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基本法律知识

2024-04-27

企业并购基本法律知识(通用6篇)

篇1:企业并购基本法律知识

企业并购基本法律知识

作者:姜婉

一、企业并购的分类

(一)企业并购按法律形式分类企业并购按法律形式分为吸收合并、创立合并和控股合并。1.吸收合并。吸收合并也称兼并,是指一个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支付现金或发行债券等的方式取得其他一个或若干个企业。吸收合并完成后,只有合并方仍保持原来的法律地位,被合并企业失去其原来的法人资格而作为合并企业的一部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2.创立合并。创立合并是指合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联合成立一个新的企业,用新企业的股份交换原来各公司的股份。创立合并结束后,原来的各企业均失去法人资格,而由新成立的企业统一从事生产经营活动。3.控股合并。控股合并也称取得控制股权,是指一个企业通过支付现金、发行股票或债券的方式取得另一企业全部或部分有表决权的股份。取得控制股权后,原来的企业仍然以各自独立的法律实体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二)企业并购按经济实质分类按照企业合并的性质进行分类,企业合并可以分为购买性质的合并和股权联合性质的合并。1.购买。购买指通过转让资产、承担负债或发行股票等方式,由一个企业(购买企业)获得对另一个企业(被购买企业)净资产和经营控制权的合并行为。在企业合并活动中,通常总有一个参与合并的企业能够控制其他参与合并的企业。只要一个参与合并的企业能够控制其他参与合并的企业,就能够辨别出哪个企业是购买方。2.股权联合。股权联合是指各参与合并企业的股东联合控制他们全部或实际上是全部净资产和经营,以便共同对合并实体分享利益和分担风险的企业合并。当参与合并的企业根据签订平等协议共同控制其全部或实际上是全部的净资产和经营,参与合并的企业管理者共同管理合并企业,并且参与合并企业的股东共同分担合并后主体的风险和利益时,这种企业合并属于股权联合性质的企业合并。

(三)会计方法选择的基础会计方法的选择基础:经济实质而非法律形式。厘清并购按法律形式分类和按经济实质分类是正确选择会计处理方法的钥匙。我们不能望文生义地将两种分类简单地联系起来:吸收合并属于购买性质的,兼并方属于购买方,而被兼并方属于被购买方;创立合并就是股权联合形式的合并,因为它们是联合成立一个新企业。事实上,两种分类间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吸收合并从法律上看,一方被取消法律资格并入另一方从而成为另一方的下属单位,另一方则以原来的法律实体和地位继续从事生产经济活动。但是,在实质上,双方股东可能是以平起平坐的身份通过股权的联合、董事会的构成和高管人员的安排共同控制并购后的企业。例如,1998年浙江大学与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浙江大学,并不是浙江大学吸收合并了后三所学校,而是沿用浙江大学校名对原四所大学资源的整合。创立合并从法律形式上看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联合成立一个新的企业,用新企业的股份交换原来各公司的股份,但并不是说创立合并不存在主并购方。如果有主并购方存在,从实质上讲就属于购买形式的合并。对于购买性质的合并,会计核算必然采用购买法;对于股权联合性质的合并,理论上应采用权益结合法。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大相径庭的结果购买法运作机理:购买法假定企业合并是一个企业取得其他参与合并企业净资产的一项交易,与企业购置普通资产的交易基本相同。购买法要求按公允价值反映被购买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项目,并将公允价值体现在购买企业的账户和合并后的资产负债表中,所取得的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购买成本的差额表现为购买企业购买时所发生的商誉。因此,购买法的关键问题在于购买成本的确定、被购买企业可辩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和商誉的处理。权益结合法运作机理:1.采用权益结合法时无需对被合并企业进行公允价值的确定。不论合并方发行新股的市价是否低于或高于被合并方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一律按被合并企业的账面净值入账。2.在权益结合法下,被合并企业在合并日前的盈利作为合并方利润的一部分并入合并企业的报表,而不构成合并方的投资成本。3.账面换出股本的金额加上现金或其他资产形式的额外出价与账面换入股本金额之间的差额,应调整股东权益。其理由是,当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的形式进行时,所发生的仅仅是股权的交换,并非现实的资产交换,其升值部分不应视为商誉,而应作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即资产的量度是以原始成本表述的,其公允市价超过原始成本的部分都应体现在股东权益之中。4.合并过程的费用,如注册登记费、财务顾问费等应作为合并后企业的费用并抵减合并后的净收益。5.实施并购以后,参与并购的各方均采用统一的会计政策。6.并购完成后的两年内处理并购前各企业的资产而产生的重大损益应在合并会计报表中作为非常事项进行充分披露。

二、并购方案

(一)公司并购的方法:(1)公司并购办理时用现金或证券购买其他公司的资产;(2)公司并购办理购买其他公司的股份或股票;(3)对其他公司并购公司股东发行新股票以换取其所持有的股权,从而取得其他公司的资产和负债。”

(二)公司并购包括以下主要条件:(1)公司并购当事人的地位协议,包括名称(姓名),住所,姓名,职务,国籍的法律代表等;(2)公司并购购买或认购股份和股本提高价格;(3)实施的性能模式的协议期限;(4)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当事方;(5)违约责任,解决争端;(6)在签署协议的时间和地点。

三、并购的程序

(一)一般程序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并购行为从仅有一个模糊的并购意向到成功地完成并购需要经历下面四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战略的要求制定并购策略,初步勾画出拟并购的目标企业的轮廓,制定出对目标企业的预期标准,如所属的行业、规模大小、市场占有率等。据此在产权交易市场搜寻捕捉并购对象,或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发布并购意向,征集企业出售方,再对各个目标企业进行初步比较,筛选出一个或少数几个候选目标,并进一步就目标企业的资产、财务、税务、技术、管理和人员等关键信息深入调查。

2、并购策略设计阶段。基于上一阶段调查所得的一手资料,设计出针对目标企业的并购模式和相应的融资、支付、财税、法律等方面的事务安排。

3、谈判签约阶段。确定并购方案之后以此为基础制定并购意向书,作为双方谈判的基础,并就并购价格和方式等核心内容展开协商与谈判,最后签订并购合同。

4、交割和整合阶段。双方签约后,进行产权交割,并在业务、人员、技术等方面对企业进行整合,整合时要充分考虑原目标企业的组织文化和适应性。整合是整个并购程序的最后环节,也是决定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以上是所有企业并购必须经历的过程。中国现阶段企业的并购分为上市公司的并购和非上市公司即一般企业的并购,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有很大不同,其中上市公司收购和出售资产受到《证券法》、《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等更严格的法律限制,其并购程序也更加复杂。本节要讨论的主要是通过产权交易市场进行的一般企业的并购程序。

