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灵魂一片自由的天空人生哲理文章

2024-04-12

给灵魂一片自由的天空人生哲理文章(精选13篇)

篇1:给灵魂一片自由的天空人生哲理文章

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周爱民

读罢前面几位家长的心得,感受颇深,孩子长大了,青春期的脚步一天天临近,不论生理还是心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临的问题也一天天多了起来,第一次面临升学,成绩如何?考哪所学校是老师关心的问题、家长揪心的难题、也是孩子们谈论的话题,压力悄然而至,该拿什么样的尺度衡量孩子?该怎样规划孩子的人生?自打孩子上小学,作为家长的我就在不断思考这样的问题,并且随着孩子的成长,答案在不断地变换着,可是近两年,我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那就是:分数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考上某某中学、某某大学也不是孩子成材的唯一出路。

低年级的时候,我被孩子的成绩搞的紧张兮兮,有时也为此伤心、流泪,幸好郑老师给了我很多帮助和指导,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郑老师说过的话,大意是:这么小的孩子,能看出什么呀?未来的变数很大,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就是这一席话一直鼓舞着我和孩子,让我一边耐心地培养孩子的习惯,一边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承认孩子是有差异的,标准不能太高,心也不能太急,尽力而为,顺其自然。心态好了,反而能看到孩子的很多优点。每当孩子有进步的时候,都不忘大大表扬她一翻,并及时分析进步的原因,巩固行之有效的做法,同时不忘在试卷上写下感谢老师的鼓励及严格要求的话,每当孩子遇到挫折,比如哪次没考好,或和同学闹矛盾,我就赶紧先安慰她,然后再帮她出注意、想解决问题的办法,慢慢地,孩子变得自信了,自觉性强了,对自己的要求也严格了,作业得优的次数多了,得良的次数少了,本学期初,有一次她作业得了个良,自己就说:“我没有认真写,老师给我敲响了警钟。”我跟她开玩笑说:“是老师拿着小钟在你耳朵边上敲了一下吗?”她会意地推我一下,我俩都乐了。

有的时候,她嚷嚷作业多,因为怕写不完而气急败坏,我就教她分段完成,晚上先写一部分,实在困了、累了,就先睡觉,留一部分第二天早点起床再写,还可以把需要背诵的内容留在上学路上完成,有了具体的方法,她就更有信心处理好自己的事情了。不过有时我也仅仅是从心理上对她援助一把,有一次她实在觉得作业多,我说:“我用左手帮你写吧”,并趁她不注意在她的作业本上写了几行,等她发现了,说“不象!不象!”最后又把我写得全部擦掉了,自己又接着写,可是她虽然费了事儿,心情却好了起来,所以后来我觉得她其实就是一个心理问题。又一次,她说作业太多,不想写,我说:“作业多,你就别太认真,瞎写上得了”,她说:“那可不行,我要是出错太多,要挨批,中午还得改错,不能出去玩,我还是好好写吧。”听完这话,我一边觉得安慰,知道她其实知道该怎么做,只不过是抱怨几句。一边从心底感谢老师,五年来,郑老师、杨老师从不迁就孩子,有错必改,一天又一天地纠错,不仅让孩子有了良好的习惯,而且有了正确的价值观。作为同行,我真能体会老师这琐碎中的辛苦,这平凡中的伟大。

现在,因为工作忙,我每天基本上都不主动关心她的作业,除非需要家长帮助听写呀,朗读签字呀什么的,有时,她完成作业后,我问:“怎么还不睡觉呀?”她说:“我在做自己的事呢”我就走过去看看,她有时在看课外书,有时做手工,有一次在自己写一篇很长的文章,还说:“不许看,我只能让你看题目”题目是: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我看到题目也放心了。前些日子,她一写完作业,就用木板做一个小房子,又是涂又是画的,说是要参赛,有一天,她不小心把小房子掉在地上摔裂了,很着急,又买了502胶水使劲粘,我就帮她按了半天才算粘上,还找了个鞋盒的盖子做院子,又用彩纸剪好篱芭粘上,我不同意她把院子和篱笆粘好带到学校,因为这样体积太大了,她每天自己做公交车上学,中间还要倒车,我担心她要么把作品挤坏,要么为了保护作品,再把自己摔着。所以就让她把院子、篱芭都拆了,用袋子装到学校再组装,可她怕袋子把作品压坏,非要组装好,用手托着到学校去,就是不听我的忠告,无奈,我只好随她。心想:路上,你再慢慢吃苦头儿去吧。没想到,第二天,她为了把作品安全运到学校,五点半就起床了,六点外面一片漆黑,就自己走出了家门------晚上回家,我第一件事就问她:“房子挤坏了吧?”没想到她说:“我走得早,一路都有座,一点儿没坏”。我也暗想:看来只要有兴趣,她就不怕吃苦受累,也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些事我们大人也不必管太多,应该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个性,自己的生活自己做主,自己的人生自己规划,也许这才是幸福的人生。

最后我想把北大附中保护学生发展的“三条戒律”送给大家:即学生的“生命与健康不能超越,权利与人格不能超越,个性与差异性不能超越”,我们要看孩子的分数,但不能把分数看得过重。我们应该把过程看得比结果更重,把孩子的人格看得比分数更重,把孩子的成长看得比排名更重。学生时代打下的知识和人格基础将最终决定孩子能走多远,能飞多高。

篇2:给灵魂一片自由的天空人生哲理文章

一位诗人说过,花儿凋谢了,是因为人们怀着太渴切的爱把它紧抱在胸口;琴弦断了,是因为人们硬要弹出琴弦不能胜任的高音。我们不愿做凋花,我们不愿做断弦,我们愿做雄鹰,飞翔在自由的天空。

