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教网冲刺阶段王进喜司法制度与职业道德讲义

2024-04-26

法教网冲刺阶段王进喜司法制度与职业道德讲义(精选1篇)

篇1:法教网冲刺阶段王进喜司法制度与职业道德讲义

第 一 章 司法制度和法

律职业道德概述

第一节 司法与司法制度的概念

一、司法的概念和特征

在实行三权分立的国家,司法是与立法、行政相对应的一项国家活动,即国家适用法律解决纠纷的活动。在这些国家,司法权就是审判权;检察权属于行政权。

我国清朝末年引进西方的司法制度,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司法权由法院行使。因此,那时的司法权就是指审判权;而各级检察厅虽附设于大理院或同级审判厅,但受专门负责司法行政的法部领导。

在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以及我国,司法不仅包括审判权,而且包括检察权。我国的司法机关由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共同构成。人民法院是审判机关,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是法律监督机关,行使检察权。

司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独立性。司法机关只服从法律,不受上级机关、行政机关的干涉。

2.被动性。即 “不告不理”。

3.交涉性。法律适用过程离不开多方当事人的诉讼参与。

4.终局性。即一切案件或纠纷,一旦进入司法程序,由司法机关依法作出生效的判决、裁定或决定,便应得到最终解决或平息,任何机关和个人都不应再作处理,以维护法律的权威,维护社会关系的稳定。

5.普遍性。

二、司法的功能(了解)

三、司法制度

四、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个方面。根据我国司法的理论与实践,司法公正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

1.司法活动的公开性。

2.裁判人员的中立性。

3.当事人地位的平等性。

4.司法过程的参与性。

5.司法活动的合法性。

6.案件处理的正确性。

前五项体现程序公正;最后一项体现实体公正。

五、司法效率

司法效率与司法公正的关系:

1.效率和公正都是司法所追求的目标,二者在很多情况下是相辅相成的。

2.二者存在内在的紧张关系。

3.当司法效率与司法公正发生冲突的时候,应当作出“公正优先,兼顾效率”的价值选择。

六、司法独立

我国宪法第126条、第131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我国的司法独立主要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第一,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独立”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整体独立,不是指法官、检察官的个人独立。

第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的各项规定。

七、司法考试

第二节 法律职业道德的概念和特征

一、法律职业道德的概念

法律职业道德是指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等法律职业人员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法律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升华。

二、法律职业道德的特征

1.主体的特定性。法律职业道德所规范的是专门从事法律工作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等法律职业人员。

2.职业特殊性。法律职业道德应当体现法律职业活动的特点。

3.更强的约束性。是指法律职业道德相对于一般道德而言,具有更强的约束性。这是因为法律职业道德的很多内容都是以法律和纪律规范的形式体现出来的,违反了这些规定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在我国的《法官法》、《检察官法》、《律师法》、《公证法》中都有很多关于职业道德的规定,直接体现为法律。此外,法律职业道德还有一部分内容体现为纪律规范,包括《人民法院审判纪律处分办法》、《检察人员纪律处分条例(试行)》等。

第三节 法律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一、法律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概念

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指最根本的职业道德规范。法律职业道德原则的基本内容构成了法律职业人员共同遵循的基本要求。

二、法律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基本内容(了解)

1.忠实执行宪法和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3.严明纪律,保守秘密

4.互相尊重,互相配合。

5.恪尽职守,勤勉尽责

6.清正廉洁,遵纪守法。

第 二 章 审判制度与法

官职业道德

第一节 审判制度概述

一、我国审判制度的特征(了解)

1.人民法院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并受其监督。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2.人民法院统一设立并独立行使审判权。我国只有一套法院系统。

3.审判活动实行某些特有的原则和制度。

二、审判制度的基本原则与主要审判制度

审判的基本原则(了解)

1.审判权独立行使原则

2.不告不理原则

3.直接言词原则——直接原则和言词原则。

4.审判及时原则

第二节 审判机关

审判组织(掌握)

