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整顿学生仪容仪表为切入点,抓好学生行为规范

2024-05-01

以整顿学生仪容仪表为切入点,抓好学生行为规范(共4篇)

篇1:以整顿学生仪容仪表为切入点,抓好学生行为规范

以整顿学生仪容仪表为切入点,抓好学生行为规范

江建新

摘要:现代的中学生由于自小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自身抵挡不住不良环境的诱惑,学生一味地追求“时尚”,本末倒置,不把心放在学习上。学校可以以整顿学生仪容仪表为切入点,重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仪容仪表

行为规范

时尚

个性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学生追求美,讲究仪表,打扮靓丽一些,是可以理解的。可现在的学生总有少数人一味地追求“时尚”,男女同学都在头发上玩起了创新,烫、染发,剪理怪异发式、蓄留长发、男生碎发等;女生个个穿的模特儿,男生耳朵上穿的孔比女生多,有些学生看上去男孩子像女孩子,女孩子像男孩子。穿着打扮完全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违背。

针对这一现象我校每个学期学校德育处曾三令五申地提出整改,各班班主任也认真做过工作,但结果是总有部分同学在仪容仪表上张扬所谓“个性”,与学校和班主任对着干,逆反心理严重;还有部分同学比较“聪明”,跟老师打起游击战。严打治表不治本,整顿学生仪容仪表是学校和每位老师长期工作,仪容仪表不仅仅是学生外表打扮的事,而是学生内心表现的一方面,学校和班主任更以整顿学生仪容仪表为切入点,了解学生内心想法,抓好学生行为规范。

仪容指人的容貌,仪表即人的外表,它包括服饰和容貌等方面,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容貌虽是天生的,但后天得体的修饰可以尽限一个人的非凡气质,一个人的发型、妆容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审美观点和情趣。一般说,整洁端庄的仪容、朴实大方的装扮是最符合社会共同审美要求的。一个人的仪容必须是符合他的年龄特征、身份和职业要求以及特定场合的,只有这样,才可以在自己的仪容仪表达到最佳的和谐,才可以让自己得到社会或群体的普遍认可和接受,才可以使自己真正变的更美、更靓,这是一学习个人获得他人良好印象和溶入主流社会和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可小看。

中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在发展自身的各种素质的同时,必然会面对如何装扮自己,使自己外表形象既体现中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健康的人格,又展现自身的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素养的问题。那么,中学生到底应该具备怎样的外表形象呢?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针对中学生仪容仪表有明确规定:

一、仪容仪表基本要求:整洁大方,朴素得体,符合中学生身份。

二、仪容仪表细则。

1、男同学不得留长发,不得剃光头,不得染发、烫发,不理碎发,做到前不

扫眉、旁不遮耳、后不过颈,不留怪发型。

2、女同学要求理运动短发或扎马尾辫,前额流海不过眉,不涂脂抹粉,不画眉毛,不画眼圈,不抹口红,不得涂指甲油,不得披头散发、烫发、染发,不理碎发,不梳怪发型。

3、穿戴整洁、朴素、大方,不穿拖鞋,不穿奇装异服,尤其是裤腿不能有口袋和吊带,不盲目追求名贵服饰。

4、不得佩戴耳环、项链、戒指、手镯、手链等饰物。男女生均不得戴护身符。不染、不装饰指甲,不留长指甲。

5、不得穿拖鞋进入校园,女生不得穿高跟鞋。部分同学由于受到各种不良环境的影响,所以才会本末倒置,把珍贵的青春时光浪费在了这些华而不实的修饰上,无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规定。

