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教学

2024-04-07

以学生为本教学(精选8篇)

篇1:以学生为本教学

以学生为本,更新教学理念 茂名市第十九中学 彭耀梅

尊敬的各位老师,下午好!很荣幸有机会坐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对新课改的一些感悟。

课改现在已经到了深入推进阶段:一直不断坚持和完善课程标准,继续加大课堂改革,大力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其中,我们的崔老师更是一直用心的热情的引领着我们去迎接这一改革的潮流,让我们切切实实地掌握了很多新教学理念。我们是非常感激的。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我就学生如何“学”和教师如何“教”发表一下我的见解,如有不到之处,请同行们多多指正!首先,我们要重视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要求他们:

一、会学

新课程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学生会不会学习?这个问题应该是我们新课程改革成败的试金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也是我们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改变学生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我们如果片面理解“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课堂上“老师问多些,学生答多些”这样的层面,学生的学习也还是被动、消极的。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1、多鼓励学生课前预习和自学,让每一位学生带着自己的思想、灵感和问题参与课堂教学;

2、多留白,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象的空间;

3、充分利用小组学习的威力。我们学校近年来招的生源比较少,现在初

一、初二每个班才40人,这样的小班化教学环境很容易开展小组学习,因此我校目前正在搞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实验。通过小

组协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讲到《礼仪展风采》时,课前把学生分组,分别查找:握手礼仪、电话礼仪、交谈礼仪、着装礼仪、拜访礼仪、待客礼仪、称呼礼仪、见面礼仪,后让小组代表在课堂上展示合作成果。这样就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很好的拓展了课本知识。

二、乐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友好、民主、融洽的气氛中学习,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思维活跃,学习效果好;反之,思维会受阻,学习效果差。因此,我们要学会: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多下功夫为学生创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如可请学生当老师来判断其他同学的答案是否正确;或者通过“知识抢答比赛”、“小组竞赛”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对于这种方法相当欢迎,为了给自己这一组争光,可以说每个人都积极思考,小组讨论的气氛也相当热烈。

2、把课堂生活化。这次课程标准修订,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思路,进一步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的转变。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变迁、科技发展和青少年成长情况,教学效果会更明显。如讲到我们的消费者权利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讨论“食品安全事件”;讲到精神文明建设时,让学生讨论“小悦悦事件”、“雷锋精神”;讲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统一时,让学生讨论“钓鱼岛事件”,等生活、社会的热点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真正做到让学生们在"乐中学,学中乐”。

对于教师来说,我们的“教”是针对学生们的“学”。我们教师首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具体我们对自己应提出这样的要求;

一、会教

1、能结合教学实际,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体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都能很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记得yun亮老师在上《合作!竞争!》时,他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了几个问题和情境,如:一个班级中的同学之间是竞争关系还是合作关系?班里的小刚想竞选班干部,他有优点也有缺点,他应该怎样去竞争?等一系列班级中的实际问题,从而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董岸平老师在讲“如何合作”时候,让两个学生拿毛巾蒙着脸体验当盲人,两个学生体验做瘸子,然后让学生们一起合作走到某一目标地。这样的体验式教学,值得让我们感动和学习。

2、有“师问”转变为“生问”。过去,学生怕问、不会问,学生唯师,唯书。在课堂上,设置学生提问环节。如果学生的问题难到了老师,这就是教育的成功。

3、关注学习中的弱势群体,改“一言堂”为“众言堂”。

我们学校落后面比较广,因此校长要求我们关注学困生,而且给了硬性指标:平时测验要及格率为80%。这给我们很大的压力。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给学困生提供更多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如我们可以让小组组员轮流发言,我们要善于运用激励的评价鼓励那些不善于动手和动脑、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如:“你能说,说出来就是进步!”、“你还能说得更好!”、“我知道你能行!”„„。

4、坚持正确的价值指引。新课程标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命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得到加强。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我们更应该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引领学生做有道德的公民。

如在讲初二法律《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一课中,我问:你们认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是什么?学生们的答案五花八门,但最多人答的竟然是“金钱”,虽然我心里很不同意,但我没有直接批评他们,而是通过展示一个通过充满激情的视频播放——叶挺将军《囚歌》:“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就这样,我用自己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激情,让学生的心灵在情感体验中感悟到一个人的尊严比生命和金钱更重要!

