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随笔范文

2024-04-20

历史教学随笔范文(共9篇)

篇1:历史教学随笔范文

汉语拼音——让我欢喜让我忧

半坡店乡南街小学

李艳

教过一年级的老师都知道拼音教学非常枯燥,脱离现实生活,学生不太感兴趣,老师对此部分的教学也是一筹莫展,苦于找不到教学拼音的捷径,今年接手新一年级之后颇有感触。况且,今年是幼小衔接的第一年,大部分幼儿园处于观望阶段,不教识字和拼音心里不踏实,怕家长“兴师问罪”,教了之后还怕上级调查,所以,新一年级的识字与拼音就处在了“蜻蜓点水”式的一知半解层面。这对于孩子来说绝对有害无益!学习拼音时孩子总是认为自己学过,不够用心,我们也只有变着法的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把孩子的拼音基础打牢固,毕竟,汉语拼音是学习语文的关键!其实,孩子就是一张白纸,画圆则圆,画方则方,留在他记忆里的痕迹不易擦拭,所以,当我们还没考虑成熟时就不要轻易落笔。就如孩子脑海里似方非圆的汉字笔顺和汉语拼音一样,很难被新的认知所替代,这是最令人头疼的事。接下来就侃侃这让我欢喜让我忧的拼音教学吧!

这要从新的部编教材说起,它打破了几十年来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固有模式,降低了开学即学拼音给孩子带来的学习困难。学生有了汉字口语发音作基础,再学拼音,就有了可借鉴、可参照的抓手,枯燥的字母符号以及拼读规则也就有了可“着陆”的依靠。降低了拼音教学的难度,是拼音教学实实在在的减负举措!

拼音教学改变了以往单幅图呈现字母为主的方式,而是全部采用情境图画面。内容选择的都是孩子生活中熟悉的场景,画面柔美,内容直观。每一幅图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有的故事还有一定的连续性。教材把表音示形的元素巧妙地隐藏在情境图的每一个细节之处。有的一目了然,孩子们一看图画就能发现;而有的则隐形暗藏,需要孩子们仔细寻找,慢慢发现。

课堂上,我不再效仿传统式老师一遍接一遍的扯着嗓子领读了,而是让孩子们和那些拼音宝宝一起置身于情境中,效果就完全不同了。例如:我在教学声母g k h的读音时,指导孩子们联系口语的读音,体会字母的发音方法。借课本上的插图让同桌两位同学互相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然后让他们面对面地看着对方的口型相互来试试发声母g k h的音。孩子们通过比较,缩短“鸽”后面的拖音,读得既轻又短,准确地发出了声母g的读音。每个孩子都能在这些情境图中获得“发现”的喜悦。借力插图不仅能增加孩子们进行拼音学习的趣味性,还能培养他们仔细观察图画的良好习惯。学习的积极性随着他们的成功体验自然而然地高涨起来,这个时候我抓住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尝试自己编儿歌进一步体验发音方法。张锦涵站起来边说边做动作:“鸽子——g g g,口渴——k k k,要喝水——h h h”,大家给予了他热烈的掌声。

在学习声母j、q、x时更是麻烦,出现的j、q、x与ü相拼的规律是这节课的难点,也是重点。我在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创造性地使用多种教学形式,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究、去获取知识,去寻找自己记忆这一拼写规律的方法。我也希望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里,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新课程也十分注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一发音认形,二拼读,三探究与ü相拼的规律。在发音认形环节先看图,练习发音,我由熟悉的字音“鸡”带出声母“j”的发音,形象生动帖近生活,学生易于接受,再半扶半放学习“q、x”。小组合作观察图画,编儿歌,认形,交流,汇报。在教学j、q、x与ü相拼的规律时,孩子们记忆的方法真是五花八门。张豪鑫的一番话惹得教室笑声一片,他说:“小ü站在j的旁边要脱掉帽子,因为鸡身上有暖烘烘的羽毛;小ü站在q的旁边要脱掉帽子,因为骑马累得满头大汗;小ü站在x的旁边也要脱掉帽子,因为要洗澡了呗!”我很惊喜,孩子们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了,这样的收获的确令我喜出望外。

孩子们能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能集中注意力去观察,去思考。不能归功于我,而是孩子们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的结果,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情,把握住孩子们的起点,激发孩子的表现欲,并努力为孩子们营设了一个轻松、愉快、有趣的教学氛围,边玩边学,孩子们就会在学习过程中兴趣盎然,就会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拼音教学要尽可能有趣味性,宜多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应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注意汉语拼音在现实语言生活中的运用。”

新教材充满着时代的气息,不仅仅是内容上的更新,这对我们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全面地把握课标,把握教材,去创新,去探索适合孩子各方面素养提升的方法,努力帮助孩子们从小练好语文基本功,和孩子们一起享受语文课堂的快乐。

