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实施方案

2024-05-08

课程的实施方案(精选6篇)

篇1:课程的实施方案

一、课程开发的目的和依据。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创建学校特色,走内涵发展之路”是学校新一轮发展的基本思路。我校地处农村地区,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及家庭教育环境不容乐观,要创出自己的特色更是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大自然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城市小学所没有的素材:树叶、庄稼、小河、簇膝而谈的人群、袅袅升起的炊烟,都是我们农村特有的题材。因而我们把《可爱的家乡》定为校本课程的题目,让学生用画笔,用树叶,用相机把心目中那个美丽、富饶、纯真的乡村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既满足了校本课程的需要,又解决了学校资源短缺的问题,还弥补了农村小学美育教育的不足。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

依据国家、区教育局指导性文件和学校的育人目标,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发展需要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突出本校课程特色,经学校校本课程组织机构集体审议,初步确定我校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

1、通过该课程的研究,落实一种民主、开放、沟通、合作的新的校本课程理念,使每个年级、相关教研组和参与教师都有权利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在与实施情景的互动中不断创新、改进、修正、完善校本课程系列内容,促进农村学校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校本课程乃至整个课程体系的发展。

2、结合学校地处农村、教师多出于农村、学生几乎全为农村的实际,结合农村学校、农村社会文化传统、办学理念与特色自下而上地结合学校课程开发实践,引导教师出谋划策,提供知识和经验,发挥个人与集体的智慧、远见,共同创建新课程改革试验背景下农村学校九年一贯、中小学一体的校本课程体系和发展远景,把教师、家长和学生作为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主体,推动农村社会、农村学校、农村文化的建设,使学校真正成为农村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甚至政治文明的新人,积淀学校的文化底蕴,蓄积学校的发展潜力,开发特色教育和优质教育,进而实现相关理论形成的目标。

3、站在教学科研的高度,倡行科研兴校的理念,在实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注重本地本校以及本校教师和学生等课程资源,减轻学校、学生、家长的负担,灵活多样地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做到统一性与灵活性、多样性与特色性的整合,增强学校的创造性,增强教师对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和结果的主人翁意识,在各个阶段的开发和实施中,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从而为整个课程体系的发展提供经验,为农村相类学校校本课程的发展乃至整个课程体系的发展提供经验,促进校与校的交流和共同提高,为农村学校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提供实际的借鉴。

4、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和研究,即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和规律的探索,针对校本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素质,使学校所有开发的校本课程得以顺利实施和发展,为学校整个课程体系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动力,在教师中树立课程教学创新、整合的思想,为保证课程试验向纵深发展提供策略,为切实培养一专多能的教师作出探索。

5、开展校本课教研,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营造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的氛围,并请专家、上级教研部门指导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加强校本课程学习知识的系统性和质量。提升校本课程系列课题研究的水平、层次和绩效。丰富校本课程系列,构建校本课教学模式,引导教师在实施中对校本课程根据本校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内容、课程种类的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实际的需要,始终保持校本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以学生为本。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课程开发之前,学校、教师应充分调查学生所需与所求,学生最希望知道的、但又普遍缺乏的知识,往往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好素材。只有切合学生需求的课程,才能得到学生足够的关心和重视,也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这样,校本课程也成了很好的德育素材,成为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倘若不经调研,学校自行开发“唯师是从”的校本课程,很容易导致脱离学生实际,这样的课程,不仅不能承担起教育的功能,还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

二、以实践为本。理论性强,实践性差,是现行中小学课程面临的普遍问题,这多少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多数学生是在“无趣”中学习的。校本课程,作为国家级课程的有益补充,如果也是这样一幅模样,效果可想而知。应该说,校本课程是最容易开出新意的课程,因而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实践性。让学生有足够实践的机会,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调研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实践为本,还体现在,教师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实践性的课程资源,如校内的图书馆资源,校外的田野,村庄工厂等社会资源。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博物馆、工厂、社区去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自己。

三、以实际为本。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层次,注定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能一刀切,要符合当地的实际,本校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找准这些实际,就是校本课程的最佳切入点。以我校为例,地处偏远农村,有着广阔的田野,漂亮的村庄,渔塘,工厂,通过带领学生实地调查,寻找美的元素,让学生更加真切地去感受家乡、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寻找了很多的资料,充实了课程的内容,这样,学生也成了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四、校本课程的内容建设。

结合本校实际,课程门类主要是艺术门类,安排有农村为题材的,绘画及手抄报设计课,剪纸课,树叶帖画课,摄影课四大课型。其中一、二年级以绘画为主,用画笔描绘他们心中的家乡;三至六年级分为手抄报设计,树叶贴画,和摄影,让学生不但能用笔也能自己搜集素材,去发现美创造美,摄影受到条件限制,要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需要家长共同开创。

五、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第1、2周)

主要任务是启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作好思想、人员、组织、教学的准备工作:

A、制订方案、健全制度;

B、评估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确定课程开发的重点;

C、教务处发放校本课程申请表和参考选题;

