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论文

2022-04-25

摘要:凉山州旅游文化丰富多彩,彝族民俗、摩梭风情、航天科技、红色经典等特质文化成为凉山旅游文化产业的核心元素。在凉山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应优先发展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全面落实旅游发展规划,科学整合旅游文化资源,传承民族文化,实现资源永续利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论文 篇1:

特色文化旅游对开封城市旅游的影响研究

摘要:旅游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尤其是赋予特色的文化旅游更是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去旅游观光,推动了城市旅游和国家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对开封城市发展旅游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在此基础上说明应该发展旅游文化。

关键词:特色旅游文化;开封;宋文化;影响

一、旅游文化内涵的阐述

任何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产生、发展和完善,都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发展到相当水平的结果。随着旅游业在经济领域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它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和依赖也越加明显。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这就是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可以分为传统旅游文化和现代旅游文化,前者主要包括旅游者和旅游景观文化;后者则增加了旅游业文化和文化传播。旅游文化建设乃是现代旅游业发挥最大效益效能的新型经营管理思路。

旅游文化绝对不是那种抽象的、形而上学的东西,而是包括旅游者、旅游从业者、旅游资源、旅游生活设施和接待地环境等在内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相应的外延。广义的理解,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全过程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一言以蔽之,旅游文化渗透在与旅游有关的吃、住、行、游、购、娱诸多要素及相关的服务各方面。旅游文化的本质在于创新,旅游文化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种文化的大杂烩,它是传统文化和旅游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

二、旅游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

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的愉悦和一段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所以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二)旅游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

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象一只无形的手支配著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

(三)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

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选择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目前,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以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是中国旅游面向国际市场和竞争的必然选择,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

(四)城市旅游文化的发展作用

城市旅游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巨大作用,很多城市已把发展旅游文化上升到重要发展主题,结合国内大部分城市发展,本文总结城市旅游文化日益起作用的主要方面为:城市旅游文化创造品牌效应。城市旅游文化是城市的独特资源,发掘城市旅游文化资源并形成特定文化对城市现代化产生巨大的推动。城市旅游文化的的成熟发展,为城市创造品牌效应“在经营城市”的今天,城市旅游文化就是城市的名片、城市的商标;城市旅游文化创造消费需求,尤其是现代化的消费需求;城市旅游文化对城市的聚集和整合功能;城市旅游文化构建城市旅游。

三、以河南开封为例说明旅游文化对城市旅游的影响

(一)开封特色旅游文化-大宋文化

利用特色文化发展起来的旅游城市,开封算是典型。开封历史悠久,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据大量详实的历史文献证明先后有七个朝代在此建都,尤其是北宋时期的开封,是全国乃至全球最繁华的都市。因此也给现代开封留下了浓郁的宋文化特色。开封正是利用宋朝文化的影响开发了具有特色的大宋文化游,而且建立了多座宋文化主题公园,最著名的当属清明上河园了。开封市委、市政府近年来把文化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点,提出理顺管理体制、开放全市的文化市场,鼓励、支持外部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文化市场,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化道路。大宋文化发源于河南、兴盛于河南,在河南表现得最为集中、最有价值、最具代表性。以1999年开封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功为标志,开封旅游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近年来,在不断规范和完善原有旅游景区(点)的同时,先后开发重建了包公祠、宋都御街、清明上河园、开封府、大梁门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推动了开封旅游业的发展。

(二)宋文化对开封旅游的影响

通过大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开封旅游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强力推进旅游带动战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开封市政府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进程的要求,结合开封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深入研究开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去年,全市共接待中外游客1891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收入6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2%和19.6%。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对旅游业提出的打造“宋都、菊乡、水城”三大品牌,推进旅游产业化,做大做强开封旅游产业,结合开封旅游业发展实际,开封市确立了加快旅游产业化发展的主导思想,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化水平,实现开封旅游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努力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将旅游业培育成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实现旅游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一个高于、三个突破”。即主要旅游指标增长速度高于全省水平,旅游综合收入、入境游人数、旅游企业改制有较大突破,全面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把开封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和旅游目的地,成为中原文化旅游中心和休闲之都。

四、目前城市旅游文化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一)目前国内城市旅游文化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1.消极对待城市旅游文化

