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

2024-05-07

小学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通用9篇)

篇1:小学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

黄平县新州镇罗朗小学工作

黄平县罗朗小学

第八期

2014年9月25日

罗朗小学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

——弘扬和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开学以来,我校充分考虑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深入挖掘班级文化资源,以班会、队会及课间文化为载体,以继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为契机,以抢救和挖掘民族民间文化为目标,让民族民间文化真正进入课堂。同学们以踢毽子、跳绳、踩高跷、滚铁环、竹竿舞等形式展示了本民族的家乡文化,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陶冶了情操、培养了技能,多方面激发少年儿童热爱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弘扬和传承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篇2:小学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

民族小学的前身是界牌小学,学校有着丰厚的教育资源积淀和优良的文化传统,凝聚了一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勇于争先的拼搏精神。近几年来,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步入发展壮大期,先后被授予“广元市先进单位”、“广元市中小学德育先进集体”、“广元市文明学校”等等荣誉称号,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学校环境优雅,书香之气浓郁.现有13个教学班,学生200余名,教职工36名。

学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和终身学习的先进教育理念,2008年全校掀起开展国学教育,以书法、经典诵读、礼仪教育为载体,把国学教育与现代教学完美结合。去年5月,学校举行了“在国学之风的吹拂下——国学教育展示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家长的高度赞誉。

目前,学校又在全体师生中开展了“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围绕一条主线,抓住一个关键,进行两项渗透,把握三个层面,做好四个整合。

围绕一条主线,即廉洁教育这条主线。学校廉洁教育是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要求,是在全社会营造“廉荣贪耻”良好氛围的时代要求,更是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长效机制的必然要求。学校及时制订下发了《民族小学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明确把“廉洁”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规划。成立了以校长、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对廉洁教育进行了科学定位,合理规划。我们认为,开展廉洁教育工作,必须把握好定位的问题,让教育活动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因此,在开展廉洁教育活动前,我们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了科学定位。

1、教育名称的定位。“廉洁”,词典定义为不损公肥私、不贪污。对于小学生教育而言,其内涵应该相对宽泛,可以延伸到诚信、责任、公正、民主、正直、节俭、清廉、守法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2、教育目标的定位。通过以廉洁为主题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的教育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敬廉崇洁的道德情感,使学生从小学会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3、教育内容的定位。在小学阶段进行廉洁教育应当侧重于“启蒙、感召”,意在让学生了解廉洁教育中最基本、最浅显的内容,使学生从小树立勤俭朴素、遵守纪律、明辨是非的基本观念,初步形成以诚实守信、正直节俭、崇尚廉洁为基本的核心价值观。

4、教育原则的定位。一是正面教育原则,即以正面事例和正面说理为主进行教育。二是可接受原则,即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以浅显的事例生动的形式开展教育。三是心理保护原则,即教育要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保护身心健康。四是浸润原则,即在日常教育中进行渗透、实践和感悟,做到潜移默化。

抓住一个关键即是规范校务公开这一关键。实施校务公开制度,是进一步加强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自觉接受广大教职工民主监督,树立学校新形象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进一步深入开展我校“廉政文化进校园”的关键。我校的校务公开工作逐步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初步建立起了一套较完善的校务公开工作体系。到目前为止,我校的公开工作已全面铺开,公开内容涉及学校发展规划、职称评审、评优评先、收费标准、财务收支情况、招生工作等内容,公开载体有教代会、会议、公开栏,基本形成了对内和对外公开相结合,部分公开与全面公开相衔接,过程公开与结果公开相协调,校务公开与解释说明相统一的工作格局。校务公开工作的开展,强化了广大师生员工的民主意识,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来。校务公开在促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提高办学效益和管理效率,树立学校和干部良好形象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现。我们实施校务公开通报会制度,针对教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和反映强烈的问题,经常召开各种类型的情况通报会,及时向师生员工沟通情况,并对师生提出的问题面对面地给予解答。事实证明,因为认真实行了校务公开,学校各项决策变成了领导与全体教职工的共识,从而维护了学校的稳定,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行两项渗透既是课堂渗透和校园文化建设渗透。我们充分挖掘了现有的课程资源,通过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廉政文化教育。语文、品社等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廉洁教育资源,学校提倡各学科教师的积极参与,通过学科统整,使各科教学成为敬廉崇洁教育的主阵地,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培育学生廉洁意识和价值观念。我校教导主任,在上公开课《钓鱼的启示》时,通过讲述遵守社会公德的故事,引导学生养成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优良品质,课前让学生搜集古今中外有关诚信的故事和诗歌。课堂上,让学生讲诚信故事,诵诚信诗歌,使他们懂得诚信是做人之本。如此等等,社会课上的激情辩论,美术课上的漫画创作,音乐课上的廉洁之声,语文课上的公仆形象,让学生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在欢笑声中,在讨论声中,在叙述中,在掌声中,在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中加深对勤俭、诚信、正直等优良品质的感悟。

我们还把廉政教育渗透在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廉政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净化校园、端正校风、振奋学风的有效举措。我校在以文化建设推动学校全面发展的同时,不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入廉政思想内涵,逐步形成了校园廉政文化良好氛围。首先我们从环境建设入手,营造廉洁教育的良好氛围,使校园绿化、美化、净化、人文化;悬挂在校园各处的一张张图片,镌刻在教学楼墙壁上的一句句格言,宣传橱窗里、班级黑板报刊出的一期期板报倡导的是廉洁之风,传承的是中华美德。学生一抬眼就能看到,一张口就能读出来,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不知不觉就受到了教育,陶冶了情操。走进学校,32米的《弟子规》长卷环绕着校园的墙壁,楼梯侧的《三字经》,经典名言的牌匾悬挂于走廊,礼仪修养搬上了课堂,书法教室里老师与学生的作品相映成辉„„通过环境文化特有的教育功能,长期地熏染和影响,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其次是利用国旗下讲话、晨会,进行廉洁教育。每周一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我们开展以诚实、正直、节俭和有责任心为基本内容的基础道德教育,对师生进行主题鲜明的教育。利用班级晨会时间开展读书读报活动,让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热点问题,真正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同时组织师生开展以“廉洁诚信”为主题的故事演讲赛、书画创作赛、手抄报比赛、主题辩论赛和读廉政书籍、讲廉政故事、唱廉政歌曲等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主题班会、校园读书活动等,进一步营造浓郁的校园廉政文化氛围。

把握三个层面即是学校领导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分层推进,有效实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在学校领导层面。开展以“率先垂范、廉洁从政”为主题的廉洁教育活动。在领导班子中开展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在教职工大会上校长、书记分别进行了廉政述职;利用校务会认真学习廉政建设文章,做到警钟长鸣; 观看反腐倡廉教育电教片;支部书记上党风廉政教育课;领导班子成员每人撰写了一篇廉洁从政的心得体会文章,通过教育活动提高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的尊廉崇洁意识,努力提高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平,树立敬业爱岗,拼搏奉献的精神,为学校的发展多做贡献,成为师生的楷模。

