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文化访谈提纲

2024-04-14

安全文化访谈提纲(共9篇)

篇1:安全文化访谈提纲

一、研究主题: 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

二、样本抽取:

民营企业主要分为独资企业 合伙企业 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选取合伙企业1个 有限责任公司2个作为调研样本

三、研究对象和提纲:

1企业管理者(主要是企业公关部门和管理者)

(1)了解企业管理体制的基本情况(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企业的集权程度。是关注人的管理 还是关注效率的管理 还是人和效率相结合的管理。)

(2)企业的员工素质教育培训情况(培训的具体内容 目标 要求 所达到的实际效果)了解企业的价值观追求

(3)企业为职工提供的工作活动和环境(活动具体内容,环境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了解企业对员工的态度

(4)企业的公益性活动

(活动设计的目的 要求 实际效果)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5)企业的远景和使命(企业的商标,标语,企业文化墙,了解企业正在执行的任务,企业最终的发展方向,企业的自我定位和价值追求)

(6)了解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的绩效考核标准,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的经营目标)

2企业职工(每个企业至少15人 注意代表性:年龄 性别 部门 车

间)

(1)对企业运作模式和经营理念的认识是什么?是否感到满意?原因是什么?(调查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了解,对工作环境的现状是否理解,了解熟知企业文化员工所占的比例)

(2)您对企业使命和远景有认同感吗?感觉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感觉?(了解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您参加了参加企业举办的哪些活动?是自愿的吗?感到愉快吗?有意义吗?(了解员工所体现的企业精神)

(4)您认为该企业价值观是什么?您是否认同该企业的价值观?

(了解该企业文化的影响程度)

(5)当前的企业文化是否适应您的工作生活?你打算在企业里长远发展吗?(了解企业文化的内化情况)3本地政府工作人员

(1)您对该企业所表现的企业精神印象如何?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和具体措施?(了解行政组织对待该企业文化影响下的企业运作的态度如何)

(2)该企业为社会提供了优质哪些产品和服务?带动了多少就业?(企业在企业文化影响下对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程度如何)(3)您认为该企业的社会慈善活动和捐助时候感到满意,为什么这样说呢?该企业对环境影响产生了影响吗?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和措施?(了解企业在企业文化影响下产生多大的社会效益)(4)政府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什么样的环境?采取了什么样的引

导政策和具体措施?(企业文化建设中政府的作用程度如何)4本地消费者(注意性别 年龄 学历 层次)

(1)您是否了解该企业?您对该企业的印象如何?(了解该企业的社会知名度 和社会文化影响力的延伸程度)

(2)您知该企业有哪些产品?(不知道的话 可以直接说出该产品名字来询问消费者是否知道该产品也行)您对该产品的价格和质量服务印象如何感到满意吗?原因是什么?

(3)你认同该企业的品牌吗?原因是什么?(了解消费者的价值导向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四、调研注意事项:

1、首先介绍调研目的,采取拉家常式的聊天,设法使受访者在宽松心态下接受访谈。

2、访谈注意选择场合,尽量不要受到外界干扰,如能做到一对一访谈最好。

3、访谈是否记录?如果受访者不介意,可以记录,若无法当场记录,访谈结束后应尽快记录(如有录用笔最好,但要注意不要让受访者发现,以免加重其心理负担,影响访谈效果)。

4、最好是两人合作,一人提问,一人记录和补充提问。

5、注意要引导受访者的思路,在受访者长时间谈论无关话题时,要设法将其话题拉回。(如,您可以说:“对了,您刚才说到„„能不能介绍一下„„”)

6、进行双方沟通时,容易引起歧义的话要事先想好,避免到时引起

误解,要注意沟通的语言。

7、在沟通时要营造一个友好的氛围,要注意访谈者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素质。

篇2:安全文化访谈提纲

1、企业发展历程、在其文化中发展的变革,其历任领导人的特质及对企业文化形成的影响

2、传统文化的遗留影响如何?近年来受外来文化、新经济形势的冲击如何?

3、在企业发展中对企业有较大冲击的事件(荣誉、挫折)的处理上,员工的表现实怎么样的?这些事件对企业历史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4、企业靠制度运行程度(人治?)

5、提倡什么(通过人事上的招聘、任命、提升、工资奖励标准、辞退等方面来看)

6、您认为同行业中的企业精神比较好的有哪些?他们是如何做的? 我们是否应该学习?如何学习?(有何障碍)

7、企业的目标是什么?

8、考评时主要的参考指标是什么?(相同不同不同级别的差距,不同部门相同岗位的差距)

9、企业曾经与客户之间的最大危机是什么?如何公关的?

篇3:电视文化访谈节目的话语特色

1 电视文化访谈节目的话语结构

电视文化访谈节目中因为本身融入“访”和“谈”的特征, 并且在表现形式上也是赋有表演性质的呈现给观众, 这样的话, 与普通的职业话语和日常谈话是存在一定差别的, 但是它又具有职业话语和日常谈话的特征。访谈背景介绍、访谈开始、访谈主体和访谈结束的话语结构都属于电视文化访谈节目结构形式中所包含的。访谈内容主要根据访谈的大方向展开, 而访谈的主题又是通过访谈话题的形式得以体现。在访谈

的世界观、价值观进行解读, 违反社会公德的事绝对不能做。县级电视台的记者, 要不畏惧辛苦, 肯于在新闻采编方面下苦功夫, 抱着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 积极奔赴事件第一线, 了解第一手资料, 深入调查报道, 还原事实真相, 引导社会舆论,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誉观。歪曲事件的报道, 违背社会道德的报道, 这在任何一名记者身上, 都是不应该发生的。

