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式与方程

2024-04-30

教案式与方程(精选8篇)

篇1:教案式与方程

式与方程

邓军菊

2010年5月19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用字母表示数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

教学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教学难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解简易方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在课前整理式与方程这部分内容发现了几个知识点呢?

二、教学实施: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a、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简明地表达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b、做练习,并在练习中发现字母和数字相乘的注意事项

2.等式

意义、性质

3.方程及相关概念:方程的定义、方程的解、解方程、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判断下列等式,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并说明理由. 18+25=

435x+4x+8=3

5x-2=8 4×3-18÷3=6

3x+5=7

a+4 4.解方程:

a、通过解方程7x+3=6揭示解方程的依据有:根据等式的性质

根据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根据一个因数=积÷另一因数

b、学生练习解刚刚判断出来的方程:

5.列方程解实际问题 a、优点

b、例题:学校组织远足活动。原计划每 小时走3.8千米,3小时到达目的地。实际2.5小时走完了原定路程,平均每小时走了多少千米?

先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老师通过这道题目揭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关键。C、做一做,将刚讲的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关键运用到实际操练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题意的能力。

三、小结:

1.学生小结,老师出示课件

一、用字母表示

二、等式: 意义、性质

三、方程及相关概念:

四、解方程:

五、列方程解实际问题: 步骤,关键 2.测试题:

篇2:教案式与方程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等式的性质,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渗透初步的代数思想。在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方程、方程的解及解方程的区别、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的理解。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ax±b=c”、“ax×b=c”、“ax÷b=c”、“ax±bx=c”等形式的方程解法,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3.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数量关系的能力,体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便性。

教学重点、难点:用字母表示数和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一、用字母表示数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我们知道,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简明地表达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我们通过下面的例子。边回忆、边总结以前学过的内容和方法。

大家先想一想。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字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应该怎样写?例如,a乘以4.5可以怎样写? s乘以h可以怎样写?(a乘以4.5可以写成a×4.5或a·4.5或4.5a。不可以写成a4.5。s乘以h可以写成S.h或Sh)指出:除了不能写成a4.5以外。其他都是对的。

例l、用a表示单价,x表示数量,c表示总价.写出下面的数量关系式。

(1)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公式;

(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的公式:

(3)已知总价和单价。求数量的公式:(4)如果每文圆珠笔的价钱是3.75,要计算买8支圆珠笔要用多少钱,应该用上面的哪个公式? 巡视时,注意观察学生用的字母和公式的写法是否正确、发现遗忘的要及时辅导,并纠正错误。写完后,集体订正。2.做教科书第92页第1题。

二、简易方程

1.复习方程的概念。

(1)出示复习题:下列等式,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并说明理由。

18+25=43 5x+4x+8=35

x-2

4×3-18÷3 = 6

3x+5=7

a+4 我们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方程的特征是:它含有未知数,同时又是—个等式。(2)提问:方程与等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指出: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可以用集合图表示给学生看。(3)举例说说什么是等式的性质?你怎样理解“同时”、“同一个数”、“0除外”这些词的?利用等式的性质可以做什么?

(4)说一说“方程的解”与“解方程”有什么区别? 2.复习解简易方程。

例:解下列方程,并写出检验过程。3X+5=7

5X+4X+8=35 学生做题时.教师巡视。注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和及时纠正错误。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是应用了加、减、乘、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和一些运算定律。3.做教科书第92页上面的第2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别按照复习的过程叙述和小结复习的内容。

三、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

1、说出下面各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1)养禽场一共养鸡鸭600只。(2)红花比黄花少25朵。

(3)参加航模组的人数是参加美术组的3倍。

(4)花金鱼比黑金鱼的1.2倍还多8条。

3、P93第6题。

课前让学生了解自己穿的鞋的码数和厘米数,课上完成时出示码数和厘米数之间的换算关系后,让学生验证这种换算关系正确与否,后引导学生分析知道厘米数求码数与知道码数求厘米数通常应各采用什么方法解,再让学生独立解答填表,最后全班交流。

四、补充

1、在()里写出含有字母的式子。(1)3个x相加的和(),3个x相乘的积()。(2)一批煤有a吨,烧了8天,平均每天烧m吨,还剩()吨。(3)一个圆柱底面半径为r,高为h,它的体积v=()。(4)松树高y米,杨树比松树的3/4少5米,杨树高()米。

(5)小明今年a岁,小华今年b岁,经过x年后,两人相差()岁。

2、判断。

(1)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2)方程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方程。()(3)畜牧场养了600头肉牛,比奶牛的2倍多80头,求奶牛有多少头?可以列式为600÷2+80。()

3、选择。

(1)下面的式子中,()是方程。

A、25x

B、15-3=12

C、6x+1=6

D、4x+7<9(2)x=3是下面方程()的解。

A、2x+9=15

B、3x=4.5

C、18.8÷x=4

D、3x÷2=18(3)当a=4,b=5,c=6时,bc-ac的值是()。A、1

B、10

C、6

D、4(4)五年级种树60棵,比四年级种的2倍少4棵。四年级种树()。

A、26棵

B、32棵

C、19棵

D、28棵

4、列方程解答下面各题。

(1)养鸡场一共养鸡650只,其中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1.6倍,养鸡场养母鸡多少只?(2)学校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参加书法组的有36人,比美术组的2.5倍少9人,参加美术组的有几人?(3)甲、乙两桶油,甲桶油的重量是乙桶油的3倍,如果从甲桶取出28千克,乙桶加入4千克,这时两桶油的重量相等,甲、乙两桶原来各有多少千克油?

课前思考: “整理与反思”中的3个问题,可采用先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的方式进行,讨论时要让学生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要加强一些相近知识的比较,如等式与方程的比较,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比较等。要注意培养学生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方程解好后自觉检验的习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前先分析数量关系后解答的习惯。要重视学生分析理解数量关系的训练。

课前思考:本课时的复习内容有两大块:用字母表示数和方程,就教材而言,我们在“整理与反思”中需要帮助学生系统整理这两块内容。当然在整理与反思的环节中可以穿插进行教材提供的配套练习,这样更能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内容。沈老师的复习课的设计体现了这样的做法,我也会按这样的教学思路来上本节复习课。

在复习“用字母表示数”中,需要帮助学生理一理,特别是有些注意点要强调。如:在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里,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或用“.”表示,但数和数相乘时,乘号不能省略。数字和字母相乘省略乘号时,一般把数字写在字母前面。1与任何字母相乘时,1都省略不写。注意2a与a2的区别。在复习“方程”时,除了复习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外,还要在解方程时突出检验的重要性,在列方程解决问题时突出书写格式和检验方法并要结合教材提供的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了解一般哪些实际问题适合列方程解答。

