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我国服装经济运行现状浅析

2024-05-08

产业经济学-我国服装经济运行现状浅析(精选8篇)

篇1:产业经济学-我国服装经济运行现状浅析

我国服装经济运行现状浅析

【论文摘要】:纺织服装一直是我国非常重要而且多变的市场。每年服装出口量位居世界首位。这是因为我国从国情出发,适应了国际市场的需求,满足了国际市场对中低档服装的需求。但是,该市场受国际影响很大,行业效益对国际市场竞争影响也很大。所以,中国服装业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还面临许多困境。本文系统,我国服装业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装贸易的行业特征,产业关联度,行业外向度和市场需求,指出我国服装贸易的不足之处,得出我国服装行业在对外贸易过程中的国际竞争策略。

关键词: 服装 主要困境 品牌经营

一、我国服装经济运行现状

(一)发挥产业集群地区优势,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特点

服装产业集群区具有极强的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并以特有的高产业效率,低成本,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客户和订单。同时,产业集群地区较好的服装产业基础,快捷的信息,世界一流的生产厂房设备和政府的支持,也是这些地区成为海外投资的热点,产业集群地区服装生产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二)适应市场国际化,产业升级的需要,骨干企业的经营方式正在调整

为了适应市场国际化和产业升级,一些大企业将生产经营,资本运营结合起来,开始在国际投资上加大资本融资,逐步实现资本国际化,并聘请发达国家设计师,工艺师,专业技术人员,营销专家,管理专家来工厂认职。

(三)“休闲风”推动了市场细分和产品结构的多元化,系列化趋势

正装休闲化已经成为我国服装的一个主流,同时,“品牌多元化”在近年来的服装行业内也.哨然成风,这是我国国内大众衣着消费向高品质,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产品差异化的需求,有利于改变我国服装也低水平重复和过度竞争的局面,不仅给大企业创造品牌,提高竞争力带来了有利的时机,同时市场细分也给众多小企业争了一席之地。

二.我国服装出口的困境

服装加工属于看样下订单的行业,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多,必然造成订单分散,竞争加剧,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出口产品数量上升,价格下跌。我国服装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虽然初见成效,但出口市场的集中度问题依然存在,加之部分企业因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致使某‘类产品大量涌入进口国,不仅大大增加了进口国反倾销的概率,同时也导致我国出口服装产品价格无法上场。

(一)缺乏品牌优势

一个成功的企业要从品牌上去获取利润,而不是只赚取低廉的生产加工费。是缺乏品牌优势,我国服装产品价格卖不上去的重要原因,是生产企业的产品结构不合理,营销策略不得当,单纯依赖大路货,低价位战略等打入国际市场。

(二)新的对华限制

欧美国家正在通过一定的方式限制中国纺织品服装的进口,随着中国人世和纺织品配额的逐渐取消,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或正在制定一些针对中国纺织服装进口的政策。

1.市场保护措施

为了应对中国入世,欧洲委员会实施了一项只针对中国产品的新规则,包括设立过渡性的市场保护机制。根据我国人世协定书“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的规定,假如中国对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国出口的产品数量增加,并扰乱或将要扰乱市场,有关成员国有权激活市场保护机制。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量大,价低,很容易被认为是扰乱市场秩序,或从数量上占有太大的市场份额被认为是对其他成员国的产业产生实质性的损害。

2.服装出口附加值太低且面临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

在出口中,中国服装业一直以自己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为主,而科技含量高,利润高的纺织品服装较少。近些年来,又面临来自自由贸易区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挑战的严峻性。目前,欧盟自由贸易区内有52%是内部贸易,北美自由贸易区内有38%是内部贸易。

三.我国国际纺织服装市场未来走势

1.纺织服装业的竞争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纺织服装业正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占有较大的优势,但要实现从产业优势向竞争优势的升级,关键在于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创新优势,实现从产品单

一、类型单一向多品种多类型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跨越。有些经营户不惜重金,相继赴美、日、法、韩等国参加纺织品服装展销会。在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一些外商也纷至沓来,日本、韩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我国还设立了办事处。

2.加强环保和绿色营销意识

在世界性崇尚自然、绿色消费的浪潮下,各国都在积极开发、生产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产品,同时纺织品的功能性也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希望。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服装功能要求的提高,各种各样的功能性纺织品不断推出,如防紫外线、抗菌、免熨抗皱、阻燃、防静电、防水、防电磁波等纺织品。纺织服装业要求生产商、销售商树立环保和绿色营销意识,积极开发和生产生态纺织品和绿色环保服装,以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四、总结

近些年来,我国的服装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每年服装出口量位居世界首位。这是因为我国从国情出发,适应了国际市场的需求,满足了国际市场对中低档服装的需求。但是,该市场受国际影响很大,行业效益对国际市场竞争影响也很大。依据我国服装贸易的现状中体现出来的缺乏品牌优势,产品品种单一,绿色环保和社会道德准则要求,服装出口附加值太低等弊端,我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与文献,从中找出一系列关于这些问题的解决策略如:实施品牌化战略,强化品牌保护意识,充分发挥营销中的政府职能,加强环保绿色营销意识,实施工商联动,组织强有力的市场攻势。

篇2:产业经济学-我国服装经济运行现状浅析

摘要: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开始,全球进入信息时代。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其在社会经济中所占到的比重逐步增大,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国家的关注。通过对现阶段我国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发展的比较和未来趋势分析,制定可行的政策方针,推动信息产业发展。

关键字:信息产业、信息经济、信息产业现状、信息经济现状、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发展趋势

引言:从第三次工业革命后,世界的经济发展中心逐步倾向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而我国从改革开放后将社会重心放在经济发展上,信息产业发展速度、产业规模、对外出口的增长等在全国各行业中发展最为迅速,渐渐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信息产业带动信息经济迅速发展,给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人们的视角也越来越关注信息经济产业与信息经济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此来制定方针政策促使我国经济快速稳步发展。我国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的兴起

我国信息产业的兴起离不开信息化的提出和发展。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就开始着手发展航空工业和原子能工业。其中就涉及很多数据的信息化处理与演算。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发展信息技术的紧迫性。80年代初,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普及。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于1984年11月发布了“我国电子和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我国信息产业得以兴起,信息经济也随之得到发展。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发展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末期. 全国的咨询企业约3万家,从业人员57万,注册资金79.5亿元。这一时期,信息产业发展迅速。2001年,我国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4.2%。2002年电子信息产品销售收入达1.4万亿元,居全国工业部门之首,已成为我国第一支柱产业,其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三,其中彩电、程控交换机产量居世界第一。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聚集带。截止到2009年前三个季度,规模以上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收入51 305亿元。同比增长0.1% ;利润1 791亿元,同比增长5.2% ;出口交货值28 932亿元,同比下降5.6%。软件业务收入9 513亿元,同比增长25.6%。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7 719亿美元,同比下降12.8%。这是本世纪以来首次负增长。其中出口4 572亿美元,下降12.5%,占全国出口的38% ;进口3 147亿元,下降13.5%,占全国进口的31%,出口降幅逐步收窄。l1、12月连续正增长。最近几年,我国各行业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分散建设转为整合应用,行业IT 市场越来越成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国内的软件与IT 服务产业整体收入迅速增长,经营效益不断改善,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从软件与IT 服务行业总体市场发展前景来看,据《中国软件与IT服务行业市场调查报告(2008 年)》显示,自2005 年以来,中国软件与IT 服务市场一直保持比较快速的增长。2008 年,我国软件与IT 服务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050.2 亿元,同比增长25.2%,增加值413.3 亿元;2009 年,我国软件与IT 服务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585.2 亿元,同比增长26.1%,增加值535.0 亿元。2010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17.7%,高于同期工业平均水平1.6%,实现销售收入50589亿元,同比增长了25.9%,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组织召开了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会议, 发布了信息产业科技发展 “十一五” 规划和 2020 年中长期规划纲要, 启动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建设了一批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 产业联盟对科研开发和成果产业化的推动作用有效发挥。集成电路、软件、数字电视、数