打从娘胎里出来,父母就开始不停地拿我们跟其他同龄的孩子比,比谁先会说话,谁先会走路,谁先会认字……为此我们在还不懂什么叫书法时就已拿起比手指头还粗的毛笔临摹汉字,又被父母灌输着那些我们根本听不懂的唐诗宋词,还要去学乐器、学油画,甚至在连中学也说不清的情况下让我们去学ABC,然而我们生命的一叶扁舟,毕竟承载量有限,稍有不慎,便会沉船。

报纸上时不时有这样的报导:某某城市某某中学的学生因不堪学习的重压,跳楼自尽。每当看到这种消息,我都不禁替他们惋惜。一朵含苞待放的生命之花在不该凋零的时候谢了。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我身边一位同学对我说:“要是考不上重点高中,我就死了算了。”好在最后他考上了,悲剧才没有重演。

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何必一定要把孩子往独木桥上推呢?我的一个朋友,她初中毕业后就跟她的父母说不想念下去了,她的父母也尊重了她的意见。如今,她已成了一名出色的广告设计员,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他们总会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不也因为太笨而差点儿被老师赶出学校吗?虽然没有踏进过大学的`门槛,但他的成功却举世瞩目。所以,上大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给我们大海和蓝天,我们一定会拥有属于自己的那份成功。

篇3: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读小学时, 一次上劳作课, 同学们都交上了作品:泥鸭、布娃娃等, 惟独爱因斯坦没有交, 直到第二天, 才交上一只做得很粗陋的小板凳。教师看了很不满意, 说:“我想, 世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小板凳了……”爱因斯坦回答说:“有的。”他不慌不忙地从课桌下拿出两只小板凳, 举起左手说:“这是我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右手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 是我第三次做的, 虽然它还不能使人满意, 但总比这两只强些。”

爱因斯坦是可爱的, 可爱在他不因获取教师的满意而弄虚作假, 随便找人帮他做事, 完成任务, 应付了事, 而是尽己所能。尽管结果不是很好, 但锻炼了自己;爱因斯坦的教师是糊涂的, 糊涂在盲目地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孩子的世界, 不辨是非地去苛求孩子, 没有给孩子留下一个属于自己的创造空间。

在在对对待待子子女女教教育育的的问问题题上上, , 我我们们也也常常常常像像爱爱因因斯斯坦坦的的教教师师一一样样糊糊涂涂, , 往往往往忽忽略略了了孩子毕竟是孩子的这一具体事实, 完全用成人的标准和思想来要求和衡量自己孩子的行为。一旦孩子的行径不尽如人意, 我们就会不问情由地大加苛责, 甚至拳脚相加、棍棒伺候。这不仅挫伤了孩子的进取心, 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也抑制了孩子的思维发展, 严重地扼杀了其创造的天性。

从心理学角度讲, 人的创造才能、优秀潜能的增长和发挥都来自于十足的信心, 而信心的获得则有赖于一个自由的思想活动空间和他人的理解支持、激发鼓励。实践表明, 经常受到鼓励支持、有自己思想空间的孩子在各方面都要优异许多。

瓜秧需掐蔓, 果树要修枝。对孩子适当地加以约束是应该的, 也是必要的。但是, 过犹不及, 倘若凡事都对孩子加以苛求限制, 不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 不仅与孩子的成长发展的规律相悖, 也是对孩子天性的残酷扼杀。孩子是未来、是希望, 为了我们的未来和希望, 还是给孩子一片天空, 让他们自由翱翔吧!

篇4: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

据说,当年还因为这封刊登了的来信,引发了一次大范围的讨论,做为母语的汉语教学,我们当然的认为应该是相对轻松的一门课。可在现实中,语文老师普通却感到费时费力,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很难交出一份完美的答案。这封来信,无异对我们老师们来说是一个反思。

学生为什么会讨厌语文课本和语文教学呢?显而易见,他们不是不喜欢课本以及语文读本中优美的词语段落。而在于平时,我们在教的过程,相当然的习惯于对课本例文当成孤立的阅读材料,只是为了理解而进行“结构、意境、特点。”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等知识进行“肢解”分析。学生们在学的过程中始终在机械式的注解,背记中进行,那么文章的精髓又有何美感可言呢?

《语文课程标准》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列为阅读教学第一学段目标。那么我们在教与学中又去如何释放学生的自主空间呢?

首先,古人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手段,在教的过程,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在反复的诵读中,读懂文章内容,加上体验,感悟,潜心会文,读出情感,形成自己对课文独到的理解和认识。这才是真正的掌握了文章之意,然后才是老师在学生完全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出面将知识点和主要意思从中进行点拨,让学生在文中的疑惑,在老师的引导下“茅塞顿开”。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况下,才会对自己所学的课文产生兴趣,而这种兴趣才是学习语文的真正动力。

我们也欣慰的看到,课文初中课本所选的范文,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注重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前提下,同时代紧紧的挂钩,增加了语多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開阔的文章,老师要在教的过程中,因势利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文章味道。

再次,我们常说,课本是基石,那课外读物无疑便是肥活的土壤,尝若一个人基本功再扎实而不从外面吸收营养成份,那对于“成材”来说,岂不是天方认错谈?因此,在俯课本的同时,为什么不挪出一方空间,让学生们进行轻松自由的自主阅读呢?在《读书的艺术》一书中,林语堂先生也有妙论:“什么叫做真正读书呢?这个问题很简单,一句话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本来读,这都叫真正的读书,这才是不失读书之本意。”《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些都是对读书所发生的狂喜。如果学生对读书有兴趣,我们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读好书,会读书。在初一时,在百部图书调查表上,很多男生对《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感兴趣,而很多女生对《艾丽丝梦游仙境》、《红楼梦》感兴趣,不同的个性不同对待。不同的读物也要求老师们与时同进,要学会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他们的阅读体会,同时也要给予学生推荐《小小说》,《青年文摘》《杂文选刊》等杂志读物,让学生们阅读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第三,把握课堂内外阅读的关系,平衡阅读的重心。