沈老师补充了很多较实用的配套练习,估计课上来不及完成,还需另找时间组织学生练习。课后反思:这节课主要复习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以及方程的意义和解法。先组织学生讨论三个问题,首先要求学生举出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公式、运算律和数量关系;然后要求学生说说方程与等式的联系和区别,在比较中进一步明确方程的含义;接着要求结合具体的例子回忆并整理等式的有关性质,在整理中进一步理解解方程的依据和方法。如练习第1题,让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应用价值,第2题,使学生加深对等式性质的认识,并自觉整理有关方程的解法。其中第6题让学生利用鞋的码数与厘米数之间的换算关系,学生对这个题目也比较感兴趣,根据已知的码数列方程求出相应的厘米数,或根据已知的厘米数列算式求出相应的码数,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课后反思: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用字母表示数有一部分学生已经遗忘,如1和字母相乘,1是不用写的,数字和字母相乘,乘号要省略,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a的平方表示两个a相乘,而2a表示2乘a,这一点要让学生区分。在括号里写出含有字母的式子,有一部分学生完成的不够好,尤其是补充习题上的一题用r表示圆锥的底面半径,h表示圆锥的高,要求写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完成的很不好。

关于方程和等式的一些基本知识,学生都能掌握,如果题目的难度有所增加,如补充的最后一道应用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束手无策,需要老师的指导,尤其是一些学习困难生,讲解一遍对他们来说也是不够的。课前思考:认真学习了沈老师对式与方程这个内容的整理与反思,沈老师除了教材上提供的习题内容外,补充了很多平时学生易错的内容,我的教学进步比组内老师慢一些,她们的课前思考与课后反思对我是很大的帮助与建议。

结合教学内容以及沈老师的教学设计预案,我想将教学设计作略微调整。

1、与潘老师的想法相同,先通过讨论整理与反思的三个问题,让学生对原有知识沟其回忆。

2、复习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特别是沈老师在前后两节课中补充了很多相应的练习,特别是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的习题,我想将这两节课中涉及到的内容先整理与复习。并将第93页上第9题作为用字母表示数的拓展练习进行巩固。

3、复习解方程。除了教材上的内容外,再补充平时学生易错的类型。比如: 3x-6+4=16

x+0.25x=10

1+0.25x=10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放在第二课时专项复习。

课后反思:本课时中,我借助沈老师设计的复习课教案就“用字母表示数”和“方程”进行了复习。总体情况较好,但在练习过程中,还是发现出现了一些错误,还是关于“用字母表示数”这部分的练习。如:有一题判断题:一个两位数,个位是b,十位是a,这个两位数是ab。大部分学生都误认为是对的。另外一题是2a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可能等于a2。这一题也有不少学生认为是对的。看来还是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还有一题填空题:3个连续自然数,中间的一个数是m,这3个数的和是(),这3个数的平均数是()。这一题也有一些学生不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在后面的复习中,还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练习。课后反思:本节课复习时主要围绕两个内容:

1、是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与数量关系;

篇3:教案式与方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特点;衔接

一、教科书中“式与方程”的衔接特征

1、主体内容的独立单元式螺旋上升。小学数学中的“式与方程”主要包括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小学数学教科书就“式与方程”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等情况,在编排方式上采用了螺旋上升式。教科书在四年级下学期最后一个单元安排了用字母表示数,这是在学生经过第一学段的准备后,明确设置代数知识,要求渗透代数思想方法的独立单元。在此单元中教材大部分内容是先通过简单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先理解字母可以表示数,进而逐步提升原有问题情境的复杂性,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熟练地使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各种基本的数量关系。其中的例题大多数采用了归纳的思想方法,通过特例、由算式表示数量等,启发学生归纳出一般的规律,而这个一般规律需要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如下例所示:

摆1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

摆2个三角形用小棒的根数是,2×3?

摆3个三角形用小棒的根数是:( )×3?

摆4个三角形用小棒的根数是:( )×3?……?

摆a个三角形用小棒的根数是:( )×( )?

问题:你知道这里的a可以表示哪些数么?

接着再学习化简形如“ax±by”这样含有字母的式子,这部分需要列出的含有字母的式子已经达到了以三步运算为主,且是后继学习形如ax+by=e式方程的基础。

到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部分,教材首先结合具体情境——“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等式和方程的关系,理解并会应用包含四则运算的简单方程。其中有關等式的性质是贯穿整个方程学习的核心——“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O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样使先前等式性质与新知充分联系起来。教材另外重点强调的是未知数的表达既可以是“x”,亦可以是“v”,还可以是“a”,甚至可以是任何字母,即数学不再是单纯地研究量的科学,还是研究结构的科学,“变量不再表示数,而是表示一个给定域中的类”(如在五年级下册教材第2页到第3页都刻意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等式中的未知量)。同时拓展了字母代数的含义,做到有机地与“式与方程”前一单元内容的衔接。

到六年级上册的方程单元,考虑到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形如x+a=b、ax=b和x+a=b的方程,对于ax+ by的化简也已学过,教科书主要设置用形如ax+b=e、ax-b=c和ax+bx=e的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有关方程的解法。三个独立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得到增强,符号感得到逐步发展,与此同时,对方程解的准确性检验,在文化层面上还传递了一种自省的内涵。

2、多层面的渐进式前置渗透。由符号“.”“▲”“( )”“口”这些既可表示填写数的空位,也可用来表示数的符号这样的孕伏阶段逐渐过渡到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和一些运算定律的前置性知识,为正式学习字母表示数做好铺垫。由25_( )=18_( )等算术或代数的结构关系式进行呈现与渗透,体现代数知识的结构特征与代数思维的关系性等。如此形成从不同层面的情境、不同层面的知识、不同层面的思维进行前置性渗透,为学生后继“式与方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科书中“式与方程”衔接的建议

1、加强“式与方程”单元编排的系统性。“式与方程”模块在教科书划分为四、五、六三个年级的各一个单元来编排,虽然设置了针对性的衔接点,但时间跨度较长,由于遗忘等会造成衔接的困难,同时也会对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产生不利影响。知识系统性的不完整,对学生的灵活运用是具有破坏性的,所以可适当集中设置,如将五、六年级两单元合并为一单元,增强方程体系的系统性。这样安排也能更好地贯彻《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降低的解方程的要求(由之前“理解等式的性质”到现今的“依据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

