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与方程(教学设计)

2024-05-02

式与方程(教学设计)(共11篇)

篇1:式与方程(教学设计)

篇一:式与方程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理解方程的意义,能熟练地解简易方程。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等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2、a+b=b+a,s=vt„„(1)出示:wc、km、kg、s=(a+b)h÷

师: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简明地表示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开始,从算术到代数,是数学的发展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转变。

(二)、探究新知

1、师:谁能说说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能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可能回答: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常见数量关系如:速度×时间=路程;vt=s。

5、师:想一想,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字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时,怎样正确规范地书写呢?

6、a乘以4.5可以怎样写?s乘以h可以怎样写? 4.5或a·4.5或4.5a。h可以写成s·h或sh)

9a 表示足球的总价 58b表示 篮球的总价

58-a表示每个篮球比足球贵的价格 9a+58b表示篮球和足球的总价

请把书翻到第86页第一题,赶紧做做吧!

8、师:同学们,如果a=45,b=6,那么,你们能算出9a+58b是多少钱吗?(课件出示答案)

<二>方程

2、课件出示例2:下列式子中,哪些是方程?

3、上面哪些是方程?你是怎么判断的? ](学生可能回答:①②⑤⑥⑧是方程。

4、课件出示例3:)(10)x=3不是方程(×

5、师:7×0.3+x=2.5里未知数x等于几?x=0.4是这个方程的什么?

师:什么叫做“方程的解”?

(学生可能回答:解方程是一步一步的解答过程)你会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吗?根据什么解方程?

(学生可能回答: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一般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方程。)

6、你会解这些方程吗?选择几个解一解。

7、如何判断方程解的是否正确?在解方程时要注意一些什么?[来^#源:@中教&%网]

8、师:等式性质是怎样的?[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这两题可以怎样检验方程的解对不对? 课件出示例题:

x+3×1.5=8.3 3x-10=1.4 x-4/9=10 1/2×(x-4)=4 <三>列方程解决问题

1、师:列方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2、课件出示例3:学校组织远足活动。

3、师:

4、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可能回答:这道题的等量关系为:原定路程=实际路程,原定路程可以用

5、学生边介绍,教师边媒体出示解答过程:

2.5x=3.8×3 篇二:六年级下册《式与方程》教学设计

整理与复习之 式与方程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下册整理与复习之《式与方程》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cctv、sos、ufo、nba、cm

(2)师:你们觉得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优点?(用字母表示数,比较简洁明了。)师: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简明地表示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

二、复习

(一)用字母表示数

1、用字母表示平面图形计算公式

师:通过上面的习题,用字母可以表示那些数量和关系式啊?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数量关系、运算定律,计算公式等)

想一想,在一个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里,数字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时,怎样正确规范地书写呢?

(二)方程

2、师:什么叫做“方程的解”?

它与“解方程”有什么不同?(解方程是一步一步的解答过程)你会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吗?根据什么解方程?

3、出示:下列式子中,哪些是方程? 1① 4+0.7x=102 ② x-0.25= ③ 30a+5b ④ 7x-6<36 4 x21⑤ 55x=y ⑥ =30% ⑦ 1÷8=0.125 ⑧ +=42 432

4、上面哪些是方程?你是怎么判断的?

(学生可能回答:①②⑤⑥⑧是方程。

5、在解方程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6、师:等式性质是怎样的?

练习解方程:

1(1)x-0.25 = 4(3)4+0.7x=102 x(2)=30% 421(4)x+ x=42 32(将学生的解题过程通过实物展台进行展示)

(三)作业布置

一课三练第42页 知识伴我行中第1、2题

附:板书设计

篇三:《式与方程的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式与方程的整理和复习》

备课教师:梁俊兵 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景 揭示课题

2、师说:同学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内知识你们有信心学好吗?(有)

4、师板书课题:式与方程的整理和复习

二、沟通联系 建构网络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6)师再问:还可以表示什么呢?生答:还可以表示计算公式。

(8)师说:刚才我们用字母表示了数量关系、计算公式,字母还可以表示什么呢?你能举例说明吗?学生思考片刻后,师点名回答,并板书:运算定律,(a+b)+c=a+(b+c)(9)师说:下面老师来写个式子,你们瞧瞧:b/a乘d/c=b乘d/a乘c(a、b、c、d是不为0的自然数)让学生说说这是用字母表示的什么?生答后师板书:计算方法

(10)小结:为什么要用字母来表示这些式子呢?表示这些式子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2、复习方程

(2)师说:如果给你一些式子,你能判断它是不是方程呢?

(5)师接着问:你们会解这些方程吗?

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巩固练习:

篇2:式与方程(教学设计)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92页《式与方程》“练习与实践”的第11-6题。

教材学情分析:

《式与方程》复习教材上分为两个部分,“整理与反思”部分主要复习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以及方程意义和解法。教材先后组织学生讨论三个问题,首先要求学生举出一些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到:当用字母表示数时,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公式,运算律和数量关系;然后要求学生说说方程与等式的联系和区别,在比较中进一步明确方程的含义;接着要求结合具体的例子回忆并整理等式的有关性质,在整理中进一步理解解方程的依据和方法。

“练习与实践”第1题让学生根据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相应的数量,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应用价值,培养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和能力;“练习与实践”第2题是解方程的练习,教材呈现的方程不仅在形式上具有较强的典型性,而且解方程的过程还涉及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计算,通过练习,能使学生加深对等式性质的认识,并自觉整理有关方程的解法;“练习与实践”第3-6题是让学生列方程解决有关整数或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其中,第6题让学生利用鞋的码数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根据已知的码数列方程求出相应的厘米数,或根据已知的厘米数列算式求出相应的码数。通过解答这样的问题,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而且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方程是描述数量关系的一种常见和有效的数学模型,列方程解决问题具有独特的方法价值。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简单的方程,能列方程解答一些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提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增强符号意识。

⑵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而且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方程是描述数量关系的一种常见和有效的数学模型,列方程解决问题具有独特的方法价值。

⑶使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提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增强符号意识。

教学难点:提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增强符号意识。

教学具准备:

教学流程:

一、自主学习,完成练习。

⑴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复习《式与方程》,(板书课题――“式与方程”)。方程好多同学不再陌生,这里的式是什么意思,猜一猜!

