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24-04-30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通用11篇)

篇1: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教学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把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影像等众多媒体综合起来进行教育教学的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灵活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象直观、快速、图像清晰、色彩丰富等优势,能有效地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时根据需要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能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形象和生动,富于感染力,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媒体表现功能,从形、色、声、情上调节课堂气氛,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诱导、激励、唤起学生的感悟,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引发学生兴奋,使之轻松活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寓乐于教,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的音乐背景,妙趣的益智游戏,把学生带进了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他们愿学、会学、乐学。

3.化静为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能为师生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静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轨迹运动,可以像拉窗帘一样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静态的图画可以像动画一样变化移动,可以像流水般呈现一幅幅变幻的图像,色彩可以变化,速度可以控制,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起来,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初中语文《口技》中,利用多媒体呈现许多动物的图片,运用动画模拟动物的叫声,将学生引入到即将学习内容的有关情景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变难为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培养并发展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在《望天门山》一诗的教学中,天门的形象,“开”和“回”是怎样与山水联系在一起的,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教师可以依据课文设计景图:将两座山绘成门样,两山夹缝中滔滔长江水急流回旋,冲破两山阻隔,一泻千里。远处,红日碧水间,一叶白帆飘荡而来。借助幻灯投影,物象直观,由文到图,学生就能理解“门”“开”“回”的意义,对诗的意境的理解就容易了,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运用多媒体,发展学生的思维

1.调动声画,丰富表象,培养想象力

在教学中运用投影或动画创设课文情景,把活动的形象、逼真的音响和变化的情节展示给学生,以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嗅觉表象和味觉表象等;运用多媒体还可以突破课堂的局限和学生生活范围和知识面的制约,丰富学生的表象,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并发展抽象思维。

2.把握特点,因势利导,增强创造力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形象可感性,多层次、多角度、多途径地讲授知识,使学生能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初中语文第三册中王维的五言律诗《使至塞上》,“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曾评其诗“诗中有画”,在讲授这首诗时就可以抓住此特点,所涉及到的景物: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皆可入画。学生可根据诗意自由发挥,加以比较和鉴赏。这样既引导了学生的思维,又巧妙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对作品心领神会的过程中进行想象,表现出活跃的创造力;而这个过程又给人以美的享受,净化心灵,达到真正理解作品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的目的。

3.开辟立体多向深层的思维通道,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多媒体教学通过声音、图像、文字、颜色、光彩、视听并举,左右脑并用,眼、口、手、耳、脑多方位调动,全身心投入,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语言信息、音乐图像、特定情境结合,刺激控制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和控制抽象思维的大脑左半球同时发挥作用。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进入高度的情境之中,学生情绪振奋,思维活跃,通过“生活显示、实物演示、音乐烘托、图画再现、参与体悟、语言描述、想象创造”等途径能激发学生的思想解放,使思维发散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三、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形成自主参与情感

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将传统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真切的认识。如在叙事诗《卖炭翁》一文的教学中,将卖炭老人的悲惨遭遇以动画方式逐条向学生讲授,学生得到直观认识,兴趣浓厚,不知不觉中记住了大量以往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要点。在讲授结束后再以一些补写镜头让学生从中找出课堂上的不足,复习所学知识,得出答案,这样,学生就能很快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2.提供自主学习目标,增强自主参与意识

如在《苏州园林》一文的教学中,对于本课的重点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可以首先通过录像片段展示苏州园林的美丽风光,让学生从中直观地感受出苏州园林的美,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结合课文,再设计一些问题,学生大多能很快发现问题,有的发现不了,通过讨论发言,学生们基本达成共识。这样,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分析,从而提高他们参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有利条件,提高自主探索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可以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中,不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讲解教案上,而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初步了解知识要点,再从教师提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中获取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结合实际、探究解决问题。把学习资源作为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帮助学生理解原理,并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创设问题情境,提高自主参与能力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在于教给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再过渡到“会学”。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将自己放在特定情境中,结合先前所学的知识思考问题,参与解决问题,教师加以指导,从而提高学生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学生借助电教媒体,突破文字的障碍很快地进入课文情景,积存于记忆深处的表象迅速复现,与眼前的形象串联、叠加,幻化为自己心目中的新的审美形象,从而提高了审美感官的灵敏度、活跃性和统摄力。如教学《爱莲说》,在导入新课部分就可以运用一系列莲花的图片动感地出现在画面上,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场面,借助鲜艳的色彩,古筝的音乐,渲染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精神,使学生入情入境,感情为之升华,迅速领悟形象的崇高美。在朗读鉴赏部分,辅之优美抒情的配音课文朗读,同时配以动画,营造出美的氛围,引起学生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兴奋,享受审美愉悦,身临其境,感受意境美。

2.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运用电教媒体,使课文中语言文字传递的情感信息和形象直观情感信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对学生的感染就更为强烈,得到“高峰体验”,感受“情感的美”。再通过细腻品味和冷静分析,感受“理性的美”。如在教学《爱莲说》时,将莲、菊、牡丹的形象相对应的在画面上出现,让学生自然地理解作者的用意是将这三种花分别象征三种人,象征着三种不同的对人生的态度,从而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

3.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中介,使学生由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转化,为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架起桥梁。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在授课结束后,就可以出示一张木刻画《俯首甘为孺子牛》,让学生观察画上的鲁迅的表情、动作、眼神,以及在他的号召下,进步青年们的表现,从而理解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形象的崇高美。

总之,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能够化静为动,变难为易,寓乐于教,激发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抽象问题形象化,突出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篇2: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如果能够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学习效果肯定好。一次听一位教师讲《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描写的是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该让学生读出骄傲和自豪,而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不甚太长,连续读了几遍,就觉得乏味啦!眼见学生没什么兴趣了,甚至个别学生在下面做小动作,此时,执教者及时地把课文中所提到的景观,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同学们看,同学们一下子来了兴趣,一边津津有味地欣赏课文中的景观,一边发出啧啧的赞叹--“真美呀!”我相信这并非学生在作秀,而是发自内心的感受。接下来,执教者又重新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学生经过画面的熏陶,感受加深了,明显比以前读得好多啦!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应用在课堂上,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裨益。