篇2:历史教学随笔范文

历史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历史事件是既成事实,且已有定论,现在所用的课本中, 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所述的史实,往往忽略了纷繁的历史事件对其的影响,那么作为教师的我,究竟在教学中应该怎样注意渗透对创新人格的培养,既要创新,又要抓基础,毕竟要进行中考。所以在教学中既要传统教学,又要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

作为素质教育主渠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课堂是民主平等的天地”、“没有学生不可以提的问题”等观念。如果教师以“师者”自居,高高在上,一味追求单一化、公式化、标准化,这样教师不当的目标观、质量观、方法观将对一个班的学风产生巨大的影响,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就会被压制,创新灵感被扼杀。平时多鼓励学生大胆陈述已见,正确引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人云亦云,倡导认识多元化。教师在精心营造有利于滋养创新个性的空间同时,要给予学生发表已见的机遇,使学生有积极主动发展的时间。创造安全自由时空,使创新之花在适宜的土壤中成长。

我在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问题激疑、复习导入、巧设悬念、故事感染、新奇引趣、音像图示等各种方法,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动机,营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情境,则是启迪创造思维,培养创新人格的又一重要途径。教学中可让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鼓励创新,提倡不同的答案。在历史教学中,要经常开展讨论或辩论,坚持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积极主动中抒发自己的感受,发展鲜明的自我个性。例如教学《戊戌变法》一课中,“为什么要迫切进行变法呢?”可先进行多媒体演示创设情境,让学生讨论一个开放性问题:“甲午战争后,中国缺什么?” 通过讨论、争论形成共识:甲午战争后,显示出中国文化教育科技国防等方面的薄弱,进行这些方面的改革、图强,实属国家当务之急。历史课堂教学中若能经常形成辩论、探讨气氛,学生从敢“破”敢“立”,到善“破”善“立”,其创新型人格将组织着个体对环境的习惯反应,将持续影响其对事物的态度。例如在教学《洋务运动》中,组成两大小组,正反两方,进行辨论,课前查找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在课堂中围绕问题,畅所言,抒发自己的感受,也从中体会到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变化和对中国历史的变化。教育论文

篇3:地理教学随笔

1. 课前的猜测

在备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日本》一节中“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备课组的老师们有一个共识, 就是教材这部分写得非常精彩。与原来的教材相比, 不仅肯定了日本经济的发达, 更强调了日本充分利用位置优势, 从而导致经济发展具有“外向型”的特点;不仅描述了日本现有经济的特点, 也指出了这种经济模式可能带来的问题以及日本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对于24页的活动题4中的问题, (1) 近年来, 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带污染严重, 地面下沉, 用地用水紧张。日本已加快扩大海外投资, 将一些工业, 包括把污染较多的工业移往海外。——日本这样做, 对其他国家有什么影响? (2) 日本森林覆盖率居世界前列, 日本在保护本国森林资源的同时, 又是世界上进口木材最多的国家之一。——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3) 日本是渔业大国, 捕鱼量居世界前列, 是使世界渔业资源走向枯竭的主要国家之一。——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大家的看法却不尽相同。

——你们看, 问题很清楚嘛, ‘有何影响’, ‘后果可能是什么’, 这明显是想让学生认识到日本经济发展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

——我觉得这道活动题是想让学生客观地看待日本的经济。教材前面都是讲它对世界经济的贡献, 比如说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 而这里是在把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些问题摆出来, 比如污染转嫁的问题, 巴西热带雨林的破坏问题, 还有捕鲸的问题。这是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日本这个国家。

——也许没你们说的那么复杂吧!依我看, 这只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 给学生机会谈对他们对日本的认识。也许学生的认识比我们想的还要多, 干吗不把机会留给学生, 而偏要自己在这里提前挖好坑让学生往里跳呢?

——是呀, 没准儿学生会给我们更多的答案。

2. 课上的惊诧

——大家看看教材中给的三个小材料, 你们对此有什么想说的呢?

——我觉得日本的经济虽然很发达, 但是给别的国家带来的影响很不好。大家想, 在别的国家建厂, 不仅会用人家的资源, 还会用人家便宜的工人, 并且还会污染人家的环境。我有一个叔叔, 他原来就在日本的一个化学公司工作, 后来他们公司在上海建了分公司, 他也就跟着回来了。现在他们公司的主管全是日本人, 技术人员有中国的也有日本的, 而车间的工人就全是中国人了。他们的公司就在上海的郊区, 每天要坐两个小时的班车, 因为车间排出的废气对大气环境污染严重。

——我觉得日本的行为很恶劣。第二个材料说得太典型了!明明有自己的森林资源, 却一点也不用, 而偏要大量进口别的国家的木材。可他们其实算错了。我看过一个资料, 说中国的沙尘暴会影响到日本。中国的沙尘暴怎么产生的?还不是因为植被破坏的严重嘛!中国出口的木材有很大一部分是给日本的。所以说, 日本的这种“只顾自己, 不顾他人”的行为一定会给他们自己带来严重的后果。

