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必修)教学大纲

2024-05-01

《产业经济学》(必修)教学大纲(共8篇)

篇1:《产业经济学》(必修)教学大纲

《产业经济学》教学大纲

(必修课)

前 言

(一)本门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产业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以某种相同属性的“企业集合”形式存在着的人类经济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产业经济学建立在理论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它研究的问题主要是一些更现实、更贴近实际的问题,如现实中的不完全竞争问题、交易成本、进入壁垒、产品差异化、主导产业选择等。产业经济学在研究中更为注重方法的应用,从经验分析到博弈论的应用,实现了向主流经济学的回归。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讲授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布局理论及其相应的产业政策,了解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产业组织分析的S-C-P基本范式,并要求学生掌握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实际产业分析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本学科所涉及的领域内运用所掌握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更具体和现实的经济问题的逻辑思路和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包含在应用经济学领域内的有关宏观国民经济管理、微观企业经济管理以及产业经济管理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1. 学习掌握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2. 从现实市场竞争和垄断的角度研究产业内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相应分析中国产业内竞争和垄断的现实问题

3. 从技术经济联系的角度研究产业间的关联效应、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以及产业布局等内容,并相应分析主导产业选择、幼稚产业和优势产业扶持等现实问题

4. 学习和掌握产业政策体系的形成机理、制定及合理运用等内容

(二)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

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博弈论、投入-产出分析等。以讲授产业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为主;强调方法的应用,以案例或个案分析为支撑。如以某一特定产业为对象分析其结构、行为和绩效。讲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所限定的结构及其具体内容。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重点内容包括: 1.产业内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内在关系

在讲述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详细讲述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和进入退出壁垒)、市场行为(价格策略、产品策略和排挤竞争对手策略)、市场绩效及其评价,以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竞争市场理论等,培养学生按照现代经济学的新古典方法和博弈论方法分析产业组织问题的基本能力。

2.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及主导产业标准

在讲述了产业的涵义、产业的分类,产业演进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基础上,详细讲述产业生命周期规律、配弟—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霍夫曼定理以及产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等内容、产业结构高度化等。重点要求学生了解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和标准.3.政府规制政策

概括介绍政府规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及流派,讲述政府规制的类别、目标及执行机构,对政府规制政策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了解反垄断政策的目标、各国反垄断政策的重点及差异。

4.产业集群与布局

简要介绍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及发展历程,结合我国实际分析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及存在问题、制约因素。讲述产业布局的原理及相关理论,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概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布局的变化。

(三)推荐使用的教材和课外阅读书目

1.推荐使用的教材

(1)杨公朴、夏大慰:《现代产业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戴伯勋等主编:《现代产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2.课外阅读书目及期刊

(1)[美]丹尼斯·卡尔顿、杰弗里·佩罗夫,《现代产业组织》,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英]多纳德·海,《产业经济学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美]刘易斯·卡布罗,《产业组织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年

(4)[日]植草益,《日本的产业组织》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

(5)《中国工业经济》杂志

(四)本课程教学的课时分配

本门课程的教学计划课时为36课时,建议教学课时按以下方案分配:

章节内容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产业主体

第三章 产业组织:SCP分析框架 第四章 产业组织:策略性行为 第五章 政府规制政策 第六章 产业结构 第七章 产业关联 第八章 产业集群与布局 第九章 产业竞争力 第十章 产业安全 复习

合计

课时分配课 限选 2 4 6 6 4 4

0

4 0 2

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导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产业经济学产生、形成与发展的原因,产业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产业经济学与理论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等。对产业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第一节

产业经济学概述

一、产业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二、学科性质、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及体系

产业组织 产业结构 产业间关联 产业集群与布局 产业竞争力

四、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 实证分析法  规范分析法  计量分析法  博弈分析法  案例分析法

第二节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与发展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渊源与发展

三、产业集群理论的渊源与发展

四、产业布局理论的渊源与发展

五、产业竞争力理论的渊源与发展

第三节

本书的结构

概要介绍本书的章节体系

本章复习思考题:

1.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产业是如何界定的?

第二章 产业主体——企业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产业的涵义、产业的分类,产业演进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掌握产业生命周期的规律及特点,掌握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学习重点和难点是深刻认识产业兴衰机理。

第一节 企业性质的经济解释

一、新古典企业理论

二、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

四、钱德勒的技术进步和市场扩大解释

五、威廉姆森的研究

第二节 企业的生物性特征及生命周期

一、企业具有一些生物性特征:

(一)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企业通过循环性吸纳物质(投入品)、输出物质(产品)与环境(社会)发生联系。

(二)企业所有者意愿支配企业活动

(三)企业具有整体预谋能力

(三)企业具有生命周期

二、企业的生命周期

(一)产品、产业与企业的生命周期

(二)企业所有权形式与企业生命周期的关系(三)企业寿命周期结构

第三节 企业的产业作用

一、企业是决定产业垄断程度的基本力量

二、企业是产业链的主体

三、企业是促进产业关系形成的主体(一)进入退出关系(二)产业的一体化程度(三)替代品的影响

四、不同的企业间关系构成不同的市场结构(一)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特征(二)完全垄断型的市场结构特征

(三)垄断竞争型(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特征(四)寡头垄断型的市场结构特征

五、企业经营目标(一)利润目标(二)价值目标(三)管理者目标(四)社会目标

复习思考题:

1. 企业寿命周期结构特征与产业进化发展的关系? 2. 如何处理好企业各个目标的关系?

第三章 产业组织:SCP框架

本章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分析范式。了解不同学派的不同观点。学习重点和难点是博弈论在产业组织分析中的应用。

第一节

SCP分析框架: 理论渊源与方法论特征

一、产业组织

二、竞争机制与资源配置效率

三、规模经济、垄断与“马歇尔冲突”

四、SCP框架的形成与方法论特征 1.克拉克“有效竞争”的概念

2.梅森在哈佛大学的研究小组将有效竞争的定义和条件归纳为两类有效竞争标准: 3.贝恩(Bain)、凯维斯(Cawes)、谢勒(Scherer)等的有效竞争标准三分法: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和市场绩效(Performance),即SCP框架。4.有效竞争标准的三分法  市场结构标准  市场行为标准  市场绩效标准

第二节 SCP框架中的市场结构

一、市场结构的含义与基本类型(一)市场结构的含义(二)基本类型

(三)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

二、市场集中度

(一)一般集中度与市场集中度

(二)衡量市场集中度的指标(绝对与相对集中度)1.绝对集中度CR 2.相对集中度

3.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4.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HI指数)5.EI指数

(三)影响市场集中度的因素 1.企业规模

2.垄断动机的影响

3.技术进步为企业扩大规模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4.政府的政策和法律也会对企业规模产生影响 5.市场容量