语文阅读毕竟不是一般的文学欣赏,它是一种老师指导下的有目的学习行为。学生由于阅读能力,生活阅历,理解能力有高有低,他们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自然也有高低之分,深浅之异,正浅之别,阅读教学的任务不仅要帮助学生读好课本,更要求学生读好课外读物。通过对学生阅读实践培养,使学生如何学会品味语言,如何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如何在阅读中走入作者的心声,同作者进行一次精神的交流和洗礼。

正确的课外阅读是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智能,提高表达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正确的加以引导,不仅不会影响课内语文学习,反而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巩固课本教材上的知识,语文学习效果会更明显,学习语文的根只有扎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扎在中外名著中,扎在时代信息中,从中汲取精华,升华所学,为我所有,才能有所收获。

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引导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也是语文进步之“捷径”。所以熟读课文,熟读课外读物,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只有给予学生以充分的自主读书空间,让他们学会读书,学好读书,热爱读书,让明天的语文教学更加的轻松和实用。

篇5:请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教学反思

听了孩子们的道白,我心中顿觉惭愧。是啊,孩子们天真浪漫,爱说好动,我们怎能为保持“安静”而让他们变成暮气沉沉的“小老人”呢?这是多么可怕地“泯灭童心”呀!从此以后,我尽量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课堂上引导他们大胆说活、自由交谈,充满欢声笑语;自由活动和休息时间,我就充当孩子的“大朋友”,跟他们一起做游戏,讲故事,与他们亲切交谈,孩子们也因此对我更亲近,更喜欢了。

心理学表明:虽然因而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都有发展,但两者并不均衡。幼儿容易兴奋,不易约束自己,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地理解和宽容,给孩子一个比较宽松、自由的活动环境,并且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地发展。

为了强调良好的教育活动秩序,或许也是为了自己“省心”,有些老师不让孩子随便说话,走下座位交流意见,岂不知这样做无形中便会剥夺孩子创新和发展的机会。有一次,我听某位老师上美术课,教学内容是意愿画,有一位叫赵利群的小朋友和同桌交流“什么物体会动”如何如何,她边画边说:“汽车会动,一加油门‘呜’就跑了。”可才说了两句,碰上老师强调纪律的“不准说话,快画画!”赵利群很快就不说了,可她想象的翅膀被夭折了,结果只画了一幅很平常的画。

篇6:给灵魂一片自由的天空人生哲理文章

王淑红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和着时代的节拍向我们走来。有幸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尝试者,我掩饰不住内心的欣喜与激动。然而,等我几节课上下来,却为学生的素质感到心忧:乱草一样的书写,死一样沉寂的课堂气氛,流水帐一样的作文……居然有学生在填写个人档案时将“家长政治面貌”一栏内写上“面貌丑陋”!

面对学生在语文素质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孱弱、浅薄甚至是荒唐,作为语文教师,我对此深感愧疚与不安。常常自问:语文教材中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为何不能让学生为之欣悦,为之陶醉,为之爱不释手呢?语文教学改革的出路又在哪里?

一.保持作品的完整性,开展生态语文教学

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总爱先把文章分成若干部分,在把每一部分分成若干层次。每层里再分析句子、甚至字词乃至一个标点。语文教师就像手持利刃的医生,把本来形体如一的文章一块块解剖给学生看。这样尽管学生对文章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学生无法拼接出文章原本的美,更不用说受到美的感染了。久而久之,学生面对文章,犹如屠夫面对案板上的肉,就丝毫不去想它从前是怎样活泼的生命,只管麻木地去宰割了。

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每接触一篇文章,先安排学生朗读,在一遍一遍的读中体会老师关于课文写作背景的介绍,在一遍一遍的读中理清文章的行文脉络,感受文章内容,从而发现文章中的闪光点以及瑕疵。让学生在读完之后禁不住产生说的欲望。从文章内容的复述,到文章情节的构思,从词句的选择与运用到主题的深度与广度。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教师便可以稳站讲台“排兵布阵”了:可以就文章情节安排“人物内心独白”;可以就实际问题进行“课堂辩论赛”;也可以对情节比较集中的文章编排课本剧,融欣赏、表演、评论为一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学生喜欢,学生主动,教师何乐而不为?

二.注重课文与现实的链接,实现多元对话

古往今来,大多数作家的作品都是将善恶美丑或是现实问题展示给人看。在教学中,教师就要以发展的眼光来引导学生加强课文与现实的联系。如讲授《送董邵南序》时设计“韩愈,我想对你说”、“董邵南,我想对你说”等教学环节,引发学生“如何面对竞争”的思考;讲授《与朱元思书》时可以引发“人与自然”的讨论;讲授《爸爸的花落了》可以引发学生“世上还有爸爸好”的说话练习等等。正是由于加强了课文与现实的链接,才使课文生生不息,常教常新。

三.加强课文教学与写作指导的结合,发挥文学作品的典范作用

不少语文教师面对学生成绩感到困惑:该讲的都讲了,该练的都练了,为什么还是考不出成绩呢?翻一下近几年的中考试卷,我们不难发现:写作以及句子仿写题几乎占了试卷的半壁江山,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和讲授写作的时间却很少,这也是语文教师进入怪圈的原因之一。

应明确的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和感受,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渗透写作知识很有必要。要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色,确定写作指导的侧重点,如:在教学唐韬的《童年》时,我侧重了句子的仿写及运用。首先让学生摘出自己认为语句优美,可以在写作中借鉴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它可以在什么情况下运用。再启发学生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以变化,看看又可以在什么情况下运用。

