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2024-05-09

地方课程实施方案(精选8篇)

篇1: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忠州镇第三小学校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为了切实推进课程改革,贯彻落实《贵州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和《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贵州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建立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特制订本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课程目标:

1、充分利用当地课程资源,加强课程与地方经济、社会、学生生活的联系。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 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地方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

4、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

5、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打造系统的校园文化,进而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二、组织保障:

1、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对高中新课程实验作出正确决策和部署,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办学条件、制度建设、师资培训、舆论宣传等方面提供保障,对实验过程予以指导和调控。

2、成立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开发与实施具有地域特色、适应学校特点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促进学校办学特色。

3、成立课程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各年级的课程计划形成建议并组织反馈;优化整合现有资源,开发建设新型课程资源。

4、学校有完善的教研组、备课组制度,定期交流研讨,全面落实学校各级教学任务。

三、课程设置•校本课程:

(一)开发原则:

1、实效性原则。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政策,遵循课程开发的规律。

2、互补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用,发挥其自身优势,使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能相互协调地发挥整体育人功能。

3、针对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我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要出发,强调有利于形成学校的特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需要。

(二)开发目标:

1、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整合与补充,以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与多样性。

2、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凸现学校办学特色。

3、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4、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三)开发的内容类别:

1、古诗经典诵读。选编部分优秀古诗词和近代优秀诗文,利用小学阶段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强化记忆,以增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2、普法礼仪读本。目前国家凸显依法治国的理念,让学生从小就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无论是对学生的自我保护,还是培养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后自觉守法、用法的意识都非常重要。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有助于规范学生的言行,培养孩子做文明学生的良好习惯。

3、抗震救灾读本。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留给国人许多血的教训。其中之一就是在灾难来临之前,如何让人们有所察觉,了解相关的地震方面的知识就尤为重要;同时在灾难来临之时,如何让学生能够尽快逃生,尽量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更为重要。

四、课程设置•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科目及设置

1、一至三年级开设探究活动课程,四年级开设感悟民族精神,五年级开设领略传统文化和课科学发展观课程。

2、通过积极开发地域资源,促进课程整合拓宽学生视野,反映地方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母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地方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

3、按照课程设置标准的要求设置课时。

五、考核评价

1、教师评价。主要形式是检查和实地听课:一是检查教师的备课是否体现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学科特点;二是实地听相关教师的课,检测课堂教学是否符合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三是看教学效果,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是否得到了充分调动;四看学生问卷调查,看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得如何。从而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

2、学生评价。主要是通过平时的表现和形成性检测相结合。一是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学习态度,参与状况,过程记录等,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形式进行记录;二是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三是看学生书面考试或考察结果。按照一定的比例计算出学生该课程的分值。

3、结合学生成长档案袋,为每个学生建立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评价档案。

篇2: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课程。地方课程是客观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优化课程结构,切实发挥地方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总体要求

地方课程的开发要以国家课程管理政策,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为依据,同时要充分反映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礼仪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德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三、基本思路

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方面入手,地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应考虑以下几点:

1、考虑地方课程的地域性:

地方课程所选择的内容与当地的.生产实际、社会实际、德育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体现一定的地方性特色和区域特证。要充分研究地方社会历史条件和现实状况,挖掘地方课程资源,设计出能体现地域特色的课程,并对学生很好的实行德育教育。

2、考虑地方课程的针对性:

地方课程是针对社会需求和现实生活实际设计的,它的基本目的是满足地方或社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学生与社会现实和文明教育发展的联系,使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学会对社会负责,关心社会,尊长爱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所选择的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的年龄特证和已有的基础相适应。

3、考虑地方课程的时代性:

地方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中的学科课程,它不刻意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深刻性及其对学生智力发展的认识功能,但特别强调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在选择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地方历史、地理、经济,结构等等,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要体现出显明的时代性。

4、考虑地方课程的实践性:

地方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农业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懂文明讲礼貌,与人和谐相处。在地方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不应是接受式,而应是探究式、实践式的,学生在学习关于地方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研究农业发展现实问题,探究每个社会成员适应社会发展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四、要求和建议

地方课程的实施应强调学生对地方现实问题的研究与思考,通过组织学生适当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活动能力。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严格执行学校课表规定,按时、认真上好地方课程。