D、教师确定校本课程选题,申请表交教务处;

E、教务处选配校本课程教师;

F、教师挖掘教材资源,选择或编写教材。

2、实施阶段(201X年9月第三周起——201X年12月)

A、公布校本课程开设科目、指导教师及课程说明等,学生自由、自主选择课程;

B、统计学生选课情况,调整各校本课程科目学习人数;

C、教务处确定校本课程的形式,开课设节:

D、教师制订学期计划,上交教务处检查;

E、按校本课程课时计划表,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校本课程;

F、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研讨教材教学策略,提高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G、定期检查、记录、测试,反馈实验情况,对出现问题进行调查与诊断;

H、教师按学期对教材内容、教材的使用、学生学习效果进行阶段性的总结评价。

3、总结阶段(201X年1月)

A、 教师整理好讲义和全部实验材料;

B、 教师写出校本课程分析报告,进行反思性评价;

C、 教务处发放学生问卷,对教师进行评价。

六、管理与评价

1、组织管理。组长:何广贵(校长),副组长:范跃鹏(教导主任)、杨利春(德育主任)、周玉华(教研组长)、武晓艳(教研组长),成员:各班班主任。

2、制度管理。

(一)、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

A、校本课程开发应该按照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途径和程序进行。

B、在开发前要进行前期调研工作,调查学校师生的课程开发趋向,调查主要采用问卷、采访等方式进行。

C、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由学校课程管理委员会拟订校本课程总体开发方案。

D、教师编写校本课程文本应该向学校课程管理委员会提交新的校本课程门类申报方案,并制定校本课程纲要,再进行课程文本的编写。

E、成立校本课程评审委员会,对校本课程文本进行审议。讨论确定该门类校本课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及时对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方法进行探究,对课程内容,教学时间和方法等进行调整。

F、校本课程各门类任课教师应该具备与该课程相关的专业素质,在自主推荐与学校统筹安排结合的基础上产生,分工到人,责任到位。力求课程实施顺利进行,确保校本课程的质量与数量。

(二)、校本课程备课管理制度

A、每学期第一周进行学校校本课教学例会,由担任校本课教学任务的教师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并上交教务处。

B、任课教师必须认真完成编写活动设计、课堂教学、课后小结等。

(1)、活动设计中要确立活动目标,突出学习方法的指导,制定活动方式,突出学生活动。

(2)、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发展动手动脑及合作能力。

(3)、担任校本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每月集中进行一次集体备课。

(三)、校本课课堂教学管理制度

A、校教学部门负责学校校本课堂教学管理和评价工作。

B、教学中要积极动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利用学校课程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C、教师应认真执行课程计划,严格按照课表上课。

D、教师在校本课堂教学中要进行多元化的校本课程评价。

E、成立校本课教研组,确定教研组长,由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F、每学期定期开展校本教研组活动,交流讨论校本课经验。

G、如课堂教学需在校外进行,教师必须事先上报学校并负责学生活动中的安全。

H、将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学法交流活动,展示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四)、校本课程的评价制度

A、校本课程课堂评价参照河西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实施。

B、任校本课的教师要认真做好校本课评价工作,对学生参与校本课的学习情况做出适当的并能体现课程特点的评价,结合学生自评、师评一同进行,并定期将评价情况反馈给学生和家长。

C、校本课程实施小组成员每月要对任教校本课的教师活动设计方案,校本课等进行综合评价,与月常规评比挂钩。

D、校本课程实施小组定期对评价方案进行研究,探讨,结合教学实际、学生实际不断修定完善评价方案。

E、每学年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将组织有关人员对已有校本课程进行积效评估,对校本课程文本进行修订、完善,使之成为正式教材。

篇2:课程的实施方案

2、课时安排:校本课程每周1课时。

3、校本课程修改组的人员参与听、评课的指导,做好校本课程的监控、测评,调控校本课程实施状况,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校本课程的评价:

1、授课教师的评价。学校透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相关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学生学习兴趣,二看学生实际理解的效果,三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四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

2、学生的评价。评价时,我们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关注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学习过程,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师生关系的实际感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获得成功的体验等成为评价学生的主体资料。评价的方法除了观察、调查、考查学习知识、成果展示等外,我们还建立了学生兴趣特长发展的“成长记录袋”,允许孩子们把自我认为优秀的作品(一张画、一副书法作品、一盒录音带、一个小制作……)放到记录袋中,能够想象几年之后,当孩子们再去看哪些作品时,会发现自我又长大了,或许这作品陪伴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

八、保障措施——课程管理:

㈠建立领导机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组长:__(校长),副组长:__

成员:__

㈡前期论证:

1、利用现有资源,征集教师意见,确定校本课程的具体资料。

2、透过对学生、家长、社区、教师的调查问卷确定校本课程所设置的资料。

3、将开发的课程纲要拿到学生及家长中征求意见,看所开课程能否满足学生、家长的意愿。

㈢培训师资:

1、校本课程理论。资料:《校本课程学习资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校本课程研究等资料。培训方式:集中学习、交流研讨。

