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访谈提纲

2024-04-26

阅读访谈提纲(通用9篇)

篇1:阅读访谈提纲

关于“天水师范学院学生阅读情况”的访谈提纲

一、访谈目的

了解天水师范学院学生阅读的情况及其影响。

二、访谈方式 面对面访谈

三、访谈对象

天水师范学院所有本科学生

四、提问提纲

(一)访谈开场语:

你好,我是天水师范学院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名学生,现在在做一个关于“天水师范学院学生阅读情况”的一个专题调查,最多耽误你5分钟宝贵的时间完成这个访谈。本次访谈主要通过问答形式进行,访谈内容将严格保密!为保证访谈的有效性,请真实地回答每个问题,如果没有疑问的话,我们就开始吧!

(二)访谈对话 第一部分:对话部分(1)你现在是大几的学生?(2)你坚持每天阅读吗?

(3)你喜欢阅读自己的专业书籍吗?(4)你每天花在阅读上的时间有多少?(5)你平时最喜欢阅读些什么类型的课外书?(6)你一般的阅读方式是?

(7)相对专业书籍,你是否更偏爱于课外书籍?(8)你每个月花费在图书上的费用有多少?

1(9)你喜欢电子书籍还是传统书籍?(10)你认为电子书籍会取代传统书籍吗?

(11)你是否对自己阅读的专业书籍或课外刊物进行总结?(12)你认为课外阅读对你的帮助大吗?

(13)你是否经常去图书馆借阅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书籍?(14)你觉得大学生是否有必要多进行课外阅读?(15)你进行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

(16)你平时会因为什么原因而不进行课外阅读? 第二部分:访谈结束语

再次感谢你的配合,祝你学习进步,生活愉快!

五、采访步骤

(1)观察活动现场(2)选取对象(3)开始访谈并记录(4)访谈的反思与评估

六、可能碰到的问题

(1)被访者拒答

(2)访谈地点受干扰性大(3)访谈过程中被访者不耐烦(4)访谈过程中被第三者打断(5)被访谈者敷衍回答

七、设想解决的方法

(1)选取适当的访问对象,考观察选取容易接近的,明确告知其我们的目的(2)选取适当的访谈时机和地点

(3)尽量速战速决,在活动现场多数人可能都是匆匆而过的,不愿合作,所以 2 时间宝贵

(4)也可以一对多的进行访问,形成交流小组形式

(5)如果对象敷衍回答,应尽早结束访谈,并将此次访谈作废

八、采访前要携带的器材备注(1)本子、笔及相关个人证件(2)录音笔(3)访谈提纲

篇2:阅读访谈提纲

二、样本抽取:

民营企业主要分为独资企业 合伙企业 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选取合伙企业1个 有限责任公司2个作为调研样本

三、研究对象和提纲:

1企业管理者(主要是企业公关部门和管理者)

(1)了解企业管理体制的基本情况(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企业的集权程度。是关注人的管理 还是关注效率的管理 还是人和效率相结合的管理。)

(2)企业的员工素质教育培训情况(培训的具体内容 目标 要求 所达到的实际效果)了解企业的价值观追求

(3)企业为职工提供的工作活动和环境(活动具体内容,环境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了解企业对员工的态度

(4)企业的公益性活动

(活动设计的目的 要求 实际效果)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5)企业的远景和使命(企业的商标,标语,企业文化墙,了解企业正在执行的任务,企业最终的发展方向,企业的自我定位和价值追求)

(6)了解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的绩效考核标准,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的经营目标)

2企业职工(每个企业至少15人 注意代表性:年龄 性别 部门 车

间)

(1)对企业运作模式和经营理念的认识是什么?是否感到满意?原因是什么?(调查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了解,对工作环境的现状是否理解,了解熟知企业文化员工所占的比例)

(2)您对企业使命和远景有认同感吗?感觉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感觉?(了解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您参加了参加企业举办的哪些活动?是自愿的吗?感到愉快吗?有意义吗?(了解员工所体现的企业精神)

(4)您认为该企业价值观是什么?您是否认同该企业的价值观?

(了解该企业文化的影响程度)

(5)当前的企业文化是否适应您的工作生活?你打算在企业里长远发展吗?(了解企业文化的内化情况)3本地政府工作人员

(1)您对该企业所表现的企业精神印象如何?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和具体措施?(了解行政组织对待该企业文化影响下的企业运作的态度如何)

(2)该企业为社会提供了优质哪些产品和服务?带动了多少就业?(企业在企业文化影响下对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程度如何)(3)您认为该企业的社会慈善活动和捐助时候感到满意,为什么这样说呢?该企业对环境影响产生了影响吗?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和措施?(了解企业在企业文化影响下产生多大的社会效益)(4)政府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什么样的环境?采取了什么样的引

导政策和具体措施?(企业文化建设中政府的作用程度如何)4本地消费者(注意性别 年龄 学历 层次)

(1)您是否了解该企业?您对该企业的印象如何?(了解该企业的社会知名度 和社会文化影响力的延伸程度)

(2)您知该企业有哪些产品?(不知道的话 可以直接说出该产品名字来询问消费者是否知道该产品也行)您对该产品的价格和质量服务印象如何感到满意吗?原因是什么?

