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拖延”坏朋友说再见+教案

2024-04-29

和“拖延”坏朋友说再见+教案(精选4篇)

篇1:和“拖延”坏朋友说再见+教案

《和“拖延”坏朋友说再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拖延的具体表现,学会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了解做事拖延的危害,找出克服拖延的好方法。

3、情感与态度:让学生克服拖延,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思想感情和抓紧时间做事的态度。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孩子在轻松的活动中认识到自身拖延的行为,改善拖延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难点:让学生学会改善拖延的方法并应用在生活中。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今天有一位新朋友来到了我们的教室,它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一匹马儿三条腿 日夜奔跑不喊累 滴答滴答提醒你 时间一定要珍惜

2、小朋友可真厉害呀![出示:小闹钟]

3、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寒号鸟》的故事。

4、小结:这只寒号鸟一点不抓紧时间筑巢,才会在半夜里冻死的。像它这样做事磨磨蹭蹭的,一天拖一天,这就叫拖延。

二、找出拖延坏朋友

1、《李想的故事》

2、找出李想的“拖延”坏朋友

3、找出自己的“拖延”坏朋友

4、拖延,会使我们的无数梦想变成幻想。拖延一旦形成习惯,就会难以改变。所以,赶紧和“拖延”这个坏朋友说再见吧!

5、做事拖延会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麻烦,会影响休息,会影响身体健康,会影响学习。所以我们--赶紧和“拖延这个坏朋友说再见吧!(学生再读课题)

三、赶走“拖延”坏朋友

1、想想自己的生活、学习,跟你的小伙伴说说你在哪些事情上会表现出拖延。想一想为什么自己应该怎样克服这一点?

2、小结:小朋友们学习生活中只要我们做事一拖延,就会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需要有效的方法来应对!

3、加油站,书第45页。

四、争当时间达人

1、同学们你们敢不敢接受小闹钟的挑战?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老师这儿有一些书本,请三位同学上来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把书整齐的放在桌上,第一名的同学则可以评为时间达人。

2、学生比赛,评选时间达人。

五、读诗歌提希望

1、“小闹钟“:希望同学们从现在起今天的事情今天做,现在的事情马上做,养成做事不拖延,抓紧时间的好习惯。”

2、出示诗歌《明日歌》老师带着学生朗读。

3、老师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做到做事不拖拉,珍惜时间。

4、制定《今日计划表》

5、亲子分享

篇2:和“拖延”坏朋友说再见+教案

和坏习惯说再见我是一个很可爱的阳光男孩。可是要说我身上的毛病啊,它们就像可恶的魔鬼一样不请自到。就比如这“粗心”和“懒惰”吧,就老是与我如影相随。“粗心”和“懒惰”总是“互相帮助”。每当我写作业的.时候,它们便开始了对我的“骚扰”。首先是“粗心”动手,它让我思维混乱,错误接连不断发生,而“懒惰”让我不去检查,一错再错。到了考试,它们更不闲着了,总是联手对我展开更猛烈的“攻击”。我以为认真检查就能摆脱“粗心”的追击,可万万没想到,“懒惰”来势汹汹,让我不能好好检查。“粗心”及时抓住机会,让我错掉最容易的题目。唉!它们真烦人哪!让我稍不注意,好成绩就与我擦肩而过。我多么希望它们敌人:“细心”和“勤奋”越来越强大,这样我就可以打败它们,和它们永远地说再见。

篇3:和拖延症说再见

所有时代最天才的拖延者

追求卓越的人应该看到,就连天才也不总是按时完成他们的杰作。著名画家达·芬奇就是一个拖延大王,《最后的晚餐》超出约定期限4年才交,而《蒙娜丽莎的微笑》更是拖了14年。如今这样的行为可能会被视为拖延症和慢性工作障碍。

作家弗兰兹·卡夫卡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得到创作女神的垂青,出现灵感,于是他在自己的写字桌上挂了一张标语——“耐心等待”。马塞尔·普鲁斯特用文学笔调精准地将他因拖延症产生的精神痛苦描述出来。直到死亡临近,这位作家才终于有了完成作品的动力。