2、地方课程不能象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一样,只能通过系统的地方教材学习。

篇3:地方课程实施的困境与出路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发展理念在冲突与和谐中发展, 这也给当前基础的教育课程提出了较高的挑战。就全世界的范围来看, 大多数的国家在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系上都正在进行巨大的改革, 很多国家都开始出台地方化、民主化和规范化的课程体系, 以体现国家、地方与社会三者平衡的目标。不仅如此, 地随着世界课程机制逐渐转化为权利分享, 我国开始建立了高度统一的课程管理改革, 地方课程的政策开始在我国实行起来, 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 还得立足于我国国情, 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制定地方课程。尤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民族较多, 地方性较强的, 例如西藏地区的基础教育课程更加适合开展地方课程。但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 因多种因素限制, 地方课程的实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下文就地方课程的特点和目的, 就当前我国西藏地方课程开展面临的困境展开分析, 并提出几点建设性建议。

二、地方课程的特点和开发目的

1、地方课程的特点分析。

所谓地方课程就是我们所说的本位课程, 是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作为基础, 以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为指导, 全面根据地方发展为学生定制的特殊课程。地方课程充分利用了地方课程资源来设计课程, 属于宏观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的课程。地方课程的开发是根据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授权, 并依照当地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和民族等特点出发, 来开发的课程。事实上, 地方课程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来说, 地方课程的实施不仅包括了国家标准课程实施, 更包含学校课程的指导。从狭义上来讲, 就是根据教育方针与课程管理的政策, 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课程资源, 自主开发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课程。总的来说, 地方课程具有主体各异性, 价值取向各异性以及范围、关系理解的各异性。

2、开展地方课程的目的。

其实, 开展地方课程的目的就是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事实上, 学生的个性潜能是多样化的、无线的, 包括类特性、社会特性以及个人特性等方面的个性发展。教育应是以人为本的, 因此这也是催生地方课程的主要因素。地方课程的开发更应针对学生的发展来创设有利的环境, 综合学校、社会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并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来创设信息载体。不仅如此, 地方课程的实施必须树立起新的教育理念, 以提高学生各种素质为目标, 与国家课程相辅相成, 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 创设实践性的教学活动, 使得所有的学生都能动起来, 能够发挥所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教师的能动性, 弥补国家课程开发不足, 进一步促进教育的民主化, 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改革并深化, 不仅有利于学校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 更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合作与交流, 使得学校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三、当前地方课程的实施面临的困境

1、与学校管理机制矛盾。

前面提到, 地方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协助, 从课程实施的纵向角度来看, 现代课程包括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师用书以及学生练习册以及其他辅助资料构成, 所以地方课程的开发也应与此紧紧结合。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在地方课程的相关方面投入开发后, 学校的管理机制却没有完全投入与支持, 尽管众多学校已经开展了很多开发活动, 但没能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决策规划到学校的整体规划工作中去, 以至于很多地方课程的开发成为了额外的工作, 使得很多教师产生不重视地方课程的思想。再加上学校本身对于地方课程的开发不够重视, 没有安排专业的人员和教师参与到地方课程的开发中, 以至于地方课程的开发缺乏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其次, 因长期计划体制的影响, 致使很多教师的工作方式变得被动, 而学校在课程判断上缺乏一定的独立性、积极性以及创新性, 相关教师缺乏一定的知识培训。这些机制的不合理, 使得地方课程的开发, 逐渐流于形式, 地方课程的实施也逐渐步入瓶颈时期。及执行的障碍使得校方占据了巨大的主导地位, 再加上国家的干预行政课程几乎占有了所有的课程决策权, 这也是直接导致地方课程逐渐衰退的主要原因。

2、不符合统一课程标准。

长期以来, 地方课程的开发都是以学校的办学特色为主, 并依照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需求来开发课程资源的。然而, 在长期的国有课程站主导地位的背景下, 学校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开始围绕升学等活动进行, 如地方课程等与考试、升学无关的教学活动逐渐淡出了人们的实现, 地方课程的标准也逐渐变得无关紧要。其次, 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并且严重制约着地方课程的开发, 对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限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减少学生压力, 降低国家标准课程所占比例, 释放学生课程自主权, 开展有学校特色, 以学生个性特长为主的地方课程。但就实际的情况来看, 地方课程的开展缺少统一的课程开发目标和体系, 选择的路线也不适宜, 不仅会使得地方课程失去特色, 更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兴趣,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目标。再加上人们对于地方课程的认识不足, 对于地方课程的开发和实际实施意义不明确, 严重阻碍了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进度, 且很多学校的地方课程开发缺少创新精神, 完全没有适应学校自身的情况设计地方课程的实施路线, 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更不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