字集群、光通信、信息安全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运营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在完善创新机制方面取得新的成效。标准和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新成果,全年共发布行业标准 284项,申报并获批准国家标准49项。行业管理和市场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对行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力度加大, 组织完成了信息产业 “十一五” 行业规划、专项规划、职能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各级电信监管部门按照 “以人为本监管为民” 的理念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要求,从维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出发, 加大工作力度, 创新管理方式, 扎实开展 “畅通网络、诚信服务” 及 “阳光绿色网络工程” 等活动, 在互联互通、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等各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针对用户反映强烈的移动信息服务、垃圾邮件等热点问题, 进行了专项整治和规范稳步推进电信资费管理方式改革, 引导企业降低部分地区过高的移动电话资费和区间通话费。建设项目管理和质量监督力度加大,通信建设市场秩序好转。应急通信和党政专用通信工作得到加强。修订发布了频率 划分规定,加强了台站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软件正版化、手机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加大了税控收款机等产品的管理力度, 整顿和规范电子信息产品市场取得积极成效。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加强。全行业认真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配合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各项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设,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及企业、城市信息化推进工作力度加大。认真落实电子签名法,完善了电子认证服务工作, 网络信任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启动了信息技术应用条例的制定工作,组织实施了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倍增计划。研究并提出了信息产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意见,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取得初步成效。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得到加强。配合有关部门推动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取得新进展。信息经济的特征

信息经济的劳动力主体将转化为信息工作者。20世纪8 0 年代意大利《 时代报》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本世纪末我的儿子长大后干什么?》文章写道: “我们将来有些什么工作呢?将来是这样一个金字塔: 最高层是“ 信息生产者”——科学家、研究员和工程师接下来是“ 信息传播者” —— 教师、公共信息传播人员、交流人员等;再下来是“ 协调和管理人员” —— 信息分析人员、市场调查专家、计划人员和监督人员;再下来还有“ 信息处理人员”; 最后是“ 信息业基础设施工作人员” 包括设备操作人员和通讯工作人员。这是因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的繁荣,离不开信息工作者— 知识分子。现在战略性的科技人才,成了世界性竞争的焦点。

信息经济是知识产业占主导地位的服务型经济,而不是工业化时期的制造业经济。在信息时代.人们生产大量智力— 智力的生产力成了决定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换句话说,在信息时代人们力求最大限度地以信息的投入来代替材料和能源的投人,从而取得倍增效应。现在有一个广泛使用的术语,叫做“ 增值。所谓增值是说人们对某种原料进行加工或对某种服务加以改进后,就使制成品或者服务的价值高于原来的价值。实际上,每一种物品(劳动对象)投入有用信息后,都会增值。资产阶级经济学鼻祖亚当· 斯密在两个世纪以前就曾说过: 一个花费了大量劳动和时间教育出来的人可以比作 1 0台价位昂贵的机器。

信息经济是交互性、跨国性、全球性的经济。信息经济的生产过程不再局限在一个公司甚至一国范围内。在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交流和限制总是并存,从而形成复杂的局面。这里没有水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有的只是水久的经济利益。生产的跨国性,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现在.许多国家的对外贸易额,已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就全球而言,贸易的增长率一般高于经济的增长率。Z D世纪兑年代.世界经济的增长率不到1 %,而世界贸易量的增长,即使去除了物价因素也达到了3 %。

我国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存在的问题

我国信息产业较欧美的国家相比起步晚、起点低,通过国家的支持及自身的努力,也

已成为信息产业大国,可不是强国,由于技术的差距.还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产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我国信息产业没有形成规模效益,更没有产业集群。产业规模小容易产生浪费,不仅在资源方面,还有技术的浪费。产业的结构“硬重软轻”,以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为主,软件业、信息服务业占的比重低;而发达国家信息产业的结构是“软重硬轻”,软件占的比重已超过硬件。我国信息产业这种不合理的结构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就信息经济而言呈现出不平衡态势。计算机、数据库、通讯等产业发展较快,而软件信息服务业就相对滞后。

二、核心基础产业薄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信息产品产值低,生产手段落后。信息产业内部各个分支行业之间联系松散,缺乏互动的协调机制:一方的发展不能带动另一方发展,一方的落后却制约着另一方的进步。信息产品或服务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出口产品附加价值低,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而自主创新能力急待提高,科技投入不足,鼓励创新的配套政策还不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还不能满足自主创新的要求。核心技术掌握在欧美发达国家手中,技术受制于人。

三、人才流失严重.缺乏高技术人才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在2000《国际竞争力报告》中指出,我国科技竞争力排名继1999年大幅下滑12位之后,在2000年下滑3位,列28位。合格信息技术人员可获得的程度,我国居倒数第二位。可见我国面临科技人严重缺乏的局面。

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

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总是面临着一个相同的问题— — 是大国而非强国,在信息产业方面也是同样如此。这就说明了我国的信息产业还是落后的,仅仅依靠廉价劳动和国外的淘汰技术,在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的情况下,信息产业才发展到了一定规模,这种处境很尴尬。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南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成为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是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人才培养将成为未来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世界各国不惜花巨资来培养高水平的信息专业队伍就是最好的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信息产业的发展更是至关重要。只有拥有技术,信息产业就会向前发展。世界各国正是明白这一点才会不惜巨资来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只要拥有不枯竭的人才资源,就能确保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我国要想成功进人发达国家.就要拥有一支具有世界水平的工作人员组成的信息队伍,并继续培养后续的有生力量,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在软硬件产业中,我们要改变现在的“硬重软轻”.以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为主的现状。“软重硬轻”是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也是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趋势。增加开发资金,吸引具备高水平的开发人员,并将开发的新产品投入市场换取最大利益,支持深度开发.形成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是软件产业超越硬件产业的唯一途径。

在未来的信息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中的举措

针对我国信息经济存在的问题,关键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具体的说就是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同时加强政府官员执行力建设提升政府形象及公信力;加强官员自身素质建设,完善公务员招考制度。中央政府制定出某些重大的政策后,必须常抓不懈并由专职部门监督实施,狠抓地方基层政府对政策的执行并及时进行监察反馈,不能虎头蛇尾,保证政策的一致性和实效性;加强群众组织及正常宣泄渠道建设,信赖群众、依赖群众监督各项政策的执行;发挥媒体在宣传、监督等方面的天然优势。使国家和政府有选择、分步骤地进行信息经济体制改革,使之与当时的社会实际相符合,更能为信息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所适用。与周边及其他国家共同合作,走共赢之路。在信息经济和信息产业中,我国的基础比较薄弱,现阶段成就还比不上国外发达国家,更应