预设学生回答:式子;含有字母的式子;……

教师小结:一般指含有字母的式子。

⑵举例回忆。

举例一些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二、解决问题,梳理知识。

⑴举例分类。

板书学生说出的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引导学生适当分类。

公式:S=vt,……

规律:a+b=b+a,……

数量关系:5a,……

⑵再次理解。

呈现“练习与实践”第1题;自主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题;交流矫正所填的答案;理解答案所表示的意思;体会用字母表示答案,其实也在表示数量关系。

⑶激活记忆。

呈现“练习与实践”第2题;自主完成“练习与实践”第2题,指明学生板演;评价学生的板演情况,回忆学过会解答的方程类型和解方程的根据。

例: 30X=15 回忆类型X×a=b和X÷a=b。

解:30÷30×X=15÷30 运用了等式的性质,回忆等式的性质2。

X=15÷30 可以省去上面一步。

X=0.5

联想等式的性质1,回忆简单方程的类型,X±a=b。

例: 50X-30=52 把50X看作一个数,说明也是转化思想。

解:50X-30+30=52+30 运用等式的性质1。

50X=52+30 可以省去上面一步。

50X=82

X=82÷50 运用等式的性质2.

X=1.64

回忆验算的方法,并选择题目验算;比较呈现方程的异同,正确选择解方程的方法。

⑷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与实践”第3-6题,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用方程思考,体会列方程的思考方法;介绍其它解答方法,体会转化的策略和方法。

“练习与实践”第3题,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重点句子是“现在能收看的56套节目,比开通有线电视前的`5倍少4套”,列出方程,体会隐含在句子中的数量关系式,并沟通和算式之间的联系。

“练习与实践”第4题,一般会选择算式解法。引导学生列出两种不同的方程:(120+95)X=1262和120X+95X=1262,体会不同的数量关系式列出的方程也不同,沟通两种方程间的联系。

“练习与实践”第5题,引导学生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列出方程,解方程,验证答案;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转化策略的简捷。

“练习与实践”第6题,交流换算的方法,特别是厘米换成码数的方法,可以变换出新的公式a=(b+10)÷2,也可以用方程解答等等。

篇3:式与方程(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的过程结构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基础上的, 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 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概括。创新课堂教学的过程结构, 是为了优化教学过程而进行的教学程序设计, 这是整个教学过程实施的关键环节, 是实践教学目的的直接保证。

一、当今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授知型结构分析

在我国, 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也称课堂教学结构或教学程序。课堂教学结构具有一定学科性特点, 传统上流行的中学历史课堂结构吸收了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论思想, 并概括了我国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分为五个阶段:组织上课——检查复习——讲授新知识——巩固和小结——布置落实课外作业。

该教学结构根据知识的学习过程 (包括知识的理解、巩固、应用三阶段) , 将教学过程分解为“组织上课、检查复习、讲授新知识、巩固和小结、布置落实课外作业”五个步骤, 由教师牢牢控制着教学的实施过程, 学生的学习是配合教师的教而进行的。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我们称之为“授知型”教学结构。实践证明, 这种结构下的教学不利于新课程教学的实施, 不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不利于开放性课堂的生成。

二、重构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探索实践

(一) 重构教学过程结构的流程图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系统理论的认识, 经过实践探索, 我们提出了改变“授知型”教学结构 (三段五步教学过程结构) , 重构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想。具体教学流程图示如下:

(二) 重构教学过程结构的理论解析

本结构认为, 学习有自身的独立过程, 而教本无独立过程, 它只是学习的外部条件, 是为学而服务的, 离开了学, 就没有教。本结构清楚地解释了课型的基本结构, 把学科知识嵌入活的认识过程之中, 使师生在双边互动中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感悟和创新。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高效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大量新知识, 发展智能, 获得情感、意志的成功体验, 全面提高素质。

1.创设情境, 引起注意和告知目标

该阶段用以唤起和引发学生注意, 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教学活动。在该阶段中, 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 启发学生的思维, 使其形成对学习的期望, 为学习新知和形成新的智能做好准备。

在该阶段, 教师可利用与教材史实相关的现实趣事逸闻、媒体报道、乡土人文、影视图片知识等, 采用有机导入的方法 (如以新引旧、知识经验、巧释课题、制造悬念、比较发现等) 作为主要手段, 引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

例1在专题11“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中, 可以从学校图书馆——三弘图书馆的由来引入。三弘图书馆是因萧山著名的民营企业———三弘集团资助冠名而建立的。三弘集团的前身是1915年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下诞生的萧山纱厂。引入三弘图书馆的由来, 就很自然地拉近了现实与历史的时空距离, 从而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联想,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提供指导, 整合知识结构