(3)你认同该企业的品牌吗?原因是什么?(了解消费者的价值导向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四、调研注意事项:

1、首先介绍调研目的,采取拉家常式的聊天,设法使受访者在宽松心态下接受访谈。

2、访谈注意选择场合,尽量不要受到外界干扰,如能做到一对一访谈最好。

3、访谈是否记录?如果受访者不介意,可以记录,若无法当场记录,访谈结束后应尽快记录(如有录用笔最好,但要注意不要让受访者发现,以免加重其心理负担,影响访谈效果)。

4、最好是两人合作,一人提问,一人记录和补充提问。

5、注意要引导受访者的思路,在受访者长时间谈论无关话题时,要设法将其话题拉回。(如,您可以说:“对了,您刚才说到„„能不能介绍一下„„”)

6、进行双方沟通时,容易引起歧义的话要事先想好,避免到时引起

误解,要注意沟通的语言。

篇3:阅读·写作·教育——张炜访谈录

答者:托尔斯泰在我们许多人眼里是高不可攀的, 事实上也是如此。他们那一批俄罗斯作家直到如今仍然站在文学和精神的高巅之上, 让人仰望。我去过俄罗斯, 尽管时间不长, 也还是有助于自己对其作品和作家的理解。那是一片世界上最开阔的土地, 横跨欧亚大陆, 孕育出了一些伟大的文学人物、思想人物。他们作为一个作家所拥有、并始终坚信的强大的人道力量, 是今天的文学写作中特别稀少的。比起他们存在的那个时期, 我们二十一世纪的文学版图是非常可怜的。如今我们已经没有了那样的巨人, 但是却学会了嘲笑那样的巨人。

比较那个世纪, 尽可以藐视今天的文学潮流。无论这样的潮流多么汹汹滔滔, 都不必依从。即便以一个人的单薄之躯, 也仍然可以抵御和反抗这样的潮流, 这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其实当年的俄罗斯文学家也并非在适合自身生存的潮流里畅游, 而是相反, 他们一生都在逆流搏击。现在往往相反, 写作成了尽力适应:适应市场, 适应下流, 最后让自己也变得下流。这种潮流一旦形成, 人们将不再相信一切人道的力量, 生活会格外痛苦。

问者:张老师, 您目前的阅读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在进行, 还是自由、随意地阅读?阅读如何做到与时俱进?能否简单地谈一下您的阅读计划和阅读方法?

答者:我的阅读基本上没什么严格周到的计划。阅读不过是一场寻找, 是渴望与另一些人、一些灵魂的相遇。百年一遇的伟大艺术和思想保存在书页中, 这就是我们活着的幸运。人生如果说还有比这个更幸运的事情, 大概也不会太多了吧。有人可能以为只要是名著, 就是那样的保存———现在看可不一定。名著形成的原因也很多, 有时并不一定因为伟大和卓越。一种稀有的特色也可以著名, 尖叫也可以著名, 但不一定卓越, 更不一定伟大。当然, 一个读者也不必非伟大而不读, 他完全可以有自己独特的阅读趣味。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当代作家是历史上的作家所不能取代的, 因为我们活在同一个时期, 遇到的是相似或相同的问题, 看看他们是如何理解这些问题, 并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和面对这些问题, 这决不是一件小事。所以说, 阅读当代作家永远是必须的, 无论这个当代有多么“渺小”、作家有多么失望。说到底, 任何时代都会拥有自己的杰出人物, 关键就看我们能不能辨认他们。否定一个集体一个时代中的精神个体, 是非常危险的。小时代, 就是用垃圾淹没和遮挡巨人的时代。我们的阅读, 就是寻找, 就是拨开人丛, 以便望到古代和现代的巨人。我喜欢的我就读, 但我喜欢的, 也不一定全是巨人。

问者:文学是否要消亡?文学阅读能不能从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文学创作会不会终结?面对文学领域争论激烈的这些话题, 您向读者坦言文学不会死亡, 但又有些悲观地指出这并不意味着当下文学没有蜕变。就此, 您能否告诉读者当下的阅读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境中?假若文学在蜕变, 作家应该怎么努力阻止这个变化?这个历史重担的责任人是谁?

答者:许多人反复预言文学的死亡, 这既不正常又很好理解, 因为有许多人是好意地忧虑和担心, 还有许多人是没有写作能力――不熟悉文学, 站在很远的界外, 于是就会有一些很外行的、不着边际的话说出来。从雨果当年的回答我们就可以看出来, 原来几百年前就有人在这样问了。只是这个问题从来都不成立, 是一个假问题。文学就是人, 人存在, 文学怎么会不存在?

人的存在方式不同, 文学存在的方式就不同。这都是正常的。英国文学老太太莱辛说了一段话:那些不停地预言文学要死亡的人, 都是一些不会写作的人, 他们不会写, 于是也就认为写作无用, 写作活动早晚会结束。老太太的这句话说得有趣而通俗, 这里可以参考一下。

再说一遍:文学就是人。文学是一个很大很遥远的问题, 就像太阳和空气, 可以谈论它, 而且它从绝对意义上看也有个寿命的问题 (太阳的寿命) , 但对比我们个体的生命, 这寿命是不必天天讨论的, 因为个体之小与太阳之大是不成比例的。许多人一天到晚在讨论一些不成比例的事情, 除了可笑还有什么?有的“文学少年”一天到晚谈论文学死亡的问题, 就是不好好写作。那么大的事, 像太阳的存在一样大的事, 不需要他天天谈论和忧虑。他所要考虑的, 仅是好好写作或不写作。

问者:在您的作品中, 您几乎很少提到自己喜爱的外国作家的不足和缺点。很明显, 喜爱一个作家, 应该对一个作家有全面的把握。对于您很喜欢的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对于他们的文学创作中的不足和作家创作的“短路”, 您又是如何进行解读的?