在教师层面。在全体教职员工中,学校开展了“弘扬清正廉洁之风、实现更精彩的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我们将廉洁教育与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制定了《民族小学师德师风奖惩办法》,签订师德师风目标责任书、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廉政建设文章,并撰写心得体会,每位教师进行廉洁从教公开承诺;每人提炼了一句“廉洁从教”格言。“教人先做人,万事廉为先。勤奋作学问、清白做正人。挚心敬业、诚心为生。做本色人、说本色话。”这是学校在廉洁教育活动中,由全体教职员工通过学习、讨论汇集而成的心声,是全体教师的共识。大家都认为:廉是教的根本、洁是学的楷模,只有踏踏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以廉为美,以廉为乐,以廉为荣”,才无愧于人民教师的称号。同时,我们认真开展师德演讲、师德征文和教师职业技能大比武等系列活动,形成严谨治学、廉政从教、博学多才、和蔼可亲的教师新形象,通过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廉洁的意识。

在学生层面。我校积极开展了以“敬廉崇洁”、“诚信守法”、“勤俭节约”、“知感恩、懂忠孝”等为主题的“廉洁教育伴我行”活动,做到了“四个一”:每周一宣传。学校设立廉洁文化进校园展示平台与廉洁文化宣传栏,每周写一句廉政提示语。如:“廉洁从教”,“诚信是做人之本、立事之根”、“教之以廉,学之以贤”等名言警句,使廉政文化宣传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充分占领宣传阵地,营造了廉洁文化的强大声势。每月一板报。各中队每月出一期以“廉政文化”为主题的板报,或在黑板报上设“廉政宣传角”,提高对廉政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动手制作,接受廉洁文化的熏陶,在内心深处播下廉洁的种子,从而形成正确的廉政道德观念。每季一影片。学校组织学生观看了影片《江姐》、《南京啊南京》、《狼牙山五壮士》、《小兵张嘎》等教育宣传片,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领导。既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的进程,又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占领了广泛的思想阵地,引起孩子心灵教育的震撼。每学期一班队会。各班开展“知荣明耻敬廉”、“诚实守信,崇廉倡俭”“知感恩、懂忠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主题班队会,形式丰富多彩、内容积极向上,在班级中形成一种敬廉崇洁,勤俭节约,为班级、为学校争荣誉的良好氛围。

我们还依托少先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全面渗透敬廉崇洁思想:“廉洁文化伴我行”宣誓、签字仪式,将“诚实守信、勤俭节约、自立自强”的主题映入孩子们的心里,他们纷纷表示:一定要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让廉洁文化在学校蔚然成风。

廉政文化“手抄报”比赛,学生通过读书看报、看电视、上网浏览、查找文献等,收集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并通过整理汇编,精心设计版面,配上赏心悦目的彩图,在制作和展览活动中自觉感悟廉政教育思想,此次活动共收集学生自编自办的“手抄报”稿件二百多份,增强了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举行高年级学生“敬廉崇洁”的作文比赛,同学们以“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知荣明耻”为主题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涌现出一批优秀征文。

举办廉政警句大家选活动,各班自主开展以廉政为主要内容的警句格言征集活动,并自己动手将它们制作成警句格言宣传牌,挂在教室里、校园中,在此基础上举行了全校的硬笔书法比赛,使师生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受到了教育。

做好四个整合,即教育力量的整合、教育内容的整合、教育形式的整合、教育资源的整合。

1、教育力量的整合。培养学生廉洁的道德情感是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教育力量合力作用的结果。我们以学校为主阵地,通过家长开放日活动、召开廉洁教育座谈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廉洁的思想,有的班级还开展了“争当家庭廉政监督员”活动。通过学生“致爸爸妈妈的一封劝廉信”,亲切地告诉父母为了自己一个温暖、快乐的家,远离腐败,远离违法乱纪。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效果,让学校和家庭、社会共同筑起拒腐倡廉的防线,推动学校廉洁文化教育向系统化、持续化发展,努力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廉洁之风的形成。此次活动共向学生、社区、家长发“敬廉崇洁”、“诚实守信”倡议信300余封。

在校园内,我们以班主任为主力军,将学科教师、行政干部等教师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了廉洁教育校内的整体合力,廉洁教育不再只是班主任的事情,而是学校内全体教师的职责。

加强与社会教育的整合,依托各类的教育基地,广泛开展廉洁教育活动。三月学雷锋月,我们组织部分学生走进社区,到德育实践活动基地之一的福利院,为敬老院的老人们削水果、梳理头发、打扫屋子、整理物品、唱歌„„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内外活动,也提高了他们的素质。

2、教育内容的整合。我们把廉洁教育与我校开展的国学教育相融合,这样既能丰富廉洁教育内容,又能提高学生教育的效果。儒家创始人孔子以及孟子等历代大儒,可以说是廉洁理论的倡导者,也是廉洁文化的实践者,在国学经典中,孔子“仁者爱人”、“修已以敬”的丰富廉洁思想和孟子“君民同忧乐”的民本思想以及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政治抱负,无不浸润着我们今天的廉洁思想。用国学经典来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廉洁教育的主要方法。我们确定一套系统的国学教材:低年级学习《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篇目,中年级学习唐诗宋词,高年级学习《论语》《大学》《中庸》经典。我们始终认为好孩子不是说教出来的,而是熏陶出来的,而且教育专家和人大代表在几年前就开始提倡恢复国学教育,让传统文化走进孩子的生活,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让他们在学习经典中学会谦虚、谦让、孝顺、感恩,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诗词、经典美文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学生们喜爱的文化传播形式,学生天天诵读。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古诗、经典美文诵读比赛,让学生具体感受到了中国廉洁文化传统的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真正做到既陶冶又教育。在开封市经典诵读比赛中我校选送的《赏宋词》经过层层选拔,在二百多个参赛节目中脱颖而出获得第四名,并作为开场节目参加了开封电视台的汇报演出。

我们还开设了书法课,书法练习最能使孩子沉静下来,从而达到磨砺意志。孩子们一个点一个点的练,一横一横的练,当他把点写正了,把横写平了,把就把心静下来了,他慢慢就能领悟到汉字的美,慢慢的明白“端端正正写字、才能堂堂正正做人。”今年,学校举行的国学教育展示活动更是为廉政文化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3、教育形式的整合。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努力丰富廉洁教育的形式。坚持以学生为本,积极调动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我们带领学生走出去,到农村参加劳动,体验劳动的辛苦、品味劳动的快乐,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到我们的校外德育基地消防队参观学习,请我们的法制副校长张蓉军(龙潭乡派出所所长)到学校做法制讲座,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他们规规矩矩做人,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拒腐防变的心理基础。

4、教育资源的整合。我们一方面积极挖掘各学科教材中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我们认真使用了《小学生廉洁文化读本》,利用国旗下讲话、班队会向学生进行廉洁教育,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编排廉政文艺节目在广大师生中进行宣传,我校编排的《“廉”花情.慈母心》代表顺河区参加了开封市的展演。

通过开展廉政文化进学校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在学生心中播下了廉洁的种子,使教师的思想得到了升华,廉洁之花在校园绚烂绽放。我们也体会到:

1、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廉洁教育工作,必须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倡导“高格调,低起点,科学化”。

2、在中小学开展廉洁教育工作,不能有“两张皮”的现象,必须把廉洁教育有机地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才会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3、开展廉洁教育工作,不能只有热闹的活动而没有冷静的思考,要注重学生的内化。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机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努力营造“时时处处皆廉洁”的文化氛围,切切实实把“廉洁文化进校园”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当中。

