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行为评价策略简论——以重庆市巴蜀小学为例

2022-09-12

2011年3月, 巴蜀小学品德学科组承担了全国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品德学科学生学业评价——行为评价”的研究工作。我们认为, 行为评价的内容要以课程标准和品德课教材为依据, 重点评价品德课教材内容所涉及到的道德行为、良好生活行为、社会性行为……我们是这样操作的:教师在单元教学后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后的行为实践活动 (实践作业) , 老师对这个实践作业要进行细致指导, 让学生明确具体的行为要求, 然后, 学生根据实践作业的要求在生活中去践行, 学生行为实践了一周、半月或一月后, 老师组织行为评价活动课对学生行为实践的完成情况进行集中评价。笔者结合重庆市巴蜀小学的探索实践, 对小学生行为评价的主要策略进行简要论述。

一、主体多元化

自己评——用事实说话

自评时建议学生用照片, 视频, 图画, 小报, 日记等形式在全班展现自己完成实践作业的过程。然后, 学生根据评价标准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评价。这样, 操作以事实为依据, 说服力强, 真实度高。同时, 还培养了学生用心收集资料, 关注行为过程的好习惯。

小组评——民主集中

小组评价时, 先由小组成员在组内交流自己的行为表现, 并作出自我评价。然后, 小组依照行为评价标准, 对每个人的自评做出信息反馈, 有不认可自评的要说出理由。最后, 集体评议得出结果。

家长评——关注过程

我们根据学生某一行为发生的场景, 指导家长持续性关注孩子行为训练的过程, 重点评价孩子是否能坚持好习惯。

老师评——总结引领

课堂教学结束前, 老师全面归纳, 总结评价交流结果,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思路, 明确自己处在什么状态, 以便学生确定努力方向。

二、方式多样化

大量的研究实践证明:一个人的行为只有得到不断的强化, 这种行为再出现的可能性才会增多。这种强化就是正强化。下面推荐几种儿童强化行为习惯的工具。

【代币券法】

例如:我们班上的孩子某一个行为习惯坚持得好, 我会在班级公告榜中奖励给这个孩子一枚“巴蜀榜样标贴”。这样, 就会激发该同学继续表现出好的行为。这就是“代币券法”。如果孩子连续表现很好, 就可以规定, 孩子在得到几枚标贴后, 就可以满足孩子一个愿望。这个方法对一、二年级的学生比较合适。

【影响力黄金表】

自己制作一个简单的日历表, 日期就是一个月, 让孩子把想在这个月养成的习惯写上去。然后, 让孩子每天用符号来评价自己行为的完成情况, 月底集中做总结。这种方法, 促进了孩子自我监督, 增强了学生完成实践作业的自觉性。

【等级奖章】

我们设立了三个等级奖章:绿色的学会章, 红色的达标章, 金色的积极章, 鼓励学生行为实践过程中不同程度的进步, 提高了孩子行为习惯的持久性。

【过关卡】

为了调动孩子们完成品德实践作业的积极性, 我创造出了卡通过关卡, 深得同学们的喜欢。孩子们把它高高兴兴贴在书上, 还可以从家长换取一点小奖品。过关卡的设立, 激发了孩子坚持做好事情的动力, 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起到促进作用。

【亲子契约】

家长给孩子提出行为实践的要求, 孩子也可以给家长提出几点要求。如果做到了, 有什么奖励。如果没有做到, 有什么样的惩罚。全都写下来, 双方确认签字, 孩子和父母按要求相互监督。这样做, 孩子就会逐渐学会规划近期目标。同时, 也感受到父母尊重他, 就会以规范自身行为来回报父母。

三、标准等级化

学生的品德形成有一个内化和外化的过程, 内化是学生对道德知识的学习、道德规范的理解、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 外化是品德行为的启动、坚持。学生的行为层次水平, 反应的是道德规范的内化程度和道德品质的外化程度, 这个程度的核心是“自觉性”。学生个体只有实现了自己决定、自我负责, 自觉体现的时候才能促进道德品质外化。所以, 我们以质性评价为主, 量化评价为辅, 关注儿童的个性化表现。