部分中小城市在城市文化规划建设方面认为城市旅游文化可有可无,抛开城市旅游文化,照样能搞好城市工作,导致对城市旅游文化不重视。甚至在不作细致研究就轻率定位城市旅游文化的具体内容,抓不住城市旅游文化的真正内涵;或者只着眼于短期利益,对城市旅游文化作庸俗化归结或干脆不作任何研究,严重损坏城市固有的特色,最终把城市旅游文化发展和城市发展工作割裂开来,将提升城市旅游文化束之高阁。

2.亵渎、同化城市旅游文化

部分城市在建设城市旅游文化方面存在急于功利的思想,把原本独有的城市旅游文化进行庸俗化包装,抹煞特定的城市旅游文化个性,降低城市品位。如有的城市对一些城市历史传说不作深入细致发掘,就捕风捉影,粗制滥造,强行与商业利益挂钩,使原本极具开发价值的东西变得俗不可耐;有的城市不是创造性地开发利用自身城市旅游文化,而是舍近求远,不切实际地取材嫁接其他城市旅游文化,结果遍地建迪斯尼乐园,到处是民俗旅游村,争相建设欧式广场。这种同质化的开发建设,导致城市失去本质的特色,丧失天然的竞争优势,不可避免地形成“千城一面”现象。

3.轻易否定城市旅游文化

城市旅游文化是维持一个城市存在与发展的最稳定的力量。否定城市旅游文化,就否定了这个城市的发展潜力和城市存在的合理性。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一些地方割裂城市的历史文化渊源,对原有城市文化推倒重来,构造所谓的城市新旅游文化,结果,原有城市旅游文化支撑下的城市风貌被逐渐毁掉,新的城市外观在形成过程中也因城市旅游文化的浅薄和浮躁而显得处处矛盾。城市的转型不仅没能带来预想中的快速发展,反而使倒退若干年,使城市的精神面貌受摧残。

4.盲目引进城市旅游文化

不注重发展自身的旅游文化,却片面地认为发达城市的城市旅游文化先进于落后地区的城市旅游文化,西方国家的城市旅游文化领先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旅游文化。这种旅游文化上的不自信导致城市规划建设的严重失败。如一些城市不考虑当地自然条件,把养护成本极高的草坪大面积引进来,不但破坏了城市原有的自然绿化、生态平衡,而且加大了城市管理的成本和负担;一些城市在没有任何文化渊源的情况下大搞古典建筑,导致整个城市不伦不类,完全失去原有的城市旅游文化特征。

(二)发展城市旅游文化的对策分析

1.准确定位城市旅游文化

提升城市旅游文化品位,挖掘本地名人資源。在城市发展中要重视恢复和保护历史文化,注意传统与现实的结合,反对只图新建而不注意保护的盲目城市化过程。独特而清晰的定位,是进行城市公关活动的序曲,每个城市分别有着不同的文化积淀和文化资源,应充分发挥本区域、本地区的旅游文化优势,用旅游文化建设城市。

2.突出特色、整合不同的旅游文化

特色文化重在三点:一是发展民族特色。城市旅游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是跨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根本途径。二是发展历史特色。“以史为鉴知兴衰”,对于世界游客来说,具有历史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是他们不顾万里之遥而跋山涉水的重要原因。三是发展风情特色。风土人情越浓的东西,联动效应也越大。因此要不断地挖掘和提炼这种“风情”,寻求走向世界的神奇力量。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产,构成了城市的记忆,保护好这些遗产是城市现代化的必要内容,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3.城市旅游文化发展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

发掘城市旅游文化应关心文化的重要载体——人。文化的本质在于不断提高人的文明化和现代化程度。因此,发掘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创建独特的区域城市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城市旅游文化的定位、文化产业的设置、文化发展的走向、城市空间的布局都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符合人口变化及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形成“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倦、游之者忘归”的人居文化环境。

4.坚持软、硬件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

在城市旅游文化硬件建设方面,一要抓城市区域旅游文化建设的规划,二要抓城市旅游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三要注重打造城市休闲空间。要结合本城市的特点,努力创造具有丰富城市个性的旅游文化产品,形成独特的文化产业。发掘城市旅游文化,保护城市旅游文化遗产,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必须冲破城市本身的硬件障碍,同时还要与政府的政策相协调,以促进文化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联动发展,以形成大的城市旅游文化格局,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五、结论

文化旅游对城市旅游有深远的影响,我们应当发展旅游文化,但是在发展中要注意一定的科学依据,从实际出发,从城市自身的文化出发,让旅游文化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从而能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国家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菊凤.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旅游学刊,2005(4).

