (4) 补充答疑:教师要及时补遗答疑, 强调重点和要点。

2. 具体指导讲课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 开始阶段:教师在开始阶段不能马上指导学生讲新课, 可上完一部分课后, 再按照基本操作过程指导学生复习提问, 使学生初步掌握讲课的技巧。 (2) 第二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讲要点。即在开始阶段讨论基础上, 老师可在黑板上写出若干问题, 请学生讨论讲解。 (3) 第三阶段:指导学生讲课。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好充分预习, 自己列出提纲, 经过小组讨论后进一步完善。对于其中的实验, 教师可带部分同学共同准备, 由学生完整讲述新课内容。

三、运用积极的化学学习评价策略

中学化学学习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 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 改革评价是为了改进和完善教学过程,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中学化学学习评价的多种策略要从能否起到启迪智慧、净化心灵、发展个性、提升品质、学会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作用来选取。在化学学习评价的实践中, 由于化学学习评价与化学学习共同生存, 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教与学, 推进学生发展, 因此要注意加强过程评价。通过过程中的改进和不断改进的行为过程收获良好的习惯, 播种习惯收获素质, 最终发展个性。其方式主要有: (1) 全程式, 通过改进的学生学习记录本, 师生一天一交流来进行。 (2) 专题式, 每个单元的学习结束时, 结合新编教材的要求, 让学生就自己的“见、闻、思、惑、悟、得、苦、乐”, 自主立意, 选题表现, 也可结合单元探究实践作业进行。 (3) 集体小组式, 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 对他们在课堂学习活动、课外调查或访问和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表现, 进行及时评价, 往往针对小组集体进行, 学生个体只是小组的代表。

总之, 高效课堂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 必须从各方面入手, 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利用现有条件, 想方设法地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 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摘要:新课程改革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力图逐步改变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局面, 改变学生原来单纯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学习方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创造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 让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

篇4:怎样创建高效课堂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行分析,从学生兴趣的激发、课程设置的优化等方面,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教学模式;常见方法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71-01

一、兴趣是教学的基础,培养学习的兴趣,等于成功了一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信息技术课主要学习计算机的一些基本知识,因此,在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独有的趣味性,教学软件的选择要注意操作难度的适中性,所教内容要适当,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利用身边的事物进行插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学习在电脑中新建文件夹,可以用喜欢的中文名称命名(如学生姓名),学生就十分感兴趣。例如学习word中的图文混排这节知识点的时候,因为在前面的几个章节已经学过文字、图片等知识的处理了,怎样才能让学生将文字和图片混合编排使版式更美观、规范呢?笔者为了提高学生积极性,特意为同学们展示了一张自制的校园报,这个看似简单的校园报,里面包括很多知识点,诸如怎样引入图片等,笔者提醒学生制作此图片虽然知识点比较多,但制作起来比较容易,你们只要通过今天的学习,也能设计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片。这样就能一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为下面的学习铺平了道路。

(2)在中学阶段,学生尚处于知识的萌芽状态,对于趣味性的知识较为敏感。例如笔者在讲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时,选择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图片为学生展示,让他们去欣赏,当学生看见漂亮的演示文稿时,他们的兴趣就会被激发起来,这时,再进行教学,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二、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努力改变旧的授课模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辟一条道路,有效完成教学的最终目标。

(1)采用适当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有效性。“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坚持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设计一些适合学生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的任务,同时还要能够体现出教学的重难点,以便学生在任务中分工合作,例如网页制作涉及到因特网信息检索、计算机图文编排、网页连接以及计算机文件存储等教学内容,笔者先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制作好的网页——“任务”。然后再细分为几个小任务让学生去完成,这时学生就可以自主地进行探索,也可以在老师特定的任务中去完成主题,在任务实施过程中也能暴露一些学习上的问题,最后师生们在一起讨论,共同进步。

(2)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例如在讲演示文稿PowerPoint中《为幻灯片添加艺术字》这一课时,笔者首先给学生看一个小软件,小鸟为了感谢我们送大家一个小礼物,通过相关环节的设置,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情境,同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将以前的知识进行回顾,而且又要考虑作品怎样设计才能做到别具匠心,突出自己的个性,同时还要注重情境环节的处理,使学生的情绪变为动力和力量。

三、设置问题,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疑问是创新的源泉、创造的开始、思维的开端。自主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依靠教师,而实践操作很大部分却需要学生自行解决。