三、产品差别化

(一)产品差别化的含义(二)产品差别化的形成原因

(三)产品差别化的产业特征

(四)产品差别化与广告

三、进入壁垒

第三节

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

一、市场行为的含义

企业在市场上为实现其目标(如利润最大、更高市场占有率等)而采取的适应市场要求不断调整其行为的行为。主要研究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中企业的市场行为。分为竞争行为和协调行为

(一)企业的价格策略(二)价格的协调行为 1.卡特尔 2.价格领导

3.有意识的平行调整(以一定价格差进行调价,与价格领导企业价格不定在同一水平上)

(三)企业的产品策略

(四)产品协调行为

• 产品竞争导致寡头企业之间对产品策略的产品协调行为,即串谋行为。

二、市场绩效

(一)市场绩效的含义

(二)资源配置效率

(三)产业技术进步

(四)市场绩效的其他方面

三、市场绩效的综合评价

复习思考题:

1.SCP分析框架的主要内容 2.市场集中度的因素有哪些? 3.进入壁垒的含义与形成原因?

4.为什么说推行产品差别化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四章

产业组织:策略性行为

本章教学目标和要求:了解限制性定价、掠夺性定价等企业策略性行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学习重点和难点是采用各种策略性行为的适用条件及其争议。

第一节

新产业组织与策略性行为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阶段

二、策略性行为

三、策略性行为的分类

四、不同时段内厂商的策略性行为变量

第二节

限制性定价

一、限制性定价概述(二)静态限制性价格的决定

(三)限制性定价的福利效应与公共规制(一)限制性定价的主要内容

二、静态限制性定价

三、静态限制性价格的决定

第三节

掠夺性定价

一、掠夺性定价

二、相关争议

三、芝加哥学派

四、后芝加哥学派

第四节

产品选择、成本与生产能力

一、空间先占权与产品扩散策略

二、预告产品信息

三、提高转换成本

四、捆绑销售与搭配销售

五、提高对手成本

六、过度生产能力投资

第五节

企业并购

一、并购的概念

二、企业并购的类型

三、横向并购

四、纵向并购

五、混合并购

第六节

研发与创新

一、研究与开发的基本特征

二、专利

三、专利竞赛

四、专利竞赛与研发、创新激励

五、标准与标准化

七、标准竞争

第七节

合作策略性行为

一、默契合作策略性行为

二、明确合作策略性行为

三、合作策略性行为的公共政策

本章复习思考题:

1.策略性行为的含义及其内容? 2.纵向并购、横向并购有什么区别? 3.限制性定价有哪些主要内容?

4.简述芝加哥学派与后芝加哥学派有关掠夺性定价的争议及其原因。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政府规制的主要理论、对政府政策的影响,重点掌握反垄断政策的制定及实施。学习重点和难点是反垄断政策。

第五章

政府规制政策

第一节

政府规制理论的发展

一、公共利益理论和规制俘获理论

二、规制需求理论

三、利益集团理论

四、规制博弈理论

第二节

政府规制的类别、目标及执行机构

一、政府规制的含义

二、政府规制的类别

三、政府规制的目标

四、政府规制的执行机构

第三节

政府规制政策

一、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规制

二、竞争性行业的政府规制

三、社会性规制

第四节

反垄断政策

一、反垄断政策的目标

二、各国反垄断政策的比较

本章复习思考题:

1.政府规制包括哪些类别?各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自然垄断产业?为何要对自然垄断产业进行规制? 3.反垄断政策的目标是什么? 4.各国的反垄断政府有什么区别?

第六章

产业结构

本章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产业的主要分类方法、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以及相关理论、主导产业选择的标准。学习重点和难点是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主导产业。

第一节

产业分类方法

一、马克思的二部类分类法

二、农轻重分类法三、三次产业分类法

四、标准产业分类法

五、要素集约度分类法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一、产业结构的含义

二、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三、库兹涅茨理论

四、工业化进程

第三节

产业结构的演变模式

一、平衡发展模式与非平衡发展模式

二、产品循环发展模式与雁行发展模式

三、进口替代模式与出口导向发展模式

第四节 产业结构政策

一、产业结构概述

二、主导产业的特征

三、主导产业的选择

四、幼稚产业的扶植

第五节 产业结构优化

一、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含义

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义及其理解

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定标准

三、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1、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定义及其理解

2、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判定标准

本章复习思考题:

1.产业分类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2.依据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如何理解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结合你家乡的实际,谈谈如何合理选择主导产业?

本章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产业集群的原因及其相关理论,演进的规律。学习重点和难点是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途径。

第八章 产业集群与布局

第一节

产业集群基本理论

一、产业集群的定义

二、产业集群的特征

三、产业集群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

产业集群发展:类型与特点

一、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回顾

二、产业集群的类型

三、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特点

四、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第三节

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思路及对策分析

一、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二、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战略

三、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

第四节

一、产业布局基本理论流派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

本章复习思考题:

1.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作用。

2.如何促进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 3.提升中国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途径?

第九章 产业竞争力

本章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及其评价体系。学习重点和难点是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的体系结构。

第一节

产业竞争力研究理论

一、竞争力的概念

二、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

三、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

第二节

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一、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竞争力评价体系

二、世界经济论坛的评价体系

三、荷兰格林根大学生的评价体系

四、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关于各国工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五、中国国内对竞争力的研究

六、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七、竞争力分析体系的缺陷

本章复习思考题:

1.产业寿命周期阶段将如何影响产业竞争力? 2.各种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区别? 3.产业竞争力研究与产业绩效研究的关系?

篇2:《产业经济学》(必修)教学大纲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创新教育学院

2016年9月修订

一、课程性质、教学基本目的和要求

《经济法律基础》是开放教育专科工商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

学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了解经济法知识概貌,掌握主要的经济法律规范,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意识,增强运用相关知识对经济法律行为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任课教师在讲授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加强案例分析,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和完整的归纳能力,以适应考试和从事实际工作的需要。

二、教学媒体设置与教学进度 本课程的教学媒体设置情况是:

1.印刷媒体资源:主教材,采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刘文华主编的《经济法概论》(2008年12月第4 版)。

2.音像媒体资源:录像课18讲。

3.网络媒体资源:中央电大“电大在线”及重庆电大教学平台中,有本课程的大纲、实施意见、重难点分析、作业评讲、自检自测(在线自测)、期末复习指导等资源。

本课程4学分,共72个课内学时,周学时为4。

三、各章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基础知识概述

了解:法的产生和发展;法的分类;经济法的法的产生和发展。掌握:经济法的地位和作用。

重点掌握:法的概念、本质与特征;经济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经济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了解: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经济法律关系的种类;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终止;经济法律关系的管理和保护。

