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的心理学读后感

2024-04-10

拖延的心理学读后感(精选6篇)

篇1:拖延的心理学读后感

这本书是我在图书馆的书架行列间闲逛徘徊时发现,瞄到后便毫不犹豫地取出来。原因很简单,我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拖延热衷者,而且越发有严重之势。比如与朋友赴约,我往往会把时刻预算得刚刚好,不迟也不早;又比如说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喜爱把作业拖到限期前一两天才开始做,像是此刻的读书笔记,我想着明天就务必打印,因此只好赶在周末的尾巴把这赶出来……

于是,我决定要透过这本书探究我沉溺上拖延的深层原因,以及期望找到解决的有效方法。

书的第一章就阐述了一个“拖延者怪圈”:

这次我想早点开始,我得立刻开始,我不开始又怎样样呢?还有时刻,我这个人有毛病,做还是不做?不做,或者,背水一战。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我完全感同身受,这无疑是我一学期来的心路历程。开学初,我往往雄心壮志,想着这学期我务必时刻温故而知新,切勿期末临急抱佛脚,我得立刻开始。渐渐地,学习往往会被一些莫须有的琐事耽搁,于是我开始想:我不开始又怎样样呢?于是,临近期末,我又安慰自己:还有时刻……

对于拖延的原因,作者归结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标和回报过于遥远、无法自我约束。我想前两类原因的吧。仔细想想,我喜爱把赴约的时刻调得刚刚好,是由于我以前提早到达,一个人站在街角等待,我实在是不喜爱等待,于是选取了这个方法,可我每次看到朋友比我早到在等待,我又感到惭愧;至于在学习上临急抱佛脚,是由于我感觉那样的效率会比平时大大提高,同时我认为自己在高中三年都孜孜不倦,却在高考中功亏一篑,而眼看平时成绩不如我的同学都如愿以偿考上重本。我害怕就算平时温故而知新也抵但是别人临急抱佛脚的运气。但是,我似乎忘了一本最基本的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探究了自己拖延的原因,我似乎能顺藤摸瓜找到解决方法,正如书中提到的:

慢慢来。我深知改变这坏习惯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完成,一切不能立竿见影,我会试着在日常生活中多给自己心理暗示,例如,在学习方面,我务必时刻提醒自己“笨鸟先飞”。

观察内心的抵抗。书中描述这这实际上是一个克服恐惧的过程,这个自我观察的过程同时也发挥着间接的提示作用。或许我须聆听内心的挣扎,然后透过理性告诉自己,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又比如在学习方面,当惰性与初衷对抗时,我务必告诉自己:我是学生。

笔记、日记、自由书写。我个人认为这是个个性的方法。记录下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证明自己的改变,又或是从这些资料中更深刻地探讨自己。

我想,这次是真的要改变拖延的坏毛病。我坚信,我是真的能够!

篇2:拖延的心理学读后感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老家经常会问,你长大了想做(干)什么?大家还能想起来第一次回答的答案吗?即便记得,实现的又有几个呢?我想恐怕寥寥无几。我记得我曾经回答的是当老师,和现在的职业相去甚远。可能是我意志不坚定吧,但我总觉得那会我的回答是随性的,不够成熟。如果我真是个老师,按现在我的思想,我会这么处理这个事情。第一,我会安排课程给大家介绍360行;第二,我会让学生去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这个不需要做很快的决定,也许会给1个月的时间;第三,我会让每个人写一篇自己的理想,以作文的形式交给我;第四,我会让大家再写一篇文章,题目是《如何实现我的理想》;第五,我会将这两篇文章放到一起来评论,同时会寄语每位同学,希望他们能按照规划好的人生,努力的实现梦想,体现自己的价值。

我在考上大学的那刻,我都没有对自己的人生做过什么规划,一直到大学毕业后的前两年,我都是一棵无根的浮萍,随着社会的激流漂动。后来想想,我究竟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一思考,自己就清楚多了,所以在以后做出决定的时候,我总会想着我所需要的。所以,现在我也给大家一点建议,如果还没有对自己未来做规划的,抓紧吧,当你一步步的按自己的规划实现的自己想要的生活时,你会小有一种成就感。

再来说说工作吧。也许大家在工作中都有渺茫的时候,我不知道你们如何,反正我经历过工作多的连夜加班的时候,也有一月没事做的时候,有我的原因,也有工作性质的原因。但现在,我感觉我的工作是充实而适量的。我是如何做到这点的呢?计划。其实做基建工作挺复杂的,工作量也是十分庞大的,我不敢说把工作做好了,但至少我的工作在按照计划一步步的落实。工作中,我们往往会做月报、周报、日报,其实这就是计划,如果计划制定的合理,我想工作完成的肯定井井有条。曾经我在工作中往往是应付差事多,计划工作少,有时是计划了,却没有跟进,因此到第二天,日报的内容没实现;到周末,周报的内容没实现;到月末,月报的内容肯定不全面。所以现在我养成了几个习惯。第一,每天晚上睡觉时,想想今天的事情做完了没,明天还有哪些事。第二,每周三看周报,如果没完成的任务,可能就提醒自己抓紧了;第三,每月10日、20日看月报,如果有没完成的事情,再安排一下。这样我基本上就把计划的事情都照顾到了。