审判组织具有如下特征:1.审判组织具有代表人民法院的资格;2.审判组织具有审理案件的权力。

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和三大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审判组织有三种,即:独任庭、合议庭(主要审判组织)和审判委员会。

合议庭开庭审理并且评议后,应当作出判决,对于疑难、复杂、重大的案件,合议庭认为难以作出决定的,由合议庭提请院长决定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审判委员会的决定,合议庭应当执行。

第三节 法官

法官的条件和任免

担任法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年满二十三岁;

(三)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四)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品行;

(五)身体健康;

(六)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或者高等院校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具有法律专业知识,从事法律工作满二年,其中担任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应当从事法律工作满三年;获得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或者非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具有法律专业知识,从事法律工作满一年,其中担任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应当从事法律工作满二年。

法官职务采用选举制和任命制相结合。如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罢免;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员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

特殊情况:在省、自治区内按地区设立的和在直辖市内设立的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主任会议的提名决定任免,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员由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提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

法官法第15条规定,法官不得兼任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不得兼任行政机关、检察机关以及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务,不得兼任律师。

第四节 法官职业道德

根据《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的规定,法官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有六个方面,即保障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保持清正廉洁、遵守司法礼仪、加强自身修养和约束业外活动六个方面。

一、保障司法公正(重点掌握四点)

1.保持中立地位。法官在宣判前,不得通过言语、表情或者行为流露自己对裁判结果的观点或者态度;法官调解案件应当依法进行,注意言行审慎,避免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对其公正性产生合理的怀疑。法官不得违背当事人的意愿,以不正当的手段迫使当事人撤诉或者接受调解。

2.正确处理与媒体的关系。法官在公众场合和新闻媒体上,不得发表有损生效裁判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的评论。如果认为生效裁判或者审判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可以向本院院长报告或者向有关法院反映。

3.维护司法独立。《基本准则》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法官独立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是外部独立。

二是内部独立。《基本准则》第13条规定,法官应当尊重其他法官对审判职权的独立行使,并做到:(1)除非基于履行审判职责或者通过适当的程序,不得对其他法官正在审理的案件发表评论,不得对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案件提出处理建议和意见;(2)不得擅自过问或者干预下级人民法院正在审理的案件;(3)不得向上级人民法院就二审案件提出个人的处理建议和意见。

三是法官内心独立。

4.履行监督义务。《基本准则》第17条规定,法官根据获得的情况确信其他法官有可能或已经违反法官职业道德,或者其他法律工作者有可能或已经违反职业道德,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向有关部门或者有关机关反映。

二、提高司法效率

三、保持清正廉洁

四、遵守司法礼仪

五、加强自身修养

六、约束业外活动(重点掌握两点)

1.法官发表文章或者接受媒体采访时,应当保持谨慎的态度,不得针对具体案件和当事人进行不适当的评论,避免因言语不当使公众对司法公正产生合理的怀疑。

2.法官退休后应当继续保持自身的良好形象,避免因其不当言行而使公众对司法公正产生合理的怀疑。

第五节 法官职业责任

《法官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第 三 章 检察制度与检

察官职业道德

第一节 检察制度概述

一、检察制度的概念

检察制度是国家实施法律的一项制度,与国家实施法律的其他制度如审判制度相比,检察制度并没有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检察制度最早起源于13世纪的英国和法国。

当今世界上有三种类型的检察制度,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的检察制度,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的检察制度,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检察制度。

二、我国检察制度的特征

1.检察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体制下与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平行的国家机关,具有独立的宪法地位。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其负责。

2.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

3.检察机关实行检察院负责制,在系统内实行上级检察院领导下级检察院的体制。

第二节 检察机关

人民检察院的领导体制

我国人民检察院目前实行的是双重领导体制,是由1982年宪法确立的。

《宪法》第一百三十二条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是最高检察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