(1)高效课堂给我们老师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有效的提问,能为高效课堂锦上添花。提问的方式可以从学生熟悉却又不知道的东西入手。例如可以从学生常用的工具中进行提问,电子邮件的格式是什么样的等。

(2)课堂提问要重视质量。教师在课堂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斟酌,要立足于课堂教学需要,问题逻辑要严密,语言要简炼、清楚,切忌出现导向性错误。有效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例如用“几何画板”来制作动态演示的几何状态图像,可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通过一系列的演示,激发学生的创作欲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分层教学,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教育信息化已日渐深入到中学的日常教学中,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效果成为关注的焦点。但是由于每位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不相等,因此,我们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环节中进行分层教学十分必要。分层教学也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

(1)在上课前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内有学习特别好的学生,有中等的,也有基础差的,这样组内学生水平差别较大,可以以好带差,这样既能保证基础薄弱的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节奏,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德和创造才能,成就其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要给予学生正确全面地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信息素养有个清醒的认识,并及时地反思、总结,使学生们掌握的信息技能更加牢固。

(2)作业分层布置,提高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来说,非常害怕低分的出现,在渴望成功的年纪,高分对于他们是一种鼓励,相反,低分则是一种打击。因此,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考虑到这点,对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孩子设计一些比较容易的题目,同时替换评分方法,给予基础差的学生一次弥补的机会,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都是有效教学的具体体现。

信息技术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以及多样性等特点,突破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多的方式方法,不一而足,只要我们教师切实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同时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素养,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能力,从而真正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晓岩,陈晓燕. 从默会知识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J]. 中国电化教育. 2005(12)

[2]平磊. 浅谈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15)

[3]郑海燕.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法指导的探讨[J]. 经济研究导刊 2011年13期

[4]牛琦,李固新.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 福建电脑. 2009(04)

[5]程昌铭. 中学信息科技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06)

作者简介:

篇5:怎样创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平原小学:刘青彦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世界上不能只有一朵花,而应当有多种样式的花。课堂教学应该是各种样式、各种方法,都在竞争,都在开放,这才是大好局面。只要它能开放出特色来,它就有生命。在我们倡导的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如何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配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创设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的认识:

一.导语精妙,能抓住人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课题的导入与该课的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导语设计得如何,往往关系到全局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语,也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

好的导语,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看到一些著名教师的教案,会发现他们对导语的设计无不精心备至。从一定程度上说,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导语设计。那么如何设计出高质量的导语呢?是不是一定要像小说一样充满悬念,跌宕起伏,极尽峰回路转、一波三折呢?其实不然,成功的导语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即可深入人心:

① 激发兴趣,设臵悬念。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很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有位教师在教《回延安》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开头:教师走进教室,礼毕后喊了一声:“走啊!:这一喊,顿时把学生的兴奋中心集中在一点上了:“走?往哪走?为什么要走?……”一连串的问号在学生脑中闪现,正当学生疑惑之际,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课题——《回延安》。

② 触及重点,短小精悍。

导语设计贵短,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过程”等内容简单罗列;过于冗长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易使学

生疲劳、注意力分散。导语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精炼短小。

③ 创设气氛,营造氛围。

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广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体验。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而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如:《草原》一课的导入,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草原的生活和我们学生的实际生活很遥远,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如何一开始就能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呢?教师可以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同时用多媒体展示歌曲中的美景,看完后,让学生说自己的体会,在学生的赞美声中,教师导入课题:你们到过草原吗?想去草原看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草原风光的课文——《草原》。

总之,“教无定法”,一堂课的导语设计可根据课文的内容、学生的程度随机应变,但不管采取何种形式,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导语设计的原则是注意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多样性和客观性。只要新课伊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都是成功的导语。,即:能够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更好的完成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过程

1. 不以教师自居,尊重学生,教态亲切,平等待人。

语文教师要有独立的人格。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课堂上老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再存在老师居高临下的局面。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首先应是一篇流淌着诗意的美的散文。对一个老师来说,他不但要有又专又博的知识,还要有敏捷的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教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它是在逻辑语言、科学语言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而形成的、为浓烈的感情浸泡透了的、形象化的、韵律和谐而又优美动听的语言。教师运用这种审美化、情感化了的语言去讲课,就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感情,充分显示出教学语言“以情激情”的巨大美感作用。