答者:任何一个作家都有不足之处。但有的作家给人的是巨大的感动, 这使我们根本来不及也不可能去谈什么“不足”。因为这毕竟不是作家研究, 而只是文学阅读, 是一个作家对另一个作家做出的感性评判。热爱和热情, 钦敬和折服, 这时候有可能就是全部。阅读说到底是一次慨叹、一次被感动的过程。

问者:还记得您说过, “我们是一个儒家社会, 有着自己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的价值观和人生信念。我们力图综合其他文化, 在广泛的交流中学习, 但这并不意味着丢弃自己的文化。任何丢掉了自己文化的民族, 使自己的文化崩溃的民族, 都没有好的下场。文化是民族的基因”。那么, 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时候, 我们该如何将其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联系起来呢?如何读为所用?

答者:事实上, 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 无论他离我们多么遥远, 人性都是极其接近的, 只是外部的一些生活习惯与我们相差较大罢了, 这就是圣人说的“性相近习相远”。一种深刻的文化联系, 在阅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它们大多数时候是潜隐的, 而不是明晰条理的。这包括了阅读中的欣悦, 这种欣悦有时也来自文化冲突的结果———你好奇你才觉得有趣, 你比较你才向往它。

我们一些浅薄的时尚追逐者总以为自己才是最解放最时髦的, 总是为经济发达地区的一切去叫好, 实际上这正是老土的特征和表现。向着欲望前进并不等于思想解放。思想解放是面对客观世界的表述自由, 这也包括复古、向前或向后等等不同的方向。

我们古代圣贤的一些表述和思维意向, 经常在今天一些西方大师那儿找到对照和呼应。最本质的人性的力量和美, 放到全世界都会通行无阻, 它不须翻译———我们的思考和阅读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点上, 就会有吸收的自信和坚持的自信。

问者:2008年8月, 您在接受《东方人物周刊》记者马军的采访时说, “文学是我生命中的闪电”。确实, 从《古船》到《九月寓言》, 从《柏慧》到《刺猬歌》, 您一直被称作中国当代文坛少有的“人文作家”。这不仅因为您的理性与反省精神, 更是因为您对自我精神世界的执著坚守,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相信文学对您来说, 不仅仅是一种职业 (因为山东作协主席的身份所赋) , 更是一种生命、生活的因子。文学对您的生活、情感有什么样的影响, 能否就此为您的读者解开心头之惑?

答者:文学创作中的一部分, 比如小说这种形态, 有时可能会有一定的烟火气。因为文学要展现貌似平凡的日常生活的细节。但文学的骨子里仍然是诗, 是极不通俗的生命的核心。生命在极为感动或感激的某些瞬间, 的确会有一些特别的发现和表达, 有激烈的非同凡响――这就是说, 它相当于天空大气中的“放电现象”, 所以我才说“文学是生命中的闪电”。一个作家好的文学表达, 不是对自己的拔高, 而是对自己的深入, 是对自己突然的、冷峻的发现。同样, 对他人也具有一样的意义。

问者:“我们的文学已经摆出了这样一个‘歪戴帽子’的姿势, 你如果不歪戴一个帽子, 似乎就不能称为‘文学’, 更不该被出版推介给读者。”您曾愤慨地指出, 文学遭遇了“物欲横流”的“现代妖怪”, 本来就已经很难对付, 却没想到批评家们也早就倒戈, 与妖怪联手, 而这正是您对中国文学的发展非常绝望的原因。那么, 张老师, 您自己的创作是如何转变“歪戴帽子”的姿势?这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是否可以说, 在当前的大背景下, 真诚的“正戴帽子”的写作真的是举步维艰?

答者:我不认为现在的写作就一定是历史上最难的, 也不是遇到的困难最大的。任何时代, 不是有这样的困难, 就是有那样的困难。孙悟空一路上遇到的妖怪也是各种各样的, 它们都不好对付。问题是每遇到一个妖怪, 就要解决了它再往前。总认为眼前的妖怪才是最大最难对付的, 是不客观的。

文化专制是粗暴的, 商业化市场化就不粗暴了?同样粗暴甚至更加粗暴。认识不到这种粗暴并不能够与之斗争, 就会走向可怜的依从的境地。有时候人是极怕物质优待的, 物质对人的腐蚀力超强一等。威武不能屈是一回事, 富贵不能淫又是一回事。

问者:您曾经提起, 以中国文学为代表的文学, 很可能产生出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作家、最成功的作家, 他们会走得很远, 最终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写出这个时代世界上最好的、最优美的、最深刻的文学。为什么是中国作家, 最有可能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幸福、最成功的作家?您的这种写作的民族自豪感是与生俱来的吗?

答者:中国人多。人多的地方当然比人少的地方更容易产生杰出的作品。十三亿人口是一个事实, 而不是虚拟。这么大的一片土地, 这么多的人在苦斗, 在磨砺, 精神和艺术上产生巨人的可能当然还是最大。小国寡民也有机会, 但不能说机会更大。

我们民族的历史上出了不少文学巨人。这就是历史的经验和依据。有的省份就接近一亿或一亿多人口, 这是多么庞大的人群啊。这么大的人群里又蕴藏了多大的秘密, 有着多么巨大的挖掘力和表现力, 这都是难以预料的。这种设想不是什么民族自豪感, 而是源于对人的敬畏。

问者:还记得钱谷融老先生曾经评价您说:“张炜这个作家很真, 很诚, 比较有人格魅力。所以, 他的作品很值得研究。”确实如此, 在这个浮华的年代, 您始终坚守着一片心灵净土, 不断地创作出让人敬重和惊醒的作品, 您的《激情的延续》《守望于风中》……不知让多少人为此而百感交集。您能否就作家的人格魅力, 谈谈自己在创作中是如何艰苦而又孤独地坚持着那份写作的真诚和激情的?