——我认为“日本自己经济发展起来了, 但他把环境污染和破坏留在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例如: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 日本的森林覆盖率达65%, 但他们却不砍伐自己国土的树木来做一次性筷子, 全靠进口,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 我国北方的一次性筷子产业每年要向日本和韩国出口150亿双木筷, 全国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耗材130万立方米, 减少森林蓄积200万立方米。

老师要紧紧抓住这一现实, 引导学生深入地研究教科书, 从课文中寻找根据。学生很快从日本”全国大部分为森林覆盖和木材大量部分靠进口等材料中悟到:日本“两头在外”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占了低价进口原料, 高价出口产品的优势, 而且其自身良好的环境质量也是在向其他国家转嫁了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基础上得以保持的, 日本的经济发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老师, 日本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别的国家为代价的。不过我觉得光是一味地批评也没什么作用。我想作为我们国家, 应该吸取它的经验和教训。比如利用位置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 不断改进技术、产品人性化, 这是他们的优点;但是以牺牲别的国家作为代价, 甚至是牺牲环境作为代价, 这就是他们的问题了。现在我们国家也在大力发展经济, 依我看, 日本是我们最好的前车之鉴了!我们可不能出他们这样的问题……

3. 课后的回味

学生们认真思考、踊跃作答、勇于表现的情景不断在我脑海中浮现。对于这部分的教学, 在课后反思时, 我们归纳、总结出以下几点:

(1) 教师对开放性活动题一定不要提前“定调子”, 否则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也会缺失一次教师向学生学习的机会。在课堂上给他们表现的机会, 让他们体会学习的乐趣。

(2) 讲一个国家的经济, 千万不要仅仅局限于讲述它的特点, 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树立起于自己生活地区经济发展联系的意识, 这样才会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意义。

篇4:历史教学随笔范文

一、随笔展评的内容和时间安排

关于随笔展评的内容,我们可以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进行,即:展评学生自己的随笔,展评同伴随笔,展评名家随笔。

1.学生随笔展评,激发发表意识。学生随笔按照时间分为课堂随笔和课外随笔。课堂随笔是学生利用上课时间完成的随笔,它包括了作文课和考试时完成的随笔。课外随笔包括生活随笔和读书随笔。在学生随笔中,由于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随笔写作更多的是提倡课外随时随地写随笔。我们在展评时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兼顾课堂随笔和课外随笔。

在学生随笔展评的时间安排上,我们可以利用每周的一节晚自习时间。由于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学生作文都在班级上进行展评,因此随笔展评分为小组展评和班级展评。小组展评以语文学科组长为核心,顺时针传阅小组所有同学的随笔。学生看完一遍后,再由语文组长进行分工,每个人点评两篇文章,进行组评;组评结束后,发回给成员自己进行自评。组评和自评结束后,由小组推荐本组最好的文章到班上展评。

班级展评可由语文学科班长或者语文教师组织,实行全班共评、师生同评,在展评中还可以比一比哪个小组展示的随笔最好,哪个小组点评得最好,优胜组可以评为小作家组或者评论家组,激发学生的发表意识。如果班级展评时间不够,有的小组没有展示,则可以用张贴到教室墙壁的方式加以展评。

如果班级展评还没有达到教师的预期效果,教师可以把学生随笔收起来,看看他们点评的痕迹,点评到位的随笔给以保留,没有点评到位的加以补充。在小组和班级进行随笔展评,符合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有利于他们了解自己和他人随笔的优缺点,扬长避短。随笔展评通过自评、组评、师生共评,全员参与,学生为主体,教师来调控,大大提高随笔批改效率。

2.经典随笔展评,名家名篇引领。我们把经典随笔展评美其名曰“美文共赏”,一般安排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美文可选练习册的文章、报纸杂志的文章、语文阅读的文章、名家名篇等。经典随笔要求篇幅适中,不宜过长。每个小组每周准备一篇美文,语文组长向语文班长申请,语文班长审核文章后,再作安排。语文班长在每节语文课前安排一个小组来展示美文,一般两周轮完所有组。安排展评组的同学,先读文章然后说推荐理由,再让其他组点评,教师也可适当指导点拨。

二、随笔展评的原则

随笔展评包括了展示和点评,有效的展示才能保证高效的点评。随笔展示的原则为:文明大方,声音响亮,正确、流利、有感情。展示的同学不能紧张,举止得体,落落大方,展示前要说展示的题目,说明出自哪一本书,有书的同学可拿出来看;声音要响亮,全班同学都能听清楚,声音不能太小,否则影响点评效果。展示美文要正确、流利、有感情,不多字,不漏字,不念错字,停顿正确,做到抑扬顿挫。这样的展评是一种享受,文章写得美,读得美,同学听得美。