掌握:经济关系与经济法律关系的关系。

重点掌握:经济法律关系的特征;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第二章

民法基础知识

了解: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时效的概念;债的分类。

掌握:民法的概念及基本原则;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代理权的产生与终止;财产所有权的概念及特征。

重点掌握:民事法律关系构成要素;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及特征;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无效或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及财产后果;代理的概念、特征及分类;代理中的责任承担;诉讼时效期间的计算、中止与中断;财产所有权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财产所有权的取得与消灭;债权的概念与特征;债的发生与消灭。

第三章 企业法律制度

了解:企业的概念和特征;集体所有制企业法律制度。掌握: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管理体制。

重点掌握:企业法的调整对象;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的概念、立法宗旨和基本原则;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权利与义务;私营企业的概念、法律特征及私营企业的种类;破产的概念、企业破产的条件;破产财产与破产债权;企业破产的法律责任。

了解:我国目前外商投资企业的种类。

掌握:外商投资企业的概念及特征。

重点掌握:三资企业的概念及法律特征;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设立、投资、合作条件、利润分配与风险承担;外资企业设立的限制条件。

第四章

公司法律制度

了解:公司的种类;公司财务会计;违反公司法的法律责任。

掌握:公司债券的法律规定。

重点掌握:公司的概念、特征;公司法概述;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律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律规定;公司清算。

第五章

证券法律制度

了解:证券法的概念、性质。

掌握:证券法上的主体;证券、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的概念;证券公司和中国证券监管体制。

重点掌握:证券法的基本原则;证券发行审核制度;证券和债券发行的条件;证券承销;证券交易的一般规则;证券上市的条件、程序、暂停和终止;持续性信息披露;禁止交易行为。

第六章

合同法律制度

了解:合同的概述、分类;合同的变更与转让。

掌握: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合同履行的概念和原则。

重点掌握:要约的概念、要约的构成要件及要约的法律效力;承诺的概念及构成要件、承诺的生效时间及承诺的撤回;合同的主要条款;合同的有效要件、合同的无效、可撤销和效力未定的合同及其合同被确认为无效和被撤销的后果;合同履行的概念和原则及双务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合同保全的概念、代位权及撤销权;违约责任、归责原则、违约责任的一般构成要件、免责事由、责任方式。

第七章

工业产权法律制度

了解:专利、专利法的概念、专利权、授予专利权的条件(一般不作考试要求)。掌握:工业产权的概念与特征。

重点掌握的有:商标法的概念与特征、商标权、商标权人的权利和义务;商标权的法律保护;

第八章

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

了解:竞争法的产生和发展、反垄断实施机制。掌握:竞争与竞争法、垄断与垄断法、重点掌握: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征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概念、调整范围;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垄断行为。

第九章

产品质量法律制度

了解: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第十章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概念。掌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宗旨、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经营者的义务;国家和社会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重点掌握:消费者权利的具体内容;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解决与法律责任。第十一章

财政法律制度

了解:财政法的概述主要内容;预算法的主要内容。掌握:财产、行为和资源税法,税收的征收与管理。

重点掌握:税法的构成要素,流转税法,收益税法,税收法律责任 第十二章

金融法律制度

了解:金融法的概念;中国人民银行的组织机构;票据法;外汇管理法。掌握:中国人民银行的法律地位和职责。

重点掌握:金融法的调整对象、基本原则;商业银行法概述;商业银行对存款人保护和贷款的基本原则;保险的含义、保险人与投保人的义务。

第十三章

房地产法律制度 了解:房地产业,房地产交易的特征,商品房预售的特征、条件、程序.了解房屋租赁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房地产抵押权的实现。

掌握:房地产开发的立法原则,房地产开发企业设立的程序,房地产转让的程序,房屋转租的特征,房地产抵押的程序。

重点掌握:房地产法的基本原则,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设立条件,房地产交易管理法律制度, 房屋租赁的特征,房地产抵押的特征。

第十四章

劳动法律制度

了解:社会保险的种类,劳务派遣合同,劳动争议的仲裁机构。

掌握:订立劳动合同的程序,集体合同,社会保险的主要内容,劳动争议的法律责任。重点掌握:劳动合同的主要内容,社会保险的功能,劳动争议的程序。第十五章

对外贸法律制度 了解:外贸法的适用范围。

掌握:外贸法的基本原则,外贸经营者。

重点掌握:外贸法的主要内容,外贸代理、壁垒、反倾销。第十六章

环境法律制度

了解:环境保护法的立法宗旨,保护和改善环境。

掌握: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防止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重点掌握: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制度,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第十七章

会计、审计、统计法律制度

了解:审计管理体制;审计程序;统计机构的职责。

掌握:会计工作管理体制;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重点掌握:会计法的立法宗旨与立法原则;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违法的法律责任;审计法的基本原则;统计法的基本原则。

第十八章

仲裁与诉讼

了解:申请仲裁裁决和执行,涉外经济仲裁,仲裁委员会和仲裁协会,司法审判的机构设置, 行政诉讼的执行程序。

掌握:经济仲裁司法收案范围,行政诉讼的法律责任。

重点掌握:仲裁程序,审判程序,行政诉讼的范围,司法文书的格式。

四、作业与考试

本课程有中央电大规定的4次平时作业,每次作业按满分100分折合为5分,计入课程总成绩。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按满分100分折合为80分计入课程总成绩中。

本课程期末考试内容以中央电大期末复习要求为准。

五、教学辅导要求

各教学班应聘用熟悉本课程的面授辅导教师讲授,要求辅导教师必须按电大的教学要求进行辅导,作业全批全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导学、助学和促学三种功能,引导学生使用印刷媒体、音像媒体、网络媒体等三种教学资源,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网上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人才质量。

六、教学反馈

责任教师:凌泽涵

篇3:《产业经济学》(必修)教学大纲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逻辑思维能力,能力培养

笔者以高中地理必修三《产业转移》复习课为例, 分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体会。

一、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抽象与概括能力

概括是形成概念的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概括和抽象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没有抽象就不能进行概括。

本课最重要的概念是产业转移, 在产业转移的概念教学中, 笔者设置了以下几个环节和问题: (1) 请同学们举例说出中国的一些合资品牌或外资品牌; (2) 这些外资品牌到中国建厂所考虑的工业区位因素; (3) 概括外国企业到中国投资的现象———产业转移; (4) 产业转移的深度和广度变化———某个环节、某类产品、某类产业; (5) 产业转移的距离变化———区域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

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运用认识的现象 (国际品牌) 和已学知识 (工业区位) , 通过形象化感知、学生的表达, 再到抽取其本质属性、用地理语言规范表达, 再推广到具有这些属性的一切事物, 从而形成产业转移的概念, 并对概念进行应用,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构建模式和应用模式中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分析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 分别加以研究, 综合是把事物各个部分、侧面、属性按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 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与综合是互相渗透和转化的, 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 在综合的指导下分析, 一切论断都是分析与综合的结果。

在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设置了以下几个环节和问题: (1) 通过例1,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回答第①②小题, 综合分析出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 形成知识网络, 并通过概念图的形式呈现, 构建答题模式; (3) 完成例1第③小题和例2 (2010安徽文综) 第①小题:分析图示服装加工基地转移的原因, 应用答题模式。

例1: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略)

①根据材料, 说出华硕最初为何把越南作为产业转移的对象?