2、注重“式与方程”内容与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衔接。“式与方程”三部分内容的衔接符合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强调了数学的现实情境,以及数学与现实的衔接,但在设置与衔接中缺少对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关注。《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科书在前面的引入到后继的复习阶段,可由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设计问题,来让其他同学解答,使所学内容与学生的活动经验紧密结合。通过相互间基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讨论与交流,提升彼此的活动经验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数学学习的个性化,拓展数学的本原性知识,获得更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由于小学数学教科书综合性强,可读性与易读性要求高,在关注整套教科书的编排,关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等大模块设计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关注各个主题之间的有机衔接与融合,注重各主题间的优化与渗透,以充分发挥教科书的功能与价值,增进教科书的有效使用。

篇4:式与方程 教学设计 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整理式与方程的知识体系,学会用字母表示数,体会用字母表示的简洁性。过程与方法:

正确理解方程的意义,能熟练地解简易方程。区别沟通等式、代数式、等量关系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列方程解决问题,提高代数和方程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明确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会灵活的用方程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正确找到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等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2、a+b=b+a,S=vt……(1)出示:WC、km、kg、S=(a+b)h÷师:看到这些信息,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这些信息都是用字母来表示的。)

(2)你们觉得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优点?(学生可能回答:用字母表示数,比较简洁明了。)师: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简明地表示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开始,从算术到代数,是数学的发展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转变。今天我们来复习代数初步知识中的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以及有关方程的内容。

[设计意图说明:通过教师的小结,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和重要性。]

(二)、探究新知

<一>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1、师:谁能说说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能用字母表示吗?(学生可能回答: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常见数量关系如:速度×时间=路程;vt=s。)

2、师:同学们再想一想,字母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关系,还可以用来表示什么呢?请四人一组把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整理一下,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

(学生可能回答:还可以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3、师:请同学们任意写出几个用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或者计算公式,再与同桌检查交流。

(请两名学生板演,全班评价并说明所表示的意义。)

4、师: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数量关系、运算定律,计算公式等,字母的作用可真大。你觉得,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好处呢?

(学生可能回答:用字母表示数应用很广泛,表达很简洁,有很强的概括性。)[设计意图说明:让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广泛性和概括性,使学生感受数学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5、师:想一想,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字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时,怎样正确规范地书写呢?

(学生可能回答: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字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时,乘号可以写作“·”或省略不写,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6、a乘以4.5可以怎样写?s乘以h可以怎样写?

4.5或a·4.5或4.5a。不可以写成a4.5。s乘以(学生可能回答:a乘以4.5可以写成a×h可以写成S·h或Sh)

7、师:同学们,小精灵明明也带来了一道练习题,我们来看看。

媒体出示例1:学校买来9个足球,每个a元,又买来b个篮球,每个58元。下面这些含有字母的式子,你们能说说它们表示的意义吗?

9a 表示 足球的总价 58b表示 篮球的总价 58-a表示 每个篮球比足球贵的价格 9a+58b表示 篮球和足球的总价 请把书翻到第86页第一题,赶紧做做吧!(学生汇报、评价。)

8、师:同学们,如果a=45,b=6,那么,你们能算出9a+58b是多少钱吗?(课件出示答案)<二>方程

1、师: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后,我们还一起认识了方程。谁来说一说,什么是方程?你能举出方程的例子吗?在判断一个等式是否是方程时,需要特别关注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如X+2=5;在判断一个等式是否是方程时,需要特别关注等式中是否含有未知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一定是方程。)

2、课件出示例2:下列式子中,哪些是方程?

3、上面哪些是方程?你是怎么判断的?](学生可能回答:①②⑤⑥⑧是方程。因为这些都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所以是方程。)

4、课件出示例3:

(1)4.7x不是方程。(√))(2)0.5x=4是方程,不是等式。(×(3)是方程的式子一定是等式。(√))(4)是等式的式子一定是方程。(×(5)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6)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是方程。(×)(7)方程是等式,等式也是方程。(×(8)3χ=0是方程。(√))(9)4χ+20含有未知数,所以它是方程。(×)(10)x=3不是方程(×

5、师:7×0.3+X=2.5里未知数X等于几?X=0.4是这个方程的什么? 师:什么叫做“方程的解”?

(学生可能回答:方程的解是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值。)它与“解方程”有什么不同?(学生可能回答:解方程是一步一步的解答过程)你会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吗?根据什么解方程?

(学生可能回答: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一般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方程。)

6、你会解这些方程吗?选择几个解一解。(媒体反馈答案。)

7、如何判断方程解的是否正确?在解方程时要注意一些什么?[来^#源:@中教&%网](学生可能回答:解方程时要注意运算符号,正确使用等式性质。)

8、师:等式性质是怎样的?[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学生可能回答:①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② 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零),等式仍然成立。)

9、解方程还可以根据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来解答的。(结合板书:解方程:能先算的要先算,再按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这两题可以怎样检验方程的解对不对? 课件出示例题:

X+3×1.5=8.3 3x-10=1.4 x-4/9=10 1/2×(x-4)=4 <三>列方程解决问题

1、师:列方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小精灵带来的这道题目。

2、课件出示例3:学校组织远足活动。原计划每小时走3.8km,3小时到达目的地。实际2.5小时走完了原定路程,平均每小时走了多少千米?

3、师:

(1)认真读题,说说题意,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2)用自己的话说说等量关系。

4、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可能回答:这道题的等量关系为:原定路程=实际路程,原定路程可以用3.8×3 求出;实际路程可以用实际用的时间乘以实际的速度求出。如果设平均每小时走了X3,求出X的值,就解答了问题。)千米,可列出方程:2.5X=3.8×

5、学生边介绍,教师边媒体出示解答过程: 解:设平均每小时走了X千米。2.5X=3.8×3 2.5X=11.4 X=4.56 答:平均每小时走了4.56千米。

师:题目做完后,别忘了将结果代入原题进行检查,看看是否正确。

6、小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如何寻找应用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第一步:弄清题意,设未知数为x 第二步:分析、写数量关系 第三步:列方程并解方程 第四步:检验,写出答案 如何找等量关系:

(1)充分利用表示等量关系的关键性词语;(2)利用常见的四则运算的意义及数量关系;(3)利用常见的数量关系式;(4)利用计算公式

(三)、学以致用: <一>练一练应用

1、小平在踢毽比赛中踢了42下,她踢毽的数量是小云的。小云踢了多少下?(小云踢的下数×=小平踢的下数)

2、一种树苗实验成活率是98%,为了保证成活380棵,至少要种多少棵树苗? 98%=成活的380棵)(树苗的棵数×

3、绿化队为一个居民社区栽花。栽月季花240棵,再加上16棵就是所栽丁香花棵数的2倍。丁香花栽了多少棵? 师:请同学们列方程解答上面各题,先说说数量关系分别是怎样的? 2=月季花240棵+16棵)。(丁香花×(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讲评。)<二>练一练填空:

1、学校原有图书8140本,又买来a本,现在学校共有图书(8140+a)本。

2、甲汽车运货a吨,乙汽车运货b吨,两辆汽车共运货(a+b)吨。

3、某人每小时行a千米,5小时行(5a)千米,7小时行(7a)千米,行S千米要(s+a)小时。

4、铅笔每支a元,练习本每本b元.小红买了8支铅笔和5本练习本,一共付(8a+5b)元。

<三>练一练选择: 1、4棵梨树产梨a千克,100棵同样产量的梨树产梨(②)千克。4×100 ③ 4×10×a ① 100a ② a÷

2、下列各式中,唯一不是方程的是(②)。① 5X-4=5 ②6X+9 ③ 8.4-X =5

3、把10克盐溶解在100克水中,盐和盐水的比是(③)。① 1∶10 ② 1∶11 ③ 10∶11 <四>练一练解方程:

(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讨论:怎样解答每一个方程?检查解方程时每一步是怎么做的。)

师:解方程时先看清题目,根据运算顺序,能先算的就先算出来,不能算可以看作一个未知数。

<五>练一练判断题:

1、a+a=a2。……………………………………………………………………(√)

2、a3=a+a+a。……………………………………………………………………)(×

3、a+a=a2。…………………………………………………………………………(√)(学生做题时,教师巡视。注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纠正错误。)

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今天的复习中大家都积极地动脑筋,解决了不少问题,现在我们来说说在这节课里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式子、等式和方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课后习题

课本P86/5 板书

(一)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二)方程

篇5:教案式与方程

一、创设情境,再现知识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回顾了用字母表示数,体会了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这节课老师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请看他是谁?(师板书X)看到老朋友,你想到了关于它的哪些知识?

学生可能回答以下几个方面(方程、解方程、方程的解、列方程解应用题、等式、等式性质等知识)(师板书相关概念)

这节课让我们和老朋友“x”一起回顾方程的有关知识,好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由字母x回忆起方程的有关知识点,更容易引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顾整理。把知识拟人化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二、梳理归网,学习内化

1.回顾知识,自主梳理

①自己回顾每个概念的意义,同位交流。

②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方程的解与解方程又有什么不同?你能举例说明或画图表示吗?(小组合作,整理在练习本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我回顾,忆起方程中各个概念的意义和联系,在举例中进一步区分等式与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等易混概念。

2.交流展示,引导建构

①全班交流整理结果(展台展示,师及时点拨纠正存在问题)

②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

6x+8=11   8x-5x=15×0.2    30a+5b     7x-6<36   55x=y     (2.4+a)÷2.4=5              0.5×□+72÷18=8    1÷8=0.125    2.5X-7=13

③你会解这些方程吗?解方程的根据是什么?(等式性质)

选择几个解一解。(展台展示交流)

如何判断方程解的是否正确?在解方程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④复习简易方程的解法、步骤及检验方法、书写格式。

【设计意图】在交流中使学生明确: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要把握两点,第一含有未知数,第二必须是等式。方程的解是未知数的数值,解方程是求这个数值的过程。

3.提炼方法,认知内化

(1)列方程解应用题可以帮助我们很容易的解决许多实际问题,怎样列方程解答应用题?关键是什么?(找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

(2)出示第101页第4题及改编题

山东省应届大学生本科毕业生报考研究生的人数达到62300人,比增加了40%。20应届大学生本科毕业生报考研究生的有多少人?

①你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学生板演,集体订正)哪种方法更适合这道题?为什么?

②如果已知年的人数,求20的人数,用哪种方法合适呢?

引领反思:用方程解决问题与用算术法解决问题相比,有什么特点?相同之处是什么?(用方程解决问题能使较复杂的思考过程变得简单)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分别用方程与算术法解答,通过对比分析两种解答方法的基本思路及特点,体会两种思路的区别,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

三、综合应用,整体提高

1.判断下面各题,哪些适合用算术方法解,哪些适合列方程解,为什么

①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45平方厘米,底是12厘米,高多少厘米?

②在学校组织的数学竞赛中,六年级得一等奖的有56人,得二等奖的人数比一等奖的人数的2倍还多8人,得二等奖的有多少人?(如果知道二等奖的人数,求一等奖的人数用哪种方法合适?)

2.我是“精选细算“小英才

课本101页5-8题 (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3.智力冲浪

课本101页9-11题(这是含有两个未知量的题目,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用一个未知数表示两个未知量。)

【设计意图】练习时,让学生思考用方程还是算术法解答,通过对比分析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感受方程解题的优越性。

四、总结提升,知情共融。

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方程的有关知识,谁来说一说有哪些收获?

【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讨,让学生合作探究,回顾复习旧知,关注了学生对旧知的理解和应用,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教学中注意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在问题的分析、讨论、交流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地掌握了有关的概念,掌握了等式、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知识,并对这些概念进行了比较,并体会到了用方程和算术法解应用题的区别,提高了灵活选择解答应用题方法的能力,使学生交流完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感受到了数学博大精深的魅力。

篇6:式与方程复习

作为一堂复习课,突出学生在整理知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复习的过程中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把用字母表示数、方程的意义、解方程安排到一起复习,有助于学生对简易方程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好的问题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本节课设计的问题并不多,而每一个问题都包含许多知识。如“字母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关系,还可以表示什么呢?”这样把学生带入了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复习用字母表示数时,先给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回忆一下用字母能表示数还能表示什么?然后学生同桌说一说,再指名学生汇报,并举例。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出本知识网络图,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最后通过做题来巩固。复习简易方程时先让学生区分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并出示一些判断题让学生来练习,在练习中发现

对于解方程的复习,首先是进行讨论比较:3.4x+1.8=8.6, 5x-x=24的解法。要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其实两类方程的解法有一个共同之处。对于列方程解决问题时,如何找相等关系式,教学时,提示学生举例说明,由于有前几节课的基础,学生不难举例,并知道找出关键句,从关键句中组建相等关系式。但这只是一种方法,由此进一步启发,让学生例举出包含常用等量关系式的例子,并领悟根据常用关系式,可以直接列方程,再引导讨论,明白已经学过的周长和面积等公式,也可直接用来列方程。

复习中的困惑:一是小数乘除法的计算错误比较多。对于这一点,我觉得只是依靠检验是不够的,因而,经常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提示,让学生恢复正常的小数乘除法水平。