二、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我们知道,多媒体技术可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大量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这些材料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比如:我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新型玻璃》一课时,讲到夹丝玻璃的特点时出现了一个词“藕断丝连”,如果只凭教师空洞的说教,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就较大,于是,我采用多媒体技术,把生活中的藕被切断后里的丝还是连着的画面呈现给了同学们,同学们看后心境豁然开朗,对夹丝玻璃的特点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多媒体应用于语文辅助教学,弥补了其它教学媒体的不足

以往教学中,我们应用的录音机、幻灯机、投影仪、录像等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们在教学中显得极其单调,现在正在被多媒体技术所代替。传统的教学多媒体在教学演示或单调、或间隔,甚至不能演示一些声像结合的教学程序,而多媒体就弥补了这些媒体的不足之处。它能设计出图形、图像或动画等手段,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艰涩的内容形象化,枯燥的内容趣味化,从而便于学生的学习。同时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课堂既减轻了教师在教学时的劳动强度,又增加了教学密度,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应用多媒体还能帮助教师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进一步搞好课堂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师可以收集到最新最好的图文并茂的教学资源,可以了解到最新的教学动态的信息,可以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可以方便地根据教学效果对教学进行动态组织和修改,对学生也可根据掌握程度调整进度,从而做到“因材施教”。

篇3: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初步体会文章意境

传统语文教学有一个环节, 就是朗读课文。对于没有经过特殊训练的大多数语文教师来说, 能够声情并茂地读出一首诗歌的意境, 确非易事。多媒体就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化枯燥为有趣, 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如《致橡树》一文, 先用一棵橡树作为封面, 给大家一个高大挺拔的形象。再播放韵律悦耳的朗读录音 (丁建华版) , 先让学生在语音语调及节奏方面有所收获。再通过反复地听, 让学生明白哪些地方该重读, 体会这个假设复句所强调的后面一切行动的条件。一个句子该怎样断句: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将“我必须”连在一起, 强调了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 让学生了解作为女性的“我”在面对高大挺拔的橡树时, 不盲目崇拜, 寻求平等相处的崭新的爱情观。这样,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也使其对文章的意境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语文教学中, 重点、难点问题是必须讲清楚但又很难讲透彻的。《致橡树》是一首现代爱情诗, 它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 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那么, 对意象丰富内涵的理解, 也自然成为本诗的重点和难点。凌霄花对橡树的依附, 鸟儿式的一厢情愿, 完全可以用动画式的图像, 形象地进行展示, 使学生们认识到这两种错误爱情观的不可取。同样, 传统意义上被世俗认同的一味付出式的爱情观, 作者也认为不可取。怎样从女性的角度来理解这个观点, 是个难点。讲解时, 本人将一棵橡树与一座山峰放在一起, 让学生明白, 不是显得有些矮小的橡树在衬托挺拔有加的险峰, 而是用险峰去反衬, 增加橡树的高度、威仪, 这使得本来应该得到尊重、得到衬托的险峰显得那么委屈, 从而形象地说明了作者不认同这种爱情观的理由。

更重要的是, 在作者表明自己心中的爱情观时, 用“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来表明:理想爱情中的男女, 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 是一种独立平等、相互依存、同甘共苦的关系, 既尊重对方又珍视自身价值。为了对这对意象所表述的观点进行形象的说明, 在课件制作中, 本人将一株开满红硕花朵的木棉树和一棵绿叶满枝、挺拔高扬的橡树放在一起。地上, 两棵树随风摇曳, 枝条亲密接触。地下, 它们的根, 盘根错节。配着形象的图画, 我们就不难理解“我必须”句中表述的独立平等。“根, 紧握在地下, 叶, 相触在云里……”一句的人格上的独立, 精神上的默契。“我们分担……”一句的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从而真正理解了文中表述的既独立又相依的崭新爱情观。这样, 通过对意象的形象分析, 明确了它们的内在含义, 了解了它们的象征意义, 重点、难点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 诱导学生拓展思维, 增加知识来源, 拓展教学内容

中职语文教学中, 发散思维已成为专业课的辅助手段, 一般只有一学年的课程。以一篇课文作为支撑点, 去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没有辅助手段, 时间上往往捉襟见肘, 而多媒体技术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致橡树》中“我”追求的爱, 是一种独立平等、互相依存、坚贞热烈的爱, 这是一种新的时代、新的爱情观。在教学过程中, 本人以此为契机通过多媒体, 将古诗词中精品诗句进行摘录, 并附上分析:《诗经·氓》;白居易的《长恨歌》;李商隐的《无题》;秦观的《鹊桥仙》等。通过系统梳理, 让学生对古人所表达的爱情观有一个了解。这样, 既拓宽了知识面, 又让学生对《致橡树》的时代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诚然,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程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 和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师相比, 即使多媒体能完成许多人力所不及的任务, 但它永远不能代替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负责的诸多环节的组织实施。特别是对充满想象空间, 内容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来讲, 它只能处于教学的辅助地位。所以,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要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选择最恰当、最合适的教学多媒体技术, 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

参考文献

篇4: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 教学

在教育、教学领域,用最高效的手段幫助学生完成认知过程,实现教学目标是每个教学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而多媒体技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和交互性正在该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初中语文课程更是强调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基于这一目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应语文教学发展的要求,也与社会发展相脱节。按新课程语文教学理念,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要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但传统的教法: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少了主动性和自主性,,学生学得被动,对语文学习缺乏创新精神。现在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老师主要是“导”,以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实现素质教育,而语文课程的革新与现代化,必须要求相应的教学工具、教学途径也现代化。因此,信息技术走进语文教学是历史的必然。