②华硕最终取消把生产线从大陆地区转移到越南的计划, 请根据材料说明原因。

③越南要吸引国际产业转移, 除发挥劳动力价格低廉优势外, 还应做哪些工作?

在此部分的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提取信息, 回答相关问题, 逐步构建知识网络和答题模式, 并通过高考题让学生加以练习, 对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很好的作用, 同时也体现归纳与演绎能力的培养。

三、在规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能力

归纳推理是对观察、实验和调查所得的个别事实, 概括出一般原理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推理形式, 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相反, 是从一般原理推演出个别结论。思维过程中, 归纳和演绎并不是绝对分离的,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既有归纳又有演绎, 归纳与演绎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在产业转移的规律教学过程中, 笔者设置了以下几个环节和问题: (1) 通过观察产品生产环节价值链图 (图1) 和我国沿海某鞋业公司全球化发展的历程表 (表1) , 从生产环节方面归纳产业转移的规律, 并说出此规律对发展中国家在接受产业转移时有何借鉴意义; (2) 通过观察产业典型产品周期示意图 (图2) , 从产品类型方面归纳产业转移的规律 (表2) , 并说出此规律对发展中国家在接受产业转移时有何借鉴意义; (3) 通过观察图3不同国家产业变化过程的示意图, 从产业类型方面归纳产业转移的规律, 并说出此规律对发展中国家在接受产业转移时有何借鉴意义。

在此部分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通过对图表的判读和自己归纳出产业转移的规律, 以及推理出对发展中国家的借鉴意义, 再通过设置考题演绎推理, 实现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形成过程。

四、在区域影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归类与比较能力

归类是用图示和列提纲等方法, 把有关信息进行分类的过程, 比较则是寻求其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的研究方法。两者综合应用可以把零散的、不成系统的知识系统化、理论化, 还可以通过比较, 找出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把相近的事物区分开来。

在产业转移的规律教学过程中, 笔者设置了以下几个环节和问题: (1) 延用上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图3, 板图板画, 自然过渡到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图4) ; (2) 把转出地和转出地分开, 比较每一个影响在不同地区的具体表现; (3) 完成例2 (2010安徽文综) 第 (2) 小题:据此说明产业转移对安徽省未来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影响, 应用答题模式。

在此部分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对产业转移对转入地和转出地的影响进行了归类、比较分析, 提高了推理、分析与综合能力。

篇4:《产业经济学》(必修)教学大纲

关键词:信息经济;产业变革;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4-111-2

1 信息经济下的传统产业变革与升级

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更加广泛、深刻,传统产业也在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纵深发展。互联网技术对传统产业的产品设计、生产流程、生产方式、产品销售等全过程渗透。传统产业通过互联网技术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加快生产流程创新与突破,对产业自身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产业之间也将以新的形式进行融合发展。例如借助互联网的发展,利用新的技术、资源和融合方式把农业由一次产业升级为六次产业,不仅拓展了传统农业功能和社会收益,并且,使得这些功能和收益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得以实现。新兴信息网络技术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各个环节的渗透和扩散,催生出各种基于产业发展的服务新业态,生产性服务业将从技术应用、服务内容、商业模式等方面不断提升。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不仅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也将不断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这影响不仅体现在产业结构的变化、转型和升级方面,也会影响市场结构、竞争行为、盈利模式及市场绩效等方面,对产业组织产生深刻影响;对产业的空间布局及产业政策也将产生强烈冲击。因此,忽视这些新的变化,将无法对当下的产业经济现象进行更合理而深刻的解释,也难以对产业领域的现实问题做出有效的解决,产业经济学的应用性将难以体现。

2 信息经济下的市场和产业分布变化

信息经济经济使得传统理论下的很多规律发生改变。长尾理论(Long Tail)和众包(crowdsourcing)思维已经深入到传统产业的很多领域,市场细分越来越细,“个性化”、“客户力量”和“小利润大市场”概念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传统产业的市场结构和商业模式,处于需求曲线尾部的市场正在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影响市场结构的关键因素:集中度、差异化和进入退出壁垒也正在发生变化。市场中的竞争行为也随之变化,处于需求曲线头部的一级或者二级市场的占有率和利润率也正在经历由盛转衰。在互联网广泛应用之后,企业的营销活动也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营销活动受时空限制越来越少,营销费用越来越低,营销结果越来越精准,广告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交易付费的广告付费方式使得广告费用大幅度缩减。这些信息经济下市场、竞争策略、商业模式的变化应该被充分关注,融入产业经济学的日常教学之中。

电子商务发展促成产业空间分布新格局。电子商务纵向延展,促进城镇资源快速流转,横向跨境布局,促进全球消费市场的形成。与电子商务相关联的企业如软件公司、代运营工地、在线支付、物流公司等围绕电子商务企业进行聚集,也推动着传统产业集群升级。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正在加速融合,推动产业集群向“在线产业带”转型。信息经济下的产业集聚现象越来越显著,与传统经济下的指向性集聚相比,经济联系性的聚集在加强,创新效益的分析也应该被进一步强化。

信息经济下,传统产业为适应市场需求在不断转变,新的产业形态不断在催生,市场结构,消费需求和空间布局都在不断变化,新的现象和新的问题需要新的思维和新的理论,这对传统产业经济学理论是个挑战,具有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3 信息经济背景下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

3.1 教学理念

产业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中用来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新兴的应用经济理论。学习本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系统掌握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组织,产业政策等基本理论,对目前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独立的运用基本理论和概念分析我国目前产业经济当中的现状、问题、使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然而,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市场环境,这些新的现象应该被引入课堂,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摒弃单纯讲授传统理论的教学观念和对单一教材的依赖,结合网络资源和典型案例拓展学生在产业经济学领域的学科视野,强化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市场经济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3.2 教学方法

在信息经济时代,创新教学方法是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的重点。课堂上理论讲解、案例分析是基础,但是,让学生在置身市场和具体产业之中,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竞争格局,行为策略以及政府规制等。在创新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探索教、学、用协同的产业经济学课外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深化课堂教学。把“浸入式”的教学理念引入产业经济学的教学之中,让学生能够对某个产业的基本情况做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等;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将来就业的意愿对具体产业进行追踪研究,并撰写行业分析报告;开展产业问题讨论,让学生能够把理论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深化对理论和现实的理解,并能够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3 教学评价