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和上级人民检察院负责。

我国人民检察院内部实行的是检察长负责制与检察委员会集体领导相结合的领导体制。

根据《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三条的规定,各级人民检察院设检察长一人,副检察长和检察员若干人。检察长统一领导检察院的工作。

各级人民检察院设立检察委员会。检察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在检察长的主持下,讨论决定重大案件和其他重大问题。如果检察长在重大问题上不同意多数人的决定,可以报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

第三节 检察官

检察官的选任与法官的选任在条件上基本一致。

第四节 检察官的职业道德

检察官职业道德可以概括为“忠诚、公正、清廉、严明”八个字。

第 四 章 律师制度与律

师职业道德

第一节 律师制度概述

我国律师管理体制(掌握)

我国的律师管理体制目前采用的是司法行政机关行政管理和律师协会行业管理相结合的体制。

第二节 律师执业

一、律师的概念

我国《律师法》第2条第1款规定:“本法所称律师,是指依法取得律师执业证书,接受委托或者指定,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

我国律师拥有以下特征:专业性、服务性、受托性和公正性。

二、律师的业务范围

三、执业律师的权利和义务(重点)

(一)执业律师的权利(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1.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会见权。《律师法》第33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受委托的律师凭律师执业证书、律师事务所证明和委托书或者法律援助公函,有权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并了解有关案件情况。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被监听。

2.查阅案卷权。《律师法》第34条规定,受委托的律师自案件审查起诉之日起,有权查阅、摘抄和复制与案件有关的诉讼文书及案卷材料。受委托的律师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有权查阅、摘抄和复制与案件有关的所有材料。

本条规定了在审查起诉阶段和法院受理阶段,律师查阅案卷的范围是不一样的。

3.调查取证权。《律师法》第35条规定,受委托的律师根据案情的需要,可以申请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收集、调取证据或者申请人民法院通知证人出庭作证。律师自行调查取证的,凭律师执业证书和律师事务所证明,可以向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调查与承办法律事务有关的情况。

4.拒绝辩护或代理权。《律师法》第32条第2款规定,律师接受委托后,无正当理由的,不得拒绝辩护或者代理。但是,委托事项违法、委托人利用律师提供的服务从事违法活动或者委托人故意隐瞒与案件有关的重要事实的,律师有权拒绝辩护或者代理。

(二)执业律师的义务(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1.曾担任法官、检察官的律师,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离任后2年内,不得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

2.应当保守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和当事人的商业秘密,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律师法》第38条规定,律师应当保守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律师对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委托人和其他人不愿泄露的情况和信息,应当予以保密。但是,委托人或者其他人准备或者正在实施的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以及其他严重危害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犯罪事实和信息除外。

四、申请领取律师执业证书的程序

《律师法》第10条规定,律师只能在一个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变更执业机构的,应当申请换发律师执业证书。

《律师法》第11条规定,公务员不得兼任执业律师。律师担任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任职期间不得从事诉讼代理或者辩护业务。

五、律师执业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律师事务所(新增、重点)

一、律师事务所的性质

二、律师事务所的设立

1.普通合伙:根据《律师事务所管理办法》的规定,设立普能合伙律师事务所,除应当符合律师法第14条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1)有书面合伙协议;(2)有三名以上合伙人作为设立人;(3)设立人应当是具有三年以上执业经历并能够专职执业的律师;(4)有人民币三十万元以上的资产。

2.特殊的普通合伙:设立特殊的普通合伙律师事务所,除应当符合律师法第14条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1)有书面合伙协议;(2)有20名以上合伙人作为设立人;(3)设立人应当是具有三年以上执业经历并能够专职执业的律师;(4)有人民币1000万元以上的资产。

3.个人律师事务所:设立个人律师事务所,除应当符合律师法第14条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1)设立人应当是具有五年以上执业经历并能够专职执业的律师;(2)有人民币十万元以上的资产。