从良心不安到精神疾病

也许天才只有在极大的压力下才能诞生呢?65岁的心理学家汉斯-威尔纳·吕克尔特在他的《和永远拖延说再见》一书中讲述了这些著名拖延者的案例。但是吕克尔特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知道,长期拖延很少会成就伟业,相反大多会造成灵魂的煎熬。吕克尔特领导着柏林自由大学的学业咨询和心理咨询工作。

据调查,德国大学生中有多达98%至少会偶尔先将麻烦事搁置一边,但是这个问题绝不仅仅局限在大学。四分之三的职员承认,他们会拖延工作任务。这是2016年微软办公软件在英国进行的一项最新调查得出的结果。

一些可怕的数字说明了这种慢性等待的后果:德国纳税人2013年多交了超过3.8亿欧元,例如因没按时报税而要缴纳的罚息。职员因为没有及时着手进行重要计划,每天要浪费掉3个小时,由此产生的效率损失约为每人每年共28天。

除了经济上的负面影响,在严重情况下,拖延还会导致心理问题。当事人因自己的行为而自责。如同谢菲尔德大学的研究者们不久前证实的那样,长期拖延症人群患心脏病的风险大大增加。专家认为,原因可能在于,其压力荷尔蒙一直处于高水平。对于有些人来说,他们无法果断去运动、调整饮食或按时就医,而这也给他们造成了精神负担。

吕克尔特表示,拖延总是遵循着相同的模式。将重要的事情推后的人,知道自己必须做什么却不去做,尽管他有足够的时间。相反,他会先做其他更加简单、能够更快完成的事情,例如打扫或整理房间。急需完成的任务被搁置一边,直到迎来更沉重的压力状态才会完成,或是根本就被放弃了。

拖延者称他们的替代行为为“时间小偷”。“每到截止日期前的那周,我的新兴趣就会层出不穷。”39岁的希尔克说。他对天气软件、园艺书籍和洁厕新技术的热情均来自这一时期。“而且,我的房间很少如此干净,冰箱从未如此满,食物也都按照不同的冷藏层摆放整齐。”希尔克说。

当自由成为问题

以前自由分配时间曾是艺术家的特权,如今却已成为很多人的选择:例如大学生、个体户以及很多科学工作者。吕克尔特说,在数字时代的文艺圈内,这种自由仍然广受推崇。超过期限的做法越来越容易被容忍,专家认为这是在反抗“将我们的生活视为必须准时、成功完成的项目的过分要求”。

至少在目前最经常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的美国,治疗师们观察到一种明显的趋势。“自从现代交流技术、脸谱网和YouTube用无数转移注意力的可能性诱惑人们以来,来到我诊所中接受治疗的病态拖延者的数量明显增加了。”纽约心理医生琳达·萨帕丁说。

她已经研究这种“完成障碍”很多年了,知道很多不同的原因。“尤其频繁出现的是,由于担心无法足够好地完成一项任务,而无法开始一项计划。”

就连拖延症研究者有时都无法抵抗这种倾向。蒂姆·皮希尔是一名加拿大心理医生。在记者打电话给他时,他却抱怨起自己的拖拉习惯。“我今天早上必须写推荐信。我非常不愿意做这件事。”他透露,“这些信必须写得很好,因为它们对我年轻的同事们意义重大。这激发了我完美主义的毛病,因此我一直拖着这个任务。”

一种进化遗产

然后皮希尔对这种行为方式如此频繁出现的原因给出了解释。“拖延的胚芽植根于我们的进化历程中。它对于我们石器时代的祖先而言是有利的。他们短暂的生命中充满危险,必须对周围环境快速做出反应,例如潜伏的野猫或猛犸,因此他们完全有理由推迟洞穴绘画或是跳祈雨舞的时间。”皮希尔确信:“那时候,到手的麻雀确实比屋顶的鸽子更有价值。”

在充满诱惑和刺激的现代社会,这种石器时代的遗产则成为劣势。“马上对新刺激做出反应,最初能给我们以回报,”皮希尔解释道,“但是如果重要的长期项目因此被搁浅,自卑感就会悄然滋生。”