(二)一般企业的并购程序

这里的是指除上市公司外的所有企业。其并购的程序大致如下:

1、企业决策机构作出并购的决议。企业股东会或董事会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进行并购形成一致意见,做出决议。并授权有关部门寻找并购对像。

2、确定并购对象。企业并购成功的第一步是选择正确的并购对象,这对企业今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一般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选择,一种是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其信息来源于全国各地,信息面广,信息资料规范,选择余地大。另一种是并购双方直接洽谈,达成并购意向,制定并购方案并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

3、尽职调查并提出并购的具体方案。并购企业应对目标企业所提供的一切资料如目标企业的企业法人证明、资产和债务明细清单、职工构成等进行详细调查,逐一审核,并进行可行性论证,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并购方案。

4、报请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国有企业被并购,应由具有管辖权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审核批准。

5、进行资产评估。对企业资产进行准确的评估,是企业并购成功的关键。并购企业应聘请国家认定的有资格的专业资产评估机构对被并购方企业现有资产进行评估,同时清理债权债务,确定资产或产权的转让底价。

6、确定成交价格。以评估价格为基础,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公开挂牌,以协议、拍卖或招标的方式,确定市场价格。

7、签署并购协议。在并购价格确定后,并购双方就并购的主要事宜达成一致意见,由并购双方的所有者正式签定并购协议。

8、办理产权转让的清算及法律手续。在这个过程中,并购双方按照并购协议的规定,办理资产的移交,对债权进行清理核实,同时办理产权变更登记、工商变更登记及土地使用权等转让手续。

9、发布并购公告。并购完成后,并购双方通过有关媒体发布并购公告。《信贷》公众号已经开通了小密圈,目前已有近300人加入,扫一下二维码即可加入。

1、会员圈内,除了每日(周一到周五)发送定制学习资料外,每个月还会有PDF版本月刊一本。

2、大家可以在小密圈提问互助,会有热心圈友帮你解答的问题,对于不能解答的问题,信贷君也将通过的信息收集能力和人脉积累为你尽可能的解疑答惑。

3、所有资料及原创内容均首发于小密圈。小密圈确实是收费的,我们希望尽量给您带来超过这个金额数倍的价值,请仔细斟酌是否加入。

篇2:企业并购基本法律知识

2014-06-10 金桐网众享

公司并购不仅需要健全的市场体制作为基础,还需要完善的法律环境进行规制。虽然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并购法律体系,但已有许多企业并购的法律规定散见于众多的规范化文件中,这些法规主要包括:《公司法》及其配套法规、《证券法》及其配套法规、《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等等。这些法律法规虽然立法层次不一,具体规定还存在某些矛盾之处,但已形成了以《公司法》为“母法”中国公司并购的初步法律框架。下面我们将以 公司法为基础,结合其他法律规定,简要介绍中国公司并购的法律要件。介绍将按照如下顺序进行:先介绍有限责任公司并购的基本法律要件,其次股份有限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并购的法律要件,然后介绍两种特殊的并购:涉及国有资产的公司并购和具有涉外因素的公司并购,最后介绍一些可供选择的公司并购方式和公司并购的一般流程。

一、有限责任公司并购的法律要件 《公司法》第七章专门规定公司合并与分立,这一 章节的规定与该法中的股份/股票转让的相关规定构成了中国公司并购的基本法律框架。概括起来,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规定:公司并购协议及其生效条件、公司债务的通知/公告程序、目标公司或合并双方公司的解散清算程序、资产转让与公司设立/变更登记程序。

公司并购从本质讲是企业产权有偿转让的民事法律行为,一般而言是建立在合并各方之间的有效契约基础之上。《公司法》第184条第三款规定,公司合并应当由合并各方签订合并协议。《公司法》第182条规定,公司合并或者分立,应当由公司的股东会作出决议。因此,公司合并应该采取书面合同形式,并购合同的生效条件之一是股东会和董事会以书面决议形式同意合并。

合并合同得到合并各方股东会同意后,合并各方还应该履行债务通知义务。在向债权人发出的通知中一般要包含债务承担的方式,而债权人有权要求合并各方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合并各方不履行债务通知义务,不清偿债务或者不提供相应担保,公司并购是无法履行的。

公司合并可以采取吸收合并与新设合并两种形式。采取吸引合并形式的,被兼并的目标公司法人资格消失,因此需要办理公司注销解散程序;采取新设合并形式的,合并各方法人主体地位共同消失,需要办理合并各方公司的解散和资产清算程序,与此同时,还需要办理合并以后新成立的公司的设立程序。

公司合并之后,合并各方还应该办理相关的法律手续,比如,产权过户转让手续,股东身份变更手续,公司注册资金增减手续,公司经营范围变更,等等。另外,公司合并后,应重新办理税务登记手续,合并后的企业财务报表应获得税务部门的认可。

合并是公司并购的方式之一,另一种方式是通过控制目标公司股权从而控制目标公司。这种类型的公司并购,其适用的法律规定是公司股权转让和增资的相关规则。采取股权转让方式并购的,至少需要取得目标公司股东批准和董事会决议,股份转让后还应该办理股东变更登记;采取新增股份并购的,应该办理注册资本变更登记和股东变更登记。无论采取上述哪种形式的股权并购,如果引起法人代表或其它公司登记注册信息变更的,应当办理相关变更手续。

二、股份有限公司并购的法律要件

有限责任公司并购的法律要件一般都适用于股份有限公司并购,通过并购使得公司发生合并的,都需要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决议批准,都要公告债务、通知债权人,都要进行必要的变更登记。但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并购还涉及到更多的其它法律管制,并购各方需要履行更多的法律义务,这些法律义务主要包括:报批、信息 披露、要约收购等等。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并购一般采取股权收购与资产收购两种方式进行,不同的并购形式有不同的法律要求。下文讨论上市公司并购的一般规则。

1、资产收购 资产收购指收购公司购买目标公司的全部或者主要资产。收购方一般要承担目标公司的原有债权债务及法律风险。资产收购所需要的行政审批相对较少,但资产过户交割手续、税务处置较为复杂。

资产收购可以分为重大资产收购与非重大资产收购。上市公司重大资产收购是指购买、出售、置换入公司资产净额、资产总额或主营业务占上市公司净资产、总资产或主营业收入的50%以上的交易。重大资产收购需要董事会、股东大会审批,股东大会的决议文本应该报中国证监会及上市公司所在地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审核,同时向证交所报告,并公告产权变动信息。资产收购超过70%的,还需要证监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非重大资产收购不需要证监会的审批,一般只需要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的审批。