3、课程开发与各方配合的不好。

众所周知, 地方课程的开发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不仅教师与学校, 学生等参与到了地方课程的开发中, 相关教育部门等也都参与到了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但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讲, 除开少数经济和教育发达的地区, 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就如西藏地区来讲, 西藏本来就拥有自己的语言与文字以及鲜明的名族特色, 如果实施地方特色课程, 是传承传统文化, 吸引学生注意力, 有助于发展学生个性的课程, 结合西藏当地的特色文化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开展。但根据相关调查显示, 因地方课程的开发专业人员较少, 大部分集中在重点示范院校的教育学院中, 这对于其他地方学校来说, 因专业人员的缺乏, 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都存在一定的难度。从宏观的角度来讲, 因国家课程长期处于优势, 地方课程却处于劣势, 因优秀资源的缺乏, 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都受到了限制, 很多学校的积极性也因此降低。一方面, 校际之间缺乏一定的合作, 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少, 因此也导致地方课程的开发区域跨境逐渐变小, 资源利用率也较低。另一方面, 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往往没有参与到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 却总是干涉地方课程的开发, 这也造成了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阻碍。在进行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 教育部门不但不给与适当的指导和基础调配工作支持, 更严重干涉学校的地方课程开发, 最终使得地方课程实施止步不前。

四、地方课程发展的正确出路

1、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机制。

为了促进地方课程的顺利实施, 首先我们就需要对地方课程加强管理, 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 确定好地方课程的课时比重、内容以及空间等等。做到对本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并严格定制课程教材, 加强教材的使用管理, 切实做好评价。可以通过成立相关的领导小组, 组织各个领域的课程开发人员, 集思广益, 做好个地区范围你的地方课程长期以及近期规划, 结合经济、社会以及文化发展对学生的实际要求, 合理安排地方课程的计划课时, 进一步落实到位。其次, 要切实做好地方课程的方案与规划的落实到位, 包括教研协调、科研以及教育技术设备的落实, 学校相关资源, 并努力正确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 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 促进课程的优化, 以为地方课程提供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 还要健全地方课程实施的监督与评估制度, 加强对地方课程的管理做好课程的评估与检查。还要注重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 积极对相关人员的理论修养、管理技能等进行培训, 建立民主、公平的竞争机制, 严格把关培养人才。

2、转变观念, 重组课程结构。

事实上, 地方课程的实施必然会牵涉到观念的更新与转变, 为顺利实施地方课程, 我们应正确的认识地方课程的作用、意义以及决策过程。地方课程的提出就是改善原有死板的课程体制, 针对同一的国家课程标准提出, 为解决高度统一的课程制度与社会、个人之间的实际差距矛盾而设置。为进一步推动民主化的地方课程改革, 应积极要求各区域的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当地的实际教育发展情况, 以课程开发的水平高低进行适当的放权、最终建立起由多方共同参与、分工明确的地方课程与相关管理机制。同样, 我国地方课程的开设, 是根据我国实际国情需要而诞生的。我们可以借鉴相关国外的经验, 但不是全部按照国外相关国家的规模照搬, 而是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以促进地方和学生的有效发展, 实现传承船艇文化, 弘扬优秀力量的目标, 并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发展当地人才作为实施的总之, 以体现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价值。而对于学生来讲, 转变观念, 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总之, 将浓郁的地方特色与多样的地方课程教学模式结合起来, 全面挖掘学生的特点与潜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以实现地方课程实施的真正意义。

3、结合学校特色。

最后, 我们要清楚地方课程开发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与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 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并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以形成能够体现当地学校办学特色的地方课程。实际上, 这三个目标都是逐级递进的关系, 需要特别关注的就是, 地方课程的开发需要结合本校的特色, 充分挖掘学校的办学特色、人文因素等, 并将学校的规划与地方课程的实施目标结合起来, 实施超越自我、追求特色的地方课程, 全面发展学生个性, 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五、结束语

总之, 对于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在实际的推进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我们只有明确问题的所在, 结合学校、学生与当地的实际情况, 以发展学生, 发展学校为目标, 构建完善的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机制, 加强各个方面的协调, 转变观念, 明确目标全面促进地方课程的实施。

参考文献

[1]谭娟晖.我国地方课程开发的困境与对策[D].广西师范大学, 2005.

[2]严五胤.校本课程开发的困境与出路[D].华中师范大学, 2006.

[3]王莹.农村地方课程开发:困境与出路[J].现代教育论丛, 2010, 04:80-83.

[4]孙美玲.探究型课程实施的现实困境与出路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 2008, 02:38-39+15.

[5]蔡志凌.新课程实施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 2005, 04:27-29.