[2]邹鹃彪,吴强.基于城市设计的城镇旅游文化形象的建构----以安徽六安市佛子岭城镇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研究为例[J].城市规划,2010(4).

[3]赵红梅.论旅游文化----文化人类学视野[J].旅游学刊,2014(1).

[4]刘艳芳.基于国家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大湘西旅游文化带”功能价值区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5]杨晓轼.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

(新乡学院外国语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3)

作者:段亚芳

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论文 篇2:

凉山州旅游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探究

摘 要:凉山州旅游文化丰富多彩,彝族民俗、摩梭风情、航天科技、红色经典等特质文化成为凉山旅游文化产业的核心元素。在凉山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应优先发展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全面落实旅游发展规划,科学整合旅游文化资源,传承民族文化,实现资源永续利用。

关键词:凉山州;民族区域;旅游文化;文化产业

一、凉山州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

(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旅游文化产业应能向游客提供所需的全部服务,包括旅游线路中的各种文化载体,沿线所提供的交通、通信、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设施和服务。但由于地处西部偏远山区,以及开发资金的匮乏和经济社会发育程度偏低,凉山州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不发达。“行路难,多歧路”,“夏季泥石流,冬季雪封山”,就是凉山旅游交通的现实窘境。州域文化旅游资源所在地的旅游住宿接待设施普遍落后,许多服务设施简陋破旧,配套功能不完善,严重削弱了接待能力。

(二)旅游文化品牌整合不力

凉山州拥有丰富的、高品位的旅游资源,既有独特的人文资源,也有秀美的自然风光,但旅游形象并不突出,旅游文化品牌尚未形成。凉山旅游线路单一,景区亮点分散。“单打独斗”是凉山州旅游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各旅游景区、旅游企业普遍存在小、弱、散、差的现象。神秘的毕摩文化、绚丽的民族服饰文化、丰富的彝族节庆文化等人文旅游资源,泸山、邛海、螺髻山等生态旅游品牌,缺乏市场知名度,没有形成资源互补和清晰的旅游形象。

(三)文化旅游管理人才短缺

凉山州旅游专业人才极其匮乏,文化旅游队伍整体素质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旅游文化规划、旅游管理、项目开发、市场营销、专业导游等方面的职业化程度有限,尤其是民族旅游文化产业急需大批本土的精通专业理论、熟悉旅游文化典籍与民族风土人情的高素质人才。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尤其是当地民俗导游人员应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掌握当地地理、历史、文学、音乐、民居等旅游文化常识。因此,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以及在岗人员的专业培训已成当务之急。

(四)旅游文化产品缺乏创意

对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应考虑把旅游产品与当地风情、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结合起来。具有文化内核的旅游产品往往会成为树立旅游地形象的营销手段。凉山旅游文化产品既有旅游纪念功能,也可作市场推广之用,如航天模型、彝族服饰、彝族漆器等。但是凉山旅游文化产品品种单一,文化创意不足,纯手工制作与现代化生产、个性化与规模化运作缺乏有效的整合,尤其是传统工艺品手工制作居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难以体现规模效应,影响市场普及度。

(五)民族文化资源逐渐消解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多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提供旅游文化产品。这是一种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形式,主要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忽略长远的文化传承与社会效益。历史文化古迹、特色民居村寨等,修旧如新或简单仿制,都会失去景观的原有价值。现代商业设施与民族文化生态格格不入,商业范围的肆意扩张破坏了景区的文化氛围,当地原生态彝族文化被影响、被侵蚀、被消解。随着商业化追逐,当地居民的价值观越来越受到商业文化习染。