2、股权收购

上市公司的并购通常可按股权收购的方式进行。按中国法律规定,股权收购至少要遵循如下几个基本规则:

1)股票交易必须在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所内进行;

2)发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票,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三年内不得转让,公司董事、监事、经理应当向公司申报所持有的本公司的股票,并在任职期间内不得转让。3)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投资者购买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票的百分之五之后,应当在该事实发生之日起三日内,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证券交易所作出书面报告,通知该上市公司,并予以公告;在上述规定的期限内,不得再行买卖该上市公司的股票。投资者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票的百分之五后,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其所持该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比例每增加或者减少百分之五,应当依照前款规定进行报告和公告。在报告期限内和作出报告、公告后二日内,不得再行买卖该上市公司的股票。

4)除了外国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个人持有的公司发行的人民币特种股(B股)和在境外发行的股票外,任何个人不得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千分之五以上的发行在外的普通股。

股权并购又可以通过购买已发行股票与发行新股两种方式进行,前者是通过收购目标公司现有股权的方式获得对目标公司的控制,后者是通过扩大目标公司总资本,并使得收购公司获得目标公司的控股地位,从而获得对目标公司的控制。

3、通过发行新股方式进行公司并购

通过发行新股方式进行公司并购的,一般采取目标公司向收购公司定向增发新股的方式进行。为此目标公司必须符合以下发行新股条件:前一次发行的股份已募足,并间隔一年以上;公司在最近三年内连续盈利,并可向股东支付股利;公司在最近三年内财务会计文件无虚假记载;公司预期利润率可达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发售新股要经过如下的程序;股东大会就新股种类及数额、新股发行价格、新股发行的起止日期、向原有股东发行新股的种类及数额等事项作出决议;证券承销商与公司董事会就新股发行方案达成一致后,向证监会推荐;董事会向证监会或省级政府申请批准;发行新股的申请获得批准后,应当公告招股说明书;公司发行新股募足股款后,必须向公司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并公告。

4、通过购买已发行股票方式进行公司并购

通过购买已发行股票方式进行公司并购的,自取得目标公司的控制权之日起,收购人六个月内不得转让所持有的被收购的上市公司的股票。通过要约收购或者协议收购 方式取得被收购公司股票并将该公司撤销的,属于公司合并,被撤销公司的原有股票,由收购人依法更换。收购上市公司的行为结束后,收购人应当在十五日内将收购情况报告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证券交易所,并予公告。

5、协议收购与要约收购上市公司

定向收购上市公司一般采取协议收购方式,收购人应当在达成收购协议的次日向中国证监会报送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同时抄报上市公司所在地的中国证监会派出机 构,抄送证券交易所,并对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做出摘要提示性公告。中国证监会在收到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后十五日内未提出异议的,收购人可以公告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履行收购协议。

要约收购仅适用于对上市公司公众股的收购。在收购人持有、控制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份达到该公司已发 行股份的百分之三十时,应当在该事实发生的次日向中国证监会报送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同时抄报上市公司所在地的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抄送证券交易所,通知 被收购公司,并做出公告。未按照规定履行报告、公告义务的,收购人不得再增持股份或者增加控制。在持有、控制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份达到该公司已发行股份的百 分之三十之后,收购人再增持股份或者增加控制的,应当以要约收购方式向该公司的所有股东发出收购其所持有的全部股份的要约——除非收购人的豁免申请被证监会同意。要约期限为30-60日,要约不得撤回,经过证监会的审批后,可以更改。收购人在其收购要约期限内,不得采取要约规定以外的形式和超出要约的条件买卖被收购公司的股票。

收购要约的期限届满,收购人持有的被收购公司的股份数达到该公司已发行的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该上市公司的股票应当在证券交易所终止上市交易。收购要约的期限届满,收购人持有的被收购公司的股份数达到该公司已发行的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其余仍持有被收购公司股票的股东,有权向收购人以收购要约的同等条件出售其股票,收购人应当收购——是否出售其持有的股票的选择权归于仍然持有该公 司股票的小股东,只要这些小股东行使选择权,持有该公司90%以上股票的大股东就有义务按照要约收购的条件收购。无论《证券法》还是《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都没有规定小股东行使选择权的期限,但是,按照一般的商业原则,小股东的选择权的行使期间不可能是无限的,如果在合理的期限内小股东不行使选择权,则该权利可能会丧失。

三、涉及国有资产的公司并购

企业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由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 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综合《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国有股权管理暂行办法》、《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 行办法》、《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管理暂行办法》、《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管理暂行办法》、《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 业暂行规定》等相关法规的规定,涉及国有资产的公司并购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环节:并购的报批程序、资产评估程序、转让资产的定价方式、并购合同的形式要件。

并购的报批程序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会可以针对公司并购事宜作出书面决议,如果引起国有公司丧失控股地位或者公司的合并与分立,必须由其所属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决定,其中,重要的国有独资公司合并、分立应该报同级政府批准。国有独资公司的重大资产处置,应该报其所属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国有控股公司、国有参股公 司的国有资产转让,由其所属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决定是否批准。转让企业国有产权致使国家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应当报其所属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国家股转让数额较大,涉及绝对控股权及相对控股权变动的,须经国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及有关部门审批。向境外转让国有股权的(包括配股权转让)报国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和商务部的审批。

资产评估程序出售国有资产都应进行资产评估,以评估的价格作为并购的基准价格。《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对国有资产的评估程序、备案程序进行了明确规定。

转让资产的定价方式国有资产的转让及定价方式有形式要求,即必须在正式的产权交易中心挂牌进行。即要求国有资产转让必须通过公开的方式征集受让方。当征 集的受让方为两个以上时,应该通过拍卖、招投标方式定价,当征集只产生一个受让方的情况下,采用协议方式定价。国有资产的转让价格一般不能低于评估价格的90%,当转让价格低于评估价格的90%时,应获得其所属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或其同级政府的批准后方可继续进行。

并购合同的强制条件

转让企业国有产权导致转让方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应在签订产权转让合同中明确转让方与受让方协商同意的企业重组方案,包括在同等条件下对目标公司职工的优先安置方案等等。