言廉为虚,行廉为实,身廉为标,心廉为本。对学生进行廉洁教育需要落到实处,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教育内容,需要更多的付出与努力。愿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我们的学生铭记礼义廉耻,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兴旺发达。

篇3:小学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

在学校校徽图案的设计中, 充分利用黎苗传统文化中“大力神”的图腾元素, 把思源学校的“思”字的外形特征 (上“田”下“心”) 与“大力神”的外形特征相融合。大力神是力量、智慧、健康与向上的象征, 同时也代表着源头和传承, “田”字寓意希望之田, 大力神手托希望之“田”, 寄寓黎苗同胞世世代代用强大的力量把下一代高高托举并辛勤奉献。将“思”字与“大力神”元素打散重构, 完美结合在一起, 配合成一个“钻石”状轮廓构成标志。一走进琼中民族思源实验学校的大门, 教学楼、展示厅、图书馆、体育场、各种展板、标志、档案等等地方, 都能看到校徽图案, 在校园环境文化中处处穿插这些黎苗文化元素, 丰富和补充了校园文化, 令人耳目一新。

校园中, 有与海南和琼中有关的名人柱林、地理人文柱林、名胜古迹柱林三个版块, 有80幅图文并茂的展板悬挂在30根柱子上, 学生进出教学楼门、到操场活动、去食堂就餐时都会看到它们, 受到黎苗文化润物无声的熏陶。教学楼通道7.5米高的左右墙柱上镶挂着两幅民族画——槟榔树与椰子树下, 有几位黎族苗族的同胞在参与各种生产劳动, 描绘了黎苗族生活祥和的场景;尤为注目的是一副色彩斑斓的织锦前, 三位妇女在欢快地交流着她们的创造和享受。两幅图位置突出, 格外醒目, 表现了人民的勤劳和创造, 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富于创造、热爱劳动。“海南名人”走廊, 展示了海南历史人物的光辉业绩和精神品质, 让学生了解海南历史名人, 激励学生好好学习、艰苦奋斗, 积极投身于家乡的建设之中, 为海南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表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与和谐的“民族知识台”是学生大型集会的重要场地之一, 首先介绍黎族和苗族, 然后让学生了解其他的民族, 认知我们家庭的每个成员。为了落实民族文化“三进”校园, 学校制定出台黎苗民歌、民舞、民服“三进校园”工作方案, 每年组织学生参加黎苗“三月三”传统佳节文化交流, 每学期举办民歌民舞民服进校园活动, 举办民族艺术节, 让学生讲解《翁汪的来历》、《翠花姑娘与五指山》、《营根比武》 (琼中县城所在地原来叫“营根”) 等民间文学, 运动会设置竹竿舞比赛……这些活泼爽朗的活动, 气氛热烈诙谐, 为广大黎苗师生所喜爱, 力争实现“唱民歌、跳民舞、喜民服”的目标, 让黎苗文化永驻琼中, 根深蒂固。

每年“三月三”学校举办黎苗文化校园艺术节, 全校1200余名师生全部参与, 开展以黎苗的民乐、民舞、民歌及现代歌舞组成的民族艺术活动。根据活动需要, 通过精心预算, 购置了活动所需的一系列器械、服装。主持人、演员唱着歌、领着舞, 台下师生观众、家长代表欢聚一堂, 汇聚成一场精彩纷呈、全校狂欢的盛宴。第三届黎苗文化校园艺术节以“黎苗风情乐思源”为主题, 以民族文化为主, 黎苗风情为导, 节庆期间举行了黎苗歌会表演、民族歌舞专场演出、海南黎族苗族服饰展示以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黎苗民间文学故事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这期间允许学生不穿校服而穿本民族的衣服。学生表演的节目, 有的手执花伞跳起古老独特的竹竿舞、银铃双刀舞、槟榔舞等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舞蹈, 有的参与“打叮咚”, 形成此起彼伏、持续不断的满校园“叮咚”响的热烈、喜庆的场面。有时歌声此起彼伏, 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艺术节的欢乐。

学校开设黎苗族传统民歌、竹竿舞和竹木器乐等课程或兴趣班、培训班, 让黎苗民间传统文化进校园入课堂。学校“三月三”文化论坛兴趣小组, 用了近一个学期的时间对当地具有特色的舞蹈、民歌、剪纸、民间传说等艺术进行收集, 并请进班级, 深受学生的喜爱和得到家长的支持。针对琼中县所在地民间文化底蕴丰厚, 地域分布较广, 学校将师生分为小组, 重点搜集了散落在四村八寨的民间戏曲、民间歌谣、民间传说、民族饮食、民间风俗、民族英雄人物以及民间工艺制作等原始资料。竹竿舞通过校队的辐射已经普及全校, 每周至少用两节课排练, 如今, 我校民族舞蹈类常有节目就有6个, 这些舞蹈基本上都可以拿到外界进行表演和比赛。我们还请当地黎锦传承人手把手教授学生织黎锦, 在此过程中认识黎锦, 学生兴奋不已, 男生一点也不亚于女生的认真细致。

随着时代的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出现了变异甚至毁灭的危险局面。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抢救、整理、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显得日益紧迫, 刻不容缓。面对优秀民族文化的日渐萎缩, 学校决定实施黎苗文化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学校调查显示, 有91.2%的学生对本民族有深厚的情感, 他们愿意好好学习, 建设琼中, 为海南岛的富强添砖加瓦, 表明乡土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有良好的学生基础。在家长中调查发现, 他们对乡土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很支持, 说明有社会基础。为此, 学校开发了校本教材《黎苗文化解读》, 从“神奇绚烂的人文资源”“多彩丰富的自然资源”“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广阔的生产劳动资源”等方面解读黎苗文化。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确定实验教学的对象、内容、课时、人员, 利用18周时间, 总授课54课时, 完成了教学任务。校本课程的实施采用“先实验, 后推广”的开发策略, 今年, 在总结实验班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正式在全校范围内全面推行。

篇4:让民族文化进校园

【关键词】本民族文化幼儿园 神秘水族艺术教育

“民族文化是一切文化的母体”,同时民族文化也是一种基础文化、是最底层次的文化,是通俗易懂的最易被人类所接受的文化,它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对于幼儿来说,这样的一种文化也是他们所喜爱的、乐于接受的。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因此作为教育者应当在现实条件下,更有效地保护、继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同时合理的利用这些存在于幼儿生活中的民俗文化元素,将民俗文化的优势融入到幼儿教育之中,使之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有益元素。我园试图从创设民间美术环境,营造民间美术教育氛围,开发民俗文化课程资源等角度为切入点全面开展民间文化活动。

一、创设室内外环境,引发幼儿关注生活的民间艺术教育环境

(一)利用公共区域,营造具有浓郁民间文化环境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民间艺术渗透于环境布置中,创设与美术教育相适应的富有民间艺术和表现民间艺术的机会与条件,基于上述,我们巧妙地运用活动室外的门、窗、墙面、走廊等空间位置,营造了浓郁的民俗艺术文化氛围,让幼儿从中体验到本民族的美术特色,获得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我们还在民族味极浓的筛子、簸箕上张贴关于水族的作品,让孩子们接触大量的传统艺术感染和熏陶的同时,更以包容的心态接纳世界的优秀文化。2、提供视听一体的民间文学环境,让幼儿体验民间文学的丰富与优美。