要贯彻教学方法的改革,考核方式必须相应的做以调整。单一闭卷考试形式不能充分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及运用情况,考核方式需要与教学方式相配合,多元化地考查学生实际运用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能力,以及发现、关注产业经济现象与事实。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对信息经济下产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变化,传统产业在网联网经济下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产业结构的重构、转型与升级,产业规制面临的新问题等进行讨论分析;让学生尝试撰写具体的产业经济案例和产业分析报告等。把考试与考查结合起来,更加全面地提升学生对产业经济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增强知识的现实应用性。

3.4 教学材料

信息经济下的产业经济学教学内容应该更加丰富。毋庸置疑,选择一本经典但又符合当下经济形势的好教材非常必要,但是,任何一本教材都有它的优缺点,为了扬长避短,更加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应该引入教学,包括经典案例,统计年鉴、行业报告、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网络资源,以及与之相关的网络公开课程。多样化的教学材料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课堂学习,而且可以作为课后辅助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产业相关的知识和现实,让学生对产业经济学的内容形成综合知识结构体系,为其后续研究与应用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分析能力。

4 结论

产业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中用来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新兴的应用经济理论。要体现它的应用性特征,就需要把握好经济运行所处的时代特征和市场环境,在大的背景下学习和研究产业的具体问题,产业经济学的教学不仅要注重经典概念和理论的讲授,更应该关注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不仅要注重传统的产业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更应该把现实中出现的新的突破性的变化引入教学内容,形成更具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知识体系,增加产业经济学的应用性特征和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参 考 文 献

[1] 赵新军.互联网背景下“知识”概念解读及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3(8).

[2] 易明,付丽娜.现代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实践创新思考[J].当代经济,2012(8).

[3] 尹凤哲.产业经济学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0).

[4] 霍向东.浅析产业经济学在高校中的课程设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7).

篇5:《产业经济学》(必修)教学大纲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教学反思

能参加济南市优质课大赛很是荣幸,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从其他老师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干净利落的语言,稳健自然的风格,自然大方的教态。也让我更深地明白了“山外有山,楼外有楼”的真切含义。现将这次比赛总结如下:

一、教学设计方面:

本节课,我以“建国60年成就”开始导入,结合马克思《资本论》的经典论述和党的十七大逐步展开。这个思路的呈现经过了好几天的酝酿才得来的,本人认为还是比较新颖的。但是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集中在重难点的把握上不到位、对重难点的突破设计上过于简单。从而,出现了领的过多,放手太少,学生跟着老师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明显的问题。“万变不离其宗”。备课,必须认认真真地熟悉教材,领悟教材,明确重点难点,写好初步的教学设计思路,然后再去参考课件,丰富自己的教学设计,做到既有自己的特色,又海纳百川,这样在准备过程中不会看不清思路。

二、教学过程方面:

首先,课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足。本课主要设计了四个探究点,注意了课件资源的多次利用,力图使学生的学习需求越来越强烈。但是精心设计的探究点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除了设计的问题难度稍大之外,更重要的是没有考虑到相同课件演示的“重复”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其实,可以设计不同的情景、不同的演示形式和表现手法,让学生“不可捉摸”,从而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件之中。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在促使新课程理念向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上不到位。

其次,在评价、激励学生上手段过于单一。对学生的评价不到位,评价语不够丰富,评价的时机和评价的侧重点掌握的不是很好。学生发言精彩时,只是用了“很好”“太棒了”这样的口头表述。没有利用体态、语调等予以评价。激励只成为一种装饰,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有一定的影响。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把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真正深入到教育理念之中。

再次,前松后紧,时间分配不匀。在重难点的解决上,“各种经济形式的地

优选资料

位和作用”占用时间过多。从而导致“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实行的原因”这一重点时间紧,也使得最后设计的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的探究点没有时间展示解决。从而,影响了整节课的上课质量和效果。关键原因是对教材,学生,教学环境都缺乏深刻的思考,缺乏对课堂的预设措施。

第四,教学基本功和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流畅的语言,扎实的基本功,本身对学生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而这绝非一日之功。本节课就出现了一个严重的口误:把“公有制经济”说成了“国有经济”。不仅如此,板书的公正、评价的得体,都依靠平时的积累。临时抱佛脚,是不会有好效果的。

其实,所有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对教学现象和教学本质缺乏深度思考。我们设计的探究活动,学生在貌似自主的活动,其实缺乏自我学习意识和目标,思维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难培养。所以,我们真正的要从学生出发,提供更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活动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尝试,不断探索,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篇6:《产业经济学》(必修)教学大纲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三节)

学校名称:邛崃市第二中学校 授课教师:陈树容

教材分析:

课标规定:“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课标要求我们通过了解各个朝代商业活动的具体史实,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本课内容共分为三目,第一目,通过中国古代的商品生产和转运贸易的具体实例,来说明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第二目,通过一些历史文献叙述了中国古代“市”的发展;第三目,引用历史文献介绍了中国古代作为商业中心的都市的发展和繁华情况。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其年龄层次为15—17岁,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该年龄层次已基本具备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并初步形成抽象逻辑思维,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自发走向自觉。对于古代中国商业经济这部分知识,学生因在初中阶段基本未涉及过而感到陌生。因此,本课学习需要教师展现图片和文字史料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在课堂问题的讨论中总结学科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历史文献分析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教材中所提供的史料,概述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业迅速发展的主要表现,了解各朝代“市”的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树立通史意识,培养学生利用历史文献分析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课前自主预习,独立思考,完成学案,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方法。借助互联网查阅更多的信息,并对有名的商帮进行深入而有价值的探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结果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认识到商业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及商人在中国经济进步中的作用。通过对历史上商业传统和商业基础的分析,联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课时:1 教学重点:

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商业活动史实和“市”的发展演变 教学难点:

理解概括古代商业经济的特点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板书债、贷、财三个字)请大家看看这几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偏旁部首都有贝字,且都与钱有关 教师:为什么与钱有关的字,含有“贝”呢? 学生:因为中国最早的货币就是贝壳。

教师:对,这就涉及到古代中国商业的相关问题了。所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二)讲授新课: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概况

教师:把昨天发给大家的预习学案拿出来,我来检查一下大家预习的情况。(检查学案)不错,基本上都完成得不错。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梳理下古代商业发展的一个大概情况,在我讲的过程中,要注意完善你们手中的表格。首先,在远古时代,就出现了早期的商业交换:物物交换。商朝时,出现了最早的货币,就是“贝”。西周时,出现了“骨贝”和“铜贝”。接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巨商和商业中心,这里,我们来看两个人,大家认识吗? 学生:(产生兴趣,纷纷猜测)