篇3:浅析拖延现象的心理学理论

1. 拖延的概念及类型

拖延一词的英文为procrastination, 来源于拉丁文procrastinare, 意为推至明天 (putting forward until tomorrow) 。刚开始它是一个中性词, 经过演变, 今天多具有消极色彩。拖延 (Pro crastination) 是指个体推迟开始和 (或) 完成必须完成的任务时的非理性倾向[3]。拖延具有三个特征:自愿、回避和非理性。首先, 拖延是个体的自主决定, 既不是受他人胁迫的不得已行为, 又不是因为突发事件而导致的客观延误。其次, 拖延带有回避性, 拖延者不愿意开始或完成已经打算做的事情, 这种回避与简单的回避决定 (decision avoidance) 不同, 后者的最初意图就是延迟。最后, 拖延是个体的非理性行为, 即尽管没有适当的理由、尽管延迟会造成不利的后果, 个体还是选择了拖延[4]。

按照拖延的对象可以把拖延分为四类[5]: (1) 学业拖延。个体经常延迟学习任务, 并且经常经历与拖延有关的问题性焦虑的倾向。例如, 很多学生完成作业或考前复习总是要等到最后一刻才“临阵磨枪”。 (2) 日常生活事务拖延。是指个体在面临繁杂的日常事务时不能做出合理的调度安排, 不知从何着手。 (3) 决策拖延。是指个体无论在紧要关头还是无足轻重的小事上都无法及时做出决断的一种环境适应不良的现象。决策拖延者在选择和冲突情境下总是延迟作出决策, 容易错失时机。 (4) 强迫性拖延。是指个体无论在行为上还是决策上均表现出习惯性拖延却又难以克服的一种拖延倾向。

按照拖延的性质可以把拖延分为特质拖延和状态拖延。特质拖延 (trait procrastination) 也称长期拖延 (chronic procrastination) , 是一种人格特质。特质拖延者在任何情境中都会表现出一种拖延倾向, 并报告有更多的拖延行为。状态拖延 (state procrastination) 是指在某种具体情境下发生的拖延行为, 如大学生在写论文、考试复习时更容易产生拖延行为。人们一般把特质拖延划分为三种类型:唤起性拖延、回避性拖延和决策拖延。唤起性拖延是指拖延行为所导致的时间压力能够唤起其在最后期限内的动机水平, 这种类型的拖延者觉得自己在时间压力下往往会工作得更好, 而回避性拖延是拖延者为可能到来的失败寻找一种借口 (外部原因) , 为达到保护自己自尊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种策略, 决策拖延则指个体在面临选择和冲突时会悲观的认为自己不能作出令人满意的决定, 犹豫不决, 不能很快作出决定的行为。

2. 影响拖延的因素

2.1 人口学变量

一般认为, 人们在变得成熟以后会更少拖延。Wendelien等所作的关于拖延元分析研究结果证明了这种观点:年龄与拖延之间存在着负相关, 而且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容易拖延。一般认为女性有更多的拖延, 但是先前关于拖延行为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很不一致。有的研究发现男性拖延得分高于女性, 有的研究发现男性得分低于女性, 有的则没有发现两者存在差异。王孟成等对大学生拖延行为倾向的研究中发现在人口学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说明拖延是一种不因性别、专业等的不同而存在的现象[6]。

2.2 个性特质

一些研究者提出, “大五”人格中的外倾性、神经质和责任心与拖延相关, 其中责任心更是特质拖延的根源。Piers等在对拖延的元分析中得出的结果也表明, 拖延与责任感和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最高负相关, 同时, 拖延与自尊之间呈现出中度负相关, 此外, 神经质和特质焦虑与拖延中度相关, 而悲观与拖延之间则呈现出较低的相关。研究表明, 完美主义倾向与拖延之间存在正相关, 具有高完美主义倾向的人表现出了更多的拖延行为[7]。

2.3 自我效能与自尊

有学者认为有些拖延是由于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导致的一种自我妨碍行为[8]。自我效能反映的是人们对自己能否取得所期待的结果的一种信念, 班杜拉认为低自我效能会降低个体对成功的期望、损害动机, 最终妨碍任务的启动 (即拖延) 及坚持性。Haycock的研究表明, 自我效能与拖延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 自我效能的缺失是产生拖延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尊对拖延的影响类似于自我效能。低自尊的个体对自己缺乏信心, 认为投入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任务是对自己缺乏价值的进一步确认。因此低自尊的个体会回避困难的任务并避免一切可以对他们能力作出简单推断的活动。如果因拖延导致表现不佳, 人们只能归因于努力不够而不是能力不足。