二、创新教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许,应该从我们老师自己开始。江湖不是有传言吗?“政治老师一回头,全班同学都梦游”,我们教师要摆脱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断创新利用教材,创新教学思路:

1、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一教师在设计《学会合理消费》时,用了这样一个视频导入《等咱有钱了》:山珍太腻海味太腥专吃国家保护的,满汉全席开两桌,吃着一桌,看着一桌;劳斯来斯买两辆,开着一辆,拖着一辆;私人别墅两栋,一栋住人,一栋养猪;皮尔卡丹两套,一套窗帘,一套抹布 „„通过这样的幽默诙谐的导入设问:这样的消费合理吗?为什么?很自然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回归现实生活,激发思维潜能

教学要融入生活,才具有生命的活力。如在上述的《学会合理消费》设计

中,该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模拟旅行,根据行程,层层设问:旅游要做什么准备?你会不会在旅游景点买特产或纪念品?参观名人故居时,大家都去买吃的、喝的,你会怎么做?你在吃饭时看大家都在用一次性的筷子,你会怎么做?然后进一步深化问题:你平时是如何使用零花钱的?通过分析、总结自己的消费的经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消费行为。

3、创造探究条件,引导学生实践

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借鉴“知行合一”的思想,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在体验中学、在探究中学。如上教师在组织《学会合理消费》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回顾旅途前后过程,请你总结我们要避免那些不合理消费?树立那些正确的消费观?请制定我们的消费宝典。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巡回指导,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本组的消费宝典。最后,师生交流,制定成班级消费公约,来指导全班同学的消费行为。这样的课,也许消耗的课时多点,但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也体现了我们教师的智慧。

最后,我引用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习得知识扩大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谢谢!

篇2:以学生为本教学

以学生为本预设以生活为源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在改变自身教学方法的时候,应围绕课程标准,巧妙预设.把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预设在教学之中,并留足其自由驰聘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以学生为本预设;放眼社会生活.发挥教师课程管理者的作用,激活政治课堂,即以生活为源教学.这样的教学既彰显教师的教学智慧,又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 者:高勇勤 作者单位:陕西省汉中市汉台中学,陕西汉中,723000刊 名:青年文学家英文刊名:THE YOUTH WRITERS年,卷(期):“”(12)分类号:G632关键词:教学预设 关注 学生 放眼 生活

篇3:新时期教学要突出“以学生为本”

一、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

传统的数学课堂, 教师讲授数学知识, 学生接受数学知识, 学生成为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重复演练枯燥的数字之间的相互转换, 让学生苦不堪言, 索然无味。新的课标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等活动中进行“数学建模”, 从而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 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情商”与“智商”和谐统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实现“课程是知识”向“课程是体验”的转变。例如, 我在教学生“行程问题”一节时, 由于本节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 历届学生对此望而生畏, 其根本原因是学生难以将“相遇”“相对”“相向”“速度”等数学概念内化于心。对此我便设计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做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的教学模式: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玩具车, 允许在课桌上玩耍, 甚至可以在教室的地面上两人一组地进行玩具车的相向运动、相背运动、相遇情况等练习。尽管课堂秩序显得乱糟糟, 但学生们快乐的眼神告诉我:路程、时间、速率不再是枯燥的文字, 而是一种快乐的音符, 随着音符的跳动, 数学素养的生成和知识的构建已进入学生心中。这种在数学活动中得到的体验, 使学生时而有乐, 时而轻松, 时而深刻!

二、要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学习数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许多教学内容都建立了形象的生活情境,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严谨的数学思想本身并不是独立于生活之外的一种纯理论, 它来源于生活, 最终还要还原生活、应用于生活。

例如, 有一次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的练习题:一次小测验中小强数学考了100分, 妈妈承诺给小强买奖品, 小强和妈妈一块儿到商场后, 选了一双溜冰鞋和一个小皮球, 它们的价格分别是79元和22元, 妈妈买这两样东西要带多少钱?请大家估算一下。

学生们积极地讨论起来, 认为应该这样估算:79和80接近, 就把79想成80;22与20比较接近, 把22想成20。80+20=100, 妈妈大约要带100元。

学生用四舍五入的凑整法进行估计, 方法正确, 思路清晰, 对此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接着又与学生们一起算出了准确的结果:79+22=101。本来问题已圆满解决, 但由于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学生参与程度高, 一个学生接着说:“老师, 我觉得刚才的估算有点问题。如果小强的妈妈也像我们估算一样, 只带100元, 那么妈妈为小强买这样两件奖品就不够了, 还可能临时要买点别的东西, 所以我认为小强妈妈应多带点钱才行!”我马上肯定了学生的说法, 他真正地将数学联系生活实际。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运用能力, 而且这种源自生活中的数学意识正是教师所要重视的!

三、要让学生在探索、交流中, 培养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新教材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要求每节课都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这要求教师为学生设置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问题的呈现要有利于学生展开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勇于交流与合作, 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 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中。

例如, 有一次教学中, 我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张正方形的卡片, 让学生用小剪刀剪去它的一个角, 问学生还剩几个角?学生们积极地讨论起来:

学生甲:“还剩三个角”;学生乙:“有五个角”。我让他们分别说明原因, 甲:“4-1=3”;乙:“原来的3个角不变, 而剪去的角变成了二个角”。学生乙还兴奋而又自信地走上讲台剪给其余的同学看。我充分肯定并且表扬了乙同学的做法。此时, 同学丙:“老师, 我认为也有可能为3个角。”我示意他讲一下剪法, 丙:“只要沿正方形的对角剪去一个角, 就剩下3个角。”我对他的解释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然后小结:正方形卡片剪去一个角到底剩下几个角, 有可能为3个角, 有可能为5个角, 关键是我们怎样去剪它!