多媒体提供的现象清晰、直观、生动,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到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间等混合构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学生的观察力的形成、想象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

一、巧用电教媒体,激发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讲授新课之前,展示一段有趣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就能勒住学生思想野马的缰绳,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教学上来。例如,讲授《想和做》(人教版第五册第3课)一课时,我先在大屏幕上显示了这样一幅画面:田野的一条小河上泊着一只船,一个农夫带着一只狼、一只羊和一颗白菜来到河边。我问学生:“农夫要用船把狼、羊和白菜运到河对岸去。一次只能运其中一种,怎样才能把它们运过去?”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随即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想出的办法。接着,我利用事先设计好的动画,一一进行演示,用事实验证这些办法的正误。据此,我说:“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做事不能蛮干,要三思而后行。换句话说,就是要把‘想’和‘做’联系起来。”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了课文教学上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了起来。

二、巧用媒体画面,撞击情感火花

语文课不仅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阵地,并且有发挥这种功能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一般来说,入选为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典范文章,教师可借助教材中生动鲜明的形象来感染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审美情趣。

要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可通过显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撞击出情感的火花。在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教师出示画面,向学生显示朝鲜战场上美机狂轰滥炸的惨烈情景,再加上老师的适当讲解,学生们无不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切齿仇恨,对志愿军战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对毛岸英的牺牲表示深切的哀痛,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这一情感体验,无疑拉近了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

三、巧用电教媒体,寓学于乐

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在一定时间内,人们总是有选择的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把它们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从而对它们做出清晰的反映。知觉的这种特性心理学上叫做知觉的选择性。要把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依赖于对象背景的差别、对象各部分的组合和对象的活动性。将这一原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为了加强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注意和记忆,巩固教学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先进技术,设置“伸缩”、“飞入”、“百叶窗”等动画效果以及“风铃”、“鼓掌”、“爆炸”等声音效果,同时把重点、难点设置成彩色文字。这样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寓学于乐,调动学习兴趣。

四、巧设故事结局,发展能力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因此,上完一篇课文,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目的要求、重点难点,设计一些具有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对课堂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多媒体因其直观、形象的特点,更具有诱导性和启发性,对于发展学生能力极为有利。在讲授完《孔乙己》(人教版第六册第11课)后,我在大屏幕上投影了这样一幅画面:咸亨酒店的柜台外,树叶随风徐徐飘零,孔乙己在众人眉飞色舞的指点和说笑中,坐着用手慢慢地走去……然后布置作业:孔乙己自此一去,后事如何?发挥想象,形成文字。虽然学生们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孔乙己的性格特点,想象出来的结果形形色色,但他们的理解能力、想像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篇5: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已越来越广泛地被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并逐步显示出了其强大的优势.本文就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地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避免一些由于使用不当造成的.弊端,提出了一些看法,进一步明确了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意义,揭示了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

作 者:陈昌松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江苏,盐城,224002刊 名: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CSSCI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FO年,卷(期):“”(11)分类号:G434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语文 课堂教学

篇6: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高春子

【内容摘要】课程改革在推动语文课堂教学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关注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多媒体技术如何科学合理地在教学中应用。母语教学值得反思,现代技术手段应用的理念也需要转变,为了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追求,多媒体技术要力求适时、适度、适情。

【关键词】 多媒体 语文阅读教学 适时 适度 适情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经历了前些年的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后,无论是教育专家、技术专家,还是一线教师,对于多媒体技术该如何在教学中有效的运用变得越来越理性。在课改实验推进到相对成熟的今天,在很多学科专家期待我们的教学追求真实、朴实、扎实的时候,如何合理科学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服务于课程改革的课堂?根据多年的思考和教育教学的亲身实践,我认为,多媒体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既不是一味依赖课堂上对其技术机械的展示和操作,也不是多多益善的灌输,而是在多媒体技术适时、适度、适情地参与的作用下,学生能有效地自主学习,并在自主学习中提高主动参与的学习热情和语文综合能力。

一、适时——以教学重难点为主

合理使用多媒体,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使语言文字由静变动,鲜活起来,把抽象变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媒体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氛围。这“合理”首先体现在适时地运用多媒体上。

例如:《詹天佑》一课,最能表现詹天佑具有杰出才能的是它所设计的“人字形”线路。为什么要设计这条线路?火车是怎样在线路上行驶的?教学中的难点,单凭教师对文字的解释以及版画的讲解都很难突破这一难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能有效地将此难点化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在屏幕上出现青龙桥陡峭的坡势,让学生了解此处的地形特点,然后演示出“人字形”的线路,一列火车在人字形线路的行驶过程,用直观演示,动静结合的效果,无须教师的任何讲解,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完全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从内心产生对詹天佑的

敬佩之情。正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巧妙运用,才将学生引向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前台,教师也由讲解者变为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

二、适度——以教学实效为准

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的第二点就是要“适度”。

信息技术的参与,的确使得很多的教学环节变得轻松、高效,于是,多媒体技术广泛地触及教学的各个层面,各种环节。教师的亲手示范板书被电脑动画代替,学生手中的课文被搬上了电脑屏幕,或是事先录好音再通过电脑播放,相关文字被转化成直观画面让学生欣赏„„多媒体乃至网络课件充斥课堂已经导致我们的教学研究步入了“技术主导”的怪圈——教师课前忙忙碌碌找资料做课件;课间忙忙碌碌控电脑用课件。语文教学的课堂变得浮躁、奢华起来,用一个字来形容这种状况——过!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执教的《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也使用了课件,但两节课的教学总共只用了两次,一处是上课伊始出现带有纪念碑背景的课题,引导学生瞻仰纪念碑,深情吟诵课题;另一处是在教学正酣时,王老师播放了一段震撼人心的邱少云被火烧时的电影片断,引导学生理解邱少云的“纹丝不动”,理解这“纹丝不动”忍受的巨大痛苦,感受这“纹丝不动”蕴涵的伟大。两处电教手段的使用,恰到好处,较好地服务了自己的教学风格,非常高效地解决了体悟文字的重难点,给所有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中我们能够感悟到,多媒体技术的参与,创造的不应是华丽的教学形式,而应真正地服务于学生成长。