教师:范蠡弃官从商,被称为商圣、民间的财神爷。吕不韦通过经商赚钱之后,在仕途上也是平步青云,一直做到了秦国的丞相。但是有一个问题是:战国时期,货币种类繁多,不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所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经济方面就着手于统一货币,铸造“半两钱”。这个政策有什么好处? 学生:方便交易。

教师:换句话说,就是促进商业经济的发展。好,到了汉代商运变得很活跃,注意这个时候,我们走出了国门,开通了海、陆丝绸之路,海外贸易十分发达。其中,最主要、最发达的还是陆上丝绸之路,大家可以看到,一直通到了西亚乃至欧洲。交易物主要以什么为主? 学生:丝绸、土特产。

教师:当时,欧洲那边最强盛的是哪个国家,就是罗马帝国,罗马帝国的贵族们都以能够穿着来自汉朝的丝织品为荣。这是汉代,接着来到唐朝,水路和陆路商运十分发达,教材上介绍了一条商船“俞大娘航船”,规模非常宏大。除了商运发达以外,唐朝还出现了柜坊和飞钱。什么是柜坊?

师生互动:就是在这个城市里面代客商保管财物,然后可以凭票物支取款项,这是今天银行的雏形。举个例子,比如你是邛崃的一个商人,邛崃产什么啊?最著名的是酒。好,邛崃的酒在外面卖得很好,于是你就拖着几大车的酒去京城(长安城)贩卖,到了以后,你得联系买家啊,可拖着这么多东西行动不便,怎么办呢?可以把东西寄在哪儿?对,柜坊,你可以给它交点钱,让它替你保管,等找到买家,再从这一托,买卖就做成了。接着,又出现一个新东西,飞钱,顾名思义就是会飞的钱,类似今天的汇票。比如,你要到远处,长安城嘛,进货,可是你身上得拿着大把大把的钱,路上不安全,怎么办呢?就有些商贸活动往来很频繁的城市之间,会开设这样一个飞钱业务,比如说,我是长安的一个大老板,我到邛崃设一个点,向有需求的客商,就是你,提供一张票据,你就把钱存到我这来,然后你拿着这个票据,就可以到长安领取在邛崃存下的本金,拿去做生意。所以,无论是柜坊还是飞钱,它们都是商业经济活跃的一个结果。接着宋元时期,商业空前繁荣,表现在海外商运迅速发展。不仅如此,在北宋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叫什么,对,交子。在什么地方,益州,就是今天的成都。交子是全世界最早的纸币,这也是是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的产物(一个标志)。

师生互动,共同读图:再来看这幅图,沿海有一些虚线代表着路线,你看,沿着南海到了东南亚、南亚、印度,进入印度洋,然后再来到波斯湾,甚至往非洲的方向,这是什么图,这是海上丝绸之路交通图。刚才,我们提到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海上丝绸之路,那么,来到唐宋时期,这条路就变得非常发达了。上节课我们讲手工业时,提到唐宋年间制瓷业非常繁荣,我们的瓷器就是通过这条路卖到海外去的,所以,唐宋以来的海上丝绸之路又叫“瓷路”。到了元朝,我们在今天的福建省,这有一个沿海城市,叫泉州,它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大量来自内地的瓷器都是通过泉州这个港口,沿着这条海上丝路卖到海外去的。师生互动:最后,我们来看明清时期,出现了会馆和商帮。比如这个,自贡的西秦会馆。自贡很有名的一个物产,大家知道吗,对,井盐,所以有很多全国各地的商人来到自贡买盐,来的人多了以后,就出现了会馆这样的一个东西。西秦指的就是陕西,意思就是,来自陕西的盐商在这儿修建了一个供本地(就是陕西)来这(自贡)贩盐的商人休息、交际的场所。看到教材17页,勾下来,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不仅自贡有会馆,全国很多大都市都有。接着是同一地域商人结成的商帮,最著名就是晋商和徽商,比如晋商代表乔致庸,徽商代表胡雪岩,零几年有一部电视剧就叫《红顶商人胡雪岩》,红顶商人就是官商,有官员身份的商人。大家知道,晋商、徽商这些古代商人有一个很重要的成功秘诀是什么吗?就是做生意讲求信义,诚信经商,我想,这非常值得我们今天的商人学习。教师:实战演练一下,选什么?

二、古代“市”的发展

教师:好,这就是古代商业发展的一个总的情况。其中,我们有提到商业包含的一些要素,比如商人、货币、交通,那么商业还与什么相关? 学生:市场„„

教师:也就是交易需要有一个场所,中国古代商业的交易场所“市”是我们接下来要重点学习的一个内容。

师生互动:什么是“市”呢?看这句话,在都市的某一部分指定的商业区域,我问大家,在哪里?都市、城市,不是农村。谁指定,说明什么?政府指定,说明政府对商业活动进行管制、干预,所以注意了古代的“市”不是我们今天的城市,它是政府对商业活动进行干预的一种产物。好像有点抽象,没关系,我们来看汉代的的长安城城市规划图就好理解了。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在长安城的西北角,有两块区域,被称为东市、西市,就是政府所划定的交易区域、商业区,其他地方能不能交易?不仅不能交易,而且有高墙隔开。在东西两市里边,政府还设置了官员,专门管理交易的地点和时间。所以,汉代市的特点就是“市坊分离、设置官员管理交易地点和时间”,市就是商品交易区,坊就是老百姓居住的地方,被高墙隔开了的。

教师:接下来,请大家看到教材18至19页,想想从南北朝到宋朝“市”.有什么变化。

师生互动:南北朝出现了什么?圈下来。草市,什么是草市,民间集市,还有呢?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在不在城里面,不在,是离城镇比较远的郊外、农村,因为附近居民有交换的需求,民间就自发形成了这样一个交易的场所,草市,政府有没有对草市进行管理?设了一个“草市尉”的职官。接着,往下看唐朝,有什么变化?对,出现了比较繁荣的夜市。那么,宋朝有什么变化呢?我们看到这两幅图,分别是唐代长安城和北宋汴京城。再结合材料,思考一下,他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探究活动,展开讨论,最后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不同:唐代城市布局规范,像什么,像围棋局、菜畦;市坊分开,商业受到空间限制(只能在划定的那块区域交易),此外还要受到时间限制(看材料,体现的就是日中为市、日落而退,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内进行交易,过了这段时间后商铺就必须关门)。而宋代的市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形成了繁荣的街市。(就是你想去哪儿卖就去哪儿卖,想什么时候卖就什么时候卖。看宋朝的夜市直至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注意,唐朝夜市虽然比较繁荣,但由于才出现,再加上有时间限制,不像宋朝这样通宵达旦)