该阶段旨在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结构, 促进学生获得选择性知觉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整合知识编出自己的知识结构提纲, 以利于识记、回忆和保持。

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认知是个选择性的知觉过程, 有一定的信息编码顺序和结构特征。“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 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 教师要指导学生分阶段去整合内容, 就必须要教给学生一个能统帅这些知识的基本知识框架结构” (布鲁纳语) 。

新课程内容以专题的形式呈现, 更能突现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线索性, 有利于知识的整合和结构的形成。教师在教学指导中, 或利用教材中的专题体系说明, 让学生整理出知识结构;或指导学生用分阶段法去整合内容, 按时间顺序理顺专题内容的阶段特征, 从而建构出知识的框架结构;或指导学生根据历史知识内在的从属关系、类别关系、因果关系, 去分析得出知识框架结构。

例2在专题10“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学中, 指导学生从知识的从属关系入手, 分析得出古代中国经济的“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等内容构成;从知识的类别关系入手, 分析得出古代手工业包含的“纺织业、冶炼业、制瓷业”等内容。

3.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探究新知识

这是知识获得和形成表征的重要阶段,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编制的知识结构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交流互动的重要过程。

教师应根据结构框架提出适当的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质疑、自己求索, 以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这一教学环节, 就教师而言, 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都应予以积极而有效的鼓励、督促、检测、评估, 并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益, 以及时捕捉学生的创新火花,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在这一教学阶段的任务, 一是要积极完成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二是依据自身特点、知识经验与特长, 创造性地理解和掌握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 并能在自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为下阶段的进一步探究和解决问题做准备。

4.提供变式练习, 给活动和方法

这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形成的必经阶段, 也是教师判断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学生知识的获得是一个积极的内化过程, 是一个主动的生成过程。建构主义认为, 当信息渗透于有意义的情境之中的时候, 当提供对知识的运用机会的时候, 当创设隐喻和类比的时候, 当给学习提供能够使其产生与个人相关联的问题的机会的时候, 学生就能进行理想的学习。根据这一理论, 该阶段教学过程设计应该为:创设历史问题情境, 提供变式练习 (给出活动和方法) , 化知识为技能。

(1) 创设历史问题情境, 提供变式练习

有效整合, 多资源利用。课程资源包括教材教参、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历史遗迹等物质资源, 还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 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应用, 以有效地创设情境。

例3在专题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播放电视剧《亮剑》中的精彩片段, 使学生置身于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情景中。再设置相应的思考题, 激发学生对于中国人民英勇抗战、奋勇杀敌的抗战历程的探究。

有效设置, 多形式呈现。要有效地创设历史问题情境,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 并采用多种有效的呈现方法和手段。

一是借助生动的语言描述历史问题情境。古往今来的历史是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 教师在课堂上不能照本宣科, 使历史教学模式化;而应从丰富多彩的史料中选取有用的材料,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加以适当贴切的改编, 创设一种使学生如临其境的鲜活历史情境, 再配以相应的思考题, 必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二是运用教育媒体创设历史问题情境。教育媒体是指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 分为现代教育媒体和传统教育媒体。现代教育媒体通常有幻灯、投影、多媒体等技术手段, 这些媒体技术能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手段和多种认知途径, 让学生置身于类似真实的历史氛围中, 与历史人物共思维, 与历史事件共进展, 从而激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如, 传统教育媒体通常有图片、表格、史料等图文资料和实物、模型等, 它们使历史知识具有了直观感性的特征, 能从不同的角度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和观察力、想象力, 把学生带入一个个鲜活的历史问题情境中去。

例4实物演示是一种创设新情境的好方法, 较多运用于科技史、社会经济史模块教学之中。在讲雕版印刷术时, 可利用学生手头使用的橡皮, 在橡皮上刻几个反字, 印在纸上, 投影在屏幕上就形成正字。这样, 学生对雕版到印刷的过程就会有直观感性的体验。

三是运用角色模拟营造历史问题情境。在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让学生模拟某一古人, 并按该古人的历史角色所要求的行为方式和态度行事, 就能在自己营造的历史情境中直接体验历史。

例5在专题1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中, 可让学生以“我生活在民国初年, 要去参加一个婚礼”为题, 设想自己应以怎样的着装、以怎样的方式去赴宴。

(2) 给活动和方法, 知识化为技能

给活动。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 一切思想、方法、观点和能力的获得, 都必须通过学生的个体活动。因此, 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课堂活动, 以让学生获得科学的历史思维方法, 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和相应的思维能力。

例6在专题2“近代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教学中, 可让学生先分组搜集有关著名民族资本家的主要事迹, 然后在班上以组为单位进行介绍和讨论, 谈谈各自的认识和感悟。

给方法。即在指课堂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学习历史、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包括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一般方法, 还有辩证分析法、阶级分析法等特殊方法。

例7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是历史教学中形成认知结构的中心环节, 因此, 教师应通过概念形成的策略指导, 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概念的方法、技巧。策略A.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其各种本质特征——把握其整体和内在的联系;策略B.概念的转移:上层概念—下层概念;策略C.概念体系的形成:相关、相对、并列、从属等概念。

5.提供技能应用的新机会, 促进迁移

在这一教学阶段, 重在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来解决新问题的迁移能力, 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中实践知识、感悟历史。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倡导的评价方式是多样的和灵活的, 注重学生在课外生成知识, 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查。因此, 教师应积极创造历史探究的课外情境, 指导学生建立学习档案, 撰写历史习作, 开展历史调查。使学生在自身的体验和实践中, 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技能, 增强历史感悟, 真正达成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目标。

例8在教学完必修2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后, 让学生搜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交通进步的图片资料, 制作一期历史海报, 从中探讨这一进步的社会原因, 谈一谈学习本专题后的收获与感想。

(三) 重构教学过程结构的课例解析

必修3专题5“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1.创设情境, 指引注意和预期

师:我们学校是何时建校的?