随笔点评的原则有“四个结合”:内容和形式相结合;优点和缺点相结合;总结性表述和陈述表述相结合;作文和做人相结合。

1.内容和形式相结合。内容包括了主题、立意、选材、主旨、情感等;形式上包括标题、开头、结尾、线索、顺序、结构、过渡、铺垫、照应、语言、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语文特级教师李志清对随笔点评做了很好的介绍。她在《和语文一起飞翔》中提出了从题目、選材、主题、结构、语言、书写等六个方面着手点评随笔。在实际写作中,有的学生不知道选材的标准,随意选择材料,而李志清老师在选材方面评价的标准很清楚,很具体,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她说:“选材围绕中心;选材真实(可艺术加工或活用材料);选材典型,有代表性,引人入胜;有最精彩、最深入的高潮部分。记叙文要有最细致感人之处,议论文要有最雄辩有说服力的部分,说明文要有说明的核心内容。”

2.优点和缺点相结合。众所周知,每篇文章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随笔展评就是让学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随笔展评必须指出其优缺点。对于学生随笔,不能只提优点或者只提缺点。点评学生随笔的优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信心,如果把随笔说得一文不值,以后有谁愿意展示自己的随笔?在刚开始实施阶段,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展示,教师可以要求点评时只说随笔的优点,让学生不畏惧展评。在随笔展评深入阶段,要让学生逐步点评缺点。让学生懂得要说缺点,改正不足,作文才有进步,让学生接纳意见。在美文共赏环节,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大胆说出美文的不足,教育学生不迷信权威,学会质疑。

3.总结性表述和陈述性表述相结合。随笔展评为了条理清晰,可采取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等结构来展开叙述。总结性表述是对随笔总体印象的判断,可放在开头或者结尾。陈述性表述就是具体的叙述,比如这篇文章语句生动优美,那么语句生动优美体现在什么地方,要举出事例,点到实处。总结性表述和陈述性表述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展评清晰、清楚。

4.作文和做人相结合。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语文教学通过文章运用来进行人文教育。宋代周敦颐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更有甚者提出:文品如人品。因此,在随笔展评中不但要让学生学习作文,如从这篇随笔中,学生积累了哪些写作素材,学到了哪些写作技巧,而且要让学生学习做人,如从这篇文章受到什么启示,懂得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原则等。

三、随笔展评要注意的问题

1.要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且要经常开展学科班长和学科组长培训。随笔展评要高效就必须建立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否则组评环节难以进行。小组建设通常是6~8人为一组,每一组都有各学科的学科组长。传统的课代表就是学科班长,但学科班长比课代表更有工作可做,学科班长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学科的领头羊,协助老师开展学科组长培训。语文教师要对学科班长和学科组长进行培训,如如何组织随笔展评,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管理学生的语文学习,如何进行组评随笔,等等。

2.要让学生学会聆听,养成正确聆听的习惯。随笔展评包括台上学生展示和台下学生聆听的环节。如果台下学生不认真聆听,那么,点评环节无疑会低效甚至无效。为此,我们要求学生在随笔展评环节中不做与聆听无关的事情,认真倾听才是对台上展示同学的尊重。其次,要求学生拿起笔来记录感受或者优美词句。这样做点评才能落到实处,不会信口开河,空洞无物。

3.要循序渐进,常抓不懈。随笔展评要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发现不良苗头要及时纠正,定期总结经验。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加以鼓励和表彰,对于表现不佳的同学及时谈心,鼓励学生大胆展示,合理点评。随笔展评刚开始时可能费时过多,气氛沉闷,效果不佳,影响进度,语文教师要有耐心,要有信心。只要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少讲一点课文又何妨。随笔展评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试想一周展评十篇文章,一个学期即可展评二百多篇文章,一年即可展评四百多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坚持下去,何愁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提高?

在随笔写作教学中,我写作我快乐,我展示我自信,我点评我精彩。在随笔展评中,学生通过展示和点评随笔来积累写作素材,悟出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在随笔展评中,学生在讲台上展示随笔,锻炼口才,培养胆量。语文学科班长在主持活动过程中培养了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宛如电视台主持人。台下同学纷纷点评,精彩不断。随笔展评,乐哉!美哉!