1.4 在实践中树立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传媒高度发达的现代, 新闻报道极易走入同质化, 各个媒体平台无论从报道的形式和内容来看, 都极易相似, 节目中, 主持人通常利用一个问题将主题带入, 嘉宾根据问题回答将话题逐步展开, 在双方不断互动的过程中, 主持人负责引入话题, 主持人与嘉宾共同将话题展开, 使节目主题充分地展现出来。在叙事性或者以叙事性为主体的访谈中, 叙事话语通常都会出现主持人引导、评价、嘉宾讲述的访谈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 这种访谈模式与一般的叙事结构的电视访谈叙事话语结构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别。电视访谈节目主体的决定性结构特征就是整个访谈节目以主持人提问、嘉宾回答的节目模式体现话语结构。在双方互动的过程中, 将话语的主题结构与叙事结构在此基础上, 形成具有自己节目特色的话语结构特征。大众传播话语的框架是访谈话语结构形成的依据, 通常是在交流过程中得以体现的, 它是将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相辅相成。

彼此都没有自己的特色。县级电视台, 因自己的平台本身就很小, 如果都是一些同质化的新闻, 就很难吸引、把握住观众, 立好自己的根基。因此, 采编记者具有创新的视角和独特的意识, 能帮助县级电视台的新闻栏目获得自己独特的吸引力。同样的素材, 相同的事件, 经过不同角度的解读和处理, 在保证客观公正的基础上, 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意义。通过对素材不同风格的挑选、切除、组合、排列, 可以给观众视觉、心理上的流畅与共鸣。

2 总结

总而言之, 新闻采编人员, 特别是

2 提问-回答-合作的话轮转换机制

在电视访谈过程中, 主持人、嘉宾以及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话轮转换机制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为这一阶段的话语结构特征也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与此同时, 预选设定的话轮结构和话语角色使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话语权必定会出现不对等性, 在整个访谈过程中, 主持人一直占据着主导位置, 在此基础上控制访谈的话轮转换机制。而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合作式访谈模式, 不仅与日常谈话的特征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它还体现出日常谈话的结构特征。

2.1 主持人的提问与嘉宾的回答——职业语境中“访”的特征

通常情况下, 电视访谈节目总是在主持人开始问第一个问题的时候开始, 整个访谈过程中, 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互动将节目持续下去, 并且当嘉宾回答

记者, 要更加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 县级电视台, 更应该着力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新闻采编人员肩负着“舆论先行”的社会责任, 应该注重培养自身的新闻敏感性, 树立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 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来要求自己, 同时在实践中树立自己独特的风格。

参考文献

[1]张征.新闻写作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6) .

[2]胡汉英.浅谈县级电视台如何提高新闻节目收视.群文天地, 2010 (8) .

(浙江文成电视台, 温州325300) 主持人的最后一个问题的过程中, 逐渐结束节目, 这样的话, 整个访谈节目就完美结束了。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你问我答”形成了一个回合, 整个访谈节目在主持人和嘉宾的第一个回合中开始, 通过中间的几次问答过程中, 直至结束。主持人在提第一个问题的时候, 正式开始节目, 嘉宾开始回答等于节目的过程, 就这样的前提下, 将节目主题明确地表现出来, 一直到访谈节目结束。

2.2 主持人与嘉宾的合作——随意交流中“谈”的话轮结构特征

当前, 我国大部分访谈节目, 都是在主持人和嘉宾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 而在这个过程中, 日常谈话的特征和以主持人提问和嘉宾回答的对话框架特征都得到了较为明显的体现,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 随意交流话语结构特征也同时被体现出来。在电视访谈的语境中, 预先设定的话语角色和话轮分配方式, 是会受到一定限制的, 这样的话, 主持人、嘉宾之间互动的话语结构特征就形成了。同时, 主持人与嘉宾在访谈过程中, 以合作的形式出现, 不仅与日常谈话的特征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它还体现出日常谈话的结构特征。

主持人和嘉宾在互动的过程中, 不断地接受新信息, 在这样的前提下, 实现双方的紧密联系, 不断进行互动交流, 在整个访谈节目中以完成话语任务为主的形式, 这样的话, 交谈双方在进行话题讨论的时候会显得尤为投入, 同时, 访谈的话语语境也没有很强的约束力, 那么日常谈话特征就显得更为突出, 从而形成了主持人提问、嘉宾回答、支持人和嘉宾相互合作将访谈任务完成的话轮转换机制, 在这种情况下, 电视访谈节目不仅可以具备“访”的话语结构特征, 而且还具备日常谈话的话语结构特征, 从而真正实现电视访谈的意义和价值。

3 电视访谈的开始与结束

比较日常谈话, 电视访谈会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和限制, 例如, 职业话语特征、访谈传统和具体的访谈环境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制约。职业话语本身在节目之间就已经做了充分地准备, 它主要针对不在现场的观众进行传播的。在一个访谈节目中, 主持人和嘉宾都不能仅是代表自己的身份出现, 而是也属于访谈话语中的话语角色。所以, 在节目一开始他们之间的谈话就已经与日常谈话的话语特征进行了区分。

3.1 电视访谈的开始

电视访谈的开始通常会划分为两种情况:在现场中不存在观众的情况下, 访谈通常直接会插入主题开始。若是现场有观众, 访谈就可以通过主持人对嘉宾的背景材料进行介绍开始切入主题, 也可以在介绍之后直接插入主题。在访谈中直接进入主题开始, 当完成介绍背景以后, 观众基本上可以看到一个较为完整的画面, 就是主持人与嘉宾已经做好访谈的基本准备。当背景介绍完成以后, 主题就直接被插入, 开始主持人和嘉宾的互动。现场有观众的场景下, 访谈主持人通常都会先与现场嘉宾和观众打招呼, 进行全场的互动, 然后主持人将嘉宾的基本背景进行介绍, 紧跟着嘉宾出厂, 访谈节目就算正式开始。另一种出场方式也可以是主持人和嘉宾同时出场, 由主持人对嘉宾和节目的大概情况进行介绍。若是访谈节目中出现的嘉宾比较多, 就可以在每一个嘉宾出场的过程中进行相应的介绍, 或者也可以让每个嘉宾在访谈过程中适当地出场, 然后在出场时对其基本背景资料进行介绍。而在这个介绍的全过程中, 并不存在任何互动形式, 只是运用主持人进行相应的引导。这种开始方式在整个现场访谈过程中, 可以最充分地体现观众意识, 在这个时候, 主持人主要面对的是电视观众, 就算是现场有嘉宾, 主持人所面对仍然是电视观众, 对嘉宾也会用第三人称进行称呼。