2.4 动机

许多研究发现拖延是一个动机问题, 个体因为缺乏动机, 倾向于把事情向后一拖再拖。也有学者认为, 尽管高成就动机的人给自己设定了困难的目标, 但因为他们的投入是对活动本身关注的缘故, 在这种内在动机的驱动下, 任务带给个体的感觉是愉快的、而不是令人厌恶的, 所以也会降低拖延的可能性。Lee以韩国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发现, 拖延与缺乏自我决定的动机有关。他指出外在动机对拖延的影响取决于任务是否是由自我决定的, 如果是自我决定的任务, 即使是外在动机也并不能引发拖延行为[9]。

2.5 自我管理

有研究者提出, 拖延是自我管理的缺乏。自我管理涉及到个体用内部和外部暗示来决定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继续、什么时候结束他们的目标导向行为的方式。与受内在动机驱使、自我决定的个体相比, 由外部因素所驱使的个体的自我时间及行为的管理更糟糕, 更易出现拖延行为。当他们从事某任务时, 由于不善于进行时间或行为的管理, 因此通常会推迟任务的开始, 即使在执行任务过程中, 也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干扰, 而频繁地出现中断该任务去进行其他活动的情况, 并且不断地推迟任务的继续。因此, 糟糕的自我管理是影响拖延行为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10]。

2.6 任务性质

拖延并不是无所事事, 而是人们在众多可供选择的任务或活动中, 仅选择了某一项而延迟了其他活动, 尽管这种选择最终会带来不利的后果。为什么选择这项任务而不是其他呢?这与任务的某些性质有关。首先是任务厌恶 (task aversive ness) , 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 对于那些给人带来不愉快的刺激, 人们倾向于回避, 如果不能回避, 就会尽量延迟去做。无论是开放式问卷调查, 还是拖延评价量表测查的结果, 都表明不喜欢从事这项任务 (即任务厌恶) 是拖延的重要原因。其次是任务奖惩的时限 (timing of rewards&punishments) , 奖惩的时间安排对个体的行为选择有重要影响, 在价值较小但奖赏及时的任务和价值很大但奖赏延迟的任务之间, 拖延者更愿意选择前者[4]。

3. 拖延的测量

由于拖延的内部特性, 目前对它的评定主要是通过问卷来测评。拖延的测量工具有多种, 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Lay在1986年编制的一般拖延行为量表, 它由20个描述与拖延相关的行为和感觉的项目组成其中包含10个相反的项目。该量表采用5点计分法, 从“根本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为1分和5分。经Lay检测, 此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常用的自我报告量表还有Mc Cown和Johnson在1989年编制的成人拖延量表, Aitken在1982年编制的专门测量特质拖延的艾特肯拖延量表Solomon和Rothblum在1984年编制的学生拖延评定量表等。陈晓莉等人的研究表明[11]:Aitken拖延问卷在我国大学生样本应用结果表明该量表的区分度、信度和效度, 符合心理测量学的标准。

目前来说, 问卷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研究方法, 但由于拖延在人们的理解中更多具有消极和非理性的色彩, 采用自我报告法会因为一些主观愿望和社会赞许效应等, 减少实际拖延的报告, 因此研究者开始综合运用其它方法, 如观察法和日记研究法等, 通过多渠道的收集信息, 从而获得更为可靠的结果。Piers等在他们的研究中就使用了观察法。Scher和Ferrari在其研究中采用日记法来研究拖延行为。日记研究法能够提供有关个别拖延者拖延行为的具体材料, 丰富人们对拖延行为的认识, 它为拖延行为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4. 拖延的理论解释

早期不同理论流派的心理学家从各自的角度出发, 对拖延作出了不同的解释[9]。心理动力学者将拖延视为个体对抗死亡本能和回避无意识死亡焦虑的一种方式。行为主义者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角度来解释拖延现象, 他们认为寻求奖励和回避惩罚是拖延的主要动因。认知心理学家将拖延视为维持自尊的一种应对策略, 而特质论心理学家则将拖延视为一种特质, 具有跨时间和情境的稳定性。

期望价值理论认为如果个体认为完成某项任务的可能性较低或任务价值较小, 那么拖延的可能性就会较大。自我效能是与期望有关的心理结构, 任务价值可以用任务厌恶 (task aversive ness) 来表示, 这两个因素都被研究证明确与拖延有关。

Ainslie提出了一个时间折扣理论, 用以解释时间对行为选择的影响。该理论认为人们每天实际上都需要对可能带来不同奖赏的活动进行选择, 在选择时, 人们有一种严重低估未来事件的先天倾向。拖延正是我们这种天性的一种体现, 因为低估了长远目标的价值导致对这类任务的推迟, 随着时间的推移, 未来事件离我们越来越近, 其价值也被我们看清楚时, 后悔也为时已晚。