二、凉山州旅游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一)优先发展交通基础设施

1.构建旅游交通网络。依托成渝经济圈,突出成昆铁路、高速公路的客运能力,加快西昌青山机场扩建项目,推进成昆铁路复线凉山段建设,推动宜宾—西昌—香格里拉铁路项目,落实西昌—泸沽湖、西昌—昭通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加快西昌综合交通枢纽与次级枢纽县和重大项目重点项目衔接的道路建设,提升全州农村路网等级和畅通能力。

2.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对自然风景区的综合开发,必须体现大自然的质朴本色,重点是进行游览道路、食宿接待、娱乐购物等设施建设和野生珍稀动植物资源、自然景观环境保护以及山地灾害治理。 对文化景点景区的综合开发,关键要体现文物古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重点是进行修缮整理、开发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

(二)全面落实旅游发展规划

1.布局凉山旅游产业。认真实施《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依据凉山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编制《凉山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依据旅游市场的需求,从总体上、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发凉山文化旅游项目,做到合理开发,避免重复建设。推进彝族文化和旅游相结合、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相结合、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相结合、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相结合,不断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2.培养旅游管理人才。凉山旅游文化产业需要一批懂汉语、英语、民族母语的综合性文化人才,且主要依靠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化旅游人才,发挥旅游从业人员的属地文化优势。为此,一是要依托专业院校、培训机构和旅游企业等多方力量,建设旅游文化人才培养基地,提升在职人员的职业素养;二是要组织旅游文化人才的招聘与引进工作,并选派在职人员外出进修,接受更系统的专业培训。

(三)科学整合旅游文化资源

1.民俗旅游文化。凉山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应重点挖掘彝族文化、摩梭文化、傈僳文化等传统文化精髓,推动民族文化资源向民族文化资本转变,提高旅游文化产业规模。特别是彝族火把节文化内涵高、市场效应大,应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办节模式,突出文化品牌的整合效应,把火把节办成全面展示彝族历史风情、民风民俗的经典节庆,把彝族选美传统、民族服饰展示、民族饮食文化、彝族原始宗教文化、民族音乐歌舞打造成为凉山民族文化的重要产业。

2.生态旅游文化。凉山境内拥有邛海-泸山-螺髻山和泸沽湖、马湖、黄联土林等自然景观,对自然风景区的综合开发应保持大自然的质朴本色。凉山自然旅游资源以其奇、险、雄、秀自成特色,富有原生态旅游文化内涵,表现出分布广、种类多、品位高、四季皆可利用等特点。凉山州首府西昌市冬暖夏凉四季春,是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被赞誉为“御寒避暑的胜地、休闲度假的天堂”。因此,应利用凉山特色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提升西昌在凉山旅游的枢纽地位。

3.景观旅游文化。文化景区的综合开发,要体现文物古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凉山境内的人文景观包括:彝海结盟遗址、会理皎平渡旧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光福寺、灵山寺、木里大寺等;还有全国四大碑林之一的西昌地震碑林、春秋战国大石墓、博什瓦黑岩画、大箐石刻岩画、唐宁塔楼、明清庙宇等。凉山彝族传统民居、寺庙塔楼、古城宫观、岩刻壁画是写在木石和石头上的史书,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艺术风格、生活观念融入其中。

(四)积极开发旅游文化产品

1.突出文化创意。凉山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潜力大,特别是彝族文化资源尚未形成真正的文化产业。旅游文化产品既要体现地域性,又要具有民族性;凉山旅游产品应突出地域标识的烙印,提高民族文化品位。因此,必须紧扣彝族文化内核,充分发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配合月城和航天城的旅游定位,统一旅游产品地标,改变凉山旅游产品开发不足、地标模糊的市场形象,使产业更富有彝族文化的内涵以及凉山景区的地域特征。

2.推动产业创新。凉山旅游文化产业化空间广阔,旅游资源还没有成为产业群。应通过旅游纪念、书籍编辑、光盘灌制等产业形式,展示彝族的历史、地理、建筑、天文、美术、音乐、舞蹈、工艺、美食、典故等,把凉山旅游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合起来,运用商品化手段传承彝族旅游文化;通过生产技术创新,将彝族服饰、彝族漆器等传统工艺生产方式转化为现代化产业方式,把民族文化内涵与现代制造形式有机结合,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经济。