影响学生生仪容仪表环境主要有两个: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近几年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的生活水平奔小康,但忽视了精神文明,整个社会不良现象越来越多,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学生一味地追求“个性”,不分好坏,特别崇拜一些叫什么星的时尚打扮,头发染得花花绿绿,衣服也穿得不伦不类。甚至沾染社会不良风气,既影响了自身的形象,也耽误了学业。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少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算完事,径自去上自己的班,挣自己的钱,修自己的“长城”,只是到学期结束来关心一下子女的成绩,其余一概不过问。还有,社会的转轨也给家长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现在的家庭教育容易出现一些变异和偏差:(1)残缺不全型。由于社会化分工以及价值观的重新整合,逐步攀升的离婚率和一些家庭出现的意外变故,使“不完全家庭”(父母离异,一方死亡等)的学生数在逐年上升。在这些家庭中,其直接监护人的失去或不完整状态以及隔代亲情的溺爱,使学生的家庭教育弱化或者干脆出现真空。(2)放任自由型。竞争使下岗成为一种窘迫,有的学生家长忙于做生意或应酬,他们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有相当多的家长对子女教育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他们不关心、不过问,也很少和子女沟通交流,一切任其自然发展。如此扭曲的家庭教育环境,学生的心理发展必然要受到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他们容易形成自卑、逆反、闭塞、放纵和报复等不良心理,最后发展成为较严重的心理障碍。这其中绝大部分同学是通过“个性张扬”的仪容仪表展示出来。

学生不是一时冲动去追求“时尚”,而是长期心理积累的表现。这些同学就是学校和班主任最头痛,他们不仅仅在仪容仪表上表现“个性”,在其它各方面都会表现“个性”。学校校长在班主任会上说:“一个班里的学生‘头’都管不下来,怎么管好一个班级?”是的,看上去一个学生头发是最好管的,叫他去理,不行,班主任亲自动手剪。班级管理不能用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强扭的瓜不甜,就算强行将其头发理了,也不一定能磨灭学生自我的审美观念,可能还会激化

学生内心的叛逆情绪。按照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个体人格发展是自我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一生的人格发展分为8个顺序关联阶段,不同年龄阶段经历不同的心理“危机”,发展的过程就是化解危机的过程。能否形成良好个性、健康心理,取决于能否顺利解决危机。12~18岁的发展危机是“角色同一对同一混乱”。所谓“角色同一”,指有明确的自我概念和追求目标;“同一混乱”指不识自我、不明方向。

促进实现“角色同一”的教育方式是鼓励、引导青少年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学会选择、学会担当,逐渐形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类在进步,文化在融合,观念、习俗、规范也在与时俱进。惟有内心的准则,是引领个体顺应社会变化、找到合适定位、追求自我实现的永恒明灯。实现了“角色同一”的个体,是个性化和社会化协调发展的人,是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的要素。教育管理若凭借权威,强制使用单一模式禁锢学生,不仅会抑制其分辨能力的发展,瓦解个体同一感,还可能导致处于心理叛逆期青少年的对立行为,长期积累,将演化成抵触一切外在规矩,甚至形成反社会的病态人格。所以,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上。美是什么?美是给人愉悦的体验和感受,仪容仪表美首先要给人以美好的感受,自己觉得美不一定是美的,但大多数人感受到了和谐与美好的时候,才可以说是美的。可是,个别同学的仪容仪表却给了别人不伦不类的感觉,如:男生留一头不怎么干净的长发或刺猬式的头发,一件敞开的校服披在身上,里面露出一大截花T恤,女生一头蓬乱的染成杂色的头发或卷发,穿着低胸的吊带上衣,腰间系着一条8厘米宽的人造皮革腰带,露着小腹部,下穿低腰牛子裤,脚踏拖鞋,他们的身上还挂满各种廉价的饰品,等等。你说这美吗?这只能反映一个人的审美情趣的底下和庸俗,自然和谐的才最美,心灵的纯净才是最高境界的美。

我在自己所带的班里做了一个实验,现在女同学都喜欢长发,而且拉的直直的,确实漂亮多了。但是去仔细想想,发现对学习有非常大的影响,我就在班里下了定了一条班规:在班里女同学必须把头发扎起来。看起来也非常好执行的一件事,学生也非常容易做到。事实并非如你所愿,没有一个女同学是自愿去扎,只是每次看到我在了,才不情愿地去扎,所以,现在每天早上起床我班里有一道风景线,大部分女同学在班里梳头扎头发。可以只要学生知道我不在时,她们就会把头发披下来自我欣赏。后来我一个个找来谈心,让她们从心里意识到利与弊,什么叫真美,还与家长沟通共同做思想工作,最后才做到我在与不在都能自觉把头发扎起来,而且能在寝室里就扎好才到班里。