2. 课堂提问的整体优化。

用提问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课堂上问与不问,问什么,怎样问,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大事。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能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活跃课

堂气氛;选择不当则可能弄巧成拙,破坏课堂气氛。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基本可以从课堂设问的性质和方法上做出评价。提问应掌握火候,选准时机,巧设疑难。具体来说,提问要注意:臵问于教材的关键处;臵问于教材的疑难处;臵问于教材的矛盾处;臵问于教材的含蓄处。

课堂提问的作用是相互的,但教的目的是为了学,教学活动的协调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仍然是为教学这一活动服务的,其受益者仍然是学生,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对学生的作用,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我觉得语文教师在处理课堂提问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① 设臵障碍,激发创造。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臵一些障碍,尽量避免那种“是不是”、“对不对”的无效提问。钱梦龙执教《愚公移山》时,不问“孀妻”怎么解释,而是问:小孩子七八岁就跟老愚公去移山,他父亲会同意吗?这比直接解释“孀妻”要强很多倍,因为答案是他们自己发现的,印象自然深刻,而且学生有解决问题的喜悦与成就感。

②拓展思维空间,打开想象之门。‘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注意语境,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在问题提出之后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明白自己只是一位顾问,或者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

③做好层层铺垫,巧妙抛出话题。教师在提问时,要让学生对所学材料感兴趣,否则再好的技巧也是无益的。

④巧设对立面,使脑与脑之间对垒。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注意倾听不同的声音,巧设对立面,从而活跃讨论气氛,更主要的是要要让学生在交锋中迸出智慧的火花。

⑤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优秀的课堂提问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那一束花,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一盏灯。

3.课堂讲解的把握

“讲”是教学过程中牵一发动全身的核心问题。讲的艺术在于教学中是否能调控好适当的节奏,努力营造张弛得法,快慢协同,高低起伏,疏密和谐,新颖别致的课堂氛围。我认为教师在讲的过程中应遵循几条原则:启发性、新颖性、交互性和示范性。在遵循这几点原则之上,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师生共振,提高教学效率。

4.以趣结尾,余音缭绕

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一堂高效的课除了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束,也就是我们的结语。它应该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在语文课的结语中,选取一些趣例作为结尾,往往令人萦怀难忘。

篇6:怎样创建高效课堂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本课是学生初次接触表格。因此我在教学时,详细讲解了“表格”、“行”、“列”、“单元格”的概念。我认为这不仅对学生掌握本堂课是个出发点,同时也是对以后的教学和学习有帮助的。采用了师讲解演示、学生演示和互帮互助的教学方式来完成教学。在巡视时,发现有些孩子对选定整个表格,操作方法有些不当。运用鼠标不是很灵活。

最后通过课后“试一试”的水电费统计表的制作,发现学生对如何制作一个现成表格掌握得是很不错的。另外部分学生对“复制”和“粘贴”的操作有点儿含糊。因此,最后我再通过学生展示来加深孩子们对本课操作的印象。同时也是对以后制作表格的一个提醒。总体来说,效果还不错。

篇7: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心得

李海锋

在信息技术新课标、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更新时期,倡导自主探究性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标准。任务驱动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新模式,它改变了过去以教定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创新。这是一大进步,然而,新的教学模式必然带来新的问题,那就是:在当前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当中,我们该如何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它已不仅仅要求学生对当堂课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它还包括学生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表达能力的培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其它学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及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发展创新等能力的培养。而要达到这些目标,我们需从任务的设计、教学方法手段选择、评价方式、课堂教学管理等诸方面来进一步努力和探索。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熟悉学情,确定合理教学目标,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需要我们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准确把握好教学目标,确定好教学的重点难点。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教学也是一样,我们只有了解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让全体学生在层次性的任务中“因材施教”,从而完成有意义的学习。