篇7: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2015年春期

六(1)班

施业群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方程的基础知识,会解学过的方程,并能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从中体会方程的应用价值,从中获得价值体验。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优点点:

1.突出复习的整体结构。复习中采用提纲的方式,突出复习内容的整体结构。这个整体结构不但呈现了复习的全部内容,还沟通了这些内容的内在联系,使复习的内容更加系统化。提纲还反映了知识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生按照这样的线索进行复习,把每块复习的知识装入提纲这样的知识系统中,能有效提高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掌握水平。

2.突出学生在整理知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课前布置前置作业,通过学生完成前置作业来整理“式与方程”的知识,虽然有部分学生不能完整地整理所学知识,但仍可对某部分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通过这种整理知识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的基础上,教师再综合学生整理的知识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复习内容,这样突出学生在整理知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复习效果。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有如下不足之处:

我在课前检查前置作业时,发现大部分同学能完整地整理所学知识,甚至有些同学还有较独特的见解。但也有些同学不能完整地整理所学知识,主要体现在两个问题,一是学生举例用字母表示数时,有学生书写不规范,如a+b=b+a,有些学生只写a+b;二是有些学生会解方程但不知是应用什么知识,也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想在课堂上汇报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大家取长补短。但是课堂中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整堂课显得较沉闷,多数同学没有主动交流的欲望,甚至有些同学课堂纪律散漫。自己花了不少精力和时间设计的一堂课却出现这样的状况!自己琢磨一番觉得有以下原因:一是内容涵量较大,课堂节奏跳跃较大,有些问题也没有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思考;二是采用生本理念教学模式,但是自己对生本理念其实还存在很多的困惑。

改进的措施及今后的设想:

1、自己要不断学习新课标的理念,用新课标理念指导自己备课上课。

篇8:《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式与方程》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1

这一大节的内容有两点:一是字母表示数;二是列方程解决问题。目标有三点:一是经历回顾和整理式与方程的有关知识的过程;二是会用方程解决问题;三是感受式与方程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培养初步的代数思想。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教学中学生的厌倦情绪,这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在复习“用字母表示数”中,教师结合具体问题,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从而进一步对这些知识进行查漏补缺。从课堂情况来看,学生的参与性广,积极性高,而且对这部分内容掌握不错。

本节课中,教师把重点放在“方程”上,在复习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后,接着出示案例题,引导学生读题,弄清题意,让学生自主参与列方程解题的过程,提高学生应用代数的初步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初步符号感。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好的问题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本节课教师设计的问题较多,但每一个问题都包含许多知识。如: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方程的?解方程时应用的是什么知识?这样把学生带入了积极思考的境地。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构建式子和方程的知识体系,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掌握方程的有关知识。

在课前通过解读式与方程的知识,虽然有部分学生不能完整地整理所学知识,但仍可对某部分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通过举例等的引入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生进行练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整理的知识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复习内容,突出学生在整理知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复习效果。

其实在本节课之初,并没有预料到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有很多茫然之处,以至于在教学中遇到很多学生没有反应的尴尬场面,在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好像什么也不知道,幸亏有以前的教学经验,对此种情况进行了预设,在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先把问题放一放,等练习几道具体的例子后,思维和知识体系会逐渐明朗。

教学设计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不能认为学过的只要复习一下,学生就能弄懂,如用方程来解决问题时,对于简单的题目,学生做的很好,但稍复杂一点的题目,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分析题目,找出题目中的关系式。从中也看出这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好这部分知识。在接下来的复习中,可以着重来复习这部分知识。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3

这是我在兴宁跟岗学习中,有教学实录的一节课。也是自己感觉上的比较成功的一节课。本节的知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基础上引进的,通过点斜式方程的学习,学生已具备独立推导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究,体验方程的生成过程,通过“设点——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整理并检验”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也为以后“曲线与方程”的教学做了铺垫。从而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学案上完成,教师点评并表扬学生。另外教学过程中,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开阔思路,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突显强调每种形式方程的特征,并让学生领悟记忆。引导学生小结2斜截式和点斜式方程的适用范围;3斜截式和点斜式方程的特征,并板书方程。

本节课的思想方法:1.分类讨论思想;2.数形结合思想;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1.逆向思维; 2.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化归思想。并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在补充的例题练习中有几道易错题,学生在练习中的“错误体验”将会有助于加深记忆,所以可将应用公式的前提条件等学生容易忽略的环节,以便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这样教学设计,不仅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还要关注学生的思考习惯,为了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通过例题2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积极主动的探究,理解斜截式和点斜式方程之间是否可以互化,答案是否唯一。使学生落实基础知识,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和交流,每一位学生获得了知识和情感的体验。本节的推理逻辑性较强,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笔去推导方程,让学生参与一个 “开放性例题”的设置,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严谨性,并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作为老师,我有必要在一些细节上更加完善地做好细节工作,比如每个环节衔接的打磨等。同时还必须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回过头来再寻求更好解决途径的过程。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4

设计思路:

这堂课的设计是分两个板块,第一板块是化学式的计算,通过赤铁矿的主要成分三氧化二铁,让学生计算来回忆和总结出利用化学式可以进行元素的原子个数比、相对分子质量、元素质量比以及元素质量分数等计算;然后通过两个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并熟练掌握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第二板块是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通过让学生看课本,回忆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原理及主要解题步骤,接着也是两个题目进行练习,从计算依据、步骤、解题格式等几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先观察例题的计算步骤与格式,重点在于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分析题意,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本题的突破口在哪里等等,通过分析整理出清晰的解题思路,并根据思路,完整规范地写出解题过程,熟练解题步骤的同时逐步掌握解题的技巧和技能。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常见的问题,然后集中来分小组讨论,谈谈如何避免类似的错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尽量活跃课堂气氛,灵活解决课堂中生成的问题。

教学反思:

1、本堂课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不够到位,课堂的容量比较大,教学的内容没有全部完成,到最后时间比较赶,小结比较粗略,有点“虎头蛇尾”的味道。

2、没有实现“亲其师、信其道”的观点,觉得跟学生的互动不够,不知道是因为自己紧张还是学生紧张,课堂的氛围不够活跃,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少学生不愿意跟老师配合,这一点让自己也感到有少许无耐,以后应多下功夫去了解学情,多跟学生沟通交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3、对课堂的时间分配出现了问题,讲化学式计算的时候花去了二十五分钟的时间,原计划是十分钟的时间,大大超出了预期的时间。当然,也是有点高估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学生在黑板上进行计算的时间比较长,这一点应该放到课后去处理,课堂上先让学生学会利用化学式进行计算的方法。