人们只有树立了“以真为美、以善为美和以纯朴为美”的正确审美观,,正确、健康、恰当的理解的“美”的概念,那么自然会表现出良好的仪容仪表。人的意识决定人的行为,要抓好学生行为规范,必须从学生意识抓起,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班级管理是方方面面的,但想把把件事都一起抓,是不现实的。班主任为何不抓住学校整顿仪容仪表为切入点,抓好学生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2、(美)Jerry M.Burger:(2004)《人格心理学》(第六版),陈会昌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第五章,第78-82页。

3、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中译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

篇2:以整顿学生仪容仪表为切入点,抓好学生行为规范

贵家长:

中学生保持大方、得体的仪表,是个人内在修养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对社会、家长、老师、同学的一种尊重。仪表是心灵的写照。人的仪表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层次文化和精神面貌,也是我们学校学风、校风、校貌的体现。

目前我校的多数同学都能够自觉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条款要求去做,但个别追求“时尚”的同学在仪表装束方面费尽心思,在头发上玩起了创新,男女生烫、染发,理怪异发型、留长发,男生碎发等等。为此,学校决定开展“规范仪容仪表”的专项整顿活动,彻底范规学生的仪容仪表。

1、男同学不得留长发,不得剃光头,不得染发、烫发,不理碎发,不留怪异发型。

2、女同学要求前额流海不过眉,不涂脂抹粉,自然大方,不得涂指甲油,不染、不装饰指甲,不留长指甲。不得披头散发、烫发、染发,不梳怪异发型。

3、服装要求做到穿戴整洁、朴素、大方,不穿拖鞋,不穿奇装异服,不盲目追求名贵服饰。女生不得穿短裙或过分暴露衣着,不得穿高跟鞋。

4、不得佩戴耳环、项链、戒指、手机等饰物。男女生均不得外戴护身符,不准纹身。不染、不装饰指甲,不留长指甲。

凡查到不符合要求的同学,责令其即刻整改,对于不整改或整改不规范的学生坚决予以严肃处理。

希望各位家长要与学校密切配合、大力支持。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多在成绩、能力、前途等方面下功夫,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为日后的走上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不要让一时的虚荣、冲动,而遮没了青春可爱的形象,冷静、谨慎的选择属于自己的轻松可爱的仪表。教育孩子要严格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

学生签字:

家长签字:

篇3:以整顿学生仪容仪表为切入点,抓好学生行为规范

高等教育从过去的“精英化”教育过渡到目前的“大众化”教育阶段, 高校学生入学时的文化素质整体有所下降。为满足建筑施工一线技术和管理岗位人才的大量需求, 建筑类专业的教学也应明确定位于一线施工技术和管理岗位, 并注重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变化, 以往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偏重设计理论, 缺乏实践教学环节, 学生缺乏岗位实践训练, 明显不适合高等职业院校目前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更应结合实际, 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加强实践, 实行“拆”、“建”的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的建筑类专业是培养建筑施工一线的施工技术与管理人员, 要想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对该专业而言, 根据设计图纸建造出建筑物是其核心任务, 但完成该任务的前提是必须掌握建筑物的构成方式和构件特点, 之后才能谈到如何将构件单元组装成建筑物整体。传统的教学模式, 学习内容目的性、指向性差, 没有同岗位工作及时准确地联系在一起, 知识间缺乏联系, 学生没有建立起房屋建筑的整体概念, 因此, 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建立房屋建造和项目的概念, 尽早进入岗位角色, 先认识建筑, 再建造建筑。通过“拆”了解房屋整体的构造和受力, 通过“建”掌握各分项目施工的方法和过程。由整体了解到构件建造、由浅入深, 形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知识传授路径, 增强了各门课程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课程的目标是为房屋建造服务, 而非结构设计, 教学要求自然也发生了变化。