那么怎样使用才是“适度”呢?所谓适度,就是以教学实效为准,一是画面力求简洁明了,单幅画面信息容量不宜过大,画面的数量不易过多。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纷繁的色彩和过多的信息会影响学生注意的广度,变换不停的画面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较差,把握不好,会使他们失去对文字的关注,这对语文学科来说是一个致命的失误。二是在缩短抽象文字与形象生活画面的同时注意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因为多媒体课件虽然可以更直接、更形象地展现教学内容,但也容易培养学生的思维惰性,定格学生的思维,有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如果长期处在一种“思维休眠”的状态下,对学生的成长是相当不利的。

三、适情——以教学实际为重

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的第三点就是要“适情”。

当今的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教学是否做到了扎实有效的语言积累、语感训练,是否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青睐的信息技术的运用也不能回避这个现实,要么用在该用的环节,要么就不用,要实实在在地根据客观的条件,根据课文的实情,合情合理地在语文教学中加以运用。

我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时,仅仅用了5分钟的多媒体手段,然而在这短短的几分钟内,学生的视觉、听觉、语言和思维都被调动起来,听课的老师都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多媒体教学课,可见媒体使用不在多,而在精。

而有些教师喜欢将大量的文字信息也用电脑展示出来,不免有“炮打蚊子”之嫌。由于小学生注意的范围有限,阅读能力也较差,也为了保护学生的用眼卫生,在多媒体课件中,文本信息要尽可能的少而精。有些能板书的文字内容,不宜用多媒体技术出现在电脑上。教师认真板书时一笔一划,也是和学生的一种交流,对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篇7: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由于受语文传统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制约,常常使许许多多本来美不胜收的语文教学变得死气沉沉,枯燥无味。计算机多媒体的出现,其强大的超文本功能,多渠道的信息传递方式,对语文教学旧有的模式提出了挑战,为现代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

诚然,语文多媒体教学,有其生动性、直观性、参与性,如果运用得法,确实能起到调整学习动机,激发学习欲望,拓宽学生想象思维领域,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作用。但是,文体,不问内容,一律使用多媒体手段,低估乃至否定传统教学方法的作用,这是不可取的,语文学习还有其特殊的一面,学习方法的作用,这是不可取的,语文学习还有其特殊的一面。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既要学会正确地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又要陶冶情操,修养品性与复杂性是其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因此在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中须注意以下几点。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以下缺点:

1.1 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

1.2 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语文教学应以语言和文字为本的地位。

1.3 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个性和特长的发挥。

大量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也会成为干扰因素,影响课堂教学。例如,在教一些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时,不少教师往往只是匆匆地组织学生朗读一下课文,然后就用大量时间放映有关的风景画面;教学有关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课文,或是写作方面的作文,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放映相关的多媒体课件等等。却忽视情感的投入,用表面的热闹掩盖了真情的流露。这些课件固然能让人耳目一新,一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多种感官的兴奋刺激,但也只停留在表层上,无法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深层的灵魂,淡化语文人文性的特点。当然,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取代的优点

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声、像并用,创设意境,优化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一改以往教学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台投影仪的模式,它以生动的画面,逼真的声音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学生从形式枯燥的学习中跳了出来,充分享受多媒体技术带来的新鲜和丰富。

多媒体教学可以将以往在教学中无法展现的东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在大屏幕上学生可以看到滚滚的长江、巍巍的泰山、青青的常春藤,如血的残阳,可以听到轰轰的雷声、清脆的鸟鸣,总之它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得到较为真切的认识。

2.2 拓宽知识,增大信息,提高教学效率。在语文教学中,有确定性知识信息的教学内容,如作家作品、时代背景、写作教学等。这些内容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传统教学对一些与现代相距时间长的作品,在向学生介绍时,其详略难于把握,有了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学生既可通过作者的肖像、文字简介认识作家,从而加深印象,又可了解作家作品风格,还可通过视频了解时代背景,感受当时的时代氛围。这种教学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唤起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感受到了文学带给人的心灵上的抚慰和震撼。

2.3 增强文教学的时代感,增强学生的求新意识。在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语文教学不能关起门来搞,不能只沉溺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因为语文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必须要和时代相结合,而多媒体教学在为语文教学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的同时也赋予了语文教学的时代感,所以说多媒体教学的出现是一种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成功运用仅能提高课堂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也强化了学生的求新意识,增强了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怎样才能优休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其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呢?

3.1 充分认识多媒体教学的辅助性教学的主体性质。它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唯一手段,更不是一种教学目标。

3.2 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该以语言和文字为主体。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和运用语言和文字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应基于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品味课文的写作方法,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决不能宣兵夺主,把语文课上成影视课或音乐课,比如在教《林黛玉进贾府》时,不少教师借来《红楼梦》相关的光盘,以看代讲,既不分析人物形象也不引导学生品味一代文学大师的优美语言。这样一堂课,跟在影剧院上有何区别,又怎能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呢?