4、由于时间的分配出现混乱,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时候没有让学生充分的展现他们的解题思路,只是展示了他们的.解题格式,讲解的时候也是老师包办了。最初的设计是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审题方法和解题思路,然后让学生上黑板进行板书并讲解,最后让小组进行讨论和点评,实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

5、没有处理好课堂生成的问题,学生出现的问题是课堂最宝贵的资源,这一点没有利用好。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没有完全归类,有些问题也没有及时发现,因为在课堂上发现部分学生对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础还是不够牢固,有三个同学有点提笔不懂做的味道,所以后来的展示也比较匆忙,没有来得及分析和进一步的探讨。

6、分小组的学习有名无实,流于了形式。课前准备不够充分,没有分配好小组的角色和任务,组长、副组长、发言人、记录员等都没有进行明确的分工,导致后来的小组互动也是无效的。

总之,这堂课的设计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学情的了解不够到位,学生已经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没有把握好。没有利用好导学案,应该让学生课余时间先练习,课堂再进行展示和反馈。时间分配出现问题后,不能够及时调整教学任务,这一点需要再进一步的提升。

这次的学习机会非常难得,虽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收获的东西还是特别多的,相信自己慢慢回味会有更多的收获和体会,最后,再次感谢羊文俊主任的耐心指导和辛勤付出!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5

1.成功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对新理念的贯彻和教学方法的使用;在突破难点时,多种方法并用,注意培养自学能力;坚持当堂训练,例题、练习的设计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对方法的总结言简意赅;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充分经历了知识的形成、发展与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形成了技能,发展了思维;教学效果很好!

2.不足之处

当然,每堂课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利用配方法推导公式上稍微多花了几分钟,探索部分我比较多的包办代替了,这点上考虑不足,且大部分学生对于字母的认识仍然不熟练,过多的在公式推导上花时间反而会把学生弄糊涂.与其利用公式来分析根的情况,不如直接利用几道方程来归纳可能更加直观.但是要通过方程根来归纳根与什么有关系,可能要列举相当多的方程,考虑到题量与课时有限的关系,所以本节课还是采用了比较抽象的方式进行归纳,但是这一缺点在进行习题演练时可以弥补.

此外在“利用根的判别式求出一些方程中待定系数的取值范围”这部分训练时,没有给予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尤其是分析第三组题型时,有的时候学生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交流讨论中才能发现真知,而且这样一来课堂的气氛也会比较活跃,也会激发学生多思多想的热情。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看老师怎么发掘而已,不要太主观地一味过高或过低地估计学生,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会还我们一个奇迹.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6

本节课突出学生在整理知识过程中边练习边巩固,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复习的过程中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把用字母表示数、方程的意义、解方程安排到一起复习,有助于学生对简易方程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本节课设计的问题并不多,而每一个问题都包含许多知识。如“字母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关系,还可以表示什么呢?”这样把学生带入了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复习用字母表示数时,先给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回忆一下用字母能表示数还能表示什么?然后学生同桌说一说,再指名学生汇报,并举例。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出本知识网络图,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最后通过做题来巩固。复习简易方程时先让学生区分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并出示一些判断题让学生来练习,在练习中发现

对于解方程的复习,首先是进行讨论比较:3.4x+1.8=8.6,5x-x=24的解法。要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其实两类方程的解法有一个共同之处。对于列方程解决问题时,如何找相等关系式,教学时,提示学生举例说明,由于有前几节课的基础,学生不难举例,并知道找出关键句,从关键句中组建相等关系式。但这只是一种方法,由此进一步启发,让学生例举出包含常用等量关系式的例子,并领悟根据常用关系式,可以直接列方程,再引导讨论,明白已经学过的周长和面积等公式,也可直接用来列方程。

复习中的困惑:一是小数乘除法的计算错误比较多。对于这一点,我觉得只是依靠检验是不够的,因而,经常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提示,让学生恢复正常的小数乘除法水平。

二是学生对等量关系的中概括性文字的概括水平还不是很高,有时很难合理恰当地概括出数量的意思,主要是过于简单,不能表达应该的意思。对于此,只能通过让同学之间的互相弥补达到理想的方法,这样虽然费时间,但相信这对学生的概括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还应进一步强化其应用能力。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7

本节的复习内容有:用字母表示数和方程。针对学生在总复习期间对学习比较疲倦的状况,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我先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这样根据互补性原则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已有了初步掌握,然后再让全班交流,交流之后我把知识点用问题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解决没考虑到的问题,这样学生对本课知识点也就更加清晰了。

本节课最大的特点是:突出了学生在整理知识中的主体作用。复习中采用了学生整理知识的方式,突出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学生虽然不能完整的整理所学知识,但仍可对某部分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通过这种整理知识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的基础上,教师在综合学生整理的知识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复习内容,这样突出学生在整理知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复习效果。

本节课总体情况较好,但在练习过程中,还是发现出现了一些错误,关于“用字母表示数”这部分的练习。如:有一题判断题:一个两位数,个位是b,十位是a,这个两位数是ab。大部分学生都误认为是对的。另外一题是2a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可能等于a2。这一题也有不少学生认为是对的。看来还是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还有一题填空题:3个连续自然数,中间的一个数是m,这3个数的和是(),这3个数的平均数是()。这一题也有一些学生不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在后面的复习中,还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练习。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8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三种情况,学生都比较熟悉,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1、很多同学的计算不过关,方法虽然掌握了,但是在计算△的过程中,总是出错,这对于学生做题的正确率来说非常重要,所以一定要加强部分学生的计算训练,提高计算能力。

2、学生在求字母取值范围这类题目的时候,特别是二次项系数中含有字母的题目,学生总是忘记考虑对二次项系数的条件限制,从而使得求出的范围不准确。应加强学生这方面的意识。

3、部分学生总是将“求证”的题目与“求字母取值范围”的题目弄混,容易把要求证的结论当成已知来用,对于这部分同学,一定要给他们讲清什么是已知条件,什么是结论,使他们明确完成这两类题目的区别与联系,不再弄错。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9

本节课是“数与代数”领域复习内容的第三阶段,主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方程与等式的区别,熟练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体验“数学建模”的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积淀数学素养。

有了这些理论的支撑,我很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首先对他们的课前预习进行调查,侧重点我放在了“方程”上,先理解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然后复习解方程,及其等式的性质,方程是初中阶段“代数思想”向小学阶段渗透的典型范例。因而在复习时不能满足于各知识方法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是否把方程的思想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策略,拥有自觉运用方程思想的意识和行为。实际学习中,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很薄弱。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10

《式与方程》这节课的内容有两点,一是用字母表示数,二是列方程解决简单问题。目标有三点:一是经历回顾和整理式与方程有关知识的过程;二是会用解决简单问题;三是感受式与方程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培养初步的代数思想。教学中为避免学生的这种厌烦情绪,我对这节课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作业:

1、什么是方程?什么是等式?