[6]王丽敏.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D].河南大学, 2011.

篇4:地方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深入,课程模式也日趋多样化、自主化,特色化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地方课程是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讲究策略,提高地方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可以切实发挥课程应有的育人功能,照顾好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从而极大地丰富、拓展教育内容,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地发展。

一、课程整合策略

1、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的整合

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开发主体不同,但最终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却是一致的。地方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补充,在内容上与国家课程有密切的联系。不管是省编通用教材还是市编专题课程,有很多内容与国家课程的学科教育主题相关联,特别是《品德与生活/社会》、《历史与社会》、语文学科等,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把有关内容进行分解,让相应学科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避免了简单的重复。如《人与自然社会》中“管好我的物品”一课,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用具有哪些,能进行整理和存放,每天带齐学习用具,培养自己收拾书包的良好习惯。这与《品德与生活》中“我自己会整理”,内容相似,目标接近,两课可以整合起来上,没有必要进行重复教学。象这样重复内容的还有不少,学校最好在期初统一安排一个时间进行分析、分配。

2、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整合

相对于国家课程而言,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上具有更多的灵活性,更能体现地方的特色。有些学校课程就是以地方资源为载体开发的,这种以地方为本,满足地方发展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地方资源,从而让学校课程开发更有依托,地方课程实施更加深入。如我们学校以地方资源为载体开发的校本课程中“家乡的交通”一课,通过模拟去滨洲,乘渡船、过大桥、通隧道,让学生感悟到:家乡的交通越来越便捷,社会越来越进步。在《人自然社会》中“乘车不忘安全”,教育学生注意乘车安全,交通规则要时刻记在心中。老师就在上“家乡的交通”一课时,同时完成了对学生乘车安全的教育。

3、通用教材与专题教材的整合

通用教材与专题教材虽是两个不同级别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开发的,但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功能却体现了殊途同归的一面。刚开始,面对两套教材,教师不知道怎样实施,有的干脆选择一套,放弃一套,但总有顾此失彼之感。现在我们让学生选订一套,教师拥有两套教材,把教育主题一致的内容整合起来。老师在进行专题教材《我看滨州》中“可爱的家乡滨州”这一主题教育时,在学生了解家乡滨州的古老、光荣、美丽的基础上,让学生实地游览,拍摄照片,搜集图画,然后以活动课形式结合《人自然社会》中“我的家”一课,学生有的介绍了自己的家乡,有的介绍了自己的家,家中的成员,感受到了家乡的可爱,家庭的温暖。

4、地方课程与学校活动的整合

地方课程的实施要与学校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能够在学校开展的活动中解决教育功能的内容不再占用课堂教学时间重复进行,这样既有效利用了教学时间又体现了学校教育目标的一致性。通用教材中的安全教育、国防教育、环保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不仅为学校教育提供了的载体,而且也使教材与实际结合,增强了实效性。

二、灵活实施策略

由于地方课程的实施尚是探索阶段,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现成的经验,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1、课时的灵活调整

地方课程与学科课程不同,很多内容具有实践性,每周一节的课时常常让教师感到为难,而实际上,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与其他任课老师进行协商调换,为需要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进行实践体验的教学内容争取一个完整的时间。

2、教学时间的灵活安排

在地方课程教材实施过程中,每一课教学内容在时间安排上不一定实行平均主义,实践性强的内容需要更多的时间;教师从个人的专业知识、特长出发,擅长的内容可以进行深化,需要更多的时间;能够深入挖掘地方资源的内容也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拓展;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安排更多的时间进行研究。反之也可以适当减少时间。

3、实施时间的适时调整

地方课程与学科课程不同,没有严密的知识逻辑体系,因此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与学校活动整合,按照需要调整各块教育主题实施的前后顺序,不一定要按照教材先后顺序进行。

4、实施形式的灵活应用

原则上各班地方课程的实施由指定的教师按指定的课时进行,但是对某些教育主题的实施可以灵活开展,如市编地方教材中的“瞻仰烈士墓”,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在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时可以进行统一的教育、体验活动。而省编通用教材中很多的教育主题诸如安全教育、环境教育、国防教育等都可以在全年级或者全校学生中组织听报告、听讲座、观看视频时集中进行。

三、实践体验策略

“没有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个人经验,学习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学生对世界的了解、发现等都得借助于他们的亲身体验”。而且,地方课程与学科课程最大的不同还在于它超越了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提倡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紧密联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操作、探究能力,在体验中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产生服务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一特点在教材编写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两级地方课程教材中都有相当多的内容安排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查、走访、搜集信息、参观访问、动手制作等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因此,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运用好实践体验策略,充分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突出地方课程的教学特点。