4.国家出资设立的律师事务所:国家出资设立的律师事务所,除符合律师法规定的一般条件外,应当至少有2名符合律师法规定并能够专职执业的律师。

三、律师事务所的分类

四、律师事务所的管理制度(重点掌握以下制度)

1.律师事务所主任负责制。律师事务所主人由律师民主选举产生;国资律师事务所主任除民主选举外还采用任命方式。

2.统一收案、收费和依法纳税制度。《律师法》第25条规定,律师承办业务,由律师事务所统一接受委托,与委托人签订书面委托合同,按照国家规定统一收取费用并如实入账。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应当依法纳税。

五、律师收费制度

1.收费方式及范围。

律师服务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其中,律师事务所依法提供下列法律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1)代理民事诉讼案件;(2)代理行政诉讼案件;(3)代理国家赔偿案件;(4)为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和控告、申请取保候审,担任被告人的辩护人或自诉人、被害人的代理人;(5)代理各类诉讼案件的申诉。

风险代理的问题(重点):办理涉及财产关系的民事案件时,委托人被告知政府指导价后仍要求实行风险代理的,律师事务所可以实行风险代理收费,但下列情形除外:(1)婚姻、继承案件;(2)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3)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抚恤金、救济金、工伤赔偿的;(4)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等。禁止刑事诉讼案件、行政诉讼案件、国家赔偿案件以及群体性诉讼案件实行风险代理收费。

实行风险代理收费,律师事务所应当与委托人签订风险代理收费合同,约定双方应承担的风险责任、收费方式、收费数额或比例,且最高收费金额不得高于收费合同约定标的额的30%。

2.律师收费的确定与收取。

律师事务所异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应当执行分支机构所在地的收费规定;律师事务所异地提供法律服务,可以执行律师事务所所在地或者提供法律服务所在地的收费规定,具体办法由律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协商确定。

第四节 律师职业道德

一、律师职业道德的特征

律师职业道德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律师职业道德的主体是律师和律师事务所。其中律师不仅是指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而且包括在国家机关中任职的公职律师,此外还包括实习律师和律师助理等。第二,律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对象主要是律师的执业行为。律师的根本职责是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因此律师职业道德约束的范围主要是律师的执业行为。同时,由于律师的一些非执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律师的职业形象,因此一些与律师的职业形象直接相关的执业以外的活动,也应受到律师职业道德的约束。

二、律师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律师不得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律师事务所执业。同时在一个律师事务所和一个其他法律服务机构执业的视同在两个律师事务所执业。

第五节 律师执业行为规范

一、执业前提

二、执业组织

三、委托代理关系的建立

(一)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要求(重点掌握辅导教材第五点、第六点)

不得泄露委托人的商业秘密、隐私,以及通过办理委托的法律事务所了解的委托人的其他信息;但是律师认为保密可能会导致无法及时阻止发生人身伤亡等严重犯罪及可能导致国家利益受到严重损害的除外。律师代理工作结束后,仍有保密义务。

律师可以公开委托人授权同意披露的信息;在代理过程中可能无辜地被牵涉到委托人的犯罪行为时,律师可以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公开委托人的相关信息。

(二)接受委托的权限

1.律师接受委托后,只能在委托权限内开展执行活动,不得擅自超越委托权限。

2.律师接受委托时必须与委托人明确规定包括程序和实体法两方面的委托权限。委托权限不明确的,律师应主动提示。

(三)禁止虚假承诺

(四)禁止非法牟取委托人的利益

(五)利益冲突和回避

1.在接受委托之前,律师及其所属律师事务所应当进行利益冲突查证。

2.拟接受委托人委托的律师已经明知诉讼相对方或利益冲突方已委聘的律师是自己的近亲属或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应当予以回避,当双方委托人签发豁免函的除外。