2、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

3、用字母表示数时应该注意点什么?

4、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有哪些?这些纯粹是概念性的叙述,让学生在课前整理罗列并做简单的记忆,目的在于防止课堂上出现学习障碍。

在复习“用字母表示数”中,结合课前预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小组比赛形式,通过一些填空及判断、选择题的练习,复习检测学生这部分内容的掌握程度。进一步对这些知识进行查漏补缺。从课堂情况来看学生的参与性广,积极性高,而且对这部分内容掌握不错。

重点我放在了“方程”上,在复习“方程”时,除了复习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外,还在解方程时突出检验的重要性,在列方程解决问题时突出书写格式和检验方法,并结合教材提供的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了解一般哪些实际问题适合列方程解答。并且补充了很多较实用的配套练习,不过由于习题量有点多,课上时间没有完成,这是在以后教学中应注意的一点,练习不但要形式多样,而且要精炼。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11

本学期第三周天荣中学的数学老师来我们学校进行课堂教学的交流,很荣幸地是,在这次交流活动中我上了题为《九年级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公开课供大家一起交流探讨。在这次交流探讨中我获益良多,对如何更好地开展本课的有效教学有了更多的体会和认识。

一、课后的总结与思考: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往往给人以自然,和谐,舒服的享受。每一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在教学过程会出现闪光点。”,这是我在一本数学杂志上看到的一段话,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往往给教师自己本身和听课的学生以自然,和谐,舒服的享受。

学生是课堂教学实施之本,课堂实施是否成功还要看课堂教学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准备本课的教学时我充分考虑了任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本课任教的班级是初三(8)班,这是一个平行班,在年级的平行班中处于中等水平,学生原有的数学底子较为薄弱,学生课后的学习习惯差,但是在课堂上,有老师的督促,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还是较为自觉地学习数学。

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决定在本课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没有采取小组讨论的问题讨论模式开展本课的课堂教学,而是比较传统地,让学生先练后讲再练这样的讲练结合的模式开展教学。

1、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地体会“方程的解与什么有关系?”,让学生能把新知识当旧知识来理解,在学习新知前,先让学生解方程,通过练习来复习用公式法解方程,并把结果填写在预先设计的表格,通过表格直观自然地体会方程的解与b?4ac的值有关。从而很自然地进入本课所研究的重点内容。

附录一:

(一)解方程并讨论方程的解与什么有关系?

(1)、用公式法解:

1)x?3x?1?0

2)4x?4x?1?0

3)x?x?1?0

(2)、根据上述结果填写下表:

思考:从上述解题中你发现什么规律?方程是否有根与什么有关系?

2、师生共同小结本课学习的知识要点:

(1)b2?4ac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根的判别式,通常用“△” 表示;

(2)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情况:

3、师提出问题,学习根的判别式对于我们有什么作用?借助根的判别式又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1)利用根的判别式可以使我们“不解方程也能判别方程的根的情况”;

例1、不解方程,判别方程2x?4x?35?0的根的情况

(2)利用根的判别式求出一些方程中待定系数的取值范围。

例2、已知关于x的方程3x?2kx?k?3k?0,当k取什么值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4、让同学们根据本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有关的分层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练习。

5、小结本课所学内容和讲评纠正一些练习中出现的问题。

整节课的实施过程很顺利,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掌握程度不错,因为作为一个处于年级中下水平的平行班来说,大部分同学能较好地完成练习的B组题,有些同学还能做C组题,那说明同学们对本课的知识掌握还很不错,能很好地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总会有这有那的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本课也是一样,尽管本节课学生完成习题的情况看,都很尽人意,还有点意外的是,竟然那么多学生能完成B组题,如果C组题不是学生理解题意存在较大的问题外,部分的优生还能完成一道C组题。情况看起来真是形势大好,但是换个角度想,本节课我这样安排是否太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我是否对新知的探索部分有太多的包办代替了,我应该更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去归纳问题呢?当我在后期的迅堂批改中就感觉到的。而很幸运的,在后来的交流和探讨中,果真有老师给我提出了同样的建议。那样就更肯定了我的想法。

二、课后的交流和探索。

听课教师A:觉得本课的课堂流程过度很顺利,学生不象是年级中下的水平,无论是上课听课的情况还是做题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掌握得不错。

听课教师B:也有同样的感觉,学生能按老师例题的格式去做,做题的书写等都不错,但是如果换成是我的话,我可能会先让学生先尝试做了分层练习,体会根的判别式的作用,才与学生一起归纳根的判别式的作用。不知大家觉得如何?

我的回应:其实,在准备这节课时,我也是希望在引入新课前,让学生自主用公式法解方程、填表后,再通过小组讨论:“从上述解题中你发现什么规律?方程是否有根与什么有关系?”;然后在进行对“根的判别式的作用”中,也是让学生先练,再小组讨论,共同归纳结果,在纠正学生解题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但是又担心,这个班的学生原来没有很多地训练小组讨论,然后好象学生的能力也不怎样,给他们讨论不知道能不能讨论得起来,于是后来就保守点,还是想先老师说,学生在模仿做,这样稳妥点。但不过真的,我在本课实施的后期也发现我真的是太低估学生的能力了,大部分学生能把中档的题目做完、做好,那说明本课的知识,学生不难理解。无论是从学生的能力看,还有就是课堂时间的安排下,都允许学生能进行充分地讨论。

听课教师C:没错,我也赞同这样的处理,如果本课的知识点,知识的应用都是由学生自己探索、体会、总结出来,必定让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掌握得更好。还有,对于平行班的学生来说,自己能这样学习数学问题,学习的自信心一定会得到很大的加强。

三、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真正达到了教学目标。

课上完了,交流探讨也告一段落,我对本课的教学有做了进一步的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真的达到了教学目标。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学生掌握了教学内容没有,还要关注学生是否在本节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回响本课的教学,我还是过多地注重地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尽管在分层练习中设计了不同层次的题目,让优生做有难度的题目,让他们多多思考,提高思含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但是在课堂内容的呈现过程和内容探索过程中没有注重学生间的交流。其实学生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他们的交流中,可以硬性要求,先让小组中学习最薄弱的同学发言,再到能力较强的同学发言,这样,即可以使薄弱的同学有一种压力,一定要多思多想。还可以通过组间交流,完善自己的想法。