房屋建造不仅是施工技术的应用以及施工组织与管理, 其中还要用到力学、结构、材料、计量计价、测量、识图与绘图等知识和技能。但知识的学习是为施工岗位工作服务的,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工程项目, 明确知识在项目施工中的作用或应用点, 这样才能突出学习的目的性, 便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知识和技能来源于工程实践, 故针对课程内容, 设计现场实物教具, 以“讲、学、练”相结合的形式教学更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 针对实际工程进行校内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的综合实务训练, 可以有效地将单点知识和技能予以串接, 整体把握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运用。之后, 再通过施工岗位实际训练, 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岗位工作能力, 达到上岗的标准。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高职院校应该在校内建立建筑综合实训基地, 基地是本着能够满足专业教学要求, 以“训练”为主、“讲、学、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建设;按照“源于现场、高于现场”的要求, 突出真实现场环境或模拟环境建设, 对于钢筋加工、图纸识读、材料抽检或复检、架子工训练等实训项目按现场真实环境进行建设;对砌筑技能训练、模板工技能训练、工程造价能力训练按模拟环境进行建设。制作施工录像, 建立施工规范、规程、技术标准查询平台。还可承担企业人员技术培训及技能鉴定;开展施工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同时为周边地区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提供了场所, 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建筑施工实训基地的建设绝不是实际工程现场的简单挪移, 它必须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 应对施工现场进行提炼, 按照教学要求形成单点教学的有序组合, 这样才真正具有教学价值。使之能够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

二、注重学生特长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探索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新型培养模式, 把学生特长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让学生学有所长,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特长生培养制度是一种以倡导个性发展为特点的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学生参与老师研究课题的研发和技术服务项目实践, 或者自主选择课题, 开展实践性学习。该制度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在培养创新能力、促进个性发展、拓展专业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建筑类专业根据学生特点和就业岗位的要求, 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特长生课题, 在专业基础平台上, 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专业延伸, 使学生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实际工作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一技之长。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职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 我们应该积极营造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和环境, 成立CAD建筑设计兴趣小组、工程测量技术兴趣小组、建筑制图兴趣小组等, 鼓励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参加建筑设计、建筑模型制作、建筑测量技术等职业技能大赛。通过课内外的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通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科技项目, 使所学知识得到实践检验, 提高了自身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来源于本科教育的“学科型”教学体系, 这种体系仅适用于“粗坯型”教育, 不针对岗位工作, 不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成品型”教育, 其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 教学抽象, 学习内容没有同岗位工作及时准确地联系在一起, 学生自然不能透彻的理解知识, 缺乏技能训练, 学生岗位工作能力差。而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形成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全面、“讲、学、练”结合、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 是具体实在的, 通过以“训练”为主的教学, 以“岗位能力”为核心, 符合“知、习、行”的认知规律, 解决了以往教学内容缺乏联系、学习目的不明确的问题, 保证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摘要: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是高职院校生命的生存之本, 建筑类专业实行“拆”、“建”的教学模式, 以“讲、学、练”相结合的形式教学更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先进的教学理念,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工学结合,施工技术,素质教育,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刘晓勤.基于工学结合的土建类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建设[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2]刘冬学.土建类专业"2+1"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 2008, (12)

[3]王晓宏.土建类高职学生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4)