当加大和其它国家的合作,减少差距,使我国的信息经济和信息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国信息产业与世界一流水平还有差距,他们现在的情况可以作为我国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参考。我们必须认清事实,从实际出发,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我同的信息产业起步晚、技术低,形成现有的规模实属不易,也是一代信息产业人员的心血铸成。最为重要的是适合中国同情,创造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浅析》郭凌《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年12月第十二期 《当前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王旭东《宏观经济研究》2007年第二期 《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报告》百度文库

篇3:产业经济学-我国服装经济运行现状浅析

关键词:经济危机,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贸易救济

0 引言

本轮世界经济危机源于美国次贷危机,当时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运作停滞、股市大幅波动。它的导火索是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于2007年4月2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并大量裁员的这一举动[1]。至此,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的资产泡沫破灭了。接着,随着2008年9月雷曼兄弟的破产,美国次贷危机危及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因而转变成了波及全世界的国际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出现了大萧条,于是世界经济危机产生了。世界经济危机给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造成了严重损失。本文将分析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中国纺织服装业出口贸易的发展和现状,最后展望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的前景及应对经济危机的策略。

1 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世界经济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其前身国际金融危机表现出世界范围内的货币危机、信用危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和股市危机,中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我国外汇储备贬值、农副产品价格猛涨。在经济形势越来越恶劣的环境下,我国的外贸形势也不容乐观,很多中小外贸企业破产。这和美元贬值造成的国际进口需求疲软有关,因为这让很多中国中小企业的出口受到了重创。曾经的中国经济以出口带动增长,如今的中国外贸出口却成了经济危机的牺牲品。面对出口的大幅减少,中国政府采取了出口不成转内销的方法,2008年中国政府发行了高达4万亿国债来拉动经济增长,而这又导致了国内严重的通货膨胀[2]。总体上,经济危机使中国制造业出口猛降。世界贸易组织(WTO)估计全世界贸易也许已经创下二战以来跌幅的最大纪录。表一以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中主要指标的统计数字来说明经济危机给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出口带来的影响。从表中可以看出,在经济危机爆发的2008年以前,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量主要呈现的是上升趋势,而在经济危机爆发后的一年里,2008—2009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各项主要贸易指标的出口额都出现了下滑。

2 中国纺织服装业出口贸易的发展和现状

中国的纺织服装业出口贸易在近十几年发展较快,但是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内部自身存在的问题、欧美发达国家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百般阻挠以及经济危机给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处于发展中的中国纺织服装产业不得不面对的棘手问题。

2.1 中国的纺织服装业出口发展近十几年来形势喜人

纺织服装业一直是维持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中国有丰富的纺织服装原材料资源、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充足的消费群体,这些优势使得纺织服装产品的生产不仅能充分满足国内的服装消费,拉动国内经济发展,而且在出口创汇方面也功不可没。1995—2004年,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纺织品与服装协定(ATC)》中将全世界纺织品服装配额分四个阶段取消的规定极大促进了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在贸易自由化的机遇面前,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大增,成为全世界第一大纺织品服装出口国。在此期间,除1998年和1999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受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下降之外,其余年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都保持着稳步增长。2005—2007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迎来了高速增长的三年,出口规模以每年200多亿美元的速度增长,出口增长率也保持在两位数的高水平(见表二)。受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疲软,对纺织品服装内需不足,中国的纺织服装出口美国也因此严重受阻,而且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土耳其,也对中国纺织服装竖起贸易保护的屏障,频频使用反倾销手段来阻碍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于是2008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比上年下滑了11.13个百分点[3]。

数据来源:蔡维琼.“自由贸易时代”下中国纺织服装业面临的反倾销及对策[D].天津:天津大学,2009.

2.2 中国纺织服装业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

虽然中国纺织服装业在近十年里表现出出口总体增长趋势,但是中国也面临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纺织服装业的竞争压力。一些东南亚国家如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越南的纺织服装产业蓬勃发展,而且这些国家的纺织服装产业的出口市场和中国的相似,出口产品的品种也主要为棉纱、棉织物和中低档服装。此外,据统计,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纺织服装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已经大大超过了中国,而孟加拉、斯里兰卡、越南的纺织服装产业所耗用的劳动力成本比中国的还低廉[4]。

2.3 中国纺织服装业在出口贸易中存在劣势

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和生产企业出口的服装主要靠加大出口数量、低价竞争的方式打入国际市场,在服装出口中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例如,中国的纺织产品结构失衡,以中低档产品为主,在高附加值的产品开发方面竞争力低下,生产技术工艺落后,设备差劲,中高档服装的生产依赖进口面料,大部分企业在产品定价、销售方式和客户服务方面没有自主权等。据统计,中国的纺织产品有大约75%用于衣着生产,而做产业用和装饰用的产品不到25%,纺织服装生产设备中有60%多的落后于一般设备,在出口的中高档服装中有60%的面料来源于进口[5]。

2.4 欧盟和美国在全球经济危机给中国出口贸易带来损失的同时,也对其采取了贸易救济措施

虽然欧盟和美国是中国纺织品服装主要出口国,近年来中国出口到美国和欧盟的纺织品服装数量也以增长为主,但欧盟和美国对中国出口的纺织品服装却并不友好。以欧盟为例,中国对欧盟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在2008年前的几年一直保持着增长态势,但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却让这种顺差头一次出现下降。接着,中国对欧盟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顺差由2008年的370.3亿美元下降到2009年的344.6亿美元[6]。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使欧盟和美国的纺织品服装内需不足,受中国威胁论、国内外政治因素、中国盲目生产过剩、中国政府给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的出口补贴和优惠的加工贸易政策、低廉的资源价格以及中国在贸易争端中被美国和欧盟认定的非市场经济地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欧盟和美国都对中国出口的纺织品服装采取了贸易救济措施,例如反倾销措施、绿色贸易壁垒和歧视性贸易政策等。美国在正式爆发次贷危机前的2006年初就已经出现了经济衰退的端倪,并对中国出口发起反倾销调查。2006年6月23日,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部分聚酯短纤发起反倾销调查,并于2007年4月19日判定中国出口的这部分聚酯短纤倾销成立,中国被迫缴纳3.47%—44.30%的反倾销税[7]。

3 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的前景及应对经济危机的策略

上述分析显示,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近年来总体发展以增长为主,除了受到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的几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有一定幅度的下滑。经济危机的阴影仍然笼罩着世界各国,中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在出口方面除了要等待经济危机的乌云散去之外,还应当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政府、企业、社会各界有关部门需要采取措施试图解决上述问题,帮助我国的纺织品服装产业顺利度过后经济危机时期。

3.1 政府需加大对纺织服装产业的扶持力度

政府应与纺织组织机构共同努力建立纺织服装产业中专门研究社会责任标准的机构,多参与和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在纺织服装产品国际安全卫生标准、劳工标准等方面的交流,争取对我国有利的国际产品认证标准以应对欧美对中国出口的纺织服装产品运用绿色贸易壁垒、劳工标准等贸易救济措施。此外,政府和相关机构还应当将国际通行标准通过立法纳入国内标准,并向纺织服装企业推广普及。