还有,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看老师怎么发掘而已,不要太主观地一味过高或过低地估计学生,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会还我们一个奇迹。

四、本棵教学的重新实施情况。

经过对本课的反思,我又在另外的一个水平相当的班级进行实验,就是:

1、让学生自主用公式法解方程、填表后,再通过小组讨论:“从上述解题中你发现什么规律?方程是否有根与什么有关系?”;

2、然后在进行对“根的判别式的作用”中,也是让学生先练,再小组讨论,共同归纳 “根的判别式的作用”;

3、纠正学生解题过程中的一些不足。

学生发言活跃,做题的情况是,大部分完成B组的两道题,学生的答题书写不是很规范,但是从学生最后的自我归纳:“本课你学习的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的回答中发现,学生对根的判别式的理解清晰,对它的作用也很清晰。而对解答过程书写不是很规范的问题完全可以在后续的练习课中得到纠正和完善。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说:“任何时候都不会给孩子不及格的分数,扼杀孩子的学习机会”,其用意是希望教师任何时候都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予以学习的机会和希望。

什么样的教法才能真正能完成教学目标呢?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提出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来进一步对每节课进行要求。

教师应给了足够的思考空间给学生,通过验证进而概括,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获得了真正的发展。

通过这次的活动和反思,我更觉得,人无完人,我们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感,为不断创新,不断地完善自己,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12

这节课主要复习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以及方程的意义和解法。先组织学生讨论三个问题,首先要求学生举出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公式、运算律和数量关系;然后要求学生说说方程与等式的联系和区别,在比较中进一步明确方程的含义;接着要求结合具体的例子回忆并整理等式的有关性质,在整理中进一步理解解方程的依据和方法。如练习十五第1题,让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应用价值,第2题,使学生加深对等式性质的认识,并自觉整理有关方程的解法。

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用字母表示数个别学生已经遗忘,如1和字母相乘,1是不用写的,数字和字母相乘,乘号要省略,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a的平方表示两个a相乘,而2a表示2乘a(2个a,相加)这一点要让学生区分。

关于方程和等式的一些基本知识,学生都能掌握,如果题目的难度有所增加,如x作为减数或者除数的方程,学生容易解错,如果再此基础上更稍复杂的方程,如nx作为减数或者除数,那错误的学生会更多。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13

这是我在兴宁跟岗学习中,有教学实录的一节课。也是自己感觉上的比较成功的一节课。本节的知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基础上引进的,通过点斜式方程的学习,学生已具备独立推导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究,体验方程的生成过程,通过“设点——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整理并检验”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也为以后“曲线与方程”的教学做了铺垫。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学案上完成,教师点评并表扬学生。

另外教学过程中,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开阔思路,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突显强调每种形式方程的特征,并让学生领悟记忆。

引导学生小结

1.斜截式和点斜式方程的适用范围;

2.斜截式和点斜式方程的特征,并板书方程。

本节课的思想方法:

1.分类讨论思想;

2.数形结合思想;

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1.逆向思维;

2.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化归思想。并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在补充的例题练习中有几道易错题,学生在练习中的“错误体验”将会有助于加深记忆,所以可将应用公式的前提条件等学生容易忽略的环节,以便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这样教学设计,不仅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还要关注学生的思考习惯,为了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通过例题2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积极主动的探究,理解斜截式和点斜式方程之间是否可以互化,答案是否。使学生落实基础知识,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和交流,每一位学生获得了知识和情感的体验。本节的推理逻辑性较强,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笔去推导方程,让学生参与一个“开放性例题”的设置,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严谨性,并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作为老师,我有必要在一些细节上更加完善地做好细节工作,比如每个环节衔接的打磨等。同时还必须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回过头来再寻求更好解决途径的过程。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14

式与方程着重复习用字母表示数、简单的方程及其应用。

成功之处:

分层次学习,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梳理。在教学中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学习用分母表示数。在教学中首先指出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会用字母表示什么。在这里要着重让学生通过举例子,启发学生通过更多的实例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并自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回顾、小结书写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时应注意什么,并通过连线搭配的练习将含有字母的式子与对应的用文字表达的含义连起来。这种练习的实质是数学语言的训练,它能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语言的符号形态与文字形态的转换,同时也是写代数式的辅助练习。

第二层次:学习简单的方程及其应用。在教学中要注重方程概念的学习,启发学生回想解方程的依据,也就是等式的两条基本性质,最后学习列方程解决问题时解题步骤,关键是列方程的依据,也就是等量关系。

通过这样分层次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每个知识点的层次性,对于知识的梳理起着链接作用。

不足之处:

1.对于每个知识点不能具体深入,只能蜻蜓点水式的点到为止。

2.练习量少,特别是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很多类型不能在这一节课上体现。

改进之处:

可以每学习一个知识点,准备一定量的练习题,利于对于知识点的巩固与提升,也利于学生好好地消化每个知识点。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15

《式与方程》这节课应对用字母表示数,方程,解方程,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整理和复习。上完这节课,我有一些认识。

1、首先我的课的信息量过小,知识点过少,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不论什么教学内容,不要一味的去套教学模式,根据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来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我这一课本来去年讲的时候是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来整理知识点的,后来想到四小片讨论的复习教学模式让学生整理,我就让学生把计算公式、数量关系、运算定律、计算方法用字母全写出来。我引导的方向错了。这样,学生讨论时、汇报时就注意了少哪些式子、补充哪些,而不是再体会用字母表示式子的好处:方便、简单、明了。

3、练习题没抓住学生的重点、难点、易错的地方。而是出了许多简单而重复的题。应出一些有层次的,能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题。在备课时,这点我想到了,但是总想从简单处出,照顾那些差生,又想简单题也不会浪费太多的时间,一说就过去了。可事实上,太简单的学生都会,没必要出浪费时间。

4、在备课时,我认为学生不明白式与方程的意思,如果一开始就问学习了式与方程的那些知识,学生会说不全或不知说什么,所以我就从字母表示数出发。如果现在再设计这节课,我就会先问学生式是什么,学生会说等式、式子、含有字母的式子等。如果学生说不上来,我就会出示一些式,让学生说,并说出式与方程的联系,含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方程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这时再说关于式与方程的知识。

5、在让学生说用字母表示什么时,如果学生说到乘法分配律,我就会问学生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学生会说文字的和字母的,我说,你选择一种方式写下来,学生会选择字母,我问为什么,生会说简单,方便。这也就说了用字母表示的好处。

6、应学会使用评价语言。

评价语言能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学习。在课上我很不会使用评价语言,我以后会努力注意使用。

上一篇:2015小学田径运动会秩序册下一篇:课程计划和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