(作者单位:江西省会昌县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敖小英

篇5:初中历史教学随笔

教学是一门艺术,每一位老师都是艺术家,而学生就是艺术品,艺术品格调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在于老师这位艺术家的塑造。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总结了教学的一点浅薄见解。

一.从过程入手

狭义的教学无外乎包括备课,授课,复习,作业几个环节。在第一线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其中有着一些小小的规律。

备课——教学的一个最主要的环节。备课,就是老师来安排教材,设计教学环节,处理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学习,传授知识的准备阶段。备课不仅仅是老师按照自己的意图来处理教材和知识的过程,更是按照不同班级不同性格学生准备不同讲授方式的一个过程。每个老师都教不同的班级,不同的班级都有不同的学生。所谓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也是一样的,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班学生。所以在备课阶段,更重要的是针对不同的学生来安排自己的教学环节。从教学的实践中,我发现,平班的孩子更加的活跃,更喜欢一些故事性强的讲授方式,而重点班级的孩子,思维更加的紧凑,喜欢思考故事背后的问题。这样针对不同的学生就要设计不同的问题方式。

授课——教学中最直接的一个环节。授课,就是把备课阶段的准备直接的付诸于行动,把备课的准备安排到现实。备课和授课是两个联系紧密的过程,但是又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备课充分会给授课一个好的基础,但是真正要想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其中影响授课的因素很多。学生是最直接的一个因素,如果学生的积极性高,授课的效果就会明显,因为根据心理学的原理,这就是情绪的影响。学生的积极性高,会感染老师,老师的讲授就会更加的开放,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依附的。如果学生积极性不高,老师就要自身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分组对比也可以小组讨论。最终的目标就是让课堂达到理想的效果。

复习——是教学中最必要的环节。复习的及时与否直接关系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从任何以往的经验来看,复习都是十分重要的。复习要如何做好?关键在于,复习提纲是否具有系统性,复习知识是否具有连贯性,复习形式是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几个方面分别的入手,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记忆曲线中分析,复习要及时而且是有规律和计划的。先多后少,先快后慢。这样知识就扎实的在头脑中,不容易遗忘了。抓住复习的精髓,也就把握了教学最直接的成果。

作业——是教学的延伸。作为历史学科,作业的布置要合理也要以思考和知识的拓展为主,让情感和能力结合,达到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知识性的作业可以尽量的减少,因为繁重的作业会让学生压力增加。课堂上把握知识,课后增添情感和能力。

每个教学环节都是相关联的,作为一个老师如何好好的把握这门教学艺术,是一个常论常新的内容,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把教学当成一门艺术来看待。

二.从知识入手

中学教材的知识是相对简单的,而且介绍的很粗略。这样对老师的要求就格外的高,因为从简单的陈述中,要讲出内在的道理,也就是深入浅出。

解释——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很多的知识是抽象的,如何让知识实际化,贴近生活化?这是个很艰巨的问题。老师就是需要这样的能力,否则就是失去了老师本身存在的意义。学生就是一个求知者,很多时候是老师的解释吸引并激发了学生的深层次追求。如果老师一味的运用书面化的深奥词汇,只能使得学生更加的迷惑甚至对知识失去兴趣。

知识的交融——很多时候,各个学科的知识是相叠加的,但是有些老师就是自扫门前雪,当遇到其他学科的词汇时,就把责任放在那个科目的老师身上。其实自己可

以先请教那些科目的老师,在讲课过程中,传授给学生。因为一旦错过了学生兴趣最高的时机,这个问题就会成为“历史遗留问题”。所以要注重学科的交叉,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给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知识导向,鼓励学生各个学科全面发展。

三.从教师个人入手

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在教学中有重要的位置。教师的个人如何认识教学,直接影响个人的教学。

逻辑性——知识的处理要具有逻辑性,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否则学生就会注意涣散,而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也很难控制课堂。逻辑不仅仅是知识的连贯,更是内在的理论联系。只有逻辑清晰才能使得学生随着老师的思路走,而一旦逻辑混乱,就会让学生晕头转向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甚至是教学的失败。注重逻辑,就是抓住知识的脉络。

艺术性——教学之中,重要的就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如何把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之中,就取决于教师语言的精准恰当与否。语言不是简单的说话,更是精心安排的一出戏剧。在教师的指引之下,学生才能达到教师所希望的“演出效果”。语言可以适当的幽默,当简则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说服力和引导性。这样才能让课堂具有生气和活力。

篇6:初中历史教学随笔

注意一:要点到位。历史知识纷繁复杂,面面俱到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吃透教材,科学地筛选历史知识,将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主干知识传授给学生,尤其基本概念、基础知识要说清讲透,落实到位,不留疑点。下面以初二《中国近现代史》(上册)为例作进一步的说明。就本册而言,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有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共召开的会议以及北伐战争、国民大革命等。翻开20xx年全国中考卷,这些主干知识跃然纸上,始终常考不衰。没有储备足够的基础和主干知识,能力培养便如空中楼阁,断了线的风筝,决胜高考更是无从谈起。这一点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不引起足够重视。