3.2 对纺织服装产业进行技术升级

中国的纺织品服装产业使用的技术设备比较落后,甚至比不上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所以,努力促进纺织服装行业技术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由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是中国纺织品服装产业的当务之急。例如,纺织服装行业可以派人去发达国家参观考察,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另外,有关部门要大力培养纺织服装行业人才,将有能力的工程师、设计师送到国外培养后再服务于企业,创造条件鼓励人才对国内企业的技术设备进行改良,争取开发出适合国内纺织服装产品生产的设备和工艺。总之,纺织服装产业技术升级的目标是通过增加应用于纺织品服装生产的棉纺、织造、印染的先进设备的数量实现生产的高速化和自动化,通过研发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生产出具有高产品附加值的产品。

3.3 创立中国自有纺织品服装知名品牌

针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以大批量、中低档产品为主这一问题,除了在技术设备、生产工艺上下功夫来改变这种现状外,创立我国自有纺织品服装知名品牌也是提升我国产品附加值的方法之一。服装产业的发展要经历工业化阶段、自然品牌阶段、品牌阶段和多元化阶段四个阶段[8]。我国的大部分服装品牌缺乏个性、没有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也就是说,消费者选择服装的品牌可替换性较大,这说明我国服装产业大多还处在自然品牌阶段。但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多数消费者倾向于购买体现身份、彰显个性的服装。目前的一些国际服装知名品牌,如Levis(李维斯)、Adidas(阿迪达斯)等,多数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品牌且在中国也很受欢迎。因此,中国的纺织品服装要想在出口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上得到提高,就需要走品牌化的道路。

3.4 成熟应对欧美对我国出口的纺织品服装采取的贸易救济措施

篇4:产业经济学-我国服装经济运行现状浅析

[关键词] 体育产业 发展现状 国民经济 影响

一、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产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体育产业开发的领域不断拓宽

我国体育产业开发的领域不断拓宽,体育产业的质量和产业效益逐步提高,许多体育资产和资源显示了巨大的开发潜力和潜在的市场优势。一是有形资产的经营,二是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体育无形资产指不具备实物形式,但能为体育部门和体育组织及主办者带来经济效益的无形资源和资产。近几年来,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和经营主要包括:体育比赛活动、体育专利以及使用权的开发、体育赛事转播权的电视权的转让、体育组织运动员名誉和肖像权的投资经营的广告活动等。

2.社会投资不断增加

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我国社会投资办产业的形式发展很快,涌现了一大批符合现代体育制度的体育俱乐部、体育企业或企业集团。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体育消费需求迅速拓展了许多健身娱乐性很受大众欢迎的体育项目,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更多的是中小型企业把投资的热点投向群众参与性的市场,尤其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及城市中小体育产业发展十分迅速。

此外,我国体育产业融资渠道不断拓宽,财政拨款比重逐年下降,非财政收入来源比重不断增加,这是体育事业大力推行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结果。

3.体育消费潜力不断增长

人类社会的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两大类。体育消费作为非生产消费,包括了体育管理部门的消费和居民的消费,通常所讲的体育消费是指包括体育实物消费、体育信息消费、体育劳务消费在内的居民个人消费。随着我国体育社会化的拓展和体育人口的增加,实物型体育消费迅速增长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人们追求精神享受刺激了体育信息消费和体育劳务消费的增长。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调整已基本结束,经济稳定增长,居民消费能力有所提高之大多数体育产品开始成为消费热点,尤其是我国成功申办奥运会以来,体育消费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2008年奥运会的即将来临可以肯定,我国体育消费还将继续增长。

4.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制约

从市场的角度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是限制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关键。我国体育赛事以前一直都是由国家体委包办,形成一种法定的计划运转。在改革过程中,才尝试性地使体育从政府行为向企业行为转变。这一举动虽然带有相当比重的市场经济成分,但在某种程度上仍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企业在与体育部门联合办体育的过程中,往往不能获得足够的自主权。另外,在盈利后,企业得到的往往占少数,许多赛事的投入越来越多,而效益好的却寥寥无几。长此以往,打消了欲投资体育的企业的积极却寥寥无几。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束缚,视野不开阔,认识不到体育与经济的关系,造成二者严重脱节。多年来只强调国家投入,不注重自身的商业开发。国家队出国参加大型比赛拉赞助,从来都回避创收的动机,并没有把体育定位在一种商业活动的格局上;对体育的消费也仅停留在福利型的低层次消费上,而没有将其引向货币化、市场化的高层次消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进一步解放思想,人们虽逐步认识到体育与经济的互动关系,但在摸索发展体育产业的同时,常常不能完全脱离十几年的惯性思维,以开阔的眼界迈开步子大胆干。另一方面,亦或是经验不足、缺乏理论的指导,在中国的产业结构需要大调整的时候,大部分企业家还有点跟不上形势。

从国家政策的方面分析,政策缺乏对体育经济的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造成市场竞争力弱。同教育、文化等事业相比、体育产业在政策优惠方面受到“冷遇”。我国全球知名企业少,众多企业与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企业相比,资本明显处于弱势。因此,在很多国际性的重大赛事,造成了重复建设、规划不科学、盲目攀比建设规模的不良现象;同时,由于现有的体育经营管理人员大都是退役的运动员、教练员和待业下岗人员,他们一般只熟悉体育工作,而缺乏对市场运作及其规律的了解,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由此可见,我国在体育方面的扶植力度远远不够。

二、体育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1.体育增强劳动者素质,提高生产力质量

体育运动有利于改善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劳动者比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劳动者,其劳动生产率平均高出0.6%~10%。劳动者作为生产力的首要要素,其身体素质和智力素质的提高,进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通过开展经常性的体育活动来达到目的。当今国家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从根木上看是人才的竞争。高素质人才是知识经济社会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因为知识比资本更为重要,有知识、高素质的人才是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正因如此,江泽民同志就曾经指出:“要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身体素质。我们一直强调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其中当然包括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提高我国的社其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最后离不开人的体质。”他还语重心长地指出:“提高人民身体素质的工作,要从中小学学生,从青少年抓起。

2.拉动消费方面的作用

随着物质生活不断的丰富,人们都想选择一种让身心愉悦快乐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已意识到“健康才是人最大的财富”,“有健康才有未来”。据一些健身娱乐场所的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以来,来健身的人明显多于往年,而老中青、全家玩的趋势逐渐发展。有关专家分析指出,当前体育消费市场的火爆源于市民健康意识的转变。据来自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居民对传统观念中的“无病即是健康”的思想正在转变,也就是说人们不再只是生病后才关心自己的身体,而是在平时就舍得把时间和部分收入花在强身健体上。这种休闲观念的改变也必然将推动我国体育经济的飞速发展。

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进入富裕阶段,人数将稳定在15亿左右,如果按年人均1000元体育消费额算,那时我国一年的体育消费总额就将达到15000亿元,对增加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所发挥的作用将是巨大的。到那时,富裕起来的15亿人,无疑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体育消费群体,并以他们活跃的体育消费能力创造世界上最大的体育市场。总之,需求结构的变化会带动消费结构的变化,体育消费是顺应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规律的、有增长潜力的服务性消费,它在新世纪的持续活跃是必然的、不可逆转的。