生:1954年。

师:对, 同学们, 回忆学过的知识, 可知道1954年在我国政治领域里发生的几件大事?

生:1954第一届人大召开, 制定第一部宪法。

师:对, 1954年我国制定并实施了第一部宪法, 宪法明确规定了新中国教育的法则, 之后1957年又确立了人民教育方针, 我国的教育事业迅速发展起来了。……我们二中教育事业的历史发展轨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国以来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历史。今天我们就结合二中教育发展……

2.提供指导, 整合知识结构

我们利用学校校史档案材料, 编制了以下一些问题情境, 供学生在教师一定的提示下, 依据图示的识读, 编出自己的知识结构提纲。

3.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探究新知识

4.创设情境, 提供变式练习, 给活动和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 结合学校教育发展的历史, 创设类似史实的情境, 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 提供变式练习, 由此启发学生思维, 使知识转化为技能。

变式练习举例:

A.图1、2、3二中校舍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B.图3与材料4有何联系?谈谈你对教育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C.结合材料5, 通过介绍学校知名校友 (科技人才) 的事迹, 让学生体会科教兴国的内涵。

5.提供技能应用的情境, 促进迁移

创造课外探究历史情境, 使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实践知识、进一步感悟历史。

探究:

(1) 让学生通过参观学校校史陈列室, 运用图示识读方法, 进一步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教育发展情况。

篇4:式与方程(教学设计)

关键词:小学数学;特点;衔接

一、教科书中“式与方程”的衔接特征

1、主体内容的独立单元式螺旋上升。小学数学中的“式与方程”主要包括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小学数学教科书就“式与方程”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等情况,在编排方式上采用了螺旋上升式。教科书在四年级下学期最后一个单元安排了用字母表示数,这是在学生经过第一学段的准备后,明确设置代数知识,要求渗透代数思想方法的独立单元。在此单元中教材大部分内容是先通过简单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先理解字母可以表示数,进而逐步提升原有问题情境的复杂性,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熟练地使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各种基本的数量关系。其中的例题大多数采用了归纳的思想方法,通过特例、由算式表示数量等,启发学生归纳出一般的规律,而这个一般规律需要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如下例所示:

摆1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

摆2个三角形用小棒的根数是,2×3?

摆3个三角形用小棒的根数是:( )×3?

摆4个三角形用小棒的根数是:( )×3?……?

摆a个三角形用小棒的根数是:( )×( )?

问题:你知道这里的a可以表示哪些数么?

接着再学习化简形如“ax±by”这样含有字母的式子,这部分需要列出的含有字母的式子已经达到了以三步运算为主,且是后继学习形如ax+by=e式方程的基础。

到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部分,教材首先结合具体情境——“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等式和方程的关系,理解并会应用包含四则运算的简单方程。其中有關等式的性质是贯穿整个方程学习的核心——“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O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样使先前等式性质与新知充分联系起来。教材另外重点强调的是未知数的表达既可以是“x”,亦可以是“v”,还可以是“a”,甚至可以是任何字母,即数学不再是单纯地研究量的科学,还是研究结构的科学,“变量不再表示数,而是表示一个给定域中的类”(如在五年级下册教材第2页到第3页都刻意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等式中的未知量)。同时拓展了字母代数的含义,做到有机地与“式与方程”前一单元内容的衔接。

到六年级上册的方程单元,考虑到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形如x+a=b、ax=b和x+a=b的方程,对于ax+ by的化简也已学过,教科书主要设置用形如ax+b=e、ax-b=c和ax+bx=e的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有关方程的解法。三个独立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得到增强,符号感得到逐步发展,与此同时,对方程解的准确性检验,在文化层面上还传递了一种自省的内涵。

2、多层面的渐进式前置渗透。由符号“.”“▲”“( )”“口”这些既可表示填写数的空位,也可用来表示数的符号这样的孕伏阶段逐渐过渡到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和一些运算定律的前置性知识,为正式学习字母表示数做好铺垫。由25_( )=18_( )等算术或代数的结构关系式进行呈现与渗透,体现代数知识的结构特征与代数思维的关系性等。如此形成从不同层面的情境、不同层面的知识、不同层面的思维进行前置性渗透,为学生后继“式与方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科书中“式与方程”衔接的建议

1、加强“式与方程”单元编排的系统性。“式与方程”模块在教科书划分为四、五、六三个年级的各一个单元来编排,虽然设置了针对性的衔接点,但时间跨度较长,由于遗忘等会造成衔接的困难,同时也会对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产生不利影响。知识系统性的不完整,对学生的灵活运用是具有破坏性的,所以可适当集中设置,如将五、六年级两单元合并为一单元,增强方程体系的系统性。这样安排也能更好地贯彻《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降低的解方程的要求(由之前“理解等式的性质”到现今的“依据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