答者:我常为自己的软弱而不安, 也从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魅力和力量。老前辈对我的鼓励, 让我从心里感谢。但我软弱, 却不想随波逐流, 我还要尽可能朴素真实地思我所思、言我所言。我这儿没有什么崇高大纛, 但一毫米的文学理想、生活理想还是有的。我特别不认为一切的崇高都是假的, 特别不认为一切的牺牲都是傻的。我做不到的伟举, 却相信人世间是存在的, 因为总有人会做到。

问者:在您所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 有一个人物给我的印象是抹不去的。他终日把自己囚禁在老磨屋里, 用宽厚的脊背对着外面的世界, 但是我却分明看到了一个人在对自己的家族和个人历史的现实思考过程中最痛苦、最激动又最耐人寻味的挣扎与搏斗。他是历史铸就的一座苦难的雕像, 一个孤独、痛苦的灵魂, 是家族仇恨与历史苦难的见证人, 是一个被种种血腥和噩梦震碎了灵魂的苦难恐惧者, 但也是有勇气直面苦难的思索者———他就是《古船》中的隋抱朴, 承载了太多沉重的历史苦难的一个人。请问张老师, 这个人物的塑造是否与您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关?如果有关, 您又是如何处理现实素材与文学创作题材二者之间的关系的?您能否就作家的生活经历与其创作的关系, 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答者:我不能说《古船》中的主人公就是自己, 或就是自己的经历和经验。但我一定对其有过长期的、深入的体味, 这是自然的。创作出的人物与作家的关系不能不说是神秘的。现在有将写作者与作品截然分开、或紧紧相系, 这种两极的理解其实都不对。

作为一个写作者, 比较苛刻地生活着, 作品才能有一点点不同吧!这个问题从来都是很难回答的。人如果想松弛无忌地生活, 又能有独特的写作, 这只会是一种奢望吧?当然人是自由的。可是读者对作家的厌恶和轻视以至于藐视, 也都是自由的。

问者:作为作家、名人的您, 面对社会热点以及一些不正常的社会现象, 您平时会通过什么途径传达自己的态度?这些新闻事件能否成为您的写作素材?就此, 我想问一下张老师, 您平时的写作素材是如何积累的?能否就写作技巧, 谈谈自己的见解?

答者:我不是招摇起来的那种所谓的“名人”。那也是可怕的一种人。我是沉默工作的人, 就像农民一样劳作。农民的土地, 别人走过来看到庄稼, 就知道这儿有个耕种者。我想理想的作家和他的工作, 就应该是这样吧。

好的作家不太在意自己的声音大或者小, 也不在乎效果, 只是觉得应该发声了, 就自然地说出来。这样一生, 既是一种生活, 也是一种成就。

我关注生活, 关心人的生存。我只对人类的不平等耿耿于怀。这是我无法掩饰的。我写作, 因为我无法掩饰。我爱生活中的许多, 所以我的写作会有不同的色彩。我认为认真地生活着, 才有写作的内容和技巧。

问者:您的创作一直在尝试新的变化, 甚至构成了一个创作体系。那么在您的不断创新与思索中, 写作的“变”是否包含着您一直以来不愿变动的“常”?这个常规、固定性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可能是主题, 可能是技巧, 也可能是某种风格, 您能谈谈自己写作中的“变”与“常”吗?

答者:评论家对作品的理解自有他们的道理, 这会让作家琢磨着。但写作活动是自然朴素的, 感性极强。理性一旦压迫了感性, 这个作家就危险了。理性并没有压迫感性是正常的, 但这并不代表这个作家是傻乎乎的。相反, 理性过强了, 倒有可能藏下了创作的危机。我自认为自己的写作变化比较大, 但大致还是沿着一条自己的路径往前的。这条路径是必然的, 而不是刻意追求的。思想和艺术之路如果给人跳来跳去的感觉, 那一定不是好的作家。

那些最自信的作家, 才敢于写同一种人物和生活, 并且一直写下去;他们敢于写同一片土地, 一直写下去。这需要更大的力气。这是通俗作家所不具备的一种力量。比如美国的索尔·贝娄, 一生就写犹太知识分子的困境与尴尬, 还有纠缠不已的思索, 有人就说他重复自己。他可能觉得没法向他们解释吧, 只好调侃说:我重复自己总比重复别人好吧?贝娄的话要解释起来的确会非常复杂的。他的原创力太强大了, 而不是太小了。有人恰恰不理解这些。写作, 这是并不通俗的心灵之业, 有时候要说清一个道理, 写上一本书都不够。

问者:中国文学已出现“往下走”的趋势, 越来越多描述肤浅欲望的、浅薄下流的作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甚至不乏某些知名作家和大作家的作品。这必然会影响到当今的语文教育。您对中学语文教育与文学作品的关系, 如何看呢?

答者:有阅历的老师和读者多了, 写作的认识才能深刻。我说过, 小的时代, 就是用渺小的东西掩盖巨大的东西。这个时代不是没有好的作品和作家, 而是被垃圾淹掉了。教育者和评论者本来应该是阻挡垃圾的人, 但你会发现:有时候正好相反。

中学教育是个大机会。中学生手捧垃圾最让人绝望。他们到了三十岁再懂事, 再去看好的作品, 去靠近大心灵大艺术, 是不是太晚了一点?中学教育让读者从小学会良好地阅读, 引导他们, 这个工作很困难, 却极有意义。那些极不像话的极浮浅的、连话都写不通顺的作品, 不是有很大一部分让中学生买去了吗?阅读到了如此境地, 我们还有什么话可说?哪个国家才会这样呢?