3.律师在接受委托后知道诉讼相对方或利益冲突方委聘的律师是自己的近亲属或其他利害关系人,应及时将这种关系明确告诉委托人。委托人提出异议的,律师应当予以回避。

4.律师在接受委托后知道诉讼相对方或利益冲突方已委聘同一律师事务所其他律师的,应由双方律师协商解除一方的委托关系,协商不成的,应与后签订委托合同的一方或尚没有支付律师费的一方解除委托关系。

5.曾经在前一法律事务中代理一方法律事务的律师,即使在解除或终止代理关系后,亦不能再接受与前任委托人具有利益冲突的相对方委托,办理相同法律事务,除非前任委托人作出书面同意。

6.曾经在前一法律事务中代理一方法律事务的律师,不得在以后相同或相似法律事务中运用来自该前一法律事务中不利前任委托人的相关信息,除非经该前任委托人许可,或有足够证据证明这些信息已为人所共知。

7.委托人拟聘请律师处理的法律事务,是该律师从事律师职业之前曾以政府官员或司法人员、仲裁人员身份经办过的事务,律师和其律师事务所应当回避。

(六)保管委托人财产(重点掌握辅导教材中第2点义务)

严格分离义务。律师事务所受委托保管委托人财物时,应将委托人财产与律师事务所的财产严格分离。委托人的资金应保存在律师事务所所在地信用良好的金融机构的独立账号内,或保存在委托人指定的独立开设的银行账号内。委托人其他财物的保管方法应当经其书面认可。

(七)转委托

委托人同意更换律师的,律师之间要及时移交材料,并通过律师事务所办理相关手续。

四、律师收费规范

五、委托代理关系的终止

(一)委托代理关系终止的情形

律师在办理委托事项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律师事务所应终止其代理工作:(1)与委托人协商终止;(2)被取消或者中止执业资格;(3)发现不可克服的利益冲突;(4)律师的健康状况不适合继续代理;(5)继续代理将违反法律或者律师执业规范。

律师在辩护、代理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时,可以拒绝辩护、代理:(1)委托人利用律师提供的法律服务从事犯罪活动的;(2)委托人坚持追求律师认为无法实现的或不合理的目标的;(3)委托人在相当程度上没有履行委托合同义务,并且已经合理催告的;(4)在事先无法预见的前提下,律师向委托人提供法律服务将会给律师带来不合理的费用负担,或给律师造成难以承受的、不合理的困难的;(5)委托人提供的证据材料不具有客观真实性、关联性与合法性,或经司法机关审查认为存在伪证嫌疑的;(6)其他合法的缘由。

(二)委托代理关系终止的程序要求

1.劝告义务。

2.通知义务。

3.采取合理保护措施的义务。

4.不得扣押当事人的诉讼材料的义务。律师不得为阻挠委托人解除委托关系,威胁、恐吓委托人,或者无正当理由扣留委托人提供的材料。但是因拒绝辩护、代理而解除委托关系的,律师可以保留与委托人有关的法律事务文件的复印件。

六、律师执业推广

(一)律师执业推广的原则和权利义务

(二)律师广告规范

1.律师广告的主体。律师广告可以以律师个人名义发布,也可以律师事务所名义发布。以律师个人名义发布的律师广告应当注明律师个人所在的执业机构名称。

2.律师广告的原则。发布律师广告,应当遵守以下原则:

(1)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律师执业行为规范;坚持真实、严谨、适度原则。

(2)应当具有可识别性,应当能够使社会公众辨明是律师广告。

(3)不得利用广告对律师个人、律师事务所作出容易引人误解或者虚假的宣传。

(4)发布的律师广告不得贬低其他律师或律师事务所及其服务。

(5)不能以有悖于律师使命、有失律师形象的方式制作广告,不能采用一般商业广告的艺术夸张手段制作广告。

(6)在执业广告中不得出现违反所属律师协会有关律师执业广告管理规定的行为。

(三)律师宣传规范

律师和律师事务所进行律师宣传应当遵守以下规范:

1.不得自己进行或授意、允许他人以宣传的形式发布律师广告;