优:对行为要求能主动做、认真做、坚持做, 效果好。

良:对行为要求能主动做、经常做, 效果不太好。

及格:履行行为要求被动, 经提醒后才能做到。

不及格:不能按行为要求做, 经别人提醒后仍做不到。

四、课例生趣化

学生行为实践了一周、半月或一月后, 老师组织行为评价活动课对学生行为实践的完成情况进行集中评价。教师把激励评价方法运用于养成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从外部给学生以适度的正刺激, 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参与评价, 以达到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

1. 目标年段化。

低段:学习评价——老师根据评价重点, 通过展示汇报, 当堂竞赛, 榜样示范等活动不断深化学生体验, 逐步学会评价。

中段:引导评价——老师引导学生提炼评价标准, 并据此开展自评组评活动, 在榜样引领中激励践行。

高段:自主评价——学生根据评价内容分组合作总结评价标准, 主持开展自评组评活动。在矫正行为习惯中讨论, 思辨, 通过榜样示范明确努力方向。

2. 设计活动化。

笔者结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的岗位, 我做主》一课做简要阐述。

环节一:总结开课。用总结、采访的形式让孩子明确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时有不同的角色。同时, 知道了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责任。环节二:明确标准。巧妙创设四个同学做班级清洁值日的情境, 并给四位做值日的同学评星级, 说理由。通过这样的方式创设情境, 明确评价标准。环节三:多元评价。同学们先在小组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汇报“我的岗位, 我的责任”行为实践中自己履行责任的情况, 并结合评价标准对自己的行为实践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在小组成员自评的基础上, 小组成员根据同学的表现情况, 结合评价标准进行小组成员间的互评。环节四:榜样引领。这个活动和学校德育活动相整合, 让孩子们推荐在这次“我的岗位, 我的责任”行为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同学, 学习他们的事迹, 投票产生“巴蜀榜样”。小组合作, 为“巴蜀榜样”写颁奖词, 一句句夸赞的话便浓缩在颁奖卡中。环节五:激励践行。最后这个环节引导孩子明确自己在行为实践中的不足之处, 并为自己提出努力的目标, 在《蜗牛与黄鹂鸟》的儿歌演唱中结束课堂学习。

3. 亮点凸显化。

(1) 掌握评价标准为主旨/开课伊始, 老师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启发学生思考, 逐步生成这项行为实践的评价标准。在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时, 老师不断回顾评价标准, 提醒学生根据标准进行评价。最后评选巴蜀榜样时, 全班孩子都能自觉运用标准开展评优活动了。这样层层推进, 有的放矢地引导, 我们能感受到学生对评价标准有清晰的认识并逐步掌握。 (2) 激励性评价树榜样/把评价作为学生进步的动力, 不仅在于衡量他们表现的好与不好, 也是为了激励他们崇尚成功和进步。我们在课堂上要及时对学生行为表现进行小结, 通过榜样学生的带动, 促进大面积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固化。 (3) 互动性评价促优化。在课堂上, 学生、家长, 老师都根据学生行为态度, 执行意志力、活动效果这三条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行为, 旨在标准统一的情况下, 通过多方互动, 了解学生行为表现的实际情况, 寻求最佳的教育途径, 得到比较客观真实的效果。

重庆市巴蜀小学的探索实践表明: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标准等级化;培训序列化;课例生趣化等策略富有实效。我们认为, 这些策略值得深入系统总结, 也可以在推广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完善。我们期待, 通过对学生行为发展过程的关注、引导和评价, 与各位老师, 家长, 社会力量达成共识, 建立多元化多角度的激励性评价体系, 让学生在行为实践的磨砺中激活内在潜能, 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摘要:“学生行为评价”是小学品德学科学生学业评价中的一项内容维度。重庆市巴蜀小学的探索实践表明, 以下实施策略富有实效: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标准等级化;课例生趣化。这些策略在各地“因校制宜”的推广过程中可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提高。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评价,实施策略

上一篇:在自主高效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