3.2 电视访谈的结束

职业话语性质会对访谈带来一定的影响, 访谈的结束形式比较日常谈话来讲, 区别其实还是比较大的。在结束的过程中, 主持人一直都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他们需要在预先规定的节目时间内完成访谈内容。访谈结束其实与开始基本上差不多, 也存在两种形式:第一, 主持人在与嘉宾合作对节目进行推动的时候, 但是到最后节目结束并没有明显的结束语或者致谢嘉宾, 访谈节目通常都是在主持人预先的准备下进行发展和延续的, 其中通过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互动实现节目的高潮, 在预先设定好的时间内结束节目, 在观众的预期中结束访谈。第二, 通常都是在即将结束访谈的时候, 节目主持人会向嘉宾和观众致谢, 使访谈节目有一个完美的结束。但是, 不管这两种中的哪一种结束形式, 访谈的结束都是由主持人进行引导逐步进行的过程:首先预示访谈马上结束, 然后在互动过程中结束;第二种结束形式是在前一种基础上, 由主持人向嘉宾和观众进行致谢。尽管在访谈结束形式上会有两种不同方式的体现, 但是每一种结束方式最终所体现出来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在以主持人与嘉宾的互动过程结束的访谈中, 访谈的结束过程仍然延续访谈开始及主体部分的主持人与嘉宾一问一答的互动性话语结构。

4 结语

在电视文化访谈节目中, 主持人与嘉宾之间互动的过程中将主题不断进行推进, 而在此过程中, 电视访谈节目不仅可以具备“访”的话语结构特征, 而且还具备日常谈话的话语结构特征, 从而真正实现电视访谈的意义和价值。

摘要:当前电视文化访谈节目是比较常见的, 而电视文化访谈节目的话语特色却存在一定的区别。笔者针对电视文化访谈的话语结构, 提问-回答-合作的话轮转换机制以及电视访谈的开始与结束三个方面对电视文化访谈节目的话语特色进行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访谈节目,话语结构,话语特色

参考文献

[1]余赞.浅析电视谈话节目的互动话语结构.黄石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 .

篇4:《文化访谈录》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同道如是评价:在一个经济中心的时代,《文化访谈录》致力于文化传播,表现出了可贵的坚持品质与传播艺术。

虽说在娱乐甚嚣尘上的现在,电视媒体需要凭借一些文化类节目树立自己的高端形象,一些很少看电视的知识分子观众或许会因此找到开机的理由。但是由于央视综艺频道(CCTV-3)以歌舞、曲艺类节目见长,不少收看访谈类节目、文化类节目的忠诚观众会更愿意锁定央视科教频道(CCTV-10)。在这样的收视惯性下,这类节目要想在CCTV-3获得较高的持续关注似乎难度不小,曾经的《倪萍访谈录》、《文化视点》最后都因为曲高和寡黯然收场,2004年新生的《文化访谈录》如何摆脱“吃力不讨好”的局面?

“电视是做给全体观众看的。”该节目制片人马东说,文化是一个大词,也是一些小事,只有从身边的小事切入,才能汇聚成大的文化。作为栏目制片人,马东从不把《文化访谈录》的目标观众锁定为哪类细分的人群,也不把选题局限于具体的条条框框之中,而是在承担必要的文化宣传任务之外,尽量发挥团队每一个编导的创作自主性。“我关注的恰恰是哪些内容应该去涉及,如果该做的没做,我会感觉非常遗憾。”在这样的理念下,《文化访谈录》自开播之日起就强调遵循“百姓视角、文化情怀”的节目诉求,以一种平等的对话心态对大家关注的文化焦点进行深度访谈与探讨,试图在平稳、低调中慢慢引导文化的健康发展。

文化批评也是《文化访谈录》的一个亮点。比如早期的节目,曾经鲜明地指出“算命大师”巨天中与作家贾平凹传播迷信。比如让畅销书作家郭敬明解释为何其所著《梦里花落知多少》与庄羽所著《圈里圈外》有那么多“相似”之处,追问他能否容忍文学中的借鉴和模仿等,以至于郭敬明在访谈现场一度出现情绪失控......除了这些尖锐的批评,《文化访谈录》也在试图传递一种理性、全面的思维方式。比如在2009年2月播出的《春晚的底牌》节目中,央视主持人董卿首次用"感伤"、"感动"、"感悟"三个字眼直面“春晚口误”事件,该期节目以其宽容、放松的心态引导董卿、观众,所有人都可以尽快“翻过去这一篇”。

《文化访谈录》主编胡双表示,这档节目虽然不回避尖锐的话题,但是不会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尽量用一种比较理性的视角来关注文化事件,有时访谈嘉宾发表的观点也可以帮助当事人理清思路,况且至今为止,并没有一位当事人因为被批评发来起诉信。“当然,如果一个重大话题需要媒体表达立场、发出声音,任何一个媒体都不会考虑批评是否会得罪人。”

制片人自述

这档节目与其他访谈类节目的最大区别不是节目本身的区别,而是播出平台的区别。《文化访谈录》是中央电视台目前为止惟一一档文化类访谈节目,而且它是在综艺频道播出。在节目的选题、创作、改进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认清这个特殊性,坚持自己的定位,不能随波逐流。在这个前提下,我们一直保持一种好奇心、新鲜的状态,《文化访谈录》开播四年多来,在节目形式上不断寻求突破,包括特别节目、常规节目,经常收看我们节目的观众可能会发现,隔一阵儿节目就会呈现一个新花样。