篇5:地方课程实施计划

华山中心小学

一、指导思想

1、为贯彻落实辽宁省《关于严格执行课程方案落实课程计划的通知》的各项要求,促进我校对基础教育的开发。

2、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的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教育要尊重学生人格,发掘学生潜力,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使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4、以创造性的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为根本,强化地方课程,丰富学校课程。

二、地方课程研究内容

根据实际,我校现阶段开设的内容如下:我校地方课程以《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小学生现代道德教育读本》为主要实施内容。各年级又有具体内容:1、2、4、5、6年级——《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3年级——《生命教育》、《小学生现代道德教育读本》

三、课时安排:

一到六年级,每班每周开设两节地方课程,在本学期,要求任地方课程教师完成上面的具体课程内容。

四、实施要求:

1、要遵循课程建设的内在规律,防止开发中的盲目性、随意性、简单化倾向。

2、根据课程的不同类别,建立以书籍、实物、网络、影像等为载体的地方课程资源体系。

3、在地方课程实施中,要更多的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同时,要始终渗透安全教育。

4、要处理好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学校课程的关;课程内容与地方资源的关系;课程学习活动中接收与探究的关系以及学生与社会活动的关系等。优化课程结构,切实发挥地方课程的育人功能。

篇6: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报告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独立生存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其健康成长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完善新课程体系,而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是新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开好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一、课程开设内容

我校目前开设的地方课程有:安全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教育等。我校自主开发的校本教材有:学校编印的《站人文化》《标识》《文明礼仪》等。

二、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办法

1.加强领导、健全制度。

为了切实把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落到实处,促进我校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学校专门成立了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教育教学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挂帅担任组长,建立了一把手主抓的运行机制。组织在教学中具有一定课程开发能力和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对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和实施,并定期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抓好教师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由于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涵盖的知识面比较广、内容也比较繁杂。我们缺少该方面的专业教师,于是我们以教师培训作为工作的切入点。组织教师加强学习,大力开展“校本培训”,为将学习落到实处,我校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为教师学习、教学创造条件,不断开阔教师视野。我们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教研部门组织的学科培训活动,积极培养骨干教师,发挥辐射作用。我们通过集体备课、相互听课、参与式评课、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3.加强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1)成立教研组织。明确责任,各负专责。严格教学常规管理、形成良好的校本教研氛围。我校按照新课程要求,进一步规范了备、讲、评三位一体的教研模式。在备课上,要求教师必须做到:钻研教材时联系新课标;研究教材时琢磨新课标;编写教案时体现新课标;每节教案要达到环节全、层次清。突出实践性、实用性、实效性。在讲课方面,要求教师围绕新课标,体现新课标,渗透新课标。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能力为目标;力争实现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由重知识向重能力的转变。在评课方面力争做领导评、教师评、自我评、学生评,相结合的方式。让教师在评课中取长补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初步形成人人参与教研的良好格局。

(2)教师小课题研究。根据地方教材与校本教材的地域性窄、实用性强、知识性广等特性。要求每一位教师在自己所担任的学科中有针对性的进行课题研究,不断积累研究成果,形成良好的以教研带科研,以科研促教研,向教研要质量,向科研要改革,求得教研与科研的共同发展。

三、我校在开设相关课程中遇到的问题

1、长期以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别人编写的甚至连教学参考书也齐备的教科书,教师的专业能力发挥受到很大的限制,学校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会 “教”书,还要会“编”书。因此,学校和教师课程意识与开发能力的欠缺,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困难。

富裕县第一中学

2、地方课程只有教科书,没有教师教学指导用书,老师们在备课上课时有点困难,不好把握教材。

3、课程的评价没有硬性的指标,学生无法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效果有待提高;家长更多关心的是文化课的学习,由于其它文化课存在课时不足的实际情况,课程的设置面临一定的社会压力。

四、建议

1、建立有效评价制度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看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还需要制定具体的评价工具.落实对学生具体能力发展的评价。如在调查访问中问卷设计能力、交往表达能力,在撰写报告、资料整理中数据分析、统计的能力。其次,在综合素质测评中,实验区已经探索了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办法。但如何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发挥评价的正确导向。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也需要作进一步摸索。学校还要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建立正常的评价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