优秀的民间文学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我们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层面,让幼儿体验民间文学的丰富与优美。在视觉层面上,我们创设了贯通一楼二楼楼道墙面的民间故事壁画。水族传说《远古走来的贵族》让幼儿初步了解水族人“迁徙、繁衍”的传说,领略水族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顽强的精神。孩子们在餐后散步和入园、离园经过壁画墙时,都可以通过壁画进一步熟悉故事中的角色形象,萌发对中国经典民间文学作品的喜爱。在听觉层面上,我们选取生动活泼、朗朗上口欢快的水族歌曲,通过园内的广播系统在晨间、午睡起床、离园等时段渗透性地播放。

(二)依托班级环境,打造更为适合各班幼儿年龄特点的环境

教师分别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兴趣需要和本阶段欣赏内容来创设的欣赏性、趣味性,富有特色和个性的班级環境,营造浓郁的民间艺术气息。如大四班开展《我是水族人》的主题活动,教师根据幼儿不断生成兴趣需要在墙壁上装饰了染布、水族服饰、银饰、铜鼓图片、马尾绣等,随后又以“水族端节”、“我爱水族”、“神秘水族”、“水族棋类” “书画同源”等分支方案活动,形成了一面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特色环境。老师将幼儿的彩墨作品和水书挂在芦苇杆编织的席卷上,粗糙,灰黄的芦苇杆与精致的作品和鲜艳的颜色的映衬下,就如同柔软、淡雅的沙发旁摆放了一尊粗犷的野人木雕一样,随意中见精致,粗糙中见细腻,使环境更具艺术魅力和传统文化品味。

(三)利用开放的区域活动,再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园

根据幼儿认知,情感发展的特点及审美教育活动的形象性、情感性、实践性、潜移性等特点,应多创造条件让幼儿在反复感知中去体验、去理解,在多操作和创造活动中去创作,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为此,我们为幼儿创造了民间艺术园,在这个民间艺术天地里,幼儿不仅能观察、欣赏到优秀民间艺术作品,而且也能感受到浓厚的民间艺术氛围,从而激发幼儿对艺术美的追求和强烈的观察欲、表现欲和创造力。民间艺术园的内容为益智区、美工区、表演区、欣赏区四大类。在欣赏区内有水族的民间艺术工艺品、服饰、挂饰、建筑及节日图片,民族饮食等特点。通过欣赏,有助于幼儿了解民间的风土人情,便于他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观察力及审美能力。在美工区内是水族美术的展览及操作区,像折纸、剪纸、编织、及传统水书,同时提供民间美术作品,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得到智力的发展,同时也感受到水族人民的智慧。

二、开展民俗特色课程,促进幼儿发展。

民俗文化渗透于幼儿园课程当中,一方面,作为民族文化的各种艺术形式,可以为幼儿提供真实、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一方面将民族文化作为方法和实践活动,让幼儿通过具体操作、审美体验和情感交流等让幼儿体验学习民俗文化带来的愉悦。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融入到课程中,不仅能发挥本身的民俗文化的韵味,还能作为载体融入到教育活动的领域之中,让孩子们在了解民俗文化的而同时,也学到了知识。如:我们在以“水族”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中,我们为孩子讲述了有关水族的故事:水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水族的节日——端节是全世界过得最长的一个节日,端节的祭祀仪式等,水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通过观看影像对水族进行基本了解。在班级开展亲子活动“我收集的水族…”,请家长帮助幼儿收集关于水族的物品,在活动这一天,幼儿兴趣十足,纷纷展示了自己收集到的有关水族的物品,幼儿通过体验和提高了自己动手能力,同时通过收集让幼儿更加深入了解了水族的民俗、民情,让孩子在参与学习中感受民俗文化的精深。

我园不断地将民俗文化元素运用在幼儿活动之中,从环境布置到活动素材,既有现实美,又有艺术美,从幼儿生活中来,同时又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感染着幼儿,促进幼儿美感的发展。用“心”体验,用“意”创造,用“情”耕耘,让本土民族文化走进幼儿园,我们作为教育者从

篇5:小学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

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古城镇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然山水奇特,而且民风民俗浓郁纯朴。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黔中大地,我们有责任和理由对家乡民族文化加以挖掘和继承,否则,历史与自然对家乡的恩赐将成为一种浪费。今天的孩子是兴黔富县的生力军,作为学校,我们应该让民族文化之花绽开在美丽的校园,让孩子受到民族文化的美的熏陶,从而汲取文化精华,创建家乡辉煌灿烂的未来,让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留驻校园。近几年来,我校广大师生共同协作,共同努力,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近五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校工作开展情况:

(一)、学校现有八个特长班,辅导教师9人,参加学生一百多人。(二)、安排情况:

1、活动时间:

上午:10:00—10:20(课间操)

下午:15:20—16:30(体育大课间活动)

2、活动性质:

①、活动以增强学生体质,活跃学生身心,培养学生兴趣为根本,不断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活动内容体现活泼性、趣味性、艺术性及自主性。

②、各种活动在合作与竞争中完成。

③、为学生提供活动选择的菜单,有校级特色活动,也有班级特色活动,班级与班级之间也可联合开展活动。

(三)、特长班及负责人: 民族舞蹈: 李红玲、秦怡 民族刺绣:李翠华 剪 纸:谭仁兰 板凳舞:姚元菊 竹竿舞:舒毓琼 芦笙舞:潘永军 民族腰鼓:余萍 杨红梅

(四)、活动要求:

1、全体师生共同参与,负责教师具体负责组织好学生有序开展活动。

2、班级特色负责人由负责老师根据学生兴趣和实际情况确定。

3、负责每次大课间活动的体育教师要提前到位,准备好器材。

4、班主任必须强调大课间活动纪律和做好安全教育活动,做到安全第一,确保活动井然有序开展。

5、对于开展大课间活动有特色的班级学校将予以奖励。

6、活动如有变化,将及时通知各班,雨天各班自己安排室内的活动。

(五)、学校地处的芽溪村,这里主要聚居着能歌善舞、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苗族。苗族刺绣、板凳舞是苗族劳动人民在长期劳作中的艺术结晶,而生在苗乡长在苗乡的孩子对刺绣、舞蹈平时耳濡目染,受到一定的熏陶。所以,我校研究决定,让孩子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挖掘并发挥其特长,让学生在特长班里尽情学习,发挥,从而也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我们特开办了三个特长班:

1、苗族舞蹈。

2、苗族刺绣。

3、剪纸。

二、取得的成绩:

民族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她对学生的审美,气质有着潜在的影响。几年来,我校参加县、州各种文艺比赛,均取得可喜的成绩。1、2007年我校的舞蹈《嘎汪板凳鼓》代表涌溪乡参加“多彩贵州”镇远赛区选拔赛,受到全县人民的一致好评。2、2008年,我校教师自编自导的《嘎旺苗韵操》代表涌溪乡参加和谐镇远舞蹈大赛,取得了二等奖和创作奖。