问者:您曾在某次采访中, 表达出极度的焦虑, “现实中, 国人更年轻的一代中, 多是嚼着汉堡包, 喝着可口可乐, 听着摇滚, 跳着迪斯科, 看着无厘头电影, 读着文字垃圾, 成为最浅薄最庸俗的一拨。”还说, “现在的年轻一代哪有什么儒学的影响?他们接受的是‘五四’以后慢慢地形成的一种综合文化。‘孔家店’打倒了, 半通不通的西方文化进来了, 从此文化的怪胎在中国生殖繁衍……这种影响多么可怕。儒家文化最美好的部分被歪曲被利用, 最后又是连根拔掉。既然如此, 一个民族又将怎样生存?”您能否就当前语文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市场化、浅薄化问题, 谈一下您的见解?中学生的文学修养、阅读品位该如何提升?

答者:一个时期, 整个的文化气氛比什么都有力量。所以说现在很难办。难办, 不意味着要忍气吞声, 一言不发。写作、教学, 都是发言。不敢发言, 自私自利, 就不配当教师也不配当作家。把作家和经营文化产品搏利的商人混同一起, 这是庸人才会犯的低级错误。

问者:詹姆逊认为, 跨国资本主义时代, 第三世界的作家往往兼有知识分子的身份, 担负着批判社会与唤醒民众的职能, 而您则通过您的小说担当了这一重任。那么, 假设把您的某些长篇小说的某些内容放入中学语文课本, 您觉得哪些作品对中学生的影响和触动会最大, 应该被选入课本?

答者:作家本来就是知识分子, 作家如果只是讲故事的人, 这算什么作家?哪有杰出的作家不是知识分子的?不是知识分子的作家, 只会是比较庸俗的人。比较庸俗的人写出的东西, 会是杰出的和有趣的吗?我们从来怀疑。我并不满意自己, 从来不是那种自我感觉良好的人, 相反我知道自己的危机和处境, 所以我仍然有自己的敬重者, 如此而已。

篇4:访谈阅读题探微

记 者 您长期从事天然气地质和天然气地球化学的研究,您最大的成果是什么?

戴金星 以往认为石油和天然气只是由低等的但繁殖率很大的生物成因腐泥型有机质生成的,一直没有认识到高等植物遗体煤层和煤系中腐殖型有机质也能生成工业性油和气,故不在煤系中去勘探油气。我在研究中发现,腐泥型有机物既能生油,也能生气,然而腐殖型有机物在煤化过程中以生气为主,成油为辅,故煤矿的腐殖型有机质是生气层,生煤的地方是找气和发现气田的有利地区。

记 者 真理往往就是这样,看似简单,而寻找总结不知要付出多少代价心血。同样,您也是经过辛勤的劳动才获得的。您当时是怎么会想到研究这个课题的?

戴金星 1961年我从南京大学地质系大地构造专业毕业后,来到江汉油田工作。在那里我发现,几乎没有系统地全身心投入研究探索天然气的人。于是我决定选择天然气地质和地球化学专业作为自己的专业目标和方向。1972年,我决定以煤成气地质和地球化学为主攻重点。从1975年到1995年,我与同事以及学生们走遍了除西藏、台湾外的各省(市、自治区),积累了3万多个气组分及碳、氢、氧同位素数据。1978年,我提出了“煤成气理论”概念。1981年,我主笔“煤成气概况”的报告,为1983年国家把“煤成气开发”列为“六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打下了基础,推动了中国天然气勘探开发走向黄金时期。

记 者 您真是中国名副其实的“天然气之父”。根据您建立的“煤成气”理论,在实践中取得了什么效果?

戴金星 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以“煤成气”理论为依据,先后预测了5个1000亿立方米以上的大气田,其中包括靖边、苏里格、榆林、乌审旗、克拉2等,并逐步得以证实,最终推动了“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目前中国天然气70%的储量是根据“煤成气”理论探明和发现的。为此,我感到欣慰。

记 者 您对中国天然气勘探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您对“气”情有独钟。您是否从小就喜欢呢?您的成长道路是如何走过来的?

戴金星 记得小学一次上地理课时,林景晖老师要求我们用石膏制作一个全国主要煤、铁、铜等矿产分布图。我认真地做了一个,现在想想那时做的石膏模型是很粗糙的,但却得到林老师的表扬,从此我的心中就萌发了为祖国找矿藏的想法。

记 者 人的一生中遇到一位好老师是一生的荣幸。您还时常怀念当年的学生生活吗?

戴金星 是啊。我在中学时,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伟大的文豪鲁迅、卓越的考古学家夏鼐和著名的化学家唐敖庆等都曾是我心中的偶像。而李四光的《谈谈风水》《褶皱》等地质科普书,我在读初二时就特别感兴趣。温州没有《褶皱》书中说的沉积岩,只有火山岩,我理解不了,但还是把书啃了下来。高中时,一首《勘探队之歌》对我的影响很大,地质队员为祖国献身的激情、为科学拼搏的精神和为理想吃苦的毅力强烈地感染了我,使我最终选择了探索地球奥秘、寻找祖国宝藏的地质专业。

记 者 如今报考地质专业的学生不多了,原因就是读地质专业毕业后工作艰苦。那么您是如看待这个问题?