2、加强师资培训,建立由不同学科教师参与的指导小组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全新的课程,新颖的课程理念落实到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上有一定的难度,有些教师往往将这类课程定格在课堂中“教学”,但这类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需要教师有广泛的知识和综合的能力。一方面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开展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探讨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成立由不同学科教师参与的指导小组,共同对学生研究的课题进行指导,为学生小组提供不同方面的帮助。弥补专任教师单一的学科背景,发挥了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特长,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

篇7:地方课程《心理健康》方案

为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深入发展,凸显其亮点,本学期根据本情况特定如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市、局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精神,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小型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班主任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学科性和实效性,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二、具体目标

以打造阳光校园,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总目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我校每一名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苦有地方倾诉、郁闷有人沟通、压力有地方宣泄,让我校学生的心理不断成长,人格不断健全,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不断增强,能勇于面对现实,勇敢挑战困难,以良好的心态快乐学习、生活,真正做到开心每一天。

三、主要工作

㈠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质

⒈参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实自我,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知识、方法、形式等,并提倡全体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知识及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⒉继续通过实验小学网站、博客、qq群、家长会等多种途径开展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使家长逐步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地提高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

㈡认真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及心理咨询工作。

⒈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并能有所侧重地进行跟踪调查,建立心理档案。

咨询途径:

⑴学生自愿前往咨询(团体咨询为主)⑵班主任老师推荐 ⑶辅导老师访谈

2.设立“倾心链接”心理咨询信箱,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工作。

3.教师走进社区服务学生的有利时机,举行专题讲座,有针对性的辅导,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千家万户,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亲子沟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4.积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各班班主任要利用二会一课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具体安排 二月:

1.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计划 2.心理咨询室排班 三月:

1.扬起你的笑脸班级心理健康辅导 2.雷锋精神伴我行队会 3.关爱生命———应急疏散演练 四月:

1.以“心灵家园”为内容设计班级版报 2.观看心理健康教育影片《暖春》 3.让心理充满阳光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五月:

1.结合母亲节《谢谢妈妈的爱》 2.“珍爱生命,心怀感恩”心理健康教育 3.亲子教育———给妈妈洗回脚 4.心理健康汇报课展示课 六月:

1.讲座:《让孩子轻松面对考试》 2.“走进父母,感受亲情”心理健康教育 3.心理健康调查问卷测试 4.法制、安全教育讲座 七月:

1.本期心理健康工作总结。九月:

1.制订并讨论学期心理辅导工作计划。2.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氛围建设工作。3.做好班级心理咨询员的培训工作。十月:

⒈组织全体老师聆听有关心理辅导知识讲座 ⒉出好心理健康教育专题黑板报。⒊召开特殊学生会议,并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十一月份:

⒈继续指导心理健康保健员在班中开展“开心果”谈心角活动 ⒉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家庭心理指导”的有关内容。3.进行心理健康测试 十二月份:

⒈做好学期总结及资料积累和个案分析、心理档案建立工作。2.分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3.整理、收集心理健康个案、资料等。

篇8: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1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调查对象

广东同类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专家学者、中小学体育教师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

1.2 研究方法

依据社会学对问卷设计的要求,设计了3份调查问卷,采用邮寄和现场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Ⅰ:以高校专家学者为调查对象,就我国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的现状、课程改革的趋势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咨询与调查。发放问卷30份,回收28份,回收率93.3%,删除无效问卷2份,有效问卷26份,有效率为86.6%。Ⅱ:用人单位的调查。以佛山、中山、东莞、深圳和韶关40间中小学校体育教师(其中,中学26间,小学14间)为研究平台,了解学校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及岗位工作对本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等素质的要求。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7份,有效问卷87份,有效率87%。Ⅲ:以韶关学院体育教育专业06届、07届、08届毕业生满意度调查为基本材料,了解学生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满意程度。发放问卷235份,回收220份,有效问卷210份,有效率89.4%。

2 结果与分析

2.1 地方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社会职能部门和教育结构的急剧变革,双向选择带来了选择性的同时更是增加了就业的压力和职场的淘汰率,客观上要求高校人才培养多规格化、多层次化、多类型化。由此,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上有“体育人才”、“体育专门人才”、“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

“复合型高级体育人才”、“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等多种提法[3]。2003年教育部《课程方案》把培养目标定位于“复合型人才”。作为服务区域比较明确的地方应用型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定位在哪一层次?在对高校专家学者的调查中了解到,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排在第一位,培养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排在第二位(见表)。