1、确定分层次教学目标,实施“因材施教”。

因为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一个班集里学生的起点各不相同,“一视同仁”将导致水平高的学生无事可做,水平低的学生做不出来,于是出现了“会的学生玩游戏,不会的学生也玩游戏”的局面。我们在设计任务时要有难易不同程度或同一任务对各层次同学设不同要求。比如学习八年级第一单元第六课《分析居民收入情况》排序及建图表这一节课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力争让学生在原有的Excel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能从另一个高度学会根据问题解决的需要恰当得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从而挖掘出新的信息,给我们解决问题提供借鉴;重点是如何根据需要将表格数据转化为相应的图表信息;难点是如何将EXCEL数据转换成图表。这时我们就会碰到学生会排序,但是排序后创建图表总是不正确。所以,我们设计任务的时候,应该就考虑到这一点。基础差的就让他完成排序,基础好的让他完成创建图表。这样所有的学生如果都完成任务,都会有成就感。从而达到因材施教之目的,低层次学生面对自己的作品感觉很有成就感,而高层次的学生面对自己在班集里脱颖而出的成果,充满自豪,激发了他进一步探索的激情和信心。

2、了解学生和教材实际情况是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首先,要了解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情况。教师要了解全班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接受能力、学习态度、知识基础,还要掌握个别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记忆、理解能力、知识水平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目中有人,心中有数。

其次,要熟悉教材。教师对教材的教学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旧知识的迁移程度、新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都要了如指掌,吃透知识在各单元、章节乃至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教学开展起来教师就胸有成竹,能够融会贯通教授相关知识技能。

(二)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有效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点,合理选择情境素材;要以激活知识、技能为支点,精心设计情境过程;要以积淀学生信息素养为重点作为创设情境之目标。例如:在八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建立住户的通讯录》时,我首先广播的方式展示事先已经设计了好的文字,然后请学生从这段文字中找出所有数据,看谁找的最快、看谁找的最多,学生个个跃跃欲试。然后对找的最快、最多的学生进行表扬。之后,我再展示我根据展示文字中数据设计好的表格,请同学们分析,是文字还是表格更能说明教师所展示的主题内容。通过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总结,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用表格表示数据”。这就是老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环境的导引下,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和使用创作能力,最终教师的教学目标完成的很好,教学有效性就得到充分体现。

(三)采用适当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和教学平台,提高教学有效性。

1、适时单独或综合采用任务驱动、演示、讲授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

“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指出哪些是旧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实现对所学新知识的掌握。在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变教师向学生硬性灌输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主动向教师请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当然教无定法,学法更加不是单一的,平时我们熟悉的讲授法、演示法都可以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起来使用,这样课堂教学有效性将会更加明显。所以,任务的设计就变的尤为重要,而且任务的设计就决定了我们一节课是否成功与失败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在任务的设计上下功夫,如任务的设计要有联贯性、层次性、针对性等等。例如,我在八年级第一单元第六课《统计用电情况》EXCEL图表设计这节课上,我设计了四个学习新知的任务,这四个任务分别是“建图”“美容”“变脸”“整容”。“建图”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帮助,完成教师给定表格的数据的建图任务。“美容”让学生根据任务“建图”所得出的结果,依据帮助完成“图表修饰”。“变脸”让学生根据“美容”任务的结果,依据帮助完成“改变图表类型”知识的学习。“整容”让学生根据“变脸”任务完成的结果,再次求助帮助完成“图表类型”与“源数据修改”知识的学习。这四个任务我在设计上是层层递进,但主要数据源自一个表格,使得任务联贯性强,更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

2、合理采用组内协作、组间竞争教学方式,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由于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通过教师的统一演示或个别辅导,有时效果并非很显著,这里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进行分组协作学习。分组形式可以采用“异质分组和自由分组相结合”,也就是根据学生个性差异、能力强弱、兴趣爱好进行异质和自由分组。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会出现小组内部分同学完成所有任务的情况,这就要求组内小组长需建立明确的责任制,保证每位同学都有任务,只有小组内成员都达到了预定目标,小组才能算获得成功。这种共同的目标促进了学生自愿性的互帮互助,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能力。

3、建立合理的帮助体系,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建立一个完整的帮助体系,更有助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实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设置创设自己的帮助体系。例如:“EXCEL图表制作”这一学习内容,我设计了三种帮助方式,一种是“视频帮助”即教师在备课时制作好的操作视频。第二种“文字帮助”即通过文字的形式提供一些操作技巧和操作方式。第三种“对比帮助”即教师把结果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时候有一个目标。总之,帮助体系的创设可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8:创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互动平台

一、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创造师生互动情境

要建立信息技术课堂和谐互动关系,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前提。传统教学中的“师道尊严”还时常影响到现在的课堂教学,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 教师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新课改要求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角色, 由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因此, 教师必须放下架子, 改变教学态度, 和学生打成一片, 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为师生高效互动创设良好环境。