Steel在整合期望理论和时间折扣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综合性的时间动机理论 (Temporal Motivation Theory) [10], 该理论同时考虑到任务特征 (厌恶任务、奖励延迟) 和个人特征 (自我控制、组织规划能力等) , 从时间的角度来理解拖延, 具体如下:

主观价值=1+k×延迟期望×名义价值

主观价值可以看作是在某个时间点所体验的动机强度, 名义价值 (nominal value) 代表动机的最大或最佳强度。参数k代表名义价值的折扣率, 个体不同, k值不同, k值越高的个体, 自我控制能力越差。延迟指要得到奖赏需要等待的时间。整合后的理论可以对目前有关拖延的研究结果做出有效解释:首先, 拖延与期望有关, 研究表明自我效能低或自尊水平低的学生更易拖延;其次, 拖延与任务价值有关, 人们对任务的抱怨越多, 越易拖延, 从完成任务中获得的乐趣越少, 越易拖延;再次, 拖延存在个体差异, 自我控制水平低的更易拖延, 这一点可以用公式中折扣率k表示;最后, 拖延最突出的外在表现是在时间上的推迟, 当我们感觉目标离自己还很遥远时, 更易推迟任务, 等到期限将至时, 才意识到时间的压力而拼命工作。

5. 研究展望

近些年来, 随着人们对拖延现象的关注, 心理学家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在探索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 还存在一些不足, 也是后续努力的方向。

首先, 研究内容上, 主要集中在学业拖延, 这就使得研究的被试主要集中在学生群体。因此, 未来研究需要考察更为广泛的被试群体的更广泛拖延行为, 比如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拖延行为。

其次, 研究工具上多采用问卷法, 由于被试会受到当时状态和社会赞许效应的影响, 以后可以多采用一些质性研究或实验研究的方法。

再次, 国内外所做的研究多是在理论层面, 干预研究很少。一个学科重要的在于应用, 后续可以多做一些干预研究, 帮助受拖延困扰的人们解决问题。

最后,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对拖延的界定也不尽相同, 如Simone把拖延当作个体决策时一种精明的、有远见的行为, Levine等则认为在一些文化背景下, 拖延被看成是另外一种平静的生活, 并没有成为一个问题行为。因此, 有必要开展拖延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摘要:拖延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是个体自愿做出的非理性的回避行为。拖延可分为特质拖延和状态拖延, 同时受到人口学变量、个性特质、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动机、自我管理和任务性质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不同理论学派从各自角度对拖延作出解释, 现在普遍接受的是整合了价值期望理论和时间折扣理论的时间动机理论。当前的研究尽管作出了很大贡献, 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拖延,测量,时间动机理论

参考文献

[1]Harriott J, Ferrari J R.Prevalence of procrastination a-mong samples of adults.Psychological Reports, 1996, 78, 611-6l6.

[2]包翠秋, 张志杰.拖延现象的相关研究.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 (34) :129-132.

[3]Lay CH.At last, my research article on procrastination.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1986, 20, 479-495.

[4]李晓东, 关雪菁, 薛玲玲.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高校教育管理, 2007, 1, (3) :67-70.

[5]王灵芝, 王晓钧.拖延的理论与测量.社会科学论坛, 2007, 7 (下) :26-28.

[6]王孟成, 杨忍, 戴晓阳.大学生拖延行为倾向于时间透视的相关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9, 17, (5) :617-619.

[7]崔燕, 崔莉, 刘爱书.拖延研究综述.社会心理科学, 2008, 23, (2) :150-153.

[8]Ferrari JR, Tice D M.Procrastination as a self-handicapfor men and women:an ask-avoidance strategy in a laboratory set-ting.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000, 34, (1) :73-83.

[9]Lee E.The Relationship of motivation and flow experienceto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in university students.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2005, 166, (1) :5-14.

[10]蒙茜, 郑涌.拖延研究述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32, (4) :9-12.

篇4:走出“拖延症”的心理误区

那么,许多人为什么会自我拖延时间呢?

拖延时间是一种病症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约瑟夫·赫布经过多年研究发现,拖延时间是一种病症,但能根治。他认为喜欢把该做的事尽量往后拖的人为慢性“拖延症”患者。

赫布认为,“如果你的主观时间跟钟表时间处于冲突之中,你就很难对最后期限有一个合理的预期,你也无法向着一个目标稳定地迈进,或者,对自己可以用多少时间将事情做完没有一个概念。”

一般来说,一定程度的拖延行为属于正常,但长期的拖延则是心理或生理失调的表现。

赫布指出,若要追究“拖延症”的心理与生理学根源,答案则在于人的前额叶皮层。但是拖延并不是天性。拖延时间的人经常被叫做“慢性子”,这就给人造成误解,认为这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性格所致。事实上,拖拉大多和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有关,比如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方式过于“独裁”,整天粗暴地命令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对于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小孩反抗的唯一方式就是拖拉。久而久之,拖延开始内化,成为他们一种下意识的生活习惯,潜移默化地使他们形成一种拖延时间的性格。