四、涉外因素的公司并购

公司并购中的涉外因素包括: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和境内企业境外并购。

(一)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

1、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必须符合中国的产业政策。根据《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指通过并购使境内公司(内资企业)变更为外商投资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中国法人)并购内资企业。所以,并购当事人中的外国法人、外国自然人、外商投资企业都属于外国投资者。根据中 国的产业政策,在某些行业,外国投资者直接或间接持有并购目标公司的股份比例受到限制。《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规定,在有些产业,外商投资公司“限于合资、合作”、有些产业必须“中方控股”或者“中方相对控股” ;不允许外国投资者独资经营的产业,并购不得导致外国投资者持有企业的全部股权;需由中方控股或相对控股的产业,该产业的企业被并购后,仍应由中方在企业中占控股或相对控股地位。《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分立于合并的规定》 第19条规定,与公司合并的中国内资企业已经投资设立的企业,成为合并后公司所持股的企业,应当符合中国利用外资的产业政策要求和《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境内投资的暂行规定》,合并后的公司不得在禁止外商投资产业的企业中持有股权。

2、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需要行政审批。根据 《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外商投资项目分为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四类。外商投资项目按照项目性质分别由发展计划部门和经贸部门审批、备案。外商投资企 业的合同、章程由外经贸部门审批、备案。其中,限制类项目由国务院发展计划部门和经贸部门审批,鼓励和允许类项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的相应主管部门审批,同时报上级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备案,项目的审批权不得下放。投资额特别巨大的项目,一般还需要中央有关部门的批准。

3、禁止行业垄断。《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合并与分立的规定》和《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暂行规定》都有反对行业垄断的规定。这些法规授权商务部、国家工 商行政管理总局调查并购过程中的垄断问题,并有权依据调查结果决定是否批准并购方案。境内企业、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也可以向商务部和国家工商行政 管理总局申请进行垄断调查。反垄断调查的主要项目包括:并购当事人的资产规模、市场占有率、并购涉及到的关联行业数量等。同时,还对并购当事人进行了扩大解释,并购当事人包括外国投资者及其关联企业。

(二)、境内企业境外并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向境外市场扩张,境内企业海外并购存在如下规制。

1、境内企业从事境外并购活动需要商务部或省级商务主管部门的审批。根据《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规定,境外投资包括我国企业通过新设(独资、合资、合作等)、收购、兼并、参股、注资、股权置换等方式在境外设立企业或取得既有企业所有权或管理权等权益。境 外投资开办企业需要审批,除了金融企业以外,境内企业境外投资的审批权在商务部和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其中,商务部主管中央企业的境外投资审批和非中央企业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境外投资审批,其余的境外投资由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负责审批。

2、不予许可的境外并购。商务部有权认定不予许可境外并购,通常有如下情形:危害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可能导致中国政府违反所缔结的国际协定的;涉及我国禁止出口的技术和货物的;东道国政局动荡和存在重大安全问题的;与东道国或地区的法律法规或风俗相悖的;从事跨国犯罪活动的。

3、许可基本程序。企业首先应向商务部或者省级商务主管部门申请,商务部受理后进行法定项目的审查,并征求驻该国使领馆商务参赞意见,核准后颁发《境外投资批准证书》。

4、企业境外并购的前期报告制度。根据《企业境外并购事项前期报告制度》,企业在确定境外并购意向后,须及时向商务部及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地方省级外汇管理部门报告。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管理的企业直接向 商务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报告;其他企业向地方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和外汇管理部门报告,并由地方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和外汇管理部门分别向商务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转报。

5、企业境外并购的外汇管理。企业必须在境外并购审批前向外汇管理部门提交外汇来源证明和所在国的外汇管理政策;然后办理外汇登记和汇出手续;同时企业还应该交纳汇出外汇数额5%的利润保证金;在当地会计年度终结后6个月内企业应该向外汇管理部门报告其年度会计报告。

篇3:企业并购基本法律知识

一、拟并购项目可研阶段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点及相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国际著名咨询公司科尔尼公司发布的统计分析表明, 企业并购失败风险主要发生在两个阶段, 即企业并购交易开始前可研阶段和并购完成后整合阶段。而在约三成的失败案例中, 风险均发生在并购前可研阶段, 这点更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 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点

1.投资活动与企业战略不符带来的风险。

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投资活动、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南和方向, 应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导向, 突出主业, 妥善选择并购目标。否则企业多头出击, 没有形成合力, 集团优势无法体现。一但分散格局形成后, 重新布局则需要高额的资金和时间成本。

2.行业波动性风险。

任何一个行业都会有其波动规律, 如拟并购企业所处行业处于低谷期, 进入之后无疑会面临更大的经营困难, 需要大量的资金以渡过难关。

3.拟并购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每个行业都有生命周期, 企业也会经历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最后的衰退期, 处于成长期的企业无疑会比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企业有更大的发展前景。

4.道德风险。

包括并购项目发起人和拟并购企业经营者的道德风险。项目的发起人有可能会从个人的私利出发而提出并购动议。如并购与其个人利益相关的处于困难期间的企业, 或在并购活动中收取贿赂等等都会影响其对并购的态度。拟并购企业经营者的道德风险体现在可能隐瞒企业重大债务、重大诉讼、产品缺陷、资产质量等等。道德风险将会使项目可研变得更加艰难, 难以发现存在的真实问题。

5.环境风险。

是指企业由于生产活动造成环境破坏而承担损失或法律责任的风险。随着近年来国家对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 严重破坏环境的企业将面临因环保成本过高而无法持续经营的风险。这样的企业势必急于将企业的股权转让出去, 或寻找投资者来分担风险。一旦并购之后, 将面临国家法规对环保的严格要求, 如果无力进行高额的环保投入或环保成本过高, 造成产品丧失市场竞争力, 都将使并购面临失败的风险。

6.拟并购企业所在国家的政治风险。

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境外投资大多集中在不发达国家。所在国政府的更迭、社会治安环境的改变、所在国货币的大幅度贬值以及与我国政治关系的冷暖都会对境外投资造成致命的影响。

(二) 企业相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1.由投资委员会指派人员组成项目考察组。

考察组成员应由财务、法律、规划、行业专家等人员组成, 必要时应聘请熟悉拟并购企业所处行业的专家或中介机构参加, 以提高项目考察组的专业胜任能力。

2.项目可研报告至少应当从三个方面对拟并购项目进行分析:

(1) 拟并购项目与企业发展战略的一致性分析。企业投资一般涉及金额较大、期间较长, 实际是企业战略的一种延伸, 因此, 投资时应考虑投资与企业战略的匹配性。 (2) 投资的合法性分析。投资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3) 投资的经济性分析。主要包括:投资方案的预期现金流量及其风险、投资成本、预计收入现值等。包括但不限于被并购企业所从事行业、企业市场占有率、股权结构、财务状况、行业平均利润率、企业人力资源构成、企业文化、工资水平和资产构成类别。特殊行业还需要进行环境评估、法律风险评估。还应对本企业开展并购活动是否有可靠的资金来源、能否取得稳定的投资收益、投资风险是否处于可控或可承担范围内、投资活动的技术可行性、市场容量与前景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证。此外, 可研报告还应重点关注原出资人转让股权原因是否合理。