如:“朝阳爬上海面,雾气散了,一万颗金星在波涛上跳动”一句,可以在描写海边观日出时直接运用。也可以稍作改动,变成“朝阳爬上水面,雾气散了,一万颗金星在微波上跳动”,来描写站在池塘边观日出的情景。又可以仿写成“笑容爬上了妈妈的脸,怒气散了,爱的波涛在心中涌动。”来表现一次被误解的过程。……

再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抓住“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把它还原成“小草长”这一自然现象,指导学生怎样运用修辞生动地表现现实生活,如将“太阳升”描写成“火红的太阳悄悄的爬上了窗子”等等。

总之,在一次次生动的练习以及引导中,学生创作出了一个又一个优美的语句,体验了当作家的成功感,不知不觉地减轻了创作的“痛感”,使学生悄悄的爱上了写作。

四.鼓励学生创新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与创新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所谓创新思维是指那种促使人们产生新颖、独特想法的思维。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神话三则》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三个神话故事中,你最佩服那个人物?学生争相发言,大多针对故事的主人公谈我国原始先民挑战自然的勇气。这是备课时所预期的效果。值得欣喜的是,有个学生回答这一问题时,说他最佩服的人物是断足立四极的鳌,因为它为了补天牺牲了自己,在女娲补天成为世人传颂的英雄时,它仍旧默默无闻,不被人所注意,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学习,更让人感动。还有一个学生在谈他佩服的人物精卫时,用了一个“鸟小志气大”,听到这些答案,我像在课堂上发现了金子,带头为他们鼓起掌来,我肯定了他们的答案,并鼓励了他们的这种思维上的创新。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以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篇7:还我一片自由的天空随笔

还我一片自由的天空随笔

也许,我不该有这样的想法,也许,我不该把它说出来,但是这却是我藏在心里的石头,一个虚拟的渴望。

我没有写作才女的滔滔不绝,没有画家的诗情画意,但我却喜欢写作,我没有西施的容貌,没有杨贵妃的妩媚多姿,但我却喜欢美丽,我没有画家的技术,没有雄鹰的翅膀,没有广阔的天空,但我却需要飞翔。

自由的天空一个我早已熟悉却又离我很遥远的词。我每天仿佛在垃圾街中徘徊,被臭气缠身,被人用麻绳捆在腐烂的大树上,被迫咀嚼那些难吃,早已变质的食物。

心里没有一丝快感

每天,我有仿佛是那只被关在笼子里的狮子,饲养员只是给我补充营养,却从来不让我运动,肌肉变成了一堆没有半丝用处的肥肉,只好在那里享受着,所谓的,对我好的,四肢慢慢退化的时间。

每个人都需要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在天空中,我们能够自由的`飞翔,尽情的奔跑,追寻自己的足迹,回忆童真的笑脸,那一片天空,将永远五彩斑斓,那里的我们,将是一个完全没有烦恼,真真正正的孩子。那里的我们,将渡过一个没有分数没有学习的一天,那里的我们可以没有忧虑的抛开一切,只要放心大胆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无论成功与否,我们只要开心,只要努力,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但这些只是我的幻想罢了,只是我的白日做梦,或许我真的会有那么一天,我不需要多大的要求,我们都只要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天地,自己的天空,自己的乐园。

篇8:给童心一片自由的写作天空

一、低要求, 还童心纯真的天空

长期以来, 小学作文要求偏高, 细思量, 总觉得从孩子的心里流出的话似乎“似曾相识”。假话、套话、成人化的语言比比皆是, 总让人感到别扭、不自然。习作, 是练笔, 是运用语言文字, 表达自己纯真的思想, 要通过习作练习来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也是给作文教学定了基调, 任意改其“性质”, 拔高要求, 只会得不偿失。尽管孩子的有些语言不是尽善尽美, 教师保留它、肯定了它, 就是作文教学的进步。教学中, 引导学生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 用孩子的语言描述见闻、感受。追求平白质朴、追求真实、反对虚假。让孩子放开胆子写作文, 是写好作文的良好开端, 找回迷失的童心。

二、激发情感, 拨动孩子的心弦

1. 转换命题。

刘勰说过:“岁有其物, 物有其容, 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情感是学生习作的内驱力。引发情感的途径很多, 命题的转换最为重要。好的命题能敞开学生的心扉, 产生不吐不快的冲动, 点燃情感的火种。据调查, 学生最不感兴趣的“发霉题”———《暑假里的一件事》, 从三年级一直写到初中;最恼火的“板面孔题”如《这是应该做的》如此等等, 又怎能以“童心”来写。最基本的策略是把题目出在学生的心坎上, 贴近学生, 题目要“小”些, 如《难忘的一件事》改为半命题《我从来没有这么———》或《哎, 真倒霉》、《眼镜在哪儿》;题目要“亲切”些, 改《我和妈妈》为《跟妈妈闹别扭》、《妈妈的笑容》;要“新奇”些, 如改《一个晚上发生的事》为《第一次走夜路》、《他们悄悄干什么》……偶尔, 教师还可以不定作文题目、范围让学生自由写写心里话, 把写作作为倾吐的方式, 既拉近师生的距离, 又增加师生间的信任感。

2. 多用鼓励。

有一位学生到车棚去推车, 看见一位老师为了把自己的车推出来, 狠狠地推倒了旁边的车, 结果紧靠的一大排车稀里哗啦全倒了。这位学生目睹此景, 便写了一篇《多米诺骨牌》, 这篇作文形象描述了当时车棚的实景, 侧面写出老师一个不良行为将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习作的创意读后让人眼前一亮。可是这位学生的作文却挨了老师的批评。评判作文, 失当的衡量和作文评价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释放、生活体验的拓展, 那么学生作文中活泼的“自我”灵魂, 将被扼杀, 只得掩饰自我。如写“老师”必写“慈祥、辛勤工作”, 写“小草”必写“默默无闻”。一派套话, 老气横秋。结果是学生怕写作文, 更怕看老师改的作文, 一无是处, “鲜血淋淋”, 老师吃力不讨好。因此, 老师应给足孩子自信心, 惊奇、赞叹学生作文中新奇美妙的创意, 细心呵护儿童难能可贵的“童真”, 让儿童的思想感情自然流淌, 童心也就自由自在飞翔。