(五)合理利用旅游文化资源

1.加强资源保护。旅游文化资源多为原生态不可再生资源,当前凉山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在语言、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趋于相似,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逐渐淡漠。因此,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应保障凉山文化资源的永续利用,通过制订和落实文化保护措施,避免外来强势文化导致彝区文化的逐步异化;应充分利用高校、政府和民间文化研究组织,强化民族文化的研究、开发和保护,纠正异化包装与商业作秀倾向,避免自然人文环境退化。

2.发展旅游体验。传统文化旅游项目以文物古迹和民俗展示为主,缺乏体验性和原生性。2011年4月,凉山州启动“彝家新寨”建设项目,包括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项目实施中,突出民族特色,打造精品亮点,使彝族村寨错落有致,民族特色氛围浓郁,为发展旅游文化体验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当前,应将“彝寨”示范点打造成彝族民俗风情文化体验区,在彝族腹心地带如美姑、昭觉、普格等县的“彝寨”,让游人可在村寨食宿,参与当地民俗文化活动,参与民族工艺制作等文化体验,融生态游、民俗游与体验游于一体。

参考文献:

[1] 陆铭宁.彝家新寨建设与民族文化产业化途径探讨[J].人民论坛,2012,(32):152-153.

[2] 王美英,许巧云.凉山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7):223-227.

[3] 熊金银,刘宇翔.四川凉山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发展[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3):12,15-16.

[责任编辑 王 佳]

作者:黄霖 陆铭宁

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论文 篇3:

河源市旅游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摘 要:在旅游和文化深度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旅游文化传播成为推动城市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河源市拥有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是中国革命的策源地之一。这些宝贵的文化是河源市旅游文化传播事业发展的有力支撑。然而,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与其他文化旅游强市相比,河源市的旅游文化传播能力处于劣势。在未来,河源市需在旅游文化传播过程中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河源市全域旅游发展优势,更好地传递河源市旅游文化的声音。

关键词:旅游文化;文化傳播;河源市

旅游文化被人所塑造,并且传播于人,服务于人。旅游文化包括地域文化、民俗文化、人文文化、历史文化等多方位的文化,旅游文化传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同时,旅游文化传播的根本意义在于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满足游客的文化体验的乐趣需求。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粤港澳大湾区与湘赣两省沟通的重要纽带。随着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的高速增长,旅游业已经成为河源市的支柱型产业。但是,在旅游文化传播方面,河源市仍存在较大的不足。为实现河源市全域旅游发展的中远期目标,河源市必须加大旅游文化产品的宣传力度,促进旅游地文化的营销和推广。为了更好地研究河源市旅游文化宣传的现状,为业界提供理论上的参考,本文将从“旅游文化传播”的视角出发,深入探究河源市旅游文化传播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
一、河源市旅游文化资源概述

(一)客家文化资源

河源市是客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客家古邑”,拥有极其厚重的客家历史文化积淀。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河源市的客家文化逐渐形成了地域文化特征明显的特质文化符号。河源市境内的客家文化主要是客家传统舞蹈、客家传统戏剧、客家传统音乐、客家传统技艺、客家传统民俗等。其中不乏国家和广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忠信花灯、紫金花朝戏、客家山歌、木雕工艺、龙川杂技、八音锣鼓、凤凰灯舞等[1]。

(二)历史古迹文化资源

历史古迹承载着河源市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更反映了河源市的历史文化特征。在秦代,河源隶属于古龙川县,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古迹遗存遍布河源这块热土。目前,河源市著名的历史文化古迹主要包括佗城景区、林寨古村、龟峰塔、南园古村、燕岩六祖古寺、苏家围客家乡村,等等。其中,龙川佗城更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天下客家第一城”的美誉,拥有2 200多年的建城史[2]。

(三)红色文化资源

河源市境内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它不仅是中国革命的策源地之一,也是广东省重要的革命老区之一,还是东江纵队的革命根据地。无数的革命志士在河源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留下了众多宝贵的红色文化财富。截至目前,河源市的革命遗址数量为679处。同时,龙川、和平、连平、紫金4个县均为革命老区。河源市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包括阮啸仙故居、紫金县苏区革命旧址群、中共东江特委员旧址、九连山红色革命老区、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等等[3]。
二、河源市旅游文化传播现存问题