二、项目审批阶段企业面临的风险点及相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一) 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点

1.项目发起人或考察组由于道德水准不高、专业素养不足、客观条件限制等原因未能对拟并购项目做出科学、详尽的调查报告, 或变“可研报告”为“可批报告”, 而误导投资委员会。

2.投资委员会成员不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以评估项目的可行性。

3.投资委员会成员碍于情面, 不愿意发表反对意见。

4.经理层或投资委员会越权审批。

5.企业支付的对价没有体现被并购企业真实的市场价值。

(二) 企业相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1.企业应在董事会下设立投资委员会。投资委员会应由战略规划部门、法律专家、财务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 必要时应聘请行业专家、中介机构专业人士参加, 以保证委员会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国有企业还应有纪检人员参加以保证投资项目研究的公正性, 杜绝腐败行为的产生。企业也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独立评估, 形成评估报告。重点对投资项目的目标、规模、投资方式、投资的风险与收益等作出评价。

2.项目调查组向投资委员会上报可行性研究报告, 由投资委员会进行项目评审。重点审查投资方案是否可行, 投资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是否符合企业投资战略目标和规划, 是否具有相应的资金能力, 投入资金能否按时收回, 预期收益能否实现, 以及投资和并购风险是否可控等。并购项目发起人、调查组在可研报告的基础上, 回答委员会提出的各项问题。如投资委员会认为考察组未能对项目进行充分的调研, 应休会补充资料。

3.在对项目进行表决时, 项目发起人应当执行回避制度, 不参与表决并离开表决现场。

4.企业应根据股东大会 (或公司章程规定的类似权利机构) 批准的年度投资计划, 按照职责分工和审批权限, 对投资项目进行决策审批。重大投资项目应当报请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审批。“重大”项目的认定标准应从投资金额和投资性质两方面来掌握。除金额重大以外, 不符合企业战略发展方向, 或风险程度较高的投资, 尽管金额未达到“重大”水平, 仍应作为“重大”投资, 实行集体决策或者联签制度。对拟并购项目的审批必须逐级进行, 禁止越级审批。只有通过初审的投资项目才能提交上一级管理机构和人员进行审批。投资方案需经有关管理部门批准的, 应当履行相应的报批程序。投资方案发生重大变更的, 应当重新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履行相应审批程序。

5.项目考察组成员应在可研报告上签字以示对可研报告负责。项目评审会应形成书面记录, 投资委员会成员应在审批报告上签字以明确责任。

6.具备条件的项目可要求项目发起人签订责任书, 在责任书中明确投资项目预期达到的投资目的、收益水平、项目负责期限、奖惩条件等。

7.预算管理部门应在未来预算期间考虑新并购项目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 以考核并购项目与可研报告的差异。

8.合理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 降低估价风险。信息不对称是产生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根本原因, 并购企业应在并购前对目标公司进行详尽的审查与评价, 对目标企业的产业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全面的分析, 从而对目标企业的未来收益能力作出合理的预期。

并购企业可根据并购动机, 选择不同的定价方法。也可综合运用定价模型, 如将清算价值法得到的目标企业价值作为并购价格的下限, 将现金流量法确立的企业价值作为并购价格的上限, 然后再根据双方的讨价还价在该区间确定协商价格作为并购价格。

要小心被并购方财务报表上的陷阱, 多留意表外内容, 是否存在未决诉讼、大宗担保等预计负债, 主要设施、关键设备是否被抵押等, 以防资产不实风险。

根据国务院国资委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并购其他企业股权必须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企业应注意考察聘请的中介机构的资质条件, 土地、房产、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国家要求中介机构具备专项资质的, 必须审验中介机构的资质条件是否合规。

按照我国目前资产评估准则规定, 资产评估师仅对被评估单位申报的资产、负债项目负责, 而对产权归属、表外负债、或有事项不提供结论性意见和承担责任。评估报告使用者应全面、认真阅读评估报告全部内容, 尤其需要重视评估报告书中的免责内容和重要事项说明。在阅读书面报告的同时, 还应与资产评估师对这部分内容作重点沟通。

受资产评估师的专业胜任能力、我国信用状况和市场条件限制, 根据评估报告确定并购对价, 一般仅能直接引用对企业的固定资产、土地的评估结论。而对其他资产、负债项目的评估值必须进行分析性复核, 如债权的可收回性, 存货的公允价值。因为目前评估准则对企业提取的坏账准备在确定评估值时予以转回。另外被并购企业出于希望提高自身价值的目的, 也存在高估债权的可收回性、低估负债的可能性。为规避这一风险, 并购企业可以采取在评估报告的基础上根据债权的账龄、对账单、还款协议、法院判决等证据分析债权的可收回性, 预计坏账金额, 调整并购对价。债务则重点关注拟并购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现金流、偿债能力、出资人信誉情况等加以判定。对于难以找到同类存货的市场交易价格, 应根据存货性质、入库时间、技术状况、市场条件等对评估值作出修正。

一般来讲, 资产评估师应采用成本法进行评估, 对特殊事项, 如无形资产或高科技企业的整体价值采用收益法进行评估作价的, 评估师应作出特殊说明。报告使用者应特别关注收益法的各项基本假设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折现率的选择是否合理, 有无对未来过于乐观、高估收益的情况。

因我国企业还没有全部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同时各企业所执行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标准不一, 在进行资产评估前, 应明确被并购方采用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会计政策与本企业的区别。尽可能采用本企业的会计规则对被并购方报表做出调整后, 在统一的会计规则的基础上进行评估, 以便于本企业专业人员准确理解拟并购项目的财务状况。

三、并购实施阶段企业面临的风险点及相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一) 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点

1.并购行为因遭遇法律风险而失败。主要原因有:因并购行为违反所在国法律而被禁止, 如依据中国《反垄断法》被叫停的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并购重组程序存在瑕疵而导致并购失败, 如河北建龙集团控股吉林通钢案;并购法律文件留有瑕疵, 给将来留下隐患, 如法国达能集团收购娃哈哈, 历经11年后分手案。除此之外, 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过程中, 尤其是当外资、民资参与时, 通常还会出现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包括国有企业产权界定不清, 并购重组国企过程中政府的暗箱操作, 民营企业在并购重组国企中遇到的待遇及债权债务纠纷问题, 并购重组国企中发生的国有资产流失以及民族品牌的丢失和垄断等问题。