3.3 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应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得到美的享受。诗歌和散文情感丰富,意境优美,除了运用诵读的手段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时空造境。借用多媒体的光、影、声、像等信息传达形象而又具体的物象,再启迪学生动用想象的翅膀,批情入文,进入讲情画意之中,品味诗文的美。

3.3.1 如教读课文何其芳的《秋天》时,剪集一些相关的秋景图,再现大自然的神奇的风貌,并把诗中所描绘的内容定格在三个直观形象的画面上。让学生面对着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营造了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让他们领略丰收的喜悦。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3.2 运用多媒体塑造人物的形象美,评价人物的品格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如果借助多媒体手段,效果不同寻常。如教读《雷雨》,可选取影片中精彩片断进行播放,视频中的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学生的心目中,评价分析人物形象时,学生就能有话可说。

3.3.3 利用多媒体声音和图片并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可以针对有些语言文字设置艺术字和动画,或配以声音和背景,使之有立体感,有节奏感。

3.4 精心设计和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

3.4.1平时要积累较好的课件素材。课件素材包括图片素材、声音素材(尤其是课文朗读)、文字素材等。只有平时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制作课件时才能得心应手。

3.4.2 熟练操作和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如果教师对课件的操作不熟悉或经常出错的话,那么不仅达不到教学效果,而且割裂了课堂的有序性。因此教师必须能熟练制作和操作教学课件。记住各个教学环节要展示的内容,做到课件播放与讲课内容的同步进行。

同时,“舍其糟粕,取其精华”,传统的教学手段借助黑板、粉笔以及挂图、仪器、实物等直观教具,通过语言和文字来传授知识的板书教学方法,也有其不容抹灭的优点,教师和学生进行的直接面对面的交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反应,有机地、灵活地掌握教学分寸,随机作出反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并且能够在教学中通过个人的教学风格,如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的表情、得体举止等,使教学内容的表达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而且能够发挥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使教师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政治觉悟等在信息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

篇8: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巨大力量。因此, 教师要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 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 荡起思维的火花, 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

如, 教学《东方明珠》一课, 引入课文时, 可利用多媒体再现课文情境:将黄浦江、东方明珠电视塔的形象和东方明珠电视塔白天和夜晚的景象作一比照展现在学生眼前, 使学生进入一个有声有色的动感画面, 置身于其中。

二、多媒体教学可使教学内容清晰、深化

语文教材中, 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 难以理解, 尽管教师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 可以适时地利用多媒体将语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 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 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 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九寨沟》一文中“由于河谷高低不平, 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 宛如白练腾空, 银花似溅, 蔚为壮观。”句子中的“高低错落”“白练腾空”“银花似溅”这几个词比较抽象, 难以理解。这时可利用多媒体以动态的效果展示给学生, 把瀑布壮观的景象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 给学生直观的形象, 教师再稍作点拨, 学生茅塞顿开。这样, 本来不易用语言解释说明的也变得一目了然, 同时, 学生也通过形象的流动变化的画面充分地领略到了祖国风光的美丽, 并沉醉其间, 回味无穷。

三、多媒体教学可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指导小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培养朗读兴趣。”是语文课的根本任务。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读能促进学生的口语交际, 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多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 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 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 教学《九寨沟》一课, 我利用电教媒体, 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 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 一边欣赏着神奇美妙的风光, 在教师范读的引导下, 学生被带进了神秘的大自然世界, 并产生了如置身其中的感觉, 从而萌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伴随着优美的旋律, 娓娓动听的诵读, 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态、形状各异, 在阳光的照耀下, 闪耀着各色光芒, 真是神奇瑰丽、奇妙无穷。它以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挥之不去。学生余兴未尽, 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 一种愉悦明快的情感在心底油然而生。此时, 我因势利导, 以境引情, 引导学生带着对九寨沟赞美之情朗读课文。由于学生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情境, 被九寨沟神奇和美丽所感染, 朗读兴趣随之而生。

此外, 教师指导朗读时, 还可利用电教媒体的动画功能, 对一些关键词语、优美段落进行闪烁、变色、放大、旋转等技巧处理, 让学生反复品读, 深入揣摩, 从而提高其朗读能力。

四、多媒体教学可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说话”是和他人进行正常交往的前提, 说话的内容要有层次, 不仅要借助有声语言, 还要运用肢体语言。因此, 学生在训练中表现出很大的难度。然而, 多媒体的运用, 增强了口语交际训练的感知性和可仿性, 使学生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中, 能够正确、顺利地表达。

在二年级的一节口语交际课上, 要求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 介绍给大家, 说说它有什么本领。学生看了很茫然, 不知从何说起。我介绍道:“在大自然中, 有许许多多可爱的小动物, 不信你们瞧瞧!”这时, 屏幕上立刻显示出许多小动物。顿时, 教室里沸腾起来, 学生面对这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动物, 一下子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我紧接着说:“想不想介绍给大家?”学生的表现欲被调动起来, 个个跃跃欲试, 这时我及时指导:“请你像老师这样来介绍你喜欢的小动物。”鲜明生动, 声情并茂的画面, 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凝聚在屏幕上, 学生想说的愿望被调动起来。这时, 我让学生同桌互说, 大家交流, 学生一下就有话说了, 个个说得很开心, 口语交际为以后的作文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多媒体教学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 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已成为首要任务之一。因此, 课堂教学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展开丰富想象的机会, 以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多媒体进入课堂, 使教学环境焕然一新。教学中可以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 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 唤起学生的兴趣, 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开展, 产生创新的火花。

我在教学《寻找秋天》一课时, 课文中说“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学生想象不出, 于是, 我播放了有关秋天的录像, 在悠扬的乐曲声中, 一幅幅金秋的美景呈现在学生面前, 有果园, 有麦田, 有田野, 有庄稼, 有水果……看完录像, 学生的小手举得高高的, 争着说:“我到果园里寻找秋天, 我发现了黄澄澄的犁, 我认为秋天是黄色的。”“我来到了田野, 我发现了红红的辣椒, 我认为秋天是红色的。”“我到果园里寻找秋天, 我发现了紫色的葡萄, 我认为秋天是紫色的。”……这样通过想象, 秋天是什么颜色的学生了然于胸。可见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关键看教师善不善于利用有利因素来激发学生思维, 训练思维创造性, 在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此可观, 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确有它独具的优势,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将愈来愈广泛地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 它为教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为广阔的前景, 也对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体教学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需要我们努力去探索, 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与积累, 并随时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多媒体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培养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永前.论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特点与作用[N].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52-54.

[2]李国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个误区.