3、我校的学生刺绣、剪纸作品曾多次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4、2010年学校自编的《苗族舞蹈》参加全县举行的“娃娃哈哈杯”大赛,荣获三等奖。5、2012年04月12日,省政协副主席孔令中一行到学校对民族文化进校园进行调研,学校自编的《苗族舞蹈》、《嘎旺苗韵操》、竹竿舞、板凳舞、芦笙舞等,得到了领导的好评,并要求学校要一如既往地把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好,让民族的精髓得以延续。

三、得到的效果

1、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爱国爱家,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材料,也是创建特色学校,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我们紧紧围绕乡村传统文化,并在教学中去传承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教育不脱离人民群众,通过几年的努力,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已经真正走进了校园。

2、增进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间的友谊,为学校工作打开了新局面。在开展此项活动中,我们紧紧抓住教育质量这一中心,把学校工作与传承优秀文化相结合,与老百姓最关心的子女教育相结合,在访查,深挖的同时,不忘本职工作,把深挖资源与家访结合起来,同时对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子女,贫困户进行帮扶。这一做法,既收集到了我们所需要的资料,又帮助了老百姓,为更好地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创造了条件,大大地调动了全社会挖掘,传承保护优秀民族文化的积极性,许多民间艺人积极主动献计献策。为我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既节省了时间,又拓宽了空间。

3、拓宽了学生视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工作经验和做法

在开展此项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部门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县民族宗教局和县教育和科技局的大力支持。根据活动需要,我们都通过精心预算,购置了活动所需的一系列乐器、服装、器材等。这些活动,吸引了一大批学生,他们快乐地参与其中。同时,在活动中,我们根据工作需要,我们适时调整工作计划,成立了资料收集整理组,和校本教材开发这两个小组,为了解,研究我乡民族文化特色提供了大量的原始依据,为实施素质教育开辟了捷径,通过广大教师的收集,整理与编排,提高了教师进行校本研修的能力,为我校开展校本教研创造了条件。

五、存在的问题:

1、教师时间紧,阶段性任务强。开展此项工作,绝大多数时间教师是利用课外时间,教师都是兼职的,教学任务紧,没有多少业余时间投入到深层的收集,整理与节目编排中,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投入到此项活动之中,不能够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2、老百姓时间紧、能够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都是年纪较大的老人,作为老百姓与教师,作息时间是不尽相同的,他们没有多少时间来配合学校开展此项工作。多数老人行动不方便,很多民间文化内容掌握在脑海当中我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完全收集到手。

3、师资不到位,尽管在教师中,少数民族教师不多,但经岁月的洗礼,都已汉化,对深入了解,研究,传承保护带来很大困难。

六、下一步打算:

1、结合学校学科特点,重点抓好民“族舞蹈”、“民族刺绣”、“剪纸”活动,使其与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紧密结合。

2、抓紧深入开展民间文化内容的深入搜集,调整作息时间,抓紧收集原始资料,因为熟悉民族文化的多数是年越古稀之人,让民族文化精髓不因人员的流逝而消失。

3、加大校本教材的重新编排力度,开展民族舞蹈的编辑,体育的开发和工艺制作的传承,使其有机地与学校各项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根据地方特色,安排调整课时计划,保证我校民族文化凸显本土特色,保证我校教育为地方发展融为一体。

4、加强专业引领,提升教师执教水平,将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除了争取上级部门、县民宗局的支持指导外,对教师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单靠教师在师范院校学的那点儿知识是不够的,在此活动中,除了将少数教师派出进行专门的短期培训外,最主要的是要走出校门,走进村寨和田间地头向民间艺人学习,对难度较大的要将民间艺人请进校园坐堂授艺,培训教师,这才有助于在校园内开展民族民间文化学习教育活动。

5、加强后勤保障,确保活动开展,将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是一项费力费时而又花钱的工程,对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校必须将所需经费进行科学预算,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

6、学校正准备编排一套学生广播体操。

总之、让民族文化走进校园,学校在这一工作中还处于摸索阶段,还在不断的尝试中进步,所以取得的成绩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们会沿着这条路痴心不改地走下去。我们相信,终有一天,民族文化一定会在芽溪小学的校园里绽放出美丽的奇葩!

镇远县涌溪乡芽溪片区中心小学校

篇6:民族知识、文化进校园活动汇报

一、学校概况

甜水中学位于辽阳县东部,学校占地面积23600平方米。学校现拥有教职工37人,其中21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占教师总数57%,市级骨干教师3人,县级骨干教师6人,100%的教师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学校在校学生308人,设11个教学班。2011年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建起了2200平方米的崭新教学大楼,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二、几项工作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教育厅省民委《关于在全省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通知》精神,大力开展民族知识进校园活动,结合我校实际,做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统筹安排,精心部署。我校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学习文件精神,及时进行研究部署,把民族知识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成立组织机构,安排专人负责,制定实施计划,与其他教育教学工作同布置、同指导、同检查、同考核。根据我校各个年龄段学生特点,在学校校本课程、乡土课程中专门安排民族知识教育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课时,保证教学质量。同时,还将民族知识教育有机融入到社会、思想政治、音乐和美术等相关学科教学中,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确保民族知识教育真正入眼、入耳、入心。

二是创新载体,拓宽渠道。结合我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分层次、多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知识和民族政策教育。通过班会、团队会、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广泛宣讲民族知识和民族政策,宣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意义和要求,引导广大学生从小牢固树立“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充分利用板报橱窗、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平台,介绍各地民俗和民情风情,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不断提升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是开展活动,提高实效。按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情感的原则,结合传统节日,组织观看以民族团结、民族发展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举办民族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组织民俗和民族风情文艺节目展演等,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关心和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并通过他们辐射全乡所有家庭,加深对民族团结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全力营造有利于民族工作开展的舆论氛围。

以上是我们做的几项工作,取得了点滴的成绩,但还有不足,我们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创新思维,拓宽渠道,把“民族知识、文化进校园活动”生动活泼的开展起来。谢谢大家!

辽阳县甜水满族乡中学

篇7: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紫云自治县宗地民族中学

紫云县宗地民族中学位于贵州省紫云县城东南隅,地处麻山腹地。

这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民都是苗族,有少部分的汉族和布依族,这也是亚鲁王的故乡。

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人士和全乡人民的关心和支持下,全校教职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创业、开拓创新,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

目前,学校正在以科学发展观创新办学思路,以独到有力的管理措施、严谨的教风、求实的学风和文明的校风努力创造一所让学生安心、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农村民族中学。同时,在民族民间文化的教育工作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民族民间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础。把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不仅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推进,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校只有在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地实现文化传承,养成实现文化传承的意识和能力,使学校的教育更好地体现出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特色。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意见》和省民委《关于做好民族文化进校园方案的通知》,我校从2012年起,成立工作作领导小组针对苗族文化底蕴丰厚,地域分布较广,民族文化异彩实际和学校情况,将学校教师分成几个组,重点围绕苗族的历史文化,人情风俗,文化活动内容及开展的形式等方面内容,重点搜集了散落在紫云县境内的民族体育、民间歌谣、民间戏曲、民间风俗、民族饮食、民族英雄人物(亚鲁王)以及民间工艺制作等原始资料,几年来,我校为