教师:从南北朝到明清“市”的这一系列的变化就是商业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这幅图是清明上河图的一部分,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都城汴京十分繁盛的街市景象,你看,街上各种挑夫贩卒,挑着各种各样的东西,往来穿梭买卖,反映商业经济空前繁荣。请看这段文字,用我们刚才所学的知识找找哪些情形是不可能会出现的。再看一道题。学生回答,预计效果较好

过渡:胡适曾经说过,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这个地方就是个村落。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成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小村变成小市镇了。这段话说明什么?徽州人住进来来干什么,成立店铺,就是从事商业活动嘛,然后小乡村变为市镇。说明商业会带动城市的产生,并不断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繁荣 所以,接下来,我们学习商业都会的崛起

三、商业都会的崛起

教师:注意了,商业都会指的是那些商业性的大城市,不是小城市。首先,结合教材内容和手中的学案,我们一起来填填这个表格(师生互动)。这里,唐朝安史之乱以后,扬州和益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有一句说法是“扬一益二”。

教师:在很早以前我们的城市是怎么产生的呢?

教师引导学生:多是由于政治或者军事需要,就是你打仗,需要在这个地方修建一个城墙、堡垒之类的,来的人多了,不断发展,就变成了城市。现在这些商业都会呢,主要是商业经济发展推动的,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城市的经济文化功能在不断增强,对不对。教师:这些商业都市都分布在哪儿呢?

师生互动,共同探究:我们从地图上来看看。这幅地图是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商业城市和货币的一个分布,右边这幅图是汉代商业城镇的分布图,来,看这两幅,告诉我,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商业城市的分布有什么样的特点?都在什么地方?都在中原地区,很集中,对不对。还有呢?都在大江大河沿岸,意味着什么?水运交通比较便利,还有呢,这两图是不是整个中国的地图啊,不是,是其中大部分,从东西南北的方位来看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东部沿海,从南北方向来看呢?北方,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所以,可以看出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中原地区,大江大河沿线。再来看明朝主要商业城市的分布图,这是清朝主要的工商业城市、市镇的分布,看,明清时期又有什么特点?还是主要分布在沿海,还有呢?与前面的两幅地图比较,比较分散,怎么理解这个分散呢?就是它扩展到更多的地区了。还有呢?我们特别从清朝的这幅图来看,主要集中在什么地方呢?看这一圈,东部沿海,这是什么河,长江,所以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

这就是古代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律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来,记下来。商业中心先秦到汉朝主要集中在北方黄河流域,唐宋以后多集中在南方,长江中下游及沿海地区,说明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师:通过以上学习,我们来总结一下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特点 师生共同概括总结,形成以下认识: 1.从城市功能来看,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2.从城市商业活动看,政府限制逐渐放松,“市”逐渐多样化 3.从城市布局看,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的重点分布区域发生了由北向南转移的变化,特别是明清江南地区兴起了大批工商业市镇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总共四点,分别是1.商业活动2.市(商业的场所)3.商业都会4.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特点

板书设计: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概况

二、古代“市”的发展

三、商业都会的崛起

设计反思:

篇7:《产业经济学》(必修)教学大纲

【学习目标】

识记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知识。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与影响。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教学难点】理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知识清单:

清单一 重农抑商

1.内涵: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目的:(1)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 ;

(2)安定人心,维护政治稳定,巩固 的地位。

3.表现:(1),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原则;

(2)《吕氏春秋》强调治国应以 为重;(3)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 ;(4)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 的政策;

(5)对于私营工商业,古代王朝通常通过

的方式加以控制。

课中合作探究

一.材料一: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听从号令),不令则不可以守(守卫国土),不可以战。

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少),其产约则轻(轻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向远方去),无有居(安居)心。

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小聪明),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钻空子)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吕氏春秋·上农》

材料二:民农则朴,朴则易用(容易驱使),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民农则重(稳定),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

民农则其产复(财产丰富),其产复则重(不轻易)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

——《吕氏春秋·上农》

问题:依据材料分析古代中国统治者为什么重农抑商?

材料: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二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问题:明清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5.影响:①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②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殖民侵略

问鼎高考

(2015年江苏文综)明隆庆初年,“ 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清单三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原因: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别是 的发展。

2.表现:(1)明代:丝织业发达的江南地方,出现“ ”、“__________”式的雇佣与_____________的关系;出现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___________市场。

(2)清代:出现较成熟的_________工场;除纺织业外,景德镇的__________、云南的冶铜业、陕南的_________、台湾的制糖业等都出现类似的新的生产关系。

3.影响:在__________比较发达的地区,新的生产关系冲击并侵蚀着___________的经济形态。

4.特点:其地区性和__________性非常突出;发展缓慢,其发展往往夭折、中断。

课中合作探究三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篇8:《产业经济学》(必修)教学大纲

产业经济学的应用性与实践性较强,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其在国内经济学科中的地位得到了稳固提升。现代产业经济学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基本理论, 主要包括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以及产业关联理论等;二是理论应用, 主要涉及产业政策。其中, 基本理论部分以传统的SCP范式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为基础, 主要研究相关产业以及产业内企业间的行为、关系等问题, 而理论应用部分则主要针对产业的实际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者与实际联系紧密。

1、现代产业经济课程特征

(1) 理论体系丰富。我国的产业经济学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与日本的产业经济理论体系类似, 其理论涵盖了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等众多产业领域, 而细化到每个领域其理论体系也十分丰富。其中, 就产业组织领域而言, 其理论就包括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等在内的众多理论体系;而产业结构理论体系则由库兹涅茨、克拉克、霍夫曼等人的理论成果构成。事实上,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较为庞大, 若授课过程中仅注重于理论的传授难免有些枯燥, 不仅会花费过多的时间在理论的传授上, 其教学成效也较低, 而且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难度也较大, 学习积极性不高。

(2) 应用难度高。产业经济的众多理论研究均以定量分析为主, 并以图表的形式加以呈现, 通过图表等的展现能让抽象的理论具体化, 但图表本身往往比较复杂, 尤其是在实际的分析过程中其掌握难度偏高。另外, 数学知识在产业经济学中的运用也十分广泛, 在企业定价、市场结构及公司结构决定因素等的分析过程中, 数学推导以及统计模型的运用十分普遍, 鉴于此, 产业经济理论的应用难度普遍较高。

2、案例教学方式的实践意义

产业经济学具有理论体系丰富、应用难度高等特点, 过多的理论抑或单纯的模型传授略显枯燥, 学生掌握起来也比较困难, 但若将国内外的热点案例引入到教学过程中, 无疑会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培养他们的案例分析能力, 强化其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具体而言, 伴随着绿色GDP核算的大力推进, 国家对资源环境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近年来政府对煤矿等重污染产业的整顿力度也不断加强, 故在讲授企业兼并重组、行业市场集中度等知识点的同时可适当融入相应案例, 更具体地向学生传授相应知识, 在保障学生对时事有充分认知的同时, 提高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案例的融入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统计模型的理解难度, 提升教学效果。