三、丰富生活, 给童心自由的天空。

作文是语文能力的综合训练, 要把“练”贯穿于整个训练过程。

心理学家认为:每一个句子, 每一次谈话之前, 都是先产生语言的动机, 即“我为了什么而说”这一活动是从情绪的诱因和源泉而来。只有当儿童自然地说话, 由于内心的需要而说话的时候, 才能最有效地发展语言。

1. 以游戏、表演为激发点。

爱玩、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以游戏、表演这种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写作情境, 消除紧张畏难的情绪, 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流露参与热情、写作劲头。

2. 以想像为突破口。

童心最能引发想像, 而想像又丰富儿童的生活, 激发了情感, 活跃了思维。想像越丰富其语言表达也越生动;想象越生动, 其语言表达越有情趣。曾有全国性想象作文征文活动, 征文题目为《只有几分钟》。竞赛的题目一公开, 孩子们乐了, 他们浮想联翩, 文思泉涌, 作文内容之广, 感情之深, 语言之生动, 都创了纪录, 这是童心赋予想象的魅力。

3. 以系列作文为循环点。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生“谈文色变”, 看到作文就头疼。实际上, 平时生活中的材料比比皆是。只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 熟悉生活展开联想, 就一定能写出内容实在, 富有生活气息的作文。

四、勤积累, 为童心插上想象的翅膀

叶老说过: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 不但作家、文学家是这样, 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的。调动作文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发展思维、丰富积累。

1. 多写多练。

作文的“源头”是生活, 学生课内的生活比较狭窄, 但课外的生活却是无限广阔的, 教师应该把他们的生活从课内扩展到课外, 进行课外小练笔。要求不必高, 只要学生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一种现象、一点感触, 迅速写下来就行了。这样的小练笔花时少, 学生有感而发, 负担不重。能促使学生从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每天记下自己的体会, 日积月累, 日记就成了“材料仓库”, 写起作文来, 得心应手。

2. 多读课外书。

古人语,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好的文章不是老师教出来的, 它是儿童自己对生活的一种感悟的结果。这种能力的培养, 不仅需要课堂里教师的教学, 更需要他们广泛阅读, 开拓视野, 接触生活, 善于思考, 吸收各方面的知识和养料。如果说, 学生在课堂里学习语文, 好比在池里学游泳, 而喜欢上课外读物, 并且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则好比在江河里搏击江水, 获得真正的本领。凡在学术上有建树者, 他们无一不与书有缘、不与书结伴, 他们都有读书之癖好。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应该提倡多读点课外书。

篇9:给学生一片自由放飞的天空

【关 键 词】 主题活动;活动整合;有效

实施新课改之后,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很好地诠释了新课程的课改理念,被众多的教育工作者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样,会使教师的教更轻松,学生的学更主动。教学中,学生互相合作,扬长避短,寻求知识的真谛,探究新知,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发展。是顺应新课改的发展方向,不断提高学生的劳技素质和技能,使学生健康活泼快乐地成长。如今的劳技教科书也一改过去的老面孔,如沐春风,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鲜明的主题。教学时,尽可能地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学,并试着与学生一起来学习制作,而不是教师简单地一味地重复地讲。要努力构建一个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探究,从而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探究能力,养成积极探究未知世界的意识和素养的主题活动。

一、活动加量,让学生更自主

《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建议》中指出,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组织和引导学生亲身实践,通过主题活动转化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让活动成为培养优秀学生的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主动性,以主人翁的态度考,活动中他们的创造能力、劳动态度与习惯会得到进一步培养。

劳动与技术的学习要求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在动脑做、动手做、做中学、学中做中进行实践探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多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动手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大胆放手,让他们解决生产中的实践问题,激发他们探索真知的愿望和热情,使他们在掌握劳动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创造性。

二、家长参与,让评价更全面

在现行的教学体制改革下,我们原来的评价制度已经出现了漏洞。单单以教师的评价作为唯一尺度来统一衡量每个学生,是非常不科学的,同样也是非常不合理的。随着生活教育的逐步开展,家长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多地被重视。因为家长的参与可以化解教育改革过程中来自家长层面的阻力;可以让教育改革的资源更丰富;可以形成家校合力,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一种新型的教育合力。

就劳动与技术这一门学科,它是一门使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工具课。这更需要得到我们家长的支持,从小教孩子自己走路、自己穿衣洗脸刷牙吃饭等,这些技能难道是通过我们老师,通过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所能达到和形成的吗?他是靠我们的家长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指导与评价,让孩子在自己的教育下学会了技能,掌握了本领。因此校内外的每一次活动,我们都要尽可能多的让家长参与其中,让家长发挥其特殊的教育功能,来激发和评价我们的学生。

三、提倡结合,让活动更有效

我们应当看到,我们搞每一个主题活动不应只是留在表面,走过场,也不要仅仅是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号。我们需要的是扎扎实实的活动,让我们的孩子有积极参与的热情,让我们的家长能成为我们的教育伙伴,提供无私的帮助。我们需要通过活动让学生在思想、技能、素养上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和提高。我们需要看到学生们的积极参与,活动后呈现的成果不仅仅只是一件件小制作、小玩意,更多的是掌握一个个小本领,学会一个个小技能。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甚至是我们的家长,都深深地体会到每一次活动过后,他们都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能力,收获了品质。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主题活动的魅力,让学生在自己的活动中当家做主人。让学生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称赞。