篇9: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关键词】 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1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激增和教育本身的迅速发展,现代教育的观念己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变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育观念。提倡教师教学生怎样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潜力及其创造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改革过去传统的教育方式和陈旧的、落后的教育手段,探究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模式正是在这信息技术时代应运而生,其强大的信息容量、生动的直观感受、清晰的影像及可动画性,极大的优化了教育过程,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形象、直观,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一、视听结合,创建快乐课堂

孔老夫子早就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难看出,学习一度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多媒体教学根据自身声像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以直观、形象的图像、艳丽的色彩、逼真的音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真正把课堂变成“学生愉悦欢乐的学习乐园”。

例如:在《葡萄沟》一文的教学中,把葡萄的各种品种、颜色利用多媒体课件在视频中一一展示出来,“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新疆葡萄品种之多,颜色之艳,使同学们看得垂涎欲滴,真想伸手摘下来吃个够。再看了新疆的姑娘、小伙儿在凉棚下吃着葡萄干,随着欢快的音乐翩翩起舞的场面,他们自然真情投入,兴奋不已。教学始终抓住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一直处于情绪愉悦的状态之中,兴趣盎然的投入学习活动,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教也融融、学也融融的效果。

二、动画激趣,激发学习热情

兴趣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尤其是年龄小的低年级学生表现得更明显。有兴趣的学习,才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中尤为重要的。

例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首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课文,在师生、生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采用视频动画的形式将课文故事情节再现出来。同学们从动画片中看到小壁虎的尾巴被蛇咬住,一挣,挣断了。小壁虎觉得没有尾巴真难看,就去借尾巴。它看见小鱼儿姐姐摇着尾巴游来游去,老牛伯伯甩着尾巴赶蝇子,燕子阿姨摆着尾巴掌握方向。小壁虎没借到尾巴,后来发现自己又长出了一条新尾巴。生动形象的动画片活灵活现地将课文内容演绎出来,学生们很惊叹,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看。这便激起了学生的“知识兴奋点”,将思维集中在课文内容的学习理解上,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学习热情,教学目标也如约完成了。

三、渲染气氛,感悟人物形象的高大

氛围,也就是所营造的某种特定的,为主题服务的气氛意境。在恰当的时候创造一个适宜的氛围世界,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理解也就事半功倍了。为了突出人物形象,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歌曲等手段来渲染气氛,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课文中人物的伟大精神。

如教《桥》一文时通过同学们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在老师的引导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交流、领悟体会之后,教师将课文中的重点内容以视频的方式播放出来:当小木桥即将被像“受惊的野马一般跳舞、狞笑”的洪水淹没时,老党员一马当先,大声吼道:“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当洪水没膝、没腰、没胸膛时,老汉都有机会逃生,但他却将生存的机会让给了别人,把死亡的危险留给了自己。洪水吞没了这位“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看过视频,同学们对一个不知姓名的老党员以身作则、不徇私情、全心为民、大公无私的精神体会得更深刻了。接着《公仆》的歌声响起,98抗洪的场面一一闪过,同学们默默地注视着、思虑着,有的同学眼中泪光闪动,老党员的形象刻印在师生脑海中,并使他越来越高大,他是老百姓心目中一座高大的丰碑,也是老百姓心中一座不朽的桥梁!

四、创设情景,领略“美”的意境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天性,也是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众多佳篇,以浅显优美的语言全方位地表现自然美。多媒体教学可以艺术地表现教学内容,再现课文的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把学生带入情境中,眼观其景,耳闻其声,不知不觉中接受美的熏陶,达到美育的目的,使学生在一个和谐的,充满美感的教学情境中既获得知识,又陶冶情操。

如《桂林山水》这篇写景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桂林的山与漓江的水,犹如文中所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令人赏心悦目。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课件中美轮美奂的图片,让大家感受到漓江的水较之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更美、更清、更绿、更静,是名副其实的“一块无瑕的翡翠”。深情配乐的朗读,更衬托出桂林的山比峰峦雄伟的泰山,比红叶似火的香山别具一格,富有个性。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从图片、视频中一览无余。视频中山和水交相辉映、异彩纷呈,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给人以美的享受。再辅之以学生看、听、说、想、练的训练,使教学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五、看想结合,升华学生情感

情感是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人的情感是因境而生的,如果能借助图像、音乐的烘托、渲染,学生进入教材的速度会更快,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

在教学《兵马俑》这一课时,“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就全靠多媒体视频来展现了,那么多、那么大的俑坑里形象、逼真的雕塑,让大家惊叹不已。将军俑、武士俑、骑马俑、陶马让大家一目了然,同学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当年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同时也体会到了作者对中华民族强大力量和高超智慧的赞美,使他们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不断增强,也使“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兵马俑激发的情感与作者寄与的感情产生共鸣、交流,潜移默化中深化了学生的情感活动。在老师声情并茂的引导下,他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作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今天在自豪的同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使学生的情感不断得到升华。

六、激励创造,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素质教育一再要求,将学生培养成为思维活跃敏捷,想象丰富,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表象,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

在教学《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时,一段有关各种恐龙幸福生活视频的播放,让大家认识、了解并感受到了恐龙的庞大,笨重。接下来一个大大的问号连接起了迟钝的恐龙与轻灵的鸟儿,同学们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翻书寻找问题的答案。为了将恐龙的演化过程让同学们看明白,老师也采用了视频动画播放:笨重的恐龙跨越了一个个森林,穿越了不同时期,渐渐变成了轻灵的鸟儿。接下来,老师设计了一个小活动:复述恐龙的演化过程。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描写、视频动画的观看,又加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将这一环节演绎得很精彩。这样做既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索、创造的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10: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常德市鼎城区韩公渡镇中学

周荣华

摘要:过去,农村初中学校由于条件限制,学生的视野并不开阔,语文教师也只能靠“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根教鞭、一块黑板”完成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气氛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教师教学效果不明显。于是,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和标志,多媒体以其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的独特优势,已经越来越受到众多农村教师的青睐,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巧用多媒体技术,能极大限度地营造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气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力。扩大教学容量,强化教学信息,真正实现课堂高效,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