师生互动要体现双向性, 教师的主动主要体现在教学组织、引导等方面, 学生主动主要体现在对教师的回应、质疑等方面。如教学“七巧板游戏”时, 为提升师生互动效果, 教师在设计互动方式时做了一些改进。教师课堂导入时, 希望和学生一块玩游戏, 和学生拉近了距离。教师播放教学课件, 并用鼠标进行相关操作, 学生看到多媒体画面展示的七巧板画面, 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教师进行演示操作, 学生跟随教师一步步完成操作。学生自由练习之后, 教师提议:“咱们进行一个比赛, 在3分钟之内, 看谁拼接的图案最多, 注意标注图案名称。我和同学们一起拼接, 如果有一个有同学超过我, 就算我输了。”学生听说和老师比赛, 兴趣顿时被激发起来, 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可见, 创设课堂教学和谐互动情境并不难, 这就要看教师能不能真正和学生建立亲密合作关系。

二、拓宽生生互动范围, 提升交流学习效果

小组讨论是非常重要的生生互动学习方式, 但并不是互动学习的唯一选项。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具有极强的互动性, 让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学习, 可以有效提升交流学习效果。生生互动可以小组合作完成相关操作、制作作品;可以搞竞赛, 个人与个人之间, 小组与小组之间, 都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也可以由一部分学生设置题目, 另一部分学生来完成。小学生好动, 有好奇心和好胜心理, 教师要抓住这些因素进行互动设计, 活泼有趣的互动形式一定可以极大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学习“认识键盘”时, 要让学生掌握键盘的分区组成部分, 并且能够熟练运用主键盘输入字符, 只靠学生个人死记硬背, 学习效果不会太高。因为键盘符号很多, 要求学生在最短时间内都掌握其位置, 这当然是有难度的。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两人组, 一个学生口述, 一个学生操作;或者是一个学生遮盖键盘, 另一个学生猜键盘符号;也可以让两个学生竞赛, 指定符号, 看谁用时最少完成输入。生生互动形式不拘一格, 具体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形式, 还需要考量学生实际。像这种由两个学生组成的互动对子, 学习效果就比较突出, 比多人小组有更多灵活性, 其互动性也大为提升。

三、增加人机互动形式, 促进知识技能升级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展开, 势必要增加人机交互, 让学生与计算机形成有效互动。小学生有强烈好奇心, 计算机中有很多游戏内容, 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特别痴迷。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个兴趣点, 给予更多指导, 让学生在玩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在玩中掌握信息技术技能。

在学习“画圆”时, 要求学生能够用画图工具画大熊猫, 通过信息收集整理, 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观察和创造能力。根据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可传输性和储存性,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设计课堂评价操作步骤: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学生反思总结、网上交流、评价信息反馈、教师评价。在这个教学评价设计中, 注重了人机交互性。学生形成作品后, 要进行自我评价, 然后在小组范围内互评, 通过网络进行传输交流, 在学生实现反思总结之后, 通过聊天室等形式, 让学生展开网络交流, 最后教师给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和学生形成互动。从这个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 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 这些工具已经成为教学的有力助手。因此, 教师要注意信息技术交流平台的打造, 让学生明白人机交互的重要性。

篇9:怎样创建高效课堂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对话式教学 高效课堂 创建策略

历史记载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记录了以往所发生的各领域大事件,为现代人类展开社会发展历程之探索架设了一道重要桥梁。随着当前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人文教育这一观念得到进一步强调,同时面临更高要求。历史教学是人文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创建高效有序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发扬人文精神,培养学生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对话式教学法有利于师生之间展开平等友好互动、增进感情,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创建高效的高中历史对话教学是当前历史课堂建设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一、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与营造课堂氛围是教学的重要前提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营造具有较高和谐度、民主平等的课堂对话氛围。因为从本质上看,对话式教学意味着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倘若丧失了和谐、平等乃至民主的气氛,那么对话教学就失去了本源意义。在应用对话式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应始终遵循师生平等的原则,对所有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并对学生的层次化差异和个性化选择给予充分尊重,不可操控或者干预对话。同时应创设启发性较强,且有趣、真实的对话情境,教师基于对话发生这一目标创设出相应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并参与对话过程,此种情况下教师可通过媒体将真实场景再现,亦可模拟出与现实相近的教学场景,尽量创设具有较强真实性的对话情境,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对话内涵得以丰富。以必修1第九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教学为例,笔者在讲述“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这一章节时引入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中的“帝国春秋(德国)”相关片段辅助教学,学生听着舒缓低沉的背景音乐,感悟并体验德意志的诗人、音乐家和哲学家们对于民族未来的探寻和抗争激情的迸发,直至至高无上国家崇拜理念的形成,从而深刻认识到强大和统一才是德意志发展的根本动力。笔者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参与“为什么统一呼声日益强烈”的对话式讨论。此外,教师可利用新奇辩论场景辅助教学,组织学生参与历史角色扮演等,通过多样化教学模式创设富有趣味性的课堂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其发散思维。

