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

2022-12-18

1 组织管理网络化

科学的管理是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新一轮职教课程改革是涉及职业教育理念、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评价机制与方法等方方面面的一个系统工程。这绝不是任何一个个人所能独立解决的。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与集体的智慧,在学校层面上要建立学校课程改革组织网络体系,实行“学校——专业部——专业组”网络管理机制。学校全面统筹课程改革工作,设计教学制度,介绍课改信息,进行理论引领,总结推广课改经验,做好课改研究的服务工作;专业部要组建教师专业技术团队,成立名师工作室,负责课改方案设计、教学项目设计和课改组织实施工作;专业组具体承担教学模式的设计和有核心内容的项目设计,并负责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工作。如此,则可形成学校高度重视、各部门通力合作、全员参与的课程改革的支持保障系统。

2 培养模式实践化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在于职业学校要紧紧依靠行业企业办学,进一步扩展和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为此,职业学校要积极推荐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发展学生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近年来,各职业学校广泛开展工学结合工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岗位与所学专业错位。工学结合的实质是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学习专业技能。岗位的错位,不可能让学生学习到真正的技能,也就违背了工学结合的本来目的。二是生产实践与课程错位。工学结合应成为学校课程教学的有效补充与延伸,因此,工学结合应根据学校教育的情况有计划性的安排。生产实践与课程的错位,使得工学结合多多少少带有点形式化和盲目性。因此,在工学结合工作中,我们首先要选择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应的企业或实践岗位;其次,在与企业进行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将工学结合与学校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带着任务去企业,还工学结合的本色。

3 基地建设基础化

基地建设关乎学生的技能培训,关乎职业教育能否为社会培养和输送生产一线的技能型应用性人才。因此,职业学校要把实训基地建设当作开展课程改革的奠基性工作,采取各种形式,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一要充分发挥地方工业园区的优势,在工业园区内建设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既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和园区经济的能力,又使园区资源为己所用,保证学校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提高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发展力和对社会的贡献率。二要与企业共建股份制企业。为加深校企之间的合作深度,便于学校参与管理,职业学校在专业建设上应强调校企共建,共同投资创建互利双赢的企业。企业为学生提供见习、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的机会,让学生适应一线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营造就业“零适应期”。三是将企业生产线引入学校。学校为公司生产产品和培训员工,企业负责生产和实训指导,这不仅可以降低公司生产成本,还可降低学校实训成本,为学生提供直接的生产实习的锻炼机会。四是将学校已建成的实训基地承包给以基地负责人为首的专业技术团队,以此为基础创建校办企业。规定在优先满足学生实习的前提下,可面向社会开展技术培训和生产经营,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为集学生实习、社会培训、产品加工于一体的经营性实体。

4 培养目标具体化

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的首要问题,也是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这是职业教育的总目标。作为职业学校要将这一总目标分解、落实到具体的专业目标和课程目标之中。职业教育必须通过德育课程目标、文化基础课程目标、专业课程目标的设置来实现职业教育的总目标,实现全人教育。

德育课程要扎根时代精神,彰显民族精神。内容应涉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职业指导和职业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创业教育等,把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德育课极为重要的任务。

文化基础课程要发挥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的功能。文化基础课程是每一个人赖以发展的基础,应着眼于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养成,让学生不仅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得以提升,而且在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发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理解、学会共同生活,不仅为学生的专业能力奠基,而且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基,为学生的生命发展奠基。

专业课程应以专业能力为纽带,重新构建专业教学内容及课程目标。应围绕为社会输送中级工或高级工的目标,将中级工或高级工的具体能力要求进行细化,并落实到具体的模块之中。首先,重点研究社会或企业需要我们的学生具备哪些实践操作技能、具备哪些社会适应能力、具备哪些必备的转岗能力;其次,针对专业实际,确定专业关键能力;再次,根据专业一般能力和关键能力,研究确定与这些能力对应的课程,构建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群。其中最重要的是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因为只有“核心课程”才能培养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专业技能人才。

5 教学过程行动化

课程是学生经验的不断建构、不断生成。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认知个体主动的建构,不是被动的接受或吸收,即学习者是他们自己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同时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因此,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为此,职业教育应“着眼于学习者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以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形成,按照职业实践的逻辑顺序,建立适应职业岗位 (群) 所需要的学习领域和以项目课程 (包括任务中心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 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群,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强调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中自主建构知识与能力,完成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修炼。因此,我们的教学要由学科课程转向行动课程,以学生、问题、情境为中心,多一点农业式的培育,少一点工业式的复制,实现教学环境的情景化、人文化和教学过程的行动化。

摘要: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要实现课程改革组织管理网络化、培养模式实践化、基地建设基础化、培养目标具体化和教学过程行动化, 从而保证课程改革的有序进行和顺利达成。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10月28日.

[2] 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2005年11月5日

上一篇:高可靠性电子产品可靠性试验的策略探索下一篇:在线Low-E玻璃项目废气污染源及控制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