2.投资活动与筹资活动的资金数量、期限、成本与收益不匹配, 给企业带来现金流风险。

3.并购开始后, 未能及时控制被并购企业的资产管理、人力资源、客户信息等重要事项, 出现管理真空期, 造成资产、人才、客户流失等风险。

(二) 企业相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1.因为在并购调查中往往不能深入到每一个细节, 因此通过签订完善的法律协议来规避或有风险是非常必要的。另外并购中经常存在被并购方刻意隐瞒, 或不主动披露相关信息的情况, 这就要求企业在实际操作中保持高度审慎的态度。并购重组协议关系到双方今后的权利义务, 是整个并购重组的核心。全部有关并购的法律文件应经律师和专业部门审查把关。涉及到企业机密不宜公开的, 接触文件的人员应签署保密协议。并购双方对于协议的主体、双方权利义务、履行方式、履行期限、违约、争议解决等诸多细节条款均需要签订法律协议, 防范今后不必要的法律风险的发生。

2.并购对价的支付方式。根据投资计划, 严格分期、按进度适时投放资金, 严格控制资金流量和时间。尽量采取分次付款方式, 根据法律规定债权诉讼时效为两年的规定, 最后一笔款项尽量在两整年后支付, 使并购中未能发现的或有风险有足够的时间表现出来。为最大程度规避风险, 也可以采取锁定并购日债权和债务金额, 并购后如出现重大意外事项, 由原股东承担。付款时间、付款方式的约定应充分考虑财务部门意见, 与企业筹资计划紧密衔接。

3.并购案达成后, 应选派得力人员迅速控制被并购企业关键管理岗位, 避免发生资产流失。

4.并购谈判过程应做好保密工作。一但并购意向明确, 应做好宣传、解释、安抚工作, 尤其是关乎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 争取稳定员工情绪, 保证关键岗位人才少流失、不流失。

四、并购完成后企业整合面临的主要风险和相应采取的解决措施

(一) 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点

1.新企业权责分配不明, 造成效率低下或越权决策, 给企业带来损失。

2.企业文化冲突, 人才大量流失, 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影响, 甚至造成企业陷入瘫痪。一般来讲, 被并购企业的经营者、生产、技术、营销骨干会有不同程度的挫败感, 并购完成后, 若企业不能制定出合理的人事政策, 合理使用目标企业的人才, 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目标企业的人才就会流失, 甚至为竞争对手所用。同时对被并购企业的冗员安置不当, 则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矛盾, 影响并购企业的正常运营。

3.被并购企业与并购企业战略不协调, 未能实现规模经济或上下游产业协作, 达不到优势互补。仅仅是低水平的经营规模扩大, 没有带来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 企业相应采取的解决措施

1.尽快整合企业组织架构, 明确权责。

企业的并购方式有吸收合并、新设合并等方式, 并购方与被并购方都成为一个企业或企业集团。应当尽快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 进行组织架构整合, 出资各方根据出资比例组成股东大会, 根据国家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 选派董事, 选举董事长, 任命经理层人选, 选举监事。确定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 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使用必须在组织架构的权责分配中予以明确。

2.加强企业文化宣传, 整合人力资源。

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公司并购以后, 被并购公司的管理层和员工往往会产生离心力, 这对新公司的运作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如果不能及时制止, 必将对企业经营活动造成重大影响。因此, 要以文化感召人才、以前景吸引人才、以待遇留住人才。对被并购企业的员工一视同仁, 给予相同的福利待遇和政治待遇, 并对原有人员进行优化配置, 最大限度地减少被并购企业员工的抵触情绪, 减少整合过程中人力资源的内耗。

3.整合新并购企业的产业链条, 与原有资源相配合, 形成协同效应。

企业并购无论是横向并购、纵向并购还是混合并购, 目的都是要在并购后能够产生协同效应, 实现更大的效益。必须进行深度融合, 从生产、技术、资源、市场等方面彻底整合, 进行总体布局, 才能达到“1+1>2”的预期效果。

undefined

摘要:研究了在企业并购活动中,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项目评审、项目实施以及并购后整合等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点。探讨了应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各项应用指引, 规避投资风险, 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篇4:法律护航民营企业境外并购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仅打造了面向外国投资者的广阔平台,也大力推动国内优秀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值此历史机遇,契合公司的战略规划,上海浦恒控股有限公司拟在新加坡全资收购一家房地产经营公司(新加坡联业公司),成为该新加坡境内公司的全资母公司。浦恒公司是上海乃至全国范围内享有盛名的优秀企业,此次收购旨在以资本为纽带,将集团内部的各企业进行整合,在引进外资及外方先进管理理念的同时逐步通过海外企业的并购,服务于集团总体资本运作的利益。

浦恒公司在与新加坡联业公司及该公司的现任股东初步接触后,各方都有达成并购合作的初步意向。考虑到境外并购涉及两国法律体系差异及各种法律风险,浦恒公司董事长特聘请常年法律顾问——上海李小华律师事务所代表公司利益参与本次境外并购的全部过程,对并购过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提示及风险评估,以防范及控制并购项目中的风险。

律师点评: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民营企业得到政府大力支持获得长足发展,企业走向国际,收购兼并外国企业并不是遥远的梦。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的海外并购交易额上升了37%,达到554亿美元。对企业自身而言,境外并购通常为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考量,将深远影响到企业的运营及发展。海外并购涉及大量专业、复杂的法律事务,项目需在中国与目标公司所在国各自错综复杂的法律规定中交错进行,环环相扣,企业需建立起严密的法律防护之网。为保护企业利益及明确权责,企业拟进行境外投资项目时,应聘请资质深厚、经验丰富的境内律师事务所以及目标公司当地律师事务所共同完成项目。

从维护交易安全角度防范法律风险出发,并购交易过程中,律师将帮助企业关注并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并购目标公司的调查及全面评估,充分了解目标公司的财务、税务状况及现存法律风险

当锁定并购目标公司后,投资者将首先评估目标公司是否有购买价值,是否是理想的并购对象。此评估需要目标公司大量的信息作为支持。在并购过程中,此类信息收集和信息分析需通过律师尽职调查进行。尽职调查的目的是帮助投资者证明其对目标公司以及业务的假设,并对目标公司的债务进行评估,完成对目标公司彻底的资产估值。