产业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 其与不断出现的实际问题紧密相关, 可以说, 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实践的推动, 实践在产业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凸显了将案例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由上文的分析不难发现, 案例教学必将成为产业经济学教学的核心手段。

二、推行案例教学方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产业经济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 近十年来该学科的发展成效十分显著, 推行案例教学方式是进一步发展这一学科的主要途径。然而, 由于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 所以在现阶段, 案例教学这一教学方法的推行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1、缺乏案例教学规范教材

规范的教材往往是学科质量赖以提升的重要前提。尽管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近年来得到了大幅完善, 但由于我国产业经济发展滞后, 所以学科相应教材缺乏一定的规范性与科学性。鉴于产业经济学的实践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其产业组织、产业结构等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所以现有的教材更倾向于理论的介绍而忽视了将理论与实际案例结合的重要性, 另外, 即便部分教材融入了相应案例, 但国内案例占比相对较少, 故在对我国各行业进行实际分析时, 相应产业政策的针对性以及实用性不强。

2、案例教学水平偏低

案例教学是提高产业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核心方法, 其作用在于让学生在对案例进行独立思考以及集体讨论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己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伴随着产业经济学地位的提升, 案例教学较以往有了很大改善, 但其整体水平仍然偏低。一方面, 现阶段产业经济学缺乏案例教学的规范教材, 这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产业经济案例教学水平偏低的现状, 另一方面, 案例教学水平的高低与教师的授课水平直接相关, 鉴于现代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的灵活性与开放性日益突出, 对授课老师的要求也日益严苛, 进一步加大了提高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水平的难度。具体而言, 产业经济学的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在具备较强理论基础的同时, 还需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以及组织能力, 以合理科学地解决学生不断提出的新问题。此外, 由于我国的产业经济学发展起步较晚, 所以满足以上要求的教师相对缺乏, 产业经济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亟待加强。

3、案例教学设施落后

伴随着高新信息技术的普及, 互联网、投影仪等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率大幅增长, 多媒体的引入也显著提升了相应课程的教学效果。现阶段, 大多数高校的产业经济课程都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方式, 但各校并未很好地将案例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在一起, 多媒体更多的只是起到了替代黑板的作用, 其教学的效用并未达到最大化。实际上, 案例教学对实验室及实验设备的要求较高, 国外相应的实验室大都具备模拟经济运作的功能, 而我国大多数实验室只是单纯的计算机房, 缺乏完备的实验设备, 无论是在软件上还是硬件上都落后于国际水平。相较于硬件, 产业经济学的实验对软件的要求更高, 而投资建设这一实验室的成本十分高昂, 这也是各高校推行现代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最大阻碍。

4、案例教学成效较低

案例教学成效的高低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情况直接相关, 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欠缺往往是导致案例教学成效偏低的直接原因。在产业经济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更多的是把案例分析等实践环节视为作业或任务来完成, 并未对这一教学手段予以充分的重视, 缺乏参与的主动性, 即便是参与了的其参与的深度也不够。当然, 这与我国产业经济案例教学的水平偏低也有一定关系, 教学水平的提高可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并以此提高教学成效。

三、强化现代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建议

综上所述, 我国产业经济案例教学的实践主要存在教材缺乏、教学水平偏低、教学设备落后以及教学成效较低等问题, 如何在现代产业经济教学中普及并强化案例教学这一手段, 本文认为可从如下方面着手。

1、不断提高案例教学的教材质量

首先, 各高校内部应建立专业教材的编制团队, 在学校予以适当资助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吸收本校专业教师。其次, 在编制案例教材时, 选取的案例要注重其代表性, 注重当下的产业热点问题, 引入的案例不仅要与相关理论紧密结合, 还要国外案例和本国案例兼顾, 不能只针对某一个知识点, 要尽可能做到贯穿整个理论体系。最后, 要加强高校间的交流协作, 现阶段我国缺乏同时具备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 而国内外产业经济的案例数量繁多, 如果加强高校间的交流协作, 势必可以提高案例的筛选效率以及质量, 进一步提高案例教学教材的质量。

2、提升师资队伍实力

教师的授课水平直接决定了产业经济的案例教学质量, 该学科的授课老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 还需要时时更新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因此, 一方面, 学校应加强对现有专业老师的培养力度, 具体可通过国外进修、学术交流的形式来提高教师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另外, 考虑到大量引进案例教学设施的成本过高, 所以学校应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设备以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另一方面, 各高校还应加大先进教师的引进力度, 大力引进同时具备理论基础以及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不断为学校的师资团队注入新的活力, 不断提高师资团队的整体实力。

3、完善案例教学设备

真正普及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并充分发挥其效用。重点高校可视自身发展需要投资建立产业经济案例教学实验室, 通过专门的软件设备对产业经济的相关知识进行仿真模拟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学校还可根据教学需求编制相应的实验教材以保障教学质量, 另外, 学校还需加强软件设备的更新力度以不断提高案例教学质量。对于资金储量相对较少的高校而言, 可通过与重点高校间的合作为本校学生提供校外实践的机会。如此, 学校便可为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产业经济学习环境的同时, 也为案例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

4、全方位推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的推进可从课前、课中、课后三方面同时着手。首先, 可在课前进行案例讨论, 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5分钟左右的案例陈述, 让学生自主搜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 一来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二来可以扩充教师的案例储备以不断提升其教学水平。其次, 在课中指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 教师可在授课的过程中融入国内外的相关典型案例, 引导学生结合相关知识点对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产业的布局特征进行分析, 让学生熟练掌握相应的分析指标。最后, 在课后可让学生自主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行业进行行业分析, 结合传统的SCP框架做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让学生对某一特定行业的市场结构以及行业内企业的各种行为有清楚的认识。

5、改变授课方式

现有的授课方式大多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学生的参与性不高, 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然而产业经济这一学科的实践性极强, 被动的学习方式无疑会削弱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 在授课的过程中, 应加强师生的互动交流, 需在案例讨论等环节中强化教师的引导职能, 进一步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 在强化学生对产业经济相关知识的掌握并提高其应用能力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通过师生良性互动营造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柯颖:我国高校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初探[J].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S1) .

[2]杜传忠:我国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问题探讨[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06 (6) .

[3]郭南芸:提升本科学生研究能力的教学模式探索——兼论《产业经济学》课程创新[J].高教论坛, 2010 (9) .

[4]喻言: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实践问题探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 , 2008 (5) .

上一篇:花草的作文600字下一篇:吃虫草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