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更中学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2024-04-19

仓更中学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精选9篇)

篇1:仓更中学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兴义市仓更镇中学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民族民间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础。把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不仅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推进,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只有在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地实现文化传承,养成实现文化传承的意识和能力,使我们的教育更好地体现出布依族地区的布依族乐队、古乐八音、原生态民族舞蹈、民族体育、布依族民间手艺、布依族民族服饰、布依族民歌、布依族民俗饮食特色。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兴义市民宗族文件精神,我校从2012年3月起,我校成立工作作领导小组针对布依族文化底蕴丰厚,地域分布较广,民族文化异彩实际和学校情况,将学校教师分成几个组,重点围绕布依族历史文化,本土民族中较为久远文化教育,人情风俗,文化活动内容及开展的形式等方面内容,重点搜集了散落在仓更村平安寨境内的民间的音乐、舞蹈、剪纸、饮食、刺绣、服饰、民族体育以及民间工艺制作等原始资料,这学期以来,我校为了传承发展我校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素质,促进民族团结,加强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培养和提高

青少年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紧紧围绕项目学校要求,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调动广大师生的学习宣传积极性,积极争取上级投入,全体教师利用休息时间,在工作小组的领导下,有组织的多次走访乡内的各个村寨、民间艺人,搜集资料,查缺补漏,用好每周两节民族文化课和课外活动时间,扎实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校园文化氛围突出体现了我镇民族特色,为深层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气氛,为学校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为申报省级民族民间文化项目学校积累了很多经验,积累了很多资料,为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营造了浓郁的社会气氛。

一、兴义市仓更镇中学仓更中学的民族概况及现状 仓更镇主要以布依族人口居多。大部分以平岸寨布依族民族文化为主。为此,学校和平岸村各布依族民间艺人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实践中相互交融,仍然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朴实、正直勇敢的布依族人民,形成了独特厚重的乡土文化,然而,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农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一些民间传统文化正面临着被现代化进程无情淹没的危险,多少老歌无人唱,多少礼仪无人懂,勤劳、正直、善良的传统美德正逐步流失,文明礼貌日渐淡化,为深化教育改革传承优秀文化,实施素质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挖掘保护和传承优秀民间文化更是刻不容缓,我校少数民族教师占总人数的60%,少数民族学生占70%,校行政紧紧抓住这一优势,通过安排老师走村窜 2

寨收集资料,安排专人辅导学生开展各项活动,编排一系列原生态文艺节目,举行汇报演出,在全镇范围内掀起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热潮,彻底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全面发展开辟了一条符合我校实际的绿色通道。

二、取得的成绩

1、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爱国爱家,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材料,也是创建特色学校,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我校紧紧围绕平岸村民族民间文化,并在教学中去传承布依族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古乐八音、原生态民族舞蹈、布依族民间手艺、民族服饰、民族体育民俗饮食,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已经成为我校特色教育品牌。

2、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随着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凡是参与此项活动的老师,各级领导以及民间艺人都深刻认识到,很多民族民间文化精髓随着岁月流逝,渐渐被人们淡化或遗忘,学校必须要紧紧抓住机会,通过各种途径去挖掘整理,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氛围,唤起全民意识,为此,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我校根据实际,结合上级部门的安排,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多次组队走村入寨,进行宣传发动工作。就如何挖掘、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 3

了友好交谈。为深入开展此项工作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我校精神文明建设长远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挖掘,传承保护优秀民族文化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3、增进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间的友谊,为学校工作打开了新局面。

在开展此项活动中,我们紧紧抓住教育质量这一中心,把学校工作与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相结合,与老百姓最关心的子女教育相结合,在访查,深挖的同时,不忘本职工作,把深挖资源与家访结合起来,收集老百姓对学工作的各项意见和建议,同时对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子女,贫困户进行对口帮扶。这一做法,既收集到了我们所需要的资料,又帮助了老百姓,更难得的是得到了社会的赞誉和认可,无形之中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名誉,为更好地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创造了条件,大大地调动了全社会挖掘,传承保护优秀民族文化的积极性,许多民间艺人积极主动献计献策。为我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既节省了时间,又拓宽了空间。

4、拓宽了视野,调动了学生,改善了条件

在开展此项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兴义市民宗族的资金投入,弥补了开展此项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根据活动需要,我们都通过精心预算,购置了活动所需的一系列乐器、服装。这项投入,吸引了一大批学生投入到此项活动中,为开展此项活动保障了物质基础,同时,在活动中,我们根据工作需要,我们适时调整工作计划,成立了资料收集整理组,校本教材开发组,这两个小组的建立,为了解,研究我校民族文 4

化特色提供了大量的原始依据,为实施素质教育开辟了捷径,通过广大教师的收集,整理与编排,提高了教师进行民间民族文化研究的能力,为我校开展校本教研创造了条件。

5这段时间以来,兴义市市民宗局领导极力给予我校的全面支持,使我校到八中参加了兴义市原生态民族舞蹈汇演,并且在2012年我校纪念“一二。九”活动展现《栗乡情》、《薅秧舞》、《布谷催春》等特色的原生态大型民族舞蹈(舞蹈汇演有视频材料),这些原生态的民族舞蹈多次在学校表演、参与平岸布依族村寨举行秧苗节活动表演,兴义市各地大型文艺活动进行汇演,迎得黔西南州、广西、云南等各地群众的好评。充分肯定了我校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取得的成绩。为我校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特色创建营造了浓郁的社会气氛和社会环境。为在校园内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奠定了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

1、教师时间紧,阶段性任务强

开展此项工作,绝大多数时间教师是利用课外时间,教师都是兼职的,教学任务紧,没有多少业余时间投入到深层的收集,整理与节目编排中,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投入到此项活动之中。不能够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2、老百姓时间紧、能够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都是年纪较大的老人,作为老百姓与教师,作息时间是不尽相同的,他们没有多少时间来配合学校开展此项工作。多数老人行动不方便,很多民间文化内容掌握在脑海当中我们没有充足的 5

时间去完全收集到手。

四、下一步的打算

1、结合学校学科特点,重点抓好布依族乐队、古乐八音、原生态民族舞蹈、民族体育、布依族民间手艺、布依族民族服饰、布依族民歌、布依族民俗饮食与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紧密结合。