2、注重“式与方程”内容与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衔接。“式与方程”三部分内容的衔接符合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强调了数学的现实情境,以及数学与现实的衔接,但在设置与衔接中缺少对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关注。《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科书在前面的引入到后继的复习阶段,可由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设计问题,来让其他同学解答,使所学内容与学生的活动经验紧密结合。通过相互间基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讨论与交流,提升彼此的活动经验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数学学习的个性化,拓展数学的本原性知识,获得更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由于小学数学教科书综合性强,可读性与易读性要求高,在关注整套教科书的编排,关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等大模块设计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关注各个主题之间的有机衔接与融合,注重各主题间的优化与渗透,以充分发挥教科书的功能与价值,增进教科书的有效使用。

篇5:《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作业:1、什么是方程?什么是等式?2、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3、用字母表示数时应该注意点什么?4、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有哪些?这些纯粹是概念性的叙述,让学生在课前整理罗列并做简单的记忆,目的在于防止课堂上出现学习障碍。

在复习“用字母表示数”中,结合课前预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小组比赛形式,通过一些填空及判断、选择题的练习,复习检测学生这部分内容的掌握程度。进一步对这些知识进行查漏补缺。从课堂情况来看学生的参与性广,积极性高,而且对这部分内容掌握不错。

篇6: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其实在本节课之初,并没有预料到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有很多茫然之处,以至于在教学中遇到很多学生没有反应的尴尬场面,在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好像什么也不知道,幸亏有以前的教学经验,对此种情况进行了预设,在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先把问题放一放,等练习几道具体的例子后,思维和知识体系会逐渐明朗。

篇7:《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对新理念的贯彻和教学方法的使用;在突破难点时,多种方法并用,注意培养自学能力;坚持当堂训练,例题、练习的设计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对方法的总结言简意赅;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充分经历了知识的形成、发展与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形成了技能,发展了思维;教学效果很好!

2.不足之处

当然,每堂课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利用配方法推导公式上稍微多花了几分钟,探索部分我比较多的包办代替了,这点上考虑不足,且大部分学生对于字母的认识仍然不熟练,过多的在公式推导上花时间反而会把学生弄糊涂.与其利用公式来分析根的情况,不如直接利用几道方程来归纳可能更加直观.但是要通过方程根来归纳根与什么有关系,可能要列举相当多的方程,考虑到题量与课时有限的关系,所以本节课还是采用了比较抽象的方式进行归纳,但是这一缺点在进行习题演练时可以弥补.

此外在“利用根的判别式求出一些方程中待定系数的取值范围”这部分训练时,没有给予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尤其是分析第三组题型时,有的时候学生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交流讨论中才能发现真知,而且这样一来课堂的气氛也会比较活跃,也会激发学生多思多想的热情。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看老师怎么发掘而已,不要太主观地一味过高或过低地估计学生,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会还我们一个奇迹.

篇8:式与方程(教学设计)

一、案例式教学与项目法教学在本质内涵上是有所区别的

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内涵不同、教育过程中影响范围不同:

案例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一般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目的,以理论教学为分析问题的基础和框架,依据教材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的实例(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吸收、或说明某个功能应用,有利于学生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联系。案例可以是示范式,也可以是属于分析式、抛锚式、趣味型、启发式、演绎型的案例。由于教学中有了具体而实际的案例,将一些原本用语言很难表达清楚的、学生较难接受的理论变得简单、直观,学生感觉学习过程不再枯燥,学习效果明显提高,触类旁通的能力也得到提高。但要做到"得心应手"、"融会贯通"还需一定的综合提高。

项目式教学更像是一种教学方案,是一种过程教育:其主要特点在于避开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始终围绕着某项目目标是否能够实施完成而进行,对知识结构的要求本着"够用"的原则,强调"做中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完成某个具体项目的连续性、整体性实施能力,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获取信息和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同时项目教学法还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一种体现,项目教学法是工作过程的再现,在这个过程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协作学习、团队精神。

两者的共同特点是:都通过一定的实例组织课程。

二、案例式教学与项目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适应性不同

两者在教学过程实施的时间段不同、实施对象的层次也不同:

对于刚接触专业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新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对程序设计的认识几乎为零。因此在知识构建过程中,知识点易零散,知识的迁移出现困难,形不成所谓的"上位知识"与"下位知识"的有序结构。由于缺乏基本的专业相关知识,不可能直接参与项目完成全过程,为避免其望而生畏、丧失信心。应以案例式教学为主导,结合具体的实例,通过模块化系列教学,循序渐进地补充由易到难的案例,使学生在完成小案例中牢记知识点、培养基本技能。

对于已有初步专业知识与自学能力的高职生,特别是进入专业技能课程学习的学生,则不必每门课程再从基础知识教起,可采用项目法教学。项目法教学对于授课信息量大的课程会提高教学效率、减少课时,给学生更多的自学与个性发展空间,采用项目法教学同时更有利于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教学“培养方案”的组织上,要改变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一门课、一本教材、一学期通到底”的方法,将某门专业课程按实际应用类别分为若干技术或技能单元,将这些技术或技能单元作为分阶段的若干个或一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分阶段式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完成全过程。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有较高的挑战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与创新潜力。

三、计算机专业不同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应不同

计算机信息类学生由于各专业方向不同,技能掌握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以软件开发类、图像设计操作类两类不同专业方向为例,软件开发类程序语言课程如《数据库》、《网页设计》这类课程采用项目法教学更适宜,通过参与一个功能较完整的实际软件项目开发过程,‘在做中学’———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结合,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获得了常用软件设计所必需知识,让学生能有一定的软件开发体验,能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直接进入角色。而对于Photoshop这类图像创作设计类课程,各种菜单、工具与快捷方式的用法,各种处理图像的手法及产生效果,学生掌握这类基本技能知识越多,其创意想象空间越广阔,若相关技能不熟悉,会大大影响其创作与创新潜能的发挥。而在实际应用中如影楼、广告设计、网页设计等不同角度对该软件功能需求侧重点不同,则适宜采用案例式教学进行技能培养。