戴金星 我还是不后悔当年的选择。当年新中国第一代地质勘探科技人员和石油工人,白手起家,是很艰苦的。如今我们的石油工业是赢利大户,今日大庆油田的“干打垒”(干打垒,一种用木版和黏土筑成墙的房子)不见了,油田都变成了现代化城市。还有克拉玛依、塔里木油田的高楼大厦不会比温州差。

记 者 您与当年一样还在鼓动我们的高中毕业生积极报考地质专业,成为石油天然气勘探队伍中的一员。

戴金星 是啊,我多么希望年轻人前仆后继,继承我们的事业,为祖国打开地球奥秘,为人类寻找足够的能源。

问题:写出本次访谈主要探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并写出其中的一个结论。

解析 访谈是对某个人、某件事或某个问题进行专题访问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采用一问一答来连缀成文,具有针对性、专题性、典型性的特征。解答类题有一个步骤:首先要把握讨论话题、主要进程、关键内容。其次要将访问者和受访者的话分开,先读访问者的问题,把握主要问题;再阅读受访者的文字,大致把握并阐述分析。然后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最后整合文中的信息,形成答案。

题目说本次访谈主要探讨了三个问题,而记者提出了七个,这就要求合并同类项,概括加工。题目还要求写出其中的一个结论。结论有三个,我们抓住自己熟悉的一个进行归纳。

示例 (1)三个方面的问题:①戴金星院士取得的最大成果是什么。/戴金星院士为什么被誉为“天然气之父”;②戴金星院士的成功(成长)因素是什么;③如何看待如今报考地质专业的学生不多的问题。

(2)对应的结论:提出了“煤成气”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发现了大批大气田,使中国天然气勘探开发走向黄金时期,并推动了“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对应①)

练习 写出另外两个对应的结论。

示例 1. 中学老师的影响,对健康偶像的崇拜,勤奋好学,兴趣广泛,时代精神的熏陶(理想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熏陶),创新意识,理论联系实际。(对应②) 2. 当今地质勘探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已不像以前那样艰苦;报考地质专业可以解决就业的难题。/希望年轻人前赴后继,继承前人的事业,为祖国揭开地球奥秘,为人类寻找能源。(对应③)

篇5:访谈提纲(中石油)

(提纲)

一、访谈概况:

1、访谈主旨:中国石油销售公司基层经理人培养对象入职初情况

2、访谈对象:2010年中国石油陕西销售公司新进大学生员工(局部)

3、访谈类型:非标准化(自由漫谈)

4、访谈方式: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相结合、个体访谈和集体座谈交互使用

5、访谈原则:无偏见的资料收集

6、访员简介:

◆姓名:黄大伟性别:男年龄:22籍贯:陕西〃宝鸡

◆毕业院校: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主修专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工作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宝鸡销售分公司

7、访谈时间和地点:随机确定

8、访谈误差及负面效应控制:

◆访谈无记名、不录音、杜绝误导

◆访谈记录仅供撰写调研报告之用,访员保证其正当用途及永不公开性

◆访谈提纲精心编制,力求言简意赅、直截了当、高效省时,不涉及敏感或私密话题

二、访谈内容:

1、回首中国石油陕西宝鸡销售分公司的应聘经历。

2、忆往昔峥嵘,看今时蹉跎。(院校、专业、在校表现、求职经历等)

3、如何看待中国石油陕西销售公司巨资打造的岗前培训?

4、加油站(油库)操作一线经历对个人的影响。

5、我看加油站(油库)现状。

6、怎样看待中国石油销售公司同工不同酬现象?

7、讨论今后职业发展规划。

8、谈谈个人对基层经理人培养的看法。

9、分析陕西石油销售市场当前面临的竞争趋势,及其对个人未来职业发展的影响。

10、如何看待坚持、放弃与重新选择?

三、访员声明:

1、访员本身为中国石油陕西销售公司一员,晓知行业规律和公司规制,因而绝不以此次调

研为手段从事有损公司声誉及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否则由此引发的法律纠纷及道德声讨访员自担责任。

2、访员本身为2010年中国石油陕西销售公司新进大学生员工,同时作为基层经理人培养

对象,必然本着协同进步、互相帮扶、代群体立言的社会学职业操守开展访谈,努力消除由于访谈内容衍生的情感波动给访谈对象带来的负面心理效应。

3、访员保证调研报告的匿名性,将拒绝向一切组织或个人提供有关本次访谈的任何资料。

后期调研报告书写中,笃定严格规范词汇使用和细心甄别语法,绝不进行身份影射。

4、访员对以上所述负全部法律和道德责任,并愿作进一步解释。

篇6:访谈提纲

1.你行党建工作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新进展新变化新成效,以及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

2.当前你行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是什么?面临哪些问题和困难。

3.中央巡视反馈,金融企业党建工作普遍存在弱化淡化虚化问题,请问你行在这方面有何具体表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4.如何在转型发展中落实党的建设“四同步”“四对接”要求,把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5.如何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确保机构健全、保障到位、工作有效,防止出现“两张皮”。

6.你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情况如何?如何落实党管干部原则和党管人才原则。

7.如何把严格管理监督领导人员与关心爱护激励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作用?

篇7:3.教师访谈提纲

1.结合个人所教的学科,谈谈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的相关情况。①课时是否开足②课程是否开全③师资配置是否充足、合理等———尤其是音、体、美、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等

2.学校地方课程开设的情况如何?你学校的学校课程(校本课程)有哪些?地方与学校课程的实施情况怎么样?你是否参加过学校课程的开发?

4.目前学校都有哪些研究性学习课题?这些课题是如何落实的?学校是否组织过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

4.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有哪些?学校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

5.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制度有哪些?都通过什么方式评价学生的?