2、抓紧深入开展民间文化内容的深入搜集,调整作息时间,抓紧收集原始资料,因为熟悉民族文化的多数是年越古稀之人,让民族文化精髓不因人员的流逝而消失。

3、加大民族民间研究的力度,开展布依族乐队、古乐八音的编辑,原生态民族舞蹈的编排,民族体育的布依族民间手艺、布依族民族服饰、布依族民歌、布依族民俗饮食的传承,使其有机地与学校各项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根据地方特色,安排调整课时计划。保证我校民族文化凸显本土特色。保证我校教育为地方发展融为一体。

4、加强专业引领,提升教师执教水平

将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除了争取州市民宗局、州市教育局等部门的支持指导外,对教师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单靠教师在师范院校学的那点儿知识是不够的,在此活动中,除了将少数教师派出进行专门的短期培训外,最主要的是要走出校门,走进平安等布依族村寨和田间地头向民间艺人学习,对难度较大的要将民间艺人请进校园坐堂授艺,培训教师,这才有助于在校园内开展民族民间文化学习教育活动。

5加强后勤保障,确保活动开展

将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是一项费力费时而又花钱的工程,对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校必须将所需经费进行科学预算,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根据《兴义市仓更镇中学民族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和工作开展实际情况,确保资金到位。

6成立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教研机构,加强课题申报和研究确保民间文化进校园出成果。

总之,在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工作中,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也深感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但要真正做好此项工作,还需要民宗族及各级领导的支持与重视,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和民间艺人的工作积极性,全策全力,进言献策,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精神一定会在我校蓬勃发展。

兴义市仓更镇中学

二0一三年三月七日

篇2:仓更中学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进校园活动总结

我校在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民宗局、县文化局及屯脚镇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更是开展得如火如荼,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达到了传承、保存、弘扬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同时还转型到培养学生特长的目标,到目前还荣获了不少殊荣,学校自2009年6月1日在州、县民族与宗教事务局联合授予屯脚中学为州级“民族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以来,学校制定了强有力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民族舞蹈:2011年我校对苗族服饰投入10000元进行制作,并补充了近6000元的舞蹈道具,为一年一度的“贵州•兴仁•鲤鱼•八月八”苗族风情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编排后苗族板凳舞操正式成为了学校的课间操,全校1200余人组成了声势浩大的千人板凳操,舞出苗家风采,展示民族风情。这是板凳舞操历史上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板凳舞操。其中扩建的200人苗族板凳舞操表演队舞蹈水准都比较高,多次被县文化局、教育局推荐代表县一级到外界进行表演和参加比赛,荣获了不少殊荣。下午5:10—6:00是我校民族民间文下午5:10—6:00是我校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项目的排练时间,这段时间中,文艺部的各舞团各乐团都在进行舞蹈、音乐排练,有练板凳舞的、劲舞的,有练合唱、独唱的,有练竖笛的,有练苗族舞的,以及练芦笙的等等,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二、我校以开办民族音乐班为示范点:全面带动了学校民族

1音乐的发展,我校刘继坤、赵昌英老师为学生排练了苗族原生态合唱系列县级舞蹈大赛上荣获一、二、三等奖。2011年我校对民族乐器投入2000元进行制作,其中包括芦笙、横笛、竖笛、二胡等。每周安排两节民族音乐课,学生在苗族敬酒歌、苗族飞歌、布依山歌、二胡、笛子的演唱和演奏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和技巧。

三、民族体育:

民族体育的引入,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性,使他们真正热爱学习、愿意学习,能够更好的达到学习的目的。我校张祥敏、岑金芳老师在民族体育教学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热情与精力,更多的耐心与汗水,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体育锻炼,使学生的体质有了新的突破。加之2011年我校补充了价值5000余元的体育用具,其中包括高脚、陀螺、板鞋、押加等民族体育用具,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开展陀螺、押加、高脚竞技、大象拔河比赛等活动,使得民族体育有了较快的发展。

四、民族手工艺:

1、教师到民间收集和学习手工艺有了一定的成效。

2、美术老师利用美术课教授学生民族刺绣方法,例如刺绣中的画图、剪纸等。

3、在2011年5月中旬,举行一次以“民族刺绣剪纸”为主题绘画比赛。

五、校本教材的编写:

自2011年学校就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了“民族文化办公室”,全面、系统研究实施民族文化的教育教学工作。办公室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结合黔西南州民族文化特点,对《苗族布

依族文化(上)》、《苗族布依族文化(下)》进行第一次修订,内容涉及到苗族、布依族的起源与发展、民族歌舞、民族节日、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建筑、民族工艺、民族医药以及文化旅游、民族历史人物等等,图文并茂。学生在阅读、列举、尝试、演练等过程中,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原动力,从而升华了热爱本民族的情感。校本课程的实施,让民族文化教育走进了课堂、步入了常规、扎进了师生的心里。我们将“民族文化课程”作为校本课程进行研究,纳入教学计划,排上了课表,每周每班一节课,纳入了课程重要内容。

回顾一年来工作,我校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获得很多的殊荣,但离上级的要求差值甚远,按学校的规划和领导的要求还没有圆满完成任务,所以我们在不断的总结和回顾。如今,虽然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包括学生的泄气,一些老师的埋怨等,但相信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我校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在未来前进的道路上,我们一定会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做得更好,逐步提高我校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绝不辜负上级领导对我校的信任和厚爱,争取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好更优秀的成绩。

兴仁县屯脚中学

篇3:仓更中学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在学校校徽图案的设计中, 充分利用黎苗传统文化中“大力神”的图腾元素, 把思源学校的“思”字的外形特征 (上“田”下“心”) 与“大力神”的外形特征相融合。大力神是力量、智慧、健康与向上的象征, 同时也代表着源头和传承, “田”字寓意希望之田, 大力神手托希望之“田”, 寄寓黎苗同胞世世代代用强大的力量把下一代高高托举并辛勤奉献。将“思”字与“大力神”元素打散重构, 完美结合在一起, 配合成一个“钻石”状轮廓构成标志。一走进琼中民族思源实验学校的大门, 教学楼、展示厅、图书馆、体育场、各种展板、标志、档案等等地方, 都能看到校徽图案, 在校园环境文化中处处穿插这些黎苗文化元素, 丰富和补充了校园文化, 令人耳目一新。