(一)与学校特色品牌活动相结合

据学校的教学实际需要,结合学生的自身兴趣、爱好和特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活动,把活动主题定得小一点,构思巧一点,方法新一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培养和教育的目的。

如在我校提出的“热爱生命、健康生存、快乐生活”三生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与校本教材的编写、社团活动的实施和开展相结合,与学校德育工作中少先队工作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少先队员争当四好少年的活动相整合,提炼出活动的主题,实施开展主题月活动。如三月(九月)是爱国主题月,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为纪念建党90周年可以开展“巧手绘国旗,童心拼创意”活动,通过学生动手制作国旗、国徽、队旗等,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四月(十月)是学习主题月,争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让每一个学生品学兼优,在学博会上大显身手、大放异彩。可以开展“读书小报和书签笔筒”制作比赛,进一步培养勤学好少年。五月(十一月)是品行主题月,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可以开展“我为校园添光彩”实践活动,美化校园环境、培养劳动环保意识。六月(十二月)是锻炼主题月,争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可以开展自制体育器材、环保废旧材料大变脸等评比活动。这样每个学期每一个月份,强化一个主题,让学生自己去施展才华,这样的主题活动有利于品牌活动的深化,让学生在争当四好少年的同时,审美情操得到升华,劳动能力得到提升,优良品行得到养成,身体素质得到锻炼。这难道不是一箭双雕、一举两得的大好事吗?

(二)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相结合

受到西方文化的浸染,现在很多孩子只知道圣诞节、情人节。却很少有孩子会知道清明节、端午节在哪一天。传统节日是我国传统美德代代相传的重要载体,任何时代的人都需要保留传统,需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当前的孩子,更需要传统文化的熏陶。孩子们不但要领略传统节日文化,还要传承和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以此来提升整个社会的国学素养。于是我们可以结合传统节日安排主题活动,深化孩子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让孩子在活动中迸发出热情和激情,让孩子在活动中提升自信与能力,让孩子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发展,是我们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一次成功能大大地刺激学生的思维,强烈激发学生的自信,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改进自己的行为。让每一孩子都能在主题活动中体会成功,得到收获,寻求发展。让主题活动遍地开花,让每个孩子硕果累累。让我们全面推进和落实校园主题活动,使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不再遭遇“尴尬”,让小学劳动与技术这一课程把“知识的根”深深扎进课堂,把“能力的枝”茂盛地长在课外。■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浙江省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建议[DB/OL]. [2009-11-10]. http://www.smsyxx.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353.

篇10:给灵魂一片自由的天空人生哲理文章

反思一:当课堂成为教师独秀的舞台

一位教师执教《草帽计》一课, 课前导入时, 用了很长时间叙述《空城计》, 学生们也听得津津有味。然而, 在这个过程中, 表面上看来学生们很感兴趣, 但细细想来,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教师对《空城计》的叙述并没有引发学生活跃的思考。这种貌似“激趣”的设计,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 缺少与学生思维的碰撞, 只是教师的表演秀, 充其量只是激发了学生听故事的兴趣, 而对于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却意义不大。

后来, 这位教师在年级组评课后, 对这一环节进行了修改:

师:三十六计听说过吗?

生:听说过。

师:你知道其中的哪一计?

(生交流, 师导入课题。)

师:咱们今天学习的这个故事《草帽计》, 就是由三十六计中的《金蝉脱壳》计演变而来的。想不想去读一读?

……

这样的设计, 比修改前高明很多。开头这个问题的设置, 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维活跃, 积极发言, 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教师顺势导入新课, 此时, 了解课文内容就成了学生最迫切的需要, 初读课文这一环节自然水到渠成。

反思二:当朗读方式可以个性张扬

我们知道, 在一堂阅读课的不同阶段有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如, 初读是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品读是对课文进行理解感悟等等。要更好地完成这些目标, 读书方式的选择尤其重要。出声的朗读, 适合了解大意的初读, 也适合感悟后的感情朗读, 却绝不适合理解感悟时的品读。此时, 这种出声的朗读, 是一种虚假的繁华, 不利于学生个体的思考, 而且往往使读完之后的交流不得要领, 致使教师不得不以自己出示的问题牵着学生走, 因而形成了满堂问的局面。这样的做法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何谈起?明确要求学生边默读边思考, 是此时完成目标最适合也最有效的读书方式。这种方式表面上看是把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但实际却是教师对学生阅读方法的一种指导, 也是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进行品味和感悟的。

反思三:当板书设计成为精美的花瓶

一位教师在上《生命生命》一课时, 初读课文之后, 让学生说说课文写了几件事。教师的本意是想用归纳小标题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大意, 理清文章的脉络。本来做法颇有新意, 然而, 由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不明确, 学生的发言大多是一句话或几句话。看到学生的回答不得要领时, 教师又急忙自己归纳出第一件事的小标题, 要求学生像自己一样对其他几件事用小标题的方式进行归纳。然而, 当有学生归纳出其中一件事的小标题为“倾听有规律的心跳”时, 教师非要纠正成“静听沉稳的心跳”, 并依此板书, 却没有对学生的回答做出中肯的评价。

篇11: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们自由飞翔

我是在接受新教师培训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新的课程标准,虽然我没有亲自经历过旧模式的教学,但是我是在旧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在刚刚接触到新课标的时候,我感觉到它是我要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带着许多困惑,我认真地参加了新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学习了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我一遍遍地阅读《课程标准》以及新课程相关的资料,认真理解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当我站在讲台上用的课标要求给学生们上课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接受新知识的速度真的很快,是他们比我们上学时候聪明吗?我想不是的,是新的课程标准准确地抓住了孩子们的特性,让他们真正地从心里热爱学习,乐于探究。我的课堂非常的活跃,孩子们对于新知识的掌握也非常牢固。兴趣让学习变得不再枯燥,孩子们把学习融入了生活。