至于如何体现节目的深度、文化的厚重感,我认为电视本身就是一种通俗的传播媒介,文化类节目要想做出深度难度特别大。因为深度其实是一个积累和磨炼的过程,你是什么深度就做什么深度的节目,如果刻意去追求所谓的深度,观众看上去就是装。反过来,你把一档文化类节目做浅了、通俗了、有意思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对具体的制作人而言,最好的创作方式就是认清自己的高度、真诚面对观众。

——马东《文化访谈录》制片人

评委点评

文化也许是最难“访”最难“谈”的,然而经过节目团队的精心定位,在主持人举重若轻的洒脱中,焦点、热点和难点所引起的悬疑与关注,都静静地流向对文化价值的解析与认知。

篇5:农村文化调查访谈提纲

2016年9月30日

第一部分总体情况调研 访谈对象:村干部(姓名)

1.您村子的名称:县乡(镇)村村民小组 2.您村子有多少户、多少人

3.从性别划分您村子男性、女性各有多少人

4.从年龄段划分,您的村子目前居民中16—30岁有多少人,30—60岁多少人,60—70多少人,70以上多少人

5.从收入情况划分,您村子富裕家庭有多少,中等家庭有多少,贫困家庭有多少 6.您村子居民主要从事什么职业: 主要种地的有多少户 主要发展经济作物的有多少户 主要做小生意的有多少户 主要从事养殖业的有多少户 主要从事其它行业的有多少户 7.您村子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大约是多少 8.您村子交通情况如何

9.距离您村子最近的镇政府有多远,县城有多远 10.您村子居民去乡镇的频率有多高 11.您村子居民去县城的频率有多高 12.他们去乡镇或县城主要是做什么

13.您村子有没有定期电影播放、戏剧演出或舞蹈表演

14.您村子多长时间放映一次电影、进行一场戏剧表演或者举办舞蹈表演 15.您村居民喜欢看电影、戏剧或舞蹈吗 16.电影、戏剧或舞蹈是否收费?

17.如果不收费,村民会不会去观看电影、戏剧或舞蹈? 17.如果收费,村民会不会去看电影、戏剧或舞蹈?

18.村民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影、戏剧或舞蹈? 19.您村居民有没有经常性的文娱活动 20.文娱活动的类型主要是什么 21.这些文娱活动是不是自己表演 22.这些文娱活动是不是外部邀请的 23.谁来邀请,花费有多大? 24.您村子有没有专门的图书阅览室 25.图书阅览室面积有多大 26.书籍的数量和种类主要是哪些 27.有没有专人管理 28.经费主要来源是什么 29.您村子有没有麻将馆 30.是公益性还是盈利性 31.参与者主要是消遣还是赌博 32.参与人员主要是哪个年龄段 33.麻将馆平时有多少人 34.在麻将馆逗留时间平均有多长 35.他们一般什么时间段打麻将 36.他们一般什么季节打麻将 37.您村子外出务工人员有多少 38.主要从事什么职业 39.外出时间一般有多久 40.举家外出有多少户 41.季节性外出有多少人 42.您村子有没有宽带

43.您村子没有电视机的有多少户人家 44.您村子规模较大的集体活动每年有几次 45.主要是什么样的集体性活动 46.您村子有没有庙会 47.每年有几次庙会 48.庙会的主要活动是什么 49.庙会参与的人数有多少

50.参与庙会的村民主要集中在哪个年龄段

51.您村有没有其它形式的祈福活动,是什么,参与人数有多少

52.您村居民春节时主要娱乐活动是什么

第二部分:具体情况调查 访谈对象:农村居民(姓名)1.您的年龄 2.您的民族 3.您家里有几口人

4.您家庭成员中文化程度最高的是谁 5.您家庭成员文化程度最高达到什么程度 6.您的每年纯收入大约是多少 7.您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8.您每月支出大概有多少

9.支出的主要项目是什么(改善生活条件、身体健康方面、投入农业生产、文化娱乐方面)10.支出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现金支付、网络支付、银行卡支付)11.您一年在农村居住多久 12.您一年有多少闲余时间 13.您在闲余时间主要做什么 14.您家里是否有电脑 15.您的手机有没有上网功能 16.您是否喜欢上网

17.您上网主要做什么(购物、推销产品、打游戏、看新闻时事、看电影、看电视剧、看戏)18.您每天上网几个小时 19.您家庭有几台电视机

20.您现在使用的电视机购买几年了 21.您每天看电视几个小时 22.您看电视主要集中在哪些时间段 23.您喜欢什么类型的电视节目 24.您村子里有没有庙会活动 25.您是否会参与庙会活动

26.您村子里参与庙会活动的主要是哪个年龄段的人 27.您对庙会活动的态度是什么 28.您喜不喜欢看电影 29.您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影

30.您看电影的主要途径是什么(电视、网络、村子里播放)

31.您想不想村子里能够定期播放电影 32.您村子里目前多久播放一次电影

33.您村子里播放电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婚丧嫁娶、庙会等)34.您喜欢什么内容的电影

35.您的村子或附近村子有没有定期的戏剧表演 36.您想不想本村或邻村有定期的戏剧表演 37.您希望多久有一次戏剧表演 38.您喜欢什么内容的戏剧表演 39.您平时读书吗 40.您多长时间看一本书 41.您喜欢读什么样的书 42.您愿不愿意村里有图书室 43.如果有图书室,您会去读书吗 44.如果图书室收费,您会去读书吗

45.您愿意为定期电影播放、定期戏剧表演等活动支付金钱吗 46.如果愿意支付,愿意支付的限度是多少 47.如果不愿意支付,为什么

48.您觉得当前农村文化发展水平怎么样 49.您觉得今后应该怎么来推动农村文化发展 50.您村里有没有民众教育馆

篇6:企业文化建设前期访谈提纲

1、当前金融危机的形势下,铁路在保增长促民生方面显得更加重要。铁投作为广东省轨道交通投资经营的重点企业,担负着什么样的使命与责任?