正当我停顿的时候, 丁学生举手:“老师我认为还有一种情况, 使得正方形卡片仍为四个角。”我示意他到讲台上来剪给大家看, 他自信地走上了讲台, 拿起剪刀按照他的思路剪去一个角, 然后向同学们出示了卡片剩余的部分。的确, 卡片只剩下4个角。

原本是一个小小的卡片剪角问题,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了三种可能情况, 学生不仅亲自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而且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思考和探究, 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的求知过程充满乐趣, 充满收益, 正是落实新课标、体现新理念的魅力所在!

篇4:以学生为本 促有效教学

一、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

学习就像跳高,跳高需要助跑来积蓄起跳的力量,学生学得是否顺利,是否轻松,学的质量好差也要看蓄势的程度,这个力量就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教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要了如指掌,在教学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即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以不讲,学生容易掌握的应该少讲,学生学有困难的就要精讲、巧讲。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提高,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认识生字的途径也越来越丰富,其中不少生字学生已经通过其他途径认识了,在教学这些生字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有所侧重。例如,教师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并提问:“哪些你已经认识了?怎么认识的?”有的学生说“我会读‘苹’,我在超市里买水果时看到的。”有的学生说“我认识‘酒’,我爸爸喝的酒瓶上就有这个字。”我让这几个学生做小老师领读这两个字,然后我再教学其他的生字。这样的处理就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不但能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而且从潜意识里鼓励学生通过生活去识字,丰富了识字的途径,激发了学生的识字热情。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兴趣爱好是推动人们积极主动从事某项活动的助推剂,学习活动也是如此。只要学生对所学习的对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逐渐演变成自身的爱好,这时教师就是不想让他努力也难,教学效果自然得到保障。

新颖别致的导入是引发学生开始探究的试金石,灵活丰富的教学手段是诱导学生深入探究的磁石,催人向上的表扬鼓励能激励学生探究勇气的催化剂。其中各种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激发学生兴趣爱好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例如,《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是一个独幕剧,非常适合学生表演。我找了三个学生分别扮演公仪休、子明和管家,让他们按照课文的提示和自己的理解表演出来。爱好表演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个个举手踊跃参与,表演起来也分外卖力,表演结束后再请其他学生评选出最佳小演员。表演和评议这两个环节为学生再现了课文的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促使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尊重学生的思维习惯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从中高年级开始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但其抽象的逻辑思维还是建立在学生对具体事物感悟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之上,或者说这种抽象思维必须带有一定的形象性。语文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尊重学生的思维习惯,从而展开教学。

例如,教学《草原》一文,孩子从没有见过草原,如果仅凭抽象的文字阅读,就想让学生凭空想象去理解体会简直是无稽之谈。教学时,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把美丽辽阔的大草原“搬”到教室里,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不断发出“哇,草原好美呀!”,“哇,草原好大啊!”的惊叹声,草原的形象之美也就在学生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个时候再让学生去潜心读文,阅读想象,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应该说,首先借助具体可感的画面来唤起学生的形象记忆,然后通过阅读想象表达感受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尊重了学生的思维特点,也就能够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了。

四、遵循学生的情感体验

言为心声,作者常常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诉说自己的内心感受。教师就要能带领学生走近文本,透过语言文字表面去领悟其背后隐藏的东西,从而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产生与作者的心灵共鸣,受到美的熏陶。在这个过程中,重视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是前提。

例如,教学《放小鸟》时,要想让学生真切体验到鸟妈妈叫声“焦急”一词所蕴含的丰富情感,教师尝试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此时就是这只鸟妈妈,你会对小鸟说什么?要是你是这只小鸟,你又会说什么?这样的问题旨在转变学生的角色体验,让学生体验小鸟想回家、想回到妈妈温暖的怀抱的迫切心情,体验鸟妈妈对孩子的思念之苦、牵挂之情。然后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声中让学生回忆自己与妈妈之间的深厚感情。至此学生已经被浓浓的母子之情所包围,“鸟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小鸟”、“亲情最可贵”等意识也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了,这也是这篇课文所渗透着的人文情怀。

篇5: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体,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要全面发展。就学校教育而言,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样,通过设计和谐的教学课堂,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提供和谐的成长环境,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加和谐,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关系更加融洽,从而达到为社会培养和谐有用之才的良好效果。