拖延时间的巨大代价

如果你有拖延症,你要知道“拖延时间的代价是巨大的”,这话一点也不是危言耸听。例如在某件事上的拖延时间就会导致全盘的自我否定,进而在临近最后底限时踩爆你的“情绪地雷”,各种焦灼、各种挫败感、各种不安,纷至沓来,内心不是一般的冲突,那是一种很抓狂的心理障碍状态,要过好一阵子才能缓解过来。

拖延也会影响生理健康。赫布的多项研究表明,在学业中有拖延习惯的学生免疫系统有明显的受损迹象,比如容易患感冒、肠胃疾病和失眠。

拖延还会导致酗酒。一个人的自我调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寻求外物的帮助,比如,认为酒精的麻痹作用可以使拖延症患者暂时摆脱情绪的困扰。

除此之外,一个人的拖延还会殃及到他人。完不成的工作会转嫁到别人身上,给人家造成负担,从而使周围的人怨声载道,影响了大家的和谐,也破坏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

自我拖延时间之谜解

拖延症的成因很多,赫布根据近十年来的研究归纳为三类:一是特质论,研究者把拖延视为个性特质的反映,受个体尽责性、特质焦虑、懒惰、低自我效能感等个性根源影响。

二是动机论,研究者认为期望水平、恐惧失败、完美主义定向、自我妨碍和自律需求都会影响到个体的拖延行为。

三是调节论,研究者将拖延视为行为自我调节的失败,是个体不能很好地协调个性、动机、认知与情境因素的结果。

下面是赫布提出的12种治疗拖延习惯与拖延症的方法,如果你能如此去做,肯定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你会发现,整个生活和你自己都发生了惊异的改变。试试吧!

方法1 首先认识到:拖拖拉拉不是无伤大雅的小毛病。因为拖延,公司总裁可能错过一笔大生意;因为拖延,医生可能耽误了时机,葬送一个病人的生命;因为拖拖拉拉,妻子不能及时收拾屋子清洗碗筷,可能导致婚姻解体……拖延是个坏习惯,必须改掉,否则可能影响你一生的理想和幸福。

方法2 找到你经常会拖延的一件具体的事情,然后征服它。这是一个突破口,一旦你解决了某一习惯性拖延的问题,你就可以在其他方面获得信心和勇气。一个勇敢的行动可以消除各种恐惧心理。

方法3 为自己规定一个期限。不要在心里默默地想,说出来,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你这个决心,宣布如果没完成将受什么惩罚,让所有人监督你完成。

方法4 不要希望每件事情都能十全十美。有些人迟迟不采取行动是对自己没有信心,怕不能做到理想的境界,但是,事情是做出来的,而不是想出来的,只有做了才能有进展。

方法5 把握眼前的5分钟,认认真真过好这5分钟。先不要考虑各种长远计划,不要左思右想,只要充分利用目前的时间,你会发现能干好多事情。

方法6 现在就去做你一直在推迟的工作,比如写封信,打个电话,洗衣服。采取行动之后,你会发现,拖延时间真的没有必要,这些事情并没有你想的那么讨厌,那么难以实施。说不定你还很喜欢干这件事呢。

方法7 改變心理。问问自己:“如果我去做了我一直迟迟不动手的事情,最糟糕的结果会是什么?自己为什么会畏惧呢?”结果往往没什么可怕的,打消心理顾虑,然后你就可以积极地去做了。

方法8 仔细审视你的现在,找出你目前企图回避的事情,并且逐步消除自己对真正生活的畏惧。拖延时间意味着对将来生活的忧虑,如果把将来的事情变成现实,这种忧虑也自然瓦解了。

方法9 健身、保证睡眠、加强营养、戒除网瘾——从现在开始!有什么好想的?有什么好拖延的?放下手中的杂志,马上做个有氧体操,多简单啊。只要你想做,就一定能做,相信自己。

方法10 努力减少厌倦情绪。以后当你觉得无聊的时候,积极利用自己的大脑,比如在冗长的课业间隙,让大脑做点有趣的事,写首小诗,或者记忆一长串数字来锻炼记忆力。

方法11 能休息的时候尽量休息,努力排除一切疲劳。不要以疲劳或者疾病做借口来拖延事情。你要不想干,总能找到借口,当这些不成借口时,你也许会发现它们奇迹般地消失了。

篇5: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首先,拖延是很多人都面对的问题。我们的学生中也有很多人在拖延。最常见的就是迟交或者不交作业。而老师们,日复一日的面对着学生的在这种行为。

读完了这本《拖延心理学》以后以后,发现拖延其实是许多人都在面临的问题。而且,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改变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拖延问题越来越常见。拖延的成因也有许多,比如完美主义倾向;比如对时间的感觉不切合实际,对任务的难度和需要的时间量过于乐观,缺乏充足的估计;比如对做事的步骤缺乏详细的了解和预期,不能很好的启动任务;比如对完成任务的悲观;比如企图一下子彻底完成任务,而不知道分步骤一点一点解决。