法律尽职调查一般与其他财务、税务、运营、环境尽职调查同时进行,有效的法律尽职调查能及时发现与并购交易相关的风险,这些风险可能对潜在的并购交易及投资者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

法律尽职调查主要关注目标公司的几个方面:1、确认目标公司在其所在国为合法设立的法律实体,持有合法的相关经营证照,其拥有执行并购交易的权力,能完成本次境外并购,同时确保并购完成后其在所在国境内能继续合法经营;2、确认目标公司目前股东登记及股东认缴出资现状;3、审阅目标公司的各类文件,包括目标公司的章程、股东登记证、符合当地法律和当地政府要求的所需要的文件、资产所有权证明、所有因商务活动处于履行状态的相关合同及协议、所有现有债权及债务的数额及相关的合同与协议、与法律诉讼及未决法律行为相关的文件、目标公司雇佣人员的所有合同及协议、证明目标公司遵守环境法规的相关文件,以评估可能的债务风险,并据此作出债权债务安排。

律师将帮助客户在并购交易中遵循中国法律和了解目标公司所在国法律进行,维护交易安全

中国法律调整的是中国企业进行境外并购可行性确认以及具体程序操作问题,《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工作细则》等相关法法律法规对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均作出明确规定,首先,允许“在我国依法设立的企业通过新设、并购等方式在境外设立非金融企业或取得既有非金融企业的所有权、控制权、经营管理权等权益的行为”;其次,对境外并购行为实行核准制,由商务部和省级商务主管部门主管,其在收到境外投资申请材料后审查决定是否核准。特别需要提出的是,法律规定,中国企业在签署与境外投资相关的合同或协议生效前,须取得有关政府部门的核准。

境外法律(即目标公司所在国法律)调整的范围包括:中国公司在其境内并购境内企业是否允许,是否允许并购完成后由中国公司全资持股,并购行为是否需要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审批核准,并购转让价格是否需要资产评估机构予以评估且是否需经相关部门批准,目标公司所在国对因并购而发生的款项支付所涉及的外汇相关法规对并购的进度控制所发生的影响,以及并购完成后,目标公司的性质变更和相关法律文件的变更修订、公司权力机构人员设置等。

并购完成后中国企业作为投资方取得利润部分的征税问题

并购项目中,需在对交易结构实施过程中的税负影响、投资行为及投资完成后取得利润的税收成本、以及未来投资退出时的税收成本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后,才能构架出合理的交易方案,以提高海外投资的回报率。一般需充分考虑:目标公司所在国的具体税收规定,如对当地投资项目的经营利润如何征税,对当地企业向中国股东支付股息、利息等如何征税等。

在浦恒公司的案例中,李小华律所律师团队帮助浦恒公司对取得利润的境内外征税作出如下分析(该等分析暂未考虑新加坡税收优惠政策,我们建议客户聘请当地的税务专家对当地的税务体制进行详细分析):

1、两国均有征税权:对于浦恒公司自新加坡联业公司处分取的红利,新加坡及中国两国均有征税权,目前新加坡境内的企业所得税率为17%,中国境内的企业所得税率为25%。

2、新加坡征税限制为5%:因浦恒公司对联业公司为100%控股公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规定,新加坡对该笔红利的征税权限制税率为5%,而非前述17%。

3、浦恒公司可对已在新加坡境内缴纳的税费向中国境内税务部门主张税额抵免:包括直接抵免和间接抵免两种方式,实际税额抵免不得高于抵免限额。

4、浦恒公司抵免境外所得税额后实际应纳所得税额为:

企业实际应纳所得税额=企业境内外所得应纳税总额-企业所得税减免、抵免优惠税额-境外所得税抵免额

律师建议,境外并购项目的进行,中国企业应全面考察目标公司所在国的投资经营及劳工法规政策,设计出有力的投资框架和资源整合方案,在商务方面进行充分的论证,在法律方面进行严格的风险控制,以有效规避海外投资的风险。

篇5:企业并购裁员法律问题小议

来源:胡律师网作者:上海律师 胡燕来 所属栏目:企业裁员安置

企业在并购劳动关系处理中应注意加强劳动关系的调查和梳理,确定劳动关系的现状、历史债务、预期变化等信息。

企业并购裁员法律问题小议

我国《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在整体上做出了“继续履行”的规定。《劳动合同法》第33条规定,“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人等事项,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第34条规定,“用人单位发生合并或者分立等情况,原劳动合同继续有效,劳动合同由承继其权利和义务的用人单位继续履行。”因此,并购导致用人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人变更,并不能借故解除或者变更劳动合同,原劳动合同应当继续履行;常见的企业合并,劳动合同也需继续履行,无论原劳动合同是与合并前的哪一家企业签订,也无论合并后原企业是否存续还是解散。此外,《劳动合同法》第42条增加规定,“劳动者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还有经济性裁员中对于优先留用人员以及劳务派遣人员、试用期人员的特殊保护,使“继续履行”成为《劳动合同法》下并购操作的首要原则。

胡燕来律师提醒按照《劳动合同法》第4条的规定,不仅规章制度,还有“重大事项”,都需要经过法定的民主程序和公示。这对于并购中劳动关系处理的程序公正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随着劳动者主体意识、集体意识的增强,劳动者对于主张并购中劳动关系处理方案乃至并购整体方案的知情权和民主参与权的积极性将大大提高。这种变化对于并购而言是ˉ把锋利的“双刃剑”。如果处理不当,由此引发的群体性纠纷乃至冲突将成为并购中的硬伤,从而导致整个并购的失败;如果处理得当,劳动者的知情权和民主参与权都将成为并购中积极的推动力,并为交易完成后更长时期的管理整合开创良好的局面。

劳动关系越来越成为企业管理经营中的重要支柱,也越来越成为并购成败的关键。企业在并购劳动关系处理中应注意加强劳动关系的调查和梳理,确定劳动关系的现状、历史债务、预期变化等信息。同时,企业应设计灵活而又合理的程序,实现职工民主程序与企业管理的结合,保证劳动关系处理稳妥推进:

篇6:外资并购内资企业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战略的改变,跨国公司大举进入。如何处理外资与内资的关系、外资大量并购是否会威胁到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等问题在学界一直争论不体。本文共分四部分,对外资并购内资企业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第一章对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法律概念进行解析和界定,并对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模式进行法律分析。同时,从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分析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外资对我国地区和行业的垄断问题。外资并购我国内资企业最大的负面影响就是造成我国地区和行业垄断,外资企业利用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对我国实行大规模的地区性和行业性的并购,威胁到国家的产业安全,破坏了市场的竞争秩序。(2)内资企业产权不清晰问题。我国的内资企业产权比较混乱,存在内资企业产权主体缺位或错位的问题。在我国,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内资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国务院是通过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实现其所有权的,因此,地方政府中除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有决定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处分权外,地方政府其他部门和内资企业都无权决定内资企业的并购问题。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由内资企业经营者和企业的主管部门与外商进行谈判,这就引起了内资企业产权主体的混乱,不利于我国国有产权制度改革。(3)国有资产流失比较严重问题。在外资并购内资企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有些地方政府和内资企业的经营者由于引资心切,极易低估或漏估国有