激发兴趣

教学效果

想象力

误区

我在农村中学从事语文教学多年,经常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到多媒体,深深感到语文教学已离不开多媒体技术。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正反两面性,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也有它的误区。下面我就谈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实践运用中的作用与存在的误区。

一、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恰当运用多媒体,能营造出浓厚的课堂氛围,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录像资料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1)运用视频、图片资料,视听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自然是个绚丽多彩的世界,它有河流山川的壮丽美,有花草树木的生机美,还有名胜古迹的神奇美。学生对这些美,有些能感受到,有些却在千里万里之遥,又不可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亲睹之景。这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再现课文景物,让学生感受到美景就在眼前,并进入其景可观、其物可赏、其声可闻的境地,受到美的熏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讲授朱自清的《春》时,用多媒体动态展示了“绘春”部分的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并配以优美和谐的乐曲,给学生营造情景氛围。这时书面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活生生的画面,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春天的美景,体会出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又如讲授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三峡》时,针对学生没有去过三峡,文言文又较难理解,学生单凭想象难以形成对三峡景观的具体形象直观了解这一实际情况,我在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播放长江三峡的风光图片,并配以优美的旋律,简洁的文字解说,学生在视听方面都得到了美的享受,感受到了祖国河流山川的壮丽美。

因此,多媒体的演示,把学生不易感知的事物表现出来,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情趣,从而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愉悦,形成高涨的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首悦耳动听的乐曲,配以色彩鲜明生动的画面,同时辅助于丰富的语言描绘,不仅使学生产生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沉浸于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之中,而且还能从中领悟到作者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我在执教《阿炳在“1950”》一文时,配以凄婉的古曲《二泉映月》,再加上教师深情地范读,一种如诉如泣的情调似乎在向学生诉说阿炳饱尝人间的辛酸和痛苦。学生听完全曲,更犹见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与命运抗争的经历。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时,给学生播放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学生很快就跟着哼唱起来,通过优美的旋律,学生更容易进入到诗词所营造的思念氛围中去,也为学生理解和背诵这首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为学生思维创新带来无限的遐想。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者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运用多媒体经常进行想象训练,让学生触景生情,浮想联翩,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把作者的语言化为活脱脱的生活、人物,以促进学生思维地开阔,产生创新的火花。

古诗词的学习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比重。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概括,具有很强的跳跃性,能给学生留下一个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画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充分领略古诗词的美感,并尽情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我在教授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时,就用多媒体播放江水辽阔,群山连绵起伏,月光倾泻江面在水中的倒影,云气簇拥形成海市蜃楼等雄伟壮观画面,让学生展开想象:随着船行

山川全部退去,视野中是一片开阔之景,澎湃大气。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这样学生就能借助画面,领悟到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境和蓬勃的朝气。

3、运用多媒体,能扩大教学容量、强化教学信息,加快课程进度,提高课堂效率。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时要花很多时间进行板书,如生字生词的理解,作者及作品的了解等内容。这样不仅课程进度慢,教学任务完不成,而且教学效果还不明显。而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预先设计好的课件,迅速多角度展示教学内容。同时,在展示方式上一改过去只有抽象文字,取而代之以图文结合体,学生利用图片展示的形象性和趣味性,达到深刻理解和准确记忆板书的重要内容。此外,还可更大程度地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过去我在执教鲁迅的小说《故乡》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掌握鲁迅的相关文学常识及小说的相关文体常识,积累重点词句,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文中运用议论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我只得花大量时间进行讲述和板书,有时还需要把一些句子抄在黑板上。这样一篇课文上完,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其教学效果还不明显。有了多媒体教学后,我就通过课前预先制作课件,利用课件在课堂上分别再现了鲁迅重要的作品,阅读小说需要注意的问题,小说中闰土和杨二嫂20年前后的对比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等重点难点内容。然后再展现一些图像、视频音响资料,如20年前后的故乡对比画面,我和闰土的关系对比画面,闰土和杨二嫂变化的对比画面等,并插播相关音响。虽然知识容量大,但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性让学生有了一种如临其景,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学生能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败、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还可以对教学内容那些难以讲清的事物演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效地理解和记忆,大大降低了教学的难度,缩短了教学时间,增加了教学容量,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教学效率。

4、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合作,资源共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课堂大都由教师主宰,教学成了一言堂,学生只能被动“填鸭式”地接受知识。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探究的天地,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精神。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过分依赖多媒体,忽略基本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对重点的字、词、句,教师适当的板书,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记忆。强化诵读、注意积累,也是提高语言感悟力的重要形式,是多媒体技术所无法取代的。但是,教师(也包括笔者)有时过分依赖多媒体,忙于点击鼠标。一会儿是图片,一会儿是文字,再过一会儿又是音乐声起,忽略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训练。这样的结果只能使学生在度过了最初的好奇心之后,反而失去了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不仅达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造成学生的听课疲倦,达不到新课改的要求。

2、随意运用多媒体,追求表面形式。有了多媒体之后,有些教师(也包括笔者)认为,教学中不采用多媒体课件,就是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意识,课堂气氛就会沉闷。如我在执教《犟龟》一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课文、感悟课文、总结课文时,分三次足足用了十多分钟来播放《龟兔赛跑》的视频动漫。这样,学生的目光和兴趣都集中到了动漫上,根本无法专注学习课文内容。因此,随意运用多媒体,冲淡了文本,形成了本末倒置,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多媒体信息量过大,抑制学生思维。

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信息储存量大,是一大优势。但有的教师(也包括笔者)在制作课件时,惟恐内容单薄,于是将与教学相关的所有内容全部制成课件,一堂课的容量相当于传统教学两节课甚至三节课的容量。而授课时间受到限制,为了把知识点讲完,教师只得加快授课进度,学生眼花缭乱,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长期这样,学生的思维怎能不被抑制?教学效果怎能不大打折扣?