校园中, 有与海南和琼中有关的名人柱林、地理人文柱林、名胜古迹柱林三个版块, 有80幅图文并茂的展板悬挂在30根柱子上, 学生进出教学楼门、到操场活动、去食堂就餐时都会看到它们, 受到黎苗文化润物无声的熏陶。教学楼通道7.5米高的左右墙柱上镶挂着两幅民族画——槟榔树与椰子树下, 有几位黎族苗族的同胞在参与各种生产劳动, 描绘了黎苗族生活祥和的场景;尤为注目的是一副色彩斑斓的织锦前, 三位妇女在欢快地交流着她们的创造和享受。两幅图位置突出, 格外醒目, 表现了人民的勤劳和创造, 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富于创造、热爱劳动。“海南名人”走廊, 展示了海南历史人物的光辉业绩和精神品质, 让学生了解海南历史名人, 激励学生好好学习、艰苦奋斗, 积极投身于家乡的建设之中, 为海南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表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与和谐的“民族知识台”是学生大型集会的重要场地之一, 首先介绍黎族和苗族, 然后让学生了解其他的民族, 认知我们家庭的每个成员。为了落实民族文化“三进”校园, 学校制定出台黎苗民歌、民舞、民服“三进校园”工作方案, 每年组织学生参加黎苗“三月三”传统佳节文化交流, 每学期举办民歌民舞民服进校园活动, 举办民族艺术节, 让学生讲解《翁汪的来历》、《翠花姑娘与五指山》、《营根比武》 (琼中县城所在地原来叫“营根”) 等民间文学, 运动会设置竹竿舞比赛……这些活泼爽朗的活动, 气氛热烈诙谐, 为广大黎苗师生所喜爱, 力争实现“唱民歌、跳民舞、喜民服”的目标, 让黎苗文化永驻琼中, 根深蒂固。

每年“三月三”学校举办黎苗文化校园艺术节, 全校1200余名师生全部参与, 开展以黎苗的民乐、民舞、民歌及现代歌舞组成的民族艺术活动。根据活动需要, 通过精心预算, 购置了活动所需的一系列器械、服装。主持人、演员唱着歌、领着舞, 台下师生观众、家长代表欢聚一堂, 汇聚成一场精彩纷呈、全校狂欢的盛宴。第三届黎苗文化校园艺术节以“黎苗风情乐思源”为主题, 以民族文化为主, 黎苗风情为导, 节庆期间举行了黎苗歌会表演、民族歌舞专场演出、海南黎族苗族服饰展示以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黎苗民间文学故事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这期间允许学生不穿校服而穿本民族的衣服。学生表演的节目, 有的手执花伞跳起古老独特的竹竿舞、银铃双刀舞、槟榔舞等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舞蹈, 有的参与“打叮咚”, 形成此起彼伏、持续不断的满校园“叮咚”响的热烈、喜庆的场面。有时歌声此起彼伏, 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艺术节的欢乐。

学校开设黎苗族传统民歌、竹竿舞和竹木器乐等课程或兴趣班、培训班, 让黎苗民间传统文化进校园入课堂。学校“三月三”文化论坛兴趣小组, 用了近一个学期的时间对当地具有特色的舞蹈、民歌、剪纸、民间传说等艺术进行收集, 并请进班级, 深受学生的喜爱和得到家长的支持。针对琼中县所在地民间文化底蕴丰厚, 地域分布较广, 学校将师生分为小组, 重点搜集了散落在四村八寨的民间戏曲、民间歌谣、民间传说、民族饮食、民间风俗、民族英雄人物以及民间工艺制作等原始资料。竹竿舞通过校队的辐射已经普及全校, 每周至少用两节课排练, 如今, 我校民族舞蹈类常有节目就有6个, 这些舞蹈基本上都可以拿到外界进行表演和比赛。我们还请当地黎锦传承人手把手教授学生织黎锦, 在此过程中认识黎锦, 学生兴奋不已, 男生一点也不亚于女生的认真细致。

随着时代的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出现了变异甚至毁灭的危险局面。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抢救、整理、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显得日益紧迫, 刻不容缓。面对优秀民族文化的日渐萎缩, 学校决定实施黎苗文化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学校调查显示, 有91.2%的学生对本民族有深厚的情感, 他们愿意好好学习, 建设琼中, 为海南岛的富强添砖加瓦, 表明乡土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有良好的学生基础。在家长中调查发现, 他们对乡土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很支持, 说明有社会基础。为此, 学校开发了校本教材《黎苗文化解读》, 从“神奇绚烂的人文资源”“多彩丰富的自然资源”“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广阔的生产劳动资源”等方面解读黎苗文化。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确定实验教学的对象、内容、课时、人员, 利用18周时间, 总授课54课时, 完成了教学任务。校本课程的实施采用“先实验, 后推广”的开发策略, 今年, 在总结实验班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正式在全校范围内全面推行。

篇4:让民族文化进校园

【关键词】本民族文化幼儿园 神秘水族艺术教育

“民族文化是一切文化的母体”,同时民族文化也是一种基础文化、是最底层次的文化,是通俗易懂的最易被人类所接受的文化,它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对于幼儿来说,这样的一种文化也是他们所喜爱的、乐于接受的。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因此作为教育者应当在现实条件下,更有效地保护、继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同时合理的利用这些存在于幼儿生活中的民俗文化元素,将民俗文化的优势融入到幼儿教育之中,使之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有益元素。我园试图从创设民间美术环境,营造民间美术教育氛围,开发民俗文化课程资源等角度为切入点全面开展民间文化活动。

一、创设室内外环境,引发幼儿关注生活的民间艺术教育环境

(一)利用公共区域,营造具有浓郁民间文化环境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民间艺术渗透于环境布置中,创设与美术教育相适应的富有民间艺术和表现民间艺术的机会与条件,基于上述,我们巧妙地运用活动室外的门、窗、墙面、走廊等空间位置,营造了浓郁的民俗艺术文化氛围,让幼儿从中体验到本民族的美术特色,获得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我们还在民族味极浓的筛子、簸箕上张贴关于水族的作品,让孩子们接触大量的传统艺术感染和熏陶的同时,更以包容的心态接纳世界的优秀文化。2、提供视听一体的民间文学环境,让幼儿体验民间文学的丰富与优美。