(一)旅游文化宣传力度不足

近年来,虽然河源市政府在城市旅游文化宣传上进行了不间断的投入,但对于实现“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标兵’”两个总体目标而言,还是显得有所不足。由于受到专项资金不足的制约,相关部门无法组织和策划传播范围广、传播效果佳的城市旅游文化宣传、营销活动,从而导致河源市的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不高。在广东省内,即使相比于同为粤北城市的清远、韶关,河源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仍不具备突出优势。同时,河源市旅游文化的宣传形式并不丰富,仍以传统媒体宣传形式为主[4]。传统的旅游文化宣传形式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旅游文化的传播和推广的需要,从而限制旅游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开发,直接影响当地旅游行业的发展[5]。

(二)旅游和文化产业融合存在问题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观念的变化,游客对旅游的多元化需求逐渐增多,更对精品化的旅游文化活动十分渴求,其内涵便是游客受众群体对“旅游休闲+文化产业”新业态的期望[6]。长期以来,河源市的经济发展依赖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其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低。因此,河源市的旅游和文化产业融合起步较晚,导致河源市的一部分文化旅游景区缺乏相应的文化产业配套,无法更好地吸引旅游爱好者前来体验和游览。目前,河源市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衔接不足,两者的融合发展深度不够,有待进一步整合。此外,河源市内的部分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在偏远和交通不便的地区,当地的旅游和文化产业融合意识欠缺,这也直接影响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7]。

(三)未形成旅游文化品牌

当今,品牌已经成为提升国家和地区旅游文化知名度的重要因素。但是,河源市的旅游文化产业并未形成品牌化,无法满足新时期旅游文化传播的长远发展目标。虽然河源市的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数量繁多,客家风俗文化、山居稻作文化等文化资源特征十分显著,但是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未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十分不利于当地旅游文化进行深入、持续地传播。河源市的人口数量有限,经济发展水平首先,其市内文化旅游消费市场潜力较小,对市外旅游消费者依赖性较高。河源市倘若无法结合当地文化并形成特色旅游品牌,树立崭新的旅游品牌形象,其旅游文化传播效果将大打折扣[8]。

(四)旅游文化传播人才稀缺

河源市旅游文化传播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队伍。但就目前河源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而言,根本无法吸引优秀的旅游文化传播方面的优秀人才前来就业[9]。再加上缺乏培养相关人才的高校和企业,本地的旅游文化传播从业人员也就更加匮乏。因此,河源市的旅游文化传播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偏低,高层次旅游文化传播从业者缺口较大,致使其旅游文化传播运作模式和管理模式相对落后。如果无法引进专业的人才,就会导致河源市旅游文化传播的体系机制、服务能力不能适应旅游受众群体的心理需求,从而影响河源市旅游文化的对外传播效果。


三、河源市旅游文化的传播策略

(一)加强河源市旅游文化的宣传

旅游文化资源的丰富,并不意味着能够真正实现旅游文化的有效传播。在河源市旅游文化传播过程中,来自政府方面的推力非常重要。河源市委市政府应尽快制定因地制宜的旅游文化传播规划纲要,形成由政府引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旅游文化发展格局。同时,河源市各部门应该加强对旅游文化宣传事业的支持力度。第一,为旅游文化传播活动提供资金与技术方面的支持,提升其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第二,为旅游文化景区经营单位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其积极进行旅游文化宣传;第三,成立专门的旅游文化传播事业建设指导小组,由政府部门负责监督和指引。总而言之,政府的扶持力度,对旅游文化传播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10]。

(二)推动旅游和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

随着人民群众旅游消费需求的升级,游客更加注重旅游过程中的舒适、享受与放松。因此,以文化景点、历史古迹为核心的旅游文化景区开发离不开文创产品、文化娱乐、文化体验等相关产业的配套完全[11]。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河源市应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和变化规律,寻找旅游与文化产业结合的新契机。首先,河源市的文创企业可以依托客家文化资源,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设计出符合大众审美取向的手工艺文创产品、饮食文创产品、服饰文创产品。其次,河源市应明确“旅游+文创产业”的发展模式,完善文化产业配套设施,注重游客的文化旅游体验,拓宽旅游和文化产业融合新路径[12]。