2、教师专业知识培训。学校对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

㈣撰写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阐明以下几方面资料:

1、主讲教师姓名、课程类型、授课对象、授课时光(周课时、总课时)

2、课程简介

3。确定课程目标:(全面、适当、清晰;涉及目标的三大领域)

4、课程的资料:拟定课程的纲和目

5、设计学习方法:体现课程的特点、贴合活动主题的要求、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6、提出课程实施的推荐:含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级规模。

7、课程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等

㈤学校正式开题,修改教师自主选取。

学校向修改组成员介绍所开课程的主要资料、目的、授课方式等,让教师自主选取进行修改。

九、校本课程的教学管理

1、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学校随机听课,随时测评。

2、教师务必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

3、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到达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4、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5、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6、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状况。

十、课程的开发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一)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二)问卷调查

1、设计三份调查问卷(学生、家长、教师)了解大家的需求。

2、对问卷进行分析,找到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初步理清开发思路,拟订开发纲要,确定开发项目。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一)根据拟定项目、选定组长、明确人员分工、制定开发方案。

(二)各项目开发小组修改项目开发方案,分工协作,完成项目开发纲要的编制工作,并在全体教师会上讨论。

(三)修改纲要,开始撰写课程计划、文本,设计学生活动材料等。

(四)课程文本、计划和自查表报学校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透过后,由学校报区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

(五)区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透过后即开始在校内实施。

第三阶段:拓展阶段

对教材资料的调整

篇3:课程的实施方案

关于职业教育, 目前我们必须认识到的问题就是职业教育所需要培养的对象具有特殊性。相对而言, 进入职业教育体系的学生学习能力及动手能力要比其他进入高等学院的学生低。如何对这些学习能力及动手能力相对较低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并打造经济社会需要的动手能力强的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是从事职业教育的人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学院派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适应我们的培养目标的完成。那么, 在许多的学者及相关人员的研究与探索下, “工学结合, 行动导向”的一条职业教育全新培养思路逐渐形成并走向成熟。以行动为导向, 强调做中学的全新教学模式也对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及表现方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 为什么要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和课程

从行业企业的用人及员工的个人成长规划中有这样的反映, 如图所示: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在进入企业上岗工作后, 随着企业对员工要求的不断提升, 作为准员工而言, 除了具备一定的良好职业素质 (敬业、诚信) 的意识外, 还需要了解并掌握从业基本技能 (如金融行业的准员工应该熟练银行基本技能和财经基本技能:包括点钞技术、中文输入、电脑传票、珠算技术、反假币技术等) 。这样随着时间推移及个人能力的逐步提升, 最终成为企业所需要的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才成为可能。

(二)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能够提升学生的哪些能力

在落实和探索以“行动导向、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改革过程中, 首先我们对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应该明确。作为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坚持育人为本、以诚信教育为主线, 培养学生的基本综合素质和职业基础素质, 注重对学生个性培养, 根据学生素质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那么, 面对金融行业的相关就业岗位所培养的学生在职业能力上有怎样的要求和内容呢?在经过不断的调研和校企交流后, 我们的总结如图2所示:

(三)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如何实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基于工作过程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是以实际工作岗位的相关工作流程为指导, 将所涉及的课程知识与需要的技能培养贯穿在课程的不同阶段。正如我们下面将要示范说明的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 在课程的开发中, 遵照岗位工作逻辑顺序, 通过多次的职业 (综合柜员岗) 岗位调研, 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明确一般的柜台业务工作的流程为:受理——审核——信息录入——打印相关凭证——签字盖章——送别——归档整理。那么, 在这七步工作过程中, 通过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模拟仿真法、现场教学法等实现学生的信息获取、交流沟通、理解分析、风险识别与判断、文字处理、业务处理、资料整理等方面的能力。

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的开发

(一) 课程体系设计的理念

如何根据用人单位对金融管理与实务的要求确定本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呢?这确实是一个很难的工作, 既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时间限制、又要考虑到学生学了这些知识能否被社会所接受。我们专业的教师为此召开了多次讨论会。最后我们专业全体成员初步达成了共识:

1、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 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 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2、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 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3、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 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 积极鼓励并创造良好条件, 使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考证。

4、教学方式上特别是实训环节和实训课的教学模式上强调教学做考一体化, 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于做之中, 以解决实际问题来安排教学内容, 同时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也尽可能与职业资格考证相结合, 以强化教学的职业取向性。

对于专业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的开发应当按照下图 (图3) 所示展开和进行。

(二) 专业学习领域教学体系的设计

按照课程设置应遵循“宽口径, 厚基础”的原则, 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以解决课程体系的完善问题。课程设置应充分体现知识结构的合理性, 避免给学生带来学习负担和产生负面效应, 以解决课程的量和度的问题。教学应与专业技能培养目标相一致, 以解决理论课与专业课的衔接问题。教学应本着“实际、实用”的要求,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以解决课程的效果问题。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按照双线齐进的新模式制定教学计划。双线齐进是指应用技能教学和专业技能教学两条主线齐头并进, 三年持续不断。应用技能教学主要包括经济数学, 英语, 计算机等课程教学, 按照课程的难易程度, 层次高低及行业需要, 安排教学计划;专业技能教学主要包括金融基础, 国际金融, 证券投资分析,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保险实务等课程, 按照课程的内在联系逐次安排教学进度与计划, 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一致, 突出高职高专的应用型特色。具体专业学习领域的构成过程图表演示如下:

1、首先进行职业岗位分析与典型工作任务分解:

2、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概括对应行动领域内涵图如下:

3、围绕行动领域展开学习领域的构建, 如下图所示:

(三) 素质教育体系的设计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终身学习型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应该全方位贯穿于专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各门课程 (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都有素质教育目标, 并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同时积极创设其他课程, 科学安排课外教学活动, 结合投身社会实践, 使学生在校期间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工作、学习、生活的基本素质。素质教育实施的途径主要有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军训课、活动课 (体育活动、文化活动等) 、讲座 (人文化科类讲座、社团活动、兴趣小组等) 、心理咨询、假期社会实践、专业技能竞赛等。

(四) 专业的核心能力、核心课程与核心内容

本专业的核心能力、核心课程和核心内容分别有: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商业银行信贷操作实务、证券投资实务、商业银行客户经理、保险实务等核心模块。这些模块对于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来说都是必备的知识, 都应该掌握其基本理论和知识。

我们的专业课程的设置原则是, 构建以金融专业银行综合业务、证券投资分析、证券营销、保险业务等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 重视学生就业发展能力, 制定培养金融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 紧密结合转型跨越谋求地区经济发展的形式, 加大山西及当地金融市场案例 (如信用社) 在教学内容中的教学篇幅, 服务地方金融企业和金融市场, 不断完善金融专业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 满足银行柜员、证券发行、证券交易员、证券基金经理人、客户经理等岗位的人才需要和金融专业学生实践要求, 进一步满足金融专业理论与实训教学的需要, 创建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形成自已的人才培养特色。正如前面图4所示, 这些专业核心课程开发是以确定专业毕业生面向的服务区域、行业领域为基础;是以准确定位岗位, 找准面向岗位群为基础;是以明确专业的工作过程特征为基础的。

(五) 相关课程的实施设计

根据高职的教学的最新发展理念和培养技能型人才, 以及贯彻“宽理论基础, 精技能”“理论够用, 技能熟练”的高职人才规格的要求, 我们对各课程教学中尝试了模块化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即根据金融企业岗位素质、工作流程、工作内容、任务目标等为依据来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把整门课或整个专业教学计划整合为几个课程模块或教学模块, 按模块进行授课和考评。这样, 既可以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 提高教学效率, 又可以目标明确, 与工作实践逼真, 实现与课程学习与职业岗位无蓬隙对接。在这个方面, 我们专业的各位老师从理念上已取得共识, 但实施上才刚刚尝试, 还需在教材选用和编写上、教学计划修改以及机制体制上的改革配合, 需要不断进行探索。

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 围绕提高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要求, 各教师均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媒体、手段和方式。比如:企业见习、请企业专家做讲座, 模拟实验、课堂讨论、任务驱动型自主学习、小论文、案例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等。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和社会环境提供的素材来充实课程内容,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计实例——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

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是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及其他财经类专业的职业能力核心必修课程, 课程直接对应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工作岗位, 是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指向的最基本的岗位, 因而在本专业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本课程是形成专业核心能力的关键课程之一。在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中, 本课程居于第一层次, 旨在通过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训练, 为完成真实性的工作任务和岗位工作任务的后续课程打下基础。课程的目的是在学生掌握初步的金融理论知识和经过基本的财经技能训练的基础上, 通过在仿真的商业银行工作场景中运用仿真的商业银行业务软件进行仿真的商业银行业务操作, 训练学生熟练从事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的能力。

本课程的设计方案是在岗位调研的基础上, 在职业教育专家的指导和参与下, 聘请银行工作人员与本课程专职教师共同开发的。课程开发的理念与思路是:以完成商业银行综合柜台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根据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岗位的工作内容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商业银行综合柜台岗位处理业务的工作顺序来组织教学过程, 以具备商业银行营业部工作环境并配备商业银行营业部相同的设备和软件的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实训室作为上课场所, 以有商业银行柜台工作经历的教师参与组织“双师”结构的课程教学团队, 采用教、学、练三者结合以练为主的教学方式, 以对处理商业银行柜台业务速度和准确度的检验作为成绩考核的主要方式, 考核标准参照银行评定柜员等级的标准制定, 最终目的实现基本不需经过任何其他培训直接上岗。