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莫过于师生关系,师生能否和谐相处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实践证明,只有教师的“爱生情”,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因此,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和宽容学生,不仅让学生感受爱,还要让学生享受爱,更要让学生学会爱。要主动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育行为,改革教学方法,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和教育学生。要通过建立心理相容、相互尊重、平等博爱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心灵深处碰撞出和谐愉悦的火花,才能实现教育教学成果的最大化。

坚持以学生为本,关键是建立和谐的课堂教育。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师生互动、学生互动都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进而调动学生间的互动,让学生在互动中启迪心智、优化思维,学会团结协作,提高发展社会活动能力。学生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理解知识的形成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感性知识向理性能力的转化。要让学生主动学,最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实用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要确立教法要为学法服务的观念,要围绕教材寻找科学系统的教学方式,依据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来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工作,既要研究一般的学习理论、学习策略、学习方法,更要研究不同学科、不同类型学生的实用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学习。课堂教学不是从逗号走向句号的过程,而是引导学生带着问号进入课堂,在教学中产生更多问号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具备可持续发展进步的基础。要善于设疑、留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要充分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想方设法让课堂教学“动”起来,真正把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

学生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需要,而且有情感与理解的需要。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摒弃违背人本思想的做法,构建个性化的和谐管理模式。在广大学生中牢固树立主体意识、民主意识,让其主动参与班级管理,鼓励和支持他们为班级管理出主意,提建议,想办法,努力使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要改变过去师生之间的约束关系、服从关系和命令关系,建立关爱、温馨、和谐、信任的朋友关系,把互信互爱作为老师对学生的最高奖赏。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管理中应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努力用真诚、真心去激励学生,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自尊心和学习热情。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素质、能力的差异用其所长,尽其所能。只有这样,才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培养创

造性人才。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心境和行为影响很大。心理学家认为:凡来自环境的刺激,都是对人的活动发生作用的要素。因此,坚持以学生为本,要努力实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运行,使学校的自然环境、人

文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我们生活在科学的时代,准确的说,是生活在自然科学大行其道的时代。

现代生活能够变得这样方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然科学的贡献,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科学,所以,我们应该对自然科学有所了解,至少不应该做一个科学盲。

另外,自然科学里包含了很多非常有用非常巧妙的思维方法,了解这些方法,学习并且掌握这些方法,对我们以后的思考有很多很多的好处。

在开始讲自然科学知识以前,我想要先介绍一下,什么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大概包括了一些什么样的知识内容。

学习一门知识以前,先应该尽量弄清楚这门知识的大体情况:这是一门什么样的知识?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它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习方法上需要注意些什么?

先弄清楚这些,就能够给你一个思考的基础,让你开始学习这门知识的具体内容的时候,一开始就可以围绕学到的知识进行各种思考,这样就不会感到迷茫。

先了解整体全貌,再了解具体细节,这是一种对学习非常有好处的思维习惯。

那么,什么是自然科学?

首先需要明白,我们说自然科学的时候,可能指的是两个不同的意思,一个指的是自然科学研究活动,另一个指的是自然科学知识,今天我们在这里谈的,是自然科学知识。

自然科学是一种知识,是一种科学知识,是关于大自然的科学知识。

从这个介绍你可以看出,有不止一种知识,科学知识只是其中一种。再往下分,有不止一种科学知识,自然科学只是其中一种。比如说,我告诉你我家院子里有一棵桃花树,这是一个信息,它让你知道了一件事情,但它没有普遍意义,只不过是关于一棵树的信息,所以它不是知识。但我告诉你,桃花通常有五个花瓣,这就是一个知识,因为我告诉了你所有桃花的花瓣数量,它具有普遍意义,以后你看见桃花,不用数也知道它有几个花瓣。

现在你知道了什么是知识,而科学知识是知识的一种。科学知识就分为这样三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有思维科学

1.鱼睡觉时? 睁着眼睛睡

2.蚯蚓的食物是? 泥块

3.蜜蜂中的蜂王是? 雌蜂

4.以下哪种并非淡水鱼? 鲨鱼

5.蒲公英传播种子时? 依靠风力

6、在杠杆上起到支撑作用的那一点叫做? 支点

7.人体最坚硬的部分是? 牙齿

8.恐龙是什么动物? 爬行动物

9.最清洁的能源是? 太阳能

10.蜻蜓点水实际上是在? 产卵

11.飞行速度最快的鸟是? 雨燕

12.对人体来说安全电压是多少伏以下? 36伏

13.目前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鸟是? 鸵鸟

14.有鬃毛的狮子是雌性还是雄性? 雄狮子 15.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哪一种? 鲸鱼