四、不同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要求不同

案例式教学以案例教案组织为重点,教学案例包含的知识点是否较完整、是否有吸引力又有实用性是教师所必须考虑的,教师所要求掌握与传授的知识与授课课程内容密切较专门化,教师主要精力花费在搜集与研究案例,并组织学生通过案例学习较系统的理论知识点与技能培养。

项目法教学强调以教案为重点过渡到以完成项目为重点,要求教师不能&apos;照本宣科&apos;、要有项目实践经验。由于一个项目往往涉及知识面较广,如网站后台设计要求要有数据库基础、前台设计要有美工基础,数据库编程往往涉及SQL与另一门编程语言,而许多院校教师往往长年固定教授一门课程,因此对教师自身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有一定要求。

项目教学法项目的选择十分关键,许多老师喜欢选择自己熟悉或学生喜欢的项目实例进行教学,但有些项目在真实工作中的适用性并不是很广;项目要贴切、恰当,能全面反映教学内容,项目要有层次性、实施过程要充分考虑学员的认知顺序,项目还要难易适度、具有吸引力,易于被学生理解,最好和学生将从事的工作有相关之处。

如何让学生理解真实应用实例项目的含义和用途,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真正学到了实用技术也是教师面临的难题。项目法教学并不排斥讲授,但教师在项目法中承担角色更多的是指导者兼项目经理。教学效果、成绩的评价由试卷考核改变为过程评价,过程评价需要从第一堂课开始就注意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对教师的要求高、工作量大。

篇9:《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数与代数”领域复习内容的第三阶段,主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方程与等式的区别,熟练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体验“数学建模”的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积淀数学素养。

有了这些理论的支撑,我很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首先对他们的课前预习进行调查,侧重点我放在了“方程”上,先理解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然后复习解方程,及其等式的性质,方程是初中阶段“代数思想”向小学阶段渗透的典型范例。因而在复习时不能满足于各知识方法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是否把方程的思想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策略,拥有自觉运用方程思想的意识和行为。实际学习中,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很薄弱。

 

篇10:式与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整理与反思之《式与方程》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方法,能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等公式。

2、明确方程、解方程和方程解的概念,弄清楚方程与等式的区别。

3、正确理解方程的含义,能熟练地解简易方程。教学重点:

明确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理解方程的相关概念;熟练地解建简易方程。教学难点:

明确等式与方程的区别,能熟练解简易方程。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导学设疑,揭示课题

1、出示:CCTV、SOS、UFO、NBA、CS、ATM、VIP 师:看到这些字母你立刻想到了什么?

同学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内知识相信大家也一定能学会。

2、今天我们就围绕字母所涉及到的式与方程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反思。(板 书课题)

二、自学质疑,沟通联系

1、同学们先想一想,在我们小学六年的数学学习中,用字母都表示过什么呢?

出示问题后,汇报交流 大家都想好了吗?谁来说说?

(1)根据回答板书: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接着让学生举例来说明,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s=vt 还可以表示什么呢?(2)板书:表示计算公式。你能举个例子吗? 根据回答板书:s=ah c=4a 用字母表示平面图形计算公式

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的相关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立体图形体积计算公式

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公式。在简写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点名回答)

师鼓励:他说得太精彩了,大家不要吝啬自己的掌声哦!

想一想:在一个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里,数字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时,怎样正确规范地书写呢?(出示温馨提示)

刚才我们用字母表示了数量关系、计算公式,字母还可以表示什么呢?(还可以用

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3)请同学们说出所学过的用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PPT展示)看来小小的字母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用途还真不少!大家觉得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用字母表示数,比较简洁明了。)

小结:正因为用字母表示数简明易记,所以生活中很多数学现象人们都喜欢用字母来表示。(请看大屏幕)

三、展学释疑,巩固练习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下面的数量。

1)一只青蛙每天吃a只害虫,100天吃掉()只害虫。2)小明今年b岁,再过十年是()岁。3)一堆货物x吨,运走24吨,还剩()吨。

4)水果店有x千克苹果,一共装6箱,平均每箱装()千克。5)m表示一个偶数,与他相邻的两个偶数是()和()。

小结:通过上面的练习,我们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应用很广泛,表达很简洁,有很强的概括性。在你们未来的学习中,数字会越来越少,字母会越来越多,同学们可以使用这些简洁的字母使你的学习越来越轻松。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用字母表示的这些式子分别代表什么意义!

2、学校买来9个足球,每个ɑ元,又买来b个篮球,每个58元。9ɑ表示()58b表示()58-ɑ表示()9ɑ+58b表示()如果ɑ=45,b=6,则9ɑ+58b=()

四、自学质疑,建构体系

1、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后,我们还一起认识了方程。

出示问题:什么是方程?方程与等式有什么关系?(介绍两者的练习与区别)请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来说说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也可以用集合的形式来描述。

2、如果给你一些式子,你能判断它是不是方程吗?(出示练习题)1① 4+0.7X=102 ② X-0.25= ③ 30a+5b ④ 7X-6<36

4X21⑤ 55X=Y ⑥

=30% ⑦ 1÷8=0.125 ⑧ X+ X=42

432在判断一个等式是否是方程时,需要特别关注什么?

