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要与时俱进——历史教学点滴

2022-09-11

21世纪是高新科技迅猛发展, 知识经济的时代。教学要面向21世纪, 这是时代的需要。新课程标准根据新时代特点提出教学要服务于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个任务越来越重要。《九年义务教育历史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反对注入式;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的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不能再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从主观愿望出发, 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而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现在的学生, 物质条件优越了, 劳动实践活动减少了;现成的东西多了, 亲身体验的过程相应减少了。老师、家长最关注的是分数, 尤其是升学科目的分数成了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致使学生负担重, 实践活动少, 动手能力差, 极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影响了课本内容的学习。如当讲到古时用麻纺线织布、改进一些传统工具的构造等知识时, 学生理解起来就很难, 因为多数学生没见过那些东西。类似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再加上教育体系和人们观念当中“重理轻文”一直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重理轻文”的现象更为普遍, 历史学科总摆脱不了“二流学科”的尴尬局面。面对如此现象, 为培养跨世纪新人。就给历史学课教师提出深思的问题。

笔者从事历史教学, 面对的是天真、活泼的孩子, 首先给他们创造一个环境, 留一个空间, 让学生在自学或实践中认识自我, 体验生活, 善于思考, 提出问题, 大胆创新。课前, 预先设计与课文中的知识点、重难点、思想教育等教学目标相关的题目, 把所要达到的目标分解为特定的预习题目交给学生。要求学生认真预习教材, 熟悉内容。在自学过程中, 还将自己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学生能否发现问题, 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这是直接关系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 我在指导学生预习中大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 查阅资料。不仅要做获取现成的知识的“收获者”, 而且成为参与知识的“生产者”。能使最大限度的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 激发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陶冶学生的情操, 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 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反复实践得知, 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自学实践, 课本知识才能变得丰满、记得深刻。

当前, 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 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如何使学生喜欢学习, 学会如何学习。而要达到这一目的, 必须培养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原动力, 它能直接转化成学习动机。兴趣, 在心理学上是指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 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意识到, 学习的最好刺激, 就是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人一旦对客观事物有一种积极认识倾向, 它就会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知识, 发展新的能力。在教学中尽量使学生感到学习是生活所必需, 是他们内心需要, 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求知欲。在教学中经常发现一个历史成绩好的学生, 在学习历史课的时候, 都会对感兴趣的历史事件进行优先的和积极的关注, 并投之以全部的热情去学习、去探讨。而且不仅仅关注历史事件的表面, 还会积极的探索得更加深入, 因此而获得感兴趣方面的知识或产生情绪上的满足, 即对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搞得一清二楚, 记忆也深刻。我们教学的结果, 就是要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只有学生感兴趣, 才会有高度的热情, 积极主动去学习, 探索, 提高。

历史学科要记忆的内容太多太多, 这就给学生学习历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而, 有不少学生就因历史事件多而繁, 记不住历史事件而不喜欢学习历史。其实, 记住历史并不难, 学习历史,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对记忆对象, 要进行深入了解、研究, 充分了解它的本质、规律、特点, 通过理解来加深记忆, 大可不必死记硬背。还要找到一定的简捷可行的记忆方法。面对这个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体会:

端正学习目的是学习历史的关键。历史是一门基础学科, 包含着人类一代一代相传下来的宝贵知识和丰富经验, 这一切都是供我们利用的材料。我们的将来的历史, 也就是我们凭借过去的材料和现在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历史能使人们认清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向, 形成乐观进取的人生观。也有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学习历史对提高国民素质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小培养道德品质和理论文化水准, 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用科学的历史观和历史经验去指导自己将来的行动, 发展个人事业是完全必要的。学会做人,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这是历史课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学习目的明确了, 学习态度也就端正了, 战胜困难的决心也就大了, 学习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强调文史结合。现存的史料有相当的部分是由文字记载的, 学习历史必须有一定的文学功底, 在中华文明浩瀚如烟的文学中间也蕴含了许许多多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自古文史相通, 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 大多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 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 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把历史故事和文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记忆, 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转变教学方式。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笔者认为, 学习是学习者个体主动的行为, 是以先前建构的知识为基础的;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 而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因而, 学习不是从外向内不断被动填入新知识, 而是学习者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 不断对知识进行加工和转化。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回答他们自己的疑问, 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 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像乐队指挥那样, 因势利导, 和学生共同演奏出一曲美妙、和谐的音乐而已。

培养跨世纪新人就是让学生学会生存, 学会学习, 学会创造。历史学课该怎样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进行培养, 已成为我们每个历史教师深思的问题。

以上是笔者历史教学的一点儿体会, 十分粗浅的。教海无涯, 学无止境, 只不过是我在教学海洋的岸边所捡得的几粒沙子而已。

上一篇:医院社区联动自我管理教育模式对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下一篇:如何加强城建档案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