16.被称为“中国鸽子树”的珍惜植物是? 珙桐

17.人类的性别是由哪一条染色体决定? Y染色体

18.小鸡是由鸡蛋的什么发育而成的? 蛋黄

19.地球公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自西向东

20.我们必须如何对着太阳,喷射水雾,才能制造彩虹? 背对 21.气温、水、植物等对岩石的破坏现象叫做? 风化 22.地球自转时,地轴的北极始终对着下面哪颗星? 北极星 23.一般企鹅以居住在何处而为人们所知? 南极

24.我国的热带雨林主要在以下哪个城市? 西双版纳

25.泥鳅离开水后也能生存,它离开水后是用什么呼吸的? 肠

26.假如你被一只蚊子叮了一口,那么我们可以判断叮你的蚊子是? 雌蚊子

27.大雨过后,天空中出现美丽的彩虹,这是什么原因? 阳光的折射

28.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内都含有哪种糖类物质? 核糖

29.一只杜鹃鸟要下蛋了,此时它会怎么做? 将蛋下到其他鸟的鸟巢里

30.当红旗向东南飘动时,这时刮的是什么风? 西北风

31.月球围绕着地球转动的方向是? 自西向东

32.“竹子”属于哪一类植物? 草本植物

33.风速越大,风力就会怎么样? 越强

34.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哪种电? 正电

35.蚯蚓适合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阴暗潮湿

36.蚊子发出的“嗡嗡”的声音是由于? 翅膀振动

37.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是哪个国家发射的? 前苏联

篇6:以学生为本教学

摘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将教学主体放在学生身上,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高中化学作为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所受影响也是颇深。不少优秀化学教师通过实践和教学调研为“以学生为本的化学教学”理论的丰富与完善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笔者作为一位即将踏足教育事业的后辈,在自己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却发现在学生的心中,“以师为本”的学习方式却是根深蒂固。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

化学教学

期待

留缝教学

建构主义

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既往的七次课程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于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因为“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根深蒂固,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行受阻,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新课改也就成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将教学主体放在学生身上,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

化学作为中学课程的重要组成,所受影响也是颇深。不少优秀化学教师通过实践和教学调研为“以学生为本的化学教学”理论的丰富与完善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除去少部分有着极其优秀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的学校的学校学生,在部分学生(我所接触到的)的心中,“以师为本”的学习方式却是根深蒂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上,学生经常以获取知识为最终目的,以获取问题答案为课堂交流核心,而“知识”、“答案”的来源便是“师”(老师、教材、考纲)。“知道”(对知识点本身或是答案有一定的了解)成为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2)一个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往往被学生忽略,化学学习方法更得不到体现。化学知识的迁移学习能力薄弱,仅停留在表面。(如已学完“物质的量的浓度”再让学生自行理解“质量物质的量的浓度”的概念,学生多数会“知道”。但是追问学生,这两个物理量谁受到温度的影响小,学生马上会无所适从。因为,以前老师从来没让他们思考、比较过教材外的东西。)(3)化学用语的口头表达不到位,高中学生在分析化学问题的时候还会出现描述的物理量与单位对不上号的情况。(4)化学考纲就是化学的全部。除去少数学生会自行关注考纲外的化学知识,其余学生仅在考纲内反复挣扎。如果说还有额外的知识来源,可能也就只有练考纲内的习题顺带接触的一点东西。

针对上述情况,我结合自身家教实践、实习中的经验以及与学生交流获得的信息反馈,对问题的成因做如下分析,并提出以下解决方法:

一、让学生明白“鱼”与“渔”的差别。

中学学生的化学课程学习是从初三才开始的,相比于其他的自然科学科目来讲,出现的时间较晚。学生临近初中毕业,更直观地感受到来自于学校、家庭乃至于社会的压力。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对以前没有系统接触过的化学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抵触。加之初三化学直观性知识较多,仅需要学生记忆,所以经常被学生视之为“有着理科名字的文科”,形成了只要“背答案、记例题”就可以学好的错误学习理念。因而养成了不学“渔”,只求“鱼”的错误学习方式。而在初中化学还未出现较强的理论性知识的前提下,这种学习方式却刚好满足中考要求。学生更笃信求“鱼”即可。所以,这种学习方式延续到高中。然而高中的知识理论性和系统性都得到了逐渐的加强,仅靠求“鱼”,学生很难达到阶段性的学习目标。然而初中的成功经验提醒着他们,化学的学习是可以求“鱼”的。因此,部分学生选择加大力度从“师”的身上获得更多的“鱼”,而忽略老师费尽心机传授的“渔”,最终只能事倍功半,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化学教学中,我们需要时刻提醒学生化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已有知识获取新知识。并且可以设计合适的环节(如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变迁)引导学生自己运用化学学习方法去获取新知识,增加其学习能力,让学生明白“鱼”与“渔”的差别。最终让学生成为捕鱼人。