篇4:以整顿学生仪容仪表为切入点,抓好学生行为规范

一、激疑——创造的起步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金钥匙,毫無疑义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遇事都问个为什么”。因此教学时,我们要设置教学情境,利用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从而主动地完成学习活动。如教学《夜莺之歌》一课时,我先板书课题,然后借机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兴趣高昂,有的学生会问“夜莺指谁?夜莺唱歌要做什么?……”这样让学生抓住题目的矛盾入手,创设情境打开学生的思路,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使他们产生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深厚兴趣。又如《捞铁牛》一文,捞“牛”前的准备工作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读重点段,先弄清准备工作是哪几方面,然后再引导学生探知领域,知其所以然。这时,可这样激起“在这些准备中,用到了哪些与捞铁牛有关的东西?对此,你有何疑问?”学生纷纷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准备两只木船?为什么船舱要装满泥沙?为什么船之间要搭一个架子?等学生通过思考讨论,理解到怀丙做这些准备工作的真正目的。

二、引疑——创造的钥匙

当学生各种疑点激发出来后,所提出的问题往往很乱很碎,难以抓住重点,这时教师要善于选择有目的引导,不能采取否定的态度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熄灭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而要帮助学生学会探索去把握文本的主旨。一个好的问题,往往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而有质量问题,往往会像金子埋在沙子中一样,需要教师去发现和挖掘,这就是引疑。引疑,不同的课文,要用不同的方式。如教学写人的记叙文《跳水》引疑的问题可以从课题入手,一课时可先设问:“谁叫谁跳水?为什么要跳水?孩子遇到什么危险?为什么有危险?”如写事的记叙文《飞夺泸定桥》,引疑的问题可以是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的开头、经过、结果各是怎样的?状物写景的文章《三峡之秋》引疑的问题可以是课文写了什么景物?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通过上述引疑,训练学生判断、分析的 能力,使学生懂得怎样提问题,怎样提有价值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

三、设疑——创造的入门

学会设疑是创造的入门,设疑就是引导学生精思质疑,换句话说就是启发学生在无疑处见疑,进而能自己质疑。如何启发学生于无疑处见疑?教师必须为学生指点发问的

途径,教给学生发问的方法:从课题发问、从课文内容发问、从矛盾处发问、从空白处发问、从感情处发问。

四、解疑——创造的精髓

疑是发现,发现只是成功的一半,但毕竟还有另一半,只有会分析,解决问题才能抵到成功的彼岸。解疑毕竟是手段,质疑才是目的。谁来解疑呢?我们不能满足于学生质疑,教师释疑,应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紧的。1)抓住看似矛盾的地方释疑。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往往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去探究,破疑解惑。如上《草船借箭》时一学生质疑道:诸葛亮明明是用欺骗的方法去骗取曹操的箭,为什么是“借”呢?应改为《草船骗箭》才合情合理。对此问题教师因势利导,让同学们再深入地读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经过深入地阅读课文并展开讨论,大家形成了共识:借人之物要有礼貌,诸葛亮借到箭后让士兵们高喊:“谢谢曹承相的箭。”如果是“骗”还用说“谢谢”吗?借人之物必须还,诸葛亮所借的30万支箭在随后的交战中不都射“还”给他们了吗?再说,作者是站在赞赏诸葛亮计策高明的立场上写这篇文章的,如果用“骗”字不就是贬抑诸葛亮了吗!经过大家的讨论,疑惑消释了,大家对课文用词的精妙感悟得更深了。2)利用简笔画释疑解难。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简笔画的作用作了很高的评价,他说“这种在讲课过程中随手而就的图画,比现成的甚至比彩色的图画来讲都有很大的优点。”教学时,可利用简笔画帮助学生释疑解难,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

五、存疑——创造的追求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应也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予以全部解决。教师要善于选择一些问题留给学生作进一步思考,这就是存疑。“学贵有疑”,存疑是为了进一步探索,将学习兴趣保持下去,并迁移到下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有的学生会提出为什么我们不能移民到其他星球上去生活呢?面对学生的问题,我没有扼杀他们的积极性,而是直接回应:移民星球现在还不可能实现,未来说不定会实现。因此存疑是对知识追求的不满足,不满足就会有发现,就会有创造。

总之,在学习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正如陈献章所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此老师要让学生做“问”的主人,让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疑,激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做到学中问,使质疑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上一篇:大四转正申请书下一篇:施瓦辛格电影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