当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时候,他们并没有迷茫,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学习知识,只要给他们一条正确的思路,学生么就会积极地在这条路上动起来。

《开学第一天》是我走进课堂的第一堂语文课,我让他们每读一段话就参考书中的语言做一个表情,孩子们非常兴奋地做着各种表情,很快地就理解了课文,并且在这节课结束的时候能够一字不差地将课文背诵下来。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强调让孩子们用普通话进行语文学习,用标准的语调来朗读课文。

现在我们的课堂上,新的课程评价方法让孩子们带着快乐的心情来学习,学得更加高兴,兴趣也更加浓厚。他们懂得尊重别人、倾听别人的意见,小组长学会了领导自己的组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非常明显。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课后,他们会主动找我聊天,和我交心。新课程让我与孩子们更加亲近了,每每想起与孩子们建立的这种感情,我内心总会感到无比的激动与幸福!

我想我是幸运的,在进入教师行业的初始,我就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启迪了自己的心灵,我和我的学生都受益匪浅,我想我会在它的指引下让我的学生拥有广阔的天空,让他们自由地飞翔。

篇12:给灵魂一片自由的天空人生哲理文章

我在开始实施新教材时, 觉得旧的学习方式已不能和新的教材相匹配, 虽然想转变学生陈旧的学习方式, 但总是不敢尝试、不敢放手, 生怕学生的心变“野”了, 收不回来, 影响教学效果。直到有一天, 一堂公开课改变了我。

一、由一堂公开课引出的故事

当时学校组织每人上一节公开课, 我心里不免一阵暗喜:前段时间因参加一个讲课比赛, 精心准备了一堂课, 还得了奖, 现在正好再讲一遍, 岂不省时省力?要知道, 准备一节公开课, 那有多难。我把要上公开课的事告诉了学生, 并嘱咐他们注意活跃课堂气氛, 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还要表现出听新课的样子……我说了一通后, 发现学生情绪好像不高涨, 只是懒懒地应了几声。也难怪学生兴致不高, 这堂课已经在班上演练好几遍了。不过, 我相信到时候, 学生还是会尽力配合我“演”好这堂课的。

课后, 课代表来找我, 说学生的意见是这堂课都听好几遍了, 甚至都能背下来了, 再重复听一遍太没劲, 还有弄虚作假之嫌, 还不如讲点学生感兴趣的呢。我一听, 有些急了, 离公开课只有一周时间了, 准备一节课, 得查资料、剪辑录像, 还得上网、制课件。课代表见我面有难色, 便试探说, 她家有电脑, 可以帮忙查资料。当时, 我灵机一动, 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 不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吗?作为新课程实践者, 我应该把这一理念落实到教学中去, 而不应只挂在口头上。再说, 我一直想搞一次研究性学习课, 苦于时间紧, 没有完成, 何不借此机会, 锻炼学生搜集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分工与合作———《沙尘暴》

又一节地理课, 我佯装很无奈的样子对学生说:“既然大家不愿配合我‘弄虚作假’, 那你们就得帮助老师重新准备一节课, 而且准备工作由你们完成, 课堂也由你们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也就是说, 我把课堂这个‘舞台’送给大家表演怎么样?你们行吗?愿意帮老师这个忙吗?”

学生一听, 顿时兴奋起来, 心想:“帮老师上课?这可是从没有的事!”都急着问:“我们怎么帮你?研究什么?”

学生如此高涨的情绪, 是我没料到的, 我问:“春天到了, 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 我们最不愿见的天气是什么?”

“当然是沙尘暴!”学生异口同声喊出来。

“好!那我们就探究有关沙尘暴的知识。”我把提前准备好四个课题拿了出来。

1.沙尘暴一般发生在哪些地方?

2.沙尘暴发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有哪些?

3.沙尘暴给人民带来哪些危害?

4.怎样治理和预防沙尘暴的发生?

全班分成四个小组, 每组自由选择一个课题研究, 每组设一个组长, 负责组内分工与合作, 并随时向我汇报研究进展, 我们约定三天后汇报初步研究结果。

分完工, 学生便忙活开了。看他们忙得热火朝天, 劲头十足, 我并没有觉得轻松, 不知道自己这番做法到底对不对, 这堂课能不能成功, 心里真是一点底也没有。果然, 第二天问题就出现了。有的小组反映:找不到想要的资料, 不知从哪下手。我佯装为难:“你们十几个人都查不到, 我一个人更忙不过来, 要不, 怎会让你们帮忙?不过你们可以到上网看看。”还有的小组材料找了不少, 可是很杂乱, 没有条理, 不会整理, 我又告诉他们如何整理、分类、归纳, 找出自己课题有用的东西, 去掉重复、无用的材料……

接下来的时间, 我更忙了:忙着对各小组监督、检查、指导, 忙着学习有关沙尘暴的知识, 真比自己准备一节课还累。但看到学生准备得那么投入、那么兴致勃勃, 而且收获颇丰, 心里也对公开课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三、汇报课上好戏不断

到了汇报研究结果的那天, 学生都异常兴奋, 我却异常紧张, 心里有点犯嘀咕, 生怕这堂课上砸了, 丢了面子不说, 对学生也是一个打击。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比我预料的要好得多:有的小组把研究成果利用PowerPoint制作成一个简单的课件, 在教室里播放, 图文并茂、内容翔实, 做得有声有色, 效果非常好;有的小组搜集了大量的图片, 一一展示, 配以简洁的讲解, 声情并茂;最让人觉得新奇的是探讨“怎样预防沙尘暴”的研究小组居然表演了一个小品, 从日常生活着手, 告诉大家预防沙尘暴要从我做起, 从生活中小事做起;分析“沙尘暴的危害”小组, 从沙尘暴的危害引申到其他环境问题, 如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带给人们的危害, 并呼吁大家保护环境, 爱护家园。小组挖掘之深、内容之广, 是我没想到的。一节课下来都是学生在说在演, 每一个学生都表现得十分出色。

应该说, 这节课是我参加工作以来最为成功的一节课, 也是学生最喜欢的一节课, 没想到学生的一个建议, 居然引出这么成功的一堂课。

四、课后反思与体会

接下来几天里, 有几个问题一直在我脑海里盘旋:为什么学生对这堂课的投入程度会如此之高?他们热情的动力在哪里呢?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怎样改变?