2、铁投虽然成立较晚,但发展迅速,地位日显突出,您认为铁投在未来的发展中面临着哪些机遇?哪些挑战?

3、现在集团着手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您认为它对集团未来的发展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4、铁投成立五年来,发展可以划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企业文化有什么特点?已经形成的优良的文化元素有哪些?

5、您认为铁投搞企业文化建设,有哪些基础优势?可以从领头人、管理团队、员工素质等谈起。

6、您认为目前铁投的企业文化建设还存在哪些问题与不足?比方说,核心文化有没有确立,主导理念体系完不完整,发展战略是否得到了每个员工的认同等。

7、目前铁投在企业文化建设有哪些难点需要克服?有哪些盲点还没有顾及到?

附加题

1、你是广东人吗?(或在广东生活工作多少年了?)对广东省的人文环境有什么感受?对岭南文化有什么认识?这种文化是广东省的核心竞争力吗? 它对铁投的企业文化建设有什么值得借鉴的?

2、请您谈谈对广东省铁投集团未来发展的期望。

中层的访谈题

一、请您介绍一下你眼中的铁投集团的发展历程?可以概

括为哪几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哪些特点?

二、请您介绍一下您部门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所做的一

些主要工作

三、您认为在目前铁投集团有哪些优秀的主流文化?您认

为铁投集团应该倡导一种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

四、您认为此次广东省铁投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难

点或盲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五、您感觉集团公司员工当前关心最多的是哪些问题?

六、您感觉广东省铁投集团现有的各种制度是否健全?

企业执行力如何?

七、请您谈谈对广东省铁投集团未来发展的期望。

员工访谈题

一、提及铁投集团,您会怎么样向您的家人朋友介绍铁投,铁投给别人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二、作为铁投集团一员,集团在什么方面最吸引你?

三、您感觉广东省铁投集团是否提供了一个有利于员工竞争和发展的平台?您的个人价值在公司是否得到体现?您是否满意集团的晋升机制、激励机制?为什么?

四、在薪酬方面,您认为自己的劳动付出与劳动报酬是否成正比?

五、在培训方面,您认为集团的培训工作开展得如何?您最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培训?

六、在过去,广东省铁投集团提过哪些让你印象比较深刻的管理理念和口号?

七、请您谈谈对广东省铁投集团未来发展的期望。

座谈会题:

一、提及广东省铁投集团,大家最先想起的有别于其他同行企业最鲜明的个性是什么?

二、您是否因成为广东省铁投集团一员而感到自豪?为什么?

三、以前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四、广东省铁投集团有哪些优秀的文化或企业理念给您的影响最为深刻?您认为广东省铁投集团应当营造一种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氛围?。

篇7:保安访谈提纲

●您通常几点开始巡逻,巡逻完一次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您能大致讲一下我们学校的巡逻区域是怎么划分的,划分多少个区以及每个区多少个人?

●您认为哪些区域是要重点巡逻的哪些只要大致看看就行?

●您一天大概会巡逻多少次,每次花的时间差不多吗?

●撕掉学校的柱子栏杆上的广告宣传单也属于您工作的范围吗?如果是的话您是每天都撕呢还是隔两天呢?

●您的任务包不包括晚上熄教学楼的灯,如果是的话通常几点开始熄,是不是每一栋都必须熄? ●巡逻时类似水管之类的也要负责吗?

●平时停水停电的通知都是你们负责下达的吗?

●晚上熄灯后你们巡逻几次呢?

●还有哪些是你们负责的范围?

5.6.7.8.9.您工作过程中需要用到哪些工具,这些工具通常多久换一次? 您和我们一样会放周末假和寒暑假吗? 面对突发事件,您是如何处理的(暴力的还是温和的)?经常遇到吗?是什么样的突发事件? 抓到小偷您是自行处理还是交到公安局? 面对突发状况您是立即处理还是等待上级,您自主决策的几率有多大?

10.您因为工作失误带来的影响是否严重,学校通常是怎么处理的?

11.与您进行工作联系的主要人员是哪些,你们是怎样联系的以及联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2.您认为要做好您的工作需要的教育程度和工作经验怎样/

13.要出色的完成好您的工作需要哪些方面的技能?您有哪些技能?

14.您认为您的工作需要怎样的素质和能力(爱岗敬业,事业心责任心强,正确的价值观,做事认真细致,热情大方,懂基本的礼节礼貌,有一定的法纪观念,懂基本的防御技巧,具有较高的处理突发事件的灵活性,懂得基本的消防知识和救生知识,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有较强的保护学生和学校的意识)

15.您所在的岗位需要什么样的文凭和资格证书?

16.通常是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您工作的质量的?

17.您的工作需要哪些部门配合您的工作?

18.您的工作对身体的要求怎样,对情绪和脑力的要求怎样以及对安全和健康的影响如何(健康状况、力

量和体力,运动的灵活性,感觉器官的灵敏度)

19.在工作中您可能受到身体伤害吗?

20.您的工作环境是怎样的(物理环境:室内或室外、温度等;人文环境:部门同事间的联系,安全情况

及生理心理情况等)

21.您所承担的工作难度如何?