(在判断一个等式是否是方程时,需要特别关注等式中是否含有未知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一定是方程。)

3、你会解这些方程吗?(独立完成)

刚才在解方程时运用了哪些知识?(解方程时应用了等式的性质)

4、等式的性质有哪些?怎么样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出示等式的性质:

①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②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零),等式仍然成立。小结:一般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方程。还可以根据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来解方程。

篇11:式与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92页“整理与反思”和92-93页“练习与实践”1~6。

【知识要点】

1.用字母表示数:(1)表示运算律;(2)表示计算公式;(3)表示一般数量关系。

2.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3.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区别: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一个等式)。

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是一个值)。

解方程:求出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的过程(是一个过程)。

4.等式的性质:

(1)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2)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5.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等式的性质,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渗透初步的代数思想。在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方程、方程的解及解方程的区别、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的理解。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ax±b=c”、“ax×b=c”、“ax÷b=c”、“ax±bx=c”等形式的方程解法,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3.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数量关系的能力,体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便性。

二、教学建议

复习“式与方程”的知识要抓住四点进行:一是要组织学生讨论92页“整理与反思”中的3个问题。可采用先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的方式进行。讨论时要让学生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二是要加强一些相近知识的比较,如等式与方程的比较,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比较等。三是要注意培养学生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方程解好后自觉检验的习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前先分析数量关系后解答的习惯。四是要重视学生分析理解数量关系的训练。注意:新教材里解方程一定要指导学生用等式的性质解。

三、知识链接

1.用字母表示数(教科书四下P106的例题、P108的例题、P110的例题)。

2.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教科书五下P1-7例1-例6)。

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科书五下P8例7)。

四、教学过程

(一)用字母表示数

1.你能举出一些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吗?先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2.教师指出:在具体情境中,用字母表示数总是有一定范围的。

3.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

4.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说式子和数量关系。

(二)方程与等式

1.举例说说什么是方程?方程与等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填一填:在下面的集合圈里填入“等式”和“方程”。

3.举例说说什么是等式的性质?你怎样理解“同时”、“同一个数”、“0除外”这些词的?利用等式的性质可以干什么?

4.说一说“方程的解”与“解方程”有什么区别?

5.完成“练习与实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名几人板演,后集体订正,并指名说说解方程的依据。教师要强调把方程解好后一定要养成检验的习惯。

(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有哪些?你认为最关键的是哪一步?

2.说出下面各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1)养禽场一共养鸡鸭600只。

(2)红花比黄花少25朵。

(3)参加航模组的人数是参加美术组的3倍。

(4)花金鱼比黑金鱼的1.2倍还多8条。

(5)单价、数量、总价。

(6)速度、时间、路程。

(7)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3.完成“练习与实践”第3~6题。

完成第3~5题:学生说数量关系和解法后,集体订正。

完成第6题:课前让学生了解自己穿的鞋的码数和厘米数,课上完成时出示码数和厘米数之间的换算关系后,让学生验证这种换算关系正确与否,后引导学生分析知道厘米数求码数与知道码数求厘米数通常应各采用什么方法解,再让学生独立解答填表,最后全班交流。

习  题  精  编

一、在( )里写出含有字母的式子。

(1)3个x相加的和(   ),3个x相乘的积(     )。

(2)一批煤有a吨,烧了8天,平均每天烧m吨,还剩(    )吨。

(3)一个圆柱底面半径为r,高为h,它的体积v=(   )。

(4)松树高y米,杨树比松树的34 少5米,杨树高(  )米。

(5)小明今年a岁,小华今年b岁,经过x年后,两人相差(   )岁。

二、解方程。

1.25x÷0.25=4     8.5+65%x=15        34  x - 13 x=59

三、判断。

(1)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     )

(2)方程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方程。(     )

(3)畜牧场养了600头肉牛,比奶牛的2倍多80头,求奶牛有多少头?可以列式为600÷2+80。(   )

四、选择。

1、下面的式子中,(   )是方程。

A、25x      B、15-3=12     C、6x+1=6      D、4x+7<9

2、x=3是下面方程(      )的解。

A、2x+9=15    B、3x=4.5     C、18.8÷x=4    D、3x÷2=18

3、当a=4,b=5,c=6时,bc-ac的值是(      )。

A、1     B、10      C、6       D、4

4、五年级种树60棵,比四年级种的2倍少4棵。四年级种树(       )。

A、26棵  B、32棵   C、19棵  D、28棵

五、列方程解答下面各题。

(1)养鸡场一共养鸡650只,其中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1.6倍,养鸡场养母鸡多少只?

(2)学校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参加书法组的有36人,比美术组的2.5倍少9人,参加美术组的有几人?

(3)甲、乙两桶油,甲桶油的重量是乙桶油的3倍,如果从甲桶取出28千克,乙桶加入4千克,这时两桶油的重量相等,甲、乙两桶原来各有多少千克油?