3.引进外资方面的作用

利用外资赞助运动会,引进运动员利用外资出国参加体育比赛等,这也是一种引进外资。这种引过外资的作用与经济上的引进外资在某种意义上是相似性的。

4.促进投资方面的作用

体育产业对投资者具有很大吸引力现在有相当多的企业家把眼光放在与体育相关的产业上。组织一场重要比赛的收入,就相当于若干企业一年的利润;一个重要体育明星,本身就称为一个巨大的企业。

5.提高国民素质的作用

国民素质在经济学上叫人力资本,体育对提高人的素质具有很大的作用。体育是一种精神,是敢于竞争、不怕困难、不断前进、探索求新的体现,对各行各业都是一种激励。热爱体育、参与体育的人,精力更充沛,意志更坚强身心更健康,是社会所欢迎的。

6.解决就业方面的作用

体育产业能为社会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体育产业作为关联面极广的上游产业,不仅能够满足社会成员身心健康的需求,而且可以带动纺织、机械、建筑、电子、食品等制造业,以及旅游、证券、保险、广告、博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目前我国体育产业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体育用品制造业就业人数占了较大的比例,随着体育服务业的发展,必将对增加社会就业产生直接的推动作用。比如,目前北京500多家健身中心能解决近十万人就业。李宁等一批世界冠军下海办公司,发展了体育产业,同时也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

7.体育可以促进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

当前,为了突破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国家提出了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的战略部署。区域经济是在一定的空间地域内由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经济运行方式,是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是社会发展进步必不可少的支撑力量之一,对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的进步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的今天,体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体育运动是国内外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交汇的过程,是区域内和区域间合作与交流的纽带。体育的发展,既可以引来外来技术、设备、人力、管理经验和资金,还可以使一些知名度不高,但质量过硬的产品通过体育媒体的宣传而步入国内、国际市场。如:河南郑州连续举办“国际少林武术文化节”,通过体育这个载体,大力发展经贸合作,提高了区域经济合作水平。而体育产业的发展会促进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从生产的角度讲,体育产品的生产需要一些投入品,即通常所说的生产要素。体育产业的发展首先会直接扩大对这些生产要素的需求,从而促进这些生产要素产业的发展。这些生产要素产业主要是工业领域的制造业、建筑业及第三产业的某些服务业。随着中国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将势必有跨越式的发展。比如体育产业可以带动运动器械产业。我国的乒乓球制造业长盛不衰,并在海外市场上享有盛誉,与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它的产品生产发达有直接的关系。同时随着体育的普及与发展,向广大群众提供体育技术、健身方法、体育知识培训、咨询服务的机构受到广泛欢迎。目前各种经营性的体育培训班,如武术、游泳、休育舞蹈、健美、气动、球类等蓬勃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已被亿万群众接受,体育培训、咨询将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此外还有体育彩票市场的发展。体育博彩业在当今世界各国的产业中都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当今彩票已成为世界第六大产业。通过体育彩票的方式筹集资金,一方面可以缓解体育事业发展资金的不足,另外可将居民手中的闲散资金转变为生产性资金。体育彩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发行体育彩票也是为了筹集发展体育事业的资金,发展体育事业是为了更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因此,国家发行体育彩票和大众买体育彩票的最终目的私利益是一致的。发行体育彩票可以为国家增加税收。我国拥有众多的体育人日,通过发行彩票提高人们对体育的兴趣,激发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以一种“快乐税收”的形式筹集发展体育事业的资金,国家可通过逐步立法,明确体育彩票发行权归国家所有,并建立专营制度,规范运作方式,建立健全发行制度,培育、发展体育彩票市场,抓好体育彩票的发行工作。

三、结语

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必须充分利用经济效益来推动社会效益,引导和规范人们的利益行为,只有将体育用品市场、劳务市场、人才市场、观众市场、信息市场、彩票市场、广告市场等构建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体育市场,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体育经济的迅猛发展,进而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宪林等:试论中国体育经济的现状和发展[J],平原大学学报

[2]元振华等:我国体育经济发展初探[J],产业研究

[3]闫运运:关于体育经济及社会意义的思考 [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4]鲍明晓:我国体育市场投资前景分析.中国体育报,2002, (10)

[5]詹兴永:我国体育消费现状与分析.辽宁体育科技[J],2003, (2)

篇5:产业经济学-我国服装经济运行现状浅析

2016-06-23 11:03:08 来源: 作者:7天论文网 【大 中 小】 浏览:6次 评论:0条

截止到2015 年10 月25 日,使用百度搜索“体验设计”,有24,300,000 条相关结果。而同我们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服装设计的搜索结果是3,070,000。动漫设计的搜索结果是1,830,000。工业设计的搜索结果是2,370,000。环境设计搜索结果是389,000。室内设计搜索结果是4,920,000。网站设计搜索结果是20,800,000。平面设计搜索结果是100,000,000。从这个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体验设计”的热度,为什么这个看似没有明确产品的设计会有如此的高频率的搜索热度呢?因为“体验”本身就是产品,而是这种产品相对特殊,是将人内在的情感需要转化为市场的需求。

一、体验经济及附属产品体验式设计

体验是一个具有情感维度的词,它的出发点,核心和归宿都是具有情感的,这种情感是在商业模式的转变下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体验经济以消费者感受为出发点,塑造良好的感官体验,丰富消费行为,并为商品找到新的消费价值与空间。由于经济发展的变化,人们的个性化消费欲望不断加强,而个性消费市场难以得到彻底的满足,企业把注意力转移到能够为其提供价值的新经济模式—体验经济。现阶段欧美发达国家在完备的服务型经济基础上,正在向更人性化的体验经济另一拓展。体验经济被称为第四经济形态,在农业、工业和服务经济形态后,是从生活与情境出发点的具有情感因素的商业模式。这种依靠情感因素为卖点体验开始被各行各业所重视。是商业模式的演变,是服务经济的更高层次, 是以创造多元个性化生活及商业体验获得利润的。我国首次对这种形态提出讨论是在2002 年9 月在沈阳召开的“国际工艺设计讨论会”上,提出“体验经济”和“体验设计”,这种通过情感带来的消费变化,开始被各行各业所重视。设计本身是一个创新的活动,又是一种体验,设计师要体验潮流资讯,体验材料材质、体验生活经验等。

通过设计的互动,消费者感受体验设计,设计师感受销售者,在设计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二、体验经济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消费者对服装设计过程的参与度及消费过程的需求在不断提升。消费者更希望从中难忘的愉悦的感受,以及服装所传递出的个性化表现。体验经济更重视消费者的情感体验与参与性,比较其他经济形态而言,体验经济对于服装设计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以设计师和潮流资讯为主导的设计方式很难满足体验经济这种更为人性化的经济模。消费者在选择服装的时候主要从服装的显性因素如:造型、色彩、款式因素考虑,而体验设计要求设计师从更专业的角度,考虑消费者心理需求、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设计师以消费者的感受设计过程的结构、材质、工艺等专业过程,理解设计所包含的情感与商业价值。重视消费者潜在感受、注重消费过程的互动性心理愉悦和自我满足感受。

体验经济下的服装设计,体验消费心理,开发消费者潜在需求,提升情感消费比重。因此,在体验经济时代下,就如何关注和打造服装消费者认同的独特体验并引导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共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体验式服装设计及研究意义