注意二:主线抓牢。历史教材跨度大,内容多,范围广。要想在较短的时间里记住、掌握并非易事。但是认真研究教材我们会发现,每本教材甚至每段历史都围绕某一条或几条主要线索展开。只要我们抓住主要线索,“顺藤摸瓜”,就会做到纲举目张,主次分明,轻松掌握。例如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同时更是一部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拯救中华民族的探索史。这三条线索贯穿每一章内容,贯穿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始终。再如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等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教材脉络,抓住知识主线,引导学生在主线上“添枝加叶”,将相关知识点和历史事件对号入座,这样我们就会把教材中一个个零碎的知识串起来,让“死”的知识变得生动起来、鲜活起来,从而起到“抓一点带全身”的效果。这是学好历史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注意三:全面理解。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如何准确完整地认识某一特定历史事件?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时学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力求客观全面地认识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俗话说万事必有因。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产生、发展到衰亡的过程。历史事件也不例外。因此在学习中要尽可能的弄清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例如鸦片战争,我们应从其发生的原因、战争的经过、造成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这样才能形成对该事件比较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再比如某个事件的原因又可以分为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因、外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等等,其影响又可以理解为直接、间接;近期、远期;国内、国际;积极、消极等等。还有如分析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可从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方面思考等等。总之,用“全面”的理念不仅能有助于我们学好历史,同时可以提高我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四:整体把握。历史知识纵横交错。联系比较的方法是学习历史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她的真实。怎样才能真实地认识她?我觉得对她不仅要侧视,还要环视,更要仰望、俯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观其全貌,探其内心,让其以一个活生生的立体展现在我们面前。因为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类的进程史同样不可断然分割,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我们都应考虑。如鸦片战争前夕国内情况如何,国际情况又怎样;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其它国家情况又如何;同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相比较又有哪些异同;同是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又有哪些异同等等。总之,通过这样的纵向联系,横向比较,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那么沉睡的历史便会“立体”起来,“鲜活”起来。整体把握,立体呈现,这同样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应该重视且必须做到的。

篇7:历史课教学随笔

历史课提高教学效率教学随笔

凉泉中学 李凤

第一、认真备课是基础。

教师备课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知道学生能通过自学掌握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知识需要教师点拨;要依据课程标准标确定重点、难点以及找寻突破重点、难点,澄清疑点的方法;如何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课堂训练,进行知识迁移和拓展提升;如何联系现实和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到历史是鲜活生动的,而不是枯燥乏味的。

第二、落实历史学科三维目标是核心。

高效课堂教学一定要体现出学科特色,作为历史学科,它具有事实性和叙事性,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阶段性的基本特点。通过历史课堂学习,学生要掌握所学章节涉及到的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原理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要得到培养,通过学习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做到这些,历史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才会是高效的。

第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途径。

高效课堂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生活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只有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这种兴趣的激发不是靠一两个历史故事做“包袱”,而是要有技巧,要挖掘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并且要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第四,耐心进行课后反思是打造高效优质历史课堂的阶梯。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精心设计的一堂课,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有灵感闪现,为自己的课堂增加亮色,也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使自己措手不及。课后反思就应该把这些散落在课堂记忆中的碎片拾起记录下来,作为自己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养分,这也会成为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阶梯,我们会继续攀登,高效优质历史课堂永远是我追求的目标。

历史课:课堂希望 希望自己:

①快乐教育(积极情绪)②板书工整,美观(正对黑板)③激情,活力和冷静 ④说话慢、清晰、大声有力、有调,幽默;⑤形散神不散,有思想,有个性; 希望同学们:

①我希望同学们预备铃声响后,迅速回到自己座位坐好,拿出课本,辅导资料,笔记本等学习用品,安静等待老师上课;

②我希望上课迟到的同学,请轻轻的走进教室,给大家一个安静的课堂环境;(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③我希望同学们在我讲课的时候及其他同学在课堂上提问发言的时候,你们都能保持绝对的安静,学会倾听,注意力高度集中;

④我希望同学们任何时候都彬彬有礼,说话得体,懂得尊重教室里每个人; ⑤我希望同学们课堂上做学生应该做的事情,为创造良好课堂氛围共同努力;(课堂上大声讲话、聊天,玩手机,看课外书,传纸条,吃零食,睡觉,旷课等除外)

⑥我希望同学们在课堂上能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学业上全力以赴; ⑦我希望同学们在课堂上有事,提问回答问题请事先举手.教育关键词: 学生:

①自信、大胆 ②乐观 ③阳光 ④负责⑤宽容 ⑥独立 ⑦守信、准时 ⑧关怀、同情 ⑨阅读与思考 ⑩合作大度 老师:

篇8:小学科学教学随笔

1.教学目标生活化。 现代心理学中有一种提法, 至少有7种在个人发展和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了作用, 它们是语言、数学逻辑、空间、音乐、运动、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能力。 人和人之间的不同智能是有差异的, 一个人的各种智能之间也有一定差异。 小学科学教学涉及的内容广泛, 包含生物、人体、地球、宇宙等相关知识, 因而总有能使不同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空间、领域, 让不同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都能找到做好学生的感觉。 我想, 这比单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更有意义。 如:有一次, 我在全校四年级学生中开展了标本采集活动, 并进行“标本之星”评比, 结果, 一位学习成绩一般、平时不爱说话同学以数量多、制作水平高, 被同学们一致推荐为“标本之星”。 近年来, 我在教学中经常开展一些小制作、小发明、动、植物标本的采集等活动, 而能积极参与这些活动的大多是一些成绩一般甚至是我们平常所认为的那些 “差生”, 他们在活动中不仅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 而且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想科学教学更要面向每个学生, 使每个教育对象都无一例外得到充分发展。

2.小组讨论要精心设计探究的问题。 小组讨论是围绕各种问题展开的, 好的问题设计可以激发学生讨论的欲望。 在课堂中, 并非所有问题都适合展开讨论。 问题的设计既不能太低, 学生无须讨论便可知道答案, 更不能太高, 超过学生的能力范围。 因此, 在教学中, 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 使学生既感觉到有一定的难度, 又能通过小组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哪杯水多》一课时, 教师出示锥形瓶、平底烧瓶和集气瓶三个不同形状的瓶子, 里面水的高度是一样的。提出问题:这三个瓶子里的水, 哪个比较多呢? 由于瓶子的形状不一样, 学生意见产生分歧, 认为哪个杯子里水多的都有。这时,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进行讨论:怎样知道哪个瓶子里的水比较多? 通过讨论, 学生形成一致意见, 可以把水倒入一个杯子里, 通过做标记的方法知道哪个瓶子里的水多。 接着教师介绍量筒, 让学生用量筒测量哪个瓶子里的水多。 我们看到, 这个简短的讨论环节使学生更加关注科学现象背后的实质, 对实验的意图有了更深的认识, 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广度及深度, 减少了学生在实验中的“看热闹”的现象, 推动了探究的进程。

3.巧“扶”妙 “放”相互结合, 促进学生有效探究。 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是科学探究。 受年龄、社会生活经历和知识经验的影响, 小学生的科学探究对象一般都是科学家已经探究过的事物或现象, 而且有确切定论, 但对于小学生来说, 这是未知新奇充满探究意义的。 他们的探究方法比较简单, 主要是观察、实验、操作、调查、模拟等。 探究中他们使用的工具大多不复杂、精密, 比如:放大镜、杠杆尺、弹簧秤、显微镜、酒精灯、剪刀等物品。 他们的探究行为是不完善的, 探究活动往往因年龄小、知识积累少、活动能力弱、思维不成熟等原因导致“心有余, 而力不足”的实际困难。 比如:探究过程中不会提出问题, 不会筛选问题; 不懂得针对条件和原因作有根据的假设;不明确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和程序;不会控制实验变量做实验或实验方法不熟悉;实验后得不出结论, 只会用语言解释现象, 不懂得用图画、图表、模型解释原因, 等等。 小学生这些不知不懂不会不明确的探究困难恰恰要求科学教师积极发挥好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 在学生科学探究中巧“扶”妙“放”, 促进小学生经历有效的科学探究过程, 提高科学素养。

4.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方式相融合。 当今社会是全新的信息时代, 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关心人、尊重人, 一切为了人成为信息社会的主旋律。 信息化融合小学科学教学应该有崭新的教学方法、形式, 信息技术和学科融合教学作为创新型教学的尝试, 摒弃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 而是采用近年来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提倡的学习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信息技术和学科融合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最终实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标。所以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 把学习科学知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课余知识, 而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 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通过小组合作, 让 “差生”开口。 大多数小学生对科学课是非常感兴趣的, 因为他们对大自然本身有浓厚兴趣和好奇心, 这就为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创造了天然的条件。 因此, 教师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大胆想象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学生真正以主人公的姿态参与课堂教学, 主动探究科学知识产生的过程。 现在的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流尤其显得重要, 因此这种能力应该从小学就开始培养。 一个知道学习需要合作的学生是聪明的学生, 他会因此而找到科学学习中小组合作的乐趣所在, 通过科学探究, 在科学学习中享受科学。

6.关于实验材料的准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科学教学, 材料准备极其重要。 辅助教学, 功不可没。 怎么办? 策略有四:

6.1老师、学生的鼎力援助。 材料算不上值钱, 但能闪现孩子们的童心, 仁爱之心, 他们会珍惜这样的机会。

6.2平时的废旧收集。 瓶瓶罐罐、螺丝螺帽… … 注意收集, 留着备用。

6.3大材小用, 合理搭配。 土豆浮沉的实验, 我们可以裁大为小, 相应的, 水、盐都会节省许多。 液体混合, 没大剂量的阔气, 但有小剂量的优雅, 视频展台同样可以一展绚烂。