很多人只有在马上就要到期时,才开始着手早就计划要做的任务,并在时间的压力下爆发出坚韧的毅力。在交稿前3天才写完论文的人,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持紧张,高度集中注意力。“在3个勤奋的晚上之后,他们的肾上腺素上升,感觉自己非常出色。”吕克尔特说。

不被认为是疾病

越来越多的大学为自己的学生提供“拖延作业之长夜”。因为一起写要比独自写高效,于是大学生们在光秃秃的房间中一起努力赶作业到天明。不管怎样:在高校中,有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而职场拖延者就没这么好运了,他们常常无法获得这样的理解和支持。而这正是巴伐利亚州一位政治家的命运。他长期将自己伪装成工作狂,但总是害怕被揭穿。这位政治家在读过吕克尔特的书后,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他不断出席桥梁或幼儿园落成典礼,以使人们忘记他没有回信或回答问题的事实。最后这位政治家决定向一位治疗师求助。

国际研究表明,多达20%的成人都承受着严重的工作障碍的折磨,即拖延症。吕克尔特说,它和无害的拖延只有一线之隔。直到20世纪70年代,这种心理障碍才出现在专业文献中。直到今天,在很多人心中,它仍不被认为是一种疾病。

篇4:和“拖延”坏朋友说再见+教案

不到最后一刻不开工的职场拖延症给越来越多的员工和组织带来了困扰。拖延症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与完美主义、自尊等紧密相连。作为员工的合作伙伴,怎样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其摆脱拖延症的困扰,及时、有效地完成工作,成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一个紧要任务。

拖延症成职场流行病

“每次打开跑步机决心锻炼减肥,就觉得应该先弹会儿琴,打开琴又觉得光弹琴不写歌浪费,于是打开电脑;然后上网乱看一小时;脑子被搅乱,无法写作,便上楼吃饭,吃完饭脑袋缺血,必须睡一觉,临睡时安慰自己虽然吃完了就睡会长肉,但是睡醒了会去跑步机上锻炼减肥……”音乐人高晓松的这条微博后面有2100多条评论,粉丝们纷纷表达了自己也有拖延症的共鸣。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网易新闻中心对225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72.8%的被调查者坦言自己患上了“拖延症”。其中,14.0%的人感觉自己的拖延行为“非常明显”,41.5%的人认为“比较明显”。此外,72.0%的被调查者坦言身边患上拖延症的人很多,其中14.6%的人觉得“非常多”。

拖延症不仅影响日常生活,也成为了职场中的流行病。对很多白领来说,上司经常给出一个最长的任务完成时间期限,在这个期限到来之前,很多人往往没有把任务放在心上,总是一拖再拖。当截止时间逼近了,发现自己什么都没开始做的时候,才开始焦急地集中精力,通宵达旦地开夜车,但这样的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对工作来说,拖延症是致命的隐形“杀手”,除了工作质量下降,工作中的拖延心理还会影响员工情绪,破坏团队协作和人际关系。

拖延症是近20年国际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它的英文procrasti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其中“pro”的意思是“向前”,而词根“crastinus”的意思是“明天”,连起来的字面意思是“推迟到明天做”。拖延症背后是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完美主义倾向、对失败乃至对成功的恐惧、优柔寡断、无效的目标设置,以及对工作和自我的负面观念。

员工拖延心理的常见“病症”

做个简单的小测试,看你是否有职场拖延症:

1.从工作清单中挑最不重要的事情做;越重要的工作越拖延得久;越临近截止时间,越想做其他事。(是/否)

2.每次开工都要整点开始。一点半、两点、两点半,但却迟迟无法动手。(是/否)

3.在决定静下心来做最重要的事时,还要先跑去冲杯咖啡,总是等待“好心情”或“好时机”到来才去做重要的工作。(是/否)

4.不容许别人占用或浪费自己的时间,而自己却不珍惜时间。(是/否)

5.本来在着手一项工作,一有什么欲望和想法,就抛下手中的工作去干下一件。(是/否)

如果上面的问题中,有3题以上选择了“是”,那么你有职场拖延症。职场拖延症患者通常有以下一些特点:

1.缺乏自信。因为每次完成任务后都发现不能发挥自己最高的能力,对自我能力的评估会越来越低。下次再有任务,就会拖着不想去做。

2.总觉得自己太忙。让自己以为一直拖着没做工作是因为自己一直很忙。

3.个性顽固。即使别人催促也没有用,认为自己准备好了自然会开始做。

4.喜欢操控别人。别人着急也没用,一切都要等到自己准备好了才能开始。

5.对抗压力的手段。认为是由于压力太大,所以要做的事情一直被拖下来。

职场拖延症缘何而起?