了传承发展我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素质,促进民族团结,加强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培养和提高青少年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紧紧围绕项目学校要求,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调动广大师生的学习宣传积极性,积极争取上级投入,全体教师利用休息时间,在工作小组的领导下,有组织的多次走访乡内的各个村寨、民间艺人,搜集资料,查缺补漏,用好每周1节民族文化课和课外活动时间,扎实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校园文化氛围突出体现了我县民族特色,为深层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气氛,为学校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为申报省级民族民间文化项目学校积累了很多经验,积累了很多资料,为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营造了浓郁的社会气氛。现将这几年来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总结如下:

1、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爱国爱家,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材料,也是创建特色学校,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我们紧紧围绕乡村传统文化,并在教学中去传承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教育不脱离人民群众,真正体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通过几年的努力,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已经成为我校特色教育的重要部分。

2、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随着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凡是参与此项活动的老师,各级领导以及民间艺人都深刻认识到,很多民族民间文化精髓随着岁月流逝,渐渐被人们淡化或遗忘,学校必须要紧紧抓住机会,通过各种途径去挖掘整理,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氛围,唤起全民意识,为此,在这几年的工作中,我校根据实际,结合上级部门的安排,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多次组队走村入寨,进行宣传发动工作。就如何挖掘、保护、传

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友好交谈。为深入开展此项工作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我校精神文明建设长远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挖掘,传承保护优秀民族文化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3、增进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间的友谊,为学校工作打开了新局面。在开展此项活动中,我们紧紧抓住教育质量这一中心,把学校工作与传承优秀文化相结合,与老百姓最关心的子女教育相结合,在访查,深挖的同时,不忘本职工作,把深挖资源与家访结合起来,收集老百姓对学工作的各项意见和建议,同时对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子女,贫困户进行对口帮扶。这一做法,既收集到了我们所需要的资料,又帮助了老百姓,更难得的是得到了社会的赞誉和认可,无形之中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名誉,为更好地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创造了条件,大大地调动了全社会挖掘,传承保护优秀民族文化的积极性,许多民间艺人积极主动献计献策。为我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既节省了时间,又拓宽了空间。

4、拓宽了视野,调动了学生,改善了条件

在开展此项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部门的资金投入,弥补了开展此项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每个,根据活动需要,我们都通过精心预算,购置了活动所需的一系列乐器、服装。这项投入,吸引了一大批学生投入到此项活动中,为开展此项活动保障了物质基础,同时,在活动中,我们根据工作需要,我们适时调整工作计划,成立了资料收集整理组,校本教材开发组,这两个小组的建立,为了解,研究我乡民族文化特色提供了大量的原始依据,为实施素质教育开辟了捷径,通过广大教师的收集,整理与编排,提高了教师进行校本研修的能力,为我校开展校本教研创造了条件。

5、地方党政全力支持,几年来,安顺市民宗局,紫云县委宣传部、政协、团县委、市、县民宗局等部门领导多次到我校调研,观看才艺汇演,充分

肯定了我校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取得的成绩。为我校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特色创建营造了浓郁的社会气氛和社会环境。

6、积极响应县文体广局开展调研的亚鲁王文化的各种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为在校园内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奠定了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

1、教师时间紧,阶段性任务强

开展此项工作,绝大多数时间教师是利用课外时间,教师都是兼职的,教学任务紧,没有多少业余时间投入到深层的收集,整理与节目编排中,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投入到此项活动之中。不能够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2、老百姓时间紧、能够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都是年纪较大的老人,作为老百姓与教师,作息时间是不尽相同的,他们没有多少时间来配合学校开展此项工作。多数老人行动不方便,很多民间文化内容掌握在脑海当中我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完全收集到手。

3、师资不到位

尽管在教师中,有多数是少数民族,但经岁月的洗礼,都已汉化,对深入了解,研究,传承保护带来很大困难。

四、下一步的打算

1、结合学校学科特点,重点抓好民族音乐,舞蹈,体育与制作,使其与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紧密结合。

2、抓紧深入开展民间文化内容的深入搜集,调整作息时间,抓紧收集原始资料,因为熟悉民族文化的多数是年越古稀之人,让民族文化精髓不因人员的流逝而消失。

3、加大校本教材的重新编排力度,开展民族音乐的编辑,舞蹈的编排,体育的开发和工艺制作的传承,使其有机地与学校各项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根据地方特色,安排调整课时计划。保证我校民族文化凸显本土特色。保证我校教育为地方发展融为一体。

4、加强专业引领,提升教师执教水平

将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除了争取市、县民宗局,县委宣传部等部门的支持指导外,对教师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单靠教师在师范院校学的那点儿知识是不够的,在此活动中,除了将少数教师派出进行专门的短期培训外,最主要的是要走出校门,走进村寨和田间地头向民间艺人学习,对难度较大的要将民间艺人请进校园坐堂授艺,培训教师,这才有助于在校园内开展民族民间文化学习教育活动。

5、加强后勤保障,确保活动开展

将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是一项费力费时而又花钱的工程,对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校必须将所需经费进行科学预算,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根据《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和工作开展实际情况,确保资金到位。

6、成立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教研机构,加强课题申报和研究确保民间文化进校园出成果。

篇8:小学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

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的现实意义

1 . 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具有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源远流长,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部分。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之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独特有的身体文化语言, 是中华子女各族世世代代生活的习俗与智慧的追求。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记载, 目前, 我国体育学者已经成功地挖掘、整理出民族体育977项, 其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达676项。[2]这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元素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内容具有丰富性、形式组织多样性, 多数与音乐、舞蹈融为一体, 不仅能增强人们的体质健康, 而且还能使人们直接感受自身民族文化美的归属。近十年来, 在国家政府的大力倡导下, 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了整理、传承及推广的发展, 避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存空间和文化传承空间受到流失与摧毁, 其中根本出路在于与学校教育形成良性互动, 进校园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最佳渠道, 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步完善的中间环节。学校是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只有在学校教育开展基础上才能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永世传承, 并在现代全球化文化冲击下重新获得得以延续和传承, 才能被更多民族群众认同与认知。因此,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 引入课堂, 纳入教材, 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起到重大的作用。

1 . 2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增强学生体质素质

通过挖掘与整理具有针对性、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引进校园, 并纳入体育课程体系, 不仅使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得到改革, 而且有利于构建校园文化建设, 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众所周知, 目前, 学生每年体质健康都逐年下降, 则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对学生体质起到较大补充, 带动了学生参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也能够有效地提高了体育教学的质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活动除了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开展外, 大部分是以课外活动的形式展开, 比如:班级团日活动、社团趣味活动及学校举办运动会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性地参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活动, 多样化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活动能够使学生在娱乐过程中获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知识, 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 使学生在充满民族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中, 进一步接受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体现, 感受到含蕴伟大的民族精神。

1 . 3 有利于形成精品课程建设, 优化体育课程资源开发

随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的逐渐发展, 为校该民族传统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基础性条件保障。而精品课程建设是创办特色学校的重要依据, 作为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是每所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必然。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体育学下的一个二级学科, 它包括武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统休闲养生三个部分。[3]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实现新课改的必要条件。多年来, 在学校教学改革、竞赛训练、师资培养和各类科研学术的推动与发展下,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初步形成富有鲜明的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体系, 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一大亮点。因此, 学校体育工作者加强整理、挖掘、研究、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 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从而也是构建校本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思路。