优秀的民间文学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我们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层面,让幼儿体验民间文学的丰富与优美。在视觉层面上,我们创设了贯通一楼二楼楼道墙面的民间故事壁画。水族传说《远古走来的贵族》让幼儿初步了解水族人“迁徙、繁衍”的传说,领略水族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顽强的精神。孩子们在餐后散步和入园、离园经过壁画墙时,都可以通过壁画进一步熟悉故事中的角色形象,萌发对中国经典民间文学作品的喜爱。在听觉层面上,我们选取生动活泼、朗朗上口欢快的水族歌曲,通过园内的广播系统在晨间、午睡起床、离园等时段渗透性地播放。

(二)依托班级环境,打造更为适合各班幼儿年龄特点的环境

教师分别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兴趣需要和本阶段欣赏内容来创设的欣赏性、趣味性,富有特色和个性的班级環境,营造浓郁的民间艺术气息。如大四班开展《我是水族人》的主题活动,教师根据幼儿不断生成兴趣需要在墙壁上装饰了染布、水族服饰、银饰、铜鼓图片、马尾绣等,随后又以“水族端节”、“我爱水族”、“神秘水族”、“水族棋类” “书画同源”等分支方案活动,形成了一面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特色环境。老师将幼儿的彩墨作品和水书挂在芦苇杆编织的席卷上,粗糙,灰黄的芦苇杆与精致的作品和鲜艳的颜色的映衬下,就如同柔软、淡雅的沙发旁摆放了一尊粗犷的野人木雕一样,随意中见精致,粗糙中见细腻,使环境更具艺术魅力和传统文化品味。

(三)利用开放的区域活动,再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园

根据幼儿认知,情感发展的特点及审美教育活动的形象性、情感性、实践性、潜移性等特点,应多创造条件让幼儿在反复感知中去体验、去理解,在多操作和创造活动中去创作,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为此,我们为幼儿创造了民间艺术园,在这个民间艺术天地里,幼儿不仅能观察、欣赏到优秀民间艺术作品,而且也能感受到浓厚的民间艺术氛围,从而激发幼儿对艺术美的追求和强烈的观察欲、表现欲和创造力。民间艺术园的内容为益智区、美工区、表演区、欣赏区四大类。在欣赏区内有水族的民间艺术工艺品、服饰、挂饰、建筑及节日图片,民族饮食等特点。通过欣赏,有助于幼儿了解民间的风土人情,便于他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观察力及审美能力。在美工区内是水族美术的展览及操作区,像折纸、剪纸、编织、及传统水书,同时提供民间美术作品,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得到智力的发展,同时也感受到水族人民的智慧。

二、开展民俗特色课程,促进幼儿发展。

民俗文化渗透于幼儿园课程当中,一方面,作为民族文化的各种艺术形式,可以为幼儿提供真实、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一方面将民族文化作为方法和实践活动,让幼儿通过具体操作、审美体验和情感交流等让幼儿体验学习民俗文化带来的愉悦。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融入到课程中,不仅能发挥本身的民俗文化的韵味,还能作为载体融入到教育活动的领域之中,让孩子们在了解民俗文化的而同时,也学到了知识。如:我们在以“水族”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中,我们为孩子讲述了有关水族的故事:水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水族的节日——端节是全世界过得最长的一个节日,端节的祭祀仪式等,水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通过观看影像对水族进行基本了解。在班级开展亲子活动“我收集的水族…”,请家长帮助幼儿收集关于水族的物品,在活动这一天,幼儿兴趣十足,纷纷展示了自己收集到的有关水族的物品,幼儿通过体验和提高了自己动手能力,同时通过收集让幼儿更加深入了解了水族的民俗、民情,让孩子在参与学习中感受民俗文化的精深。

我园不断地将民俗文化元素运用在幼儿活动之中,从环境布置到活动素材,既有现实美,又有艺术美,从幼儿生活中来,同时又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感染着幼儿,促进幼儿美感的发展。用“心”体验,用“意”创造,用“情”耕耘,让本土民族文化走进幼儿园,我们作为教育者从

篇5: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紫云自治县宗地民族中学

紫云县宗地民族中学位于贵州省紫云县城东南隅,地处麻山腹地。

这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民都是苗族,有少部分的汉族和布依族,这也是亚鲁王的故乡。

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人士和全乡人民的关心和支持下,全校教职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创业、开拓创新,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

目前,学校正在以科学发展观创新办学思路,以独到有力的管理措施、严谨的教风、求实的学风和文明的校风努力创造一所让学生安心、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农村民族中学。同时,在民族民间文化的教育工作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民族民间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础。把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不仅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推进,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校只有在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地实现文化传承,养成实现文化传承的意识和能力,使学校的教育更好地体现出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特色。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意见》和省民委《关于做好民族文化进校园方案的通知》,我校从2012年起,成立工作作领导小组针对苗族文化底蕴丰厚,地域分布较广,民族文化异彩实际和学校情况,将学校教师分成几个组,重点围绕苗族的历史文化,人情风俗,文化活动内容及开展的形式等方面内容,重点搜集了散落在紫云县境内的民族体育、民间歌谣、民间戏曲、民间风俗、民族饮食、民族英雄人物(亚鲁王)以及民间工艺制作等原始资料,几年来,我校为

了传承发展我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素质,促进民族团结,加强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培养和提高青少年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紧紧围绕项目学校要求,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调动广大师生的学习宣传积极性,积极争取上级投入,全体教师利用休息时间,在工作小组的领导下,有组织的多次走访乡内的各个村寨、民间艺人,搜集资料,查缺补漏,用好每周1节民族文化课和课外活动时间,扎实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校园文化氛围突出体现了我县民族特色,为深层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气氛,为学校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为申报省级民族民间文化项目学校积累了很多经验,积累了很多资料,为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营造了浓郁的社会气氛。现将这几年来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总结如下:

1、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爱国爱家,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材料,也是创建特色学校,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我们紧紧围绕乡村传统文化,并在教学中去传承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教育不脱离人民群众,真正体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通过几年的努力,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已经成为我校特色教育的重要部分。