读完了《拖延心理学》和《少的力量》这两本书以后,我决定做一个实验,检验书上的观点。

试验的课题就是《高位刹车灯安装DIY》。

我曾经买了一个高位刹车灯,可是放在那里几个月也没有安到车上去。一直想安,可是一直没有动手,就这样耗着。下决心要把刹车灯安上。可是实际启动任务以后,书上所描述的问题果不其然出现了。

实验过程如下:从早上10点开始。原本估计安个灯两个小时就差不多了,可是实际上弄了一天。首先这个灯没有说明书,也就没有接线定义。于是为了避免走弯路,先花时间在网上查找类似的20LED高位刹车灯的信息和别人安装的经验,结果大概花了一个小时,也没有查到有价值的信息。没有办法,自己用12V电源做试验,摸索接线的定义,加上中间家里一些杂事打扰,花了一个小时,把接线定义找出来了。这样,两个小时就过去了,时间从上午10点走到了中午12点。然后把车上大灯拆下来,研究从何处破线,在车上做试验,确定各灯位置和走线。然后在拆下来的大灯上做上标记,继续上网搜索别人的接线办法,思考接线方案。用纸笔记录下来,标上序号,同时在线上做上标记,把延长线接上,并用自粘胶带缠好,外边再包上绝缘胶布。这样时间就到了下午一点。然后吃吃午饭,一点多开始安装。中间加上解决各种细节,比如放倒座椅,拆下护板,安大灯,走线,接线,接左大灯,时间不知不觉过去,等到弄好,已经到了下午4点了。

这次实验结果,总共耗时6个小时。原来计划从早上9点开始动工,12点之前完工的。这还是自己在最快两小时搞定的基础上多留了一点时间。可是,我自以为的正常估计,在现实面前碰的粉碎。实际花费时间恰恰是预估的两倍,因为那个理想时间是一切都顺利的最理想情况,可是现实中理想情况是很少发生的。幸亏这次试验是利用假期做的,否则,实验还真完不成。

根据这次实验,印证了书中的观点。我想,我们是否可以迁移到学生的学习上?

篇6:《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拖延心理学》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1

近日看博克莱和莱诺拉写的《拖延心理学》,阅读了拖延产生的一些心理学原因,颇受启发,阅读过程有种脊梁发凉的感觉,似乎以往自己很是骄傲的一些点就是阻碍自己前行的深层次的原因,不管是过于敏感,或者确实是问题,暂且先记下,以备日后深入思考和矫正。

(1)过于注重表现,把表现等同于能力。

“不管能力如何定义,当它成为一个人自我价值感的单一决定因素时,问题就产生了。这个人表现如何成为唯一衡量,其它面都被忽略了。”表现的好坏评判标准常来自于他人,而他人无法从做事的动因和根本出发点去理解一个人的表现,因此单纯注重表现,会让人变得过于追求最后的结果,而忽略了完整的努力。这样获得的结果就如同空中楼阁,似乎很华丽,却总让人不安心。

(2)过高的期望,与现实形成太大的落差。

“一个适应型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很高,并且相信自己的表现能够与之相符;一个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也很高,但是却对自己不抱希望。”后者对自己要求跟自己对自己表现期待之间存在着一种矛盾,所以常常自责,进而容易消沉,自尊因而也处于较低的水平。

(3)平庸招致轻蔑

太多的时候希望自己每一件事情都做的非常出色,是个全能的人。于是总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与理想的自己相比很平庸,于是贬低平常和常规的表现,用轻蔑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表现。拖延就是安慰自己的方式,然后找一堆接口,阿Q式的安慰自己。

(4)优秀不用努力

遇到事情,总是幻想自己有超能力,秒懂一切,解决问题都是手到擒来,分分钟了事。做不到这点就觉得自己能力有问题,对自己感到失望,然后放弃必要的努力,通过拖延来回避努力,长时间如此,让聪明变成了无知。

(5)一切都自己来,亲力亲为

总是觉得自己可以搞定一切,或者说只有自己做的才能放心,长此以往,自己时间和能力有限,不可能做好每件事,然后把自己推向拖延。

(6)逃避竞争

对于竞争的很多事情,总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和信息去做,包括游戏,包括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归根到底是害怕失败,而这很容易让自己通过拖延来掩盖自己的软弱和恐惧。

(7)自己太抢眼,总会有人受伤害

总觉得处于一种和谐状态,要进大家一起进,要退大家一起退,因此自己一有锋芒显露,就会局促不安,把锋芒藏起来,怕让别人认为自己刻意表现,影响其他人。

(8)“幸存者歉疚”

这是第一次听到的一个新名词,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一直伴随着自己,总觉得自己在外面享受着父母劳动成果换来的相对较好的生活心有愧疚。然后再做一些跟家庭有关的决定,特别是需要家庭付出很多的的决定的时候,不断地犹豫拖延,试图希望时间来通过最终没有选择的方式来做决定。反而最终付出的代价更大。