二、给学生足够“缝隙”思考。

学生没有兴趣学,是源于“师”的严防死守。作为老师,我们可能在上述的问题上给予学生引导。但是有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总有一些同学跟不上课堂的节奏,而我们要保证教学任务完成,于是我们选择“考纲内反复练,考纲外不去管”的方式。但我们更要清楚,给学生学习空间和时间思考的必要性。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成功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对于学生来说,能通过自己的方式理解一个反应或是解决一个化学问题远比老师反复的讲解来得有趣。哪怕学生理解有所偏差,只要我们进行合适的引导,学生最终还是会有更多的收获。有个高中化学老师问了他的学生一个问题:“请凭借你的化学经验来推测一下,酯化反应中是醇脱去一个氢,还是酸脱去一个氢?”当时老师一直在等,而他的行为也让其中的一个学生从不想思考转变为慢慢的琢磨。最后,当时的那个学生举了手,并说出他当时认真思考的答案:“酸脱去氢,因为酸的那个氢离子在水中就容易电离。”答案很显然是错的。他当时的心情很低落,但老师的一句话却带回了他的心:“具体的机理你可以去自己找点课外书籍查查。我现在只能告诉你,是醇脱氢。因为我的名字叫陈克勤。”老师幽默的笑侃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也成就了今天的笔者。给学生多点空间和时间,让他们真真正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这也就是张芳玲在《给化学课堂教学留条缝》一文中所提及到的。而且“缝隙”更不是单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等待;更有“设计留缝”“教学留缝”“设疑留缝”“情感留缝”“作业留缝”等。这些“缝隙”的存在会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更大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三、多给学生一些期待。

罗伯特·罗森塔尔所做的预言实验向我们明确地说明了:他人的期待可以改变你的未来。但一些老师很少会去期待学生在课堂上有什么惊艳的表现,甚至对此表示抗拒。他们习惯备好严谨的教案,全程掌握课堂的节奏,不允许课堂有一丝脱轨的迹象。部分新老师甚至会设计好学生回答的“台词”。这是一份活脱脱的剧本,老师又如何去要求学生发挥其本体性和创造性?他们仅仅是剧本中的“主角”罢了,命运在教学之前就已经注定。我们为何不在课堂上对学生多一点期待,将沉闷的“讲与听”变成一场思维的大碰撞。

学生总会在不经意间给你大惊喜。

四、给学生搭建更大的舞台。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学校本身可以组织合适的化学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平台,让他们在“情境”、“协作”、“会话”中交流、学习。通过交流、学习,学生会不断建立“新的平衡”,完善意义的建构。以此稳固学生基本知识,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发现能力以及解决能力,同时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以及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新课改的最终目标,完成素质教育。

篇7:例谈数学教学应以学生为本

摘要:新课程改革应以学生为本,充分关注学生,关注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和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观念的培养。面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本,顺应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关注、尊重、欣赏、培养、学习

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坚持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着重点的开放的发展的教育体系。这个体系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从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宜,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平等对待学生等方面开始,真正做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为本,充分关注学生,关注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和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观念的培养。面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本,顺应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下面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所见过的一个教学实例: 教学内容:表内除法

(一)除法的初步认识中的除法 教学片段:

在引出除法算式20/4=5后给出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为被除数、除数、商,在说商时:

生甲:老师,为什么等号的右边叫商? 师:为什么崔乐贝叫崔乐贝呢?

生乙:因为崔乐贝的爸爸姓崔所以他叫崔乐贝

生甲:哦!我知道了,因为商的爸爸姓商,所以叫商。

师:同学们的想法很丰富,很好!老师问你们,为什么我们把门叫门,窗户叫窗户而不叫别的名字? 这时学生开始思考,生丙:老师我知道了是随意起的。

老师借这个同学的话说:对,就是随意起的,就如把我们人类叫做人,若当时把我们叫做猪,那我们现在就都叫做猪了。

这个数学教学片段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下面就这个数学教学片段,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价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去否定或者说是去阻止学生的思维,就如学生甲提出问题:“老师为什么叫商”,倘若老师不随着学生的思路走,而说成让你叫什么就叫什么,问那么多干什么等,像这样的去打断学生的思路,不仅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很有可能扼杀了一个爱思考的好学生,甚至是一个未来的发明家。

教师应该真正转变角色,摆正自己的位置,要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以及从学生的反馈中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教师要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理解,跟着学生的思路走,直至学生理解为止,做到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及经验进行无缝地衔接,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要在课堂中多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把提出问题放在比解决问题更高的地位,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想解决的问题,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学会倾听、尊重学生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掌握和实践学习方式,必须从教师的“教”开始。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及任务的前提下,既要考虑教法又要考虑学法。考虑到学生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的想法、思路以及所面对的困惑。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学会倾听、学会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而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要让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开放,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使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序,更加充满生机。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和谐的课堂应该是动静搭配合理,张驰恰当有度,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思索中感悟,不断提升思维能力。