大部分人之所以在工作上拖延,是因为预计到完成这些任务会很辛苦,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抑或是做事的过程太过烦琐,不愿立即去做,于是给自己找出一个又一个拖延的借口,使自己可以暂时从这些令人不快的事务中逃避。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阻抗”。另外,有些人期望过高,总希望做些有立竿见影之效的事情。他们觉得眼前这些暂时看不到很大成效的工作任务并不能满足自己的价值感,因此懒得去做,一拖再拖。

美国学者简·博克(Jane Burka)认为,从根本上来说,拖延并不是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在直接心理动机背后,是隐藏得更深的人格因素。国外已有种种研究表明,拖延与一个人的公正严谨性、自尊和完美主义等人格特质都有关系。

美国芝加哥德波尔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瑟夫·费拉里(Joseph Ferrari)认为,拖延症患者可以分为三种:一是激励型,又称唤起型。他们凡事都要等到最后一刻才去做,借以寻求刺激。这类人通常相信最后一刻的压力可以成为效率、创造力的催化剂。二是逃避型。他们也许是害怕失败,甚至是害怕成功,但是不管在哪种情况下,他们都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他们宁愿让别人认为自己不够努力,也不愿让别人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三是举棋不定型。他们做不了决定。做不了决定既是结果,也是原因。因为迟迟不做决定,因而最后摆脱拖拉的决定也成为困难的一部分。

综合过往的研究和各类调查,职场拖延症的成因可划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完美主义。完美主义者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总想把工作任务一次做好,不愿意匆忙开始,要万事俱备才着手工作,结果一直没有行动。第二,抵触心理。有些人因为对某件工作不感兴趣而拖拉;有些人可能因为不喜欢某个领导,就对他布置的任务消极怠工,作为反抗的一种形式。第三,自卑心理。一些人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他们宁愿让人认为自己没有下足够的力气,也不想让人认为自己没有能力。第四,压力过大的影响。在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前所长张侃看来,工作越多、压力越大越容易拖拉。面对较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人们往往需要时间给自己缓冲、调整心态,这就容易导致拖拉。第五,自制力差。这一点甚为普遍,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诱惑。如果自制力不强,今天刚制定了工作任务,朋友打电话约去逛街,就把工作推到了明天。第六,环境的影响。有些组织的制度松散,职责和惩罚不明,考核制度不严格,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感不强。这样的组织环境是造就拖延症的重要因素。

摆脱工作隐形“杀手”

对职场拖延症患者来说,拖延症宛如一个隐形的“杀手”,不仅会耽误工作,拖垮身体,还会影响情绪,破坏团队协作和人际关系。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作为员工的合作伙伴,应该重视员工中普遍存在的拖延心理,积极帮助员工克服这一问题。具体可采用以下一些措施:

定期组织相关培训

很多员工对于拖延症感到非常无助。聘请心理学专家或相关领域内的专家给员工进行定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辅导,能够帮助员工更好地认识拖延症的成因,帮助他们通过以下的方法,逐渐克服职场拖延症,走出困境:

1.丢掉完美主义。要认识到凡事不可能完美,对自己的潜能要有正确的估计,既不能把自己的能力估计得过高,更不能过于自卑。在工作中为自己定一个短期的、逐步渐进的目标,然后去把它做好,这样压力会小一些,会更有自信,完成工作的情况会更好。

2.把庞大的项目分成非常小的具体的步骤。很多人无法将自己的工作计划实行下去是因为计划过于庞大和抽象。如果把工作分解成小的步骤,给每个步骤制定截止日期,并在中途给自己一点奖励,积极进行自我对话和自我暗示,拖延问题会迎刃而解。