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的实践现状

2002年, 教育部下发的《纲要》, 要求指出:弘扬民族传统体育, 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4]特别在北京2008年举办第29届奥运会前与后, 我国政府与各领域做了大量民族文化工作, 尤其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倡导措施, 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据了解, 目前众多所高等学校都热开设公共民族传统体育选修课, 甚至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5]但是根据现阶段的开展现状, 多数学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学校教育主要集中在武术、太极、散打、跆拳道等项目上, 涉及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较少, 如:舞龙舞狮、跳竹竿、毽球、珍珠球、三人板鞋、抛绣球、打陀螺等项目。一些体育界的民族传统体育学专家认为, 由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较强趣味性、健身性、娱乐性等特点, 而且简单易学, 参与的运动量适中, 深受广大师生喜爱。如果学校层面加以重视和利用, 不仅能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而更能达到教学目标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真正意识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入校园重要性。从中, 在实践调研中还发现, 部分学生在课前或校课外活动期间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表示认识程度不多, 因此, 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 是一种在动态中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更为有效的做法。

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的途径选择

必须承认,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地方学校校园文化在文化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 并非所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能成功进入校园,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的途径选择成功与否, 关键所在是理性选择, 科学合理运用的紧迫问题。

3 . 1 学校应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平台

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工作的关键问题是学校层面要充分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是现代社会进程中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效保护、传承、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因此, 在学校政策上, 要加强推广普及的力度, 如: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体育社团活动等, 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学校得到继承, 还可以增强了学生体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快乐, 提高了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认识。

3 . 2 项目选取应因地制宜, 突出地方特色

在选编民族传统体育教材项目上要结合该地区的实际出发, 以本区域、本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重点, 选取出较具有地方针对性和代表性选入教材, 以突出地方特色。如:以广西为例, 抛绣球、板鞋竞技、打陀螺等本土民族项目, 这些项目规则简单、技术易掌握, 普及性强, 深受学生的喜欢, 使大学生学习中感受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熏陶, 从而更显出地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以科学合理地充分挖掘和开发利用。

3 . 3 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人力资源的培养

师资队伍的质量和数量制约着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开展程度和开展成效。针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的问题, 应当必须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师资培训、培养工作, 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发与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而提高教师的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知识, 保障充实民族传统体育人力资源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工作中顺利开展。

3 . 4 规范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器材

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或者课外活动中, 应注意教学安全, 尽量避免出现伤害事故。统一按照国家体委规范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场地器材标准, 满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教学过程中需求与安全性。

摘要: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与归纳法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的意义以及现状进行研究, 并提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的途径选择, 为今后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实践活动提供参考性意见, 以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意义,途径选择

参考文献

[1]陈铭彬.高校民族文化教育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 2014, 8 (37) :48-50.

[2]胡小明.民族体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苏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结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5 (11) :25-30.

[4]教育部教体艺[2002]13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篇9: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进校园对策研究

一、现状分析

花垣县地处武陵山片区核心,位于湘渝黔交界处,总面积1109.35平方千米,人口31.09万,苗族占总人口的87.3%,是中国苗族人口密度最大的县。拥有苗族赶秋等国家级“非遗”项目5个,接龙舞等省级“非遗”项目9个,州级项目29个,县级项目51个,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苗绣织锦艺术之乡”“全国蚩尤文化研究基地”。该县中小学及幼儿园共175所,在校生51566人,民族学校仅4所。调研选取了该县高级中学(含职高)、完全高中、初级中学、九年制学校、城区小学、乡镇中心小学34所,加上县民族幼儿园,共35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研对象合计41042人。

1.广泛开展

为全面提升学校素质教育水平,繁荣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振兴中华民族精神,县教体局针对“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校园美丽,特色鲜明,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在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利用学校主阵地做了大量工作。关注边远村寨,筹措资金,帮助部分中高海拔少数民族聚居区学校,实现了“一无两有”目标(无危房、有教室、有课桌凳),基本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利用现代新技术新手段,有效促进了各级各类学校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广泛开展。

2.成果初现

据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文件有关要求,湘西州教科院设立36所学校为“湘西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研究基地学校”,吉卫民族小学、董马库九年制学校、麻栗场小学、花垣县第三中学、花垣县职业教育中心共6所学校获得该荣誉称号,数量居全州之首。在“首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校和实践基地” 33所获奖学校中,湘西州有9所,而花垣县有3所,占全省1/11,占全州1/3,分别是国土希望小学(珠算)、边城高级中学(苗族武术)和花垣县职业教育中心(苗族服饰)。其中,花垣县职业教育中心2015年成为 “中国微电影大典组委会(湘西花垣)创作基地”“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示范学校”,2016年成功举办“武陵山职教集团民族文化进校园成果展演暨经验交流会”,被授予县“精准扶贫培训基地”,并成为“中国(花垣)蚩尤文化研究基地”;边城高级中学作为该县唯一的省普通高级中学,蚩尤拳大课间操常态化,成立了苗鼓和舞龙舞狮协会,体育节和艺术节常规化,成为“湖南师范大学舞龙舞狮培训基地”,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攀升,体育与艺术教育成果斐然;花垣民族中学实施太极文化、《边城》文化、以孝文化为中心的国学和苗族文化进校园“四进”工程,学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渐入快车道;花垣县民族幼儿园“苗味苗园”特色突出,注重丰富民族文化教育大环境,设计整理了多个苗族本土教学案例,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开发校本课程,录制视频专题片,加强综合建设;花垣县道二学校的“书香校园”建设独树一帜,保护、传承、发展“三不误”,发展态势较好。

总体上看,各校朝着“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方向发展,涌现出20所代表性学校,成果初现。

3.方兴未艾

从抓好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教育的宣传、贯彻,切实帮助民族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突出其特色建设入手,以点带面,梯次推进。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借助本土苗族文化元素优势,分别开展了苗歌、苗绣、苗鼓、苗拳、舞龙、舞狮、剪紙(踏虎凿花)、苗画、苗族服饰、苗族乐器、接龙舞、打糍粑、竹竿舞、花灯、腰鼓、秧歌、民族绝技、竹编、双鱼教学、珠心算、太极拳、苗族礼仪、苗族童谣、诵读国学经典《弟子规》《养成教育三字经》、苗味苗园、书香校园、少年宫、诗画社、长征组歌、爱国主义、环境建设和制度建设及其他苗族音体美传统项目等活动。立足于增进民族团结进步、构建和谐花垣、花垣变花园这一背景,以民族文化进校园为载体,深入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促进师生综合成长。部分学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苗族文化资源禀赋较好的有利条件下,受限于某些综合因子制约,民族文化进校园方兴未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观念误区导致重视程度不够,民族意识不强

调研发现,部分领导过于重视应试教育,个别人认为,民族文化进校园是活动而非常态化工作。这种观念误区,必然会忽视民族地区学校贯彻党的民族教育政策的责任和义务,忽略素质教育与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相互作用,民族意识不强,导致重视不够,措施不力,流于形式。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差异大,政府、民宗旅文广新局、教育局等部门存在观念差异,重视程度不一,部分校负责人不重视,导致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在学校这一主要渠道和主要载体上未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综合作用和倍增效应;二是发展不均衡,总体上看,城乡差异大,民族校与非民族校差异大,中小学幼儿园公办与民办之间差异大。