式 与 方 程

第2课时(总第7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教科书第12册P92-93“练习与实践”7-9题。

【知识要点】

1、用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除法应用题。

2、纳税、折扣等实际问题的逆运算如何用方程解。

【新旧教材比较】

在过去的教材里,分数乘法应用题与百分数乘法应用题、分数除法应用题与百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教学内容在循环中重复多、递升少,浪费了教学资源,制约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发挥。

新教材把百分数除法实际问题和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安排在一起。六年级下册只编排稍复杂的百分数除法实际问题。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和百分数乘法实际问题都在练习里带出,夯实了基础知识与基本的数学思想,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增加了问题的现实性和挑战性。教学重点放在数量关系和推理能力上,利用题目中最基础、生活中最常见的数量关系作为列方程的依托,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商品打折出售的含义,进一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熟练掌握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方法,理解不同形式的打折问题之间的联系,并能熟练解答。注重知识间的联系与融会贯通。

2.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提高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让学生在学习和游戏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建议

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重点放在数量关系和推理能力上。联系分数的意义与分数乘法概念,把实际问题里的各个数量组织起来,构成数量关系式并根据数量关系式确定解题的方法。用线段图直观表现题目中的百分数的含义和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是得出数量关系式后的自然选择。游戏要让学生有足够时间练习、探究。

三、知识链接

教科书六下P8 例4; P11 例5、P12例6 ; P73例2。

四、教学过程

1.出示习题。一种图书打八折后售价是20元,这种图书原价是多少元?

2.学生练习、交流、检验。

3.练习P93第7、8两题。

4.练习P93第9题。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探索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求出所框的4个数。

习  题  精  编

1.一本书打八折后售价是30.4元。这本书原价多少元?比原来便宜多少元?

2.修一段路,已经修了全长的80%,还剩下1.2千米。这段路全长多少千米?

3.图书室的故事书的本书是科技书的75%,科技书和故事书共1400本。科技书和故事书各多少本?

4.王阿姨在商场买了2件上衣。一件上衣打七五折后卖120元。另一件上衣提价25%后卖120元。商场卖这2件上衣是赚了,还是亏本了?赚了,赚多少?亏了,亏多少?

5.按规定稿费收入扣除元后按14%的税率缴纳个人收入所得税,小红的爸爸编写《数学小故事》出版后缴纳个人所得税224元 。小红的爸爸编写《数学小故事》共获得多少元稿费?

6.一次会议的出席率为95%,缺席人数比出席人数少36人。应出席多少人?

7.六(1)班有学生45人,男生是女生的80%。女生有多少人?(用方程和转化方法解)

8.一个书架有上下两层,下层本数是上层本数的40%。如果把上层的书搬15小红的爸爸编写《数学小故事》小红的爸爸编写《数学小故事》本放到下层,那么两层的本数同样多。原来上、下两层各有图书多少本?

9.下表的红框中的5个数的和是60。在表中移动这个框,可以使每次框处的5个数的和各不相同。

1、任意框几次,看看每次框出按5个数的和与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

2、如果框出5个数的和是180,应该怎样框?能框出和是100的5个数吗?

为什么?

“式与方程”过关测试题

一、填空。

1.在(1)8x=96  (2)1.7-x (3)a+b=230 (4)y+5<11.3

(5)0.25+m=0.5 (6)5.4-2.8=2.6 (7)z+0.2>0.52 中,____________是等式,_______________是方程。

2.在(  )里写出含有字母的式子。

(1)绿绳长x米,红绳的长度是绿绳的2.4倍,红绳长(  )米,两种绳一共长(  )米,绿绳比红绳短(  )米。

(2)妈妈买8只茶杯,付了100元,找回m元,一只茶杯(   )元。

(3)师徒加工一批零件,师傅单独完成要a小时,徒弟单独完成要b小时,徒弟和师傅工作时间的比是(   ),师傅和徒弟工作效率的比是(     )。

(4)m与n的差除它们的和(       )。

(5)一个圆锥底面直径为 d,高为h,它的体积v=(    )。

3. 在(   )里填“>”、“<”或“=”。

(1)当x=1.6时,0.58+0.6x(   )1.63。

(2)当x=0.6时,x+0.3x(    )55%。

二、判断。

(1)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     )

(2)方程两边同时乘0.5,所得结果仍然是方程。(     )

(3)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              (     )

(4)方程x- 1.2=1.6的解是2.8。           (      )

三、选择。

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n°,它的顶角是(  )°。

A.n° B.90°-n° C.180°-2n° D.(180°-n°)÷2

2、如果a×75%=75%÷b=c-75%=d+75%。那么a、b、c、d中最大的是(  )。

A.a      B.b       C.c      D.d

3、5个连续偶数,中间的一个数为m,则最大的数是(   )。

A.m+1     B.m+2      C.m+3      D.m+4

四、解方程。

1.25-0.25x=4       8.5+65%x=15        45 x - 34 x=34

五、解决问题。

1.某市规定:乘坐出租车起步价为6元(3千米以内),超过3千米以外每1千米按2.5元计费(不足1千米按1千米收费)。小明的妈妈乘坐出租车行了m千米。

(1)用式子表示小明的妈妈应付的钱数。

(2)当m=11时,求小明的妈妈应付多少钱。

2. 小芳收集的外国邮票比中国邮票少35张,外国邮票的张数是中国邮票的58 ,小芳收集的外国邮票和中国邮票各多少张?

3.学校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参加书法组的有18人,比美术组的25℅少6人,参加美术组的有几人?

4.修一段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5 ,第二天修了500米,两天正好修了全长的40℅。这条路全长多少千米?

5.我国公布了新的个人收入所得税征收标准。个人月收入2000元以下不收税。月收入超过20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如图)。黎明老师这个月缴纳了35元税款,他这个月的收入是多少元?

6.小红买了2本一样的练习本和1支钢笔共花去12元。买一本练习本的钱数是买一支钢笔的钱数的10℅。买1支钢笔和1本练习本各要花多少元钱?

(编写单位:溪桥镇南沙小学    责任编辑:李海东

上一篇:桃江县林业局考察工作日程安排下一篇:水枪大战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