二、巧妙选择对话方式是启动课堂的关键

教师应做到因课而异,保证所选对话方式的合理性。因为对话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如师生之间的双向提问式对话、学生之间的共同探讨对话、自主反思对话和跨越时空的生本对话,等等。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差异性选择相应对话方式。首先应从教学目标要求出发,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发展特点和具体的教学情境,选择与学生认知需求最契合的一种对话方式,从真正意义上组织学生展开自主探讨与研究,使之最终获取历史知识,增强能力。以《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章节教学为例,由于学生对于该部分知识的理解相对有限,因此笔者组织学生利用小组合作方式分别探讨西欧中世纪政治经济和宗教等相关话题:(1)历史概况;(2)图说西欧封建社会历史;(3)东西方封建社会对比;(4)西欧封建社会国王与罗马教皇的关系(可通过戏剧表演来诠释)。学生在既定学习目标的引导下组成各个探究小组,对各自选定的主体展开资料搜集整理、阅读分析和探讨交流,在合作学习与对话模式下汇编、分析并讨论原始材料。在小组合作和生生对话模式下,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得到培养,并形成实事求是、扎实做学问的作风,进而树立“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理念,明显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三、合理启发和调控对话式教学过程

将对话式教学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要求教师对课堂对话加以巧妙的启发和引导,合理调控课堂。设问水平对于学生思考深度和思考方向有极为深刻的影响,教师应合理选择一些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发散学生思维,正确引导对话方向。教师可在师生对话模式下适时给出课堂问题,增强“以问启思、以问激问、以问导向”的效果,师生之间开展双向质疑式对话;在生生对话模式下,教师应注意所提问题不可过多,适量设计出核心问题,或者通过隐性问题充分展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完善思维架构,推动课堂对话发展,拓宽对话范畴;对于生本对话可基于教师文本对话体验,着眼于学生信息的反馈,通过合理设问反弹琵琶或者旁敲侧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提出疑问,通过自主探索分析认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而实现知识的重构,形成富有个性化的、独特的学习情感体验。以《太平天国运动》一章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位学生偶然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洪秀全如果考中了科举,那么太平天国运动是否还会爆发?这种假设吸引了其他学生的注意,并就此展开了讨论,笔者对这位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维给予了肯定,并暂时中止了这一无意义话题的讨论,要求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后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后再作讨论。同时在课堂上着重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以厚重的史实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既保护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又保证了课堂对话教学的有效性。

四、结语

构建高效、有序的高中历史对话课堂需要教师提高自我人文修养和专业素质,灵活运用对话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并牢固把握学生思想脉络,使之通过对话课堂掌握更丰富的历史知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顾大东.高中历史对话教学有序而高效的路径探讨[J].新课程导学,2012(29):49.

[2]方颖.基于课堂观察的高中历史“对话教学”研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4):33-36.

篇10:怎样创建高效课堂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摘要] 高效课堂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使学生“爱学习”、“会学习”,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的课程,本文提出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来打造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做到让信息技术服务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关键词] 高效课堂 信息技术教学

初中 “软”环境 “硬”环境

高效课堂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潮流,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给予革新、提升和深化。为了进一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德兴市教育局把2010年确定为“高效课堂建设年”,在全市中小学深入开展“高效课堂”创建活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随着这股高效课堂改革之风袭卷开来,我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从事教学十一年,也积极投入到“高效课堂”创建活动中去。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的课程,随着信息技术学科的开设,大家都深知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每个人学习和认知的工具,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解决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由此可见,打造信息技术教学的高效课堂是当务之急。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提高课堂效率,在和谐的环境与氛围中构建信息技术教学的高效课堂是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共同探讨的课题。下面我将从“软”环境和“硬”环境两个方面来谈谈如何打造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高效课堂。