专家认为,培养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任务,“应用”的本质意义在于学生毕业时走上社会能很好地“接轨”[4]。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点是对学生实践能力(讲解、示范与课堂教学的驾驭)、沟通能力(勾通、协调与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理论与实践的巧妙结合)的锻炼和培养。因此,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的说法更为切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以本地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它不仅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本科院校提的“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善创新”有区别,还与高职高专院校提的理论知识“必须、够用”为度、实践动手能力强等有区别。高校已经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为今天的大众化教育,生源质量也跟往年有所不同,教师应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去提高体育本科生的各项素质.否则会欲速而不达,导致所培养的人才反倒成了“样样都不行”或“样样都不精”的人[5].体育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是解决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及强身健体等问题的工具。地方应用型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学生发展为基本培养框架,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心理素质与人文素质的训练,培养具有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体育专业人才。

2.2 岗位需求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素质要求

所谓素质,就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人才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四个方面[6]。就“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素质要求”对中小学校体育教师进行调查中发现,被调查者对“专业素质”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见表1)。在访谈中了解到,目前毕业生不太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主要表现为工作中专业理论知识的匮乏,基本运动技能欠缺。很多教师认为,体育教师的人才结构上具有专门性,且操作性很强,只有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才能掌握“真本事”。从今后学校体育教学发展趋势来说,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运动训练应当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紧跟其后的是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教育对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养成与提高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文化素质的提升更深层次推动专业教育,有助于学生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出,中小学体育教学对教学技能、技巧以及对课程的理解有更高的要求。调查中了解到,中小学对新进教师的教学示范、课堂组织和教学技巧等教学能力不太满意,与教学讲解能力息息相关的教学示范能力和课堂组织驾驭能力欠缺。这与文化素质的高低有着直接的联系。由于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受到了重视,要求体育教师有较高的道德水准与社会责任感,以及对工作的执着和敬业精神。务实致用,具备做人做事的“真本领”成为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

2.3 岗位需求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要求

专业能力是指技术人员所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专业态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是完成体育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特点的综合表现,是以智力为基础,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知识、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从事体育教育活动所必需的特殊能力,包括品德教育能力、体育教学能力、运动训练能力、科研能力、掌握运用工具能力和社会体育活动能力等[7]。就“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要求”对中小学校体育教师进行调查中发现,除了一贯要求的教学能力、组织竞赛训练能力等基本能力外,终身体育学习能力提到重要的位置(见表1)。这与社会进步和人们对体育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体育功能及内容的不断扩大密切相关.且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教育不可能在4年内把所有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全部传授给学生,学生也不可能在4年内掌握和领会所有的体育知识与技能[5],更多的是需要到岗位上去学习和磨练。因此,重视学习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新项目的理解程度和快速掌握能力成为专业能力培养的主要任务之一。

2.4 岗位需求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

知识结构主要是指一个人经过专门学习培训后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担任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衡量人才的基本标尺。就“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当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对高校教师和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调查中了解到,两个不同层面的专家学者对“学科专业知识”有着一致的认可(见表1)。在学科专业知识中,被调查者普遍认为“专业理论类课程”和“术科主副修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首要强化的课程之一。“一主”成为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认识。专项特点突出、具备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依然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所必需,更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优势所在。同时,中小学教师对有一定基础、在学校开展较好的、受学生欢迎的如田径、篮球、武术、健美操等项目有一定的期望值,但对高校四年级学生调查中却发现近几年田径课却遇到了冷漠,愿意选修的同学极少,田径主修课几乎无法开设,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要求较大的出入。这与田径项目的枯燥、乏味有一定的关系,同学们大多不愿意受苦。新课标下田径课程的改革虽然一度引起专家学者的注意,但实质性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体育教学中既保留竞技运动的精华又体现同学们参与运动的乐趣,依然是体育教师的一大难点(田径更是难中之难)。同时必须注意的是,在调查中许多被调查者反映,不少学生基本具备了“一主”,却几乎没“副”。

2.5 学生对所学课程体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大部分毕业生对所学课程体系还是较为认可的。以韶关学院为例,2006至2008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所学专业满意度调查结果来看(见图),56.6%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安排满意,89.5%的学生认为通过这些课程学到的知识基本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仍然有20.9%学生提出异议,认为:(1)所学课程体系必修课课程比例较高,选修课课程开设较少。(2)连续三年的调查显示,通识教育课程的满意度最低,主要反映在公共必修课中政治思想品德类课程开设的门数与学时比例较高,占用了大量的学时,且课程内容枯燥无味,老师讲课也很呆板,而大学语文、公文写作等应用性课程奇缺。(3)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满意度相对较高,但职业技能教育欠缺,课程内容与当今中小学体育教学实际衔接不上,针对运动项目特点,采取各种练习方法和开展游戏教学的教材教法内容比例太小。如新课程与教学观念更新与方法改革、课程开发等教师必备的知识涉及较少。(4)受课程小型化观念影响,大部分术科课均以小课程出现,学时数少,门数多,难度稍大的技能连感觉还未建立便结束课程,结果是什么都学,却是什么都不会。(5)术科课程以传统基础性的项目为主如田径、三大球等,而一些目前社会较火热的如健身舞蹈等课程却开设太少,学时也不多,不能很好掌握,不利于今后的教学与就业。(6)《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等研究性学科课程难度太大,课程结束也不知道学了什么,实际运用性也不强。