3.消除干扰。研究发现,拖延症最大的干扰是互联网,很多职员宁愿在网上漫无目的地浏览网页,甚至对着屏幕发呆也不愿着手完成工作。员工要在潜意识里告诫自己,消除这些干扰,尽快着手工作。

4.缩短留给自己的时间。大多数人之所以拖延是因为有足够长的时间宽限。如果给自己设定较短的时间,就可以自我督促着尽快完成工作任务。要认识到拖延时间越长,工作效率越低,因为每重新着手开始一次,就要再次梳理思路。

5.增强自信。很多人由于没有信心,因而不敢轻易去做某件事情。在工作中要有自信,一旦决定就要坚定地走下去。并且阶段性总结自己的工作成果,给自己加油鼓励。

此外,尼尔·菲奥里(Neil Fiore)博士在其《战胜拖拉》(The Now Habit: A strategic Program for Overcoming Procrastination and Enjoying Guilt-free Play)一书中对拖延症患者的心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供了许多实用的解决方案。其中有两个主要的方法:“反向时间表”和“无日程表”可以运用到员工培训中:

1.“反向时间表”,即从项目截止日开始,倒过来安排要做的事,为每项任务安排“mini deadline”(小截止日期)。例如,如果6月下旬要去参加一个行业会议并作发言,那么可以这样安排:

2.“无日程表”(Unschedule),无日程表的原则和执行方法是:

(1)将那些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安排进日程表,如吃饭、睡觉、休闲娱乐、社交锻炼等。同时将另外一些较固定的内容,如例会、上下班的交通,以及和医生的预约也排进去。 (2)任何日程表上没安排的时间,考虑开始工作,并在结束后记录进日程表。只要开始就行,不刻意要求完成什么。但是只有30分钟以上无中断的时间才计入。

(3)一些辅助规则:

在完成一次30分钟以上的工作时间段后慰劳自己;

每天记录“真正的”工作时间,每周也记录工作时间;

一周有一天完全用来娱乐;

去娱乐和社交活动前,安排半小时以上工作;

不断“开始”;

当觉得无法坚持满30分钟时,多坚持5~10分钟。不要以失败告终。

组织员工互助工作坊

让他人监督自己的行为是克服拖延症的一个有效方法。1955年,美国心理学家默顿·多伊奇(Morton Deutsch)等人的心理学实验证实,越是把自己的想法公布给别人,越有可能改变不了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说,如果公开表明自己的行为目标,就能增强自己的责任感,获取周围的支持和监督,最终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因此,企业人力资源部可在公司内部定期组织针对克服拖延症的工作坊(workshop),员工以自愿报名形式进行参与,在活动中分享因拖延症造成的困扰,交流克服拖延症的方法,为他人提供经验。同时可以通过结对的方式,向自己的“伙伴”公开下一阶段自己的工作计划和时间表,彼此监督和督促,从而有效提高工作的动力,减少拖延的可能。

工作任务设计和绩效考核

任务重组的方法也可以应对职场拖延症。拖延症的产生部分是由付出(现在需要做到的)和回报(将来才能得到,但不能保证)之间的断裂驱动的。因此,不管用什么方法,缩小两者之间的距离会有很大帮助。由于截止日期较远的开放性任务更容易被推迟而不是受到重视,因此在工作任务设计时,向员工下达短期任务,或者将任务分割为较小的、更明确的任务会帮助员工避免拖延症的发生。

此外,戴维·艾伦(David Allen)在其关于时间管理的畅销书《尽管去做——无压工作的艺术》(Getting Things Done: The Art of Stress-Free Productivity)中着重强调了分类和界定的重要性:任务越模糊,其所需要的思考越抽象,就越难及时完成。因此,在设计员工的工作任务时,应将工作任务明确化、具体化,防止由于任务过于抽象而引发拖延症。

关于工作任务的设计,人力资源部门一是在制定各个职位的工作说明书时应尽量对工作任务具体化;二是应对各部门的经理和主管层进行培训,帮助他们认识到工作任务设置对于员工拖延症的影响。

上一篇:1田忌赛马新下一篇:语s版三年级上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