篇9:美术教学随笔

关键词:美术课;梳理知识;挖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040-01

一、琢磨上好美术课的事儿

老师首先要明确这节课教学设计要达到什么目的?为达到这些目的用什么方法最有效?怎么才能突出教学重点?其次,要从课题入手,找一条教学思路。例如二年级下册第八课《出壳了》这一课,从课题出发,直接设问导入新课“出壳了”“那些小动物会破壳而出?”;紧接着问学生:“你从课题上还想到了什么?”有学生回答:“小动物是怎么样出壳的?”“小动物们出壳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我们怎样用画面表达出壳时的情景呢?”学生所提这些疑问不正是这节课要解决的教学重点吗?怎么解决?教给学生方法,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尝试,哪里不会老师再补充说明。每节课教师只要能找准、理清教学思路,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去创作,就会有好的作品出现。

二、琢磨上好美术课的事儿

今天才真正意识到美术教材编排的四个领域:“造型.表现”即用造型的知识去表现;“设计.应用”即用设计的理念设计作品,并与生活实际应用相结合;“欣赏.评述”即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造型、材料、色彩)去欣赏,并对此用美术的语言从美术的角度去评述;“综合、探索”即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去积极探索。例如今天第一小学的那位美术老师讲《做笔筒》。这是一节设计应用课,而这位老师却上成了简单的粘贴课,就是引导学生把课前收集到的材料、图片简单的粘上去,没有涉及到“功能性、实用性”,学生的作品看似好看,但实用性不强。美术课的功能性、实用性体现在哪呢?——内部构造。要么分隔,要么组合。设计是为应用服务,把握住“实用、应用”,你的设计就不会仅仅停留在外在的形式美上。

三、琢磨上好美术课的事儿

听了几节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课,大家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讲课时间大约20到25分钟左右,有一位老师甚至讲了半个小时,学生的作业大部分完不成。美术老师怎么把握授课时间,怎么安排教学?我琢磨了几点:

严格控制讲课时间。一节美术课讲授部分一般应控制在10到12分钟,最多不超过15分钟。

有限的时间怎么讲?抓住教学思路的主线,讲清知识,讲细表现方法。学生已经明白的随口带过,在表现方法上要讲详细,讲到难点、关键点必要时教师示范,教给孩子具体怎么表现。如《出壳了》这课,引导孩子画小动物出壳时不同的状态:

1、裂缝;2、马上出壳;3、正在出壳;4、已经出壳;5、没有出壳等等……

这些细节的东西一定要教给孩子怎么画,有些时候怎么画比画什么更重要。给学生多留时间去表现,去创作。孩子掌握了表现的方法,多给他们空间、时间去创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把他的创作想象完整地表达出来。

四、琢磨上好美术课的事儿

这次听课,先后听了两节《会动的线条》。老师们用大量的时间通过动画、图片及道具让学生认识线条、感受线条,讲到直线、曲线;讲到线条的排列(疏密),讲到线条的变化(长、短、粗、细),学生也可能认识到了,曲线可以产生动感。老师让学生在刮画纸上表现生活中有动感景物。其实,老师们没有意识到线条是用来表现情感的。有动感的线条仅仅是表达事物的吗?造型.表现课就是通过“线”这种基本的造型手段去表现事物、抒发情感的。那么我们上这一课最根本的目标是什么?不是通过认识线、感受线从而用线条表达吗?但我看到的更多的学生作业是在刮画纸上乱画,随意化曲线、画风中摇摆的树(照范画),画流动的水。那么小学生是不是还没到用线条表达情感的地步 ,但至少从现在开始,老师应该有意识地从这方面去引导。或许我们不该低估孩子们的能力。

五、琢磨上好美术课的事儿

听专家的点评,我真的是受益非浅,虽然专家的个别意见和我的想法不太一致,但大部分点评我非常认同。感觉一下子让我的教学思路清晰了许多。今后一定要多学习、多听听课,最好还能再多听听专家的意见。

其实,好多时候,不是我们懂得太少,而是我们缺乏思考。像美术的属性,我能背下来,但我没有把这些理论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因为没有理论的指导,这样怎能把书教好?如:美术具有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娱乐性。师范美术教材开篇就讲到这几点,而我却只会背不会用,明知美术具有视觉性,是视觉艺术,为什么我们不能少点说教,多点感观呢?明知美术具有实践性,为什么我们不给孩子留大量的时间去创作,去表现呢?明知具有人文性,为什么我们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情感的培养呢?明知具有娱乐性,为什么孩子们在创作时身心不是那么娱乐呢?真的,好些时候,需要我坐下来去思考,一个不能静心思考的老师,教学上我想永远是重蹈覆辙,没有进步。

六、琢磨上好美术课的事儿

上一篇:中国梦诗歌:奋进中国梦下一篇:沪六下期末考试卷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