(一)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

本课程的设计以完成银行柜面业务作为导向, 将银行柜面的日常工作分解成若干工作项目确定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组织上, 按照银行柜员日常工作内容来确定, 主要包括存款、贷款、银行卡和各种中间业务的柜面操作;教学内容的编排以工作内容的逻辑顺序为依据, 在项目顺序上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并由简单业务到复杂业务循序渐进地编排, 在每个项目的模块安排上根据柜员接待顾客的工作顺序的时间先后来确定教学内容的先后;在教学过程组织上, 按照银行柜员日常工作的操作顺序进行, 在讲授操作过程的同时进行动手操作训练, 把相关的知识点分解到相应的操作过程中;为与本课程配套改革, 需要建设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实训室作为本课程的上课场所, 该实训室需初步具备仿真的银行前台工作环境, 配备与银行实际应用相同的设备和用具, 配备与银行实际应用相同或高度仿真的业务软件, 配备与银行业务相同或仿真的耗用品, 如:磁卡、凭证等。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学会, 而是在学会的基础上熟练地操作。

(二) 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的要求

本课程围绕银行柜面岗位的需要来开展教学, 课程培养的目标直接面向银行柜面岗位, 教学过程依照银行柜员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流程来设计, 教学中采用的软件的设计是基于商业银行柜面业务使用的操作系统而来的, 具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

本课程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堂实践, 也即实训室模拟。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的课程按照银行柜面业务的业务种类分为七个学习模块:综合管理、个人储蓄业务、对公存款业务、贷款柜面业务、银行卡业务、结算业务、中间业务、在课堂实践过程中, 我们将这些模块再细分成具体的活动, 让学生扮演客户、柜员角色, 使学生在了解并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更能从实践活动中得到启发。另一方面是校外实践。在学习该课程后, 我们建议安排学生去银行见习、实习、顶岗就业等, 以进一步实践课程教学内容。

四、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实施建议与思考

通过广泛的行业企业调研, 经过院校与行业的多次交流与座谈及走访中, 在对当地对高职人才的需求调查中, 商业银行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银行综合柜员, 因此, 设置的课程的教学应当是立足商业银行当前实际情况, 基于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典型工作任务, 紧密结合行业前沿动态来设计的。根据实际职业岗位工作的具体要求, 综合运用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集中进行综合性、系统化的训练。以银行柜台业务行动为导向的课程注重职业认知与岗位体验的对接、岗位体验与岗位模拟实训的对接、岗位模拟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对接、校外顶岗实习与就业的对接, 最大程度的满足银行业综合柜员岗位的人才需求。具体在课程改革及实施的过程中, 我们应当注重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 教学安排变革的问题

传统的课程教学安排通常都是2课时的教学安排。这种教学安排对于工作过程导向类的课程而言是不能满足其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的。因此, 目前我们正在饯行4节联排的方式进行课程的讲授与模拟学习。目前来看, , 这样的改变可以更有效率的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化和吸收, 同时, 在“教”后立刻进行“学”和“做”, 对于每个具体的工作任务的讲解和熟悉都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实现。有利于完整工作过程的完成, 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 师资培养的问题

随着对课程进行精品课程打造的推进, “内培为主、以一带多”的帮扶方式使得若干名教师加入到该门课程的教学团队中。目前我们认为课程的教学团队应该是由长期任教的校内专业教师与行业兼职教师及教学带头人共同组成。

(三) 场地设备的问题

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在课程的相应内容的变革逐步成熟后, 改为周单次2课时到周单次4节联排的小模块到大模块的变动;由单一的自主开发教学电子模拟教学软件到即有高仿真的银行模拟教学软件又有基本业务自主开发教学软件的结合的教学资源的充实;从只有书本文字、图片的介绍到配套完整柜台业务处理设备用具 (票据打印机、密码机、刷磁机、配套业务印章) 的购置基本上实现了按照工作实际场景及过程的发高产能和技术, 提高附加值, 重视企业内涵式增长。

(三) 推行产业政策。

对不同种类产业实施进退政策, 对同类产业实施归并整合, 对符合退出条件的企业, 严格贯彻产业政策, 同时, 妥善处理在产业推出过程中出现的利益冲突和问题。

(四) 打造产能基地。

将优势产业进行战略重组, 引进清洁能源, 倡导绿色、环保发展理念, 强化高新技术应用, 提升产品技术含量, 弱化高耗能、低档次生产, 走“产业基地”发展模式。

(五) 建立土地市场。

试推行由政府管理运作、企业有效参与的政策和模式, 通过土地产权流转, 加快信息资源共享,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满足项目用地需求。

(六) 调整供地结构。

优化住宅用地和生产用地结构 (不包括农用地) , 对房地产项目、别墅开发项目实行限制, 将新农村建设、老宅基地复耕等政策统筹兼顾, 真正科学、节约利用土地。

(七) 发展精细农业项目。

支持新型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项目, 在不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前提下, 提高开发效益。同时, 重视特色农产品深加工, 切实提高农民收益。

第十一节招商主体与层次

一般来说, 招商引资是一种商业行为, 企业是市场主体没有异议, 企业是招商主体也没有争议。但是, 政府作为招商主体是否成立呢?笔者对此持开放态度。认为政府、企业、专业引荐机构均可以作为招商主体, 这符合时代特点和需要。