6.您认为目前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吗?学生课业负担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方面老师们有哪些好办法?

7.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学校组织了哪些培训?有哪些激励机制鼓励老师参加各级教研活动?

8.学校的教学设备设施是否齐全?能否满足师生的需求?各种场馆是否向学生开放?开放情况如何?

9.学校教研组建设和教研制度是否完善?集体备课制度落实情况如何?

10.你对目前新课程实施和学校的教学管理有哪些看法?有什么好的建议?

篇8:《新课标新阅读》总编访谈录

记者:方圆老师好!首先感谢您能在百忙中接受我们的采访。

方圆:感谢你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关注。我也是想借此机会说说我的一些想法, 希望能促进我们的语文教学。

记者:《语文课程标准》又做了一次修订, 您主编的《新课标新阅读》丛书, 与新课程标准有什么联系呢?

方圆:本书主编崔峦、苏立康老师多次参与新课标修订工作。新课标要求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400万字, 其中小学阶段145万字, 初中阶段260万字。崔峦老师和苏立康老师经常说, 如此多的阅读量单靠几本教科书显然远远不够, 孩子们的阅读必须要有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他们非常想通过编写一套学生课外读物, 来作为主流教材的有益补充, 作为落实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个尝试。所以, 这套读物, 可以说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编写的, 具体体现了新语文课程标准精神, 也是崔峦老师、苏立康老师语文教育思想的最新体现。

记者:请您具体谈一谈这套书是怎样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好吗?

方圆:好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 从理念到具体内容, 都做了相应的修订。比如, 低年级适当降低了识字、写字的要求。这样做的目的, 就是降低难度, 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同时, 加大了背诵的篇目数量, 提高了对课外阅读的要求, 让学生读中悟写、加强积累,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编写的这套丛书, 与其他同类书相比, 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提倡全息阅读。就是在“大语文教育”理念指导下, 选文力求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涵盖不同文体, 实现全息阅读。二是提倡有动力的阅读。从文章选择, 内容编排到版式设计, 都从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出发, 力求让他们在阅读中, 获得持续的成就感, 保持持久的兴趣。三是提倡多种目的的阅读。不同的读者, 阅读的目的可能不同。有的是为了提高阅读能力, 有的是为了获得文学体验, 有的是为了开阔视野, 有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这一切, 在本丛书中, 都在“理解、丰富、运用语言”这一核心目标下, 得到了体现。四是提倡多种方法、策略并举的阅读。借助于联想和想象, 通过读、画、批、注等多种方式, 学会诵读, 学会提问, 学会推理, 学会评价, 学会筛选、获取信息……在方法策略指导下, 教给阅读方法 (这是重点) ———逐渐形成阅读能力 (这是关键)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是目标) , 做到无师自通。

记者:课程标准的变化, 在广大教育部门、教师的具体施行中, 会发现、领悟的。请您具体谈一下这套丛书的特色。

方圆:《新课标新阅读》的特色, 我觉得可以用一个“新”字来概括。一是理念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丛书就是多措并举, 积极引导学生在主动的阅读活动中, 丰富知识, 开阔视野, 陶冶情操, 活跃思维, 积淀文化, 积累语言。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获得思想的启迪, 享受审美的乐趣。二是体例新。比如, 打破了原来单一地按人文主题编排单元的方法, 根据生活实际和学生阅读需要, 适当地以文体形式编排, 如说明性文章单元、诗歌阅读单元, 以及书信、演讲等实用文体阅读等, 让学生懂得, 语文学习, 实际就是语言应用过程。三是内容新。丛书所选文章都是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名家名篇和时文美文。既有文学大家的经典, 又有文学新锐的力作;既有古典韵味, 又不乏鲜活时尚;而且还有学生自己的作品, 全都体现了一个新字。四是方法新。本书根据“新课标”对每个年段学生阅读能力的不同要求, 每个单元设计了一个训练重点, 选文内容、文章点评、阅读训练等都紧扣这一训练点。这对小读者突破难点, 掌握方法, 探究创新, 提升能力等方面有所帮助。

记者:现在读物出的太多, 学生的阅读市场有些眼花缭乱, 家长、教师、学生都有些困惑。如何选择优秀的语文读物, 如何学好语文呢?

方圆:这个话题太大了, 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学语文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是学几本语文课本、做几套试题就能学好的。一定要有“大语文”的教育观念, 好读书, 读好书, 多读书, 还要主动地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这样, 才能学好语文。

记者:应该感谢您, 感谢您这么多年来, 对中国语文教育付出的心血, 感谢您耽误宝贵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相信广大读者会从您的谈话中得到启发, 相信这套丛书会受到广大同学的欢迎, 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篇9:访谈类文本阅读与探究

为了更好地提高阅读质量,我们了解了访谈类文本的来源,就会发现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诸如“焦点访谈”“面对面”“艺术人生”“对话”“鲁豫有约”等。综合来看,可以把它们分成两大类。其一是电视新闻谈话节目,形式有:1. 访谈型:主持人和嘉宾组成一问一答的形式。嘉宾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人。2. 讨论型:由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组成。其二是电视新闻访谈,可以分为三类:1. 人物访问:对新闻人物做的专访;2. 事件性访问,新闻性强;3. 观念性访问:不针对具体事物,重在传播有关事件在认识上的观点和见解。

作为考生面对的自然不是电视节目,而是试卷是文字。那么如何去阅读访谈类文本呢?我们应该在阅读之前心里要有个底:

1. 弄清访者和被访者的身份;

2. 摸清访谈的主要话题;

3. 把握访者问话的目的和被访者回答的角度;

4. 体会访谈内容的社会意义。

那么,我们具体应该如何阅读访谈类文章呢?