2、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随着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凡是参与此项活动的老师,各级领导以及民间艺人都深刻认识到,很多民族民间文化精髓随着岁月流逝,渐渐被人们淡化或遗忘,学校必须要紧紧抓住机会,通过各种途径去挖掘整理,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氛围,唤起全民意识,为此,在这几年的工作中,我校根据实际,结合上级部门的安排,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多次组队走村入寨,进行宣传发动工作。就如何挖掘、保护、传

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友好交谈。为深入开展此项工作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我校精神文明建设长远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挖掘,传承保护优秀民族文化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3、增进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间的友谊,为学校工作打开了新局面。在开展此项活动中,我们紧紧抓住教育质量这一中心,把学校工作与传承优秀文化相结合,与老百姓最关心的子女教育相结合,在访查,深挖的同时,不忘本职工作,把深挖资源与家访结合起来,收集老百姓对学工作的各项意见和建议,同时对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子女,贫困户进行对口帮扶。这一做法,既收集到了我们所需要的资料,又帮助了老百姓,更难得的是得到了社会的赞誉和认可,无形之中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名誉,为更好地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创造了条件,大大地调动了全社会挖掘,传承保护优秀民族文化的积极性,许多民间艺人积极主动献计献策。为我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既节省了时间,又拓宽了空间。

4、拓宽了视野,调动了学生,改善了条件

在开展此项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部门的资金投入,弥补了开展此项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每个,根据活动需要,我们都通过精心预算,购置了活动所需的一系列乐器、服装。这项投入,吸引了一大批学生投入到此项活动中,为开展此项活动保障了物质基础,同时,在活动中,我们根据工作需要,我们适时调整工作计划,成立了资料收集整理组,校本教材开发组,这两个小组的建立,为了解,研究我乡民族文化特色提供了大量的原始依据,为实施素质教育开辟了捷径,通过广大教师的收集,整理与编排,提高了教师进行校本研修的能力,为我校开展校本教研创造了条件。

5、地方党政全力支持,几年来,安顺市民宗局,紫云县委宣传部、政协、团县委、市、县民宗局等部门领导多次到我校调研,观看才艺汇演,充分

肯定了我校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取得的成绩。为我校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特色创建营造了浓郁的社会气氛和社会环境。

6、积极响应县文体广局开展调研的亚鲁王文化的各种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为在校园内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奠定了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

1、教师时间紧,阶段性任务强

开展此项工作,绝大多数时间教师是利用课外时间,教师都是兼职的,教学任务紧,没有多少业余时间投入到深层的收集,整理与节目编排中,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投入到此项活动之中。不能够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2、老百姓时间紧、能够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都是年纪较大的老人,作为老百姓与教师,作息时间是不尽相同的,他们没有多少时间来配合学校开展此项工作。多数老人行动不方便,很多民间文化内容掌握在脑海当中我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完全收集到手。

3、师资不到位

尽管在教师中,有多数是少数民族,但经岁月的洗礼,都已汉化,对深入了解,研究,传承保护带来很大困难。

四、下一步的打算

1、结合学校学科特点,重点抓好民族音乐,舞蹈,体育与制作,使其与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紧密结合。

2、抓紧深入开展民间文化内容的深入搜集,调整作息时间,抓紧收集原始资料,因为熟悉民族文化的多数是年越古稀之人,让民族文化精髓不因人员的流逝而消失。

3、加大校本教材的重新编排力度,开展民族音乐的编辑,舞蹈的编排,体育的开发和工艺制作的传承,使其有机地与学校各项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根据地方特色,安排调整课时计划。保证我校民族文化凸显本土特色。保证我校教育为地方发展融为一体。

4、加强专业引领,提升教师执教水平

将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除了争取市、县民宗局,县委宣传部等部门的支持指导外,对教师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单靠教师在师范院校学的那点儿知识是不够的,在此活动中,除了将少数教师派出进行专门的短期培训外,最主要的是要走出校门,走进村寨和田间地头向民间艺人学习,对难度较大的要将民间艺人请进校园坐堂授艺,培训教师,这才有助于在校园内开展民族民间文化学习教育活动。

5、加强后勤保障,确保活动开展

将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是一项费力费时而又花钱的工程,对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校必须将所需经费进行科学预算,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根据《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和工作开展实际情况,确保资金到位。

6、成立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教研机构,加强课题申报和研究确保民间文化进校园出成果。

篇6: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一、普及民族文化知识。为了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学校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地方课、班队会等阵地进行民族知识的教育,请我县民间艺人到校解读《融水民族文化简明读本》,让学生了解各民族和本民族本地区的地理概况、民族成分、民族来源、风土人情等常识,同时还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把理想教育与民族教育相结合,有效整合教育资源。

二、利用民族文化渗透课程,促进课程改革,开设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我校以综合科为突破,在体育课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普及活动;在音乐课中教学吹芦笙、跳民族舞蹈、学唱原生态苗歌;在美术课中教育学生创作民俗风情画、学习手工刺绣技能等,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元素,为学校课程改革拓宽路子,校园文化的民族特色日渐浓厚,内涵发展彰显特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体验篇

有了理论的支撑,我们开始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奋进。努力做到几个结合,让师生在历练中得以成长。

一、结合苗族特点,营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1.成立了“苗娃合唱团”,专门演唱原生态苗歌;

2.建设一支70人的芦笙队,请我县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校指导; 3.在学校操场四周、教学楼走道两侧、教室前后,随处可见师生的摄影、书画、手工刺绣作品,文化气息浓厚,校园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些作品的题材大多选自苗族文化的精髓,如“芦笙节”的来历、“斗马”的来历、“苗年”的来历、民族服饰等,许多苗族文化成为师生创作的源泉。学校成了继承和发展优秀少数民族文化的一块园地、圣地,以人文教育为主轴的少数民族办学特色进一步得到彰显。

篇7:仓更中学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我校历来把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作为学校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在民族文化逐渐走向消亡的今天,我校全体教师正在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把民族文化引进课堂,不断地进行传承。为了更好的在2012年学中把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工作做得更好,特制订此计划。

一、做好思想动员,调动教师积极性

要想把民族文化工作做好,必须让全体教师认识民族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尽管目前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成绩未纳入教育系统的个人考核成绩,但是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应该抛弃个人的得失,将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进行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只有全体教师思想认识到位,才能在民族文化保护方面拿出干劲。