在这个教学片段里,也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教师的引导是一种启迪,一种激励,不是拖着学生走,而是唤起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学生不断地向上攀登。“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都有潜在的发展因素,都可以积极成长。但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尊重、信任、赏识每一位学生,更好地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中,师生应当共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即使学生的见解有偏颇,也应耐心地启发诱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切忌批评、斥责。尊重学生,可以使学生在信任中奋起,在温暖中敞开心扉。对话、交流是沟通、理解的捷径,教师跟学生对话,要以肯定学生的优点为先、为主,让学 生在激励中显示自我,实现自我,真正的建立人格民主平等,注重学生的一言一行,根据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目标定位。

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欣赏

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闪光点,有的也许教师也无法比拟。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个体,固然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尽管如此,教师也要保持用欣赏者的眼光看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怀、爱护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欣赏,也许教师对他的欣赏正是他勤奋学习和创新的目标和动力。给每个孩子信任的目光、鼓励的话语吧,也许你的一个眼神、一段话语就是一个孩子即将成功的基石。

1欣赏学生所想的

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对待所学知识也是如此,教师不应强求每个学生都和自己所想的一样。允许学生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需要。万事由想开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很好的证明,如果他对于落到地上的苹果视而不见,毫无所想,那他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成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一份报告《学会生存》中曾指出:“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要发挥教育的创新价值,我们的教师就要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开始。

2欣赏学生所讲的 学生有了想法不讲,就无法体现其思维的独特性。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讲出自己的想法,无论合理与否,只要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讲出来的,就应给予表扬,不应简单否定。就像这个例子,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由于学生的不同想法而变得可探索了。这不仅使所有学生受益,使发现问题者获得成功的体验,也给我们教师不尽的启示。

老师们,在我们无私奉献我们的热心与爱心的同时,增加一些细心、耐心、虚心和信心吧。细心地观察了解每个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去设计教学过程;耐心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找出发言中的合理因素,因势利导,使每个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虚心地求教于某方面超越我们的学生,使学生感到教师并非圣人,也有不会或出错的时候,从而使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迷信课本,善于思考,善于创新,敢于挑战。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主动探究、交流合作的方式,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独立思考和与人合作。其实在实际教学中,老师采用哪种教学模式,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怎样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都应以学生为本,因课堂教学内容而定。教学应该把两方面的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一味的以学生为本的做法,只看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如果一直顺从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都以学生说了算,这其实是抹杀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学生还是未成年人,很多看法还是片面的,如果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势必要多走很多弯路。学生的很多行为还需要规范,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这都需要老师的指导。需要老师的指导,但是又不能一切都以老师说了算,尽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时刻都不要忘了学生是独特的个体。教师的教学就是为了学生服务,在教学中眼里始终有学生。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一个成长、成熟、成功的平台。最后,让我们和我们的学生并肩携手、信心十足地从成功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杨韶刚﹒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篇8:以学生为本教学

( 一) 缺乏基本的翻译常识。作为初中起点的学生, 由于英语基础薄弱, 在之前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很少或根本就没有进行过翻译训练, 更缺乏对翻译课程一些常识性的基本了解, 因此学习中难度很大。

( 二) 对于英译汉翻译技巧知之甚少。任何事情都有其规律可循, 翻译这门课程也不例外, 作为初学者, 在学习时掌握一些经常采用的翻译技巧是不可或缺的基本, 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之中逐步体会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 注意经常性用到的一些技巧, 并善于总结一些基本规律。

( 三) 语表达不清, 缺乏中文表达能力。翻译是外语和母语两种语言之间的转化, 要求母语准确完整, 符合母语的表达习惯, 因此, 考生在学习时也应该注意训练自己的母语表达能力, 力争达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 四) 有些代词翻译得不够明确。语言的使用总是发生在一定的语境之中, 为了使语言更加简洁清楚, 特别是为了避免一些词汇的重复使用, 经常使用一些词来加以指代, 在翻译的过程中, 应该仔细地阅读全文, 找出准确的指代部分, 并明确地翻译出来。

二、明确学科作用与目的

如果要真正地开展好一个学科的实践教学活动, 那么首要的问题就是正确地理解和认识一个专业, 并且充分理解和明确这一学科在专业教学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开设的目的和意义。商务英语专业是运用英语这种世界性语言从事商务活动的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它的培养目标也是非常明确的, 基于中职校和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的生源基础, 我们不可能期待毕业生去从事笔译、口译等理论性很强的工作。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应重新确定翻译这一学科的培养目标: 要求学生在掌握英语商务信函、电传、电报以及外贸、金融等领域中基本的实用知识的基础上, 了解其语言特点和专业词汇, 掌握商务英语翻译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为将来从事商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适当取舍、精讲善练