一、整体感知,遵循认知的思维规律

阅读有自身的规律。一篇合格的文章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是文章的基本规律。由此出发,阅读必须注重整体感知。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还在于它的各种因素之间有一种既互相制约又互相阐述的关系。一般而言,思维总是按照“综合—分析—综合”的过程进行的,阅读文章则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综合”的思维规律对于现代文阅读十分重要。一些考生在做实用类文本阅读题时,只是从题目入手,丢掉整体理解,肢解文章,断章取义,违背认知的思维规律,结果可想而知。

二、知人论世,做题前仔细揣摩归纳

和阅读其它文本一样迅速通读一遍全文,知道访问者和被访者的身份,了解被访者的基本情况。谈论的话题是什么,都问了哪些主要问题,结论是什么。关于被访者的身份这一点有时候很重要,因为要知人论世,了解了他的身份,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回答而不那样回答。例如:

19.(2007年广东高考)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4分)

采访者一共提出了以下七个问题:

①你很小就开始学习钢琴吗?②你最喜爱的作曲家是谁?③我听说现在数量惊人的中国家庭送孩子去学钢琴,你怎么看这件事?④你认为追求音乐更高境界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⑤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天分?勤奋?一颗敏感而善良的心?还是思想?⑥你经常提到“赤子之心”这四个字,这是不是你做人、弹琴的原则?⑦什么是你说的好的音乐?

可以归纳为:被访者学琴的经历,对音乐的认识与追求,怎样成为一个艺术家。在初读文章时就很容易的把这7个问题找出来,再将这7个问题分类归纳处理。

三、言为心声,懂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集中火力多次反复阅读访问者的关键问题和被访者的关键回答,了解各自的目的,在心里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揣摩回答者的心理,需要强调的是语言是有暗示性的,要懂得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文本不是电视节目,我们不能直观地看到他们的表情眼神动作手势,只能通过语言,言为心声,我们以此能够联想和想象出一些东西来。所以最好有一些生活积累,平时也多关心一些新闻时事,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眼界要开阔。见得多了思考得多了,有助于思维的锻炼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四、关注技巧,分析赏析特色访谈语言

一个访谈要顺利地进行下去,要求提问者必须有很好的提问技巧。对于提问技巧要重点给以关注。我们看到有时候比喻引用反问,有时候对比反复故意夸张,有时候先岔开话题再慢慢地或出其不意的再问,有时候是穷追不舍,有时候是引导着拓宽了谈论的范围 。有时候是旁敲侧击式的委婉地问,有时候朴实无华,是单刀直入式的直截了当把要问的问题提出来,有时候是趣问,趣问可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活跃气氛。当然被访者的回答技巧同样重要。例如《韩少功访谈录》:

体会韩少功在回答企业文化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语言修辞技巧。请选取其中一例简要赏析。(3分)

题目这样问的时候考生自然要注意语言的修辞,所以首先找出相关的句子,再说使用了什么修辞,最后要说说这种修辞带来的好处或者作用。我们看到韩少功连续设问,自问自答。“比方如现在的很多品牌,品牌是什么?为什么这包烟卖四块钱,有的品牌的烟就卖四十块钱?它真值四十块钱吗?它就是一种品牌。”或“你以为人就是简单地吃几顿饭穿几件衣吗?有的人一买车就买四辆,他有四台车的需求吗?有的人在新加坡那么热的国家买貂皮大衣买八件,她有这种需求吗?这都是文化造就的一种市场需求。”这样说话,显得有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五、探究意蕴,客观理性多方辨析

梳理谈话双方的观点,并且弄明白其又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其实以思想交锋见长的谈话节目,亮点往往在论题和观点之中。考生要运用自己的头脑对此做出判断,不妨有自己的见解。需要注意的是在形成自己的见解之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横看成岭则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可从正面反面,旁观者当局者,浅层深层,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科学的,时代的人生的等等角度入手,体会访谈内容的社会意义,进行实事求是的客观的评价,要多看到事物的主流,看其积极向上的健康而阳光的一面。例如:

21.(2007广东高考)根据傅聪的观点,演奏家如何才能使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不断地发展”,“不断复活、再生、演变”?(6分)

此题考查考生从不同层面深入挖掘作品意蕴的能力,探究文本的难点和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要注意角度的把握和文本的文化以及社会意义,自然也涉及人生观。

六、答题提示

1. 用语规范,要尽量用完全句以避免语病;回答问题,要平实具体,不能用比喻、拟人等形象化的修辞语言。同时,只要字数允许,在语意准、文字精的前提下,就要尽量多答点,即能用词组作答的不用词,能用句子作答的不用词组。因为既然不超字数,文字答得多点,要点往往能接近完备,否则,可能会丢东忘西,遗落要点,造成失分。

2. 对应题旨,分条陈述,分点答题,尽量避免遗漏答题要点,提高得分率。之所以要这样去做,是因为现代文阅读答题要求严密,评分要求严格,评分办法一般是“踩点给分”。

3. 看赋分,配答案。现代文阅读每题赋分都在4分以上,这也决定了每个题目的答案要点一般不可能只是一点。一般情况,4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6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三点。如果命题人在作答处已标明(l)、(2)之类序号,则按序号答够要点。如果未标明序号,考生也应该心中有数,不可只答一点了事。如果题干中有“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哪些”“哪几个方面”等提示,更要认真把握住。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校 彭 琳

上一篇:学行为规范主题班会活动方案下一篇:装修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