如今, 新课改搞得轰轰烈烈,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呼声也很响。但是在传统教学方法中的“教师讲, 学生听”的基本格局没有变, 教师的活动占上课时间的绝大部分, 甚至有的占全部, 这种教学是纸上谈兵, 学生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学习对他们来说是苦差事, 哪有乐趣可言?教师每天不停地备课, 然后“灌输”给学生, 教学对教师来说也是件辛苦事。

这堂研究课让我对“教与学”有了以下新认识。

首先, 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 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作用。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是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在旧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是教育的主宰, 在课堂上总是以灌输知识为主, 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 照本宣科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占统治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对知识的结论性给予, 忽视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发现过程;只注重本学科知识能力的培养, 忽视了学生所学知识的迁移、渗透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关系成为:我讲, 你听;我问, 你答;我写, 你抄;我给, 你收。结果是束缚了学生的思想, 削弱了学习的积极性, 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 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如果课堂相当于一个舞台, 教师地位就由原来的“主演”变为今天的“节目主持人”, 在“舞台”上把握时机, 引导各位“主演”的顺利“演出”, 顺利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

其次, 教师要教给学生参与、合作的方法。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合作, 是新课改提出的学习方式, 但并不是说, 把问题交给学生后, 老师就不闻不问, 而应该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 毕竟是学生自己处理问题, 有一定的难度。在开始时, 教师要帮助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 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后, 他们就会对学习越来越感兴趣。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学习活动就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学生会越学越想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相反, 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情况就大相径庭。

最后, 教师要多营造探究式、合作式的教学氛围, 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在课堂上没有必要死板, 而要生动活泼一些, 这样学生会更加认同, 更加有兴趣参与。教师还要努力把教学打造成一个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成共识, 达到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篇13: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

一、布置差异性作业

就英语学习而言,学生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对于英语学习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在课外作业布置方面也应该具有差异性特点。英语教师在为学生布置课外作业的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因为学生安排差异性的作业内容和形式,使课外作业各具风格,从而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教师不应该再使用传统的一刀切课外作业布置方法,而是要让每一个学习个体都能够收获成功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采用分层作业设置的方法,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优化作业的布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对需要完成的课外作业进行自主选择,并收获属于学生自己的成功体验。这样的作业布置方法能够同时满足优等生、中等生以及后进生的学习需要,使他们的学习水平都能得到相应提升。教师在为学生布置课外作业时,需要将分层作业的目标和纲要告知学生,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自觉主动的完成课外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例如,在学习完“my family”一课后,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为他们布置分层作业,引导学生按照自身学习能力进行作业选择。第一类是基础性作业:Read and copy carefully the unit words three times each.第二类是提高型作业:Read the whole text and then explain the main meanings of it. 第三类是拓展型作业:根据所学内容对自己的家庭进行描写,用上所学单词和其中的重点句型。提示语言:I have a warm family. There are four people in my family. I have a brother/sister. 这样差异性的课外作业安排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自主选择所要完成的作业,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还能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能力锻炼,从而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

二、布置趣味性作业

兴趣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安排以及作业安排上应该遵循的准则。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和作业形式都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和抵触心理,相反的,如果教师采用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以及课外作业来安排英语学习活动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学习,而不会将英语学习活动当场一种负担。小学英语课外作业的布置同样如此,趣味性强的作业能够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能够保持持久的积极性,从而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要充分体现趣味性原则,实现英语课外作业类型多样化,确保作业的内容新颖生动和富有趣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能够更深一步的对英语知识进行学习和巩固,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学习上存在的不足。例如在学习完“Christmas”一课后,教师可以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年龄特征,为了促使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如何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室可以让学生根据课上所学内容以及课后搜集到的资料制作一张内容丰富的圣诞卡片,并写上祝福性的英语句子。学生可以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同时也可以课外查询资料,充分了解圣诞节文化以及西方民俗,并在此基础之上制作一个圣诞贺卡,还可以在上面画上图画和写上英语祝福,如With all good wishes for a brilliant and happy Christmas season. Hope things are going all right with you;A cheery Christmas and the New Year hold lots of happiness for you;Here is wishing you all a Merry Christmas and a New Year bright with joy and success.

三、布置针对性作业

小学英语课外作业的布置要具备针对性,从而确保作业安排能够突出英语学习当中的重难点,也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和优化时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有意识地采用针对性的设计方案进行作业形式和内容的设计,保证课外作业目标清晰,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生活营造情境,这样不仅能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同时也能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得到能力的提升和思维的发展。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无论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在英语学习当中都有优势和不足,因此在作业设计当中要充分体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的缺陷和不足进行作业安排,帮助学生弥补学习上的不足,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收获成功的欣喜,培养学生主动完成作业的动机和决心。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通过女学生的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不足,从而针对听说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安排试听作业和口头表达作业,并鼓励学生多听和多看英语电影;针对英语写作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安排书面练习题,别让学生养成英语练笔和日记的习惯;针对英语阅读水平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阅读训练,为学生安排阅读练习。通过教师针对性的作业设计,能够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得进步,并且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上一篇:物管月底工作总结下一篇:一件倒霉的事作文