首先, 企业主体和招商主体不是一个概念, 不可混为一谈。企业从自身发展角度寻找合作伙伴, 自然是招商主体;政府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引进项目, 作为招商主体也未尝不可;专业机构利用其融资、信息、专业优势, 在资金供需方之间架起合作桥梁, 其效果不容小觑, 也理应作为招商主体。

其次, 从长期看, 企业是市场主体, 无论在生产领域、流通流域还是投资领域都是成立的;但是, 政府招商主体角色则不同, 受到经济发展阶段等影响, 在某些资源或要素条件发生变化时, 有可能发生角色转变, 属于阶段性招商主体 (尽管是阶段性, 仍是相当长时期) ;至于专业引荐机构, 在政府招商角色加强时, 更多为政府提供服务, 在政府招商角色弱化时, 会受到削弱, 更多为企业提供服务, 但是可能相对长期存在。

第十二节展望与趋势

笔者认为, 招商引资属于国际投资范畴, 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出现的经济现象, 是一个国家在扩大对外交流、融入国际社会过程中必然经历的发展阶段。招商引资来源于生产要素供需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合作欲望和行动, 根本动机是谋取企业利益最大化。

作为招商主体, 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国情因素和经济条件制约, 同时也会受到国际惯例、经验模式和先进理念的影响, 并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结构内部调整和转换。具体机制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地方经济发展落后, 企业规模和竞争力不强, 企业发挥招商主体作用的能力和效果有限, 招商主体由政府主导, 效果相对明显。

第二阶段, 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 地方综合实力得以提升, 企业规模和竞争力得到壮大和提高, 专业机构应运而生, 在此阶段, 企业、政府和专业机构招商将并存发展。

第三阶段, 经济快速发展, 产业高度发达, 企业融资能力和专业程度较高, 甚至一定程度上开始融入全球市场, 则在此阶段, 政府可以专注于规范市场, 提供服务, 而把招商事务交由企业和专业机构去发展。

目前, 国内多数地方处于第二阶段, 政府作为招商主体作用不容忽视或削弱, 相反更应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改进招商方式, 提高招商效果, 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胡大伟, 马建, 李晓霞, 王来军, 陈引社.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以物流工程专业为例[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0年02期

[2]邓瑛.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专业本科教学的转型与变革——以项目导向教学模式为突破口[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10年02期

[3]吴英杰.高校金融学专业建设规划初探[J].法制与经济 (下旬) , 2010年04期

篇4:物理课程核心素养的实施方案

一、前言

随着知识化、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为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深圳市教育局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将八大素养的提升列为主要任务。《指导意见》秉承“儿童优先”和“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核心理念,旨在培养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社会责任感强,具备国际视野、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特区新一代青少年。根据《指导意见》提出的八大素养,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我们提出了物理课程核心素养的十二个关键词:认识与理解、分析与综合、实验操作、数理应用、观察与探索、质疑与批判、创新与拓展、寻美求真、学术能力、自主发展、合作与交流、社会责任。

二、物理课程核心素养与八大素养间的关系

八大素养中的学习素养中的物理课程核心素养为:认识与理解、分析与综合、实验操作、数理应用、观察与探索、自主发展、合作与交流。八大素养中的创新素养中的物理课程核心素养为:质疑与批判、创新与拓展。八大素养中的审美素养中的物理课程核心素养为:寻美求真。八大素养中的品德素养中的物理课程核心素养为:社会责任。

三、实施方案

为了对物理课程核心素养进行有效落实,我們以课程为载体,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创新素养、审美素养、品德素养等。

1.常规教学课程

(1)概念教学课:在概念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引入概念的必要性和目的性,明确概念的意义,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学会运用概念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在学习物理概念时,还应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比如观察实验、理想化、数学方法。在概念教学中,应让学生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体验探索规律的艰辛和喜悦,磨练意志,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形成为科学事业奋斗终生的责任意识。概念教学课上主要培养学生“认识与理解”、“观察与探索”、“数理应用”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2)规律教学课:在规律教学中,应注重规律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每一个物理规律的发现都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应尊重史实,渗透人文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物理学的美是理性美,将物理规律教学与美感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认识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获得怡情益智的效果。规律教学课上主要培养学生“观察与探索”、“数理应用”、“实验操作”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3)实验教学课:在实验教学中,对于学生,它显示了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能力的特点。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的活动场所。实验教学课主要培养学生“观察与探索”、“实验操作”、“分析与综合”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4)习题教学课:学生做物理习题是学好物理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要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实践的意识,要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发展好奇心,要与现代科学技术同步,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培养创造能力。习题教学课主要培养学生 “数理应用”、“质疑与批判”、“创新与拓展”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2.校本拓展课程

(1)竞赛拓展课:竞赛拓展课程主要针对逻辑分析能力强,数学功底扎实,对物理学感兴趣,有志向以后从事物理学研究的同学。竞赛拓展课程将主要对常规课程所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加深,对热、光学、振动与波等内容进行补充。竞赛拓展课注重将核心素养中的“认识与理解”、“分析与综合”、“数理应用”落到实处。