(三)塑造旅游文化品牌形象

旅游文化传播的品牌化现象是我国旅游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旅游文化品牌形象需要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文化资源和旅游文化知名度。河源市旅游文化的传播,应结合客家文化特色,以目标受众为导向,形成旅游文化品牌形象的优势。由于广东省内仍有梅州、惠州等以客家文化为主导的城市。因此,河源市旅游文化品牌形象的定位,关键是要提炼与其他客家地区差异化的文化符号,避免出现千城一面的特色危机。河源市可以围绕“客家古邑”主题,张扬古邑文脉,把千年佗城打造成河源市客家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同时,深入挖掘东江流域客家文化资源,坚持以创新精神引领河源市旅游文化品牌形象设计。

(四)构建人才培养机制

不论是前期旅游文化宣传策划工作,还是后期的旅游文化传播体系建设工作,都离不开优秀的人才队伍[13]。因此,河源市旅游文化传播工作的当务之急是培养或引进相关的专业人才。河源市应在人才培养方面增加投入,以培养旅游文化传播人才为目标,开展政府与地方高等院校的联合培养工作,为当地的旅游文化传播事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此外,河源市还需建立与其他旅游文化传播强市的人才交流机制,借鉴人才培养的先进模式,交流人才培养先进经验。最重要的是提高旅游文化传播工作者的薪资待遇,提升他们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留住来之不易的优秀人才[14]。
四、结语

随着人民群众休闲消费需求的增长,人们不再满足于过去走马观花式的景区游览,而是希望能在旅途中深入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和人文历史。因此,旅游文化资源逐渐成为旅游文化传播的核心内容。目前,河源市的旅游文化资源优势特色突出,但仍在旅游文化传播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从而导致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经济效益。河源市的旅游文化传播体系建设,目前正处于这样的发展困顿中。旅游文化传播事关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了适应市场的竞争、迎合消费者需求,河源市必须要对旅游文化的内核进行深入发掘,建立起基于丰富旅游文化资源的旅游文化传播方式。尤其是在旅游文化的建构和传播领域,河源市必须采取新的创意和思路,营造城市独特的旅游文化氛围,促使河源市旅游文化向更广阔的市场传播。展望未来,只有旅游文化传播和推广的方向正确,传播的内容新颖且足够多元,河源市旅游文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俞万源,邱国锋,曾志军,等.基于文化生态的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经济地理,2012(7):172-176.

[2] 袁晶,李播阳.基于品牌融合的客家文化旅游产品设计与创新[J].企业经济,2017(7):41-45.

[3] 梁江川,刘少和,汪星星.河源客家文化旅游品牌化战略研究[J].客家文博,2019(1):48-54.

[4] 卞之峣,杨荔斌.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传播机制:以广西为例[J].社会科学家,2020(12):59-64.

[5] 高洁.新媒体平台助力旅游文化传播研究:评《旅游文化与传播》[J].新闻记者,2020(1):97.

[6] 毛金风,杨莉,石玉.消费者视角下区域旅游文化营销的媒体传播[C]//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市旅游局.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一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

[7] 曹锦阳.全媒体时代旅游文化传播模式的转化与重塑[J].社会科学家,2020(8):64-69.

[8] 乔秀峰.视觉媒体传播对山西旅游文化的效应[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104-108.

[9] 俞泉.基于地域文化的特色旅游文创产品设计探究:评《文化创意与旅游产品设计》[J].中国教育学刊,2020(11):128.

[10] 赵敏.我国当代文化旅游审美观念的变迁[J].社会科学家,2019(11):113-118.

[11] 莫利民.基于民俗文化资源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农业经济,2019(10):52-53.

[12] 张莉.民族地区旅游文化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研究[J].青年记者,2018(2):30-31.

[13] 王兴中,王怡,常芳.重新解读旅游动力机制与管理供给[J].人文地理,2017(6):1-14.

[14] 方世川,陈潇潇.百色红色旅游文化产业集群發展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183-188.

作者:徐子安

上一篇:全科护理中的医院护理论文下一篇: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监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