篇8:论如何做好文化人物类访谈

一、文化访谈标题与导语

关键是要有“文化品质”,不能完全效法娱乐体育新闻做“标题党”,但又不能取得文绉绉令普通读者望而却步。既能体现文章关键观点,又深邃独一无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例如:梁鸿:以另外一种更为深远的方式重回梁庄

阿乙:在模仿中对话自我超越自我

访谈的导语分为两类:一是提炼核心内容,二是引人入胜的背景介绍。

但无论哪一种都要刺激读者向下阅读的“点击欲”。

第二类主要针对于话题相对冷门,需要补充背景知识介绍的采访,如历史类访谈,以及专题性访谈。

第一类导语可以适当做“标题党”,将访谈中的精彩字句摘录出来。

访谈的时效性不比其他新闻,也并不需要具有完整的前因后果逻辑顺序,因此“断章取义”也是可行的。

例如,在屈原被谈烂的情况下,可以这么写:

“20世纪以前,屈原的形象是峨冠博带,长剑陆离;20世纪以后,则披头散发于汩罗江畔,意欲自杀。明末陈洪绶画三闾大夫,屈原依然是典型官员形象。怎么转眼间他就像极了莎士比亚塑造的“李尔王”?”

二、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是对整个采访内容、主题的整体把握,针对人物本身的采访提纲主要是列出问题。

1、背景资料的研究

文化类人物访谈不比时效性新闻,是一项需要知识积累储备的工作,采访所面对的不仅仅是采访对象本人,更是他背后的著作、他所研究的领域、他的个人生平。因此,对采访对象的深入挖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时每个采访对象都像一本书,生平、作品、领域成就以及个人喜好,都是必须掌握的资料。

2、问题要有“新”意

一般网站的采访稿要做成访谈式样,杂志的访谈则会根据版面要求而提炼采访主题。但采访实录的形式是读者最喜闻乐见,也最能体现记者访谈功力的方式。

一问一答,颇有博弈味道,所以问题要精到、凝练、玄而又玄,更重要的是“有新意”。

新意即是问别人没问过的问题。

有些“冷门”人物受采访机会较少,可挖掘之处较多,可根据其特点进行采访。但是,如莫言、易中天一样的文化红人,被采访了太多次,很多话题已经嚼烂,被采访者自己也会准备了一套说辞用来应答媒体,难免会有重复,最后沦为其他采访的复制品。

为了不问千篇一律的问题,记者采访前应该将受访者过去的采访都仔细阅读,将每一个旧问题都牢记在心:

被访者答得文不对题的,换个角度问清楚一些;被访者在过去的采访中,有了个人主观观点结论,从反面来问,形成矛盾冲突。

总之防止问一些放诸四海都能问的问题,如“您下一部作品将会如何/您对中国文学看法”等等,这些都是压到最后问无可问才会拿出来的话。

而新问题来源于以下几点:

1、受访者的生平事迹2、受争议的观点3、大众感兴趣的热点话题与他专业领域的交集点4、采访过程中回答里的漏洞。

除此之外,要结合最近舆论走势以及作者研究领域,问一下既符合文化定位又能吸引眼球的内容。

例如近来抗日剧歪曲历史,夸大日军实力,则根据此话题访问历史学者,从专业领域谈谈日军当年的真正实力。

三、采访姿态

在认真准备的情况下,自信满满、不露怯、宠辱不惊。

访谈稿不必要体现出提问者比采访对象矮一等,类似“您”的字眼,请善用,采访时候以示尊重,可以用,访谈稿件中,尽量少用。

成型的访谈稿件,问题并非全是问句作结,而是可以有句号,体现出你和采访对象的正常对话,深度交流,彼此契合。

四、“引导”与“尊重”

采访过程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受访者滔滔不绝,记者回去整理稿件却发现离题甚远;记者用问题连番炮轰受访者,但受访者却闭口不谈,一笔带过。

记者想听到的答案和真正的答案往往相去甚远。

笔者参加过一次对作家新书的群访,某报纸记者率先提问,其中一连串都是关于新书的名字。新书的名字十分诗意,似乎隐藏许多故事,但是受访者的回答很简单:“就是这么取的”“编辑取的”“没什么很特别”。记者再三逼问,仿佛一名法庭上的律师,最后几乎代替他们把答案说完整,只需受访者点头“画押”。

这种采访方式不适用于文化类人物访谈。

对于文化类人物访谈,尊重其本意是很重要的,毕竟对方才是最有权发言的专家学者,而记者只是一名记录者。采访过程中大可让受访者畅所欲言,最后的成品记者可以自己来提炼出亮点。

虽说记者有责任引导受访者往引导舆论、便于传播的方向来谈,不能让媒体成为受访者的发声工具。但生硬的逼迫受访者说特定的内容,效果也不会好。

新闻价值必须符合“期待性”,即有价值的新闻,要符合大众期待,例如在当今社会民众多仇视富商以及高官,因此媒体倾向于报道富商高官欺压平民百姓的新闻,以此来符合期待度。例如“我爸是李刚”这一典型。

但是新闻最本质的要求,是“真实性”。这不是要求,这是本质,是原则。

虽然真实的故事不一定精彩。但是笔者相信最精彩的都是真实的。

摘要:文化类访谈不同于其他时事新闻, 其时效性以及话题性远远不及体育、娱乐以及突发事件, 而采访对象在学术界的地位与身份, 又令他们不可能屈尊来迎合观众, 回答记者想让他们说的话。因此, 要做好文化类访谈, 必须有深入其中的孤独姿态, 又有引导思想潮流的领导风范。本文从文化类访谈的标题、导语、采访提纲以及细节等方面论述如何做好文化人物类访谈。

关键词:文化,人物,访谈

参考文献

[1]宋晓阳《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8年01月

[2]罗以澄《新闻采访学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年

篇9:安全文化访谈提纲

洪明: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自己文明的国家,在五千年的历史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这与历史上中国非常重视教育有密切关系。但现在许多中国人包括不少教师在内,对传统文化都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还有极端的偏见。认为传统文化中多数是封建糟粕。您是怎么看待以伦理为本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传统对于现代教育具有怎样的意义?