资产的价值;第二,在产权交易中,由于资产评估不准确而低估或漏估国有资产的价值;第三,被并购的内资企业多数情况下未将商标、专利、商誉等无形资产计入企业总价值中,导致我国许多驰名商标、专利和商誉等无形国有资产的流失;第四,原内资企业拥有的技术含量较高的劳动力价值未记入企业总价值中,导致这部分国有资产的流失。其中,前两种形式是国有资产的显性流失,后两种属于隐形流失。(4)内资企业并购后的整合问题。整合是指合并两家公司的各要素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整合是并购成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①并购方在并购前对并购后的整合缺乏考虑或并购失败,导致并购中的短期行为。(5)外资购买上市公司国有股后的有效退出问题。目前在我国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的国有股还不能在市场上自由流通。并且外资在购买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并付清转让款12个月后才能转让所购股份。因此,虽然国家鼓励外资并购上市公司国有股,但是外资购买国有股后不能流通,并且持股转让期限还受到限制,这对于外国投资者来说会产生一定风险,在购买上市公司国有股后不能有效退出,同时也不利于我国引进外资。(6)外资并购后内资企业富余职工的有效安置问题。跨国并购往往伴随着裁减人员,造成失业率增加和社会不稳定。跨国公司对我国内资企业的并购,也存在着裁员和安置富余职工的问题。①据有关方面统计,现阶段我国内资企业的富余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0%至30%。(7)外资并购后债权人的保护问题。我国一些内资企业存在大量的不良债务,而国有商业银行是内资企业最大的债权人。外资在并购我国内资企业时,往往只并购内资企业的优质资产,而剥离其不良的资产和债务,这就势

必影响到内资企业债权人的利益,尤其是可能造成商业银行产生大量的呆帐、坏帐,不利于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第二章总结国外(包括美国和欧盟)关于外资并购的立法状况,对欧美国家外资并购立法进行比较研究。由此,对建立健全我国外资并购内资企业法律规制体系产生重要的启示作用。我国目前外资并购呈逐年上升趋势,对外资并购的立法不断完善,规范外国投资者在华的并购行为,对涉及国家利益和产业安全的行业禁止或限制外资进入,有利于保护国家的产业安全和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而欧美国家立法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完善,日臻成熟,对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外资并购立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欧美立法对我国的启示主要有:第一,我国应当立足于目前的经济状况和产业结构,完善外资并购的法律和实施细则,构建我国包括规制外资并购内资企业在内的外资并购法律规制体系。第二,对外资并购的审批和市场准入等方面实行严格的限制。外资在实行“国民待遇”标准时也都有严于内资的限制,完善我国的外资并购审批制度,不允许关系国家安全的外资并购,从而维护国家的产业安全,保护本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根据我国经济和政治利益的需要具体界定禁止和限制外资并购的领域,严把市场准入关。第三,优先考虑本国有关并购的竞争法和竞争政策,从而建立有效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第四,借鉴美国的以“实质性减少竞争”(SLC)标准和欧盟的“严重妨碍有效竞争”(SIEC)标准,并配套颁布专门的并购实体评估指南,从市场集中度、HHI级别、单边效果与协同效果、具有抵销并购反竞争效果的购买力、进入的可能性、及时性和充分性、效率以及破产诸

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第五,统一外资并购的实体法与程序法,从实体标准和程序性问题两方面进行立法。第六,采取事后司法审查型并购监管制度,强化法院的干预力度。在充分发挥行政前置审查的同时,为当事人进行司法救济提供有效的渠道。第七,注重保护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第三章从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现状这一现象出发,从现象到本质,进一步对我国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现行立法进行梳理和分析。第四章提出建立健全我国外资并购内资企业法律规制体系的构想。建立健全我国外资并购内资企业法律规制体系,应当首先从宏观方面对我国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立法原则进行界定,借鉴国外对外资并购的立法原则,构建我国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立法体系。其次,在宏观方面外资并购内资企业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本文从微观方面试图建立我国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法律体系构架,在此基础上,提出健全我国外资并购的法律规制体系、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议,使我国外资并购内资企业能够走上规范化、体系化的轨道。【关键词】:外资并购内资企业法律规制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922.29 【目录】:摘要6-9ABSTRACT9-13引言13-141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基本问题分析14-231.1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法律涵义分析14-151.1.1外资并购的概念141.1.2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法律涵义和

特征14-151.2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模式及其法律分析15-171.2.1外资并购非上市内资企业的模式及其法律分析15-161.2.2外资并购上市内资企业的模式及其法律分析16-171.3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问题分析17-231.3.1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发展历程17-201.3.2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主要问题分析20-232国外关于外资并购的立法状况及启示23-292.1国外关于外资并购的立法状况23-272.1.1英美法系国家的外资并购法律规制体系23-252.1.2大陆法系国家的外资并购法律规制体系25-272.2国外外资并购立法对我国的启示27-292.2.1国外关于外资并购的立法比较27-282.2.2国外立法对我国的启示28-293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现行立法分析29-393.1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立法动因29-303.1.1全球跨国并购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293.1.2完善外资并购内资企业法律体系的客观要求29-303.1.3国家对外资并购内资企业进行法律监管的实际需要303.2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立法状况30-393.2.1外资并购内资企业法律政策的演变30-313.2.2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立法的现状31-363.2.3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立法的不足36-394建立健全外资并购内资企业法律制度的构想39-574.1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立法的指导思路和基本原则39-424.1.1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立法的指导思路39-404.1.2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立法的基本原则40-424.2建立健全外资并购内资企业法律制度的具体构想42-574.2.1完善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投资准入制度42-444.2.2完善《反垄断法》44-464.2.3建立健全国家经济安全防范法律制度46-494.2.4建立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基本法律制度49-504.2.5建立健全防止国有

资产流失的相关法律制度50-544.2.6完善上市内资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54-554.2.7完善社会保障体系55-57结论57-58参考文献58-61致谢61-6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2-63

上一篇:执行裁决书范本下一篇:英文感谢信件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