2.支持体系不健全,未纳入常规考核

政府各部门统筹协调不够,在构建和完善民族文化教育支持体系上短板较多,缺乏统一的工作机制,未能在资金、政策、资源、人才、组织、制度、考核标准等方面有效整合,受领导个人偏好的影响较为突出,具有任务性、临时性、应急性等特征,未能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规定,在目标、内容、实施效果等方面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连贯性,加之领导者与师资的异动缺失、经费困难、升学压力、职业倦怠,影响到该工作的可持续性。

3.人才短板突出,师资培训不足

目前,该县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城乡之间、中小学之间义务教育资源总量偏低,教育质量差距较大。教师队伍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边远地区个别学科师资紧缺。专业幼教人员严重缺编,影响学前教育发展;职教中心“双师型”教师短缺,引进难,限制职教发展,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城镇化加快的影响,撤乡并镇的震荡,教育布局的诸多制约因素,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办学规模和素质教育质量,影响着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稳步推进。各校普遍缺乏民族音乐、民族舞蹈和民族体育教师,农村贫困地区民族师资严重短缺。在聘请民间艺人、演出团体、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等方面,涉及待遇、安全隐患、制度保障诸方面,各校各行其是,在指导培训上缺乏统一规范的执行标准,缺乏专业的创意人才导引,专项培训路径较窄,资金匮乏,大多数学校手段单一,同质化现象较突出并停留在较低层次。

4.涌现部分成果,停留在“墙内开花”阶段

民族文化进校园包括物质文化的“固态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活态文化”。该县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校园标志性建筑不多,在“活态传承”上未表现出强大的“软实力”。部分校开展了一些相关的校本开发和课题研究,有的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推广应用上乏善可陈,实验推广局限在校内进行。如吉卫民小的“双语双文”教学实验,开办了四个苗文班,2008年被指定为“湘西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实验校”,项目实施至今,尚未在全县乃至州内外由点到面实现推广应用,还在“墙内开花”阶段。该校省教育学会课题《苗族民间艺术在学校传承的有效途径》2015年已经结题,尚未体现其应用推广前景,在如何上水平、上档次、上规模方面还未有作为。

5.管理与研究职能错位

民族文化进校园,涵盖政府统领下的民宗旅文广新局、教育局等部门,须由行政管理部门强力推进、督查落实,各乡镇政府应参与到对辖区内学校相关工作的管理、指导、督查、落实,县委、县政府应建立对上述部门的相关考核评价体系。县教科所的职能局限于研究、管理、指导、服务,业务上属教体局管理,相当于教体局智库。目前,教体局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由教科所这一研究机构行使教体局的行政管理职能,既無法给予各校以政策支持,也不能提供经费保障,更无法实施奖惩措施,即使在教科研方面,考核评分权值也很小,无法直接与教体局之外的其他职能部门进行高效对接。单就教科所相关的人员配置看,仅限于一位专职地理教研员,同时承担全县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其效力可想而知,不容乐观。

三、对策与建议

民族文化进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一种情怀,更需要领导重视、部门联动、经费保障、措施得力、督查落实、奖惩到位,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刻不容缓。

1.党政共抓齐管,行政部门联动形成合力

县委、县政府要把民族文化进校园作为“五进”(进农村、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的重中之重,建议纳入省财政专项预算发展基金,至少纳入县级以上,做好全民共同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战略决策、规划设计和部署实施,旨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助推地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达成精准扶贫的智力支持目标。行政推动是“尚方宝剑”和“定海神针”,也是排除“沉疴”、斩断“懒政”的“披甲锐器”,要明确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领导责任,由县委、县政府牵头,民宗旅文广新局、教育局等部门建立常态化领导机制,设计切实可行的文化支持体系,建设综合评估考核办法,将各乡镇党委、政府纳入到目标管理之中,加强政府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形成合力,共生共赢。

2.确保资金投入,启动“六个一”工程建设

确保资金投入,既是党委政府面临的现实课题,也是该项工作常态化可持续推进的发展瓶颈,更是达成民生事业精准扶贫目标的“刚性需求”,民族地区的扶持资金,要予以适当倾斜,确保投入到位。具体抓好“六个一”工程:一是民族学校有一处民族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二是每个学生有一套民族特色服装;三是代表性(示范性)学校有一套民族常识教材;四是每个学校有一台民族民间传统文艺节目;五是有一组竞技水平较高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六是每个师生有一个民族技能特长。

3.突出重点抓落实,着力抓好10项工作

一是全社会充分认识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二是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文件精神,巩固和加大工作力度;三是各校要高度重视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四是各乡镇要落实民族文化进校园的主体责任,将其纳入年度工作目标绩效考核内容;五是实行项目补助资金投入差别化;六是将以集体表演内容传承转为提高个人技能内容为主的传承思路;七是学校走出课程即校园误区,加大校本教材(课程)开发力度,做好应用推广;八是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比赛活动,促进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九是县民宗旅文广新局要按月给受聘到学校上课的传承人发放补助,并与每个传承人签订传承协议书,确保宣传指导;十是各乡镇政府和项目学校要明确相关工作人员负责的相关工作。

4.理顺管理研究职能,实施多元一体化战略

教体局设立校园文化建设职能部门,以民族文化进校园为引领,坚持教育性、自觉性、融合性、多元性、整体性“五原则”,抓好精神、制度、行为、物质文化建设。教科所担纲教体局智库,配套2至3人,成立民族文化进校园发展研究室,专司全县该项工作的研究、指导、管理、服务。全县一盘棋,鼓励差异化,认真研究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尽可能立足于本土苗族文化元素,把蚩尤文化作为当地的政治经济资源适度开发,融入校园文化和教育教学。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注重提升民族精神,校际联合,资源共享,多元一体化,打造文化校园、特色校园、魅力校园品牌,全面实现学校素质教育个性化内涵式发展。

5.项目引领多跟踪,打造民族文化智力硅谷

立足于政策、资金、项目、人才体系建设,以项目引领为主要抓手,积极构建民族文化元素库,围绕示范校和基地校建设,加强文化场馆的布局设计和项目落地,发挥政府的保障力,院校教育教学的助推力,行业协会的技术支持力和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力,形成四力合一的培养局面,构建一个高效运行的民族人才培养模式。正视花垣蚩尤文化优势,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找准坐标,“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走出去”,“请进来”,学校、社会、家庭多方联动,各部门密切合作,做好跟踪管理服务,社会给力教育,教育反哺社会,努力挖掘包装一批学校,谋划民族文化盆地,构建民族文化智力硅谷,撑起助推当地生态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的一片天。

6.发扬“工匠精神”,注意五个方面

民族文化进校园离不开“工匠精神”,其要素是乐趣、情怀、睿智、坚韧;精髓是用心活、用心干、用心经营、用心诠释人生。各校负责人关乎学校素质教育发展方向、进度和质量,特别需要具有“工匠精神”,围绕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具体要做好5件事:一是要有突出办学特色的坚定理念;二是要结合自身实际找准特色办学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三是要凝智聚力创新学校素质教育发展路径;四是要大力开展节庆、主题活动,适度宣传营销,注重理论研究,通过校本研修和特色课题开发铸造学校品牌;五是学校要做好“两个服务”,既服务于学校内涵式发展,又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山东广播电视台电视生活频道招聘启事下一篇:路桥工程监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