郭齐勇:一个中国人,更不要说承担着传承文明、教育下一代重任的中小学教师(无论教哪一门课的教师),都应当掌握好母语,具有中国文化的常识。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国民,有接触本国经典的义务。一个西方人,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在他/她经受的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中,起码诵读过、学习过荷马史诗,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学,西塞罗等罗马政论,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等。这都是视为当然的,是他们的人文修养的基本功。可是今天在中国,如果我们让青少年读一点有关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书,会被认为是旧守复古、大逆不道。这是令人非常奇怪的事情!

2001年5月我在德国。有一天,莱比锡大学的一位女教师陪我到该校去作演讲,途中她先送女儿上幼儿园。她对我说:“我送女儿到教会办的幼儿园去,幼儿园的老师们常给孩子们讲《圣经》(《新约》与《旧约》)中的故事。这是要让孩子们从小接受我们这个文化最基本的做人的教育,博爱的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不允许传教的,孩子们长大以后信不信教,由他们自己选择,成年以后的事,家长不干预。但作为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在幼小的时候就接受我们自己文化中最基本的伦理的教育。”

德国特里尔大学的文学院长、汉学家波尔教授(他的中国名字叫卜松山)曾经在北京与特里尔多次郑重地对我说过:“你们中国有很好的伦理资源,特别是儒家文化中有很多很好的做人的道理,可惜你们放弃了,没有用这些本土的文化资源教育后代,这非常遗憾!”

法国的小学、中学的国文教育,注重本土文化思想的训练,中学生即开始学笛卡尔、马勒伯郎士的哲学,孟德斯鸠、卢梭的政治学等。法国对所有大学生都要进行国文教育,重视古典语言和希腊、罗马的典籍,及有关宗教、历史,哲学、伦理、政治、经济等古典著作的阅读。现代欧美大多数知识分子在成长过程中反复受到上述古典的教育,浸润于其中。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基本的伦理共识,那是非常危险、非常可怕的。再严密的法律,代替不了社会的伦理道德;进一步说,健康的现代化的法治社会恰恰是建立在民众的底线伦理、民众的伦理共识的文化土壤之上的。我们到美国去过的同志都知道,美国一些地方的治安状况很好,真可以说是“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为什么呢?大凡是这些地区的社区文化比较健康,或者基督教、天主教的道德教育做得好。这些地方的离婚率很低,家庭和谐稳定。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不读《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之于中国,如同《阿含经》之于印度,《可兰经》之于阿拉伯,《新约》《旧约》之于西方。

自宋代以来,《四书》是中国人的基本信仰与信念,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哪怕是乡间不识字的劳动者,也是自觉实践其中做人的道理。其中的“仁爱”思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格言,一直到今天,不仅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洪: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文化的“西学东渐”过程。在看待东西文化关系上。有人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也把自己的文化给否定了。您能否结合时代特征,具体谈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郭:您也许知道,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推崇儒家人道、人性的学说,用以反对神学,他们把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写进1793年宪法及《人权宣言》里。您也许知道,二战结束后,国际联盟(即今天的联合国)在通过《人权宣言》时,中国代表张彭春先生(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研究生)起过很多作用。张先生把儒家的智慧渗透进去,并以儒家智慧来协调各方,使该宣言得以通过。您也许知道,联合国大厦镌刻着孔子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您也许知道,1993年在芝加哥,650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宗教领袖,通过了一个《世界伦理宣言》,这个宣言有两条基本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绝不要强加给别人,当然这不是指物质上的东西,而是指的人格尊严。自己不想受到别人的羞辱,那您首先就要尊重别人,不要羞辱别人。反过来说,您想要别人怎么对待您,您就要那样地去对待别人。这可以推广为国家、民族、宗教、文化之间相互对话与交往的准则。

现在我们讲可持续性发展,讲和谐社会,讲国家的和平共处,这都有古代文化资源的基础。人与生存环境的共生关系,历来为中国人所重视。《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里表达的是“天、地、人、物、我”整体和谐的智慧:无论是类的人、群体的人还是个体的人,与无限的宇宙,与有形有限的世界,与天地万物,可以达到契合无间的理想状态。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正蒙·乾称》)我们爱自己的亲人,进而推己及人,爱周围的人,爱人类,爱草木鸟兽瓦石,爱自然万物和人造的万物。这些爱当然是有差等的。但仁者把自己与天地万物看成是一种共生的关系。程颢主张天地万物与己一体,元无分别。《识仁篇》云:“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又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二程遗书》卷二上)这当然是一种超越的理境,儒家主张通过仁爱之心的推广,把人的精神提扬到超脱寻常的人与我、物与我之分别的“天人合一”之境。这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共生共存的意识。在古代思想家看来,人与自然万物,与草木、鸟兽、瓦石、山水,与驯养、栽培之动植物和衣食住行之器物等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天地万物是不同差异的统一。在这个统一

体中,万物各安其位,各遂其性,各得其所。

洪: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广大中小学老师在职前教育中所受到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多,而现在的工作很忙。责任很大。如何能让他们利用业余时间从浩瀚的传统文化中读一些经典以丰富他们的素养呢?有没有什么具体的建议?