服装行业的利润是通过创造区别于“同制化”产品的来获得的, 在体验经济时代关注消费者的情感体验来进行设计开发是对设计师必然要求。研究服装设计、工艺等因素外,“消费需求”,“消费环境的合理性”,注重消费者参与互动,体验式服装设计的本质就是研究消费者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潜在需求,在设计因素的基础更为人性化更满足消费者需求是服装行业的发展前景。

国内服装设计产生路线多数为,第一步进行市场调研收集国外流行资讯和相同类别产品的比较,第二步是根据较为多数是设计师的经验进行信息整合,最后才在成品的基础上才去关注消费者的体验设计。而国外知名的国际品牌在设计之初,消费者的情感体验是最先考虑因素。这种体验式服装设计理念并不是意味着将现有理念全部推翻,而是在现有的理念的基础上将情感体验作为设计的重要目标,侧重的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发现和探索,了解消费者感受挖掘消费者需求从而不断用服装这一特殊的词汇来诠释自己的感悟。体验式服装的研究意义:

首先,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人”是服装的最终使用者,对“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追求,才能做出更为人所服务的设计。在设计时,突出消费者的感性价值,将消费者的内在需求并转换为现实。

其次,从企业利益出发,相当一部分服装设计还是以借鉴国外时尚资讯。对消费者的关注度欠缺,如感觉、行为、习惯等方面来触动消费者,用无形的服务创造出另消费者难以忘怀的感受设计,提高了消费者和服装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再次,从社会角度出发,提高服饰文化的影响。中国服装设计起步相比欧美起步较晚,还有待发展。

但是服装行业的要求与标准在国际上应该是相通的,以消费者为中心设计,全程高品质为顾客服务,强调专属性和个性化,注重消费者参与。消费者的体验不仅仅是一件衣服更是一种文化,以“消费者的感受”为服装发展的关键,创造生动的体验文化,与消费者进行良性互动。这种让消费者参与其中的体验设计并不是将否定现有的设计理念,是服装文化的一种升华。通过适当的设计,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得到高质量的产品,享受有品质的服务,获得生理的满足等需求,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将会收获一段难忘的经历和独特的体验,并且这段难忘的经历和独特的体验会转化为美好且深刻的回忆。

综上所述,在体验经济模式,服装设计通过情感体验带给消费者享受和愉悦的消费过程,体验式服装设计为服装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服装设计在体验过程中赋予了更多的情感体验,也会提高服装设计的文化价值和情感互动。参考文献

篇6:产业经济学-我国服装经济运行现状浅析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 高素梅

2011-6-10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中央促进经济加快平稳发展一系列政策的作用下,工业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态势,运行质量相对较好,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为“十二五”发展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1年一季度产业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一季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全行业的生产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一季度全国工业的增加值增速达到了14.4%,比去年的三四季度提高了0.9%和1.1%,三月份本身月环比提高0.7%,工业执行的质量和效应也正在好转;工业利润实现34%增长,利润率为

6.6%,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9%。中小企业的活力也在日益增强,一季度中小企业发展速度达到了16.8%,高出全国工业2%,利润和税金分别增长41.7%和31.3%,占全国工业比重均超过60%以上,中小企业今年年初的活力日益增强,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二是全行业出口继续保持良好的恢复态势,一季度,外贸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8.3%。三是区域的发展协调性也在明显的增强,中西部的增长潜力加快释放,增速明显高于东部。四是信息化水平迈出了新步伐。一方面是互联网兼容用户快速增长,同时,网民的数量明显增强,电子商务交易额也大幅度增加,比2005年增加了3倍。此外,三网融合稳步推进。去年选择的12个试点地区目前运行良好,网络覆盖稳步推进,信息服务质量日益提升。3D发展进展良好,1~3月份累计3D用户已经达到了6190万户,本年新增用户达到了1480余万户。3D新增用户的增长,对整个移动用户贡献率达到47.6%。

由此可见,电子信息产业一季度开局良好,从规模和效益上看,电子的增加值增速一季度达到15.3%,高出整个工业0.9个百分点,利润增长42.2%,利润率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产品升级加快,平板化、网络化、绿色化的趋势明显,平板电视占比超过了80%以上,从今年整体情况来看,3D已经成为市场销售热点,但目前仍是以理念为主,真正销售量从总体规模上看还有不足。产业投资发展迅猛,今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由宽松到稳健,今年新增的投资增长应该占整个电子的全部投资超过40%以上,主要体现在元器件、光谱产业上。

2011年产业发展运行环境分析

从总体态势上看,各国经济在刺激政策的持续的推动下,全球经济复苏较好,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仍没有完全消除,影响经济运行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短期内全球经济仍然是在曲折艰难中缓慢复苏。一方面发达经济体的内升动力依然不足,另一方面消费信心和投资的意愿依然不足,此外,科技进步转化的长中期性目前为止没有改变,科技进步的转化现实生产力依然不足,还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期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后劲还有一个需要过程。

全球经济进程不均衡,政策协调难度加大。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不平衡。另一方面,资源型和消费型国家之间不平衡。另外,发达体与经济体经济发展进程日益分化,发达国家财政赤字和债务危机影响了整个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由于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各国政府投放大量刺激经济的一些政策资金投入,使得发展中国家通胀压力继续加大,像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球经济增长。

干扰经济持续复苏的因素也在增加。一个是全球贸易保护在加强。2010年,我们国家遭遇到的贸易保护调查46起,金额约为70亿美元,比上年有大幅度的增长。

调查重点是信息产业,有LED和软件等。在另一方面,近期美国在质疑我国新能源包括稀土,接下来,稀土成为很可能争议的热点。另外一些国家更加关注我国

TWO的承诺,以及利用多变双边会谈,不断向我们施加经济压力。同时,股市和汇率波动的加剧,使得外贸企业增加成本压力,美元贬值及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的影响。

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加快全球各国为加快本国经济全民复苏,各国都在加大了对本国产品出口力度,都在想通过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出口,来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的份额,提升本国的国际竞争实力。另一方面日本地震,导致了世界竞争加剧。由于地震影响,使得整个产业链出现了一些供货紧张,这样导致了全球包括我们国内的一些企业都会受到影响。比如像欧洲半导体价格,出现上涨了25%以上。

从国内情况来看,经济发展正处在回升相好和稳定增长关键期,转方式调结构,推动产业平稳发展,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为产业发展增进后晋,宏观调控力度的增强,货币政策从宽松转向稳健,通胀压力上升,使得产业发展存在不确定因素。

首先看一下有利因素,一个是各级政府“十二五”规划项目储备发展比较良好,对我们整个产业发展后劲有一定支撑的力度。例如广东省,那么数字家庭应用示范基地,还有平板显示基地,以及战略经营产业材料研发等。这些都开展了产学联动机制,对整个产业发展后劲起到了支撑作用。

二是产业转移,进一步支撑优势企业的发展,发展的优势。目前中西部地区发展已经进入到快车道,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项目,应该说正在开展。

特别是从去年年底情况来看,中西部的整体发展速度,应该说是高于平均水平,占全国的比重在明显提升,产业转移的趋势,我们认为在进一步的加强。这种趋势的发展,我们认为更加有利于支撑优势企业,使他的优势更加发挥。

第三个是战略吸引产业推动经济加快发展,国务院在今年出台了32号文件,鼓励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总共提出了七个方面,和我们关系较多的是新一代技术,新能源以及高端制造,像这些我觉得都是对我们整个产业发展带来了良好市场空间。