(9)选择困难,交流困难

在做决定时,太过犹豫,总是不断比较各种方案,觉得选择很困难,然后通过拖延,让一些方案自动退出可选行列,在没得选时做决定。害怕与陌生人交流,导致可能为找人商量件事,打电话咨询或约定时不断拖延,总想找一个好的状态再去做,反而最后影响自己的事情安排。这两点重要原因是一对需要做决定的事物不了解,二对自己没有自信。

以前发现自己总喜欢找一个状态再去做事,否则就把一些看似不重要的事情不断地拖,最终不了了之或者随随便便完成,然后觉得自己做事情和预期相差很大,放弃了必要努力,对自己失望,状态低迷,此时又觉得做事不合适,不断往后拖,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拖延是个问题,需要不断修正,但是修正前先要找到真正的原因,否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冲动“,本来没有问题,创造了问题,这样就不好了。上面的9点是自己隐隐约约发现存在于自己的行为中的问题,哪些是真正原因需要不断思考。找到根,然后逐步改善,最终摆脱拖延的负面影响。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2

在翻开《拖延心理学》之前,本人一直对自身在习惯养成、工作效率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拖延深恶痛绝,并对自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拖延症患者”深信不疑,且颇有点病急乱投医的意思,深恐将不断为此生以及此生中的若干年甚或几个星期的碌碌无为而追悔莫及,于是便一厢情愿地将治愈希望寄托在了广受推崇的《拖延心理学》这本书上。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细读之下,方知拖延这个问题竟然博大精深。它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反映,更是心理和大脑共同作用力之下的产物。正如书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这三者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细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还会扯出诸如:早年记忆、对成功和失败的各种恐惧、模糊的自我认识以及家庭的态度等等,这些我们自己都不太愿意去触及的深层次感受仰或真相。

当读到对各类“拖延行为模式的法庭大调查”这一章节时,书中提到:拖延会激起类似自责或者厌恶这样的情感反应,但是……它很可能同时也在帮你躲避其他更为焦灼的情感。这突然就让我想到了自己在写稿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拖延。那时候,总会一边反复计算已完成字数和最后交稿期的距离,一边为自己无法按部就班却总在不断往后拖延,而无比自责和懊恼;那时候,自己简直就像掉入了一个怪圈,一方面在拖延,一方面又在焦虑和自责中痛苦度日;那时候,即使现在想起来,自己也会禁不住起上一身鸡皮疙瘩。

如今,是本书启发我找到了个中答案。那时之所以那样,是因为在拖延中写稿和在写稿中拖延的我,无论有多么令人厌恶,也比不上作品完成后却得不到认可或不能发表的那种挫败感更令人痛苦。所以,那时候的拖延源自于我对失败的惧怕,担心得不到认同和肯定会就此失去自身价值(本书指出,这种就个人表现论个人价值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继而推论出,这可能跟我成长于一个具有怀疑倾向的家庭中有关。当然,探讨这些并非是为了逃避或者指责又或者抱怨什么,何况即使这样也根本于事无补。我要说的是,在这个对自身艰难的探索过程中,自始至终,你都要怀抱真诚和勇气,否则,很难发现真正有用的东西。

所幸,经过彻底反省分析,虽然拖延症的对治简直称得上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本人总算不是无可救药。书中所提出的一些拖延处理技巧,也确实具体而实用。例如,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我要在今天睡觉前完成这篇读后感。而不是:我要停止拖延;再例如,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我要打扫房间。即使打扫房间又无聊又辛苦,但我起码可以忍受15分钟,而且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15分钟,才能完成一件事;还有,要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也许最近投出的一篇稿子,又没有出现在编辑公布的`过稿名单中,但这并非我个人价值和能力的反映,我只需开始着手下篇的写作就可以了。

起码《拖延心理学》给了像我这样,受拖延顽疾拖累的“拖延者”一个希望,只要有意愿改变,只要有志征服,只要全心投入且反复实践,总有一天,我会心甘情愿接受犒赏。这些犒赏,也许来自于我如愿完成的一篇文稿,也许得益于我花数十年持续经营的生活,甚至多亏我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为健康所带来的珍贵回报……总之,连一向追求完美的我(据说大多数拖延者都有完美主义的倾向),都不得不佩服自己为开启新生活所经历的这一切了。这一切,包括拖延,但拖延已不再是一种失败。只有不敢去经历,才是真正的失败。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3

初次得知要读的书是关于拖延的,我打心底没有感到像听到共读的第一本书(《把时间当做朋友》)的书名时那么有归属感,那么亢奋,仿佛自己正需要这种正能量,仿佛生命会因为这部书而更加完满……因为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正经八百”的拖延者,我从来不无故不拖延约会,老师布置的任务,家务……只是简单的把自己所有延后完成的事情或因时间期限已过而不能做的事情归结到自己的懒惰上。