郭:中小学教师们都很辛苦,但影响力很大。人的一生中受到最大影响的,除了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外,就是小学、中学教师了。我十分感念我的父母兄长,我的小学老师、中学老师。他们在言传身教中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老师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中小学教师中人才济济,可谓藏龙卧虎。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教乡塾、教小学、中学。他以自学成名家,后来成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名教授,成为一代宗师。

老师们行有余力,不妨读一点《四书》,还有《老子》《庄子》,这都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重要的精神食粮。有条件的,还可以读一点《史记》《汉书》,读一点《诗经》《楚辞》。以上这些,是中国文化典籍中最基础、最精华的东西。可以找一点选本,找一点注释本来读。当然要找比较可靠的本子,例如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孟子译注》等,相对来说要好一些。一般说来,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古代经典注释本相对可靠一些。建议最好不要看白话译本,因为白话翻译都不可能准确。中国人读自己的古典,有天然的亲和力,只要肯下一点功夫,古文字、古文献并不难读。也可以找一点《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哲学史》来读。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岱年,方克立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我编写的《中国哲学史》,我不揣冒昧地推荐给大家。

洪: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郭:中国儒家文化讲究知行合一,因此学习这些典籍还是要讲身体力行,学以致用,不能所学与所行脱节。我还是认为读书,特别是读一点古书,比看电视、比去娱乐场所、甚至比上网更有收益,更有意义,更有涵咏。我还是提倡修身养性。中国古代哲学家、文化人讲涵咏,讲六艺之学,讲礼、乐、射、御、书、数,讲诗词歌赋,棋琴书画,讲人的品味,人的意境。人不是行尸走肉。人活着,要活得有尊严、有格调、有价值、有意义。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小人去之,君子存之。”意思是说,人与他物、人与禽兽的差别其实很小很小,君子保留了这一界限,而小人却抹杀了这一区别。

其次要讲涵咏。中国古代学者很看重个体人的生存品味与品质,很重视人文的熏陶和修养。孔子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孔子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优游、涵养、陶冶于礼乐教化之中,通过《诗》教、《书》教、礼教、乐教来培养社会精英,也提升民间的品位,是传统知识分子的重要任务。孔子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品格,有“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的担当意识,以“天命在我”“天生德于予”的自觉,一身系斯文传续的使命,同时,也有“吾与点也”之叹。其实子路、冉求、公西华三人从事军政外交的志向,孔子并非不认同,相反,他总是鼓励弟子有外王事功之实践与建树,但是在当时的语境中,孔子独独默许曾点的优游涵咏:“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没有这种生活意境的人是读不懂“吾与点也”章的。曾点在这场对话中表现了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的意境,其志趣的特出、独到,使夫子叹息而深许之。可见个体生存的意义世界,与个体人之身心的涵养有很大的关系。人有别于禽兽,自不待言。不惟如此,人不仅仅是语言、逻辑的动物,不仅仅是社会政治的动物,尤其是具有宗教性、道德性和美感的动物,这就需要涵养。要有所养,养气,养心,养性、养情,养才。靠什么养?在古代是靠人文的“六艺”之学之教,靠五经四书。

洪:我们知道,教师需要教育专业知识作为指导,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广大教师从教有什么帮助呢?

郭:中国古代教育非常发达,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作为教师,我建议老师们都读一篇古文,即《礼记》中的《学记》。这一篇文章非常精辟,虽然只有一千三四百字,但在我看来,却胜过了洋洋洒洒数十万言的西方的或今人的一些教育学方面的著作。我每学期开学时重温一遍《学记》,每读必有新的收获。这篇文章对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形式,学校的设置,教育的方法,教与学中应纠正的偏弊及成功的经验等,都有精到的论述,尤其是关于“人师”的论述,关于尊师重道、教学相长、循序渐进、观摩切磋、触类旁通、师德师风、慎于择师、长善救失、导而弗牵、强而弗抑,等等。即使在今天的教书育人的实践中,也没有过时,而且仍有针对性,仍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洪: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有不少人为文化的传承做了大量的工作。积极地奔走呼告。通过努力,传统文化的生存状态得到了不少改善,教育中也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地位,比如提倡传统文化进入课堂,倡导儿童读经问题等。但同时也有很多人表示反对,您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郭:最近从《光明日报》有关今年“两会”的报道中,我颇有感触的有三条:一条是不少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以孔子诞辰日为“教师节”的动议;一条是有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批评推行所谓“双语教学”;一条是有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肯定儿童读经,特别表扬了沈阳市皇姑屯区所有的小学生每天早上用20分钟诵读蒙学读物与《论语》。这三条我都真心拥护,我认为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条,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伟大代表,是万世师表,人家联合国都以孔诞为教师节,为什么中国反不以孔诞为教师节呢?这很奇怪。中国大陆是中国文化的正宗、正统,唯其如此,更应以孔诞为教师节。这是教师的尊严与光荣之所在。

第二条,国语、国学的教育是国本,不可动摇。十多年来,我一直在批评一种现象,即中国大陆地区的各层次教育中,忽视母语的教育,忽视本土文化ABC的教育,把英语、西方文化教育看得比母语、本土文化的教育更为重要,完全是数典忘祖!现在中国的大众文化已是美国文化的殖民地,所谓美国大片横行无忌。反过来看一看法国及欧洲一些国家,他们严格限制大众媒体把英语节目或所谓美国大片肆无忌惮地播放。法国知识界不断批评、指导法国的传媒与文化界,法国政府也十分自觉地捍卫法兰西语言的纯洁性与法兰西文化的尊严。相比来说,我们都失职

了!我不是反对学习西方,相反,我是积极主张拥抱西方文明的,我在本院的哲学教学中,为以西文学习西方哲学经典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我们开办的国学试验班、中西比较哲学国际班,都是开放的,有的课程也用英文上。但我认为,这一定得有一个界限,即中国的教育(从幼儿园到博士生),宪法与法律允许的中国教育,一定以母语与本土文化为主导和主要内容。我们现在讲自主创新,讲建立自主创新型国家,首先振兴的应是中国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国人靠什么走向世界?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中当然包含着几千年来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中国文化当然是变动着的文化。但中国之为中国,中国文化之为中国文化,一定有自己内在性的东西,有主导性与主体性的常道。这是不可动摇的。因此,我反对所谓“双语教学”的提法,甚至有的大学提倡“全英语教学”,那是应当禁止的,是违法的,是殖民地心态的体现。

上一篇:鼎立服装有限公司工会调研汇报材料下一篇:洋县污水处理项目出差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