2.不能进行歪曲事实或法律实质,或可能会使公众产生对律师不合理期望的宣传;

3.可以宣传所从事的某一专业法律服务领域,但不能自我声明或暗示其被公认或证明为某一专业领域的专家;

4.不能进行律师之间或律师事务所之间的比较宣传。

七、律师同行关系中的行为规范

(一)尊重与合作(重点掌握以下2点)

1.律师和律师事务所不得阻挠或者拒绝委托人再委托其他律师和律师事务所参与同一事由的法律服务。

2.就同一事由提供法律服务的律师之间应明确分工,相互协作,意见不一致时应当及时通报委托人决定。

(二)禁止不正当竞争(重点掌握辅导教材第七点)

律师和律师事务所不得伪造或者冒用法律服务质量名优标志、荣誉称号。使用已获得的律师以及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质量名优标志、荣誉称号的应当注明获得时间和期限。

八、律师在诉讼与仲裁中的行为规范

(一)回避规范

《律师法》第11条,公务员不得兼任执业律师。律师担任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任职期间不得从事诉讼代理或者辩护业务。

《法官法》第17条,法官从人民法院离任后二年内,不得以律师身份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法官从人民法院离任后,不得担任原任职法院办理案件的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法官的配偶、子女不得担任该法官所任职法院办理案件的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

《检察官法》第20条,检察官从人民检察院离任后二年内,不得以律师身份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检察官从人民检察院离任后,不得担任原任职检察院办理案件的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检察官的配偶、子女不得担任该检察官所任职检察院办理案件的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

(二)调查取证规范

(三)庭审仪表和举止规范

(四)谨慎司法评论规范

律师不得在公共场合或向传媒散布、提供与司法人员及仲裁人员的任职资格和品行有关的轻率言论。

在诉讼或仲裁案件终审前,承办律师不得通过传媒或在公开场合发布任何可能被合理地认为损害司法公正的言论。

(五)维护司法公正规范(重点掌握辅导教材第五点)

律师与代理案件之前及其代理过程中,不得向当事人宣称自己与受理案件法院的法官具有亲朋、同学、师生、曾经同事等关系,并不得利用这种关系或者以法律禁止的其他形式干涉或者影响案件的审判。

九、律师与律师行业管理或行政管理机构关系中的行为规范

(一)接受行业管理和行政管理

(二)重大事项报告或备案

律师和律师事务所参加国际性律师组织或者其他组织并成为会员的,应当提前报律师协会批准。律师和律师事务所因执业成为民事被告或被确定为犯罪嫌疑人或受到行政机关调查、处罚,应当向律师协会作出书面报告。

(三)参与律师协会活动

(四)自觉接受调解处理

律师和律师事务所应当妥善处理律师执业中发生的各类纠纷,自觉接受律师协会及其相关机构的调解处理,认真履行律师协会就律师执业纠纷作出的裁决。

第六节 律师职业责任

律师职业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纪律处分。

一、律师执业中违纪行为的处分

律师执业中违纪行为的处分的种类:

1.训诫。

2.通报批评。

3.公开谴责。

4.取消会员资格。

二、律师和律师事务所执业中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责任

(一)律师和律师事务所执业中违法行为的行政法律责任

根据律师法的规定,对律师的行政处罚分为警告、罚款、没有违法所得、停止执业、吊销律师执业证书5种。

根据律师法的规定,对律师事务所的行政处罚分为警告、停业整顿、没收违法所得、罚款、吊销执业证书5种。

律师法第51条规定,律师因违反本法规定,在受到警告处罚后1年内又发生应当给予警告处罚情形的,由设区的市级或者直辖市的区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给予停止执业3个月以上1年以下的处罚;在受到停止执业处罚期满后2年内又发生应当给予停止执业处罚情形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吊销其律师执业证书。