工信部提出战略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相结合,要用新技术推崇新产业,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要抓好行业指标的规划措施,要注重发展生产型行业,这个战略性生产提出了一些措施,那么像这些我觉得对我们产业发展有一定良好的支撑。另外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仍然具备较大的运用空间。

从财政支出情况看,我国的财政仍然具有较强的扩能力,国债和地方余额合计起来占GDP不足40%,和国际上规定的警戒线差的很远。另外就是国家继续实施家电下乡、以旧换新,以及包括新闻连接的政策像这些在进一步支持和产业发展,从宏观政策看,国家鼓励中小企业发展,这个政策继续实施,战略新兴产业政策,逐渐的推出和落实。从产业看三网融合,发展新一代融合技术,支持重大专项等等这些产业政策,都在逐步的落实,这些都有利于支持产业发展。最后是转方式调结构,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

一个是两化深度融合,工信部提出了几项措施:加强工业和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推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装备制造和技术改造应用,推动智能电网和信息的发展,这些和信息产业息息相关;另外是加快发展服务业;第三是发展新一代的通信技术;第四是推动国家专项技术的转化,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这些对我们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应该说是有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有一些不利的因素,比如调控政策的滞后影响,仍然是不容忽视的,像国家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以及清理地方政府融资的平台,治理产能过剩,这些会影响行业投资进展,另外取消小排量汽车购置税,以及各个城市大中城市在解决交通拥堵,出台了一些限制的措施,这会影响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减少部分产品出口退税,近期国家在讨论,要缩减贸易顺差,这样可能要对出口产品的退税政策进行调整,我们应提前做一些前期准备,哪些产品我们认为是可以减的,哪些是不减的做前期准备,也好给国家修订政策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同时对产业发展,应该说起到一些保护的作用。

另外,通胀压力与生产成本攀升也不容忽视,从去年下半年以来,CPI和PPI大幅增长,今年三月份CPI超过5达到5.3%,由于流动性过剩,农产品价格上升和成本推动要素价格不断上涨,使得CPI上涨,这样也致使企业生产成本的压力不断积累,今年1~3月份企业原材料购进价格,以及出厂价格出现了倒挂,工业储量价格同比增长是5.5%。工业品购置价格同比增长9.6%,倒挂了4.1%。劳动力产品增长15%到20%,财务产品平均增长2.8%,以及支出增长27.7%。这些使得企业整体的经营成本上升,而且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企业经营成本已经超过了越南、菲律宾30%以上。这些对企业发展都是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还有资源环境约束,在进一步增强。

近几年我们国家由于粗放式发展,高污染高排放,环境损伤严重,为了加快解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国家实行严格的土地政策,强化污染排放标准,限制排放的物种也将增加,区间发展的空间和排放空间也会详细的增加,还有日本地震对我国的影响不容忽视。我们国家大部分半导体来源于日本,日本震后,我们国家很多企业要寻找新货源,一方面在货源上增加难度,另一方面提高了成本。

同时在短期内引起国内原材料尤其元器件产品价格的上涨,从北方的中关村的市场价格和深圳的市场价格来看,今年一月份整个国内半导体上涨10%,元器件价格上涨10%。这些对我们下半年的企业发展,应该说是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到目前为止,有些企业库存,原材料购置价格,存货出现了问题。

篇7:四川产业经济现状调查报告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第1页,共4页 蒋金华四川地区产业经济调查报告

四川产业经济现状调查报告

姓名: 蒋金华

关键词:四川 经济 现状

摘要:用占全国的市场份额衡量,四川现有优势产品46个。其中,33个集中分布在装备制造、清洁能源、农产品加工和高技术产业这四大特色产业内,实现的销售收入超过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0%。根据市场需求、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环境容量,今后四川应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内的优势产品。同时,通过加强节能减排、发展产业集群和改善外部环境,全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增强优势产品的竞争能力。

按照统计规范,工业行业共划分为39个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根据不同的内涵,一般把大类行业称之为产业,而将中类或小类行业称之为产品。多年来,关于四川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业大类甚至覆盖范围更广的领域,如机械、冶金、化工、食品等。局限于这个层面进行研究,涉及面过宽,影响资源的集约配置

一个区域的产品是否具有优势应由市场检验,主要考虑市场份额、经济效益和需求增长三个条件。

关于市场份额,判别标准可按区域内某行业销售收入占全国同行业的比重确定。按照不包括西藏的30个省市自治区计算,各省市区销售收入比重的均值为3.33%。一个省市区的销售比重与均值的比值只有超过1.5,即达到5%以上,才可称之为市场份额较大。为此,可以确定销售收入比重在5%~10%之间为市场份额较大,比重在10%~20%之间为市场份额很大,超过20%则为市场份额极大。

关于经济效益,判别标准可按该行业占全国同行业的利税比重,与销售收入比重的比值确定。比值在1以下,表明利税增长落后于销售收入的增长,经济效益较低。比值在1~1.5之间为经济效益较高,比值超过1.5则为经济效益很高。

关于需求增长,判别标准可按全国该行业销售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比值确定。比值在1以下,表明该行业销售增长落后于全国经济增长,需求增长较慢。比值在1~

1.5之间为需求增长较快,比值超过1.5则为需求增长很快。

四川优势产品在全国的地位

优势产品的概况

按照上述标准衡量,四川工业现有优势产品46个(详见附表1)。2005年实现的销售收入超过2370亿元,接近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销售收入的40%。

46个优势产品分布在7个大类行业。其中,装备制造17个,清洁能源2个,农产品加工10个,高技术产业4个,化工7个,冶金4个,建材2个。

分布在装备制造、清洁能源、农产品加工和高技术产业这四大特色产业内的优势产品共计33个,2005年实现的销售收入接近1900亿元,超过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30%。

优势突出的产品

四川省的天然气、战斗机、铁路机车、钒钛新材料等4个产品,其市场份额和技术水平均居全国第一,经济效益也非常可观。其中,钒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80%,国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20%,钛产品、战斗机和铁路机车的市场潜力巨大,天然气供不应求。这4个产品都属于市场份额极大、经济效益很高、需求增长很快,具有突出优势的产品。

优势明显的产品

优势产品中,市场份额很大或极大、经济效益较高或很高、需求增长很快、优势明显的产品,有汽轮机、锅炉设备、发电机(组)、无机盐、磷肥等5个。

近年来四川省优势产品的变化有以下特点。

一是部分产品快速成长。近年来,其他日用品设备、香料香精、磷肥、锅炉、精制茶、无机盐等10个优势产品的销售增长较快,目前按市场份额排序均居全国前五位(详见附表

3)。

二是产品数量有所增加。2005年与2003年相比,有汽车车身挂车、饲料生产设备、啤酒、羽毛绒及制品等8个产品的市场份额进入优势产品行列,光纤光缆、橡胶靴鞋、化学矿采选等4个产品的市场份额退出优势产品的行列,进出相抵净增加4个优势产品(详见附表

4)。

三是部分产品具有潜在优势。目前,四川省多晶硅已形成1500吨的生产能力,占全国产能的90%,且具有经济效益很好和需求增长很快的特征,预计将迅速成为具有突出优势的产品。此外,竹藤家具和丝绢等2个产品成长较快,具有成为优势产品的明显潜力(详见附表4)。