在充分明确了这一点之后, 应该从选取教材着手, 并且对讲授内容进行适当、合理的取舍。对于教材中关于翻译历史、翻译流派、翻译的标准等理论性强、实用性又不大的内容采取不讲, 由学生课下自学或者略讲, 只要求学生了解和理解。而对于翻译过程中由于英、汉语言的差异而容易造成的失误、一些常用的专业词汇译法等则进行细致、深入的讲解, 并结合一些实例进行广泛、充足的练习。在整个理论教学中时刻体现实践教学, 不仅仅要让学生听懂, 更加要让学生学会。

四、实用为主、内引外联

翻译课教学不应该是单独讲授翻译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的一门学科, 它在整个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工作之中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任务: 支撑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从这一高度上考虑, 应该根据实际调整实施性教学计划, 将翻译课和外贸函电两门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开课, 并且安排同一教师任课, 在教学过程中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切实让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之中掌握一些用得上的基本技巧和基本技能。

五、掌握必需的翻译技巧

( 一) 总的原则。

1. 注意做到“信”。“信”就是要忠于原文, 不要误解作者的原意, 要尽量做到翻译的过程中不出现歧义。

2. 注意做到“达”。“达”即是要翻译到位, 对于原文中的关键短语、关键词汇一定翻译准确无误。

3. 注意做到“雅”。“雅”就是指文雅, 就是要符合汉语的语言修辞、语法习惯。

4. 尽量避免意译, 力争直译。

( 二) 结合英文写作特点对语言进行整体理解。一是英文的主题句一般是段落第一句, 然后展开说明。展开的写法有多种, 可分写, 可以是下定义, 可以代词复指等。掌握了这一方法, 可以从通读整篇文章着手, 先把握文章的中心大意, 把握住段落之间的起承转合, 而后在翻译时再在语境中明确词义, 进而做到翻译更为准确。二是做好具体词句的理解和翻译。对词的理解可以从构词法, 特别是添加词缀、词性转换等逻辑关系方面入手。对句子的理解可以从句子的成分划分和语法等方面来实现。对于长句, 可采用顺译法、逆续法、重复法、分译法、括号法、综合法等译法。

( 三) 汉语表达。正确理解原文后, 还要通过适当的翻译技巧用规范的汉语表达出来。

1 . 增词法。根据需要增加一些词语, 如代词转化为名词等。

2. 减词法。根据汉语的语言表达习惯, 删去一些词。

3. 肯否表达法。原文为肯定句, 译成汉语时为了增强修辞效果, 可以译为否定句。反之亦然。

( 四) 核对原文。既要核对译文是否准确、通顺, 还要注意关键词汇和短语、句式等各个方面的采分点。同时不要忘记全文结构的表达。

六、加强汉语, 特别是古汉语的学习

学生的汉语言能力, 已经成为学生翻译课程学习的主要障碍之一。由于学生汉语语言水平的制约, 很多时候不能够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更不要说准确表达英文作者的原意。特别是要加强古汉语的学习, 因为古汉语中有好多语法修辞、句式结构、语序, 都和英语有相似之处。而且, 有好多英语中的用法, 可以借鉴古汉语中的修辞方法加以解释说明, 从而让学生对其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例如英语中对于动名词的理解, 就可以借助于古汉语中的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来帮助学生理解。

七、改革考评模式

为了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 突出实践教学地位, 可以对翻译课的考试模式、作业内容进行改革。每一次作业, 不再选择理论性的东西而是结合外贸函电的内容翻译6 ~ 8 个句子, 每学期翻译2 ~ 3 篇短文, 作为平时成绩记载, 按10% 记入总成绩; 同时取消期中考试, 而是安排大作业, 并以30% 计入总成绩; 在期末考试上, 变闭卷为开卷, 试卷内容分理解、记忆、实际运用三个大的方面。记忆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记住一些常用的翻译术语和有关中国翻译史、翻译标准和翻译技巧等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原理和具体事实; 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对上述内容进行解释和说明, 能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欣赏或评价译文的优劣; 实际应用要求学生能在各种具体的英汉互译实践中, 把自己记忆和理解的各项内容加以灵活运用, 解决一定难度的函电翻译问题。考试题型包括填空题、判断说明题、多种译文比较、函电方面的词语翻译、句子翻译和段落翻译等。

八、结语

总之,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所培养的人才肩负着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提高的重任。职业教育中的英语专业必须勇于面对自身存在的问题, 迅速提高办学质量。教育的全球化使得我们已经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 只有增强自己的实力,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踏出一条生存之路。我们的培养对象和受教育者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 才能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合格建设者。

摘要:基于中职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基础, 要求必须逐步改变传统教学, 特别是实践教学的固有教学方式, 牢固树立理论为实践服务理念, 以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关键词:英语教学,翻译技巧,实践应用

参考文献

[1]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2]罗进德.翻译教学门外谈[J].外语研究, 1997, 1

上一篇:遗传美文下一篇:安学校全工作做法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