(二)律师和律师事务所执业中的民事法律责任

根据律师法第54条的规定,律师违法执业或者因过错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由其所在的律师事务所承担赔偿责任。律师事务所赔偿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行为的律师追偿。

根据律师法第15、16、20条的规定,律师事务所承担民事责任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合伙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按照合伙形式对该律师事务所的债务依法承担责任。

2.个人律师事务所的设立人对律师事务所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3.国资律师事务所以该律师事务所的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

(三)律师和律师事务所执业中犯罪行为的刑事法律责任

第七节 法律援助制度

一、法律援助制度的特征

1.法律援助制度责任主体的明确性。

《法律援助条例》第3条第1款明确规定,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2.法律援助工作的统一性。

3.法律援助服务的无偿性。

《法律援助条例》第2条规定:“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公民,可以依照本条例获得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无偿法律服务。”

4.法律援助范围的广泛性。

5.法律援助形式的丰富性。

6.法律援助实施人员的多样性。

二、法律援助对象

三、法律援助范围

四、法律援助机构

五、法律援助申请和审查

六、法律援助的实施

法律援助人员在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中,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向法律援助机构报告,法律援助机构经审查核实,应当终止该项法律援助:

(一)受援人的经济收入状况发生变化,不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

(二)案件终止审理或者已被撤销的;

(三)受援人又自行委托律师或者其他代理人的;

(四)受援人要求终止法律援助的。

第五章 公证制度与公证

员职业道德

第一节 公证制度概述

一、公证制度的概念

公证是在公证机构执业的公证员依照法定程序证明法律行为、其他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并赋予其法定效力的活动。

二、我国公证制度的特征

公证是一种特殊的证明活动。

1.公证主体的特定性。

2.公证对象和内容的特定性。

3.公证程序的法定性。

4.公证效力的特殊性。

公证是一种非诉讼司法活动。

三、我国公证管理体制

我国实行司法行政机关行政管理与公证员协会行业管理相结合的公证管理体制。

第二节 公证员和公证机构

一、公证员的条件与任免

(一)公证员的条件

1.国籍条件。我国的公证员必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均不得担任我国公证员。

2.年龄条件。担任公证员的年龄须在25周岁以上65周岁以下。

3.品德条件。

4.业务条件。

公证法第20条规定了公证员任职的消极条件,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担任公证员:(1)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2)因故意犯罪或者职务过失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3)被开除公职的;(4)被吊销执业证书的。

(二)公证员的任命与免职

公证法第21条规定,担任公证员,应当由符合公证员条件的人员提出申请,经公证机构推荐,由所在地的司法行政部门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请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任命,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颁发公证员执业证书。

二、公证员的权利与义务(了解)

三、公证机构的概念及性质

根据《公证法》第6条的规定,公证机构是依法设立,不以营利为目的,依法独立行使公证职能、承担民事责任的证明机构。

四、公证机构的设立

(一)公证机构设立的原则

根据《公证法》第7条的规定,公证机构按照统筹规则、合理布局的原则,可以在县、不设区的市、设区的市、直辖市或者市场辖区设立;在设区的市、直辖市可以设立一个或者若干个公证机构。公证机构不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

(二)公证机构设立的条件

根据《公证法》第8条的规定,设立公证机构应当具备下列四项条件:

1.有自己的名称。

2.有固定的场所。

3.有2名以上公证员。

4.有开展公证业务所必需的资金。

(三)公证机构设立的程序

(四)公证机构负责人的产生

公证机构的负责人一般称为主任,根据公证法第10条规定,公证机构负责人的产生需符合下列条件和程序:

1.担任公证机构的负责人应有3年以上的公证员执业经历。

2.由公证机构中的公证员推选产生。

3.由所在地的司法行政部门核准。

4.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备案。

五、公证业务范围

《公证法》第11条规定,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公证机构办理下列公证事项:

(一)合同;

(二)继承;

(三)委托、声明、赠与、遗嘱;

(四)财产分割;

(五)招标投标、拍卖;