四是经济效益有所减弱。2005年的优势产品中,经济效益较高和很高的有19个,比2003年的26个减少 7个。同时,2005年有色金属合金、冶金专用设备、绝缘制品、水电、饲料、其他基础化学原料、其他烟草制品等13个优势产品的经济效益比2003年明显下降(详见附表5)。

优势产品形成的主要因素

四川省的优势产品除了水电、天然气具有资源优势和卖方市场之利外,其余都属于竞争性产品。这些产品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是由以下多种因素决定的(详见附表6)。

资源条件

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降低开发和制造成本。由于四川省生物资源,天然气、水能、钒钛等矿藏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使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和新材料的开发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产业基础

四川省一些优势产品的凸显,得益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特别是三线建设形成的产业基础。这期间建成的二重、132厂、东电、东汽、东锅、长虹、资阳机车厂等大型企业,具有较强的生产、研发和营销能力,通过改革开放这些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有力地带动了四川省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崛起。

品牌效应

品牌代表市场信誉度,是产品性能和质量良好的充分体现。拥有品牌便于拓展市场和保持较高的价格水平。四川省白酒产品拥有五粮液等6个全国名酒品牌,在这“6朵金花”的带领下,川酒长期占据了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白酒市场。

创新能力

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四川省的发电机、锅炉设备、汽轮机、钒钛、战斗机等产品,其性能和质量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彩虹电器通过开发系列产品,迅速扩大了市场份额。白酒、中药通过技术创新与资源优势相结合,创造出多个知名品牌。石油钻采设备通过组织结构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依托产业集群快速崛起。相反,技术创新不足的一些产品,如纤维原料、化学原料、麻纺织、铁合金、绝缘制品等,经济效益明显降低。玻璃及制品还退出了优势产品行列。

篇8:市场经济环境下画廊产业现状浅析

所谓画廊, 就是展览和销售美术作品的场所, 也可说是展卖美术作品的商业企业。“据史料考证我国最早在东晋时期就出现了书画中介和书画市场。唐代还出现了职业书画买卖人, 到了宋朝则出现了集鉴定和销售于一身的中介人“牙侩”, 明代则正式出现了已书画经营为主的专业商店。”清朝时期的“扬州八怪”之一、画家郑板桥则写出润格, 对他自己的作品进行了明码标价。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画廊是在各级文化部门的管理之下进行运作的, 除了本土国画外, 油画技法受前苏联影响较大, 那时的美术作品政治性较强而且在风格上也相对单一, 画廊到底是什么并不为普通大众所知。

二、市场经济环境下画廊产业迅猛发展的优势依据

中国近代画廊产业和其他经济产业一样, 也是在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的大背景下迅速崛起的。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日趋完善, 我国国民经济GDP指数不断增长, 经济总量一直保持平稳的上升趋势,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这种情况下, “艺术作为处在最上层的人类意识表现形式, 同样找到了与经济的最佳契合点, 从过去艺术与产业的对立, 到现在, 艺术与产业, 与创造社会财富和价值已经不再矛盾, 在国家的整体要达到小康生活的时候, 艺术作为人类意识形态中最美好的一种, 也成为了人们生活富足后首先想到的精神追求。”

美学常识告诉我们, 一件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来自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彼此需要、相互满足。“画廊这个名词不再是一个陌生和简单的概念, 对于绝大多数有一定文化和基本素质的人来讲, 意味着品味和修养。”而对于接受者来讲, 是和这一群体的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分不开的。有数据显示,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在校大学生人数从1978年的86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1562万人。近几年由于大学扩招, 更是以每年近百万的速度递增。受教育人群的增加, 必然为画廊产业提供了可靠的“人气”基础。在他们的带动下, 这种情况也已经不再只是局限于知识界领域, 而是逐渐与人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是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长期性方针。文革期间这一方针在一定程度上被束缚、被扭曲了。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文化发展出现了蓬勃繁荣的局面。这是因为文化发展与以往相比, 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小, 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则越来越趋于多样化、也更贴近大众。在美术方面表现为受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美术思潮的影响及国内文艺政策导向的重新定位, 我国的美术事业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和活跃, 观念多元, 风格多样。因此, 作为画廊产品供应者的画家的画的种类及风格也向多样性发展, 能够满足不同欣赏水准的收藏家的“品味”, 为美术市场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选择空间。

三、当前画廊业的分布及艺术经纪人的作用

我国目前画廊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 香港等大中城市以及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当今画廊业正在以这些城市为基干呈树状向内地逐渐延伸。而在城市中, 画廊的分布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分布在城市的主要商业区, 依托商业地带人口流动频繁的区位优势, 这里有大量的隐性消费群体。另一种就是集中在城市主要的文化区内, 它通过时间来铸造自己的品牌, 一旦获得成功, 该区域就成了画廊的代名词, 也可成为艺术界人士聚会的主要场所, 具备了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双重身份。

画廊是艺术品市场运作的一个最基本环节, 它是以盈利为目的中间商, 艺术品要转化为商品必须要靠画廊来完成。画廊因此负有艺术经纪人的职能, 在艺术家、收藏者之间起桥梁纽带作用, 这主要表现为对艺术家的推介作用及对收藏家的引导作用。当画家的作品拿到画廊之后, 它先会通过画家对每幅作品的创作意图进行分析, 然后在广播、电视及报刊等媒体进行前期宣传, 再举办一个展览会或新闻发布会, 邀请业内名人和文艺评论家对美术作品进行综合评析, 在这个基础上对每一幅作品进行价格定位, 并向投资者推介画家的艺术经历和创作意图, 使收藏家能够了解到每一幅作品中更深层次的东西, 通过这些方法吸引收藏家的眼球并使之接受, 进而达到促成艺术作品成交的目的。

四、处在画廊业中的画家所应注意的问题

画家是画廊赖以存在的基础。作为一个画家, 他必须有自己独到的艺术观、理论修养和艺术积淀, 进而在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当一位画家的作品拿到画廊后, 他的作品的属性就会随之发生微妙的变化。那么一件纯艺术作品一旦披上了商业的外衣, 作为艺术创造者的画家, 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 他还能否保持清醒的头脑, 还能否按照自己的艺术风格进行艺术创作而不是去一味地迎合市场,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可见画家作为画廊产业产品提供者, 不能在创作风格上因为市场而迷失了自己的风格, 如果那样就会逐渐丧失自己创作的源泉, 使作品逐渐失去活力并最终一步步失去市场。

五、结语

事实证明, 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画廊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虽然与西方国家相比起步较晚, 但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国家仍需在政策、立法上进一步规范市场而使之日趋完善。现今收藏书画已成为人们继房地产、炒股风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投资项目, 在拉动内需和增加国家税收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画廊产业作为文化与商业的完美结合必将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画廊作为一种商业企业已完全进入了市场化的运作。本文从揭示画廊的概念出发, 对我国画廊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现状、作用, 以及画家在创作中所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论述。

关键词:画廊,市场经济,艺术经纪人,画家

参考文献

[1]章利国:《艺术市场学》[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3年版

[2]王静:中国的艺术品抵税时代何时到来[J].东方艺术, 2006年09期

上一篇:诚信,是人的一大缺点作文下一篇:注册规划师真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