篇11: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咸阳市渭城区文林路小学

李欢、朱燕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走进了小学的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将课 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教学 [正文]:

在社会信息量急剧增加的今天,作为信息主要载体的语文,它的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和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形式,从而适应今天的信息化社会,否则就会失去它在基础教育中的应有地位。所以,语文学科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采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以往语文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优化语文教学,推进课程改革,这是时代发展对语文学科的必然要求。

随着教育资金的更多投入,我们学校也安装了多媒体。从此,多媒体技术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语文学习情境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 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对学生来说“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否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化无声为有声,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创设出浓郁的学习情境。多媒体教学中的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动听的声音,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文内容中来,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

如《鸟岛》一课,引入课文时,可利用多媒体再现课文的情境:那小岛上众鸟纷飞、百鸟争鸣的生动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进入一个有声有色的动感画面,仿佛置身于“鸟的世界”。这样,情随境生,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又如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课,尽管文中对蝴蝶谷中的景象作了生动的描绘,但只靠教师的语言进行说教,有的学生还是难以感知的。不懂就会感到乏味,不愿意学,这样便无法从课文中获取知识。倘若我们利用多媒体把金光灿灿的蝴蝶或是五彩缤纷的蝴蝶这些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

眼前,情形就大不相同。此时,同学们会感到有趣,从而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以此类推,还有很多写景的文章,如《月亮湾》等,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形象的实物联系起来,将文中的“景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课文内容所涉及到的情景,使文章直观、形象、富有感染力。那么,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教学将会起到事到功倍的效果,这也符合儿童心理学的认知规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在展示的同时渲染了浓浓的气氛,加上教师的指导性讲述和激励性评价能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尽可能地将文章中的“情”化为可作用视觉、听觉的韵律,达到了“入境始于情”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怎能不乐于学习呢?

二、运用多媒体化解语文教学重难点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多媒体教学可通过各种手段和特技进行艺术加工,用生动的画面形象、直观地再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化难为易,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协同利用起来,促进知识的内化,从而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实践证明,在小

学语文教学中,只要你根据内容需要,合理选择并使用多媒体,并确定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最佳作用点,一定能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

比如,在教学《鸟岛》一课时,文中说一群一群的鸟儿陆续从远方飞来,当我提出“陆续”这个词时,学生的第一反应是不知该如何理解这个词,但当我借助多媒体呈现出一群一群的鸟儿陆续飞过的画面,学生们一下子理解了,而这种理解无需用语言区描述。

再比如,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文时,其中有一句重点句子是: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如果单凭教室用嘴去说这个画面,学生恐怕很难有共鸣,但是借助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变静为动,播放蝴蝶翩翩飞舞的场面,一下子使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整个课堂也“活”了起来。

又或者,传统的生字教学,学生学起来无趣,教师教起来乏味,而且低年级学生识字记忆较快、回生也快。特别在汉字中,又有许多音形相近的字,学生极易混淆。如果能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资源,那么这些问题也能迎刃而解了。例如生字“睛”与“晴”,学生很容易写错,在学习时,我先让他们找出相同的地方“青”,并随图展示出来,接着我把眼睛的图画“拉”到青的左边,学生明白眼睛就是目,那这个字就是——“睛”,再把一个太阳的图片“拉”到青的左边,让学生主动说出这是日字旁,有太阳就是晴天,组成了“晴”字。这样学

生一下就记住并区分出了这两个字,也明白了字义,组起词、说起句子来滔滔不绝。

学生因为年龄小,见识少,他们是凭借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教学《狐假虎威》这一课时,先用录音将学生带入故事情境,让学生听故事,看画面;接着关掉录音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绘声绘色地讲故事;然后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补编故事;最后请学生分角色表演故事。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效率较高。

另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由于受时空的限制,与现代小学生的距离太远,学生学习理解时有不少的困难,光靠教师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借助预先制作与课文紧密相关的阅读课件,或让学生直接在网上搜集资料进行阅读,借此让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拉进文本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化难为易,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正确深入地理解。例如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现当时的抗日场景,用逼真的画面使学生感受到了王二小的英雄形象,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就很容易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语文朗读能力

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朗读,难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入情入境,而多媒体可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低年级的学生主要是模仿学习,此时多媒体就成了学生朗读的榜样。这对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增强学生读好课文的信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在听音中注意停顿、轻重、速度、节奏和语调等技巧,可提高朗读水平。如学生接触的第一篇课文《识字1》是一首诗,节奏感很强,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感受课文的节奏,再模仿、跟读、表演读,学生就很容易读出课文的节奏感、韵味美,从而达到有滋有味地进行朗读的效果,并给今后的朗读打下一定的朗读基础。

又如《狐假虎威》一课,伴随着生动有趣的旋律,娓娓动听的诵读,屏幕上狡猾的狐狸、愚蠢的老虎以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此时,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他们的朗读兴趣随之而生,读起来惟妙惟肖。

四、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想象是创新的翅膀,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大胆创新,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呈现出各种生动有趣,灵活多变的画面,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驱使他们更积极地开展创造活动。

如教学《花木兰》时,我利用多媒体再现了花木兰向家人提出替父从军后,父母愁容满面、犹豫不决的场景,然后问学生“如果你是花木兰,你怎样说服你的家人呢?” 顿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他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再如教学《蚂蚁和蝈蝈》时,将相关的课文内容和多媒体展现蚂蚁在炎热的夏天搬粮食的情景同步出现,学生不仅能感受蚂蚁勤劳工作的场景,更能理解课文语言“有的„„有的„„”所表达的内容。紧接着,我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来进行语言训练,学生说的很通顺、很丰富。我想说的是,教学这些,不正是创新思维擦出的火花吗?

上一篇:履行岗位责任、兑现岗位承诺下一篇:海霞记者节座谈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