(六)婚姻状况、亲属关系、收养关系;

(七)出生、生存、死亡、身份、经历、学历、学位、职务、职称、有无违法犯罪记录;

(八)公司章程;

(九)保全证据;

(十)文书上的签名、印鉴、日期,文书的副本、影印本与原本相符;

(十一)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愿申请办理的其他公证事项。

《公证法》第12条规定,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公证机构可以办理下列事务:

(一)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公证机构登记的事务;

(二)提存;

(三)保管遗嘱、遗产或者其他与公证事项有关的财产、物品、文书;

(四)代写与公证事项有关的法律事务文书;

(五)提供公证法律咨询。

六、公证机构的管理制度(了解)

第三节 公证程序与公证效力

一、公证程序

(一)公证的申请

1.公证代理。

《公证程序规则》第10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申办公证,应当由其监护人代理。法人申办公证,应当由其法定代表人代表。其他组织申办公证,应当由其负责人代表。”第11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委托他人代理申办公证,但申办遗嘱、遗赠扶养协议、赠与、认领亲子、收养关系、解除收养关系、生存状况、委托、声明、保证及其他与自然人身有密切关系的公证事项,应当由其本人亲自申办。公证员、公证机构的其他工作人员不得代理当事人在本公证机构申办公证。”

2.公证申请的提出。

申请办理涉及不动产的公证,应当向不动产所在地的公证机构提出,但申请办理涉及不动产的委托、声明、赠与、遗嘱的公证,可以向住所地、经常居住地、行为发生地或事实发生地的公证机构提出。

(二)公证程序的特别规定

1.办理现场监督类公证的特别规定。

2.办理遗嘱公证的特别规定。

3.办理保全证据公证的特别规定。

4.出具执行证书的特别规定。

5.公证调解的特别规定。

二、公证效力

根据我国公证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公证书具有以下三种效力:

(一)证据效力

(二)强制执行效力

根据《公证程序规则》第39条的规定,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的公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1)债权文书以给付货币、物品或有价证券为内容;(2)债权债务关系明确,债权人和债务人对债权文书有关给付内容无疑义;(3)债权文书中载明债务人不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义务时,债务人愿意接受强制执行的承诺;(4)公证法规定的其他条件。

(三)法律行为成立要件效力

公证的救济

根据《公证程序规则》第61条的规定,当事人认为公证书有错误的,可以在收到公证书之日起1年内,向出具该公证书的公证机构提出复查。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认为公证书有错误的,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项公证之日起1年内向出具该公证书的公证机构提出复查,但能证明自己不知道的除外。

《公证法》第40条规定,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对公证书的内容有争议的,可以就该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第四节 公证员职业道德

一、公证员职业道德的特征

公证员职业道德的主体是公证员和公证机构。

二、公证员职业道德的依据(了解)

第五节 公证职业责任

一、公证职业责任的概念

公证职业责任,是指公证员和公证机构在公证活动中,因违反有关公证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惩戒处分。

二、公证员执业中违纪行为的处分

根据中国公证员协会常务理事会制定的《公证员惩戒规则(试行)》的规定,对公证员的惩戒有六种:警告、严重警告、罚款、记过、暂停会员资格、取消会员资格。

三、公证员和公证机构执业中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责任

(一)公证员和公证机构执业中违法行为的行政法律责任

根据公证法的规定,对公证员的行政处罚分为警告、罚款、停止执业、没收违法所得、吊销执业证书五种;对公证机构的行政处罚分为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停业整顿四种。

因故意犯罪或者职务过失犯罪受刑事处罚的,应当吊销公证员执业证书。

(二)公证员和公证机构执业行为的民事法律责任

《公证法》第43条规定,公证机构及其公证员因过错给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由公证机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公证机构赔偿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公证员追偿。

(三)公证员和公证机构执业中犯罪行为的刑事法律责任

上一篇: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下一篇:《狐假虎威》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