二、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任何工作,只有将任务细化分解,才能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民族文化教育的内容有很多种分类,学校要根据教师的个人特长进行分工,并把民族文化教学课时计入教师的总课时,制定详细的工作制度和排出可行的民族文化课时。同时让有民族文化功底的苗族教师带动没有基础的其他民族教师,实现全校教师团结进取,共同进步。同时让其它非苗族的教师在民族文化教育实践中实现教学相长,积累经验。

三、实行目标责任制

有了思想动员,有了细化分工,不等于就有教学效果。民族文化教育要结出硕果,必须引入奖惩机制。我校必须把民族文化教育的成果纳入教师的考核和岗位竞聘考核范围,对于民族文化教育成绩斐然的教师,学校将该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纳入“德能勤绩”考核范畴,引入职称竞聘机制,让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形成常规化和日常化。让教师养成主动承担工作量的良好行为习惯。同时,对那些比较懒惰且没有责任心的教师来说,在不改变工作态度就意味着将要失去已得到的待遇,他就不得不加入到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中来。

四、具体分工

1、民族特色绘画,由杨腾老师负责。

2、芦笙吹奏教学,由杨秀凯、张力、杨海明三位老师负责。

3、苗歌教学,由 负责。

4、苗舞教学,由龙昌珍、舒晓华、潘光秀负责。

5、苗拳教学,由潘文斌、曾小平、顾先荣负责。

备注:其他教师认为自己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可以向学校领导申请承担这方面的课时。

五、时间安排(每天下午第二节课之后)

周一苗拳教学

周二民族画教学

周三苗歌教学

周四苗舞教学

周五芦笙教学

六、民族文化教学效果验收时间:每学期的倒数第三周。

篇8:仓更中学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的现实意义

1 . 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具有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源远流长,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部分。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之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独特有的身体文化语言, 是中华子女各族世世代代生活的习俗与智慧的追求。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记载, 目前, 我国体育学者已经成功地挖掘、整理出民族体育977项, 其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达676项。[2]这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元素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内容具有丰富性、形式组织多样性, 多数与音乐、舞蹈融为一体, 不仅能增强人们的体质健康, 而且还能使人们直接感受自身民族文化美的归属。近十年来, 在国家政府的大力倡导下, 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了整理、传承及推广的发展, 避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存空间和文化传承空间受到流失与摧毁, 其中根本出路在于与学校教育形成良性互动, 进校园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最佳渠道, 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步完善的中间环节。学校是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只有在学校教育开展基础上才能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永世传承, 并在现代全球化文化冲击下重新获得得以延续和传承, 才能被更多民族群众认同与认知。因此,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 引入课堂, 纳入教材, 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起到重大的作用。

1 . 2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增强学生体质素质

通过挖掘与整理具有针对性、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引进校园, 并纳入体育课程体系, 不仅使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得到改革, 而且有利于构建校园文化建设, 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众所周知, 目前, 学生每年体质健康都逐年下降, 则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对学生体质起到较大补充, 带动了学生参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也能够有效地提高了体育教学的质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活动除了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开展外, 大部分是以课外活动的形式展开, 比如:班级团日活动、社团趣味活动及学校举办运动会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性地参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活动, 多样化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活动能够使学生在娱乐过程中获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知识, 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 使学生在充满民族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中, 进一步接受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体现, 感受到含蕴伟大的民族精神。

1 . 3 有利于形成精品课程建设, 优化体育课程资源开发

随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的逐渐发展, 为校该民族传统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基础性条件保障。而精品课程建设是创办特色学校的重要依据, 作为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是每所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必然。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体育学下的一个二级学科, 它包括武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统休闲养生三个部分。[3]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实现新课改的必要条件。多年来, 在学校教学改革、竞赛训练、师资培养和各类科研学术的推动与发展下,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初步形成富有鲜明的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体系, 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一大亮点。因此, 学校体育工作者加强整理、挖掘、研究、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 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从而也是构建校本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思路。

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的实践现状

2002年, 教育部下发的《纲要》, 要求指出:弘扬民族传统体育, 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4]特别在北京2008年举办第29届奥运会前与后, 我国政府与各领域做了大量民族文化工作, 尤其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倡导措施, 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据了解, 目前众多所高等学校都热开设公共民族传统体育选修课, 甚至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5]但是根据现阶段的开展现状, 多数学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学校教育主要集中在武术、太极、散打、跆拳道等项目上, 涉及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较少, 如:舞龙舞狮、跳竹竿、毽球、珍珠球、三人板鞋、抛绣球、打陀螺等项目。一些体育界的民族传统体育学专家认为, 由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较强趣味性、健身性、娱乐性等特点, 而且简单易学, 参与的运动量适中, 深受广大师生喜爱。如果学校层面加以重视和利用, 不仅能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而更能达到教学目标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真正意识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入校园重要性。从中, 在实践调研中还发现, 部分学生在课前或校课外活动期间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表示认识程度不多, 因此, 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 是一种在动态中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更为有效的做法。

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的途径选择

必须承认,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地方学校校园文化在文化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 并非所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能成功进入校园,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的途径选择成功与否, 关键所在是理性选择, 科学合理运用的紧迫问题。

3 . 1 学校应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平台

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工作的关键问题是学校层面要充分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是现代社会进程中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效保护、传承、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因此, 在学校政策上, 要加强推广普及的力度, 如: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体育社团活动等, 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学校得到继承, 还可以增强了学生体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快乐, 提高了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认识。

3 . 2 项目选取应因地制宜, 突出地方特色

在选编民族传统体育教材项目上要结合该地区的实际出发, 以本区域、本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重点, 选取出较具有地方针对性和代表性选入教材, 以突出地方特色。如:以广西为例, 抛绣球、板鞋竞技、打陀螺等本土民族项目, 这些项目规则简单、技术易掌握, 普及性强, 深受学生的喜欢, 使大学生学习中感受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熏陶, 从而更显出地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以科学合理地充分挖掘和开发利用。

3 . 3 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人力资源的培养

师资队伍的质量和数量制约着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开展程度和开展成效。针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的问题, 应当必须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师资培训、培养工作, 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发与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而提高教师的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知识, 保障充实民族传统体育人力资源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工作中顺利开展。

3 . 4 规范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器材

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或者课外活动中, 应注意教学安全, 尽量避免出现伤害事故。统一按照国家体委规范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场地器材标准, 满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教学过程中需求与安全性。

摘要: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与归纳法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的意义以及现状进行研究, 并提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的途径选择, 为今后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实践活动提供参考性意见, 以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意义,途径选择

参考文献

[1]陈铭彬.高校民族文化教育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 2014, 8 (37) :48-50.