一、打造“软”环境,提高课堂效率

(一)、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不是主要考试科目,是副课,许多学生和家长不是很重视,在学生眼里,信息技术课就是他们玩游戏、上网冲浪的时刻,在他们的心中,或许想当然地就有这样的一个等式,那就是“信息技术课=上网+玩游戏”。这个等式显然是不成立的,上网和玩游戏只是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一些形式而已。初中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知识来创新学习、辅助学习的能力。要想实现这个教学目标,首先必须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他们能够在快乐中学习,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要让学生明确,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终生有用的基本能力之一。

(二)、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新课改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为落实新课改的培育目标,信息技术教学必须转变观念,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课是必修课,管理上要正规起来,一旦教学管理层面不重视,学生就很容易把它当作休闲课、玩耍课,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也变得很难了。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素质的培养是各门学科教育共同努力的结果,各科学科的教学内容可以不一样,但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一点上不存在差别。在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多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创新授课模式,活用教学方法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兴趣的信息资源,再现真实的情景,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良好氛围中自主、积极地学习,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眼界,增强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强烈欲望。比如:在教学《Excel2003的函数计算》一节时,以“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求一组考试成绩数据的总分、平均分为开始来导入新课,师生之间开展计算竞赛,使学生亲身体验电脑计算的奇特,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带着炽热的追求和老师竞赛时的演示去自主探索利用电子表格进行公式计算的方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教无定法,但教定要有法”。这是各科教学必须遵守的一个通用原则。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能力,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Excel2003的公式》一课,课程的要求是让学生懂得利用Excel2003的公式计算日常工作的各种报表,教育学生要公正、准确地做好各种报表;不要弄虚作假,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使学生逐渐体会到“学有所用”的快乐。根据该课程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演示和讲授相结合的方法,中间穿插任务驱动、赏识教育等方法,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发现的乐趣。

(四)、运用评价激励,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用激励式评价,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学习目标的实现,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我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以激励为主,多鼓励,少批评,通过各种活动来增加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由于孩子喜欢听表扬,那老师就不要吝惜你的语言,多给他们一些鼓励的话语,如:“今天你做的最好”,“某某最出色”,“好样的”等。还要注意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因材施教,适当降低操作任务的难度,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成功感,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总之,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成绩的进步,更要鼓励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学生能积极地发言、认真地练习,及时完成作业等都要及时地鼓励。我们适当的激励,正是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让学生想学、乐学、爱学,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打造高效课堂。

二、改善“硬”环境,服务高效课堂 目前,虽然大家已经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但要让其开展起来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硬件设施的不足。比如我校组建的微机室,由于学生多计算机少,上课时经常是两、三个学生共用一台电脑,根本无法实现人手一机,部分学生只能“望机兴叹”。信息技术教学很难正常开展,更谈不上去打造高效课堂。要想打造信息技术课堂的高效性,首先要做到人手一机(每台电脑要有显卡、网卡、声卡、硬盘和光驱等配件),由于机房电脑不带声卡,学生经常会抱怨无法播放音频或视频资料;其次,要有投影仪和黑板,在以往的教学当中,没有投影仪,教师只能通过一张嘴,无法进行准确的演示操作,有的机房甚至连黑板都没有,在上理论课时,教师无法进行板书。

因此,我认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如果要顺利开展,机房硬件环境的改善事在必行,也希望在以后的学校建设中,我们的决策者们加大对信息技术教育设施的投入,不断改善信息技术教育的“硬”环境,从而解决信息技术教育设施的“温饱”问题。

总而言之,要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真正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高效性,首先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让他们不是单纯的“玩”,而是带有目的性的学习,从而使学生能够学到计算机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实现信息技术课程开办的目的;二是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多与学生进行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三是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等因素,根据课程本身的特征,充分利用灵活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将学生吸引到有意义的学习上面来;四是在教学过程中多用激励式评价;五是改善信息技术教育设施,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良好的“硬”环境。以上几点是本人归纳的粗略的意见,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要打造成功的信息技术教学的高效课堂,还有待我们不断去努力,去提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上一篇:品牌拟人化经典案例下一篇:2024首届清华紫荆名师讲坛即将在沪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