(2)课题研究课:课题研究课程主要从物理学史研究和科普研究两个方面开始。物理学史是一部人类的进步史,许多物理学家的治学态度、研究方法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物理学史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人文思想。科普知识包含着物理学的前沿和发展方向,学生通过对科普内容进行研究和探索,不仅有利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在课题研究课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将研究的成果形成论文进行展示。课题研究课注重将核心素养中的 “自主发展”、“合作与交流”、“学术能力”落到实处。

(3)实验拓展课:物理教材和参考资料上有大量的拓展性实验,学生在实验室对这些实验进行设计、操作和实施,也可以将常规课堂中的物理实验进行重新设计、改进,并形成论文,进行展示。实验拓展课注重将核心素养中的 “实验操作”、“创新与拓展”等落到实处。

(4)制作发明课:将物理概念规律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通过查阅资料,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让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发明,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物理学科的喜爱,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制作发明课注重将核心素养中的“创新与拓展”、“自主发展”等落到实处。

篇5: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方案

总体原则:

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充实劳动教育内容,实施劳动教育课程,强化课程考核,促进劳动教育及其活动落到实处。

适用范围:

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

课程内容设置:

(一)课程定位与学分管理

1、《劳动教育》课程定位

《劳动教育》中的劳动定位为公益实践性质,是以学生行政班级为基本单位组织开展的集体性的劳动教育活动,课程内容分为理论教育和劳动实践(体力或脑力)两部分。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相关内容

将现行的20xx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通识教育”课程中的《公益劳动》更名为《劳动教育》课程,由“理论教育”和“劳动实践”两部分组成;在现行的20xx版专科人才培养方案“公共课程模块”中增加《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修课要求为必修。

3、学时与学分设置

本科生《劳动教育》课程1.5学分,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理论教育”为12学时,劳动实践为36学时;

专科生《劳动教育》课程1学分,总学时为32学时,其中“理论教育”8学时,“劳动实践”为24学时。

4、修改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测评实施办法

将现行的《青岛滨海学院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测评实施办法》中综合测评成绩计算公式修改为:综合测评分=德育成绩×30%+学业成绩×40%+体育成绩×10%+美育成绩×10%+劳动成绩×10%。

(二)教学内容与实践安排

教务处负责组织编写《劳动教育》教材(讲义),制订课程标准,组织开展理论教育;学生处负责制订《青岛滨海学院学生劳动实践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劳动实践。

1、理论教育

形式:课堂理论教学。

学时:本科生:2学时/第1―5学期,1学时/第6―7学期;专科生2学时/第1―3学期,1学时/第4―5学期。

安排时间:每学期第一周。

教育内容:组织开展国家相关法律、劳动知识、劳动安全、劳动纪律等方面的教育,学习劳动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讲解学期劳动计划与安排等内容。通过组织动员教育,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念,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自觉遵守劳动安全法规。

2、劳动实践

形式:集体性的劳动(体力或脑力)教育活动。

学时:本科生:6学时/第1―4学期,4学时/第5―7学期;专科生6学时/第1―2学期,4学时/第3―5学期。每次劳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次按1学时计算。

安排时间:每学期,在“理论教育”课后即可实施。

教育内容:以学院(部)为主导,由班主任、辅导员或学生干事指导学生结合校园生活和社会服务组织开展劳动实践,如校园环境卫生清洁、学雷锋活动、校内外公益劳动、服务校级或学院(部)级大型活动(迎接新生活动、校园招聘会、校内学术会议、校内展览会、运动会、校内植树绿化、公共设施维护、校内防台风及台风后救灾等);也可用智力帮助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社区等完成产生价值的活动或项目,如:分析、统计、调研、设计、决策、组织、运筹等(详见《青岛滨海学院学生劳动实践实施方案》)。

教学组织管理:

任课教师:

《劳动教育》任课教师由班主任、辅导员或学生干事担任。学校统一组织岗前培训,确保课堂教学效果。

课程教学:

任课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计划安排,落实课程内容。

任课教师每学期制定《劳动教育》教学计划,拟定教学目标,规划劳动任务等。(《<劳动教育>教学计划表》见附1)

在实施中,针对劳动任务特点,任课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特点和个别差异等情况,妥善分工;在劳动前进行安全教育,明确劳动纪律及安全措施;任课教师按照教学规范做好学生考勤工作。学生要按照教学要求积极参加劳动,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劳动任务,每次劳动后要及时进行总结。

每学期课程教学结束,任课教师要对整个学期《劳动教育》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填写“《劳动教育》教学总结表”,分享交流教学心得,对学校完善《劳动教育》提出意见建议。(《<劳动教育>教学总结表》见附件2)

课程考核:

“理论教育”部分由教务处负责组织考核,实行“卷一”方式考核,试题从试题库中抽取。

“劳动实践”部分由学生处负责组织考核,实行“卷二”方式考核。考核指标及评分标准详见学生处制订的《青岛滨海学院学生劳动实践实施方案》。

《劳动教育》的所有考核结果要按照教务处的相关要求适时录入正方教务管理系统。

其它要求:

教务处、学生处、各教学学院(部)等相关单位每学期必须将劳动教育及其实践活动列入本单位的工作计划。

学校各职能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和协助教学学院(部)组织好学生进行集体劳动,学校将此项工作列入二级单位年度考核内容。

篇6:初中政治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方案

校园安全一直是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十分重视和关注的问题。5。12汶川大地震又将校园安全教育推上了一个高度。那所坚持进行安全演练的学校在关键时刻拯救了孩子们如花的生命。反观我们的校园安全教育,5。12大地震为我们的校园安全教育敲响了警钟:我们的学生可以不必画手抄报,可以不必答安全教育知识问卷,但是他必须知道,当自己遇到危险的时候他应该怎么做。因此,安全教育不仅是活动教育,知识教育,更是习惯教育。安全教育不仅是校长后勤主任份内之事,更是每一个教职员工及相关部门的份内之事。基于此种认识,结合现在的校园安全教育误区,我认为,我们应该树立大的安全教育观,逐步提高全社会(学校、家长、社会各部门)对校园安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要把握校园安全教育的“三实性”——实践性、实用性、实效性,以“体验教育”为主要教育方式,采取多种教育方式结合,建立并落实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使广大中小学生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遵纪守法,和谐共处”的意识,具备自救自护的素养和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至为关键的一个时期,审视当代的中学生,我们不难发现,在他们身上有许多人格的闪光点,主要表现为: 求知欲增强,交往需要增加,有虚荣心,喜欢刺激,富于幻想,易接受暗示,模仿力强,有好胜心,但是,我们也不无遗憾看到他们的缺陷:易于冲动,爱感情用事,有较强的独立意向,希望根据自己的想法、兴趣去行事,认识问题直观、片面,缺乏成年人具备的分析判断、辨别能力 ,不能在人为侵害时从容应对,抵抗外部世界的侵害能力显得相当脆弱,面对来自自然和人为的侵害,往往会不知所措。 家庭教育的缺失,一旦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就乱了方寸,很难应付。为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以及自我保护能力,保护学生的生命及身体健康,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给每个家庭减少痛苦,对家长和学生负责,提出了本课程的研究。

二、课程名称:

中学生安全教育手册(选修课)

三、课程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珍爱生命,创建和谐校园”,为学生提供防护知识,树立安全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课时安排

七年级课程(王秀华 王秀兰)

1、掌握道路交通安全常识(2课时)

2、地震逃生方法之我见(2课时)

3、培养青春期自我防卫能力(3课时)

4、注意饮食卫生安全(2课时)

八年级课程(张智慧)

1、怎样正确使用网络(2课时)

2、日常安全用电知识(2课时)

3、巧妙应对青少年敲诈现象(2课时)

4、学会防火灾侵害(2课时)

四、研究思路和步骤

(20xx年11月20日——20xx年3月15日)

(一)建立组织,研究制定实施方案:

1、课程研究初期,我们组织课程组成员阅读相关书目,围绕承担的课程做好记录和修改,定期召开学习研讨会、实验研究会并做好记录,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实验工作。建立课程研究领导小组,实验研究小组,并确定相关制度。

2、研究制定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在课程研究阶段,组织例会,及时填写“课程研究进展情况表”,及时掌握、分析、研究、实验的情况。组织专题研讨,课程组成员定期召开例会,通报每个阶段课程研究进展情况。通过不同形式和途径,客观准确地判断不利于的因素, 做好课程调研,通过参与活动、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座谈讨论、查阅资料等形式检查课程研究的实施情况。

(二)搜集资料、汇总研究、制定《中学生安全教育手册》目录草案

1、查阅网络资料:王秀华 张智慧 王秀兰 任立新

2、查阅文本资料:周晓芹 刘虎 王淑红 王春英

3、资料汇总、制定目录

(三)编写教材《中学生安全教育手册》

1、《中学生安全教育手册》编写研讨,确定教材编写分工。

2、编写教材。

3、审稿。

4、定稿。

(四)讨论制定校本课程评价标准(20xx年3月15日——4月15日)

(五)校本课程研究资料整理、装订(20xx年4月15日——6月15日)

五、课程的研究优势和基础:

1、我校教师积累了许多课程研究的方法和经验,这必将对本课程的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课程组的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曾主持、参与完成过多项十五和十一五课程的研究,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发表或获奖。

3、我校积累大量解决学生安全问题的方法,这些都保证了课程研究方向的正确性和研究起点的合理性。

完成本课程的条件:

(1)人力保障:学校领导对本课程的研究高度重视,课程组成员具体开展的研究网络,做到分层管理,步步落实,确保课程研究顺利正常地运行。

(2)资源保障:学校已于20xx年建起了远程教育网,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卫星接收室、光盘播放室、电子备课室等,这些硬件设施为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经费保障:学校支持本课程的研究工作,保障本课程研究所需经费(含购书、活动、培训学习等费用),确保这项课程研究工作顺利开展。

上一篇:护理安全知识免费下一篇:高考易错成语集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