[2]胡小明.民族体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苏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结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5 (11) :25-30.

[4]教育部教体艺[2002]13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篇9: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进校园对策研究

一、现状分析

花垣县地处武陵山片区核心,位于湘渝黔交界处,总面积1109.35平方千米,人口31.09万,苗族占总人口的87.3%,是中国苗族人口密度最大的县。拥有苗族赶秋等国家级“非遗”项目5个,接龙舞等省级“非遗”项目9个,州级项目29个,县级项目51个,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苗绣织锦艺术之乡”“全国蚩尤文化研究基地”。该县中小学及幼儿园共175所,在校生51566人,民族学校仅4所。调研选取了该县高级中学(含职高)、完全高中、初级中学、九年制学校、城区小学、乡镇中心小学34所,加上县民族幼儿园,共35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研对象合计41042人。

1.广泛开展

为全面提升学校素质教育水平,繁荣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振兴中华民族精神,县教体局针对“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校园美丽,特色鲜明,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在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利用学校主阵地做了大量工作。关注边远村寨,筹措资金,帮助部分中高海拔少数民族聚居区学校,实现了“一无两有”目标(无危房、有教室、有课桌凳),基本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利用现代新技术新手段,有效促进了各级各类学校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广泛开展。

2.成果初现

据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文件有关要求,湘西州教科院设立36所学校为“湘西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研究基地学校”,吉卫民族小学、董马库九年制学校、麻栗场小学、花垣县第三中学、花垣县职业教育中心共6所学校获得该荣誉称号,数量居全州之首。在“首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校和实践基地” 33所获奖学校中,湘西州有9所,而花垣县有3所,占全省1/11,占全州1/3,分别是国土希望小学(珠算)、边城高级中学(苗族武术)和花垣县职业教育中心(苗族服饰)。其中,花垣县职业教育中心2015年成为 “中国微电影大典组委会(湘西花垣)创作基地”“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示范学校”,2016年成功举办“武陵山职教集团民族文化进校园成果展演暨经验交流会”,被授予县“精准扶贫培训基地”,并成为“中国(花垣)蚩尤文化研究基地”;边城高级中学作为该县唯一的省普通高级中学,蚩尤拳大课间操常态化,成立了苗鼓和舞龙舞狮协会,体育节和艺术节常规化,成为“湖南师范大学舞龙舞狮培训基地”,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攀升,体育与艺术教育成果斐然;花垣民族中学实施太极文化、《边城》文化、以孝文化为中心的国学和苗族文化进校园“四进”工程,学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渐入快车道;花垣县民族幼儿园“苗味苗园”特色突出,注重丰富民族文化教育大环境,设计整理了多个苗族本土教学案例,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开发校本课程,录制视频专题片,加强综合建设;花垣县道二学校的“书香校园”建设独树一帜,保护、传承、发展“三不误”,发展态势较好。

总体上看,各校朝着“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方向发展,涌现出20所代表性学校,成果初现。

3.方兴未艾

从抓好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教育的宣传、贯彻,切实帮助民族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突出其特色建设入手,以点带面,梯次推进。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借助本土苗族文化元素优势,分别开展了苗歌、苗绣、苗鼓、苗拳、舞龙、舞狮、剪紙(踏虎凿花)、苗画、苗族服饰、苗族乐器、接龙舞、打糍粑、竹竿舞、花灯、腰鼓、秧歌、民族绝技、竹编、双鱼教学、珠心算、太极拳、苗族礼仪、苗族童谣、诵读国学经典《弟子规》《养成教育三字经》、苗味苗园、书香校园、少年宫、诗画社、长征组歌、爱国主义、环境建设和制度建设及其他苗族音体美传统项目等活动。立足于增进民族团结进步、构建和谐花垣、花垣变花园这一背景,以民族文化进校园为载体,深入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促进师生综合成长。部分学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苗族文化资源禀赋较好的有利条件下,受限于某些综合因子制约,民族文化进校园方兴未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观念误区导致重视程度不够,民族意识不强

调研发现,部分领导过于重视应试教育,个别人认为,民族文化进校园是活动而非常态化工作。这种观念误区,必然会忽视民族地区学校贯彻党的民族教育政策的责任和义务,忽略素质教育与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相互作用,民族意识不强,导致重视不够,措施不力,流于形式。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差异大,政府、民宗旅文广新局、教育局等部门存在观念差异,重视程度不一,部分校负责人不重视,导致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在学校这一主要渠道和主要载体上未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综合作用和倍增效应;二是发展不均衡,总体上看,城乡差异大,民族校与非民族校差异大,中小学幼儿园公办与民办之间差异大。

2.支持体系不健全,未纳入常规考核

政府各部门统筹协调不够,在构建和完善民族文化教育支持体系上短板较多,缺乏统一的工作机制,未能在资金、政策、资源、人才、组织、制度、考核标准等方面有效整合,受领导个人偏好的影响较为突出,具有任务性、临时性、应急性等特征,未能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规定,在目标、内容、实施效果等方面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连贯性,加之领导者与师资的异动缺失、经费困难、升学压力、职业倦怠,影响到该工作的可持续性。

3.人才短板突出,师资培训不足

目前,该县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城乡之间、中小学之间义务教育资源总量偏低,教育质量差距较大。教师队伍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边远地区个别学科师资紧缺。专业幼教人员严重缺编,影响学前教育发展;职教中心“双师型”教师短缺,引进难,限制职教发展,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城镇化加快的影响,撤乡并镇的震荡,教育布局的诸多制约因素,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办学规模和素质教育质量,影响着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稳步推进。各校普遍缺乏民族音乐、民族舞蹈和民族体育教师,农村贫困地区民族师资严重短缺。在聘请民间艺人、演出团体、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等方面,涉及待遇、安全隐患、制度保障诸方面,各校各行其是,在指导培训上缺乏统一规范的执行标准,缺乏专业的创意人才导引,专项培训路径较窄,资金匮乏,大多数学校手段单一,同质化现象较突出并停留在较低层次。