但是,读到第二章,我便惊讶的发现,作者分析的案例分明就影射着我自己。为了不让自己的朋友因为自己太优秀而疏远自己,或者不愿意取得成功后面临更大的退步的空间,就故意拖延自己的前进——这听起来好像恰恰和我想要获得进步的目标背道而驰,但这无疑是真的。虽然我从来没有在心里总结出这句话,但是只凭“自己取得较好成绩时感到的焦虑甚至超过了取得很差成绩的所感到的焦虑”这一点,我就断定:我是一个拖延大亨,一个不自知的隐性拖延者。因为我的拖延在我浑然不知中竟在我的大脑里自动生成了一个框架,目的竟然还是保护自己——用一种近乎伤害自己的方式。

不仅如此,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完美主义者”。因为但凡我想做到一件事,我就会在脑海当中构建一张近乎无法超越的蓝图。之所以说它无法超越,是因为这种结果的实现,必须要保证我的大脑和我的机体时刻处在高效运转当中,还要保证没有任何人打断我的计划,我所需要的帮助能够及时的获得……这无疑是在要求全世界都围着我转。但是这可能么?

读完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而且我知道,它已经逐渐被我接受,并且逐渐被我实践到具体生活中了。

今天中午,拎着暖瓶,穿着大出两个码的绿胶鞋,有气无力地走在楼梯上,正是脑袋一片空白的时候。随着我“啊”了一声,暖瓶跌破了,我呈狗熊装趴在了楼梯上,手按在了壶胆的碎片上,血流出来了。我的第一反应是:上楼,拎着我刚刚牺牲的暖瓶,让舍友看看我流着血的手,安慰我一下。但是又转念一想:现在上楼,拖着不去买暖瓶,中午洗刷没有热水;而且即便是有了舍友的安慰,木已成舟。于是我没有拖延,而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也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我更喜欢的自己。

正像作者说的那样,导致拖延的原因有各种,这些令人讨厌而我们却不得不依赖的拖延行为,大都发源于自己的错误认知;且治愈拖延的方式也有很多种,重在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知;但是改善自己的拖延行为只有一个结果——优化我们的生活。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4

凡事预则立,不立则废。看完《拖延心理学》,我立即就想到了这个千古名言。下面我就从人生规划和工作计划两个方面谈谈拖延和做事。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老家经常会问,你长大了想做(干)什么?大家还能想起来第一次回答的答案吗?即便记得,实现的又有几个呢?我想恐怕寥寥无几。我记得我曾经回答的是当老师,和现在的职业相去甚远。可能是我意志不坚定吧,但我总觉得那会我的回答是随性的,不够成熟。如果我真是个老师,按现在我的思想,我会这么处理这个事情。

第一,我会安排课程给大家介绍360行;

第二,我会让学生去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这个不需要做很快的决定,也许会给1个月的时间;

第三,我会让每个人写一篇自己的理想,以的形式交给我;

第四,我会让大家再写一篇文章,题目是《如何实现我的理想》;

第五,我会将这两篇文章放到一起来评论,同时会寄语每位同学,希望他们能按照规划好的人生,努力的实现梦想,体现自己的价值。(可惜啊,我不是老师。感叹一下过去和现在的教育现状)

我在考上大学的那刻,我都没有对自己的人生做过什么规划,一直到大学毕业后的前两年,我都是一棵无根的浮萍,随着社会的激流漂动。后来想想,我究竟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一思考,自己就清楚多了,所以在以后做出决定的时候,我总会想着我所需要的。所以,现在我也给大家一点建议,如果还没有对自己未来做规划的,抓紧吧,当你一步步的按自己的规划实现的自己想要的生活时,你会小有一种成就感。

再来说说工作吧。也许大家在工作中都有渺茫的时候,我不知道你们如何,反正我经历过工作多的连夜加班的时候,也有一月没事做的时候,有我的原因,也有工作性质的原因。但现在,我感觉我的工作是充实而适量的。我是如何做到这点的呢?计划。其实做基建工作挺复杂的,工作量也是十分庞大的,我不敢说把工作做好了,但至少我的工作在按照计划一步步的落实。工作中,我们往往会做月报、周报、日报,其实这就是计划,如果计划制定的合理,我想工作完成的肯定井井有条。曾经我在工作中往往是应付差事多,计划工作少,有时是计划了,却没有跟进,因此到第二天,日报的内容没实现;到周末,周报的内容没实现;到月末,月报的内容肯定不全面。所以现在我养成了几个习惯。第一,每天晚上睡觉时,想想今天的事情做完了没,明天还有哪些事。第二,每周三看周报,如果没完成的任务,可能就提醒自己抓紧了;第三,每月10日、20日看月报,如果有没完成的事情,再安排一下。这样我基本上就把计划的事情都照顾到了。

上一篇:醉红颜歌词下一篇:与子俨等疏文言文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