3 地方应用型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改革的思考

3.1 培养目标的思考

体育教师岗位是技能型、应用型的,社会对学生专业能力要求较高。“宽口径”、“复合型人才”作为地方应用型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否适宜,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否适应日益发展的基础教育的社会需求,需引起我们的重新审视。本人以为地方应用型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当是:热爱体育教育事业,系统理解体育教育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基本体育教学技能和健身指导技能,适应体育教学、学校体育竞赛及课余训练工作要求的、具备“一主二副全知晓”的合格体育教师。

3.2 课程体系的思考

课程体系归根到底是为培养一定要求的人才服务的,地方应用型大学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其课程体系设置就应当围绕“学科专业教育”与“师范教育”进行优化。专业核心课程强调专业基础性和本科的目标要求,突出“师范教育”这一特性,加强体育教学技能技巧的培养,增强学生毕业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专业方向课程,结合人才需求、继续深造需求与突出地方特色等,加大实践和应用的比例,从“体育”这一角度出发,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相关专业技能,提高对新动作的学习与理解能力,考虑知识结构与能力结合的整合和统一,把专业理论、教学能力和专项特长的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强化课程体系对培养目标的支持度。

3.3 术科课程小型化的思考

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强调学习基础的、成熟的和适用的知识。体育教师最基本的业务素质是懂得科学的锻炼方法和具有一定的运动技术,而运动技术没有一定的训练时间和训练的连续性是很难奏效的[8]。术科技术技能的掌握和提高与教学时数(练习)是成等量关系的[9]。术科课程小型化能否保证未来体育教育的基本业务素质是令人担忧的问题。且学生对知识、技术的综合运用、思维分析以及对动作的理解,创新意识和批判性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动作技术技能掌握的基础上的。术科课程是否适宜小型化,就这一问题对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时得到了否定的答案。

3.4 一专多能的思考

“一专多能”是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一贯要求,也是广大体育教育工作的共识,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说,更欣赏有一定专长的复合型人才,鉴于体育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要求一名体育教师“多能”是否可行?怎样才算“多能”?是所有普修课程或者是所学全部课程都“能”?田径、游泳、武术、健美操是否可以“能”在一起?需引起我们的重新思考。“一主二辅全知晓”, 即“一专长兼二项特长,其余技能基本了解与掌握”是否更能反映体育特点、适合中小学体育教学?就这一问题对高校教师和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调查中得到了高度的认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一主二副全知晓”更符合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角色要求。

3.5 通识教育课程的思考

通识教育课程以培养学生良好品格、人文素质和现代科学知识等素质为教育目标,体现了国家现行的主导思想,它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大局观,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但其满意度低下(见表2),值得深思。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应当是与全部的教育经验融为一体,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能更好地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与专业能力的养成。因此,通识教育课程应当以“必需、够用、管用”为原则,适当减少政治思想品德类课程的学时数,增加公文写作、经典阅读等实用性课程。

4 结束语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才市场需求量最大的是职业型人才。地方应用型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师教育”定位,应当充分体现教育理论的掌握、教师素质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的要求,以体育应用学科为主导,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管理制度等着手,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体育教育和职业教育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绍礼,宋学岷.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规格的社会倾向性调查与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5):87-89

[2]张萍.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分析与课程改革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10):92-94

[3]刘平清,袁作生.对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施新“课程方案”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4):538-540.

[4]全林,赵俊和.高等体育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7):78-80

[5]胥英明.对《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课程方案》的质疑[J].体育学刊,2004,11(5):10-12.

[6]裴印山.科学认识与方法论[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7]易锋,张建军,曾红卒.跨院系培养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4):86-90.

[8]李德甫,张正萍.《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方案》的担忧与建议[J].体育学刊,2004,11(5):7-9.

上一篇:信息素质内涵的再思考下一篇:记忆中的那面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