4.涌现部分成果,停留在“墙内开花”阶段

民族文化进校园包括物质文化的“固态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活态文化”。该县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校园标志性建筑不多,在“活态传承”上未表现出强大的“软实力”。部分校开展了一些相关的校本开发和课题研究,有的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推广应用上乏善可陈,实验推广局限在校内进行。如吉卫民小的“双语双文”教学实验,开办了四个苗文班,2008年被指定为“湘西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实验校”,项目实施至今,尚未在全县乃至州内外由点到面实现推广应用,还在“墙内开花”阶段。该校省教育学会课题《苗族民间艺术在学校传承的有效途径》2015年已经结题,尚未体现其应用推广前景,在如何上水平、上档次、上规模方面还未有作为。

5.管理与研究职能错位

民族文化进校园,涵盖政府统领下的民宗旅文广新局、教育局等部门,须由行政管理部门强力推进、督查落实,各乡镇政府应参与到对辖区内学校相关工作的管理、指导、督查、落实,县委、县政府应建立对上述部门的相关考核评价体系。县教科所的职能局限于研究、管理、指导、服务,业务上属教体局管理,相当于教体局智库。目前,教体局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由教科所这一研究机构行使教体局的行政管理职能,既無法给予各校以政策支持,也不能提供经费保障,更无法实施奖惩措施,即使在教科研方面,考核评分权值也很小,无法直接与教体局之外的其他职能部门进行高效对接。单就教科所相关的人员配置看,仅限于一位专职地理教研员,同时承担全县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其效力可想而知,不容乐观。

三、对策与建议

民族文化进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一种情怀,更需要领导重视、部门联动、经费保障、措施得力、督查落实、奖惩到位,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刻不容缓。

1.党政共抓齐管,行政部门联动形成合力

县委、县政府要把民族文化进校园作为“五进”(进农村、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的重中之重,建议纳入省财政专项预算发展基金,至少纳入县级以上,做好全民共同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战略决策、规划设计和部署实施,旨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助推地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达成精准扶贫的智力支持目标。行政推动是“尚方宝剑”和“定海神针”,也是排除“沉疴”、斩断“懒政”的“披甲锐器”,要明确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领导责任,由县委、县政府牵头,民宗旅文广新局、教育局等部门建立常态化领导机制,设计切实可行的文化支持体系,建设综合评估考核办法,将各乡镇党委、政府纳入到目标管理之中,加强政府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形成合力,共生共赢。

2.确保资金投入,启动“六个一”工程建设

确保资金投入,既是党委政府面临的现实课题,也是该项工作常态化可持续推进的发展瓶颈,更是达成民生事业精准扶贫目标的“刚性需求”,民族地区的扶持资金,要予以适当倾斜,确保投入到位。具体抓好“六个一”工程:一是民族学校有一处民族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二是每个学生有一套民族特色服装;三是代表性(示范性)学校有一套民族常识教材;四是每个学校有一台民族民间传统文艺节目;五是有一组竞技水平较高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六是每个师生有一个民族技能特长。

3.突出重点抓落实,着力抓好10项工作

一是全社会充分认识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二是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文件精神,巩固和加大工作力度;三是各校要高度重视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四是各乡镇要落实民族文化进校园的主体责任,将其纳入年度工作目标绩效考核内容;五是实行项目补助资金投入差别化;六是将以集体表演内容传承转为提高个人技能内容为主的传承思路;七是学校走出课程即校园误区,加大校本教材(课程)开发力度,做好应用推广;八是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比赛活动,促进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九是县民宗旅文广新局要按月给受聘到学校上课的传承人发放补助,并与每个传承人签订传承协议书,确保宣传指导;十是各乡镇政府和项目学校要明确相关工作人员负责的相关工作。

4.理顺管理研究职能,实施多元一体化战略

教体局设立校园文化建设职能部门,以民族文化进校园为引领,坚持教育性、自觉性、融合性、多元性、整体性“五原则”,抓好精神、制度、行为、物质文化建设。教科所担纲教体局智库,配套2至3人,成立民族文化进校园发展研究室,专司全县该项工作的研究、指导、管理、服务。全县一盘棋,鼓励差异化,认真研究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尽可能立足于本土苗族文化元素,把蚩尤文化作为当地的政治经济资源适度开发,融入校园文化和教育教学。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注重提升民族精神,校际联合,资源共享,多元一体化,打造文化校园、特色校园、魅力校园品牌,全面实现学校素质教育个性化内涵式发展。

5.项目引领多跟踪,打造民族文化智力硅谷

立足于政策、资金、项目、人才体系建设,以项目引领为主要抓手,积极构建民族文化元素库,围绕示范校和基地校建设,加强文化场馆的布局设计和项目落地,发挥政府的保障力,院校教育教学的助推力,行业协会的技术支持力和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力,形成四力合一的培养局面,构建一个高效运行的民族人才培养模式。正视花垣蚩尤文化优势,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找准坐标,“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走出去”,“请进来”,学校、社会、家庭多方联动,各部门密切合作,做好跟踪管理服务,社会给力教育,教育反哺社会,努力挖掘包装一批学校,谋划民族文化盆地,构建民族文化智力硅谷,撑起助推当地生态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的一片天。

6.发扬“工匠精神”,注意五个方面

民族文化进校园离不开“工匠精神”,其要素是乐趣、情怀、睿智、坚韧;精髓是用心活、用心干、用心经营、用心诠释人生。各校负责人关乎学校素质教育发展方向、进度和质量,特别需要具有“工匠精神”,围绕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具体要做好5件事:一是要有突出办学特色的坚定理念;二是要结合自身实际找准特色办学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三是要凝智聚力创新学校素质教育发展路径;四是要大力开展节庆、主题活动,适度宣传营销,注重理论研究,通过校本研修和特色课题开发铸造学校品牌;五是学校要做好“两个服务”,既服务于学校内涵式发展,又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劳资关系下一篇:已还款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